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家思想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时代的变换,始终与青年的责任联系在一起,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在正确的荣辱观指导下才能健康成长。青少年,特别是大学时代是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是青年学生立志立德的关键时期。当前,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均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伦理道德在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和碰撞中受到挑战,不少学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道德困惑和迷茫。一方面,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成为广大学生道德价值的主流;另一方面,有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有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有的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广大青年学生在荣耀感和羞耻心的价值对立中,提供了一面检验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镜子,能引导学生在内心深处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形成正确的道德意志,构筑抵御诱惑的坚固防线,凸显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主题,规范了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行为,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要从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荣辱的能力和意识入手,大力加强荣辱观教育。学校是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讲授知识上,而是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过感化、熏陶等各种途径,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念和行为。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通过提高学生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同时,还要通过各种课内、课外的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信念,养成良好的习惯。
多年来,一些学校通过开展“团风”志愿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学校的教师、管理、服务人员的观念和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积极通过提高师德、开展“三育人”活动等各种途径,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使他们对学生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并不是封闭的教育,社会上的各种观念和思想,都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给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的荣辱观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改善社会风气。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百家争鸣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建议】
1.结合初中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如政治、经济、阶级、教育)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2.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意义的理论性强,适度引入材料,从政治集权、传统文化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 孟子、荀子的主要内容。
4.课后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编辑一期小报,让学生谈一谈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感受。
5。可以围绕 “你知道几位儒家代表人物”、“你知道哪些儒学思想的价值观” 组织一次调查和统计活动,以便大体了解儒家思想在当前的影响力。
【课前预习】
1. 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过程:孔子——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性本善荀子——仁义、以德服人、性恶论、法治2.知识体系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大变动:春秋战国时期 崩溃, 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大变革:周王室衰微, 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 的重用。
(4)思想上: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 ”。
关键词:儒家文化;国产动画;剧本创作
一、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影响
1、儒家文化的传承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学流派。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千百年间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到今天,儒家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层观念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的孔夫子所创,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思想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封建社会时期的发展,由于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同,所以给儒家思想的发展与传承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在先秦时期遭到墨家、法家、道家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更是经历了“焚书坑儒”,汉初遭到了统治者的排斥,在六朝先后受到玄学、佛学的挑战,在近代出现了五四反孔非儒,但是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使儒家文化为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做出适应,最终成就了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儒家思想经历了像孟子、董仲舒等孔子后学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在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中无不打下儒家思想的烙印。
2、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影响。“中和”美学思想就是指结构和谐,内部诸因素发展适应的一种美。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反映在审美和艺术上,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特殊风格的形成,如艺术形象的温柔、敦厚,意境上追求恬淡、宁静、隐秀,表现形式上讲究委婉与比喻,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崇尚含蓄美的特点。艺术思想在艺术审美上主要体现在审美的功能方面,既审美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儒家文化的艺术思想在艺术评价方面左右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礼乐”——艺术的功能;二是“成于乐,游于乐”——艺术的教育功能;三是“尽美矣,有尽善矣”——艺术的评价标准;四是“乐而不,哀而不伤”——艺术的尺度。中国艺术作为饱含着民族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形式,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儒家文化与国产动画剧本分析
1、儒家文化对国产动画剧本创作的影响
从1926年第一部国产动画《大闹画室》出现至今有近百年的时间,而国产动画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大地。动画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载体形式,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动画艺术是一种全方位的艺术载体形式,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首先需要一个出色的剧本,剧本是一部动画作品的灵魂。上个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中国学派”被世界所熟知,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对民族文化以动画的艺术形式成功展现。从这些动画作品故事内容来看,它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戏曲等。在造型与表现形式选取了剪纸、年画和皮影等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成为了独树一帜的代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中国学派”动画。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1964年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发行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正是取自于《西游记》的一个篇章。由《大闹天宫》的故事内容所展现的哲学观、美学观和道德观可以看出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影响。上一章本文提到儒家文化的艺术思想左右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四个方面分别是艺术的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艺术的评价标准和艺术的尺度。国产动画《宝莲灯》和《哪咤闹海》正是体现了艺术的教育功能。“孝”作为百善之首在《礼记》中亦有记载,如“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和“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1979年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的《哪咤闹海》,其主要内容讲述的是陈塘关李靖之子哪吒与东海龙宫的恩怨情仇。1999年同样由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的《宝莲灯》的剧本取自中国神话传说改编,讲的是沉香“拜师学艺、劈山救母”的故事。1960年令世界惊叹的“水墨动画”横空出世。《小蝌蚪找妈妈》因灵动而又圆融的水墨语言表达了形式尽美,内容同一,符合儒家艺术思想的艺术评价标准,此后出品的《牧笛》和《山水情》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和物我两忘”的意境,这种节制的情感与儒家艺术思想的艺术表现尺度相吻合。正是这些经典的作品体现了儒家文化与国产动画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儒家文化与国产动画在新时代结合发展是二者的共同诉求和发展必然。
2、儒家文化对国产动画片剧本创作的启迪
剧本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动画人在接受中高等教育阶段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剧本作为动画作品根本的艺术基础形式对整个动画作品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上个世纪60—80年代“中国学派”的形成,代表作品有《大闹天宫》和《宝莲灯》等,它们剧本都取自于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儒家文化从先秦时期一直流传至今,长时间占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流派,所以儒家思想的一些思想理念可以说是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思想理念有着一致性。国产动画经历过起步、发展、辉煌、曲折、消沉等不同时期,现如今在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对于动画人来说是幸运的,动画人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和发扬国产动画。国产动画汲取的营养来自于传统的民族文化,而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只有主动学习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才能使国产动画的创作选题视野更加开阔,创作思路更加清晰。对于儒家文化而言,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精华的部分与当代科技动画相结合,创作出带有民族标签的国产动画作品,这样既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对动画创作上一种学习和探索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晓鹏.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J].新疆社科论坛.2009(04)
[2]王洋.论建构儒家文化与中国动画互促发展的动态机制[J].艺术品鉴.2015(12)
[3]王媛媛,王洋.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对动画剧本写作的启迪[J].现代装饰(理论).2016(01)
【关键词】朱熹思想;形成;当代价值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又一位儒学关键人物,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把“仁”的思想传向世界,将儒学发展到最满意的地步。他合理地解释了性善与性恶的争议,完善了人性论。他的“以理为本”的本体论,是在“二程”理气关系学说的前提下,综合先秦各个学派的主要思想,使儒学的理论、系统和体系都更完善,这一理论,对中国哲学发展史,有着纪念性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被关注的今天,对朱熹思想的认识和研究,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需要分析出朱熹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朱熹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朱熹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大致是从最开始的儒、道、佛三教合一说,到后来的阳儒阴佛、儒表佛里说,到以儒家为主、道佛二家为次说,再到以道家道教为主说,再到阳儒阴法说,到最后的以儒为主,其次为佛,又其次为道教,即以儒家为中心的三教合一说。
二、对朱熹思想的正确认识
朱熹思想内容广泛,不应笼统地将其视为客观唯心主义,也不应片面地看待唯心主义。朱熹思想中的“万物有对”、“动静无端”、“一分为二”和无限分化等观点,都是对辩证法规律的体现,虽不完善,但也有合理之处。
封建统治阶段的意识形态是多样化的,朱熹思想只是其中之一,因此,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过,并不影响其传承价值。朱熹思想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除封建统治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识形态。朱熹思想是对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自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其“仁”和“天理人欲”的观点,可以为劳动人民所用,他们可以用这种观念来揭发封建统治的罪恶行为。
朱熹思想具有其独立性,不应与当时的社会存在和生产发展水平相对而论。从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思想观念具有超越性,而这种超越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朱熹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是存在利用价值的。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经济和科学都得到了迅速发展。由此可见,包括朱熹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值得发掘和利用,而这种利用也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三、朱熹思想的精华
(一)爱国思想。朱熹思想对“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爱国思想的充分体现。
(二)仁爱思想。朱熹不仅继承了孔孟提出的仁、义、礼、智的道德标准,还借鉴了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道,并以此作为其观点进行表达。对于“仁”,他的解说是:“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而谈到仁与义、礼、智、信之间的联系,他的说法是:“仁、义、礼、智,皆天所与之良贵,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统四者。”,另外“仁则为慈善之类,义则为刚断之类,礼则为谦让,智则为明辨,信便是真个有仁、义、礼、智,不是假,谓之信。”这些解释,都体现了“仁”的重要性,也表现了朱熹思想中的仁爱思想。
(三)教学思想。朱熹在融入孔孟儒学思想的同时,保留了自己的独到观点,他认为“人皆应学”,“自天子至庶人,无一人之不学”,而学习教育可减少国家治理问题,使社会更和谐。朱熹的教育思想比较科学,并不盲目。他认为教育应“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他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求学之序,至今影响深远。
(四)以民为本思想。朱熹认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他提出“养民为本”,提倡不扰民,爱民。以民心为重,才能更好地取得财富。在他从政期间,一方面反对,另外还实施救助工作,并提出“宽民力”、“减赋税”的建议。他主张德刑兼施的治理之道,他认为只有以德服人,才能赢得民心,从而得到天下。
(五)人道思想。朱熹用“天人一理”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约束自己,他的“存理去欲”思想是对客观规律的肯定。朱熹思想在先秦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观念,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他把理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四、朱熹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中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值得借鉴和利用,这对于当今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而朱熹思想也包括在内。
继承和发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以中国现实为基础,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并不断借鉴西方优秀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其中的思想文化成果和优秀精神,是可获取的宝贵财富。
继承和发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加深爱国热情和加强民族凝聚力。儒家传统文化,是子孙后代了解历史、了解祖先一个很好的依据。儒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加强,有着积极意义。
五、结语
包括朱熹思想在内的儒家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但也应理性看待,并不能把其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使其失去原有的价值。在保留其重要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加以认识和利用,对于缺乏理性和科学的方面,则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使其合理传承,科学发展,也能够更好的为现代社会所用。继续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英生.发掘朱熹思想精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03):42-49.
对于我国而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传统法律体制以及“礼治”思想对于封建统治阶层的特权性保护始终有增无减,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致使普通民众对于法律以及对于执法部门(即官府)的畏惧心理进一步突出。这些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刻画并映射的封建社会当中同样得到了极为突出的体现[6]。例如褚人获在《隋唐演义》中所提到的“民不与官争、穷不与富斗”、例如老百姓常说的歇后语“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以及“屈死不告状,饿死不做贼”等,均在很大程度上深入地刻画了老百姓对于这种特权阶层保护的畏惧心理,由此也就使得绝大部分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选择做本本分分的“良民”,即便吃亏也要尽可能的不要纷争。即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纷争,普通老百姓也会首先将纷争放在“上下”。“亲疏”以及“尊卑”的“礼治”关系网当中,而并非采取诉诸于法律的方式来解决纷争,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整体法律意识较低的根源所在。
法律执行过程当中所受到的干扰因素尤为众多,进而也就导致了整个民族法律意识相对而言比较单薄,在出现纷争的情况下,更多地采取一种逃避的“非负责”方式来解决纷争。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基于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分析,不难发现:导致这一问题形成的最根本原因不单单表现为民间环境下普通老百姓对于诉讼问题的消极认知与意识,同时也表现为古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统治作用之下,法官对于案件的判定没有完全以法律位置,更多是多重化的判定标准。我国传统封建社会下所存在的礼法冲突问题同样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得到了较为完整与真实的体现。[7]例如元代文学家、书法家杨维桢在《刑统赋序》一文中所提到的“刑定律有限,情博受无穷,世欲以有限之律律天下无穷之情,亦不难哉?”以及余戳卓同样在《刑统赋序》一文中所提到的“徒守其文在律之所已定者,不足以该其情也”。以上内容充分反映出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在儒家“礼治”思想作用之下,封建统治阶级,特别是法律条款及其相关行为的执行者对于能够应用多种标准(包括“理”“情”“理”“法”等在内)进行法律判定为骄傲,反而对于那部分斤斤计较于成文法律法规进行法律判定的行为为鄙视。这也正是礼法冲突作用之下法官判案多重标准的最集中化体现。在这一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情”可以大致理解为“人情”,同样也是“人心”及“民情”的集中化表现。从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领域角度上来说,《汉书?文帝纪》一文当中对于上文所述这种多重化的法律判定标准有着这样一种表现:“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与此同时,唐朝史家李百药所撰写的《北齐书》下《卢文伟传》同样有着这样一种表现[8],即“文伟性轻财,爱宾客,善于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
以上从文学作品的研究角度重点论证了“情”这一因素在多重化法律判定标准中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上文所研究的多重化法律判定标准当中所涉及到的“理”基本可以理解为“理化”因素,也就是所俗称的“治理”以及“教化”。这一因素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同样有着明确的表现,例如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所编撰的《后汉书》中的《樊宏传》,当中所表现的“分地以用天道,实廪以崇礼节,取诸理化,则亦可以施于政也”。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封建统治阶级统治模式以及儒家思想观念“礼治”因素共同影响的背景下,法官多重化的判定标准主要是针对一种能够与人心所向以及民情所向相符合的[9],能够有助于统治者治理以及百姓教化的价值判断标准,同时也就是所俗称的“传统伦理道德”。从一直存在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层影响下的“礼法冲突”的角度上来说,所研究的“礼”在儒家思想观念当中表现为一种能够“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以及“明是非”的行为准则以及行为规范。在封建统治阶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影响作用之下,“礼”可以说不单单是封建统治阶层制定法律法规的理论基础与前提,同时也是与道德因素始终保持着“一一对应”的相关性关系。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受到封建统治阶层思想观念灌输式的影响,儒家思想观念下的“礼”逐步沉淀为整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最集中化表现以及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的典型表现。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道德”、“礼治”以及“法律”可以说是存在于封建统治过程中的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在不断变化以及相互制约的过程当中始终保持一种均衡性状态。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出现“道德”、“礼治”以及“法律”这三类因素相互制约的特殊情况,“礼治”可以说是最有利于封建统治阶层维护统治地位,践行统治权力的最关键性因素。
文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知识资源的进入,自然打破了法学单一视角的局限,并有可能颠覆其所包含的压制性与绝对性因素。由此改变了我们对法律及对文学根深蒂固的理解,击碎了学科之间的门户之见。笼统地说,当带有虚构性特质的文学作品成为一种对世界的隐喻时,其实便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对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反拨,这实际上构成了法律与文学之(真正的)精神底蕴。对于我国而言,法律当中参杂有大量的非法律因素,进而导致传统法律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与问题,并无法实现在面对法律问题过程当中的平等性与客观性。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率公守法”并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亟待改进。究其原因,在于礼法冲突问题始终存在于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本文针对有关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礼法冲突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法律与文学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企业文化已作为重要的企业资源,当前发展中的企业没有一家不注重企业自身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为企业员工带来好的心情以及正能量,而这些都会为企业带来更多客户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因此,文化因素对于市场营销有着巨大好处和作用。
(1)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企业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营销手段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客户,以此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在市场营销中融化优秀的文化可以促进销售员更好的去推广企业产品。企业营销文化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以及信息都有很大好处。
(2)有利于形成较为独特的企业品牌文化每一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最主要区别。品牌文化即文化特质在企业品牌中的深化及品牌经营中的文化现象,以及他所代表的情感归属、利益认知、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体体现。品牌是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聚在企业品牌上的精华,他会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思想里,体现在员工的行动里。
(3)有利于企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企业存在社会中的首要目标是为了赚取更多利益,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但企业在社会中发展也要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做良心企业。因此,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为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企业员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也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有利于企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2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作为个体,在购买产品时不仅仅注重产品的质量,企业的口碑、企业的文化、以及产品中的传统文化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购买欲望。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当前在我国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同时,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企业拉拢消费者具有极大的作用。中国是继承传统儒家思想的民,传统儒家思想十分推崇仁、义、礼、智、信。信誉是企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人与人之间是靠信来交流的,企业如果想要成功,想要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就必须在企业文化中继承传统的儒家"信"文化。
(二)社会时尚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影响着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政治经济影响着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消费行为,如中国在十年动荡时期,受"左"思想的影响,到处是蓝白灰的军装。改革开放后,各式各色的夹克衫、连衣裙、运动装则体现了开放政治下的自由、活泼的生活追求。不同的政治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消费行为也不同。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辩证思考 企业管理 发展
传统文化是指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仍被今天所保存、沿用或发展的,反映人的共同特殊本质的基本价值观念体系。它渗透在思想、道德、风俗、习惯、心态、审美、情趣、制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语言文字之中,是一个国家长久以来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习惯势力等,影响着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现在和未来。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浩瀚,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高峰。一度三教九流、百家争鸣,而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用一句话概括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点,就是南宋孝宗皇帝说过的“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赵慎《三教论》)。因此,结合中国学术界长久以来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博采道、佛、法等各家之言,其他诸子百家为辅形成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一种人伦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及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上世纪后半叶开始,美国的企业开始向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日本企业学习管理。而在日本的管理界,普遍存在着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和《孙子兵法》等书的现象。可以说,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的快速壮大及其富有东方色彩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追本溯源,深挖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资源宝库,并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我国企业的管理实际有机契合起来,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但是,传统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甚至在特定的情况下二者常常可以互相转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局限于时代,存在积极、进步的方面,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保守、消极的影响。因此,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汲取精华,摒弃糟粕,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具有现实意义,并为我国企业管理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参考。
1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思想有很多异曲同工、不谋而合的地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很多观点可供现代借鉴。
《企业文化》的作者刘光明在书中提出,“华人企业家精良的管理和杰出的经营业绩与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文化所孕育的勤俭、敬业的创业精神,恪守儒家商业文化传统、儒家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论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的作者认为,界定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根基和主流,儒释道三位一体,以伦理为本位,以封建宗法为内涵的混合型文化。我国企业管理者应该在继承儒家思想的优秀传统和基础上创新,树立正确的有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形成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更好地在WTO竞争中发挥国外企业难以模仿的核心优势。
1.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传承千年而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理念。其中的“义利观”和中庸之道,更是影响深远。
“义利观”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义,正义,义气;利,利益,效益。儒家思想把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孔子提出“见利思义”,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还有“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都是这个意思。从现实意义上看,“利”即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义”既指管理者个人价值取向,又涉及到宏观环境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法律法规、生态环境、社会责任等。当代企业,要想做强做大,茁壮发展,追求经济收益是必然,但应该先义后利,遵纪守法,增加社会效益。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其本质特征是和谐。《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说应该时时处处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无过,也无不及。认为偏激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即阐明此意。其现实意义就是要在从事管理工作时选择最恰当的办法,实现企业管理与特定的国家宏观环境、企业自身要素的和谐统一,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达到共赢。
《大学》是儒家经典,出自《礼记》,其中讲到修身是治国之要,而修身的根本是诚意。其具体阐释诚意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人如果没有诚意,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不能使人信服,更不要说管理他人。这阐明了对企业管理者自身的修养要求,以此为鉴,管理者应该立身修德,增强职业道德,提高从业素质,才能在管理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效果。
1.2 道家文化
道家思想是一种自然哲学,多用逆向思维来处理问题,其重要观点是“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强调遵循自然规律。老子曰“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局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具有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的特性,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观点“以人为本”有异曲同工之处。刘备用诸葛亮,刘邦用张良、萧何与韩信就是最好的例证。其现实意义就是企业管理者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所有管理工作以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为着眼点,通过善于用人、精于管人来实现、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1.3 法家观点
法家是和儒家、道家相齐名的理论,阐释以法求治的原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治的内容深入人心,对治国的贡献巨大。联系到企业治理,就是说只有首先建立起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和制度,才能建立起优秀的企业。这些规章制度是“硬管理”,是必要的,所谓“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君主控制臣子的七术也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其中的几个观点,如要善于全面参照、观察臣子;要有错必罚,从而显示威严;要有功必赏,恩威并重;要广纳谏言,促使臣下增加工作主动性等,都是现代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管理方法。
2 现代企业管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
虽然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管理思想为世界广泛学习接受,极为丰富,却也局限于时展,有着不可避免的消极因素。如传统文化的封闭保守与当代需要的开放创新、传统的平均攀比与当代的差别观念、传统的奴化意识与当代的参与管理等的关系问题,即源于此。
儒家思想推崇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对权威的认同服从,确立了道德的象征意义与权威的社会秩序,体现在企业管理上,即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依附性。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从事经营活动,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效益。但是,在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多数企业依附于政治,管理依附于上级领导的权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就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地解放思想,冲破束缚,形成适合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达到市场经济的独立自主与公平竞争,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另外,“中庸之道”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求安稳、怕风险的思想观念,否定了独树一帜、开拓创新的精神。如在国企中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现象,扼杀了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导致经营活动中的传统与保守,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个人得失、贫富是上天注定的,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否定了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使人们只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奉献争取,有违现代企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情”。虽然融入了情感理念的管理比机械化的利用制度、规定进行管理更加人性化,但是管理者需要对“情理”进行适度把握。许多企业“情”大于“法”,岗位安排、职权设置、工作分配更多地取决于人情而非制度规定,意味着这些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既有积极地引导作用,又有局限和消极方面。现代企业管理,面对未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既要从自身历史和现状出发,依靠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古为今用,去芜存菁,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又要学习当代西方优秀管理理念,并摸索归纳当代中国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轨迹,从而建立起符合中国企业特色的、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以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启示[J].价值工程,2012(18).
1.齐白石山水画的绘画语言。古人常将构图称为经营位置或章法布局,齐白石山水画有着独特的构图方式,他认为“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雄壮秀美的华山、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齐白石用留白的方式去经营构图,使画面简洁练达、意蕴深厚。如齐白石的《借山图卷》就是用奇险的构图构造出妙趣横生的画面;在画作《祝融峰》中,山被置于画面右边,左边红日涌动,生动旷远。在山水画创作中,齐白石最善于使用留白,常用大面积留白来创造深邃悠远的意境。如《古树归鸦》的用笔简练、取势奇特,画面疏朗开阔、充满生机,大面积留白营造出一种自然情切、空旷高远的境界;《洞庭君山》轴是由三组图像组成的构图,画中青螺般的君山在红日的映衬下显得苍茫雄伟,在大面积的空白中一叶扁舟飘荡在江面上,展现了“洞庭山水翠,银盘一青螺”的湖光山色;山水画《雨耕》的用墨生动鲜活,画面中有山丘、小桥、耕牛、农夫,还有大面积留白,农夫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在水田中耕地,一幅春耕图跃然纸上,通过生动细腻的笔墨表达了画家对农夫和爱怜与同情。在山水画创作中,轻重、均衡是重要的构图原则,古人讲究上轻下重,常将画面的视觉中心放到画面的中下部,这样有利于增强气势、调节虚实、平衡轻重。如齐白石于1934年创作的《忆母图》中,浓郁的树林中有一处农居,屋内母亲正在责罚孩子,画面中3/4为空白,使画面上轻下重,虚实变化自然;1924年创作的《顺风破浪图》中山峰圆泽、房舍依稀、构图奇特,浩瀚无际的水面使画面烟波浩渺,墨团般的帆船生动可爱。笔墨是中国画中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国绘画精神的重要表达方式,从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始,笔墨技巧成为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并逐步成为评价中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志,张彦远曾言,“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就是说,立意是用笔之本。由于气质、涵养、思绪等方面的差异,画家的用笔也是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如黄宾虹用笔紧劲连绵、奇诡多变,而齐白石用笔则是纵横涂写、挥洒自如。《借山图册》之《滕王阁》是齐白石游历江西名胜时创作的,画家采用三段式布局,并使用米点和披麻皴法描绘了自然山水之壮美,营造了“滕王高阁临江渚”的优美意境;在《顺风破浪》中,画家突破古人用笔的束缚,用自由挥洒的笔墨描绘山水之美,使笔墨自然顺畅。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用浓淡相间的墨块描绘出山泉的神韵,湍急的溪流中蝌蚪在自由地游动,仿佛能听到悦耳的水声。
2.齐白石山水画的审美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重要的概念范畴,也是评价中国画的重要标准,山水画意境是自然景观与创作主体的人格理想、内在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山水画的灵魂。对于山水画意境古人有很多论述,魏晋时期的宗炳曾言,“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唐代张璪曾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宋代郭熙认为,自然山水有着丰富的意蕴,画家应“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巅”,创造可游、可居、可赏的境界。齐白石并没有谈论过意境问题,但他的山水画作品往往能够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如《蛙声十里出山泉》中,一群小蝌蚪在乱石丛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呈现出一种清新活泼、积极向上的趣味;《窄道漫步》看上去平淡无奇,水中没有舟船,地面没有起伏,天空没有飞鸟,黑瓦白墙的房屋坐落于广袤的平原上,一位老人徘徊于窄道上,表达了画家不被世人认同、穷苦潦倒的心境。[2]《罗浮觅句图》的一片片梅林中排列着几间房屋,在千朵万朵梅花中两人正在散步,简洁凝练的笔墨描绘出了画家心中的世外桃源,也表达了画家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蕉窗夜雨图》的绿色蕉叶簇拥着一栋房屋,房屋对面远山如黛、芳草萋萋、山川若梦,题跋:“蕉窗夜雨图,天涯曾听雨潇……”。在《洞庭君山图》中,寥寥数笔就将气势磅礴的洞庭湖展现出来,一望无际的水面使人感到视野开阔、博大高远,展现了画家开阔旷远的思想情怀;而《雨后山村图》的树丛中的几座村舍和小山被渲染成一片,画面清新悠然、自然闲适,使人倍感亲切,充分展现了画家对生活的朴素理解。本文来自于《短篇小说》杂志。短篇小说杂志简介详见
二、齐白石山水画的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山水画的思想基础,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齐白石历经人间沧桑,饱尝世间冷暖,但始终对绘画艺术忠贞不渝,他的绘画作品中包含着独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犹如深谷中的幽兰,芳香四溢而不自知。
关键词:文庙;建筑组群构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文庙建筑是极有特色也极具代表性的一类建筑。文庙建筑,也有的地方称之为孔庙、夫子庙、文宣王庙、先圣庙等,指的都是我国历史上用以祭祀和纪念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建筑。从公元前478年山东曲阜建成中国第一座文庙开始,2000多年间,中国县级以上的治地都曾经建有大量文庙建筑。根据学者统计,到清末时,全国共有文庙1560多座,其独具特色建筑组群的构成形式成为中国古建筑史中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
曲阜是孔子故里,曲阜孔庙也是中国历史上建造时代最早、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同中国历史上各种坛庙类建筑一样,曲阜孔庙也非一处单体建筑,而是一组由单体建筑构成的建筑组群。曲阜孔庙是九进院落的中轴对称型庭院建筑,基本形制从南到北依次包括:万仞宫墙、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太和元气坊、圣时门、壁水桥、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崇圣祠、寝殿等。曲阜孔庙因其鲜明的东方建筑文化特色、恢弘的气势和高超的建筑技巧和在建筑中所体现出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于1994年与孔府、孔林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来被中国封建统治者视为正统。伴随着孔子本人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不断提升,各地文庙建筑的修建也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大力重视,并在清展达到了鼎盛。中国各地文庙建筑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在建筑组群结构上以曲阜孔庙为正统,又在具体的建筑格局和风格上融入了不同地方特色的基本特点。一般来说,一座文庙无论其规模和等级情况如何,如下建筑必然不可缺少: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一所文庙的形制是否规范和标准,主要看是否具备上述这些建筑。这些建筑中,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一般要沿文庙的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两庑则应建于大成殿前东西两侧;崇圣祠及明伦堂的位置则相对不那么严格,依各个文庙具体建筑形制而有所不同。因而历朝历代,中国各地所建文庙尽管在规模上不及曲阜孔庙,但在建筑组群结构方面基本上都仿照曲阜孔庙为模式进行建造。但是,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地域性的差异使得各地文庙在具体的建造过程中,在建筑组群构成的形式上遵循传统标准的共性同时,也因各地具体的人文及风土状况的不同而在建筑组成、等级和式样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进行具体探析,能让我们对文庙这种中国古代建筑形式加深认识和了解的同时,亦可以以文庙为案例,在影响中国古建筑模式的因素这一问题上得到更多的启示。经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文庙在具体的建筑组群构成上,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各种文化思想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三大基本组成部分的传统思想文化格局。而在这其中,自两汉以来直至近代,儒家学说一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毋庸置疑的主体地位。儒家学说由孔子所倡导,并经历了后世学者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仁”、“礼”和“中庸”为核心的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常”作为人的基本道德规范,追求中庸与和谐,同时又要求社会遵守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两千多年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内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中国传统建筑作为凝结着人类思想观念和技术水平的结晶,也必然会处处体现出儒家思想对于整个封建社会的理念倡导和伦理道德要求。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秩序与和谐是其精神内涵,并以宗法和等级为其内核。礼制思想体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自唐代开始,历经后世宋、明、清各代的不断修订和补充,中国形成了一套完备而又严格的建筑等级制度。在这种建筑等级制度下,按照不同的等级,建筑的群体组合形式、方位朝向、面阔进深、屋顶的式样,色彩装饰、建筑用材等各个方面,都必须遵循十分严苛的细则,不得僭越。这就使得建筑成为了儒家所倡导的“礼”的一种具体的物化了的象征。文庙就其性质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用以纪念和祭祀的礼制建筑,在建筑组群的形式上,始终遵循着比较严格的礼制。从唐代开始直至近代,中国各地文庙在建筑族群结构上都参照曲阜孔庙的基本模式,但因曲阜孔庙的特殊地位,这些文庙在礼制规格上均不能超越曲阜孔庙。在我国,享有国庙地位的文庙共两座,即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其建筑等级也最高。其余各府级及县级文庙,根据等级的不同,在建筑式样、装饰及用材等各方面都要遵循比较严格的礼制。例如在文庙建筑按纵轴线排列的庭院数量上,曲阜孔庙由于等级最高,采用了九进院落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最高形制,而其他地方文庙则多采用规格较低的三进或五进院落的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