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演艺术特征范文

表演艺术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表演艺术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表演艺术特征

第1篇:表演艺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戏曲 表演 特征 写意 歌舞 程式

表演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中心,中国戏曲素有“角儿的艺术”之称,指的就是以角儿(演员)的表演为中心。同时,表演艺术更是中国戏曲的生命与灵魂,如果没有表演艺术,那么就只有纸上的文本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舞台戏曲艺术,既只有“案头文学”,而无“场上艺术”。具体而言,戏曲表演艺术的本质性特征,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写意性

写意性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第一大本质性特征,这一特征是与所有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美学的本质性特征密切相关、同步一体的。也就是说,写意性是中国传统艺术和传统美学共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①中国传统美学的“传神写意”“气韵生动”“以一总万”等原则与本质性特征,都是其写意性的集中体现。

关于中国戏曲表演的写意性本质特征与整个中国传统美学写意性的密切关系,文化学者和戏剧理论家余秋雨说得十分精准透辟:“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幻境。”②其实,从本质上考量,所谓“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也是一种“虚拟”,即“时间虚拟”与“空间虚拟”。例如,几声梆响表明几个小时已经过去;一个转身就由彼地来到此地。而“动作的虚拟”与“布景的虚拟”,则成为中国戏曲写意性本质特征的两大凭借与载体。

“动作的虚拟”又称“虚拟动作”,指的是:表演原需附着实物的动作时,不用实物或只用部分实物,虚拟地进行表演。③例如,不用实物的开门关门、上楼下楼和只用部分实物的以马鞭代替骑马、以船桨代替行船等等。

“布景的虚拟”则主要以“一桌二椅”的多功能运用为代表。“一桌二椅”既是道具,又是布景,其不同的摆法,可以表示大厅、前厅、客堂、内室、书房以及山坡、城楼、船只、卧床等各不相同的场景。此外,如以布城代城、以山片代山、以水旗代水等,也都是“布景的虚拟”。充分体现出中国戏曲表演的“景随人生、人走景灭”的传统写意性美学原则与美学特征。

当然,写意性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写意性的真正目的,是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彰显出主体与客体、情感与情境的有机统一、完美结合,凸显其朦胧美、超越美、自然美,形成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所独有的韵味与意蕴。

二、歌舞性

歌舞性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第二大本质性特征。

王国维曾经给中国戏曲下过一个有名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道出了歌舞性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核心特征。他这一定义是建立在对中国戏曲的历史考察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古之俳优,但以歌舞戏为事。自汉以后,则间演一故事;而合歌舞以演事者,实始于北齐。”于是得出结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始全。”④

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指出:“京剧是一种继承了传统的说唱文学,又加上歌舞表演的综合戏曲形式。”⑤也强调了京剧表演艺术“歌舞性”的本质特征。京剧表演如此,其他的戏曲表演莫不如此。

中国戏曲表演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都是以歌舞为核心的综合性表演。其中的“唱”即唱腔,居于戏曲表演之首,几乎中国戏曲表演的各大艺术流派,无一例外地都首先以唱腔的独特艺术风格为核心特征。至于“舞”,几乎在所有戏曲行当的所有表演中,无处不在。“趟马”实际上就是骑马舞、“起霸”就是整装舞、“走边”则是夜行舞,就连人物死亡也要舞之,即“倒僵尸”。而许多戏曲表演的“绝活”,如“串纱帽翅”“耍串珠”“耍出手”等,也是舞蹈与杂技等的融合。可以说,戏曲表演艺术已经达到了“无戏不舞、无舞不戏”的程度,一举手、一投足,不是“山膀”“云手”,就是“台步”“圆场”,皆是舞蹈。

三、程式性

程式性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第三大本质性特征。

程式性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指的是“程式动作”,即从生活出发,把某些生活动作加以提炼、加工、美化,经过舞台表演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含义的规范性表演动作。其技术性较强,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程式动作带有规范性、定型性特点,不同的程式动作具有不同的艺术功能。例如,“卧鱼”在《贵妃醉酒》中表现闻花,“吊毛”表现急速猛烈的跌倒,“醉步”表现醉态,“飞脚”表现在搏斗中用脚踢倒对方……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当然,程式动作也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例如,在现代京剧《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洋车舞”,就是创造出来的新的程式动作,受到观众与专家的一致赞许。

注释:

①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3.

②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653.

③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68.

④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36.

第2篇:表演艺术特征范文

 

众所周知,评剧是我国戏曲重要的剧种之一,流行于北京、天津、内蒙、华东、东北等地,是北方的大戏曲剧种。探讨评剧表演艺术的要素,对于窥探戏曲艺术的美学意蕴与韵味,有重要的理性思辨价值与表演实践的参照作用。

 

具体来说,评剧表演要素,首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四功”与“五法”,才能自然而然地溢出形式,律在其中。唱功列为戏曲表演“四功”之首。评剧亦然。评剧唱腔十分丰富,主要有正调、反调、越调等曲调,各调又有慢板、二六、楼上楼、散板等不同板式,其唱腔属于板腔体。评剧不仅男女声腔有别,而且行当声腔不一,各行当还有不同以风格特征为重要标志的流派唱腔。“念功”,念,也就是白,指念白的功夫,又分京白、方言两大类。两种念白都要口齿清楚,富有音乐美,达到“千斤道白四两唱”的高度。有道是“三分唱,七分白”,可见念白在戏中占的分量。“做功”,即所谓的做派,是四功中与唱功同样重要的一个部分,多半运用虚拟、夸张的程式动作。“打功”打功指武打功夫,也包括舞蹈功夫。评剧作为“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其表演与舞蹈动作息息相关,举手投足,皆在舞中。

 

所谓“五法”,即指大家都知道的“手眼身法步”的运用。这四功五法需要长期打磨习练,方能到达游刃有余,技游于艺的层面。而到达这一层面,方是戏曲艺术魅力展现的始端。

 

其实探讨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难免会谈到宋元文学。任何艺术形态均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孕生、发展、和成熟的,因而亦就必然受其所孕生的文化精神的影响。无论是京剧表演艺术还是较为年轻的评剧表演艺术,在历史形成的过程中,都不能忽视艺术背后的文化土壤。作为评剧艺术工作者,更应该在练功之余多了解渗透吸收这文虎土壤。

 

中国元典文化对中国戏曲的影响是多重的,一方面,它强大的精神内容和圆融形式迟滞了戏曲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但另一方面,它所体现出的哲学精神和美学原则对戏曲艺术又起着影响、制约和规定的作用,形成了戏曲艺术不论在精神内容抑是审美形式上均与其相一致的美学精神和美学原则。所以说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比如大家最直观的感受——戏曲的虚拟性、写意性。

 

在中国元典文化精神、特别是直观感悟式的思维方式以及“天人感应说”和“物感说”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戏曲迥别于西方写实戏剧的独特的舞台形式,有学者称之为“主观心灵化的舞台形式”。这种舞台形式具备的最强大的审美特征就是写意性、虚拟性。“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的重要美学精神之一。中国戏曲美学完全遵循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因此,评剧表演的“写意”精神,自然属于评剧表演艺术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提升评剧表演艺术的美学品格,评剧演员必须牢牢把握评剧表演艺术的“写意”精神,并全面体现之。虚拟化同样是“写意”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虚拟”,就是以虚显实,不用或少用实物来表现实物、实景。例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船、以盔头代人头、以一桌二椅代大堂、后堂、书房、牢房等等。评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就有许多成功的虚拟化表演,并以此凸显出“写意”精神。

 

探讨戏曲的虚拟性、写意美,必然涉及到戏曲的程式化。程式化更是“写意”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程式”,是指以程式动作作为代表的表演,而程式动作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加工和艺术夸张的规范性表演动作。例如“亮相”、“走边”、“起霸”、“翻身”、“台步”、“圆场”、“水袖” 等等,都是典型的程式动作,是评剧表演艺术的重要艺术手段。

 

评剧同所有的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一样,都是写意化而非写实化的,这种写意化的表演、程式化的技法是以生活为重要创立元素的。程式指在戏曲艺术中表演艺术的某些技术形式。它是根据戏曲舞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为唱念和身段,并与音乐节奏相和谐,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其中包括各种唱腔板式、音乐旋律,以及各种行当的表演技术等。其中的“程式动作”,又指从生活出发,将某些动作加以提炼和美化,具有一定含义的规范性表演动作,例如“整冠”、“起霸”、“上楼”、“下楼”、“开门”、“关门”、“趟马”、“走边”等。程式动作技术性强,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也必须经过长期习练才能体现虚拟之美感。

第3篇:表演艺术特征范文

古书画装裱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之一,是传统的生产物,当时的装裱师对选料、装裱技术保持了传统的风格。但是任何传统事物是不断前进发展的生产物,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书画装裱师,不仅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审美观点和绘画基础有一定的了解,还要努力了解现代文化潮流的发展趋势,融入现代人的审美范围,创造出与时俱进、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画艺术品”。

美学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创造美实践的产物。它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及文学艺术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美化生活,完善人性,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装裱艺术特征的表现

(一)材料选择的艺术表现

古书装裱选材精湛,有千百年造纸文化的宣纸和各种材质优质、样式各异的绩料。还有锦料、绢料、墨、颜料、动物胶、明矾等一些药材为古书画装裱艺术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各种材料的精挑细选,使古书画完好保存至今。古书画装裱艺术中的选材美,是形成我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有特色的主要因素。

装裱材料最重要的是宣纸部分,宣纸具有“纸寿千年”的特性。因为中国宣纸优良的制造工艺,宣纸酸碱度为中性,在各种环境下都能保存。而且,宣纸中含有杂质较少,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不会因为自身原因而导致变色。宣纸的这种优良特性,使书画作品经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仍然保持较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让更多的书画作品完好流传至今。

(二) 制作工艺的艺术表现

对于古书装裱艺术的艺术特征来说,工艺制作方法美也属于装裱艺术的范畴。古书装裱是个繁琐的工艺流程,在装裱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方法正确,还要熟练操作,要科学掌握浆糊制作与运用、绩料染色,才能达到古书画作品完整精致的效果。鬃扫功、方裁功、排笔功要熟练;托心、镶活、覆被、研装等各种环节操作要熟练正确得法,才会使古书画作品达到平、薄、齐、软、净的要求。整个装裱正确无误才能避免破、晕、皱、壳、瓦、崩、裂等技术故障问题。

装裱的工艺美,表现在精良的做工,这里需要装裱艺术家有过硬的基本功。一幅达标的作品要达到平、齐、薄、柔、净、匀、正、光、等标准。所以装裱艺术家必须技术过硬,才能达到这种完美的境界。

(三)装裱所烘托出的书画之美

在近千年历史里,书画作品随着年代的变换,流传至今。古人留下的书画作品饱经沧桑,价值不菲。但是如果存放的环境恶劣,则极容易出现鼠蚀虫腐、受潮发霉,使其破旧不堪不可观赏摆放。对于损坏的书画作品,装裱可以对其进行第二次“医救”,使书画作品再次流传,能体现出装裱的可逆性。

书画作品的装裱用料选材,能表现出本身书画的价值。如绩料选用手工真丝编织。轴头选用牛骨、象牙、玉石、玛瑙等。价值越高的作品,配料档次越应稀有、珍贵。

第4篇:表演艺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评剧 表演 审美 特征 综合 风格 流派

评剧是我国戏曲中的一个重要剧种,评剧表演艺术又是整个评剧艺术的中心语支撑。从美学高度与视角来研究探讨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于评剧表演艺术与整个评剧艺术美学品位的提升与美学底蕴的丰富,均具有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价值。为此,本文就此发表几点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综合化

评剧表演艺术的第一大审美特征,是综合化。

评剧表演艺术同所有戏曲的表演艺术一样,都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综合化是其最为明显的审美特征。

这种综合化,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大层面:

其一是行当齐全。评剧表演艺术以不同行当的不同特点为主要特征,例如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就各自有着不同的表演特点。

其二是唱腔丰富。评剧唱腔,各个行当的唱腔均十分丰富,即以板腔体为主,通过板式变化形成丰富多彩、综合化的格局,其中主要有慢板、快板、流水板、散板、摇板、垛板等等。

其三是手段多样。评剧表演的艺术手段,以“四功”(唱、做、念、打)与“五法”(手、眼、身、法、步)的多样性构成鲜明的综合化审美特征。

由此可见,综合化是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风格化

评剧表演艺术的第二大审美特征,是风格化。

风格是艺术风格的简称,它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具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辞海》缩印本)主观方面,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艺术家从艺术体验到艺术构思,指导艺术传达和表现,始终具有独特的审美体验、构思方式和表现角度。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客观方面,离不开艺术作品的体裁、样式、语言等要素,并受时代、民族、地域、文化诸多元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总的说来,“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它来源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独特性,同时又凝聚着文化特点、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的客观社会因素。”(同上)它也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评剧表演艺术的风格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是剧种风格。评剧产生于河北民间,以通俗化、民间化、草根化为主要特征,素有“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著称于世。因此其表演艺术以平易、浅近、通俗风格见长,属于典型的“俗文化”范畴。

其二是民族风格。评剧作为我国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表演艺术以民族风格为主,即以虚拟化、夸张化、程式化等构成的写意风格为主要审美特征。

其三是地域风格。地域风格是民族风格集合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愈是地域的,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北京评剧表演艺术的大气丰厚、天津评剧表演艺术的清新俏丽、东北评剧表演艺术的粗犷火爆,都形成各自鲜明的地域风格。

其四是个人风格。个人风格更是评剧表演艺术的亮点与精华。以评剧旦行的表演艺术为例,白玉霜委婉深沉的表演艺术风格、新凤霞清新秀美的表演艺术风格,都充分彰显出个人风格的艺术魅力。

三、流派化

评剧表演艺术的第三大审美特征,是流派化。

第5篇:表演艺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 表演 艺术 情感 意义 体现 要点

表演艺术,是艺术分类用语,指必须经过表演而完成的艺术,如戏剧(包括话剧、歌剧、小品、音乐剧、舞剧、戏曲等)、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曲艺(包括二人转、相声、鼓词、评弹等)、杂技、魔术等等。有时,表演艺术又专指戏剧、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魔术等艺术的具体表演,即演员创造角色形象的艺术,换言之,即演员在导演的指导下,按照角色的规定情境和思想感情,运用各种表演元素,创造角色形象,体现剧本的内容与主题。本文所使用的“表演艺术”的概念,具有上述两大内涵的双重性。

本文就表演艺术情感性的重要命题,发表若干浅见,以抛砖引玉。

一、表演艺术情感性的意义

情感性是表演艺术的生命与灵魂,表演艺术的情感性,是表演艺术重要的本体审美特征之一。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就其内容而言是极其多样的……换句话说,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凡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或是可能妨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消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也同样作为情感巩固下来。”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人才具有复杂的高级情感,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并带有社会历史性。

情感性是所有艺术最重要的本体审美特征之一。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我国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指出:“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③

表演艺术也同所有的艺术一样,都要通过表演者的情感,连通作者的情感与观众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因此,表演艺术的情感,起到极为重要的中介桥梁作用,其重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毋庸置疑了。

二、表演艺术情感性的体现

表演艺术情感性的体现,有许多具体的艺术手段:

1.以形体(外部)动作体现情感

形体(外部)动作包括语言动作(台词、唱词、歌词等)、行为动作、表情动作(眼神、手势、表情等)、程式动作(身段、步态、舞蹈等)等等。所有这些形体(外部)动作,一方面以表达情感为宗旨,另一方面又成为情感性的具体体现的艺术手段或艺术元素。

2.以心理(内部)动作体现情感

心理(内部)动作包括内心独白、画外音、旁白、抒情唱段(或叹咏调)等等。所有这些心理(内部)动作,同样一方面以表达情感为宗旨,另一方面又成为情感性的具体体现的艺术手段或艺术元素。

3.以静止动作体现情感

所谓“静止动作”,主要指“停顿”,这是以静显动的独特的“表演动作”,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异的艺术效果。

总之,表演艺术就是动作的艺术,是以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使形体(外部)动作、心理(内部)动作、静止动作“三位一体”,共同表现情感。

三、表演艺术情感性的要点

表演艺术情感的要点,在于表演者要有真切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真正倾情投入,浑然忘我,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要完全“进入角色”,做到“心理和形体的有机统一”、“内部体验与外部体现的统一”、“从自我出发生活于角色”,创造出感情真挚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①【苏】彼得洛夫斯基主编:《普通心理学》第398,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第6篇:表演艺术特征范文

一、演员表演艺术的实质,就是演员在舞台上实现角色身心活动的表现过程

演员在演出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和创造,与观众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欣赏,只有相互同步进行,才能彼此产生共鸣。为了在舞台上揭示人物的内心生活和心理活动,演员要充分发挥表演艺术逼真的特点,充分运用独特的戏曲表演形式,利用表演技巧,发挥情感效果手段,打动观众的内心感情。

演员是根据剧情需要和表演艺术要求,进行追求人物形象的内在美、形象美、整体美。而观众在欣赏演员表演艺术技巧的同时,随着剧情的发展,还在关心着角色的命运和剧情的走向。这就是舞台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艺术性、过程性的体现。这要求演员对所塑造的角色,达到整体形象的和谐完美。对人物内心的心灵思维、性格感情、表情动作等,都要有内容和形式相互统一的艺术美感。

二、演员需丰富表演艺术技巧,利用其他艺术表现力,完善综合表演艺术

在戏曲表演过程中,由于剧种或角色的不同,对人物刻画表现的要求也不同。演员应吸收其他兄弟剧种和行当的优秀表演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学习任何剧种和流派的优秀表演艺术,丰富表演艺术知识,提高自身的表演艺术水平。独大自尊,排斥其他表演艺术是不可取的。

舞台上演员扮演的角色是假定的,角色的行动目的和人物关系也是假定的,舞台上的各个角色、灯光、音响、服装、化妆、道具、效果、舞美布景的设计等都是根据剧情需要,通过虚拟或现实的表现形式所拟构的。演员作为表演活体,必须适应假定或虚构剧情中表现规定的需要,利用其他舞美艺术的辅助力量,运用虚拟的表现方法和表演动作表现现实生活。让观众认同剧情中的假定性,承认以假当真的表演形式和表现虚拟与现实的戏曲艺术。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完善虚拟幻觉,现实逼真地表演。借助其他舞美艺术手法,现代化的科技设备手段,创造和谐、完美、统一的戏曲综合舞台表演艺术。

三、戏曲表演艺术发展的传承性和创新性

戏曲演员表演艺术担负着发展戏曲、完善戏曲的重要任务。在学习老一辈艺术家精湛表演艺术的同时,要进行改革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扬具有正能量的戏曲表演艺术,改革创新出与时代同步的、让观众喜欢的优秀艺术作品。

优秀的演员在任何表演形式下,都不能忽视表演艺术,充分依靠演员的扮演技巧,发挥表演艺术的功能。锻炼促进演员对演技的掌握和发展,使戏曲形式的创新具备更加有利的条件,不断地以新的形象征服观众。

第7篇:表演艺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美学视域;声乐表演;美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逐步提高。声乐表演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范围中,成为人们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的声乐表演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本文主要分析声乐表演的真正内涵,以展现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

1 声乐表演艺术中蕴含的美学原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中不乏各式各样的歌舞活动。在我国早期,声乐表演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给富贵之人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声乐表演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从而也促进了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

1.1 同一性

声乐表演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当人们陶醉于声乐表演艺术带来的享受时,不自觉地融入当时所处的情境中,深有感触当下表演出来的那种情境,并能够去揣摩人物中的心理特征。尽管不同的声乐表演想要传达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声乐表演带给人美的享受是一致的,并且传达出声乐艺术的美感。

1.2 精髓重现

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原理除了同一性,还具有让经典重现的能力。很多经典值得人们回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也都有很大的变化,人们需要用心去体会。一般来说,声乐表演是以音乐表演为基调,音乐中包含的情感、文化是声乐表演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词、歌赋。声乐表演艺术不仅仅是音乐结合而成的载体,同时也是诗、词、文人内蕴的结合体。声乐表演,是以歌词的形式来表达内在的含义,因而歌词也就代表了声乐表演的灵魂,通过歌词去深入探究声乐表演所表达的内涵。很多经典的声乐作品不论由谁来演绎,并不会改变曲子最初想要传达出来的那份情感。例如经典的声乐作品《思乡曲》,想必很多人早有耳闻。人们对曲子传达的那种情感已经早有感触,由不同风格的艺术家进行演绎,并不会改变曲子的内在含义,其思想的韵律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在美学原理下演绎的声乐表演艺术,依旧是那么令人动容。

2 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艺术表演的特征分析

每一种艺术都有其固有的特征,显示出与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同时也作为人们欣赏的一大缘由。声乐表演艺术给人独特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使人体会不一样的美感。

2.1 演唱具有整体美

声乐表演注重整体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一种单独的演唱,而是一个具有综合性技能的艺术形式。在声乐表演正式开始之前,演唱者不仅需要了解声乐中所蕴含的基本信息,而且对声乐表达的内涵也要深有感触,同时要结合声乐表演的注重事项。演唱者在实际表演中需要注重细节,并对声乐进行不断创新,最后通过歌唱的形式将内容更加完美地展现出来,让人们体会到声乐表演中的整体美。

2.2 演唱具有个性美和协调美

演唱的过程是发现美、探究美的过程。声乐表演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美的享受。在声乐表演艺术中,不同演唱者的风格各异,对声乐表演展现出来的美学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由于演唱者的差异性,加上受到个人经历、情感的影响,其声乐表演展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这也就形成了演唱中的个性美。此外,声乐表演艺术还应该具有协调美。声乐表演不是一个人的独奏,需要其他人的相互配合。和谐、统一是对声乐表演的美学要求。最后一点是“声”与“情”的相互统一,通过声乐表演,让欣赏者融入那N情感中,并与个人的情感相互融合,与个人的切身经历相联系,从而完美地表达出声乐表演中蕴含的内在情感。

3 接收美学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价值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就能看到别人的闪光点,把别人的闪光点作为自己学习的地方就能展现出美好的一面。接收美学能够从受众点出发,从接收出发,让声乐表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3.1 全方位、主观、客观地展现声乐表演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观点,这也是人与人之间重大的差异性。由于所处的环境、教育、生活经历不同,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有较大的差别,每个人对观看的声乐表演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的意见都会各不相同。首先,演唱者自身必须具备基本的反思能力,对事情有自己的思考,通过不断地反省和总结来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平。其次,演唱者需要考虑观众对作品的接受程度,以及表演是否符合当下人们的一种审美趋势。表演者在表演之前应换位思考,以受众的角色来观看自己的表演。每个人都有上升的空间,前提是自身能够意识到这种不足,在长期的历练和别人的指导之下进行改进,逐步提升,从而在后期表演中深入地体会观众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不断地修正,快速地提升声乐表演的艺术效果。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公平地看待整个表演,从中吸取中肯的建议,以此来不断改进自身水平,实现自己表演生涯的突破和创新。

3.2 利用声乐表演的“留白”技巧

所谓的“留白”,指的是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留出一些空白的想象空间,激发受众想象的一种声乐表演技巧,也是完成艺术作品之前留下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声乐表演技巧。这种“留白”技巧在声乐表演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增添了声乐表演的艺术情趣,展现出不一样的美的享受。优秀的艺术作品通常都会留有一定的空白感,在传递情感、引起共鸣的同时也让观众能够有独立的思考空间,由此展现出涵盖不同内容的艺术表演,丰富了表演本身的内涵。

4 结语

声乐表演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带给人无尽的美的享受和视觉体验,使其感受到艺术表演本身蕴含的魅力的同时也有独立的思考空间。将个人情感和传递的情感相融合,升华了表达的情感,进一步展现了接收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的独特内涵,促进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 吴婷.中国民族声乐中的音乐美学因素分析[J].大众文艺,2011(01).

第8篇:表演艺术特征范文

木偶艺术的发展也遵循着一切艺术发展的规律,从简到繁,逐步完善成熟。根据木偶的形体构造和表演特点(操纵技术)的不同,木偶可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悬丝)木偶、杖头木偶等多种类型。目前,我国各地的木偶表演艺术,多采用地方戏曲或话剧或歌舞等形式进行演出。我从事木偶表演艺术已40年,长期的学习、思考和艺术实践,使自己对木偶表演艺术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今想借本文探讨一下木偶戏曲表演艺术与其它形式的戏剧表演艺术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某些必然联系。

真人表演艺术与木偶表演艺术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在舞台上通过戏曲特有的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来表演故事的。不同之处则在于一个是真人(演员自身)与观众照面,一个是木偶与观众照面。真人的表演明显地具有真实性,人物的动作与感情的体现是真实的。真人在表演中言出色动,色动形随,喜怒哀惊,变化有因,人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均可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服务,演员与人物融为一体。而木偶表演艺术则是要把木偶本身的造型和表演,通过木偶演员的操纵和演唱来实现的,独特的美术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术的高度结合是木偶表演艺术独具的美学特征。木偶表演艺术要达到既造型真,又具有灵魂感,那在极大程度上就要依靠操纵木偶的演员了。木偶演员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和演唱技巧,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赋予一个没有生命的木偶以强大的生命力,使它在舞台上心与神合,神与貌合,貌与形合,从而在舞台上实现工艺美、表演美的协调和统一。

木偶艺术有着明显的夸张性。

戏曲木偶表演艺术也是一项虚实结合的艺术,这在传统木偶戏和现代木偶戏中都不乏实例。如在传统木偶戏《走雪》中,前辈老艺人在表现曹玉莲和老曹夫翻山越沟、攀枝、过桥时,就留下了许多精湛的表演技巧,这些技巧形象、真实、感人,至今仍不失为典范;现代戏《沙家浜》中阿庆嫂擦火柴、胡传魁抽烟和口吐烟雾等动作,观众看了,无不鼓掌欢迎。小戏《推磨》若用舞台剧来演,真人当然可上台,但无论如何不能把一头真毛驴拉上舞台让其拉磨。可在木偶表演艺术中就可以专门制作出一台小磨子和一头木偶形式的小毛驴,并使其在舞台上驴拉磨转,随着磨盘转动的夸张表演给人以真实感受,这也可视之为木偶艺术特有的一种优势。

与真人艺术相比,木偶表演实施艺术的夸张似乎更容易些。如《三调芭蕉扇》一戏中,孙悟空误以为猪八戒是牛魔王所变,情急之下,不问三七二十一举棒便打,霎时间,金光闪闪的紧箍棒便重重地打在猪八戒的身上。孙悟空这一真实的打人举动,如果让真人来做的话,试想后果将会如何?木偶表演艺术既模拟了戏剧表演程式,又可以在其基础上大胆夸张,其优势在这里充分得到发挥。

第9篇:表演艺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体现声乐演唱

一、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体现的作用

(一)丰富声乐表演艺术内容

声乐表演作为音乐演绎的表现形式,可以借助内容充实且多样化的音乐作品展示不同层次的美。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演唱者投入的情感和表演的状态都能影响到声乐艺术的呈现效果,另外,不同的词曲也会影响声乐表演艺术的风格。不同的演绎者对于同一音乐作品的表演也会产生较大的差异,从而使声乐表演艺术更加多元化,不会被限定在一个表现形式和手法上,不断丰富其内在意境[1]。

(二)突出声乐表演艺术特色

声乐表演艺术家一定是以某种形式表现出自己的特色,以区别不同的艺术作品。大众的品位是截然不同的,故而需要不同的声乐表演风格,不同的审美眼光和审美意识将会带来更多的原创艺术,使作品不会趋于大众化。新颖的表现形式和演唱方式会带来关注度,审美情趣将影响个人的表现力和作品的张力。不同审美元素的结合将会带来灵感碰撞,使声乐表演者渐渐拥有自己的专属标签。不同的审美体现改变着声乐表演艺术的表现形式,也造就了声乐表演的特点愈发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三)完善声乐表演艺术效果

在声乐演唱中融入一些审美情趣会改变其表现形式,增添艺术性的美感,让欣赏表演的人感受到声乐艺术内涵之美。拥有同样审美体会的人便会懂得声乐演唱的别致,从而被深深地吸引,渐渐成为忠实的追捧者。审美体现是从内在改善作品的呈现意味,再从外部创新演唱的表演方式,使声乐表演极具美感、艺术效果绝佳。

二、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体现的原则

声乐表演艺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的,呈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了明确其本质和特征,探索声乐表演的发展态势和规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此正确认识声乐表演艺术的内涵。

(一)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相统一

现今,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体现的一大原则便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客观性是指对真实事物和创作背景、环境、人物等所进行的客观还原,以真实的姿态展示原貌,贴合生活才能贴近大众的内心。保证真实性需要演唱者把控乐句的强弱、气息、文学性等,一切从作品实际出发,重视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红色题材的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一些咏叹调,在演唱过程中要把作品的客观时代背景融入进来,将家国恨、母子情融入演唱中。主观性则是留给表演者和创作者自我发挥的空间,赋予作品个人的味道和风格,为声乐演唱创造新的表演方式,不断丰富声乐表演艺术的内容,结合多种文化、元素表达自我音乐态度,以打造个性艺术风格,追求个人的主观艺术审美,为声乐表演带来新的潮流趋势。客观现实是基础,主观意识是创新,二者相统一才可推进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和进步[2]。

(二)传统演唱技法与现代演唱技法相结合

声乐表演艺术的第二大原则便是古今流行元素相结合,且二者不断交替出现在作品创作中。每一首声乐作品多多少少都有着历史的印记,或是曲调的运用,或是风格的转换,或是唱腔的变化,优秀的经典作品总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也更容易被大众认可和接受。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演唱过程中,需要融入大量的戏曲行腔手段,在气口和延长音处理上做文章,使作品更为丰满、意蕴绵长。然而,很多新的声乐作品展现了新的作曲风格,例如《枫桥夜泊》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比较,同样都是古诗词,由于作曲风格不同,演唱时就需要融入现代的演唱方式,以时下的审美标准和情趣再次创作作品,为声乐表演的受众群体带来新的体验,使声乐表演艺术尽善尽美。

(三)演唱技巧与表演艺术相适应

声乐表演艺术的第三个原则便是演唱技巧和舞台表演相适应。高超的演唱技巧是演唱水准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专业性的体现,决定了演唱者对作品的把控。故而,掌握一些技巧是必不可少的,真假混合声的完美转换需要演唱者长年累月的气息训练,把握其中的诀窍,轻松自然地演绎作品,增添舒适感。技巧固然十分重要,但优秀的声乐表演通常能够直抵人心,靠的是情感的沟通和交流,这便和表演者的舞台表现相关联了。情感的投入度、肢体语言的表达、对作品的理解程度都会影响整个舞台表演效果。表演艺术内涵众多,例如歌剧的角色代入、年龄、心情、事件都在表演的范畴之内,表演艺术结合演唱技巧,赋予了声乐作品、人物形象更为立体的灵魂。

三、审美体现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

(一)声乐演唱前的准备工作

深刻解读一首声乐表演艺术作品需要演唱者投入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需要从作品本身入手,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或者背后的故事,增进对作品的领悟,从而更好地把握演唱情绪。演唱者个人的经历、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以及所处的时代,都将影响一首作品的呈现方式。例如,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是一出悲剧,讲述了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军官爱上了上流社会贵族的小姐,为了得到所爱而变得面目可憎、失去本心,最终沦为黑暗的魔鬼。歌剧内容极为丰富,情节多变,这便要求演唱者透彻了解歌剧创作的故事背景,以了解人物内心情绪层次的变化,才能更完整地进行表演。再则便是从作品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的题材自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演唱方式,例如,冼星海的《黄河怨》特点鲜明,需要演唱者理解其创作的背景,方可将歌曲的悲愤之感演唱出来。演唱前的准备工作无疑是理解作品的必经之路,影响着声乐表演的最终效果。

(二)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体现中的声、情、字、形

1.演唱技巧

声音作为声乐表演的传播媒介和载体,是最值得探究和分析的。在声乐表演艺术中,需要将人声进行多维度的润色和打磨,以塑造不同的演唱风格。外界的因素是无法完全掌控的,当演唱者本身歌唱能力足够强大,足以接纳各种挑战和问题,就不会被轻易地影响[3]。拥有张力的声乐演唱者在面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时,会用其专业的水准调整演唱模式,轻松应用演唱技巧流畅地演绎变幻多端的曲子,利用腔体共振、真假混合声、花腔等技巧完美地表现抑扬顿挫的曲调,令人折服于演绎者的高超技巧。例如,意大利知名歌唱家塞西莉亚芭托莉(CecilisaBartoli)演唱的《GiadinoArmonico》,韩国歌唱家曹秀美演唱的《DerHlleRachekochtinmeinemHerzen》,这两首作品是女高音的试金石,完美展现了个人演唱技巧。

2.演唱情感

演唱情感作为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方式,与演唱者对作品的节奏掌控、音律音色调整、节奏氛围的调度息息相关,这些皆能影响到情感的变化,进而影响作品的呈现效果。“以情叙事,以情表意,以情发声”,充沛的情感能更好地展现作品本身。例如,歌剧《伤逝》中子君的咏叹调《不幸的人生》,情绪表达复杂,有人物内心的悲痛、对爱情的无助和无奈、对往事的追忆留恋、对现实生活的迷茫、对父亲的恐惧、对未来的绝望,只有演唱者自己知道唱的是什么、如何把握情感,才能将作品演绎得层次分明、深入人心。

3.腔调咬字

歌词作为声乐表演艺术的载体,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尤其是中国声乐作品,对于词句的节奏把握会直接影响到声乐演唱的完整度和流畅度。清晰的吐字发音会增加听众的愉悦度,也能更好地契合曲目的旋律。首先,对歌词含义的理解是重中之重,充分、透彻地认知歌词,方可自在地掌握曲调,达到和谐。歌词的组合对于作品的演唱形式也有一定要求,同时也需要演唱者在语言修养能力上具有一定的造诣。声乐表演艺术的腔调和咬字都是对演唱能力的考验,也能体现一定的审美情趣。例如,《斑鸠调》《洗菜心》《青春舞曲》等这类中国民歌对十三辙的发音要求较高,歌词和曲调要配合得极为完美和谐,特殊的发音咬字使歌曲变得愈发生动别致,增添了民族韵味,令人难忘。

4.舞台形体

声乐表演艺术自然离不开舞台表现,这便对演唱者的形体状态有所要求。不同的歌曲风格需要搭配不同的舞台形象,演唱活泼欢快的曲风和低沉压抑的曲风时服装造型有极大差异,这是视觉的艺术效果和美型展示[4]。舞台表演需要新鲜感,这要求演唱者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多变的,善用舞台形体表演,不仅能为观众带来美感,同时也是充实作品的绝佳方式。以形体动作表达歌词和情感是无声的艺术,增加了声乐表演的美感和可塑性,带给大众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促使声乐演唱更加完善。例如,《掀起你的盖头来》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节奏十分欢快,曲调悠扬,有浓烈的南疆生活气息。演唱这首民歌,一般需要新疆民族舞蹈的配合,才能使舞台气氛热闹欢快,感染力十足。

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表演艺术审美体现在声乐演唱的各个阶段,一方面能够细致地表现作品的效果;另一方面,以审美体现赋予作品新的意蕴,给受众带来无尽的惊喜,丰富着声乐表演的层次结构,让人更能深刻领悟到声乐演唱的声色之美、领会声乐情感之美、体味声乐歌词韵律,从而全面享受声乐表演的舞台魅力。

参考文献:

[1]吴威.关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研究[J].大众文艺,2018(6).

[2]吕杨.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和语言表达——评《声乐表演艺术及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