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心理健康
一、目前高师院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据来自国内各高校的资料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 ~ 25.4%,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一些大学生表现出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另外有一些大学生单从外表,根本看不出心理有什么问题,但一旦事情发生,就是无可挽回的,令学校、家长很是无奈。据统计,大学生已成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形形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业的顺利完成。
高师院校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民教师,直接影响下一代学生的发展。因此,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应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作用。
二、开发公共艺术课程,调节心理,健康成长
著名教育家先生就曾指出美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健体”的效果。“辅德性”就是以美启真、以美导善,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益智性”是通过美术教育,使大学生在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欣赏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健体性”是指美术和体育是相互包容的,都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好的艺术作品能使人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意志坚强,个性鲜明,发挥心理治疗作用。另外,艺术活动都能加强心脏活动和促进血液流通,有益身体健康,调剂性情,愉悦身心。
高师美术教育可以做什么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它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师院校应广辟途径开展美术教育,充分挖掘高师院校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修订教学指导计划,增设全校性的通识1必修课程,如“书法”或“三笔字技能”等,高师院校应该将其作为师范生基本技能,加强训练;开设通识2选修课程,如“中国美术作品鉴赏”“外国美术作品鉴赏”等,让广大学生通过选修这些课程运用美的标准和规律来观察世界,塑造自己,陶冶情操,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并且要进一步地提高这些课程的学分比例。
(2)面向全校范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挖掘校园公共艺术的影响力,如大学生美术展、各级大学生艺术展演等。
(3)充分发挥高师院校的美术学院的功能,适当开放美术学院的陈列室、学生作业作品展览、教师作品展览等,并广泛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欣赏美的作品,享受美。
(4)图文信息中心或图书馆应采购更多的国内外美术类图书资料,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艺术精品。
(5)教学楼、图书馆、公寓、食堂、行政管理楼等学校公共场所多一些美术作品的展示,营造良好艺术氛围。
(6)邀请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讲课,展示美术精品,普及美术知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7)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美术创作。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当事人容易降低防卫心理,而让潜意识的内容自由地浮现,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方法。美术的创作过程是一种自我疏导的行为,使当事人的情绪得以缓和。
三、总结
有效的美术教育使学生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地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天之骄子”们学业有成,事业成功。
参考文献:
一、建立岭南古琴教育与传承的长效机制
1. 完善硬件建设,推动项目开展。古琴项目开展,硬件先行。为全面推动岭南古琴项目的开展,学校在场室极其紧张的前提下,开辟古琴专用场室。同时,在区文化局、文化馆、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斥资进行古琴室建设,配备功能齐全、古朴典雅的古琴室,为古琴的传承和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健全人员体系,加强队伍建设。自项目挂牌以来,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成立非遗教育与传承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副校长分管,教导主任主管。古琴社团由音乐科科长亲自负责,其他艺术科老师协助。学校把非遗工作做到三纳入,即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校长任期目标,纳入学年工作计划。每学年非遗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每学期召开学校非遗工作会议,全面落实项目的开展。同时,我们邀请岭南古琴传承人、星海音乐学院谢东笑老师及其团队定期来校授课和指导。
3. 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浓郁氛围。学校在刚成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古琴传承基地,学生、老师、家长对古琴的了解甚少,为了进一步推广古琴艺术,大队部每年举办“岭南文化周”活动,利用宣传展板、红领巾电视台和广播站、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海教通等全方位开展“岭南古琴知识”的宣传和推广。此外,我校每学期均举办家校“岭南古琴大讲坛”、召开古琴社团家长会,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社团开展的情况。
4. 完善梯队建设,开展常规训练。学校成立“古韵飘香”古琴兴趣社团,还为家里没有琴的学生提供方便,周二至周五早上开放琴室让学生M行练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养成了定时、有规律地练琴。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同学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指法和演奏,对减字谱比较熟练,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一批新学员,旧学员与新学员一对一结对子,互相学习、提高。
5. 古琴欣赏教育,走进常规课堂。赏琴,识琴趣,对孩子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该是大有裨益的,岭南古琴的承传仅仅依靠学校兴趣社团的开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古琴教育与传统的音乐课堂相结合,向广大学生开展古琴欣赏课。我们在音乐课堂中适时开展古琴欣赏教育课,以普及古琴基础知识,开展音乐鉴赏,提高艺术素养。
二、拓宽岭南古琴教育与传承的研修途径
在岭南古琴的传承与教育上,我们注重挖掘其背后非物质文化层面的精神和精髓,拓宽古琴教育与承传的研修之路,为孩子们塑造完美人格奠基。
1. 把岭南古琴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在古琴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适时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让孩子在习得技能,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我们要对孩子们普及古琴的知识,让孩子了解与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激发孩子们爱国主义的人文情怀。
2. 把岭南古琴教育与中华礼仪教育相结合。古琴弹唱跟许多中华民族传统(如太极、国画等等)一样,在礼仪上有自己固定的套路。面对古琴,我们推崇的是“学古琴、明礼仪、讲儒雅、懂品味”,致力于培养孩子高雅的气质。
3. 把岭南古琴教育与古诗词吟诵相结合。我们通过古琴与古诗词吟诵相结合,在古琴的弹奏中,琴与诗的吟诵、和词的吟唱,要求孩子“凝神,净气,正字,全腔”,是修正声音的最好方式,也是真正感知诗词音韵之美的最好方法。
三、搭建岭南古琴教育与传承的展示平台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类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对音乐类人才的广泛需求,音乐类学生的招生比例在逐年增加,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都在深入探讨如何开展和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新措施,特别是大力加强音乐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音乐类专业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群体,个性鲜明也就意味着在教育管理中会出现很多的特殊问题,怎样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变难管为易管,笔者认为必须充分研究音乐类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才能趋利避害,引导音乐类专业学生健康向上地成长。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类学生的特点
(一)高校音乐类学生共有的特点:
1、学业成绩“先天不足,后天发展失衡”。客观而论,相当一部分音乐类的学生并非因为自身具备相当的艺术天赋或从小接受扎实的艺术基础训练而选择音乐类作为自己的专业,而是在应试教育考试机制下选择的一条通往大学的捷径。一些学生是在高中分科后甚至高三时考量权衡发现走常规的文化课考试难以进入理想的大学,才决定转变升学战略,参加各类音乐考试培训班,说白了就是短期速成班,来达到升学的目的。音乐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以其特长加试为基础,分别参加了专业课考试和文化课考试两次考试,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要比非音乐类专业的学生低得多。
相比普通考生,音乐类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弱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缺陷造成了音乐类学生文化课成绩的先天不足,成为他们基本素质构成的短板,决定着学生大学里学习的基本模式和路径。
在大学里,音乐类学生普遍忽视基本文化课程的学习,加上文化课知识基础本来就弱,因此,音乐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人文素养薄弱,很多的音乐类学生直至大学毕业,英语三级、计算机省二级都不能通过。与此同时,音乐类学生又十分重视自身专业的学习,学生普遍认为“没有专业就没有饭碗”,于是把大部分的时问和精力都花在专业的学习上,表现出了很强的专业学习忘我精神,对专业知识的投入学习挤兑了本来应该用于加强文化课程学习的时间。音乐类学生高度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文化素养和基础知识,与我们艺术教育领域存在的功利性和浮躁风气不无相关,过分追求专业技巧而忽视人文素养,所培养出来的是缺乏人文素养的纯技能型人才。由于忽视对整体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学生对艺术领悟的深度和广度很狭隘,严重制约了他们专业水平的发展空间,更进一步限制了音乐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个性张扬,倡导独立自由。艺术研究与钻研是天马行空的创造过程,讲究标新立异、推陈出新、不拘一格,张扬自我。专业学习的特点深刻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得他们比非艺术类学生更加注重个性的张扬和自我发展,集体主义观念、团队协作意识相对薄弱,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充满了浓郁的自由主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气息。
3、音乐类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笔者对我系音乐类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在人生选择上,对待“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问题,有26.5%学生回答“为了理想而奋斗”,有23.6%的学生选择“充实而积极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好坏无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占24.3%,“人生在世及时行乐”占25.6%。日常生活中,有的音乐类学生喜欢穿奇装异服,喜欢追求个性、凸显自我,在集体活动中,缺乏全局和大局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不强,纪律观念淡薄,甚至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缺乏合作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政治生活中,由于艺术无国界性和近年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盈漫,许多音乐类学生政治意识淡漠,理想信念模糊,对于政治理论教育无甚兴趣,认为对于自己以后的专业发展没有太多的作用,因而艺术类学生的党建、团建工作也由于学生的热情匮乏而较难开展。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0%的艺术类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和参加党课学习,远远低于同年级其他专业的学生。保有个性、有自我主见是艺术类学生难能可贵的专业品质和创新精神,但任何事情过犹不及,不良生活、学习方式,缺乏自律性,法纪观念淡薄,生活作风懒散,学习纪律松弛等现象不能不引起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思索。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类学生独有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音乐教育也逐渐呈现从精英殿堂走向普及化、大众化的趋势,大多地方性本科院校也增设开办了音乐类专业。除了作为音乐类学生共有的特点外,地方性高校的音乐类学生又具有独特的校际特点。
1、生源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省市近几年都采取了专业招生“联考制”,即在维系专业音乐院校独立自主组织专业入学考试的基础上,其他综合性大学的音乐类专业均由各省教育厅统一组织专业考试,考生取得的分数高低,决定着日后被录取的批次与院校层次。专业音乐院校为首批录取、各省、直辖市所属的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第二批录取,而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类专业为第三批录取,生源质量只能勉强维持在及格的边缘。从考生的心态来看,也是与录取批次相统一的。可见,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类专业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面对这些“先天条件”不太理想的专业学生在教育管理上更有难度。
2、学校专业性不强,学生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我国当代高等艺术教育在经济利益驱动和社会升学压力下,正在以独有的中国方式高速运转。音乐类考生急剧增加。越来越多没有艺术教育传统的高校纷纷趋之若鹜,开办了音乐教育,许多学校本不具备过硬的师资力量和艺术氛围,如此建制使本就薄弱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令人担忧。
在地方性本科高校内,不论是硬件的基础建设和教学设施,还是软件的师资力量以及文化沉淀,都偏重于理工类,音乐专业在这里往往显得不够专业,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实力都显薄弱。
再者正如前文分析的走音乐道路作为很多考生和家庭圆大学梦的捷径,学生根本就谈不上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追求的炙热情怀,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科研学术水准如何能保证,令人深感疑问。因此,地方性高校中的音乐类学生总会有各种心理上的困扰和担忧,“名不正言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这里很难找到实至名归的归属感,难以得到高水平的培养与训练。
3、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每年不断攀高的应届大学生和上一届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日趋严峻的形势。而在此严峻形势下,音乐类学生就业的特殊困难又成为就业难问题中的焦点。本属于冷门学科而又在地方性院校的音乐类专业,其学生面临的是更加激烈的就业市场的竞争与挑战。面对这种困局,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就业期望值都没有很好的适应就业市场的现状,而且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会不断加大,这就导致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很多学生对未来充满悲观与担忧。
4、消费过高,经济压力增加心理压力。音乐专业本身就是一个高消费的专业,一般音乐类高校学费每年均在一万元左右,加上学习阶段价格不菲的专业学习工具开支,花费远远超出一般专业数倍。以我院2010级学生为例,学校普通文科类专业收费是每年3025元,理工科收费是每年4450元,音乐类专业却高达每年6000-8000元,加之专业需要等正常花费,每名学生每年平均承受近3万元的日常开销。地方性高校音乐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中小城镇,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很难满足该专业的高额支出,再加上很多的音乐类大学生追求个性张扬和自我标新立异,期望各方面的消费都能够引领校园潮流和时尚,许多经济不宽裕的贫困生会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这使得贫困学生经济压力更大,思想“包袱”较重。
二.音乐专业学生群体问题的成因分析
1、音乐专业教育内在特殊要求。音乐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创新和突破,倡导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的培养,学生思想活跃、敏锐而富有创新精神,个性化的尊崇使得学生情感丰富,富有浪漫色彩,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感性大于理性,在考虑问题时容易脱离现实基础。音乐专业的学习也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从而完成具有创意的音乐作品。音乐教学很注重个性化发展,强调创作的灵感,因此,在曰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们往往表现为强调自我,我行我素,因而容易养成从个人实际出发,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敏感唯学,崇尚自由和创新,情感丰富,喜欢无拘无束的学习、生活方式,进而滋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目的与价值为取向的个人主义思想。
2、外在环境影响。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环境决定论和环境无用论的长期争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了人的思想的产生,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引起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在批判环境无用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坚持人与环境、教育与环境关系的唯物辩证论,既承认环境的决定作用。更强调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各类环境因素对音乐类专业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上一些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错位思潮对音乐类学生影响很大,一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不具有很好的审美和批判能力,片面追求自我个性另类发展,无视校规校纪成为音乐类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难题。
三、地方性高校音乐类专业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讨
音乐专业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与理工科专业学生相比,他们的性格中多了一点个性张扬、矛盾、自我、感性、冲动及情绪不稳定,行为常有悖于人们传统的评判标准;同时他们又具有理工科专业学生缺少的活力,对事物有独特的敏感和独到的见解,有极强的创新进取精神等等。因此做好音乐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密结合他们的这些特征,开展符合其特征的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工作。利用音乐专业优势,打造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突出专业特点的育人理念。
1、打造与专业密切结合的特色与品牌活动,实现“渗透式”的教育管理
所谓渗透式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借助一定的载体,营造一定的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他们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生发出教育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行在感染和陶冶中得到优化。渗透式教育是借助一定的载体,如环境、媒体、活动、文化、管理等等,把教育内容附于其中,通过它们传递教育信息,影响教育对象,来实现教育目的。这些载体成为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在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过程中,积极的发挥音乐专业的优势,逐步渗透思想教育管理内容,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特长广泛的参与各种艺术大赛,如“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艺术基本功大赛”等一系列赛事。同时,积极发动音乐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周末音乐会、班级艺术展演、个人演唱会、个人独奏会及班级的作品展演等活动。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特长进行独特的创意,激发其创作灵感,让学生从中能够感受到专业的魅力、收获的喜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学风建设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轨道。
2、以“艺术社团”为组织形式,拓宽“三自我”管理
“艺术社团”是指由若干学生组成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在思想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紧密结合学生对专业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艺术社团”,广泛的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科技文化”活动,同时安排相应的指导老师为学生进行指导,既有助于专业的深入学习和交流,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团队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协作和互相依赖。也就是说,每位团队成员在某种程度上都会依赖于其他成员的绩效。如果团队成员有了共同的目标以及相当强的互相依赖性,团队就能建立起必要的信任感和凝聚力。通过“艺术社团”的组织形式可以拓宽、加深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互相合作意识,可谓一举多得,并且可以达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以社会实践为主渠道,提升“感悟式”的教育管理
感悟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强调的是教育者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要素或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教育背景与氛围,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采用联想、感受、体会、领悟、欣赏、品味等方式,去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深沉认识和自身素质的内在发展与完善。感悟式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化教育要求,领悟学习活动的深沉本质,使学习内容在个体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痕迹,使身心素质的各个要素、“关节”受到更全面深刻的熏陶和影响,而且有助于扭转历来教育长期追求显性价值、表面功能的倾向,走上脚踏实地谋求教育效益的道路。结合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在每年的暑期,积极的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尽量多地接触专业前沿。音乐、舞蹈等专业进入琴行、学校、艺术团体、旅游公司、酒店、文化传媒公司等进行实习考察。通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他们将来就业和成才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专业社会实践活动,是第一次真正从专业角度出发,与专业密切结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真正的体验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徐群祥.试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苏州大学学报,2005.10
[2]白瑾.谈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艺术探索,2003.2
[3]闵光辉.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1
[4]蔡红梅.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求索,2004.5
[5]王长恩.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解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6]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
【关键词】创新;音乐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艺术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也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在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各级教育部门进一步提高了对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认识和重视,明确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地位和战略发展目标,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使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做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担当起比“教学”更为重要的“育人”任务,这是由高校的特点和音乐艺术的自身特点共同决定的,并已在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中达成共识。如何发挥音乐教育优势,使之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感情作为基础,否则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达不到育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被教育者站在一个平台上,用生动的形象来感染被教育者,使其融入良好的情感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因而,用音乐教育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种新的创新。音乐,是耳朵的修养,她支通心灵、支通神经末梢。音乐教育可以真正深入心灵,它所具有的长久性、持续性和感化人心人心方面,是其他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各高校领导的关注。2013年,我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曾经到艺术教育中心对艺术教育工作进行过调研。特别指出要扩大艺术教育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接受艺术的熏陶和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合唱作为素质音乐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合唱训练活动,是实现审美教育,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与其他的音乐形式相比,合唱团由于参与性高,普及面广的特点,在代表学校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比赛中影响力比较大。合唱训练要求合唱队员既要能完整展现作品,又要有独立的声部观念。合唱队员在集体训练中培养了整体中的独立意识和“抗诱惑”能力,既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包容谦让,又要立场坚定把握好自己声部的音准,这也正是合唱精神所倡导和提倡的。因此,音乐教育自身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决定了它可以使大学生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将音乐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等方面,明显表现出自我意识严重、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合唱是高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合唱训练中,团队成员不仅可以体会到优美的音乐作品以及作品中渗透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排练的过程也是队员之间相互沟通和互相信任的合作。能笔者所在的浙江中医药大学合唱团在前期训练中,部分学生是抱着获取第二课堂学分的心理来参加训练的,而且很多都是零基础甚至是平时都不怎么张嘴唱歌的学生,训练的情形和效果可想而知。经过两个学期一周两次的常规训练,尤其是经历过暑假集训的队员,大家在朝夕相处后对合作境界的体会又上了更高一层,逐渐有了一种投入到欣赏音乐、享受音乐的状态中。一些平时腼腆的同学,较训练前乐观开朗了。经过合唱训练,通过个人声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们认识了自我,是合唱这门艺术改变了他们,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2012年为响应浙江省教育厅举办的高校合唱节前期动员阶段在我校各学院开展的“班级欢歌赛”不仅取得了优异的艺术成果,通过训练和表演在增强班级凝聚力这方面尤其受到各学院组织老师的好评。因此,通过以班级为单位、开设合唱讲座等普及合唱的途径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对美产生一种标准,而且这种标准会随着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合唱让人学会安静、学会聆听、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服从,还有一个是一般思政教育中体现不出的——学会分享。合唱艺术可以用其独特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合唱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力,塑造和健全大学生的完美人格。因此,在高校大力开展合唱活动使学生们通过参加合唱的训练以丰富文化生活、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音乐教育的矫治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近期投毒、残害同学等校园杀人事件的频发,不得不让人反思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存在各种隐性心理疾病,如果不及时得到矫正,积郁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严重的破坏性后果。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优美的旋律和悦耳的声音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减轻人的思想压力,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精神也得到升华,同时也可以医治心理疾病,让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理想。所以,大学生从踏进校门开始,学校就应该重视和引入音乐教育,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和培养学生合理释放情感。对于刚步入大学的大多数学生来说,第一次远离家乡和父母,踏入陌生的环境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学校如果能在此阶段引入音乐教育,预防和引导学生即将可能产生的思想和心理上的负面情绪,用集体性音乐合作方式轻松拉近新同学间的距离,快速消除陌生感,也利于学生更快的融入到集体环境中,并对集体荣誉感进行早期干预的有效手段之一。
随着合唱艺术在社会大众中的普及和深入发展,国家对普通高校合唱普及的要求和重视度也逐步提高,2012在浙江省举办的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暨全国大学校长美育论坛上,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在会议总结时强调高校要加强对合唱的理论研究,希望高校能不断地出现一些反映校园生活、反映大学生所思所想、引领社会风尚的一流作品,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声乐类合唱作品。随着合唱成为普通高校最活跃、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活动之一,它的开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的养有着积极意义。是培养团队精神、群体意识、进行亲情教育极好的方式。大力开展合唱活动将会给素质教育的构建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
让音乐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音乐教育在高校形成完善的体系,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单纯的专业知识教育向综合文化素质教育转变,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做贡献。用音乐来感化人,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蝶.开展合唱训练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素质教育提高的推动作用[J].精诚与博学.
[2] 阎宝林.高等音乐教育中供需脱节现象剖析[J].人民音乐,2005.
[3] 徐晨岚.艺术教育的矫治功能及其在高校中的运用[J].中国音乐教育,2012.
关键词: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工科专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46-02
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相对文科来说,工科专业理论性、逻辑性以及操作性较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往往会进行大量的验证性和专业性的实验或实践训练,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实际技能或操作方法,这却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降低其创新能力。现阶段,我国众多地方高校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做出改革,尤其在实践教学上增加实验或实践课程,增添综合性或自主性实验;在课余,给予学生一定的经费资助让其开展创新型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大部分地方院校基本都从专科院校升级而来,办学历史较短,依然存在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管理松懈、学生课余活动组织不力等缺点。通过我们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从创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整理专业课教材、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加强学生创新性活动指导、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和深化校企合作层次等方面着手,对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地方高校实践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1 创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提高工科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中,实践教学无疑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各种实习(课程教学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科研训练、毕业论文工作等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校内实验训练与校外实习的衔接尤其必要。在校内,应开设充分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基本技能训练,并形成一定的团队协作。基础实验课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实验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校外实习上,要强化各项管理措施,避免实习走过场,真正让学生将校内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我校工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例,通过教学实践构建了培养工科专业食品专业“双平台双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建立起一支学历层次合理、专业技能过硬、以及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同时要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尤其西部高校人才引进较为困难,更要加大师资培训和进修力度,鼓励教师校内开展小范围教学研讨,给予政策以让教师校外攻读硕、博士研究生、外出访学以及参加教学研讨会,使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得到提升,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从而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实施创新导师制。同时,要有完善的奖惩制度,以制度和规范来促进教师提高自身实践创新能力。总体来说,地方高校应努力出台相关政策,形成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和创新的风气和机制,从而造就专业水准优秀、师德师风过硬、具有良好沟通技巧、拥有一定科研项目且乐于指导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创新型教师团队,以确保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从而适应学生创新实验指导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3 对教材进行整理[1]
教材是教师授课知识的来源,同时也是教师进行知识更新的基础,只有将教材中相对比较笼统、比较分散以及比较过时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充分再加工(总结归纳、提炼重点和补充新知识)并结合实际生产操作的需要来合理设置实验环节、科学安排教学进度,才能将理论知识更有效、更具体、更有质量地传授给学生。
4 加强学生创新性活动指导
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有些地方尤其西部高校,学生自主的创新性实验开展不够,因此,地方高校要加大投入,逐步建立起规范、指向明确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和活动的运行机制。要在课余强化对学生的管理,积极要求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实验或科技竞赛活动,同时积极设置开放性实验室、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搭建学生课余自主创新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科研小团队从而在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自我学习、技能竞赛、和课外实践项目等方面得到创新能力的锻炼;打造校园“科技创新节”和“文化艺术节”活动品牌,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学术研究、社会调查和艺术展演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地方高校教师在自身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参与,并给予一定的补助,使学生参与度增加、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以及科研思路;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成立有一定学科特点的大学生科技协会和社团、邀请校外专家讲学或举办报告会、组织科技论坛、企业参观等方法和形式,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5 提高社会实践活动质量
现阶段,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师,加强社会实践也是高校教育制度组成的重要环节,其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将学校内所学的理论指导应用与实际生产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方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德育建设,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校内外资源充分整合。根据社会对各工科专业知识的需要推进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设立企业实习、科研开发、社区服务等相关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专业知识调查、科技服务、创业实践、岗位体验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受到启发,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近来,重庆市教委推行的重庆大学生“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到企业做工一个月”的要求,突出学校企业的联动,让学生在校内学知识并到实际中去检验和提高,真正起到了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目的。
6 提高校企合作层次
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全国地方高校近年来大多加强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基于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有利于学生、高校和企业,是一种切实可行且效果良好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地方高校应大力拓展工科专业的实习基地数量,扩大学生实习和就业面,建立一种学生、高校、企业三赢的校企协作新模式。可通过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扩大实习基地数量、设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基地、提供技术服务、组织学生企业实习等形式深化校企合作层次,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性和创新性,为学生就业及企业用人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提倡在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中试验性开展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新方式,创新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要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联合制定和完善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及创新思维,而且要求学生既要学有所成,还要学以致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2]。
7 结语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地方高校要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一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原则。将其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融入到文化生活的全方位。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文化建设的政治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术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文化育人功能的原则。学校文化建设要贴近教育目标、贴近中心工作、贴近广大师生,形成全员共同参与、共担文化责任、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生动局面,在校园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坚持正确处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则。坚持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在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中的引领与批判功能。四是坚持历史传承与发展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遵循大学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普遍规律,又从学校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学校本身发展历史、服务行业特点,提炼、培育和弘扬学校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质,注重文化创新,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五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注重发挥学校、部门、学院(所)等多层面、多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文化建设的师生参与度和受益面。突出建设重点,精心打造一批重点文化项目。
二、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凝练精神文化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把大学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结合,增强师生凝聚力;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的精神文化品质,总结凝炼校训精神和办学理念以及学校教风、学风、校风。通过长期的精神文化建设,力争使师生员工的大局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科学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二)进一步繁荣活动文化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形成主旋律与多样性相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相协调的校园文化生动局面。具有各种专业学科特点的科技节、文化月,各种类型的学科知识竞赛,各种规格的论坛讲座等精彩纷呈;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和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文化传播和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图书馆、校史馆、展览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
(三)进一步完善制度文化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理顺学校内部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架构;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激励制度顺利实施并发挥积极作用,学生学业和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学术规范深入人心,处置学术不端行为机制健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校务公开等方面的制度不断完善;健全文化建设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的文化建设工作体系。
(四)进一步优化设施文化结合多校区及新校区功能定位,建设高质量的“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生态校园”、“数字校园”;系统规划和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校园主题雕塑、文化走廊、人工景点等人文景观,充分植入文化元素,使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环境育人功能更加完善;推广普及学校视觉识别管理系统工作,重视学校形象塑造,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逐步构建现实与虚拟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新兴文化设施体系。
(五)进一步打造精品文化推出一批体现时代风貌、高教特征、学校特色的文化精品。加大校史研究广度和深度,推出以学校正史为主体、以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专题研究为补充的系列成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文化创新,推出适应文化传播方式转变、师生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成果。保持和巩固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门类的优势,加快发展科技发明、艺术展演等门类成果,推出全国高校优秀文化品牌。
三、大学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
为了促进大学文化发展,实现既定目标任务,学校应着力组织实施一批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一)精神文化传承工程大力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包容和谐、开拓进取”工程人精神,积极践行“立德立志、善学善行”校训,持续实施“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发展战略,努力深化“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不断彰显“从严治校、从严执教”的管理特色,继续坚持“开放办学、面向世界”的宽广视野,逐步完善校风校徽校歌等系列形象标识,使精神文化发扬光大。
(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工程按照责任权利相结合、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学校与学院、独立研究机构等的职能关系和运行机制,形成管理高效、竞争开放、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作体系;制定《河北工程大学章程》,并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发展和更新,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推进校务公开,依法公开学校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处理的程序和结果,充分发挥广大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教授治学”。深入实施《河北工程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等规章,强化学术规范。
(三)文化活动创新工程文学艺术活动。大力加强校园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画、摄影等方面建设与发展;把艺术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支持工会、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群众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文化活动。弘扬河北工程优秀体育文化传统,以培养体育精神、提高体育能力、增强身心健康为目标,大力加强体育工作;坚持以群众性体育活动为基础,以专项性体育教育为桥梁,构建体育工作新格局。社团文化活动。引导师生社团健康发展;完善社团管理机制,改进对社团成立、注册、审核等环节的管理,以评选优秀社团为抓手,五年内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示范社团”,充分发挥社团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术文化活动。开展面向师生的高层次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和学科竞赛等,形成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学科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抓手,大力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四)形象文化塑造工程完善文化设施。在校园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文化元素和文化功能,保证每幢教学科研大楼拥有一定的文化活动空间,每个学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文化发展场所;注重发挥图书馆、校展室、体育馆以及学生活动中心、教工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功能,加快建设校史馆、博物馆、文体中心、校友活动中心等。塑造文化景观。依据校园建设规划,系统设计和布局校园人文景观;结合校园规划建设,选择合适场所建立具有丰富内涵的主题雕塑、主题文化石。做精文化标识。完善并推广校园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制定《河北工程大学形象设计(VI)手册》,规范使用校标、校徽及学校标准色、校名中英文标准字体、专用字体等,规范校内建筑物、道路、各单位办公场所的名称及标识,建立系统的、符合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要求的设计与制作标准。
关键词:展示设计 SketchUp 空间想象力
现代社会中,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商业展示活动受到极大重视,会展作为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引起政府与社会的关注。近几年,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认识到这一新型产业的重要性,各大中城市积极建设会展场馆,组织举办各类展示活动,大大促进了我国展览业的繁荣。在这种形势下,各大高校的设计专业都开设了展示设计这门课程,并且展示设计已经成为设计艺术教学核心课程之一。展示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综合学科,它介于工业设计、环境艺术和视觉传达之间,但是作为设计的基础,空间形态的把握和塑造非常重要,因此在展示设计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什么是空间想象力?
心理学指出:想象就是把自己感触到的形象和自己头脑中的记忆储存联系起来,经过加工和改组,从而产生一个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不仅与人脑先天差别有关,还要靠后天的训练才能发展。所谓空间想象力,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特点在于:善于在头脑中构成研究对象的空间形状和简明结构,并能对实物进行一些分析求解,并在头脑中进行相应的思考。展示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研究空间形体和图样的信息,更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以及不断促进暂时神经系统的产生、分解和组合,强化想象区的构思能力,使人脑机能更富有想象力。
展示设计教学中需要建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现代展示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并随着时展而其内涵不断充实的课题。展示设计是一个以环境艺术设计科学为主,涉及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的设计领域。在设计方法和程序上,展示环境设计具有室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的特点,但同时它又具有自身的专业特征。展示设计本身已经超脱了上述学科,由“三维设计推进到了四维设计乃至超维设计”,它的空间已不单纯是一个“上下、左右、前后”的概念,还充满了人流及信息的转换,是一个流动的空间,并且加入了人的感觉因素,如触觉、嗅觉和听觉等。展示设计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它是通过设计运用视觉传达手段,并通过空间规划、平面布置,借助道具、设施和照明技术,对展示空间环境进行再创造,将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展现给观众,力求使观众接受设计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为达到这个目的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工作。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可以看出,对空间形态的把握是展示设计的基础,展示设计主要是以空间的变化和空间的形象来引人入胜的,在形象上、结构上、色彩上应力求新颖有个性、有变化、有对比,这是展示总体设计的基础。在整个展示设计的程序中,空间关系的分析及对整体空间造型的把握是第一步的,因此在展示设计的教学中,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展示设计作为设计艺术教学核心课程之一,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方向中一般都开设有此课程。培养空间想象力对于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也更有难度。
在展示设计教学中利用SketchUp软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将SketchUp软件运用在展示设计教学中,能够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特别是针对接触三维造型练习比较少的学生。
何为SketchUp?SketchUp是一个表面上极为简单,实际上却令人惊讶地蕴涵着强大功能的构思与表达的工具软件,它可以极其快速和方便地对三维创意进行创建、观察和修改。传统铅笔草图的优雅自如,现代数字科技的速度与弹性,通过SketchUp得到了完美结合,SketchUp与通常我们过多地让设计过程去配合软件完全不同,它是专门为配合我们的设计过程而研发的。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通常习惯从不十分精确的尺度、比例开始整体的思考,随着思路的进展不断添加细节。
市场上现存的三维建模软件有很多,比如3DMAX、Maya等,但是现存的这些三维软件与SketchUp相比,界面都比较复杂,界面上的工具按钮比较多而且不容易识别,容易让初学者感到难度太大而失去继续学下去的勇气。
与传统的三维软件相比,SketchUp安装软件要小很多,只有20多兆,安装过程与传统的三维软件相比也要方便得多。
在授课时运用SketchUp的动画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众所周知,想象的心理活动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力就没有想象力。只有强化人脑的观察区,才能有“敏锐”的眼光。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力,就没有想象力。有了观察力,人脑才能不断地接收外界的信息,为记忆区提供丰富的材料。在展示设计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
众所周知,展示设计要创造的形体千姿百态,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观察大量模型,在观察中教师要做主导,引导他们观察得仔细入微,让他们充分理解。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是截取空间不同视角的静态图片展示给学生,对于初学者来说,有时候很难将整个空间完整的形态在头脑中再现出来。
而SketchUp的时时动画功能能够在教学中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谓时时动画功能就是在操作界面中能够非常方便地进行模型视角的变幻和视距的任意推进。但是SketchUp的时时动画功能就能够保证教师在分析空间模型的时候,展现的不再是片段静态的画面而是空间完整的形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移动摄像机就像是观察者的眼睛,学生能够非常充分地感受到一个空间造型在不同的位置、在其内部或外部、俯视或仰视时的不同形态。
利用SketchUp的时时动画功能不仅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而且能够让整个授课过程变得更加轻松,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在课后实践中运用SketchUp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通过SketchUp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观察和分析空间形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课后实践的时候,SketchUp也可以帮助学生们快速完成空间设计和创建电脑模型。SketchUp与其他三维软件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方便,界面友善,工具按钮的图标设计能让使用者马上明白按钮的实际功能,操作起来不需要马上输入精确的数据,而是根据设计的深入逐渐添加细节。这几点对于刚刚接触展示设计的学生尤其是视觉传达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软件整个设计循序渐进,在创造电脑模型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感和尺度感。
展示设计的过程,除了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和设计创意阶段外,还有一个较为详尽的设计意图诉诸图纸等形式的过程。这种表达的过程,是使展示设计的概念和内容形象化,使展示活动从计划变成实现的必要步骤。其中效果图的表现是设计呈现的关键,无论用何种手段表现,都关系到整个设计的成败。现在效果图的表现手段一般有手绘和电脑两种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效果图因为表现力强,可以比较真实地表现设计的材质及色彩而被大量采用。在教学中采用SketchUp软件也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最后设计表达的问题,SketchUp不仅能够导出在材质和色彩方面表现比较真实的电脑效果图,也能模拟多种手绘效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设计创意表达清楚。而且软件本身有十分强大的编辑修改功能,在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讲后,它们能够很方便地进行修改,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结语
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奏效的,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训练。作为艺术设计各方向必修的展示设计课程,其教学重点首先要放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上,只有通过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方面不断探索,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该论文已获得重庆市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参考文献:
1.陆峰:《展示设计》,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余志和:《信息时代纵横》,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年版。
3.袁伟:《工程制图中的空间分析》,《集美大学学报》,2001年增刊。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边学习边实践,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少先队工作的新路子,形成少先队活动特色——既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又有适应性、可行性、实践性,为小学少先队工作开拓一片广阔天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少先队辅导员先进事迹材料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少先队辅导员先进事迹材料(一)
xx,女,27岁,任教7年来,一直任xx小学大队辅导员,负责学校的少先队工作。虽然平时教学任务繁重,担任五年级班主任及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工作,但是她始终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她以一颗热爱少先队工作、热爱少先队员的心为少先队工作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辅导员的工作是平凡的,她之所以能将少先队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源于一个“爱”字──对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她把这平凡而简单的爱融于日常琐碎繁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地为每一位同学服务。其实,爱学生,事业已成功了一半。在平日里,她正确地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为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红苹果”分给每一个进步的孩子,使他们看到了希望,尝到了学习的甜美。 与时俱进,做“学习型”辅导员要创出少先队工作特色,除了勤奋热情、多才多艺,当然少不了“学习”。 xx深深地明白这一点,她努力读书钻研、积极参加培训、虚心请教前辈,在学习中实践,在学习中成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边学习边实践,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少先队工作的新路子,形成少先队活动特色——既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又有适应性、可行性、实践性,为小学少先队工作开拓一片广阔天地。
她坚持学习,在取得了大专学历以后,紧接着又参加了本科学历的进修。她精通教学业务,常年坚持带班上课,在英语教学方面经常上公开课、示范课。获得乡级“课改新秀”荣誉称号。她还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课件等方面都比较得心应手,逐渐成长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素质全面的优秀辅导员。
活动引领,创少先队工作特色
勤奋的学习让她获得了不少工作灵感,也让她找准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工作方法。
1、紧抓住常规工作
深入的搞好“雏鹰争章”活动。“怎样深入的搞好雏鹰行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纯粹的定章、争章、颁章显得有些呆板。xx老师巧妙地将雏鹰争章活动与“明星”结合。组织各班将每周评选的“书法之星”、“学习之星”、“礼仪之星”,都在教室公示栏上公布出来。在这“明星”效应的激励下,100%以上的队员都争得了必修章,80%以上的队员都争得了选修章、兴趣章、特色章。多年来队员通过各种活动获得奖章,通过争章得到锻炼,比传统教育要有实效。少先队辅导员事迹材料每学期一开学,开展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为主题的习惯养成教育。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进行展示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等形式进行教育引导,从校园整洁、上课准备、穿戴整洁、路队整齐、读写姿势、课堂礼仪、上下楼梯等多个训练点入手。使全校上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迅速步入正轨。
2、 做好节庆活动
xx老师很注意给传统的节庆活动赋予新的内容与形式,常常提前作好安排,抓住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把欢乐带给了孩子。在端午节、中秋节,我们给孩子们讲讲节日的故事,倡导他们到实践中去体验传统节日的风俗活动;在植树节、学雷锋日,倡导队员参与社会实践,快乐成长。
通过观看《背着父亲上学》、《洪战辉的故事》、《让生命充满爱》等影片,写观后感、感恩征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利用母亲节、重阳节、教师节等节日庆祝活动,开展“学会感恩,关爱身边的人”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号召全校每位队员完成一系列“感恩作业”。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学做父母,体验父母的辛劳,从而将“感恩”之心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感与欲望!让学生们深刻体会父母师长培养他们的艰辛,从而感知他人给予自己的关爱。
3、 开展课外兴趣小组
课外兴趣小组的开展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让学生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主要利用周二时间,xx老师带领大队部组织开展各项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手工创作等。20xx年我校在全乡校园集体舞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0xx年,全县“春芽杯”学生艺术展演中,我校的舞蹈《爱我你就陪陪我》获二等奖,有三名学生获书画类二、三等奖。
做 “专家型” 辅导员,为少先队教育添砖加瓦
xx老师及时总结归纳日常工作的经验得失,并撰写相关的文章。论文《xx》在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并教师报上发表。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兼大队辅导员,xx老师在工作岗位上勤恳工作、认真做好每一件看似琐碎的事情。本着尽力而为、努力工作的态度,她尽可能想少先队员所想,为少先队员们搭建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少先队辅导员先进事迹材料(二)
**同志,女,汉族,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 张老师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自20xx年以来,一直担任中队辅导员工作。工作中,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始终以优秀辅导员为榜样,注重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理论与联系实际相结合,潜心钻研教育教学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同事的眼中,她热情、开朗、大方,朝气蓬勃;在学生的心目中,她可爱、可亲、可敬。从事班主任工作20xx年来,她把孩子的信任当作动力,把教育孩子的事业当作人生的光辉阵地,以爱心和恒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少先队员。她所带的中队多次获得优秀中队称号,她本人20xx年6月被兰州市教育局命名为“市级骨干教师”。 20**年6月荣获红古区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20xx年10月在《红古区中小学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中,荣获优秀辅导奖。 20xx年6月所授语文《触摸春天》一课, 荣获兰州市教育局优秀奖。
一、深化“主题活动”,搭建“体验舞台”
“体验教育”活动是少先队教育主题。张老师在少先队大队领导下,根据少先队员的身心特点和生活学习环境,以争章为激励源泉,设计开展了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体验教育系列活动:一是在家庭体验责任和艰辛,当一日家庭小主人。谁的房子最美丽、谁是最有礼貌的孩子、谁是最佳小厨师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队员授予了家务章,使孩子体验到了家庭劳动的艰辛、责任和荣誉感,使学生提高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在学校体验规范和合作。通过开展学《规范》见成果,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竞争意识,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机会。张老师采用了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后,学生们都特别积极。为了使学生们更好的成长,张老师经常鼓励学生们:“不怕做不好,就怕不去做。”她利用晨会时间和班队会活动日,对学生进行指导,或者组织经验交流会,针对工作中的差错大家一起想办法、出点子,做值日时,要求值日生各尽其责,负责管理当天的学习、两操、纪律、以及佩带红领巾情况等。实践证明,那看起来不起眼的学生,在值日中不仅自己严格地遵守纪律,而且表现出较强的工作热情和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激励了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促进学生主题意识的确立。她的班级开展的“书伴随我长大”活动,以少先队员牵头,走近名人,走进名著,亲近古诗,手抄报评比,感受亲情和友情读书征文活动等以及走进书香校园主题的活动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二、创新实践、培育英才
作为一名有丰富少先队工作经验的中队辅导员,张老师坚持抓好基层小队的管理工作。一方面,她积极优化班级环境建设。班级建设就是从班级环境创设开始的,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健康的内容,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寓于可以感知的情景中,让学生从踏入班级开始,随即产生一种愉悦感,逐渐形成认同感,进而影响日常的思想性为。为了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中队的主人,中队是自己的家,她在布置教室环境时,就尝试着放手让少先队员们自己来设计,自己来布置学生们全员积极参与,营造富有激励、挑战、特色的班级氛围,现在,孩子们都为自己是这个中队的成员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她努力搞好小组建设。小队是班级生活的最小细胞,只有把小队活动搞好,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她将每个学生按家庭住址、兴趣爱好分组,对个别性格孤僻、成绩较差的学生以关心和爱护。通过小队的自我管理、自我建设、自我约束,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三、播撒爱心、倾注真情
自担任辅导员以来,她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她以辅导员特有的敏锐和细致,针对孩子点点滴滴的小事,塑造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品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作为一位少先队中队辅导员,她进入角色,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她根据学校实际、学生特点,结合时代要求,设计、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法制安全教育系列活动。
张老师知道,要想当好孩子王,就必须和少先队员们打成一片、干到一起,和队员们交朋友、信任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少先队员,感受他们的心灵。在班级里,她严以律己,为少先队员们作出了表率,地上有一片纸屑,她会悄悄的捡起来。朋友般的张老师赢得了少先队员的信任,她与家长也相处融洽,总是推心置腹的用心与家长交谈,商量教育孩子的最好办法。打电话、家访、发短信与家长联系,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也了解到了孩子的情况。经过长期的的接触,张老师心中积累了有关家长的资料,有哪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看书做作业也怕累着孩子,哪些家长教育孩子方法好,哪些家长素质高,哪些家长工作忙,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些情况的了解,使她与不同的家长接触时,可以对症下药,做相应的工作。
辅导员工作中,她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自觉学习少先队工作的新理论,研究和探索少先队工作的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边学习边实践,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少先队工作的新路子,形成少先队活动特色——既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又有适应性、可行性、实践性,为小学少先队工作开拓一片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