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学的核心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实际生活 教学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对于学习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见解,传统的“学生在听、老师在讲”的教学方式太过古板,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真实需求,已不能被他们所接受。转变思想品德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注重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回归现实生活。
思想品德是一门很注重人文素养的学科,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传统的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从书本回归实际成为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为以后更好地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的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时,我详细地向同学们阐述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向同学们讲解礼仪使用的场合,在平时的生活里应该学会尊重他人,这样才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帮助学生树立这样一个概念。我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教学,而是在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身边的人表达自己对礼仪的见解,比如对老师、对学生和对家长。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挖掘了思想品德知识的实用性,一步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提高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积极性,这对于他们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务必要注意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回归实际,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有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起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知识来引导实践的开展,用实践来检验知识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注入新的课堂元素
现在的学生都是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白纸黑字,对于信息化的追求变得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注入新的课堂元素,不断创新课堂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以此满足对于信息化的要求和完善知识储备的需要。
在讲课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设备来进行课文的讲解和展示。比如,在进行九年级的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的教学时,我会先让同学们了解一遍课本知识,然后播放一段关于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视频,用直观的画面和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大团结的景象,培养爱国情操。用饱满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书本中蕴含的深刻思想,融入到这种学习的氛围中,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效果,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不仅是时展的需要,而且是教师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的必需手段。它能够更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所学的知识。
三、运用小组交流这一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思想品德教材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对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品德教学不再只是学习书本中的简单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索课本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感受书中所要揭示的深刻内涵,了解这本书的用意何在,这也是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要求。所以思想品德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加深对于教材的理解,用生动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于课本内在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同学们协作的意识,在互相激励的讨论中提高对书本内容知识的领悟能力。
例如,在八年级的课本中,学习“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一章节时,我会先让学生了解课本中所包含的几层内容,再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一遍。为了激发同学们共同学习的热情,我就让同学们自己发挥聪明才智,把这一章的内容编排成一个小剧本,让学生分别扮演“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以自己对课本的领会去营造一个“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氛围,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故事。
这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学习热情高涨。同学们出于对这种教学方法感到新鲜和好奇的心理,积极地加入到小组故事的表演和学习中,探讨长辈和晚辈各自应该充当的角色。同学们各就各位,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扮演“父母”的学生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帮助其健康成长。扮演“孩子”的同学要用合适的方式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让“父母”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同学们的表演极其丰富多彩,真实地还原了家庭中人物的内心,真正达到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效果。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会尊敬长辈、孝敬老人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这样的课堂气氛很自然很活跃,帮助学生开启了智慧的大门,更好地挖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促进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运用小组交流这一教学方式去开展教学,是增强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实现教学的真实目的。
四、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老师所起的作用。
在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很注重让学生发挥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不受任何约束自由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在我看来,这并不见得就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发挥,老师在课堂上就似乎充当了可有可无的角色,教学中的弊端就有可能暴露出来。这些孩子受年龄和人生阅历的限制,所掌握的知识点和见解难免会有不全面的地方,如果不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就容易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例如,在进行九年级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熟读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自由谈论自己对责任的理解,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由于知识和阅历存在局限性,他们的回答难免会有一些偏差,我就针对这些问题,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真正了解责任的意义,以及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如此,不仅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时候,老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把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向正确的轨道上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更要充当孩子的引航灯,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与学生积极交流,不仅是受同学们欢迎的好老师,更是孩子们的朋友,真正起到作为思想品德老师应有的作用。
总之,思想品德是一门很实用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把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把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真正结合起来,发挥思想品德真正的作用,唤起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创新中促教学,促进教学水平实现新跨越。
参考文献:
[1]李凤玲.怎样让主动学习成为习惯.2008,(13).
[2]岳飞刚.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的思考.2007.4.
[3]七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1.
一、改变传统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其中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而能学的目的。教师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和谐统一,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有效挖掘,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指导自学。学生自学,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自学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以增强学生自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自学前,教师给出自学的提纲,让学生抓住知识点靠船下篙,突出重点,明确学生自学思考的方向,并巡回辅导,启发思考,留心观察,广泛答疑,并有重点地辅导上课喜欢走神的学生。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应尽量不大声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提示,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教师的“提示”要提得明白准确,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
2.鼓励发言。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理解教材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点”,及时组织讨论。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感,提出问题,小组间相互交流讨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宽度,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科学总结。在学生自学时,老师已经给出学生自学的提纲,当通过师生讨论、生生探究、小组交流、同桌分享等环节后,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就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做学习笔记、编制试题、自主解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当时间不足时,尽量让同桌学生相互提问,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我经常根据教材,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并把课堂总结粘贴在教材相应的位置,这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便于今后的复习和巩固,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联系生活实际,突出教材的实效性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虽然其中的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但只要结合生活实际,让理论回到学生身边的事实中,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感悟,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理论所涵盖的内容。现行的教材设置有情景、探究、讨论、体验、反思、分享、交流、实践等栏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地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课外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时事;还要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如鼓励学生平时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纸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达到“学用并行”、“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学习八年级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时,在调查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就“如何孝敬父母”可布置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剪一次指甲”的课外作业,然后写出自己的书面感受并回收作业。教师在总结点评之后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制订一份孝敬父母的详细计划并付诸行动。同时教师还必须及时地、经常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建立朋友关系,通过单独谈话走进学生心田,以了解实情,增进情感。这样,学习课本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可收到意想不到的德育奇效。
三、优化课堂氛围,突出教学的趣味性
思想品德课本身抽象性、教育性很强,为了避免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空洞感、枯燥感,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趣味性。
1.概念原理简明化。教师讲授理论观点时,应该多使用有趣的例证,把复杂的原理力争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得理论观点的分析过程变得简明扼要。汉语中的许多成语、典故、格言、诗词名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鲜活的事例,都包含精深的道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语言表达幽默化。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空洞说教,而应诙谐幽默、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生动形象。为此,教师在课余要经常阅读幽默大师和演讲名家的传记,学习同行名师的成功做法,苦练口才功,平时与他人交谈力争简明扼要,不要啰唆。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等,选择幽默故事和漫画图片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学观点。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多媒体 积极作用
一、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米尔斯・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课堂教学设计是前提和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常可以在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除对教材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学生具体情况的掌握外,还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系统方法组织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发挥教学资源优势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信息容量大、理论抽象、时代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障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发生质的飞跃。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意识导向、情感共鸣和能力提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超越时空的优势,在听觉、视觉上赋予学生强烈的刺激和感染,给学生创设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增添丰富的色彩和无穷的魅力。例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政治生活》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虽然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事例和图片,但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仍会觉得空洞、抽象和无趣。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相关的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设一个相应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程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学活动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形成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的尴尬局面。这种呆板、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违背,成为新课改的绊脚石。多媒体教学手段恰恰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强师生教学互动提供交互平台。例如,在教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经济现象”时,我们可以用Authorware软件或Flash软件制作一个“模拟商店”,让学生模拟当发生通货膨胀或发生通货紧缩时,去“商店”购物对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这种多媒体教学的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提升教师素养,增强教学能力
教师除应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外,还应具备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能力。特别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通过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不足。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课具有抽象性、时代性、理论性、综合性较强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并引入大量的现实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通过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计算机强大的课件制作功能和信息网络功能,就能有效地解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长期困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教师无赖、让学生无趣,又使教学无良好效果的弊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大多数老师所认同,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改善教学关系,增加信息量,使教师能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不能“凡课皆多媒体”。不管且不是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或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目的,使多媒体教学形式化的做法不但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反而会成为教学的累赘。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教学信息,多媒体教学手段就会成为我们手中的教学利器。
参考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反映,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中设疑,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使学生的认识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人类的朋友》一框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藏羚羊图片,播放歌曲《最后一只藏羚羊》。教师讲解藏羚羊的相关知识、现有的数量、濒临灭绝的原因等。结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每个人都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地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二、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有新的感觉和新的发现,从而保持对思想品德课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性,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比如针对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关于“与法同行”的教学活动中,为促进课堂学生主动性的参与和交流,我向全班学生提出了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有没有受到过侵害?2.如果有,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通过村民委员会调解;经过消协调解或仲裁;通过诉讼;等等)这样通过设疑,在学生认识知识系统中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了解学情,检验效果,学生自觉尊重法律,追求公平、公正。自觉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B-0090-02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能因循守旧,要打破那些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念,要创造性地去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做到:(1)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要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得出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把表现的舞台让给学生。要改变“教师主讲,学生听记”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则主要进行指导、点拨。(3)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讨论时间。把课本外的信息和学生的不同意见引进课堂,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争辩、质疑交流。
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创新不是在紧张压抑的气氛中产生的,而是在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进发的。笔者认为,只有给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空间,建立真诚、民主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学生才敢向老师提问、陈述自己的观点或与老师辩驳,才敢提出大胆的想法,才有可能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挑战书本和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笔者在教学《竞争不忘合作》一课时,让学生讨论:“假如你参加某项竞赛活动,有一个最具竞争力的对手想借你的参考资料,你会借吗?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说得都非常有道理。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胆地说:“我不会借给他。”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说他很自私。笔者制止了其他学生的指责,鼓励这个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他说:“如果我不借给他,会激发他的上进心,他会加倍发奋努力,提高自己的竞赛成绩。”虽然他的想法有些幼稚,但笔者也给予肯定并做正确的引导,经过笔者的点拨,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的创新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故事讲述、歌曲欣赏、漫画展示、视频播放、小品演示等多种途径,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竞赛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为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不竭的动力。例如:在教学《网络的利与弊》时,笔者将学生分组,对相关问题进行辩论;教学《男生女生交往》时,笔者以竞赛的形式,让男生女生分别列举各自的优势;教学《青少年机智灵活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时,笔者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不少学生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质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和重要条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只要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不管深浅程度如何,观点正确与否,笔者都对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予以表扬。在教学《公共生活中的礼仪和礼貌》一课时,笔者向学生出示课题后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想要知道的?”学生们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有的问:“礼貌与礼仪有什么不同?”有的问:“讲究文明礼貌有什么重要性?”也有的问:“生活中有哪些礼貌用语?学校、家庭、公共场所有哪些礼仪?”……顿时,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笔者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在设疑、质疑、解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关注时政热点和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行开卷考试,命题的材料基本来自国内外重大时事、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考查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分析、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不能仅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上,而是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要将所授知识密切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例如:讲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本质及危害”时,可联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军事打击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的事实;讲到“世纪之初我国的科技成就”时,可联系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二号卫星、天宫一号飞行器成功发射,并分析原因;讲到“维护民族团结”时,可联系达赖喇嘛的民族分裂言行的危害;讲到“诚信为本”时,可联系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的不诚信现象及影响;讲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时,可联系一些身边的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让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品德教学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放飞思想,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特征,其集中面向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道德、价值走向等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文精神教学,这就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先天资源。因此,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对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一、把握学生心理特征,端正学生认识
1.选择积极性材料
小学生的心灵就像一块白净的画板,你给它画上什么,它就会呈现出什么。我校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长的呵护不足,加之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一些小学生形成拜金、自私、性情怪僻、暴力等心理倾向,这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首先认识到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选择积极性的教学资料来打开小学生的心扉,尽量避免采用一些反面或是过激性的材料,充分运用对比呼应的方式,使小学生全面认识各种行为的性质,端正小学生的行为。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体会家长对自己的爱,并学着尊重家长、爱家长。在教学中,我们以“小小信件”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写出一件和父母有关的美好回忆,并在信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情。写完后,找几个同学起来朗诵,并让他们说出曾经做过的伤害父母的事,并说出自己的愧疚。这就用双面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家长之爱。
2.展开探究式教学
小学生的判断力和理解力有限,对各种事物的判断往往基于感性认知。因此,在面对外界诱惑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行为。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通过探究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取向。
如,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台湾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影响台湾回归祖国的原因。在课上,用新闻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做主持,说出“两岸儿童盼统一”的心声,并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其他同学,加深对影响台湾回归因素的理解。最后对学生的这次活动展开评比。此种教学方式,不但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而且整个过程向学生传输了爱国主义精神,并且以竞争评比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深化学生情感
1.深化课程材料
思想品德学科本身就有心理教学的内容,如,《家人的爱》《来自社会的爱》中,要求学生树立一颗求爱、懂爱、献爱的心,如,《换个角度想一想》《不一样的你我他》中,要求学生懂得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宽恕,学会共享欢乐,那么教师要全面运用原有的教材,挖掘教材内涵,将能够对小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成分提炼出来。
如,在《说声“谢谢”》教材中涉及的实际内容很少,只是点出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感谢的一些人,这对小学生的实际性指导作用不大。在教学中,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转化,以“尊重别人劳动,爱惜他们劳动成果”为主题,让小学生说出心目中最伟大的劳动者,并简述他们的劳动过程,之后,让学生用小诗、歌唱、绘画等方式表达出对劳动者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最后通过“制作感谢卡”和“送卡片给感谢的人”的小任务,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这就一步步将学生的情感认知深化,进而促使学生树立了解他人、为他人思考的心理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感恩情怀,有效预防了自我主义的形成。
2.选择兴趣切入点
小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较少,他们活动空间集中在生活领域,这就使得他们对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比较感兴趣,而兴趣是打开心灵的金钥匙,因此,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出发,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激发小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教育。
如,在《诚信是金》教学中,用“曾子杀猪”的小故事引入“诚信”课题,并让学生自主讨论一些诚信方面的话题,尤其是生活中的小买卖行为、学生之间的承诺等,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无信不立”这句话,进而将话题扩大到企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这就有效实现了教学面的扩展,进而促使学生恪守诚信原则,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
三、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1.采用合作学习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很多小学生出现自我主义、自负等心理问题,这对小学生人际交往以及后期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合作学习、活动教学的方式,促使小学生之间展开合作,以此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如,在《分享的快乐》教学中,以“我们一起画板报”为主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定主题,展开板报设计,做完后,教师将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谈谈做板报过程中的小趣事,讲述大家是怎么合作完成板报设计的。这就以合作教学的方式,将学生连接在一条线上,进而刺激学生团结互助。
2.进行开放式教学
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小学生展示自我、参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在开放化的环境中,小学生的潜力会被最大限度地开发。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开放性的环境不但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增强自身的独立性、责任感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人价值,展开开放性的教学。如,在《集体的事谁说了算》教学中,我们结合很多学生自我性较强,不遵守班级规定的行为,展开“班级准则大家定”的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能遵守的准则,并以书面形式规定下来,如,自习课上不大声喧哗、不迟到、不早退等,进而促使学生发挥集体主人翁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
3.建立多元评价标准
在进行评价中,转变以往的成绩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态度、意志品格等展开评价,并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表现,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教师、家长等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之中,并关注学生的个人评价,以此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不高,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力不强。因此,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但是小学生的思维塑造性较强,他们愿意接受真、善、美的事物。因此,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特点,选择适宜的内容,采用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意识。
参考文献:
[1]叶一舵,项传军.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
[2]方文朴.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与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张鸿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未来[J].新课程:小学,20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下面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认识。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课堂氛围中进行的,课堂氛围与课堂效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前的一大课题。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特别强调师生关系的互动,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规定:“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自主探究。首先要设计好问题的难度。难度太大的问题,学生会望而却步;而难度太小的问题,学生又会觉得不屑和乏味。一定要将问题设计成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的果子”,这样,学生才既不会感到畏惧,也不会感到乏味,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样能使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都具有成就感,既惬意又能产生迎接进一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吸引学生探究的方式也很重要。我认为课堂上适当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用于讨论,以政治课上的某些问题作为论题,以讨论作为基本形式,吸引对政治课具有兴趣的学生参加。要求参加讨论的学生组成团队,自主搞好分工合作,课后自主搜集各种资料,讨论时尽量自主发言,教师仅在讨论完毕后作出总结和点评。参加者自始至终兴趣盎然,终日乐此不疲,并觉得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转变学习学生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来源于实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例如,讲到清除封建残留思想时,就要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思想;讲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就要联系到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实的重大意义以及科学发展观等;讲到维护祖国统一时,就要联系到“”、“”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的危害等;讲正确对待挫折时,就应联系学生中遇到的学业、生活、人际关系中遇到的挫折等:在讲“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可拿出一些商品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教师进一步给予引导,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法律知识,而且增长了生活常识与经验,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信息,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的能力。例如在教法律知识时,可建议学生观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节日,对一些精彩片段在课堂上师生一同分析、探讨,还鼓励学生在网上与网友谈论有关法律问题。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63-01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在要求小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还应当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成为有用之才不可或缺的两个条件。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应当从小抓起,所以,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首先分析了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大的教育背景下,学校和家庭过分注意成绩,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渐渐被忽略了,从而导致了他们身上不断出现不良品质,学习成绩也不断下降,影响了他们健康的成长。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2.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桥梁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小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出现了阻碍的状况。他们常常无法理解家长对他们的期许,更不愿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事关重要,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理解他们父母的良苦用心,不再出现沟通阻碍的状况。这是保障小学生与家长之间进行顺利沟通的重要前提。
3.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要想成为优秀的小学生不仅在学习科学知识上下苦功,还要在自己平常的行为上有所表现。这是成为未来人才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前提。要想实现这两个前提,必须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在小学思想品德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培养小学生的明理能力
所谓明理,就是正确引导小学生认清社会当中的是与非,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善美,什么才是假丑恶。从而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后让他们在实践的体验当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单纯的讲述道理,小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教师应当结合有效的例子,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说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时,教师要让让小学生明白每个人心中应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对于施恩于我们的人我们要感谢他们,并且要学习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且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人与人之间友谊才会越来越深厚。倘若我们不具备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么我们社会的发展也将会受到阻碍。同样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通过讲述的爱国行为,使小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为什么要具备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培养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并立志为了祖国事业的发展而奋斗终身。
2.在实践活动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理论教育上,还要应用到了实践活动当中去,这样,小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什么才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小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实践活动来得以磨练。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定一定的场景并让他们扮演其中的角色,演绎规定的行为。从这些实践活动中,让他们深刻地理解到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才是错的,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样就在增强集体观念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3.采用示范的方法,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
示范法,就是向小学生做好示范作用,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模仿能力极强阶段,所以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做好示范作用。无论是在教学生活当中还是日常生活当中,教师都应当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小学生做好榜样,引导他们学习并模仿其中高尚的行为,进而培养出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老师还可以让小学生学习课本当中优秀人物的光荣事迹,,进而塑造他们健康的心理。比如在《谁摔碎了花瓶》中,可以让小学生学习到小列宁在犯错的情况下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在《司马光砸缸》中学习司马光在紧急状况下做到淡定从容,表现出机智勇敢的精神;在《》中学习先烈们为了祖国英勇献身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是高尚的品质,是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组成部分。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小学生学习身边优秀人物的高尚品质,比如班级中先进的少先队员们以身作则,服务于班集体;志愿者们不计代价地服务于公众;社区劳动者们不辞辛苦地在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工作着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可以学习的榜样。
因此,为了培养出优秀的未来人才,我们在提高小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在小学思想品德的课程中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成为国之栋梁不可或缺的条件。当他们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成为了勇于探索、富有爱心的这样一类人,这样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就有了希望,能够让我们祖国在未来变得越来越强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21-01
一、当代中学的心理健康现状
首先,当前由于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在加上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最终会导致产生厌学情绪以及考试焦虑症,这些负面情绪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以至于更加无心向学的心理问题。其次,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处于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做事情容易冲动,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也容易情感用事,因此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再加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对于自己的成长有着好奇而敏感的心理,一方面他们想要找人倾诉秘密,可另一方面他们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沉默不语,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上的必要性
1、思想品德课上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中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素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能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
2、心理健康教育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而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也葬送了自己的前程。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应居于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三、思想品德教师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生活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使一些教师自身产生了过度的紧张和焦虑感。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任课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健全的个性;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2、不断学习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能力。
首先,积极设计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目标,按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服务。同时要指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引导他们关注生活,让他们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除此以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光盘,教育软件,多媒体设备,自然和人文景观灯教学资源,使学生全方位地掌握课堂上要求学习的内容。最后,是对教法的准确定位。在教法的选择上,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扣住教材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知识,生理,生活等实际,不拘一格,突出一个“实”字,抓住一个“情”字,凸显一个“活”字,力求一个“效”字。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放弃居高临下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巧妙设疑,运用多种教学媒介,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最佳的反思情境,让学生在自主的空间中,带着问题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能力进行深刻的质疑反思。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