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

表演专业的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表演专业的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表演专业的培训

第1篇: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

摘 要 艺术表演专业是我国各个高校最近才开始飞速发展的专业,在各方面都略显迷茫。在课程方面,艺术表演专业不应当过多的模仿音乐教育或体育教育的课程,而应该清楚的明白自己专业的特点和设立的目的,取消一些音乐和体育类的基础课程,增多自己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提高学生表演能力以及面对不同人群教学能力的课程。让学生可以真正在毕业后用自己大学所学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关键词 体育表演专业 课程 课程改革

体育表演专业是我国近十年兴起的专业。尤其最近5年,中国艺考热愈演愈烈,甚至每年艺考都会被各大新闻媒体报道和调侃,并引起群众的质疑和争论。不可否认这些质疑与艺考的特殊性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艺考考生就业方向与课程内容不匹配也是人们质疑这一专业的原因。体育表演专业想要继续发展,除了继续强化公平竞争外,对自身课程进行改革,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体育表演专业课程现状

体育表演是体育学与艺术学交叉学科艺术体育所产生的专业体现,可以说,体育表演专业就是对艺术体育的教学。艺术体育即指表现出艺术性、表演性的身体活动。目前我国体育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说是十分迷茫的状态,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同时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比如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大学的体育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从事舞蹈、体育舞蹈体育编导工作以及教学训练的人才。但是西安体育学院就是培养体育文化艺术指导工作的复合型表演艺术人才。

在课程上,我国体育表演专业也是各自不同。所开设课程类型除公共基础课外,大致可分为体育类理论与技能、艺术类理论与技能两大课程类型,其中包括体育概论、艺术体操、排球、艺术概论、视唱练耳、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基训等。这充分说明各个学校的培养方向不同对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学校课程设置都是涵盖面极广,甚至包含了体育系和艺术系所以的课程,这样无疑会导致学生精力分散,影响其就业。

二、体育表演专业课程与各因素的矛盾

(一)体育表演专业课程与体育表演专业培养目的的矛盾

现在许多体育表演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只是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但是,体育表演专业所培养的是能从事舞蹈、体育舞蹈体育编导工作以及教学训练的人才。所以目前所设置的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完全可以取消。而应该酌情添加普通话、儿童心理学等课程,培养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同时,各个学校对于艺术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艺术表演专业从设立开始就不是以一门教育专业出现的,他应当是一们表演类学科而不是教育类学科。

(二)体育表演专业课程与“艺术体育”概念的矛盾

体育表演专业是“艺术体育”概念所延伸的专业之一。根据“艺术体育”概念不难发现,其实体育表演专业完全不应该只着眼于培养一个舞蹈类教育者,而可以尝试培养舞蹈表演类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钱投入了精神享受中,这就导致社会对于表演类人才的需求在飞速增长,无论是剧团还是专业啦啦队又或者是娱乐场所对专业表演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所以体育表演专业也可以真正着眼于表演,培养出一批表演型人才。在课程上,就需要学校增加各类表演学的课程。

(三)体育表演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

经过调查发现,体育表演专业的学生与体育教育专业里健美操或舞蹈专项的学生在就业方向上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以自主创业开设培训班,考编进入中小学,进入俱乐部工作为主。相比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再技能结构上,体育表演专业的学生的能力更为专一,在专业技术上水平较高,但是少了体育教育专业“一专多能”里的“多能”。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艺术表演专业学生去考编,其实是违背了艺术表演专业所存在的理念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跨专业的就业。

体育表演专业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日益增加的舞蹈爱好人群,从幼儿的形体与舞蹈培训需求到中年的减肥健体需求再到老年的健身需求。在我国绝大多数地方,少儿舞蹈培训班和优质俱乐部带操带舞老师目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舞蹈与健美操本身对于少儿形体与气质的培养,中年的有氧健身和老年的长寿娱乐都有着很好的作用,所以近年来老年广场舞交谊舞、少儿拉丁舞和中年健身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国设立并招收艺术表演专业的学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需求,但是,艺术表演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却很多去考编、考公务员、进公司上班,这与招收目的不符。想要解决这一矛盾,也应当从课程方面入手。

三、结论

艺术表演专业是我国各个高校最近才开始飞速发展的专业,在各方面都略显迷茫。在课程方面,艺术表演专业不应当过多的模仿音乐教育或体育教育的课程,而应该清楚的明白自己专业的特点和设立的目的,取消一些音乐和体育类的基础课程,增多自己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提高学生表演能力以及面对不同人群教学能力的课程。让学生可以真正在毕业后用自己大学所学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鸿韬.体育表演艺术概念及分类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第2篇: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培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明确指出,把人才的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并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三十条意见。可见,国家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高等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承担着为艺术市场输送有竞争实力、有永久创造力、高素质的表演艺术人才的重要责任,其必须进一步创新人才培育路径,培养大众化的普及型艺术人才,以符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就高等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以期能对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有所帮助。

一、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突出“能力本位”

目前在国内不少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还不够丰富,教学方法也有待创新。比如,在我国高等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形体教学中,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借鉴别人的痕迹很重。因此为了创新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形体教学课程,不仅要丰富古今中外典型的舞蹈训练的内容,还要格外注重对其他艺术门类技巧的吸收(如体育、武术、杂技、戏曲等等)。目前,高校表演专业的形体教学正在慢慢形成“融合古典舞、现代舞、戏曲、瑜伽等古今中外多种艺术之训练精华的、多元的训练模式。” [1]笔者同时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相关表演技能的培养,做到“能力本位”。学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相关表演技能才能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如我们还是以形体教学为例,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表演技能的培养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重视身体素质的训练,促使学生的身体向张弛自如、灵活健美的方面转变,进而提高学生的形体表现力。在这个基本功的教学中,要“考虑到训练价值和训练效果;要考虑到20岁左右的青年的生理特点;要考虑到训练时间的局限,即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的形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要考虑到为今后学习舞台技巧、戏曲片段、散打、中外民问舞蹈打好基础;还要为演员作长期打算,使之获得改变形体后的可塑能力。” [2]二是加强学生形体动作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我们应该通过音乐的节奏、呼吸的迟缓、情绪的变化来提升和促进学生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夯实文化底蕴,提升全面素质

众所周知,不少的演员或艺人“唱、念、做、打”都特别出色,但却成为不了艺术家,为何?艺术家往往具有极深的文化底蕴,言行举止间都无不投射出非凡的文化魅力。在这样一个一切都在迅速发展、变幻莫测的时代,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只有文化功底深厚的演员才能真正读懂艺术,可是,有的演员因自身的“盆地意识”而忽略了艺术的文化性,只一味追求“艺术性、独创性、突破性……”,“文化沙漠”暴露出的素养贫弱已经直接制约艺术技能的发挥,影响舞台形象的刻画。[3]因此,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出来的人才要想以后能成为艺术家,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是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艺术职业道德的培养等等;二是学生自己也要利用课堂和业余的机会涉猎广泛的知识,“博采众长”,还要通过多种道德实践等活动提高自己的艺术职业道德修养,争取多方面素质都能均衡发展、和谐发展。

三、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戏剧影视表演教师的专业化

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戏剧影视表演教师存在专业发展意识较淡薄、专业特征认识较模糊、专业发展相关理论研究较滞后等问题,其严重制约了戏剧影视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戏剧影视表演教师的专业化,可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加强高校影视表演教师的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崇高的思想、良好的品德、坚定的政治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合格的称职的高校教师。其次,要为高校影视表演教师的继续教育开辟“绿色通道”。学校应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远规划;进一步加大戏剧影视表演教育的投入;应通过寒暑假教师培训、教师比赛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进入市场表演的“一线”

校企合作越来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向。校企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学校、企业、市场等因素组成的运行模式,它不仅让学生在话剧表演、影视表演、舞蹈表演的“一线”的得到了锻炼,而且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使企业更直接有效地从毕业生中发掘人才。深化校企合作,有学者给我们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与文化艺术市场中引领高层艺术的文工团建立合作关系;与社会大众文化培训机构合作;与厂矿、农场企业政工部门建立临时演出、培训的长期合作关系;培育文化艺术市场,使校企合作在可持续发展中延伸。[4]笔者还认为,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还要善于以文化艺术市场对本专业的需求为导向来推进教学改革,使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这个系统工程的各要素都能良性互动、相互影响和促进,使高校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砾玉.在借鉴中融合——影视戏剧表演专业形体教学之现状与展望[J].艺术教育,2013(01).

[2]王敏.影视表演专业的形体基本功训练[J].艺圃(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6(Z1).

第3篇: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

关键词:演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52-02

按照浙江省“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针对社会就业市场对实用型、复合型演艺表演人才的大量需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于2007年正式创建了“表演艺术专业(演艺方向)”。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对演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获得了一些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和体会。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据调查,浙江现共有约16家省级专业演出院团,11个省、市级、县区级86个文化馆和全省近2000个乡镇、街道文化站(文化中心)。仅就杭州,在市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演艺公司就有86家。另外,据初步统计,仅杭州市登记在册的各类艺术培训结构就有99家,广告传媒策划公司近3800家。按照“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这些单位和机构都需要不断充实实用型及复合型的演艺人才。正是在这种为文化类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的大背景下,我们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演艺专业应运而生。

我们所创立的演艺专业培养具有创意思维、一专多能、综合素养全面的表演艺术高等复合型专门人才。具体来说,即具有一定的表演艺术基础理论,较强的表演艺术基本技能和综合演艺能力,面向文化馆、影视公司、文艺团体、艺术培训机构及各类文化演出市场,从事戏剧小品表导、歌舞表演、综艺节目主持、影视表演及艺术培训教育等工作。

演艺专业的课程设置以综艺表演为核心课程,围绕核心课程分别开设了表演、语言技巧训练、舞蹈表演、声乐表演、综艺主持等主干课程,再辐射延伸至艺术概论、戏剧影视欣赏、艺术策划、化妆、音乐剧欣赏、舞台知识、音乐剪辑等选修课程。

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相对全面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该专业的特色和亮点所在。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学生不仅能演、能唱、能跳,还能编、能主持,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演艺人才。

演艺专业的培养,注重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复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而专业上所谓的复合,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并不是一种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同时,面对培养学生“应用型”能力这一思路,演艺专业不仅学科设置全面并多元化,包括表演艺术各个范畴,还特别强调、提倡跨学科学习与跨院系合作,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学习,扩阔他们的视野。该专业的教学人员中,既有本校专职教师,也有校外特邀延聘的艺术家。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可以与本校内的教师优势互补,进而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提高办学质量。

培养多才多艺、一专多能型的艺术人才,“全人教育”是演艺专业核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艺先学做人,把品德、修养放在第一位,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不断完善学生人格,增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步探索建立具有演艺专业的教学特色:教师集体备课制、课堂教学轮换制、艺术实践月赛制、汇报专家点评制。教师集体备课制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前提是建立在教师个人做好充分备课准备。在“孩子是大家的”的共识下,采取的流动式教学,能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能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艺术实践月赛制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倡导课后学习的良好习惯,更好地提升演艺专业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和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深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第二、加强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第三、培养学生自我组织管理的团队精神;第四、促进课堂教学的立体认知。像这样的月赛,每个班的同学在2年半的学习时间里,要完成8次的比赛,一个人(次)都不能少。通过这样的展示,也让专业老师对学生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提升。汇报专家点评制,每一学期期末举行专业汇报,邀请省内外业内专家、教授进行专业点评和指导,使学生能及时得到相对准确而精深的学习反馈,促进专业素养和专业认知。这种方式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本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得教学团队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更好地把握好专业方向,提升教学质量。

为了有效实施上述措施和体现特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了四个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探讨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法、鼓励思考无结构的教学法、探索无管理的管理教学法。特别是实行“管学融合”的教学法。我们认为,教学管理和教学是紧密融合在一起,应是鱼水交融的关系。讲究班风、学风、专业之风是一门非常重要的隐形课程,是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与体现。不管是平常的学习,还是课后及自主学习,我们都强调良好的传统要传帮带传承下去,由上一届的学兄学姐带至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体现专业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学团队的老师们会带着学生去博物馆、各大剧场、美术展馆等校外观摩学习,广采博收,兼收并蓄,借鉴吸收,为我所用。

演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重点是采取“月赛制”和建立“教学工作坊”。

演艺专业的教学理念是以实践为本,因此我们会为学生安排针对性的排练,给予学生较多演出的机会。演艺教育的精髓在于表演本身,本专业学生每年均会参与不同的制作演出,让他们在学期间就有丰富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未来投身演艺行业做好准备。

“月赛制”即一月一赛。根据声乐表演、语言艺术、舞蹈表演、表演、综艺主持、主题晚会、综艺晚会等题目,有意设计的主题是循序渐进、由浅至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除了展示专业技能外,还要求融入一定的创意思维,因为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要求这些作品既新颖(即具有原创性,是不可预期的),又适当(即符合用途、适合目标所给予的限制)。创意又是神秘的。神秘意指激发创意本身的欲望,以及被欲望激发之后如何找到途径让欲望成形。这两个神秘部分就是创意工程的两个主要面向:“构想”面向与“执行”面向。定义中的“新颖性”属于创意的构想面;“适当性” 属于创意的执行面。设立相关的岗位由同学们来竞聘。

所有的节目都是同学们自己构思、自己组织、自己排练,由同学选出导演组、舞台监督,以实践为本,运用“一月一赛”的形式进行“以赛促学”教学改革。通过比赛既使学生了解掌握艺术创造的规律,又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潜能和热忱将可得以全面发挥。

小品创作工作坊是演艺教研室新近设立的一个项目,是一个阶段性的特色教学,不仅演艺专业整个教学团队群策群力、全程参与,还邀请社会各界的专家、导演前来指导。

自演艺专业建设以来,我们在教学和社会实践方面都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教学实践成果

创作演出话剧《茶人杭天醉》、原创音乐话剧《青春不作弊》等,小剧场话剧《故事》、《末漫》、《叫我孙悟空》,综艺晚会《The diary of 07》、《我们的青春ing》、《向梦想出发》等,小品《军训的日子》、《红包》、《交警》、《自然节拍》等等。其中,《军训的日子》参加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荣获一等奖;《茶人杭天醉》被选参加浙江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末漫》获选成为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同时,我们还每年进行一次正规而隆重的综艺汇报演出,演出融合了话剧、小品、歌舞、戏曲、武术、曲艺、音乐剧等多种元素,所有节目均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二)社会实践成果

历届在校学生都由学院组织,分别参加了余杭“手牵手”百场演出、“钱江浪花”送戏下基层演出、杭州剧院越歌剧《简爱》演出。2010年2月,2007级的8位同学作为主创,参演了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肖锋执导的电影《岁岁清明》,其中,钱佩怡同学凭该片“阿敏”这个角色获得第28届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跟其他提名者吕丽萍、娜仁花、徐帆、秦海璐、颜丙燕相比,22岁的钱佩怡是提名者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也是演艺专业学生中目前获得最高奖项的一位。

在生活中塑造一个完整的自我,在舞台上塑造一个完美的角色,这是所有的演艺专业学生都殷切希望自己能早日顺利实现的人生目标。对于演艺专业而言,知识和技能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演艺专业人才培养初步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但也不时意识到不足的存在,比如,在学生的“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的结合方面,我们还需要再进行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和探索。

演艺专业目前已被列为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更切实地解决演艺专业的系统综合教育与实用教育之间的矛盾,提升演艺专业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丰富演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创造力培养的手段和方法,探寻更符合时展的演艺专业新教学模式,我们正在努力做好各方面基本功的前提下,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坚实向前走。

第4篇: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

论文关键词:服装表演 专业 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持续发展,模特行业规模空前壮大,目前,国内拥有该专业的高校多至百所。尽管高校的培养方式极具多样性,但均是以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经济产业与文化产业为培养目标,采取多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模特表演、管理的实用性人才,其专业方向的定位、市场价值及未来发展方向是否准确合理?这些都成为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教育发展中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时装表演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纺织工业发达的上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对时装表演的不断认识,中国的时装表演获得了飞速发展。进入90年代,中国的时装表演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走上了国际化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一些大专院校也审时度势,纷纷开设了服装表演专业或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具有正规学历的高层次的时装模特。如今,一些纺织类、艺术类等专业类高校,甚至综合类大学都将服装表演纳入高等艺术教育范畴。这种高等教育模式经过十几载的探索研究和努力,培养内容不断完善发展,各院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区域资源不同,纷纷开设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并以经济产业、文化产业为依托的新型的、多样的模特表演艺术专业,为国内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模特专业人才,同时也为国内的模特行业奠定了文化基石。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高校开始进行大胆的教育创新,这使得服装表演专业的内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知识涉及面越来越广,知识深度也日益加强,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层次。各高校在服装表演专业培养中竞相提高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奠定自身特色。例如以舞蹈学院为依托建设的服装表演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采用跨专业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多方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以戏剧表演课、舞蹈课、钢琴课、服饰表演、服装设计为重点课程,创建出有舞蹈学院特色的服装表演体系。以体育及人体运动表现为依托建立的模特表演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就以模特学、模特概论、模特生物学基础、音乐基础、公共关系学、美学基础等为专业基础课,模特表演、模特编导、模特经纪与管理、音频与图像设计、礼仪、策划学、演讲与口才等为主。以艺术设计学为依托建立的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服装表演、服装设计及营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服装表演、服装设计等教育、研究、艺术、管理和商业领域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艺术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的高级通用人才。所设的主要课程以服装表演、舞蹈基础、形体训练、服装表演编导、商务礼仪文化、广告表演策划、服装效果图、服装设计基础、中外服装史论等为主要课程。这些表明,每所高等院校都是以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经济产业与文化产业为培养目标,开设多样性的教育课程,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目前,虽然大部分学校服装表演专业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深层次分析,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首先,学生的入学门槛低,大多数学生凭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在专业成绩达到要求的情况下,以较低的文化课成绩考入大学,这就导致某些具有深度的课程内容,部分学生难以消化吸收;二是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趁年轻的优势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并取得成绩,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实际情况则是有些院校的课程时段安排往往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时段发生冲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实践与课程学习;三是受教育产业化及扩招指标的影响,学校对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的条件要求不够严格,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学生的理想与学校的培养愿望不对等,这些都是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发展中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途径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高校招生时要看清生源潜力,了解社会需求。学校应在招生时多考虑市场发展规律,根据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地位确定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的延伸设置,并要关注表演专业学生未来的走向。其次,要在教学基础上扩展实践。由于服装表演专业的专业特性,决定了仅依靠理论教学不足以使学生顺利、有效地扩展专业技巧、能力及他们今后的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应根据现有情况多提供给学生演出实践的机会,这对学生专业的技巧训练、专业的发展及专业课程的知识积累都大有好处,这样,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再次,授课教师也要因材施教,灵活设置课程。近几年,国内各类模特大赛越来越多,很多学生想参加比赛,但又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不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因此,高校教师应从表演专业学生自身条件素质出发,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培训。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一些大赛指导课程,并邀请有影响力的专家,根据大赛特点分析并给予学生一定指导。此外,针对服装营销人才缺乏的现状,相关院校应该给服装表演专业开设相关的营销课程,以满足市场需求。其实模特的基本素质之一就应该是经营能力。不管时装表演职业有多重的文化色彩,它总是与塑造服装企业形象相联系,与服饰产品的推销工作相联系,所以,经营意识的建立和经营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尤为关键,良好的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最后,各高校间还应加强学术交流,以达到拾遗补缺的办学效果,任何教学都不能闭门造车,取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是学校教学应坚持的一个原则。

总之,服装表演专业的发展刚刚经历了一个不平常的发展时期,21世纪又踏入百花争艳的年代,这些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不是几个学校就能完全解决的,但充分认识到服装表演专业的现实处境,积极寻求其解决的方法,这对高校和学生甚至教育本身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参考文献:

[1]包铭新.时装表演艺术[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

关键词:声乐艺术;群众文化;发展;问题;措施

一、声乐艺术的相关概述

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声乐主要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现在我国又出现了原生态唱法。声乐艺术又称歌唱艺术,指的是在音乐范畴内的所有以人声为发声根源的一种音响艺术。声乐艺术不仅包括合唱和独唱的形式,还包括齐唱、对唱和重唱,这些方式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且在近几年得以更好普及和发展。

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普及与发展能够给人们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能够通过歌唱把自身的感情表达出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歌唱艺术也是最能引起广大群众共鸣的艺术,群众比较接受和理解这种艺术。当前在我国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声音艺术主要以民间合唱团为主,这也是广大群众喜欢的方式,对于推动我国文化建设、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将群众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

近些年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声乐艺术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参与人员的构成复杂,各种年龄段和声乐水平不同的人员都参与在内,导致实际的工作中往往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一般而言,很多地区的群众音乐活动主要是由文化馆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而且为了达到效果经常采用集中曲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声乐艺术的更好发展。

(二)没有专业的声乐理论进行指导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声乐艺术时,文化馆的声乐教师尽管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甚至不乏有全国著名的歌唱表演艺术家。然而在对群众进行辅导时,对练习过于重视,而缺乏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指导,这样就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轨的现象。广大群众往往不了解最基本的发声器官构成和发声规律等就进行练习和表演,这对广大群众的学习和声乐艺术的更好发展都产生不利影响。

(三)忽视为群众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使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受挫

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广大人民群众,但大多数喜爱声乐艺术的群众都是业余的,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艺术培训,因此这些喜爱声乐艺术的群众渴望能够有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自己可以进行声乐艺术表演,但现如今我国的群众文化活动一般很少会让群众团队上台表演,都是请专业的表演团队进行表演,这样的情况很容易使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受挫,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长远发展。

三、解决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对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重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所谓的群众文化活动不单单是依靠群众自发开展的,还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并且还需要聘请专业的、优秀的文化艺术专家来帮助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只有这样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多姿多彩、精彩纷呈,才能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要想群众文化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就必须要让政府部门加大对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提高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投入力度,大力宣传群众文化活动,不断的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

(二)注重培养声乐艺术专业人才

要想搞好群众文化活动就必须要有文化艺术人员带头,没有专业的声乐艺术人才就没办法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因此政府部门要组织文化馆对热爱声乐艺术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成为专业的声乐艺术人才,文化馆应加大对声乐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的开展各种声乐艺术培训班,切实做好群众文化活动的培训工作,以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将声乐艺术真正扎根于群众文化活动中

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是群众,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声乐艺术活动才能称之为群众文化活动,要想让群众能够广泛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就必须要想办法让群众认识到声乐艺术,让声乐艺术扎根于群众心中,扎根于群众文化活动中,这才是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政府要积极组织并引导文化馆对热爱声乐艺术的群众进行培训,同时还应让文化馆的声乐艺术专业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来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媛.试论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再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 28(7):132-133.

第6篇: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音乐专业; 就业; 教育改革; 市场需求; 品牌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05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目前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主力军,是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发展中主要基础教育力量。我国经过十几年倾力支持,迅猛发展,使得职业教育正逐步走向成熟和正规化。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有1246所,占普通高校的52%。辽宁地区现有高职院校四十余所,成为我省重工业基地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基础力量。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在近十几年高考“艺考热”影响下,音乐专业成为各类型院校的一个主要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音乐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有着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辽宁省不仅沈阳音乐学院有此专业,几乎所有本科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以及部分高职高专类院校也都有开设。

一、高职音乐专业的现状

辽宁省现有大连、抚顺、锦州、辽阳、朝阳、铁岭等六所高职高专类院校开设了音乐专业。这些院校多为专科师范学校转型的高职类院校,往往带有很强的师范教育传统和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转轨初期,借助师范类专科音乐教育多年的根基和实力发展迅速。

但近几年,在与各类本科院校无形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真正走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第一,生源日趋紧张,学苗整体素质下降,入学率逐年下滑50%―70%左右;第二,就业难。在2007年至2011年的失业率调查中,该专业失业率连续上升,优质就业寥寥无几。虽然音乐专业的毕业生长期存在倾向于自由职业、短期择业的隐性就业现象,但就业难、特别是优质就业难一直就是高职音乐专业的现状。

二、高职音乐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离,不符合高职院校特点

长期以来,本科音乐专业一直以为社会培养高级音乐人才为培养目标,其出路直接指向文艺舞台、专业的演出团体,以及各类音乐教育机构的音乐教师。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处于竞争的最底层,主要是培养专科层次的音乐人才。

从辽宁地区这六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基本上是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和实用音乐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结构等方面与原来的专科师范教育基本相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几乎完全沿袭本科师范院校和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真正体现高职音乐专业的教育特色。而且还要受学制所限,缩减学习时间,降低培养标准。

本科院校高级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显然不适合高职音乐专业。因此,高职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依据社会和市场的真正需求,其定位偏离,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学生的实际发展,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必然会使专业发展步入歧途。

(二)教学模式照搬专业院校,重技能,轻实用

音乐专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其注重个体技能培养。因此,专业院校在钢琴、声乐等技能课程方面往往采用一对一的单兵教学方式。高职音乐教师在多年的学习、教学实践中单兵训练的教学模式理念根深蒂固,而对高职音乐专业技能课程一对二或一对四的小组教学模式产生迷茫和误解。高职院校的生源和学苗的专业素质、基础要远远低于本科生,在学制和教学设置等多方面也逊于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同样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差距。仿造本科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必然会惨败而终,导致今天的实用音乐不实用、音乐表演无表演的现状。

因此,高职音乐教育教学不能只注重技能训练,更要注重实用与表演等职业教育特色。小组课的教学模式正好可以在集体教学中增加技能类课程实用性教学内容。如在钢琴、声乐、舞蹈等专业方向学科小组课中加入舞台表演、作品分析、教法、伴奏等内容。即注重了技能培训又兼顾了实用技能理论的学习,有效的利用了时间和师资,强化了技能与实用,同时突出了职业音乐教育的高职特色。

(三)缺乏变革与创新意识,制约高职音乐专业的发展

我省高职音乐专业虽然历经多年的改革和实践,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师缺乏行业经验,在职业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还没有脱离本科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的影响。

辽宁省开设音乐专业的高职院校一般都是由高师、中师、幼师等学校合并而成的,师资队伍结构单一,职称学历与知识水平差距较大。由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养成了固式的教学习惯和教育观念,轻易不愿调整和改变,这一点在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教材使用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由于钢琴、声乐教师居多,而其他器乐和通俗演唱、流行音乐、电脑音乐、钢琴调律维修等学科师资缺乏,制约了高职音乐新专业的开发和创建。

音乐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也较其他专业教师相对薄弱,而且行业实践机遇和环境较少,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高职办学方式理念认识不足,缺乏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反应的灵敏性。在职业音乐教育中造成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脱节,对人才培养“能力本位”概念不清,造成学生“实用音乐的能力”的培养落实不到位,这些不利因素也都制约着高职音乐专业的发展。

三、高职音乐专业的出路究竟走向哪里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行主辅修专业方向打造品牌专业

从高职音乐专业的教育设施、课程设置、师资状况、就业去向等综合方面考虑,音乐专业定位应该牢固树立以服务和实用为宗旨、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实行演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的教学模式。针对社会上(琴行、酒吧、婚庆等演艺场所急需的专职演员;少年宫、幼儿园、私立艺校等教育机构所需的音乐辅导教师;厂矿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所需的音乐工作者等)急需的实用型音乐人才实行签约联合式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音乐专业应该从易操作的钢琴、声乐、舞蹈等科目设立学生主修和辅修的专业发展方向,并依方向确定行业岗位和培养目标。如钢琴方向定位为少儿钢琴陪练、少儿初级钢琴教师 、钢琴演奏员;声乐方向定位为演艺歌手、少儿声乐教师、音乐辅导员 ;舞蹈方向定位为专职舞蹈演员、少儿舞蹈教师 、音乐辅导员;学生入校后应根据专业考核标准和个体发展实际,确定一门主修专业方向,同时选修一门辅修专业方向。这样分清了主辅、辅修发展方向就会避免师范型的“样样通,样样松”。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就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落实,突出职业音乐教育的特色,更有利于高职音乐品牌专业的打造。

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学校特点和办学实力,不断拓展、开发新的专业方向,如电脑音乐制作、钢琴调律与维修、流行音乐演奏等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并可继续发展扩大的职业门类,以及与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较大行业对口的专业。高职院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吸引力,就必须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不断开拓创新,打造与时俱进、具有高职特色的音乐品牌专业。

(二)全面系统的进行教学改革以适于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按照主辅修专业方向实施专业建设,必须对以往的教育教学进行重新调整和变革。彻底清除师范化、专业化因素影响,体现职业化音乐教育的本色。

首先,要延长教学年限至2年半,增加学生主修专业方向的课时。课堂上不仅要体现出技能训练,还要更多的渗透表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法、编创等实用性教学内容。如钢琴方向应在教学中增添钢琴表演、和声伴奏、重难点突破方法等教学内容。声乐方向应在教学中增加歌唱表演、作品分析、重难点突破等教学内容。舞蹈方向也可以在教学中增加表演、舞蹈编创等教学内容。

其次,对于学生主修方向以外的辅修方向学科和理论课程应进行适当删减、调整和整合。还可以利用选修课、集体课、讲座等方式实施教学。针对实用及实训性较强的视唱练耳、合唱指挥等课程应适当增加课时或延长学习时间。对乐理、和声、伴奏、音乐史、欣赏等理论课程应适当删减、整合。

第三,高职音乐专业是培养专科层次的音乐实用型人才,课程设置要突出高职特色,理论“够用”,技能“实用”。因此还要充分利用汇课、考试、比赛、校内外演出、实习见习等多种方式强化实训,锻炼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高职音乐教学强化技能突出实用的需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高职音乐发展的需要

确立了音乐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教学改革方案就需要音乐教师加以具体实施和操作。教师的实施操作过程是能否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转变和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音乐专业改革的重中之重。

职业化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还必须具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不仅要有学位证和教师证,还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不仅是合格的音乐教师,还要是音乐专业精英和骨干。在高职音乐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求音乐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本专业前沿动态。多参加本专业行业实践的机会和进修培训,由单一的教学型向“双师型”转变,成为“一专多能”的合格教师。尤其是青年音乐教师,不仅要会教专业,还要会表演,更要能教会学生表演;要主动寻求表演实践机会,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在社会实践与舞台实践中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提自身高教学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以适应高职音乐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总之,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要打造职业化品牌专业来寻求自身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坚持以服务和实用为宗旨,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职业音乐教育特色”,会给高职音乐专业带来新的出路和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谢雅君.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6).

[2] 彭德仙.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3] 梁慧馨.高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2).

第7篇: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

上世纪80年代,我所在的工行南礼士路分理处,经常在党支部和工会的组织下,在职工中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在有限场地举行趣味运动会,什么双人绑腿赛跑、踩气球、摸瞎、筷子夹弹球等等。年底还要组织一场年终音乐会,发动有艺术细胞的同志参加演出,活跃了生活,又是对职工一年来辛苦劳作的一个慰问。还有春节举行联谊活动,做游戏中奖等等。那时候组织各种活动,既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又发挥了工会的积极作用,大家其乐无穷。在做好各自岗位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心情得到放松,也感受到了单位对职工的生活的关心。

1986年春天的一天,分理处副主任兼工会主席的老郎同志把我叫到办公室,她说改革开放好几年了,咱们分理处不论是老同志还是年轻人工作热情高,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大家对时尚穿戴也越来追求美、个性、潮流派,咱们分理处举行个时装表演赛,让爱美的职工来个自我时装展示,也让行里其他职工,感到人人追赶时尚潮流,显示咱们的日子越过越美。于是,我和老郎就一块策划了这场时装表演大赛。我们先选择了十几位平时穿衣打扮比较时尚美观,个头也高挑些,有点艺术细胞的同志,然后把大家集中,做个动员,让她们做好准备。当时一位同事说,有一个别的分理处的职工,是做业余模特的,经常参加时装表演,是不是把她请来做老师,给大家进行指导培训。对,于是我们便把这位模特请到单位,给大家做指导培训。当时虽然改革开放六七年了,但是专业的模特表演在当时也是不很多。看来我们分理处举行模特表演,也是当时普通单位时装表演上超前的举动。有了专业模特的指导,大家一走模特步,这才感觉“原来这猫步这么不好走”,要求迈步前先送出胯,再把肩头后撤,收腹挺胸,两脚再走“一字步”。因为大家从来都没走过所谓的“猫步”,刻苦训练了好长时间,认真体会模特步的走法,从脚到腿,从胯到胸再到肩,要巧妙配合,协调一致。大家擦把汗。当把步子练熟了,身子上下配合默契了,模特老师又开始训练表情对音乐的感受了,要把美的时装,美的面容,美的身体,美的步子统统表演出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敢情在T型台上看着轻松美妙的模特们,是这么一步一步练出来的,真不容易!经过我们这些训练,纠正动作,一切顺利进行着。最后就是我们表演时装了,我们没有专业的时装,都是回家把自己最漂亮最时尚的衣服穿上参加表演。记得我穿的是一套富有江南蜡染风格的短袖半长筒裙,这在上世纪80年代就十分超然了。有的表演时穿一件苹果绿的系带长裙,有的穿一件胸前打着折子的白色衬衣配一条黑色喇叭裙,总之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好不时尚美观,大家把自己最欣赏最得意的衣服都带来穿上表演。

这一天分理处时装表演大赛开始了,选择了一个休息日,职工们自己的模特纷纷亮相,T台就是营业大厅,个个窈窕婀娜多姿,吸引着广大员工喝彩叫好。只见走秀一招一式,一个个POSE还真专业有范儿!观众欢呼一个又一个。由于模特们都是自己身边的同事,看着她们优美的表演,人人都有感触,要生活更美好,生活得有个性,有质量,美丽的人生多么好!职工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做业务,为银行的金融运作奉献之余,还会美化生活,做最美的自己。由于分理处举行时装表演引起银行系统的轰动,我们的小小时装队还被上级行北京市分行,选派参加分行三八节联欢会。几十年过去了,那次青春的表演,每每回忆,那些可爱的年轻人,美的招式,靓丽的风采,今日历历在目。

第8篇: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

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类专业培训机构开始走俏,播音主持类、编导制作类、影视表演类、空乘模特类等艺术专业考试在2006年前后兴起,不到十年时间迅速成为高考升学的一条新途径,一改家长以往认为艺术专业仅仅是体育、音乐、美术类专业的认知。这类专业高考填报志愿时采用提前批次录取,如未录取不影响考生按照普通文化课身份报考,加之本科分数线又比普通文化课分数线低100——150分,学习这类专业的高中生逐年增加。郑大文化艺术培训学校禹州分校(以下简称郑大艺校禹州分校)便在2010年8月应声而起。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更是创建品牌学校最有力的保障。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打造精品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郑大艺校禹州分校的奋斗目标。正因为如此,从学校成立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师资为品牌。

三尺讲台锒嵌师生情深

艺术专业的教学区别于普通文化课的教学工作,学生走进学校时选择是否适合的专业也决定着学生成长的空间。首先,严格按照专业性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爱好来选定专业。其次,艺术专业的教学在于启发和让学生学会领悟,每个专业配备的教师都拥有本专业艺考经历,善于把握考试的动态,教学经验丰富,并且教学中严禁出现死板教条式的照本宣科现象,尽可能把专业上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用灵活的方式讲授,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消化。在学生考核上,每个专业组织定期测试,严格按照该专业考试中的题型出题,保证学生长久处于艺考备考状态。再次,为了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成立教师研究组,定期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分享优秀教学方法,并邀请学生参与这样的讨论,实现学生意见的反馈,便于更好制定下一步课程计划。

“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郑大艺校禹州分校的每一个专业老师这样要求自己,走进学生的心去了解他们,把学生的成长当做自己专业的延伸,把学生的未来当做是自己的未来,这样才可以教学相长。

负责教学主管工作的尤昌甫认为,三尺讲台是教师的舞台,锒嵌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在艺术专业之路上的理解,鼓励和陪伴。

营造出家的气氛

学生辅导员李远,在进行教学质量严格把关的同时,将郑大艺校打造成学生的心灵归属地,让学生有存在感,营造出家的气氛是他的目标。用心做教育的同时,也要用心做学生管理工作。

来到郑大艺校禹州分校,学校会想尽办法让学生成为这里的主角,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学生生日Paty、微电影拍摄、社会志愿服务、“高考爱心送考车”、月末Paty、爱心慈善捐助等等举措,从细节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开始,力争让每位同学都融入到郑大艺校的集体里面,进而成为学生的心灵归属地。其次,学校还会定期给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艺校的学习状况和成长,让学生、艺校和家长形成良性的互动。

“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耐心,用心换心,把学生当亲人,学校把学校当家”这便是郑大艺校的管理举措。

永远保持一颗激情的心

挑选好的艺术培训机构是摆在所有学生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难题,优秀的艺考机构和优秀的艺考教师都过多的集中于省会郑州,造成了省会以外的地市和县市的考生因得不到很好的师资培训而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导致专业考试中竞争力不足。

禹州分校开设第一年的时候很困难:只开设播音、编导两个专业、距离专业考试时间紧迫、竞争对手无休止的排挤、学生和家长对这几个专业的陌生感等问题接踵而来,让他时常感觉到挫败感。但到2012年,分校成为禹州市招生人数最多的传媒类艺考学校,并在当年的考试成绩中以绝对优势位居禹州市第一名,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当初预想一样开心,反而认为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这份信任让我感觉到任重道远,担子依然沉重。于是在2013年增开空中乘务和影视表演两个专业,并力邀省内编导教学方面权威的尤昌甫老师全面负责禹州的教学工作,力求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更贴近专业考试内容,更全面、更权威是分校现阶段追求的目标。当年,禹州市播音主持、编导制作、影视表演专业的禹州第一名全部出自分校,并且本科上线人数远远超出禹州市其他培训机构的总和。

永远保持一颗激情的创业心,这是该校校长桑帅晖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也许只有这样,他才能把学校的发展当做长久的事业去做,才可以对学生一直保持关心呵护。

第9篇: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 中职学校 旅游专业 课改

近年来,随着松阳茶产业的发展,茶已成为松阳县的支柱产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茶与旅游业、服务业的结合,提出:立足于茶产业的优势,围绕“喝茶、品茶、用茶”,不断拉长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依托生态茶园开辟茶乡休闲旅游产业,加快茶园骑行道路、农家乐综合体以及茶叶博物馆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水平。

松阳职业中专作为松阳县唯一一所县属职业学校,应培养旅游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提升旅游专业学生在导游讲解、茶艺表演和酒店服务等方面的就业实操能力,为早日实现“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添砖加瓦。

一、松阳职业中专旅游专业的教学现状

1.在课程设置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专业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服务当地经济。

2.在技能竞赛上,无法有大的突破

在近年举办的丽水市旅游专业技能大赛中,虽说取得一些成绩(见下表1),但学生专业基本功扎实程度、技能水平和应赛心理素质还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未取得大的突破。

3.在专业生源上,好苗子过少

旅游专业一直是松阳县职业中专的冷门专业,学生中好苗子过少。虽然县政府、学校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经常举办一些大型活动让学生参加,但统计(见图1)显示,来自旅游专业的学生却非常少。

4.在实习安排上,基本处于空白

近年来由于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问题导致实习失败,目前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仍处于空白阶段。

5.在就业选择上,大多前往外地

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从小很少有机会前往城市,所以在毕业时,总是对外地充满憧憬,首选杭州、宁波等地作为发展城市。留在当地从事服务行业的专业学生相对较少,无法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二、松阳职业中专课改实施策略

1.基于当地旅游资源,理实结合,保证教学实习顺利开展

由图2可见,旅游专业的理论课改设计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改设计和拓展素养课改设计,实践课改设计包括校内实践课改设计和社会实践课改设计。

基于课改,松阳县职业中专旅游专业在理论课程设置上结合“茶文化”旅游需要,开设松阳景点讲解、茶艺表演等拓展素养课程,教学注重本土化,突出松阳旅游的地域资源,重点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主体性、地方性、实践性。

在校内实践课改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做中学、学中做”,中餐服务、客房服务、茶艺等课程尽量在实训室操作。

在社会实践课改设计中,针对“茶文化”旅游的提出,学校在每个学期中加入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与实习环节,把教室搬到社会。并通过设计实习管理协议书、实习日志登记表、实习鉴定表等,来保证教学实习的顺利进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

比如安排走访“茶文化”旅游经典线路,通过撰写导游词、到景区现场模拟讲解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导游专业素养;安排学生参加中国茶商大会志愿者活动,做好来宾接待、茶艺表演和导游工作;安排学生参观当地旅行社,了解旅行社设置和运作,学习设计旅游线路;安排学生在酒店服务岗位实习,在餐饮、客房、前厅等部门学习和提升酒店服务技能。

为更好地服务松阳酒店行业,满足“茶文化”旅游六要素中“吃”“住”的需要,学校在第五和第六两个学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在酒店、旅行社、茶楼等地,为学生更好地服务当地旅游业、服务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做好充足的准备,紧紧围绕“茶文化”发展战略,合力打造“长三角田园休闲旅游胜地”。

2.组建“职业中专师生茶艺表演队”,主动外出展示自己

2014年,为积极响应现阶段松阳政府提出的打造“松阳茶师”的号召,松阳县职业中专培训处与县农办共同组建“职业中专师生茶艺表演队”。表演队已多次参加县里开展的有影响力的茶事活动,如板桥畲族文化风情体验节、大木山旅游文化节等。“职业中专师生茶艺表演队”已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让学生能主动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展示自己,极大地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3.以各类竞赛和考证为契机,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一是利用每年举办的丽水市旅游专业师生技能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竞赛指导常规化,为学生的技能操作打下扎实基础。这些学生也将在日后成为当地的行业精英,服务地方经济。

二是利用每年举办的学校技能节契机,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在导游讲解和中餐服务项目上本土化,使得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快地服务当地经济,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

三是利用县旅游局每年举办的浙江省景区景点讲解员考证的契机,提高旅游专业班学生的景点讲解水平。鼓励旅游班的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培训,2013年首次组织学生考证通过率就达60%,走出了学校旅游专业学生景区景点讲解员空缺的尴尬境地。

四是利用餐厅服务员中级考证契机,提升旅游班学生中餐服务操作技能。在考证结束后,学生就能立马走上当地的就业岗位工作,并能做到持证上岗,提升“茶文化”旅游的配套实践服务水平。

五是利用学校培训处和县农办共同组织的“松阳县茶艺表演大赛”,提升茶艺社团技能水平和社会知名度。从近两年县里组织的大赛来看,茶艺表演队的学生已获得2个二等奖和5个三等奖的好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从事茶楼工作的实战能力。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