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

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第1篇: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

【关键词】儒家;君子;圣贤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任何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核心,教育目标的确立、培养与实现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始终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儒家希望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圣贤”和“君子”,这种教育目标不仅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大的价值与影响。

一、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君子”、“圣贤”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前就确立的希望达到并争取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实施教育活动后应该达到的状态标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认为“君子”“圣贤”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状态。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君子要有道德。道德标准是成为君子的最主要的条件,孔子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小人则是用土地钱财来衡量,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君子应该舍利取义。

(二)君子要注重修养。要成为君子,必须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养成一种道德自觉。儒家的社会政治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修身,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孔子曾对子路说,要想成为君子,就要做到“修己以敬”,就是要修养自己,以认真对待一切。孔子还认为一个人有了这种修养,并且把这种修养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可以利国安民,就算是君子。

(三)君子要做到不说空话,而干实事。孔子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要不轻易说话而行动上却要敏捷。“君子”的品质,不仅是思想层面的,更是行为层面的。君子要做到知行统一,不仅要有道德、重修养,还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思想必须转化为行为才能真正起作用。孔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把要说的话做到了,然后才跟着行动把话说出来。

(四)君子要知识渊博。“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就是指君子广泛地学习知识,用礼节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呀!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博览群书,成为样样都懂的通才。孔子提倡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内容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当代价值

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统治,它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儒家“君子”“圣贤”的教育目标,在当时的条件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利于我国国家建设。首先,儒家的“德育”思想有利于我国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我国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公民的价值取向也从一元走向多元。近几年,我国公民素质不断提升的进程中,“道德滑坡”现象也不断出现,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道德观教育。其次,儒家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知行统一的思想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梦的实现既包括国家层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包括实现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对国家而言,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广大政工干部带领人民群众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目标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对每个人而言,要想实现个人的理想、目标,也必须做到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二)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促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儒家“君子”观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和任务的确立与实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德治、博学等对我国目前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的实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的培养要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多方面的素质。

(三)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利于我国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儒家注重修养的培养方式有利于我国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格培养上特别重视“内省”“修身”,强调内省在道德实践中的重要性。并且儒家倡导的“诚意”、“正心”正是强调把主体的道德认知转化成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儒家强调的内省、慎独正是当代社会我国公民所缺少的,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有道德认知、知道善恶美丑的标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这种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没有外在的法律以及规章制度的制约下,仍然能够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君子”“圣贤”的理想道德人格,这种教育目标的培养也对我国当今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建设都需要从中汲取养分,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君子、圣贤的目标,需要我们批判的继承,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向东,孙征.孔子“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

第2篇: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

【关键词】中国;韩国;儒教;神教;思想;影响

一、引言

历史是人创造的。人创造历史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文化的指导下进行。中韩思想文化在中韩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国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等。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张“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孟子与荀子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发展了儒家思想。孟子主张“性善”与“良知”。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与生俱来。而荀子主张“性恶说”,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善是后天的,若放任本性发展,不会有好结果,所以提倡学习礼节与礼法。墨子是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代表平民的利益。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清净无为”。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中国的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中,儒家思想对韩国思想的影响最大。公元4世纪,儒教传入韩国,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与韩国思想高度融合,在韩国历史中不断演变发展,为韩国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韩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家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角度,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都不断对国民进行道德教育,培养道德情感。通过榜样教育的方式来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激发人们的道德行为。在韩国人的生活中,儒家思想至今还存留着深深的印迹。

二、儒家思想传入历史

从古至今,韩国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不断发展。三国时代,儒家思想正式传入韩国,韩国开始实践孔子的学说。其中,高句丽(B.C.37~A.D.668)和中国位置较接近,最早接受了中国儒家文化。高句丽从建国初就将儒家思想的理念应用在政治上,来治理国家。高句丽“小兽林王”2年(A.D.372年)设立了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太学”,以儒家经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为主要教学内容。而且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模仿中国法制,制定各种法令与社会统治体制。儒家思想不仅是在学术思想上,在政治、伦理、教育、法制、风俗等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伦理学、国家观、人生观等牢牢扎根在当时的高句丽。随着儒家文化的传入,在百济(B.C.18~A.D.660)出现了与中国大同小异的结婚仪式与丧礼仪式,并十分重视立法。在生活方面,强调男女有别与长幼有序,特别重视忠、孝等的儒家伦理思想。新罗(B.C.57~A.D.676)是在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中,与中国交流最晚的国家。为维护国家体制,维持社会秩序,新罗将儒家思想视为社会的基本概念。当时接受儒家思想最多的就是“花郎”(新罗时期的民间青少年组织,旨在锻炼身心、报效国家)。“花郎”的追求是“忠、孝、信、勇、仁”。据记载,花郎学习的内容与中国儒学密切相关。三国统一后,儒家思想成为韩国政治的重要参考。研究资料显示,高丽(A.D.918~A.D.1392)的第十三代国王“宣宗”发展了儒家思想,他致力于王道政治,使儒家思想在高丽人的生活中深深扎根。他制定了宗庙、社稷、籍田等国家制度,并组建了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高丽时期,儒学教育的最高机构),施行科举制度。理学与实学的发展促进了儒家思想在韩国不断发展。纵观历史,朝鲜时代(A.D.1392~A.D.1910)是儒家思想在韩国发展的全盛时期。朝鲜王朝建立后,随着儒家理念与经典的复兴,朝鲜的法典编纂水平也有所提高。设立“成均馆”(朝鲜时期,儒学教育的最高机构)后,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当时,儒家思想在朝鲜学术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世宗大王(训民正音的创始者)按照儒家礼仪规范,编纂了书籍,并广施仁政。同时,在天文、地理、医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训民正音”(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领导创制的朝鲜文文字)最具代表性。“训民正音”是根据周易的阴阳五行与宋朝的理学,实现了儒家学术思想的最伟大的作品。回顾历史,中国的儒家思想在韩国传播、吸收、变化、发展,给韩国带来了很多影响。虽然随着社会发展,儒家思想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但其基本理念已在韩国根深蒂固,成为了韩民族精神的根本。

三、儒家思想对现今韩国的影响

第一,韩国几千年来一直奉行文明礼让、尊老爱幼等儒家思想。随着时代变迁,韩国的家庭结构虽发生了变化,但儒家形式的教育地位仍无法撼动。韩国儒家思想基于家庭和睦理念,十分重视“敬爱”。“敬爱”指长辈以宽容之心对待晚辈,晚辈要尊敬长辈。韩国人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敬爱”,促进了家庭和睦与团结。父母子女相互信赖,兄弟姐妹互相支持,强调父母情、夫妻情、子女情、兄妹情。以家庭人性教育为基础,可培养子女对父母尽孝、生活正直、待人有礼、遵守秩序,有德行。在当今韩国,父母教孩子“孝”与“慈”,这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韩国的“孝”以中国儒家思想为核心,比起学问,孔子更重视做人,做人的根本是孝。孔子倡导“入则孝,出则悌”,即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慎重处事,在人际关系中要诚实守信。孔子还强调,培养仁慈之心,应基于父母子女之情尽“孝”。“孝”是德的根本。儒家最重视的就是“孝”,韩国也深受“孝”思想的影响。韩国人认为尽孝是家庭和社会所有品格中最基本的。孝以儒家思想为基石,并不断在韩国社会和韩国人精神生活中进行着渗透。“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指尽孝的首要任务是珍爱自己的身体。父母总是很担心子女的健康,若子女患病,父母会心疼。所以从朝鲜时代,人们为了保存父母给予自己的毛发和胡子,蓄发留须,现在人们也同样爱护自己的身体,认为让父母为自己担心或伤心是做子女的不孝,所以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很重要,就是为了让父母放心,这就是孝道。第二,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即侍奉父母时,若发现父母有错误之处也要谨慎指出,即使父母不认同,也要对父母恭敬,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更不能抱怨父母。韩国人在做大决定时,十分重视父母的意见,如升学、结婚、就业等。特别是结婚时,一定要得到父母的认同。人们常说“结婚不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虽然时代变了,但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韩国年轻人在做重大决定时,还是会听从父母的意见,不想违背父母的意愿。第三,孔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即父母在世时,不要离开父母,若不得不离开,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子女令父母担心就是违背孝道,所以要告知父母去向。如在韩国,家中的长子婚后也与父母一起生活,侍奉父母。每天下班后向父母请安,报告一天的事情。子女成家后虽然可以自己单过,但和父母一起生活的话,能更好地侍奉父母,是尽孝的一种表现方式。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家庭和睦对社会和谐有很大影响。尽孝是家庭和睦的要素。人只有爱家,才能热爱自己的祖国。韩国从家庭中的“孝”教育逐渐形成团队意识,为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儒家思想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韩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所以儒家的道德准则给国民的文化心态带来极大影响。韩国接受儒家道德,进行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学校教育。儒家思想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三纲五常”(儒家道德标准,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且是将大韩民族的气质形象化的重要内容。此外,韩国的教育理念中也渗透着儒家思想。韩国光复后,经历过几次教育理念的变更。第一阶段是民族和民主主义的教育理念。民主理念建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理念的树立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文化在家庭,集体和社会中,强调相互尊重,对韩国民主主义观念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阶段是弘益人间的教育理念。“弘益人间”,即将好处弘扬于人间,是韩国建国神话中最基本的思想。“弘益人间”与儒家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博施济众、修身安己的思想相似。第三阶段是国民教育的制定和新教育理论的确立。国民教育中再次强调国民伦理,继承传统和改革并行。这一时期的教育核心是儒家思想的集体观念。第四阶段是人性化、信息化、世界化的教育理念。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韩国学校的教育宗旨是开发学生的个性与素质。个性教育使学校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也就是说,韩国各个时期的教育理念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韩国学校把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融入到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理念中。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以传统道德教育及儒家思想的德育为本,十分重视个人修养。韩国人从小学习道德伦理教育,课程名称是“正经的生活之道”。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尊重生命、节制有度、洁身自好、谨言慎行、以礼待人、善良宽容、勇于担当、团结合作、忠效报国、推陈出新等。这样的伦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责任意识,提高团结协作能力。韩国的德育十分重视人际关系与礼仪教育。在初中的道德课文里强调三纲五常的基本知识,重视礼仪的训导。在韩国有许多长幼有序的礼节,如向大人打招呼时,应保持礼仪,低头打招呼;吃饭时,一定要大人先拿起勺子吃饭,孩子才能吃;年轻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等。韩国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实施上述含有中国儒家思想的礼仪教育方式。韩国学生接受这种儒家思想教育,提升了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二)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儒家思想不仅在韩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广泛地渗透,在社会教育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韩国社会十分重视共同体理念,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十分重视儒家的职责和本分,希望所有人都忠于本分,履行自己的义务。韩国公司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对公司职员进行共同体意识教育,改善了企业内部的伦理关系、企业观、劳动关系等经营理念。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后,韩国企业在自由企业制度下的持续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功,韩国企业健康的经营环境和优秀的企业发展环境都得益于儒家思想的影响。韩国公司通过命运共同体的企业观,将企业比作一个家庭,像家人一样对待公司职员,就是儒家思想精神的体现。第二,韩国公司重视劳动关系的和谐。在西方,公司招聘职员时,只以求职者的能力作为评价标准。但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的韩国,招聘时,不仅重视员工的能力,也重视人性。还有韩国公司以儒家思想的长幼有序为基础,在公司内部形成严格的上下级关系。韩国公司十分重视员工的工作经验,加薪或升职时首先考虑这两点。韩国企业加强福利制度,强调“我们是一家人”的理念,公司和员工为了谋求更大的进步,共同承担责任。这样的劳动关系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第三,韩国企业提倡家庭共同体主义,形成了集体感经营模式。经常看到高层领导穿工作服下车间慰问,或在员工食堂与大家一起吃饭。在公司营造了家一样的气氛,打造互帮互助、和谐共生的企业文化。在韩国企业的经营理念中,可发现儒家思想的存在。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即在企业内部,要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相处、长幼有序、尊重上级、诚实守信。儒家思想深深作用于韩国企业的共同体意识,为韩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方尔加.儒家思想讲演录[M].东方出版社,2007.

[2]何成轩、李苏平.儒家与现代社会[M].沈阳:出版社,2002.

[3]林霁月.中韩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基于方法、内容和评价途径的视角[J].鸡西大学学报,2012,(1).

[4]柳承国.韩国儒家与现代精神[M].东方出版社,2008.

[5]王士博.儒家“仁爱”思想与韩国的“孝”及共同体文化研究[D].崇实大学校大学院国内硕士(中语中文学科),2010,(12).

[6]吴文娟.世界发展:关注“文化认同”———“中韩思想文化交流研讨会”热议话题之[J].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133).

[7]朱昌彻、张祥浩.中国古代思想家:重要人物[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3篇: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

    管理理论产生于实践活动,近一百年来管理理论学派林立,但大致可分为4个发展阶段:科学管理阶段,代表人物为泰勒;行为科学阶段,代表人物为梅奥、马斯洛等;管理科学阶段,代表人物众多。20世纪70年代至今,管理理论进入了现代管理阶段。在我们过去所学的管理课程以及管理学普遍提及的管理理论中,“人”最突出的时间出现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科学管理学说风行企业界,人们开始接受科学管理学说中关于“经济人”的假设,开始意识到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经济人假设的提出是对被管理者认识的深化,这一假设的被接受带动了管理的一场革命。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试验”纠正了人们对工人“不过是一个经济动物”的偏见。并且由此推出了一系列针对社会人的管理方式方法,引发了对人管理的新革命。但“以人为本”的管理的明确出现还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只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和工作任务,一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愿景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

    这里对“以人为本”的概念是明确的在企业中对员工的态度。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的政府治理中,不但借鉴了这个概念,并且将之发扬光大。从最根本上来讲,政府的管理治理为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人民的安定、幸福;国家的强大、兴旺。在以往的治理中,不免都会因为形式而忽略了原本的目标,所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新把以人为本带进了政府的管理之中。那么是不是就是说我们现在所重视的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就是对西方学者的借鉴呢?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相反,以人为本恰恰是我们的老祖先早就提出并强调过的概念。像我们常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等等典故,无不提醒着我们这点。

    二、中国历史上“以人为本”的体现

    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以人为本,并不是当代创造出来的,而是出自《管子》:“夫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这样的思想。并且一直深远的影响着中华文明。孔子以及儒家的管理思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认为应该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主要包括:“民为贵”的人本论思想,“举贤才”的人才管理思想等。《礼记?中庸》也曾记载“为政在人”,就非常明确的表达了这种思想。

    孔子的学说,是儒家管理思想中重视人的理论基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这里君子是统治者、管理者,小人则是被统治者、管理对象。孔子主张爱小人,并且以君子之道教育小人,就是为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君子的役使,也就是愿意为了实现管理的组织目标而努力。同时,他又强调“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也就是说要选拔政治的人,罢黜的人,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服从,也能管理好国家。而他在用人问题上的反对论资排辈的观点则在现代企业管理学中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制定良好的管理条例,管理规则仅仅是有效管理的第一步,而真正要想要管理好,甚至能弥补管理规则中的某些缺陷的,却在于管理人才的运用。先秦儒家思想的这些观点都说明了重视人的因素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出发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工作要得到管理对象的支持;二是管理工作要依靠人才来办好。儒家思想的这一个特点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此后历代贤能的君主都注重用贤能来管理国家,而此后的科举制也正是基于这个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其次是重视管理中领导的作用。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领导者要对被领导者起表率作用。

    不论是国君还是庶民都要从自我“修身”做起,孔子还把领导者自身的品质和行为对群众的影响比喻为风和草的关系,充分强调了领导者的良好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其二,领导者要宽以待人、取信于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以民为贵作为了其仁政管理思想的中心,以得民心作为其仁政管理思想的原则,才能更好的维持其正常的管理。其三,领导者主要应该做好领导工作,而不要包揽具体工作。孔子认为,担负全局的领导、指挥工作的领导者和担任各种具体工作的工作者必须有所分工,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的管理思想——各司其职。

    同时儒家思想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荀子的“上不失天时,下布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这些思想都说明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现代管理思想中,如何使被管理者和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和谐,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传统儒家管理思想对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几乎每个朝代的统治者无论在行政还是经济军事管理中都借鉴了其中的很多思想。

第4篇: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山东高校 艺术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How to Integrate Confucianism into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of Shandong Universities

YIN Yunchao

(Academy of Fine Art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

Abstract Currently, the way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in Shandong University is built on the platform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to establish a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system, this system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and Shandong to build a unique art design education system. Specifically, the need to explore Confucianism into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in a variety of possibiliti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ordination of curriculum, elective courses and seminars related to increase,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and organizations with Confucian characteristics the art and design practice areas for research.

Key words Confucianism; Shandong universities;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当前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出路就在于突出特色教育。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所以对于孔孟之乡的山东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对儒家思想继承发展的文化选择成为必然。儒家思想作为哲学思想,欲将其融入到山东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力求在新时期将二者协调统一。

1 课程设置的协调

艺术设计的专业性质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文化性。面对新时代的要求,设计教育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设计的灵魂,而创新的来源便是文化的积淀,文化底蕴是设计教育的灵魂。将儒家思想的文化底蕴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之中,是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时代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对于山东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结构体系需要不断优化,在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上突破传统的“求职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造就二十一世纪所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新型人才,就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有着艺术类课程的特性,是一个非常灵活、时尚的专业,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都无法过分强调统一化和标准化,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拓展,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与学是非常灵活的互动关系,最终的目标是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展示他们的个性。

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我们要试图寻求一个适合山东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既能体现艺术设计行业对自身功能的要求,又能反映社会对一个设计师基本素质与能力的认同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的协调上,在遵守艺术设计教育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适当融入具有山东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具体来说,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到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协调不同学科间、相近学科间、学科内部的课程关系。

将儒家思想融入到山东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课程设置的协调是第一位的,有了优化的课程结构体系,结合各高校自身特点,可以把二者很好的融会贯通起来。

2 增加相关选修课和讲座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儒家思想相关课程的选修课和讲座是有益的补充。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思想有着深邃的意境,要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精神方面的研究上,在学习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同时,体会“融会贯通、博大精深”的深刻内涵。

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分量,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现代高校的教育,尤其本科阶段,是通识教育。需要学生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融合多学科知识与信息的收集,增进各学科的交流。进行学科渗透,我们应将这一文化内涵作为课程建设来进行,建立与儒家文化相关的课程,将己有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内容归纳、整合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强调文化理论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指导意义。

艺术设计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即便是科技超级发达的今天,很多事情都由电脑来完成,但是仍有电脑无法替代的专业技能,所以要多增设一些手绘方面的课程,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又是个时代性相当鲜明的专业,在很多领域中是时尚的引领者,所以前沿信息的及时更新是非常必要的,而讲座对于艺术设计教学是非常有益的。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山东高校在前沿信息上不及北京、上海等政治经济发达地区更新快,与国际艺术设计的交流机会相对少,世界顶级的艺术设计作品展也不多。邀请本领域顶级专家到山东高校进行学术讲座,或者派遣本校教师外出进修访问,回校做讲座,对于学生和本校教师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开阔视野的机会。但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如果这样的讲座一年只有一两次,前沿信息的补充就很难有保障,这就需要学校之间、学校与专家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对山东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3 对师资的新要求

在新时期,教育多元化的发展,只具有单一的知识背景的教师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新时期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知识面需要不断的拓宽,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设计与教学能力。

艺术设计教育的师资不仅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需要有多学科的知识和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尤其对于山东高校艺术设计教师来说,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应当作为一种习惯。学习儒家思想并不是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成为儒学专家,而是通过对儒家思想的研学,领悟其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精神,结合山东独特的地域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将儒家思想自然的融入到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兼具的艺术设计中去。在思想上给学生以引导,引导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并从中汲取养分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

无论从何种角度讲,师资水平的提升对艺术设计教育都有好处,对儒家思想的学习非常有利于在教学中传统思想的融入,有助于山东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特色的建立。

4 组织具有儒家思想特色的艺术设计实践活动

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要逐渐有设计作品产生,设计作品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各高校可以组织或者联合组织一些相关的艺术设计活动。对于山东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可以更便利的举办以儒家思想为主题或者与儒家思想内容相关的设计比赛活动。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宋润民副教授就曾于2007年初策划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儒家文化国际视觉设计大展”。本次大展作为2007年孔子文化节的一个重要活动,以“走近孔子,感受中国”为主题,以视觉艺术设计为表现形式,突出“和谐意识、人本精神、忧患意识、道德伦理”等中国传统人文色彩,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下,依托“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这个孔子故里著名文化品牌为活动平台,通过视觉艺术的方式,多角度、多层次的诠释与解读孔子思想及儒家文化。

这次以儒家文化为主题的设计大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在课堂内外,我们都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对传统文化有所思考。

第5篇: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

关键词:儒家;孔子;孝道

一、养亲敬亲的血缘孝道

孝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心理。这可以说是生物间的一种本能行为,但在人这里,孝则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它上升为一种德性,被世人所称颂。“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 。”(《诗经 ·蓼莪》)而孔子在《论语》中将孝摆到了德性的高度,认为这是人从偶然的人成为德性之人的根本标准之一。父母无微不至地关爱自己的子女,为子女付出而无怨无悔,自然而然的对父母产生敬爱的心,对父母自然怀有报养的愿望,向父母行孝尽孝,而子女这一点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则是儒家文化最为重视、培养的文化根源。①孝道,最基本的伦理含义就是指“善事父母”。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表明了在古代“孝”是做人应该具备的起码德行。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无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乎?”②(《论语·学而》)孝,乃善事父母;弟,乃善事兄长。孝是仁的根源,也是仁的基础。孝敬父母兄长的人不会做出犯上的事情,更不会兴风作浪危害社会,如果人人皆有敬爱父母之心,顺此本性,由最亲以及于最疏,自然流出,绝不勉强,不能孝敬父母的人自然更加不会去与他人为善。因此中国传统的文化,孔子将它构建在孝的理念上,从人类自然的爱为起点,而扩展出去。《孝经·开章明义》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确实一语道出了儒家文化及中国文化的根源与其特殊之处。

二、“几谏”的尽孝之道

古有“三纲五常”之说,而“父为子纲”则是儒家孝道伦理在现代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而孔子的“无违”之教也会使人很容易误认为“父为子纲”由孔子开其端。但“父为子纲”的说法实际上是在后期法家思想的渗入后逐渐被君王利用而产生的。孔子有“无违”的说法,“无违”之说出现于《论语·为政》篇。③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子问孝,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待父母的孝道是指按照应有的礼仪来对待父母,而不是无论父母对错与否都严格的服从。

那么,如果父母有过,子女应当如何做呢?孔子这么说 :④“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几,微义。父母有过,当微纳善言以谏父母也。”父母有过时当微婉而谏,把自己的志意表见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能违逆,且看机会再谏,如此反复操劳,心里不能有怨恨。孔子主张以这样的礼仪对待父母,并在父母有过错时也不失礼仪的全谏,而并不是“父为子纲”似的惟命是从。

三、“孝即为政”的孝道观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主张“以孝治天下”。那么,“以孝治天下”在孔子那里是什么样的思想?以孝治家,以孝治天下,这很可能是当时普遍的思想观念与现象。⑤《论语·为政》说:或问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意思是说: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家庭治理井然有序,这也是从政了,如何才是从事政事呢?孔子这里将齐家与治国联系在一起,《大学》中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与孔子这里的观点是一致的。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家国一体,家国的概念深入人心,治理天下与治理家庭道理是一样的。而家庭里的一切关系均能由“孝”引发出来。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是孔子孝道思想中的一个倾向。“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父母生不生病子女并不能控制,但子女可以不做不义之事。子女能够让父母只担忧自己生病与否,而担忧自己做不义之事,这(下转72页)

(上接55页)样才能称为孝。推而广之,每一个子民做任何不义之事,都是不孝,都不道德,这确实可称得上是“以孝治天下”。所以中国历代政治的第一要务是在“正人伦”,⑥“教育的第一要务在明人伦,伦理存,则人人具有集体生活的要件,有团结互助的基础,国家社会始有平之安宁之日,否则,伦常即失,人各为私,国家社会遂成一盘散沙了。”⑥《礼记·祭义篇》充分发挥了孔子这方面的思想:“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这也就是所谓的“泛孝主义”,从这可以看出,孔子在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同时又走向了范孝主义的极端。

四、孔子孝道观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最后我们对于孔子孝的思想的探讨做一个总结:孝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的地位,可以说,孝的观念是儒家思想的根基与基石。在孔子看来,孝悌之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孔子的孝道观念对中国的孝文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对孔子孝道思想的探讨中我们可以发现,孝是人类自然的心理情感现象,对于培养人的爱心,促进人与人相亲相爱及和平共处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从这一时期孝文化的诞生,不仅完成了人从动物实质转变为社会的人的基本特征,也成就了作为偶然人向应然人的转变。教化的功效更是得以体现。孔子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以孝为基础,在家国同构的思想下实现对社会的完善与对国家的治理。在今天这种思想仍然有着现实意义,特别是在今天大力提倡回归儒学经典来实现中国崛起的今天,孝更应该被深刻的认识,使得家庭作为国家的小细胞得以正常健康的运行,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孝的思想中含有范孝主义的观念,如果不加以适当限制和积极的转化,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这一点是应当给予注意的。

参考文献:

①李四芬,李上文:《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238页。

②钱穆:《论语新解》,三联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③钱穆:《论语新解》,三联出版社,2008年,第30页。

④钱穆:《论语新解》,三联出版社,2008年,第101页。

⑤钱穆:《论语新解》,三联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第6篇: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

关键词:儒家人本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一、儒家思想对人的理解。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儒家学说的立足点是人.即一切努力以人为中心。如:五常的实践者是人,受益者也是人:孝的对象是人,行孝者也是人;祭祀的对象虽然是鬼神,但目的还是为了活着的人!如何做一个好人、贤人、圣人,这是儒家毕生追求的目标。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整日钻研的是如何做一个完人,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翻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强调做官的原则是“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1孟·子则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在古代汉语中,“人”字的五种涵义为:其一,指人才;其二,指人品;其三,指人情世故;其四,指仁;其五。泛指某些人或自己以外的人。那么,儒家是怎样理解人、衡量人的呢?我们说,儒家所说的“人”主要有三义.即人才、人品、仁。在儒家经典语言中,有时候“人”则特指人才。比如《左传·文公十三年》说:“子无谓秦无人。”网《史记·夏本纪》说:“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所以“人”即人才应该被视为儒家对人的一种看法。在儒家用语中,有时候“人”则特指人品。孟子曾对万章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1这后一个“人”字指的是人品.意思是说:作为善士,不但要和天下的善士为友,而且要学习古人。学习古人,不但要“颂其诗,读其书”,而且要“论其世”,否则就不能知道古人的人品到底如何。在儒家用语中,有时候“人”则特指仁。《吕氏春秋·举难》说:“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这里后一个“人”字指的是仁,与“义”相对,意思是说.君子总是严以律己而宽以待人,这实际上是孔子忠、恕思想的体现,是儒家的一贯立场。在有关“人”字的用法中,人才、人品与仁这三者都体现了儒家一贯的观点,因而可视之为儒家对人的理解。

二、儒家的人本思想。孔子的人学思想以具体而又多样化的论述阐述了“人”在现实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应该如何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人格的方式方法,可以这么说,孔子的人学思想就是关于人的发展、人的自我完善的思想,从这一层面上说,孔子的人学就是人本思想。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孟子、苟子等儒家思想家的人性理论、“仁政”学说、政治思想大多是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们的“重民”、“贵民”思想就是孔子思想的进一步深化。由于儒家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而实现其理想的必由之路就是努力成为这一理想的实践者。显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是个人才,也必须人品好,而这一切又都以仁为前提。人品、人才和仁.这三者既是儒家教育人的内容,也是儒家理解和衡量人的基本标准。首先,有关仁的问题。孔子对樊迟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网孔子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41这就是说,仁就体现为“先难而后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儒家那里,己也好,人也好,做什么都离不开仁。其次.有关人才问题。孔子对身为季氏宰的仲弓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问:“焉知贤才而举之?”孔子说:“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孟子对齐宣王说: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日“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由此可见儒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第三,有关人品问题。儒家的重要典籍《大学》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所谓的修身.根据学术界的共识,其更多的是指对品德的修养。《中庸》说:“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而孟子“君子有三乐”说.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具足三乐的君子与具备仁的内涵和良好的做人品德不无关系。由此可见,在儒家看来,只有成为仁义而且人品好的人才,才能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也才有可能最终成为圣贤而千古流芳。从总体上看,儒家人本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为人之道上,要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做到“德”与“贤”,“修己安人”;在待人之道上,要求做到“仁”(爱人)与“和”(与人友善、和谐);在治人之道上,要求推行“仁政”,进行人性教化。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人本文化,重人际关系协调,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并注重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奉献和服务,带有群体和谐特点。三、儒家人本思想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立文教授在谈起儒学研究的意义时说:儒学至少在四个方面值得我们现在弘扬。首先是人本思想,孔子宣扬“泛爱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苟子也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人本思想在当代有着重要意义。可见儒家的人本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但儒家的人本思想并没有向人们提供一套普遍适用的方法,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原则性的教导,这些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其合理性及适用性。这就是儒家的人本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笔者在研读儒家经典时,发现有不少可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借鉴之处.特别是启发高校辅导员如何从人本思想出发.从为人、待人、治人之道三大方面做好学生工作。大学是青年步入社会的出发点.素有“小社会”之称,高校的学生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密切关注社会风气的动向,认真分析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以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养成为工作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肯定、尊重人的自尊和权利的基础上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那么,儒家人本思想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何启示呢?启示一:作为辅导员要做到“为政以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儒家的人本思想形象地描述了一位道德高尚的“辅导员”如何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学生中拥有怎样的威望。那么,一位辅导员怎么能成为“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北辰”呢?笔者认为辅导员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教化,而教化的主要形式是管理者的身教。强调管理者要以身作则首先为学生做出表率。他在《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卫灵公》又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说法,即严格要求自己方能律人。孔子认为.要得到群众拥护、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必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谓“赦小过,元求备于人,宽则得众”。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领会儒家“先管好自己,再管别人”的管理准则。孔子把“忠恕”之道用来对待他人的道德准则和管理的规则。“忠”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工作相关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感情融洽,共同实现工作的目标。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辅导员首先要做到,一个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人,却要严格去要求别人。还想让别人心服口服,那无异于缘木求鱼。2、“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孔子指出不是任何时候都有应该迁就学生,讨好学生,那样只能使学生得寸进尺,工作被动,“薄责于人”不是说学生犯了错误就不要追究与批评,而是说不要一棍子打死犯错误的学生,要让学生有改过的机会。采用“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恕与严格管理相互结合的原则。辅导员如能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榜样影响和带动你周围的学生,就能实现最大效应和最好效果。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因为“身教”是无声的教育.用的是“行动语言”,而“行动语言”更能达到“润物”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是一种教育。“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学生耳濡目染,怎能不从中受到教育与感化?3、秉持公心,一视同仁。《论语·卫灵公》篇的“有教元类”是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废或厚此薄彼。爱心加上公平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4、是非分明,有原则性。《论语·阳货》篇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是指好好先生。孔子认为是非不分,没有原则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祸害。同样.“乡愿”式的辅导员只能让学生元所适从,可以说是学生的祸害。作为辅导员,首先自己要明辨是非,然后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5、言而有信,以诚待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大到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安排。小到师生问的一次普通谈话,辅导员有可能因为客观原因难以兑现承诺。应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对学生坦诚相告,获得学生的谅解。《论语·颜渊》有“民元信不立”,原意是指没有人民的信任,政府就维持不住。同样,辅导员若失去了学生的信任,也就很难做好工作。6、不厌其烦,做好工作。《论语·述而》中说“有诲人不倦”。说的是辅导员对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强渊了多少次后,如果部分学生还是犯同样的低级的错误,那么辅导员必须利用一切机会反复向学生强调说明7、恩威相济,保持距离。《论语·为政》有“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这话对于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来说可以理解为:在正式、公开、庄重的场合,辅导员应庄重严肃,体现威严;在日常生活或非正式的场合,辅导员应真诚、热情地关爱学生,这样恩威相济,既能博得学生的尊重,又使学生乐于亲近。但师生关系并不是越密越好,与个别学生关系过于密切,将使其他学生觉得被冷落了,从而影响了辅导员的威望和公信力。师生间最好保持一种“亲密有间”的关系。8、敏行慎言,树立形象。儒家的“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是从日常行为举止的角度对辅导员提出了要求。“敏于事”要求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动向富于敏感性,并具有办事敏捷、讲究效率的特点。特别是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倾向。否则,就容易丧失最佳时机,甚至发生本可避免的负面事件。“慎于言”是提醒辅导员先思而后言,避免在学生面前信口开河。并注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网说明语言技巧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总之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辅导员必须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总之,一个有道德修养的辅导员,总是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得到教益;反之。非但难以尽到辅导员的职责,甚至会误人子弟。启示二:辅导员要真正“仁者爱人”、“宽以待人”——热爱学生“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颜渊》有“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论语·里仁》有“唯仁者好人。”孔子要求学生严格信守道义,即“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嘲:“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孟子在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时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强调以“仁”为核心的“恭、宽、信、敏、惠”的平等、恭信待人的人本思想。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公平善待每一个学生,要关心人、爱护人,以“仁”、“不忍”之心平等待人,恭敬、庄重能得到人尊重;宽厚能得到大众的拥护;诚信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会使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惠是爱护、关心他人并给予帮助,别人能为你出力。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又应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把学生按性格、智力等方面的状况分别施以不同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孔子提出了“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学而优则仕”。在知识经济不断创新的教育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生工作者更应重视每一个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才能使他们走出校门后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善于应变而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学生管理者——高校辅导员,一定要树立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改变以往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在管理范围内形成一个创新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创新知识环境和教育环境,真正体现教育工作者的“爱人”之心,“宽人”之情。 “管理之道,归于用人”。每一位辅导员只要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坚持“仁者爱人”的思想,“君子尊贤而容众”,就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共同的管理目标。此外,要真正实现“宽人”“爱人”.就必须确实做好“待人”工作,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一般包括I 部分:一是生活上的困难。一是合理的权益受到损害。因此我们的常规工作应公平、公正地做好两点:1、务必把各项扶持困难学生的政策、措施落实好。切实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好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及发放工作。同时做好贫困学生的思想工作。着重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2、务必把损害学生合理权益的问题解决好。这类问题主要出现在各级学生组织的违纪管理上,要把损害学生合理权益的现象一项一项地治理好,辅导员要管好所领导的学生组织。加强学生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并从制度上保证切实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启示三:“举直错枉”“用人之长、人尽其材”——正确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举直错枉,则民服;举直错诸枉,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儒家思想强调举用正直的人,老百姓便服从;举用邪枉的人,废置正直的人,老百姓则不服。辅导员任用干部得力的话,不仅带动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工作还事半功倍;任用干部不得力,班级会萎靡不振,甚至乌烟瘴气,工作事倍功半。学生工作者应重视人的因素,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才干,才能实现最好的管理绩效。老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是影响一大批、甚至整个的问题。因此,要重视知人所长,充分发挥其特长,“当其所能”、“避人所短”,或“补人之短”,使其互相配合,才能避免耽误工作.误人子弟,才有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选拔、任用和培养学生干部是辅导员贯穿始终的一项中心工作,《论语·为政》中“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告诉我们:任用优秀学生干部并教育好后进的学生,就会使大家互相勉励。因此,辅导员要培养好两种干部队伍:打造先锋模范性的学生党员队伍;培养建立正规化、精英型学生干部队伍。《论语·公冶长》篇有“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只有进行全面考察,才能选拔出思想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认真踏实的学生干部,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另外,辅导员选择学生干部不应采取双重标准。一旦那种凭着个人喜好、个人情感而确立的双重标准得以施行,就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应有的威信,威信一元,道德教育就无法进行。很多辅导员依赖于几名主要学生干部工作,于是对这几名学生特殊照顾,无论是评优,还是入党都给予优先照顾,这样无形之中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一个以“有教元类”原则来工作的辅导员必须给他的每一名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而得到锻炼的学生会心存感激,然后在各方面都努力,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爱之能勿劳乎。”学生锻炼的过程,正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机,抓住这个时机,道德的培养就会事半功倍,而这完全是一种高尚的“仁爱”之心。启示四:施行“仁政”的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人为本,施行“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讲究“仁者爱人”,强调感化和教育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强调“仁”并不意味着元原则,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重视用制度和机制来构建和统筹学生工作,重视奖与罚的有机结合。孔子是法家的包容者,在管理上提倡“仁政”、“德治”,也不排除“法”的任用,比如,在人才管理上他们就提出了“赏行罚威”的观点,主张把赏与罚结合起来,重视赏罚分明的原则。萄子说:“备官职、渐庆赏,严刑罚以式其心⋯⋯,赏行罚威,则贤者可得而进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不能可得而官也,若是,则万物得宜,得应……”(意思是,配备官职,重奖赏,严刑罚,发激励和惩戒人们的心志,使天下人民都知道自己所期望得到的全在这里了,因此奖赏能够实行,惩罚能威严,那么贤人就能得到任用,不贤能的人就能得到辞退,有才能和没有才能的人就能够根据才干的大小得到恰当的官职,如果这样,万物就能相互协调,事情变化也能得到恰当的处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萄子是把奖与罚和人才的任与去结合认识的,也就是说他是把奖罚作为人才管理的一个重要法则来提倡的.只有赏罚分明,贤能之人才能得到提拨任用,不贤能的就被斥退。因此,在学生的人才管理上必须做到论功行赏、论过行罚,大功者大奖,小功者小奖,大过者大罚,无功者元过者不赏不罚,即坚持“赏罚分明”的原则。儒家施行“仁政”的管理方法也应重视激发性原则,即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儒家思想中的“善”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而“善”又是儒家思想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最大目标。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们要善于运用表扬和鼓励树立青年学生的荣誉感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精神,最大限度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通过“与人为善”而使“人心向善”,最终达到“无为而治”。

参考文献

【1】谭国清.中华藏典·传世文选·四书五经[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杨白峻.春秋左传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1.

第7篇: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

摘 要 有知识,有道德,有贡献的商人谓之“儒商”。 儒商作为儒学文化的独特实践,起始于先秦,发迹于子贡儒商是时展的产物,儒商文化是全体华人共同的财富。儒商文化体现的是“仁义礼智”的儒家思想,遵循的是“经世致用”的不懈追求,施行的是“德利并举”的和谐之道。从古至今,优秀的儒商层出不穷,他们促成了义利合一的良性商业竞争模式,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儒商 诚信 利益 竞争 大学生

一、先哲的儒家商经

1.中华儒商鼻祖――子贡的商业头脑

说到儒商,起源便在中国。而中华儒商的鼻祖,推本溯源,当是孔子高徒子贡。子贡(公元前520―前456年),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子贡出生于商业世家,经常跟孔子周游列国,得以开拓视野,因此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2.富而有仁

《吕氏春秋》记述了子贡自己出巨资赎回鲁国奴隶的善举:那时候鲁国的穷困老百姓,有的被卖到别国当奴隶。鲁国法律规定,若有人均为奴的鲁国人赎回来,政府给报销赎金。子贡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个鲁国奴隶,便花钱把这人赎了出来,但却不去政府领赎金。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虽做买卖,却不忘儒家学说,时时刻刻把为人的准则――“仁”作为自己的信条,以一颗仁爱的心对待世人。把金钱、财富当做“一种行善的工具”而去追求,是人生中一种美好、高尚的思想境界。子贡就做到了,他利用他富有金钱这样一个优势去拯救了一个人的命运,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儒商应该具有的“富而有仁”的优良品质。试想一下,如果当今社会多一些像子贡一样富有、行善有仁的富人,那么社会风气必然更加淳化。

3.诚信机变

当吴越大军远征北方,吴王夫差强征丝棉以御寒,使丝棉紧缺价格走高。擅长机变的子贡便抓住商机,从各国收购丝棉到吴国贩卖,供不应求的市场让他捞得“第一桶金”。后来为追忆先师,子贡用木头雕刻出孔子像,前来祭拜的将相诸侯见状都想拥有一个作纪念,子贡又从中看到无限商机,招募工匠大批生产孔子雕像,又大赚了一把。子贡在商界的精准眼光的培养,全是由于了坚持儒家学说,他积极牢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坚持诚信交易。《论语》多处记载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信”一切就荡然无存,更遑论发财乎?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子贡立于不败之地,达到 “义利双赢 ”的最高经商境界。

4.日本商业之父――涩泽荣一的商务经

涩泽荣一先生被誉为“日本商业之父”、“日本金融之王”,甚至被推崇为“日本现代文明的创始人”。尽管日本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在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早期,日本的商业道德环境很糟糕。涩泽荣一投身商界之后,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他一边从事企业经营活动,一边研究儒家传统精华――《论语》,提出了著名的“义利合一”、“士魂商才”的观念。涩泽荣一正是凭借着出色的应用儒学于商界的能力,亲手缔造了500多家日本一流企业,他也因此被誉为“现代东亚最伟大的儒商”。

5.士魂商才

日本,是一个一向以强者为师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日本人大多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特别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培养出来一大批精通儒学的人才。

所谓“士魂”,按中国古代文言文翻译,也即“士大夫的气节道德”。“士魂”所强调的,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君子般的道德修养。所谓“商才”,毋庸置疑,也即商界的佼佼者。涩泽荣一提出的这一理念,经过拆词分析,已经表露出了其中蕴藏的哲理:如果想要在商界上有所作为,光凭良好的道德是不够的,在经济上容易受到毁灭性打击,需要有经商的法门,也即需要有商才。但是,光有商才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士魂,也即需要有士大夫一般的高尚道德,否则就不能做到问心无愧,也不能走上遵循自然规律的大道。

6.义利合一

先贤孔子虽然一生“罕言利”,但是并不认为追求利益是一件见不得光的事情。相反,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换言之,孔子觉得追逐钱财是人的本性。亚圣孟子认为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他强调的是,只要用符合道义的手段去取得,追求利益也无可厚非。由此可见,先秦时代的孔孟二圣都觉得追求利益并非大坏事。然而到了宋代,大儒朱熹认为:“用计用数,假绕立得工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显然,朱熹非常鄙视金钱与功名。其实这是明显的对先哲孔孟的一种误解,把商业行为当成了一种君子不齿的行为。

长久以来,“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的思想占据着人们的大脑,许多人严眼中的商人就是一副悭吝人的模样,阴险狡诈、贪得无厌、为求利益不择手段。这是误读孔孟之道的一个严重后果。

社会在财富和道德的结合上,向来不是很完善。所以才有大字不识的富财主和满腹经纶的穷书生。但是,富与利并非水火不相容。重利未必失仁义,重义未必失利益。并不是投身于商界的人可以忽视仁义道德,也并不是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必须与经商划地绝交。作为商人的责任就是以仁义道德为本,推动经济的进步。因此,确立“义利合一”的观点的重要性愈发明显。

7.君子之争

正所谓商场如战场,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商界,与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处心积虑的想去赢别人是不是就违背了君子之道呢?其实不然。儒家思想并不同与佛家理论,宿儒们不会过分讲究“与世无争”,反而会推崇“当仁不让”的精神。试想一下,如果儒家道德提倡的是不争不斗,那么几千年来的科举制度岂非形同虚设,那些士子们为了功名竞争不休,这正反映了,竞争的意识是与儒学不冲突的。君子之争,就是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具有必要的圆滑能力,又丝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地去比赛、竞争。商界里竞争往往非常激烈,然而有的就可以成为君子之争,有的却成为是恶意竞争。故意诽谤、诬陷、不正当竞争固然不可取,一味谦让、消极避退也不应当。在做好本职事业的基础上良性竞争即可,谁输谁赢由企业经营能力决定,但竞争过程需得不失君子风范才好。

二、现代儒商的特点

1.以德为立身之本

品德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从而体现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儒商的德体现在以诚信为准则、奉行“富而好行其德” 例如春秋后期的陶朱公范蠡,历代晋商、徽商中的佼佼者。现代儒商也将“德”奉行的很好。抚顺地区的知名企业家陈德文就是一个高道德水品的儒商,诚实守信是成功的秘诀。正因为讲诚信,陈德文的公司被中石化确定为战略合作伙伴。

2.坚持实践“利”与“义”相统一的价值观

孔子说过: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因此,儒商秉承《论语》的传统,将此美德发扬光大。其实,“利”与“义”的统一是对德的进一步描述与要求。经营活动中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是义利对立还是义利统一,是见利忘义还是见义忘利,是经营者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目前,在经营活动中普遍存在着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义利对立等问题。要想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就要坚持利不伤义原则,坚持以义生利的经营理念,坚持以利助义的经营之道。现代儒商的经营之道就是这种理念。

3.勇于竞争和善于竞争

儒家强调和谐、平衡、中庸,因而缺乏竞争的传统。我们说儒家缺乏竞争的传统,并不等于说儒家就一点没有竞争意识,更不是说儒家反对竞争。只是古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使这种竞争表现的不是很明显罢了。但当今社会不同了,现代是竞争的年代,它体现在每个行业,每个领域。现代儒商将竞争这个特点表现得很突出,很明显,这样也更适合这个时代,更容易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4.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以人为本强调把人作为最根本的要素,主张人既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工具,更是企业发展的目的。这种管理理念在《论语》中几乎没有涉及,但《论语》一直所强调的就是“仁”的学说。可以说,“以人为本”是“仁”的一种具体体现。现代儒商结合当今时代特点与企业管理发展策略,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化,儒学化。

5.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只有开拓创新,才能不断领先于同领域;只有开拓创新,才能获得市场潜在盈利机会;只有开拓创新,才能使效率更高,效果更强。时刻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可以意想不到的收获。凡客诚品盈利额在短短三年内从2.78亿增长到20亿,正是来自CEO陈年的13个微小的创新。新时代的儒商们,不但具有敏锐的市场行情观察能力,还具有明确的市场导向预估能力,他们准确地判断市场需要后,果断地推出新产品来适应用户的要求。

三、现代儒商精神

随着时代的变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市场对企业家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时代呼唤新一代儒商及儒商精神的出现。2008年孔子诞辰2550年周年纪念日时,国际儒联编纂的《儒商读本》明确指出了现代儒商与传统儒商的区别。现代儒商除了应具有传统意义上的良好的儒商精神,如以义取利,和气生财,信义服人等外,还应具备以下几种精神:

1.有创造性,勇于冒险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也至关重要。它能给企业带来发展的动力,无限的活力及强大的竞争力。冒险,并不是鲁莽地尝试,而是在能力所及范围内,超越自己,创造奇迹。儒商把创造性和冒险精神结合起来,给企业来带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2.高瞻远瞩,不断寻找发展机遇

现代儒商能够利用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距,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他们具有敏锐的长远的战略性眼光,能够准确判断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投资与价值的最佳配比,把握机遇,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3.有竞争意识,善于竞争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儒商能够正确认识到市场竞争的规律,时刻具有竞争意识,勇于竞争,善于竞争。但他们公平竞争,不会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谋取利益。

4.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现代儒商热衷于社会的慈善事业,他们把捐助看成一种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行为,而不是炫耀财富,提高声誉的手段。他们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时刻关注社会问题,服务社会,改善生活,造福人民。

四、现代儒商的经济贡献

1.儒商的商业活动促进了经济发展

西方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儒学不利于商业的发展。但亚洲“四小龙”和当今中国的飞速发展却与韦伯的这一论断形成鲜明对照。儒与商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事实上,儒学对于工商业的发展不仅没有阻碍,反而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甚至能弥补西方商业文明的缺陷。具体体现在:儒家的仁政思想转化为依靠国家力量整合资源;儒家的中家族思想促进了民族业的繁荣;儒家对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人才。因此,儒商的商业活动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2.儒商的精神对商业活动的表率作用

儒商精神集中华传统文明于一体,将儒商精神运用到从商中,具有构建商业文化的意义。儒商的精神在商业领域中,为其他企业家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3.儒商对公益事业的推动作用

现代儒商不以逃税,提高公众形象为目的,热心于公益事业,是他们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他们的行为也为公益事业的净化,发展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

南朝梁萧氏父子指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四人。他们既是梁朝的统治者,又是梁代文学的领军人物。受晋宋时文学风气影响,他们都表现出了言语崇尚的风格,但同时他们又对文学有着自己的体会与认识,并为当时和后世文学做出了贡献。梁武帝以开国之君的身份对文学进行提倡,必然对梁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萧纲与萧绎是“宫体诗”的倡导者,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朝绮丽文风的形成。作为整体来看,四萧的文学思想除了受到时代风气与社会思潮的影响之外,他们之间所表现出的传承也是很明显的。梁武帝曾写作了大量艳诗,客观上对萧纲与萧绎的“宫体诗”创作有很重要的影响,而萧统正是他所提倡的雅正文风的承继者。

萧统、萧纲、萧绎之间的文学对话对他们的文学主张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为统治者,除萧统外,他们在创作中,都表现出了与所提倡的儒家文学观念相反的一面。在他们所提倡的儒家文学观念中,强调最多的是儒家的诗教观。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创作了一部分作品,这些作品大都缺乏文学性,并不能代表他们真正的文学思想。能够代表他们真实文学思想的是那些言语绮丽风格的作品,其中以萧纲的“宫体诗”最为典型。就文学产生来说,他们提倡的又不是儒家的诗教观,而是萧氏所倡导的物感说。总体来说四萧并没有真正践行他们所提倡的诗教观,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它越来越远。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这种文学思想的成因,本文拟对他们的儒家文学观念、特别是其中的诗教观念做出具体分析。

一、儒家诗教观念对四萧的影响

“诗教”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①诗教,就是用《诗》进行教育的意思。温柔敦厚,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在古代,《诗》也是可以用来歌唱的。所以《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②《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③梁武帝建立梁朝后,“思阐治纲,每敦儒术。轼闾辟馆,造次以之”,非常重视礼乐教化,并多次下诏,修礼作乐。④《访百僚古乐诏》中说:“夫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所以移风易俗,明贵辨贱,而《韶》《濩》之称空传,《咸》《英》之实靡托。魏晋以来,陵替滋甚,遂使雅正混淆,钟石斯谬。”⑤《立学诏》中说:“建国君民,立教为首。砥身励行,由乎经术。”⑥这里强调的是礼乐教化,但从中可以看出,梁武帝提倡儒家的文学观念,并且受到了诗教观念的影响。昭明太子萧统在梁武帝的影响下,受到的儒家文学观念的影响更为明显。他在《文选序》中引《易经》的话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⑦将文学看作教化百姓的一种重要方式。并且他还进一步引《毛诗序》中的观点说:“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姑风雅之道,粲然可观。”⑧由此可知,萧统也是提倡“发乎情,止乎礼仪”⑨的儒家诗教观的。他十分推崇“雅正”的诗风,从《文选》所收录的作品来看,典雅之作多于华靡之作。骆鸿凯先生说他是“黜靡崇雅”瑏瑠?,这很好地体现出了萧统的诗教观立场。梁简文帝萧纲也受到了诗教观的深刻影响,他也是十分注重提倡诗教观的。他曾在《请尚书左丞贺琛奉述制旨毛诗义表》中说道:“臣闻乐由阳来,性情之本。《诗》以言志,政教之基。故能使天地咸亨,人伦敦序。……孝敬之德,化洽天下,多识之风,道行比屋。”瑏?瑡这表明,他已把《诗经》看作治国的基础。梁元帝萧绎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极深,深信儒家的“三不朽”瑏?瑢思想,这很自然地使他去提倡儒家的诗教观。他在《召学生教》中说:“吾亲承天旨,闻《礼》闻《诗》,方欲化行南国,被于西楚。”“化行南国,被于西楚”瑏?瑣,这自然也就涵盖了诗教观在内。

综上,从萧衍到萧绎,他们都深深受到了儒家文学观念,特别是诗教观念的影响。并且这种思想构成了四萧文学思想中非常特殊的一面。但是他们对此却没有正面提倡,而是经常在公共场合表现出相反的一面,这就形成了他们所提倡的儒家文学观念。这种实际态度当然不是他们文学观念的真正表现,可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它,因为这是他们文学思想中的一部分。具体说来,这种儒家文学观念自有其形成的原因。

二、萧氏文学思想中诗教观念的形成原因

梁朝当时上承魏晋宋社会思潮的余绪,受到了玄学与佛教思想的严重影响,这时儒家正统思想虽然有减弱的趋势,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在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那里,儒家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主导性。也就是说,梁朝当时的思想是三教合流,而儒家略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之下,儒家思想对统治者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在封建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儒家经典是必修课,并且是被作为立身之道来学习的。

第9篇:孔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范文

【关键词】儒家文化;人本教育思想;价值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括的思想较为多样化。比如儒家、法家等等。这些思想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在当代,我国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教育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历史上,虽然没有西方的“人文主义”和中国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但是在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自古以来,存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和意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贵君轻”、“强调人的价值”等民本思想。这种民本思想即为现代社会强调的“以人为本”思想。[1]早在殷末周初时,《尚书》中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思想。并明确指出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安宁与发展,其前提条件是加强对以民为本思想的重视。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了“以人为本”思想。管子在《管子•霸言》中指出,要想巩固霸王之业,其根本原则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管子肯定人的价值以及作用。随着时间的发展,以人为本思想在儒家的“仁爱民贵”中的得以体现。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孔子站在仁爱角度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并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别人学习的发光点,并推崇人格独立和自主。作为爱人的仁者,需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到“仁爱”思想的精髓和意义。在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孔子格外关注人的主体性和根本性。对于孟子而言,主张站在人性论角度看待仁爱思想,无论是人还是物,都主张博爱。荀子作为孟子的继承者,在宣扬仁爱思想的同时,他强调人的地位。并在性善论基础之上,提出了性恶论。但是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主张人的地位,并关注人的价值和作用。

2儒家文化中人本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2.1做到“有教无类”

目前,虽然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但是依然面临着“市场化”危机。针对这一情况,需要高举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旗帜,进而避免出现教育不公平现象。2014年,在两会报告中,国家总理就针对农村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策略,即需要加强对中西部和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加大对其教育投入力度,促使城镇教育的公平发展。除此之外,针对农村有困难的农家子弟,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同时提高我国教育整体水平。[2]在新时代下,国家需要加大对“有教无类”这一教育思想的宣传力度,通过微博、微信等多种网络平台加强人本教育思想的宣传,这样既可以增强人们对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内涵的了解与认识,又可以为培养全面性人才奠定基础。

2.2培养人格完善的人才

孔子思想中,强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其中,基础科目是诗、书、礼、乐。与此同时,在注重基础科目的同时,应加强体育锻炼,从而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现阶段,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学校而言,应结合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教育思想,改变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制定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而为社会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2.3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在具体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这一原则也是儒家传统文化中人本教育思想的外在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应结合不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并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进而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凸显学生个性。这一教学方法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本教育思想,且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2.4师生关系应和谐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弟子三千,但是对每一位弟子都关爱有加,且尊重他们、爱护他们,这对于现如今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具有借鉴意义。他的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仅赢得了广大弟子的尊重,同事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社会,师德问题日益凸显,比如“丁娟事件”、“教授涉嫌论文抄袭事件”、“上海教师使用ipad上课事件”等等,这些事件的存在表明今天的师德问题较为突出,其拓展范围较广。针对这一问题,学校教师应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学生也应改变对教师严厉形象的认识,进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束语

传统儒家文化有其自己的思想精髓,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正视其缺陷,学习其中的人本精神,在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承,进而丰富中国特色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高薇薇.儒家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J].企业导报,2015,(0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