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技术与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建筑主要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性发展为设计理念的,这也是我国整体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如何能够更好的发挥设计理念的作用,将理念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仍然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绿色建筑的技术优化和设计整合显得十分必要。
1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路和执行策略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主要针对现场设计及室内环境绿色规划、资源的节约与环保等方面进行绿色设计。设计时,绿色的建筑理念要贯彻设计过程的始终,并且要根据建筑实地的气候因素进行被动设计。具体的体现在光照、热工性能、通风遮阳、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选择等方面。将绿色理念在设计图纸上呈现是绿色设计的执行意图,也是设计执行的关键。首先要进行计算机的模拟分析,根据模拟分析情况确立整体的设计思路,从而展开设计。在工程初期阶段,可以建立一支专业人员较多的设计团队,设计人员要以绿色设计为目标,对于不同的设计矛盾可以根据设计目标进行调节。每位设计人员全力协作,参与到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对每个设计细节加以完成,才实现绿色设计的目标。
2绿色建筑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保证设计的高效性。充分合理的利用建筑实地周围的自然资源、绿化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规划阶段,更加侧重对整体建筑生命周期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对建筑土地科学合理规划、节约生态资源、使用可回收材料等方面。其次,要充分掌握设计的地域性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很多地区的自然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生态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文化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建筑设计。最后,要保证设计效果的协调性。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也属于工程建筑范围内;但在社会生态发展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属于社会生态建设的一部分,可以单独作为一项绿色生态系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因此,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要将整个规划设计结合城市地区及周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考量,保证建筑要与城市氛围和周边环境相融合。
3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优化分析
3.1规划期间设计技术的优化分析
规划期间,主要通过对建筑现场的气候特征研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设计朝向和平面布置对建筑风、声、光等方面的影响。当建筑工程报规后,就不能对设计进行整改,所以规划时期一定要有充足的时间。如某地区的建筑设计日照强度的计算,利用总平面的计算进行设计优化,调整整体空间的布局和结构,完善阴影区域位置,保证室内的光照达到最佳效果。建筑通风模拟是在室内布局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室外风的环境模拟,更好对通风进行设计[1]。
3.2客观因素的设计技术优化分析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特征的绿色建筑进行研究,发现地域结构会影响到建筑的根本特性,例如建筑的性能和构造、空间和结构、资金的投入、室内的环境,以及表现出的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等特性。建筑的外在要与建筑实地的气候特征相符,建筑的外貌要与地区的文化特色、地质地貌相适应,建筑的设计性又要满足使用性[2]。例如遵义科技管就是根据地区的土质的热稳定特性,进行创新,建设为半覆土式建筑,这样可以尽最大程度保护好地区的地质地貌,防止过度的开挖。也能够对客观的水质体系和植物进行很好的利用。
4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优化结合分析
首先,规划阶段进行技术的优化整合。规划阶段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对建筑施工场地进行充分的掌握,保证建筑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提高建筑设计的效果,保障建筑设计的科学性,避免在设计过程中出现差错。在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根据以往的设计经验,对规划阶段的建筑设计做好初步的优化。首先,要对建筑工程的基础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对建筑的光、声、电做到充分熟悉,提高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力度,在根源上避免浪费资源材料的现象,并将建筑的成本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3]。其次,合理控制绿色建筑总平面,将不同设计师的设计内容进行结合,确保设计内容的优化,明确能够对建筑规划造成影响的因素,从而明确不同阶段设计的差异性,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的内容对建筑平面工程展开设计,使建筑平面设计得到深度优化。最后,平面设计人员要时刻关注施工进程,避免施工效果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次,根据气候因素进行建筑技术优化。在经典绿色建筑的经验指导下,要加强对不同气候特征地区的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建筑设计的基本功能属性。首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施工材料的性价比和环保性,将整体的施工效果进行优化,增强建筑的稳固性,以便应对极端天气的影响。其次,明确好绿色建筑技术规范,根据规范内容确定绿色建筑设计内容,并不能进行天马星空的想象,提高绿色建筑的气候适应能力,并在设计过程中对保护性建筑进行设计[4]。最后,将绿色建筑的形态设计与节能优化结合,绿色建筑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所以不能只解决建筑设计的当下问题,还好将建筑与自然相结合。例如,在重庆绿色建筑设计中心,应用了许多绿色技术进行工程建造,其中主要采用了透水砖、太阳能、绿色再生混凝土等综合材料进行整体的建筑设计。首先在通风设计上采用太阳能技术,在拔风井外部安装平面玻璃,内部采用蓄热材料与绝热隔层相互配合,防止热量传入建筑内部,并向夜晚通风的热压传递能源。由于是南部的日光照进,对井中的空气进行加热,增强其拔风的功效[5]。并通过网络的研究,配合CFD的分析法验证是否能够达到室内通风的需求。再次,对建筑设计的外观形态与节能技术进行优化整合。绿色建筑的设计与传统一般性建筑的设计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是在进行实地考察和各项数据测量后,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量化分析,取代了传统感性认知的设计方式,绿色建筑的设计是在定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绿色建筑设计要以形态美观和节能优化为基础,将外观形态与节能技术相结合,通过模拟技术手段对结合效果进行分析,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和重新设计,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最优效果。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形态不仅要满足美观的要求,还要体现绿色建筑技术。最后,对采光遮阳技术进行优化结合。绿色采光遮阳技术设计主要是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通过采光的模拟软件进行不同形式的采光技术和遮阳技术模拟分析[6]。根据分析数据总结建筑物受内光环境的影响规律,并设定合理的遮阳设计参数。同时结合对建筑实地的自然通风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CFD软件分析风向对采光和遮阳的影响以及采光遮阳对建筑物室内风向内循环的影响,做出综合的设计策略,为绿色采光遮阳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5结束语
绿色建筑设计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绿色建筑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不仅能够保证建筑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构建完善的室内环境,还能够加强对工程成本的控制,所以,绿色建筑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加强对绿色建筑合理性设计的分析,将建筑设计内容与现代绿色技术更好的结合起来,加强对高科技手段的应用,降低建筑成本,为绿色建筑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环境收益和社会收益,促进建筑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容.绿色建筑技术要点及推行绿色建筑的建议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3111.
[2]段秀斌.绿色建筑太阳能供热技术应用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0,12(12):115-119.
关键词:设计理念;建筑技术;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跟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建筑逐渐变成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生活习性也随之而变化。文明的不断推进,使人类由动物进化成直立行走的猿类,最终进化成现代的文明的人类。生活习惯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洞穴群居,渐渐开始了建造房屋,到现在人们对住所的需要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遮风挡雨,还要有美感,要有艺术气息,有文化气息,同时还兼具方便舒适。所以现代建筑设计既有技术要求又有艺术要求。
一、现代建筑设计要技术与艺术并存
建筑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狭义地说是衣食住行中的住,广义的讲,现在说建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住,而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工作的场所,娱乐的场所,都是以建筑为依托为载体的。设计,是人类要把自己的想法形成一种整体思路,整体的构架,最终目的是落实到实际行动,让其物化,变成实实在在的物体,手可触及,眼可见到。建筑设计,也就是人头脑中构想出来的建筑的样式,最终为了让其变成实实在在的存在。
这里所说的建筑的样式不仅仅是指建筑本身的外观,更包括其本身自带的多种功能用途。从而可以看出,建筑设计要求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时代在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在提高,希望看到更具特色的建筑,同时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对于美的事物总是追逐和赞赏的,对于建筑也是一样。对于建筑美的要求是人类文明逐渐发展所需要的,这就是对建筑设计中艺术的要求,要有更加新颖的设计理念成就更加美观的建筑。同时在何时人们也不会放弃对于建筑功能的要求,现在建筑恐怕没有只是为了美观而建,都是要有它的实际用途,那么对于建筑功能的要求便不可放弃。并且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只会对功能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设计中融入更先进的现代科技。又美观又实用的建筑才更具价值。也就是建筑设计中既有对技术的要求又有对艺术的要求。
二、现代建筑设计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1、现代建筑设计中技术的进步促进艺术的飞升
建筑设计的设计理念最终成为实实在在的建筑物,需要靠技术作为支撑,技术保证了建筑设计的成型。没有建筑技术的支撑,艺术就是天马行空,理想的领域不变成现实,那么理想也难以得到更深入的发展。在人类形成的初期,人类群居穴居,洞穴只是栖身之所,这样的生活方式恐怕与动物无差,猎取食物也是靠石头棍棒,无任何技术可谈。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到新石器时期,人类住进了石屋,石屋顾名思义,就是用石头堆砌而成,不过这时还有一种以木头为主的建于水面之上的“湖居”之所以有这两种房子,得益于当时的的建筑技术为搬石头砌屋子和砍树木做房子。就算当时的人们有建筑设计理念,但是基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建筑技术的限制,人们能够想到的也只有这两种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历史的不断演进,到秦朝就有了唯美的阿房宫。这是在建筑技术得以发展之后,技术到达了一定的程度,技术不断完善,人们才会有艺术的出现。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对艺术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由于现代人们对于建筑设计中的美的不断追求,就必须要有更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持,来让那些艺术性强的建筑最种物化,变成实际存在,被看到被触及。没有先进的技术来支撑,再好看的建筑设计也只是空想,建筑设计艺术,只是一个意识形态层面的理想化的设计观念,如果不能实现只是一纸的虚无。所以建筑设计艺术是要有技术作为依托才可以实现的。一项新的建筑技术,被用到建筑设计中去,会令设计者产生新的灵感,从而创造出不同凡响的建筑设计,会有更加非凡的设计理念,最终会受到大众的追捧。
2、现代建筑设计中艺术对技术的反作用
有技术作支撑才让抽象的建筑设计艺术变成现实存在。同时,有着创新的建筑设计艺术理念,会促使人们不断研发出新的技术要实现这一新理念。对于艺术的要求促使人们去追寻更高的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要求涉及到建筑物的方方面面。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些要求,建筑设计师们,也在不断努力,去研究新的设计方案,创造出更加新颖别致的设计理念。
然而这些理念怎样转换成现实呢?这就督促人们要不断研发出新的建筑技术,用以满足人们对于建筑设计艺术的追求,这样达成反作用,在人们对观赏性和实用性双重要求下,建筑设计技术就得到提升。
在现代,人们对建筑的双重甚至多重要求,像现代人喜欢简单大方的风格,那么建筑设计师就会以简单大方作为设计理念。像现代建筑中,人们追捧清水混凝土,因为一次成型,使得墙面平整,色泽平衡,看着大方,给人以美感。而且施工工艺也较为简单,在建完后的表面刷上保护材质就可以,也不另外加入其他的装饰,这样就直接作为底,在上面直接装饰就可。这种墙面符合现代人的要求,既简单又大方,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就选择用这种装饰面。这样就使得,这种建筑技术可以不断发展完善,变得越来越好。
三、现代建筑设计要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才能适应时代需求
上面叙述了,建筑技术要与建筑艺术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才能推动建筑的不断完善,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与使用需求。
现代建筑设计理所当然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价值标准。没有哪个建筑可以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可以抛弃它所处时代的美学观念、价值观念和科技水平而孤立存在。这样的建筑是不被这个时代所欣赏的。现代建筑设计的技术和艺术是经过长期发展演进而来的,是当代设计师积累学习前人的经验,并融合这个时代的特点而创造出来的。它体现的是人类的文明进步与经验智慧,而摒弃这个时代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就像是和人类的文明对抗,向先人的经验智慧质疑,这终究是无法在这个时代立足的。
现代最为提倡的价值观念就是生态环保,提倡可持续性。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成为现代所提倡的生活消费方式。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师也就应该把这一理念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
建筑设计师么就要把理念融入设计之中固然可以,但是设计最终能不能物化,还要看技术有没有先行一步。要把节能减排,低碳环保融入建筑设计中。就要尽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伴着工业的发展,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已经难以维持社会的需要,可再生能源逐渐以更大的使用率成为替代能源,同时应该加大被动式能源的使用率。现代建筑设计师就要考虑怎样使用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做到节能环保的同时还能够达到其所想要的艺术效果,这里不得不说现代逐渐开始兴起的保温隔热墙,还有各式浪漫的顶楼玻璃房。保温隔热墙直接得热,升温快,而且简单大方,从外面看起来与以前的普通墙体无大差异,完全不影响设计师对美的艺术追求。玻璃房,顶楼的玻璃房,阳台建成玻璃房,这种既可以更好的利用太阳的光照和热度,既美观又舒适,通过玻璃对光线的折射,还能惠及其他房间。玻璃房也是由最初的木质和玻璃的结合,变成钢材和玻璃的结合,现代多数是钢铝结构与玻璃的结合。这就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当代技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其闪烁着技术进步的光辉,同时又散发着艺术的浪漫气息。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 防渗漏 给排水供热水
1 建筑给水排水节水的选择
严格执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的生活用水量定额标准,并非用水量越高越好。合理设计建筑给水系统。主要可通过下列方法实现: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压力,直接供水。合理进行竖向分区,平衡用水点的水压;采用并联给水泵分区,尽量减少减压阀的设置;推荐减压作为节能节水的措施,减小用水点的出水压力;合理设置生活水池的位置,尽量减小设置深度,以减少水泵的提升高度;优先考虑水池一水泵一水箱的供水方式。推广采用节水的卫生器具。如限制卫生器具的流出水头、红外线感应龙头和便器等,不应采用无控制花管、长流水的小便槽。合理采纳变频调速泵组供水。当采用变频泵供水时,应优先采用变频变压变流量的给水方式,其节能效果要优于变频变压变流量的给水方式,当采用变频恒压变流量时,工作压力的设定应接近水泵工频运行时高效段扬程的下限;工作水泵应选用2台或2台以上,不同级配工作泵的流量宜以1/2的流量梯变,宜采用大小水泵搭配的形式,并设气压罐小流量给水。当市政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叠压供水设备。具备条件的,应当至少选择一种可再生能源(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用于建筑物的热水供应,现在一些中小城市已普及推广太阳能热水导流设计使用。在太阳能的利用上,有条件的可采用太阳能蓄热技术,太阳能热水器可采用强迫式、自然式循环太阳能热水器和直流式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热能再利用与节水技术还应相互结合。太阳能热水器可作为热水供应的预加热措施,可设在其他热交换器的前端。从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角度出发,应合理配置纵使各种不同热源的比例关系。对集中热水系统远距离的少量供热点可采用局部加热方式;对不同场所可采用不同的热源形式。
2 给排水技术
2.1用水量与水质
用户的用水量与水质要求是给排水设计首要考虑的,依据不同的用户需求,设计不同的输水量与水质。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管道给水系统的设计中应该运用宽大、长效、健康的管材与先进科技在供水技术中,以满足家庭游泳池、浴房、按摩浴池的普及、冲浪淋、健身用水比例的大幅度提高。
2.2供水方式
在设计中,要根据不同用户对需水量、水质、和水压的要求,采用不同的供水方式供水,以确保满足用户要求的同时又较经济。供水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1) 由城市给水管网直接供给,一般适用于低层、多层等建筑等;(2)设置加压装置供水,应用于高层建筑、无市政给水压力不足等建筑。以下主要介绍给水加压系统的技术应用:
(1)恒压变频给水系统:目前变频调速给水装置已经是一种较成熟的应用技术,采用压力变送器检测管道压力,用水量大时,则压力变小,信号通过压力变送器传给变频器,使变频器输出频率加大,使水压升高;同理,当用水量小时,通过变频器使水压降低;这样水压成动态平衡状态,基本保持恒压。此供水方式具有噪音低、占地少、可靠性高、节约人力等优点。
(2)减压阀给水方式:为使系统安全可靠及经济合理,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中,应用竖向分区供水、安装减压阀、减压孔板等措施间接地起到了节水作用,减压阀一般和屋顶水箱、调速泵结合使用,据统计,采用孔板或用压力调节阀调压,可使耗水量降低15%~20%,且提高了安全。
2.3排水技术
在给排水设计中,排水技术也是一个重点。先从以下两点说明设计中的排水技术:(1)同层排水技术。为加强住宅的私密性,方便排水横支管的维护和检修,同层排水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在目前我国同层排水技术的三种模式中,欧洲模式(墙体隐蔽式)和中国模式(升板式、降板式)应用较多。(2)真空排水。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建设一个环保舒适的居住及工作环境成为重点。真空排水摆脱了建筑史上排水重力坡度的局限性,节水、低成本等诸多优点,使得在给排水管道的铺设中更具灵活性。真空排水的原理是:依靠气压差产生挟裹污水的高速气流,并把污水从器具中取走的排水系统。它具有可以简单地解决排水沼坡,使污水可以任意地提升;管道管径小,埋深浅,设计更为方便快捷;整体密闭性强,没有气味,清洁度高等优点,是排水技术发展的方向。
3 供热水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住宅热水供应得到普及,热水供应技术也有极其明显的发展。因此在给排水设计过程中也必须重点考虑。
3.1热水的加热方式和设备
加热热水的方式有间接换热与直接加热。在间接加热方式上,主要采用蒸汽或热水为加热媒体。直接加热设备中,主要有燃气热水锅炉、燃油热水锅炉。从总体上讲一次换热的效率要高于二次换热的效率。目前广泛推广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也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太阳能热水系统具有环保、安全、节能等诸多优势,是发展的有利方向。
3.2热水的水质处理
在冷水进入换热器之前,采用具有过滤防垢功能的综合水处理器处理,以防止热水结垢,损坏设备管道,降低传热效率。当用水量大、水质差时,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运用加药处理、静电。
4 节水技术
我国水资源缺乏,再加上水污染,使得水资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设计中考虑采用有效的节水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4.1建筑中水系统
建筑中水设施是指民用建筑物或建筑小区内使用后的各种排水,如生活排水、冷却水及雨水等经过适当处理后,回用于建筑物或建筑小区内,作为杂用水的供水设施。推荐的中水处理工艺为:原水机械格栅毛发过滤器调节池混凝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中水池(中水泵中水屋顶水箱专用水管系统(水表)用水点)。在沐浴用水占总用水量50%以上的高级住宅等建筑中,可考虑采用中水处理系统,以满足冲洗厕所、绿化灌溉及补充部分冷却循环水的水量要求,可节约至少30%的生活用水量。中水系统的应用是目前节约用水的主要途径。
4.2 节水器具和器材的选用
目前公共场所节水器具的普及率为50%,居民家庭节水器具的普及率仅为30%。通过推广节水器具、器材来节约用水是个趋势,潜力很大。如何从设计设计的源头做起,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和器材具有更为普遍和特殊的意义。2002年国家就颁布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 164―2002)的产品标准,采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势在必行。
5 防渗漏技术
5.1管道穿透时的防渗漏
按管道穿过的障碍物不同,主要分为穿楼板、穿屋顶、穿墙壁三种情况。(1)穿过楼板时要注意安装结束后,应配合土建进行支模,必须采用不低于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分进行二次浇捣密实,第一次浇注其三分之二的高度,浇水养护24h后再进行二次浇注。在浇筑结束后,结合找平层施工,在管道周围筑起宽度不小于30mm,厚度不小于20mm的阻水圈。(2)穿过屋顶时管材可用铸铁管或UPVC管,两种管材在穿过屋顶时都要注意,管道底部尤其是接口和套管处都要被屋面防水层施工时的柔性防水材料包裹起来,管壁必须与防水材料要粘牢固。对于铸铁管还必须与屋面避雷接地系统可靠连接,以防止危险。(3)管道穿墙面主要是排水管道穿地下室外墙和室内给、排水管道穿内墙。塑料给水管道穿墙以及室内排水管道穿墙需设置套管,套管两侧与饰面平齐,为防止墙面渗水,管与套管间隙用防水嵌缝材料填实,应将套管周围用砂浆捣实。环缝均匀,管道穿地下室外墙时,应采取防水措施,可根据施工要求设置刚性或柔性防水套管。
5.2管道接口的防渗漏
(1)管道采用粘接口,管端插入承口的深度不得小于管件承口的80%。(2)卡套(箍)式连接两管口端应平整,无缝隙沟槽应均匀,卡紧螺栓后管道要平直,卡套(箍)安装方向要一致。(3)法兰连接时衬垫不得凸入管内,以其外边缘接近螺栓孔为宜,不得安放双垫或偏垫。(4)熔接连接管道的结合应有一均匀的熔接圈,不得出现局部熔瘤或熔接凹凸不匀现象。(5)采用橡胶圈接口的管道,允许沿曲线敷设,每个接口为最大偏转角不得超过2°。(6)连接法兰的螺栓直径的长度应符合标准,拧紧后突出螺母的长度不应小于螺杆直径的1/2。
6 结语
建筑给排水工程在设计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在给水和排水方面要技术提高,还要注意给热水和节水方面的技术完善,并做好管道接口的防漏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毅梅.普通住宅给排水实用新技术[J].山西建筑,2004,30(7):52~ 53.
关键词:结构设计;技术;房屋建筑
1概述
房屋建筑的灵魂是优秀的结构设计,同样的,建筑整体的质量提升也不能离开结构设计。现代的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创新和多元就成为建筑设计新代名词。形态设计上的创新性和多元化不是想能实现就可能的,首先要工作者应该先考虑到建筑结构设计本身的因素,安全、实效等,不然建筑的质量和安全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并且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威胁。
2结构设计优化技术的注意事项与相关作用
2.1房屋结构设计的优化技术
2.1.1节省工程造价。在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整个过程中,整个房屋建筑的质量作为重点是需要第一时间被设计人员重视的,在此基础上,将房屋的工程整体造价给减少。据国内部分地区的项目优化可知,房屋项目的总体施工成本只要是建立在整体优化房屋结构之上的,成本都会比初步制定的原方案要低,这样建筑项目工程的整体性能就更加有保障了。
2.1.2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应该如何去保证。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当中,需要保证结构安全就必须优化技术应用。在实践工作当中,设计工作人员也会在初步设计图纸的原有上,将先进技术进行综合的利用,扩大一步优化房屋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让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得以更大的提升。
2.2在结构设计优化技术中需强调的事情
2.2.1重视工程前期的项目工程。设计是房屋建筑的项目的核心,建筑性能、功能、施工质量等是直接受到设计质量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应用的优化技术里,首先应该注意目前的前期工作,将每一个大小技术环节加入到房屋建筑结构设计里,在根据设计的相关结果,使得技术优化提议能够做到更加的有效、安全以及可靠,进而使得项目初期的稳定过渡更加的有保障,在整个房屋结构中,后期结构优化分析的思想能够被充分的给表现出来。
2.2.2应该着重重视内部结构的优化设计出现的问题。在设计建筑结构内部时,对房屋建筑整体结构的优化有深厚的认识是设计工作者应该做到的,对于内部结构的对应优化,作为一个好的设计者应该给予该有的重视度,不能够轻易的忽视掉这一块,在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出“优化设计”。
2.2.3与计算机等新型技术进行配合。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飞速高升,信息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未来工程项目当中,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结合好优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而将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分析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3建筑结构设计优化
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上来言,工作人员要做到能够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与功能,满足客户的要求是房屋结构进行设计的最终目的,在此基础上在使得建筑能够具备更加多的价值,如:建筑除了其自身美观性能之外,其还具备照明功能等一系列的功能。而将设计进行优化这方面,则需要在初步建筑的设计的原有上,加深对建筑结构的可行性的分析,并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多种多样的措施将施工经费降低。现今,普遍被引用进去的优化技术思想有以下几点。(1)参数变量的理智选择。在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工作中,专业的设计工者在进行工作时,大都会大量收集与工程有关的的资料,并将其充分的利用。比如,房屋价格的参数、预期时发生的损失都是最为常见的建筑工程目标的参数。在优化设计的进行里,设计工作者应该具备分析突发事件的能力,以避免参数发生变化给整个工程造成的影响,影响正常的完工。在优化分析当中,设计工作者应该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变化较小的参数和影响因素较弱的参数当作设计的指标,这样一来对于建筑的结构设计、编程等工作作业的难度会降低很多,设计工作者的目标点也很容易进行确定,进而进行再次设计。(2)函数的确定。在优化设计中,类似函数中获取目标函数是每个设计人员通常会做的。如:在钢结构施工中,设计工作者的测量会选择一开始就设定好的房屋的横截面尺寸以及和钢筋的尺寸面积最一致的函数来进行,十分仔细的分析组函数的性质,最终从钢结构项目的施工中,将成本给控制住。
4在钢结构中的应用
建筑材料质量对结构的整体性能的影响是在钢结构的设计里最关键的一点。其在优化应用当中,设计工作者应该从下面三点进行认真的思考与研究:第一,和其他的施工技术进行对比参照,钢结构在当前工程项目里应用的优势在哪里,存在的那些问题,如何解决;第二,哪些内容为钢结构在当前工程应用中的具体项目,当中涉及哪些重要的核心技术;第三,工程项目中钢结构的施工整个过程,会存在几个可以优化的项目。对结构整体性能而言,其结构材料的选择也能够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中,应该重视钢结构的使用,将现在使用的与传统的钢的结构相比,当前钢优秀的地方有这三大点:其一,是和砖石结构以及混凝土相比,钢结构拥有很强的力学性能,对于结构受力体系,它能够做到将其从平面转向空间中,将建筑的安全性给大大的增强;其二,钢结构轻盈且形态美;其三,钢材料拥有很多的类型,有多样化的建筑方法,这样能够将建筑施工的进度加快,进而将成本减少。
5实际工程案例分析
(1)工程案例简介。此工程项目为某地的商业楼,有7层地上建筑,一层地下建筑,钢结构框架剪力墙为整体结构形式。在还没对建筑项目实施前,全方面考虑业主意见和施工现场环境后,再决定怎样优化设计整个工程项目的结构,以及如何将计算机技术积极的运用在优化工程中,从而保证各项目的优化措施得到准确落实。(2)前期的工作参与。在当前的项目工作中,积极的推动工程的优化工作内容是每一个设计工作人员在工程的前期应该做到的,据施工的对应条件和工程项目的相关要求,对整体建筑的结构进行理智的取舍,使得施工经济利益有最大的满足。与此同时在施工工作时,与生产劳动人员保持密切的技术施工交流是设计工作者还应该重视与关注的,将从生产劳动人员那里听到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思考,然后进行总结,再返汇给在第一线的劳动工作者,以此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这样做可以有利的保证各结构优化措施可以得到圆满的落实。(3)效益的分析。在优化设计完成后,将建筑整体性能进行改善,并将预期减低的成本和工程造价减少,提示项目优化能够被很好的应用在在该项目工程中。从不一样的工程项目种类的应用情况来看,工程数据分析与工程建模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体现,通过获取各种工程的参数,将工程结构的模型给建构好,使在短时间内,技术工作人员可掌握参数标准下的工程结构稳定性,进而将控制建筑结构整体的安定性给完善好。
6结束语
从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人员角度来说,应该对房屋结构优化设计的复杂性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并在实践工作当中加强学习,并渐渐深入问题,从而将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专业水平上,将国内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技术推向更高的水平。让国家建筑更上一层楼。
作者:覃维 单位:四川中泰贵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一、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分析
一个地区的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充分与当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系统融合后,总结提炼出的智慧精华。因此对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设计思想的提炼必须建立在对当地气候、地形地貌和政治因素的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1)气候因素;驮娘江流域地处北纬23°11'--24°44'。该地区年平均日照时间长达1889小时,全年降雨量为1113~1713ml。与传统中原建筑相对强势的人地观念不同,为了因应当地气候高温和多雨两大特点,驮娘江流域的传统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借力打力的设计思路,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追求生产、生活的便利。(2)地形因素;驮娘江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与桂西丘陵地区交界处,自然高差较大。流域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少数冲积平原沿河道分布。流域内最高峰为广南县珠街镇的大麦地山,海拔2035m,海拔最低的河谷低地位于田林县境内,海拔200m左右。在此基础上,驮娘江流域先民发展出了因地制宜、灵活布局的建筑设计思想。(3)社会人文因素;进入东晋十六国时代之后,驮娘江流域逐渐在政治上边缘化,先后从属于南宁州、黔中道等州、道级行政单位,且远离州、道的行政中心。政治边缘化趋势对于驮娘江流域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政治边缘化导致驮娘江流域日益疏远于孔孟文化圈,发展出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中央王朝对驮娘江流域的控制力不足也导致以土匪、山寨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的崛起和发展,从而恶化了区域的治安环境。独特的历史文化使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呈现出与中原传统建筑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聚落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了独特的将军事防御功能和生产生活功能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另一方面,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衍生出了与中原礼制和儒道释三位一体的崇拜文化所不同的山神崇拜文化和少数民族村寨文化。这种区别在驮娘江流域传统聚落中独特的风雨桥、鼓楼和神树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二、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生态技术研究
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和相对闭塞、贫困的社会环境对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具体包括:建材问题、节能问题、温控问题、防御问题、通风问题和防潮问题。为了在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指导下系统解决上述问题,驮娘江流域先民开创出了一整套集空间布局、结构设计、建材选择于一体的生态技术。(1)空间布局与选址在聚落选址问题上,驮娘江流域传统的聚落一般以密集的建筑群落方式布局于局部区域最高峰的山腰或山顶。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山体的高度优势提高建筑群落的军事防御能力,并避开山脚的潮湿气团;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山群遮蔽部分阳光,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2)建材选择驮娘江流域的森林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木本植物56种。其中,适用于建筑材料的树木主要有桦、黄杉、松、柏、麻竹、慈竹、灰金竹等10余种。如此丰富的林木资源奠定了木材在驮娘江流域居民的传统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驮娘江流域长期远离封建王朝的统治核心地区,处在较为封闭的发展环境中,该地区与中原的商业交流并不发达。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使这一地区耕地匮乏,农耕经济落后。长期的封闭与贫穷使该地区在建材的选择上也呈现出一种倚天靠地的倾向。这种倾向导致在驮娘江流域出现大量全木结构传统建筑,而砖石结构和含有铁构件的建筑则凤毛麟角。(3)结构设计为了有效隔绝山体的潮气和遮蔽强烈的日光,驮娘江流域山地传统建筑往往采用三层吊脚楼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三层建筑结构,驮娘江流域山地传统建筑的首层结构高度一般不超过1.5m,主要作为畜养禽畜的场地。二层结构是供居民活动的建筑空间,为了取得较好的通风隔热效果,一般层高在3.5~4m之间。三层结构是建筑物的顶层空间,为了取得较好的排水效果,往往采用坡屋顶结构。该层是建筑物直接承受阳光照射的部分,为三层结构中温度最高、湿度最低的部分,一般用于储藏和晾晒粮食,层高往往设计为1.5m~2m。(4)施工技术由于该地区长期以来经济落后,气候炎热多雨,驮娘江流域的先民开发出了一整套成本低廉,劳动强度低的生态施工技术。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条石堆砌的高度在0.5m以内的平台作为建筑物的基础,并不向下修建深基础。该种基础结构一方面降低了基础施工的成本和难度,另一方面起到了隔绝地下潮气的作用。不过该种基础结构的承载力较低,并不适合修建大体量上部结构。因此,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普遍采用了层高在三层以内的全木结构吊脚楼,大幅降低了上部结构的重量。为了降低上部结构的重量和建造成本,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物普遍采用榫卯连接,实现了建筑物全结构的无铁化。
三、结语
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是驮娘江流域先民在长达数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智慧结晶。它所体现出的设计思想和生态技术是在系统考量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条件之后升华出来的传统文化精华。系统研究和发掘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和生态技术对于指导桂西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发掘和传承有重要意义。
作者:颜世强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
[2]韩沫.北方满族民居历史环境景观分析与保护[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6.
【关 键 字】 智能建筑 构成 系统 实施
一、智能住宅的含义
所谓智能住宅,是指将家庭中各种与信息的通讯设备,如计算机、电话、家用电器和家庭保安等装置通过家庭总线技术连接到一个中心进行集中或异地的监视、控制和家庭事务性管理,同时能与住宅外部世界联系,并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和谐与协调,从而给住户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方便适应当今高科技发展要求的人性化住宅。
构成智能住宅的基本条件有如下三点:
1、具有相当于住宅神经的家庭网络;
2、能够通过这种网络提供各种服务;
3、能与社会等外部世界相连接。
一般认为智能住宅应具备的四种功能
1、安全防卫自动化系统。
2、身体保健自动化系统。
3、食物烹调自动化系统。
4、文化、娱乐、信息自动化系统。
我国智能建筑开始于80年后期与90年代初, 1991年曾派人去当时瑞士能德公司(后改名为兰吉尔公司,是西门子楼字科技之金属公司,其楼字自控系统S600品牌为兰吉法进行了技术培训与 学习随后便与该公司联合在国内推广楼字自动化系统(BAS)。
1991年开始,我国建成不少智能建筑,但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已建成的智能建筑有70%以上运行不正常,上述比例是否正确没有去分过,但根据工作中接触的情况看,至今见到的运行正常,真正达到智能建筑标准的确实为数不多。造成投资浪费现象惊人。国家已经发现了再这样下去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因此成立了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开始着手编制有关标准与设计规定,对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进行资质审定工作。
智能建筑运行不正常,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最严重的是系统处于停运状态,这种项目大都建于90年代初期,通过商订货,调试,验收及培训工作不完善,后期服务无法保证,出现问题找不到原订货商,找到了费用也很高;另一种情况是系统仍在运行,但只能进行显示与手动控制,这种情况比较多,部分自动控制能正常投入的项目不太多,达到自动控制全部投入运行,实现 经济 运行的工程确实不多,只有在近几年来人们注意了对供货商或商资质的审查,并对设计、调试、验收、培训及后期服务在合同中都作了明确规定之后,情况大有好转。
二、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
1.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
智能建筑并不是特殊的建筑物,而是以最大限度激励人的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为中心,配置了大量智能化设备的建筑。在这里广泛地应用了数字通信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视技术、光纤技术、传感器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高新技术,构成各类智能化系统。就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来说,智能建筑的核心可归纳为:
1、CA通信自动化系统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 CA是通过数字程控交换机PABX来转接语音、数据和图象,借助公共通信网与建筑物内部GCS的接口来进行多媒体通信的系统。目前,公共通信网在我国有城市电话网、长途电话网、数据通信网CHINAPAC和CHINADDN。如果需要用卫星通信建立VSAT网,可租用卫星转发器以实现C波段到CU波段的卫星通讯。
2、OA办公自动化系统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 :OA按计算机技术来说是一个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技术结合的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集文字、语音、图象为一体的图文式办公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高效的业务处理。OA系统已在政府、金融机构、科技单位、企业、新闻单位等的日常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智能建筑中OA常由两部分构成:物业管理公司为租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和物业管理内部事物处理的OA系统,大数使用机构与租用单位的业务专用OA系统的。
3、BA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BA系统是通过中央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将分布在各监控现场的区域智能分站连接起来,以分层分布式控制结构来完成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的综合监控系统。通常在BA系统管辖下的有空调、给排水、冷热源、供配电、照明、电梯、停车库等设备。
4、SA安全自动化系统Security Automation System:SA系统常设有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CTV)、通道控制(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巡更系统等。SA系统24小时连续工作,监视建筑物的重要区域与公共场所,一旦发现危险情况或事故灾害的预兆,立即报警并采取对策,以确保建筑物内人员与财物的安全。
5、FA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ire Aiarm System:FA系统是消防系统具有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功能,是一专用计算机系统。
6、GCS综合布线系统Generic Cabling System:GCS是在智能建筑中构筑信息通道的设施。它采用光纤通信电缆、铜芯通信电缆及同轴电缆,布置在建筑物的垂直管井与水平线槽内,一直通到每一层面的每个用户终端。GCS可以各种速率(从960bit/s到630Mb/s)传送语音、数据、图象信息,称之为智能建筑的神经系统。
四、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在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为了克服传统布线的不足而提出来的。采用组合压接方式,星形布线拓扑结构,遵循EIA/TIA标准标准模块化设计思想,使综合布线系统具有高度可靠、高度灵活、高度开放、体系完整、维护方便、迎合发展、节省投资等多项优点的先进系统。其鲜明的特点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接受和采纳,以便满足不同的需求以及未来变化的需求。
综合布线系统由七个子系统构成:
1、工作区子系统(Work Area)工作区是指从信息出口到终端设备之间所包括的各种布线设备,如各种适配器、平衡器等。常用终端设备是计算机、电话、报警探头、摄像机、监视器、传感器、音响等。
2、水平子系统(Horizonal Cabling)实现信息插座和管理子系统(配线架)间的连接,包括信息插座、水平传输介质和端接水平线的配线架。常用信息插座为RJ45,传输介质为屏蔽、非屏蔽8芯双绞线或光纤。
3、主干线子系统(Backbone Cabling) 实现计算机设备、程控交换机、监控中心与各管理子系统间的连接,也实现楼与楼之间的连接。常用介质是多对数双绞线电缆或光缆。
4、管理子系统(Administration)由交叉连接的端接硬件(配线架)和色标规则组成,以提供对所有系统的连接和对与其相连信息插座的功能进行灵活的管理,并包含系统管理文档。
5、电信间子系统(Telecommunications Closet)水平系统的终端,包括用于连接主干的跳线架和用于本地的电信设备。
6、设备间子系统(Equipment Room)主要是放置计算机系统设备、网络集线器、程控交换机、楼宇自控中心设备、音响输出设备、闭路电视控制装置和报警控制中心等。
7、引入子系统(Entrance Facilities) 包括线缆、连接设备、保护设备以及其他用于与室外连接的设备等。
五、结束语
根据建筑的不同用途,建立综合的计算机和通信设施基础网络,采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那些分别安装,互不关联的电器设备进行自动控制管理,确保安全可靠运行,这已成为现代化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智能建筑是电子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伴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逐步进入建筑已成为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rough analysis of Retrofitting Buildings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discussion on its principles and processes of design with a certain project for example,additional layer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ush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and renovation of city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关键词:建筑物;加层改造;设计;施工
Key words: buildings;additional floor;design;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113-01
1我国建筑物加层改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国内加层改造实践起步较早,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建于1915年的上海工艺美术服务部加层改造工程。它是我国最早的加层改造工程之一,同时也是加层次数最多的建筑,先后进行了三次加层改造,均在1949年前完工。
不过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国加层改造工程才迅速发展起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对既有建筑物挖潜、改造、加固、加层工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原纺织工业部办公楼、北京日报社办公楼、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原石油部)办公楼、西单商场等包括国家政府机关在内的办公楼加层改造工程。
2建筑物加层设计的原则
2.1 建筑物加层设计前应进行现场调查。并要求建设单位提供原有建筑的图纸、地质勘察报告等资料,不应在地基有严重隐患的地区进行建筑物加层,并且要考虑加层后对相邻建筑物的不利影响。
2.2 加层房屋的建筑立面设计,要求造型美观,并与原有建筑及周围环境相互协调。
2.3 设计应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应有明确的传力路线和计算,并采取可靠的构造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性,保证加层后新旧结构协调工作,并应按照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对加层后的房屋结构与地基基础进行验算。另外,加层设计应尽量采用轻质材料,考虑加固因素,材料选用从严要求,砖材强度等级应大于MU7.5,砂浆强度等级应大于M5,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大于C20。
3建筑物加层改造技术的案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某大厦建于1998年,是一栋多功能商务楼。大厦为框一筒结构,占地面积768m2,地下1层,地上12层,局部14层(四个角部)。
本次改建是在12层的屋面上加建2层,与四角的突出部分(14层)平齐,成为一栋完整的l4层建筑,并重新装修外立面。改建的总建筑面积1679m2,其中原有建筑面积797m2,增加建筑面积882m2。
大厦周边为内部道路,绿化和停车位,施工场地狭窄,同时施工期间必须保障大厦的人员安全,环境卫生和正常运行。施工过程中,需要拆除部分多余构件,重点是4根1000mm高的框架梁。加层后,基础和部分框架梁,柱的承载力不足,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固。新旧结构的结合是加层施工的关键,必须采取可靠、有效的技术措施。
3.2 原有结构加固。
3.2.1 基础。大厦的基础为梁式筏板,其部分底板和基础梁需要加固。
底板加固采用加大截面法,在核心筒处的底板面层上浇注200mm厚细石混凝土,内配中Φl6~Φ150双向钢筋,且每隔1000mm在原底板内种植Φ10短钢筋与新钢筋网拉结。
基础梁加固采用改变传力途径法(增设支点法)。在2,3,4轴线的基础梁(跨度为9m)跨中,增设Φ299×10钢管柱。钢管柱的制作,安装过程中需注意:①安装时,先固定底座,然后在柱顶端板与顶板梁之间的孔隙中打入钢楔块,保证钢管柱两端顶紧,再将所有楔块与端板焊接,最后用环氧砂浆封闭。②安装完毕后,清除构件表面的毛刺,油污等附着物,刷防锈漆两度,再刷与之相配的面漆两度。
3.2.2 框架梁。需要加固的框架梁有l4层楼面的所有次梁,部分连接外框架和内筒的主梁,大屋面(14层的屋面)的部分主梁。采用外粘钢板法进行加固,在梁底面或梁顶面(负弯矩区)粘贴150mm×4mm钢板,外侧粘贴4mm厚钢板U形箍,用M16化学锚栓锚固。施工过程如下:①卸载。采用千斤顶进行卸载,对次梁采用至少两点均匀顶升,对有次梁作用的主梁,每根次梁下需设1台千斤顶。顶升吨位以设计文件为准。②粘贴。在钢板和混凝土待粘表面涂上胶粘剂,厚度为1~3mm(中间厚,边缘薄),粘贴时动作要轻而稳,粘贴后应立即用夹具或锚栓固定并适当加压。③维护。胶体固化后,应对构件表面进行清理,并涂刷防腐胶。
在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加固前,应仔细检查原结构是否存在裂缝等问题,如有裂缝必须修补后才能进行加固施工。
3.3 新增结构施工。
3.3.1 植筋。该工程植筋工程量较大,主要包括新增柱与原有柱的连接,新增板与原有梁(板)的连接,新增墙与原有墙的连接。具体操作程序如下:①钻孔。钻孔要垂直混凝土构件平面,倾斜度不大于8°,孔洞位置,间距与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②清孔。先用气泵清除孔内粉尘,再用毛刷清孔,需反复吹刷多次。禁止用水冲洗,以免残留在孔中的水分削弱胶粘剂的作用。③钢筋清理。用电动钢丝刷清理钢筋表面的锈蚀,再用丙酮清除钢筋表面油污及灰尘。④注胶。使用植筋注射器从孔底向外均匀注入胶粘剂,注意勿将空气封入孔内。⑤植筋。按一个方向将钢筋平行于孔洞走向轻轻植人孔中,直至插入孔底,胶粘剂溢出。
3.3.2 混凝土浇注。新增结构施工除了钢筋连接之外,另一重点就是混凝土的浇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要点:①清除原构件表面的粉刷层并凿毛保护层,不平度应大于6mm,并在原构件的浇注面上每隔一定距离凿槽,以形成剪力键。②将浇注表面清洗干净,在浇筑新混凝土前涂刷界面剂,界面剂厚度以0.5~2.5mm为宜,且随浇随涂。③梁柱部位凿除后,浇捣前再冲洗湿润,用高标号砂浆铺浇20~30mm厚再开始浇注。梁单侧与新增板连接时,浇注面应凿成斜面。④浇捣完毕后应用聚乙烯薄膜和麻袋进行覆盖,养护不少于15d并延迟拆模时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既有建筑的加层改造技术可获得大量减少新征地;在旧楼改造期间不问断营业或居住;通过整建可改造原建筑美化市容;节省配套设施;比大拆大建缩短工期;比拆除重建可节省资金。无疑该技术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不失为-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路。
参考文献:
一、场址的选择
驴场要修建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排水好、空气流通的地方。驴场用地土质要坚实,最好是砂质土嚷,透水透气性好。保证水源和水量的充足,同时要水质良好,以保证生活、生产及驴等的正常用水。供电方便,且有保证交通便利,但应适当远离公路、铁路牲畜市场、屠宰场及居民区。要求距普通道路至少在500米以上,距交通主干线不少于1000 米。另外,驴场应建在居民点的下风头,距住宅区1000~1500 米。驴场与各类养殖场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000米。
二、驴场的总体布局
驴场主要分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隔离治疗区和粪污处理区。各区之间要严格分开,间距应在100 米以上。
1.管理区
管理区应坐落在场区上风口,主要包括办公室、接待室、档案资料室、财务室、实验室和化验室等。
2.生活区
生活区是职工休息和饮食的区域,生活区应在驴场上风头和地势较高地段,主要包括工宿舍、食堂、洗漱间等。
3.生产区
生产区分为主生产区和生产辅助区,是驴场的核心区域,该区应设在场区地势较低的位置。大门口设立门卫传达室、消毒室、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外来人员和车辆不能直接进入该区,必须经消毒室或消毒池进行消毒。生产区主要包括种公驴舍、后备母驴舍、育成驴舍、妊娠驴舍、分娩舍、幼驴舍等。各驴舍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便于防疫和防火及管理。生产辅助区包括饲料库、饲料加工车间、草棚、青贮池(窖)、采精室。粗饲料库设在生产区下风口地势较高处,与其他建筑物保持60 米防火距离。兼顾由场外运入,再运到驴舍两个环节。饲料库、干草棚、加工车间离驴舍要近一些,位置适中一些,便于车辆运送草料,减少劳动强度。但必须防止驴舍和运动场因污水渗人而污染草料。
4.隔离区
隔离区包括兽医室、药品室、隔离舍、剖检室、化验室等,是肉驴场病驴、卫生防疫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该区应设在场区的下风向。
5.粪污处理区
粪污处理区应设在下风口和地势最低区,是对废弃物和粪污的集中、暂贮或加工区域。主要包括废弃物、粪便污水处理及贮存设施设备。
三、驴舍类别
1.单列封闭驴舍
只有一排驴床,舍宽一般4~6米,高2.5~3.0米,舍顶可修成平顶也可修成脊形顶,这种驴舍跨度小,易建造,通风好,但散热面积相对较大。单列封闭驴舍适用于小型规模化驴场,以每栋舍饲养100头以内驴为宜。
2.双列封闭驴舍
舍内设有两排驴床,双列式驴舍有头对头与尾对尾两种形式,两排驴床多采取头对头式饲养。中央为通道。舍宽10~12米,高2.8~3.6米,脊形棚顶。双列式封闭驴舍适用于规模较大的驴场,以每栋舍饲养100~500头驴为宜。
四、驴舍建设要求
1.驴床
驴床是驴采食草料和休息的地方,一般的驴床设计是使驴前躯靠近料槽后壁,后肢接近驴床边缘,粪便能直接落入粪沟内即可。成年母驴床长1.8~2米,宽1.1~1.3米种公驴床长2~2.2米,宽1.3~1.5米;肥育驴床长1.9~2.1米,宽1.2~1.3米;6月龄以上育成驴床长1.7~1.8米,宽1~1.2米。驴床应高出地面5厘米,保持平缓的坡度为宜,以利于冲刷和保持干燥。驴床最好以三合土为地面,即保温又护蹄。
2.饲槽
饲槽建成固定式的、活动式的均可。水泥槽、铁槽、木槽均可用作驴的饲槽。饲槽长度与驴床宽相同,上口宽60~70厘米,下底宽35~45厘米,近驴侧槽高40~50厘米,远驴侧槽高70~80厘米,底呈弧形,在饲槽后设栏杆,用于拦驴。
3.粪尿沟
驴床与通道间设有排粪沟,沟宽35~40厘米,深10~15厘米,沟底呈一定坡度,以便污水流淌。
4.清粪通道
清粪通道也是驴进出的通道,多修成水泥路面,路面应有一定坡度,并刻上线条防滑。清粪道宽1.5~2米。驴栏两端也留有清粪通道,宽为1.5~2米。
5.饲料通道
在饲槽前设置饲料通道。通道高出地面10厘米为宜。饲料通道一般宽1.5~2米。
6.驴舍的门
驴舍通常在舍两端,即正对中央饲料通道设两个侧门,较长驴舍在纵墙背风向阳侧也设门,以便于人、驴出入,门应做成双推门,不设槛,其大小为2~2.2米×2~2.2米为宜。
7.运动场
饲养种驴、犊驴的舍,应设运动场。运动场多设在两舍间的空余地带,四周栅栏围起,将驴拴系或散放其内。其每头驴应占面积为:成驴15~20平方米、育成驴10~15平方米,犊驴5~10平方米。运动场的地面以三合土为宜,场内设置补饲槽和水槽,布局合理,以免驴争撞。
五、肉驴场绿化建设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系统;控制管理;质量监控
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建筑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的居住观念己从低水平的简单要求逐步向舒适性、环保型及智能性等高层次需求转变,直接导致了建筑能耗越来越快的增长。作为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建筑电气节能己经成为关乎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智能化建筑数量在二十一世纪后期将占据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当前我国建筑电气己经经历了电气化阶段、自动化阶段,正在朝着智能化阶段迈进,为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可见,为保证所有电子设备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高效、智能运行,建筑电气的技术在智能化建筑领域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智能建筑与智能化建筑电气
1.1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现代建筑、计算机、通讯和控制的先进技术手段,将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进行优化整合,通过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和通信自动化系统(CAS)为人们实现一种安全、高效、舒适、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楼宇,智能建筑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对建筑的通讯设备、硬件设施、水电设备等方面进行系统而高效的操作与管理。
目前,由于我国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实践操作不够完善,导致我国不少智能楼宇的控制系统未能正常运转,其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1.2智能化建筑电气及其作用
建筑电气系统是现代建筑智能化运行的核心,其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作为一个核心系统,它对整个建筑物功能的发挥、建筑布局和结构的选择、建筑艺术的体现、建筑的灵活性以及建筑安全的保证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智能化建筑需要数量庞大的电气电子设备才能够实现全部的建筑功能。如果想要使这些电子设备都维持正常运转状态,就不能离开多种电气技术支持。可以说多种电子技术的根本来源就是建筑电气技术,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备、缆线安全必须依靠电气技术如:电源技术、防雷与接地技术、布线技术、等电位技术等众多的电气技术来支持方可奏效。显然智能建筑对智能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智能控制的根本取决于智能化建筑电气。即电气节能技术的革新决定了是否能降低智能化建筑的电气耗能,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直接关乎了智能楼宇的智能化控制体系和技术。
在智能化建筑中,建筑电气技术起到的作用不会仅限于解决弱电设备间(弱电设备间存在干扰现象)的冲突,它也能够被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帮助智能化建筑进行智能化监控、对智能化建筑安全防范措施的加强和促进智能化建筑之间的信息传输。对于电子监控技术,建筑电气设计是通过新技术的研发不断推动了智能化建筑的监控水平的提升。此外,安全防范技术通过建筑电气技术实现了在子系统间进行联动协作,提高了安防系统的可靠度、严密度和实时度,且子系统相继进行数字化,整体的安防系统不断向数字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2我国智能化电气技术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专门的针对建筑电气节能有关设计方面的规范标准,同时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相关技术人员未能对节能优化控制环节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综合把握,阻碍了电气建筑节能的具体设计和安装环节。可见,目前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智能化建筑电气质量安全监控优化,主要在建筑电气监控安全优化的控制方面,部分建筑电气工倒币未能有效地对现有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进行掌握、分析和运用,导致某些设计环节缺乏可实施性,使得某些智能楼宇的电气节能体系无法正常运行,电气系统的安全也难以保障。
(2)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中缺少自动化、智能化电气设备及其配套设施,导致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控制体系不能正常运行,即在设计方面使用了最先进的智能楼宇电气节能技术,却无法获得实际节能效果,耗电量:大。因此,对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工程型研发是电气节能的关键所在。
(3)基于我国当前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体系缺乏全面有效的协调统筹,而且控制制度尚不完善,控制方式也不尽科学,实际运行效率低下。
3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系统优化
基于以上问题,为符合智能化建筑电气技术在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的目的,应采取以下优化措施。首先,实现智能控制体系的优化是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技术体系优化的重要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智能控制策略的优化:②智能控制管理方式的优化;③智能数字控制器的优化;④智能控制网络的优化。其次,建筑电气质量安全监控技术是确保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体系正常安全有效地运行的保障,应正视建筑电气质量安全监控进行优化在智能化建筑节能电气工程中的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优化智能建筑电气节能供电系统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优化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的安全防范系统。包括对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的集成与技术融合等方面的节能优化等,以此来优化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设备的质量安全。
另外,对于电气系统的节能优化设计还应充分考虑以下方面:①供配电系统的节能优化设计:要综合考虑建筑用电设备的特点、用电负荷容量和设备具体布置等情况,基于多个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合理的供配电节能设施使设备在保持正常运行状态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减少能源消耗;②照明系统的节能优化设计:照明系统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大方面,用节能照明灯具取代普通照明灯具,采用声光控系统设计照明开关灯措施都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浪费:③电梯、通风、空调及够供水系统的电气节能优化设计:应合理的选择电梯型号,合理选择节能环保高效的产品;④充分利用新型资源:利用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高品质能源使用的设备耗能以及对非节能设备的依赖。
4小结
智能化建筑作为建筑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城市、地区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在相应的自动化、智能化电气设备研究、开发和生产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应重点关注智能化建筑电气的设计和控制系统的优化与安全,把智能建筑和建筑电气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真正的发挥智能建筑的优势,更好的满足人们在生活上的需要,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范臻.基于智能化建筑电气节能优化设计的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 28: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