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行业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作用;问题及对策
可行性研究报告受到批准,是建设单位向国家申请补助或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与其他投资者进行合资的重要依据。凡是向国家申请补助或者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建设项目,应该向相关的部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或银行通过有关部门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确认建设项目的实施性之后,才能批准进行资金补助或银行贷款。在项目建设的整个周期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项目初步设计进行编制的根据。初步设计指的是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设计,最终为施工图做出准备。初步设计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项目经济技术指标、投资概算、建设工期、建筑节能、三废治理、劳动定员、设备选型、工艺流程、总体布置、产品方案和规模等,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案,在进行初步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原则。
但同时不能不注意到,在工作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在不少人看来,投资项目决策与评价的决定性指标,是投资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其他指标不过是经济内部收益率的陪衬,都是为经济内部收益率服务的,至于拟建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和社会条件对项目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过去则往往很少考虑。在正常情况下,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经济内部收益率,是投资项目经济活动量的集中表现,它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评价指标,因而过去往往以经济内部收益率是高于行业基准收益率还是低于行业基准收益率作为唯一指标来决策项目的取舍,一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二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项目与所在地区利益协调一致;三是忽视评价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避免或减少项目建设和运营的社会风险。
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经济发展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过去一些业主和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收益和当地GDP的增长,仅注重项目经济收益和给当地带来的GDP的增长,而对就业率、社会保障度、居民消费指标视而不见,热衷于上所谓的见效快的项目,对关系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的生存权,关系到人的素质提高、人际关系升华,关系到经济长期繁荣、政治稳定的项目,则不愿意去投资。项目决策与评价也是以项目生产的物质成果作为判断依据,而有关项目生产与人的关系则很少去研究和评价。
有些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过去近30年的经济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投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我们也支付了比较昂贵的生态成本,经历了一个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先砍林后种树的过程,自然资源损失迅速上升。一些业主或地方政府在项目评价与决策时,往往急功近利,只看到拟建项目眼前的经济效益这样的硬指标,没有看到自然环境保护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软指标。地方干部政绩考核也往往只注重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多少,而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到老百姓长远福祉的指标,则考虑不够。
对近年来的建设项目进行总结分析,我们看到这样的事实:有的项目,工期一拖再拖,投资一增再增,仍然难以建成,成了"胡子工程";有的项目,虽然建成,但不能达标达产;有的项目,建成投产了,也能正常生产,但产品销售不出去,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很多,其中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粗糙,没有科学、客观、公正地为顾客提供依据充足、内容完整、实事求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重要因素之一。面对这一严酷的事实,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因此,指出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研究其对策,更好地为投资决策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1 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1 依据不足。
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建设必要性的论述中没有国家和地区或长远规划,没有国家产业政策,没有项目建议书及其批文;大中型骨干项目,没有必要的资源报告,对于需利用矿产资源的项目,没有国家批准的矿产资源报告;在投资估算中,没有主要设备的咨询价格资料,没有相应的工程造价的定额、标准;在经济评价中,随心所欲地采用一些过时的财务三率和参数等。
1.2.内容不全。
所谓内容不全,就是缺少应设的篇章。例如,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没有节能篇,有的没有环境保护篇,有的没有建设进度计划,有的在设计方案中没有方案比选及其推荐方案的论述,特别是有关章节没有风险分析等等。
1.3 深度不够。
所谓深度不够,就是该写的篇章都写了,但研究得不深不透,论据不充分,论述不详细,定性描述多,定量计算差。例如,有的缺少生产规模确定原则和计算过程,有的缺少设计方案的确定原则,有的缺少主要生产设备的计算方法,有的节能篇中只是泛泛地描述,缺少具体的节能措施和节能指标,有的环境保护物尽其用仍然采用已经作废的标准,缺少具体的环保措施。在经济评价中,对基础数据的来源不调查,不研究,不分析其可靠性和真实性等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建设项目,如果不能占在市场,或者市场占有份额很小,这个项目将难以生存。因此市场预测在可行性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切不可等闲视之。有的可行性研究的市场预测,缺少对产品销售范围区内市场需求(包括显在需求和潜在需求)的调查研究,缺少产品寿命期的分析,缺少替代产品的竞争分析,缺少价格分析,缺少风险分析和营销战略分析。
1.4 人为掺“水”。
例如,有的有意压低设备价格和建筑安装费用,降低投资估算;有的有意压低成本,抬高产品售价,满负荷生产,无库存积压,抬高经济效益;有的对各种风险分析则轻描谈写,有意降低项目风险等等。把"可行性"编制成"可批性",甚至编制成“可骗性”。
2 可行性研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有关政策问题。
早在1983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距今近30年了,仍在"试行",不见正式。各行业关于可行性研究的规定参差不齐,有的行业至今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有的行业有规定,但已不适应目前形势需要了。
2.2 建设单位问题。
有的建设单位对建设程序不了解,听说要搞可行性研究,随便找几个人写上几页就算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了,这是盲人骑瞎马。有的建设单位对建设程序了解一二,但图省事怕麻烦,不按规定要求办事,这是明知故犯。
2.3 编制单位问题。
目前,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设计单位。目前,就可行性研究而言,设计单位先天不足,缺乏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装备资源和资金。具体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灵,特别是缺乏国民经济综合信息,这是造成可行性研究依据不足的主要原因。二是设计单位一般具有工程设计力量,但缺乏经济、市场、财务、营销、生产等方面的经验和专家,这就不可能对经营风险进行认真而实际的分析和预测。三是有的设计单位,"艺不高,胆却大",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自己力量有限,跨行业、越资质地承揽任务。四是为了降低成本,不作现场调查研究,甚至连现场都不去,坐在家里闭门造车。五是一味迁就、照顾建设单位意见,完全按业主单位或领导意图办事,大讲可行方面,不讲或少讲不可行方面,对有利条件,连篇累续,以示利条件则轻轻一笔带过,失去了公正、科学、求实的基本原则。六是为了赶时间、争项目,抢资金,在短期内(有的甚至五、六天)就编出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样粗制滥造的产品,质量可想而知。七是有的设计单位甚至出卖资格证书,为社会上其他人员或单位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负责任地加盖自己的公章。
3 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切实做好可行性研究,特提出如下对策:
3.1 制定新规,细化相关条款
国家和行业部门应对以往的规定进行清理,制定新的有关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深度的规定,使得可行性研究有法可依,有章可遁。其基本要求是:一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二是要与国际工程咨询业的要求接轨。三是根据本行业部门的特点,尽量细化有关条款。
3.2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工程咨询单位持证执业的规定。
早在1994年,国家计委就了《工程咨询业管理办法》(2号令)和《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认定暂行办法》(3号令)。1997年又发出了《工程咨询单位持证执业管理暂行办法》(计政研[1997]506号文),2005年颁布的《工程咨询单位资格认定办法》。根据以上文件精神,中咨协会和各地方、行业协会在资格认定、年检复评中就特别注意:在资格认定时要严格按照2号令中规定的资格标准,逐条对照,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认定。在年检复评中,要严格审查其产品(如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对不合格品多的、顾客反馈意见不满意多的单位,要严肃处理,该降级的降级,该取消资格的就取消资格,决不手软。
3.3 加强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人员培训。
针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缺乏编制可行性研究方面的人才的现状,应有计划、有组织、多渠道地培训有关方面的人员。主要培训内容是:建设项目程序、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方法、可行性研究概论及编制方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软件应用。此外,设计单位还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 按建设程序办事,严格审批可行性研究。
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制订了《工程咨询成果质量评价办法》,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价目标、标准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严格把好建设项目前期质量关,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各类项目都要做好可行性研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简化建设程序和超越权限,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文件达不到规定内容和深度的,评估单位不予评估,审批单位不予审批。
3.5 设计单位应加强企业管理。
就可行性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包括质量意识和管理措施。所谓质量意识:一是企业领导要把质量管理当作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来抓。二是坚持不懈向全体员工进行质量第一思想的宣传、教育,树立全员质量观念。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坚持公正、科学、求实的行业道德,认真调查研究,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四是量力而行,在自己的资质和能力范围内,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鲁山,居住区环境设计.住宅 科技.1998(10)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邓述平,王仲谷,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姚永正,中国园林景观.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尹安石.现代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7]王洪成.园林景观设计要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8]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为何大家对大数据表现出如此的激情呢?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便知一二。
大数据最近很火爆!马云收购恒生终于在传言不久后,被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股权变动的提示性公告证实。马云不好好经营电商打通线上线下,他花33亿收购恒生干嘛?令许多人疑惑不解。有人甚至发出感慨:“愚人节那天才见53.7亿入股银泰,今又见33亿入股恒生。各种整合融合势不可挡!线上虽易,线下不易,且行且珍惜。”其实当你明白何为大数据,就知道这次马云又在布一个很大的局,他也开始向大数据领域发力了。
为何大家对大数据表现出如此的激情呢?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便知一二。
在美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已步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已广泛渗透到经济、政治、教育、安全和社会管理等众多领域,美国提出大数据的战略地位堪比工业时代的石油。
在欧盟,相关报告指出,欧盟公共机构产生、收集或承担的地理信息、统计数据、气象数据、公共资金资助研究项目、数字图书馆等数据资源的全面开放,预计每年将会给欧盟带来400亿欧元的经济增长,欧盟认为大数据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英国,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BR 2012年研究报告进一步证实了大数据的经济价值,2017年预计将达到407亿英镑。
在韩国,“智慧首尔2015”计划指出:“首尔开放数据广场”是开放性的数据中心,已有33个数据库、880个数据集,为用户提供十大类的公共数据信息,包括育儿服务、公共交通路线、巴士到站时间、停车位、各地区天气预报及涵盖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韩国认为公共数据已成为具有社会和经济价值的重要国家资产。
由此可见,大数据早已不是云山雾罩的新生事物,马云知道,全世界都知道。可以预料大数据将会成为未来产业财富扩张的重要引擎。
而在中国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自身价值创造的业绩压力,无论是金融业还是产业都需要借助对自身业务数据、行为、过程的分析与优化,推动自身的转型与创新。
产业是经济基础,金融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催化剂和倍增剂的作用,金融只有与产业融合才能产生放大效用,才能产生巨大价值。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数据统计、集成、储备和分析模型的不完善,网络技术的不成熟,产业和金融无法进行有效的结合,产业金融也面临着不均衡发展的困境,尤其像艺术品、发明专利、金融票据、林权、农地、旅游、种子、机器人等之类比较难定价的特殊商品更无法形成资产证劵化。
互联网元素的要点就是去核心化、扁平化、便捷、数据思维与公开公正,而大数据是支撑和优化信息资源、自然资源、客观因素的量化性综合指标认定,它强大的系统数据集成和分析能力,势必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应用领域和想象空间,成为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一样重要的未来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互联网促进了科技的创新,提高了生产力,而大数据及其运用在我国未来产业经济发展中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特别是金融围绕产业升级及换代,植入互联网大数据元素将成为无法估量的产能!概括为产业-互联网-金融三位一体的融合。
然而大数据于产业金融领域的运用究竟如何很好的实现?概括起来为以下两方面:
其一、系统模型:通过检索引擎及爬虫技术采集产业和产品互联网海量数据;通过分词矩阵清洗、排重、过滤等预处理方式,存储一批完备的产业相关的金融大数据;通过检索、统计和智能分析得到初步的行业分析报告,然后运用金融工程及各类风险控制模型构建以产品价格为预测的估值模型,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决策模型并提供适合产业的基于大数据支持下的产业综合指数及参考指标。
其二、系统实现:
1、产业和产品的价值评估: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对产业、产品的综合评估及计算机自动化处理,管理上实现现代化、科学化、自动化。
2、产业的风险预警及预测:通过此系统实现产业以及产品的价格的预测及风险的预警;
3、产业的风向标的参考指数及指标:系统整合产业及金融大数据云平台等众多资源,由来自各个方向的数据,结合多种评估模型,分几段实现产业指数体系及评估系统。产业指数包含综合指数、分类指数(产品指数、评估指数等)。该产业指数将成为产业市场的“晴雨表”和引导投资的“风向标”。
以大数据林权为例:通过检索引擎及爬虫技术采集互联网海量数据;通过分词矩阵清洗、排重、过滤等预处理方式,存储了一批完备的林业及林业相关的金融大数据;通过检索、统计和智能分析得到初步的行业分析报告,然后运用金融工程及各类风险控制模型构建以产品价格为预测的估值模型;以林业价值链为基础的决策模型并提供适合林业的基于大数据支持下的行业综合指数及参考指标,打造“林权交易评估参考系统”为核心的产业金融投资生态圈,构建林业金融大数据平台;并融合支付、交易和其他衍生业务,构成领先的产业互联网金融综合解决方案,真正使企业与金融部门通过一定的关系相互连接、贯通,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
叶云燕,现任银河证券林业与纸制品行业分析师,对林业资源概念有深入挖掘,曾于业内率先提示造纸的景气周期已进入下降通道,推荐过晨鸣纸业、太阳纸业、华泰股份等个股,于2008年10月被评选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行业分析师”。
近期市场利好不断,但这一切似乎与造纸行业无关。不仅如此,在接近一年的时间里,造纸行业也从来没有以板块的形式表现过。
但从估值角度来讲,目前造纸行业已经接近历史低点,加之由于10月份以来国际纸浆价格出现大幅下跌――估值低点+成本下降,这足以让部分敏感的投资者对造纸行业的后市表现充满想像空间了。但问题是,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估值重心还存在下移的风险,行业成本压力能否让企业盈利走出困境?
叶云燕,现任银河证券林业与纸制品行业分析师,对林业资源概念有深入挖掘,曾于业内率先提示造纸的景气周期已进入下降通道,推荐过晨鸣纸业、太阳纸业、华泰股份等个股,于2008年10月被评选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行业分析师”。
在谈到目前造纸行业的发展前景时,叶云燕远没有投资者的那种乐观。与今年以来的观点一致,他认为行业景气下降的趋势明显,而且现在造纸行业正经历寒冬,预计2009年行业盈利水平下滑的概率会非常大。
行业遭遇多事之秋
回顾以前观点,我们不难发现,07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叶云燕一直强调造纸政策性景气将持续至“十一五”末。但由于该观点的判断依据已经发生变化,而新的不利因素又在出现且影响程度仍可能加强,所以自中期以来他对造纸行业的看法一直酝酿着变化。早在6月份他就开始持续地提示白卡、铜版纸行业景气转入景气下降周期(多次提示“暂维持”原有投资评级),到9月份时叶云燕正式调整了对整个行业景气趋势的观点,行业的投资评级也由“谨慎推荐”下调为“中性”。
截至今年前三季度,造纸行业本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08.32亿元,同比增长21.48%;营业利润31.75亿元,同比增长15.08%。对比以往数据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尽管三季度行业收入与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但环比已经出现大幅下降。对此,叶云燕认为,主要是由于三季度奥运结束,二季度由于奥运产生的集体“备库”现象消失,导致三季度采购需求下降,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形式严峻导致纸品需求放缓,经销商库存增加,为了清理库存尽快实现现金回笼,各大经销商纷纷调低售价,使得行业三季度收入与利润相比二季度大幅下滑。
更糟糕的是,各细分行业分化严重得多,包括铜板纸、白卡纸在内的子行业甚至有的已经出现亏损的情况。
同时,叶云沿还提到,经济增速下降对造纸行业带来的负面冲击。他认为这是一个新的重要变量,纸业从三季度开始的需求急速萎缩与之关系密切,显示纸品需求端正在发生非寻常的不利变化。由于纸品需求与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正相关,经济的持续下滑会进一步降低纸品需求,令本已景气下降的纸业雪上加霜。
纸浆价格下降,行业短期难受益
国际商品浆市场自08年5月份开始滞胀,7月份还仅仅是缓慢下跌,而到了10月份则出现大幅下跌,连带中国进口浆价出现跳水式的下跌。根据本月初的报价,国际纸浆自最高点跌幅已达14.4%,中国进口纸浆降幅则超16%。中国进口浆价跌幅也超过1000元/吨。这样算来,纸浆价格下跌的平均幅度已经超过15%,这也与7月份叶云燕在行业研究报告中所预期的完全一致。对此,他认为,这是存货周期和固定资产投资周期的叠加效应所致。
在分析纸浆下跌原因是,叶云燕认为主要是由于纸浆的存货周期和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共振。以三季度结束计算,全球商品浆库存已达44天,为近6年来的最高值。而上一次最高值出现在04年8月,为41天。全球商品浆库存急剧上升,表明商品浆受经济环境影响,供求关系日趋恶化。国际浆业已经步入一个存货周期的调整阶段。
跳出对短期存货的关注,我们还可以发现,随着近年国际浆厂投资项目的建成,全球商品浆的产能正以高于需求的速度稳步增长,这导致商品浆价格持续的下滑。
叶云燕曾在08年的造纸行业年度投资报告和中期投资报告中一再认为,在商品浆供求关系逐渐宽松的背景下,美元汇率是支撑浆价的重要因素。然而,美元汇率自08年8月以来的反弹,对浆价的下跌似乎起到了“临门一脚”的作用。
由于纸浆价格已经出现不小跌幅,这实质上已经大大缓解了国内造纸企业的成本压力,但这能否给企业增加盈利?对此,叶云燕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也认同浆价下跌对国内造纸公司有降本增效的作用。但叶云燕认为,我们不能片面夸大浆价下跌的受益程度。他说,在当前存货周期与固定资产周期的调整阶段,产品和成本都处于下降趋势,我们不能片面夸大浆价下跌的利好,应该从全球产业链的联动关系来考察国际纸浆下跌对国内纸业盈利的影响。
他认为,中国纸业需求的收缩是导致纸价和浆价下跌、并造成全球纸业链失衡的主因。在这个失衡和再平衡的过程中,毛利率将出现下面三种路径演变。首先,调整的前期毛利率下降。最初,由于需求的收缩最先传导至纸厂,产品价格率先下降,然后纸厂开始限产导致对木浆和废纸等原材料需求下滑,进而迫使上游原料供应商降价。其次,调整晚期毛利率回升。当调整接近结束时,下游纸产品库存最先消化完毕,厂商将获得有限议价能力,小幅提高产品价格。但是上游的原材料库存仍待消化,所以原料价格提价要落后于产品。因此毛利率将开始回升。最后,产业链重新平衡后,毛利率将恢复稳定。回顾造纸业上市公司毛利率变化历史,08年中期的高点距历史最低水平有3个百分点的差距。当前纸品和纸浆都处于存货周期的调整阶段,因此叶云燕预计,毛利率最大跌幅可能要超过3个百分点。但是在存货周期调整结束后,毛利率将略有回升。
行业难言乐观,下调重点公司盈利预测
一、税收制度创新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区域性税收制度创新是我国经济实践的成功经验,也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它符合东北未来生态经济发展方向。
(一)东北区域税收制度创新的理论支持
在1600~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没有发生技术进步,效率却大大提高。诺斯发现:制度和组织方式的变化是生产率提高的根本原因,证明在技术不变条件下,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现代公共税收理论认为,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应是公共税收本质所在。按照现代资源理论,制度配置上的差异也属于公共资源配置范畴。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通过税收制度创新将能够实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东北区域税收制度创新的可行性
首先,区域税收制度创新符合国家非均衡经济战略方向。我国改革开放奉行的是一条区域有别的经济战略。上世纪80年代,深圳在物质资源没有任何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2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0倍、工业总产值增长280倍、财政收入增长620倍的经济奇迹。深圳奇迹肇始于税收制度创新,是税收影响区域经济方向的典型例证。其次,林业税制创新与现行税收实践能够有效承接。2004年7月1日,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试点在8个行业展开。当年试点范围的工业企业占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户数的62%。2005年上半年,抵减欠税和退税14.71亿元。这是东北区域税收制度创新的良好开局。下一步税收制度创新,应将重点从行业转向区域、从国家重点产业转向区域重点资源产业。再次,林业税制创新中可利用的基础研究进展较快。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核算是税收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绿色GDP核算体系初步建立、生态效益测算成果不断涌现,为税收制度创新提供了价值核算方面的现实支持。
(三)东北区域税收制度创新的方向
东北(含内蒙古)森林绵延数千公里,有林地面积5.5亿亩,活立木蓄积量33.4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23%和26.7%。东北林区农民收入的40%1.2上来自林业,大量城镇社会经济活动以林业为中心开展。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文华院士提出:作为东北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传统产业,林业和森工应该放到重要地位,为新东北打造良好的生态基础。原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林业发展座谈会上也提出,东北要振兴,林草须先行。2006年2月21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指出:目前我国“生态状况进入了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这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原理相吻合。东北地区长白山和小兴安岭的森林有林地面积占该区域面积35%,虽有一定破坏仍可恢复。国家税务总局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也将建设环境友好型税制确定为工作重点。
二、传统税收理论的职能定位误导森林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税收制度一直由政府主导,带有强烈行政性特征这决定了政府在运用税收调节经济活动时,较少在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的互相补充关系方面考量税收政策的运用,常常对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误导。
(一)税收收入优先的职能定位导致林业税收政策取向失误
现行税收制度框架,没有发挥税收张扬林业生态效益的政策取向。具体体现在:一是按所有制性质实施的税收优惠,限制了社会其他经济成分投资林业的积极性。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没有私人投资林业。二是税制要素设计缺陷,扭曲了增值税的良税属性。林业加工产品增值税征税率17%,扣税率13%。实行增值税后,税负反而成倍增加,由原来的3%增加到了7.8%。三是自主收费渠道混乱。据调查,江西省在新世纪之初的林业收费项目中,除国家批准以外还有省级收费4项、省级以下收费项目17项,征收部门涉及11个,税费比1:3。2000年黑龙江省苇河林业局的33种税费合计为销售收入的22.98%,是利润的13.29倍,其中税收占24.89%,收费占75.11%。
(二)林产品税收政策违背林业资源禀赋特性
现行林业税收制度与税收课税对象的特点不能相互衔接。林业资源管理方式、林业资源价值双重特征、林木资源结构多样性特性等,均无法在税收政策中得到差别对待。具体表现在:一是与我国林业资源分类管理规律不相吻合。我国森林资源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类。税收制度没有对不同来源的林产品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以示奖惩。二是与林业资源的有形与无形兼备特征不相吻合。林业资源价值由有形物价值与无形物价值两部分构成。但仅就东北地区而言,一直在用低价的林业物质产品负担着本应由包含生态价值在内的全部价格负担的税费支出。林业一方面要在低产品价格、低劳动工资状态下,背负着维持林区人口生存的重负;另一方面还要完成低价提供林木资源的国家指令、无偿生产生态产品的社会责任。三是与林种稀缺性差异特征不相吻合。我国树种丰富,现有木本植物8000余种,约占世界54%。不同林种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也不同,但税收制度采取“一刀切”政策,不利于林业资源质量的提高。
三、东北地区税收制度创新的建议
对林业而言,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核心。东北地区应借鉴东部经验,借国家战略调整机遇,以税收制度创新为接口,深化振兴东北的进程。
(一)将森林生态价值纳入税制调节范围
2006年9月7日,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标志中国的绿色GDP核算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2002年大兴安岭被纳入研究试点单位,曾汇集11部委、15院所、30多位专家对大兴安岭森林资源价值评估及纳入绿色核算体系进行研究。2005年该项目的成果显示,其生态效益年约780亿元。区域性资源生态价值核算的数学方法研究目前也有所涉及,为创新税收计税基础提供了现实准备。
(二)将税收制度结构向森林资源禀赋结构收敛
相对于其他物质产品,林业资源产品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如功能分类差异:有公益林与商品林差异;树种功能差异:有适宜防火的低树脂林种、适于城市绿化的景观树种等。差异的存在使林产品种类繁多、价值各异,税收制度应顺应这些差异,制定由不同条款组成的税收制度体系,以与资源禀赋结构相适应。
关键词:城市林业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前言
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以人为主体并与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建立相互联系,以人类的技术和社会行为为主导、生态代谢过程为经络,受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所供养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城市680多座,建制镇1700多个,城市人口已约占总人口的50%,虽然城市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但在没有强有力的控制的条件下,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地区生态的退化,各种环境困扰和城市病愈演愈烈。而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最大的生物群落。世界上象莫斯科那样直接在森林中建造的城市并不多,大多数城市是在人为活动剧烈的地域成型发展的,这样的城市往往缺少森林、更缺少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因此,把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发挥森林特有的生态功能,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
一、城市林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城市林业”第一次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这一偏向系统管理的概念主要为了解决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效益如何达到最佳结合点的问题。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先使用城市林业这一名词。1965年美国林务局向美国政府提出城市林业发展计划,同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rikJorgensen教授首先提出城市林业的概念,指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息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
美国林学家协会于1972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其为城市林业下的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林业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的生产等。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林业手册》中把城市林业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业化分支,是对树木和森林进行培育和管理,以对城市社会居民的心理健康、社会福利和经济繁荣发挥作用的一项高尚事业。[3]
迄今为止,有关城市林业的重要研究来自北美,上述定义都强调了城市树木、森林的培育和管理是城市林业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9年中国林科院开始研究城市林业。1992年在天津召开了首届城市林业研讨会,1994年中国林学会设立了城市林业专业委员会。我国林业工作者在城市林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对城市林业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定义: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是建设、经营和利用城市林业的事业。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体,包括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城市林业是建筑在城市森林体系的资源基础上,以乔灌草为主要成分,与城市建设布局相适应的,支持城市持续发展的城市森林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体系。
城市林业是全方位为城市服务的林业体系,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点、块、带、网、片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4]
上述这些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城市林业是为城市服务的,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城市林业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森林,较侧重从系统角度下定义。
总结对城市林业的各种诠释,现代城市林业内涵至少体现四点思想内容:一是体现了服务城市、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取大林业、园林之所长,补其之所短,达到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二是体现市区、郊区及近郊区一体化绿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是体现了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的不同特点,特别是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四是体现了大都市林业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态性、服务性的特点。因此,城市林业作为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专门分支,是为城市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生态林业;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林业,是城郊一体化、林园融为一体的高效林业。它即是园林的扩大、又是林业的提高与升华。
二、城市林业的三大效益
1、生态效益
城市林业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生态效益来实现的。它具有调节气候、阻隔和销纳污染物、吸收和降低噪音、杀菌、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
2、社会效益
城市林业对人类的影响非常深远,其社会效益广泛。美化城市、活跃居民生活、疏通交通。城市林业在美化市容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果、冬天的枝,无不展示其丰富多彩、姿色秀丽,是居民心情舒畅。道路两旁的绿色行道树,调节光线并减少光线直射,使司机和行人减少疲劳。同时可以把树种的变化作为标志,以减少交通事故。
公园、街头绿地是居民、游客休息、锻炼、交谈、娱乐交流的场所,可以展示文化修养、风俗习惯、衣着款式、相互观摩、增进友谊。森林是绿色文明,能激发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科研人员思路活跃,产生创造灵感。有人观察发现:生活在广植树木花草地方的人,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很少得癌症。科学家解释,由于花草树木周围空气特别新鲜、阴离子积累较多,人们经常在新鲜空气中活动,会得到更充足的氧气,对心肺功能很有益处。加之树木花草多为绿色,绿色能给人以温柔、舒适、宁静之感,可以镇静神经、降低血压、解除疲劳及增加精神欢娱作用。这样就会促进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或促使疾病自愈康复的效果。
3、经济效益
据美国林务局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从长远来看,在城市和郊区植树能节省大笔开支。报告还说,1991年,5000多万株树木消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空气中的颗粒物质,而给杜配奇县和库克县创造了920万美元的财富。他们研究发现,种植位置得当的三棵树每年可以为每位芝加哥的房主节省50-90美元的取暖费和降温费。例如,在房西侧和南侧植树可以遮荫降温。即使光秃树枝也能使太阳辐射降低30%-40%。另一方面,在北方寒冷地区,房屋北面和西北面树木则可以抵挡凛冽寒风,从而降低取暖开支。研究指出:在芝加哥地区中9.5万棵树的费用和30年的养护费共计约2100万美元,而可节省费用3800美元,即每棵树创造环境价值可获402美元。另外,在美国纽约周围有树木的房屋,房价提高5%;在公园、公共绿地附近的住宅价值可提高15%-20%。城市林业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如公园的门票、经济树种的果实等,为生产经营单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
三、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林业研究起步较晚,但城市林业的建设工作一直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重视,并已取得了较大成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城市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城市林业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城市林业的经济效益不像其他行业那样明显,所以许多地方都被投资到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高额利润的行业,城市绿化费所占的比例很小,致使有些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从而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粗放
由于我国技术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人才,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粗放的管理水平使得城市森林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城区的内环绿网树木,由于在水分,尤其是在养分供给上受到限制,枯枝落叶被清扫、营养元素不能循环,又没有必要的施肥措施因而导致林地养分锐减,影响树木生长。同时,城市内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侵害也抑制了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使树木生长缓慢,更容易滋生病虫害,造成防护效益的下降。另外,由于我国城市林业尚属起步阶段,城市森林资源和经营管理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城市林业特色的法规和法令。特别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城市林业涉及林业、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这也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3、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领导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将仅有的一点城市绿地也大搞开发区建设,使人口愈来愈多的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断下降,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
4、现有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由于历史原因,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城市林业缺乏合理的整体结构,以北京、杭州、桂林这些历史名城为例,由于兴建了为数不少的污染型工厂,一方面使城市的性质、规模、结构与布局失去控制,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阻碍了城市林业的发展。[6]一些原有的城市绿地和都市森林被征占和毁坏,同时也对形成整体规模的城市林业规划建设带来困难,导致城市林业局部的结构松散,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各地开发区不断涌现,大中小城市市郊和建制镇的扩建使城市规划发挥不了作用,给城市绿化带来困难,尤其是对市郊林业建设影响更大。造成市郊森林结构松散,部分城市绿化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就全国而言,城市绿地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5、城市林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技术和认识上得滞后,我国城市林业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社会及经济综合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有限。长期以来,用来衡量城市绿化的指标是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导致绿化工作错把手段当目的,盲目追求绿地数量而忽视质量,树种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的防护林体系,经济林建设没能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在树种选配上的树种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充分发挥三大效益。
6、市民爱护环境认识不足
由于市民对森林的作用不甚了解,造成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出现各种破坏城市绿化现象。如采摘花草、践踏草坪、在行道上锭钉、拉绳晾衣等,使许多城市绿地遭到不幸。城市绿地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逐年减少,森林环境也不断恶化。[7]
四、发展城市林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城市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由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如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些排放物已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的质量发生恶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建筑物以及财产设备等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发生破坏性恶劣影响。除了大气污染外,城市中水污染、噪声污染也十分严重。水污染已是供水问题日益严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供水中,地下水已成为重要水源,但地下水资源毕竟有限,加上不少城市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造成饮用水紧张。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噪声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健康、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所用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城市人民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引起人民关注。
2、城市生物界的退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绿色的自然界正在退化。城市是砖瓦和泥浆的连接物,使钢铁和混凝土的堆砌物。人们运用先进的技术知识在城市里创造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却使城市中的生物界严重退化。在当今城市里,原始植物已面临绝迹,现在的绿色植物大多是人工栽培的。生物界的不断退化,说明城市环境对生物生存的不利,这个现象引起人们的警惕。
3、城市绿地普遍较少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市中的建筑物与绿地的竞争非常激烈,使得城市中的绿地面积普遍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远远落后,这与现代化的都市发展是不相协调的。
五、我国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城市林业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由口号变成实际行动的生态工程,也是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林业是城市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作为陆地生态环境主体的森林,一方面是自然界功能最完美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它作为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林业肩负着绿化城市环境与促进城市发展的双重使命,如何实现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1、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有关部门应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搞好城市林业规划,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共同发展战略,而城市发展是对自然界绿色空间的最主要威胁,因此要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城市林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把城市林业纳入市政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在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布局时要坚持贯彻普遍绿化与重点美化的原则,见缝插绿,把凡是能够种树、种花、种草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在绿地较少的老城区要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以增加城市绿色覆盖率和绿视率;最后,要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规划的实现。
2、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
因为原有森林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且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如不好好保护,将使多年辛勤成果付之东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扭转在城市建设中,有森林更好,没有森林也可以的旧观念;要研究当代人的生活规律,让全体民众充分认识到城市林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仅要把他们从重要性上深入理解,而且要从技术、实际知识予以掌握,成为既是城市林业的受益者,又是城市林业的设计者,树木花卉的种植和养护管理者,提高他们利用植物材料改善城市环境的能力;另外,要寓教于参观游览之中,以确定市树、市花、植树节绿化周等方式向全民普及城市林业知识,提高“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意识。
3、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实行补偿使用制度。
城市林业的发展于城市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乃至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林业属于社会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以成为当代人民的普遍共识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8]为了把城市林业建设真正落到实处需要集思广益,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增进后劲,要实行公益林补偿制度。要充分利用新森林法、保护天然林、,控制采伐量,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制度,使生态林区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城市林业的发展。
4.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使改善城市环境,具体讲要达到美观、安全和高效。这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行高标准的养护管理,集约经营。同时,要理顺体制,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园林部门管理城区、林业部门管理城外,而且分属两个管理系统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城市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就容易解决矛盾,有利于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尚在起步阶段,缺乏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科研队伍,因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城市林业的有关课程,使园林、林业、以及城建规划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城市林业的内容,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组织多学科、多部门专家学者共同协作攻关,研究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新技术、新设备,并与决策部门通力合作,确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林业体系。[9]
六.对城市林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规划城市总统绿化目标
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城市,应有一定的绿地面积,以及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能低于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最低线,所以各城市在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中,应将城市绿地面积作为重要内容规划进去,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按城市实际财力分年度实施,使城市逐渐改变为“林中只城”。同时,把这项总体绿化工程作为领导政绩考核项目之一,作为文明城市或文明单位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进取。
2、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林业的认识
由于对城市林业内涵、作用和功能认识的不足,导致了解决城市问题方法的偏废,对城市林业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资金投入不足和投入不当;对城市林业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城市绿地经常成为城市建设蚕食的对象,遭受人为破坏。[10]
3、开展全民植树活动
充分利用每年的植树节期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让每个市民都参加到这项工程上来,增强市民的知绿、爱绿意识。开展一些纪念林、纪念树的栽植活动,还有结婚纪念树,学生毕业纪念林以及某些重大节日纪念树的栽植。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的力量让市民自愿成立“文明护绿”“社区护绿”等自愿工程,开展多样化的植树护绿活动,人人懂得“人建设环境,环境陶冶人”的辨证思想,这样才能使城市逐渐绿起来,变成“房在林中,人在绿中”风景优美的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到保证。
(一)艺术设计专业竞赛的特点与作用目前,面向学生的各类艺术设计专业竞赛丰富多彩,为各院校在设计教育领域提供了可利用的丰富教学实践基础。根据其组织形式,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首先是由企业、机构等直接或间接的赞助或组织,为征集优秀的设计人才或设计作品,以设计实践为主要形式来开展的竞赛。例如“IDA国际家居设计大赛”的“实践性设计竞赛”等。此类竞赛赞助方可以通过竞赛以低成本,挖掘新的人才,也使参与的学生拓宽了眼界,获得了与国外先进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需求的交流机会。其次,如中央美术学院和《建筑创作》杂志社共同发起的“边缘空间”设计大赛,主要由院校和行业协会主办。此类竞赛主要是指以学术交流为主体,一般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其比较注重设计的概念和设想,为不同地区的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比较的绝佳平台。虽然这些专业竞赛在组织和参与等多方面尚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但基本都能够有效发挥、丰富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辅作用。而在院校方面,如果能把握组织或参与竞赛的正确方向,则可为艺术设计教育拓展新的模式和机会。
(二)艺术设计专业数据库建设的特点与作用艺术设计专业数据库,主要是指以现代电子数据收集、存储、编目查询为主要形式,以计算机存储设备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艺术设计各类专业信息数据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电子数据库。在人文科学领域,尤其是艺术设计领域则显得比较匮乏。在数据库的选择方面,一般来说应注意学科范围、信息量、权威性与学术性、时效性与过期可获得性等几大方面。①数据库建设过程的意义,即如何由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并参与创造、维护适合于自身专业学科特色与发展特点的数据库。这一建设过程甚至可以等同于数据库本身的作用和意义,因为其实质上是一个建立、丰富、梳理和组织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科与个人的特点就会在此过程中得以显现。如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的“汉画电子数据库”,主要以收集整理全国各地的汉代画像砖石的文献、图像、研究报告等信息为主,兼顾汉代其他艺术资料。目前,其已成为国内该领域中最具权威性和开放性的电子数据库之一。数据库建设的本身既是专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理论学习的良好途径,会为课堂理论学习提供非常有力的辅助。
二、专业竞赛、数据库建设与课堂教学三者的互动关系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十分重视专业竞赛、数据库建设与课堂教学的“三角互动”关系。实践证明,积极参加高水平的专业竞赛,有助于形成一种热烈的学习氛围和学术环境。对学生来说,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设计素质和水平。学校自2005年起,连续7年组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参加“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的评比,共获得了3银、2铜、19优秀的成绩,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各设计专业教研室都以参与、分析、总结各类专业竞赛为契机,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建设并完善了适合于本校专业特点的“艺术设计专业成果电子数据库”。
关键字:道路工程;审批;征用土地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road construction are increasing. The road construction project will inevitably involves requisition lan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oad engineering for land process, with reference to do.
Keyword: road engineering;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Requisition land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土地预审
项目工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 建设单位就应向建设项目批准机关的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预申请。县、市国土局调整用地指标组卷初审后上报建设用地预审报告给省国土资源厅。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 用地的特点, 最新的用地政策, 工可研报告中土地利用的章节、规划选址情况、用地总规模和用地类型、补充耕地资金落实、计列费用标准等情况进行预审, 并将项目用地列入我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然后向国土资源部请示批复。
国土资源部根据项目用地是否列入当地规划, 对是否从严控制用地规模, 集约利用土地角度对用地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审查, 对项目用地占用耕地是否保证占补平衡, 补充耕地资金补偿标准和落实情况进行审查, 对项目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安排, 对被征地农民失去耕地后生活水平不降低的保障措施进行审查, 全部审查通过后, 对项目用地预审进行批复。
2 相关行业审批
( 1)环境影响评价批复。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评估报告, 确定工程概况、环境概况, 设置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和专题, 确定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方法,调查沿线环境功能区划、规划, 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拟建公路选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确定沿线环境保护目标的数量和功能, 明确线位、取弃土场、施工便道的占地选位, 施工和生态恢复措施, 污水排放去向和污染防治措施, 水环境、声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等。报国家环保部评审批复。此项工作应在工可研完成后进行, 其中要专列一章水土保持方案论述, 在工可研审批前取得批复。
( 2)地质灾害评估的批复。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评估报告, 主要对路线所经区域地层岩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环境要素进行阐述, 对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分析研究, 对冰胀融陷、水土流失、河岸坍塌、土地沙化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 提出防治措施, 指导工程设计和实施。报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进行专家评审, 通过评审后出具批复意见。此项工作应在工可研完成后进行, 建设项目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 地灾评估结果要在工可研审批前取得批复。其他项目地灾评估批复在土地组卷上报前取得。
( 3)压覆矿产资源储量情况证明的函。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评估报告, 主要对线位处进行地质勘查储量, 形成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及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报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处进行专家评审, 取得评审意见书。根据评估报告明确的线位进行涉及采矿权、探矿权的协议签订工作。携带评估报告、评审意见书、压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书再次进行是否准予压覆矿产资源的申请。
省国土咨源厅根据评估结果及矿产资源管理相关政策, 确定是否准予压覆占地范围内的矿产资源, 并出具批复文件。如果占地范围内压覆的是重要的矿产资源还需提交国土资源部进行复审。此项工作应在工可研完成后进行, 非压覆重大矿产的项目在土地组卷上报前取得批复。
( 4)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通过项目概况简述, 生产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预测,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方案实施措施等进行研究形成报告并经审查后由省水利厅初审后报水利部进行批复。此项工作应在工可研完成后进行, 环境影响评价完成前出具水土保持初步意见编入环评报告单独一章参与环保审批, 水土保持方案在土地组卷上报前取得批复。
( 5)文物调查勘探工程竣工证明书。建设单位申请省文化厅基建考古办公室进行路线区域文物调查勘探工作, 委托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现场调查勘探, 取得省文化厅批复的证明书, 落实相关文物保护方案。此项工作应在工可研完成后进行, 在土地组卷上报前取得批复。
( 6)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建设单位提出森调申请,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单位进行林地外业调查, 编制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与被占用或被征用林地的单位签订的林地、林木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协议。材料组卷, 占用或征用防护林林地或者特种用途林林地面积10公顷以上的, 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林地及其采伐迹地面积35 公顷以上的, 其他林地面积70公顷以上的, 由国家林业部审核; 占用或者征用林地面积低于上述规定数量的, 由省林业厅审核。占用或者征用重点林区林地的, 由林业部审核。征用森工总局所属林业的,必须上报林业部审核。此项工作可在工可研完成后进行, 但根据规定宜在初步设计批复后进行, 在土地组卷上报前取得批复。
( 7)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审核意见。建设单位提出申请, 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分市、县出具征用集体土地数量、耕地数量, 涉及农业人口人数, 劳动力人数, 征用土地前后人均耕地情况说明, 说明失地农民下步生活和社会保障措施情况, 提出结论意见后上报国务院。此项工作在土地组卷上报前取得批复。
3 土地报批
土地组卷以市、县为单位, 内容包括: ( 1)关于工程建设用地的初步审查意见; ( 2)建设项目用地申请表; ( 3)“一书四方案”, 建设用地项目呈报说明书, 农用地转用方案, 补充耕地方案, 征收土地方案, 供地方案; ( 4) 人均耕地统计表;( 5)建设用地拟征(拨)土地权属情况汇总表; ( 6) 工程建设征收土地补偿措施说明的函; ( 7)关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准备情况的说明; ( 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方案; (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说明; ( 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面积表; (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实施影响评估报告; ( 12)涉及市县国土局出具调整规划结果证明; ( 13)工程项目规划调整占用指标情况的说明; ( 14) 征占土地听证会记录及签字; ( 15)集体土地所有证(土地证); ( 16)土地利用现状图。
上述所有材料准备完毕后, 和取得的工可研批复, 用地预审批复, 初步设计批复, 地质灾害评估批复, 压覆矿产资源储量情况证明的函, 水土保持方案批复, 文物调查勘探工程竣工证明书,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 社会保障情况审核意见等批文一同组卷, 进行上报工作。
4 土地初审
市或县国土资源局完成的土地组卷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由耕地保护处统一接受并进行登记和初审, 在两个工作日内初审完毕; 对材料齐全的, 耕地保护处分别送土地利用处、地籍管理处、政策法规处、执法监察局、规划处、计划财务审计处进行部门审查; 各会审单位接到送审的建设用地报件及《建设用地会审表》后, 按审查内容及分工, 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任务, 提出审查意见, 所有会审单位完成建设用地报件审查并填好《建设用地会审表》返耕地保护处后, 由耕地保护处起草《建设用地审查意见汇总说明》。会审会议由主管副厅长主持, 各有关单位派人参加。对已通过会审的报件, 由计划财务处通知报件县交纳有关费用。对不需要修改或补充完善的报件, 由耕地保护处起草呈报文件, 待接到计划财务审计处出具的收款凭证后, 办理签批手续。办理完签批手续的组件和批文装订之后, 上报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请批。
5 结束语
关键词: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思考
前言
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以人为主体并与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建立相互联系,以人类的技术和社会行为为主导、生态代谢过程为经络,受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所供养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城市680多座,建制镇1700多个,城市人口已约占总人口的50%,虽然城市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但在没有强有力的控制的条件下,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地区生态的退化,各种环境困扰和城市病愈演愈烈。而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最大的生物群落。世界上象莫斯科那样直接在森林中建造的城市并不多,大多数城市是在人为活动剧烈的地域成型发展的,这样的城市往往缺少森林、更缺少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因此,把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发挥森林特有的生态功能,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
一、城市林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城市林业”第一次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这一偏向系统管理的概念主要为了解决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效益如何达到最佳结合点的问题。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先使用城市林业这一名词。1965年美国林务局向美国政府提出城市林业发展计划,同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rik Jorgensen教授首先提出城市林业的概念,指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息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
美国林学家协会于1972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其为城市林业下的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林业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的生产等。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林业手册》中把城市林业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业化分支,是对树木和森林进行培育和管理,以对城市社会居民的心理健康、社会福利和经济繁荣发挥作用的一项高尚事业。[3]
迄今为止,有关城市林业的重要研究来自北美,上述定义都强调了城市树木、森林的培育和管理是城市林业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9年中国林科院开始研究城市林业。1992年在天津召开了首届城市林业研讨会,1994年中国林学会设立了城市林业专业委员会。我国林业工作者在城市林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对城市林业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定义: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是建设、经营和利用城市林业的事业。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体,包括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城市林业是建筑在城市森林体系的资源基础上,以乔灌草为主要成分,与城市建设布局相适应的,支持城市持续发展的城市森林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体系。
城市林业是全方位为城市服务的林业体系,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点、块、带、网、片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4]
上述这些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城市林业是为城市服务的,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城市林业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森林,较侧重从系统角度下定义。
总结对城市林业的各种诠释,现代城市林业内涵至少体现四点思想内容:一是体现了服务城市、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取大林业、园林之所长,补其之所短,达到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二是体现市区、郊区及近郊区一体化绿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是体现了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的不同特点,特别是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四是体现了大都市林业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态性、服务性的特点。因此,城市林业作为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专门分支,是为城市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生态林业;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林业,是城郊一体化、林园融为一体的高效林业。它即是园林的扩大、又是林业的提高与升华。
二、城市林业的三大效益
1、生态效益
城市林业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生态效益来实现的。它具有调节气候、阻隔和销纳污染物、吸收和降低噪音、杀菌、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
2、 社会效益
城市林业对人类的影响非常深远,其社会效益广泛。美化城市、活跃居民生活、疏通交通。城市林业在美化市容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果、冬天的枝,无不展示其丰富多彩、姿色秀丽,是居民心情舒畅。道路两旁的绿色行道树,调节光线并减少光线直射,使司机和行人减少疲劳。同时可以把树种的变化作为标志,以减少交通事故。
公园、街头绿地是居民、游客休息、锻炼、交谈、娱乐交流的场所,可以展示文化修养、风俗习惯、衣着款式、相互观摩、增进友谊。森林是绿色文明,能激发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科研人员思路活跃,产生创造灵感。有人观察发现:生活在广植树木花草地方的人,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很少得癌症。科学家解释,由于花草树木周围空气特别新鲜、阴离子积累较多,人们经常在新鲜空气中活动,会得到更充足的氧气,对心肺功能很有益处。加之树木花草多为绿色,绿色能给人以温柔、舒适、宁静之感,可以镇静神经、降低血压、解除疲劳及增加精神欢娱作用。这样就会促进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或促使疾病自愈康复的效果。
3、 经济效益
据美国林务局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从长远来看,在城市和郊区植树能节省大笔开支。报告还说,1991年,5000多万株树木消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空气中的颗粒物质,而给杜配奇县和库克县创造了920万美元的财富。他们研究发现,种植位置得当的三棵树每年可以为每位芝加哥的房主节省50-90美元的取暖费和降温费。例如,在房西侧和南侧植树可以遮荫降温。即使光秃树枝也能使太阳辐射降低30%-40%。另一方面,在北方寒冷地区,房屋北面和西北面树木则可以抵挡凛冽寒风,从而降低取暖开支。研究指出:在芝加哥地区中9.5万棵树的费用和30年的养护费共计约2100万美元,而可节省费用3800美元,即每棵树创造环境价值可获402美元。另外,在美国纽约周围有树木的房屋,房价提高5%;在公园、公共绿地附近的住宅价值可提高15%-20%。城市林业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如公园的门票、经济树种的果实等,为生产经营单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
三、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林业研究起步较晚,但城市林业的建设工作一直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重视,并已取得了较大成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城市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城市林业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城市林业的经济效益不像其他行业那样明显,所以许多地方都被投资到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高额利润的行业,城市绿化费所占的比例很小,致使有些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从而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粗放
由于我国技术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人才,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粗放的管理水平使得城市森林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城区的内环绿网树木,由于在水分,尤其是在养分供给上受到限制,枯枝落叶被清扫、营养元素不能循环,又没有必要的施肥措施因而导致林地养分锐减,影响树木生长。同时,城市内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侵害也抑制了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使树木生长缓慢,更容易滋生病虫害,造成防护效益的下降。另外,由于我国城市林业尚属起步阶段,城市森林资源和经营管理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城市林业特色的法规和法令。特别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城市林业涉及林业、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这也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3、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领导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将仅有的一点城市绿地也大搞开发区建设,使人口愈来愈多的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断下降,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
4、现有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由于历史原因,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城市林业缺乏合理的整体结构,以北京、杭州、桂林这些历史名城为例,由于兴建了为数不少的污染型工厂,一方面使城市的性质、规模、结构与布局失去控制,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阻碍了城市林业的发展。[6]一些原有的城市绿地和都市森林被征占和毁坏,同时也对形成整体规模的城市林业规划建设带来困难,导致城市林业局部的结构松散,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各地开发区不断涌现,大中小城市市郊和建制镇的扩建使城市规划发挥不了作用,给城市绿化带来困难,尤其是对市郊林业建设影响更大。造成市郊森林结构松散,部分城市绿化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就全国而言,城市绿地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5、城市林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技术和认识上得滞后,我国城市林业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社会及经济综合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有限。长期以来,用来衡量城市绿化的指标是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导致绿化工作错把手段当目的,盲目追求绿地数量而忽视质量,树种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的防护林体系,经济林建设没能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在树种选配上的树种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充分发挥三大效益。
6、市民爱护环境认识不足
由于市民对森林的作用不甚了解,造成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出现各种破坏城市绿化现象。如采摘花草、践踏草坪、在行道上锭钉、拉绳晾衣等,使许多城市绿地遭到不幸。城市绿地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逐年减少,森林环境也不断恶化。[7]
四、发展城市林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城市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由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如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些排放物已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的质量发生恶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建筑物以及财产设备等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发生破坏性恶劣影响。除了大气污染外,城市中水污染、噪声污染也十分严重。水污染已是供水问题日益严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供水中,地下水已成为重要水源,但地下水资源毕竟有限,加上不少城市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造成饮用水紧张。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噪声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健康、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所用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城市人民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引起人民关注。
转贴于
2、城市生物界的退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绿色的自然界正在退化。城市是砖瓦和泥浆的连接物,使钢铁和混凝土的堆砌物。人们运用先进的技术知识在城市里创造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却使城市中的生物界严重退化。在当今城市里,原始植物已面临绝迹,现在的绿色植物大多是人工栽培的。生物界的不断退化,说明城市环境对生物生存的不利,这个现象引起人们的警惕。
3、城市绿地普遍较少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市中的建筑物与绿地的竞争非常激烈,使得城市中的绿地面积普遍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远远落后,这与现代化的都市发展是不相协调的。
五、我国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城市林业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由口号变成实际行动的生态工程,也是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林业是城市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作为陆地生态环境主体的森林,一方面是自然界功能最完美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它作为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林业肩负着绿化城市环境与促进城市发展的双重使命,如何实现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1、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有关部门应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搞好城市林业规划,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共同发展战略,而城市发展是对自然界绿色空间的最主要威胁,因此要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城市林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把城市林业纳入市政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在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布局时要坚持贯彻普遍绿化与重点美化的原则,见缝插绿,把凡是能够种树、种花、种草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在绿地较少的老城区要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以增加城市绿色覆盖率和绿视率;最后,要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规划的实现。
2、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
因为原有森林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且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如不好好保护,将使多年辛勤成果付之东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扭转在城市建设中,有森林更好,没有森林也可以的旧观念;要研究当代人的生活规律,让全体民众充分认识到城市林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仅要把他们从重要性上深入理解,而且要从技术、实际知识予以掌握,成为既是城市林业的受益者,又是城市林业的设计者,树木花卉的种植和养护管理者,提高他们利用植物材料改善城市环境的能力;另外,要寓教于参观游览之中,以确定市树、市花、植树节绿化周等方式向全民普及城市林业知识,提高“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意识。
3、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实行补偿使用制度。
城市林业的发展于城市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乃至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林业属于社会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以成为当代人民的普遍共识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8]为了把城市林业建设真正落到实处需要集思广益,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增进后劲,要实行公益林补偿制度。要充分利用新森林法、保护天然林、,控制采伐量,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制度,使生态林区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城市林业的发展。
4.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使改善城市环境,具体讲要达到美观、安全和高效。这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行高标准的养护管理,集约经营。同时,要理顺体制,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园林部门管理城区、林业部门管理城外,而且分属两个管理系统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城市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就容易解决矛盾,有利于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尚在起步阶段,缺乏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科研队伍,因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城市林业的有关课程,使园林、林业、以及城建规划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城市林业的内容,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组织多学科、多部门专家学者共同协作攻关,研究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新技术、新设备,并与决策部门通力合作,确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林业体系。[9]
六.对城市林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规划城市总统绿化目标
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城市,应有一定的绿地面积,以及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能低于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最低线,所以各城市在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中,应将城市绿地面积作为重要内容规划进去,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按城市实际财力分年度实施,使城市逐渐改变为“林中只城”。同时,把这项总体绿化工程作为领导政绩考核项目之一,作为文明城市或文明单位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进取。
2、 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林业的认识
由于对城市林业内涵、作用和功能认识的不足,导致了解决城市问题方法的偏废,对城市林业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资金投入不足和投入不当;对城市林业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城市绿地经常成为城市建设蚕食的对象,遭受人为破坏。[10]
3、开展全民植树活动
充分利用每年的植树节期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让每个市民都参加到这项工程上来,增强市民的知绿、爱绿意识。开展一些纪念林、纪念树的栽植活动,还有结婚纪念树,学生毕业纪念林以及某些重大节日纪念树的栽植。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的力量让市民自愿成立“文明护绿”“社区护绿”等自愿工程,开展多样化的植树护绿活动,人人懂得“人建设环境,环境陶冶人”的辨证思想,这样才能使城市逐渐绿起来,变成“房在林中,人在绿中”风景优美的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到保证。
4、城市林业规划设计思想应是生态观与人文观相结合
城市林业的规划和设计是城市林业的重要内容,其规划设计理念影响城市林业的布局,有助于城市问题的解决,城市问题实际上是人、城市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建立生态城市被认为是摆脱城市困境的根本途径。[11]生态规划在当今方兴未艾,要针对的正是传统城市规划不太重视城镇空间的绿色效应,过分强调城镇发展的眼前局部利益,造成城市生境持续恶化而提出的,强调的是城市各系统之间的协调而非单因子的最优控制。其次城市作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城市林业的建设目标是为人创建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景观舒适度。因此城市林业规划应以人文关怀为原则,促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华民族“以人为本,天人和一”的传统观点在现代社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木林.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林业科学.1995(5):460-466
2、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3、 李秀芹,张国斌.略谈现代城市林业的发展.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4):48-50
4、 李增禄,雷向东.城市林业的兴起与发展.河南农业大报.1995(3):317-322
5、 从日春,李吉月.试论城市林业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1997(4):1-10
6、 张庆费,徐绒娣.城市森林建设的意义和途径探讨.大自然探索.1999(2):82-86
7、 刘森茂.关于城市林业的几点认识.林业经济问题.1999(5):40-43
8、 许正亮.城市林业概述.贵州林业科技.2002(2):56-59
9、 李永芳.建设城市林业,保护生态环境.
10、 李锋,刘旭升,王如松.城市森林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生态学杂志.2003(4);55-59
11、 孙冰,栗娟,谢左章.城市林业研究现状与前景.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21(2):83-88
12、 关景芬.我国城市林业持续发展研究.林业经济.1995(2):26-33
13、 丘国栋.试从可持续发展看城市林业发展问题.96年广东省第二届城市林业研讨会论文.
14、 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北京:科学出版社96’
15、 王详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中国园林.1998(2)
16、 王永安.城市林业新认识.林业资源管理.1995(6):19-21
17、 李永芳.城市林业之我见.绿化与生活.1992(6):2-3
18、 赵义廷.城市林业发展(综述).林业资源管理.1998(4)
引注:
[1] 马世骏,王如松.1984.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4(1):1-9
[2] 李锋等.城市森林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生态学杂志.2003(4):55-59
[3] 涂慧萍,颜文希.关于城市林业几个问题的思考.世界林业经济.2001.10(5):63-68
[4] 王木林,缪荣兴.城市森林的成分及其类型.林业科学研究.1997(5)
[5]、[7] 李秀芹,张国斌.略谈现代城市林业的发展.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4):48-50
[6] 李增禄,雷相东.城市森林的兴起与发展.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3) .317-322
[8] 陈炳超等.城市林业与城市生态平衡.
[9] 丛日春,李吉跃.试论城市林业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1997(4):1-10
关键词:城市林业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以人为主体并与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建立相互联系,以人类的技术和社会行为为主导、生态代谢过程为经络,受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所供养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城市680多座,建制镇1700多个,城市人口已约占总人口的50%,虽然城市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但在没有强有力的控制的条件下,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地区生态的退化,各种环境困扰和城市病愈演愈烈。而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最大的生物群落。世界上象莫斯科那样直接在森林中建造的城市并不多,大多数城市是在人为活动剧烈的地域成型发展的,这样的城市往往缺少森林、更缺少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因此,把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发挥森林特有的生态功能,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林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城市林业”第一次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这一偏向系统管理的概念主要为了解决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效益如何达到最佳结合点的问题。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先使用城市林业这一名词。1965年美国林务局向美国政府提出城市林业发展计划,同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rikJorgensen教授首先提出城市林业的概念,指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息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美国林学家协会于1972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其为城市林业下的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林业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的生产等。《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林业手册》中把城市林业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业化分支,是对树木和森林进行培育和管理,以对城市社会居民的心理健康、社会福利和经济繁荣发挥作用的一项高尚事业。迄今为止,有关城市林业的重要研究来自北美,上述定义都强调了城市树木、森林的培育和管理是城市林业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1989年中国林科院开始研究城市林业。1992年在天津召开了首届城市林业研讨会,1994年中国林学会设立了城市林业专业委员会。我国林业工作者在城市林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对城市林业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定义: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是建设、经营和利用城市林业的事业。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体,包括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城市林业是建筑在城市森林体系的资源基础上,以乔灌草为主要成分,与城市建设布局相适应的,支持城市持续发展的城市森林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体系。城市林业是全方位为城市服务的林业体系,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点、块、带、网、片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
上述这些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城市林业是为城市服务的,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城市林业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森林,较侧重从系统角度下定义。
总结对城市林业的各种诠释,现代城市林业内涵至少体现四点思想内容:一是体现了服务城市、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取大林业、园林之所长,补其之所短,达到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二是体现市区、郊区及近郊区一体化绿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是体现了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的不同特点,特别是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四是体现了大都市林业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态性、服务性的特点。因此,城市林业作为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专门分支,是为城市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生态林业;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林业,是城郊一体化、林园融为一体的高效林业。它即是园林的扩大、又是林业的提高与升华。
二、城市林业的三大效益
1、生态效益
城市林业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生态效益来实现的。它具有调节气候、阻隔和销纳污染物、吸收和降低噪音、杀菌、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
2、社会效益
城市林业对人类的影响非常深远,其社会效益广泛。美化城市、活跃居民生活、疏通交通。城市林业在美化市容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果、冬天的枝,无不展示其丰富多彩、姿色秀丽,是居民心情舒畅。道路两旁的绿色行道树,调节光线并减少光线直射,使司机和行人减少疲劳。同时可以把树种的变化作为标志,以减少交通事故。
公园、街头绿地是居民、游客休息、锻炼、交谈、娱乐交流的场所,可以展示文化修养、风俗习惯、衣着款式、相互观摩、增进友谊。森林是绿色文明,能激发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科研人员思路活跃,产生创造灵感。有人观察发现:生活在广植树木花草地方的人,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很少得癌症。科学家解释,由于花草树木周围空气特别新鲜、阴离子积累较多,人们经常在新鲜空气中活动,会得到更充足的氧气,对心肺功能很有益处。加之树木花草多为绿色,绿色能给人以温柔、舒适、宁静之感,可以镇静神经、降低血压、解除疲劳及增加精神欢娱作用。这样就会促进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或促使疾病自愈康复的效果。
3、经济效益
据美国林务局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从长远来看,在城市和郊区植树能节省大笔开支。报告还说,1991年,5000多万株树木消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空气中的颗粒物质,而给杜配奇县和库克县创造了920万美元的财富。他们研究发现,种植位置得当的三棵树每年可以为每位芝加哥的房主节省50-90美元的取暖费和降温费。例如,在房西侧和南侧植树可以遮荫降温。即使光秃树枝也能使太阳辐射降低30%-40%。另一方面,在北方寒冷地区,房屋北面和西北面树木则可以抵挡凛冽寒风,从而降低取暖开支。研究指出:在芝加哥地区中9.5万棵树的费用和30年的养护费共计约2100万美元,而可节省费用3800美元,即每棵树创造环境价值可获402美元。另外,在美国纽约周围有树木的房屋,房价提高5%;在公园、公共绿地附近的住宅价值可提高15%-20%。城市林业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如公园的门票、经济树种的果实等,为生产经营单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三、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林业研究起步较晚,但城市林业的建设工作一直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重视,并已取得了较大成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城市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城市林业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城市林业的经济效益不像其他行业那样明显,所以许多地方都被投资到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高额利润的行业,城市绿化费所占的比例很小,致使有些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从而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粗放
由于我国技术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人才,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粗放的管理水平使得城市森林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城区的内环绿网树木,由于在水分,尤其是在养分供给上受到限制,枯枝落叶被清扫、营养元素不能循环,又没有必要的施肥措施因而导致林地养分锐减,影响树木生长。同时,城市内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侵害也抑制了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使树木生长缓慢,更容易滋生病虫害,造成防护效益的下降。另外,由于我国城市林业尚属起步阶段,城市森林资源和经营管理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城市林业特色的法规和法令。特别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城市林业涉及林业、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这也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3、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领导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将仅有的一点城市绿地也大搞开发区建设,使人口愈来愈多的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断下降,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
4、现有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由于历史原因,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城市林业缺乏合理的整体结构,以北京、杭州、桂林这些历史名城为例,由于兴建了为数不少的污染型工厂,一方面使城市的性质、规模、结构与布局失去控制,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阻碍了城市林业的发展。一些原有的城市绿地和都市森林被征占和毁坏,同时也对形成整体规模的城市林业规划建设带来困难,导致城市林业局部的结构松散,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各地开发区不断涌现,大中小城市市郊和建制镇的扩建使城市规划发挥不了作用,给城市绿化带来困难,尤其是对市郊林业建设影响更大。造成市郊森林结构松散,部分城市绿化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就全国而言,城市绿地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5、城市林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技术和认识上得滞后,我国城市林业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社会及经济综合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有限。长期以来,用来衡量城市绿化的指标是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导致绿化工作错把手段当目的,盲目追求绿地数量而忽视质量,树种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的防护林体系,经济林建设没能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在树种选配上的树种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充分发挥三大效益。
6、市民爱护环境认识不足
由于市民对森林的作用不甚了解,造成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出现各种破坏城市绿化现象。如采摘花草、践踏草坪、在行道上锭钉、拉绳晾衣等,使许多城市绿地遭到不幸。城市绿地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逐年减少,森林环境也不断恶化。
四、发展城市林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城市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由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如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些排放物已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的质量发生恶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建筑物以及财产设备等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发生破坏性恶劣影响。除了大气污染外,城市中水污染、噪声污染也十分严重。水污染已是供水问题日益严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供水中,地下水已成为重要水源,但地下水资源毕竟有限,加上不少城市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造成饮用水紧张。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噪声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健康、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所用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城市人民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引起人民关注。
2、城市生物界的退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绿色的自然界正在退化。城市是砖瓦和泥浆的连接物,使钢铁和混凝土的堆砌物。人们运用先进的技术知识在城市里创造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却使城市中的生物界严重退化。在当今城市里,原始植物已面临绝迹,现在的绿色植物大多是人工栽培的。生物界的不断退化,说明城市环境对生物生存的不利,这个现象引起人们的警惕。
3、城市绿地普遍较少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市中的建筑物与绿地的竞争非常激烈,使得城市中的绿地面积普遍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远远落后,这与现代化的都市发展是不相协调的。
五、我国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城市林业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由口号变成实际行动的生态工程,也是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林业是城市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作为陆地生态环境主体的森林,一方面是自然界功能最完美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它作为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林业肩负着绿化城市环境与促进城市发展的双重使命,如何实现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1、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有关部门应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搞好城市林业规划,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共同发展战略,而城市发展是对自然界绿色空间的最主要威胁,因此要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城市林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把城市林业纳入市政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在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布局时要坚持贯彻普遍绿化与重点美化的原则,见缝插绿,把凡是能够种树、种花、种草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在绿地较少的老城区要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以增加城市绿色覆盖率和绿视率;最后,要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规划的实现。
2、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
因为原有森林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且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如不好好保护,将使多年辛勤成果付之东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扭转在城市建设中,有森林更好,没有森林也可以的旧观念;要研究当代人的生活规律,让全体民众充分认识到城市林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仅要把他们从重要性上深入理解,而且要从技术、实际知识予以掌握,成为既是城市林业的受益者,又是城市林业的设计者,树木花卉的种植和养护管理者,提高他们利用植物材料改善城市环境的能力;另外,要寓教于参观游览之中,以确定市树、市花、植树节绿化周等方式向全民普及城市林业知识,提高“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意识。
3、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实行补偿使用制度。
城市林业的发展于城市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乃至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林业属于社会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以成为当代人民的普遍共识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把城市林业建设真正落到实处需要集思广益,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增进后劲,要实行公益林补偿制度。要充分利用新森林法、保护天然林、,控制采伐量,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制度,使生态林区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城市林业的发展。
4.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使改善城市环境,具体讲要达到美观、安全和高效。这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行高标准的养护管理,集约经营。同时,要理顺体制,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园林部门管理城区、林业部门管理城外,而且分属两个管理系统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城市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就容易解决矛盾,有利于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尚在起步阶段,缺乏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科研队伍,因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城市林业的有关课程,使园林、林业、以及城建规划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城市林业的内容,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组织多学科、多部门专家学者共同协作攻关,研究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新技术、新设备,并与决策部门通力合作,确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林业体系。
六.对城市林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规划城市总统绿化目标
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城市,应有一定的绿地面积,以及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能低于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最低线,所以各城市在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中,应将城市绿地面积作为重要内容规划进去,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按城市实际财力分年度实施,使城市逐渐改变为“林中只城”。同时,把这项总体绿化工程作为领导政绩考核项目之一,作为文明城市或文明单位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进取。
2、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林业的认识
由于对城市林业内涵、作用和功能认识的不足,导致了解决城市问题方法的偏废,对城市林业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资金投入不足和投入不当;对城市林业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城市绿地经常成为城市建设蚕食的对象,遭受人为破坏。
3、开展全民植树活动
充分利用每年的植树节期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让每个市民都参加到这项工程上来,增强市民的知绿、爱绿意识。开展一些纪念林、纪念树的栽植活动,还有结婚纪念树,学生毕业纪念林以及某些重大节日纪念树的栽植。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的力量让市民自愿成立“文明护绿”“社区护绿”等自愿工程,开展多样化的植树护绿活动,人人懂得“人建设环境,环境陶冶人”的辨证思想,这样才能使城市逐渐绿起来,变成“房在林中,人在绿中”风景优美的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到保证。
4、城市林业规划设计思想应是生态观与人文观相结合
城市林业的规划和设计是城市林业的重要内容,其规划设计理念影响城市林业的布局,有助于城市问题的解决,城市问题实际上是人、城市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建立生态城市被认为是摆脱城市困境的根本途径。生态规划在当今方兴未艾,要针对的正是传统城市规划不太重视城镇空间的绿色效应,过分强调城镇发展的眼前局部利益,造成城市生境持续恶化而提出的,强调的是城市各系统之间的协调而非单因子的最优控制。其次城市作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城市林业的建设目标是为人创建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景观舒适度。因此城市林业规划应以人文关怀为原则,促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华民族“以人为本,天人和一”的传统观点在现代社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木林.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林业科学.1995(5):460-466
2、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3、李秀芹,张国斌.略谈现代城市林业的发展.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4):48-50
4、李增禄,雷向东.城市林业的兴起与发展.河南农业大报.1995(3):317-322
5、从日春,李吉月.试论城市林业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1997(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