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渔业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渔业行业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业行业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渔业行业分析报告

第1篇:渔业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本报告中所采集的数据均为统计期间(1个季度/年度内)的有效求职人数和需求人数。

一、供求总体情况

表1 供求总体人数

  上期结转 本期新增 合 计 需求人数       求职人数       求人倍率       注:上期结转:上期登记但仍在有效期内的供求数据

本期新增:本季度新登记的供求数据

合计=上期结转+本期新增

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

二、各产业劳动力需求情况

表2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产 业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合 计    

三、行业需求情况

表3 按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行 业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农、林、牧、渔业     采掘业     制造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金融业、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其他行业     合 计     注:“农、林、牧、渔业”数等于表2“第一产业”数。

“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合计受数等于表2中“第二产业”数。

其他各栏除“其他行业”外合计等于表2中“第三产业”数。

为保持表2和表3间数据平衡,“其他行业”如出现数据,各按照表中各栏(除其他行业外)的实际需求人数所占权数分配到各栏,按上述对等原则再汇总计算产业合计数。

·英文报告格式 ·会议报告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 ·工作报告的格式

四、用人单位需求情况

表4 按用人单位性质分组的需求人数

单位性质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企业     其中:(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私营企业     联营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外商投资企业     港、澳、台投资企业     其他企业     事业     机关     其他     合 计    

五、各类职业供求情况

表5 按职业分组的供求人数

职业类别 劳 动 力 供 求 人 数 比 较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求职人数 所占比重 求人倍率 单位负责人           专业技术人员           办事人员和 有关人员

          商业和 服务业人员

          农林牧渔 水利生产人员

          生产运输 设备操作工

          其 他           无 要 求           合 计           注:关于出现“无要求”时求人倍率的计算,表中求职“无要求”一栏如出现数据,可按照表中前七栏的实际需求人数分配到各栏(小数点四舍五入),再以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实际)+加权计入数],得出求人倍率。但表中不需体现加权分配后的人数,仍只填写实际求职数。

表6 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职业小类)

职业 职业代码 劳 动 力 供 求 人 数 比 较 需求人数 求职人数 缺口数 求人倍率                                                                                                                         表7 需求小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职业小类)

职 业 职业代码 劳 动 力 供 求 人 数 比 较 需求人数 求职人数 缺口数 求人倍率                                                                                                                        

六、求职人员构成情况

表8 按求职人员类别分组的求职人数

求职人员类别 求职人数 所占比重 新成长失业青年     就业转失业人员     其他失业人员     在业人员     下岗职工     离退休人员     在学人员     其他人员     合 计     注:新成长失业青年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从未就业,目前正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包括初高中、职业高中、技校及大中专毕业生中未能升学、参军、被国家统一分配或单位录用以及其他初次失业的人员;就业转失业人员是指在登记的失业人员中,从就业状态转为失业状态的人员.

失业人员=新成长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其他失业人员

七、招聘、应聘条件情况

1.性质

表9 按性别分组的供求人数

性别 劳 动 力 供 求 人 数 比 较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求职人数 所占比重 求人倍率 男           女           无要求     - - - - - - - - - 合 计           注:关于出现“无要求”时求人倍率的计算,表中需求“无要求”一栏如出现数据,按照表中男、女的实际求职人数比例所占权数分配到各栏(小数点四舍五入),再以{需求人数(实际)+加权计入数}/求职人数,得出求人倍率。但表中不需体现加权分配后的男女需求人数,仍只填写实际需求人数。以下“年龄”、“文化程度”、“技术等级”中需求“无要求”栏处理方法同此表。

2.年龄

表10 按年龄分组的供求人数

年龄 劳 动 力 供 求 人 数 比 较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求职人数 所占比重 求人倍率 16-24岁           25-34岁           35-44岁           45岁以上           无要求           合 计          

注:16-24岁组人数指的是满16岁而未满25岁的人数,例如1975年1月1日出生的人口,在2000年1月1日前均应计入16-24岁组。

出现跨年度分组的需求时,手工统计可按照采取平分到所跨越的分组中,余数按照“就低不就高”逐一加到分组中,也可采用“性别”中“无要求”的处理办法。按照需求所跨年龄组各组实际求职人数比例分别加权后(小数点四舍五入),再以“[需求人数(实际)+加权计入数]/求职人数”,得出求人倍率。但表中不需体现加权分配后的需求人数,仍只填写实际人数。

3.文化程度

表11 按文化程度分组的供求人数

产 业 需求人数 所占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合 计    0 注:高中含普高、职业高中、技校和中专。

4.技术等级或职称

第2篇:渔业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技术交易;成果转化;运作管理

随着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技术交易规模稳步扩大,技术市场日趋活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也逐步提高。但是技术交易的市场化运作还有待加强,应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实现其快速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黑龙江省依托高校、研究机构众多的资源优势,借助政策驱动,科技成果不断增加,伴随着科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技术交易市场不断活跃。

1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现状

“十二五”以来,黑龙江省持续加强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技术市场服务理念,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推动技术市场发展,在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搭建技术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技术转移在大众创新创业中的实践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技术交易的规模和水平稳步提高,技术交易总量增势明显。龙江技术市场已成为集聚多方资源,结合科技推广、技术交易、科技评估、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会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成果交易大市场。2012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大关,提前三年完成“十二五”目标。201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1.21亿元,共成交技术合同2134项,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67.97万元[3]。

2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化运作管理问题

2.1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对经济促进的区域性差异较大。部分地区技术交易对经济促进能力较弱。部分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技术成果需求较低,而且技术成果对经济提升能力较差。2014年,哈尔滨市登记技术合同1005项,占全省的47.09%,占全省的30.41%;大庆市登记技术合同81项,占全省3.8%,从技术合同成交额分析,排在我省技术交易前六名的是省本级合同登记站、哈尔滨、大庆、绥化、齐齐哈尔、牡丹江,合计占全省成交额的99.51%。

2.2部分产业技术交易活跃度较低。2014年,在社会经济目标构成中,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能源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农林牧渔业发展、其它民用目标成为主要目标,成交额占全省总成交额94.07%。其中,以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为目标的技术合同占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44.58%,所占比重位居各类合同之首;能源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的技术合同占全省成交额的36.85%,位居第二位;农林牧渔业发展技术合同占6.39%;其他民用目标占6.25%。数据说明一些行业参与技术成果的转化的热情较低,尤其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与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相差较大。

2.3公共财政支持的计划项目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582项各级政府科技计划项目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成交金额17.56亿元,占全省总成交额14.49%。各类计划项目中,地市县计划占计划内项目成交额的80%以上,达81.38%。各级政府科技部门公共财政的投入项目的转化率有待提高。

2.4技术交易分析机制不健全。技术交易的数据不完整、报送体系不健全,缺乏对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区域、行业的技术交易数据的更新,缺少技术交易数据的实时监测、深度分析,缺少对经济走向、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测预警。

3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化运作对策

3.1建设技术交易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激励机制;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增强技术市场的供应能力;提高技术成果的评估能力,控制技术成果转化的风险。

3.2丰富、完善黑龙江省技术交易市场机制。支持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参与主体以多种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技术成果推广平台,通畅技术成果供求双方的信息渠道;完善技术市场的配套组织,为技术成果的交易提供金融与法律等专业的保障。3.3建立技术交易数据统计分析制度。发挥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网络作用,在各省科技局、高新区、技术交易密集县市及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设立技术交易信息采集点,不断更新技术交易和行业区域数据库,完善技术交易统计指标体系。

3.4建立公共财政支持计划项目成果转化长效机制。国家公共财政投入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转移和扩散是技术转移的薄弱环节,政府计划项目应建立从立项到转移的有效机制,加强过程监管,强调转化成果。

3.5构建技术交易大数据的预测预警系统。研究技术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制定基于数据量化的技术成果转化评估体系,打造一个基于技术交易数据挖掘的全省智能经济分析系统,实现技术交易的总量、分布、模式等方面的动态调控,准确预测和定位全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共性和急迫性的技术需求,为发挥技术交易调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决策咨询。

4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交易市场化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我省技术交易市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技术交易市场化运作过程管理,完善激励制度,进而提升技术交易市场化程度,促进科技成果快速高效转化。

参考文献

[1]黄晓艳.让技术交易更加市场化[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1:78-83.

[2]薛富宏.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第3篇:渔业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运输统计机构是实施运输统计工作的职能单位,是运输统计工作的承担组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统计工作量非常巨大,发挥统计职能的专职人员很少,基层统计人员基本是兼职,统计力量的薄弱与工作量的繁重产生很大矛盾。因此参照美国和欧盟的运输统计经验,在各级运输管理机关建立专职的运输统计机构,充实统计力量,才能完成繁重的运输统计工作。

1.1国外运输统计机构的现状

美国运输统计局(BureauofTransportationStatistics,BTS)的职责,是努力获取数据并客观地分析解释数据,这些数据有利于提高人们对运输的深入理解,将用来帮助政府决策和管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BTS致力于3项中心活动:创造、管理和共享运输统计知识[5]。(1)创造运输统计知识。运输统计局设计和管理运输调查,收集、解释来自于私人组织和政府部门组织的运输数据。(2)管理运输统计知识。运输统计局提取和编辑的数据来自于许多资料源,以提供专业、最新的运输信息。(3)共享运输统计知识。每个年度出版运输统计报告和有关分析报告,使得BTS的合作者以及私人和政府组织能够共享这些运输统计知识。欧盟统计局(Eurostat)是欧洲联盟的一个统计机构,它的任务是提供给欧盟高质量的统计信息。它收集和分析来自欧盟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并且在欧盟内进行数据的对比和分析,更为明确地实施和分析欧盟的政策。欧盟统计局主要统计的内容为:常规和地区统计;经济与财政金融;人口和社会发展;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农业和渔业;对外贸易;交通运输;环境和能源;科学和技术。欧盟统计局的框架为:法律;欧洲统计系统(ESS);统计委员会;在线共享数据系统(RSS)。欧盟统计局将交通运输统计和环境报告统计编撰在一个年度统计报告中。而且利用RSS系统及时更新每个成员国的运输统计信息。同时也不断出版新的有关运输统计数据分析,运输统计方法探索的出版物。

1.2我国运输统计职能部门的现状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下设统计处。运输统计机构的级别较低,人员配备极少,难以应付全国繁重复杂的运输统计任务。主要是从各司局那里直接获取数据信息,加工整理的力量薄弱。各司局则从各省厅的对口部门内获得数据信息。基层的运输统计人员力量就更为薄弱。省级运输管理局综合规划处其中的一项职责是负责全省道路运输行业统计报表及抽样调查报表的下达、汇报及上报,统计工作很多是单人负责,最多配备一个帮手。各地市(县)的运输管理处(所)中的运输统计人员基本就是单人,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更换频繁。基层单位统计是统计数据的源头,基层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总之,承担公路运输统计具体工作的运输管理部门,从人员配置上很难满足运输统计工作的要求。

1.3建立各级公路运输统计机构

要建立运输统计工作的长效机制,必须对现有的统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交通运输部应整合综合规划司统计处的职责范围,将水运局的统计职能纳入统计处。建议在统计处内部成立道路运输统计中心、水路运输统计中心,分别负责全国道路、城市道路和城市公共运输以及内河、港口、远洋运输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管理、。省、市两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口成立运输统计处、统计科,分别负责本省、地市的道路、水路、港口运输统计工作,进行运输统计数据的逐级收集、处理、管理、上报工作。根据目前基层运输管理现状,县级运输管理部门负责协助统计工作,而运输统计主要由交通运输部和省厅、地市负责完成,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建议将交通运输部统计处的工作职责定为:①负责调大运输统计项目。如全国公路水路运输量专项调查[6]。②运输统计信息的收集。收集交通运输部各职能司局的运输业务数据;开展与交通运输部之外统计机构的合作,获得相关统计数据。③运输调查的组织。将涉及行业外的运输调查项目外包给社会调查机构,不亲自调查,而主要负责检查、监督调查工作,回收、处理、分析数据,调查结果。省级运输统计处和地市级运输统计科的工作职责是配合部里的运输统计工作,完成本省、市的重大运输统计项目;收集省运输管理局、地市运输管理处职能处室的业务数据;监督检查本省外包给社会调查机构的统计项目。这种统计管理模式除了尽可能保证运输统计工作的成效外,也可减轻基层统计人员因工作经验、兼职繁忙、工作调动等因素造成的基层统计工作薄弱的问题。

2完善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的运输统计指标分布于各统计报表制度中,随着社会和运输业的发展,指标体系需要完善和整合。发达国家运输统计指标完整而成熟,其中一些指标完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每年出版年度运输统计报告,统计指标和图表完整,数据挖掘分析充分,统计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国内运输统计机关也应借鉴国外经验,出版中国的运输统计报告,真正发挥统计数据的价值。

2.1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BTS每年出版的年度《国家交通运输统计》,依照该交通运输统计报告,获得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指标体系。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列出几级指标层。第一章交通运输系统:①交通基础设施;②汽车、飞机、船舶数量清单;③交通运输设施使用状况;④出行和货物运输;E.交通运输运行管理状况。第二章交通运输安全:①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安全状况;②航空运输安全;③高速公路运输安全;④货物转运安全;⑤铁路运输安全;⑥水路运输安全;⑦管道运输安全。第三章交通运输与经济:①交通运输与宏观经济;②交通运输与消费者支出;③交通运输业的营业收入、就业和生产率;④政府有关交通运输方面的财政收入。第四章交通运输、能源与环境;①美国和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消耗;②不同运输方式的能源消耗;③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强度和使用效率;④空气污染;⑤水污染、噪音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7]。

2.2欧盟能源与交通运输统计指标体系

欧盟运输统计局每年出版年度《欧盟能源与运输的统计数字》,这里也只列出几级指标层,总体可以看出欧盟和美国的运输统计内容基本相同,不同点只是分类和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第一部分:常规统计数据。①常规统计数据;②GDP;③就业\失业率;④不同生产部门的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⑤人口数;⑥欧盟成员国对外贸易:进口\出口;⑦欧盟与世界其他国家统计数据的比较。第二部分:能源。①总体信息;②能源概括性信息和供应安全;③能源产品税收;④电力;⑤能源产品价格;⑥成员国能源统计;⑦候补国家和其他欧洲国家能源统计;⑧世界能源消费统计。第三部分:交通运输。①总体信息;②货物运输周转量(欧盟27国以及不同运输方式);③旅客运输周转量(欧盟27国以及不同运输方式);④货物和旅客运输(非周转量统计方式:航空、水路);⑤交通基础设施;⑥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工具数量;⑦运输安全[8]。

2.3我国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

截止2004年,经原交通部审批正式生效的公路交通统计调查项目一共10项,都是以报表制度的形式,由综合规划司等4个司局负责填报。现行的交通行业统计报表制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不同报表的一些统计指标有重叠,容易出现数据“打架”现象;第二,部分指标内容陈旧,需要更新;第三,统计报表只有表,没有图,缺乏直观性;第四,不同统计报表数据的信息是分割的,没有一个平台将报表数据放在一起,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挖掘,数据的利用率低。发达国家运输统计主要集中在运输生产指标、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运输安全、运输与能源环境保护等若干方面。根据国情和数据可得性,借鉴性国外经验,完善丰富公路运输统计指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应从5个方面建立。我国运输指标体系涵盖以上5大类统计指标。通过这些基本指标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扩展指标。建议对现行的10项公路统计报表进行整合,将报表制度中的指标归类到5大类指标中,同时更新指标和添加部分新指标,形成更加完善系统的公路运输统计指标体系。围绕指标体系由综合规划司统计处负责统计数据的分析、挖掘。定期月(季)度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分析报告,年度交通运输统计报告,难度高的报告可委托行业专家撰写。

3落实运输统计信息联系制度

运输统计所需要的数据涉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单靠运输统计部门实地采集数据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内外都建立了运输信息联系制度。发达国家普及的计算机技术和完善的法律规章,保证了制度的实施。我国的运输统计报表制度并没有完全落实,尤其是与企业的信息联系制度。所以,落实运输信息联系制度是实施运输统计的保障。

3.1美国的运输统计信息联系

美国运输统计局通常数据收集的类型包括:需要调整的数据资料的收集,与行政部门合作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调查[9]。美国运输统计局已经与美国国家普查局、能源部、环保署、劳工部、商务部、联邦公路局、国土安全部等都建立了信息交换和联系制度。另外美国典型的运输信息报告制度如:国家运输数据库(NTD),公路死亡事故分析报告系统(FARS)等。这些系统都是通过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收集运输数据和信息。

3.2加拿大运输数据库

加拿大运输部所属的运输数据处负责数据收集、维护和传播与运输系统相关的数据。为了有效地履行收集这些数据的职责,开发了数据即时通讯应用程序。运输数据处选定实施的数据库项目包括:航空运输数据电子收集系统(E-CATS),运输项目字典(TOD),国家路边调查(NRS)[10]。其中连接重要航空公司和机场的ECATS系统的数据已经作为国家管理航空运输和安全的重要参考,NRS的数据是加拿大货物运输量和货物流向的主要数据来源。

3.3我国运输统计信息联系报表制度

首先,应建立重点运输企业的信息联系制度。公路运输统计如果掌握了重点企业的运输情况,就等于获得运输市场的概括情况[11]。2009年交通运输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的《交通运输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公布了交通运输部部级重点联系运输企业名录。但是,部级重点联系公路运输企业有152家,样本数量远远不够推断全国的公路运输情况。因此,借鉴国家综合统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增加面向基层运输统计机关的重点联系运输企业,通过建立连接各级基层运输管理机关的企业网上直报系统,集成报表的下发、数据审核、报表上报等功能。其次,应建立与政府部门的信息联系制度。运输行业涉及面广,单靠运输管理部门一家无法获得更为广泛全面的信息。所以,需要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进行信息交换。可以通过政府内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电子数据交换,也可签立合作协议,定期交换纸质文件。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统一数据口径,提高数据信度,节约时间和成本。技术上建议使用专用网络信息平台,能够降低数据报送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运输统计信息联系传送路线如图2所示。基层重点联系运输企业、政府信息合作部门通过专用信息平台将数据传送到市级运输统计科,统计科对数据汇总、审核将地市数据呈送到省级运输统计处,统计处再经过整理、汇总、审核将省级数据呈送到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统计处。最后,报表的设计应尽量考虑企业能够直接使用现成业务数据,这样可以降低企业填写报表的难度和提高报表的填写质量。企业需要专人负责数据的采集和上报工作,将数据报送质量和企业年审挂钩,保证数据的质量和效率。

4试行运输统计项目外包

涉及到社会、家庭、个人的运输统计项目,由于统计过程复杂,工作量巨大,国外开展这类项目主要外包给专业统计机构。我国运输统计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为了满足社会对运输统计的要求,应积极探索与社会统计机构合作,试点开展社会运输调查。4.1美国运输统计项目的外包美国运输统计局根据运输统计项目的特点,对一些涉及社会、家庭、个人的运输统计项目进行了外包。由于这些调查带有明显的社会性质,而且调查工作量大,需

要人员多,后期

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美国官方的统计机构将这些调查项目外包给知名的社会调查机构或公司,例如:美国的GENESYS公司、M.Davis公司、MDAC公司、Westat公司、Morpace公司等。这些调查机构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先进的调查技术进行社会调查。政府统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调查数据的质量。总体上,这些社会调查支持与运输相关的广泛的主题信息的收集。

4.2我国运输统计项目应面向社会

从美国一些涉及全社会的运输统计项目看出,这些项目能够广泛收集社会公众的出行状态信息,获得居民的出行数据,以及公众对交通运输的意见和满意度。对合理规划运输发展、规范运输市场管理、提高运输服务质量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获得民意信息恰是我国运输行业急需重视的方面。因此,我们也应开展有关交通运输的社会调查,获取全社会的意见信息和数据。交通运输部负责试点开展交通运输社会调查项目,例如:公务出行调查、家庭出行调查、交通运输安全调查、运输与能源环境调查等。政府对这些调查项目主要提出指导原则和方针,具体的实施、调查程序的细节,数据采集方法等,可以外包给社会调查机构完成。政府运输管理部门负责对社会调查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调查的质量。政府部门同时也应该为机构顺利完成调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综合运用多种调查统计技术

发达国家广泛使用先进的统计技术,提高了统计效率,降低了统计成本,保证了统计质量。我国的运输统计工作主要是人工操作,辅助以计算机处理。随着我国运输管理部门经济条件的改善,应逐渐采用先进技术,根据调查项目的特点综合使用多种技术手段。

5.1美国的运输统计调查技术

国外数据采集技术非常发达且方法多样。根据调查需要和成本约束,可以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甚至一个调查项目同时使用多种调查方法,以达到高效、低成本、减少非抽样误差的目的。信件调查技术: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进行调查,信件内容包含调查的意义和目的、调查表、填写说明、回执信封等。信件调查一般用在行业内针对商业机构具有强制性的调查项目中,而且调查已经在行业内较为成熟,被调查者很容易接受调查并按照要求填写和回寄调查表[12]。例如:美国商品流动调查(CFS)、运输者财务和运营信息调查等。电话访谈调查技术:电话调查目前在美国使用的是计算机辅助电话访谈(CATI)技术。在社会调查中,常利用该方法进行个人、家庭的民意调查,在美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样本利用电话号码清单或者计算机随机拨号技术进行抽样调查获得[13]。例如:美国家庭出行调查(NHTS)、运输统计的综合调查(OmnibusSurvey)调查主要利用CATI技术[14]。电脑自填式数据库调查技术:美国国家运输数据库(NTD)由660个运输服务提供者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报告系统给NTD提供数据报告。美国公路死亡事故分析报告系统(FARS),将警方交通事故报告的信息按照规定的标准编码,录入FARS系统的专用软件中。计算机统计软件:在运输调查中还使用了先进的计算技术,在样本分层、样本抽样、样本权重的调整、数据误差的计算和控制、数据的汇总等,都使用专门的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大幅度提高了处理效率和准确性。运输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技术:专用软件GeoMiler,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多式联运网络数据库来计算运输英里数。它集成了解决运输路线问题的地图可视化功能,以处理多种运输方式综合运输的选择问题。该工具的运算法则建立在美国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络多种运输方式的“最优路径”选择上。该软件技术已应用CFS中,自动规划商品流动需要的最优路径,形成可视化的商品运输流量和流向图。

5.2根据国情借鉴国外调查统计技术

我国目前交通运输统计调查技术总体落后且方法单一,主要采用现场人工调查的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运输统计数据的计算机处理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不完善、不成熟。致使我国运输统计调查成本高、效率低。受制于调查技术的落后,导致很多调查项目无法开展。信件调查在我国交通运输统计调查中应用较少。采用邮寄信件调查的方法,必须事前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宣传,甚至培训;被调查对象能够理解调查和接受调查,这样的调查一般在行业内进行,被调查者熟悉调查内容,能够很快掌握调查表的填写方法。例如:运输行业的财务运营调查。计算机辅助电话访谈调查技术在我国市场调查中已有应用,但在交通运输统计调查领域还没有先例。交通运输社会调查项目,适宜采用电话访谈调查技术。社会调查机构可采用这种方式,在一定区域内做有益的尝试,积累经验。电脑自填式技术在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已有广泛应用,许多部门的数据都是通过专门的信息平台进行数据传输和管理。运输统计中,可以通过开发专门的信息平台软件,由专职的统计员或信息收集员通过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录入、审核、提交,上级运输统计管理部门对提交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审核和管理、。上文所述落实交通运输统计报表制度的技术手段就是应用专门的网络信息平台,技术原理。信息发送方主要包括:重点联系运输企业,运输统计项目有关的政府合作部门,运输管理机关内的职能部门,下级运输统计部门。信息接收方指(上级)运输管理机关的统计部门。使用专用软件和数据库系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数据传输使用标准报文,满足不同统计项目数据的交换和使用。基于因特网可以连接更多的信息发送方和信息接收方,扩大信息联系的范围。

第4篇:渔业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水产品;出口风险;预警;多元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53-02

一、问题的提出

山东省是中国水产品对外出口集聚区,但近年山东口岸水海产品出口显著放缓。在世界水产品贸易蓬勃发展的同时,各国为了本国经济利益,设置了极为严格的水产品贸易制度,其中许多技术标准和措施极为苛刻,严重阻碍水产品贸易正常发展。

自2006年5月,日本开始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大大抬高了水海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门槛。其列表制度中有一项规定是对养殖鳗鱼加工品、鲫鱼及其加工品、菜鳗及其简单加工品,执行新的恩诺沙星残留限量标准(0.01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同时,“绿色壁垒”措施的不断加强,对日出口水产品障碍越来越高,山东口岸对日出口增速放缓,出口退运猛增,这些都使山东省水产品出口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

二、对日水产品出口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生产成本增加影响企业发展

企业建立原料收购、养殖基地,加大了成本;为保证产品的安全性,一些企业设立了质检机构,质量检测投资加大;柴油涨价,导致捕捞产品成本增加,原料价格上涨;检验检疫日趋严格,项目增多、费用增加,时间延长,在检测重金属同时还按养殖产品检验药物残留,增加了费用。据了解,山东省水产品通关出口企业每年检验费达上百万元。

2.不正当的竞争给水产品出口造成威胁

随着生产加工能力扩大,来料、进料水产品的出口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中小水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多种不正当竞争手段扩大对日水产品出口。目前使用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就是在冻鱼片加工过程中“加水”。“加水”即违规添加“保水剂”,目的是增加鱼片重量。另外,渔业养殖业者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已经陷入了环境恶化、管理松散、病害频发、药物滥用、出口受阻的怪圈。造成如目前山东省水产品养殖方面发现食源性微生物污染严重导致不能顺利出口等问题。

3.对日出口损失增加

自2006年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山东省水产品对日出口量直线下降。主要特点:限量指标大幅增加;限量指标更加苛刻,许多检测指标的标准比现行标准提高几倍甚至上百倍;检测项目成倍增加;覆盖面更为广泛。再加上日本出台的水产品标签制度,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比如,2012年,日本扣留中国水产品143批次。日本目前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卫生及技术法规体系,对抑制进口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对日水产品出口风险的原因分析

1.日本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日本进口市场的封闭性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利用关税、补贴、配额、技术优势等手段,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提高本国战略性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护和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战后日本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把技术立国、贸易立国作为国家基本国策。在实施战略性贸易过程中,日本政府注意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相配套,从而发挥一体性的作用。日本保持一些与国际贸易惯例不一致的交易惯例、制度等,“看不见的壁垒”使外国产品难以适应日本市场激烈的竞争及其特殊的竞争方式。这些都导致日本进口市场的封闭性。

2.中日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般而言,当一国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竞争力日益增强时,其会主张贸易的自由化,而当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减弱时,面对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就会采取一种保守的、封闭的办法,力图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从而造成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发表的题为“亚洲和日本的潜在竞争力”的分析报告称,日本的潜在综合竞争力已由1990年的第3位降到第16位。而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出口额翻了两翻,外贸总值居世界第2位。这种经济的不平衡性很容易反映到贸易政策上。

3.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弊端

由于多边贸易体制中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固有的缺陷,它不可能完全避免贸易战的发生;相反,争端解决机制的种种程序性安排可能会鼓励投机行为的发生。换句话说,有关国家可以用投机行为来换取其他国家的让步。如果投机行为不会遭致惩罚,反而成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的条件,那么,这种投机行为事实上是得到鼓励或“奖励”的。由此可见,中日贸易摩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较难避免的。

三、中日水产品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分析

(一)中国在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本方面明显强于日本

人力资本是中国各类战略资源中最具实力的资源。中国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需求,企业无须维持高价位就能有可观利润,企业也愿意降低价格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从而造就了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中国海岸线绵长,资源丰富,水产品天然性较好,产量大种类多元化,是对外出口的一大优势。

(二)日本在知识、技术资源、国际资源方面要优于中国

中国知识、技术资源十分匮乏,而日本在这方面相当于中国的8倍。中国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亦相当小,而日本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是中国的4.8倍。比如,日本利用国际资源占世界的8.80%,而中国1980年仅为0.59%,到1998年提高为1.83%。与日本相比,中国在密集产品出口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按照要素禀赋原则,中国应当充分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日本应当充分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三)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大于竞争

根据日本产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中国与日本的竞争关系在美国市场上从1990年的3.0%上升为2000年16.3%。研究表明,中日之间竞争的主要领域集中在中等技术产品上,低技术产品领域中国占据竞争优势,而高技术产品领域日本占有竞争优势。在高、中、低技术制成品出口方面,日本有明显的优势。日企为了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把生产基地输往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在中国发挥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总体来看,日本国际竞争力大于中国,中日两国在产业和贸易等方面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四、对日出口风险防范机制的科学构建

(一)进一步加强源头治理,提高养殖业发展水平,杜绝不正当竞争,提高监管力度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呈增长之势,出口前景看好。我们应继续加大养殖产品源头治理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技术推广培训体系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重点对已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单位加强监管和抽查,进一步规范科学用药,搞好标准宣传和培训,推广科学养殖和标准化生产,推动山东省养殖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积极进行监管工作,联合银行及工商有关部门,建立竞争合理化、无公害、无药物残留,符合肯定列表制度检验标准要求的养殖基地,逐步形成良性循环化、竞争合理化、养殖规模化、产品多样化、科技含量高、有高附加值的资源产品,为企业加工出口水产品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从养殖到加工全过程管理,确保出口水产品安全

发挥水产品龙头、骨干出口企业的出口水产品质量优、信誉高、外向带动强等特点,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与养殖户进行合作,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带动养殖业向养殖、加工、销售融为一体的产业化方式发展。虾类、贝类、海珍品、藻类、蟹类和部分鱼类产品在山东省具有比较优势,应作为重点进行出口。利用龙头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客户多的优势,指导水产养殖企业试养新产品,加快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完善水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对水产品加工企业和养殖企业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注重无公害、无残留、绿色环保的水产品安全系列标准的制定。

(三)加强对重点水产品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实施水产品出口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加大宣传推介,努力提高水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积极组织水产品进行品牌注册,参加各类农产品展评会、博览会。强化水产品质量和出口认证、国外商标注册、国际质量认证、GAP认证、有机认证等工作;建立和不断完善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提高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加大对水产品出口企业在流动资金、技改资金贷款的支持力度,努力保障水产品出口企业出口退税的进度。规范出口秩序,积极应对贸易纠纷;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调整优化水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促进水产品出口。

改变单一的水产品出口模式和对水产品的加工处理方式,合成水产品、健康水产品等;出口其消费者感兴趣的产品来获得消费市场,如美容水产品、健康水产品等。这将达到我们将水产品多元化出口的目标以及多层次生产出口的优化结构,相信水产品在其“肯定列表”制度下也会打开一条中国特色的出口之路。

(四)逐步建立双边贸易合作协调机制

从大局出发,积极构建良好的双边贸易合作协调机制。积极交换市场需求、产量、产品质量、价格等信息,及时掌握生产、需求及贸易状况,努力提高水产品质量,减少国际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加强政府引导和宏观调控的同时,发挥水产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强国内协调,防止不当竞争和恶性竞争。此外,在政策设计中应突出服务措施。过去,我们的服务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政府身上,而忽略了民间中介机构,因而出现服务不到位,效率低等问题。建立多种形式的市场开拓与服务体系,将催生一批高效率的贸易中介服务组织,弥补政府能力的不足。

(五)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拉近两国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实施市场结构多元化战略可以避免单一市场的规模制约,减少因某一国家市场的突发性事件,以及消费者需求变化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在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同时,我们还应加速贸易方式的多元化,贸易方式对贸易的扩展、收益的提升和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可以减少对部分市场的过度依赖,降低市场集中度,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荣富.农产品出口贸易风险分析及其防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07-109.

[2] 杨正勇,史君英.中国水产品质量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2000,(4):20-23.

[3] 骆乐.水产品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渔业经济,2001,(4):10-13.

[4] 洪信强.中国水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分析及对策[J].齐鲁渔业,2004,(9):40-42.

[5] 于维军.近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概括[J].中国水产,2003,(12):33-35.

[6] 董方勇,徐磊.渔业风险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03,(5):33-35.

第5篇:渔业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d chain logistics operation pattern is analyzed, and five modes will be proposed between the "first mile delivery service" and "the last mile delivery service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is, fresh products enterprises can choose the optimal mod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生鲜冷链;运作模式;全程冷链

Key words: food products chain logistics;operation pattern;whole cold chain logistics

中图分类号:F326.6;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089-03

0 引言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生鲜产品的产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政府供给侧改革促进冷链企业不断升级,《新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产品保鲜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生鲜电商的急剧扩张,拉动冷链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和分析,对生鲜冷链运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将运营模式分为五种类型,以便运营商选择最适合自身的生鲜产品全程冷链模式。

1 生鲜冷链行业现状

1.1 国外生鲜冷链发展情况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在相关产业的带动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智能化菜篮子工程保障体系及成熟的运营和管理技术,有力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为社会食品安全、高效、优质、低耗的消费流通模式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经统计,目前发达国家智能化生鲜食品冷链配送一站式服务的覆盖率已经达到95%以上,已步入国民食品,消费服务的智能化时代。

1.2 中国生鲜冷链物流发展情况

据香瓜调研显示,去年我国生鲜电商交易额已达到900亿元,同比上涨80%。生鲜电商物流行业的市场规模将突破274.2亿元大关。2018年,其交易额将有望突破1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0%[1]。

去年我国果蔬冷链流通率为22%,冷藏运输率为35%;肉类冷链流通率为34%,冷藏运输率为57%;水产品的冷流通率为41%,冷藏运输率为69%[2]。而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早已达到了100%,果蔬冷链流通率也超过95%[3]。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鲜冷链的发展尚在起步,还未形成一套规模化的冷链物流系统。但随着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市场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未来发展阶段,我国生鲜冷链市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冷链流通率和运输率将会大大提高,甚至有望与发达国家齐平,配套的冷链配送服务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投资规划分析报告》预计,到2020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4700亿元,年复合增速超过20%。

2 生鲜冷链发展模式分析

艾瑞咨询集团在《2013年生鲜电商发展简报》中,将生鲜电商分为电商平台生鲜品类、综合B2C电商生鲜品类和垂直B2C类生鲜电商三类。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 《生鲜电商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根据网站运营、发展品类和线下配送等方面,将生鲜电商分为以淘宝为代表的综合型电商、以沱沱公社为代表的垂直型电商、以顺丰优选为代表的物流企业、以沃尔玛为代表的线下超市四个类别。《2014-2015年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中,将生鲜电商分为综合电商平台、物流电商、食品供应商、垂直电商、农场直销、线下超市、社区O2O七种模式。

本文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冷链节点将生鲜冷链模式大致分为以下五个类别:

2.1 生鲜产品源产地

生鲜产品源产地被喻为生鲜冷链的“最先1公里”,是整个链条中输出稳定、优质的货源的关键。

2.1.1 自营源产地

通过自建农场,养殖场,渔业等方式,实现自产自销,完全监控产品的质量。生鲜产品通过采摘、捕捞等方式获得后,在源产地经过预冷、分级、加工、包装及仓储等环节,保障产品品质、降低损耗高。

2.1.2 订单采购/签约采购

通过与生鲜源产品源产地进行合作,约定销售产地的产品,保障源头的质量。

2.1.3 生鲜产品集散地采购

直接在生鲜产品集散地,区域配送网点进行采购,质量和成本不易控制。

2.2 销售方式

2.2.1 自营电商销售平台

企业自建电商平台,展示销售产品,通过第三方物流系统或自营物流系统将产品送到客户制定的地点。客户通过平台可实时查询产品配送进度。农资企业基于该模式和电商平台,可以实时向需求者展示产品,直接锁定目标客户,这样减少了产品宣传和产品推送环节所消耗的时间长本,既有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又大大增加了客户流量。

2.2.2 使用第三方电商销售平台

企业入驻电商平台在线上进行产品展示、宣传和销售,支付电商平台使用费,通过电商平台促销等活动,增加产品浏览量和销量。第三方电商模式面向的消费群体与自营型模式相比更加大众化,可以简单、容易地建立销售平台,节省成本,在网络建立及产品宣传方面的经验更加丰富,如天猫、淘宝、阿里、京东等综合型电商平台。

2.2.3 线下销售平台

企业通过门店等传统销售渠道进行的“一对一”互动的沟通方式的销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传统企业通过线上宣传,积累品牌的影响力,适时发挥品牌优势、与目标用户建立紧密联系,通过线上的影响力,推动线下活动的开展,实现线下销售。

2.3 周转仓储

冷库作为低温仓储的特种制冷设备,用途功能单一,但随着冷链物流的发展,冷库的功能也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尤其在冷链物流环节中,冷库的功能中,冷链物流周转、低温仓储进出货等功能愈发完善起来。

2.3.1 自营冷库/配送中心小型冷库

新型生鲜营销模式下,冷库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仓储,配合低温冷链运输的物流周转功能,以及生鲜加工、低温包装分拣等功能都逐步完善起来,无论果蔬,还是肉水产、冰激凌、奶酪等乳制品,各类生鲜食品均能够满足从入库到送至客户手中,加工、分拣、包装、出货,每一个步骤都在低温状态下进行,配合低温冷链运输,保障生鲜品质。企业自建或自营冷库,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安全卫生隐患和品质受损,保障生鲜食品正常健康地流通。

2.3.2 第三方冷库/网点冷柜

企业临时租赁冷库进行生鲜产品的存储和周转,或直接采购经由冷库分销的产品,在配送网点的冷柜对出货产品进行短暂的存储。

2.4 配送方式

生鲜产品冷链物流强调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全程低温,若有一个环节温度失控出现“断链”就会影响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之前的所有付出将前功尽弃。

2.4.1 自营冷链配送

由于冷链市场化程度低、市场规授小,国内许多企业都采用了自行经营、部分外包的方式来进行冷链物流配送,据不完全统计,冷冻产品提供商自营冷链物流在全部物流总量中的占比己经达到80%。也有学者认为,相比第三方物流配送,自营配送更能满足生鲜农产品的特性对仓储与配送的{要求。

2.4.2 第三方冷链配送

第三方冷链物流作为专业的冷链物流服务提供商,将成为今后物流发展的新模式。第三冷链物流能够技术含量和运作要求较高的基础设施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提升生鲜产品的竞争力,减少企业的负担。

2.5 客户提货方式

2.5.1 送货上门

随着网购的兴起,80/90后消费观念的转变,形成了宅生活的消费方式,送货上门也成为了电商的普遍配送方式。送货上门,可以保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和便捷的体验,但配送员不断往返于商家与顾客之间,效率低,成本高。该模式下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电动车)无法达到冷链设施的要求,商家只能以泡沫箱加冰块的方式配送,对时效要求较高。适合家电等大型货物,瓷器等易碎物品,采购数量较大的产品。

2.5.2 客户自提

①公共储藏柜。

在国外,DHL的Packstation[4]和Amazon[5]的储物柜等的使用,已经非常成熟。在国内,丰巢、速递易等快递柜也在城市的小区和公共场所内广泛出现。这种模式能够在时间上为客户和配送人员都提供极大的便利,同时还可避免投递失败和被他人冒领,有利于降低配送成本,取货过程完全由最终客户完成。但是对于场地和存储空间有所限制,自提柜设备和维护需要成本,便于终端数据的采集。

②网点/便利店自提。

在台湾,顺丰通过7-11便利店的配送系统,将货物配送到各个店铺,客户在离约定地点最近的便利店就可以取到购买物[6]。通过此种模式,存取方便,人工服务易于沟通,自提时间与店铺营业时间一致,方便了白天上班的客簦对于连锁店也是一种延伸发展的好模式。但是合作成本较高,需要连锁店留有空间存放包裹,增加连锁店员工的工作量。

③物业寄存。

客户直接在物业寄存点自提购买物和寄发物品。这种模式既方便了业主,也方便了快递公司,同时物业也有一定收益。物业更注重为业主服务,通过与快递合作,不仅可以增加利润,同时发挥自身优势为业主服务,更好地巩固社会关系。

3 总结

本文分析研究了生鲜全程冷链配送的各个阶段,为生鲜运营提供了多种实施方式,如下:

3.1 营冷链配送+电商+送货上门

冷链物流企业可通过此方式实现生鲜产品的运营,掌控整个配送活动,解决物流外包所带来的配送过程不透明、不可控的风险。同时,配送末端采用送货上门、保鲜过程便于追踪溯源,更加提升了终端消费者的满意度。

3.2 自营冷链配送+线上/线下+客户自提

生鲜运营商通过集中冷链配送产品至小区储藏柜、附近网点或者便利店,消费者凭短信提示或会员卡自行取货。全程冷链自营配送,生鲜农产品保鲜较好;通过实行集中配送,形成规模效益,配送成本较低、配送效率较高;当储物柜具有冷藏保鲜功能时,能给消费者带来个性化消费体验。

3.3 自营源产地+电商+第三方冷链配送+送货上门

生鲜生产企业自营的产品源产地,可以就地对产品进行保险加工,借助电商平台销售和第三方物流进行配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生鲜产品全冷链的运营。自营源产地更能保证产品的安全和品牌的推广,有利于控制产品源头的安全。

3.4 线下销售平台+自营冷链配送+客户自提/送货上门

生鲜产品渠道商可通过该模式实现批发和零售的整合,由于渠道和集散地的优势,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为丰富的产品选择。

3.5 自营电商销售平台+第三方冷链配送+客户自提 / 送货上门。

电商平台运营商通过该模式召集分销商、农户等,在网络上集中进行销售,适合现在的网络购物趋势,更容易让消费者接触和接受生鲜全冷链的消费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生鲜运营商需要以自身的优势为基础,通过社会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为消费者提供最便利、最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山.冷链物流市场需求提升 综合型配送商将成主流[N].上海证券报,2017-01-25.

[2]李馥佳.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述评[J].时代经贸,2016(7):30-37.

[3]汪旭晖,张其林.基于物联网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构建:框架、机理与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1):31-41.

[4]SILKE F,CLAUDIA E. Innovative Approaches in City Logistics:Alternative Solutions for Home Delivery[EB/OL]. [2013-12-04]. http:///fileadmin/archive/Deliverables/D4.3b_5.8_b_PolicyNotes/14684_pn8_home_delivery_ok_low.pdf.

第6篇:渔业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水足迹;生产视角;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差异分解;中国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5)12-0085-10

21世纪水资源战略倍受全球各国政府重视,我国水资源短缺地区间差异问题也正引起各界关注。坚持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治水思路加强需水管理是构建中国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已成为我国纪念2015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中强调需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而把握结构有利于在总量控制中加强针对性,提高控制效率。因此,分析比较各地区用水总量、结构及效率,是我国构建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前提。

1 文献综述

“水足迹”概念由Hoekstra A Y于2002年首次提出,指一国(地区或人),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这里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包括对产品或服务的最终需求,以及对当地居民直接生活用水的消费),包括直接取水量以及对除水资源外其他有关产品或服务所含虚拟水的使用量[1]。为全面反映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基于供应链把握个体和组织的水资源消费行为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区域用水情况分析应基于水足迹进行。由于产品或服务的流动,区域生产和消费中的水足迹往往并不相等。而“水足迹”被提出的初衷即为衡量区域或人的消费活动对水资源的使用情况,因此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多采用消费视角,分析消费活动中的水足迹。如Cazcarro等对西班牙水足迹的评价[2]、Hoekstra等对全球水足迹的评估[3]、Ewing等对地区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的整合[4]、可口可乐公司对欧洲糖类水足迹的研究[5]、Feng等对英国水足迹的空间分析[6]、王晓萌等对我国14个产业部门水足迹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7],王岩等对北京水足迹的估算[8],等[9-10]。

但生产活动耗水量最终也将用于满足需求,与地区GDP的比值可体现当地生产中水消耗对应经济效益,与地区可利用水资源结合可反映当地生产用水对可利用水资源的压力情况。国内外有少量相关研究基于生产视角。Mekonnen等估算了全球电力和热力生产中的水足迹[11]、Palhares等对传统和有机奶生产系统水足迹进行了比较[12]、Mekonnen等在流域间及国家间两种空间维度上分析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生产活动中水足迹[13]、Olsen等评估了欧洲洋葱生产水足迹[14]、IFC等分析了脱水洋葱生产中的水足迹地区间差异[15]、Yu等估算了英国生产活动对应水足迹[16]。国内该类研究有宋智渊等对敦煌市农业水足迹[17]、史利洁等对陕西省主要作物生产水足迹[18]、轩俊伟等对新疆13个地(州)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19]、Feng等对黄河流域源于当地生产的水资源消耗量[20]、Dong等对辽宁水足迹[21]、耿涌对流域生产活动中水足迹[22]的量化分析。

吴兆丹等:基于生产视角的中国水足迹地区间差异:“总量-结构-效率”分析框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年 第12期但目前生产视角下我国水足迹已有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第一,空间范围上,较少针对南方及经济落后区域,而南方地区存在“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水资源问题,经济落后区域水足迹尤其是其农产品水足迹量也不容忽视。第二,空间尺度上,对“全国整体范围”研究较多,而结合“省区”、“市”等较小尺度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统一分析口径,据本人所知尚无对全国各地区的比较研究。这些导致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较低,不利于各地区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及其他地区借鉴意义。第三,内容上,我国第二、三产业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再利用、污水处理问题等愈显重要。研究第二、三产业水足迹是分析我国用水情况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该类研究仍较薄弱。第四,经济部门划分多较粗略[7,23-24],不能详细反映各部门水足迹情况,影响研究结果的实用性。第五,虚拟水强度估算上,外地产品虚拟水强度多以本地该产品虚拟水强度代替,降低结果的准确性。第六,用水效率指标上,一方面,已有基于水足迹的水利用经济效率研究多以地区消费视角下水足迹与当地GDP之比来表示。但实际上伴随产品或服务的流入,地区消费视角下水足迹的来源有当地水和外地水两种,故该比值实质上是当地单位GDP对应的源于当地水和外地水的水足迹量,不能准确体现利用当地水的经济效率情况。另一方面,为反映地区水利用的有效程度,已有研究多通过比较地区消费视角下水足迹与废水量来表示水足迹废弃率,但该水足迹对应当地消费活动,而废水量源于当地生产或居民生活直接用水,故该比值所比较的两部分口径并非一致,不能确切反映地区水利用有效程度。

本文将基于生产视角的水足迹定义为生产水足迹,指在一定时间内,为满足当地最终需求、外地最终需求或当地居民生活直接用水需求,由当地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所消耗的,源于当地水的水资源量(译自“Domestic Water Footprint”及其定义)[20]。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分析、锡尔指数空间差异分解、伪基尼系数差异成因分解等方法,研究我国生产视角下水足迹地区间差异及其成因,具体分析基于“总量-结构-效率”分析框架。通过总量分析,区分我国除外的30个省区,展现我国生产水足迹总体空间分布情况;结合结构分析,区分三大产业并细分国家统计局投入产出部门分类中42经济部门,呈现我国各产业生产水足迹地区间差异及其成因,可作为识别产业水足迹降低中调整生产时应重点关注的省区及部门的依据;基于效率分析,构建生产水足迹强度指标,以地区的生产水足迹与GDP之比表示当地生产活动中水利用的经济效率,并建立工业生产水足迹废弃率指标,以地区工业废水量与工业生产水足迹的比值反映当地工业生产过程中水利用的有效程度,从经济效率、废弃率两方面反映地区生产活动用水效率,可为评价地区降低水足迹中调整生产的必要性提供参考。区分同种产品在不同产地的虚拟水强度,在视角、空间范围与尺度、内容、经济部门划分、虚拟水强度估算及用水效率指标等方面对已有研究不足有部分弥补作用,为我国合理高效调整生产以降低水足迹提供较科学依据,并在研究视角及用水效率指标构建上有一定创新。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MRIO分析可反映区域间经济部门间虚拟水投入产出情况,全面体现各地区水足迹部门及来源结构,提高水足迹估算结果的准确性;与其他多个区域之间的投入产出模型相比数据要求较低,无需分区域、分部门的区域间产品流量数据;能区分当地生产技术和贸易模式对水足迹的影响。因此,MRIO分析方法对水足迹分析具有一定适用性及优点,目前已有研究基于该方法量化水足迹[20,25],本文也将采用MRIO分析方法估算我国各省区水足迹。

为更准确分析我国生产水足迹、水资源压力地区间差异成因,本文需区分经济区域间和经济区域内省区间两部分差异对总体空间差异的贡献,而锡尔指数空间差异分解方法正适用于此。故本文将采用该方法,依据2002,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中对经济区域的划分[26](东北区域: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京津区域:北京和天津;北部沿海区域:河北和山东;东部沿海区域:江苏、上海和浙江;南部沿海区域:福建、广东和海南;中部区域: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西北区域: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西南区域: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和。),分解我国生产水足迹、水资源压力总体空间差异。伪基尼系数差异成因分解方法可将区域总体差异分解为其不同分项因子差异的贡献率。本文将采用该方法,分析各经济部门生产水足迹及居民生活直接用水对生产水足迹空间差异的贡献程度,并将部门生产水足迹地区间差异分解为部门直接用水系数、用水乘数及最终需求量三方面地区间差异;将水资源压力指标空间差异分解为生产水足迹与可利用水资源量两方面空间差异;将效率指标地区间差异分解为各部门对应效率地区间差异,得到总差异主要成因。

2.2 水足迹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编制

我国最新30省区42经济部门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是本文基于MRIO方法构建我国各省区细化部门水足迹模型的前提。目前已有学者出版了我国多区域之间的投入产出表,但其中最近年份即2007年对应表均仅公布了合并省份或合并部门后的表格[26-27],故这里需根据我国最新的各地区投入产出表编制该表[28]。当前我国最新的各地区投入产出表为《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07》,投入产出表所体现的各种系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有效稳定的,故基于该表研究水足迹的结果对表对应年份后一段时期内相关情况仍有一定代表性[29]。我国水足迹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于是最终需求矩阵FD构成如下:

FD=[FD1,FD2,…,FD30],FDm=[Rm,Um,Gm,FCm,INm],其中Rm、Um、Gm、FCm、INm分别是R、U、G、FC、IN的第m列。

基于该模型,我国水足迹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编制思路如图1,基本框架形式如表1。其中区分四列贸易包括对各省区投入产出表中无进口或出口列省份的进出口量估算、30省区进出口价格调整、省区间流入流出列估算。省区间贸易矩阵估算的双约束引力模型中,各部门距离系数γ引用“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编制中距离系数估算结果[30]。

其中,WWI是地区年工业废水量;WDom,I为当地年工业生产水足迹。将式(11)中各指标换成某具体工业部门对应指标,即可得该工业部门年生产水足迹废弃率。

2.4 数据来源

我国地区人口、工业废水排放量以及生活污水排放量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年鉴,地区分经济部门产值参照我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8]。对各省区各部门直接用水量及居民生活直接用水量的确定,将基于各省区或所属流域水资源公报、《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我国“水利投入占用投入产出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省区各部门用水定额、省区投入产出表中各部门源于“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部门的投入等。水资源公报中城镇建筑业用水计入第二产业用水,服务业用水、生态用水纳入第三产业用水。为估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部门直接用水量,先确定产业直接用水总额,再根据有关资料确定个别部门用水量,继而将产业直接用水总额减去已确定的部门用水量后的值,在产业内其他部门间进行分配。第二产业该分配依据、当地工业废水排放量计;第三产业分配依据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关于我国各部门用水系数的分析结果与各省区对应部门的产值之积[31],并参考对应省份城市用水的重复用水比例加以调整。

3 实证结果与分析3.1 我国生产水足迹总量地区间比较

3.1.1 我国生产水足迹量地区间比较

据模型估算,2007年我国各省区生产水足迹总量见图2。吉林该总量最高,其次是新疆和黑龙江对应值,而天津、青海、北京的则最低。生产水足迹省区间差异较大,均方差系数42.43%,最高值是最低值的约10.3倍。该差异与资源禀赋、部门虚拟水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省区间差别有关。如南疆较高的生产水足迹与其农产品虚拟水强度较高有关。北京综合技术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相对其他省区优势较明显,辽宁资源性产业优势突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区位商较高,且上述部门均属水资源稀缺型,这些与北京和辽宁生产水足迹较低有一定关联。

根据锡尔指数空间差异分解方法可以得到生产水足迹省区间差异主要源于经济区域间对应差异,贡献率为69.46%。农林牧渔业生产水足迹对生产水足迹经济区域间差异的贡献高于其他部门因子(贡献率59.19%),且最终需求量对该部门生产水足迹经济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达74.57%。故我国生产水足迹总量空间差异主要源于农林牧渔业最终需求量经济区域间差异。

3.1.2 我国水资源压力地区间比较

宁夏、上海和北京水资源压力指标最高(分别为8.32,3.94和2.57);云南、四川、贵州该压力最低,均仅为宁夏的约0.8%。30省区该指标均方差系数达1.88,水资源短缺程度省区间差异较为明显。

经济区域内省区间差异是我国水资源压力指标总体空间差异最主要组成部分,且该差异主要来源于可利用水资源量对应差别。因此,结合合理的体制建设,加强经济区域内省区间水资源合理调用,将有利于改善我国水资源压力空间不均衡性。。

3.2 我国生产水足迹结构地区间比较

3.2.1 我国生产水足迹产业结构地区间比较

我国各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水足迹均高于其他产业对应水足迹。如北京第一产业水足迹是第二产业对应值的1.90倍,是第二产业水足迹的5.13倍。上海、辽宁、吉林第三产业生产水足迹高于第二产业,其余省区第二产业水足迹在三大产业水足迹中位居第二(表2)。本文将分别从总量、结构的地区间差异及其成因等方面分析各大产业水足迹。

3.2.2 我国第一产业生产水足迹地区间比较

(1)第一产业生产水足迹地区间差异分析。2007年我国省区间农林牧渔业生产水足迹差异较大,均方差系数为61.77%。北方农林牧渔业生产中水资源消费高于南方。新疆第一产业生产水足迹(214.83亿m3)高于其他省区;黑龙江对应略次之(202.72亿m3);天津、重庆、上海等省区的对应最低。该结果与农林牧渔业生产优势高低空间分布大体一致。

(2)第一产业生产水足迹地区间差异来源分析。农林牧渔业直接用水系数与最终需求量省区间差异对该部门生产水足迹省区间差异的贡献率(57.69%,59.33%)高于用水乘数对应贡献率,这与农林牧渔业供应链用水特点 有关。分别依据农林牧渔业直接用水系数及该部门最终需求量对各省区进行排序,河北、浙江农林牧渔业生产水足迹较高主要源于其较高的最终需求量,而甘肃和新疆该水足迹较高与其水资源更为密集有关。内蒙古和青海的最终需求量、四川的直接用水系数分别是其第一产业生产水足迹较低的主要因素。此外,北京、天津、重庆三市该两因素值均相对较低,共同导致其对应水足迹较低;黑龙江、江苏、广西三省两因素的较高水平也与地区该水足迹较高相一致。农林牧渔业直接虚拟水强度省区间差异主要源于该产业生产率和用水有效性等方面省区间差异。如宁夏、黑龙江等的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林业单位面积产值在省区间比较中明显偏低,河南、山东等则对应较高;山东农林牧渔业用水有效性较高,新疆对应较低。

3.2.3 我国第二产业生产水足迹地区间比较

(1)第二产业生产水足迹地区间差异分析。第二产业生产水足迹省区间差异较大,均方差系数达83.99%,最高值是最低值的约16.4倍。吉林第二产业生产水足迹(150.31亿m3)高于其他省区,占30省区该水足迹之和的13.21%,其次是辽宁和黑龙江对应值;而贵州、青海、广西等的则最低,在30省区该水足迹之和中所占比重均低于1%。

除上海、江苏、青海外,其他各省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生产水足迹在对应省区第二产业生产水足迹中所占比重均高于其他部门。其中山东、湖北该比重最高(55.88%,55.29%);青海、上海该比重最低(12.87%,13.70%)。各省区建筑业均为其第二产业生产水足迹主导部门之一,青海第二产业中该部门生产水足迹最高(占比47.64%)。

(2)第二产业生产水足迹地区间差异来源分析。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生产水足迹省区间差异对第二产业生产水足迹省区间差异的贡献率最高(33.58%),是仅次之的建筑业对应差异贡献率的约2.4倍。而废品废料、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该贡献率最低,废品废料对应贡献率仅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0.02%。最终需求量差异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生产水足迹省区间差异的最主要贡献因素(贡献率73.20%);建筑业用水乘数差异较显著是该部门生产中耗水量省区间较大差距的最主要原因(贡献率73.99%)。因此,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最终需求量、建筑业用水乘数省区间差异是第二产业生产水足迹省区间差异的主要成因。

3.2.4 我国第三产业生产水足迹地区间比较

(1)第三产业生产水足迹地区间差异分析。第三产业生产水足迹省区间差异(均方差系数95.62%)较第二产业更为明显,最高值吉林第三产业生产水足迹是最低值海南的约25.5倍。且与第二产业比较结果类似,吉林、辽宁第三产业生产水足迹(79.22亿m3,54.28亿m3)也在各省区比较中位居前列,在30省区该水足迹之和中占比分别为15.21%和10.42%。福建该水足迹仅次之(41.43亿m3)。海南、安徽和广西对应最低,三者之和在30省区该水足迹之和中占比约2.00%。

天津、河北、甘肃、新疆第三产业生产水足迹主导部门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北京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江西为批发和零售业,青海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而其他省份则均为住宿和餐饮业。其中广东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水足迹在其第三产业生产水足迹中占比高于其他省区,约为50.41%。

(2)第三产业生产水足迹地区间差异来源分析。第三产业生产水足迹省区间差异主要源于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批发和零售业对应差异,三者贡献率之和达55.38%,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对应贡献率为34.10%。邮政业该贡献率最低,仅为住宿和餐饮业对应值的0.24%。

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水足迹省区间差异主要源于部门用水乘数、最终需求量的省区间差异(贡献率50.97%,34.28%)。这与住宿餐饮业供应链、最终需求的区域特性较显著有关。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用水乘数省区间差异显著,均方差系数为1.56,其中吉林该用水乘数最高,是仅次之的宁夏对应乘数的约3.9倍。该部门最终需求量省区间差异也较大,均方差系数为87.83%,最高值上海该指标是最低值宁夏对应指标的约43.2倍。部门用水乘数和最终需求量省区间差异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生产水足迹省区间差异的最主要贡献因子(贡献率52.12%,37.25%)。故第三产业生产水足迹省区间差异主要源自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两部门用水乘数与最终需求量省区间差异。

3.3 我国生产水足迹效率地区间比较

3.3.1 我国生产水足迹强度地区间比较

2007年青海、新疆等生产水足迹强度高于其他省区,经济发展中水资源使用相对粗放。青海该强度为0.078m3/元,是30省区平均水平的约5.10倍。天津、江苏、山东水资源利用经济效率最高,近年来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提倡已取得较好效果,经济发展正向水资源节约型不断转变。生产水足迹强度省区间差异较大,均方差系数达86.90%,青海该指标是天津的约13.9倍。这主要源于经济规模、工业化程度、水资源禀赋以及用水效率等方面省区间差别。生产水足迹强度省区间差异的最主要贡献因子是农林牧渔业该强度空间差异。

3.3.2 我国工业生产水足迹废弃率地区间比较

2007年广西、浙江和江苏的工业生产水足迹废弃率在30个省区中最高,其中广西该废弃率是全国水平的约3.72倍,吉林、海南、黑龙江对应最低(见图3)。工业产品生产中单位耗水量对应废水排放量省区间差异较大,均方差系数为1.17,该差异主要源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对应废弃率省区间差异。

4 结论及讨论

本文基于生产视角分析水足迹总量、结构及效率地区间差异及其成因,可总结并讨论如下:

(1)总量比较中,吉林、新疆、黑龙江水足迹高于其他地区,分别为289.56 亿m3、242.31亿m3、235.52亿m3,而天津、青海、北京对应最低;农林牧渔业最终需求量经济区域间差异是我国生产水足迹总量空间差异的主要贡献因子。宁夏、上海和北京水资源压力指标最高,云南、四川、贵州该压力最低;我国该指标总体空间差异主要源自经济区域内省区间可利用水资源量差异。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到,2007年经济区域的农林牧渔业最终需求量确实呈现较大差异,其变异系数为54.02%,其中中部区域对应值最高,西南区域该需求量其次,而京津区域最对应最低,仅为中部区域该需求量的6.68%。这与各区域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特点有关。例如中部区域相对其他经济区域在农林牧渔业生产上具有一定优势,其人口总数约占全国的30%,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0%,是我国著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粮食、油料和棉花等农作物产量约占全国的1/3。此外,我国可利用水资源量经济区域内省区间的确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东部沿海区域、南部沿海区域、西北区域内部,上海、海南和宁夏的可利用水资源量明显低于区域内其他省区对应值。

(2)结构比较中,各地区三大产业中均以第一产业生产水足迹最高。新疆第一产业水足迹、吉林第二、三产业水足迹高于其他省区,分别为214.83 亿m3、150.31亿m3和79.22亿m3。大多省区第二、三产业分部门水足迹均以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水足迹、住宿和餐饮业水足迹最高。三大产业水足迹省区间差异分别主要源于农林牧渔业直接用水系数与最终需求量省区间差异,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最终需求量、建筑业用水乘数省区间差异,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两部门用水乘数与最终需求量等省区间差异。

农林牧渔业生产率和用水有效性省区间差异对该部门直接用水系数省区间差异有直接影响。一方面,农林牧渔业生产率可以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林业单位面积产值为代表,而该两指标的省区间差异较为明显。如山东多年平均花生单位面积产量是宁夏的约4.22倍,山东多年平均林业单位面积产值是黑龙江对应指标的约7.45倍。另一方面,比较各省区农林牧渔业的耗水量与取水量,山东的农林牧渔业用水有效性较高,70.20%的农林牧渔业取水量将被消耗而不再流回到水体中;而新疆农林牧渔业用水有效性也相对较低,宁夏农业耗水量仅占其农业取水量的53.86%。新疆、宁夏较低的用水有效性也是其直接虚拟水强度较高的原因之一。

(3)效率比较中,青海、新疆的生产水足迹强度,以及广西、浙江的工业生产水足迹废弃率高于其他省区。农林牧渔业生产水足迹强度省区间差异是生产水足迹强度省区间差异的关键因子,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生产水足迹废弃率省区间差异是工业生产水足迹废弃率省区间差异的主要成因。

据估算结果可以看到,30省区的农林牧渔业生产水足迹强度的确存在较大差别,对应变异系数为116.05%,其中宁夏该强度最高(0.368 m3/元),是最低值即山东对应值的25.28倍。与第一产业水足迹省区间差异成因类似,农林牧渔业生产水足迹强度省区间差异主要与该部门直接用水系数省区间较显著差异有关。

此外,水资源压力指标、生产水足迹强度及工业生产水足迹废弃率等指标分别体现了生产用水对当地水作用强度、经济效率、有效程度三方面情况,故可作为地区在节水中生产调整必要性的评价依据。与该三指标相对应,我国尤其是其中有必要调整生产的地区生产调整原则为:压缩高水耗和重污染产业的生产,鼓励发展低水耗和轻污染产业,缓解水资源压力,形成与当地可利用水资源量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结合本文结论,有关地区应优先发展生产水足迹强度较低行业,适当限制生产水足迹、生产水足迹强度及工业生产水足迹废弃率较高部门的过度发展,关注其当地用水主要组成部分,以及生产水足迹、水资源压力与用水效率指标地区间差异的主要贡献因子。且应加强改善上述生产水足迹强度、工业生产水足迹废弃率等指标空间差异主要贡献因子所对应经济部门的生产技术,如农林牧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相关技术,从而更显著提升总体水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Hoekstra A Y. Perspectives on Water: A Modelbased Exploration of the Future[M].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Books, 1998.

[2]Cazcarro I, Duarte R, SánchezChóliz J. Water Footprints for Spanish Regions Based on 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RIO) Model[M]. Champaign, IL: Common Ground, 2013: 119-132.

[3]Hoekstra A Y, Mekonnen M M, Chapagain A K, et al. Global Monthly Water Scarcity: Blue Water Footprints Versus Blue Water Availability[J]. PLoS ONE, 2012, 7(2): 632-688.

[4]Ewing R B, Hawkins T R, Wiedmann O T, et al. Integrating Ecological and Water Footprint Accounting in 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Framework[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2, 23: 1-8.

[5]CocaCola Europe. Towards Sustainable Sugar Sourcing in Europe[R]. Brussels: CocaCola Europe, 2011.

[6]Feng K S, Hubacek K, Minx J, et al. Spatially Explicit Analysis of Water Footprints in the UK[J]. Water, 2011, 3: 47-63.

[7]王晓萌, 黄凯, 杨顺顺, 等. 中国产业部门水足迹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2): 2114-2126. [Wang Xiaomeng, Huang Kai, Yang Shunshun, et al. Temporal Variabil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ectoral Water Footprint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4, 29(12): 2114-2126.]

[8]王岩, 崔胜玉, 钟连红, 等. 水足迹和虚拟水战略在城市规划环评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1250(6): 638-643. [Wang Yan, Cui Shengyu, Zhong Lianhong, et al. Water Footprint and Virtual Water Theory Applied in Planning EIA: Case of Beijing [J].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4, 1250(6): 638-643.]

[9]赵良仕, 孙才志, 邹玮. 基于空间效应的中国省际经济增长与水足迹强度收敛关系分析[J]. 资源科学, 2013, 35(11): 2224-2231. [Zhao Liangshi, Sun Caizhi, Zou Wei. Convergence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Water Footprint Intensity at the Provincial Scale in China [J]. Resources Science, 2013, 35(11): 2224-2231.]

[10]陈俊旭, 张士锋, 华东, 等. 基于水足迹核算的北京市水资源保障研究[J]. 资源科学, 2010, 32(3): 528-534. [Chen Junxu, Zhang Shifeng, Hua Dong, et al. A Study on Water Resources Guarantee in Beijing City Based on Water Footprint Evaluation[J]. Resource Science, 2010, 32(3): 528-534.]

[11]Mekonnen M M, GerbensLeenes P W, Hoekstra A Y. The Consumptive Water Footprint of Electricity and Heat: A Global Assessment[J/OL]. Environmental Science: Water Research & Technology, 2015, 3. http:///media/downloads/Mekonnenetal-2015.pdf

[12]Palhares J C P, Pezzopane J R M. Water Footprint Accounting and Scarcity Indicators of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Dairy Production System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 93: 299-307.

[13]Mekonnen M M, Pahlow M, Aldaya M M, et al. Water Footprint Assessment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An Analysis of the Sustainability, Efficiency and Equitability of Water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C]//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66. Delft, the Netherlands: UNESCOIHE, 2014.

[14]Olsen S K, Weinzettel J, Cranston G, et al. Carbon, Land, and Water Footprint Accounts for the European Union: Consumption, Production, and Displacements 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de[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46 (20): 10883-10891.

[15]Ifc, Jain, Tnc, et al. Water Footprint Assessments: Dehydrated Onion Products Microirrigation Systems[R]. Washington D C: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Jain Irrigation Systems Ltd., The Nature Conservancy, LimnoTech, 2010.

[16]Yu Y, Hubacek K, Feng K S, et al. Assessing Regional and Global Water Footprints for the UK[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0, 69: 1140-1147.

[17]宋智渊, 冯起, 张福平, 等. 敦煌1980-2012年农业水足迹及结构变化特征[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6): 133-138. [Song Zhiyuan, Fengqi, Zhang Fuping, et al. Agriculture Water Footprint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Dunhuang from 1980 to 2012[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29(6): 133-138.]

[18]史利洁, 吴普特, 王玉宝, 等. 基于作物生产水足迹的陕西省水资源压力评价[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5):650-658. [Shi Lijie, Wu Pute, Wang Yubao,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Water Resource Pressure in Shaanxi Province Based on the Crop Production Water Footpring[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5, 23(5):650-658.

[19]轩俊伟, 郑江华, 刘志辉. 新疆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计算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4, 32(6): 195-235. [Xuan Junwei, Zheng Jianghua, Liu Zhihui.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ain Crop Production Water Footprint in Xinjiang[J].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2014, 32(6): 195-235.]

[20]Feng K S, Siu Y L, Guan D B, et al. Assessing Regional Virtual Water Flows and Water Footprint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 A Consumption Based Approach[J]. Applied Geography, 2012, 32: 691-701.

[21]Dong H J, Geng Y, Sarkis J, et al. Regional Water Footprint Evaluation in China: A Case of Liaoning[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3, 42: 215-224.

[22]耿涌, 戚瑞, 张攀. 基于水足迹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模型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6): 11-16. [Geng Yong, Qi Rui, Zhang Pan. A Water Footprint Based Model on River Basin EcoCompensatio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6): 11-16]

[23]王艳阳, 王会肖, 蔡燕. 北京市水足迹计算与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4): 954-960. [Wang Yanyang, Wang Huixiao, Cai Yan.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Water Footprint in Beijing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1, 19(4): 954-960.]

[24]Wang H, Wang Y. Three Industries and Water Consumption of Beij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98, 10(2): 181-188.

[25]石敏俊, 张卓颖, 等. 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与区际经济联系[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143-156. [Shi Minjun, Zhang Zhuoying, et al. Chinese Interprovincial Inputoutput Model and Interregional Economic Relationship[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2, 3: 143-156.]

[26]张亚雄, 齐舒畅. 2002、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Zhang Yaxiong, Qi Shuchang. Chinese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 in 2002, 2007[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2.]

[27]刘卫东. 中国2007年30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编制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Liu Weidong. Compi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30 Provinces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 in 2007[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2.]

[28]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 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07[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National Economy Accounts Division of National Bureau. Chinese 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 2007[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1.]

[29]Rose A, Casler S. Inputoutput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A Critical Appraisal[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1996, 8: 33-62.

[30]Okuda T, Hatano T, Qi S C. An Estimation of 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 in China and the Analysis [EB/OL]. [2014-01-15]. http: // iioa. org/pdf/Intermediate-2004/399.

[31]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 国民经济各部门水资源消耗及用水系数的投入产出分析:2002年投入产出表系列分析报告之五[J]. 统计研究, 2007, 24(3): 20-25. [China Inputoutput Association Task Group.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Water Consumption and Water Use Coefficient in National Economic Sectors: Series Analysis Report Five of Inputoutput Table in 2002[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07, 24(3): 20-25.]

第7篇:渔业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一村一品;现状;趋势;专业村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村一品”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对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

(一)专业村专业乡镇数量增多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到2008年底,全国专业村累计达到45650个,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5%,占全国行政村总数7.1%。从地区看,专业村(乡镇)数量居前三位的是山东、河北、四川;专业村数量增长较快的省份有青海、海南、陕西。从行业看,专业村主要分布在蔬菜、水果、畜牧业,合计26821个,比上年增长5.6%,占专业村总数58.8%。在专业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专业乡镇3160个,比上年增长4.2%,占全国乡镇总数8.9%(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2008年全国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二)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2008年专业村经济总收入133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主导产品销售收入60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出口创汇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在专业村中,经济总收入居前三位的是江苏、河北、山东,全国经济总收入500万以上的有34876个,占专业村总数76.4%,其中,经济总收入过亿元的有1569个,占专业村总数3.4%,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北、山东等省份。

(三)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2008年种植业专业村主导产业基地面积8020万亩,比上年增长9.69%,居前三位的是黑龙江、河北、山东;牲畜饲养3889万头只(包括牛、猪、羊,不包括兔类),比上年下降7.52%;禽类饲养专业村养殖禽类19.88亿只,比上年增长72.8%。专业乡镇种植业基地面积达到7579.24万亩,比上年增长4.70%;牲畜饲养量为1683.57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4.0%。

(四)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专业村农户数2096万户,比上年增长6.09%,占全国农户总数8.3%;专业村从业人员4883.88万人,比上年增长5.77%,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9.7%。2008年全国专业村主导产业从业人员3280.57万人,占专业村从业人员总数67.17%,比上年增加4.54%,其中种植业从业人员2273.97万人,比去年增加4.88%,畜牧业从业人员466.79万人,比去年增加6.33%,水产业、林业和其他农业变化不大。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村就地吸收就业人员2980.7万人,其中,劳动密集型的蔬菜产业专业村吸收就业人员851.63万人。

(五)专业村农民收入明显增长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2008年全国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683元,比上年增长11.76%,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9.4%,其中,全国专业村中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省市有:天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6245.7元,比上年增长9.4%,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1.2%。在种养专业村中,效益较好的产业是花卉、水产、蔬菜、水果、畜牧,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403.9、7095.07、5813.5、5489.4、5423.5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出55.5%、49.0%、22.1%、15.3%、13.9%。专业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74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7%,其中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661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8.9%。

二、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覆盖领域不断拓宽,总体规模稳中有增

“一村一品”由过去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运销等涉农服务业及非农产业并举转变,覆盖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宽。2008年,全国45650个专业村,其中种植业专业村中,主导产品包括为粮食、油料、棉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瓜果、花卉、茶叶、蚕桑、水果及热带作物等12个产业;养殖业专业村包括养牛、养猪、养羊、养兔、养鸡、养鸭及特色动物喂养7个产业;水产专业村中包括养鱼、养虾、养贝、养藻等;此外还包括木材竹子、农产品加工运销、休闲农业等涉农服务专业村,以及各类非农产业专业村。各地各级部门多方面引入资金,壮大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比较2006-2008年全国专业村种植业生产基地建设情况可知,种植业生产基地三年分别为6764.66万亩、7311.95万亩、8020.64万亩,2007较2006年增长8.09%,2008年较2007年增长9.69%(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种植业所包含的14个种类的变化,基本实现了稳中有升的趋势。

(二)地域特色日渐明显,产业优势更加突出

各地因地制宜,依托资源禀赋,开发出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并不断发展壮大。如陕西省已基本形成了以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特色蔬菜、猕猴桃为主的关中农业产业带,以苹果、奶山羊、设施蔬菜为主的渭北农业产业带,以名优杂粮、白绒山羊、大红枣为主的陕北农业产业带,以中药材、瘦肉型猪、桑蚕、茶叶、食用菌、“双低”油菜为主的陕南特色产业带。各地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加快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产业优势更加突出。

(三)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突出

各地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带动了“一村一品”组织化程度的提高。2008年,在主导产品销售中,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渠道的销售额达436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主导产品销售总收入71.82%。图2反映出2006-2008年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渠道的销售比例呈逐年增大趋势。各地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一村一品”的发展动力。如2008年山东省生产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6937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450家。浙江省以“强龙兴农示范”工程为抓手,重点扶持带动力强的省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特别是实行“订单”和“二次返利”促进订单农业发展,2008年全省已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13家,带动农户50.67万户。

(四)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品牌培育初见成效

各地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2008年“一村一品”专业村中,主导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村分别达12519、5310和1911个,分别比上年增长3.6%、14.8%和20.64%,分别占专业村总数27.42%、11.63%和4.2%。专业村主导产品获得“三品”认证比例较高的是茶叶、蔬菜、水果、油料、粮食等。各地注重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2008年,有注册商标的专业村11898个,比上年增长8.6%,占专业村总数26.1%;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的专业村4300个,比上年增长8.2%,占专业村总数9.4%;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专业村3708个,比上年增长11.7%,占专业村总数8.1%。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的专业乡镇691个,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466个,分别比上年增加1.77%和11.22%。

(五)模式推广更加有效,发展机制不断创新

各地在对“一村一品”发展模式进行探索总结基础上,对各种发展模式进行推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如以山东诸城外贸集团公司为代表的肉鸡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养殖场+农户”等形式,带动15万户农民从事肉鸡养殖,鸡肉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3/4,占全国1/4,目前潍坊市肉鸡养殖和加工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各地对“一村一品”发展机制不断创新,着力解决“一村一品”在市场、技术、信贷上的发展难题。山东省通过引导开展村企互动,有效地促进专业村与龙头企业资源及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一村一品”发展进入“企业多环节投入、农村全方位配合”的新境界。江西省通过组织银企合作,破解融资难题,省政府组织了9家在赣金融机构与63家“一村一品”龙头企业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协议贷款金额23亿元,以解决“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我国“一村一品”发展趋势判断

(一)产业布局向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各地充分依托自身的传统特色和资源优势,从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选择特色资源作为重点开发和培育的对象。一些典型省份,如陕西、江西、山东、浙江等省,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将发展“一村一品”与优势产业带的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一村一品”向优势产业带集聚。产业集群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节约成本,实现资源集约化;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开拓市场,降低市场风险;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科学布局,构筑优势产业集群是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应借鉴典型地区的经验,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形成“一乡一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多乡一品”、“多镇一业”或“多村一品”的区域性优势产业布局。

(二)主导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各地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一村一品”经营,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方面,延伸主导农产品的产业链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问题,把规模化的基地建设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延伸主导农产品的产业链可以发展连片集中的专业化、集约化种养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安全、有机的原材料,有助于提高产品品质。现有数据表明,我国“一村一品”产业化水平已达到一定规模,今后要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一村一品”的发展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三)以设施农业促高效产业发展

在“一村一品”发展中推广设施农业是促进“一村一品”产业增效的必然趋势。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设施农业与本国的优势特色产品相结合,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浙江省金华市引进以色列先进技术,建成设施葡萄优质栽培示范基地,实现节水50%以上,节肥30%以上,促进带动当地葡萄种植户采用先进设施技术积极性,使产品品质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山东寿光是“全国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近年来把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作为立足点,大力推广节水滴灌先进技术,目前已采用滴灌设施的日光温室达到了5万多个。据统计,目前我国塑料大棚已达到3100万亩,各类畜牧养殖小区4万多个,设施渔业养殖水体近5000万米,设施农业的区域辐射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将从目前的华北、东北和沿海地区向西北地区和一些欠发达地区辐射。

(四)产品标准化与经营品牌化发展

我国“一村一品”规模较小、分布分散,标准化与品牌化是未来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主导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及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抓手,是今后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国际绿色壁垒保护,一些国家及国际组织纷纷提高进口农产品的门槛,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严峻形势。目前各地在“一村一品”具体运作中,一方面是抓产品标准化,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国家、行业、地方三级农业标准的制定,扩大标准化实施范围,组织创建标准化示范区,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另一方面各地注重品牌建设与保护,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注重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经营模式呈现创新性、多样化发展

各地“一村一品”将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多种经营模式,衍生出多部门推进、多主体参与、多类型组建、多模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一村一品”创新型、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如江西省南昌市探索推出了“一村一品”的四种经营模式:以南昌县冈上镇东坛村为代表的“能人带动型”,借助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和带头人带动全村致富;以汪氏蜜蜂园有限公司单位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推行“公司+基地+中介+蜂农”的新型经营运行模式,带动1万多农户从事蜂业生产;以南昌市大型主导产业和基地为基础的“基地带动型”,催生了全市区域性的特色产业格局;以发展建立“民办、民营、民受益”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专业合作社带动型”,为农民提供技术和销售服务。

(六)资金投入多元化发展

“一村一品”的发展仅靠国家财政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要切实发挥政策和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支撑,以“三资”投入为主体,是我国“一村一品”投融资模式的发展趋势。农村信用社要优先将“一村一品”专业村列入小额信贷示范村,促进共同发展。要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探索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有机结合的路子,有效化解经营风险。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以优良项目、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引导农民、企业、外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一村一品”建设。吸收利用外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加快提高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力,实现招商引资渠道多样化和投资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孔祥智,李圣军.发展“一村一品”经济:背景、内容与原则[J].贵州社会科学,2008(2).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R].2009.

3、秦富,卢向虎等.“一村一品”与现代农业组织[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8(1).

4、谢科进.“一村一品”与农业竞争力的提升[J].唯实,2008(8-9).

5、万宝瑞.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农业,2007(5).

第8篇:渔业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分析出口商品结构,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商品分类规则基础之上。目前已经存在多种体系的商品分类标准,其分类口径与标准各不相同,国际贸易统计中常用的分类标准包括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国际公约(HSCODE)、大类经济类别分类(BEC)等等,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实务统计与研究活动的需要,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制定了基于生产活动分类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这些分类体系是国际贸易结构分析的基础。

一、国际主要分类标准及使用特征

(一)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在一些关于我国进出口结构的分析报告中,将进出口货物粗略的分为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其分类依据是《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它由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于1950年制定,1951年颁布实施,之后经历数次修订,最新版本为2006年第四版。

SITC将商品分为十大类:0食品和活畜;1饮料和烟草;2加工材料、非食用非燃料;3矿物燃料、剂和相关材料;4动物和蔬菜油、脂肪和石蜡;5化学制品和相关产品;6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和运输设备;8杂项制成品;9其他未分类商品,十大类可以继续细分为章、组和项目。当中SITC0~SITC4属于初级产品,SITC5~SITC9属于工业制成品。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以及商务部贸易统计数据中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即按照此分类进行的统计。

(二)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国际公约(HSCODE)

为便于海关进出口管理、征税以及海关统计,联合国海关理事会在原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CCCN)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目录的基础上,编制了HS编码。HS编码于1988年正式实施,每4年修订一次,目前最新的为2012版本。

与SITC分类标准不同,HS编码更注重商品的自然特征和性能用途,而且,为了适应海关管理和统计的需要,HS商品分类更加细致,总共将货物分成2大类99章。目前国际统一的HS分类为前6位包含近五千种,各国可以按照管理和统计工作的需要,继续分类至8至10位。HS编码普遍应用于国际贸易实务统计以及海关管理工作中,然而,相对于其他分类,HS编码分类更加细致,种类详尽,该优点使得HS分类体系正逐渐被广泛使用。

(三)按大类经济类别分类(BEC)

为了将贸易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及工业统计结合起来,分析国别经济或区域经济,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于1971年制定了第一版BEC分类体系并于1976年出版,最新修订版本为2002年的第四版。

BEC按照最终用途和经济类别将货物分为7大类:1食品与饮料(初级、加工);2工业供应品(初级、加工);3燃料和油(初级、加工);4资本品及其零部件(资本品非运输设备、零部件);5运输设备及其零部件(客运汽车、其他、零部件);6消费品(耐用品、半耐用品、非耐用品);7其他未列明产品。可以根据BEC分类将所有产品最终归纳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三大基本门类中:资本品,中间产品与消费品。在国际贸易研究领域,基于BEC分类的研究暂不及SITC与HS普遍,但其具有潜在的使用价值,尤其是对于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出口的经济效应研究。

(四)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与HS编码分类均属于国际贸易领域的分类标准,为促进世界各国在产业统计数据上的可比性,联合国统计委员会1948年拟定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经过几次修订,目前最新版本为2006年制定的第四版。

ISIC将社会所有经济活动划分为A-Q共17大部门:A农业、林业和狩猎;B渔业;C采矿和采石业;D制造业;E电、气和水供应业;F建筑业;G批发、零售、汽车、摩托车、个人和家用产品修理;H餐馆和旅馆;I运输、储存和通讯业;J金融中介;K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活动;L政府管理、国防和义务的社会保障;M教育;N医疗和社会服务;O其他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活动;P有雇工的私人家庭;Q国外的机构。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是以ISIC为参考基础进行制定的,并且进行了三大产业的划分,相对应于ISIC分类标准大致范围为:A、B属于第一产业,C-F属于第二产业,其余则属于第三产业。

与以上国际贸易领域的分类体系不同,ISIC是基于产业的分类,因此包含了所有国民经济行业,对于从行业层面研究贸易结构十分适用,尤其是关于服务贸易结构的研究。

除以上分类体系之外,还存在一些区域性的分类体系,可视为以上分类的派生体系。

二、基于分类标准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

(一)基于SITC分类标准的分析方法

基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方法是,将出口货物粗略的分为初级产品(农产品,燃料矿产品)与工业制成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两类产品所占比重变化十分明显。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占据了货物贸易出口的主导地位,1984年占货物总出口额仅为48.3%,而至2012年已经超过95%,远高于其他类别。与世界同期相比,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幅度在逐渐扩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产品与燃料矿产品的出口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2012年农产品出口比重为3.3%,燃料矿产品出口比重为1.5%,农产品的出口比重在1994年之后开始低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而燃料矿产品在1990年之后也开始低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并且差距逐渐扩大。

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为基础,依据OECD(1994)归类方法,可以对我国出口商品技术结构特征进行描述,则如图1所示。

初级制成品出口比例经历了急剧下降的过程,1985年出口比例为60.4%,而在2012年已下降至3.15%,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技术制成品中的HT1类迅速上升,1985年为0.26%,至2012年已经达到30%,我国货物出口技术结构由初级走向高级,由原料型产品走向先进制造产品的这一趋势,在其他类型出口比例的变化中也有所体现。如资源型产品RB1与RB2的出口比例缓慢下降,占总出口已经不足10%;低技术含量产品中的LT1也大幅度下降,而LT2和MT1呈明显上升趋势,MT1从不足1%增长至2.5%,LT2出口比例在2012年达到12.3%;中技术制成品中的MT2类与高技术制成品中的HT2类的出口比例缓慢上升。

总体而言,高技术制成品中的HT1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低技术制成品LT1、LT2以及中技术制成品MT3的出口比例处于第二层次,而其余类型的制成品出口比例处于第三层次;就变动趋势而言,初级制成品PP,资源型制成品RB以及低技术制成品LT1的出口比例将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他类型的出口比例处于相对上升的过程。

(二)基于HS分类标准的分析方法

基于HS编码22大类统计的出口结构也表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货物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调整,如图2所示。

最明显的变化是11大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的主导地位已经被16大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机器零件、附件)所替代,机电产品已取代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最大宗出口商品种类,1990年机电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不足20%,至2013年已经达到57.3%,而纺织类产品下降至12%。

资源和矿产类产品如5大类(矿产品)和2大类(植物产品)的出口比重迅速下降,说明我国出口结构已不再依赖低端的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与此同时,高技术类别产品的出口地位稳步上升,17大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与18大类(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的出口比重稳步提高。

(三)基于BEC分类标准的分析方法

按照BEC分类体系,1食品与饮料、3燃料和油、5运输设备及其零部件三大类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比例较低。当中,1类产品在1985~1997年期间的出口比例相对较高,而1997年之后,出口比例急剧下降,一直低于5%,至2012年仅为2.5%;3类产品在1995年之后出口比例有所提高,但持续在较低水平;5类产品在1985~1997年期间也非常低,平均比例为0.35%,1997年后缓慢提高,逐渐从4.3%增长至6.2%。

占总出口比例较高的为2工业供应品、4资本品及其零部件、6消费品三大类。当中,2类产品在1985~1995年间的出口比例有所下降,从51.7%下降至22.6%,之后年份的出口比例相对稳定;4类产品的出口比例在1995年之前不足6%,之后迅速攀升,至2012年已增至41%;六类产品的出口比例经历了迅速上升至缓慢下降的过程,1998年最高达到42.3%,至2012年为26.3%。

将BEC分类体系归属到三大基本门类中:即资本品、中间品与消费品。其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在三大门类出口结构中,消费品门类的出口比例在经历1985~1993年期间的上升后就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从1993年的最高比例52.6%下降到2012年的29.1%,但是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资本品的出口比例自1997年之后迅速上升,2012年已经达到30%;相对而言,中间品的出口比例一开始处于较高水平,之后经历了下降的过程,1999年之后缓慢增长,2012年达到40.9%,并且在三大门类出口产品中,目前占据主要地位。资本品和消费品的比例相当,然而就增长趋势而言,资本品增长趋势可能超过消费品。

(四)基于ISIC分类标准的分析方法

出口贸易包括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两大部分,货物贸易虽然一直占据中国出口的主流,其出口规模远远超过服务贸易,但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稳步发展,据世贸组织统计,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396亿美元,当中出口为2105.9亿美元,全球排名居第三位,仅低于美国和德国。相对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比例一直徘徊在10%。如图4所示。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如表1所示。运输和旅游一直是两大主要出口项目,运输项目的比例不断提高,而旅游项目所占比例却有所下降。其余项目中增长较快的包括建筑服务、咨询两大项目,已经占到服务贸易出口的近10%左右。通信服务出口比例有所下降,已经不足1%。而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项目的比例均有缓慢上升。

虽然服务贸易各项目出口不平衡,然而其出口结构有所优化。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占总出口额的比例均有所提高。

三、结论

本文使用国际商品主要分类体系,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物贸易的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初级制成品、资源型产品类型出口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占绝对优势并且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高技术制成品的比重持续上升,资源型制成品以及低技术制成品中的出口比重不断下降;资本品、中间品与消费品是出口的三大类别,并且资本品与中间品两大类别的出口比重逐步接近,而消费品比重逐步下降。

货物贸易一直以来是我国出口的主要领域,然而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迅速增长,占总出口的比重相对平稳。在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运输、旅游以及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占据了服务贸易出口的主导地位,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出口比例有所提高,服务贸易结构有所优化。

参考文献:

[1]杜修立,王维国.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J],经济研究,2007(7)。

[2]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

[3]魏浩,毛日昇,张二震.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2005(2)。

第9篇:渔业行业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 海洋经济 区域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2-0038-04

[基金项目] 大连海事大学青年教师科技创新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01750412)。

[作者简介] 姜丽(1978 ― ),女,辽宁丹东人,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海洋经济。

一、辽宁海洋经济概况

近年来辽宁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7月1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此为契机,辽宁海洋经济加速发展,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辽宁海洋生产总值2006年为1478.9亿元,2012年为3391.7亿元,年均增速为14.84%;占辽宁生产总值的比重2006年为16%,2012年为13.7%;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2006年为6.97%,2012年为6.78%。海洋三次产业比重2006年分别为9.9%、53.5%和36.6%,2012年分别为13.2%、39.5%和47.3%。第一产业仅上升3.3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0.7个百分点,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2006年为695.2亿元,2012年为1658.9亿元,年均增速为15.60%;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2006年为180.5亿元,2012年为460.9亿元,年均增速为16.91%。涉海就业人员2006年为275.3万,2012年为322.6万。

海洋经济已成为辽宁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全省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从全国来看,许多后起的沿海省市发展迅速,在经济总量上已经赶超辽宁,辽宁海洋经济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亟待提升区域竞争实力。

二、辽宁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分析

作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11个沿海省(区、市)的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利用降维的思想,在解决信息冗余的同时,提取出反映原始资料的特征信息。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并根据主成分和各自的方差贡献率来确定各个评价对象的属性及属性权重。

1. 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总体评价

从总体上看,山东海洋经济竞争力最强,广东、江苏和上海的竞争实力也很强,属于第一梯队。山东和广东两省,无论是海洋产业、海洋科技还是海洋环境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也是两省海洋经济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海洋经济具有强劲竞争实力的主要原因。江苏和上海虽然在海洋资源方面并不占有优势,但是在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方面的实力,有力地提升了两省的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实力。此外,江苏海洋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最高,达到62.1%,表明其海洋产业结构方面也具有竞争优势。

浙江、辽宁、福建和天津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相对较强,属于第二梯队。4个省市的海洋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如浙江和福建在海洋捕捞产量、地区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数方面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前列。海洋产业结构方面,四省市差异较大。天津和福建的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48%左右,而辽宁和浙江该比重则在42%左右。关于海洋产业效益,在海洋生产总值和海洋产业增加值上,4省市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排名居中。在海洋科技方面,4省市总体竞争力并不强。具体地,4省市在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和海洋科技课题数两个指标上的表现都较差,是其与第一梯队差距的主要体现。另外,在海洋环境方面,4省市处于竞争的劣势。如工业废水排放量和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等指标上,4省市的排名比较靠后。

河北、海南和广西的海洋经济竞争力相对较弱,属于第三梯队。三地海洋经济虽然总体竞争力较弱,但也有其优势。河北在海洋环境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工业废水排放量等指标上表现较好。但在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发展方面则处于竞争劣势。如海洋科技人员人均科研经费、海洋科研机构拥有发明专利总数、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及海洋产业增加值率指标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最后一位。海南和广西在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海洋产业增加值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等指标上,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前列。但在海洋科技方面处于竞争劣势,如海洋科研机构数、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等指标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排名垫底。3地可以自身的优势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特色海洋产业,以全面提升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

2. 辽宁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评价

在海洋科技方面,辽宁处于竞争劣势。与山东和广东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而且海洋科技发展也不均衡。科技投入总量方面,辽宁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普通高等教育各海洋专业本科在校生人数指标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首位,海洋科研机构数和海洋科研机构拥有发明专利总数两个指标也居全国前列。但海洋科技人员人均科研经费和海洋科技课题数则在11个沿海省市中位于后列。其中,海洋科技课题数2012年仅为337个,不到广东的1/6。

在海洋产业结构方面,辽宁处于竞争劣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6%,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倒数第2位。海洋产业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在海洋产业效益方面,除海洋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较高外,在其他方面,辽宁均不具有竞争优势。如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指标即使在第二梯队的4省市中也排名第4位。

在海洋资源方面,辽宁省处于竞争劣势。整体上,相对于山东等资源大省而言,辽宁海洋资源结构并不均衡。如海洋捕捞产量、盐田总面积和地区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数指标在全国排名居中,而风能年发电能力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居倒数第2位。

在海洋环境方面,辽宁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辽宁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污染治理项目当年竣工数量占当年安排施工项目比重和海域使用金指标在11个沿海省市区中的排名靠前。总体而言,无论是生态环境和政府管理,辽宁海洋环境竞争力相对较强。

三、增强辽宁海洋经济区域

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针对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为了培育新竞争优势,快速提升辽宁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出以下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海洋经济的科研创新能力

首先,建立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研究院。依托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吸收海洋企业共同参与,建立辽宁省海洋经济研究院,解决海洋产业发展技术瓶颈问题,推进海洋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地,以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研究院为主要载体,重点支持建设辽宁省海洋科技创新平台,集科研与服务于一体,实施海洋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

其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在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建立辽宁省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直接推动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兴海活动,如定期举行科技成果推荐会、科研信息会,承办全国性的海洋科技成果展览交易会,并鼓励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会,以提供海洋科技成果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此外,还要加大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再次,设立人力资源专项基金。一方面设立高级人才引进专项基金,进一步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向海洋新兴产业倾斜。另一方面设立海洋人才培养基金,鼓励和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与海洋企业建立起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同时,鼓励高校院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高级访问或进修学习,以提高海洋产业人才培养队伍的水平。

最后,加大资金投入。探索海洋经济发展资金的多元化投入模式。设立省级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结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加大对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制造、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多个海洋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成立省级控股的辽宁省海洋投资公司,专门负责对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尤其是涉及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和项目的投融资工作。进一步推动民间资本金融化,建立民间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和投资机构,利用政策鼓励与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经济领域。

(二)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深度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带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编制专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和产业区域布局等。首先,依托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基础将海洋装备工程与辽宁装备产业有机结合,着重打造国家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将大连、盘锦和锦州现在的工程装备方面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加强科研实力。其次,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是高新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技术投入和投资力度大。政府应该加大对相关企业扶持力度,尤其要支持与海洋生物相关的跨界产品的研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研发机制,使研究机构的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再次,借助大连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积极发展海洋保险、海洋金融等产业。最后,辽宁属于重度缺水的省份,大连甚至是全球重度缺水城市,因此发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产业迫在眉睫。一方面,辽宁在海水淡化方面有一定的科技优势,同时,也可以发挥区位优势,向新加坡等国家借鉴经验。

(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与服务方式

首先,要构建省级层面统筹管理和协调机制。当前,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能源、信息、海洋气象、海洋人才等各种要素的提供涉及多个部门,为了能够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配置,海洋经济发展的顺利推进,在定期举行辽宁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基础上,构建省级层面涉海产业及部门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机制,完成海洋行政管理方面的日常工作,并在重大涉海项目或行动中负责对其他部门的涉海职能进行统一协调。

其次,由辽宁省海洋和渔业厅联合科技厅、统计局建立海洋经济发展服务网站。定期国家及沿海各省市海洋经济运行统计数据和评估分析报告,及时海洋科研动态和成果以及国内外海洋经济相关的合作交流信息。

再次,建立和完善海洋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在重点产业集群区域,重点培育科研服务、工业设计、管理咨询、现代物流、金融、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行业。

最后,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等支持。辽宁要积极进行国家产业示范区、示范基地以重大项目的申报和试点,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专项资金和技术支持,带动辽宁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国家已先后批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大连现代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已成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以此为契机,继续打造几个国家级海洋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基地等。依托目前建设中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海洋新能源基地、海洋生物医药基地、海水综合利用基地、海洋石化加工和新材料基地和现代海洋服务产业基地,努力争取国家级研究中心或重大项目落户辽宁。

[参考文献]

[1] 许淑婷,关伟.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竞争力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7):26-31.

[2] 国川,韩增林.中国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4):458-461.

[3] 吴姗姗,张凤成,曹可.基于集对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中国沿海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J].资源科学.2014(11):2386-2391.

[4] 赵珍.海洋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及评价模型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1):79-83.

[5] 王燕,谢蕊蕊.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6-7.

[6] 陈健生.区域产业经济分析[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