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程技术入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互补双赢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几十年,已经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多种管理方法,逐渐形成了符合现代管理学意义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在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探索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纵观全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影响着行业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进取,探索更适合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顺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环境,提升品牌文化和企业利润。
一、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现状与不足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通常跟随着建筑物的投产、施工、竣工等环节开始或结束,是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内需要跟随时间最长的管理类工作[1]。技术管理主要通过全面、细致、连续性强的管理工作来保证建筑物在结构情况、施工质量等方面的达标与正常使用。技术管理是建筑物施工安全性的重要保障之一,体现了工程施工单位的专业性、全面性、规范性。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技术管理的主体多为企事业单位、房屋产权单位或物业单位等。而建筑物、建筑设施等成为主要
的管理对象。
我国建筑物技术管理方面现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施工作业层的重新组织还不完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大多数集团公司都是以集团公司的整体领导、各施工子公司各管理一部分工程的形式来完成施工任务的,这种形式被称为队级制度,即集团、子公司、承担施工任务的施工队三个级别的关联与管理。但是,经过长期实践人们发现,这种队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工程管理的手脚,三级式的模式不仅在人员上形成重复与冗余,同时在机械设备等多种资源方面也造成了浪费,缺乏有效配置,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影响效益。
第二,现有资源配置无法满足现存的生产力。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发展速度也在日新月异。随着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建设提速,国家重点项目也在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开工建设,这一切,都为我国的建筑行业带来了有效发展的大环境。机遇来临,挑战也必将来临,在这个E 时代的新时期,我国的大中型建筑企业一方面凭借着自身的经营管理规模和人才优势占据了市场较大的投资份额,并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却由于这些企业自身复杂的架构体系无法跟上社会进步,历史遗留问题积累过多,人力配置发展缓慢等因素,造成目前的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生产力的需求,无法完成大规模经营战略的需要,进而出现了市场份额迅速增大与企业资源配置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小型建筑企业需自给自足,自我完善,协调发展。虽然众多大中型建筑企业已经占据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大半壁江山,但由于我国建筑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于是不少小型企业、私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它们有不同于大中型企业的优势,比如机构灵活、反应迅速等,但是,也同样存在着局限性。由于市场机制的影响,使得这些小型建筑企业受到了来自于多方面发展因素的制约,比如资质等级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紧缺等,都对其发展壮大起到了制约作用。因此,小型建筑企业应该以优势为基础不断发展自身,争取市场份额。
二、土建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发展探索
施工作业层如何构建,队级制度如何完善,是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常的情形是,大中型建筑单位因实力雄厚,容易接到相关的施工作业项目,但是对于细处操作,较小的施工队则更具有技术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因此,双方若能建立合作双赢的工作机制,才是对目前我国建筑行为最有利的方法。技术互补,能够带来很多的优势:
首先,建筑施工相关单位能够有效减少成本,降低投入。前面我们提到,利用传统的队级制度进行施工,势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反的,采用技术互补的方式,通过技术管理将建设时期社会上各类闲置资源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就可以直接减少工程项目方面的投入,降低成本。
其次,技术互补有利于各单位的经验补足。一些单位对于未经手施工过的项目类型,存在着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对不熟悉的工程项目,很容易因为技术组织能力弱而影响工程的进度或质量。甚至有一些施工单位对于新项目如初生的婴儿,不知从何入手。这就需要有正规军、经验丰富的分包队来进行技术力量的补充,在技术策划、运作、方案制定、方法等方面提供模板,使整个工程如期顺利进行。
再者,互补双赢的技术管理模式能够提供更大的土建工程操作作业面,加快速度,提高效率。对一些工序多、工期紧、强度又相对较大的项目内容,可以通过互补双赢的技术管理模式来争取更为广泛的施工作业面,大小型企业可寻求多个分包队伍,按项目分工分期完成,统一验收。如此,多个项目同时进行,大大地缩短了整个工程的工时,提高效率。
还有,风险转移,使得大中型建筑承包企业获得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工程分包,选取有资质、经验丰富的分包队伍施工,转移一部分资金、技术、质量、工期拖延等风险给分包队伍,使企业整体上压力减小,可以留有更大的余地去实现更高的追求与发展。
那么,如何构建互补双赢的土建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呢?
第一,建立以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为指导意义的技术管理模型。通常,大中型建筑企业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优秀的管理人才,而小型建筑企业即分包单位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设备和人力资源。如果能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就能够创造出更大的财富和利益。当然,在利润分配方面也要全面实施公平、双赢的理念。、
第二,注重合同管理,完善合同制度。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有相关的法律规则制度来规范与协调,因此,建筑工程行业的双向或多向联合,因各方面利益关系的不同和可能造成冲突的可能性,就更应该完善合同机制,建立起合同程序和管理属性,以便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有依法参照物,帮助各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赢得利益。
第三,完善监督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在工程分包的过程中,各分包队伍无疑会以利益的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但少数工程管理人员因利益驱使,可能会在工程过程中淡化技术管理方面的内容,不注重质量把关,因此仍会有或多或少的偷工减料现象发生[2]。还有些承包人员为了降低成本,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减少,使施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些都很可能造成施工过程中的各环节漏洞,最终造成工程质量不过关。因此想要做到适如其分地合作与双赢,就必须从监督的层面
入手,把好技术管理质量关。
三、注意事项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探讨,旨在帮助建筑相关行业、企业更快更好地完成达标任务,并能够获得最大的报酬。但是,在互补双赢的技术管理模式下,还应该注意到以下几方面问题:
1.加强执行力的管理。
很多时候,管理做到位了,但因为分包队伍的执行力不足,而造成工程项目无法按时按需交验。因此,在建立互补双赢关系的同时,应该注意调查相关建筑工程分包队伍的资质、经验水平、信誉程度等多方面的资讯,以便于寻找到真正有利于企业项目施工的合作伙伴,真正意义上地降低成本[3]。另外,要提高项目技术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使现场指导和监督的工作人员能够真正有效地指导工作,提出意见,给出解决方案。
2.互补双赢的模式虽然是在取长补短,借用于分包队伍的人力和设备资源共同完成项目工程,但如果遇到较大工程量的项目施工,企业如不增加设备投入,技术管理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因此,企业依然需要重视固定资产的保养,做好保值乃至增值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建民.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土建技术管理. 山西建筑,2007,33(9):217.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问题;加强措施
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大,建筑企业要想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企业的自身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其建筑施工技术,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和安全培训,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成本。
一、概述建筑工程施工进行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意义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会直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对施工单位在新时期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这是因为我国社会要求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设备,而建筑企业需要在技术力量、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所以施工技术管理对企业在新时期的生存、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由于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这便要求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项目具体实施阶段要不断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这样才能确保建筑工程施工中各施工环节可以正常有序的进行,从而使工程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成本等方面可以满足其设计要求。
二、分析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问题点及原因
1、监督管理制度待完善
导致各种隐患缺乏有效健全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监督措施是如今很多建筑企业的通病,现在大部分的建筑企业都没有制定严格的施工管理安全制度,简单来说就是“重建不重管”。对于建筑施工工程的管理者,所谓的规章制度他们执行起来也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缺乏认真执行规章制度的态度,也没有对监督工作恪尽职守。对于施工操作人员,管理者没有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进行控制和约束,导致施工人员在操作时会出现各种技术上的错误,施工安全事故也随之发生。因为既不按照规范的施工制度进行施工操作,又没有对建筑施工细节进行严格把关,所以导致了施工工程的质量下降,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而由于没有对相关施工操作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提高,大部分操作人员还是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这样就拖延了工程施工进度、浪费施工材料和提高工程返工可能性等一系列问题。
2、施工技术管理组织系统不健全
这些年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实力也参差不齐。很多建筑企业的软件与硬件设备渐渐不再匹配。有些施工单位的规模不大,导致目前市场上主要以总分包体制在进行。总分包体制就是技术管理方面在总包方,而分包方主要承担施工,这种体制说明在施工过程中总包方之间与分包方之间都得进行技术上的交流沟通。但是这期间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分包方与总包方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导致各行其是;还有分包方与总包方之间的技术管理结合不紧密,导致建筑材料的存放不合理、材料的采买与存放不符合规定,使得施工的进度减慢,建筑企业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
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不规范
有些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制度没有完全达到国家的有关规定,比如:技术标准、操作规范跟不上一些大型企业的标准。在建筑施工技术上存在施工人员的配备问题,不能确保每个岗位都有专门的职员,专业技术人员与技术岗位工作人员无法对接,导致了建筑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无人负责或工程责任人模糊不清等。而且最重要的是安全管理制度相当混乱,比如安全负责人的不规范落实,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以及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图取方便而进行违章操作等等。
三、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1、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制
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制进行完善,指的是管理人员科学地管理施工人员。 建筑工程属于系统工程,工序比较复杂,而每一个工程又可以细化为很多部分。 要想顺利完成建筑工程,各个工组必须要协调合作,例如,电工组、木工组、力工组、架子工组以及钢筋工组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顺利地开展下去。 所以,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让每一个管理组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目标,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完成本职工作。
2、严格审查建筑施工图纸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图纸,图纸如果有误,而且没有找出来,就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工程。 因此,工程如果中标,并且做好了充足的事先准备, 就需要让专业人员细致地审核图纸,在保持原有的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查找设计中是否存在的错误。 如果发现图纸某些地方和合同不相符合,或者是违反了相关的规定,就要进行修改。 完成审核之后,施工管理人员要熟悉整个图纸,把握好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以及全部的施工工序,还要注意特殊项目。
3、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制度
要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组织制度,就要做到以下三点:(1)要考虑到建筑开发商的要求和总包方与分包方的信誉问题,之后再对管理的组织制度逐渐进行完善。(2)考虑分包方的专业素质后再让任务进行合理化的分配。(3)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可以进行合理的调配。
4、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第一,企业需要明确技术标准,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保证施工可以安全顺利地进行下去。 企业自己制定的标准,要比国家标准以及专业标准高一些, 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占据市场的有利地位。 第二,企业需要创建以及完善原始记录,包括记录材料、用品、试验、质量检验、设备以及交底记录和会审记录。 第三,加强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工程验收必须具备工程技术档案。 同时, 工程质量评定以及后续的维护也离不开工程技术档案。 因此,需要将有价值的资料以及文件进行整理保存。 第四,要关注有关技术的最新动态。
5、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对每个组成部分都严格把好质量关,同时还要注意施工的安全。 科学的管理就是有效的管理模式,施工人员在不断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按管理规定完成每天的工作,还需要对工作进行相关的经验总结。 还需要安排相关人员定时或不定时地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的指导,确保他们的施工水平能符合相应的工程质量要求。 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政策, 对企业所有人员进行调动,鼓励他们积极工作,为公司做贡献。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必须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要求建筑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注重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企业培训来提高整个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这对实现建筑企业生产中的成本、质量、工期控制有着重要作用,从而确保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可以具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对建筑企业实现生存、发展的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英.如何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J].理论纵横.2011(8)
关键词: 建筑制图 任务教学 教学方法
《建筑制图》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理论严谨,而且与工程联系紧密,它在专业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和贯穿始终的作用,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必然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建筑制图》的教学必须针对本课程特点强化任务教学环节,提高理论教学质量,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具有特殊作用。在此笔者结合《建筑制图》课程,详细探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任务教学的必要性
《建筑制图》是一门空间思维很强的课程,要不断地由物绘图,由图想物。《建筑制图》教学的中心是表现建筑形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感性认识的积累与形象思维的启发与诱导。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利用项目来达到任务教学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和训练。
1. 1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筑制图》所传授的是一门建筑工程语言,图纸的每一个符号、线型都必须统一按照制图标准进行绘制,这就决定了它比较单调、枯燥。传统的理论教学的方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在教师的文字述说下学习,忽视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缺乏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
1. 2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满足制图与识图技能培养的需要
《建筑制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制图理论的学习和制图作业的实践,熟悉建筑制图国家标准的规定,培养学生对空间形体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应用各种图示方法来表达建筑工程和熟练阅读各种建筑工程图的能力,为使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精湛的制图、识图技能要通过严格的要求和长期的制图、识图实践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在讲授本课程的开始,就应当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步骤来制图,并养成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习惯,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只有通过认真、严格的训练,才能掌握制图、识图的基本技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做好实践教学。
2任务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虽然《建筑制图》教学大纲是按照教学内容和要求分配了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点,但是各部分内容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递进、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任务教学是以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项目以主动学习为主,教师指导、答疑解惑为辅;任务教学是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的,并不局限于某个时间或某个章节。我通过对课程改革的研究,从中总结出一些任务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2.1学习任务分配
《建筑制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开课时间较早,此时相应的专业课尚未开设,学生对建筑工程图中涉及的专业知识非常缺乏,对建筑工程的感性认识也很少,这样就给本课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拓宽学生思路,增加学生对建筑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识图能力,本课程以项目的形式带领学生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根据大纲的内容,将各部分知识点融合到任务中去,是学生在做任务的同时,逐步学习和掌握制图的理论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处于不同建设阶段的建筑让学生参观,学生可以对建筑的施工过程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对建筑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对建筑的内部结构、构造产生更深的认识,有助于制图与识图的学习。配合实际建筑的工程图纸,学生可以将图纸和建筑进行对照,认真读图,找出其中的疑问,并结合正在施工的建筑进行现场讲解,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课堂上无法达到的效果。
2.2教学方法的选择
《建筑制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的转换,要把自己从“演员”重新定位到“导演”的位置上。先把学生引领入门,再精心编写课程任务和要求,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要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置上,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带有竞争和乐趣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并在项目过程中提高技能技巧,体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建筑制图》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2.1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读,有理解地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可见在《建筑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把启发、引导、归纳、总结等指导性的教学活动与学生自学的阅读活动相结合。例如,讲到“国家标准”时,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先进行自学性的阅读,完成平面图形抄绘的任务,然后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分析,指导,再启发学生思考制定国家标准在行业中的积极意义,最后教师归纳总结须掌握的绘图基本知识,如图纸的图幅及格式、图线的应用、比例、字体的格式等。
2.2.2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这是教师们在课程改革中使用的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项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通过教师检查和学生自查互查的方式,全面地查找问题,有目的地组织以小组为模式的课堂讨论。以讨论形式解决问题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讨论还可以帮助学生对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因为有时在讨论过程中,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此时如果仅看教材,没有直接答案,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查资料,作进一步分析。同时这样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更能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2.2.3挂图、模型、想象三结合
教学大纲中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与教材配套的挂图和石膏模型来引导学生达到所要求的效果,是用任何形象生动的言语描述都无法替代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挂图、模型和课本中的例题、插图,把课文内容与之结合起来,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完成读图、填图、分析图形和绘制物体投影三视图等练习。例如,要使学生尽快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先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投影规律和每一个视图所反映的空间方位,再结合教材中的例题、图表和模型进行空间想象,找出它们的投影在视图中相应的位置、形状和大小。这样学生就可以快速进入角色,正确的完成任务,出色地掌握教学内容。
2.2.4练习、评讲相结合
因《建筑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技术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学生绘图、读图能力的培养。即教师可遵循“讲练评再练”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在分析课堂任务的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和精心编制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力求在训练中突出重点、难点。在学生做完适量的练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分析,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再练”旨在通过再一次针对项目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巩固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其技能。
这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此模式的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辅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应把教材和工程的实际结合,伴之以灵活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更贴合实际。同时科学设计学生练习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要及时给有疑问的学生以指导或做必要的提示,要防止学生练习出现“形式化、走过堂”的现象,力求课堂的教与学同步。
3任务教学的考核方案
《建筑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本课程,它体现知识与技能的交融。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一张试卷定成绩,根据制图课程自身的特点,一张试卷很难完全反映出每个学生的真实掌握实际情况,也难以体现学生的识图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为此,我们根据《建筑制图》的学习要求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实现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平时成绩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从而使得学生的课程成果考核更完善,更准确。
3.1理论考核:理论考核以试题库为主,把考理解、考应用、考发挥作为创建试题库的目标。主要考核制图基本理论知识、空间概念、国家标准规定的各种符号、线型、尺寸标注、各种图的投影原理等,实行教考分离,采用闭卷考试。这样既能减轻教师出题的强度,同时又能客观反映学生成绩。
3.2技能考核:建筑制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思维。徒手作图、专业绘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针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通过徒手作图训练、专业图纸的抄绘,提高学生快速表达设计意图、理解工程图纸的目的。
3.3平时成绩的考核:平时成绩的考核以平时课堂讨论及参与项目表现为主,为鼓励学生重视平时任务的完成效率,老师可设计一定的考核要求,,并指出其在综合成绩中所占比例,提高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把今后工作重点放在不断提高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积累经验,不断探索以应用技术为主导的制图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文斌.建筑工程制图[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杨增长.《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建筑工程管理质量成为了建筑行业的核心所在。文章结合目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提升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具体策略,从而使得建筑企业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能够稳健、持续的发展。
1 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也日益增多,其工程质量管理成为了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核心内容,并且决定着建筑工程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每一个建筑工程项目都与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投入之后的社会效益紧密相联。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很多的建筑施工企业则往往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注重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工作,不仅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工程的施工成本,而且还为建筑工程质量埋下安全隐患。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只有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从而建设出符合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安全、高质量的建筑工程。
2 目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现状
2.1 建筑工程管理质量所存在的问题
2.1.1 建筑工程管理质量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自身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意识比较薄弱。同时也忽略了相关的建筑法律法规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上所规定的责任与义务。我国的相关建筑法对建筑单位有着明确的责任与义务内容的规定,建筑单位需要在工程技术与质量管理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
2.1.2 从业单位素质低
我国建筑行业的入门门槛相对较低,而且由于当地相关部门对建筑行业的监督不严,从而出现了施工企业资质与能力不相匹配的现象,更有甚者会出现假资质、借证挂靠、无证施工等,以及超出资质范围的建筑施工,这些不合规定的现象将导致无法保障建筑工程质量。而且对于很多的建筑施工人员,未进行岗前培训或不具备相应的施工技术能力就进行上岗操作,或者因缺乏法律意识与制度观念,而不按照图纸进行施工,以及为了缩短工期赶进度而不重视监督制度与竣工验收制度等。
2.1.3 质量监督机制不足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往往会由于监理人员素质较低、业务水平较差等而对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督不到位,不善于发现问题,因而出现“监而不理,不监不理”的行为。也有的建筑工程项目中会出现责权不明确、偷工减料的现象,这些质量监督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建筑工程质量出现漏洞。除此之外,对于施工成本的监督控制方面也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很容易造成企业成本的流失。
2.2 建筑工程管理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2.1 施工人员
影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因素之一是施工人员,施工人员作为建筑工程实施的主体,是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设置非常的复杂,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并且随着施工人员数量的增多其管理工作会更复杂。而且由于每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的不同,会导致工作方式不同,从而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有效的增加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难度。
2.2.2 工程材料
工程材料不仅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基本因素,而且也是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工程材料种类非常多,而工程材料又直接与建筑工程的整个质量相联系,因此,作为施工单位,应当做好对工程材料质量的检验与存储,使得建筑物的使用性能与安全都能够符合建筑设计的标准。
2.2.3 机械设备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机械设备的使用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与施工方式,从而间接的影响到建筑工程质量。另外,建筑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是否能够符合于工程施工的特点,操作起来是否安全、便捷等,这些因素同样会成为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影响因素。
3 提升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具体策略分析
要切实做好建筑工程项目中质量的控制,首先需要提高质量控制意识,同时以强化基本建设的程序为手段,把强化施工管理水平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中心管理,把提高施工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作为项目必备的基础,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与管理体系,从而有效的强化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3.1 提高建筑管理质量控制意识
提高建筑管理质量的控制意识,需要全民都来关注与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因此,在具体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高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让施工从业人员从根本上意识到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并利用合同中的约束手段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的规划与控制,把建筑工程中的各个项目统一到施工的合同款中,按照具体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安全的质量管理,并且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案,从根本上保障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
3.2 提高施工从业人员的素质
人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主体,是直接参与建筑工程施工的组织者与操作者,对于强化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需要有创新能力与决策能力的管理者,因此,要充分调动起建筑施工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并培养他们工作的责任感。对于每一个施工从业人员做到岗前与岗中的培训,确保每一位施工从业人员都能够熟练掌握好相关技能与操作规范,与此同时,在人员的管理上,建立起严格的奖罚机制,从而调动起各级人员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在进行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中,全部人员要参与到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中来。并做好事先控制、过程控制与事后控制这三个阶段。对于事先质量控制,主要就是在施工前,严格把关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而过程质量的控制则是要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做好质量的控制,特别是控制好施工的工序质量,事后控制是指在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按照相关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已经完工的工程项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定与竣工验收。
3.3 强化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监督机制
提升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强有力的策略就是建立起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对于施工单位,不仅要建立与完善工程质量责任制,同时还要通过主管负责制的原则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管理,除此之外,还要落实好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把监督工作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环节中,并按照严格的标准规范来进行全过程的监督与验收,从而把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与管理控制好。
每一个建筑工程项目与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经济效益紧密相联系,因此,与建筑工程项目有关的相关部门都需要从质量管理意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手段上来不断强化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从各个方面来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从而更好的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珍玺.住宅精装修工程施工管理与控制[J].低碳世界,2016(21).
关键词: 建筑业; 施工企业; 资质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在我国已有20余年的历史,目前争议很多。结合近年来参与建筑业企业资质申报和管理以及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的工作实践,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讨论。
1 实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必要性
反对实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一个重要理由是目前我国实施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与国际建筑业管理不接轨。根据对英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政府对建筑业管理的研究,从国际建筑质量管理制度看,有三种模式,模式一是无资质管理模式,以建筑主体的市场信用和当事双方的相互制衡控制质量;模式二是只对政府工程实行资质管理;模式三是严格的资质管理制度。各国政府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不同点是管理范围不尽相同,有些国家政府管理该国的所有建筑业企业,而有些国家政府重点管理承担政府工程的那些建筑业企业,关注建筑工程专业的分类及建筑业企业的等级。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历程、建筑市场的状况、建筑业企业的分布及水平与外国有巨大差别。总体上看,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条块分割、部门和地方建筑施工企业盲目发展,我国的国有建筑业企业存在条块分割严重、建筑业企业施工专业狭窄,社会整体施工能力超过建筑市场建筑工程总量。随着建筑市场改革开放,大量地方和个体建筑企业不断涌现,填补了建筑市场中的一片空白,但进一步促使建筑施工能力扩张。造成我国建筑施工能力与建筑市场容量的总量严重不平衡。
总量不平衡是造成建筑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建筑市场混乱,使建筑工程招投标围标、串标等违规行为;工程项目施工层层转包、违规分包;施工设备租赁和二手施工设备市场混乱等现象充斥。混乱的建筑市场必然会造成大量的质量和安全事故,近年来由于建筑业企业管理水平下降建筑施工质量水平不容乐观。
影响建筑市场的因素众多,建筑业治理的龙头是建筑业的主体——建筑业企业。一切影响建筑业市场的因素必须通过建筑业企业这个市场的关口进入建筑市场,关口建设的有效手段就是建筑业企业管理的规范。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是建筑业企业管理的基础,因此,必须实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通过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水平和诚信水平,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对社会及百姓负责,避免形成一代劣质建筑产品而遗憾。
2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目前,现行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诟病有:行业划分割裂公平竞争;较高入门标准限制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实质上的静态管理等等。以上诟病反映出目前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尚需完善。
2.1 资质管理的目的
在2001版和2007版《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一条均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目的描述为“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就以上目的而言,仅仅一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建筑市场管理、招投标管理、质量监督管理、设备租赁管理、劳务市场管理等众多管理办法配合实施,实现规范建筑市场各方行为,从而实现上述目标。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应以引导建筑业企业加强自身管理能力建设,推进建筑业企业持续技术进步,建立建筑业企业对建筑施工基本生产要素的规范管理模式,确保建筑业生产过程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安全,通过先进的统计系统真正实施建筑业企业动态管理的目的。
2.2 资质管理的内容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内容在2001版中描述为“……注册资本金、净资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以完成的建筑工程业绩等资质条件……”,2007版取消了“净资产”一项。目前资质审查时注册资本金可以通过企业营业执照核实;建筑工程业绩也可通过工程合同及验收结算资料证明;关于专业技术人员则是通过对企业经理、总工、总会的技术职称,具有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数量以及项目经理(建造师)数量来体现 。但是两个版本中都缺乏对不同专业技术人员配置要求以及各施工要素管理方面的表述;关于技术装备则除公路及部分专业有具体设备种类和数量要求外,其余均用“具有承包工程范围相适应的施工机械和质量检测设备”描述。在资质审查中如何落实如此虚拟的要求?最终的审查结果必定是存在巨大的差异。
建筑施工生产的基本要素可以描述为“工、料、机”除了注册资本金和以往业绩等固化的资质条件外,建筑业企业的施工经营管理的能力应体现在对基本生产资源要素调控管理的能力;技术进步水平可以通过技术人员专业分布和数量增减、技术装备总量和机械化施工水平变化来反映。因此,资质管理审查内容的重点应着重于对“工、料、机”的管理和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能力。
2.2.1 “工、料、机”管理机制和机构设置
构建完善可有效运行的系统管理有三个基本内容:稳定有效的机构、完善可行的制度、合格专业人才。设置必要生产要素的管理机制和机构是建筑业企业建立持续稳定的生产要素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具备要素管理机构才能吸引并培养合格配套的各专业技术人才,依靠专业人才才能够制定完善可行的制度。只有满足以上三个基本内容要求的建筑业企业才有持续发展的前提。
2.2.2 “工”应包涵企业所需各类人才的总合
人在企业服务期限可长达30余年,人是企业文化、管理知识、技术进步积累的基础和实际载体,是建筑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建筑业企业长期发展和进步的支柱。建筑业企业运行需要多种人才优化配置才可取得综合效应,所需人才应包括:企业管理、经济管理、账务管理、施工技术、施工设备、资产和材料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仅仅考察具有技术职称人数不全面了解企业人才合理配置的情况,有可能以偏概全。
2.2.3 “料”在企业中是一种流动的生产要素
工程材料是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其种类规格品种繁多,生产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建筑材料市场基本大开放,建筑材料的来源、质量和价格随行就市,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变革以往的采购方式。工程材料使用数量巨大,占用流动资金较多,工程材料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工程成本,建筑质量和企业利润的影响巨大。工程材料属于流动性资产范围。工程材料管理包括计划、采购、保管、使用和核算等环节。因此,对“料”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必须通过管理机制、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体现。
2.2.4 “机”包含施工设备及机械化施工技术
机械化施工是施工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建筑施工企业须合理组织各种施工设备协同配合施工,提高工程质量和进度,综合体现建筑业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管理和盈利能力。
施工设备是构成建筑业企业固定资产的主要部分、是伴随国际施工技术进步而发展的先进技术载体,是表现建筑业企业施工技术水平的实体。施工设备为企业服务期限一般为8至10年。施工设备管理包括装备规划、设备购置、设备资产管理、机械化施工管理、现场和安全管理等内容。随着施工设备租赁市场的发展,施工设备的来源也开始多无化,为保证建筑业企业施工质量、安全和工期,把握施工设备入口关已经成为企业设备管理部门的重要关口和关键环节。
对“机”的审点应是建筑业企业装备管理机构;装备资产持有和变化情况;机械化施工水平应用和发展情况。
2.2.5 关于管理体系认证
我国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已将国际通行的一系列管理体系认证引进,我国的建筑业企业中已经广泛实施,尽管推广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但是通过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确实有助于提高我国建筑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另外,目前在建设项目招投标过程中,业主单位已经把投标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列入资格审查内容。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有必要进入建筑业企业资质认证审查内容。
2.2.6 关于资质的动态管理
目前,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后续管理主要采用年审的方式,工作量巨大,即需实质性审查又有时间限制,由此政府主管部门不得不成立专门机构,借调大量人员,常年持续进行审查,这种做法即不科学也不可能持续。
根据建筑业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建议参考财政部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体系,合理重建建筑业企业统计指标系统,与工商年审相结合实行建筑业企业资质常态审查,建筑业企业资质变更时实施实质性审查。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建筑业统计内容侧重于经济指标的统计和管理,不能全面反映建筑业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进步的发展。应该结合资质管理的需求,恢复技术进步(如:机械公施工水平、资质认证项目等)考核指标,建立比较全面的建筑业企业管理的指标体系。
3 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应用
一项规章制度是否有生命力,主要决定于其是否对规范主体有益。如果仅强调规范限制而无实质促进,规范主体必须抵触,如果在规范同时对规范主体的自身发展和经营有促进作用,其必然积极实施。目前,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强调申报审查和年审,但资质审查结果对建筑业企业持续发展、对建筑业企业进入建筑市场、对建筑市场整体整顿发展的作用没有明显体现。另外, 一项规章制度必须与其他规章制度配套使用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例如,工程管理、工程招投标、承发包以及统计管理等制度。资质审查结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3.1 促进建筑业企业持续发展
资质审查内容应是建筑业企业发展的规范性目标,可以指导建筑业企业在加强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建设、基本生产要素管理、施工生产管理、技术进步等方面保持持续发展能力,为安全高效高质地组织建筑产品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简化招投标程序
目前,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时资质审查是招投标的前置条件,其审查的内容与建筑业企业资质审查内容基本相同,强调该项目管理人员的职称资格,基本不考虑施工企业资质审查的结果。况且在工程项目招标评标的短暂时间内根本无法对建筑业企业业绩、装备、认证、信誉等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查,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但是有些项目业主和招标机构不仅要保留投标资质审查,甚至还将资质审查程序独立成为评标的前置环节,使得招投标程序更加复杂周期更长。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资质审查程序存在重复审查、形式主义之前嫌。
建筑业企业通过资质审查即表明该企业具备组织相应规模的建筑生产所需的人员、技术、资源和管理能力。直接利用资质审查结果代替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过程中的资审环节,可以直接减少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程序、时间和资金,达到提高招标效率减低招标成本的目的,解决目前招投标周期长效率低下社会成本过高的问题。
3.3 建筑市场建设的源头
建筑市场建设涉及工程项目招投标、总包分包转包、设备租赁管理、建材采购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建筑业企业强化管理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龙头。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总承包、施工设备采购和租赁、建筑实体质量保证、建筑工程安全保障的主体都是建筑业企业。
以建筑工程施工设备为例:建筑业企业是建筑施工设备的最终使用者,无论设备租赁市场发生什么变化,建筑业企业设备管理是建筑设备进入建筑市场的关口中。建筑业企业必须加强设备管理,设置长期稳定地设备管理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现场设备管理制度,配备合格的现场机务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有效的控制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设备水平,确保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和安全。
建筑业企业施工设备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工程项目经理部设备租赁必须从合法租赁企业租赁,不得与无法合法工商注册的出租者签订租赁合同,并不得与其发生结算;2)制定进入施工现场施工设备的最低技术和安全标准,现场设备定期检查保证良好状态,技术和安全标准,现场设备定期检查保证良好状态,技术和安全性能不合格的施工设备不得进入建筑工地。
通过以上手段可以规范进入建筑工地的自有施工设备和社会施工设备的状况,同时达到控制社会二手设备和租赁设备市场。因此,抓建筑业企业资质建设,就抓住了建筑市场建设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平法识读 任务驱动 教学法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057-03
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课程(以下简称“平法识读”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能课,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具有施工员、造价员、监理员、资料员等员关键能力的重要课程。其课程目的是教学生结合国家建筑标准设计101系列图集来读懂平法表示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并能进行钢筋翻样。由于“平法识读”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和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学遇到两大困难:一是“平法识读”课程图集和图纸信息量大,学习效果差。学习资料有多本国家标准图集和多套真实项目施工图纸,读图过程中对平法制图规则、节点构造大样和真实施工图等对应知识点需要串联,而目前国内还没有公开发行适合高职“平法识读”课程的相关教材,学习效果很难保证。二是“平法识读”课程实践性强,学习难度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僵化呆板,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方法机械,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加上理论脱离实践,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平法识读”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任重而道远。本文试对“平法识读”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平法识读”课程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很好应用于以实验性、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它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任务为明线、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为暗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平法识读”课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取代原来的顺序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明确学习目标,解除学生的困惑:为什么学,学来做什么。第二,根据相辅相成的教学情境和任务划分的教学单元和学习内容,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学生学习思路清楚,明白自己学到什么。第三,学生按任务完成各情境教学单元的学习后完成相应的任务,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自信心和职业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和同学的交流互动等锻炼了一定工作、社会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思路
“平法识读”课程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能力手册的指导思想,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施工员、质监员、造价员的岗位职责、任务分解、能力分析为依据(见图1),以企校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在教学安排上,以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为导向,突出“平法识读”的能力目标,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三、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设计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学和做是两个过程,必须学了才会做。因此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参与教学活动机会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发挥。学生对“平法识读”课程的学习往往感到迷惘,特别是对于记忆很多平法规则和反复做题有厌倦情绪,和实际工作又无法对应,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施工图识读能力是建工类学生必须掌握的十项专业能力中最关键的能力。建工类学生在校内熟练掌握平法识读技能不仅能在将来就业取得优势,也符合高职教育零距离上岗的需要。学生从未经历过真正施工过程,不明白平法施工图识读在施工中有什么作用,和监理员、施工员、造价员、质监员等员的岗位需求有什么关系,更不明白平法施工图识读将贯穿整个施工工作的全过程。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设计将根据真实工作任务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经历工作过程。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企业专家一起设计出适合本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如图2所示:
(一)教师根据真实工作设计任务。平法识读是建工类课程的专业入门课程,学生对于建工类知识是一片空白,不明白建筑工程施工图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和建筑工程施工有什么关系,和哪些工作有联系。本课程的能力设计主要是要学生掌握结构施工图识读的表达方式和构造,理解结构施工图识读贯穿施工员、造价员、监理员、资料员等员工作的全过程,根据施工图识读过程(施工图识读准备、熟悉施工图纸、图纸会审、钢筋翻样)了解结构施工图与施工管理的关联度,会从一个施工过程出发的首先会看图,然后看图能力强,会钢筋翻样。除看图能力外,施工管理能力、钢筋下料等也强调专业能力的拓展,比如在学习中要采取“以任务为核心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下达任务来组织本课程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确每一次课程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出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中强调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并能培养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课程教学以混凝土构件的钢筋施工过程分析任务,根据任务分解教学单元,根据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内容。平法识读课程任务可以设计成教学单元任务(子任务)、学习情境任务(阶段任务)、课程任务(总任务)等不同大小的若干任务如图3,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教师在第一堂课给每位学生下发一套已建成实际工程的图纸(包含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先让学生粗读图纸到细读图纸,先读建筑图再到结构图,让学生慢慢的融入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情境的教学。
如框架梁钢筋翻样任务,分解出框架梁构造知识教学单元。学生带着任务,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学习解决任务,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二)学生根据任务提出问题。学生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剩下的问题需经过平法课程的学习来完成。例如:学生在拿到JZL1钢筋翻样任务的时候,先根据先修课程所学知识在图纸上找出1号基础主梁,混凝土等级,保护层厚度,钢筋级别等,剩下的问题如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信息,钢筋的配置等通过课程的学习来解决,使学生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究竟是解决什么问题。
(三)教师融入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进行学习。平法课程根据建筑工程技术培养方案和能力手册制定课程大纲和标准,将钢筋混凝土施工项目钢筋工程的施工过程划分成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读图准备、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图识读等6个学习情境,梁钢筋翻样、柱钢筋翻样等15个教学任务,梁平法规则、梁钢筋大样等16个教学单元,每个学习情境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又分成6个工作环节,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进行学习。
(四)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任务。在完成每一个教学情境的各学习单元的学习后,学生根据学到的单元知识解决该教学情境的任务,在课堂上学生专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习有目的,学习效果显著。
(五)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答复和评价。例如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1号综合楼框架结构房屋为载体,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框架梁钢筋翻样任务(如框架梁的钢筋翻样),学生分小组,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自主进行训练,教师跟踪指导,小组学生先进行互评,教师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成果进行评价。
四、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结合工程实际、难易适度。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工程实际设计教学任务。学生对工作有很高的憧憬,任务结合工程实际工作情况,既能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工作的快乐。任务的难易程度要适当,让学生觉得他可以通过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解决一部分任务,极大程度的激发他的积极性,再经过之后的学习可以解决完所有的任务,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切莫设计出深奥和抽象的任务,让学生望而却步,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任务驱动的效果。
(二)教师应做好组织课堂教学和角色扮演等工作。任务驱动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学生自己在完成任务这个目标的驱动下, 自己去探索学习,从而达到培养技能这个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各班级分成若干各小组,各小组扮演设计方、施工方进行图纸会审、钢筋翻样等实训,学习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体验真实工作场景,发挥学习的最大效果。
(三)重视任务完成以后的答复和评价。学生扮演施工方进行图纸会审和钢筋翻样,通过学习完成任务后很在乎教师对他工作的肯定和指出问题所在,教师应及时作出答复和评价,同时对学生的工作给予肯定。这对创建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情感能力。
五、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教学实施也比原来复杂和困难,特别是根据工作过程来设计任务,编制解决工作任务所需掌握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教学的全过程。但是任务驱动教学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需要。
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使教师从这门课的“总导演”,变成了其中的一个“演员”,从“发号施令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合作者,围绕工作任务配合学生完成各项工作。而学生从原来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在完成工作任务这个目标的驱动下找到使命感和责任感,感受到知识的用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平法识读”课程中以实际工程案例应用任务驱动法可以避免学生因学习图集而感到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提高是有一个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杨洪雪.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过程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6(10)
[2]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
[3]赵丽艳,邹颖,刘海芳.工程估价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0(3)
[4]章卫芳.任务驱动型会计项目课程设计[J].中国建设教育,2010(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课题(2012JGB348)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施工;课程改革
The design scheme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concret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CHEN Zhong-qing1, L? Yue*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tent of concret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undergraduates majored in civil engineering after receiving their bachelor's degree. The goal of this course is to let students be familiar with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concret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master the concret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ent industry norms and standards.
Key words: Concrete structure;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reform
1.领域标准的设计方案
1.1领域设置的依据
本领域是根据教育部有关指导精神和意见,结合高职高专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模块式情境化教学”和领域体系的要求,与校外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完成的[1]。
1.2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遵循教学基本原则,汲取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方法,以融合工作与学习一体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实施教学,以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实践、素质教育三位一体,实现教育者的全面发展[2]。
1.3领域目标
以混凝土浇筑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建筑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构建领域内容和知识体系,领域内容和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2.课程改革设计标准
2.1学习情境一:混凝土工程施工入门
熟练操作抗压强度测试、抗折强度测试、抗拉强度测试的机械使用和测试数据分析见表1;
3.教学组织
3.1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与改革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转变观念,建立以学生的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处于积极参与状态,知识在学生亲自动手和行动的过程中获得。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
3.2教学方法与手段
行动导向的教学要求在教学组织及设计中,教师针对领域教育目标必须有目的地、系统化地组织学生在实际或者模拟实际的专业性情境的行动中积极主动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行动的过程,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具体运用如下:
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重合同守信用意识,掌握本领域的职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承担着如下的角色职能:创设工作情景提供学习信息;激发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技术准备计划);开发学习资源和安排学习活动;记录管理学生学习进度情况;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
4.保障措施
4.1混凝土工程施工领域教学实施保障措施
评价制度――领域团队每一个周期要进行自我检查与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回顾工作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并决定下一周期改进的具体计划。领域建设委员会也不定期进行审核,检查各有关运行部门的情况,每四个周期进行完整审核,以确保各部门和人员相互取长补短,改进工作计划,有效提高效能。
4.2考核
关注考核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情境单元考核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考核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物;沉降观测;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a)-0000-00
前言
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加重了城市的人、地矛盾以及交通拥堵现象,高层建筑和大型立交桥在社会的受青睐程度不断提高。在进行大型建筑的施工之前,往往需要对施工地面环境进行改造,加之建筑地基使得原本的地面平衡状态被打破,容易造成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因而必须要对建筑沉降观测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
1建筑沉降观测的重要性
高层建筑由于工程规模较大且工序较多,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局部不均匀沉降,进而会导致局部附加应力过高诱发墙体裂缝、缺口等问题,还会对建筑物内的管道、周边设施等造成危害。科学有效的建筑沉降观测可以有效减少施工期间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发生,当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向相关部门进行反馈,避免问题的扩大化,确保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目前,我国已将沉降观测纳入高层建筑施工规范中,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对沉降观测的重视程度。
2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建筑沉降观测的要求主要包括“五定原则”、观测时间要求、观测点埋设要求、观测仪器设备要求和观测人员素质要求五大方面。五定原则,这也是建筑沉降观测必须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即统一确定的观测环境条件、稳定的观测人员、稳定的观测设备、稳定的观测点位置以及固定的观测流程和方法。二是观测时间。首次沉降观测的数据会作为后期观测的原始数据,为了确保整体观测资料的准确性首次观测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时间进行,后续的观测也需要坚持较为稳定的间隔周期。三是沉降观测点。建筑沉降观测点的设置要根据建筑的沉降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并将其体现在设计图纸上,观测点要保证对称性以及分布的均匀性,且要尽可能避免观测点被后期施工所破坏。四是观测设备。根据建筑对沉降数据精度的具体要求进行设备的原则,一般来说测量的变形值的误差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电子水准仪的测量精度较高,因而在目前的建筑沉降观测中应用也十分广泛。五是观测人员。建筑沉降观测人员需要接受过专业的测绘技能培训,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并可以根据不同建筑的沉降观测要求选择恰当的观测方式。
3建筑物沉降观测存在的问题
3.1对沉降观测缺乏足够的重视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很多施工单位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存在投机取巧的行为,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施工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而会影响到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实效性,很多技术人员未能完全按照行业规范以及建筑的设计要求设置变形观测点,为了减少工作量,延长两次观测之间的时间间隔,当沉降观测数据不符合规定要求时,为了避免返工,往往会在沉降记录中填入虚假的数据。
3.2观测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
建筑沉降观测涉及到大量的建筑和测量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工作环境较差且条件较为艰苦,因而很多专业人才不愿意到施工场所工作,导致目前施工单位建筑沉降观测技术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较低。很多观测人员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培训,对于测量技能的掌握有限,无法准确使用测量器材,且对于沉降观测中检测出来的建筑物问题的敏感度不够,容易导致故障处理的不及时,这使得沉降观测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3.3建筑沉降观测点设置不恰当
工程施工初期需要进行相应观测点的设置,以便于建筑施工中的沉降观测工作的进行。如果观测点设置的不合理,伴随着建筑主体结构的构架和墙体施工的进行,一些原本设置于建筑外墙的观测点会遭到破坏。此外,还有一些观测点会被施工设备和工程材料遮挡住,相应的螺杆立尺无法被观测到,这时建筑沉降工作就不得不终止,建筑主体结构完工后的装修阶段的建筑沉降情况将无法观测到。
4加强建筑沉降观测的对策
4.1提高对建筑沉降观测的重视程度
首先,施工单位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树立建筑工程质量意识,提高对于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重视程度,对现有的建筑沉降观测流程进行规范和优化,制定恰当的规章制度对建筑沉降观测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促进相关技术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确保建筑沉降观测工作的成效。观测人员要严格按照建筑沉降观测流程和规定对建筑物进行详细认真的观测,并如实记录建筑沉降观测数据,相关质量监控人员对于沉降数据记录要进行详细的检验和审核,对于观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上报,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事故。
4.2提高沉降观测人员的专业水平
建筑企业可以适当提高沉降观测人员的准入门槛,注重建筑测量专业人才的引进,并设置相应的福利和晋升机制提高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可以定期选派优秀观测技术人员到高校或者其他专业机构进修。在观测人员正式进行观测作业之前要进行相应的岗前专业培训,同时设置相应的考核机制,待考核达标后方可正式上岗。施工单位需要建立相应的技术人员培训机制,对观测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素质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的基本目标要使观测人员可以正确使用观测仪器和设备,对于观测数据结果可以进行简单的分析,掌握基本的建筑不均匀沉降数据特征,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全面提高建筑沉降观测技术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
4.3正确设置建筑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直接影响到后期观测工作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在布置沉降观测点之前需要全面把握建筑的施工进程以及整体结构,根据施工地点的地质特征以及建筑负载状况对观测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观测结果足以展示建筑的局部沉降和整体沉降现象。为了确保沉降观测的长期进行,避免后期施工对沉降观测点造成破坏,一般来说,观测点需要沿墙设置且与外墙保持9m左右的距离。如果建筑的承重墙过厚的话,根据工程的实际状况可以对观测点的位置进行适当调整。有些建筑需要观测其主体框架的沉降情况,此时沉降观测点可以设置在桩基周围或者直接设置在桩基上。需要注意的是,建筑物首次设置沉降观测点之前应当先在两端位置进行设置。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沉降^测的总周期较长,且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对于技术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观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结果出现偏差,针对于此,施工单位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质量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物沉降观测计划,注重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同时加强在岗人员的专业培训,对于观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应对预案,确保沉降观测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童元土.分析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有关问题及解决方案[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06)
[2]王庆丹.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和数据分析注意事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0)
[3]谭超.建筑物沉降原因及预测模型分析[J].科技资讯,2015(26)
[4]黄庆强.沉降观测中的误差分析及精度控制[J].低碳世界,2016(12)
关键字:电大 工程造价 实训 运用能力
前言
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工程造价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电大以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的应用型工程造价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的技术性人才。学生不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际运用与动手能力。本文结合电大教育的实践与学生身上的问题出发,对如何提高电大工程造价类专业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进了阐述。
一、课程设置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学生所学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要,课程设置应以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深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加强管理,形成特色,从而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专业应用性要强
对于电大的学生,由于在工作中原所学知识不能很好的满足自己的需求,必须要提升自己的学历以及工作能力,在事业上上一个台阶,而且电大学生的素质层次不齐,因此,对电大的课程设置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更为严格。建立完善的造价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确定教学计划课程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一是教学计划应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及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1],特别是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之后。二是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同时考虑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考试的需要,以学生从事的工程造价岗位所需的知识、职业能力、技能来组织课程与教学。因此,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的可设置为:《工程识图》、《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预算》、《安装工程预算》、《装饰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标》以及工程造价专业软件实训。当然,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建设法规》、《建筑CAD》、《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也不容轻视,可以作为次核心课程来对待。
(二)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包括两个方面:实训与毕业设计。
(1)实训
课程实训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也为学生提供了实际工作过程的演练机会。在教学中发现,电大很多学生对具体的工程任务,不能熟练地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都较差。因此,要将工程实际问题与工程模拟相结合,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内工程造价综合实训。在设置课程实训时,本着训练学生“几大预算”(如土建预算、安装预算、装饰预算)编制能力为基本方针,按照“分项目、全过程连续进行”的方针进行课程实训设计[3]。
首先,选择一些不太简单,也不太复杂繁琐典型的工程项目,作为课程实训的载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进行了排序,比如按照:“砖混结构工程项目”、“框剪结构工程项目”、“精装修工程项目”、“工业厂房项目”[3]。然后,对典型工程进行设计,将建筑工程与设备识图、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结算、造价系列软件操作等知识分别整合到上面的具体项目中,转变成适合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对每个工程项目都要做出①在定额计价方式下土建预算造价编制;②水、暖、电安装工程定额预算造价编制;③清单工程量表编制;④清单组价(工程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工作;⑤工程中间结算和竣工决算文件的编制[3]。
(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迅速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既体现了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又体现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通过毕业设计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将工程造价专业知识(建筑、安装、装饰工程概预算,结算,决算等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毕业设计选题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老师可预先设计一些规模较小的各类工程,编制规范的任务书、指导书、实践进程安排计划及学生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清楚、难度适当;毕业指导书内容完整、对学生工作阶段划分合理、编制步骤与实际吻合;所提供的资料难度不能太大,要求来源于实际工程。然后,将学生分成3-5人一个小组,采用两种方式相结合:①采用让学生对实际的工程图纸编制预算并与专业人士所编制的预算造价对比;②不同小组对实际工程的图纸分别编制投标书,模拟真实的招投标环境,教师组成评标小组对其进行评标。让学生在工程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招标、投标。由于采用了真实的施工图纸,学生能接触到实际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动脑能较为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这种毕业设计形式,既能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以能让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便在以后的教学及设计中加以改进[4]。
二、课程教学环节
要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课程教学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保证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扎实地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关系。
(一)教材的选择
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选择最新出版的教材,我国的造价行业在不断的发生变革,最好选用2008年《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后出版的引入新的规范且经过修订了的教材。保证学生能获得最新的信息。第二,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5]。工程造价专业的一些工具书,比如,定额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而有些教材的内容又经常滞后于工程实际,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是该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的关键。电大属全国性院校,而在各地方有分校,因此各分校在进行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必须结合本地的实际,有些课程可采用地方教材。第三,注意教材的质量。我国还没有权威的、系统的工程造价专业教材,而且很多教材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复,甚至出现相悖的情况,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把好质量关。
(二)课程的教学
教学,在传授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边讲边演练,同时以实际工程案例贯穿教学始终[5],推行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工程造价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学生应该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财务等方面的知识[1]。但目前,我国还没有权威的、完整的、系统的工程造价专业教材,而且很多教材在内容上很多重复与相悖的情况,所以,我们在授课是要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整合主要体现在:合并、添加、更新和转移[1]。比如合并:有些课程中均包含的网络图、方案优选、资金的时间价值、财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可以固定在某一门课程中去讲授,其余课程不再重复讲授;又比如添加: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出版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工程造价各门课程中均不涉及,但它又是钢筋预算的基础。应该以此为重要内容之一,再综合预算软件的套价、图形算量等内容,设置在《工程预算软件及实训》课程中[1]。更新:不断地在《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等课程内容更新实际应用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转移:工程识图与CAD图纸的读识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将基础图、建筑工程图纸、电气图、给排水等图纸转移到《建筑工程预算》、《安装工程预算》、《装饰工程预算》中去读懂。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将现场摄制成数码照片或数码像带,学生就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反复观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较多较全面的内容,例如一座建筑物的建设,即使多次到现场也是无法看到全过程的。教师还可以用计算机将一件或一组数字化教学材料进行模拟,模拟出整个施工过程,这样既可以节约经费、节约时间,反复进行,还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为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内容,使学生容易掌握。例如工程造价的计量与计价软件,学生如果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入门,动手去操作的话,就无从下手,即使老师给学生演示一遍,学生不一定能够全部记住,这样,老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演示,配备专业的模拟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供学生在计算机上反复学习。
(三)教师环节
在师资培养上应下足功夫,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尽最大可能让相关教师多与社会接触,与外界专业界联系,参加每一次专业知识讲座和新信息的汇报,以拓宽知识面,保证专业建设能积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推行“双证书”教育
在人才的培养上,面向人才市场,并与“职业资格制度”相接轨,实施“双证书”教育,在构建课程体系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以该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与学历教育衔接起来,把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到具体的课程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上,使学校教学内容能直接、准确地反映实际工作的职业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培养出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三、应用实习环节
通过应用实习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了解社会对工程造价的新要求,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能较好地识读建筑图纸,学生应多去施工现场,看施工人员是如何完成各项工作的,以及工地上的钢筋、模板、水泥、砂、石等材料及各种施工机械等,门、窗、墙、楼梯、台阶、柱、梁、板等其构造特点,这些都是通过实习才能加强认识。通过现场施工人员的讲解,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结构构造要求和建筑施工技术,更能准确地计量与计价。学校应积极与施工企业合作,建立专业稳固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前责任教师应制定详尽的实习指导计划书,明确实习时间的安排、实习的目的、实习内容和实习环节、实习报告如何编写及实习成绩的评定方法。
四、结语
要提高工程造价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需要围绕学生职业技能来调整教学,不仅仅是实践性教学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它需要社会各界来共同关注,使人才培养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参考文献:
[1]张英,咏梅.谈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7(5)
[2]梅耀辉,张圣霞.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EB/OL].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
[3]王丽,王争.关于高职建筑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实训设置的研究[J].科技信息-职教与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