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什么是诚信教育

(一)诚信的含义

中华传统美德被世界各国所认同,并纷纷效仿。在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里,诚信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所需要遵守的重要道德准则。古代先辈们非常重视诚信,也对诚信有许多叙述。论语中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诚信的理解与定义。我国历史上,诚与信是两个词。两者之间在中华传统美德中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但是我们在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诚信二字已经被人们用作一个词。“诚”主要是指人们本身的道德修养,以人本身为中心;“信”则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承诺,是一种实际行动。在现代社会,我们常用诚信来表达一种做人处事的诚实守信,“言必行,行必果”的状态。从古至今,人们都以诚信来判定这个人的好与坏,是否值得真心交往,是人们待人处事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体现,也是人与人交往必备的基本准则。

(二)小学生诚信教育

小学生的年龄多在6~13岁,这个时间的孩子,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在快速地成长,这个时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对他们来说非常的关键。小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学校、老师、家长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完成,单方面努力是不能全面教育孩子诚信发展的。小学诚信教育就是要小学生理解诚信是什么,诚信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包括很多方面:诚实待人、不欺骗、考试不作弊;有责任心、守时、对于承诺的事要说到做到;勇于承担责任,犯错之后不推卸责任,积极改正等等。

二、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的诚信教育书籍也样式繁多,《训蒙文》《千字文》《白鹿洞洞规》等都是我国古代教育人们诚信做人的书籍。近代的陶行知前辈也对诚信有独到的见解,“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可见从古至今,诚信教育在我国的重要地位,这也是我国教育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学校是直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主要环境,班级里的氛围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为了获得可持续化发展,诚信教育要摆在所有道德教育的首位。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如管理方式不科学、管理过于书本化、管理过于单一等。

(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诚信教育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种传承,诚信教育在我国传统美德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体现出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我们判断一个人可靠程度的重要准则。诚信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针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小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已经极大的引起了国人的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都以诚信为基本原则,只有诚信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跟社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诚信教育是塑造学生优良品质的前提,在当今社会,外表上的美已经不再真实,只有心灵上的美才是不可更改,不能表演出来的。只有正确健康的心理素质,把小学生培养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优良品格才能更好地帮助我国社会的发展,让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高。诚信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诚信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主义稳固、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结束语

第2篇: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同时,提出了三个“充分认识”的要求,即,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建设诚信社会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必须从小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认真抓紧抓好。诚信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就学校开展诚信教育活动阶段总结如下:?

一、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认识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成为追求高尚的公民。因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在于坚持讲“诚信”和“诚信教育”。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校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讲诚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是切实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落脚点,也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教会学生做人的着力点。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处处离不开“诚信”,否则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会让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的事也可以不办。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读书做人,成就再大的事业也必须从学做人开始。对于学生来说,讲“诚信”,是一封无字的介绍信。讲“诚信”,一是要求诚实守信,有错就改,养成良好的处世立身品格;二是对待他人信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情之前一定要慎重,认真地想一想,自己能做到的才答应。跟教师、家人、同学、朋友相处,时时处处离不开诚信,保持诚信的立场,老老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与老师、同学真诚相待、和睦相处。?

二、开展诚信教育活动的要求

(1)切实加强领导。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这一活动,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素质实践,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2)制订教育计划。学校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具体实施的计划,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分层次有重点地制订各年级段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和主题。?

(3)营造活动氛围。学校利用宣传栏、板报、广播等各种形式向全体教师、学生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并扩展到社区和学生家庭,营造诚信教育的良好氛围。?

(4)教师率先垂范。开展诚信教育,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行为是关键。学校领导和教师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开展诚信教育首先要确立诚信立教意识、确立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是服务者的观念,通过各种制度建设及对家长、学生承诺等方式树立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新形象,把诚信教育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发挥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

三、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

诚信教育的内容很广泛,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对诚信的体验,积累经验,为诚信道德提升提供基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具体的诚信教育的内容是:

(1)文明礼貌教育。文明礼貌是诚信品质的外在表现。文明礼貌教育,包括各种场合的文明礼仪,文明的行为举止,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通过外在的文明礼貌行为实践养成诚信的内在品质。?

(2)遵纪守法教育。自觉遵守社会、学校纪律和法规,是一个人良好社会信誉的标志。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各种纪律、规章制度,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等。?

第3篇: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比较研究;诚信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理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书《礼记・祭统》有云:“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宋学家朱熹乃是大儒,他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将诚信作为民族安身立命的传世之宝。更有无数人因诚信二字名留青史,如《北齐书・尧雄传》,“雄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新唐书・曹华传》曰:“华虽出戎伍,而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故参知政事吴兴李公,以诚信质直事孝宗。”,《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

然而,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学界对诚信教育的研究虽多,却仍有不足。就国内而言,近十年对诚信及相关教育的研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有关结果数量过万。这些研究绝大部分不外如此三类:一,弘扬国粹,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孟二说中的素材进行挖掘,与新时期特点相结合;二,对比国内外诚信教育研究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完善本国的诚信教育;三,跨专业领域研究,以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和思路来观照诚信教育。国内诚信研究有所成就,但仍存在以下不足。时间上存在滞后性,诚信教育研究与诚信研究不同步。诚信教育研究分布极不均衡,研究对象集中在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研究有很大缺憾。

国外的诚信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比较明显。在萌芽阶段,诚信教育研究“美德化色彩”较强。确立发展阶段则以“契约化”为主要特征。近现代西方诚信教育研究进入繁荣期后,各种诚信研究结果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践行,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西方诚信研究的研究对象大致可归为两类:主观主义之诚信与客观主义之诚信、作为社会美德的诚信与作为个人美德之诚信。对作为个人美德之诚信的研究分支林立,形成了三个理论派别,即自我整合诚信理论、身份认同诚信理论和廉洁诚信理论。三者皆将个人美德的诚信认定为个人美德。

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研究方法依靠诚信测量表、问卷,具有片面性、表面化。这是对诚信教育之概念的内涵、各个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所致。由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过程,可以将诚信教育分为诚信认知教育、诚信情歌教育、诚信意志教育和诚信行为教育等。诚信教育中的大部分问题在于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冲突。也就是说个体能够认识到诚信行为的重要性和意义,但执行上有一定的困难。根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间的矛盾指向不同,可进一步将知行冲突分为诚实知行冲突和守信知行冲突。个体由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过程既是连续的,也是中断的。这一过程的分类有四,根据认知与行为间对应关系的不同又可进行四种分类。知行转化的过程理论较为繁复,并且与实际操作、学生情况等难以量化的要素关系紧密,这就给研究方法的量化、深化及信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其次,研究对象过于集中,分布不均。国内外有关研究俱以成年人为主,将目光集中在高等教育中。相较而言,对儿童、青少年的诚信教育有所不足。然而就个体诚信发展的阶段来看,儿童及青少年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教育制度来讲,就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诚信教育十分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小学低年级的诚信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小学低年级――是学生乃至个人诚信发展的开始阶段,是学生诚信教育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一时期,诚信教育工作将事倍功半。然而诚信教育研究在这一阶段的不足导致了实际教育工作中理论的缺席。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这一研究缺陷应尽快弥补,并向西方诚信教育研究学习,让理论的繁荣发展与实践齐头并进,使二者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相互学习和补充。

最后,诚信教育研究对实际教学工作的评价和指导难以落到实处。诚信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大把大把大部头的理论论述,而是对诚信教育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有所促进。与国外林立的理论派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我国的诚信教育研究显得比较单薄。国内学术界尚未形成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理论与实际情况的差距较大。我国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高素质师资力量的缺乏和教师培训机制的表面化则加剧了这一问题。

综上所述,比较中西诚信教育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国内诚信教育的研究应在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理念的同时结合国内教育情况的实际,研究要落到实处,注意地区间的差异;研究方法需结合理论进一步改进;改善研究对象分布不均,关注儿童、青少年的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叶晓青.初中历史教学中诚信教育的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3,(第7期).

[2]郭欣,王晓波,杨帆.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文明素养:高校诚信教育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z1期).

[3]汪波.童谣与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第11期).

[4]赵利平,刚.关于农村青少年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第32期).

[5]林兴岚主编.诚信教育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8.

[6]肖周录,王永智,许光县著.诚信教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03.

[7]宗山编.诚信教育青少年学习读本.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10.

[8]当代西方大学学术诚信及学术诚信教育研究综述[J].首都教育学报,2009,(第9期).

第4篇: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但是不知何时起,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了假唱、盗版、论文抄袭、网络诈骗、食品安全问题,甚至出现路边老人跌倒,旁边无人搀扶的现象。不可否认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带来物质文明、观念开放的同时,道德滑坡、精神污染、自私、冷漠等现象也与之俱来。这些缺乏诚信的现象也在影响着现在的小学生们,他们中不诚信的现象也令人担忧。

广州市在2007年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对6所小学的14个班级、600余名学生(五六年级学生占500余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98.7%的小学生承认自己说过谎话,89%的小学生都曾抄过别人的作业;而小学生坦言,47%的父母有过不诚信行为,38%的小学生表示无法与父母坦诚交流。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重视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学生的这种不诚信的状况难道不值得我们这些教师思考吗?

造成小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很多,究其原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上缺乏诚信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社会诸多领域存在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之弊政,重形式、讲包装、中看不中用的种种“假货”,“假药不治病,假酒要人命”的损人利己的假伪欺诈等,这些都大大影响了社会诚信氛围的形成。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们所能感受到的社会诚信道德氛围,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诚信观的形成。

第二,家庭教育忽略了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家长重孩子的文化成绩,轻孩子的品德发展。另一方面,家长素质不高,不能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子女,甚至对孩子的道德行为的建立起到反作用。如家长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诚信是导致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第三,学校的道德建设观念薄弱,应试教育主导小学生的一切学习和生活,而且教师对学生养成诚信品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养成诚信品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评价手段还存在着贴标签的现象,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建设诚信教育的阵地,进而以学生影响家长,为共创诚信社会发挥先导作用、示范作用。

第四,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身体心理不成熟期,情绪波动较大,也容易受周边环境和事物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就格外重要。正确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不良的行为习性反而会危害孩子的一生。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久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

我认为,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从长远着眼,从细处着手: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诚信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老师是学生们最信任的人,一个讲诚信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学生。教师要做到诚信,并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去做好育人工作。教师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教师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学习水平、工作作风……甚至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印在学生的心里。因此,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不但要做到“教书有术尽心,育人有方耐心”,而且要时时处处谨慎行事,率先垂范。

二、开展多种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诚信教育

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在教学时,我们要针对学生在道德实践的模糊程度,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的道德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思考,亲身尝试中探索。另外,我们还要让他们在实际活动及时看到自己的成绩,受到成功的鼓舞。我们把“以德治校,诚信育人”作为教育理念,在学生中开展“我与诚信有个承诺”签名活动,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对自己做出承诺: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不偷盗,不浪费粮食,节约水电,讲究卫生,爱护一草一木……我们还结合课文教学,进行“无人售水”、“无人免费借雨伞”的诚信实验,然后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诚信辩论。旨在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学生透过现象,提高对诚信的认识,加深对诚信精神的理解,真正让诚信成为时时、事事、人人的行为准则。

三、营造诚信的班级氛围

建立班级学生的诚信档案。建立诚信档案,使每一个孩子在班级都有了一个信用记录,包括学习习惯上的诚信表现(如考试是否作弊;作业是否抄袭;有没有谎报学习表现等)和行为习惯上的诚信表现(如不与同学、老师撒谎;班级图书及时、完整归还;做错事情是否勇于承担责任等)。同时对于不诚信的行为要是非分明、奖罚分明。如可在班级中协商决定:做错了事,只要诚实地说出来,就可以减免处罚,否则要加倍惩罚,因为错而隐瞒,便是错上加错。让孩子意识到:犯了错误只有主动承认并纠正,才是最聪明的做法,这样不仅不会受罚,还会因为诚实而受到表扬。这除了要求老师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外,还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体谅孩子的苦衷。面对他们的错误,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一通了事,而要使他们既明辨是非,愉快地改正错误,又能摆脱苦恼。这样,孩子自然会乐于将所犯的全部错误诚实地告诉大人。

第5篇: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诚信在个人素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笠。高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健时期,而高中生则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与希望。高中生的诚信状况,是衡量其今后是否能成为国家合格人才的标准之一。

一、高中生诚信现状及表现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诚信或道德问题,这其中包括普通百姓、专家学者甚至政府官员,当然学生本身、家长以及教师对这个问题也都尤为关注,由此凸显出学生诚信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们对学生诚信或道德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中的诚信问题。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考的压力迫使学生不得不注重对学习成绩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身的各项利益都有着紧密关联。成绩好的学生能够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得到比较积极的评价或反馈;而成绩不好的学生所得到的评价或反馈中则以消极的居多。这些也迫使学生不得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促使他们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成绩,从而能够得到更多正向的评价或反馈。一些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每到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只有试图去抄袭别人的答案;尤其是在比较重要的考试时,作弊现象可谓是屡禁不止,一些学生为了得到较好的成绩,采取夹带、偷看、收买别人的答案甚至偷盗试卷等不诚实的手段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还会妨碍整个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发展。

(二)日常行为中的诚信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与否,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做到诚信就可以了,但事实恰好与此相反,要想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需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同时还要持之以恒。“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从一些看似“小”的事情上做到诚信,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不少人不能做到这一点,比如乱闯红灯、随地吐痰等。除此之外,学生在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为了获取较多的零用钱,不惜欺骗自己的父母,甚至老师和同学。在人际关系上,主要是同学彼此之间不很信任,不愿意说真话。学业诚信确实很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也不容忽视,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人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思想品德中的诚信问题。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年轻一代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品德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强调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敢于奉献的精神和作风仍然必不可少。如今,不少中小学生都不完全具备或养成上述优秀的品质。在学校,铺张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至于艰苦朴素的作风,更是很少学生能够养成了。

二、高中生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1、高中生自身的特点。高中生一般处于16-19的年龄阶段,正在向成熟的青年期迈进,因而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接触的社会面不断拓宽,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心理上呈现一种社会化趋势。同时又受自身学识和社会阅历所限,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思想容易走向片面和极端化,感情容易冲动,如果不能用正确的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也可能因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盲目的不理智的行为,因而需要及时的引导。

2、思想政治课教学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教师在诚信道德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责任重大。由于升学率的压力和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文化功能情有独钟,而忽视诚信教育,特别是自从高考3+ x改革后,政史地三科综合,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有所下降,家长、学校、学生本人都越来越不重视思想政治课,这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性大大受挫,他们很少再去研究德育工作的效率,而更关心的是本学科在高考中名次、成绩。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其结果必然损坏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德育的运转。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强化诚信教育的主要对策

1、挖掘教材中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强化诚信教育。教材是学习诚信道德的主要材料,是落实诚信教育的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在教育行为中的表现,它包括了教师教育过程中所利用的主要素材和基本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师与学生开展诚信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源,可以说,教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2、高中政治课教师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诚信道德素质。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诚信教育主体的观念。再次,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最后、教师与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平等交流。

第6篇: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诚信是当前社会对于个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和底线,每个人都应该讲求诚信,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力求做到诚信为本,然而我们却发现当前大学生不诚信现象日益严重,这种越来越严重的现象警示我们应该加强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做好高校学生教育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然后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后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加强高校学生教育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些建议。

一、大学生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随着我国大学的逐步扩招,大学生队伍越来越壮大了,在这种数量剧增的同时也带来了层次不齐的“质量问题”,其中诚信问题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当代大学生不讲诚信的现象越来越多了,这种不良风气严重影响着我国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高校学生诚信缺失最为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恶意拖欠学费现象的存在,在读高校学生缴纳学费是大学生的义务,但是还是存在一部分学生恶意拖欠学费,恶意拖欠学费并不是这些学生自身无法缴纳学费,绝大部分恶意拖欠学费的学生都具备缴纳学费的能力,他们都是拿着父母交给他们用来缴纳学费的钱来用作它用,或者自己高消费花掉,或者是美其名曰做生意来拒缴学费,这种现象的盛行还带动了低年级的学生,形成了一种不良榜样,进而导致恶性循环的形成,恶意拖欠学费的学生越来越多,严重的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在学业方面的不诚信现象时有发生,这种不诚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不上课,另一个则是考试作弊现象,现在大学中盛行着一句话“考试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正是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导致很多学生不去上课,大量旷课现象的出现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为了获得“60分”又不得不在考试过程中作弊,形成了这种恶性的循环,导致学业不诚信现象的普遍出现。有悖于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比如当前大学生常见的酗酒、打麻将、打架、吸烟等现象都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

二、大学生诚信问题成因

导致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当前大学生自身修养差是其自身的原因,也是导致诚信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由于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很多大学生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诚信与自己日后的求职和工作没有太多的联系,不需要太在意。尽管有时他们也会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但由于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再加上学业与就业的压力、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等,使大学生感到更加不适应,此外,很多大学生都是上了大学才开始独立生活,他们的社会阅历较浅,道德心理还不成熟,缺乏对社会和个人、现实与未来、善恶与美丑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缺乏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再加上当前大学生网上生活的加剧,流行于网络上的一些不良反例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表现,为大学生的诚信做出了反面榜样,最终使得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诚信观念.

2.诚信教育效果缺乏合力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力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在现代社会,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多种教育渠道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反而经常出现效果的互相抵消,使诚信教育缺乏一个必要的生存土壤。这主要表现为家庭诚信教育缺失甚至家庭引导具有负面效果,社会用人机制重能轻德,媒体虚浮夸大以及政府的诚信危机等,都在消解学生的诚信意识。

3.诚信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虽然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美德,但是对于诚信教育的制度体系还是存在很大的缺陷,这种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制度法规上存在漏洞,这些漏洞的存在就给大学生提供了不讲诚信的可能性,其次,在大学学生管理上不存在诚信档案的建立,对学生的约束力自然不足,再次,对于违反诚信的学生不存在必要的惩罚制度,使得学生总是无所顾忌,最后,对于大学生诚信的监督管理也不存在较为完善的机构组织建设。

三、大学生诚信体系建设建议

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诚信问题以及导致这些诚信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高校学生的教育诚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诚信长效机制

诚信机制的建设是加强大学生诚信的基础,当前各高校应该建立自身的诚信长效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于那些遵守诚信规范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奖励,可以通过各种评优选拔的方式进行,优秀者可以发放一定的奖金,另一方面则是对于那些不讲诚信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惩罚可以是通报批评,更为严重的可以给与警告或者留校察看等惩罚,最终在学校内形成一种讲诚信的风气,加强对于大学生诚信行为的约束。

2.提高高校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

在高校学生心中形成诚信道德意识是做好高小学生信用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反过来,高校学生形成了诚信道德意识也就彻底解决了高校学生的不诚信现象,具体的措施可以在学校范围内或者是小的班级范围内举办各种诚信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有奖问答活动等,逐步的在高校学生心中形成一种讲诚信的意识,最终达到知行统一,减少学校内不诚信现象的出现。

3.诚信氛围的营造

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对于加强高校学生诚信建设是帮助巨大的,做好大学生学校诚信氛围营造首先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诚信氛围基调,针对每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氛围,比如出入学的学生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基础的诚信氛围建设活动,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营造一种类似于社会的诚信道德氛围,其次,校风和学风的建设也是极为关键的,在学院的板报和网站上,大力宣传诚信守信的学生,批评那些不守信用的现象。使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最后,学院老师也要定期进行诚信教育培训,以身作则,做大学生诚实守信的表率,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并由学生监督他们的言行。在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班干部评选、综合评定、奖学金评定等一定要做到公开公正,做好诚信工作。

4.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对高校每一位学生都建立一份诚信档案,该学生的任何诚信表现都录入到诚信档案中,该诚信档案作为学生以后评优等的重要依据,进而到达约束学生的目的,加强高校学生的诚信意识。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当然也应该成为高校学生遵循的一个主要道德规范,只有讲诚信的高校学生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丽玫,刘红委.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2]吴秀明.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及诚信教育的思考[J].外交学院学报,2004(02).

[3]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4).

第7篇: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依然不时发生不诚信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审视,只有认清诚信的知行关系,把握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培养诚信品质。学生诚信发展的“知行分离”现象与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自尊意识形成和功利主义倾向有关。为促进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需加强外部监督和引导,强化责任心教育,组织“服务学习”活动,以此来架设诚信的知行之桥。

关 键 词

诚信品质;知行分离;服务学习

作者简介

吴继霞,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何雯静,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杜晶,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分。《说文解字》记载:“诚,信也。信,诚也。”“诚”的本义是诚实、真诚,引申为真实,强调了诚信的认知成分;“信”的本意是诚实不欺,引申为真实、不虚伪,对应了诚信的行为部分。

有研究表明,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具有对“诚信”的认知,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依然不时发生不诚信行为,体现出“嘴上说一套、手头做一套”的情况,即所谓“言行不一”“知行分离”的现象。知行统一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我国传统道德精神的精髓。历代先哲都把“知”“行”能否统一看作是做人的根本态度和道德理想加以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小学生诚信出现“知行分离”的现象并非个体品行发展的问题,而是受限于青少年成长中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性,且受到情境因素的重要影响。因此,在中小学生诚信品质培养中提出知行一致的联接策略,其意义犹如在学生诚信的知行鸿沟中架起一座桥梁,非常关键。

一、诚信的“知”“行”与青少年道德发展

心理学视角的诚信,是指得到社会认知和肯定的行为规则,也是人们对自身和他人行为、所处的组织和制度以及人类生存的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道德的期待状态[1]9。诚信既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又是中国人特有的行事风格[2]。20世纪之后,社会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关注青少年诚信的“知”“行”状况和道德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

(一)诚信的“知”与“行”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先决条件,以认知为特征的道德评价和情境知觉共同构成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核心因素。简而言之,道德范畴下的诚信认知是指人们关于诚信行为、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诚信认知的过程,既是对诚信知识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的过程,又是相应的诚信观念、情感、意志和信念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函数,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由此,诚信行为可视为一种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准则。个体诚信行为是否发生取决于基础性的诚信认知水平,以及个体在相互交往的情境中所收集到的线索,通过推理分析是否符合自身的动机和需要从而做出的行为反应。因此,个体具备高水平的诚信认知但并不等于在最终行为决策时一定会做出诚信行为,影响个体诚信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雷斯特(J.Rest)明确提出了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即解释情境、作出判断、道德抉择和实施行为,综合地考虑知、情、意、行的各种心理活动,较好地诠释了个体从面对情境到产生行动的合乎逻辑的心理过程,纵向地剖析了这些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交互作用。因此,在诚信的知行关系上,先“知”而后“行”,只有明确了对与错、好与坏,才能帮助个体选择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亩将诚信认知转化为诚信行为。

(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性与特殊性

在青少年道德发展研究领域,皮亚杰(J. Piaget)根据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两阶段学说。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与其思维发展密切相关,而在10~11岁这一期间,道德思维产生了质的变化――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以后果为依据,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则多以目的为依据。这即是说判断一件事物是否符合道德与诚信,必须首先具备相应的认知,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基础。在儿童生命的早期,道德认知的标准是由成年人制定的规则(即他律阶段);当儿童进入到10~11岁时,道德认知逐步内化,与儿童的自我需求和自我认识逐渐融合到一起。

在皮亚杰(J. Piaget)研究的基础上,科尔伯格(L. Kohlberg)提出了个体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认为在7~16岁之间,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道德发展的规律遵循由外而内,由被动灌输、单纯遵守,逐步向规则内化、自我要求而发展,最终树立自我规则并趋于认同普世价值。而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大体是11、12岁到14、15岁,正处于道德发展的重大转变时期。这是一个充满了成长与矛盾的时期,在发展心理学上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和“反抗期”。这一时期是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动荡性时期,既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时期,也是世界观萌芽时期,更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理想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因此,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必须遵循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规律,把握住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促成青少年诚信价值观由童年期的外部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认同,才能真正地将诚信的“知”与“行”统合起来。

二、中小学生诚信发展中存在

“知行分离”现象

“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是一直以来德育提倡的道德行为准则,但学生中欺瞒老师同学、考试作弊、找人作业等现象依然不时发生。这不禁让我们提出了疑问:青少年是否具备了正确的诚信观?如果已经具备,为何在实际情境中却做出了不诚信的行为?

(一)“奖”与“惩”:诚信“知行分离”之例

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集体情境时,如果因不完成任务将会遭受惩罚,他们会为了逃避惩罚而做出不诚信行为。有的学生在学校里会为了避免窘境而不愿意承认自己被同伴孤立或者是被其他人欺负[3];许多学生为了避免心理上的打击都保守着许多自己或者有关他人的秘密[4]。但如果面对的是激励性奖励时,并不会为了获得奖励而做出不诚信行为。这与一般的认识存在差异,为什么是惩罚会导致不诚信行为的发生,而奖励却不一定会诱发不诚信行为呢?

这是因为:在集体情境下,虽然做出不诚信行为有被其他人发现的风险,但是不能完成任务遭受的处罚会导致不愉快的体验,为了避免因惩罚而导致心理上的打击,个体宁愿承担被同伴发现的风险做出不诚信行为;而在奖励性的情境下,如果不完成任务只是不会受到奖励,并没有损失其他东西,则个体就不会做出不诚信行为。欺骗理论认为,欺骗行为仅是为避免消极后果的一种习得性反应。因此,个体在集体情境中时,不会为了获得利益而做出不诚信行为;相反,在个体情境中时,为了获得奖励,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几率会大为增加。这是因为在集体情境下时,由于杰出表现而获得奖励时会受到群体中其他人的关注。如果是由于不当行为而获得奖励,一旦有周围伙伴看到真实行为的话,即使获得奖励也会感到不光彩;但若群体中的监督机制消失了,即使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而获得奖励,也不会有其他人看到。

同样的奖惩条件,在外部情境不同时,产生的影响却截然相反。这说明青少年的诚信知行不仅以诚信认知为准则,还受到外部情境的影响。这也反映出当今道德教育只关注诚信意识的灌输,缺乏将意识转化到行为的实践教育。当青少年遇到了现实困境,由于没有实践经验的指导,很容易做出有悖道德规范的不诚信行为。到了初中阶段,青少年的诚信知行表现会由于情境约束力、奖惩条件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而处于个体情境仍坚守诚信知行,要求个体必须具有较高的自我道德要求;但在集体情境之中时,为了保持良好形象,更多的学生会选择不能做出违背诚信的行为――相较于老师的表扬或者批评,青少年更在意自己在同伴们中的口碑。

(二)成长的变化与“知行分离”的心理学之因

首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对诚信知行存在重要影响。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后,心理的发展跟不上生理的迅速成熟,体现出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与依赖错综并存的阶段性特点。青少年生理上的变化,使其不自觉地将关注的焦点从客观世界转向自己的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回归自我。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虽然能明确自己与他人的想法是不同的,但却较难弄清自己关心的焦点与他人关心的焦点是否存在不同及其差别所在。大量研究均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及初中生会特别关注自己在同伴面前的表现,这与青春期自我蓬勃发展的同时又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在集体情境中表现出较好的诚信品质,却在个体情境中为了获得奖励做出不诚信行为的状况,这样的选择在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看来可能是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最佳方案。

其次,自尊意识对诚信知行也存在重要影响。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自尊作为自我系统的重要特质,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且作为一个中介性人格变量,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均存在广泛的影响。诚信的结构中包含对自我是否诚实和守信的判断与评价,对自我的诚实和守信程度会影响到对自我的评价和态度,个体言行与自己的真实感受越一致,对自我越能真实地接纳,则对自我的评价和认识就更加完善和积极。虽然当代青少年普遍认同诚实、正直、守诺等诚信的基本品质,知道“诚实守信很重要”;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会出现另一种表现,这也是因为青少年的自尊意识尚在发展之中,还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行为实施有效监控。

再次,功利主义倾向对诚信的知行统一也存在着影响。个体面对情境时做出相应的行为是基于综合分析行动所带来的伤害或利益的总和,最终做出行为决策的过程。如果在个体情境下做出不诚信行为不会被发现,那么就没有所谓的伤害性后果;而在集体情境中一旦被周围的人发现,这一后果可能就会导致更为糟糕的结果,因此相较于在集体情境下,在个体情境中更容易出现不诚信行为。

三、如何架设诚信发展的知行之桥

青少年对诚信的认知和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着灵活多变的特点,在各项情境反应中,他们会依据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反应,行为反应更具有现实性,从而可能造成知行脱节。布拉西(Blasi)认为,道德判断与行为之间的连接桥梁是道德自我。道德自我主要包含三种成分:自我同一性、道德责任判断、自我一致性。自我同一性的需求使个人的诚信行为和诚信观念前后一致,维持自我一致性是诚信行为的动机。而学校是推行诚信品格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1]251。因此,如何通过加强学生的道德自我的培养,在诚信的“知”与“行”之间建构有效的联接,学校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加强对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与指导。

(一)加强外部监督和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

中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尚在发展之中,意志行动的自律性相对比较薄弱,行为更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此外,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强外部监督和引导,比如,班集体监督机制的设置,以及加强青少年在自律能力方面的学习和引导,都可以有效地改善知行不协调问题。

自我决定连续体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保证人类健康成长。[5]因此,学校在进行学生诚信教育时,可以通过设置有效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对诚信品质养成的重视,从而促成学生对诚信的知行合一的主动追求。

现今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形式往往侧重于学习成绩,疏于对青少年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的引导。一旦在现实生活、学习竞争中获得了与认知、动机愿望等不符合的不良体验,则易造成他们在知、情、行之间的不一致、不协调。这种自我认识、自我情感和自我行为之间的落差也表明青少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种种的内心困惑。在学校德育中加强对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充分认知自身的不足、学会尊重他人等内容的教育,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诚信观,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也能起到引导作用。

(二)加强责任心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责任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是个体在其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自己所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和积极履行的行为倾向。责任感则是个体对待任务的态度。责任感落实到日常工作、学习中就是责任心。责任心是诚信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诚信从其根本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责任,特别是诚信行为,更需要对责任心的认识。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人无法使人信赖,也难以与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6]

在当今的很多家庭中,中小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在大家庭的呵护下成长,往往很难意识到应该感恩家人对自己的付出。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习惯性认为“别人应该为我做”,却很少反思自己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缺乏责任感,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了社会问题。

青少年只有具备了必备的责任意识,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做到诚实守信。加强对中小学生的责任心教育,促进青少年对自身责任的反思和成长,是诚信知行合一的必经之途。

(三)通过“服务学习”,促进学生诚信知行合一

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实际是学生在各种真实诚信情境的作用下,由内部激起对诚信认知的认识并做出符合诚信准则的正确决策,从而建构自身诚信经验结构的过程。这不是单靠教育灌输就可实现的。当代中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家庭走向世界,与社会的联接越来越紧密,在此过程中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与黑暗、小事与大事之间的关系如不能做出全面、辩证的理解和认识,就容易将观察和了解到的一些消极现象和阴暗面当作社会本质。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具体问题为案例帮助他们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加深认识,从而促进诚信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

西方倡导的“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证明,通过将社区服务活动的实施与学生培养结合到一起,以此促进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其中,志愿者服务活动就是一种典型的“服务学习”。有研究表明:在青少年阶段,长期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被证明对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青少年服务他人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个人发展[7]。还有研究认为:志愿者项目的质量(例如,给青少年志愿者的自由度、挑战性和对工作的享受程度)、项目的长度(12周或更长的项目效果是好于短期的项目)、年纪(在一些情况下,年纪较大的青少年收益更多)都证明是志愿行为对亲社会行为的有效影响的因素[8]。依此类推,通过学校组织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在“服务学习”状况下,能建立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之间的紧密关系,真正形成知行一致的诚信价值观。

总之,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培养学生诚信知行合一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不仅需要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更需要学校与家庭树立正确的诚信教育观,并提供条件促进青少年自身的实践经验积累和主动的自我成长,通过多方位的共同作用,方能将诚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有效促成诚信的知行融合。

参考文献:

[1]吴继霞.诚信品格的养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2]吴继霞,黄希庭.诚信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13.

[3]Seiter J S,Bruschke J,Bai C.The acceptability of deception as a function of perceivers’culture,deceiver’s intention,and deceiver-deceived relationship[J].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2,66(2):158-180.

[4]Vrij A,Akehurst L,Soukara S,Bull R.Will the truth come out The effect of deception,age,status,coaching,and social skills on CBCA scores[J].Law and Human Behaviour,2002,26(3):261-283.

[5]Ryan R M,Deci E 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being[J].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68-78.

[6]吴继霞,黄希庭.诚信结构初探[J].心理学报,2012(3):354-368.

第8篇: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1.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的必要性

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对于提升小学生素质教育和健全小学生品格的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与班主任接触的时间使最长的,在教学中开展活动最多的,所以班主任在小学生的心里是全能者,无所不能。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言语和行为中就会深刻地影响着小学生的行为举动。小学班主任要对德育教育重视起来,要有责任心,使学生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为以后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小学班主任在平时的管理中要树立德育教育的意识,在教学管理的工作教师要起到表率的作用,给小学生们做榜样。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班主任要积极的迎接各种挑战,在实践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以新的模式进行德育教育的发展。

2.小学班主任加强德育教育的措施

2.1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中,要懂得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为重要原则。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较敏感,自尊心很强,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要爱护和尊重。所以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向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充满爱心的对待学生,从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平等对待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不能特别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能苛责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通过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尊重和关心,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顺利地将德育教育来战开展.

2.2采用巧妙的批评方法

在进行德育教育中,班主任要注意批评学生的方法。在对学生批评时要先扬后抑的原则,注意语气和态度,采用适当的词语进行批评。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会遇见学生做错事情需要批评的,所以教师的批评方式和技巧对学生是有很大影响。班主任在批评学生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语言技巧,可以先进行表扬,然后在根据具体事情通过委婉的语气将学生的不足核问题提出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问问题所在,才能够认真的进行改正,使得学生心悦诚服。还有教师在进行批评是不要在全班面前进行,这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对班主任产生抵触情绪,造成批评的逆反效果。

2.3班主任要与家长保持有效沟通

由于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完成的。然而德育教育只是依靠教师和学校是不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学生家长的有效配合。只有教师与家长有效的沟通才能建立以学校、班级、家庭为流程的德育教育方式。班主任?c家长的德育目标要保持一致,班主任要是家长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告知家长,让家长能够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装填,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制定“素质报告手册”与家长开展密切的联想,要求家长在家庭中配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2.4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第9篇: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网络;小学英语教学;教学策略

当前阶段,网络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一些关于英语教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将网络技术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我国中教育相关部门、院校、英语教师必须需要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设出必要的学习条件,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探究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学生实际英语听力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育阶段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对于小学生实际英语听力的培养。对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全部是刚刚开始接触英语,获取英语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来自于英语教学中的听。为此,教师需要予以重视。从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听过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实际英语语言能力。过去传统教学过程中,主主要是通过教师阅读课文,学生在座位上听、学生普遍对于学生英语的兴致不高。但是小学英语如果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自身生动形象的教学特点进行教学。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资源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例如网络英语歌曲和一些简单易懂的诗歌,或者是一些比较具备吸引性的英语小故事。教师需要定期咱班级中组织一些的英语听力的比赛项目,结合学生的实际英语听力能力来进行适当的修改英语教学内容的教学进程。教师这一做法,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出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于课堂知识的学习,学生不仅明白了自己的房要自己收拾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还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升了对于英语知识内容的渴求,从根本上切实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2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表达能力

当前阶段,小学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实际英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实际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方式非常多,如英语教学内容的大量朗读、英语故事表演等。但是,这种教学活动是非常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环境的限制的。英语表达能力只能够在英语课堂中进行锻炼这无疑是一种传统教学的弊端。但是教师要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广泛性,通过互联网的聊天软件与一些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人进行密切深入的交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自身的便捷性,利用各种各样的英口语表达音源来全面检测和具体评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的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表达能力,还可以精准的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科学的教学。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学生实际书写英语的能力

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答案运用邮件的形式发给自己,进行一一的纠正教学。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写的文章,在班级中集体讨论,帮助学生可以学习其他学生写作的长处,尽可能的避免其他学生已经出现的错误。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书写热情,还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英语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系统的提升英语学习能力。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不仅可以更加科学的进行英语知识的教学,还可以更加精准的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

作者:田野 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第二十一小学

参考文献:

[1]沈丽芹.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才智.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