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园启蒙数学教学范文

幼儿园启蒙数学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启蒙数学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启蒙数学教学

第1篇:幼儿园启蒙数学教学范文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指的是以教育为主要目的而形成的幼儿园班级集体所进行的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让幼儿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理解客观世界的数字关系、逻辑思维的整合。教学活动是一个发现和认知的过程,在日积月累中慢慢丰富对数学的感性经验,从而建构表象水平,初步理解数学概念[1]。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

1.幼儿园有效教学

幼儿园有效教学是指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需要并“对症下药”。尽可能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降低教学消耗,增大教学所得[2]。幼儿园有效教学的前提是遵循一般幼儿教学活动的规律、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完成教学内容。如今,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有个基本的理念———“以学论教,学教结合”。从本质上来说,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教师组织幼儿所进行的有计划、有规模、有目的的系统学习的过程,建立在幼儿、教师与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新型学习关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幼儿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是幼儿数学学习的组织者。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铭记学习是让幼儿主动学习,并不是自己一味地去教,让幼儿被动接受。这种理念强调幼儿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心理上的探索、碰撞和融合。

2.幼儿园数学有效教学活动

幼儿园数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按照数学教学的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预设或生成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为中介,指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借助一定的教学材料,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数、量、形状、时间、空间等)进行感知、观察、发现、操作并主动探究的活动[2]。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会对教师所讲的大量知识进行整合归纳,日积月累地提高自身在数学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在脑海中积极主动地构建初级数学的基础模型,掌握简单的数学技巧和计算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大多会在课堂上创设一些“生活场景”来强化幼儿对数学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为幼儿提供了扎实的数学思维和方法,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帮助,这样的“生活场景”兼顾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原则和实践原则。

二、幼儿园活动数学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教师教学目标的锁定没有依据幼儿的根本需求

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在幼儿的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鼓励的积极作用。有教学目标作为依据,才能让幼儿教师在实施教学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按照一个方向完成,最终达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有的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的选定与制定的目标不明确,对于自己要讲的重点、难点,没有指向性,没有体现三维目标要求。出现目标文字描述没有以幼儿发展为主,文字描述不规范等问题。

(二)教学内容过于程序化,缺乏创新性

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来看,教师往往对幼儿的真实水平缺乏认识,再加上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教育内容呈现偏深偏难、严重脱离生活的倾向,从而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让幼儿被动地去接受。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性,既不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又不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生活逻辑,不能使幼儿感觉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新鲜感,没有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没有注意到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单一,以讲解法为主

大部分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以讲解、谈话为主,忽视了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数学教学活动作为抽象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应以幼儿的直观学习为主,应给予幼儿更多的感官参与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数学教学活动的学习是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为主要学习途径的。当前,教师忽视了数学活动的可操作性、游戏化等特点,对几何图形的学习、量的感知、数概念的学习等在教学方法上较为单一,缺少丰富性。例如,数学活动“5的组成”中,教师一味地告知幼儿5可以分成几和几,而很少去启发幼儿。相关活动的图片、操作材料等准备也不充足,活动过程中启发和引导不足,教学方法陈旧。

三、提升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

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正确把握与选择教学目标。但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指向性强,还要体现三维目标———认知、情感、态度,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应该是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感兴趣。在具体目标的选择和实践中,要把这一点放在首要地位,避免与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相矛盾[3]。教师还应该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准确合理地判断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符合什么样年龄段的幼儿,从而让教学目标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二)教学内容具有探索性和生活性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教学内容,而不是硬生生的概念。在对幼儿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具有探索性和生活性。例如,幼儿学习加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的场景:“小明的妈妈今天买了四个苹果,三根香蕉,那么小明一共有几个水果呢?”这样的引入能让幼儿真切地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它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重视幼儿的探索、假想和判断能力的形成,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辅助的方法便是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幼儿切实感觉到生活中所熟悉的方方面面离不开数学[4]。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游戏性和操作性

第2篇:幼儿园启蒙数学教学范文

一、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数学

比如,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观察物体的摆放位置。钟挂在什么地方?吊扇挂在哪里?我的床上有什么?我睡在谁的上面,谁睡在我的下面;下雨了,雨从天上落在地上,流进阴沟里;雨打在小草的身上,小草高兴地摇来晃去;雨落在水缸里,小鱼在里面开心地游来游去等。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感知空间位置;又如在散步时观察树木的粗细、高矮以及排列的规律;坐自行车时观察小树为什么会往后跑等。引导幼儿在有意或无意间通过感觉来感受环境中的种种信息。

二、结合生活经历渗透数学知识

教师应该提供生活化的材料。例如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等幼儿所熟悉的物品可以用来认识数字;在玩玩具时,区分玩具的大小、颜色;利用鞋子左右排列找规律;幼儿喝水时自己杯子的摆放位置,小毛巾上的阿拉伯数字等。女孩子们喜欢的发夹可以用来认识颜色形状,进行分类、点数、比多少等等。在生活化的游戏教学情境中,让孩子模仿实际生活中大人的情境,体验和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例如,在区域活动娃娃家中“模拟招待客人”,让幼儿学习招待客人时说话要有礼貌,还要请客人喝茶、吃饭,通过给客人递茶具、摆餐具、送点心等活动,积累了一一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同时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三、创设游戏活动渗透数学内容

维果茨基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们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高出一点。”而游戏又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快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猫妈妈只有1只,小猫有许多;捉到的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是黑的,其他是灰的,等等。通过游戏,幼儿感受了数字的含义,他们在游戏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情绪愉快,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帮助幼儿运用数学思想、知识、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是数学启蒙教育的目的所在。又如小班“认识大小”活动设计,以角色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熊小小”以极大的兴趣随“熊大大”生活,模仿“熊大大”的一举一动。“熊大大”穿大鞋,“熊小小”穿小鞋;“熊大大”睡大床“,熊小小”睡小床;“熊大大”玩大皮球,“熊小小”玩小皮球。在模仿中幼儿不知不觉对大小的概念有了具体印象,接着熊大大带着熊小小去散步,谁的脚步大、谁的脚步小。找一找原因再比一比谁的脚大、谁的脚小。经过反复比较、强化,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大小。

四、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数学

第3篇:幼儿园启蒙数学教学范文

在现在社会中,多媒体已经普及了,越来越大众化。多媒体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和工具。多媒体技术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系的现象、问题以及信息,使幼儿能够从中获取线索和信息,从而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有效地提高幼儿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在以往传统的幼儿数学教学观念中,大多都是以教师口述加黑板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还有的幼儿园就是依靠模型玩具和教学工具来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幼儿听得是烦躁不安,课堂效果会变差。这样的方式,久而久之,会使幼儿产生视觉疲劳和听觉疲劳,对模型玩具和教学工具的兴趣也会随时间而冷却。幼儿数学的教学质量自然会下降。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幼儿制作课堂教材,就会把幼儿数学课堂教学带到一个新的层次,多媒体强烈的画面感和音效,再加上色彩和动态,能够给幼儿数学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把课堂教学进行得有声有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幼儿创设现实中经常遇到的场景,比如,创设吃饭情景时,让小朋友去拿碗和筷子,家里多少人就相应地拿多少套,让幼儿产生这种数学意识,可以帮助幼儿在生活中的实践,以及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来,以此来提高幼儿数学的成绩和质量。

二、请求家长帮助,配合完成和提高幼儿数学教学质量

想要提高幼儿数学的成绩,如果只是单方面靠教师努力还是不够的,教师只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因为是幼儿,所以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家里,和家长们在一起相处,因此,幼儿的数学成绩想要得到提高,就需要有家长的配合。现在家长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就是教师的事情,其实不然,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才是最大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一些家长进行教育观念的改变,可以开家长会,或者是给家长写一封信等,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可以配合幼儿教师对幼儿们进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教师与家长配合,教师给幼儿留家庭作业,让家长来帮助完成。比如,可以让幼儿与家长出去买菜时,让幼儿来付钱,这样可以增强幼儿对数字的敏感,懂得一些在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基本应用。这样,提高幼儿数学的教学质量就会变得相对轻松和容易。

三、总结

第4篇:幼儿园启蒙数学教学范文

一、在教学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原则

幼儿园的幼儿一般是3~6岁,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模式为主。因此,教师就应该结合数学这门课的学科特点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周围的现实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具体的学习、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

二、教师要做幼儿知识的传授者和创新思想的培育者

1.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幼儿创造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活泼的、轻松的教学气氛,更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及时捕捉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新思维,并且不断地对这些兴趣点和新思维进行鼓励和培养。

2.教学活动中应不断启发幼儿的创新性思维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应不断启发幼儿的创新性思维,并及时地鼓励幼儿积极地进行探索,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和教师对他们的赞美。这样会很好地鼓励幼儿不断地去发现和探讨,这些创新性思维就会不断地得到开发。

三、教师应及时抓住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不断学习的动力。幼儿的思维以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为主,教师应把抽象的数学教学主动地变成形象的、具体的教学,让幼儿从被动地学习变成主动地学习知识。

1.不断创造情境教学的模式,在情境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的、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幼儿学习数学的时候,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同时还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创设情境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幼儿在好奇、有趣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地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发和拓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2.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质疑,不断启发幼儿的求异思维

幼儿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地对世界有了更新的认识。那么,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质疑,并且在数学的学习中也应该大胆地进行质疑。教师可以告诉幼儿,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有大的质疑就会有大的进步,有小的质疑就会有小的进步。同样,在数学的学习中,也应该进行大胆的质疑,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

3.巧妙利用创新思维的提问方式,让幼儿进行积极的思考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提问的方法,来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让幼儿多思考问题,多动脑筋,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转化为一种思考的兴趣,有了这样的兴趣之后,让幼儿在不断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更好地开拓和发展新思维。

四、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1.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愉快的、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幼儿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可以大胆地进行创新和探索。面对幼儿的创新和探索,教师应该及时地进行鼓励,并且不断地给幼儿解决疑难问题,及时点拨他们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在不断的成功和失败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此来保护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2.在教学中穿插游戏,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幼儿爱玩、爱游戏、爱看动画片等形象的东西。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特点设置各种各样的小游戏,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学习到知识。在游戏的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幼儿求胜的心理,来不断地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在数学的教学中,渗透游戏环节,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

第5篇:幼儿园启蒙数学教学范文

一、数学教学材料的生活化

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因而数学活动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只有选择那些合适的、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活动中学有所得。

(一)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数学操作材料

数学材料既受幼儿喜欢又能满足幼儿的操作需要,如小石子、开心果壳、瓶子、盒子、回形针、珠子、各种瓶盖、纽扣等。多样化的学具,激发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例如,小班幼儿在学和小的知识时,老师提供了颜色鲜艳的大小纽扣。在学习颜色分类的时候,教师提供各种颜色的玩具、瓶盖、盒子等,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

(二)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数学操作材料

幼儿的经验来源于生活,因此,选择幼儿熟悉常见的材料能够帮助幼儿更快地学习数学。例如,在引导幼儿认识5以内的数量时,我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而又喜欢的苹果作为教具,通过让幼儿点数实物,让他们具体形象地了解数量的概念。

二、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在选择数学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引导幼儿学习两两配对的时候,我选择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手套、鞋子、袜子等,让幼儿学习配对分类,并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大小不同的杯子、勺子等,引导幼儿按大小分类;提供幼儿日常玩的玩具,引导他们将玩具分类放在篮子里,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又让他们发现生活游戏中处处有数学,并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数学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运用生活化的手段开展幼儿数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情境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并在情境的渲染下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

在开展按颜色间隔规律排列的活动中,我创设了“小兔过生日”的情景,引导幼儿观察小兔家里哪些地方藏着颜色间隔的秘密,在幼儿有了经验之后,引导幼儿自己操作设计裙子作为生日礼物,裙子花边按颜色间隔排列的规律。通过情景式的教学,孩子们生动形象地了解到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规律,提高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营造互动的数学学习氛围

在新型的师幼互动中,教师应当适时、适当地给幼儿提供隐性指导,从而营造学习氛围,启发幼儿思维,引发幼儿之间的互动。

例如,在数学活动《小熊运西瓜》的活动中,幼儿操作的方法各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以下是两个小朋友的交流:聂聂说:“小推车一次可以运3个大西瓜。”而旦旦神气地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的小推车可以运5个西瓜,因为我的西瓜小,运的比你的多。”这个时候我表扬了他们两个,同时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我们换一辆小推车,那么运的西瓜的数量会怎么样呢?”就这样孩子们又开始了思考与操作。

四、营造生活化的数学学习环境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而又科学的数学学习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班孩子的记号笔、蜡笔、《幼儿画册》等都是分四组分别放在四个架子上的,但是在每次作业之后,我发现他们总是把本子等放在别的组的架子上。通过和搭班老师商量,我们将四个架子分别贴上相应的点数,要求按组序将东西放在相应点数的架子上,这样一来,书、笔等都摆放整齐了,孩子们取书的时候也方便了。

五、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孩子们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能力强,只要老师一点就通;有的孩子能力比较弱,反应差一点。这样的话就要求老师因材施教。

如在开展小班数学《变得一样多》的时候,我将幼儿的操作材料进行了设计:正面提供的是5以内的几组图片,让幼儿点数,发现多与少,并用添上或者去掉的方法,使得两组物体的数量变得一样多,在反面提供的是7以内的图片。这样能力差的宝宝完成正面内容,能力强的宝宝则可以继续完成反面的内容。

六、家园合作开展数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家园合作,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数学教育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认识纸币的时候,我们利用娃娃家、菜场、银行等游戏,激发孩子们对钱币面额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并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请家长带孩子去菜场买菜、去超市买东西等,进一步巩固幼儿对钱币的学习。

第6篇:幼儿园启蒙数学教学范文

一直以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数学就是计算。然而,数学究竟是什么?现代教育家普遍认为,数学是模式数学。正如哲学家怀特海的表述:“数学是在从模式化的个体做抽象的过程中对模式进行研究。”[1]反过来,对这种抽象化模式的研究,又具有现实的有效性――帮助解决现实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这是和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大众数学”的教育观念相一致的,即:(1)人人学有用的数学;(2)人人掌握数学;(3)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2]而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数学启蒙教育,就是要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幼儿学会主动学习。

1 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育,让幼儿体验数学的重要和乐趣

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幼儿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1 创设情境,在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体会数学

传统的幼儿数学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重视的是如何教知识,幼儿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他们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易调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幼儿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幼儿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努力把枯燥无味变为生动有趣,挖掘孩子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促使幼儿快乐学习、投入学习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独特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幼儿一旦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积极主动。那么怎样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寓教于生活,寓学于生活,让幼儿从兴趣出发,使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满足,从而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把学习数学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每一次数学活动。例如在组织小班活动《有趣的图形》时,我们以“郊游”为活动情节,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利用户外环境,复习幼儿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利用吃饼干,通过互相讲,个别讲,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使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把现实生活作为学习数学的起点。

1.2 巧借游戏,在生活化的数学材料中学习数学

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因此在数学活动时,尽量采用游戏的活动形式,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简单重复的练习变得生动。如在复习按颜色分类时,我创设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情景,以“采蘑菇-放蘑菇-请客”等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以角色的身份,轻松、自然的完成各种操作任务,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活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数学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愉快。

1.3 联系实际,在现实化的生活中使用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很多具体的问题都是数学问题的具体表现,都可以归化为一个数学问题。例如,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常见的平分问题――分加餐;分类问题――男孩儿、女孩儿轮流如厕;排序问题――男、女交替排队等,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只是一些小事,即使它们是数学问题但对幼儿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然而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幼儿提供了学习数学的素材,反过来数学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了世界。

2 在操作中进行数学教育,让幼儿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他们获得数学知识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动手操作去发现和掌握。皮亚杰指出:“数学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数学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获得,而是从改变客体的行动中获得,这种获得来自于儿童的动作及这些动作之间的协调,而且需要不断反复才能达到动作的内化。”操作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教给幼儿的数学知识应尽可能让幼儿在可直接操作的活动中去掌握。事实表明,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不仅会感到轻松、快乐,而且会记忆深刻,不易遗忘,能够大大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我和鞋宝宝做游戏》时,我选择了幼儿最为熟悉的鞋子,作为本次活动的操作材料。由于孩子们与鞋子每天都在打交道,不存在距离感,幼儿能够很快进入到操作层面,在和鞋子做游戏,不断操作的过程中,对给鞋子配对这个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动作的逐渐熟练,他们在头脑中内化了配对的要求,知道了什么样的鞋子应该放在一起,从而不仅会给自己的鞋子配对,而且还会给不同的鞋子配对。因此,幼儿通过把直接形象的操作活动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游戏中自然就学到了新知识,从而增强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在教育中引导探究式学习,让幼儿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指为了发展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注重在“参与”、“实践”和“操作”,让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体验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在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对结构性材料操作的同时有所发现,然后在幼儿努力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研讨,表达他们自己的思维,互相启发与补充,逐渐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概念来,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7篇:幼儿园启蒙数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创设情境;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36-01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数学作为一门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课,人们形象地称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幼儿园进行数学启蒙教育,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学,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适当教孩子们一些数学的初步知识,才能促使孩子的思维和智力得到较快的发展。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使他们更好地投入数学活动中去呢?因此,从事幼教工作多年的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数学活动中,怎样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把数学教学融入到幼儿园各科教学活动中呢?根据现代幼教理论,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能快乐有效的学习,关键在于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设计有趣游戏,使幼儿乐在其中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幼儿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让妙趣横生的做做玩玩进入课堂,能使幼儿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如个体活动游戏“火眼金睛”:让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各种物体(圆形、长方形、梯形等)分别有什么特征?通过幼儿的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几何物体的特征及异同;区别“左和右”的游戏贴尾巴:前面放着缺少尾巴的猴子,让一幼儿蒙眼听其他幼儿用方位词指示将尾巴贴到相应的位置上,幼儿会集中精力辨别左右以致完成任务;在上“统计”课时,幼儿小组合作统计戴帽子的和没戴帽子的、穿皮鞋的和穿运动鞋的、穿夹克和穿毛衣的等相关问题,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统计办法,小组间比赛,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在“猫捉老鼠”的师幼互动游戏中让小班幼儿感知“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一只猫妈妈,许多小猫;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老鼠中有1只黑的,许多是灰的;小老鼠中1只是白的,许多是灰的等等。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广开思路

爱想象是人的本能。恰当的、精彩的问题对幼儿来说很有吸引力,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如教学“5的加法”时,我以熊猫宝宝过生日时准备许多水果招待朋友的故事为线索,让幼儿在情景中体会加数与和分别代表的意义。并激发幼儿的想象,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加法题。幼儿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热烈。如教学“8的分合"时,让幼儿自己探索8可以怎样分?几和几合成8?怎样分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就能对所学知识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幼儿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关注学习过程,让幼儿体验成功

积极关注幼儿参与学习的过程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幼儿积极参与的教学应该是失败的。如“争分夺秒”中引导幼儿用眨眨眼、拍拍手、喘喘气来表现一秒钟,带领幼儿慢跑一分钟,跳一分钟绳,玩一分钟滑梯等,在关注幼儿的同时,积极创设机会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天真活泼好动的幼儿对什么都好奇,教师要抓住各年龄段的幼儿心理特点,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手段呈现学习内容。如学习“排序”时让幼儿给爱美的小公鸡设计串项链、教学“顺数和倒数”时用多媒体大屏幕上小猪上楼梯的动画情景吸引幼儿,有了外在的诱惑力,就会诱发幼儿的内在需求,从而去积极探究,发现问题,突发奇想,理解新知,乐在其中。有了这样的体验,幼儿才能感到探究的趣味所在,当取得成功时,那份喜悦是别人难以体会的,可以说喜悦是发自内心的。再运用“你回答得真好”“你来试一试”等表扬、鼓励的语言对幼儿的表现作出肯定评价,它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产生愉悦的情感,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学以致用,让幼儿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如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幼儿通过“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具体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等。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实现了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

第8篇:幼儿园启蒙数学教学范文

关键词: 数学操作活动 游戏化教学 思维能力

数学这门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的学科,不只是数数和加减运算,也不只是乏味而枯燥的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而是融入于我们真实的生活之中,时刻存在于许许多多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事件和细节中。《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是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成长的。”其中十分强调游戏对于幼儿的作用。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生命赋予的活力和乐趣,所以我们要培养幼儿在孩童时期就能感受数学的乐趣,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充满了时代气息、充满了生命活力,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环境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可以和幼儿互动的教育环境,不仅对教学有辅助作用,还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数学教育是教师与幼儿共同交往的过程,宽松、愉悦、融洽的人际关系虽然是无形的,但它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如地进行探索操作活动,使优越的物质环境得到有效利用。每个孩子学习数学的方式、速度是不同的,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速度学习,孩子就会获得愉快、成功的体验,给幼儿的操作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幼儿尝试、发现、寻找不同答案。当然,教师对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持肯定、鼓励、建议、启发的态度,逐渐引导幼儿参与数学活动,并喜欢数学活动。

二、重视操作活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由此可见,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初步掌握数学知识的作用很明显。特别是幼儿年龄小,对于干巴巴的讲解并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能允许幼儿多动手,那呈现的效果就不一样了。动手操作能充分调用幼儿的各种器官,能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数学经验,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使幼儿的逻辑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其他方法所无法替代的。幼儿的动作发展在幼儿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脑指挥双手,双手又促进大脑,让幼儿多动手,可以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在数学活动中,我们要引导、鼓励幼儿通过操作、实验、运用感官进行探索、尝试,获得直接的体验并自己得出答案。

三、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操作欲望

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尽量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数学操作材料,如生活中的自然物品,使操作材料在正规数学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

1.提供的材料应丰富。多变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应该尽可能的丰富多样,这样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幼儿兴趣及探索欲望。幼儿熟悉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水等;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果壳、冰糕棒等;成品材料,如扑克、积木、积塑玩具等,可以说生活中的任何物品都可成为数学活动中的材料。

2.提供的材料应有层次感。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孩子之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从而使每个孩子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数学活动中准备的操作材料要做到难易结合、简复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和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如剥花生统计时,我将统计表设计成三种形式,分成三种难度,能力强的幼儿用第一份,依次分配下去,这样幼儿操作时就顺利多了,而且效果更好了。

3.提供的材料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由于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他们应该是半成品或者是自然物品,幼儿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探索,动手操作才能可以完成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4的分合时,我提供了很多树叶,请幼儿根据图示将树叶摆放上去,这比直接让幼儿用数字摆放有趣多了。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技术,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必须是科学的。”幼儿园教育是针对学龄前的儿童,他们的年龄小,但是兴趣广泛,好奇心重,爱玩游戏,他们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比较抽象的事物还很难大量接受,促进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才是真正早期开发幼儿学习潜力的途径。根据幼儿园幼儿年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多样、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游戏互动、师生参与的教学形式,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求。

五、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使幼儿身心愉悦

第9篇:幼儿园启蒙数学教学范文

摘 要: 数学取自于生活,并用之于生活。当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时,数学便随之产生,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数学教育应融入生活。这便要求教师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数学环境,以供幼儿感知、探索和操作。

关键词: 数学教育 生活化 数学环境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教师或成人指导下,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究的过程。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对促进幼儿思维发展有重要作用。

根据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幼儿只有通过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自由探索和亲身体验,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自我建构才会获得发展。当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逐渐学习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数学就自然产生了。

因此培养幼儿的数学教育,既是幼儿生活的需要,又是其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那么生活中如何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呢?

一、引导幼儿感受生活数学,激发兴趣

幼儿天生有着一种好奇心、求知欲,喜欢到处拨拨弄弄。他们在不断感知着数、量、形、类别、次序、空间等数学知识。新《纲要》在科学领域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中给幼儿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操作探索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创造环境感受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重在“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生活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可见,幼儿园的环境与幼儿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一)环境创设坚持以幼儿为主体

环境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幼儿依赖于环境并作用于环境。而对于幼儿的数学学习和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来说,环境的创设及材料的提供更是极其重要而富有价值的。不同年龄的幼儿感知事物经验不同,小班动手能力弱,物品不宜太复杂,如可以在娃娃家数数家庭成员获得感性经验。中大班基本能进行独立活动,可以适当增设难度。我们要结合数学知识,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具有意义的操作材料环境,鼓励幼儿发现与交流,多让孩子动手做,动嘴说,动脑想,使孩子接受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良好的数学兴趣,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当然教师自身要对活动感兴趣,如果没有为学生营造适合他们学习的氛围,孩子的兴趣从何而来?因此老师首先要创设宽松平等的精神环境,用激情感染孩子,和他们打成一片,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把孩子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产生学习欲望。如老师的体态语言、精神面貌、夸张的动作,活动中适时地向幼儿提出:“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都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在生活中利用物质环境引导幼儿积累相关生活经验

在孩子的身边蕴含许许多多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数学情景和事例,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生活中数学教育资源,引导孩子发现、感受数学的美。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幼儿接受新知识的准备。因此在生活中要利用物质环境引导幼儿积累相关生活经验。在数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数学内容、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件,创造模拟生活环境。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比如教师可以把整理东西这一事件创设成教育情境——准备一些杂乱的衣物、玩具,请幼儿充当“小管家”,请幼儿按一定规律分类整理摆放整齐;也可以请小朋友们开超市,把仓库里的玩具、食品、日用品分类摆好。

三、充分利用空间与材料,引发幼儿自发自主地探究与学习

(一)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材料。

幼儿园数学活动操作材料尽量是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当地的资源和安全的废旧材料,一是可以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二是让幼儿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另外节约教师制作教具的时间和幼儿园的物质资源。在准备操作材料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材料,另外,幼儿在活动前或活动后可以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有关材料。比如认识几何体,可以让幼儿自己寻找家里身边幼儿园里相关物品带到幼儿园与同伴交流分享,也可以布置延伸活动让幼儿急需寻找家里或身边相关形体的物品。

(二)关注材料与活动内容本身的系统性、层次性

在区角活动的数学材料投放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发展水平,更需要关注活动内容和材料本身的系统性,即数学知识结构本身的逻辑性、层次性。因此,有关材料的投放应当是有序而递进的。例如:在数学区角活动中,教师投放不同颜色,粗细不一,以及不同点子数量的塑料瓶、塑料管和花片,让幼儿自由挑选进行插花片,促进幼儿分类、对应、匹配、数、量等相关概念的发展。

(三)体现材料和活动内容的动态性、开放性

数学活动材料的投放需要一定的开放和变通,如刚才的“插花”材料,教师既可以根据幼儿的操作和活动情况及时地调整材料的难度,合理变通,又可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做出合适他们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可见,越是低结构化的材料和内容,越能引发幼儿个性化的、自发的学习和研究。

四、将数学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除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之外,渗透于其他教育活动和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也不容忽视。要将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发挥整体教育功能。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组织方式都十分丰富、灵活,教师应该抓住契机,深入研究,为更好地达到数学活动目标而努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也成为幼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不同于成人,他们建构数学概念首先来源于多种多样的活动过程,幼儿在活动中,特别是他们主动参与游戏过程,通过自己的动作建构数的概念的,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幼儿的一些喜好,从他们喜欢玩,喜欢做的事情入手。生活中充满数学知识,因为数和形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由于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因此可以让幼儿在幼儿园里寻找有关数学知识。如上下楼梯时可以让幼儿一边走一边计数阶梯的数量;整理玩具时,让幼儿学会分类放;散步的时候,有意识地指导幼儿观察树的高矮、粗细。午餐时比较一下碗、勺子数量的多少;让幼儿把数学概念与生活联系起来。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可以说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幼儿分类、排序、认识形体和空间、测量的对象,要善于利用这些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能随时随地地学,不断积累经验。

(二)在游戏中累积数学经验

苏霍姆斯基曾说:“世界在游戏中向幼儿展现,儿童创造才能也是在游戏中显示的,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满的智力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讲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明确定位于:“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经验。如积木游戏包括空间关系,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在游戏体验中能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在各种角色游戏中,更有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如在商店的游戏中名幼儿可以讲商店分类摆放,并在买卖的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和序数等知识。在游戏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的概念。

(三)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内容

各领域教育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一定的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教育内容。例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幼儿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如花朵、蝴蝶、贝壳等,使幼儿感受排列形式上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

有目的、有计划的数学启蒙教育不仅能让幼儿亲自参与各种数学活动,还能够诱发幼儿主动学习、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创造能力,进而逐渐产生对数学的持久兴趣。当然幼儿的数学教育是由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共同完成的,这三方面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组成的教育整体,而家庭教育是整体的起点和基点,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数学的教育热情与主动性,挖掘蕴藏在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总之,教师要善于创设、发现和利用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活开展活动,让数学教育更加生活化,使幼儿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并能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生活问题,从而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慧琳.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探析.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2]黄瑾.学前儿童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谢玉萍.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研究[J].山东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