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行业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上述种种报告中,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相对更为中立,分析也更为全面,因而尽管其中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不全面和准确的地方,但是同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在这份2002年10月的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宣布在综合考虑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银行业改革措施、市场开放带来的压力、整个银行业正在面临的挑战等因素之后,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确定为稳定。
一穆迪公司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评价
在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的银行业在改革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是中国政府在制定其改革日程表时优先考虑的行业。这是由中国独特的改革路径所决定的:中国银行体系积存的高额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成本;中国政府如果要试图建设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必须要寻求适当的方式和渠道为这些巨额的成本买单,同时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体系中产生。
因为中国银行业目前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其解决也需要一定的步骤和阶段,同时也考虑到银行改革过程中可能来自金融、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压力,穆迪公司认为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目前如果断然全面在银行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必然是弊大于利。这种渐进的改革思路显然与前述高盛公司激烈的银行改革思路有明显的区别。
由于国有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因此国有银行改革的进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对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展的评价。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垄断中国的金融系统,它们也是整个系统风险的来源;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业务范围狭窄、国有企业表现不佳、沉重的税负和僵硬的利率政策,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而资本水平则很低。四大银行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核销自己的不良贷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强调,如果单纯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四大银行很难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偿付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的银行有可能需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谁应当为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买单”的问题,巨额的不良贷款已经形成,损失也已经形成,要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显然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在穆迪公司看来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国有银行对于金融体系偿付能力的支持水平。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评价。如果按照穆迪公司的看法,研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但是如果在注入公共资金的同时又不能给国有银行形成预算软约束的预期和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目前看来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的不少银行的负责人反复强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问题,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仍然不佳,由此穆迪公司预期政府在未来五年内将国有银行转变为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商业实体的目标显得有些过于乐观。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判断:我们的监管机构陆续宣布的一系列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目标,究竟是否可以按期完成?
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提及的中国银行业在2002年可圈可点的改革进展并不多,无非是一些国有银行开始意识到来自中国政府的直接支持在将来会逐渐消失,有的国有银行采取了新的风险管理措施,有的还退出了无利可图的产业,撤并了位于不太富裕的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另外,一些新上市的银行经营状况相对较好,机制也相对较为灵活,穆迪公司甚至乐观地认为这些上市银行可能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这些银行的成功在穆迪看来甚至也有可能引领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困境。如果考察目前为数不多的上市银行并不十分出色的经营业绩、以及新桥集团入主深发展之后发出的“随处可见可以改进、创造价值的空间”的感叹,我们认为穆迪公司确实是高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可能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在股权结构、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从具体的银行业务领域看,穆迪的研究报告特地提及了中国的银行业在2002年的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是增长的亮点,但是穆迪认为因为中国缺乏良好的信用文化以及个人信用数据的积累而制约了这些业务的发展。实际上,信用数据的积累和个人信用风险的管理并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全球的模式,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同样可能寻求到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增长空间和立足点,只是银行业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来把握这些业务的增长能力而已。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特地强调说2002年中国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认为相关政策和定价措施都不是十分明确是重要原因,实际上2002年中国的银行业对于中间业务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在对于中间业务的管理方面也显著地放松了管制,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如果价格的管制能够进一步放松,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在2003年会有一个显著的发展。
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判断与许多媒体的刻意炒作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实际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整个银行业的自由化,而且这些影响对于中国内地的银行的影响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步体现,但是,穆迪公司也坚持认为,外国银行的竞争则要在更长的时间以后才会对本地的银行形成真正的威胁,而且这些国际银行会带来资本和专业技术。穆迪公司没有看到的现实是,由于中国银行业在激励机制、市场开发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势,中国的银行业在客户和市场创新等方面正在逐步被边缘化;规模十分有限的外资银行重点争夺的就是中国银行业中最为优秀的客户、最为优秀的人才、推出的也是最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一趋势在媒体刻意炒作的南京爱立信事件之后已经成为当前国内银行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趋势。
二2002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银行业洗牌还没有展开
在比较中国的银行改革与工业企业改革时,中国的银行界人士经常强调银行业改革是落后于工业改革步伐的,现在这一判断也出现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在此基础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政府五年内将国有银行改造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目标有些过于乐观,但是穆迪公司还是认为会有一些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的表现将会优于其它银行,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加强。显然,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只是在2002年这个洗牌过程并没有充分的展开。
首先看国有银行。因为国有银行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穆迪公司强调认为国有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一如既往的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穆迪公司坚持认为国有银行要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必须得到政府的帮助,其别建议要政府在恰当的时候注入资本金。这显然是呼吁政府注意在银行体系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及其可能对于银行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压力。一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四大银行依然垄断了整个系统的资产、存款和贷款,根据穆迪公司的统计,目前四大银行占整个系统存贷款的份额分别为67%和61%,贷款市场份额的下降(1998年为68%)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表现不佳,而这些国有企业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主要客户。
与国有银行在保持垄断地位下的市场份额下滑相对照,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的增长空间有所拓展。穆迪公司注意到,20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10家股份制银行已有4家上市,这些银行目前看来盈利能力更强,不良贷款率更低,其关注的客户重点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国公司和合资公司;而且这些银行也易于吸引外资银行的合作。穆迪公司还强调,中国的城市银行增长很快,一些银行,如上海银行、南京城市银行,已经获得了外资银行的投资,但城市银行的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也不高。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其在目标客户的定位、目标市场的界定、已经相应的经营方式上,外资银行实际上与国有银行基本上没有太多直接的竞争和冲突,倒是这些股份制的银行和城市银行将更多地承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这一点值得穆迪公司在分析中国银行体系时重点关注。
至于政策性银行,基本上是主导政策性贷款的格局,在穆迪公司看来,国家发展银行的增长速度最快,它也是三家当中改革最深入的一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银行市场上,尽管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究竟如何界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之间的区别、政策性业务究竟应当控制在多大的规模之内、多大的范围之内?都是缺乏明确的问题,换言之,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针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银行法”,这是制约中国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可惜这一点在穆迪的报告中没有提及。
随着国有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中国8亿农民的金融服务主要来自于38,000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些信用合作社大约占整个金融系统资产的10%。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注意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其经营活动蕴藏了很大的风险。穆迪公司预期,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是国有金融机构,但从稳定角度出发,穆迪认为政府会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活动中蕴藏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地方政府干预严重、关联贷款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如果由于考虑稳定的原因就过多地给予这些机构以政策性的支持或者是隐含的担保,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政府会在2006年年底前完全取消对银行业的业务和地域限制。在当前阶段,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与本地的银行合作,这样运作的成本更为低廉。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很大幅度上升,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资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对于中国的银行业的冲击实际上在直接推动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中国银行业走向边缘化。
三中国银行业的增长空间何在?
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而外资银行还是纷纷涌入?其中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的前景吸引了他们的进入。具体来说,中国金融市场为银行业的增长创造了多方面的业务空间。
首先,在穆迪公司看来,零售银行业务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现实,不少的银行已经宣称就业务增长的重点转向零售业务。实际上中国的零售银行的两大增长点为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因为网点众多、客户的基础广泛,国有银行将在这一市场上占有优势。从国际比较角度考察,中国的消费信贷近两年来虽有增长,但水平较其他亚洲国家低,仍有增长潜力。从不同银行的市场表现来看,2001年中国的住房信贷占消费信贷增长的70%以上,工行于2001年年底超越建行,成为这一市场上的最大放贷者。汽车信贷也在价格、利息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刺激下成为另一增长点。目前看来,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所谓“小康社会应当也是小车社会”,因此未来这两个领域的增长不仅会带动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同样也会带动银行零售市场的增长。
其次,银行卡业务增长显著也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显著的增长点。根据穆迪公司的观察,中国银行业在银行卡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使得市场进一步细化,不过市场的渗透率总体上依然偏低。基于当前中国信用环境的现实,中国的银行业发出的银行卡主要为给零售及公司存款客户的借记卡,真正的信用卡反而发展有限,商业银行从这些银行卡业务中刻意获得的收入除了通常的利差收入之外,还有电子支付、资金转移及购买与出售投资产品(如银证通等业务)等方面获利。版权所有
第三,穆迪公司关注到中小企业与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满足程度问题。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改进对于中小企业和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服务,如鼓励银行向部分企业放贷,修订法规,对中小企业重新界定,建立信用机制等,人民银行放宽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息幅度的限制等等,不过穆迪公司考虑到这些客户的信息透明度与资信质量问题后,认为这些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大笔的贷款。实际上,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没有注意到一点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首先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次融资难并不仅仅是贷款难,仅仅依靠银行贷款也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而需要政府的扶持、创业资本的介入和股票市场的建立等多个方面的支持,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其对于贷款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四中国银行业当前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重点指出了中国的银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的问题:(1)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这一问题在国有银行中尤为严重。穆迪公司注意到,最难进行改革的地方是管理责任制,国有银行的官本位导向,使得国有银行内部的运作有如政府内部的官僚体系,被委派的高级管理者任期短,多强调短期目标而非持续性的改革。同时,缺乏管理激励机制也会阻碍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归结穆迪公司的分析,国有银行的治理问题,无非是官本位和激励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几乎所有银行界人士的共识,但是目前的关键是如何采取行动。(2)会计与披露标准的改善: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改善银行的透明度与信息披露,如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针对金融机构的新的会计准则。2002年起,中国的银行必须公布5级分类的结果,根据不良资产水平做出计提准备并向人行做出季报。但国有银行被豁免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做出计提准备。同时,穆迪公司注意到财政部对计提准备的限制放宽,但财政部对坏帐冲销仍严格控制。显然,这个领域是有一定进展的,但是进展十分有限。(3)如果说前述公司治理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是两个老问题的话,穆迪在研究报告中还专门提出了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操作风险的问题。穆迪公司强调,由于经营规模与历史遗留问题,国有银行的操作风险要比股份制银行高。这主要是因为四大银行有广泛的网络与官僚体系。内部信息不流畅,决策机制官僚化,要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库还需要好几年,目前为止,部分客户信息还通过手工获取与传输,易发生错误。同时,穆迪公司认为中国的银行业存在的不恰当的管理责任制赋予高层管理者极大的决策权,导致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另外,穆迪公司认为过去国有银行的管理是基于一致同意的基础,责任不明确,导致低效率和操作风险,目前国有银行正在机构扁平化、责任与权力分工明确等方面做出努力,穆迪公司认为长远来讲这可能有助于降低操作风险与提高效率。实际上,中国的银行业的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使得总行对于偏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处于失控的状况。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银行业的问题主要是层级过多、授权不当等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内部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网络的支持问题,这一点是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新的关注点。
【关键词】大数据 金融市场 麦肯锡 风险投资
一、大数据及其发展
继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之后,近来大数据(Big Data)主题投资引起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2011年5月,以倡导云计算而著称的EMC公司在其“云计算相遇大数据”的年会上抛出了大数据概念。2011年6月底,IBM、麦肯锡等众多国外机构大数据相关研究报告予以积极跟进。同时,由EMC 赞助的IDC(International Documentation Centre,国际文献资料中心)编制的年度数字宇宙研究报告《从混沌中提取价值》,文中提到三点重要论断:根据IDC过去五年的研究发现,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2010年起全球数据量跨入ZB时代,预计2011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8ZB;未来全球数据增速将会维持,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令人恐怖的35ZB,被称为“大数据摩尔定律”。IDC在该报告中对大数据的定义是:一般会涉及2种或2种以上数据形式;它要收集超过100TB的数据,并且是高速、实时数据流;或者是从小数据开始,但数据每年会增长60%以上。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机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2011年10月,Gartner第一次将大数据放入十大战略技术预测,2011年11月底,与IDC将大数据放入2012年信息通信产业十大预测之一的同时,由CSDN举办的中国大数据技术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2011年12月,中国券商大量推出大数据主题研究报告,大数据在中国证券市场正成燎原之势。
在2011年12月8日我国工信部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上,提出了4项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分别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感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每一项都与大数据密切相关。其中包括的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都是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数据产业实际已得到政府的关注与政策支持,这无疑也将会带动行业快速发展壮大。
二、大数据下的金融市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首先引起全球关注的是产业界和金融界。
(一)大数据下的产业企业
大数据有望开拓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显示,大数据技术将通过多种方式来为我们这个世界创造价值。首先,大数据技术能够增加企业和价格的透明度,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和交易摩擦成本。其次,大数据技术能够提高企业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设备与制造流程。另外,庞大的消费者数据将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挖掘细分市场机会,提高产品的消费者满意程度。同时,大数据的智能分析还将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最后,大数据分析在研发过程中的应用,还能够缩短产品研发时间,提高企业在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能力。
Gartner对未来五年的预测提醒企业,如果不采取大数据的策略将失去竞争力。谁能提前采用大数据技术,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一些先机。
图1是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针对美国各个行业应用大数据潜在价值提升做的一个评估,可以看到,未来政府、批发贸易、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诸多行业都将在大数据技术中获得极大的价值提升。
图1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针对美国各个行业应用大数据做的
一个评估
从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仅美国医疗服务业、欧洲公共管理部门和全球定位数据市场三个领域每年就能产生超过7 千亿美元的市场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大数据的产业规模将会至少以万亿美元来进行衡量,大数据将有可能给IT行业开拓一个新的黄金时代。事实上,全球互联网巨头都已意识到了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重要意义。自2010年以来各大IT巨头在大数据领域的产品推出进度,关于大数据主题的并购数量和规模正在逐步上升,包括EMC、惠普、IBM、微软、Oracle、SAP、Teradata在内的全球IT巨头纷纷通过收购大数据相关厂商来实现技术整合,其中最大的一笔是2011年8月惠普宣布的以103亿美元收购英国非结构化信息处理软件公司Autonomy,亦可见其对大数据的重视。近年IDC预测2012年可能会是充满由大数据引发的合并及收购活动的一年。
根据麦肯锡《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披露的数据,目前政府、传媒、银行、证券、公用事业等行业平均每家企业存储数据总量已经超过1PB。最高的证券行业,平均存储数据量已经近4PB。几乎已经到了“数据就是业务本身”的地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本身是资产”这一点在业界已经形成共识。如果说云计算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那么如何盘活数据资产,使其为国家治理、企业决策乃至个人生活服务则是大数据的核心议题,也是云计算内在的灵魂和必然的升级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研究方法;发展方向
引言
电子科技的强劲发展,带来了各个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催生出了一大批新生行业,互联网金融由此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的加速发展趋势,引起了各界人士对此的关注,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领域空前繁华,学者、行业人士、社会公众发表了各种研究报告。高中学习中初步接触了这些内容,本文结合所学知识与文献资料总结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研究的现状,研究方向探寻尽绵薄之力。
一、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成果突出,与其紧密联系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手段等相关技术的成熟,构建了信息对等,资本融洽交流的模式。其中,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下述方面:
(一)移动支付手段
移动支付是我们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仅就我们自身而言移动支付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不用带大额的现金,购物时只需指尖轻点,就可以瞬间完成交易。移动支付技术客户体验良好,尤其是它可以向上下端不断延伸,增加附加价值,使企业利益实现最大化。
(二)互联网理财领域
近两年,互联网理财平台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势头,互联网理财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手段,形成特殊的征信监管方式,催生金融新模式。不仅能为偏好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者提供更好选择,更是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社会问题,绕开银行中介直接实现资本对接,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资本利用效率,也带来了不容小觑的社会效益。
(三)互联网借贷平台
互联网借贷平台主要以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花呗、京东旗下的京东白条等为典型代表。而这类借贷平台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更是对银行传统信用卡业务的极大冲击。但我国现今阶段对于新兴的互联网借贷平台的监管力度不够,市场上借贷平台鱼龙混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互联网借贷领域的不断发展。
二、国内互联网金融内涵探寻研究
互联网金融依托于互联网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本质是进行金融活动。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各种研究报告、文献资料中三个关键词频繁出现“通信技术”、“通信网络”“新兴运作模式”。这点明了其依托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直接融资模式。其他关键词大多是对其作用进行说明。互联网的介入使金融行业的融资活动等处于相对透明的环境中,为行业竞争提供公平平台,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等,让资本能够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作用,使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高,推动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一)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特征探索
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服务业,呈现出“发展快、高风险、监管不力”的特点,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特征研究中“风险高”“监管薄弱”“创新性”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说明了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门槛低,相关监管措施缺失。“便捷”“普惠”“效率高”出现频率相对较低,主要体现了信息处理方式的创新带来的影响。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研究方向选择
中国在互联网金融方面进展迅速,但国内关于相关领域的文献研究较少,且大多集中于定向、理论、浅层的研究,所以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前进空间。1.定向向定量过渡。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成果显著,但定量性研究报告较少,2007-2017十年间互联网金融研究领域发展空前繁荣,但是选取的217篇文献中只有12篇进行定量研究,但真正的实践要求了研究领域需要涵括更加深厚的实践作为基础,才能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指导作用,更具备普适性。2.注重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的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践,研究方向应该更具实际性,研究结果、方案要考虑能否真正落地。只重视理论只会使研究结果与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相悖,理论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互联网金融行业更是偏重于实际,遇到的实际问题需要研究提出的方案来合理解决。3.内容的深入探求。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其表面浮现的问题,如:监管不力等问题,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于行业中的自我约束不够,更能表现出社会对于这一领域的法律条例等的缺失,所以不能只注重表面浮现的问题,更要抓住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只有真正解决深层问题,才能保证行业发展欣欣向荣。综上,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广阔,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值得对此作出深入研究,为这一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结束语
本文从高中的知识结构出发,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及其研究的现状,期望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前进。本文依据自身实际仅就高中生角度研究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的方向探寻,研究尚处于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基础范围,精细研究待日后探求。
参考文献:
[1]惠炜.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的方向探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5(04):44-50.
第一条为加强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以下简称国外贷款)投资项目管理,提高国外贷款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家有关外债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借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及与贷款混合使用的赠款、联合融资等投资项目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境内企业、机构、团体均可申请借用国外贷款。
第四条国外贷款属于国家外债,按照政府投资资金进行管理。国外贷款主要用于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二章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第五条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是项目对外开展工作的依据。借用国外贷款的项目必须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未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项目用款单位不得向国际金融组织或外国政府等国外贷款机构正式提出贷款申请。
第六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外债管理及国外贷款使用原则和要求,编制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并据此制定、下达年度项目签约计划。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和日本政府日元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提出,商国务院财政部门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七条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中央管理企业向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申报纳入国外贷款规划的备选项目。
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申报的项目,由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承担贷款偿还责任或提供贷款担保的,应当同时出具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及有关部门意见。
第八条申报纳入国外贷款规划的备选项目材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简要情况;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三)拟申请借用国外贷款的类别或国别;
(四)贷款金额及用途;
(五)贷款偿还责任。
第九条已纳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日本政府日元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如需调整贷款来源或撤销贷款的,应当将调整内容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纳入其他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如需调整贷款来源的,应当将调整内容在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审批阶段一并报批。
第十条原批准使用其他资金的项目,拟申请转用国外贷款;或已批准使用国外贷款的项目,拟申请转用其他资金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程序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第十一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参与项目的有关对外工作,指导和督促国外贷款规划及年度项目签约计划的落实。
第十二条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的项目,应当区别不同情况履行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
(一)由中央统借统还的项目,按照中央政府直接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或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
(二)由省级政府负责偿还或提供还款担保的项目,按照省级政府直接投资项目进行管理,其项目审批权限,按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除应当报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的项目外,其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均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审批权限不得下放。
(三)由项目用款单位自行偿还且不需政府担保的项目,参照《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规定办理:凡《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所列的项目,其项目申请报告分别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核准,或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核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之外的项目,报项目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备案。
第三章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第十三条项目纳入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并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后,项目用款单位须向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提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初审后,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中央管理企业的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直接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由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当包括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内容,不再单独审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第十五条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当具备以下内容:
(一)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总投资、资本金、国外贷款及其他资金、项目业主、项目执行机构、项目建设期;
(二)国外贷款来源及条件,包括国外贷款机构或贷款国别、还款期、宽限期、利率、承诺费等;
(三)项目对外工作进展情况;
(四)贷款使用范围,包括贷款用于土建、设备、材料、咨询和培训等的资金安排;
(五)设备和材料采购清单及采购方式,包括主要设备和材料规格、数量、单价;
(六)经济分析和财务评价结论;
(七)贷款偿还及担保责任、还款资金来源及还款计划。
第十六条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应当附以下文件:
(一)项目批准文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项目申请报告核准文件或项目备案文件)。
(二)国际金融组织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项目,提供国外贷款机构对项目的评估报告。
(三)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提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时,如项目需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承担贷款偿还责任或提供贷款担保的,出具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及有关部门意见。
(四)申请使用限制性采购的国外贷款项目,出具对国外贷款条件、国内外采购比例、设备价格等比选结果报告。
第十七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条件是:
(一)符合国家利用国外贷款的政策及使用规定;
(二)符合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三)项目已按规定履行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
(四)国外贷款偿还和担保责任明确,还款资金来源及还款计划落实;
(五)国外贷款机构对项目贷款已初步承诺。
第十八条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批准后,项目建设内容、贷款金额及用途等发生变化的,须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将调整方案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准文件,是对外谈判、签约和对内办理转贷生效、外债登记、招标采购和免税手续的依据。
第二十条未经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的项目,有关部门和单位不得对外签署贷款协定、协议和合同,外汇管理、税务、海关等部门及银行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自批准之日起两年内,项目未签订国外贷款转贷协议的,该批准文件自动失效。
第四章项目实施管理
第二十二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指导和协调项目实施工作,监督有关招投标活动。
第二十三条国外贷款项目出现余款时,项目用款单位应当及时办理有关余款取消手续,并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抄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如将余款继续用于完善原项目建设的,应当参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要求,编制余款使用方案,并按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程序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批准。
第二十四条负责将国外贷款进行转贷的转贷机构,应当根据国务院及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准文件,对项目的国外贷款进行转贷,并于每年六月底和十二月底向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报送国外贷款支付和偿还情况。
由各级政府负责偿还国外贷款或提供还款担保的项目,转贷机构原则上应当按贷款方提供的贷款条件进行转贷。如以规避外债风险为目的需对上述项目转贷条件进行调整的,转贷机构应当事先征得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同意。
第二十五条项目用款单位要依法履行国外贷款偿还责任,及时进行外债登记,加强国外贷款债务风险管理。
项目用款单位要建立项目信息反馈制度,并于每年六月底和十二月底向批准项目的发展改革部门提交项目进度报告。
第二十六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对项目实施情况和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批准及管理项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查实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十七条为确保对外还款,防止逃废债务,尚未偿还全部国外贷款的项目用款单位,在进行资产重组、产权变更或破产申请前,应当事先征得转贷机构对剩余债务偿还安排的书面认可,落实还贷责任,并将有关结果抄报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依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关键词】 公允价值; 计量方法; 资产组估值技术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7-0028-04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加快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2011年5月颁布了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新规则。我国财政部也于2012年6月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以期扩大我国公允价值适用范围,实现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国际趋同。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可操性、市场基础等问题仍是当前争议的焦点。为此,笔者基于IASB、FASB以及我国相关公允价值准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我国后金融危机时代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际背景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面临重大挑战,是否继续采用公允价值已成为全球会计界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
2008年7月9日,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C)在华盛顿召开“公允价值”圆桌会议,针对公允价值会计与审计标准对金融机构与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展开激烈辩论。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C)向国会提交了《关于是否暂停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认为公允价值以及市价会计不是导致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倒闭的原因,因而不应当暂停现行公允价值以及市价。但是金融危机也对公允价值计量施加了压力,要求采取额外措施,如放宽金融机构对金融工具分类的标准等。2009年4月24日,G20(2008年11月、2009年4月)与金融稳定理事会(原金融稳定论坛)呼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改进金融工具准则、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并根据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采取一些行动。2008年9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降低金融工具报告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国际复杂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正面临巨大挑战与机遇。
(二)国际公允价值面临的主要挑战
1.复杂性
现行金融工具计量体系是一个个补丁不断充实、重重叠叠的复杂体系,如1995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1999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05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取代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当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二是债务工具与权益工具区分问题;三是过于复杂。
2.定价问题
美国美洲银行CFO约瑟夫·普赖斯在发言中指出,SFAS 157号准则的应用异常艰难,特别是对于抵押债务证券的建立更是举步维艰,因为要找到最佳观测值必须在“统一证券识别程序委员会”(CUSIPS)几千个代码中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根据SFAS 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分为三层级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SEC对三层级次研究报告如表1、表2。
根据SEC调查研究报告反映,金融机构45%的资产和15%的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90%以上的计量是集中在第二层级与第三层级。由此可见,存在活跃交易市场所占比重极小,大部分是需要利用其他信息和计量技术确认公允价值,这就需要主观判断。因此,定价问题往往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3.审计与信息披露问题
200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审计准则第545号公告《审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IAS 545);200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准则第101号公告《审计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SAS 101);2006年我国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虽然审计准则及指南都对公允价值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与意见,但是在实践中对公允价值的确定以及公允性问题都面临重大挑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复杂程序。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对公允价值相应的判断与把握能力,将面临巨大“不公允”的风险。
4.有效性问题
据欧盟上市公司对IFRS与公允价值运用有效性调查研究报告反映,有60%以上的企业认为采用IFRS对统一证券市场起到确立作用;有30%左右的企业采用并完全理解;在没有采用IFRS的企业中,对公允价值计量有认识的不足50%。基于上述调查数据,公允价值计量有效性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三)我国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主要挑战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相比,被普遍认为更具决策相关性。金融危机发生后,为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财政部于2014年1月了《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挑战。
1.公允价值计量的资本市场基础不成熟
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还未能形成活跃市场,未建立起市场平等交易的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许多行业仍以国有资本垄断为基础,导致能源、原材料等价格扭曲,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与市场供求情况。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股市市值占GDP比重为130%,日本、印度、韩国等国家约为100%,东盟国家约为70%~80%,而我国这一数据仅为8%。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多层次金融市场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大范围应用公允价值的重要因素。
2.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难度大
新会计准则仅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规范,而且规定内容相当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系统掌握价值评估技术与方法,而且需要作出更多的专业判断。特别是市场交易不活跃或缺乏市场报价的情况下,需要运用现值技术进行估值。这些从理论层面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上存在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以及折现率等无法确定问题。因此,基于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原因,公允价值计量全面应用与推广面临重大挑战。
二、问题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层次与计量方法现状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国际会计实践已有20多年,是当前和今后国际会计准则计量方法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经济舞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今后我国会计改革的思路与方向。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最早提出公允价值“层级理论”。FASB在2006年了SFAS 157准则,对公允价值三个层级分类、计量作了明确规定,详见图1。
根据图1,第一层级是存在活跃市场,以市价为计量基础,可靠性最强;第二层级是存在可观察数据,以可观察的相似资产或负债报价为基础,可靠性较弱;第三层级是不存在可观察数据,即计价不可观察,只能通过估值技术进行分析、测算、评估,可靠性最弱。
(二)公允价值面临的主要挑战性问题
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Marshall)提出“均衡价格理论”,它是市场法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即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供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均衡价格是市场供求自发调节形成的,不受市场参与者控制,因此最为“公允”。
通过图1可知,第一层级是以市价为计量基础,最为“公允”,但在现行市场条件下,这类资产或负债所占比例约为5%;第二层级是存在可观察、可参照对象,这类资产或负债所占比例约为50%;第三层级是不存在可观察,只能应用估值技术来实现,这类资产或负债所占比例约为45%。
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是一种专业的科学计量技术,一般比较难以理解,所采用参数多,数据模型较为复杂。正如著名投资家巴菲特(Buffett)所说:“如果我拿起一份年报却读不懂一条报表注释,那么我可能不会——不,我肯定不会投资这家公司,因为我知道他们根本就不打算让我读懂。”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资本市场成熟程度、有效性;二是简化第二、第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三是有效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三、完善思路与实现路径分析
(一)完善思路
总体思路:通过引入“资产组”概念,应用“市盈率估值法”和“市净率估值法”,实现公允价值第二、第三层级计量方法有效简化。
概念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应用指南》,“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资产组应当由创造现金流入的相关资产组成。有了“资产组”概念,可以测算出这一“资产组”产生的净收益和净资产。
数据获取:市盈率、市净率可以参照资本市场同类行业平均市盈率、市净率。根据现行股票、证券等资本市场财务信息披露,每个季度、每个年度均需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包括市盈率、市净率,这就解决了市盈率、市净率等数据可获性问题。
(二)实现路径
假设P为市值,R为净收益,B为净资产,E为行业平均市盈率,U为行业平均市净率,则资产组估值技术实现路径如图2。
由图2分析,通过“资产组”概念,利用现行资本市场行业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把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资产作为一个独立单位的核算单元,运用“市价=市盈率×每股收益”及“市价=市净率×每股净资产”原理,测算出“资产组”的市值,再根据“资产组”构成推算出每项资产的市值。
(三)案例分析
M电力公司经营火力发电业务,拥有19-1#、19-2#以及19-3#发电机组,于2013年5月拟将19-1#发电机组转让给Z集团。M公司整体发电总容量为19.2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8亿千瓦,其中19-1#发电机组容量为6.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为2.7亿千瓦。为此,M公司委托X公司进行19-1#发电机组资产评估,为M电力公司资产转让提供价值参考。
X公司对M公司19-1#发电机组资产公允价值确认如下:
1.资产组确认
公允价值估值对象为19-1#发电机组资产,因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可以将其认定为最小资产组合,作为一个独立单位的核算单元。
2.公允价值基准日
根据M公司资产评估业务约定书,估值基准日为2013年6月30日。
3.资产组预期利润表(表3)
4.平均行业市盈率
根据2013年5月24日《证券时报》披露“上市公司行业平均市盈率统计表(2013.5.24)”,电力行业相关数据如表4。
5.资产组公允价值确认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M公司19-
1#发电机组资产公允价值确认如下:
由P=R·E公式,推出19-1#发电机组资产公允价值为65 587.02万元。
由此可见,M公司19-1#发电机组资产公允价值估值为65 587.02万元,交易双方以该价格转让是公允的,有效降低了第二层级、第三层级估值复杂性。
(四)风险评估
利用市盈率进行资产组公允价值确认,其一般风险评估及识别方法如表5。
综上所述,运用“资产组”估值技术,能够有效简化估值过程,相关数据具有可获得性、客观性,大大降低估值的主观性与复杂程度,是一种有效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也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 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9).
[2] 王岩.马克思的商品供求关系模型及价格理论探讨[J].海派经济学,2010(3).
【关键词】金融危机;后危机金融改革;英国银行标准委员会;英国
一、背景介绍
虽然2007~2009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七年,但其影响却极为深远,其中极为突出的是各国针对危机所进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与结构的重建,如新的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立(PRAUK,2014;FCAUK,2014;CFPBUS,2010;FHFBUS,2008),旧机构合并或者撤销(FSAUK,2014;OFHEOUS,1992;FHFBUS,1989),以及金融监管权力的集中与强化(BankofEnglandUK,2016;EuropeanCentralBankEU,2016;FederalReserveUS,2016)。而在这一系列后危机金融改革与金融再监管的过程中,最新成立的英国银行标准委员会在改良银行业文化、完善银行行为准则,以及提高行业标准等方面表现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与个性(BSBUK,2015)。特别是其所倡导的在更为广义、更深层次,但却很少被触及的银行“文化”层面解决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及随后银行业在治理结构、商业活动、管理和领导力等各个方面所体现的瑕疵与不足,以及各种层出不穷的重大违规、违法行为(既涉及传统的零售商业银行业务,也包括投资银行业务)(AndrewTrotman,Telegraph,2015;BSBUK,2015)。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英国银行标准委员会的最新的研究报告、信息披露及其网站资料;英国卫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彭博等主流金融媒体的追踪报道及分析,以及英国央行、金融监管部门和英国议会的相关研究报告等资料,重点研究了英国银行业标准委员会的发展历史与背景,其组成与具体职能,以及其相关的操作原则与指引等,从而对这一新兴的银行业私人部门组织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索。
二、历史沿革及评价
英国银行标准委员会的产生在很大程度可以被视为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金融业改革,是危机后银行业改良的产物,同时也是英国银行业自律的另类表现。2012年7月,英国上议院和下议院联合指定建立议会银行标准委员会(ParliamentaryCommissiononBankingStandards),以评估和汇报英国银行业的专业标准及文化,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伦敦同业拆借利率设定过程中存在的瑕疵、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银行商业活动中的透明度及利益冲突等多方面的问题(UKParliament,2012)。2013年,英国议会所了《银行业改良》(‘Changingbankingforgood’)的报告中,并明确提出要设立一个“英国银行业的专业机构”来管理银行业的文化,并特别强调该机构应由“银行业自己承担相关责任,维系其发展的动力”(UKParliament,‘Changingbankingforgood’Report,2013)。2013年7月,英国最大的7家银行及金融互助会(如巴克莱银行,汇丰银行,劳埃德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桑坦德银行,渣打银行,以及怀德集团)委托理查德.兰伯特爵士评估这一机构设立的可行性及优缺点。而理查德.兰伯特爵士在2014年5月的初步结论是,“(英国银行业)亟待共同努力以提高行业的行为准则和管理能力”(BSBUK,2015)。2014年7月,上述七家银行及有关地方银行作为发起人,出资设立了“银行标准审核委员会”。理查德.兰伯特爵士出任临时主席,同时英格兰银行总裁马克.卡尼带领一个负责任命长期主席的独立小组。2014年10月,戴姆.卡勒特.波维被选为主席,2015年4月,委员会的十四名成员被最终确定,而其名称也最终定为银行标准委员会(BSBUK,2015)。
三、组织性质与目的
从组织性质而言,银行标准委员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非银行业行业协会,也不隶属任何金融监管机构;既不代表银行业,也不具有法定金融监管权力。作为特定的会员制组织,银行标准委员会要求会员企业遵守相关金融监管框架的要求。这既包括金融监管部门颁布的具体规范和指导精神,也涉及监管部门无法监督,或者不适合监管的更为广泛、深层次的问题,如银行企业文化。虽然银行标准委员会仅仅是一个没有法定权限、不具强制执行力,同时也不承担“游说任务”的私人部门组织(BSBUK,AnnualReview2015/2016,2016),但它却具有另一种巨大的权力———公共评价权,即对银行业及某金融机构的银行文化的评估及评价权力。而这一权力将直接影响银行客户,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公众等对银行业及相关金融机构的信心及信任程度(JillTreanor,Guardian,2014)。同时,银行标准委员会所涵盖的金融机构也极为广泛,包括但不限于银行及地方银行、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和分行、零售银行和批发银行等。另一方面,它可以根据需要与各类专业组织、行业组织及其他行业团体进行高效而富有建设意义的合作,如固定收入、货币及商品市场标准委员会、学术机构和专业网络等(BSBUK,AnnualReview2015/2016,2016)。作为一个崭新的银行业自律组织,银行标准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其自身组织结构的特殊性、从多个渠道获得的咨询、建议或其他支持的能力,以及董事会成员丰富的金融与银行经验与专业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银行标准委员会运作的创新性、有效性,及高效率。一方面,银行标准委员会主动避免在职能上与其他现有的行业组织或机构,或者会员银行企业内部部门(功能)发生冲突或者重合;但同时又会在必要的时刻(对行业及个别会员企业)进行主动干预,如及时告知行业/企业其所发现的(不利)情况与问题、协助行业/企业进行相应的完善与提高,或者质疑或者反对行业/企业的做法及实践等。但另一方面,银行标准委员会也会选择在合适的时机放弃对行业及特定银行机构的质询与干预(BSBUK,AnnualReview2015/2016,2016)2016年第9期中旬刊(总第636期)时代Times银行标准委员会的评估范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各个成员企业的情况以及行业整体情况。一方面,银行标准委员会可以向各成员企业的董事会提供相关的有益信息,以协助该企业衡量其在文化、行为和能力方面等既定目标的实现情况,并促使各成员单位清晰的识别哪些工作是有效,而哪些工作无效,资源是否以最有效的方式优先配置,以及目标本身是正确,恰当的。同时,银行标准委员会在银行业界建立起一套“实证”的发展路径,从而共同提高行业标准,绩效基准,以及良好行为(BSBUK,2015)。
四、操作原则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银行标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在于监督和审核银行业的“文化”,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职能的行使却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文化”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难以界定,而银行标准委员会在现行的银行实际操作也未发现某一标准的、一致的的“好”或“坏”的文化范式,以作为其文化评价基准。作为一种企业的个性象征,不同银行机构在其文化上也体现了极大的差异及多样性。此外,文化的复杂性还进一步表现在其难以定义、难以衡量、难于管理,并且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例如,与银行的合规行为及商业活动相比,银行机构文化的优劣更加难评价。金融监管部门可以依据法律、法规及指引等,较为明确地判定某银行机构判断是否存在“不当行为”,但却往往无法判断其文化是否属于所谓的“不当文化”(BSBUK,AnnualReview2015/2016,2016)。第二,虽然银行机构的“文化”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与不确定性,但就具体银行而言却不能选择“没有文化”,而只能选择是否管理和如何管理文化。尽管在银行业中并不存在一个“好”的、“统一”的文化模版或标准,但银行标准委员会发现在实践操作中有可能归纳出某些特定的、良好的企业文化的特征。这包括对于银行机构的目标及价值观有着清楚的认识;对客户、员工、会员、投资者、地方银行和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充分的尊重及信息公开;银行机构管理层能够真正以身作则来领导管理团队;在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客户的需求、能力和及其利益最大化,以及符合监管要求与监管精神的良好行为规范(BSBUK,AnnualReview2015/2016,2016)。第三,另一方面,银行标准委员会在评估银行业文化中也列举了一系列银行机构应避免的文化特征,这包括银行机构频繁违反金融监管要求,发生违法、不当行为;拒绝承认错误或从错误中习得教训;明显缺乏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观念;缺乏对客户和同行应有的尊重,并无法包容持不同意见者或是不符合其所期望的“特定类型”的人员;不愿在机构内部主动寻求并听取反馈意见与建议;或企业高层未能认识到公司内部实际情况可能与董事会的预计的情况完全不同。这样的银行机构即使拥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和明显的个性,却也无法让人确认其具有一个“好”的银行文化(BSBUK,AnnualReview2015/2016,2016)。在此背景下,银行标准委员会设定了针对性的年度银行业文化评估程序。这一程序并不强调使用统一的、一致的,适用于所有银行机构的“良好文化”模版来评价某银行文化的情况,而是更多的质询、分析某银行机构的文化在推动和促进其达成既定目标方面所起的作用,如银行董事会和企业高管所期望达成的文化、行为和标准方面的目标是否在其内部各个层面得以落实,董事会和高管在管理和设计企业文化方面的工作是否行之有效等。同时,在对各银行机构的文化进行逐一评估的基础上,银行标准委员会将进一步在行业层面归纳银行业的文化问题,从而总结良好的行业操作实践、各银行机构业务部门间的差异、新出现的问题等,以便为银行机构提供最新的信息,促使其提高行业服务标准。此外,每个年度评估报告也会为银行标准委员会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引,以形成正式的行业标准、参数以及共同基准(BSBUK,AnnualReview2015/2016,2016)。
五、结论及对我的借鉴
关键词:应收账款 商业保理 融资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生产由短缺逐步转变为过剩,商业贸易进入买方市场,赊销成为普遍的付款方式,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在全球经济发展不明确,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企业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回收周期不断延长,应收账款拖欠和坏账风险明显加大,企业周转资金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而针对应收账款融资的保理业务,很大程度上能缓解企业周转资金紧张的问题。然而,银行保理业务更适用于有足够抵押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型企业,中小微商贸企业通常达不到银行的标准,因而,主要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商业保理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商业保理是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渠道。
为积极推动商业保理行业的发展,商务部等五部门于2009 年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信用销售健康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开展商业保理业务试点,促进应收账款流转”。2012年6月,商务部又下发了《关于商业保理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同意在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开展商业保理试点,设立商业保理公司,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客户资信调查与评估、应收账款管理与催收、信用风险担保等服务。目前商务部正在研究CEPA项下的广州与深圳商业保理试点,并且还将进一步扩大试点地区。
刚刚起步的商业保理行业,在方兴未艾充满商机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存在发展的阻碍和隐患,因此,本文在调查商业保理业发展的现状后,分析商业保理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商业保理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商业保理满足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
(一)应收账款的增长
2013年3月商务部研究院了《中国商业保理行业研究报告2012》(以下简称2012研究报告),据该报告报道,由于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市场需求总体不足和各行业产能过剩。因而,企业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回收周期不断延长,应收账款拖欠和坏账风险明显加大。据业内人士估计,全国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在20万亿以上。
该报告引用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以国内工业企业为例,截至2012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 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82 189 .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7.63%,比流动资产总额增速快了5.6个百分点。应收账款总额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流动资产总额的比重为22.68%,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8%。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12.05次,比去年同期降低0.02次。
并且,商务部研究院通过对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测,认为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已经为近十年来最大。引用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截至2012年10月31日,2 471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达到2.22万亿元,同比上升近18%。其中,服装家纺、基建制造、煤炭钢铁、化工有色等大行业的应收账款同比增长数据均高于平均水平,达到30%-40%;煤炭开采业2012年前三季度的应收账款同比增长高达79.65%。
当前,应收账款规模依然居高不下,一方面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情况相关,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另一方面,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缺失也推高了坏账率,进而加剧了风险。企业应收账款总量持续上升,回收风险加大,对保理服务的需求必然快速上升。虽然关于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的数据相对缺乏,但是众所周知,应收账款和存货在中小微企业的资产中占比相当大(据不完全统计约占六成以上)。国有大型企业可以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应收账款融资,而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匮乏,又不符合银行保理业务的“高”标准,因此,在此情形下,针对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的商业保理行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
(二)商业保理的作用
根据我国商务部研究院的定义,保理是基于企业交易过程中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由商业银行或商业保理公司提供的贸易融资、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催收、信用风险控制与坏账担保等服务功能的综合性信用服务。根据服务主体不同,保理可分为银行保理和商业保理。
与传统的汇款托收信用证等结算方式相比较,保理业务能为企业带来扩大销售、降低成本费用、控制风险等益处,具体如表1 所示。
目前保理业中银行保理从业务规模上占绝对优势,但银行保理更侧重于融资,在办理业务时要严格考察卖家的资信情况,并需要有足够的抵押支持,还要占用其在银行的授信额度,所以银行保理更适用于有足够抵押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通常达不到银行的标准。
商业保理机构则更注重提供调查、催收、管理、结算、融资、担保等一系列综合服务,更专注于某个行业或领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更看重应收账款质量、买家信誉、货物质量等,而非卖家资质,做到无抵押和坏账风险的完全转移。并且,相对于综合性银行,商业保理的优势在于:一是独立商业保理的服务更加专业;二是独立商业保理业务进展速度优于银行。因而,对于整体资信能力较弱、财务制度不够健全的中小微企业,商业保理更为适用。商业保理对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重要发展意义。
三、商业保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商业保理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保理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银行保理和商业保理发展很不平衡。据FCI统计,2011年,我国国际及国内保理业务量高达2 749亿欧元,占世界总量的13.64%。根据2012年前三季度数据,银行类中外资保理从业机构数增加到28家,办理国际保理业务总额为669.90亿美元。但是与此同时,商业保理却发展缓慢。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传统型商业保理营业额仅约为100亿元人民币。
然而,自2012年6月商务部下发《关于商业保理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后,商业保理公司的注册数量快速增长。根据2012研究报告数据,截至2012年12月31日,国内商业保理企业已经达71家,2012年国内共新设35家商业保理公司。而这一速度仍在加快,截至2013年1月底,已注册的保理公司达85家。2013年,除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商业保理试点正在逐步开展之外,商务部已经同意放开CEPA项下的广州与深圳商业保理试点,并且还将进一步扩大试点地区。业内人士预计,2013年商业保理企业会达到200家左右的规模,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商业保理业务有望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开放,商业保理公司数量有望达到300至500家。
(二)商业保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定位不清,业务难以开展。事实上,保理业务既可以由银行承做,也可以由一般商业机构承做,因而,国际上一般将其定义为信用服务业。然而,在我国,由于保理业务开始之初主要是银行从事对出口企业的国际保理服务,因此将其界定为金融业务,由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统一监管。这种情形造成商业保理公司难以取得金融业务的经营权,因而我国的商业保理只能在政策试点范围内小规模开展。
2.缺乏内控机制和相关专业人才。由于目前我国商业保理行业属于新兴试点行业,各路股东都参与商业保理公司的创建,员工来自各行各业。创立之初,很多公司缺乏合理的风险控制和明确的发展规划,导致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控制薄弱,业务随意性大,难以做到专业化经营。与此同时,由于信用管理属于新兴学科,我国高等院校成建制的信用管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寥寥无几,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保理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3.相关政策不到位。虽然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针对金融改革创新出台了不少政策、法规和行政规范性文件,但缺少关于支持商业保理业发展的整体配套政策。目前,国内商业保理机构的融资渠道有限,融资成本较高。特别是外汇结转限制使得商业保理机构的海外业务发展受到较大制约。同时,由于不被允许进入银行征信系统查询信息,又缺乏再保险机制,商业保理机构往往缺乏风险识别和转移手段。
4.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目前关于保理业的法律制度已初步建立,基本上具备了应收账款转让交易的条件,但我国应收账款转让(债权让与)法律制度尚存缺陷。我国的债权转让制度呈现出法律条文互相冲突、与现实生活不协调、与国际立法趋势背道而驰的局面。我国关于债权转让的立法显得相当落后,司法实践无法可依,已不能适应贸易全球化和资本融资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四、商业保理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监管和行业信息管理
2012研究报告已经明确了商务部作为商业保理的主管部门。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统一的商业保理行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行业指导与管理。完善商业保理的试点工作机制,针对不同资本来源的商业保理公司,建立相应的试点企业准入、评估和退出制度。建立商业保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形成部门间、地区间、协会间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统计信息交流与成果应用,提高对行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二)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加强商业保理法规建设,推动出台商业保理行业管理专项法规和部门规章,积极解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问题。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研究出台税收抵免、出口退税等各项财税政策。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加强协调,结合本地区实际研究制订促进商业保理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加强商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商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商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向商业保理公司提供相应的企业信用信息。信用信息平台向商业保理公司开放,为其进行信用调查和信用风险控制等一系列服务提供了基础。支持商业保理行业组织开展商业保理征信平台建设,支持商业保理公司搭建商业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各信息系统的协调共享,进一步完善商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四)加强行业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应支持进行商业保理职业培训。全国性商业保理行业组织可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和准入制度组织;支持商业保理企业组织从业人员开展法律、销售、税收、金融、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基础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高等院校设立商业保理专业,以及促进与商业保理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建设。J
参考文献:
1.苏晓玲.应收账款保理融资探析[J].财会研究,2012,(17).
2.孟醒,戴巍.推商业保理 益商务发展――现阶段推进商业保理行业发展及外资准入试点的政策建议[J].国际商务财会,2012,(9).
3.路芳芳,段元萍.次贷危机下加快我国保理业务发展的探讨[J].国际经贸探索,2009,(02).
(讯)近日,艾媒咨询了《2014-2015年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报告数据显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志在促进网络与各产业的融合创新,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个方面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充分对接。
据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4年10月21日互联网金融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例191起,其中公开市场化投融资案例数(投资方信息公开的147起,共有104家机构参与过投资。
据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调查显示,虽然房地产业如何真正与互联网融合,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物联网、社区服务、智能家居、物业管理等方面,通过现在的技术已经完全可以非常好地与房地产融合在一起。
据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车联网市场正在以每年20%~60%的速度增长,未来几年中国将会迎来汽车服务市场的高速发展,2015年前将拥有高达4000万的用户和超过1000亿元的产值,中国汽车业将全面进入车联网时代。(来源:艾媒咨询 编选:)
点击iimedia.cn/14275385311880n272.pdf可查看报告全文。
The uncertain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product marketing has made the annual budget of advertisers be not confirmed as usual at the end of fiscal 2008, while more and more customers have to develop an annual budget of each quarter based on the current sales data to confirm the market budget of next season. How can advertisers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dia delivery and effectively ensure those supporting products achieve sales targets on the condition of budget reduction? Thereafter "accurate dissemination" has become the hottest term among advertising industry in 2009.
2009年,经济不景气进一步在全球蔓延,对高速发展的新媒体行业来说,这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将是残酷的,在未来3-5年,受金融危机和新传播方式的影响,包括来自媒体技术应用和受众接触习惯变化等因素,媒体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会可谓并存。消费者生活习惯的改变,广告主媒介策略的改变是对现有媒体发展的挑战,广告主对精准媒体的需求也是媒体业发展的机会。
广告主营销传播策略的调整,媒体轨迹更加清晰――具有精准、投资回报高、更贴近目标受众和可以促进销售特质的新媒体成为广告主的主要考虑。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连续三年的研究数据表明了这一趋势。广告主投放在新媒体上的广告费用占全媒体投放费用的比例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制订营销计划时都将新媒体作为其媒介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根据《2008―2009年:中国广告主新媒体运作现状及趋势研究报告》,有68.3%广告主计划在09年投放以分众传媒楼宇液晶电视,卖场液晶电视,楼宇电梯看板为代表的新媒体,这个比例比08年的58.6%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
何为精准?
社会中,不同收入人群生活习惯不同,带来媒介接触点有所差异,产品定位更加的细分化,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导致了传播策略趋于不断细分化。消费者广告接触行为碎片化的另一面就是重聚,细分消费者的传统标准已经受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挑战,新的聚合围绕着新的标准发生。因此,广告主在制订媒介计划的时候,必须重新考量细分的标准,以选择更具针对性的媒体,用更精准的媒体手段打中和打动他所想要的目标受众,避免“我的广告究竟打中了谁”的问题,避免广告费浪费。这样可以有效覆盖大众媒体难以触及的某一特定人群的媒体,即为精准媒体。
例如互联网,由于其表现的生动性、交互式传播及其他媒体无法企及的一对一传播,未来的市场前景仍会十分广阔。其精准表现为可以向不同的受众定向投放他们需要的广告。该媒体的特殊性将成为未来广告市场最大的增长点。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广告主预算减少,这对整个广告媒体市场是挑战,但对楼宇电视、互联网这样的精准型媒体却是个机会。在较少的费用下,为了更有效地传播,广告主势必选择能够精准投放的媒体,让广告更有效地到达目标受众。经济环境的严峻,企业传播目的也从品牌营销慢慢向销售导向转变。广告主希望通过广告直接带动销售,而不仅仅宣传品牌形象,这就对广告的精准化传播提出了要求,对可以在卖场终端直接起到品牌提示作用,直接刺激购买行为的卖场视频媒体,受到了广告主的欢迎。
何为经济?
一个媒体是否受广告主欢迎,不仅仅要看广告的覆盖率,覆盖频次,还要看这个媒体是否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和最多频次的覆盖某一人群,帮助广告主实现最佳投资回报,有效降低成本。
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新媒体整合营销策略的资源优势和价格优势不言而喻。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的《2008―2009年:中国广告主新媒体运作现状及趋势研究报告》的结果可以看到,广告主认为有助于降低传播成本的新媒体类型中,互联网和商务楼宇电视、手机媒体入围前三甲。
精准 + 经济 = 组合运用新媒体
在危机的影响下,广告主的营销预算有限,选择精准性强、成本较低的媒体成为一种趋势。但如果单个新媒体的经济成本较低,而该媒体覆盖的目标受众数量达不到一定规模,传播效果也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