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表演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2
摘 要 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发展,本文针对高校体育表演专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发展目标,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现状,并针对目前高校体育表演专业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以及教学实践等三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对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 体育表演专业 高校 发展目标 发展现状 发展建议
体育表演专业作为近些年新兴的专业之一,通过将体育运动与艺术表演融为一体,具有健身、娱乐等多种功能,充分的体现了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积极向上、敢于拼搏的精神和艺术表演所具有的个性创意及视觉冲击意境,成为了高校摆脱传统的、单一的体育专业发展模式,优化专业结构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发展、促进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本文就针对高校体育表演专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发展目标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而这三大基本职能要想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发挥,追根究底,还必须要落实到高校所设置的具体专业上来,这一点对于高校体育表演专业来说也不例外。因此,在分析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发展目标时,同样也需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这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界定。
首先,在人才培养的方面。从人才培养的方面来说,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发展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即:应注意培养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但是要注意,这一发展目标并不是对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排斥和颠覆,而是要在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注意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整合和兼顾。
其次,在科学研究的方面。从科学研究的方面来说,高校体育表演专业应重点研究与体育表演相关的、高校所在地的体育事业或是健身行业相关的应用型的课题,以更好的与专业的发展目标相契合,并促使所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与体育表演市场两者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和循环。
最后,在社会服务的方面。从社会服务的方面来说,高校体育表演专业应当能够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而且还要有参与和影响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以尽可能的解决社会服务领域与体育表演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由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窥知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发展目标,但是由于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始终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所以说,与此相对应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是高校体育表演专业发展目标的核心点所在。
二、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发展现状
虽然说,国内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起步时间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却是非常快的,自从2000年天津体育学院首先获得教育部的批准,设立了舞蹈学专业之后,各类体育院系也开始竞相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目前,据粗略统计国内开设了体育表演专业的高校就已经超过了30所,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发展速度可见一斑。然而,虽然说,整体看来,目前国内高校体育表演专业整体发展态势是迅猛的、良好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以下就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以及教学实践几个方面简要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课程设置。体育表演专业既具有体育的特性,又具有艺术的特性,其专业一般是由公共基础课、体育类课程以及艺术类课程三个主要的部分构成的,较为特殊。目前高校体育表演专业发展过程中,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于:很多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能很好的体现体育表演专业的特性。很多高校都因存在公共基础课或是体育类过多、艺术类课程过多、过于盲目等问题,使得专业的特色不够明确和突出。
其次,师资队伍。体育表演专业作为近些年一个新兴的专业,专业特点突出,会涉及到较多的艺术表演类课程。因此,其这一特点就决定了任课教师不但要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而且还必须要同时具有体育类技术技能和艺术类技术技能。这对于目前国内多数体育院校而言,现有的师资队伍是无法完全胜任的,开设体育表演专业无疑是对师资力量提出的一个挑战。
最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实际上指的就是具体的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目前针对高校体育表演专业来说,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专业实践教学过于薄弱。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通常包括入学教育、教育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和学术活动等多个方面。理论上来说,在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要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专业的特色,但是目前看来,多数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还是借鉴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经验,而且实习的基地少、不固定,实习的单位也很少涉及到表演单位,从而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较差,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的发展。
三、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发展问题,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首先,重视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课程设置,因此,针对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发展目标可知,高校在开设体育表演专业时,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应该以体育类的学科科目和课程为主,以艺术、表演类的科目为特色,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合理的搭配。而且在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工作时,还要注意精简专业基础必修课,增设专业自选课,并尽可能的开设有助于将体育与艺术相融合起来的课程,例如:艺术体操、体育摄影、体育绘图等等。
其次,应积极的采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针对目前国内多数院校在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师资匮乏问题,为了确保专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开展不同方式的职后培养工作,例如:选派教师外出进修、邀请专家来校讲学或是开办其它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引进艺术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或是社会上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人才的方式来完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建立高校间的协作与交流等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体育表演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改善目前多数开设体育表演专业的高校所存在的实践教学成效较差的问题,学校应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文体活动;通过与俱乐部、影视中心以及大众传媒单位进行合作的方式来积极开辟实践基地;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制度,让实践教学方式更为多样,时间更为灵活等多种方式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促进高校体育表演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敏,张大超.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表演专业表演基础元素的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02).
[2] 郑彩壮,黄晓春,周德书.论竞技体育表演市场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兼谈我国竞技体育表演市场的现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04).
关键词:声乐艺术 文化抒展 演唱传播 互动性
声乐艺术是包括文学(诗、词)、音乐(旋律)、行腔(歌唱发声)、器乐(伴奏)、舞蹈(伴舞)以及形体表演等多种艺术因素构成的综合艺术形式。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通过声乐演唱和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来实现超越历史、超越国界的文化意义。千百年来,无论是声乐艺术实践、声乐艺术鉴赏,还是声乐艺术教育,无论是声乐文化的传播、消费、流行,还是声乐文化的交流等等,与其它艺术门类一样,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打下了极为鲜明的时代烙印;它的精神文化催化和影响着若干代人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意识,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1 声乐演唱的文化传播
声乐文化赋予声乐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词作家、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化成可读、可看的优美诗词,曲作家把极具文化色彩的诗、词创作成可唱、可听的赏心悦目的歌曲;而将词、曲作者的作品赋予鲜活生命的是声乐演唱。声乐演唱者既是声乐文化最好的诠释者,又是声乐文化精神最佳传播者。声乐文化是在他们的演唱中得以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得以抒展。优秀的声乐演唱者,通过她们出色的演唱技巧,鲜明的演唱风格,将歌曲中丰富的文化内涵,真实、感人、创造性地传递给观众、听众,使声乐文化在众多的群体中得以传播。因此,声乐演唱者担负着声乐文化传承、传播的神圣使命。
回顾二十世纪20、30年代,一批批从国外留学回国的音乐家、歌唱家如:萧友梅、应尚能、黄自、赵元任、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等,她们不但把国外先进的声乐教育理念带回中国,而且通过在国内举行音乐会的形式将国外优秀的声乐作品、声乐文化、科学的发声方法传播到中国,是她们精湛的演唱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声乐艺术表演者和声乐艺术教育工作者;是他们的辛勤努力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歌唱家和声乐艺术教育家。这些歌唱家如迪迪拜尔、廖昌永、吴碧霞、宋祖英、等,她们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举办个人音乐会,参加国际声乐比赛;通过她们出色的演唱将中国优秀的民族声乐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让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民族声乐文化。这种声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靠一批批优秀声乐艺术表演艺术家的努力得以体现和完成。正因为有声乐演唱的传播才使声乐文化在众多的群体中得以抒展;正因为有声乐艺术的相互交流才使得全世界以艺术为纽带能和谐的相处在一起,这是声乐艺术的力量,这是声乐艺术文化深刻意义所在。
2 声乐艺术文化抒展的互动性
声乐艺术文化的抒展,不仅只需要演唱者将词曲深入仔细地研究,把演唱技巧、情感以及表演动作进行形象、准确的艺术处理与创造,而且更重要的或者必可少的需要与观众、听众进行自然、亲切的交流和沟通,这种交流和沟通就是演唱与欣赏的互动。声乐艺术意义的最后实现也是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进而在与接受者的对话中得到实现的。声乐作品的接受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给予作品新的理解,赋予它新的意义,潜移默化中受声乐艺术美的感染和熏陶;这是声乐艺术创作者对作品生动的表达,使欣赏者在欣赏中与艺术创作者情感的互动。这种互动是欣赏者对演唱者所传达的声乐艺术美的欣赏、接受、认可的效果。声乐艺术文化抒展的互动性,在欣赏者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种是形式上的互动。演员的歌声、动作、表情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对观众构成一种刺激,观众对这种刺激从表情、掌声、叫好声或其它手段对演唱者作出反映,这种反映又反过来刺激演员,对现场的演员的表演产生作用。这是一种形式上的互动。这种互动性,是根据某种演出内容、演出任务、演出形式,为了渲染某种气氛,需要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节日、庆典活动、流行歌手的商业演出等等演出活动,都需要这种形式的互动。这种互动风格体现了敢于张扬个性、敢于突破传统的时尚、能够渲染演出内容所需要的气氛。这种互动成为联系观众的情感纽带。凡是从歌曲内容出发,发自内心而又有调控身心的互动可以增强演唱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可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享受到声乐艺术的美,不知不觉中去吸收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文化。那些片面追求形式上与观众的亲密接触的互动,自我吵作、自我作秀、哗众取宠的表演,完全脱离歌曲内容、没有声乐艺术文化美学品格,这种庸俗而低级的形式上的互动,是不可取的。
第二种是情感心理上的互动。歌唱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是以演唱者的心灵感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创造性活动。演员在演唱时,歌曲的审美内涵、精神内容,必然通过歌唱的情感体验而溢于言表,产生于心动、情动、形动。首先是演唱者被演唱的作品中所描写的情景、人物、故事所感动。演唱中,将这种感动生动的、深情的、声情并茂的表达给观众,使观众被演员真情所感染,在心理上产生震撼。演唱者和欣赏者围绕歌曲内容所展开的情感心理交流活动,广泛存在于一切有艺术价值和意义的声乐演出活动中。
震惊中外的5、12地震发生后,艺术家们一场场募捐和慰问演出,如《爱的奉献》募捐活动,《向祖国报告》演出,心连心艺术团抗震救灾现场慰问演出,每一场演出都感动着许许多多的人们。艺术家们没有舞台上做作的形式表演,他们把心系灾区人民的真情、把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传递给观众,使现场所有观众感动,使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动,使全世界人民感动。抗震救灾演出中,舞台上那一曲曲让人热血沸腾的歌曲《我们众志成城》、《生死不离》、《让世界充满爱》、《祖国在召唤》等等,振奋着许许多多的人心灵。舞台上演员激动的唱着: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
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了美丽;
你却等待梦在明天站起,
你的呼唤刻在我的血液里。
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的消息,
相信生命不息,为你祈祷一起呼吸;
我看不到你却牵挂在我心里,
你的目光是我全部的意义。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生命是命题;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手拉着手,生死不离。
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
痛苦也不哭泣,爱是你的传奇;
创建于1842年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汇集了当时极为优秀的演奏家,“爱乐”这个名字已成为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们心目中的一个特殊的标志和符号。用“爱乐”作为奉化市首个音乐教师音乐俱乐部的名字,其实想传达的也是这样的意思。该班成员共有20名,所有的成员都是音乐学科的名师、骨干,也有新起之秀、后备人才。如何将爱乐俱乐部的学员打造成为真正的学科骨干力量呢?笔者拟从课堂以外的四大途径,来多方位地提升青年骨干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
一、“读书交流”,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
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精神的提升和传承需要强化阅读。实践也证明,音乐教师要在专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必须潜下心来阅读,研读教学专著、悟透课标教法、修炼读书习惯,等等。那么怎样的读书活动才是有成效的呢?
1.读书因“点滴记录”而深刻
在读书活动中,国家指令性文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两本专业期刊《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俱乐部每位学员的必修读本,几年来这几本书刊已然成为了学员们的良师益友,也成为了学员们教育教学的方向盘,让学员们时刻紧跟教学改革的新步伐,了解课堂教学的新动向,以及领会“课改”精神的新理念。因此在阅读的同时倡导学员们记录书籍中的关键词、语句或段落。诸如此类的阅读与摘记,不仅能掌握最前沿的教学信息,还能多方面地提高学员们的教学专业理论素养。
2.读书因“智慧分享”而感悟
在“点滴记录”后我们爱乐俱乐部还开设了“读书报告,智慧分享”这一活动专栏,分学期为学员们精心挑选教育经典、教育教学专著。一年来,我们先后组织阅读了维克多・伍顿的《音乐课》、戴维・埃利奥特的《关注音乐实践》、柯达伊《柯达伊教学法》、李欧梵的《音乐札记》和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著的关于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著《体验音乐》等书籍。每一次的阅读我们都组织学员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开展“我的读书感悟――智慧分享”活动。最近一次读书报告会上,俱乐部学员给大家做了精彩的读书报告,从不同书籍、不同视角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品经典、亲大师、悟其道、促成长”的感悟与智慧,近两小时的读书报告会,在学员间的交流碰撞中萌发了新的思考,深化了对阅读的认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给予了大家极大的理念上的指引与教学上的启示。
二、“音乐沙龙”,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人文素养
“音乐沙龙”是我们爱乐俱乐部的又一个活动平台,紧张繁忙的教学工作之后,学员们围坐一圈,泡上一杯咖啡,播放一段音乐,确定一个话题,畅谈自己的教学得失,发表自己的教学建议,在分享思想与智慧的同时也进行着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1.“沙龙”因“话题式随聊”而获知
沙龙活动以“聆听天籁之音、共享心灵律动”为话题进行,交流音乐名家、名曲。其中围绕一个话题,学员们谈及古今中外的音乐家,以及音乐家鲜为人知的音乐故事、创作风格,以及谈及崇拜他的理由和对自己的影响。从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乐派,从巴赫、贝多芬到聂耳、冼星海,华彩乐章一一呈现。我想,这些大师用自己的一生倾注着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引导我们将对音乐的喜爱融入到对生活、对工作、对学生的热爱之中!从古典到流行,从激昂到抒情,让我们沉郁的心情变得轻松,让我们浮躁的心情变得平静,让我们干涸的心情变得湿润,让我们平静的心情掀起奇妙的波澜。在这美丽的聆听之旅中,学员们倾听到了音乐家灵魂深处的声音,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感动和力量。
2.“沙龙”因“主题式剖析”而释疑
俱乐部学员的专业成长需要同伴互助,需要个体反思,更需要专业引领。回顾2011年6月14日,奉化市音乐教师“爱乐”俱乐部开展了以“关注音乐本体,优化教学设计”为主题的俱乐部音乐沙龙活动。此次主题式音乐沙龙我们邀请到了宁波市名师、宁海县音乐教研员印滢斐老师为学员们做了题为《独特的音乐独特的课堂》欣赏教学模块的主题讲座,以主题式的阐述与剖析来解答我们在欣赏教学领域中遇到的阻碍与困惑。活动中印老师紧抓关键词“独特”,从独特之音乐气质、独特之音乐要素、独特之创作手法和独特之体验感受这四个维度,结合各种课例做了非常细腻、深入和翔实的解读。启发我们可以从多种音乐要素上去介入与展开,找准符合音乐本身且最能触及到学生和听课者脉搏的关键点,教学设计才能更加贴近音乐本身的气质。以此,通过沙龙中专家的引领与指导、同伴的研讨互动与观点碰撞,有效破解了学员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
三、“欣赏采风”,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艺术素养
为了能让青年骨干教师有机会现场聆听与欣赏经典音乐,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爱乐”俱乐部每学期组织成员教师走进大剧院、音乐厅等艺术殿堂,走近大师、聆听经典、陶冶情操。
1.“采风”因“走进高雅殿堂”而宽阔
“人音版”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音乐大师的经典之作,其音乐体裁、音乐流派、音乐风格及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涉猎也极为广泛。俱乐部的教师虽然在音乐沙龙活动中也谈及自己“心中的音乐大师”及“大师的音乐作品”,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还是存在教学流程“公式化”、作品解析 “教参化”、内涵挖掘“浏览化”等现象,以至于学生喜欢教材里的作品不多,更别说能哼唱部分音乐主题、听出乐曲的主奏形式及演奏乐器。因此,俱乐部还开辟了“采风”路径,即组织俱乐部学员前往宁波大剧院欣赏与聆听各种音乐会,此举不仅开阔了俱乐部教师的音乐视野,对音乐作品的解读更具纵深,还能将文本中的音乐解读与舞台上的作品演绎在现场音乐会中得以交融,全身心地浸润于音乐音响中,真正实现穿越历史的音乐对话,用自己最直接、最真实的音乐感受去架构更灵动的欣赏课堂,唤起学生也能与作品对话的音乐思绪。
2.“采风”因“寻找音乐足迹”而凝厚
“采风”的第二条路径就是以课题为领航,一路寻找音乐驻足的痕迹。其中俱乐部以多个教研课题为研究主题,以《奉化吹打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为例,我们在课题实施阶段就以“寻找布龙音乐的特色”进行了“采风行动”。第一步,前往奉化布龙的集中地,从老一辈的口中得知了 “奉化锣鼓”和“奉化吹打”的相关历史。第二步,上网搜索并观看了浙江省歌舞团在20世纪50年代就享誉世界的民族器乐节目《丰收锣鼓》,与奉化九韶堂的《十番锣鼓》进行对比。第三步,俱乐部学员还前往奉化市萧王庙中心小学实地考察了该校“奉化吹打”学生社团的开展情况,并共同参与了奉化民间艺人给学生做行奏、坐奏等表演形式的授课活动。第四步,组织观看了奉化吹打的代表曲目录像。以上的“实地寻找四步走”为俱乐部的课题组成员对所研究的奉化吹打的历史、形成、特色、代表曲目及当地学生的学习传承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为下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做了较好的指引,通过以上实践,证明了“采风”行动是俱乐部学员对于研究相关课题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四、“基本功切磋”,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
技能素养
扎实精湛的音乐技能是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石,更是音乐教师提升自己向专业化发展的必修课程。在“爱乐”俱乐部中,学员们定期举行音乐技能的展示与交流活动。
1.“技能”因“演绎课内作品”而广博
技能的广博不仅仅是各项技能的程度有多高,更是各项技能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集中表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有良好的示范与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与体会作品的情绪与情感。为了实现音乐课堂中教师“范唱美”的目标,我们也尝试在爱乐俱乐部中开展“唱响教材、精彩演绎”等表现课内作品的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老师们结合“人音版”教材内容,采用多种艺术表现的形式:自弹自唱、重唱、独唱、组唱、合唱、表演唱;用钢琴、竹笛、手风琴、单簧管或口哨等来演绎各欣赏作品的主题音乐等,所演绎的课内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果说作曲家对音乐作品是一度创作,演奏家是二度创作,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师就是三度创作,因为教师用自己巧妙的构思与扎实的音乐技能,对作品进行了个性化的加工、处理与表现,在展示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赋予了音乐作品独特的风格与艺术魅力。
2.“技能”因“实现修炼自觉”而精深
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有:声乐、键盘、自弹自唱、舞蹈及合唱指挥等,扎实、精湛的音乐技能不仅是音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更是音乐教师得以长足发展的软实力。所以我们“爱乐”俱乐部也经常开展青年教师音乐基本功大赛等活动,有效搭建各种平台让音乐教师在各种交流、评比和展示活动中来促使教师提升音乐各方面的专业技能,但是比赛与展示总是带有阶段性或时效性的突击与偶然,并不能代表所有教师的真实水平。另外,当比赛或展示结束后,教师对于练习基本功的动力与热情就会稍纵即逝,当需要再次参加比赛或展示时,时隔已久的现象只会令音乐技能水平逐渐退化且难以突破。因此,俱乐部学员根据自身现阶段各方面的技能水平制定了有关音乐技能发展方面的个人规划与技能练习安排表等,俱乐部也适时邀请专家指导俱乐部教师的音乐专业技能。只有实现修炼音乐技能的自觉性与持续性,才能真正触动教师们的音乐神经,用自己对音乐的那份执着与热情来激发自己、监督自己、进而全方位地提升自己。
【论文摘要】声乐艺术是包括文学、音乐、歌唱、器乐以及形体表演等多种艺术因素构成的综合性艺术。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通过声乐演唱和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来实现超越历史、超越国界的文化意义。声乐艺术文化的抒展涉及范围广阔而多样,本文仅从声乐演唱传播、声乐艺术的互动两方面阐述了声乐艺术文化抒展的重要意义。
声乐艺术是包括文学(诗、词)、音乐(旋律)、行腔(歌唱发声)、器乐(伴奏)、舞蹈(伴舞)以及形体表演等多种艺术因素构成的综合艺术形式。这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通过声乐演唱和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来实现超越历史、超越国界的文化意义。千百年来,无论是声乐艺术实践、声乐艺术鉴赏,还是声乐艺术教育,无论是声乐文化的传播、消费、流行,还是声乐文化的交流等等,与其它艺术门类一样,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打下了极为鲜明的时代烙印;它的精神文化催化和影响着若干代人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意识,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1声乐演唱的文化传播
声乐文化赋予声乐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词作家、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化成可读、可看的优美诗词,曲作家把极具文化色彩的诗、词创作成可唱、可听的赏心悦目的歌曲;而将词、曲作者的作品赋予鲜活生命的是声乐演唱。声乐演唱者既是声乐文化最好的诠释者,又是声乐文化精神最佳传播者。声乐文化是在他们的演唱中得以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得以抒展。优秀的声乐演唱者,通过她们出色的演唱技巧,鲜明的演唱风格,将歌曲中丰富的文化内涵,真实、感人、创造性地传递给观众、听众,使声乐文化在众多的群体中得以传播。因此,声乐演唱者担负着声乐文化传承、传播的神圣使命。
回顾二十世纪20、30年代,一批批从国外留学回国的音乐家、歌唱家如:萧友梅、应尚能、黄自、赵元任、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郎毓秀等,她们不但把国外先进的声乐教育理念带回中国,而且通过在国内举行音乐会的形式将国外优秀的声乐作品、声乐文化、科学的发声方法传播到中国,是她们精湛的演唱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声乐艺术表演者和声乐艺术教育工作者;是他们的辛勤努力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歌唱家和声乐艺术教育家。这些歌唱家如迪迪拜尔、廖昌永、吴碧霞、宋祖英、等,她们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举办个人音乐会,参加国际声乐比赛;通过她们出色的演唱将中国优秀的民族声乐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让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民族声乐文化。这种声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靠一批批优秀声乐艺术表演艺术家的努力得以体现和完成。正因为有声乐演唱的传播才使声乐文化在众多的群体中得以抒展;正因为有声乐艺术的相互交流才使得全世界以艺术为纽带能和谐的相处在一起,这是声乐艺术的力量,这是声乐艺术文化深刻意义所在。
2声乐艺术文化抒展的互动性
声乐艺术文化的抒展,不仅只需要演唱者将词曲深入仔细地研究,把演唱技巧、情感以及表演动作进行形象、准确的艺术处理与创造,而且更重要的或者必可少的需要与观众、听众进行自然、亲切的交流和沟通,这种交流和沟通就是演唱与欣赏的互动。声乐艺术意义的最后实现也是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进而在与接受者的对话中得到实现的。声乐作品的接受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给予作品新的理解,赋予它新的意义,潜移默化中受声乐艺术美的感染和熏陶;这是声乐艺术创作者对作品生动的表达,使欣赏者在欣赏中与艺术创作者情感的互动。这种互动是欣赏者对演唱者所传达的声乐艺术美的欣赏、接受、认可的效果。声乐艺术文化抒展的互动性,在欣赏者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种是形式上的互动。演员的歌声、动作、表情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对观众构成一种刺激,观众对这种刺激从表情、掌声、叫好声或其它手段对演唱者作出反映,这种反映又反过来刺激演员,对现场的演员的表演产生作用。这是一种形式上的互动。这种互动性,是根据某种演出内容、演出任务、演出形式,为了渲染某种气氛,需要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节日、庆典活动、流行歌手的商业演出等等演出活动,都需要这种形式的互动。这种互动风格体现了敢于张扬个性、敢于突破传统的时尚、能够渲染演出内容所需要的气氛。这种互动成为联系观众的情感纽带。凡是从歌曲内容出发,发自内心而又有调控身心的互动可以增强演唱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可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享受到声乐艺术的美,不知不觉中去吸收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文化。那些片面追求形式上与观众的亲密接触的互动,自我吵作、自我作秀、哗众取宠的表演,完全脱离歌曲内容、没有声乐艺术文化美学品格,这种庸俗而低级的形式上的互动,是不可取的。
第二种是情感心理上的互动。歌唱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是以演唱者的心灵感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创造性活动。演员在演唱时,歌曲的审美内涵、精神内容,必然通过歌唱的情感体验而溢于言表,产生于心动、情动、形动。首先是演唱者被演唱的作品中所描写的情景、人物、故事所感动。演唱中,将这种感动生动的、深情的、声情并茂的表达给观众,使观众被演员真情所感染,在心理上产生震撼。演唱者和欣赏者围绕歌曲内容所展开的情感心理交流活动,广泛存在于一切有艺术价值和意义的声乐演出活动中。
震惊中外的5、12地震发生后,艺术家们一场场募捐和慰问演出,如《爱的奉献》募捐活动,《向祖国报告》演出,心连心艺术团抗震救灾现场慰问演出,每一场演出都感动着许许多多的人们。艺术家们没有舞台上做作的形式表演,他们把心系灾区人民的真情、把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精神传递给观众,使现场所有观众感动,使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动,使全世界人民感动。抗震救灾演出中,舞台上那一曲曲让人热血沸腾的歌曲《我们众志成城》、《生死不离》、《让世界充满爱》、《祖国在召唤》等等,振奋着许许多多的人心灵。舞台上演员激动的唱着: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哪里?
想着生活继续,天空失去了美丽;
你却等待梦在明天站起,
你的呼唤刻在我的血液里。
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的消息,
相信生命不息,为你祈祷一起呼吸;
我看不到你却牵挂在我心里,
你的目光是我全部的意义。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生命是命题;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手拉着手,生死不离。
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
痛苦也不哭泣,爱是你的传奇;
彩虹在风雨后坚强升起,
我的努力看到爱的力气。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大山也依然举起;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天裂了,去缝起。
手拉着手,生死不离。
台下观众心灵被震撼,早已热泪盈眶,泪流满面;这发自肺腑的艺术感染力,是希望和爱的力量传递;使灾区人民在无助中看到爱和希望的感动;使非灾区人民自发地要为灾区出力的感动。台上台下观众与演员感情融汇在一起,这种情感心理上的互动让人刻骨铭心,永世难忘。这种情感心理的互动,使人们的情感在声乐艺术文化抒展中得到升华;这是声乐艺术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声乐艺术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声乐艺术,当它的每一次艺术实践和创造活动产生的时候,总具有大量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它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感化着人们。在声乐艺术日益繁荣的今天,声乐艺术文化活动的参与群体越来越广泛;厂矿、企业文化有厂歌;部队文化有军歌;校园文化有校歌;老人文化有夕阳之歌;少年儿童文化有儿歌;百姓文化有家庭卡拉OK;山区有山歌;渔民有渔歌、、、、、、。专业舞台、业余文化场所、音乐厅到处都有歌唱家、流行歌手、歌剧演唱家的歌声。声乐,这门最能直接抒怀和感动人心、最易掌握和普及、最具综合文化内容的艺术形式,如今,通过一代代艺术家的传承和传播,众多群体的参与,它已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历史和人们审美文化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郭建民.声乐文化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关键词:中国戏曲;院校招生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3
一、绪论
中国戏曲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讲,中国戏曲可以与汉赋、唐诗、宋词等相提并论。中国戏曲从起源,到逐渐不断发展,直至成熟,中间经历了千年历史时间,到元明清时期达到戏曲高峰。清乾隆以后,中国戏曲呈现地方戏曲蓬勃发展的状态,成为中国戏曲的主流。到了现代,则伴随中西文化的交融,出现了现代戏。现代戏的发展是中国戏曲历史上重大的历史变革,不但在戏曲反映内容上,而且在戏曲的创作手法、舞台表演、音乐唱腔方面等都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中国戏曲的创作也逐渐以“革命历史剧、讴歌现实剧、改革反思剧、爱情伦理剧、社会伦理剧”为主要内容。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也不断创新,在中国戏曲表演程式的核心地位得到重新确认的同时,也逐渐增加许多新的现代戏曲的表演形式。“以人带戏、名角效应”也变得越来越突出,“舞台美术”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由于中西文化的不断交融,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戏曲也不断受到多元文化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在中国戏曲的舞台美术、音乐配置、道具选择、服饰打扮及戏曲对白、唱词唱腔方面都呈现出与以往传统戏曲,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的特性。由于目前中国社会正在处于变化迅速,娱乐多元化的时代,中国戏曲面对诸多形式的娱乐竞争,如何让自己更好的得到群众的欢迎,成为中国戏曲发展面临突出现象。中国戏曲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中国戏曲人才的培养,而中国戏曲人才的培养,却又与中国戏曲院校的招生入学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戏曲院校只有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才可能从中培养出杰出的中国戏曲人才,这样才可能为中国戏曲在诸多的娱乐竞争中赢得一片天地。
二、文献综述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中国民间的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综合而成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经过汉、唐、宋、金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为核心的中国戏曲苑,这种艺术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表演艺术等。目前大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例如,昆曲、淮剧、秦腔、粤剧、川剧、河北梆子、湘剧、晋剧、黄梅戏、河南坠子、汉剧、湖南花鼓戏等。
周新友(2012)通过对中国戏曲院校的招生方面研究,当费用水平较高时,这不但限制或妨碍了学员入学的可能性与积极性,同时也使得院校丧失了更多培养戏曲学员的机会与条件,从而造成中国戏曲学院招生入学率的下降。祁建(2008)认为如果学习戏曲的费用是学员所能够承担的,则学员就会有机会进入戏曲院校学习戏曲,从而提高戏曲院校的招生入学率;反之,如果学习的费用水平超过了学员所能承担的经济条件,则学员就会丧失进入戏曲学院学习戏曲的机会,最终导致戏曲学院招生入学率的下降。在政府财政拨款或学院演出收入不断减少的情况,培养戏曲学员的费用也就会相应减少,从而戏曲学院所能够培养的学员数量也就会随之减少,这样就会造成戏曲学院招生计划人数的下降,从而导致戏曲学院招生入学率的下降。祁建(2008)指出由于以前曾经发生过戏曲院校的领导打击报复学生的事件,以及戏曲院校招生过程中存在的“圈子”现象等,这在败坏戏曲院校整体社会声誉的同时,也降低了年轻一代对戏曲院校的信任度,从而妨碍了戏曲院校对于考生的吸引力。张文振(2010)指出,目前中国的戏曲院校在戏曲的艺术本体创作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对于有助于戏曲艺术实践和创作的理论归纳过于忽略,这导致无法进一步提升戏曲院校的规格和品格,导致社会形象受损。在戏曲院校过于强调戏曲艺术表演的实践,突出以舞台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往往造成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置,从而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内容,这样长期发展就会戏曲院校科研成果少、限制了戏曲院校办学规格的提升,从而成为戏曲院校提升自身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形象的瓶颈,这也妨碍了新学生的招生。沈勇(2012)认为如果戏曲院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新颖或创新性强,教学技巧丰富,那么这很有利于吸引更多学员学习戏曲,目前戏曲教学教师人员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教师人员数量的多少成为衡量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刘坚(2002)指出,戏曲教育专业多、戏曲教师分工细、专长突出、个性明显,这都要求戏曲院校在师资结构队伍构建上面更加健全,否则无法满足戏曲院校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朱为总(2007)指出,由于昆曲的专业演员的演艺标准高、教学难度较大,这就导致昆曲的培训师资相对比较缺乏。中国的许多戏曲院校由于昆曲方面的师资力量不够,导致无法招生。张文振(2010)发现目前中国戏曲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多不利于戏曲教育和招生的现象:专业从事戏曲教学的教师队伍不够,外聘兼职教师比例太多,教师队伍机构建设不够合理,缺乏戏曲教育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部分教师的奉献意识差、责任感不强、整体素质偏低等。曲润海(1996)目前的戏曲教学中,尤其是表演教学中,还是仍然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为主,缺乏相应的规范性的教学纲要。刘坚(2002)指出,戏曲院校的培养教材不但应该具有高质量的内容和标准,而且在表述形式和撰写技巧方面也应该实现文风舒展、语言流畅。教材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到求实显效教学方法的形成,所以提高培养教材的质量和标准,这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戏曲的学习中来,从而促进招生量的提高。王娜(2010)指出在戏曲逐渐丧失原来的主流地位以后,戏曲演出的收入也大幅度减少,这样让很多学员感到无法平衡学习戏曲的付出成本,从而丧失学习戏曲的积极性。在演出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很多戏曲毕业的学员也纷纷转行从事其它行业,不愿意到戏曲行业就业,这样也导致戏曲学员在戏曲行业就业率的下降,从而让学员对未来丧失希望,最终放弃入学学习戏曲。曲润海(1996)在中国戏曲院校培养中,虽然有许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表演戏,但是面对数量众多的大学生和中专生,还是不能满足需求。学生的表演能力在无法得到充分提高和剧团接受能力有限及毕业学生众多的情况下,戏曲院校的学生就业成为限制戏曲院校招生的瓶颈。朱为总(2007)由于戏曲的不景气,昆曲的演出量每年都锐减,这使得中年演员登台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年轻演员对于自己未来艺术发展前途缺乏信心;同时由于较低的就业待遇,这也使得众多演员不愿意把昆曲作为自己职业的终生选择,最终导致昆曲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招生方面的难度越来越大,人员数量越来越少。
本研究报告就假设“戏曲学习所需平均费用水平、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戏曲院校教学课程比例、戏曲学员就业比率”与“戏曲院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对上述研究假设的关系进行研究检验和研究验证。
三、研究方法设计
由于本研究报告是研究“戏曲学习所需平均费用水平、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戏曲院校教学课程比例、戏曲学员就业比率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的关系,所以本研究报告采用定量演绎方法进行研究。本研究报告选择的研究对象总体是所有中国戏曲学校的在校学生。为了让研究对象更具有广泛代表性,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研究对象。本研究报告计划随机发放600份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委托中国戏曲院校朋友的关系代为发放和回收。这些委托代为发放和回收的人员都在戏曲院校工作,计划发放的数量安排:(1)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为30份;(2)上海戏剧学院为125份;(3)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为30份;(4)中国戏曲学院为140份;(5)中央戏剧学院为135份;(6)山东艺术学院为30份;(7)江苏省戏剧学校为80份;(8)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为30份。在目前流行的商业项目研究中,自我管理式研究最为常用。这种研究方法一般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具有隐秘性强、应答者考虑时间充分的优点。本研究报告采用电子版的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和回收,这样具有操作简便、节约成本、可靠性高的优点。
四、数据分析
本研究报告的调查问卷这样经过三次修改、测试后,最后的信度测试结果(Cronbach α系数值)是:戏曲学习所需平均费用水平(0.819)、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0.675)、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0.921)、戏曲院校教学课程比例(0.734)、戏曲学员就业比率(0.697)。这些变量的最低信度测试结果是0.675(大于0.6),这表示调查问卷的题目设计符合达到了规定标准要求,可以正式发放。本研究报告在调查问卷的初步测试和正式发放过程中,都随时对被随机抽取的调查对象进行记录,避免他们重复参与答卷的现象。
本研究报告正式发放调查问卷数量为600份(不包括初步测试的数量),实际回收577份,缺失或不符合的调查问卷共计23份(统一按照缺失处理,予以放弃),回收合格率为96.2%,这个数值达到了研究规定的最低标准(95%)要求,这说明调查问卷是有效的,可以进行数据测量分析。
本研究报告调查问卷的题目基本都是直接从研究文献中获取。根据本研究报告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报告主要侧重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如果本研究报告的结构效度达到规定要求,则可以认为本研究报告的调查问卷的设计题目可以对调查对象之间态度差异情况实现准确测量,即能够准确反映出调查对象的实际差异变化情况。本研究报告的结构效度测量分为:符合效度和判别效度。本研究报告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结构效度中的符合效度测量。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本研究报告首先进行因子分析的检验。本研究报告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提取因子以后,统计分析得出在Sig(P value)=0.000(小于0.05)时,Kaiser-Meyer-Olkin =0.830。KMO数值大小的标准规定,本研究报告的KMO数值为0.830(高于0.7),就说明本研究报告调查问卷数据是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的。本研究报告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后,因子载荷数值最高的为“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0.920)”,最低的因子载荷数值为“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0.632”。根据因子载荷数值大小的判断标准可知,大于或等于0.5,就可以认为调查问卷数据是有效,所以本研究报告的调查问卷数据是达到规定要求的。本研究报告运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方法是最大方差法中的正交旋转测量分析。在对本研究报告进行正交旋转后,获得旋转成份系数矩阵。根据旋转系数矩阵的统计结果可知,旋转后的五个独立成份与五个研究变量相对应,调查问卷的判别效度达到了规定要求,视为有效。
因变量“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与自变量“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戏曲院校教学课程比例、戏曲学员就业比率”之间的皮尔逊系数分别是“0.561、0.619、0.538、0.657”,这表示它们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因变量“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与自变量“戏曲学习所需平均费用水平”之间的皮尔逊系数分别是“-0.398(绝对值低于0.4)”,这表示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或是相关性不显著。
五、研究结果与建议
(一)研究结果
在置信区间(0.05)之内,“戏曲学习所需平均费用水平”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的研究假设为假(不成立)。本研究报告的数据分析观点与前面文献研究的观点不一样,这也许是由于本研究报告的调查问卷发放对象所限或是以前研究者的观点缺乏深入所致,但这对于中国戏曲院校的招生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借鉴和启示。“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的P值(Sig)是0.03(低于0.05),“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的皮尔逊系数是“0.561(高于0.4)”。这表示“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即在置信区间(0.05)之内,“戏曲院校的社会形象”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的研究假设为真(成立)。“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的皮尔逊系数是“0. 619(高于0.4)”。这表示“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即在置信区间(0.05)之内,“戏曲院校教师综合能力水平”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的研究假设为真(成立)。“戏曲院校教学课程比例”的P值(Sig)是0.04(低于0.05),“戏曲院校教学课程比例”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的皮尔逊系数是“0.538(高于0.4)”。这表示“戏曲院校教学课程比例”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即在置信区间(0.05)之内,“戏曲院校教学课程比例”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的研究假设为真(成立)。“戏曲学员就业比率”的P值(Sig)是0.02(低于0.05),“戏曲学员就业比率”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的皮尔逊系数是“0.657(高于0.4)”。这表示“戏曲学员就业比率”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即在置信区间(0.05)之内,“戏曲学员就业比率”与“中国戏曲学校招生入学率”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的研究假设为真(成立)。
(二)研究建议
本研究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文献研究的总结,针对目前中国戏曲院校的招生情况,着重从如下几个角度提出本研究报告的一些中国戏曲院校的招生建议,希望这可以为促进中国戏曲院校的招生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1.收费标准合理化,提高戏曲学习奖励
无论是从戏曲院校的经济投入,还是学员学习成本投入的角度而言,费用的增加一直是目前困扰戏曲学院和学生进行戏曲教学和学习的绊脚石。很多中国戏曲院校由于经济投入的不足,无法有效改变教学环境、无法提高教学待遇,以致整体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戏曲学习成本的增加,也导致一些戏曲天赋较好的学员不能进入戏曲学院的大门,导致戏曲人才的流失。所以适当提高戏曲学生的学习奖励,可以更好的鼓励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中国戏曲行业的健康发展。
2.塑造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影响力
戏曲学院的良好社会形象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无形的吸引力,就如同招牌一样,这直接代表和反映了戏曲学院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内在价值。在信息化情况下,学生更多是凭借戏曲院校的外在社会影响和形象而选择戏曲院校。这需要避免在中国戏曲院校招生过程中存在的“圈子”现象,所以提高戏曲学院的良好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可以提高学生选择戏曲学院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中国戏曲学院招生的增加。
3.构建科学师资队伍、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戏曲教学过程的核心力量,直接决定着戏曲学院的内外在社会形象和整理教学质量。目前的很多知名表演艺术家,由于戏曲院校的职称和待遇的原因,不愿意亲自到戏曲院校进行教学指导,这对于戏曲院校的学生表演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限制。专业从事戏曲教学的教师队伍不够,外聘兼职教师比例太多,教师队伍机构建设不够合理,缺乏戏曲教育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部分教师的奉献意识差、责任感不强、整体素质偏低等。所以,这就需要根据戏曲教育专业多的特点,做到戏曲教师分工细、专长突出、个性明显,搭配合理的教学人员结构是促进中国戏曲院校招生增加的必要途径。
4.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多样化需求
在目前的戏曲教学中,尤其是表演教学中,还是仍然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为主,缺乏相应的规范性的教学纲要。所以他认为应该按照不同的专业、科目、年级规律,对戏曲类的教材进行细致、实用、规范的编制,同时编制相应的音像教材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使得戏曲教学的过程更为有效,培养目标和内容更为明确。从宏观层次上,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根据不同的戏曲院校的特点而构建;从微观层次上讲,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是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同的课程需要相互联系,以突出专业的特点。总之,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与体系,这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从而增加中戏曲学院的招生率。
5.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目前中国戏曲院校的年轻演员对于自己未来艺术发展前途缺乏信心;同时由于较低的就业待遇,这也使得众多演员不愿意把昆曲作为自己职业的终生选择。
戏曲表演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如果学员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但需要自身具备较高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得到知名艺术家的专业指导,这就导致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培养成优秀演员,大多数只能跑龙套、演配角或是转从其它行业。所以这就需要为学生扩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让戏曲学员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戏曲才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戏曲院校的招生。
导师:林正杰。
参考文献:
[1]于涓.高等音乐院校招生管理改革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2]王长安.黄梅戏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3]王玲.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戏曲专业办学的实践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3(12):261-263.
[4]朱万曙.徽州戏曲[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5]祁建.戏曲招生:艺考热中的“冷门”之思[J].中国文化报,第3版,2014.
[6]刘华.高校网络招生管理与分析系统的开发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论文,2004.
[7]江树忠.解决高中戏曲教育中师资问题的策略[J].儿童音乐,2012(12):50-51.
[8]张从渡.我国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招生制度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论文,2008.
[9]张立环.传统戏曲怎样走进大学校园[J].艺术教育,2012(04):49-52.
[10]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1]张德贤.少儿戏曲辅导的“三圈现象”透析>[J].中国文化报,第3版,2003.
[12]沈勇.论戏曲教学中的“口传心授”[J].艺术百家,2007(05):163.
[13]周龙.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发展策略思考[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5(02):6-8.
[14]林丽珍.艺术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3(05):120-121.
[15]郑伟.京剧表演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16]思哲.中等戏曲教育遭遇四个困扰[J].中国文化报,第7版,2011.
[17]徐城北.中国京剧[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
[18][美]布罗凯特.世界戏剧艺术欣赏(世界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19][美]D.R.克拉斯沃尔.教育目标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0][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作者:焦丽君(JIAO LIJUN)
点滴入手,培养文明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提升文明素养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由外而内的浸润。因此,学校从点滴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比如,原样交接和垃圾分类,看似琐屑,但绝不简单。
所谓原样交接,就是所有公共场所在使用后都要与使用前保持一致,特别是在卫生和公物方面。例如,大型活动举行完毕要保持场地的整洁和物品的完好,使用完后填写交接记录。现在,原样交接已经深入学生的内心,学生们下课后自觉把教室整理干净,就餐后把凳子放回原处,擦净餐桌,大型活动时保持个人座区的卫生。赴济南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返校时,宿舍、餐厅、教室、报告厅等所有场所全部做到了原样交接,走时和来时一个样。学生们慢慢体会到,每个人都是直接受益者,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走入济南外国语学校,可以看到,教室、宿舍、楼道、院内都同时放置深浅颜色不同的两个垃圾箱。将垃圾分类放置,已逐渐成为学生的习惯。学生们还开办了“绿色银行”,义工们把可回收物品,如书写纸、饮料瓶罐、金属等送到“绿色银行”,记入本班绿色存折账户。每隔一段时间,“绿色银行”统一变卖这些物品,将资金存入专有账户,做些捐贫助困的善事。环保意识并非一日之功,垃圾分类的习惯很难养成,需要通过切切实实的行动训练出来。学校坚持常抓不懈,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体验到变废为宝、捐贫助困的快乐。
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为了把点点滴滴的习惯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创立了网格管理制度,建立了白天、晚上两支值班队伍,在学生入校离校、就餐、午休、集合、住宿等关键节点,实行定人定点检查、反馈、跟踪、落实,无缝隙链接。网格管理的实行是全员育人的体现,为学生的安全与良好习惯养成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保障,目的是让学生们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艺术熏陶,为高品位人生奠基
崇仰艺术、多才多艺的人,能够拥有更高品位的人生。于是,学校将艺术教育渗透到德育活动中,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里。在这座优雅校园里,经常流淌着音乐声,不同的乐曲、节奏代表不同的指令,学生在优美的乐曲里自觉、主动、从容地完成各项任务,实现艺术熏染。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十分钟,各个班级歌声嘹亮。“每周一歌”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唱响整个校园里。多少年后,学生们可能会忘掉很多校园里的事情,但他们肯定忘不了整个班级、整个校园大声合唱一首歌的场面,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必定能成为他们学生时代的人生印记。此外,学校还积极打造合唱团、拉丁舞、外语剧社三张艺术名片,培养特长学生,提升学校艺术水准,并把艺术表演如“新年外语艺术节”“新年钢琴音乐会”等作为新年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志愿服务,引导关爱他人
志愿服务是济南外国语学校的一种风尚,现已形成富有特色的“社工•义工”志愿服务模式。校内设有义工岗,如绿地养护、礼仪接待、图书整理等。学生们也积极走入社会,如学校的“泉城义工”服务团常年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开展泉城公园绿地保洁、扶老济贫、捐赠义卖、环保宣传、义务植树等各种公益活动。假期里,学生们自动组织起来,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走近需要帮助的人群,奉献自己的爱心与力量,感受帮助他人、承担责任的快乐。
择善而行,提供改过机会
《老子》有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对于在校违规违纪学生,我校不是简单地给予批评教育或处分,而是开展“择善而行,过失代偿”活动,让学生通过做有意义的事情,提高思想认识,改变行为上的偏差,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老师们会对这些学生长期关注,定期谈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把握节点,教育感悟人生
【关键词】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发展
现在我国城市的群众文化的发展情况和现代化城市还有很大差距,对我国一些城市群众文化调查显示,人们整体都对现在的文化生活和设备都不满意,所以,现在要重视对城市群众文化生活的建设,发展具有新时代意义的城市群众文化建设,站在新的视角去看新时代的群众生活的价值取向以及生活方式。建设一个适合城市群众的文化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一、以人为本,培训文艺骨干
目前,群众文化早已摆脱了仅限于节庆文化或单项活动,而是日益向深广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其活动范围之广,内涵之深,形式之不断创新,都是前所未有的。仅靠少数辅导干部是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群众文化工作。经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好的地区或单位,都具有一定活动能力和擅长文艺的骨干分子带头。过去文化馆办的各种培训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培训的人员,除了少数继续深造成了国家尖端人才,大部分都成了单位文艺骨干。这些事实充分证明,办好各种培训班,培训业余文艺骨干是解决文化专业辅导干部不足的一个最好办法。所以采取办班、培训文艺骨干的做法,不但要坚持办下去,而且还要适应形势的发展,扩大骨干培训范围,如办文艺创作班、表演辅导班、音乐辅导班、美术班、书法班、舞蹈班等为解决培训师资不足问题,可以采取灵活的多种形式,邀请省市专业艺术团体专家或退休艺术人员进行讲座、授课,也可以走出去,组织文艺骨干参观交流,开阔眼界。总之,我们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开拓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努力培训和造就一大批能适应新世纪群众文化发展和繁荣社会活动的脊梁,通过他们带动各行各业的群众文化载体,沿着正确方向,把群众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起来。
二、抓好组织,编织大文化网络
自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文化工作和其它方面工作一样,摒除了传统思想和模式的束缚,活动的形式、内容、范围都发生了量与质的变化,而且发展之快令人振奋。就其内涵来说,由过去与计划经济相适应,转化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由过去的封闭型转为开放型;由过去单方面国家办,转向为全社会多方面办;由过去单纯强调教育功能转向为教育与娱乐相结合。就其活动范围外延之广泛也前所未有,再也不是单纯的节庆活动。近几年来出现了家庭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民俗文化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一种以愉悦身心,延年益寿为目的的老年文化异军突起,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面对日趋新颖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活动导向。所以,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首先要从大处着眼,抓好组织工作,形成系统网络。引导群众有组织、有管理、有规律、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向上的活动。城市要以社区为中心,乡镇要以文化站为主阵地,村屯以文化室为基层阵地,此外还有企业文化、军队文化、幼儿文化,分门别类,丰富载体,形成网络。从大文化出发,做好导向和调控工作,建设一支遍地开花,坚持正确方向的浩浩荡荡的业余文化队伍。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更有高度。这样,群众文化才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出群众文化发展的旧模式,形成群众文化建设的新格局,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三、创建特色群众文化
新时代的城市都具有不同的城市风貌,其中也包含着文化的个性,城市文化最能显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的特色以及个性,浓烈的文化个性能够让人们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像在生活中听到民歌,脑子里就会不由自主的显示布达拉宫、对雪域高原的无限向往,当听到蒙古民歌,就会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原,马儿在奔跑;当看到陕北的歌舞表演,就会想到黄土高原人们的朴实。在建设特色文化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要工作是确定具有特色文化的类型、奋斗目标以及执行计划。想要确定一个新时代城市的特色文化,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么容易,是否可以选择一个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种,关系着这个城市文化建设的成败。通常,可将本城市的民族艺术当作特色文化,由于这里的地理环境的风土人情都适合这种艺术的发展,并且群众都有一定的基础,就容易变成精华,就像在东北的东北民歌和地方戏就在这里占有很大的优势,成为这里的特色文化是合情合理的。
其次,要想将本城市的特色文化进一步发展,就要建立属于这个城市的文化场所,供群众在这里l展自己的文化,建设的文化场所应该包括一到两个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表演场所等,并将这些文化场所有效的应用,逐步形成一个能够广大群众眼球的艺术表演中心。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对新时代群众特色文化的宣传力度,让人们可以了解并且喜欢这门艺术,创建浓郁的艺术气氛,为新时代城市群中的特色文化走出城市、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要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特色文化群众队伍,新时代群众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是要将这种思想艺术建立在人们的心中,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和精神文明的追求,我们要在广大群众中找出、培养这些特色人才,让这些人去打造新时代城市群众的特色文化,这些人就会是新时代城市艺术发展的中流砥柱。
四、结语
全面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有利于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直接涉及到基层广大群众的切实利益,全面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合理构建,只有植根于基层群众的沃土,才能根深叶茂。在未来文化建设发展中明确目标和方向,在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剧;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育价值
现今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大多沿袭音乐学院的专业教学模式,高、精、深是其特点。理论课程的深奥、乏味,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在专业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为技术而技术”的教学倾向,导致学生知识面窄,文化修养与素质不高。缺乏艺术教育新课标中所要求的综合性,这样的课程标准下培养的人才是不适合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求的。
音乐剧起源于西方,目前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基本属于“二分夹层”现象,上层是西方引进的舞台音乐剧,下层是电视文娱节目中的音乐剧,中间的夹层是本土的舞台音乐剧,所以音乐剧离我们的学校教育还很遥远。在理论上有关音乐剧研究的专著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它的教育价值还有待开发,把音乐剧引入学校教学并对其进行理论研究的成果还非常少,有关音乐剧教学的论文也能见到零星的几篇,如赵曦的《关于高职音乐剧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赖景琼的《中学音乐剧教学实践》,但对音乐剧进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进行探究的文章至今没有看到。在欧美,音乐剧是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即在俗的基础上追求雅的品位,在雅的目标中寻找俗的轻松。但在国内,音乐剧只是少数人能消费得起的精英文化。在欧美,音乐剧教学理论系统己相当完善,音乐剧已成为每一个学生都能享用的艺术大餐,在此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校园音乐剧文化,在那里,学生有很多自编自演音乐剧的机会,很多的中小学都有自己的音乐剧节。本人就是音乐剧的忠实爱好者,鉴于国内《新课标》指导下音乐教学的需要和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逐渐凸显,促使本人对《音乐剧》课程进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一些前期的分析和研究。
一、《音乐剧》课程进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一)让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应《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
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教学与科研人才和社会音乐工作者的。而目前中小学的音乐课程内容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出台后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调整,涉及的音乐内容多元化,包括世界各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类的有代表的音乐。反观中小学的师资来源――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却并没有及时地与其接轨,这对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音乐剧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将音乐、舞蹈、话剧表演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是艺术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的灵活统一。正由于它不受模式束缚的艺术特性恰好与中小学艺术教学强调的注重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内容的艺术性、丰富性和充实性相吻合,让其可以成为了理想的教学载体。从目前中小学艺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来看,很多教学理念正是由于缺乏理想的教学载体而无法实现。虽然偶尔也能在中小学艺术课堂看到教师们采用音乐剧进行辅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对运用音乐剧教学的独特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音乐剧这一理想教学载体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本课题将研究如何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中加入《音乐剧》课程教学以及其必要性,以期让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合中小学的艺术教育。
(二)增强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育部教体艺[2004]12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指导方案》)已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开始实施,作为承担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指导方案》的指导下实践教学应该应遵循学科系统性、知识实用性和职业适应性相统一的原则,突出实践能力和文明礼仪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上。
作为社会音乐工作者的贮备人才,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音乐剧》课程的学习是专业技能的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增强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目标出发,其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教学,而现今艺术课程改革对我国艺术教育现状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契机。随着新的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一些崭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变成了可被我们直接认知的行动指南。新课改中强调学科综合,强调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综合起来以丰富音乐课程,拓宽学术视野,拓宽教育途径,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音乐教育。但我们很容易走进了这样一个误区,认为一节课所涵盖的文化面越广,所涉及的学科越多,甚至使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教具越多,就越能显示出授课者思路的新颖和教学的水平,单纯认为简单的拼凑和粘贴就等于综合。殊不知,真正的综合理念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观,音乐剧由于其自身的多元性和综合性成为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对艺术综合课程的实施。由此可见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中加入《音乐剧》课程的教学是必要的。
(三)促进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改革
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要体现“师范性”和“多能性”的特点。福建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王耀华学者曾说过:“师范性,是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与专业音乐院校人才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师范性的特点要求音乐学专业学生全面发展,要将基础音乐教育中应该具备的各种技术技能熟练的掌握,以便于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多能性”的特点,要求学生“懂音乐”,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但并非简单的“一通百通”。随着对工作水平要求的提高,其专业性的要求也必然需要提高,要求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音乐剧本身多元化的特点,使《音乐剧》课程能很好地开发艺术课程资源,而中小学音乐课程中“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教学都需要施教者创造性地实施。要适应新课程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状况。故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加入《音乐剧》课程教学能很好地适应其“师范性”和“多能性”的特点。
二、《音乐剧》课程进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一)《音乐剧》课程的教学符合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音乐剧无论是在艺术表现形式、舞台呈现风格、戏剧内容及其表达方式上都要求通俗易懂、生动直观、引人入胜,符合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好的音乐剧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间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且高校青年对新鲜事物总是十分好奇的,音乐剧创演中轻松自由的氛围,使学生可以随意地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实验化和戏剧化。这样,能给学生比较广阔的想象力空间,内在的表演欲望和创造欲望也能得到满足,提高了他们对表演的兴趣,这些都必然使其乐于接受。
(二)《音乐剧》课程的教学符合高校学生综合性审美特点。
审美心理指审美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当今高校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首先,社会的信息量激增促进社会文化的快速更新,信息广泛而快捷的传递,使他们的思想方式、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深刻影响。审美意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而是伸展到生活各个方面。其次,这种变化是由市场品行和文化品行所造成的。它使包括审美在内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关系越来越趋向于一种临时的性质。这种变化大大影响到青少年的审美,使其更具综合性。所以当今高校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特征可概括为:审美需求广泛化,审美趋向时尚化,审美意识世俗化和审美形式休闲化。音乐剧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艺术样式的艺术表演形式,它有社会大众容易看懂的故事情节,有好听的歌曲,有动人的舞蹈和音乐,还有辉煌的灯光、舞美等等。这种高度的综合性,强烈的时代感,形式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对审美心理定势的可调节性都使其符合高校学生综合性的审美心理特征。故在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中加入《音乐剧》课程的教学具备可行性。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音乐学专业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制定出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步骤。运用《音乐剧》课程教学加强“多能性”人才的培养,更好地丰富教学形式,拓展艺术教学资源,以期培养更加适应《新课标》指导下音乐课程教育要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余丹红、张礼引.美国音乐剧[M].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2.
[2]居其宏.音乐剧,我为你疯狂[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2.
[5]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刘文洁.普通高校开展音乐剧教学实践活动的初步思考
[D] .首都师范大学,2006.
[7]廖向红.美国艺术院校的音乐剧教学――美国Tisch艺术
学院、辛辛那提音乐学院考察报告[J]. 戏剧-中央戏
剧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简介:
初中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指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各种物理教学活动。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他们复习、理解、记忆学过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引他们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这是课堂上得不到的,更不是做几道练习题所能代替的。所以,物理课外活动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实践活动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完全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一般都是学生自愿参加的。下面就如何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 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
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是我们初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外实践活动,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为学生今后的创造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为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必须保证充足的时间,以便讨论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各小组在完成实验方案后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再次讨论修改实验方案,拿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在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完成后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比如:学生制作出了万花筒、潜望镜、小电筒、小电风扇等作品,学生为自己制作或发明出的作品而喜悦的同时,更希望其他同学、老师一同分享他的快乐,教师及时的评讲或评比,既给学生一种满足感,又能够自然巧妙地指出作品中的不足,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和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的塑造。
2 课外阅读
阅读是获得知识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也是丰富学生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物理知识课外阅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采用知识性阅读或探究性阅读。知识性阅读就是教师直接给学生一段文字,让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一些有关的物理知识。比如: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产生热岛效应的原因,就可以直接给出一段文字,让学生从短文中找出答案,并进行整理归纳。探究性阅读是指教师不直接给出阅读的短文,而是抛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独立或小组合作,寻找与问题有关的材料进行阅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原理。比如:教师给出"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管为什么要涂成黑色"的问题,学生就要寻找与之有关的光学热学知识去解释它。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同时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大
大的提高。
3 物理实验表演竞赛
物理实验表演竞赛既是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一项内容,又是推动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措施;既是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阵地,又是学生交流合作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大量的实验器材,可以是实验室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制作的仪器,要基本能够概括前面所学内容的知识。既然是表演竞赛,那就要既是表演又是竞赛。也就是说活动中既要体现出趣味性,又不失探索性和科学性。根据竞赛的目的可以划分不同的层次。比如:科学性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竞赛,测定固体或液体的密度时,看谁测得快、测得准,看谁的方法更恰当、更巧妙;探究性的(知识的综合运用)竞赛,比较哪种材料的隔声性能好,比较哪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好时,我们看谁的设计更合理,实验过程更严密;趣味性的(艺术表演)竞赛,设计家庭电路,制作电动小汽车、电动机器人等,看谁的设计更有趣、更有创意。寓知识教育于游戏的实验之中,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4 实地考察、参观
实地考察和参观是一种现场教学活动,现场参观效率一般比较低,所用时间也比较长,这种方法不宜多用,一学期或一学年一次为宜,同时在活动前,要明确此活动的目的,让学生了解要观察哪些现象,运用哪些物理知识,还要向学生介绍观察的要求和方法。例如:我们在学习了物态变化后,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感受身边的物态变化时,我们首先帮学生一起回顾一下本章知识,了解一下汽化、液化、熔化、凝固、升华、凝华这六种物态变化的特点,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与之有关的例子,同时强调保护水资源的重要。这样,在活动中学生既巩固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又增强了环保意识;我们在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安全设施比较好的建筑工地去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杠杆、斜面、滑轮、滑轮组等简单机械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好处,同时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和生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更激起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但特别要做好活动前的组织准备工作,要特别注意安全。
5 社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