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生价值的理论范文

人生价值的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生价值的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生价值的理论

第1篇:人生价值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百家讲坛》;大学生;认知心理

自《百家讲坛》在中央电视台开播以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普通民众的狂热吹捧与学术界的冷眼不屑相互对立,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文化大众化与精英化的对立。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对接受它的读者群产生复杂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最具权威的高等教育三段论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时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时为普及阶段。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原定在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目标,提前到2002年实现,实际上2003年已达到17%。对照这一理论,当前我国正处于文化大众化阶段,并将不断步入文化普及阶段。”[1]作为大众文化影响下的一代,大学生对外界的文化刺激都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心理。在高校,《百家讲坛》已经成为众多大学生喜爱的栏目,《百家讲坛》的相关书籍在大学生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作为电视传媒,《百家讲坛》对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影响是深刻而直接的。大学生是国家科学进步的关键。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在大众化时期树立正确的认知心理显得至关重要。

一、《百家讲坛》对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影响

       (一)对未知的渴望,学习兴趣增强

作为中央电视台最有学术水准的一档节目,《百家讲坛》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名家学者的机会。不可否认电视媒体的播放形式也是吸引大学生倾心于《百家讲坛》的重要原因,新闻媒体的作用就是将最深奥的东西通俗地传递给它的观众,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对知识敏感度较好的时期,《百家讲坛》的出现,为其提供一个获取丰富的课外知识与不同学术见解的渠道。同时,从《百家讲坛》中,大学生能够获得精神和学识上双重的愉悦,而这一愉悦的心境,有利于大学生能够增强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断扩大自身视野的强烈要求。从这一角度来说,《百家讲坛》对当代大学生之间是一个双向促进的作用:《百家讲坛》的通俗性与学术性吸引大学生,同时改变着大学生的受众心理。

       (二)不同“讲台”的双向比较,对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

《百家讲坛》与大学教学课堂作为两个不同的知识和学术传播的舞台,前者追求学术的大众化,后者追求学术的精英化,但却是“一种学术,两个舞台”。对于文化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更加倾向于文化的大众化需求。大学生还处在接受知识的基本阶段,他们内心不仅需要一种能够利于个人获取知识的有效渠道,而这一渠道既有知识学术性又有娱乐趣味性。大学教育讲堂毕竟不能以《百家讲坛》通俗化的模式来运转,那么,大学生在枯燥的大学课堂学习中无法满足其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一些抵制的情绪,这是不可避免的。

       (三)学术的“商业化”,错误的认知

《百家讲坛》所提供的是商业化基础下的学术传播,不少的学者名家从中名利双收。这给大学生的认知印象是学术也可以通过商业化的途径而获取个人的成就——社会名誉和经济收入。在当今几乎一切都在商业化运行的时代,学术的天地也开始遭到商业化的侵蚀。这一文化导向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术观念,这种心理认知导致的直接后果:一是学术思想的浮躁,急功近利,追求短期的利益。不顾学术的规范与严谨,更有甚者可能会由此而不甘于学术研究的冷板凳,而追求如何将自己在商业化中取得名利;一是价值观与人格心理的异化,众所周知,大学生还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阶段,这种商业化思维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心理,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人格心理的异化。无论是何种结果的出现,对社会的发展与学术科研的进步都是不利的。

二、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结合我平时的观察和教育研究者的研究我觉得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当代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学生自身的修养问题等等。这里我主要分析导致大学生认知心理偏差的社会和教育原因。

首先是社会方面的原因,电视媒体作为主要的社会舆论导向的工具,对公众的心理认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百家讲坛》是以学术性和文化性的角色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其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的理解以及学术道路的影响不可忽视。而当前出现的现象却是为了获取较高的收视率,电视台过分追求趣味性与娱乐性,而相对忽略了学术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如前不久出现的“十名名校博士联名批评于丹”的现象,这其实还是一个学术规范性的问题。文化大众化的同时不可以盲目地追求大众的审美要求,而应该在大众化与学理严谨性之间寻求平衡。另一方面,电视媒体的一个重要的特色是其商业化的运作机制,虽然我们说商业化运作不一定就会损坏学术传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但是当前事实表明,《百家讲坛》学术传播确实受到了商业化的侵袭,这是不可忽视的。收视率固然是媒体追求的重要目标,但并不能成为其最根本的目的。所以,当前出现人民(下转第121页)(上接第114页)大众对《百家讲坛》的狂热追求与学术界冷眼不屑的对立,其实还是由于这一方面的原因。而这种现象对大学生的认知是不利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国家和电视媒体的共同努力:首先,国家要加大对《百家讲坛》等大众传媒的规范力度,提高其学术的规范性和知识的权威性。使文化的大众化与精英化相结合,既满足普通民众的审美需要,又不失学术价值,从而正确引导公众。另外,作为电视媒体必须在保证学术规范和学理性的情况下进行制作,不可单纯地追求如何符合公众的需求。其次,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因文化大众化而产生的认知心理方面应该担任重要的角色。高校除了积极的引导外,同时应该对当前的教学制度进行一定的反思。从国家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越来越走向大众化,但是,学校的教学却并没有相应得做出调整。我认为,教育对象和数量的扩大必然带来教育层次和水平的变化,先前单纯学理化的教育形式已经不能适合当前教育现实的需要,同时受时代的影响,大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不只需要一个单纯的知识授予者,同时需要一个充满知识趣味性的学者。不可否认,在这些方面高校已经做出很大的贡献。但社会是飞速发展,各种新观念和新现象层出不穷,需要高校不断的更新教育的理念以适合时展的需要。

第2篇:人生价值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帮扶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现状分析

(一)自信心缺失、自卑心理严重

自信心缺失、自卑心理严重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较明显的一个心理特点。经济拮据的家庭成长环境不仅会降低学生的物质生活质量,而且会导致学生的精神生活匮乏,进而影响学生心理的发育,导致其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进入大学以后,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加容易流露出对自身能力的质疑和自卑心理。通过对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级24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显示,23.3%的学生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16.7%的学生表示不愿意接受资助,53.9%的学生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文体特长等方面不如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

(二)“自我”意识强烈、孤僻心理加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期生活在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常常会为衣食住行、学习等费用担忧,在四处筹备这些费用的时候可能会遭受一些人的白眼或不屑,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内心产生卑微感,进而产生一种保护自我的欲望,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拒绝与其他人深入交往。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心有与外界交往的欲望,却常常认为自身在某些能力上存在“缺陷”,脱离了集体,加剧了心理的孤僻程度。

(三)焦虑指数较高、抑郁现象明显

高校学业压力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不仅要对生活精打细算、为高昂的学费发愁,而且要承受学业所带来的压力。通过对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级24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SDS标准分在53分至62分之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为7.76%,即反映了有19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存在轻度抑郁;SAS标准分在50分至59分之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为12.65%,即反映了有3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存在轻度焦虑。

(四)敏感程度较高、负面情绪严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更能体会金钱的来之不易,因而,在金钱的支配上十分慎重,而丰富的校园生活、人际交往可能会进一步增加额外发生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心的冲突就会进一步加剧,外界同学的言语或行为往往会引起其内心敏感性增强。社会人士善意的资助可能也会使学生内心产生“被别人看不起”等负面情绪。

二、认知行为疗法理论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中的应用

(一)认知行为疗法理论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克于1976年建立的认知治疗技术为基础,由认知理论和行为治疗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形成的系统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认知的改变也可以进一步影响行为的改变。通过矫正来访者的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并时刻把认知矫正和行为矫正联系起来,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良性循环。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途径

贝克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心理与行为,是受非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从前面的分析得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冲突主要表现在认知失真,即存在非正确的认知。认知行为疗法是用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治疗技术、行为矫正技术进行心理辅导,而认知重建最关键是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心理帮扶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斯汀格的认知失调论认为,认知失调是当人的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认知产生矛盾时,出现认知的不协调,人的内心就会产生压力,就会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认知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情绪。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十分重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参观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现在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关注和关心、身边的优秀榜样等,从而摒弃不健康、非理性的思潮。

2.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和自立精神

贝克的认知疗法接受了各种生活事件导致情绪和行为反应时要经过的认知中介。情绪障碍、行为障碍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但由于人们多年积累的生活经验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认知方式及评价模式。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并不是像镜子那样被动地、精确地反映事物,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因此,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是心理帮扶的关键。例如: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于2012年首次在2011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彩虹成长计划”,包括以“认知自我、树立自信、人际交往”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辅导,围绕“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执行能力、领导能力”开展的能力拓展,以及针对活动中表现一般、难以突破自我的困难学生开展极限运动等潜能开发项目。

3.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

认知行为疗法理论指出,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总理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小数乘以13亿就是一个大数,任何一个大数除以13亿就是一个小数。”由此可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并没有过时,反而是更适合我国国情、发扬优良民族精神的消费观念,这种观念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坚持的,更是每一个公民应该秉承的传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认清自身经济情况,理性接受家庭条件所带来的“限制”,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去,不盲目攀比,不奢侈浪费。

综上所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中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扶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应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矫正学生的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并时刻把认知矫正和行为矫正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良性循环,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云,谢莉.规避与善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 [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

[2]华强,邓丽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航,2011,(26).

[3]辛晓亚.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第3篇:人生价值的理论范文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特征

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是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相比,其人生价值取向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如下:

1.人生价值取向的波动性。“波动性”指的是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无序”变化的特点。民办高校大学生一般在校3至4年,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其人生价值取向发展、定型的过程,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递进。然而据调查,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似乎并不遵循“不成熟――成熟”的发展模式,而是在其间游移不定,出现多次的反复。民办高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大一时目标明确,大二浑浑噩噩,大三时才猛然醒悟,因为这时有生存危机感了,大家都开始忙着找工作了。

2.人生价值取向的模仿性。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模仿性”可以用“从众性”来描述。民办高校大学生尽管崇尚独立个性,强调主体意识,但在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中,真正属于独立思考、选择的成份并不多,他们常常跟随社会和周围“流行”的观念与行为,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价值判断标准。

在与民办高校大学生交谈其某行为的动机时,常听到这样的解释:“我本来不想去的,可寝室里的人都……”“我也觉得我不适合……可大家都……”“他能做的,我为什么就不能?”于是,在学校参加社会活动,选择学习内容、求职、恋爱、消费等行为中,民办高校大学生有许多“从众”表现,没有自己明确的目的,或自己以为有目的,实际上并没有结合自己的需要、条件来选择。

3.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取向失调。人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生价值实现的整个过程中。当一个人把社会需要内化为自我需要,使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的时候,便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了,也即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取向达到了平衡。

民办高校大学生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取向失调主要表现在,有些人单纯地图求自我发展,不考虑将自身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如果这种“自我膨胀”超过一定的限度,还会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走向反面,损害自己的人生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3%的民办高校大学生从社会责任出发,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或单位,投身西部,或支持西部大开发;大部分人(约85.9%)是从“有利于个人进一步发展”、经济收入和环境因素来选择工作。这表明在面对具体问题(如就业时),民办高校大学生较多关注自我,从对自己有利的方面选择奋斗目标,使得他们的内在价值不能真实地转化为外在价值。

4.人生价值取向的短视功利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业形势的严峻,虽然大多数民办高校大学生能通过积极思考,确立人生目标,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多做贡献。但他们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过多的注重实用化、短期化的东西,而忽略对长期目标的追求。比如,当问到“您怎样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有45.6%的学生回答“个人利益得到最大满足时满足国家和集体利益”;有46.4%的学生将人生的幸福定位在“个人需要得到满足”,19.3%的学生追求的幸福是“生活安定、工作顺利”,24.8%的人认为“自己的价值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才是幸福;面对未来,有42.3%的学生表示要做一个“有钱、有地位的人”;42.8%的学生把入党当作个人发展的资本。这些数据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短视功利性集中体现在其人生价值取向的“利己”性上,个人与社会正常关系被扭曲。

二、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

1.民办高校大学生自身角色困惑。一是角色落差带来的困惑。调查发现,一些人到了民办高校后,由于周围群体对自身角色的普遍不重视,逐渐丧失了中学时的那种角色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这种角色的落差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失落与苦闷。二是现实角色与理想角色的差距所带来的困惑。民办高校的学生在未进入大学前对未来充满信心,抱负理想较高,成就欲望较强,但由于高考的暂时失利,使得他们现实生活与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有一定的差距,而使他们头脑中塑造理想自我角色与实际生活中形成的现实自我角色有较大的距离,尤其是在新的环境中遇到困难,处于劣势时,这种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的冲突就更为明显。三是多重角色带来的困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内容和角色内涵都十分丰富,民办高校大学生希望在大学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同时扮演好各种角色。多重角色的要求和沉重的心理压力常使他们精疲力竭而顾此失彼,特别是在工作、学习出现失误而受到批评、责怪时,这种角色冲突带来的困惑更为严重。

2.就业形势。就业是民办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拿不到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在人才市场上,一些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存在偏见,致使民办高校的毕业生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不公平的择业机会致使部分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对生活失去信心,生活追求仅定位在能有“饭碗”就行,更谈不上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多少贡献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自强、创新、成才和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是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片面理解,使得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否认集体、社会和他人,使竞争和创造变成实现自我利益的手段。二是市场经济追求最大效益和价值,但由于知识结构片面,社会理性思维缺乏,政治意识淡漠等,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取向上的利己、实用观念明显增强,相对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三是日益浮躁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各类选秀节目的兴起,使得有些人天真地期待甚至幻想着不经努力与奋斗一夜成为明星,瞬间暴富,不去做长远计划,过分关注当前利益。受此影响,尤其是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一些大学生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一进入大学就想着怎么赚钱、想着怎么毕业、怎么找一个好的工作,觉得课堂离社会太远,觉得所学的知识无用,而不去想自己将来怎样在社会上立足。

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民办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来自于业余党校、校园文化活动和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对理论、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理论以及公共理论课的教学相对重视不够。从几所大的民办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况来看,尽管都采用了多媒体电视信号传播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一直没有解决它难以互动的不足。对目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调查显示,仅有13%的学生反映他们在上理论课时认真听课做笔记的,相当多的学生明确表示,上理论课时,教师讲的很精彩就听,否则就不听,通常在下面看书、杂志或做其他事。

三、结论

1.刚进入民办高校大门的学生,所要面对的是生活环境、角色地位、理想目标、学习内容和方法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因此学校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客观环境的改变,迅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针对就业形势严峻这一问题,民办高校应在扩大就业渠道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全方位引导其确立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第4篇:人生价值的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 价值观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新形式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式趋向多元化,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化,当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较之以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辩证地认识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有效地解决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我们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1 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来说是好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他们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向往金钱,向往享乐,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竞争、利己思想的传播,当前大学生在追求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过分强调自我利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情往往从自己的价值立场出发,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忽视集体和他人利益。同学间团结互助意识逐渐减弱,做事情、交朋友都以能否为自己带来利益为标准,利己思想逐渐蔓延,社会责任感日益丧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他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趋向。

(2)部分大学生开始崇尚金钱,倾向于拜金主义。在金钱诱惑下,很多学生把挣钱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把金钱看为了衡量认识价值的唯一尺度①,将发财致富视为他们人生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贡献感逐渐淡漠,因而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挣钱上,对学习漠不关心,对班级集体活动概不参加,有的为追逐财富甚至逃课旷课,放弃学业选择经商…他们把金钱的多少视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

(3)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将人生价值目标定位于享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开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做事情讲求排场、阔气,以个人享乐为目的,将理想、信念等抛之于脑后…他们不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后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他们向往大都市,追求安逸奢侈的生活。他们将人生价值的目标定位于享乐,将个人价值看地高于社会价值。

2 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高等院校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中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不可否认,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不足。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高校教育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我国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途径比较单一。目前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其他零散的课程活动来进行,很多高校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部署,开设了基本的德育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摆设。课程安排的时间与课程的重要性不成正比,不少学生只是为了赚取学分,为了通过考试而去学习这些课程,并不是自己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知识的需求而去学习。教学途径的单一性使得大学生很难掌握基本的价值观知识,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我国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偏向于理论的教育,偏向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以单项的讲授为主,更多地是单纯的老师授课,讲述课本的内容,学生听课,记笔记,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太多的交流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做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看到学生的主体性。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导致缺乏一种宽松、民主和热烈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的单一,很难使教育的真正意义落实到学生教育中,学生很难在那样简单传教授课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教育内容比较空泛。我国高校教育缺乏应有的价值教育目标,在价值观教育内容上比较空泛,理论内容居多,比较形式化,不形象具体,很难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其内容。目前高校教育基本上偏重于道德认知的理论传授,侧重于大学生掌握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却忽略了大学生实际的道德困惑和价值取向的迷茫,缺乏对大学生现实问题的指导。同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重智轻德;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突出的政治价值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德行修养的倾向;生活教育、精神教育、环境与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匮乏不足②。

3 不断完善高校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摇篮,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阵地,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占领网络领域。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很多大学生不满足课堂知识的讲授,开始通过网络来获悉知识,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空间越来越大,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占领网络领域,使其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比如说,在网络上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素质,对网络进行科学地管理,进行正面的舆论宣传与导向,弘扬主旋律,弘扬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通过有效地技术手段来防止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要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要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其充分发挥在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绝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教育上,不能单纯的讲授理论,而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参与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应该更多地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从而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从实践的角度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革命老区,听取革命战士的英雄事迹;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去参加支教、扶贫计划,让更多的学生体验艰难的生活等,以此来触动大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 从而逐步确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要把握好教育的突破口和立足点。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应着重加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加深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排除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的教育者,更要在新的起点上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高等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把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要将其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制定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案,落实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要把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战场,家庭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阵地,而社会是一个大的舞台,是练兵场,对学校家庭起着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或缺。因此,必须将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使其充分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学校要引导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工作,而家庭和社会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更好地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21世纪是科技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而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贯穿和体现人生价值观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袁贵仁著.《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59页

② 吴亚林著.《价值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237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人生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北京大学学院组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黄艾华、郝琴.论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D].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第5篇:人生价值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念;培养工作

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健康的校园环境中培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人生价值观培养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因此,高校应当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推动校园内文化氛围建设,以此来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1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正在逐步发生转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当前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简要概述如下:①理想和信念淡薄,高职学生是社会重要的储备人才,是国家未来的支柱人才,但是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高职学生丧失了远大的理想,甚至很多学生存在着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不良思想,从而造成了其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忽视了对社会的贡献;②“亚文化”风潮的滋长,很多高职学生追求当前流行的时尚文化,但是这些文化都严重削弱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同时这类文化的泛滥也污染了健康的校园精神环境,严重阻碍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优良人格的塑造;③消费情节严重,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当前很多高职学生的消费观念不健康,存在着严重的攀比情节,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追求时髦的恶性循环中,通过信用卡来过度消费,整个校园弥漫着严重的消费主义情节;④群体行为缺乏规范,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缺乏集体主义的观念,有些学生游离于群体生活之外,更谈不上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这集中反映了人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缺失。

2校园文化在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培养中的策略

2.1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引导性: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当重视其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学校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坚持体现校园文化的教育特色,把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例如,学校可以把集中体现优良品质的好人好事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在认知模范典型事迹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从而逐步端正自我的人生价值观。

2.2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教育性:

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培养要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教育性,在校园文化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建立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宣传内容,让学生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自身行为,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素养,使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从而在多样中立主导,实现主旋律与多样化的有机统一,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康发展。

2.3坚持校园文化和教育工作结合: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精神灵魂,是引导全校师生精神面貌的归属,因此校园文化构建应当和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维持两者的平衡性,实现校园文化和教育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工作模式。校园文化要注重对校风校纪的规范,通过其教育作用来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同时高职学校要针对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自觉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弘扬合乎时代要求的校园先进文化,努力消除各种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塑造校园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4推动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建设载体:

网络平台的兴起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学校要重视对网络平台的建设,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来开展教育工作,同时要善于抓住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构建积极向上、趣味性十足的教育平台,并有针对性地开辟一些理论网站和健康论坛,传播优秀的校园文化内容,围绕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积极引导,牢牢把握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3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由于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当积极构建校园文化平台,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坚持校园文化和教育工作相结合,并构建完善的网络平台,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阳.当前高校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4).

第6篇:人生价值的理论范文

中学生价值取向与当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受经济发展快慢、改革步伐大孝开放广度深度的影响,也受其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家庭物质生活状况和知识水平等因素制约。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外界交往频繁,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反映出来的新情况也多些,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冲突更为激烈,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就更大。内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也比较封闭,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相对比较迟缓、淳朴一些。所以,沿海发达地区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许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意识,这是内地中学生所不及的。这些价值取向的差异,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的反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地域因素,各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对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多层次,多渠道、多侧面地为各地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加强价值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根据中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努力更新教育内容

中学生的身心尚未成熟,其人生价值观念,一方面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又随自身的成长不断加以调整。这种现实状况是对中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不应只囿于抽象层面的指点和批评,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充分发展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提倡先公后私,把国家、集体、人个利益有机结合,防止消极因素的发展和向不好方向转化。因此,必须更新价值观念的教育内容,把学校教育与群众性文明活动结合起来,寓教育与活动之中。利用当地素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发挥出自己对社会贡献的能量。

第7篇:人生价值的理论范文

本书具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选题新颖,价值意义重大

本书,为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论析人生最优学的原始创新力作,也是作者的全国和省部级奖图书《人生最优化原理》《社会最优化原理》的姊妹作。该书,在国内外学术界,不仅首次提出人生最优学概念,而且第一次对人生最优学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深入探讨。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人生最优学,堪称一门研究人生最优化的本质特点、内容体系及其理论、原则与方法的新兴科学。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人生最优观和最富有成效魅力的人生最优化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或曰人生最优化哲学。人生最优化的取向要求是,最正确科学地认识、改造和创造世界尤其是认识、改造和创造自身,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生;基本方略是,立足人生,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实质要义是,按照人类最大效益取向与事物一定属性特点相统一的规定,向最好努力,向最坏预防;核心精髓是,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投入、消耗,获得最大的人生价值效益;目的归宿是,全方位创造、实现和拥有最美好的人生。人生最优学新论,即对人生最优学的创新性研究论析。”

该书深刻认为,人生最优学的研究对象“人生最优化”,通常“有六种不同层次的涵义”。其一是,以相对最少的投入、消耗(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投入、消耗),获得等量的人生价值效益。其二是,以等量的投入、消耗,获得相对最大的人生价值效益。其三是,以绝对最少的投入、消耗,获得绝对最大的人生价值效益。其四是,在现有和理想化应有条件许可的限度内,以相对或绝对最少的投入、消耗,获得相对或绝对最大的人生价值效益。其五是,在没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的情况下,以相对或绝对最少的投入、消耗,获得相对或绝对最大的人生价值效益。其六是,在人生各项目标、要素、结构、功能和各种环境、过程最优化的基础上,以相对或绝对最少的投入、消耗,获得系统整体及其美好未来的相对或绝对最大的人生价值效益。六者形成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构成不可分割、协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并且人生最优化的时间跨度相对越长、空间范围相对越广,其绝对最优化的程度就越高;反之,其绝对最优化的程度就越低。这是一条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本书,拥有不同于其他相关科学的独特的科学定位。与本书联系最为密切的,当属人生哲学、人才学、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理论。人生最优学新论与这些科学理论,既有明显的相通之处,又有严格的差异之点。在传统科学林立和新兴科学层出不穷的今天,人生最优学尤其是《人生最优学新论》,居于不可取代的特殊科学地位。

该书,对于系统整合、概括提升和高度丰富、发展、创新古今中外相关人生最优化理论、原则与方法,最正确科学地进行人生规划,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生素质,创造人生价值,具有重要学术创新价值;对于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使“人人都能成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人与社会科学发展尤其是最优发展,具有重要实践创新意义。

二、内容丰富,结构体系合理

本书,以人学思想为指导,以古今中外散见的相关理论、原则与方法,尤其是人生哲学、人才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系统论、未来学的相关理论、原则与方法为支撑,以自身特有的理论、原则与方法为主干,对人生最优化的参照系统,观念、心态,目标、道路,纵向发展、横向交际,学习、记忆与思维,形象、语言、行为与情景效应对策,职位、事业与创新,机遇对策与环境和生活方式,以及人生整体的最优化及其美好未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创造性论析。书中,天文地理、人伦日用多有涉猎,古今中外相关知识不乏所及,可谓人生最优化的小百科。

《人生最优学新论》共有十一章45万字。各章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彼此构成总分分总、条块结合、主次分明、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动静协调、多位一体、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它不仅突破了以往人生研究个别与一般相脱离、部分与整体相割裂平均用力的单调僵化模式,有利于突出重点、全面兼顾,而且合乎人生最优化的内在规定和必然要求,有利于全面优化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篇幅比重和逻辑关系,增强其高度系统有机性。

三、语言生动,富有哲理文采

全书,以极具代表性的世界相关名人名言为题记,以“茫茫宇宙,昊昊苍天,芸芸众生,人生几何?人是什么?人怎样才能最优化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等大气磅礴的发问语言为开端,以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立志高远、献身社会,有的人目光短浅、私欲熏心;有的人铁骨铮铮、光彩照人,有的人苟且偷生、委曲求全;有的人奋击逆境、化害为利,有的人逃避现实、遁入空门;有的人功绩卓著、流芳百世,有的人作恶多端、遗臭万年;有的人生活有道、事半功倍,有的人浑浑噩噩、庸碌无为”等惊世骇俗的哲理语言为警示,从而唤起人们对人生最优化问题的深度思考。书中诸如“事物普遍联系,一切皆有可能”,要“全方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力求唯一,确保第一,敢为天下先”“想就想得最高,干就干得最好,做就做得最优”,以及“路在人走,山在人攀。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随时都是最佳年龄,随处都可大有作为”“立说立行,从今日做起”“从现在做起”,等等充满“正能量”而又合乎逻辑切合实际的话语,随处可见,贯穿全书。其中的三首《人生之歌》,各类新创格言警句,更是把语言哲理文采推向极致,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不仅沿袭了“文史哲不分家”“文理科相通融”、言之有文行而致远的写作优良传统,顺应了未来科技文化既高度分化,又多元交叉互补、综合发展创新的大趋势,而且具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功效,有利于升华内容、活跃形式、增强视觉冲击力、思想感染性和语言表达艺术效果。

当然,本书也有其某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有些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拓展和升华。但是,在纷繁多姿的图书世界,本书不愧为一部出类拔萃、别具风采的精品力作。

《人生最优学新论》一书受到好评

第8篇:人生价值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运用

一、中国梦的内涵

2012 年 11 月 29 日,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3月 25 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二、中国梦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与途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领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它的教育目的与中国梦主题高度契合。我们可以将中国梦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富有时代性,教学主题更具有深刻性,教学过程更具有生动性,从而带领大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中国梦,在行动上践行中国梦。

(一)教学内容上的结合

1. 用中国梦引领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一章内容就是要引导同学们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要想在理想信念篇的课程教学中达到较好的效果,就需要探究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国梦”是理想信念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发展,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个人都具有价值引导意义。同时,中国梦把国家和民族的远大理想建立在每一个人梦想实现的现实基础之上,更加可知可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追求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找准方向,明确目标。教育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指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与命运联系起来,鼓励大学生从入校初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用中国梦深化人生价值教育的内涵。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要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才得以实现。因此,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追求科学崇高理想的实践中实现个人的价值。从现实来看,人生价值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社会理想与个体价值没能很好地统一起来。在绝大多数学生看来,社会理想遥不可及,个人在社会理想的实现中似乎微不足道,因此,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国梦的提出,在价值取向上体现了社会理想对个体价值的包容与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鼓励同学们刻苦学习,努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3. 用中国梦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前提就是要每个公民都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用中国梦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个人的梦想才能得以实现。要把爱国主义与时代相结合,科学理性地表达爱国热情。例如,可以联系中日“”事件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为了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4. 用中国梦指导择业就业观教育。个人梦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职业为载体来实现,树立什么样的择业就业观关系到大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当前,有不少大学生择业时以自我为中心,只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发展的空间,往往忽视或淡化社会价值,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七章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引导学生先择业再就业,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努力奋斗,把青春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

(二)教学方法上的跟进

1. 利用新媒体拓展教育课堂。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教师可以把中国梦的相关资料以专题教育的方式上传至网上,甚至做成精美网页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也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与学生实现实时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中国梦的讨论与学习中。

2. 注重实践课环节的设计。实践课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设计实践课将大大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针对中国梦主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赛、征文赛、微电影创作、微信传递等活动;\要求学生立足所学专业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撰写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让学生立身践行中国梦。

3. 进行授课语言风格的改变。从文字上来讲,中国梦这种话语风格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亲和力,使晦涩的概念通俗易懂,有助于教师将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精髓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育过程中,使之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生硬的语言方式,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和感召力,可以采取讨论或者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们积极发言,带领同学们融入到中国梦的美好蓝图中去。

参考文献

[1] .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29.

[2] .顺应世界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

第9篇:人生价值的理论范文

记冯圣兵的先进事迹,他先后被评为华中师范大学“三育人”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和湖北高校优秀辅导员标兵,曾当选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和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李老师还例举了徐本禹、吴天祥等人的例子来说明其实先进人物离我们不远,就生活在我们中间,我们要向先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人修养人生价值观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深入学习科学理论,用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其次要加强社会实践,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只有经过艰苦实践的磨练,具备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能改造社会、自然实际技能的人,才会成为有所作为的人。作为一个党员,不仅仅只能是有一个党员的身份,而要在自己的领域里争做先锋,起到带头作用,工作上要不怕吃苦,争做骨干,生活中要关心人民群众,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

李老师最后

讲到了作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首先要做好一名学生,学生的本职就是要搞好学习,要是一个党员经常逃课、挂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起不到先锋带头的作用。作为新时期的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为青年人的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主席的一段话给了我们青年人很好的指引,胡主席谈到:党对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汇报人:幼儿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