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题教学案例范文

课题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题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题教学案例

第1篇:课题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研究 教学过程 体育经济学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发端于西方社会,具有现代意义的案例研究教学法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国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例如,英国学者经过研究之后,特别强调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它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尽快地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美国的Michael Leeds等人则对案例教学在体育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自上世纪80年代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引入我国以来,国内许多体育专家、学者对此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例如,李为敏、王韶玉等人以体育案例教学为例,对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而姚利对德国的体育教学案例对中国体育教学的借鉴作用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统计发现,许多学者对案例教学在体育技能等课程教学中的运用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这些研究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高校相关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

总的来看,案例研究在我国高校理论教学中的历史却极为短暂,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时间更是短少。尽管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经过学者们不懈的探索,在案例研究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比较典型的是,目前国内体育领域案例教学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技术教学方面,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尚显薄弱,研究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关于案例教学在体育经济学课程方面的教学研究更是鲜见。基于这种状况,本文拟以体育经济学教学为例,对案例研究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期望有助于我国高校中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案例研究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在本文中,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指案例研究,或者案例教学方法。它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根据专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借助于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环境中并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等环节来达成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体育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非常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由于当前我国体育理论课程分配的学时非常有限,并且大多局限于教师在教室内的课堂讲解,致使学生无法了解体育产业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更不要说去解决这些问题了。大量的事实证明,使用传统的体育理论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体育经济学学科性质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实用性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而案例研究在体育经济学教学法中的导入,则可为学生提供一种比较真实的现实场景,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的体育产业实践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案例研究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课题组认为案例研究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中可运用的模式有许多种。囿于篇幅,本文主要分析其中的两种,即中间插入案例研究模式和先案例研究后理论讲解模式。

1.中间插入案例研究模式

在体育经济学教学内容中,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了强化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必须要求在讲授某一章节的具体内容时,让学生首先学习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从而为后续的案例研究奠定基础。由于具备了概念和理论的基本知识,分析那些鲜活的案例时学生就不会感到茫然或者突兀,从而可能快速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于具体的案例之中。例如,在讲授体育产品中的价格歧视时,即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即先向学生讲解体育产品中价格歧视的涵义,然后进行相关方面的案例研究,最后再讲解体育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及其被剥夺的原因及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是深奥的经济学知识变得深入浅出,不仅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生动的环境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才干。

2.先案例研究后理论讲解模式

在体育经济学教材中,经常出现比较晦涩的概念。而对于经济学基础非常薄弱的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显然是一件高难度的挑战。考虑到这种状况,在讲解这些理论之前,最好是首先引入相关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再导入有关的理论概念。这样,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消化过程就会大大缩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效用”这一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分析相关的案例。通过案例研究,使学生对商品的有用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成“效用”概念的初步轮廓。然后,在获得感性队识的基础上,导出“效用”的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效用”的涵义,达到了水到渠成之效果。

四、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选编

调查发现,由于教材本身的一些特性,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明显滞后,其说服力和针对性也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鉴于此,教师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慎重对待教材中的原有案例,适当、及时地补充一些鲜活的案例,以便学生切实了解体育经济活动中的现实问题。实践表明,在选编体育经济学的相关案例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相关材料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选编教学案例时,应选取那些具有时代特点、新颖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这样的案例研究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体育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新动向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其次是针对性。我们在选编教学案例时,不能盲目选取,必须紧紧围绕所要传授的体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事例,有的放矢。这样可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等。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采用了“问答式”教学法,开创了案例研究教学方法的先河,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案例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在国内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以往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的体育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活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致使个别学校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第一,部分教师对实施案例研究这一教学方法的目的存在理解上的偏差。1988年,国外学者Drown.Collins和Dugid提出了情境学习理论,强调人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构建发生于学生与情境间的互动。从本质上来讲,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实施案例研究,其目的就是以情境学习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尽快掌握理论知识和具备解决体育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调查发现,在案例研究这一环节,部分教师忽视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而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则明显不足,忽略了培养实用性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目标。第二,部分教师对案例分析、讨论后的学生自己的归纳和总结重视不够。进行案例研究,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更需要学生在此之后的归纳与总结。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能够通过对学生的讨论、提出问题等进行适当的回顾与评价,但部分教师却没有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自己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深刻反思。这对学生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等方面的经验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为此,我们应积极创新,让案例研究逐渐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包括体育经济学在内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为我国体育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2.对策建议

(1)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实施案例研究教学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结合点和相互的联系。从本质上来看,案例研究这种教学方法就是一种寻找体育经济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恰当结合点的最佳教学途径之一。因此,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实施案例研究教学方法时,就必须用导入案例研究而不是单纯依赖阅读和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同时,通过独立思考和良性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实践证明,这两条原则证明是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在体育经济学教学中发挥效用的重要保证。

(2)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

事实证明,在传统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所扮的演角色已经与现代教学理念之间的冲突愈来愈明显,学生学习被动、缺乏独立思考、实践能力低下的状况与体育理论教学的宗旨背道而驰。鉴于此,教师需要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导入案例研究这种教学方式,并主动担当起“导演”的角色,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在进行案例研究这个环节时,精心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Michael Leeds,Peter von Allmen.The Economics of Sports(4th Edition) [M].Prentice Hall,2010,(1).

[2]李为敏,王韶玉.如何提升高校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以体育案例教学为例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4).

[3]姚利.德国体育教学案例的启示 [J].学科教育,2004,(7).

[4]张英华,凌培全.案例教学法创新研究与应用:“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学法”暨案例集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向光富.情景学习理论与现代教学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6).

[6]邵清艳.教师案例撰写技巧 [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2篇:课题教学案例范文

1重过程体验的策略分析

1.1转变教学观念,做到心中有学生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严重受限,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加强意识教育,必然会导致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教育,而且要重点突出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正处于智力与能力发展关键时期的高中学生,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使学生切实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调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间的矛盾.同时,教师自身所具有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理解这种能力对于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的参与教师组织的相关教学活动,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

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代替教师灌输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实践经验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尤其刚上课时通过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听课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有启发性和目的性的物理问题,学生熟悉的物理生活实例或物理故事,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小实验小制作,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放映相关的物理动画或视频等.但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选择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事例,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且有利于学生内心体验的表现手法向学生展示具有设疑激趣特征的问题情境.

1.2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实现脑中有结构

“问题化”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为本,借助于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思维过程和方法直接指向学生能力的发展.

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源头所在,以问题为中心组织物理教学,用问题串接学生前后的知识结构,学生顺着问题这一知识的脚手架不断攀高,可以在物理知识探索中走得更远.

1.3教学内容操作化、生活化,实现手中有方法

实验是物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物理教学内容大多是具有操作性的,为此我们要顺应物理学科特点,不能单纯的教教材,而应该注重“讲”、“想”、“做”三者有机结合,尤其是做,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经验表明,教学内容一旦可操作化,能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中的所有的理论、概念或者规律都源自于生活.所以说,物理教学,也要能够贴近学生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并联系社会.每一天在我们的生活中都会出现大量的物理现象,我们口中常提到的“科学技术”实际上是与物理紧密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

2教学案例――加速度

2.1教材分析与知识点分解

“加速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在动力学中起到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对以后物理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那么这个知识点如何分解呢?笔者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了如下几个具有台阶性的问题:

(1)速度变化量;对于这个知识点进一步设置情境进行分解:加速运动、减速运动、曲线运动如何求速度变化的大小和方向?

(2)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率);给出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如何判断两个不同运动过程中哪个速度变化得快?

(3)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规定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反映了怎样的物理意义?

设置具体的情境步步深入,激活学生的思维.

2.2合作学习,逐步丰实认知

项目1问题导入“加速度意义”探究

情境小汽车、战斗机、高铁启动阶段用时如下表1所示:

表1初速度末速度所用时间小汽车030 m/s10 s战斗机060 m/s10 s高铁060 m/s300 s问题:(1)小汽车和战斗机相比,启动加速的性能相同么?(2)战斗机与高铁相比,启动加速的性能相同么?(3)三者相比哪一种加速性能最好?

学生自主探究上述三个问题,如果能够探究正确,和学生一起构建“加速度”这个概念并探讨引入“加速度”这一物理量的意义.如果学生无法解答上述问题,我们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相同时间速度增加大”或“相同的速度增加量所花时间较短”这两个比较依据中来,继而生成借助于“单位时间速度变化量”来比较速度变化快慢方法,“加速度”这个概念呼之欲出.

项目2量化计算,深入对“加速度”的理解

在和学生完成项目1,顺利得到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后,要求学生计算表1中小汽车、战斗机、高铁的加速度.接着对照表1,学生讨论分析哪个最终的“速度大”?哪个“速度变化量大”?哪个“加速度大?”在此基础上对下列几个说法进行辨析:

(1)物体加速度大就是说物体运动地快.

(2)物体的加速度为2 m/s2,即该物体速度变化为2 m/s.

(3)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零,则物体的速度也一定为零.

(4)物体的加速度大,则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量也大.

对于这几个说法的辨析,给学生展示和交流的时间,如果学生回答都是正确的,则师生一起总结“速度”、“速度变化”、“加速度”各自的意义及相互关系.如果学生在某一个说法上存有疑虑,则和学生重新回到对表1中的数据中去,用量化的结果来进一步讨论,深化理解.

项目3对比理解“加速度”矢量性

例1一辆汽车正在向右匀速行驶,速度大小10 m/s,突然加速,经过20 s,其速度达到30 m/s,试分析这一加速过程中汽车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例2一辆汽车正在向右匀速行驶,速度大小30 m/s,突然刹车,经过20 s,其速度达到10 m/s,试分析这一加速过程中汽车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在学生得到计算结果后,要求学生参考教材中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初步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为了深化理解,进一步设置问题让学生深化理解.

(1)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已知其始、末速度的大小及方向,试讨论如何确定速度的变化、加速度方向?

(2)一物体做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有什么关系?

第3篇:课题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有效问题;课堂教学;案例;电能教学

问题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走向物理知识再回到实际生活,本节课摒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生学,而是采用了用问题引导学生“教”教师“学”的方法;目的是希望给学生建立信心,激发对电功率这一部分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电功率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次课堂教学,虽然只用了十个问题,但题题递进,既不繁琐,有紧密相连,让学生自己把整节知识掌握到位。

本节是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教材没有给出电能明确的定义,而是从社会日常生活生产中常见的获得电能和使用电能的例子来引出电能和学习电能的,突出了科学与社会和生活的关系。教材从电能的来龙去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电能。教材举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图片来说明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深刻地体味到物理学在促进人类社会现代化中起着的重要作用。然后从不同家庭使用电能多少的不同,电能有多少,来引入电能的单位,从而介绍单位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电能的测量工具──电能表。介绍电能表的时候先说明怎样读数,再给出电能表铭牌上的一些参数及其意义,给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以一种途径和方法上的指导。然后紧跟时代步伐,介绍新型、现代化的电能表,把现代新技术及时地引进教科书。教材最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的角度给出功的概念。还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结果很自然的得出功的单位和能的单位一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

②知道电能的单位;

③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从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各种应用来学习电能。

难点:电能表的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利用各种条件收集整理有关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资料,收集家中电费通知单

五、教学流程

课前调查情景引入图片展示引导阅读自学讨论发言交流设疑、引发思考、讨论交流引入电能表观察交流认识电能表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手边的一切资料,教材、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收集以下信息:1.电能有哪些来源?2.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3.收集家中电费通知单。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会学些什么内容,和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会产生联系。在布置这个作业的时候,学生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谈起了高压电网、发电站、电费通知单,说到家里要用好多电,什么时候用得最多……已经明显的对和生活相关的“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堂活动

播放关于电能的多媒体资料,引入新课教学。

师: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电能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社会一刻也离不开电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

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结合你们收集到的资料,能否说出这是什么发电,并说出它们分别是把什么能转换成什么能?

(此问题一是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二是了解学生相关知识的建构是否到位。学生在看完视频后就热烈的讨论起了这两个问题)

学生回答,风力发电把风能转换成电能

师:风力发电是利用风的动能,不是风能,来发电的。

水力发电是把水的位能转换成电能的。

火力发电是把燃料燃烧的热能转换成电能。

(对第四个感到疑惑)

师:第四个是地热发电,它把地下的地热能转换成的电能。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发电呢?(学生交流后回答)

还有核能发电,潮汐能发电,海水温差发电,太阳能发电等。

师:电能的来源只有发电机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电池,比如:干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纽扣电池

【教师总结】1.电能的来源:发电机和电池;

2.电源的本质:把其它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能;

3.电能的优点:来源广泛,容易输送,使用方便

师:发电厂每天都发那么多电,这些电都到哪儿去了呀?(学生在下面回答,用电器消耗量)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适时让学生展现自己的风采,增强自信心。在这个环节中,明显感觉到学生自信起来,回答问题积极了许多)

生:电灯把电能转换成了热能和光能,电饭煲把电能转换成了热能,电风扇把电能转换成了动能。

师:4.用电器的实质:把电能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1.电能的单位是什么?2.电能的不同单位间怎样换算?(学生阅读教材)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相关内容,学生能力进一步得到老师肯定)

生:电能的单位有度,千瓦时,焦耳,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师:千瓦时是度的学名,是常用单位,而焦耳是国际单位。请同学们看一看大屏幕,了解一下一焦耳的电能和一度电能有些什么作用,并计算一下,一度电能让微波炉工作多久。(学生动手动脑)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抄下的你家的电能表铭牌上的信息,结合教材电能表的内容弄清:

1.电能表的作用和怎样读数?

2.你家的电能表的铭牌上各项内容的意思。

(生分组阅读、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能表的作用和怎样读数。

生:电能表用来测量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生:电能表读数时的单位是度,也就是千瓦时,读数时要注意,上面所显示出来的数字的最后一位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

生:电能表并不能直接显示消耗的电能,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是这一段时间前后两次电能表的读数的差。比如一个月消耗的电能,应该用这个月末电能表的读数减去这个月初的读数。

测量工具──电能表。

读数方法:一段时间内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去的电能。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讨论电能表铭牌上各数据的含义。

(学生踊跃发言,师强调指出“600r/(kw·h)”的含义)

(请学生介绍新型的电能表,师尽可能鼓励、表扬、肯定学生的发言)

三、课堂小测(用投影)

1.小明家中的电能表月末的示数是3706,月初的示数是3646,这个月他家用去了多少电能?如果电费为0.45元/度。这个月他家应交多少电费?

2.我家的电能表铭牌上标有“3000r/(kw·h)”的字样,在一段时间里我观察到它的表盘转过了75r,问我家这段时间用了多少电能?

(培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小结本节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

第4篇:课题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保险经营;案例式专题教学;启发式教学

一、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概述

1.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的涵义

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就是,教师采用专题教学,将课本中所有章节划分为不同的专题,对每一个专题部分都分模块讲述,并加入一些生动有趣的经典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2.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第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前苏联巴班斯基引进系统论方法,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他认为应该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主要研究课程的整体与每一章节的关系、各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改进教学过程和教学进度,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目的。第二,模块理论,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其基本涵义是:将各个学科中具有同等学习功效的章节分为知识和能力两个不同模块,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充分发挥整体大于部分的特性。采用专题教学就是运用了模块理论,根据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将其分为不同专题,方便学生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学习,帮助他们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国内外本研究实践探索

早在20世纪初,哈佛大学就创造了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编成案例形式来进行教学很受欢迎。在当今世界的教育和培训中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虽然近年来我国关于保险学课程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而针对《保险学》课程案例式专题教学法的探讨也基本局限于高职高专院校,本课题从独立学院角度出发来研究《保险学》的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旨在改善目前独立学院《保险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保险学》课程实施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1.《保险学》课程实施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的教学目标

《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根据这一总目标,将总目标分解为:首先,专业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程中的各种专业名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操作流程等。其次,素质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最后,技能目标。主要是通过熟练掌握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于保险实践当中。以上三个目标相辅相成,但以实现技能目标为重点。

2.《保险学》课程实施案例式专题教学方法的程序

《保险学》课程依据以下步骤来具体实施教学任务:(1)划分专题:将课本中的所有章节所有理论都划分为不同的专题,列出一个完整的专题清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优先选出自己更感兴趣的章节来学习,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2)导入案例将一些典型风险案例,以生动形象的故事形式展示在学生眼前,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和讨论,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人数基本相等的偶数组,每组指定一名组长,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互相合作,讨论意见。(4)自主分析讨论,得出结果学生要顺利完成案例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准备:(1)做好预习工作。在每一次新课之前,先把下次课要分析的案例分享给学生,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2)PPT上台演示。各组分配10-15分钟演示时间。(3)小组总结。各组组长组织组员对作业作出总结。做好以上方面的准备,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案例分析,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5)课堂展示每组学生10-15分钟课堂展示时间,各组派出1-2名代表以多媒体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展示完成后,让其他小组学生对该组作业提出问题和意见,交互评价,激发活力。(6)教学评价本门课程的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占到学生总成绩的50%,另外终结性评价占50%。

三、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应转变教师角色

案例式专题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保险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也要求任课老师应具备更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其次,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中心人物,而是学习的引导者,案例材料的供应者、案例实施的管理者和协调者、成果的评价者。

2.应与其它教学方法相协调针对《保险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专题教学模式并积极配合其他的教学方法,如实践教学法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5篇:课题教学案例范文

一节关于初步认识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关系“分香蕉”。教材目的是通过用小棒代替香蕉进行分一分的活动,当时,学生分得很认真,从眼中、举止我看出了孩子的冲动与渴望――那就是需要一次全新的接触。当时,我的脑海里有个闪念,如果将“分香蕉”引入体育课,让孩子到体育课中去体验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除法,那学生一定很高兴。于是我便以自己体育教师的身份以及担任数学老师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带着浓浓的兴趣走进体育课中。模仿小猴子排排队、猴子摘香蕉、分香蕉、吃香蕉、玩游戏、集体舞等具有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数学课内无法体验到的生活快乐。

一上课我就说:“今天猴子妈妈为了庆祝小猴子的10岁生日,于是她决定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去参加他们的生日会。你们想不想知道猴子们是怎么过属于他们的生日会的?老师这就带你们去参观一下,好吗?”学生齐声说:“好!”于是我们便在充满欢笑以及对除法的分类中进行了队列训练,“立正!小猴子说了,参加我们的生日会首先就要学会排队伍数数,那你们说现在我们有几个小朋友?”“35个。”“如果你们要进来就要帮忙摘香蕉,现在你们的面前有7棵香蕉树,我们应该怎么分,才能更快地完成摘香蕉的任务?”“五七三十五,我们可以五个人一组,这样摘香蕉就更容易了!”原本一打黑乎乎的脑袋就这么一说,学生也兴致勃勃地、自由地、整齐迅速地把队伍分成七组,五人一组。“老师你当猴子妈妈好吗?”“呼、呼、呼……”步法一致,动作也做得干净、利落……过了一会儿,我又说:“香蕉园里这么多的香蕉怎么摘啊?哦,右边有一串,左边也有,上面的好高、跳一跳、拉拉手臂……”在香蕉园里进行了一个又一个的模仿动作后,我又说:“小猴子们,摘了这么多的香蕉你们高兴吗?累不累啊!现在你们最喜欢干什么?”“分香蕉!吃香蕉!”“好!那我们就一起动手来分一分我们胜利的果实吧!一起来品尝一下我们一起劳动后的甜蜜!”我接着说:“老师听说猴子最喜欢翻筋斗了,你们想不想学习啊?”于是我边做示范动作、边讲解,然后在小组长的帮助下,练习滚动、蹬伸、团身等动作。先体会蹬伸推手,再体会蹬伸,最后滚动团身练习。练完动作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完整动作练习以及组织评分,紧接着我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35个香蕉,如果分给5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可以分几根香蕉?”

小结后,我又说:“小猴子吃完了香蕉,心里别提多高兴啊!可是肚子太饱啊,这不刚才学会了翻筋斗,现在也想做游戏了,如排球比赛、爬树比赛、单足跳接力等游戏。现在我们一起来玩混合接力游戏,怎么样?”接着我就先做了示范讲解,由原地的拍球比赛20个,接着2~3米的滚翻练习,最后的返回是由单足接力归队的。以此类推,大家你争我夺的,气氛紧张有趣。

做玩游戏后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小猴子说了,今天大家的表现非常好,他们让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今天学会了什么?学生开始总结,“学会了摘香蕉、分香蕉。”“学会了滚翻。”“学会了怎么把一个数平均分”等,并评出今天的优胜小组,最后在欢快、充满活力的兔子舞中结束了此课。

第6篇:课题教学案例范文

一.简答题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4.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二.案例分析题

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

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也落后了。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植物的叶子中的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

意义: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养料和氧气。

3.雷电是发生在天空中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天空中的云,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当两块带不同种电的云相互接近时,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放电现象。放电时出现的电火花就是闪电,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

4.《沉与浮》一课“土豆沉浮”的实验程序,先放水与先放盐对实验的影响不大,因为不管水与盐哪样物体先放,对溶解的盐水来说,它的密度都不会发生改变(最好先放适量的水,再根据需要多次放盐进行搅拌)。但对放土豆的先后时间就有一定的讲究,如果土豆提前放入水中,在调制(搅拌)盐水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土豆有可能会被盐水浸润,由于盐水的高渗透作用,土豆内的水分可能会被盐水析出来,以至于改变土豆的密度,这样就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二.案例分析题

答题思路:

1.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加以肯定:

A.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唯教材”的新理念,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更新。

B.能尊重学生,老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互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C.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能对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对这一教学片断还可提出以下建议:

第7篇:课题教学案例范文

笔者通过实践,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开始逐步地把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重4个方面的工作。

精选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方法的核心。案例撰写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前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收集整理相关素材,精选案例。教师在精选案例过程应注意以下方面。

要有明确的目标性即要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选编案例,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要有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既要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要包含一定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能。

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要求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尽可能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政治学科特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始终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能够应用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呈现案例

以呈现方式而论,有印发政治文案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展现、模拟再现实际情景、学生表演等。以呈现时机而论,一般应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前呈现。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热情。学生身临其境后,教师及时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从情境材料中去感悟、探究、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边讨论,让学生带着初探没有解决的案例问题,对书本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这是案例教学得以进行的必要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少走弯路,教师可把书本理论知识问题化,展示给学生,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化的理论知识进行自学、互学。通过自学,让学生感知教材,自己解决简单的知识问题,记录个人的疑点、难点。然后学生带着各自的疑点、难点通过小组互学,加深对教材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生自学互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生中间,及时掌握学生自学互学的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讲解。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难点及重点理论知识,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精讲。教师精讲时应力求复杂问题简单化,高深理论通俗化,枯燥知识趣味化,抽象道理具体化。这样就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扫清了思维上的理论障碍,使政治课堂教学既不离开书本太远,又不拘泥于书本。既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答案,又有利于形成基本一致的正确价值判断。

分析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政治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政治理论联系起来,揭示政治案例与政治理论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积极思考。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一些见解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要打破几个学生包场的现象,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鼓励不同观点展开争论、辩论,变“几言堂”为“群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兴趣,活跃思维,使学生在互相启迪中、师生多边互动中达到以“例”析“理”,用“理”解“疑”的目的。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充分发挥政治案例教学的功能,提高政治课教学实践。

总结评述

第8篇:课题教学案例范文

一、教学案的实施

美丽的本意是指看了舒服、实际有用。关于“美”哲学家与科学家有许多说法:美即有用、美在天人合一、美在于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统一体,艺术家的天才使个人的感受变得有条不紊,科学家的智慧使自然界的混乱状态变得井然有序。例如,门捷列夫把看来纷乱不堪的各种元素排列成令人一目了然的元素周期表、哥白尼把太阳系排列成以太阳为中心行星各行其道的星系。科学之美在于它发现自然界中的和谐。科学之美还在于自然规律的简单对称:牛顿定律、热力学定律、相对论的方程公式。他们在发现真理、创造有序的同时,发现和创造了美。我们认为“尊重生命、联系生活、自然生动、平衡生成”是美丽课堂的基本特征。通过实践探索,我们找到了营造“美丽课堂”的有效载体――“教学案”。“教学案”的核心思想是: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有目标、主动地高效学习,并及时反馈矫正,享受过程中的成功与发展的快乐。其主要有6个核心要素:学情调查、目标问题、合作交流、学能监测、反思评价和拓展提高。核心要素之间体现“整体、多样、联系、发展”的特性。

(一) 学情调查

美国教育学家奥斯伯尔曾提出“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备课前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或活动,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这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促进学生努力“拉齐起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让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起点,先查后教,促进因材施教。所以,进行学情调查是提高课堂效能的前提条件。例如,在上《二氧化碳》复习课前,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学情调查:高低不同燃烧的蜡烛,罩上大小不同的杯子,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蜡烛燃烧的条件有哪些?如何判断蜡烛燃烧的产物?

(二)目标问题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针对学情调查中大部分学生的疑难问题设置课内目标问题。问题设计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突出重难点。教师还要创设影响学习的情境,进行学习定向,以学定教。例如设计实验比较二氧化碳与空气的密度的大小;讨论影响密度大小的因素;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三)合作交流

在新课程呼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背景下,合作学习成为了中小学教师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探索的一大热点。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杭州师范大学马兰教授针对合作学习提出:建立互赖关系,聚焦小组目标;明确个体责任,确保人人参与;掌握社交技能,直面积极互动;鼓励公平参与,实现机会均等是合作学习不同流派的共同内核。合作,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合作,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还是一种学习内容。合作,不只是师生交往,还是一种资源共享。合作是每个学生在合作小组中满足归属、自尊、自由和娱乐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易养成自我中心、自我封闭和不合群的孤僻性格,使他们失去了许多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平台,借助异质小组的基本形式,让学生进行有效合作。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遇到困难的时候,自然地进入合作并积极进行交流展示。如果一个学生能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向同伴讲解、说明学科中的有关概念、原理和规则,那他就已比较好地理解了学科内容。比如有的同学发现高低不同燃烧的蜡烛,罩上大小不同的杯子后,有时候是高的蜡烛先熄灭,有时候是低的先熄灭,有时候还会同时熄灭,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当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困难时,教师要提示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提供学习支架,突破学习障碍;引导科学思维,体现事物的本质。如果提示学生思考影响气体密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大小不同杯子里面气体的温度相同吗?学生可能会豁然开朗。

(四)学能监测

学习能力(简称学能)是一种迅速掌握学习内容并能持久保存的能力。它是一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是学习能力的三大核心要素,学习所需的逻辑思维、阅读理解、写作和空间判断等都有赖于这三种基本能力。监测是指监管并检测。学能监测是按照课堂教学目标编制问题,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能与教学效果进行实时监视的过程,具有诊断、反馈、调节、激励的功能。

(五)反思评价

听懂理解了还不一定会用,及时了解自己,学以致用的课堂才是美丽的。我们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编制学能监测题,监测学生目标达成情况。

学会反思与评价、自动调节,是成长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丽课堂必然因素。反思能使零散的因素结合成统一体,使个人的感受变得有条不紊,使自然界的混乱状态变得更井然有序。评价能使自己受到激励,改正不足之处。所以,运用“教学案”营造美丽课堂还要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对课堂教学效能教学进行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我们采用以下《学习效能监评表》进行评价。

表1 学习效能监评表

自主、合作、展评、监测、规范是学生学习效能监评的项目。各项总分为10分,共50分。自主是指学生对待课前学情调查了解起点、主动学习努力拉齐起点的态度情况;合作是指是否愿意帮助其他同学,乐于承担组内分工的工作,服从组长或任课老师分工,和睦互助,无蓄意欺侮、歧视、伤害同学的行为,为小组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并能为小组展示提出有用的建议、冷静面对组员给自己提出的意见,并能积极改正,也能客观指出组员的缺点,态度真诚,语言委婉;展评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或个人的展示和对他人的评价;监测是指课堂学习效果的当堂检测与分析;规范是指学生课堂纪律情况。

(六)拓展提高

存在多样性、差异性与自动调节功能是生态系统维平衡的重要因素。营造美丽课堂要根据学能监测情况或者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其是否要进行拓展提高或者选择性的布置课外弹性分层作业。例如:

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

(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

A.温度差 B.重力差

C.压强差 D.浮力差

(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A现象为 ;

B现象为 ;

C现象为 。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 ,现象为 ; 第二组同学滴加 ,现象为 。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二、建立评价机制

以教学案的实施为载体,营造美丽课堂,必须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实现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学生的评价

在每个教室内,我们专门设有一块《学习效能评价表》,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表现进行量化评价。小组长用专门的《班级小组长管理表》,课代表用专门的《教学案课代表统计表》,班长用《教学案班长课堂学能监评周统计表》(见表2)等进行量化登记,定期评出个人与小组之星,获奖团队或者个人定期由学校统一拍摄照片在宣传橱窗、校报、校园园展示。学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星级学生”评选,即“合作之星”“三自之星”“展评之星”“进步之星”“规范之星”评选和小组合作星级团队评选。目的在于建立小组间的良性竞争机制,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一个小组都能为本组的荣誉而合作共进,让每一个组员都能感受到学习、成长的快乐和进步的喜悦,从而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身心。

表2 教学案班长课堂学能监评周统计表

评价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导向,以评促学、以评促悟。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让每一个孩子在大成的“美丽大成,幸福成长”办学思想指导下,感受成功,享受成长。部分评比程序如下:

(二)对教师的评价

以“教学案”的实施为载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中对教师教学进行激励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我们设计了专门的《教学案教学评价表》(见表3),无论是学情调查,还是目标问题,抑或是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反映了从学生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教学案的运用情况。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极为有效的,而且基于这样的评价标准,无形中会促使教师自觉地去更新已有的教学观念,树立更为科学的教学信念,还可以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全方位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表3 教学案教学评课记录表

三、初步成效与思考

通过实施“教学案”营造美丽课堂,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整体风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原先性格腼腆内向的学生,通过交流反思变得主动开朗起来,上课抢着发言;原先学习后进的学生因被边缘化而产生自卑情绪,通过小组合作模式,因主动参与表述被加分受到激励,变得很阳光,学习也不断进步;学生对星级团队和星级个人展示情况特别有动力,每月橱窗宣传让校园充满着正能量。教师积极参与,努力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效能。许多学科教师,所教学生成绩从接班时的后面方队,提升到全区前面方队。启动前,学校教科室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曾做过一次前测,近期在中测中我们发现许多项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第9篇:课题教学案例范文

作者简介:章帷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国际商法、知识产权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243-02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工作的全面推进,培养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素养,已成为当今我国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我国对高素质国际性商务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增加,法律课程对商科人才的培养所起的作用也日趋明显,在日常商事活动中,因不懂法律而产生的纠纷也时有发生,法律知识对于商科学生素养的提升日趋重要,但商科学生的法律学习课时却并未增加,要在局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法律,案例教学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本文以商科为例,以商学院法律教学现状及商科学生法律需求的调查为基础,探讨商科法律课程案例教学三位一体模式,以期能对商科法律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

一、商科法律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

国内高校在学生大一阶段基本都设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必修课,其中法律学习内容集中在“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和“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两部分,涵盖了我国法律体系内以宪法为核心的所有部门法律的介绍。商学院学生也不例外,这有可能是他们对法律的“第一次紧密接触”,大二学生主要学习商科的基本专业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甚少涉及法律;到了大三阶段,通常根据不同专业开设经济法、国际商法、知识产权法等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围绕商事组织、合同、金融、运输、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商事活动带来的法律问题、国际商事立法状况等,覆盖内容广泛,还涉及知识产权与不正当竞争等一系列法律问题;大四阶段,学生面临就业与实习,一般不再开设法律课程。就课时来看,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一般34-36课时; 国际商法、知识产权法与经济法分别为 36、36和54个课时。

(二)学生需求

在2015学年针对本校参与上述四门课程的800多名商学院学生中的调查中显示,有近95%的学生认为法律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在空闲时间也会通过网络等社交媒体来了解法律事件,对法律知识比较感兴趣,具有一定的学习热情,认为学习法律知识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帮助。

在课程内容及设置上,超过一半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在法律学习中增加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民商事法律内容,而对知识产权保护与反不正当竞争等法律内容很少有学生主动去学习。调查还发现,商科学生学习法律更重视法律的实用性,希望通过学习能降低发生商事纠纷的风险,认为纯粹的法律理论以及单纯的法律法条生涩难懂,学习兴趣不大。

(三)存在问题

1.枯燥单一的授课形式:传统的法律教学方式主要依靠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以授课教师为中心,对法学理论与法律法条进行逐条解释与说明,而传统的案例教学,教师会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基本案情,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进行分析,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以上单一的授课形式往往让学生在课堂中感觉到枯燥乏味,进而降低课堂的参与率,最终导致学生对法律学习丧失兴趣。

2.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由于法律课程在整个商学院学生培养方案中所占比重较小,教学时间受限等原因,教师一般无法兼顾教学实践环节,要讲授的法律知识又多,一旦案例教学拿捏不好,就会导致法律理论学习时间太少,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因此,为了平衡教学时间,案例分析无法深入开展,案例所涉及的问题也只能稍稍带过,无法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

3.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传统法律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都是较为经典的,所涉及的法律问题相对比较复杂,既包括实体法又包括程序法,要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势必要求学生掌握法律问题的分析方法,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讨论,各抒己见。而商科学生通常法学基础薄弱,从未接受法律知识系统学习,一般达不到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水平,虽然商科学生通常具备良好表达能力,但结果往往是学生知难而退,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4.授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在非法学专业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法律实务工作经验,也未能长期不间断地参加法律实践,法律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特别是像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大部分由非法学专业的教师担任,甚至由专职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因此,授课教师本身对于法律就难以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也缺乏实践教学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案例,也只能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一基本目的,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不顺应时代潮流:商科法律教学在课时紧张、内容繁多的情况下,教师无法面面俱到,往往浅尝辄止,同时传统课堂教学在“互联网+”时代面临巨大挑战,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纷纷来袭,传统法律案例教学模式优势不在。

二、 案例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内容与原理

(一) 知识与能力是案例教学三位一体模式的基础内容

它要求案例教学在传授基础法律知识的同时,注重案例分析能力的培养; 进而提高运用法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教师需了解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授课时注重以知识学习促进能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再反作用于知识的巩固与理解。知识学习的意义在于授学生以渔,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思想,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与自觉性。例如国际商法这门课程,涉及国际商事领域的法律法规有几十部,更别提国内相关的商事法律了,这么多的内容要在短短的36个课时中去讲解,即便教师专业水平再高,也只能点到为止。在三位一体模式下,以案例为引导,实现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紧密结合,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前对于教材内容有一个熟悉了解的过程,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还布置学生课后查找与案例相关的商事法律法规,既巩固了知识,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帮助衔接课后学习和课堂教学。

(二)过程与方法是案例教学三位一体模式的核心内容

传统教学看重结果,往往轻视过程;看重知识,忽视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认真听讲和记忆,缺乏对法律知识的深入理解,缺少对案例判断的推导过程,学生也因此丧失了进行自主学习,并与同学探讨、交流、合作的机会。三位一体教学方法也应当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授课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的方式,不局限于法律知识、渊源和原理;同时,更要传授学生分析案例的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与所讲授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时效性的简单案例,并采用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教育等形式,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让学生扮演真实案件的当事人、法官、律师、人、辩护人等不同角色,或面对设定的案例情景,教师在过程中具体指导,逐步使学生掌握法律案件的关键与焦点,提升商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和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助于学生在较少的课时中较快掌握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 素质与创新是案例教学三位一体模式的教育教学目标

素质与创新是指法律素养和创新素质,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学习,课堂上教师所讲的法律知识,其价值的体现最终都在于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三位一体案例教学模式最终由教师找案例转化为学生找案例,由教师占主导的课堂转化为学生占主导的翻转课堂模式。并配合邀请专业人士给学生提供实践方面的指导,如邀请法官、律师、专利人以及银行、保险、证券业管理人员等人士与学生面对面,一方面能由专业人士来介绍相关领域的新情况和新动向,另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帮助学生将运用所学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使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三、案例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改善单一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三位一体模式中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改变了传统教学枯燥的纯理论学习形式。使得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进行良好的互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有利于激发师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热情, 使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育的内容上,案例教学三位一体模式更加重视如何发现、证明和重构事实,重视法律思维的培养。不仅通过实践检验了课本上的法学理论,更锻炼了学生在真实案件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助力培养优秀的国际商务人才

案例教学三位一体模式让传统教育模式下被动学习的学生成为了教学中的主体,从简单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探究知识,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到灵活实践的学习模式,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良好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发展与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在案例教学三位一体模式下,关于案例的选取、问题的设置、以及课堂的引导和思考方面,都对教师工作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这迫使教师不再局限于课本,关注时事,实时更新,从而不断与时俱进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五)顺应高等教育改革趋势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