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美术的教育范文

儿童美术的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美术的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美术的教育

第1篇:儿童美术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儿童美术;美术素质;教育

一、儿童角度的审美与美术素质的体现

儿童美术教学是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基本过程之一,是美育中的重要环节。当今,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儿童大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的灵感和想象,使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促进与发展。同时,培养儿童追求美、创造美的良好素质,形成从整体到局部、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通过美术教育,使儿童在精神上得到愉悦、舒适,有一个宽广的眼界,激发儿童艺术灵感,培养儿童美术素质。

美术素质的培养需要审美的条件,审美的前提是感知觉的产生,这就需要我们将美术素质的培养和知觉做出对比。人们观察事物或欣赏一件艺术品时,知觉使我们会不自觉地进入再现的内容。而儿童由于平时对客观事物的好奇较多,更容易产生审美的活动,激发艺术灵感。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对儿童表现出的审美要做出肯定评价,积极指导,使儿童这种无意识的艺术灵感得到升华,形成一种美术素养。

二、美术素质的培养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1.儿童的美术素质的培养要围绕儿童提高美术兴趣的方式

在儿童的世界里,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眼中的世界与成人有着极大的区别,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没有受角度、类别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他们的绘画有着随心所欲、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自由。

如果一些教师和家长用比例、透视、明暗调子等技法去苛求儿童,根据成人理解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在教育者看来内容丰富,对接受者却无法消化,同时扼杀了他们的个性,无法发掘其内心的艺术感觉。长此以往儿童的脑海中就不再呈现创造性与艺术感觉,随之美术素质无从谈起,对儿童美术素质的培养无法展开。

2.儿童在艺术活动中有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儿童的心理特征。首先,自由的想象力。本质上讲,就是把通过感知到的事物或大脑中储存的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形成新的意象的过程。这种自由的想象力则是来自儿童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正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把内心的幻想与多姿多彩的外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体现出儿童的个性、人格,也体现出儿童的创造性心理表现。其次,特殊的形式感。儿童表达艺术的最好方式是那种纯朴的、未被雕琢的特殊的形式感。儿童在作画的过程中是自由的,凭着直觉和想象力,他们的思维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不能根据成人的理解去对儿童进行教学,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发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注重对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

3.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活动中的特性

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前提我认为,在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前提下应该制定儿童美术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儿童自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形式感受到严重影响,无形中抑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儿童独特的形式美感在画面里也会消失。其次,积极引导儿童亲身体验和感受形象世界,让儿童走进自然,从周围环境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最后,在美术教学中,多采用艺术欣赏的活动课,让儿童接触大量优秀作品,从而提高儿童的感受美、把握美的事物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美术素质。

三、对儿童美术素质的培养给以启发和引导

1.通过提高教师美术素质来促进儿童美术素质培养

美术素质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艺术气质。对于美术素质的培养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意识到艺术过程的体验比结果更为重要,教师通过丰富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行为动作为儿童展现他们眼中的世界,激发儿童的感情,有助于儿童准确地认知世界。

2.通过提高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儿童美术素质培养

儿童美术教师要树立创新价值取向,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质量观。教师要意识到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丰富儿童的美术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美术素养和审美意识,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儿童的创作愿望,正确评价儿童的自由表现,尊重儿童富有个性的创造行为,保护儿童的创造力。

3.通过激发儿童个体的特点来提高美术素质的培养

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过程中,要提倡画面造型独特、色彩波澜,应当尊重儿童自身特点完成辅导教学。可以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前提下加以启发和引导,更多地使用游戏式的方法完成教学,培养他们有兴趣、有创造、有感情的创作冲动,保持大脑创造性思维的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儿童美术素质。

第2篇:儿童美术的教育范文

当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强调智力和才能发展,把美术教育当做一种技艺来教授,模仿和再现能力是课堂的重点,美育作为德育、智育的从属。强调儿童对人物和自然的模仿再现,忽略儿童对生活体验的创造、表现。课堂教学多强调教师主体性,忽略儿童的主动性,将儿童置于从属地位,没有激发他们思考、创意、构图的主动性,并不能真正发现美和感受美。学校和家庭对美术课虽有重视,但美术专业的地位和教学硬件的缺失,加上缺乏良好的校外艺术环境,小学美术教育的局面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小学的美术教育的目的进行一些有必要的思考。

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美术课应使学生掌握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品德、意志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知识技能和德育放在美育之前是这一时期美术教育的特点。

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大纲制定教学目来看2004年大纲更注重素质培养,重视创造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不再强调对知识传授和技能掌握。

美国著名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认为“艺术教育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领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康的人”。他倡导美术教师不干涉儿童美术的学习过程,不要试图教儿童如何画画,而应按照其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点,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美术教师要选择适当的表现主题与材料,引起并维持儿童美术创作的动机,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发展美术能力,这种自我表现的过程远比表现出来的结果显得重要。

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强调用自由联想与童话故事刺激儿童的想象力,给儿童提供大量的材料,激发其表现欲望,鼓励儿童用视觉形式表达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的感受。他认为,儿童美术教育的第一目的就是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美术教育要遵循儿童与生俱来的生长规律,顺应他们内在的法则,发展儿童这种创造本能和创造热情。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通晓并研究儿童的这些发展的规律,建立创造的氛围,给于儿童一个安全的、充满爱心的心理环境。

儿童美术教育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教育,这不仅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儿童美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它既是儿童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只是用心灵对知觉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儿童美术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儿童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最重要的内涵。

儿童的造形活动是与游戏分不开的,他们对随手搭合的树叶、纸片、小棍极感兴趣,对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改变一种材料的形也极感兴趣。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不仅满足了儿童游戏的需要,而且得到了关于物质世界的真实信息以及自己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每一种新材料或新式样的接触和体验都会使他们形成深刻的记忆并影响久远,在这种体验中培养出儿童造型艺术的基础感觉。儿童在造形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意象表现”和“机能性表现”。这两种表现在活动中都是依赖视觉形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幼儿在造形中的着眼点是美术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对“形”(形状、色彩、构成要素等)以及由“形”引发的联想感兴趣。例,当孩子在涂鸦期能画出圆形时,他并非要画什么东西,而只对这种最简单的能把图与底区别开来的“形”感兴趣。在以后出现的象征性符号和各种各样的形象样式及组织形式中也是以形的变化和关系为基础的。

第3篇:儿童美术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 儿童美术教育 现状 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都越来越重视对孩子儿童时期的教育培养,儿童美术教育也就成了现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大教育家孔子,“游于艺”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曾任北大校长的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但当前儿童美术班是越来越多,有一些不专业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美术培训班会运用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儿童,现在这些不合适的教育使得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受到的不良影响越来越严重。许多家长也对孩子学习绘画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教会孩子学会一种技能就是对将来有好处,他们会认为儿童画只是涂鸦,素描才是专业,实际上儿童就应该有儿童特有的教育方式,不是那大人的那些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本文就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做一些理论探讨。

一、目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及认识误区

首先,充分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曾经有这么一个非常幽默的笑话:问:“如果有人想要教育猴子,那么他应该具备些什么条件?”答:“只要比猴子懂得更多就行了!”……这个笑话看似荒唐,却从某种角度映射出了传统美术教师教育领域常见的一种褊狭观念,即认为一名师范生只需要具备高于学生的知识储量。譬如说,比学生更能画,比学生画得更好更多,或者比学生更了解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传奇故事等,就足以让它成为美术教师了。这一现象以前普遍存在于各个学校和美术培训班,但这几年随着外国教育理论的传入,已有改善,但问题仍然存在。如今家长除了会让孩子报学校的美术特长班之外大多还会送孩子利用周末的时间去美术培训班,因此现在美术培训班是越来越多。如此多的培训班应该怎么选择?家长也很苦恼。美术培训班为了吸引家长注意,就让自己看起来更“专业”,让家长觉得自己的教师具备很高的美术知识储量,会教孩子画素描,带孩子出去比赛、考级之类。除了这些培训班老师选择的教育方式外,临摹、写生是最多的教育方式。殊不知在孩子正需要培养创造力、想象力的时候,这些教育方式就大大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美术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引导,与儿童的心灵对话,遵循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规律,让内向的孩子敢于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让外向的孩子学会安静下来耐心地去做事。

其次,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误区。现在每个家庭几乎都只一个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得现在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情操和文学修养什么都让孩子学,琴棋书画一样不少,就怕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再加上现在有些学校会对美术特长生有优先权,这样一来儿童美术培训班应运而生。对于如何选择美术培训班,就像上面所说家长往往会选择看起来更“专业”的。但是儿童应该多培养感性的能力,像素描这种需要大量理性思考的东西,孩子并不理解益处也并不大。在初中时期学习素描是完全来得及的。对孩子美术教育的方式不仅仅是选一位合格的老师就够了的,家长也需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画,“怎么不像啊”“画得真像”之类的评价最好不要出现,更不能说孩子“笨”“蠢”之类的话,并且夺过孩子的笔帮他完成画,这是非常不好的。家长也是需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的,应该说“画得真好”“你真棒”这类鼓励孩子的话。这样除了开发了创造力,还培养了孩子对于画画的兴趣,如果孩子将来从事美术方面等工作,创造力与兴趣是很重要的。

二、儿童美术教育具有特殊性

儿童本身就是特殊群体。他们处于一个很敏感的特殊阶段,他们渴望长大,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家长送孩子去学习美术也是希望他们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平。因此这是当一种兴趣去培养,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才能让孩子更感兴趣,信心更大。我国台湾的郑明进先生在其《怎样了解幼儿的画》中认为,通过儿童画面可以发现儿童的性格。在美术创作中,当儿童准备在画面上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时,他们通常都是在情感激发的前提下进行的,沉醉在自己的活动中,以积极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情感。儿童的画面大部分是抽象的,这与成人有意识控制画面色彩形态等不同。刘晓东在《解放儿童》一书写道:“儿童的艺术是童年生命的律动,是儿童内在精神生活生动的外部表达。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同传统的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一样,儿童是出于消极被动状态的。传统艺术教育以灌输的方式为主,以临摹和写生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幼小儿童的世界是诗的、童话的世界,而成人的世界是现实主义的客观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我们作为美术老师就必须走进他们的世界,按着他们世界的规矩来制订相应的教育方案。

三、创新儿童美术教育方法

单方面临摹,多像也只是在复制别人的东西。儿童的世界是和成人不同的,不应该用成人的眼光和方式去对待儿童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应当打破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以临摹、写生为主要的教育方式,鼓励儿童自由创造,并适当地进行艺术技巧的训练。比如:选择命题绘画的方式。假设今天的题目是“背着房子的蜗牛”,孩子们可以选择他们想用的任何绘画工具,水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等,甚至是手工都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最后把画挂在黑板上进行互相评价,鼓励孩子勇敢发言。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儿童学习儿童画最开始都是画动物和花草,在没有摹本的情况下,靠自我想象有些困难。这时带孩子去动物园、公园观察小动物、小花、大树,然后进行自我创作是能很好地培养观察能力的。教学色彩的基本理论——三原色,红、黄、蓝,红色和黄色可以调出橙色,黄色和蓝色可以调出绿色,红色和蓝色可以调出紫色,这些基本的色彩理论孩子应该掌握。看名家画展。有很多人认为儿童不具备欣赏名家画作的能力,要知道孩子有自己的理解方式,他们不带有复杂的情感,以原始的眼光去看画,会看到我们成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同时这也是当成一种习惯去培养,经常接触艺术品也有利于审美水平的提高。不同性格的儿童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内向的儿童,在他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他,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帮助其扩大,鼓励他与其他孩子交流评价互相的作品;对于外向的儿童,以表扬鼓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培养耐心的好习惯。“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不要用显而易见的刺激法,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而是应在更深的层次上,让他们通过发现自己才能的过程,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总而言之就是用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让儿童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才能。

美术教育能促进儿童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儿童有充分的精神、想象和表现的自由。儿童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美术,更离不开美术带给他们的快乐。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应更加注重孩子情感的培养,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让他们热爱艺术,尊重艺术。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思想也是千差万别的,对任何一种方法或模式都不应该死板地套用。为此,儿童美术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为孩子制订最正确的教育方案,家长也应该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美术培训班。儿童美术教师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这都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最终促进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艺术家,也不是为了孩子升学的附加分,而是适应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以提高其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儿童美术教师还需要继续更多地思考如何正确地设计儿童美术教育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杨成,钟朝芳.美术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4篇:儿童美术的教育范文

民间艺术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但是一些过去的生活用品和器具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有了距离,正在慢慢地退出人们的生活,有的被束之高阁,有的进了博物馆。那么如何挖掘孩子们喜欢并接受民间艺术呢?这对于生活在“卡通”时代的儿童来说,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为了让幼儿了解民间艺术,激发起学习兴趣。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活动:1.走进家里去寻宝。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只食盒篮、一盏铜灯、一对绣花枕头、一只青花盖罐、一只彩陶花瓶,一个竹编的果盘、一双草鞋、一辆布满沧桑的风车……当每个孩子把一件件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的时候,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样的活动,是让他们认识民间美术一种最直接的途径。2.走向大自然去寻根。我园地处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与区域优势,是一个天然博大的民间艺术宝库。我们经常会带着孩子们去文化一条街走一走,去各个景点逛一逛,引导孩子在走一走、逛一逛中带一双发现民间美术的眼睛,并随时用相机去收集、记录蕴藏在民间的艺术:那里有飞檐翘角、白墙黑瓦、有画栋雕梁,有石刻砖雕,有古老的纺车,有威武的门神,有蓝印花布染坊、有葫芦坊、有稻草坊、有酿酒坊、有剪纸坊、有铁铺……让孩子在旅游中探古寻源,把生活变成我们的大课堂,也是学习民间美术最有效的方法。3.走进节日去体验。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周庄的传统节日和文化艺术节,参与民俗文化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莫过于过大年、年画对联、剪纸窗花、做祭祀、舞龙高跷、挑花篮、打连厢、打田财、摇快船、唱大戏……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民间艺术的“满汉全席”。4.走近民间艺人去学习。我们会带着孩子们走进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与老艺人们一起玩泥巴、做糖人、打铁器、箍木桶、编竹篮、雕根雕、剪窗花、纺棉花、酿米酒、做豆腐花……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5.走进网络去拓展。网络是个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当孩子有了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走进网络去领略更丰富的民间艺术,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二)因地制宜,融入课堂

民间艺术是否能以更大的比例纳入美术教学课堂,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间文化的基本信念?也是我们几年来一直思考与探索的课题。为此我们作了以下努力:1.整合民间艺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在美术课堂里结合教材渗透家乡的民间艺术呢?我们把家乡的泥塑、陶器纳入雕塑课,木雕﹑根雕、编织纳入手工课,竹编、刺绣纳入图案设计,民居建筑、石桥、古戏台成为绘画创作课的素材,并且定期地开展民间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推介民间艺术。通过这样整合民间艺术,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民间艺术的传承,达到教学的有序性和长效性。2.编写园本教材,深度开发民间艺术。不同的幼儿园有不同的教学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及特殊的人才资源。我们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利用、挖掘,收集、甄选素材,编写园本教材,深度开发民间艺术。汇编了《本土文化教育系列化研究-活动设计》、《好看的周庄》、《好吃的周庄》、《民俗周庄》、《我说周庄》、《我做周庄》、《水乡娃爱周庄》等园本课程,借助园本课程的实施,把幼儿培养成为一个能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将来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有用的人。

(三)创新实践,继承拓展

第5篇:儿童美术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42-01

艺术是可以最好地完善自我个性的一个学科,我不一定比你好,但是我和你不一样。艺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你可以非常自由地去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如果把这一点给卡掉了,那就不是艺术了。

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重点在于保护孩子的差异,因为我们一直认为这个差异是形成个性的基础,个性良性发展最后才形成了创造力,在基础期,差异丧失了,都成千人一面了,就会进入模式化的怪圈,可能这个工作不仅仅是对针对孩子了,更多的是在面对家长,让他们观念转变,使他们认识能够转变。

为什么要联系到教育?因为家长之所以不能够很快地跟上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步伐,跟应试教育的体制和模式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责备家长,更不能简单的责备我们现在的孩子没创造力,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所有人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然后都来帮助往好的方向转。

绘画班上一个小孩来画画,题目叫《太阳》,没想到这个小孩画一个黑球,一般的话就认为是很不好的一张作业,细心的老师问孩子为什么这样画,孩子说今天太阳死了,老师问他怎么这么看,孩子说我好不容易养了两只小鸡,让我爸爸踩死了,孩子就是带着这种欲哭无泪的情绪来画画的,这种情况下他怎么能画明亮的太阳和愉快的气氛呢?这个例子是真事。实际上你要真懂得孩子的话,不但不应该责备他,反而应该告诉他,你这个心情表达完全是很正常的。另外有一些孩子画老师出的题目《鸭子》,结果孩子画鸭子在天上飞,还一路地下蛋,一边飞一边下蛋,这种情况只有孩子能够画,打破时空,打破常理去做,这个阶段在人的一生非常短暂,因为很快就会被引入到教育,你应该这样,这是不对的。所以人们常说,当你知道人不能飞的时候,你就没有童话了,所以孩子他还以为人能飞的时候,在他心里还有童话。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一个阶段,对人的一生极为重要,在这个童年里面可以奇思妙想,可以天马行空,你的各种想法居然还能从艺术的角度得到肯定,这个自信会像一粒种子种在他的心里,而且这个来源都不光是来自生活,还来自内心的想象,这样的一些非常宝贵的东西,但是大部分都被卡掉,然后等到长大工作,各种各样的工作,实际上都跟艺术有关,他就认为我没学过,我不会,非常悲哀的。就是我没学过就不会,实际上艺术是天性,每个人都有艺术潜能的。小时候比较明显的涂鸦,就是一种需要,生命的需要,因为不可能有许多的语言来表达,孩子就是用涂鸦表达。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性情、个性、喜好、喜怒哀乐,却能从涂鸦里面表达,我们要懂得孩子,这种懂我觉得是尊重孩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小孩小的时候非常热爱生活,非常善于发现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能够加以表现,他的很多东西都会比较积极,他能够抒发他内心的很多,被抑郁的,被大人不理解的,他都能抒发。

我觉得艺术本来就是,就像爱因斯坦说的,人类最深刻的心灵抚慰,应该这样来看,艺术绝对不是画匠画像那样能达到的,现在电脑什么都可以做到,就怕你想不出来,所以你的所有的精神力量、情感力量只能依靠艺术来体现,而这个方面正好是我们社会特别稀缺的一种宝贵的东西。艺术就是一种生命的需要,一种寄托,一种表达,是一种游戏开始,也是一种神圣,不断加入文明、地域的文化、创造和想象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应该说是科学和艺术造成人类文明史的两条主线。

幼儿阶段是孩子吸收能力极强的时候,要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色彩感觉和色彩表现能力、线条运用和组织的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倡导想象、保护差异、尊重个性、鼓励创造,而不能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统一,这样孩子才能不浪费人生短暂的绘画敏感期,能够良性地进入到转型期中,进一步提高艺术表现力,保持兴趣与自信。在进入到造型的训练时很容易地应用色彩与线条的基本元素,很快就能掌握。这就是基本功。实际上培养了孩子很强的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一个能力。

我们究竟想不想让孩子最后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美国教育法中说到:如果一个人没有受过艺术教育,我们不能说明他已经受到了完整的教育。孩子能否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可能就是艺术教育的一个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儿童美术的教育范文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与误区

当前美术教育的绘画方式多以临摹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限制了儿童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负责教造型,儿童负责模仿造型。在课堂教学中,儿童将美术简单理解为线条、色彩及透视等,没有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体现到作品中。其次,只讲究如实再现,忽略艺术创造效果。很多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仅仅以实物为参照,认为将实物最大化的模仿、再现,就是美术要达到的要求。再次,将造型与艺术进行隔离。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两者区分对待,甚至进行隔离。要承认,一幅美术作品成型之后,不但代表着一种造型,更是一种思想和灵魂的深入。最后,各种美术教育机构以营利为目的,不重视儿童个性发展,单纯追求知识的量化积累,再加上家长对儿童期望过高,盲目给学生报各种培训班,在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下,儿童的天性就会不断被抹杀,使创造性思维无法体现出来。

二、美术教育和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创造性思维就是突破既定模式,通过多个角度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儿童时期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脑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这个阶段,随着阅读、经历的增加,思维能力也会逐渐提升。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以强烈的感知效果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让儿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并逐步将自己的感受和思维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可以说,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1、选择科学的美术教育方式

世界对儿童来说,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在学习中,每个儿童都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化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办法,科学、合理地授课。另外,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儿童学习的一盏明灯,指引他们不断发现新鲜的事物,并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如果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能够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对儿童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关注,找到儿童的兴趣点,打开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采用鼓励的方式,树立他们的信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儿童多鼓励、多引导,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儿童体会到来自内心的愉悦感之后,就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除此之外,可以举办儿童作品展览活动,让全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可以适时给予点评,找到作品的闪光点,并适当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引导儿童自己动手、动脑。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不仅会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在创作的同时,会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最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儿童迸发出灵感的体验时,就会反复不断地实践,收获到快乐的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好指引的作用,从多个角度来点评儿童的作品,不能因为幼稚,就对其进行批评,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2、在美术教育中,融合其他科学知识

任何一门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将美术教育融合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不仅能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材料,而且能激发孩子在创作中的灵感。比如音乐通过优美的旋律,震撼的舞台效果,呈现出一场视觉盛宴;文学通过精彩的文字、语句和片段抒写一个个意味悠长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利用多学科知识渗透的办法,能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比如,让学生通过聆听一首曲子,然后将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画到纸上,相信他们画出的画面肯定是千奇百怪、形象各异的,这样的创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且有助于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

3、在绘画中鼓励儿童进行自主探索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知识水平,给他们提供需要的工具与教材,帮助其提高创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给儿童教授新的绘画技法,让他们用新的工具来绘画,增加画面的美感。只有给儿童提供充分地思维空间,才能将其大脑的知识打开,并融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创作出独特的画面。因此,自主探索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在教学中,如果仅仅重视教师的作用,那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成为空谈。

结束语

第7篇:儿童美术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精神培养;综合能力

一、人文精神的含义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人本教育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而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使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鼓励学生自己学会认知、感受和思考,自己体味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发展潜力。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发现、判断真伪与价值,从探索和发现中学得所需要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受、相互帮助。在人本主义教育的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而且倡导关心自然、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培养学生能够和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二、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

“美术教育具有人文特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渠道,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而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结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自由、尊严、智慧、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个性、修养、生活状态等人文特征都蕴含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艺术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活状态等关系,指引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重要的。

三、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正确认识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作为成年人,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忽略了,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2.解放天性,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

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尹少淳先生提出,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作画,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样会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宣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使情感自由舒张,提高他们对环境的自我适应和调整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展进程。用美术这种艺术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然。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5.注重人品与道德修养,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第8篇:儿童美术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 儿童美术 民间艺术 人文素养

随着物质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美术教育逐渐成为儿童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构建,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优化传统的美术教育。因此,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可以适当引入民间艺术中的美术元素,将民族文化与美术教育充分融合,使儿童在课堂上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及文化的渗透,从而使幼儿在提高民族美术的认知的基础上,强化幼儿的美术素养,并为美术创作提供有效手段,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及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将儿童美术教育中民间艺术的融合作为依据,对其教育意义、影响内容及教育的优化进行系统性探究,旨在为儿童美术素养的提升及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有效依据。

一、民间艺术融入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一)民间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彰显

民间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是对历史发展的见证。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可以使儿童在艺术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民间艺术主要是对历史文化、物质生活及人文思想的融合,同时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如果民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失去了民间艺术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则会使这些特定的环境及条件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并最终脱离历史舞台[1]。

(二)民间美术是民族多元化发展的标志

人类学家基辛认为,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资源形式,如果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失去了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则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一致的文化形式,使人类的一切智慧失去其原有价值。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受到地理环境、空间位置及特定文化等内容的限制,不同地区的文化形式也会呈现出差异性。而民间艺术作为特色化的艺术形式,由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其传承过程中也会充分彰显丰富的文化形式。将其引入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儿童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并实现对不同文化特色的认识与感知,因此,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渗透,可以使儿童提升民族精神,激发审美潜能,实现民间艺术内容引进的意义[2]。

二、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影响分析

(一)民间艺术可以培养儿童的美术素养

民间艺术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在现阶段美术活动构建过程中,应该从全新角度对幼儿的美术教学进行审视,认识到幼儿时期儿童思想的活跃性和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等特点,将民间艺术有效融入美术课堂中,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及艺术创作灵感得到激发,从而使幼儿的美术素养得到提升。例如,在儿童美术剪纸活动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并将更多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展现在儿童面前,在教师引导下,让幼儿独立动手操作,并将幼儿作品展示在黑板报上,从而使儿童更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同时在剪纸活动引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剪纸的起源及发展等内容融入活动中,从而使幼儿提高对剪纸的认识,为幼儿美术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3]。

(二)民间艺术可以提高儿童的人文素养

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其文化形式多样性,但是,很多艺术内容对于儿童而言,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儿童教师在美术活动教育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儿童的主体性,将人文素养的提升作为基础,合理融入民间艺术元素,使幼儿在民族素养传承的基础上,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彰显自身的主体性。教师在民族元素融合过程中,应该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部分,提高幼儿对民族元素的认知,并通过教育手段的创新加深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此同时,在儿童美术活动组建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民间艺术制成活动课件,通过内容的播放提高幼儿对民族艺术的认识,并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充分融合,使幼儿在课件观看过程中,认识民间艺术,提升人文素养。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引入民间艺术的策略分析

(一)探究民间艺术的本源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民间艺术是源自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多元化的呈现,很多传统文化形式发生了一定改变,其中很多民间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在活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在探究本源的基础上,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并构建以下几种活动内容:第一,幼儿教师可以让儿童将家里具有民间艺术的物件拿到课堂中,例如,一把古老的木梳、食盒篮、草鞋等,通过这些物件的收集,可以实现民间艺术的直接展现。第二,体验传统的民间节日。在民间艺术中,传统的民族节日是民间文化的充分体现,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内容,构建美术教育活动,例如在端午节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节日文化故事导入,再与幼儿一起用粽叶做一个小香包、小汽车等,通过对于传统节日有关的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创建美术教学活动,使幼儿既体会到美术的乐趣又实现对传统节日的认识,通过活动的建立激发儿童美术探究的意识,使幼儿在美术教学中激发活动参与兴趣。第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民间文化收集,将收集到的资料拿到美术课堂之中进行交流,从而激发幼儿美术活动参与的兴趣,同时实现互动性美术课堂的构建[4]。

(二)构建因地适宜的美术教育活动

在现阶段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为了更全面地融入民间艺术元素,教师应该通过积极探究,提高对民间艺术的认识,构建特色化的民间艺术融入形式,为民间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在教育优化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幼儿美术活动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地方地理位置的优势性,定期构建亲近自然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发现民间艺术中的美术元素,例如,古朴庄园的白墙黑瓦、古老的纺车及稻草房,将自然环境变为一种教育课堂,从而使幼儿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提高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在地方儿童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对地域特色分析,将美术课堂渗透在民间艺术之中,例如,泥塑、陶瓷、沙雕等活动。其次,使幼儿园的特点得到充分彰显。立足本幼儿园的特点打造有特色美术教学活动,将幼儿培养成一个审美能力强、立足本土的人,为幼儿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在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学习环境的广泛性与渗透性。在美术活动中,民间艺术的融合不只是将民间艺术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渗透于儿童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有效利用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并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在活动构建的同时,教师可以有效运用民俗文化,使幼儿与家乡民间艺人的对话,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之中受到民间文化的洗礼。例如,维吾尔族的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构建的过程中,可以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维吾尔族的乐器店观看塔尔、黑依杰克等民族鼓手的弹奏,使儿童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积极融入民间活动之中,并感受到多元化的民族氛围。与此同时,在儿童美术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构建“我爱家乡”的主体活动,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对自己印象中的家乡进行描绘,教师也应该结合当地的人文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审美的意识,通过多种教学环节的紧密集合,构建主体探究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幼儿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认识到民间文化及人文特点,并为儿童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积极、有效的依据[5]。

(三)构建创新性的美术实践教育活动

在现阶段幼儿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怎样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传承良好的民族文化,成为幼儿美术教育中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美术教学活动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为民族素养及美术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首先,构建文化传承的教学模式。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临摹、复制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例如,民间美术中的彩绘、泥塑及上色等,通过这些教育活动的构建,可以使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民间艺术的基本构思,通过艺术中造型的变化、色彩的对比及线条的融合,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其次,实现资源统合性的教育理念,在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通过民族元素的融合,可以使儿童沉浸在民间艺术的净化之上,并在教学活动变化、重组等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提高美术活动灵活性。例如,在材料、技术等创作内容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降低民间艺术中基本元素运用的难度,将传统的模板雕刻转换为雕刻印制;在色彩吹塑中,用吹塑纸代替铅画纸进行拓印画的创作;在画面构图过程中,应该采用圆形式、对称式及形式的结构形式;而人物造型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幼儿的想象,应该彰显人物形象基本特点,并将幼儿的质朴、夸张及大胆的造型进行保留,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所以,通过这些创新元素的融合及运用,可以使美术课堂充分注入新时代的元素,并使文化在继承及发扬的基础上得到传承,使幼儿创作的美术作品充分彰显民间艺术的特点。与此同时,在儿童美术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儿童对民间艺术的感悟能力,强化民间艺术的表现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儿童的民族情感,同时可以为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因此,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认识到民间艺术融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充分性融合,激发幼儿实践及探究的意识,从而为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5]。

四、结语

在现阶段美术教育内容构建的过程中,在民间艺术融入的同时,儿童不需要对民族艺术的抽象复杂内容进行解读,只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美术素养。对于这种教学环境的营造而言,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模式,幼儿在整个氛围中,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实践进行美术内容的学习,同时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要激发儿童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使幼儿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充分展现主体意识。通过将民间艺术引入儿童美术教学,可以使幼儿在美术活动探究过程中强化民族意识,提高民族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淑芳.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义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王瑜.齐鲁民间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张玮.幼儿园民间美术欣赏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郭林.论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造型艺术特点的相似性[J].青年文学家,2012,26:136-137.

第9篇:儿童美术的教育范文

【关键词】 四川留守儿童 农村美术教育

美术本身是儿童非常喜欢参与的一门学科,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尊重儿童个性的表达,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感悟和发现,用美术工具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所以作品往往隐藏着他们的情绪,他们通常以着轻松的心态进入课堂,愿意敞开心扉。笔者从长期的城市儿童美术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并得出经验:在美术创造的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独有的境遇,有着与一般同龄儿童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他们用画笔真实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作为教师,能够从中看到他们作为一群特殊群体所呈现出来的作品有着鲜明而共同的特点,在表达相同中心思想的作品中,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在画纸上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征。

1.观察力强,造型能力和组织画面的能力差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于城市儿童,他们普遍没有上过美术培训班,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指导,虽然大多热爱画画,却都是信笔涂鸦。

有一堂课课后教师给孩子们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他们回家画一棵树,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树画得漂亮,画得最漂亮的有奖品。第二天孩子们带来的作品,在造型上,孩子们在没有征求老师同意的情况下不敢有大一点点的突破,画面也很单调,甚至连颜色都没有涂完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完成了。相比之下,同样的家庭作业布置给城市的儿童,学生回家能够抽出时间作业,家长会监督孩子完成,学生又普遍受过美术培训,知道自己的画面要完整才是好看的,所以绝大部分孩子的作品都很完整。 他们的作品不仅H停留在《一棵树》上,为了让画面更加丰富,他们这棵树都被安放在一个故事情节当中,处于一定坏境里边,这棵树一定是具有了某种神奇的功能,让它既美观又实用,而不是单单一棵简单的树。

2.好奇心强,缺乏创意性思维

另一堂课,教师简单示范一张画,告诉他们要让自己的画看起来更加丰富 ,需要给物体加上背景,告诉他们主体物需要有伙伴,慢慢的,孩子们的画开始出现背景,出现多个物体……可是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孩子们不能为物体创造有趣且多样的环境,大部分的作品背景跟教师所画一样,教师提及一点,学生就多画一点,只要教师没有提及的,孩子们不敢独自创造,这就造成了所有的画面几乎都是一样的成分,一样的单调。从中,教师能够发现他们观察能力是很强的,教师的示范画看了一遍,大部分画面成分都能够记住,可是在创造力的表现上却是薄弱的,教师的示范画成了“创造力的魔咒”,只会跟随教师的步伐,孩子们不敢独立思考自己的想法,不敢独自表现独特的东西。如果要全然跟着教师的步子临摹,只画现有的东西,这对于儿童的美术教育全然无益。对于四川的留守儿童而言,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了解孩子绘画的重要性,认为绘画只是孩子的游戏,即时孩子作品当中有创造力的萌芽,由于得不到成人的正确引导和鼓励,长此以往创造的激情就会有所减退,孩子绘画会变得越来越拘谨,所画的内容也会越来越空洞狭窄,这些都违背了他们智能和心理的发展规错律,强烈制约着留守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内心孤独,想象能力弱

在四川农村,由于父母外出,缺失成长过程当中必要的关爱和教导,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孩子就感到寂寞和孤独。在《我的爸爸妈妈》一堂课中,孩子们普遍不能够画出自己爸爸妈妈的样子,不是没有用心观察,是根本不知道此时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模样,妈妈否留着长头发,爸爸是否留了胡子……他们只能画出自己印象中甚至想象中爸爸妈妈的样子。在画到身体部分,孩子们几乎全都停了下来无法再往下画:“老师,我不知道他们该做什么。”对啊,一般的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警察、是司机、是画家,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老师、是上班族、是家庭主妇,知道他们会穿西装,会穿裙子,孩子们脑袋里会浮现郊游的情形,会出现家里的画面,会有家长会的场景……可是作为留守儿童,他们对于父母的概念十分模糊。

在四川,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儿童的主力军,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由于亲情的缺失和监护的不力,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和一般儿童呈现截然不同的表现。并且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得不到父母正确的引导,相对而言更容易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一是坚强勇敢,懂事上进,生活虽苦,知道乐观面对生活,在该年龄段却表现得过早的成熟;另一类是内心封闭,性格柔弱内向,脾气容易冲动,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这两种性格都需要得到情绪上的释放和表达,对于缺乏情感交流,学习压力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美术课相当于是一种精神体操,适当的利用可以使他们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封闭的内心得到放松,所以说美术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至关重要。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让孩子们从生活当中发现美、欣赏美,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美术作品的完成过程中,能够释放和展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使良好的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简.尼尔森 琳.洛特 斯蒂芬.格伦《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勇气、激情和人生技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2014年.

[2] 郜莉琼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2010年.

[3] 陆春燕 张威林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重庆科技学院报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