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历史教学;激发兴趣;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45-1
一、教学导语的新颖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复习引入、古诗导入、故事导入、导言引入等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地根据材料,设计导语。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例如在讲解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大变革的时代》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的原因,这样学生能很准确的回忆出有改革内政和军事等内容,由此我再导引出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而引出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样既复习了上一课的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心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有效实施。
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引发学生的兴趣
1.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引发学生兴趣。初中历史课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如果单纯靠老师的语言来讲授,很难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这就大大降低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认识特点,巧妙地把多媒体运用到相关教学内容中,新颖直观的教学课件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和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事件,带给学生一个五彩缤纷,情境交融的世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这段历史时,就可以找一些有代表意义的抗战影片播放给学生看,比如:《》、《》等,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鲜活的记忆。再例如:在给学生讲授“”时,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导入新课。通过画面上爬雪山时的场景,以及过草地的艰辛,先声夺人。接着提问:“画面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次艰苦斗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
2.组织学生讲历史小故事、演历史剧激发兴趣。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如何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成为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历史教学作为再现历史事物发生过程的一门特定的学科,其每章每节相对来说,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历史故事。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把历史知识通过趣味性、通俗化的故事形式,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把它传授给学生,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娱乐”中轻松学习历史,这会比单纯化的讲述和阅读,效果要好的多。例如讲《吴越争霸》时,我插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奋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在讲授《》这一课时,为了增加趣味性,突出重点,便给学生讲了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适时加强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的学生说通过学习邓世昌的殉国精神,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振兴祖国;有的学生说邓世昌等爱国官兵,用血和泪谱写了中国可歌可泣的历史,要勿忘国耻。这样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讲好插图,引发兴趣。新编历史课本的一个特点是插图多。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能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如七年级《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重点,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让学生一边看《商鞅舌战图》一边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住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教学氛围的和谐化触发学生的兴趣
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和教师教学成效的高低。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由此可见,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更具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怎么才能构建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呢?
【关键词】历史 ;教学活动设计 ;兴趣;气氛
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实践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必须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历史知识、感悟历史价值。要做到这一点巧妙地设计好学生教学活动是关键。成功的活动内容设计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用在用中掌握、理解知识,我认为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现将我在历史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1 教学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求趣心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贯注全部热情,会产生乐于表达的欲望,愿意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平时我注意收集并积累了许多与教学有关的音乐、音像、动画、图片等资料,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利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满足学生的求趣心理,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如讲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时,课前我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把学生一下带到了那个时代,接着提问: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呢?由此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从而使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主动中。这样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历史。
2 教学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求新的心理
学生好奇心强,喜欢丰富多彩的生活、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想象,喜欢借助幻想,用童心来观察和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生活。恰当的评价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求新心理。教师应强化求新意识,自觉坚持推陈出新,并富有特色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新问题引入教学,设计出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的拓展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个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求新的心理,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形式的新颖,善于用多样化的手段或方法呈现教学内容,比如从一个故事、一个景观、一个游戏、一种社会现象等入手。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本身的新颖适,满足学生求新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如讲川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英国新生》时,可对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作这样的补充:1月30日,成千上万的群众围在广,他们将目睹穷奢极欲的暴君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当查理一世绝望的躺在断头台,人们屏住呼吸,只听见“咔嚓”一声,行刑人把查理一世的脑袋砍下来,这时,广场上人群沸腾起来。这段小小的补充,比教师干巴巴地照本宣科效果要好得多。教师不仅要语言生动形象,而且爱憎必须鲜明,要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教师的语调、表情、节奏都应随材料的内容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 教学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求知心理
教师要充分感受学生,把握需求。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探索思悟。如可以用提问法,直接将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或用激情法,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或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错法,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再反思其中的乖谬等。
如在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秦王扫六合》一课中涉及到对秦始皇功过的评论问题,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人评说,在就这个问题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大多积极参与但意见不一:有些同学侧重于对秦始皇历史功绩的肯定,认为他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割据混战,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该给予肯定;也有些同学侧重于对秦始皇的批判,认为他残暴,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徭役害得民不聊生,焚书坑儒又严重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因此应对他持否定态度。辩论过程很激烈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既增强了学生兴趣有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对这些历史上没有定论的人物,同学们比较感兴趣,设计讨论课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很好的途径。不论学生在辩论中给出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言直有据即可,辩论后教师要进行讲评,将正反方的论据进行综述,使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信息系统,反馈给学生。
4 教学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求动心理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无意注意占有一定比例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设计让学生手、脑、身躯共同参与的活动。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爱玩的心理使他们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持久、稳定。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展开教学。
如在设计《世界近史专题复习》教学活动时我利用“一站到底”和“芝麻开门”等游戏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学生个个露出愉快笑容在游戏中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5 教学活动设计要多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在历史教学活动设计中,应注重使学生能将获悉的历史知识合理地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并能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分析身边或现实生活中简单的历史现象。
关键词:多媒体;三国鼎立;课堂效率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实现教学情境的有效创建、教学过程的有效优化、教学方式的有效转变等,从而打造声情兼备的历史高效课堂。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例,作一说明。
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史兴趣
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与传统历史教学相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学史情境,图文并茂、声情兼备地再现历史情景,可以使原本枯燥、干巴的历史概念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伊始,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展开遐想,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年代,自然地进入到课堂学习氛围中。在本课的学习中,对曹操的评价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改变学生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固有的评价,如“奸臣”、“枭雄”等,培养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如下情景:“蓝脸的窦尔礅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一段来自《说唱脸谱》中的唱词,配以京剧脸谱中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意义,展示下面的问题:在传统的文艺作品中,对曹操的评价是怎样的?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曹操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影视作品和《三国演义》这类文学名著,带着对曹操的好奇,对曹操所生活的那一个历史年代的好奇,他们便主动地去探究曹操以及曹操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这一切表明,合理地创设历史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像色于一炉,其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优美动听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都是能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运用,使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定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历史教学实效的目的。例如,本课在讲述“火烧赤壁”时运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孙刘联军的万箭齐射、曹操大军的火烧连船、战士的厮杀声、战马的嘶鸣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更加加深了对“火烧赤壁”的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优化教学过程,突破重、难点
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说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历史教材内容繁多、体系庞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板书图表或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讲解历史知识体系复杂的关系,但限于教学时间和板书篇幅,不可能揭示得淋漓尽致。如何条分缕析、清晰明了地将之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用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也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也更能够顺利地实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为此,笔者制作了课件,把重要问题、历史教学资源光盘相关内容与电影《赤壁之战》中的部分内容等融为一体。教学时,适时播放:(1)赤壁之战发生的背景;(2)曹操希望实现统一的雄心和大军南下的兵力情况;(3)刘备和孙权两家的兵力情况;(4)孙刘两家联合下,诸葛亮和周瑜的计谋。在播放中还引导学生注意几种不同力量的态度与表现。在创设情境基础上,学生有了直观、形象、具体的感知之后,笔者再提问:第一,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第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第三,赤壁之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四,从曹操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胜败中,我们得到了怎样的经验教训?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分析、讨论,加上教师讲解、启发、归谬等就很容易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既优化了教学过程,又顺利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更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很难达到好的效果,死记硬背一定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能长久地停留在脑海中的,这样就会出现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在对本课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笔者根据知识点内容设计了一首打油诗,作为对本课的小结。其诗如下:“汉末群雄争霸酣,百姓流离苦不堪;官渡一战摧袁绍,阿瞒壮心图江南;赤壁矶头东风转,天下江山自此三;胜败兵家寻常事,骄兵必败记心间。”同时,利用多媒体将打油诗配以音乐逐渐展开,学生在记忆诗文的同时,对本课内容也形成了较系统的认识,更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由此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巧设探究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课堂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由于时间紧,学生缺乏真正的感性认识、探究问题的情境等导致思维的惰性而很难完成。而多媒体教学则能使学生直观感知历史、创设生动具体有效的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加上教师能准确把握最佳切入点并进行及时的启发和诱导,便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极佳的平台。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时发散,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本课时,笔者把搜集到的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和问题设计有机融为一体,制成课件。在课堂上,在把握问题最佳切入点的情况下,动态展示:(1)文学作品中对于曹操的评价;(2)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3)你知道三国鼎立的背景吗?(4)分析、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5)讨论、概况归纳:曹操官渡赤壁两次大战胜败的原因;(6)思考、讨论、认识:对于曹操(历史人物)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评价?这样,在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创设了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下,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强烈的冲击,进而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对问题进行查找、分析、归纳、交流与讨论,甚至争论,使得积极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加上教师及时点拨、引导,从而大大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转变教学方式,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多向交流过程。传统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常常不能充分实现多向交流。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时间又加大知识容量,既环环相扣又生动形象,从而既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又为教师有效组织教学、灵活选择教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创造了条件,使得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真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真正实现了交流互动。
在历史课堂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重心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加以提取、整理、分析、归纳,然后进一步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反复探究,教师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更激烈,既然能提出问题,那么解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正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实现交互,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知识为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使他们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
例如,在学习本课之前,笔者安排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多渠道搜集有关三国的资料,并针对搜集到的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继而,笔者协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不仅形成了资源共享,更让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思考、讨论,充分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去,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习,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手段,笔者在教学中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节约了教学时间;并且,使教学过程安排得更加紧凑、有序,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同时,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造出了真正的声情兼备的高效课堂。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历史教学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但是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如教学过程过于程序化,无法解决一些突发的事情。所以,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再好的工具也代替不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中最根本的一条,即要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改进,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做到恰到好处,相得益彰,才能够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01).
[2]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