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

第1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一、 概述学案教学的基本内容

常规来讲,学案教学是一种新式教学法,它以建构、稳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基准,所坚持的基本教学理念为素质教育理念,其凭借一套独特的教学流程在教学方法范畴内站稳了脚跟,而且体现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征,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十分可观的成效,归结此法的根本教学目的,即为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课堂效率。关于学案的具体编写对象,如今研究者们众说纷纭,但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应该由老师编写,不过针对的对象则是学生。

学案教学的教学目标并不固定,哪怕是以学生为培养对象,其教学目标至少也可以分为三大种:一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二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与意识为目标,三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关于学案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四种,同时以现当代某些心理学研究理论为辅助理论,共同形成了学案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以《变阻器》为例详谈学案教学在初中物理中的具体实践

《变阻器》是初中物理学科中的一节课程内容,其对于学生学习电学、了解“欧姆定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以《变阻器》一节为例,设计出如下学案:

1、学习目标

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了解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运用所学解释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并动手操作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2、重点难点

重点: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使用方法和原理。难点:连接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正确分析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方向与引起电路中电流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3、课前复习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作用的大小(2)决定电阻大小的三因素:____、_____、_____。(3)依照图1连接电路,让夹子在铅笔芯上滑动,观察灯泡的亮度,灯泡的亮度___,为什么?回答:因为连接入电路的铅笔芯长度发生变化,即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____来改变___,从而改变电路中的大小,使灯泡的亮度也改变。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制成_____。

图1 图2

4、新课学习:滑动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阻线的____来改变____,从而改变电路中的____大小。(2)结构:如图2,用电阻率较____的合金线制成,电阻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绕在____上,两端分别接在两个接线柱A、B上。C、D 是____,电阻几乎为____。P是___:紧压在电阻线上,电阻线与滑片接触处的绝缘漆已刮去。(3)请画出滑动变阻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____________(4)提问: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怎样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

5、小组讨论

(1)当滑动变阻器接在___、___两个接线柱时,灯泡亮度最暗,此时电流最___,变阻器的电阻最___。左右移动滑片P___(“能”或“不能”)改变灯泡的亮度,电流大小(“有”或“无”)改变,即电阻___(“有”或“无”)改变。

(2)当滑动变阻器接在___、___两个接线柱时,灯泡亮度最亮,此时电流最___。左右移动滑片P___(“能”或“不能”)改变灯泡的亮度,电流大小(“有”或“无”)改变,即电阻____(“有”或“无”)改变,变阻器的电阻最___几乎为___。

(3)滑动变阻器接在___、___、___、____处能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接在___、___处不能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

6、小结

(1)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____,可以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____大小,使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2)滑动变阻器要____联接入电路。(3)____ (“能”或“不能”)同时接上面C、D或下面A、B接线柱,此时(“能”或“不能”)改变电阻,因此,要采用“一______一______ ”的接法。(4)判断滑动变阻器电阻的变化:关键看____面所接的接线柱与间电阻线的长度变化。(5)电路在使用前应将滑片移到电阻最____的位置,以保护电路。(6)探究过程中你还发现哪些问题? 请写出。

以上即为初中物理《变阻器》一节内容的具体教学学案,其主要分为确定教学目标、复习已学知识、学习新课、探究学习、小组讨论以及小结归纳这几个步骤,其全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了学生记课堂笔记的时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上课效率和课堂利用率,对于整个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第2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工科物理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升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从应用型人才发展到创新型人才。这对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目前,研究性教学在大学教育中有一定的实践,但是范围还不是很广,原因在于以下一些顾虑:对于高校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掌握的知识还有限,还不能很好地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研究性教学需要面向科学前沿,教师知识储备不够。出现这样的顾虑,主要原因是对面向研究的教学(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和基于研究的教学(research-based teaching)概念上的混淆。在面向研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介绍知识内容,也介绍知识的发现过程,通过授课过程向学生展示科学研究发展的实际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和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而在基于研究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在类似科研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在学习过程,学生起主导作用,教师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对于低年级学生,无论是从知识面上,还是研究能力上都有待提高,开展基于研究的教学难度较大;但是从问题入手,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却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宽泛地说,研究过程包括选题,文献的检索和研读,研究团队的协调和组织,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研究成果的记录和发表等多个环节。对于具体工作,研究过程往往还包括数理模型的建立,基于数理模型的分析,计算和仿真,实验方案的制订,实验实施,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全面地再现这些方面的工作,同时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难度较大。因而在具体教学中各门课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在工科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了基于案例分析的面向研究的教学模式,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数理模型的构建能力,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

一、实施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素养

在常规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以最高的效率向学生介绍知识体系,例题往往是经过抽象化以后的简化模型,学生完成例题的作用是通过重复应用,加深对特定知识的掌握。在这种过程,学生几乎完全出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十分有限。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从现象入手,强调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研究方法和方案做出判断和选择,对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对综合科研素养的提高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具体案例建立数理模型,往往涉及多参数系统的理论建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各个参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做出评估,并根据评估和计算结果对原有的模型进行修正和优化。学生经历多参数系统的建模过程,可以培养思辨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有关阿特伍德机的物理模型里,常规授课往往侧重于刚体转动定律的运用,而忽略了滑轮质量对计算结果可能造成多大影响,在什么情况下滑轮质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科研工作者遇到的问题恰恰是类似于此的建模问题,而不是如何运用转动定律这样的问题。

2.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思考对不同的模型及解释机制做出评价和判断。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研究者针对同一现象,往往提出不同理论模型,然后通过定性分析和思考实验帮助研究者对不同的理论做出评价和选择。在授课过程,教师可以参考科学史,引入不同的理论模型,多让学生思考,而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比如在热学领域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热质说,通过一些假设,也可以体现貌似的合理性,牛顿就通过假设热质之间存在斥力,解释了热胀冷缩现象。引入这样失败的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也有助于学生养成不迷信,不盲从的科学素养。

3.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领域知识的整合。研究表明,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规教学中,例题的设计和讲解服务于知识点的传授,即使是数学,在工科物理的教学中,用到的内容也仅限于微积分和微分方程;对于谱分析,级数展开,数值计算等内容都少有涉及,这不能满足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研究和工程过程中,处理问题需要多方面知识的整合和多种工具的运用。案例教学,并不是教授物理学以外的知识,而是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将学过的知识整合起来,而这对于科学研究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我们在投石机设计这个案例里,把刚体转动和材料的力学性质综合起来,学生既要使用微积分,也要使用数值计算来处理模型。

4. 在案例教学中,结合演示实验和模型设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理工科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样重要。重视细节,对于成功的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十分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应对可能没有预计到的情形,而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对学生综合科研素养的提升。近年来,国内外教学领域通过乐器制作,仪器制作等案例,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面向研究的教学和基于研究的教学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划分,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当然,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和教师良好的科研素养、丰富的科研教学经历无法分开的。但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应重视以下一些问题:

1.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尽管大体上学生的知识背景是相同的,但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所难免。由于案例教学,涉及不

同方面知识的整合和多种研究工具的使用,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因材施教,根据课堂讨论的情况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授课方法和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小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对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可以起到正面的作用。

2.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为教学环节服务。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对高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有关案例的背景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的教学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有关案例有关的英文文献材料,提高学生对英文文献的研读能力。

3. 重视国内外教学科研的成果,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管是基于研究的教学还是面向研究的教学,在国外开展已有多年,在国内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借鉴这些教学成果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有国外研究表明,演示实验只有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有关知识点的掌握比单纯的演示实验有较大的提高。与科学研究一样,教学改革也应当是建立在实证精神的基础上的,演示实验进课堂这一良好传统,不应轻易放弃。

第3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物理;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及反思,探究式教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逐渐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对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上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到基本的物理知识,结合当前初中教学实情,应用探究式教学是必然趋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所谓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有着广泛及狭义之分,广义的探究是指一切通过独立而解决的活动,不仅包括人能够解决问题的活动,而且还包括人的深思熟虑的探索。狭义是指科学探究,即科学家以自然界为资料,对其进行研究探索。而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独自自主的学习及合作谈论,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学生生活的周围世界为参照,最终让学生自由表达、探究及讨论,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重点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提出问题、猜想及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当然,并一定按照上述的步骤进行探究,也可挑选几个重要的步骤。采用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物理想象进行科学理解,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最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别为“猜想—反驳”模式、“假说—演绎”模式、“问题—归纳”模式,下面对这三种模式进行详细阐述:

1、“猜想—反驳”模式

“猜想—反驳”模式是指先提出问题,对其进行设置猜想,然后对其提出反驳,最后进行研究立论。实施该探究模式可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个人特长,进行自主探究,从中引发不同的猜想。如下教学案例:

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当小球被提出去后,为什么越滚越慢呢?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当小球离脚之后,也就不再受到脚施加给它的压力,所以速度也就越来越慢,直到静止为止。然后教师对其进行反驳:如果采取同样的力将同一个球踢出去,在水泥地上的速度越来越快,并滚的越来越远,但在草地上滚的距离就比较近,由此表明摩擦面越光滑球滚的距离也就越大,与摩擦面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不存在这个摩擦,那球就不会停下来,一直进行运动。由此表明:球滚动的越来越慢且在不同条件下滚动的距离不一样,是受到摩擦阻力因素的影响。最后,通过自主探究得出本次探究活动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假说—演绎”模式

“假说—演绎”模式是指首先发现问题,然后搜集事实,然后设置假说,对其进行论证,最后归纳总结。演绎探究与其他探究模式有所不同,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式。与归纳探究完全相反,最为典型的特点就是概念或原理总先于经验。如下教学案例:

探究灯泡的亮度与什么因素相关,首先,教师提出“哪些因素会影响并决定灯泡的亮度?要求学生在课下对其进行收集相关信息,如在220V的额定电压条件下,分别选取一只额定功率为15W的灯泡,另一只功率为100W的灯泡;在并联的情况下,100W的灯泡较亮,15W的灯泡亮度较暗;但在串联电路中,15W的灯泡较亮,100W的灯泡较暗。此外,家庭电路中,不同的发光体其亮度也不同。然后设置假说“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大小可能影响和决定了灯泡的亮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猜想,在猜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再对探究结果进行推论“在家庭电路中,照明设备亮实际功率越大,其亮度就越高,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就越大即额定功率大。”对此推论则可进行相关论证,为可要求学生对家庭设备及照明进行调查,并搜集相关证据及资料,辅以证据。最后,对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了灯泡的亮度。”

3、“问题—归纳”模式

所谓的归纳探究则是指从事或个别出发,通过探究进而得出的一般结论的相关探究。在进行归纳探究时,学生可以获得一系列的观察资料,并对其进行实验观察,经过分析最终归纳出结论。其基本步骤为事实讨论——实验观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如下教学案例:

探究物质吸热和放热的过程,学习“比热容”。首先,教师可摆出事实依据“海边的沙滩在夏日的中午温度极高,而此时的海水是凉的;晚上时,沙滩很凉,海水温度升高”。引导学生结合事实基础,进行大胆的猜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难道是水或者沙子的物质属性所决定的吗?根据这个猜想,设计相关试验。可这样设计实验:将一杯水与一杯沙子同时放在一个电炉上进行加热,确保两被物体的质量及加热时间均相同,然后不断对一杯沙子进行搅拌,再观察哪种物质的温度升高较快,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及记录。再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在同一加热条件和同样的加热时间下,沙子和水吸收了相同的热量,但升高的温度不一样,这就说明这两种物质对热量的吸收能力不同。”最后,归纳出规律,得到结论如下“质量相同的物理在同一条件下,若吸热的本质及散热的情况不同,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归结为物质的比热容”。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性教学空间,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进行物理学科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合理设计物理实验,尽量简化探究式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要时也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典型案例,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进而不断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水平,更好地完成初中物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乐于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物理实验找到规律和解决方法,从而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经历过程,深入了解知识的形成。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是初中老师的首要任务,让学生融入情境,对情境信息的捕捉,对情境中的信息产生疑问,从而分析疑问信息发挥想象力,利用实验探索新的理论知识。现结合本人体会以及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一、通过社会实际,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物理课本的理论知识都是由生活的规律及现象观察得知的,概念和规律均比较抽象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来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想象力与学习兴趣。比如在超重与失重的教学案例中,让学生回忆在游乐

园里玩的“跳楼机”,或者电梯上楼和下楼过程中的场景,来创设情景教学。当老师把这些情境带入课堂中,就非常容易让学生回忆和引发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快速的接受教学知识。

二、通过物理实验,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物理学科通常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理论知识上的规律都是从实验的过程中得知的,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实验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参与讨论、

发表见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能力。比如创设一个情境:将一只筷子放在水中,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毫无疑问,学生会按照常理思考说筷子折断了,但是我们再将筷子拿起来,实践的结果告诉我们回答错误,筷子并没有折断,是因为这是物理学中的水中光学折射的原理。这个情境的创设,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因为学生迫切的想知道为什么?

三、通过问题的启发,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提出和发现问题,需要教师的问题设定、问题情境,而教师通过对问题的启发,就是把学生带入到知识的海洋成为探索者,就是在给学生创设教学当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快速的接收知识的内容,快速运转思维。比如:让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1.太阳高高挂在天上为什么不落地?而我们扔水果到空中就会落地呢?2.如果站在高高的楼顶上面把水果快速的扔出去,水果还会落地吗?3.太阳对行星的吸引、行星对卫星的吸引、地球对物体的吸引是不是都是相同的道理呢?是不是同样的规律?通过问题递进式的引发,推出规律一致,从而在推出万有引力定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情境的创设,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可以让学生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

四、通过图形或者图像,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境据调查统计,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学习科目中,物理是最难学的科目,就是因为物理的表象、抽象问题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将我们的文字改为图形或图象,通过图形或图象的物理情境和抽象的物理模型,找到问题和模型的关联性,更加顺利的实现物理知识和方法的创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比较复杂并且有代表性,比如弹簧拉力器,有同学用弹簧拉力器在家锻炼身体,越到最后越费劲;橘子从桌子滑行两者之间运动的静止的分析;物体对地的位移,通过情景的创设,将复杂、抽象的物理借助多媒体进

行动画教学,能运用实验的就用实验展示,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五、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心理学表明,“在人类的感官学习中,听觉和视觉对于学习是最重要的,但是对记忆知识的效率来说,视听整合远远高于听觉和视觉分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活化等特点,能让学生直观的感知物理世界。播放与生活相关的影片,比如播放人站在体重秤上的数字变化,游乐场所的“跳楼机”,或者蹦极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融入到理学习中,比学习文字的物理更加让学生理解。但是,在物理情境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应从学生身边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假想或者不是教材的问题出发。并且能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创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发现,建立学生学习的规律。

六、总结

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和教学内容出发,研究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对知识的探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深入分析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闵廷雄.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问题[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1(4):55.

[2]刘冀瀛.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科教文汇,2008(29):174.

第5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课堂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场景,在课堂研究过程中应该对课堂进行观察,而课堂观察可以为课堂教学诊断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对此,旁听人员一定要了解观察的目的,熟练掌握观察技巧,科学配合应用选取或是设计观察工具与观察量表,并且依据实践状况,充分应用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等方法,合理解决本身和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排除偏见,通过客观公正的态度实现课堂教学现象与有关信息的全方面收集。通常情况下,观察人员一定要客观全方面地收集课堂教学现象与有关信息,不可孤立地应用某一项观察手段,应该充分应用各种观察方法,实时反映教育真实现象,充分揭示教育本质。另外,在课堂教学诊断过程中,课堂观察的问题并非单一的,因此在课堂观察之前需要旁听人员事前制定观察纲要,这时旁听人员就能够依据具备提示性与指导性的纲要,深入观察课堂教学基本现象与有关信息,并且完成有效记录。若是观察人员需要进一步了解课堂综合性,具备综合性与指导性的纲要能够帮助观察人员在课堂观察前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在课堂观察过程中能够提示观察人员应该观察的内容,从而帮助观察人员全方面地收集教学现象与有关信息。

二、与设计教学过程进行对照

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良好的教学过程设计作为授课教师对于课堂的预设,同时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可以帮助教师有目的和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难以完全依据预设状况完成教学,教学状况并非一成不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应用本身教学智慧,实现预设和教学过程的相辅相成,从而使物理教学更加精彩。在课堂教学诊断前,旁听人员应该事先了解与熟悉授课教师相关教学设计思路和设计的教学流程,然后依据教学流程,充分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况等完成对比,并且合理、科学地分析物理教学现象,然后查找原因。例如,在演示“惯性”实验时,教师把薄模板覆盖于装在有水的烧杯中,把生鸡蛋置于薄模板上,这时让学生进行猜想,如果利用木棒敲击薄模板会出现什么状况,而学生比较容易猜想到鸡蛋会和模板一起被打飞,从而鸡蛋打破,但是实验结果却是薄木板飞出,生鸡蛋落入烧杯中。又如,在演示“惯性”的实验时,教师叠加起5个相对较为干燥的棋子,利用一把直尺进行快速敲击最下面那个棋子,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比较容易想象的就是全部的棋子都会倒。可是实验结果是最下面的那个棋子飞了出去,而上面的棋子依然稳稳地落于原处。诊断:从物理“惯性”教学方面而言,授课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理念与形式,设置了惯性实验,但是这些教学案例存在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此教学流程的设计虽然看起来很顺利,学生可以在授课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理解惯性概念,同时懂得分析惯性现象的手段,可是在做惯性习题的过程中,结果并不是授课教师所期望的那样,预设和实践状况并不相符。学生在理解所有物体都具备惯性时,对于气体和液体是否存在惯性,留有一定的疑问。对此,学生回答错误的状况常常发生,造成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不好。依据学生存在的错误回答问题状况,旁听人员要想到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到的案例,教师为了能够引导惯性概念,采用了两个小实验,但是由于案例不具备综合性,导致初中生对于气体与液体是否存在惯性提出了疑问。这说明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问题。同时,在举例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区分静止物体与动态物体。对此,依据学生实践反应状况,或是学习行为有效联系课堂教学授课教师的行为,从而和教学流程设计完成对照,查找出发生此种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关注日常生活实例对初中生学习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日常生活案例比较普遍,教师可以巧妙联系日常生活案例完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初中物理教学要和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以及科技领域进行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与思考事物现象以及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主动把学到的物理基础知识应用在生活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旁听人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诊断时,应该关注有关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和日常生活的联系状况,选择的联系内容是否合理,联系的时机是否恰当等,从而查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不足,改善与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

四、总结

第6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村 物理实验教学 学生积极性

How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in Physics Teaching

Abstract:Physics is an experimental science, and physics teaching ingenious us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the necessary way of teaching. [1], howev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has been puzzling the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er. Facilities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is weak, lack of qualified teachers,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rural students than children in cities is objective factors has been an important factor causing rural experimental physics difficult to carry out.

Key words: rural; physics experiment teaching; students

一、智能手机在声音这一章部分章节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这一通讯设备已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让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体验。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手机系统主要是android系统、苹果的IOS系统、以及微软开发的windows系统。其中搭载android系统的手机价格大都相对低廉,在农村中学生当中也被广泛使用。下面的教学案例将简单介绍如何利用android智能手机进行物理教学。

首先,软件的下载。在手机联网的前提下网络搜索“智能手机声音测软件”的字样,从网络中下载相应的软件。其次,软件的安装。找到所下载的软件,双击打开进行安装。再次,软件的打开。在手机桌面上找到相应的软件快捷方式打开。然后软件即可开始运行。以“声音测量仪”这个软件为例,在软件的界面上有图像和文字两个可供切换的界面。在图像界面中它以时间为横坐标,声音强度为纵坐标,连续绘出曲线。这样绘制出来的曲线可以直观的将声音的强度和频率等可视化。为声音的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参数依据。当切换到文字显示的时候,上面提供了可闻声20到180分贝的声音体验测量:如20dB:树叶落下的沙沙声,手表运作声30dB:在一米距离窃窃私语,图书馆40dB:安静的居民区公园……当外界声音强度变化的时候图标就会移动到相应的描述文字上面,使其文字显示出红色字体。学生不仅可以从听觉上体验到声音,也可以对听觉上的直观感受做一个信息量化储存在记忆器官当中。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一节的实验教学当中更可以利用这个软件把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在声源处控制,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在接收处控制。这三个途径更深刻的让学生理解。因为该实验所用设备是学生最喜爱的通讯工具――自己的手机。该教学方法有教学成本低廉,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能更好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联。[2]

二、以身“犯险”进行安全用电的知识的教育

电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汇,而安全用电对于学生来说更具实用性。对于安全用电的教学不能死板,照本宣科。必须是实验与教学相结合,更有时候需要考验我们物理老师的物理动手实际操作知识和大胆运用知识的勇气。简单介绍一下,本人进行一次物理教学的经验和读者交流。在本节的教学当中有一个例子是说小鸟站在一根电线上不被电死。我和学生说其实我也可以和小鸟一样。学生充满了怀疑。于是,我就用随身带的电笔把教室里面的开关撬开之后,先用电笔试探,以证明这是一根火线。然后确保我的身体和大地绝缘,对开关里面的火线进行了触摸。当时学生尖叫,情绪亢奋,带着很强的求知的欲望。我又对我的行为做了科学性的解释。这一节课教学效果非常明显。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可以设计比较刺激而又科学的实验来加强物理学知识的教育效果。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实验的科学就该用活生生的实验,刺激而有趣的实验来对物理学知识进行解释。[4]

三、利用生活用品设计实验进行物理教学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候,实验室虽然会提供一些设备,但是这些设备有时候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太多兴趣。比如说测量物体的密度。实验室提供的是一些铁块之类的东西。为了调动当地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我就选了当地节令性的一些农作物,比如说马铃薯之类的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这样的实验更可以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我给出的实验器材是小刀,马铃薯,天平(砝码)。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测出他们自己带来的马铃薯的密度。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他们所测得的数据更具趣味性。每个马铃薯可能因为种植环境和保存环境等的不一样从而密度不同。可以让学生把生物知识和物理知识做一个很好的串联。达到学科间的交融。对于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以及拓展性的思维很有裨益。

综上所述,物理是解释我们所见所感的一门学问,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初中的物理知识更多的是我们的直观感受。它的教学应该以我们身边的生活,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来实施。这样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而言,有利于他们热爱这样的学科,对于农村孩子而言,他们会觉得物理并不是晦涩难懂的高深学问,而是作为不发达地区的他们也可以时时接触,并且是一门实用的学问。

参考文献

[1]黄国雄.重新发现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5.01

[2]陈健,朱纯.物理课程探究性实验[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08.01

第7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6.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许建章

7.浅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方字容

8.创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杨雪辉

9.浅议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皇甫文成

10.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思考于昌明

11.简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张永

12.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冯富仙

13.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刘宝银

14.从创新教育看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张丽

15.新课程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转变张新宇

16.论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转换杜树旗

17.新课程(中学版) 试论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罗月香

18.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王学东

19.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张思歌

20.浅谈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蒋文林

21.促进手脑结合,培养创新能力——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潘承玲

22.浅议新课改中体育课堂的素质教育孙永超

23.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韩烈

24.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之我见吕述芳

25.阅读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吕文烈

26.高中英语阅读中猜测词义的方法枚举董荣松

27.古诗教学一二三班彩虹

28.初中英语教学案例探析张文莉

29.如何设计『导学案韩必荣

30.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如何发展合作式学习张兴前

31.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冀朝红

3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方案葛轶宏

3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教学中的感悟刘如林

34.走进数学实验挖掘教学亮点左君

35.感悟生活自主写作干坚明

36.浅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途径张波梅

37.数学教学中的快乐气氛高永光

38.高中英语课文教学初探郝素华

39.整合多种资源,让地理课堂更有效袁银锁

40.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化学张芳琴

41.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刘雅莉

42.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徐小超

43.《牛顿第一定律》课堂新模式黄道惠

44.浅谈《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喻菊珍

45.把握科学体验生成有效教学朱成伟

46.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尝试与探索梁玉平

47.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李晓进

48.浅谈高中英语教学情景的创建万风芹

49.谈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新课程(中学版) 柳在兵

50.激发新思维,创设化学教学快乐课堂代玉娜

51.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开放性教学任丽红

52.做好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袁海飞

53.更新传统备课方式,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英语课堂教学反思李梅

54.浅谈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高洁

55.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五结合"刘艳霞

56.英语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樊红霞

57.如何进行数学预武琴

58.初中英语趣味教学谈李武琴

59.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的应对之我见韦伯忠

60.课改——让英语课堂"活"起来黄雁

61.如何激发后进生学英语的兴趣王霞

62.浅谈语文教师如何探究新的学习方式丁民

63.让学生做历史课堂的主人纪爱梅

64.试议文言文自主学习的预习程序徐新国

65.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黄炳辉

66.如何促使高中生乐学英语周霞

67.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导语张凤艳

68.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张冬妹

69.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管理点滴谈——新课程下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赢得课堂武贞花

70.怎样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周秀珍

71.优化实验教学环节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王财富

72.科学课如何高效复习迎战中考王丽茹

73.初中化学实验的三个强化张国忠

74.中考复习中的"四招"钟红震

75.浅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图书馆工作陈樟标

76.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体会聂新海

77.初中英语听力培养方法李云英

78.浅谈课文阅读技巧邱小山

79.高中英语教学方式新尝试王祥娟

80.实验,让物理课堂更精彩李敬丽

81.调动学生兴趣,上好高中政治李忠奎

82.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胡淑娥

83.略谈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几种方法张华平

84.新课程(中学版) 如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良好习惯林小萍

85.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季咸南

86.浅谈如何加强中学生品德修养的教育彭占东

87.让学生找到快乐写作的源泉韩淑轶

88.浅析多媒体在化学有效教学中的运用戴卫东HttP://

89.浅谈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与矫正策略杨占林

90.历史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误区及其对策李俊玲

91.浅议如何营造和谐的英语教学环境刘维林

92.教师如何搞好思想品德校本教研夏忠强

第8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关键词】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 抽象思维 创新思维

一、前言

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诸方面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重心所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在物理教学方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物理教育是青年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发现,还是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高中物理实际上还是和初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关键是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引入不当、推导呆板、僵化,就可能变为老师武断地把学生往前“拖”,“拖不动就可能抱着学生或背着学生“走”,从而使学生变为死记结论。所以“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如果老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入和推导,则“话不多”而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

“引入”的方法有:实验引入法(实验要求明显、新奇、巧妙)、类比引入法(类比要恰当、生动形象)、现象引入法(现象要典型、充分,这种方法也叫举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也叫提问法,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推理引入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2.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用逆向思维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们的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程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按事物发展的过程先后,从起因分析推断事物发展的结果,称为正向思路;按相反的程序称为逆向思维,即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溯起因。牛留信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从五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研究对象的逆向思维;条件的逆向思维;思维程序的逆向思维;因果关系的逆向思维;光路可逆的逆向思维。笔者认为,这确实符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其实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处处时时都可进行,并结合正向思维开展,效果会更好。下面,我们以《曲线运动》一节的教学案例来说明:

(1)引入新课时的问

师(引入):前面第二章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如果运动物体不是沿直线运动的话,那将做什么运动?

生(回答):作曲线运动。

师:肯定吗?是不是一定得作曲线运动呢?

学生(犹豫):有回答坚持说一定做曲线运动,还有的说是静止。

师:请注意我们指的是“运动物体”。

在学生终于搞清后,我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来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给机械运动分类,即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对课堂教学中得到(归纳总结)的结论进行反问

例如,当得出“一切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后反问:“一切变速运动都是曲线运动吗?”

(3)在巩固应用知识时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问和反问

可见,通过课堂上这种反问式的逆向思维陪养,不但上课效果明显了,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采用开放题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传统教学,其中改变唯一解题方法的传统题(或封闭题),但适当地采用和引入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理由是:①按照“马登理论”,学习的本质就是鉴别,又由于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扩展变异维数(或者说,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而,又由于开放题不仅具有多种可能的(正确)解答,也具有多种可能的解题方法,因此开放题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空间。②另外,由于常规的物理教学主要集中于收敛思维,因此,这就凸显出开放教学的一个明显的优点,即特别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叫任何好的题目,如果没有适合形式的教学去保证,这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可能性就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性。

例如,一质量m的小物体(可看作质点)以Vo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沿倾角为e的斜面冲上去,当它静止时离斜面底端的距离为多少?已知物体m与水平面及足够长的固定斜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p,且近似认为m可能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

可见,教师要进行思维教学,必须本身是问题解决(当然包括解物理习题)方面的高手,并且能够根据各种资料上的习题或网上的习题,结合生产、技术和生活等方面的物理情景编制出一些高质量的题来。

3.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对于名家千锤百炼编写的教材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要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结论,不轻易就相信。学生作业中有错误,老师批改后找出来归类,然后让学生相互评定,找出错误原因。也可尝试学生互批作业,然后让学生报告发现的错误之处。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0 角的两个力FI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分析:此题其实只要一提醒,学生很快就清楚它的“缺陷”了,可提问:“该物体受几个力呢?”学生自然会提到重力,再问:“F1与F2的方向是竖直方向、斜向上或下还是水平方向呢?”最后问:“按这样一分析本题能求出其合力吗?”然后,介绍教材编审者的意图,指出其编题粗糙。这样的习题如果想当然地按教材去解,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

第9篇: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研究范文

【关键词】思维能力;物理教学;抽象思维;创新思维

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在物理教学方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物理教育是青年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发现,还是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

1.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高中物理实际上还是和初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关键是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引入不当、推导呆板、僵化,就可能变为老师武断地把学生往前“拖”,“拖不动就可能抱着学生或背着学生“走”,从而使学生变为死记结论。所以“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如果老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入和推导,则“话不多”而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

“引入”的方法有:实验引入法(实验要求明显、新奇、巧妙)、类比引入法(类比要恰当、生动形象)、现象引入法(现象要典型、充分,这种方法也叫举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也叫提问法,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推理引入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2.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用逆向思维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们的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程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按事物发展的过程先后,从起因分析推断事物发展的结果,称为正向思路;按相反的程序称为逆向思维,即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溯起因。牛留信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从五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研究对象的逆向思维;条件的逆向思维;思维程序的逆向思维;因果关系的逆向思维;光路可逆的逆向思维。笔者认为,这确实符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其实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处处时时都可进行,并结合正向思维开展,效果会更好。下面,我们以《曲线运动》一节的教学案例来说明:

2.1 引入新课时的问.

师(引入):前面第二章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如果运动物体不是沿直线运动的话,那将做什么运动?

生(回答):作曲线运动。

师:肯定吗?是不是一定得作曲线运动呢?

学生(犹豫):有回答坚持说一定做曲线运动,还有的说是静止。

师:请注意我们指的是“运动物体”。

在学生终于搞清后,我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来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给机械运动分类,即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2 对课堂教学中得到(归纳总结)的结论进行反问.

例如,当得出“一切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后反问:“一切变速运动都是曲线运动吗?”

2.3 在巩固应用知识时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问和反问.

可见,通过课堂上这种反问式的逆向思维陪养,不但上课效果明显了,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采用开放题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传统教学,其中改变唯一解题方法的传统题(或封闭题),但适当地采用和引入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理由是:①按照“马登理论”,学习的本质就是鉴别,又由于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扩展变异维数(或者说,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而,又由于开放题不仅具有多种可能的(正确)解答,也具有多种可能的解题方法,因此开放题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空间。②另外,由于常规的物理教学主要集中于收敛思维,因此,这就凸显出开放教学的一个明显的优点,即特别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叫任何好的题目,如果没有适合形式的教学去保证,这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可能性就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性。

例如,一质量m的小物体(可看作质点)以vo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沿倾角为e的斜面冲上去,当它静止时离斜面底端的距离为多少?已知物体m与水平面及足够长的固定斜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p,且近似认为m可能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

可见,教师要进行思维教学,必须本身是问题解决(当然包括解物理习题)方面的高手,并且能够根据各种资料上的习题或网上的习题,结合生产、技术和生活等方面的物理情景编制出一些高质量的题来。

3.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对于名家千锤百炼编写的教材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要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结论,不轻易就相信。学生作业中有错误,老师批改后找出来归类,然后让学生相互评定,找出错误原因。也可尝试学生互批作业,然后让学生报告发现的错误之处。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0 角的两个力fi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分析:此题其实只要一提醒,学生很快就清楚它的“缺陷”了,可提问:“该物体受几个力呢?”学生自然会提到重力,再问:“f1与f2的方向是竖直方向、斜向上或下还是水平方向呢?”最后问:“按这样一分析本题能求出其合力吗?”然后,介绍教材编审者的意图,指出其编题粗糙。这样的习题如果想当然地按教材去解,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