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心理教育典型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教育典型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教育典型案例

第1篇:心理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 碘胺酮;利多卡因;急性心肌梗死;室颤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7(a)-076-0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miodarone and Lidoca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HU Jiaquan

Chongqing Wanzho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mpany, Chongqing 40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miodarone with Lidocaine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complicated by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AMI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09 to December 2010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Lidocaine group and the Amiodarone group, each 25 cases, Lidocaine group were given intravenous Lidocaine; Amiodarone group were given Amiodarone treatment, compar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Amiodaron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Lidocaine group;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Lidocaine group (P

[Key words] Amiodarone; Lidocain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急性性心肌梗死(AMI)时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并发室颤是危及患者生命的急症之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1]。多年来,利多卡因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AMI合并心室颤动(室颤)。但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很多研究者认识到利多卡因具有并发症多、无口服制剂及病死率高的缺点[2]。近年来,临床医生开始使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及室性早搏等严重心律失常,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胺碘酮在AMI并发室颤的文献报道较少,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12月采用胺碘酮治疗AMI并发室颤患者2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收治AMI并室颤患者50例,患者均有胸痛等临床表现,心电图ST-T有动态演变过程,心肌酶升高明显。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4~75岁,平均(58.1±7.2)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20例,前壁16例,前间壁9例,下壁5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与胺碘酮组,每组25例。两组性别、年龄及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持续心电监护,常规18导联心电图,均按AMI常规处理。两组均在心电监护发现室颤时立即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利多卡因组:首次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 mg/kg,然后每10 min给予0.5 mg/kg,至室颤消失或总量达3~4 mg/kg,继续以每分钟20~50 mg/kg维持。胺碘酮组:胺碘酮开始按3 mg/kg静脉推注,时间为10 min。30 min后效果不满意可再给予150 mg静脉注射,继之以0.5~1.0 mg/min静脉滴注维持,对室颤中止后仍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者,同时口服胺碘酮600 mg/d,逐渐至100~200 mg/d长期口服维持。

1.3 监测指标及疗效标准

24 h持续心电、血压监测,每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患者出院后每2周复查心电图1次。用药后室颤消失或用药辅以电除颤后室颤不再复发为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胺碘酮组有效率为96.0%(有效24例,无效1例)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的84.0%(有效21例,无效4例)(P

2.2 胸痛复发率比较

胺碘酮组胸痛仅复发1例(未复发24例),复发率为4.0%,利多卡因组复发5例(未复发20例),复发率为20.0%,胺碘酮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利多卡因组(P

2.3 不良反应

胺碘酮组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共发生不良反应4例,发生率为16.0%。其中,静脉炎2例(8.0%),低血压1例(5.0%),停药后恢复正常,谷丙转氨酶增高1例(4.0%),停药后恢复正常。利多卡因组共发生不良反应9例,发生率为36.0%。低血压4例(16.0%),其中1例收缩压下降明显而停药;转氨酶增高3例(12.0%),停药后恢复正常,心力衰竭加重2例(8.0%)。胺碘酮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多卡因组(P

3 讨论

利多卡因属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的电生理作用主要在心室肌,抑制细胞膜钠离子内流,促进钾离子外流,因而可降低自律性,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治疗量时不影响传导,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但由于它还能引起心肌收缩功能减低,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心功能不全,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停搏等。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有:①阻断钠离子通道;②β受体阻断作用;③阻断钾离子通道;④抑制L型钙离子通道;⑤提高心室电稳定性及抗异位搏动的作用,能提高正常心肌及缺血心肌的心室颤动(VF)阈值[3-4]。

本文胺碘酮治疗AMI合并室颤的临床有效率达到96.0%,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的84.0%,说明其临床疗效优于利多卡因。近年药理学研究发现,胺碘酮对多个离子通道及β-受体均具有阻断作用,同时具有Ⅰ、Ⅱ、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其抗心律失常疗效确切,用于治疗很多抗心律失常药无效的顽固心律失常,往往取得良好效果,特别适用于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5-6]。胺碘酮组的胸痛复发率明显低于利多卡因组,这与其半衰期长,在体内的作用时间长有关[7]。胺碘酮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多卡因组,胺碘酮对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呈双重性,开始可短时间扩张体循环和冠状动脉,而后出现进行性负性肌力作用和变时性效应,但这些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影响心功能的作用可为其减轻左心室负荷作用抵消,较大剂量静脉应用对心脏泵功能无抑制作用,耐受性好。

综上所述,胺碘酮治疗AMI并室颤的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殷实,黄亚辉,公兰兰.倍他乐克联合胺碘酮、门冬氨酸钾镁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并发室颤的救治[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7,16(2):168-169.

[2] 胡志平.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1):145-146.

[3] 高长昀,江毅,肖骏.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6(4):542-543.

[4] 诸宇.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59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6):71.

[5] 刘刚.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150例临床报告[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29-30.

[6] 易小生,林培艺.胺碘酮、美托洛尔控制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即时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4):92-93.

第2篇:心理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心理健康 教育 教学

加强初中生心理教育,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初中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一系列政策和条例的出台,都强调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初中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学校和教育者们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中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非,正视社会带给我们的各种影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一、 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自身因素。这种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个方面。具体说来,初中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对外界事物的判断缺乏公允性,对自己的估价缺乏客观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吃苦能力差,依赖性强,对新情况适应力弱,对新事物产生不正常的强烈反感和抵触情绪,因此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情绪自控能力差;不愿与人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喜欢自我深思,难与人友好相处,同时又迫切希望显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二者往往产生激烈冲突,从而造成孤僻怪异、格格不入……,出现了人际关系不和谐;优越的生活条件,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读不了书、吃不了苦、挨不起批评,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

2.环境因素。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很大。

二、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以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教师要以身作则,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以自己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在课堂上,教师的需要、兴趣影响着学生的需要、兴趣,教师的高尚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所以在学生面前,尤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学会调节情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不能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要有广泛的兴趣(思想品德学科的综合性所决定的)、渊博的知识。让学生佩服你并被你所吸引,并且还应时不时地关注学生们的兴趣,以利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要微笑着面对学生,积极地鼓励、评价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信任与尊重;在言谈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坚强自制、幽默睿智等精神品质,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2. 巧妙运用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典型案例必须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它有独到的铸造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作用,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道德情感的教育。典型案例可以是哲理故事,也可以是名人轶事,或者是笑话寓言。如在教学有关自信走向未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内容时,列举大量榜样人物故事,如张海迪高位截瘫仍自强不息;国家体操队员桑兰不慎受伤,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桑兰始终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自信面对未来;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孟佩杰10多年来照顾养母的感人事迹等等。学生听后无不为这些榜样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坚毅、顽强以及对生活的自信所感动,从而为把这些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做准备。

3.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教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同时,与教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气氛。例如,在课堂上,学生答错了可以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的允许讨论,教师错了允许指正,甚至必要时允许讨论。有了这样的学习气氛,学生就可以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轻松摆脱情绪障碍,克服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4.在辅导中矫正学生心态

目前,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有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学生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以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从而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当然。除了配备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信箱和心理热线,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辅导。

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容忽视,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思想品德教师要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让学生们都拥有健康的心理,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丁志根,初中思想品德“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宁波大学学报,2005,(2).

第3篇:心理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主要从环境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社会环境。其中,人文地理内容侧重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商业与交通)等经济活动环节,以及人们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生产活动和居住、生活、休憩的场所(聚落)。这些知识实践性很强,案例也多,对学生理解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环境意识是很有用处的。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每一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文字系统”(包括文字、图像、图表);二是“阅读材料”,即在正文里用“楷体字”增加一些材料,供学生阅读;三是“活动安排”,新版教材中,每一课均设计了“活动”内容。

新版高中地理的另一创新之处,是在每个单元的后面设计了由三个“知识板块”组成的“自学园地”——技能篇、阅读篇、练习篇。学生通过单元综合练习对单元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计,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课程作为必修课的变革,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

一、何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法学院及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它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巧妙地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二、如何实施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应把握几个环节:

1.地理案例的选择,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的选择要求首先是地理案例的针对性。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定的,能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其次是地理案例的真实性、客观性。案例必须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客观实际。再次是地理案例的适时性。案例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从家乡地理事象中选取的案例最受学生的欢迎。

2.地理案例的运用,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首先,提出地理案例,让学生从中发现有关的地理知识,形成地理问题;其次,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地理案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再次,对案例进行综合评价,以拓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三、为什么要实施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概念教学。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使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实际脱节,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忽视了真理形成的过程教学,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不懂,甚至不会运用学到的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案例教学引入地理教学中,除了能给学生提供教材可能都未涉及的丰富而生动的地理知识外,更主要的是它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地理学习情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深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锻炼提高自己独立的地理学习能力,尤其是地理解释能力和地理预测评价能力。

3.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的是“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是封闭的、静止的。

4.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合作思维撞击,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5.案例教学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案例教学营造的是充满“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一种课堂教学心理氛围,允许学生回答错问题,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挑战权威,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胜不骄,败不馁,具有一定的耐错心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创新性教学实践的一种好方式,有助于促使教师的教育观点的转变,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学生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第4篇:心理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为了有效推进物理新课程的实施,作为物理教师而言,应着力注重进化自身的专业理念,这同时也反映了物理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教师专业理念的更新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和深化的过程。那么如何增进物理教师新课标理念的形成呢?

策略一:爱岗敬业,在工作中激励自己

物理教学的发展和进一步的改造急需一支爱岗教业的事业型研究型的物理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不仅决定着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也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命运。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无法落实。教师要关注自身的发展途径和过程,不断促进自我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使自我持续不断的革新和永无止境的探索。在现实中,因为繁重的升学压力,老师的心情常常是压抑的;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找到让自己快乐的窗口,并努力营造快乐的环境,从而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快乐。

策略二: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自己

有一天我上课前,有学生问“嫦娥一号”为什么要经过三次变轨,而不直接飞向月亮?当时我巧妙地回避了学生的这个问题。由此我感觉到经过一段安稳而平静的教书生活后,我们不但欠缺许多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还有一种习惯性的拒绝。因此,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也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途径。当前,教师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学习,甚至是不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如果不了解新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动向,如果不了解教育政策、教育形势和教育改革的趋势,就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从客观上讲,教师的教学工作和非教学活动负担沉重,特别是在“中考、高考两根指挥棒”的禁锢下,教师们提心吊胆地守着自己的学科教学,生怕把不好关,考不出好成绩。于是,“没有时间”成了不学习的“堂而皇之”的理由,这种恶性循环导致老师们本来就不丰厚的底蕴就更加薄弱。我们发现,教师不重视学习的原因不是“没时间”,而是没有欲求、没有渴望、没有习惯。因此,要在教师中兴学习之风,要千方百计地把教师们从非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促其通过学习,把精力用在潜心钻研教学上。要使教师们懂得,学习是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走上终身学习之路、走进学习化社会的惟一途径。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可以做以下几点尝试:

1、了解一些常见的物理教学杂志:如:物理教师、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教学探讨、中学物理、物理周刊、物理教学、物理通报、中学理科月刊、一些报纸:物理天地、数理化天地等。

2、多读一些理论书籍:如:物理教学论、物理教学心理学、物理学习心理学、物理课程论物理教育学、教与学认知心理学等。

3、了解一些知名有用的物理网站:如:丁玉祥物理网(免费)苏科物理、物易天空、物理教研、人教网中学物理。

策略三:不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自己

一个实践者,可能会由于长期身处狭小的某一实际境遇之中,却未必能够对自己身边每日发生的与自己职业环境相关的事件具有明确的意识。教师正是身处这种能够产生真知灼见却又颇为狭小的境遇之中。20世纪70年代,斯腾豪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促进了行动研究的兴起。行动研究是系统的反思性探究活动;它由教师直接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开展调查与研究;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物理教师的工作特点就是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要重视信息收集与整理,努力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如何利用日常的教学工作选择研究的问题和搜集重要的信息,如何勤于观察,善于发现,不断积累教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都是十分重要的。

实际上,学生的作业、学生上课时对问题的回答、学生的言谈举止、学生的考试情况、学生阅读课外物理读物的情况等等,都是课题研究所需的重要信息。教师要善于从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分析出规律性的东西。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积累工作中思维的火花,不断强化成果意识和成才意识。做一个思考的老师,而思维的火花往往会在你入睡后的那一瞬间,或者是在你醒来的那一时刻,有时甚至是在凌晨乃至你的睡梦中闪亮,在你的床头放一本记事本和一支铅笔,迅速地记录你思维的火花,这有助于你自身的提高,最终提升你自己。

有堂课我讲《惯性》,学生表情很是迷茫,下来后我也感觉也很是失败,我知道学生对运动状态的改变不理解,问题出在那里呢?后来发现,是我在讲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物体受力跟运动状态的关系讲解不清造成的。因此,经常及时的将教学中的感悟,以及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新想法记录下来,定期的整理,这是很有必要的。

策略四:提高专业能力,用专业能力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

物理专业能力包括:板书和版画模型应用、信息媒体的综合应用能力、重视教师的表达能力、解题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教学机智、观察与实验能力、教材分析能力。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提高,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市区教研活动、学术会议,进行高一级学历进修,外出交流等。

另外,教师专业提高首先要立足一个“新”,因为教师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职业;其次要着眼一个“宽”,教师要注意不断拓宽知识面,满足教学的需要;再次适当注意一个“专”,应适当加强专业的深度,做到居高临下;最后,落实一个“用”,即加强理论与知识的应用,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策略五: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自己

为了适应新课标,教师的角色至少要发生这样的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研究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实践者转化为研究者。职业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的研究者,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反思型的研究者,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动参与者和很好的适应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成功的经验行为,还要具有理性的思考,具有全面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能力,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才能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

教师反思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上,反思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情景中的技术和技能的有效性。第二层面上,教师应该批判性的反思分析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切行为的合理性,分析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个层面上,教师要将课堂与更广阔的社会联系起来。

策略六:撰写教育叙事和教学案例,不断总结和提高

教育叙事就是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进行研究。对于教育科研来说,这些从教师自身实践衍发的案例、思考和经验具有专业理论研究无可比拟的针对性、真实性和情境性。这些鲜活的案例胜过任何枯燥的理论和说教,是促进教师成长、丰富自我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善于累积,把观察和经历的教育故事、教育问题用教育叙事或教育案例的形式记录下来,有助于教师的专业的反思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撰写案例时,可以遵循下列阶段。

(1)首先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性的案例,对其内容进行分析。

(2)对这个或几个案例,进行写作形式上的分析。

(3)运用头脑风暴法,要求每位教师说出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曾遇到过的疑难或两难问题。在这其中,尤其对那些两难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问题意识或者说问题的提出,是案例形成的第一步,它给案例提供了一个基点和着眼点。

(4)把所有问题进行归类,汇总成不同范畴。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免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合,问题与问题之间也缺少一定的逻辑顺序,因而,把相似的问题归并在一起,把性质相近的问题汇总成一个类别,使问题本身变得清晰就尤为必要了。

(5)教师分头撰写案例初稿,篇幅限定在2000字左右。教师在头脑风暴中提到的各个不相同的论题,经过归并后有了一定的逻辑结构。接下来可以让每个教师或几个教师围绕自己曾经提出的论题撰写案例初稿。初稿的篇幅不必太长,可限定在2000字左右。在写作时,一要考虑界定的问题是否清晰,二要考虑表达方式是否得当。

(6)举行案例会议,就所写案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举行案例会议讨论可以有这样两种形式,一种是3~4位教师围绕一位教师写的案例进行讨论,另一种是3~4位教师同时展示自己的案例,围绕这3~4个案例进行讨论。这样一个阶段有些类似于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教师对教学所做的这样的评论,也就为日后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档案。

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物理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对不同学生的反应;因此,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

参考文献

[1]廖伯琴主编.《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物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第5篇:心理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中图分类号:B84

近二十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具有攻击或其他各种具有不健康心理问题的幼儿,我都会将其列为个案培养对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留意观察,随时记录,并针对其特殊行为和举止做出分析和反思。经过长期的总结和探索积累了些许经验和一点点心得,本次研究试图了解这类特殊幼儿的心理状况和相应的教育解决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定义是:一种完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而幼儿园里的问题幼儿往往是心理的不健康,其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说谎、嫉妒、过度反抗或任性等),不良习惯(如习惯性吮手指、咬指甲、习惯性痉挛、活动过度、注意分散、反应迟缓等),生理心理发展问题(如遗尿、不自主排便等排泄机能障碍,偏食、厌食、睡眠障碍、抑郁、冷漠、焦虑、口吃等),多动症,小儿自闭症等。

通过我的观察,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同时也阻碍了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多年的一线工作,我发现在幼儿期,因为各种原因形成的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觉得自己可以在该领域进行尝试研究活动,并通过努力,帮助和促进幼儿以更好地的发展。但因自己的能力有限,在此仅仅将所遇到的较典型幼儿的不健康心理进行研究分析。

一、研究对象问题行为的表现特点及分析

(案例一)从小班带起的欣欣(女)小朋友常常会感到受挫折或不顺心,特别易怒,同时还会采取打人、冲撞、踢人、掷东西、大声哭喊、满地打滚(室内、户外、操场、平台随时随地)或其他类型的攻击行为。并且该行为发生的频率特别高,小班时,基本上是一天一次甚至一天多次。为制止和教育欣欣,我的身上也不知挨了多少次她的拳脚了。

分析:

通过特意与家长接触沟通,我了解到该幼儿的大概家庭状况。欣欣的家是城中村且又是个临街的大院,居住人员复杂,父母职业较自由,闲暇时间较多,父亲常去打牌往往一打几个通宵,常常当着孩子引起家庭争吵打斗。另外,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采取最简单省事儿的方式:一哄骗许诺、二无原则溺爱、三粗暴镇压。这无疑说明欣欣的坏脾气是受到了家庭因素的严重影响。很早就被传送的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揭示了这个后天环境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道理。

在观察中,我发现欣欣的这种异常行为通常出现在自己的要求未满足和于自己愿望不统一之后。如:活动结束大家都整理玩具,而她却想继续玩却未被满足。于是,她就会将手中的玩具物品使劲地扔在地上,并且哭叫打滚以宣泄不满。或者夸大同伴的一丝丝不足跑来告状,却没有听到我给予的批评后,就会立刻暴怒,自己大声指责同伴。我认为欣欣虽入园较长时间却没有建立集体意识,无论活动、思考仍以自我为中心。

(案例二)

新来的彤彤(女)初次给人的印象是表情平淡,倔强任性,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交往,易与同伴发生争执、口角,常伴有攻击行为(打、掐、抓、咬、撕扯),几乎每日发生多起。另外,彤彤的另一个行为也很是特殊---------神经性身体抽搐。(起初只是像发冷似的一天偶尔抽搐几次,后来频繁极了,间隔十多分钟一次,最严重时还会伴有不自觉的短暂叫喊。)

在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中,仅彤彤这种身体神经性抽搐的行为已让他们身心疲惫。由于查不到原因,在专家的建议下,父母24小时轮流监测记录孩子这一症状的发生频率和次数。偶尔,爸爸会因过分担心对孩子大声呵斥,妈妈则不停地勉励孩子自己克制,却无丝毫的改变。

既然孩子在身体上都是健康的,那我们就要从孩子的心理上分析原因:

心理压力是近年来人们经常提到的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压力问题不可避免地从现代人的生活中突现出来,甚至连一向被认为是无忧无虑的孩子也开始感觉到外界压在他们身上的种种压力。

桑德森和瑞慕斯伯格博士在他们的著作《耐压力的孩子——父母必读》中详细分析了不易承受压力的孩子的特征,对照后我案例中的两个孩子特征明显。

上述的两个案例在教学活动中成了两个大麻烦。可是,有一个西方谚语说得好:“麻烦还不算是麻烦,如何解决吗反倒是真正的麻烦。”

二、善于观察和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摆脱心理压力

(一)参与运动可减轻压力下幼儿的不良反应

这个前提是先要和幼儿有充分的交流,让其先接纳老师,喜欢老师,信任老师(这一点只要有爱心和足够的耐心),然后,就是和孩子一起参与共同游戏,他会很乐意接受。

案例一中的欣欣在户外活动时总是像一条晒太阳的蛇,软软地靠着或蹲坐着只看并不参与,多次鼓励并不见效。后来,到她游戏时,我便拉着她的手一起跑或跳,起初她仍是很抗拒,但后来便扭扭捏捏地随着我一起参与,两个学期后,欣欣已经能自觉的参与70%的游戏活动了。而每次只要欣欣自己参与,我都会在大家面前特意表扬称赞她,从而让欣欣获得轻松、自信的愉觉。

(二)自信心的获得为幼儿减压

根据伯恩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在我们每个人的人格发展历程中,都会面临这样四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我不行,你行”;“我不行,你也不行”;“我行,你不行”;“我行,你也行”。这四种人生态度的形成,以及其发展的过程,也正是我们自信心获得与发展的过程。

(三)提供和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融入集体中,消除心理压力

对其问题行为多包容、多理解,因材施教,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时刻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不使其异常行为过分暴露在集体或其他幼儿面前,常常让其感觉到:老师喜欢我、小朋友喜欢我。

(四)家园配合,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后备力量,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

通过努力和准确的分析及适当的教育措施,三个月后,彤彤的多种问题行为都消失了,孩子的父母亲特别开心,感激,我也感到十分欣慰。

问题幼儿是存在着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孩子,也是更应得到特别关心照顾的群体,做一个细心的教育者,认真的观察和准确的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关于问题幼儿的“心理教育”的理解,高岚的《幼儿心理教育与辅导》一书中所讲的“三个打鱼人”的故事便说明了其深刻的内涵。也正是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在幼儿身上,有着心理教育的起点和希望,展现了心理教育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高岚《幼儿心理教育与辅导》;

第6篇:心理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学;伦理;教育

伦理教育是护理高等教育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将伦理教育潜移默化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是医学教育内在规律的根本要求,每位医学教育者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精神科护理学有极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我国现在精神科护理发展现状,使其伦理教育的地位更加突出。笔者在进行《精神科护理学》教学时,采取多种方式融入伦理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该课学习质量,取得良好的效果。

1 《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伦理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 伦理教育的现状提示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以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而言,重视的是知识与技能教育,伦理教育常常被放在末节与不重要的部分。据调查“护理伦理学作为一门课程,仅有58.1%的学校定位为专业任选课程,29.0%的学校定位为必修课程,专职教师仅占71.5%,说明在我国目前护理伦理学课程的地位、性质不是十分明确”[1]。而在各护理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伦理教育更往往被忽视,其具体的原因一般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很多教学管理部门往往更注重教学层面(如教学方法、环节、效果)的管理;二是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学院往往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而忽略其职业道德教育;三是专科护理老师大部分没有接受过培训,缺乏伦理学知识,对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等。

高等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学校的教育不仅影响她们的知识与能力,更会影响她们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这种伦理教育被有意无意忽略或淡化的教育现状,将会对这些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产生“伦理道德不重要”的负面影响,影响她们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最终影响学生的就业态度与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不可能突然形成的,也不可能仅仅通过 “护理伦理学”、“思想品德教育”等课程的教学就能达到目的,它需要所有护理教育工作者长期的、连续的将伦理教育贯穿于教学工作中。因此,在专科护理教学中,作为教学者,应增强伦理意识,注重将伦理教育紧密融入教学内容。

1.2 精神科护理的特殊性决定了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精神科患者一方面是患有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缺乏自我保护能力,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则呈现较多的人际关系冲突和心理问题,如对家人和同事的不满、怨恨,较负向的自我概念、以及对疾病自知力的缺乏、强制住院等原因引起对医护人员的敌视和抵抗,轻重不等的攻击和暴力行为常常发生[2]。由于精神障碍患者容易出现暴力行为以及行为怪诞等特点,在社会人群中经常受到歧视与憎恨。面对精神患者这样的特殊群体,更需要精神科护士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摒除偏见,保持高度自律,以爱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作为一名《精神科护理学》教师,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精神障碍患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事业心、同情心,以正确的伦理观念对待精神患者,提高伦理分析与决策的能力。

2 《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伦理教育实践

《精神科护理学》是一门护理专业临床课程,开课时间为进入专业课一年之后,由于此时的学生已处于职业探求阶段的后期,对以后的职业取向基本已经明确,对专业学习与职业道德的相关性有较深刻的理解,愿意从道德修养上去完善自己[3]。因此,笔者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抓住学生兴趣,积极挖掘素材,努力寻找契机,有效的利用知识资源,从以下几方面将伦理教育有机的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2.1 加强精神科学发展史教育,引导学生对精神科学的正确认识 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对社会偏见有客观的了解、分析、培养对精神科学,精神病护理学的正确认识。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们认为精神病的怪异行为是由于魔鬼附体灵魂离体所致,精神患者即是罪人,在经过了近代精神科学发展史上的四次变革之后,精神患者才能够摆脱锁链,走入家庭,得到治疗,回归社会[4]。精神科学的发展史彰显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首先要热爱专业,有职业自豪感,才会具备在这个职业中做出努力奉献的基本素质。

《精神科护理学》教材绪论中精神科学发展史较为简单,笔者在备课时充分查找历史资料,在讲课时对精神科发展史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以一段段史实提示学生进行思考,反思自己对于精神患者的态度是否仍然停留在中世纪时期普通群众对精神患者的歧视态度,对比精神科学发展史,纠正偏见,对同学们的伦理观起到启示震撼的作用。笔者在授课时注意讲述洛奈、弗洛伊德等著名的精神科医学专家生平,这些学者的探索精神与传奇人生启迪了学生的心灵,激励了学生对精神科学的热爱之情,帮助学生理智、深刻地理解并认识精神科护理这个职业,感受精神科护士职责的神圣之处。

2.2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伦理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 护理教育不仅要训练学生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伦理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笔者在授课时联系社会实际,在分别讲述各章节共十大类的精神疾病时,随时注意选择典型事例,结合伦理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从伦理角度进行分析并模拟决策。精神科案例牵涉到社会多个层面的伦理问题,笔者在授课时围绕各种案例,启发同学们由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和行善原则等伦理基本原则出发,从多角度进行伦理分析,引导同学们认识到精神患者是最需要得到帮助与同情的群体,通过讨论与辩论,使同学们理智分析案例中每个角色存在的伦理难题与冲突。这样的案例分析使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锻炼了严谨的伦理分析决策能力。

2.3 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注重身教,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良好形象、职业情感、职业行为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和人格,教师的榜样作用将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从业态度[5]。因此,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注意维护教师形象,严谨自律言行,注重自身的榜样作用。在带领学生至精神病专科医院见习的过程中,笔者尤其注意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尊重患者,并观察同学们在见习过程中的动作神态细节。对于在见习过程中体现出对患者尊重与同情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记录与表扬,对于一些隐含对患者歧视观念的不当言行给予指出,提醒同学进行反思,激励同学们在见习中的优秀表现,言教联系身教,激发同学们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严谨认真、尊重患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2.4 角色扮演,深化学生对精神患者的伦理认识 为了引发学生重视,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角色扮演的方法是依据Moreno有关心理理论派生的,它利用演戏和想像创造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行为、信念、价值的认识[6]。笔者在进行每一类精神疾病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几人一组进行预习,联系该类疾病知识,搜索文学作品、影视戏剧或日常生活实际见闻,寻找可体现该类疾病发病原理或临床表现的事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品表演,并要求在表演或朗诵中融入个人对该事件的伦理思考。该方法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使用伦理观思考问题。例如在讲授“PTSD”(创伤后精神障碍)时,几个学生改编了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分别模拟麦克白夫人、麦克白、皇帝等主要角色,完整体现出剧中角色的梦游症状等内容,与该章内容中的“闯入性症状”进行比较。同学们在观看与讨论时十分投入,课堂气氛随之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3 小结

笔者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融入伦理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学习积极性高涨,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能够对精神科学的理论知识有良好的掌握,同时培养出对精神患者的同情心与责任心,锻炼了以护理伦理学的原则进行伦理分析与决策的能力。

精神科护理是充满劳动和艰辛的工作,要求护士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进行伦理分析与决策,伦理教育意义深远。而面对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的强烈反响,加强护理伦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7]。作为护理专业课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伦理教育,不断提高学生面对不同患者时进行伦理思考的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伦理分析、伦理决策能力的护理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李春玉,金锦珍,崔仁善.35所高等护理院校护理伦理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国护理管理,2006,6(2):12-13.

[2] 刘克礼.住院精神患者的暴力行为及应付对策.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8,15(3):129.

[3] 邱秀华,杨棉华,蔡绍先,等.医学教育要强调临床教师的育人意识.高等医学教育,2006,(2):33..

[4] 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

[5] 李辉.浅谈护理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卫生职业教育,2006,24(6):103-104.

第7篇:心理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一词。??上提出推广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不仅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利举措,更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长远之举。随着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但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固然与社会自主创业环境较差、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等因素有关,但高校普遍注重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创业心理教育也是其重要原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开展创业活动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心理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内容

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业所需具备的个性、品质、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内容包括创业意识的培育、创业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业品质的优化。

(一)创业意识的培育

创业意识是创业的先导,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行为的方向和强度,主要包括创业的价值感、兴趣、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等。培育大学生明确的创业意识,首先,要帮助大学生体会创业的价值,认识到创业的作用与意义,进而激发其创业情感,产生创业兴趣。其次,要帮助其挖掘自身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就动机,树立远大的创业理想。再次,要帮助其把内在创业动力和源泉转化为自觉的创业行动,引领他们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二)创业人格的塑造

无数创业成功者的实例证明,创业不仅与其知识和能力有关,而且和其人格特征息息相关。创业人格是个体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塑造大学生创业人格,要树立其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意识,培育他们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勇于承担、对新目标不断追求、对新困难不断挑战的精神,养成其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团结协作的习惯。

(三)创新思维的开发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体现,它能以独特、新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创业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处于时代浪尖的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在创业心理教育中要注重其创新思维的开发,打破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让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突破思维定式,发展发散性思维,提高思维品质,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都得到提升,才能为创业成功注入新的活力。

(四)创业品质的优化

创业品质是个体在创业过程中对其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它是创业者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创业品质的培育中,首先,要激发其创业动机,坚定其创业信念,增强其创业信心。其次,要塑造大学生顽强的创业意志,主要培养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独立性、果敢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再次,要培养大学生心理调适的能力,在创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时,能调整自我、积极应对。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路径

(一)完善大学生创业心理课程体系

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离不开高校配套创业心理课程体系的建设。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特色,编制创业心理教育教材,开设特色创业心理课程,如《大学生创业心理》《创业人格塑造》《创新思维培养》等,通过创业心理教育第一课堂帮助学生增强创业认知,挖掘创业兴趣,培养创业精神,形成积极的创业心理资本,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潜能。

在创业心理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将创业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结合起来。可以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课。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理论性和实操性有效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并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创业心理问题,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除创业心理教育相关课程外,学校结合自身特点,以学科课程为依托,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和渗透创业心理教育的内容。如将专业教育与创业心理教育结合,进行创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创业心理教育课程结合,进行创业意识的渗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创业心理教育课程结合,进行创业人格的塑造和创业品质的培养。

(二)丰富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体系

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离不开创业实践的不断磨炼。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要将创业心理教育课程与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完善创业心理教育“第二课堂”,通过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创业心理素质的各项内容才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首先,要丰富创业训练活动。邀请优秀校友和创业成功人士,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论坛等形式,与学生分享创业心得体会,交流创业成功经验,帮助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举办创新创业培训班,筛选具备一定素质和潜力的学生,为其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创业训练与指导服务,提升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创业技能。通过设立创业项目、举办创业计划竞赛、举行案例分析论坛等模拟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运用检验,获得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其次,要强化创业实践体验。利用校内资源或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让学生成为创业活动的主体,体验创业实践的过程,同时对学生进行知识技术、市场分析、企业运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指导与服务。学生通过创业孵化过程的实战参与,自己发现并解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亲身体会创业过程的艰辛和收获,帮助他们积累创业实践经验,提升创业心理素质,增强全面创业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设立创业基金,奖励优秀创业项目,扶持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精品项目和创业团队。

(三)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要重视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让校园充满创新创业的思想火花并让其深入人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渐染创新创业精神。

首先,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对创业精神的宣传和培养,使其渗透融入每位同学的思想中。利用校园广播、刊物、专栏、网络等途径,积极宣传创业知识,普及创业的意义,并为学生提供创业资源、创业政策等信息服务。定期组织创业经验交流会和创业计划大赛,使校园中洋溢着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同学们的创业热情。其次,要充分利用高校创新创业社团这个有效载体。大至开展校级活动,小至深入各个班级,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沙龙、论坛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同、接受创新创业,并为同学们进行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服务,为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添砖加瓦。再次,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和创业成功者的宣传,用他们的创业经历和事迹,教育并启发广大同学,激励学生追求个人成就,积极创业,给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榜样和典型。此外也可以发掘校园中具备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典型,用身边的榜样来激励广大同学从自身找寻优势和差距,完善创业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建立创业自信,培养创业意识。

(四)注重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

创业的道路是曲折的,过程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大学生创业过程亦是如此,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要对创业大学生加强心理辅导。

首先,借助心理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了解目前自己在创业心理素质方面的基本情况,明确自己的优势,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感,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准努力的方向。同时通过测评让教师了解大学生群体普遍的创业心理素质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创业心理教育内容。其次,要将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创业心理教育中注重心理发展规律的普及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融入创业心理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提高创业过程中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再次,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方面的服务。心理咨询师通过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分析和化解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释放心理压力,培育积极健康的创业心态;通过心理行为训练等方式,锻炼大学生创业意志,并将其内化为创业行为习惯,提升大学生创业心理综合素质。

第8篇:心理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近些年来,案例教学的提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的研究文章中。在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使用案例教学,可以从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修订本算起。该大纲规定,在高三年级开设地理区域研究的选修课,其中包括“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的内容。大纲要求结合东北、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事例来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和开发问题。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征:

1.情境化

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形式

1.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特征如下:

(1)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探究性。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另外,许多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都认为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人案例情节和角色,这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自然是水

到渠成。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

1955年,由苏联专家组确定采取A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占用良田较少;新发展的居住区(新城)受工业污染影响较小(以河流为防护带);利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受该方案影响,包头市目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旧城分离,交通联系东西过长,不方便。……

比上述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支持这个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四、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以高中会考为例,现在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成就的评测主要以统一的知识内容和材料为主,例如下题:

读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影响上海宝山钢铁厂发展的因素是:土地、水源、市场、技术、能源、矿产、劳动力、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和交通等,将属于上海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填入空格中:——。

2.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工业地域的形成,增强了上海的经济实力。下列工业部门与钢铁工业在生产上联系密切的是:()

A.造船厂B.面粉厂C.织布厂D.机械厂

案例学习的特点是以理解、掌握、应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为主,案例本身只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要学生背下的内容。课程标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规定的开放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案例学习同一地理原理的现象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区域发展学习或其他地理原理学习成就的评价,就可能增加更为开放的方式,例如,采用如下的问题方式:

休闲与旅游:

使用你研究过的例子,解释旅游为一个地区带来的利弊;

国家公园可能遇到来自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冲突。举出你研究过的相关例子;

发展中国家开办的旅游有利有弊。使用你研究过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例子,解释这个论点。

这类题目可以用于使用任何具体案例学习的学生,因为评价的是学生对旅

第9篇:心理教育典型案例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现状

教师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与操作,增加授课形式的多样性,增强授课过程的灵活性,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①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传统主流消极心理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亟需转换视角,应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注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走向“积极”。②积极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教师要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在课堂中发展和利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帮助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乐、体验等,为学生心理健康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要鼓励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曾以“高校”、“课堂互动”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论文检索,发现高校教学中研究课堂互动的文献总体偏少。本文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想解决有关“控制不良情绪”、“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优化自我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说明大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首要动机是为了解决现实的心理需要。④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他们的需求就是我们教学的需求。在实施新一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前,可以设计一个专门的问卷来了解所教学的大学生群体的基本概况及对本课程的期待。例如:你高中上过心理健康课程吗?你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到什么?你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特别的心理困扰呢?通过课前的互动,可以全面了解每个人的特点与心理需求,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笔者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在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体验•分享”型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如前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应该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情景的设置一般可以采用典型案例来呈现。案例应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中,通过心理咨询和学生进行交流等方式,收集来自本校大学生中的典型案例用于教学。同时在典型案例呈现的方式上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文本的案例,可以是寓意深刻的漫画,也可以是网上搜索的切合实际教学主题的类似“心理访谈”的视频节目,还可以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方式来展现。典型的贴合学生实际的案例的呈现可以在课堂伊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积极的心理品质本身就具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只要个体的积极心理得到了发展,自身潜能得到发挥,自然就能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在教育内容上,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体验、人格特质、创造力等方面。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习惯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心态形成等。这些内容既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服务对象,又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⑤

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因此,要改变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好就是通过活动的方式。⑥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只有当个体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才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来自个体自身内部,所以更容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由于受师资、场地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以“大班化”教学为主,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班级规模,学生的位置也是齐刷刷地面向讲台。因此课堂心理活动的设置一方面要考虑到人多、位置无法移动等实际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活动体验的空间。例如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教学,可以设计让学生跟前后左右同学交流、沟通的活动中,体验人际关系的真谛。如可以选择“我说你画”来让学生体验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活动后,每个同学都会有深刻的体会:人与人的沟通需要提问,需要交流,不能够自以为是。提问越细,了解到的就越接近真实。问得越多,自己想象和创造的情形就越少。而这些体悟迁移到生活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质量。

分享是将自己的过去经历以及在活动中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出来与同学共享。由于每个同学的生活背景不同,因而对同一问题的观点和同一活动的感受都会有所差别,这种多元的价值观为个体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背景,为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同时还为形成适应性认知和行为模式提供依据。在此课程中,我们让学生体验后自由发言,通过学生脑力激荡式的发言,在相互学习中获得启发,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使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升华为技能。⑦现在的大学课堂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但一般都在每门课结束后,该结果性评价虽然有一定的功能,但对于改善本学期的课程毫无用处。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将结果性的教学评价改为阶段性的教学评价,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有效改善课堂教学。笔者会在每个学期初、学期中、学期后主动安排三次阶段性教学评价。一般的实施方法是:教师自己制作调查问卷,内容可以包括对课堂的总体评价、你认为堂课中做得较好的方面有(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以及堂课中需改进的方面等。收集到信息后及时调正课堂,可以使教学更符合教学对象的需求。师生的沟通也就在彼此的互动中变得更为融洽。#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