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绘声绘色美术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新课程呼唤教师更新美术教学新理念,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开放性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去激活学生的美术潜能,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初中美术 创新能力 策略探究
伴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推进,适应美术教育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生,像自主探索式的、自主互助式的、生活探究式的、诱思探究式的、互动合作式的、对话合作式的等。这些开放式的美术教学方式其落脚点在于培养初中学生对美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于通过相关有利于让学生获得审美情趣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去提升学生的审美综合素养。那么,如何通过现代化的美术教学方式去着力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师生关系是美术教育教学中客观存在着的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与差时时刻刻影响着美术教育教学的成与败。研究表明,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美术教育教学的顺利展开,有利于美术教育教学取得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对初中学生倾注爱,应尊重学生,应信任学生,应理解学生,应全面地关心学生对美术学习的需求。师生之间应彰显为一种民主、平等、互敬、互爱的和谐而又亲密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人格应要平等的,应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一种心理相容,教师应俯下身来,去倾听学生美术学习的呼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潜能,鼓励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发现、鼓励学生创造。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巧妙利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富于启发性的动作去努力激发初中学生的美术创新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大胆创新,从而让学生能对美术学习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始终充满创新的热情。比如,在教学“走进古人的生活”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互助合作式的现代美术教学方式,将自己作为合作者的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去,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探究,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角色表演,扮演一些角色,这样的教师亲自参与的互助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能让美术教学出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推选成员分别扮演先秦时代、秦汉时代、隋唐时代、宋元时代、明清时代等不同朝代的居民。因为教师的合作参与,学生热情高涨,师生心灵相通、相融,师生关系融洽,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强烈。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争先恐后、兴致勃勃地向他人介绍古人的生活,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将互助合作教学推向高涨。
二、重视学科整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现代美术教育倡导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应当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融为一体,美术教育教学理应融入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如果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能经常性地科学合理地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与融合,那么,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便会能灵活巧妙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我最喜欢的卡通画”时,上课伊始,执教老师先为学生们播放一段卡通音乐,将学生领入卡通的艺术氛围之中,学生们听到自己十分熟悉的卡通音乐,一定会感到兴奋,感到愉悦,深深地陶醉其中,学生们的脑海中一定会出现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接着,执教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引领点拨、指导学生为自己最喜欢的卡通画配上解说词并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演。学生们绘声绘色的解说、表演将美术课堂推向高涨。这样的美术课堂上,执教老师巧妙地进行学科的整合,恰当地将美术、音乐、语文、历史等学科知识融于一炉,为美术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扩展了学生美术学习的时空,增强了美术教育教学的趣味性与艺术性,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动力支撑。
三、课内向课外延伸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
中学美术教学内容繁多,不能仅仅依靠美术课堂教学去达成美术教学目标,而应将美术课堂向课外进行拓展延伸。教师应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汲取其中的养料。
比如,执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让学生去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并用自己的双手、大脑创造性地以美术作品的形式将家乡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表达出来。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美丽的家乡”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比赛,也可以进行这一主题的摄影比赛,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力、艺术欣赏力、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这样的活动开展能有效地弥补美术课堂教学的不足与遗憾,将课堂向课外延伸是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这样的课外延伸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结 语】
美术新课程呼唤教师更新美术教学新理念,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开放性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去激活学生的美术潜能,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其肖.初中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12(20)
【2】沙燕文.初中美术创新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新课程:中学,2016(3)
《课程标准》提到:“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人的行为深受环境因素影响,有极大可塑性、适应性。就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审美能力是人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也就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评定时所必须具备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文化,主要是指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广义的文化。想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求老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概念应该以培养学生怎样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和发掘现实的客观世界里的美,在这些审美活动中,尤其是在精神文化的培养、确立、形成正审美活动中,应当帮助学生确切的文化价值观,学习从文化的角度看待与分析问题。
学校树立素质教育办学理念,为我们创设美育熏陶平台!让学生能够频繁参与到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从而提高自身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对美术兴趣不大,学校和学生家长也不够重视。不少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只是一味让学生上课临摹,下课交作业,应付了事,缺乏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长期单一的技能训练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从而失去耐心和好奇心,也就对美术失去兴趣了。如在欣赏课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会一带而过,不重视欣赏课,或只是对作品的平淡介绍,而很少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历史意义,并在教学中尽是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学生根本没有体验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更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愈浓,审美的教育效果也愈好。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尽量上得生动、活泼、赏心悦目,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环境,使教室内充满和谐、轻松和快乐的气氛,并运用语言、教态和各种形象教学手段。如投影、录像、实物展示、范画、故事等等,使学生处于浓厚兴趣的强烈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三、开展活动促进提高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审美素质,应开展一些相关活动,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得到更好的发展,艺术情感也得到满足和升华。我校有幸成为厦门实验小学的分校,在总校名师云集的背景和他们鼎力帮助下,设立国画、儿童画、书法等兴趣班,每周两节课,我们看到学生开始的“茫然”到现在的“绘声绘色”!我们看到,美术已悄然活跃起来!
充分把握“节日”机会,给学生体验美术活动乐趣。三月份的读书节,进行书签设计和手抄报比赛活动;四月份的体育节,组织摄影队,记录赛场英姿、文明和不文明行为,过后展示,学生看了津津乐道;五月份的艺术节,更是热闹纷呈,邀请书画家现场挥毫泼墨,展现中华民族书法、国画传统文化的魅力,30 米长画卷,融入每班同学共同智慧和团结协作精神,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令围观者同样激情澎湃!
学校设立漫画、日记画投稿箱。每学期办刊两期,学生自行投票评比。旨在培养学生天天注意观察的习惯与观察能力的提高,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边欣赏边投票,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美育与德育的熏陶!
邀请美术教育、国画、书法、漫画等专家到校讲座,给全校师生普及美术知识,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美术认知程度,促进欣赏能力提高!
四、美化环境熏陶感染
美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色彩、线条给人展示可直接看到的形象。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美化美术教室,使学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试想,在美术教室里摆满了学生创作的艺术品,弥漫着浓浓的艺术气氛,学生自然而然的被这种浓浓的氛围所感染,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和创作热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就显得更有利于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体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创设学习环境的思路应该是开阔的、多样的而且必须是在保证学生能够扎扎实实的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农村美术教育如何发展?在多年的农村美术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建立美术兴趣小组是有效整合农村美术资源,发现培养美术特长生的最佳路径。美术兴趣小组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学生的欣赏和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因此,在农村更显得有必要建立美术兴趣小组,以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砥砺学生的学习品质。
下面我就农村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开展的些许探索和尝试作一简述。
首先,遴选学生组建兴趣小组。
为确保参加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与几位美术特长生一道制作了一份精美的简章,较为全面的介绍了本团体的表现形式,活动内容以及作用。在众多的报名者中,我通过面试和笔试遴选了其中的20名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在我的指导下,他们民主选出组长,并制定了具体的活动规则作为活动开展的制度保证。
其次,精心合理安排活动内容。
一 、体验民俗民风,传承民间艺术
我的家乡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历史源远流长,为了能够零距离感受民间手工艺品的魅力,我把他们分成五个小分队,利用休息时间深入乡村学习各种民间手工艺制作,并举行了一次手工艺制作展览,看着展览室里红通通的大纸灯笼、昂首挺胸的木雕雄狮、层次复杂的塑料管编制小鱼、色彩缤纷的手链、朴素大方的泥塑娃娃等等,小作者们脸上荡漾着得意的神情,当看到别的同学对自己的作品啧啧称赞时就更心花怒放了。在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中,不仅陶冶了他们的个性和情操,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为美术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
二、利用乡土资源,贴近学生实际
结合原有教材进行适度增、改,努力挖掘农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
如八年级《设计社区模型》一课,学生对城市的高楼大厦印象模糊,思路便过多的依赖课本图片,我便把题目改成《我的新农村设计模型》,这下学生的思路一下打开了,许多生动的作品随即诞生了,有的同学把自己的家园设计成一座座别墅,房顶的瓦全用太阳能电池板代替了,地下设计了沼气池,房前屋后都是大花园,开满了颜色形态各异的花朵,晴朗的天空,新型的能源,对未来的家园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在上欣赏课时,也会根据材料的特点灵活开设诸如《竹根造型》、《玉米根艺造型》、《有趣的叶子》、《家乡的泥人》、等课程,丰富课堂内容,弥补课本不足。
三、巧用环保材料,培养创新能力
经过人们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有些"废品"也可以变成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像这类的环保工艺教学对于农村教学来说更具有优越性,各种各样的树叶是贴画教材的好材料,学生随处可采,既经济又实惠。与此相同的布贴画,黄豆、绿豆、红豆等植物种子、树皮、树根、石子、瓷砖、易拉罐、旧报纸等都是绝好的美术创作资源,在学生的手中都可以变成一幅幅漂亮的画或一个个有用的东西。课后我们还举办了"环保手工艺制作比赛",获奖者全校公布表扬。像这类美术活动不但能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锻炼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助学生想象力和创作思维的发展。
四、利用地域风情,拓展创作源泉
在我们农村,古祠堂、庙宇、中西混合式屋等较为常见。这些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其外形非常讲究。柱的形状各异,而且还刻有龙纹图案,有些则雕刻书法对联。连柱础雕刻的图案纹理各异,精巧别致。墙壁上也雕刻了形态各异的浮雕。在鉴赏这些作品时,我先通过拍摄录像、照片收集把乡镇的部分古建筑展示给同学们欣赏。然后让他们分小组就近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学生可以通过采访探讨、拍照片、速写记录等方法,把这些古建筑与人文历史故事也一起收集、记录。回来后作汇报时,每个小组都踊跃发言,把自己收集到的古建筑的资料通过照片、录像、速写等方式展示在大家面前,并结合小组成员的绘声绘色的讲解、陈述。小组成员一下子都变成了讲故事专家,把村里当年的历史故事讲解得栩栩如生。
五、利用校园环境,锻炼实践技能
关键词:多媒体 教育技术 美术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局面,“让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新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每位教师都在新形势下努力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手段、方法。其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各学科争先利用的课堂新手段,在美术教学上,它更是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面对各种纷繁多变的视觉信息的冲击,对于一门以视觉为主的学科——美术教育,已经全方位地感受到了“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那如何让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运用。
一、巧用基点——感官激趣。学习的过程涉及学习主体的知、情、能、行等多方面因素。研究表明: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感官协同作战,三天后记忆的内容占百分之八十左右。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声、光、电、色的多种作用,通过动态演示,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习过程。如:《小动物盖房子》这一课。“呜!房子被大风刮倒了,怎么过冬呢?小兔伤心地哭了。”我通过课件把这一幕真实地再现于学生目前,伤感的背景音乐,可怜又可爱的小兔子形象等等,同时触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把学生引入了所描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同情心,为下一步的自主创作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把握活点——制造氛围。要形成良好活泼的学习氛围,很大程度上由学生的兴趣所决定。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使个体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曾经说过的:“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因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六年级的《诗情画意》。一首古诗、一幅插图什么能带动学生呢?很明显,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利用媒体教学却正好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一是可以在诵读熟悉的古诗的同时,能够欣赏屏幕上出现的一个个精美的画面;二是通过欣赏一系列的优秀名家作品,充分了解“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的意境,提高学生内在的美术修养;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
三、稳住评点——设疑解难。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很关键的一点是: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美术的学习中,由于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学生生活经验的限制等原因,作画时经常会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入手。有的教师干脆告诉学生作画的主题,直接点出画面该完成的主置。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机械化,学生缺少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这样演示,是学生看清了……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引读,学生各抒已见的议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巧用多媒体,既省时省力,又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创设动点——情境体验。电教媒体有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他们极大地兴趣,唤起了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如:四年级的《雪花飘飘》这课。“下雪了,洁白的小精灵在空中漫天飞舞,一会儿落到田野,一会儿落到河边,刹那间,树白了,屋顶也白了,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这样的美景,对我们南方人来说,亲身经历的很少,好像是只有在童话中才出现的美景,看过的人很少,而且小学生生活经验更少,对“雪”的认识只是来源于电视或图片,没有感性的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雪花”的“情”也难以被激发起来。而借助对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这一节课前,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要去“北方第一村”旅行,学生兴致盎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后点击鼠标,教室里响起了“轰轰”的风声,逼真的音效仿佛让学生真的乘上飞机,来到了北方的永年县广府镇东街,学生一睁开眼睛,就从屏幕上看到了飘飘扬扬的雪花落下来的美丽景色,便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街道上是什么样的?街边的房子、树什么样的,顺着街道继续前进,来到了河边,又来到了山坡上……。学生置身于飘雪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多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空间在无限扩大,技术在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将美术教室扩大到了有信息海洋之称的互联网上,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巧用技术,是一个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强大的仓库,我们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学习新的本领,这样才能成为教师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关键词]情感教育 美术鉴赏教学 高中美术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61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对高中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相应地得到了一定的更新,有效促进了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美学素养的提升。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提高美术鉴赏教学质量,高中美术教师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中,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时融入自身的情感,提升美术绘画与鉴赏的针对性,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艺术的熏陶,促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个性。
一、以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增强美术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通过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引导,真正发现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从而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想象,让学生自己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悟、比较、思考和分析,来强化对美术的见解与认识,并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例如,当我们面对绘画大师达・芬奇的世界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面对这幅画,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蒙娜丽莎微妙的笑容,因为那是整个画面的中心。随着进一步的观察,可以看到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是同她的微笑相呼应的。教师此时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讨论思考之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讲解,渐渐能感悟到大师描绘的是集端庄、善良和温柔于一身的女性,蒙娜丽莎所代表的是仁爱和尊严。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亲切、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
二、以情感教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但在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教育来进行和谐教学,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不能一人从头讲到尾,即便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还是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情感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其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的前提。所以,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由想象,大胆发挥,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做好师生互动。
还是以欣赏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为例,学生在欣赏蒙娜丽莎的美时会产生不同的意见。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提高教学效果。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教师不能打断学生的评论,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与想法。不同意见反映出学生审美的差异性、环境等对其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三、以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需要美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感受美。学生通过对美的东西进行观察、体验,能增强自己对美的感知,以此来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感受美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的从感官上直接感受到美的冲击,从而激发起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情感,进而提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欣赏评述 农村学校 欣赏角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在小学美术教学欣赏课中,欣赏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欣赏课的教学,让孩子欣赏到中外美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通过老师的指引,了解作品的相关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孩子们的基本的美术修养及审美能力。在《美术新课标》中指出“美术教学在于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而在农村,小学美术欣赏领域教学对提升国民的整体艺术素养的提高更是不容忽视的。但是,农村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根据农村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现状,及如何改善农村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我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从事农村的美术教学四年来,执教六个年级,大致掌握了不同学龄段学生的性格与特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有比较短,再加上他们活泼、好动,各方面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也比较差。但是他们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都比较强,好奇心特别重,天真烂漫,思维比较敏捷,基本上是想说什么就能够说出什么,童年无忌,往往能说出成人所想不到的话语来。恰恰在美术欣赏课中,这种强烈的色彩能够激起他们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最简单的如红彤彤的太阳、绿茵茵的草地、金黄的麦穗、蓝蓝的天……,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感到欣慰和喜悦,每当他们欣赏这些图片的时候,尝尝伴随着惊讶声与喜悦声,这正是他们乐于接受的表现,曾经我尝试一幅画的黑白效果与彩色效果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低年级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会更强烈一些。
中、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有一定的发展,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在绘画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加上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所赋予的巨大的想象空间,能够说出天马行空的想法,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且敢想敢做。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把基础造型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可以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充分表达自己感受与喜好。
二、农村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农村的孩子们而言,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很多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对子女疏于管教,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别提会培养孩子的美术欣赏水平。同学们信息闭塞,见得少,就会产生局限性。
新入职时,由于对农村小学学生的特点掌握的不够细致,在美术欣赏课的课堂教学上理解的还不够深刻,第一次在给学生们上欣赏课的时候,我准备十足,讲的绘声绘色,学生们听的也津津有味,表面看上去这是一堂成功的美术课,但是等我课后写反思仔细回想的时候才发现,大多数作品分析的时候都是从作者的背景、时代特色、构图、色彩等方面讲解,而违背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而我这些专业术语的大量运用,看似讲的深刻其实学生并不会理解,这会使学生们觉得美术作品高不可攀,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挫伤学生参与艺术欣赏活动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艺术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可能以上我的第一次讲课遭遇,也是当今美术欣赏评述教学领域的通病,在美术欣赏课中,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自己消化就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美术欣赏顾名思义就是重视学生的欣赏,学生不参与,教学活动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形不成自主欣赏的氛围条件,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对欣赏课学习的自觉的、主动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审美教育的要求。
三、小学美术欣赏课的解决策略
1.引导正确的欣赏角度
孩子们的审美是属于直观审美,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按照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习惯来欣赏美术作品看,进而误入歧途。一般来说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同学们表现的认同感较强,若面对表现性风格的作品的时候就能产生新奇感甚至是抵触情绪,例如三年级《形形的线》这一课,其中有一幅毕加索的作品《坐在藤条椅上的朵拉马尔》,孩子们就很不理解那么乱的画为什么能是名画呢,会明确的说出来自己不喜欢,并产生排斥之感。所以美术欣赏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感知作品的外在形式以及艺术特点,不要在乎“像不像”,其次是观看作品的艺术形式,区别作品应该属于哪种美术类别、表现特点和欣赏方法,最后是体会作品的风格,感受到画家的个性,以及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
2.强调欣赏与动手相结合
欣赏教学与手工、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手工、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在欣赏时安排具体的操作活动。如我在讲述二年级的《夸妈妈》这一课,先让学生欣赏有关母爱的世界名画,然后自己尝试着根据自己的记忆画一幅,不一会,一个个妈妈的形象就诞生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书本上大师的作品进行比较,然后进行评价,学生在动手中兴趣盎然的欣赏了外国名画,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3.把美术欣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在美术课中只要我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里就肯定是带有音乐的。在美术课中适当的引入音乐可以更好地辅助教学,特别是在欣赏教学中,音乐所具有的独特感染力,无形当中牵引着我们的思想,从而带领学生们的思想走进画境,能够强烈的激感,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还可以适当的融入思想教育,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领域的情感教育。像三年级《大海上的船》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们了解跟船有关的知识,在讲到驱逐舰和航空母舰的时候,引入了我国的国防教育思想,使学生加深爱国思想。
4.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地理与环境优势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感知美。
在钻研教材时,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如在教《过个有意义的生日》一课时,先问学生“每年谁为你过生日”,“是怎么过的”。然后宣布“今天,老师要为大家过一次集体生日”。同学们一下兴奋了起来。我拿出买来的两块大蛋糕,为全班每位同学插上一根蜡烛。在点燃蜡烛的同时放生日快乐歌,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唱了起来。唱完歌,大家一起许愿,一起吹灭蜡烛,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感情自然升华,激发了绘画欲望,从他们笔下画出的线条、色块再也不是无情之物,而是表达真挚情感的符号,情与画完美结合。
二、创设童话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爱听童话故事的特点,巧设情境,感染他们幼小的心灵,从而使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得到健康发展。如在教《做头饰》一课时,我绘声绘色地为大家描述《熊妈妈学校》这篇童话。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融入了故事情节,故事讲完了,他们一动也不动,还没有从故事情节中走出来。我稍停片刻后宣布:今天,我们来做故事中小动物的头饰,做完后,我们来表演刚才的故事情节。学生的情绪一下沸腾了,都忙着精心设计自己的角色,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学生们所设计的头饰极为符合故事情节的需要。接下来的情境表演,更是声情并茂,成为本课的又一个亮点。我想,同学们在这节课里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精美头饰的绘制方法,而是对真、善、美最深切的体验。
三、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美。
在小学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主题活动,并有意无意地观察到主题画面,头脑中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当学生的活动感受,形象感受,记忆感受最鲜明时,只需稍加选择,就可确定自己的画面。如在教《吹泡泡》一课时,我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吹泡泡”。学生非常高兴,一遍一遍反复地蘸肥皂液,为的是一次比一次吹得大,吹得多。他们努力地扇起泡泡,希望泡泡在空中存在的时间长一些。欣赏着透明的泡泡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不断变幻的色彩。全班同学在尽情的游戏中,体验到蘸肥皂液、吹、扇等生动的人物动态。感受游戏,画游戏场面,学生从开始游戏到选材、构思、以至无拘无束地完成作业,整个课堂活泼自由,激发了他们表现形象的灵感,培养了学生对美术课的情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创设美术氛围,引导学生欣赏美。
创造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美术的气氛中,无疑是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中的好方法。如在教《小挂饰》一课时,我把自己制作的小壁挂、小饰物和上一个年级的优秀作品,精心地布置在教室里。学生一进教室,马上被这五颜六色的作品吸引住了。有的同学说:“真漂亮!”“哇!太棒了!”“我也做一个更漂亮的,挂在我的房间里”。浓郁的艺术氛围,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迫不及待地要创作出更新更美的艺术作品,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们启动创造思维,进入美的探索与创造的进程。
五、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创造美。
绘画是用笔、线条、色彩、光线在纸上的空间组合,作用于人的眼睛,感染观者的心灵。音乐则是用节奏、旋律、和声、强弱等手段,在乐器或声乐上进行组合,形成时间艺术,作用于人的耳朵,陶冶听者的情操。美术教学将这两门息息相通的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创设了优良的教学情境,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教《我的太阳》一课时,我想到了《种太阳》这首歌。我将这支明朗、欢快、节奏愉悦的歌曲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构思作画,创作出了一幅幅主题突出,构图饱满,色彩鲜明,富有想象力的作品。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获得学生的尊敬,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开拓广阔的课堂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中学 美术教学 作用
1、多媒体教学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地位
1.1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
1.2应用多媒体技术,诱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情,总是会投入积极的情绪,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良好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将音乐添加到美术教学中,使抽象的音乐思维和具象的美术思维相融合,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视觉和听觉达到共鸣,会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 如在欣赏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可以配上古筝名曲《高山流水》,那种时而平缓,时而高昂的旋律,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好像身临作品巍峨、崇高的意境之中,体会事物的本质,领悟作者的思想,从而描绘出真实的画面。
1.3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内容美的理解
美术作品内容美主要是指画家通过塑造某个事物的形象,能够再现作品中的现实,以及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作品再现的现实生活中看,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天文地理、人文自然无所不容。学习《开国大典》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剪辑一些关于《开国大典》的影片资料,让学生先看看开国大典时的伟大历史场面,当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载歌载舞,万众欢腾,包括阅兵式雄壮威武的场面。通过这些影片资料,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看出《开国大典》的内容美,也会使学生对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式产生深刻的印象。
1.4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信息
教师首先在课前编辑好课件,把课堂中需要涉及的知识点、高质量的作品图像、简要的文字说明以及引人入胜的音乐准备。例如,教师要对某个艺术家进行讲述时,在课前首先选择好关于这个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图像,并用文字对作品进行分析说明以及其他资料组合制作成课件,比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程度,然后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系统地连续地对其进行欣赏,这样也给学生和教师留下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分析这些作品的美,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的机会,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接收更多的信息。
2、多媒体与情境化教学的整合
以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络等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技术,进一步把电视所具有的视听结合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整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互交方式,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使学习者沉浸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先天禀赋着对情境化教学的支持,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突出了信息互动与情感互动,使得情境化教学不受阻碍,更加自如。 在美术教学中,媒体的应用并不是随意的,需要遵循认知科学规律。经过归纳概括,多媒体支持的美术课堂情境化教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媒体的引入与使用也应该遵循三个阶段的不同要求。
2.1感知———创设情境、引入意境、认知
表象在教学起始阶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创设一个立体化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以情境的创设导入新课。 此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爱美而乐学,主动地了解、欣赏艺术作品的形式美,通过对美术作品表象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体验并尝试创造艺术作品的内心冲动, 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为开展教学奠定基础.
2.2认知———置身情境、理解知识、激感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总是将“去情境化”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学习者面对的是一些抽象的符号和难懂的意义。 这种“去情境化”的知识剥离了知识的情境线索和相关信息,使得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多、更大困难。 在利用一定的情境导入新课之后,还应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者建构新知识、理解新知识的情境。 将知识还原到一定的情境之中,可以激活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使学习者能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并理解当前学习的新知识。 同时, 一定的情境还可以激发并培养学习者的情感,促进学习者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3深化———创设情境、丰富想象、迁移
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即实现知识的迁移。对于美术教学而言,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学生应能独立感受美、评价美并进而创造美,绘画出自己的美术作品,实现知识的迁移。多媒体以其信息形式的多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使得创设迁移知识的情境成为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之中,学生通过对情境的体验与个体化感受,展开丰富地想象力,结合所学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3、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能够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他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中学美术教学向信息化、多元化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中学美术教学中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教学,能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有效地帮助老师实施教学,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童素梅.直观、感受、升华———浅析网络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界,2012(16).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 情趣性 实践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创造一种学生乐于学习的情趣,对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我们农村小学,受经济和地理位置的限制,没有专用的美术教室,美术教具配备不齐,教室里没有多媒体设备。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情趣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导入的情趣性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课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常采取以下几种情趣性导入:
1.猜谜导入 例如,我在教《纸蝴蝶》一课时就先让学生猜谜:“身穿花彩衣,翩翩能起舞,常在花丛中,人见人欢喜。”然后出示蝴蝶标本、挂图,再简单地介绍蝴蝶。这个导课所用的时间不到5分钟,但因其有趣、简洁,而且富有启发性,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急切学习的动机。
2.故事导入 采取寓意深刻且幽默轻松的故事导课,教师的教学语言铺陈渲染得绘声绘色,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
3.音乐导入 教师在导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利用音乐这一形式来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例如,上《戏剧脸谱》一课时,教师可放一段戏曲(如京剧、越剧、昆曲等)来导入新课,使学生立即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
4.游戏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需要,可以采用游戏活动导入新课,增强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情趣性
教学过程是一节课的重点环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也是学生形成美术概念和审美观念的主要途径。下面分别从欣赏课、剪纸课、水墨画三种课型来阐述教学过程的情趣性。
1.欣赏课课堂教学的情趣性 如我在教欣赏课《有趣的童话神话人物》时,我先问:“同学们看过哪些童话和神话故事呢?是看故事书还是动画片?对故事中的人物的印象和故事情节还记得吗?能说一说自己对看过的童话和神话故事的感受吗?”此时,同学们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我趁热打铁,宣布下一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题。
2.剪纸课课堂教学中的情趣性 为了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兴趣,我找来许多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当学生们看到剪刻精美、造型夸张有趣的剪纸作品时,无不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我顺势利导,鼓励他们说:“只要你们努力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不但能学会剪纸,而且还能剪刻出同样美丽的剪纸!老师对你们有信心,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有。”于是,剪纸活动就在学生们跃跃欲试的冲动和极大的兴趣中开始了。
3.水墨画课堂教学中的情趣性 在教学《彩墨游戏》时,先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尽情挥洒,表现各种线条。再利用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让学生找出哪些线条具有水墨画墨润美感。接着教师作一些演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安排有主题创作,主题可以非常宽泛,以学生喜爱的,乐意去表现的为主。如:女孩子喜欢表现花卉,男孩子喜欢表现怪兽。作业效果令人满意。
三、课堂评价的情趣性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针对《新课标》美术评价多维性和多极性的要求,我将整堂课划分为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
1.兴趣评价 如在上《面具》一课时,我先出示面具范作,介绍面具的来历,再用屏幕显示跳假面舞的情景。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对面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趁热打铁,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以肯定后,再问:“想不想马上学习用报纸做面具?”学生说:“想!”由于以前学过折动物头饰等,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折纸基础。再者,本课的折纸难度不大,我每组分发一只面具底坯,让学生先拆一拆,再出示折纸示意图,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折出面具。
2.创意评价 在设计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对五官和花纹进行了大胆的设计与想象。学生想象出了长的、方的、圆的、扁的五官,还有蒜头鼻子、樱桃小嘴等,十分生动形象。对于脸上的花纹,学生也设计得十分大胆、夸张,有的用各种花卉、植物、动物、人形作为装饰的,还有说用羽毛、骨头、绳子、刀剑来装饰的,真是种类繁多,五彩斑斓。这些富于想象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都应十分尊重,而且必须充分肯定其具有合理、创新因素的部分,哪怕那一部分是极其细微的,也必须充分肯定,甚至有时可以“过分”肯定。如“你真了不起。”“老师也想不起来!”“画家也画不出来!”“你将来一定是一位出色的画家!”等等。
3.结果评价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平时经常在评价学生作业时用插红旗、种红花、贴五星、贴笑脸等等。这不仅直观有趣,而且还体现美术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