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

声乐的教学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的教学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声乐的教学内容

第1篇: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

一、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形成原因

民族声乐教学以民族声乐为基础,民族声乐本身的多样化要求民族声?方萄б惨?多样化发展。民族声乐本身的多样化来源于民族声乐的音乐元素的构成要素多样化,而民族声乐的教学深深根植于民族声乐的特征,故,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的形成原因在于民族声乐音乐元素构成以及民族声乐教学与民族声乐的关系。

1.民族声乐的音乐元素构成要素多样化

民族声乐的音乐元素主要由传统文化、生活要素、审美情趣等构成。而其中,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要素、审美情趣等文化符号的统领基础和抽象概括;生活要素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具象表示和孕育堡垒;审美情趣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活要素的上层建筑和情感升华。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要素、审美情趣都不尽相同,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在这样的音乐元素构成之下,不同民族由于有着不同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地貌特征,其生活方式以及构成生活方式的生活要素皆有其独特性,如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为游牧文化,其生活要素的构成主要是肉食、奶制品、蒙古包、草原等,蒙古族的审美情趣多与其生活经历、生长环境以及文明类型发展程度息息相关,这就造成蒙古族音乐多富含马头琴元素,以长调或短调形式出现,长调旋律悠长、深沉,短调则欢快富于跳跃性,作品中多表现自然风光和民俗场景。而藏族的传统文化与宗教息息相关,带有神秘色彩。世世代代于高海拔地区生化的藏族人民,其生活要素主要包括青稞、哈达、佛教、戒律、转经轮等,这就造成了西藏人民在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时,其音乐作品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因而,不断地追寻生命的真谛以及自我完善便成为藏族民族声乐的特色。可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俗所孕育的音乐文化有所不同,这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的构成要素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2.民族声乐教学根植于民族音乐

由于民族声乐教学研究的是如何通过系统的学院派教学方法将民族声乐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感悟尽量掌握“声、情、字、味、表、养、象”的基本要素。而通过对民族声乐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声乐的音乐旋律富有生动具象的民族生活场景,这决定了民族声乐与其他音乐类型比如流行音乐的不同之处,音乐旋律是民族声乐最大的特点。因此,民族声乐教学想要使学生掌握“声、情、字、味、表、养、象”这七个基本要素,必须坚持多样化教学方法,以不同教学模式教授学生不同民族声乐技巧,使学生充分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引导学生如何详细尽情的体悟民族声乐背后的民族风土人情、情感态度、表达习惯。所以,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发展是由民族声乐的学科本质所决定的。

二、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问题之一是目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层次单一,问题之二在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演唱实践经验。

1.民族声乐教学层次单一

目前的民族声乐教学多以高校院系形式展开,在歌唱实践教学中,多为课堂上老师教授学生声乐知识和发声技巧,对民族声乐的教学仅仅停留在一维的技巧方面。根据上文的分析,民族声乐是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颗瑰宝,由不同民族所处的不同地域以及生活习惯决定其发声技巧;由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决定其声乐内容表达;由不同民族的信仰和传统决定该民族声乐艺术的灵魂所在。而目前的民族声乐教学层次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很难使学生掌握民族声乐情、味、养、象等要素。因此,其教学层次仅仅停留在一维是远远不够的,民族声乐教学绝不仅仅是教授声乐演唱的技巧,更重要的还要注重声乐体会和声乐欣赏。

2.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歌唱实践经验不足

民族声乐是一门表达的艺术,其成果以声乐表达为载体。但是,当下的民族声乐教师群体多关注的是理论研究,一部分教师的声乐表达经验并不丰富,这就使得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多半停留在理论阶段,缺少歌唱实践教育的基础。在教师缺乏歌唱实践经验的状况下,民族声乐的教学偏向于机械化,使得民族声乐的学院派表达变得、僵硬,缺乏灵动、深刻地表达,即只有书面的理论再现,没有民族文化、民族生活、民族审美的再现。真正教学能力全面的民族声乐教师必须是技巧、歌唱实践相结合的,于理论中带领歌唱实践,从歌唱实践中总结新理论,反复循环,使得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欣欣向荣。

三、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呈现形式

民族声乐教学呈现多样化的发展状态,这主要表现在民族声乐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方法多样,民族声乐教学主导方式多样三个方面。

1.民族声乐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民族声乐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不同民族的民歌,还包括不同地域的戏曲,以及创作歌曲、艺术歌曲、古曲、歌剧等内容。若将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细细拆分,可谓是包罗万象,应该是一个国家所包括的所有民族的旋律式表达,这就使得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在演唱和教学实践中,教师将不同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带?M课堂,使学生充分体会各地域、各民族声乐作品的不同特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不同作品的辨识能力。

2.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方法多样

上文已经提到,民族声乐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民族声乐教学必须兼顾理论与实践,在二者的相融相通中达到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民族声乐的教学实践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论是加大实习、实训力度,将实训作为教师教学效果评估的指标,将实习作为学生学习的结果考量,还是联系校外演出机构实战演练,举办校内民族声乐比赛,都会促进声乐理论联系歌唱实践,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完善理论,提高教师与学生解决歌唱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另外,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方法的多样还体现在环境与民族声乐作品的结合上,如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赴民族声乐作品诞生的原始地采风,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受特定地域的特殊文化。在此期间,学生可以拜访民间艺术家、参观艺术博物馆、观看民俗表演、游览当地风光,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之中,让学生真切领会到蕴藏在民族声乐之中的文化精髓,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己对民族声乐的感受力,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声乐作品中所反映的内涵。

3.民族声乐教学主导方式多样

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有教师主导课堂,教授学生声乐知识、理论技巧、歌唱实践,也要重视学生主导课堂,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声乐教师以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歌唱动机,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的兴趣,最终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民族声乐的教与学中来。笔者曾在教学实践中互换课堂主体,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对歌唱的问题发问,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学习基础来讲授气息的运用,发声的位置等专业知识,使得学生主动练习,探寻最适合自己的声乐学习方法,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学成果高效生动。

四、民族声乐教学发展方向展望

第2篇: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

【关键词】师范类高校 民族声乐 教学实践

中国民族声乐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态。由于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构成的大家庭,又由于每个民族语言、文化、审美等诸多不同,这就决定了民族音乐的多元性、融合性。加强民族声乐教育与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对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既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性。一般性,是指师范类高校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是建立在一般的民族声乐理论基础之上的,而且遵循一般的声乐教育教学规律;特殊性,是指师范类高校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目标不同于一般的高校,这种不同在于其“师范性”,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音乐人才。

由于受到外来音乐文化和传统声乐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还存在诸多困境:第一,在教学理念方面,过于强调对西方音乐文化的传承。由于师范类高校长期遵循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而忽视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致使“民族声乐”的概念不够清晰,而且学生对民族声乐的认同感不强。第二,在教学方式方面,过于强调理性化的教学内容。由于受重技能传授、轻审美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加之民族声乐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沉闷而枯燥,无法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共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大打折扣。第三,在教学目标方面,过于强调教学效果。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课程和教学内容多以民族民间音乐为主线,在此基础上传授民族声乐知识和歌唱技能,而较少从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的视角去探讨民族声乐的动态发展和动态描述,这种教学效果在一定意义上是引导学生学习模仿和复制,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质量以及音乐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全面发展。因此,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必须加快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创新教学理念是提升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根本

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着什么样的教学实践。近年来,根据沈阳音乐学院“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音乐人才”的办学定位,民族声乐系坚持把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育教学与科研创造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造就了李焕之、谷建芬、郑律成等一大批音乐人才,创作了《白毛女》《延安颂》等大量极富影响力的民族声乐作品。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缘于两个理念的创新。

首先,强化主体理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根据学生现有禀赋、素质能力和发展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灵活多样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在培养目标上,应注重审美教育,把审美教育贯穿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了解美、发现美、创造美,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审美心灵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不断改革并构建新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以更为科学的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和形式教育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赖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两个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应不断强化合作意识,把课堂打造成为师生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场所,把舞台打造成为师生合作交流、共同进步发展的平台,努力营造一种充满民主和谐、富有创新激情的民族声乐教学氛围,以求得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其次,强化传承理念。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能力和方法,帮助学生把握民族音乐的发展与特征,了解民族音乐的形式和各种民族民间乐器,掌握民族音乐的基本语言和特点。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注重把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和器乐文化融入其中,使学生更多地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旋律、吐字和风格。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民族声乐教学的内涵,促进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声乐学习的综合能力以及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例如,我们结合所处的地域性特点,把汉、锡伯、蒙、满、朝鲜等少数民族的音乐融入教学实践中,并与学生一起创作和表演了北国民族音话《天籁神曲》,既传承和创新了地域民族文化艺术,又提升了专业教学和学生舞台表演实践能力。这正是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结果。

二、完善教学内容是提升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重点

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完善教学内容,在于加强民族声乐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沈阳音乐学院根据生源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变化,遵循民族声乐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不断对课程体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着力解决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重技能轻理论、重专业轻文化、重接受轻思考的问题,使教学主体和对象由传统的接受型、技能型和专业型向知识宽、基础厚、专业精、能力强、素质高的目标发展,民族声乐教学质量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由此,我们获得了两点启示。

第一,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必须注重民族性和世界性。从国内看,各民族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这为加强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厚的内容和土壤;从国外看,世界各国各民族也都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和创造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应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各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有益成分。这些需要师范类高校和民族声乐教师树立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育理念,建构以国内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以国外民族音乐文化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使民族声乐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加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民族性”方面,应着重挖掘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把富有民族特色的戏曲、曲艺和民歌艺术融入民族声乐课程和教材之中。近年来,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把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中国器乐演奏、民族音乐文化等列入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和思维;开设了民族曲式研究、中国传统乐理等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的语言和语法。同时,还注重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组织教研科力量编写了《东北大秧歌》《戏曲音乐教材》《民歌新论》《中国民歌》《诗词曲赋》《民族声乐教材曲选》《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等选修课内部教材,这些教材既强化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的“民族性”,也彰显了该院民族声乐专业的教学特色。在“世界性”方面,应注重开设世界音乐理论和民族声乐课程,把曲式、和声、视唱、练耳等西式专业纳入基本课程,使学生更好地建构多元化的民族音乐知识结构。在这方面,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还组织编写了《西方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与欣赏》《乐理与视唱练耳》等教材,供学生选修。

第二,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必须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学生对民族音乐语言和风格的理解和运用、对演唱技巧的学习和把握、对声情并茂的培养和提高,既可能依靠一两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就能做到,也不可能仅仅依靠理论的学习就能实现,必须把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专业学习与艺术修养结合起来,在综合实习和具体实践上提高。为此,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围绕综合性和实践性对课程和教材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方面,采用“增”“减”“改”“并”的方法优化必修课程。“增”,即是增设新课程,如增设多媒体与音乐学、多声部声乐作品表演、合唱、钢琴伴奏等课程,旨在提高和拓展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减”,即是适当删减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且意义不大的课程,如删减了《竖笛》《音乐名著》等课程;“改”,即是适当调整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性质,如把《大学语文》改为一学期的必修课《诗词曲赋》和必选课《文学名著欣赏》,通过调整,增强了各门类课程的渗透和融合;“并”,即是合并相互关联、前后承接的课程,如把作品分析、和声合并为和声与曲式分析,把律学、音乐声学合并为乐器声学与律学基础,有效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讲授。这种对必修课程的有效优化,既增强了民族声乐教学的实用性,也提升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着重增加选修课比重。增加的选修课多是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了艺术类、文社科类两大选修课的模块化的结构,并明确了不同模块课程中应修得的学分数,使学生的必修课学习和选修课学习形成互补和支撑。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教学模式是提升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关键

科学的教学模式是提升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民族声乐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实践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论和方法论,因为教育教学的规模不同、目标不同、对象不同,决定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必须着眼于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而创新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获益、得到提升。在这方面,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对此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根据民族声乐课程特点,积极运用研究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与手段,着力提升民族声乐教学的质量。第一,探索和实践了小组课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发展现状和将来就业的实际需求,把“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改为每周一次个别课,同时辅以一次小组课。小组课的形式或从重奏(唱)、合奏(唱)的形式出现,或以集体排练的形式出现,或以课堂讨论、综合评述的形式出现。这种教学模式既强化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探索和实践了观摩式教学。民族声乐系制定了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观摩形式和教学内容,定期举办观摩会、公开课、示范课,既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展示自我、发挥专业水平的空间,也为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有利于整个民族声乐系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探索和实践了演绎式教学。把理论讲授、录音录像与课堂范唱相结合,借鉴和沿用民间音乐传承过程中形成的“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即教师范唱、学生模唱,帮助学生原汁原味地学习民间音乐唱段。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亲身感受到任课教师现场演绎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传统艺术曲目的基本技术。

另一方面,注重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理论学习、创作、表演技能,是民族声乐专业教育教学的特性。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着重从四个方面建构了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注重课程实践,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军事训练、课内或课外实践等;第二,注重集中实践,即每学期集中安排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和艺术实践活动;第三,注重示范实践,即通过组织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开展专场音乐会等形式,示范和引领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实践;第四,注重自主实践,即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艺术实践、社会实践、专业比赛和课外文体活动等。通过实践教学,很好地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民族声乐专业思想,深化了学生对艺术创作的过程及规律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积累了舞台演出经验,提高了心理素质和专业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音乐人才的重任,如何深化民族声乐教学改革、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质量,是当前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课题。虽然各个师范院校的办学理念、发展规模、培养对象和目标不同,虽然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式不同,但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规律和专业性质来看,师范类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也有其一定的规律,这也正是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薛蕾.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声乐课教学改革探究[J].大舞台,2013(1).

[2]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探析[J].黄河之声,2012(12).

[3]夏蒇.论世界民族音乐在高校声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大家,2010(20).

第3篇: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

关键词:少儿声乐;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54-01

声乐是一门感知的艺术,不仅需要声乐学习者对声乐技巧有一定的了解,更看重其对声乐发自于内心世界的感受。少儿声乐也是要求学习者本身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而这份感知,不仅需要声乐教师的悉心灌输与栽培,更需要少儿自身对声乐有一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心理学上,学生若对所从事的活动有兴趣,活动就会成为一种能够使少儿积极主动参与的心理倾向和自觉行为。少儿声乐启蒙教学中兴趣的培养,除少儿本身的兴趣之外,能够影响其对于声乐兴趣的主要有:声乐教师和家长。而这三者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为直接、积极的因素,而家长就像纽带,贯穿在学生与教师中间,其作用也不可忽视;唯有将教师、学生、家长三者密切配合、紧密联系,少儿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兴趣的培养与引导才能成为现实,并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

如何培养少儿在声乐启蒙教学中的兴趣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在声乐启蒙教学中对少儿兴趣的培养

在少儿声乐启蒙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最为直接与积极的因素之一。而影响学生兴趣的最为关键的是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时的语言、和课堂时间的分配等。

(一)教学内容对于少儿声乐启蒙兴趣的培养

教学内容是少儿声乐启蒙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兴趣。在声乐教学中,一般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发声练习与歌曲演唱。

对于刚启蒙的儿童,一般爱演唱歌曲,而不愿多进行发声练习,会感到发声练习枯燥无味。这时,就需要教师告知学生发声练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提高学生发音练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做一些形象的比喻,比如说歌唱前的发音练习就像是跑步前先要学会走路,只有当发声练习达到一定程度, 在演唱歌曲时才会更加顺畅,这样使学生在思想上开始重视发声;同时,教师可以多提供同种音型练习的旋律,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旋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发音练习的兴趣。

在歌曲演唱方面,其中歌曲的内容与演唱时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歌曲内容的选择,不要选学生不能胜任或勉强能唱的歌曲,使其对唱歌失去兴趣和信心,教师应该根据少儿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性格、声音条件的歌曲,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双向选择,一方面巩固了教学,另一方面维护并在一定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在演唱上,教师不应该太看重演唱方法,在学生有兴趣的前提下,以少儿能够理解与接受能力为基础来循序渐进。

总之,在少儿声乐的启蒙阶段,教学内容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第一目的,这样才会使其不断的学习,感悟和提高。

(二)教学时的语言对于少儿声乐启蒙兴趣的培养

教学时的语言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桥梁。对于少儿声乐启蒙者,他们的大脑和思维的运行不限,不易对于很多语言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自己教学语言的把握很关键,在这里探讨的,教学语言包括口语表达与肢体语言的表达。

在口语的表达上,教师需要的不是滔滔不绝、引经据典的语言能力,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幼儿园或者是小学低年级的小孩子。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与其对于声乐教学课堂的兴趣,教师尽可能讲儿童化的语言,要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所以,教师就应尽可能地讲“儿童语言”,即是把自己所要表答的内容,用儿童能够完全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这样才会更快的传授教学知识。然而,在语言上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用过于刺激的言语刺激学生,应多给予肯定的评价,教师的语言不仅应该清楚而有条理,更应该选择幽默风趣的方式,注意语速与语调。总之,教师的语言应让儿童理解,并尽可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儿童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声乐启蒙教学中,教师的肢体语言也影响着学生的兴趣。肢体语言包括教师的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教师的眼神是教师心灵的窗户,对于少儿声乐启蒙的学生,教师应该让他们觉得你是打从心底喜欢给他上课,并通过眼神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使他们感觉声乐课堂的宽松与友好,从而培养他们对与声乐的兴趣;教师的手势在一定基础上也可以代表语言,当学生努力做好每个动作时,我们可以通过手势来告诉他们做得不错,继续加油,比如翘大拇指,这样会让学生有继续努力下去的兴趣与信心;教师的面部表情直接影响到了声乐课堂的气氛,对于启蒙者,教师表情不宜太过严肃,而应适当添加儿童化的表情,给他们一种轻松与乐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语言使用对于少儿声乐启蒙的兴趣的培养就犹如催化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课堂时间的分配对于少儿声乐启蒙兴趣的培养

对于少儿声乐启蒙者来说,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有点长,甚至在发声练习后就觉得累,如果教师不注重课堂时间的分配,学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对声乐的兴趣。教师可以把一节课分成几个版块,甚至可以穿插游戏来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选择课堂的时间时,一定不要在学生觉得累的时候,应该告知学生在课前注意休息,补充好体力,这样课堂上就不会出现疲劳、学生想睡觉的情况。

所以,教师在课堂的时间上,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前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的时间分配。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演唱水平适时地维护其歌唱的自信心与兴趣,为少儿声乐启蒙者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家长在声乐启蒙教学中对少儿兴趣的培养

家长在少儿的声乐启蒙中的兴趣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对于孩子学习声乐的态度以及提供的学习坏境都是直接影响到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兴趣,如果少儿对学琴唱歌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切忌用强制手段逼迫孩子继续学唱歌那样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时,适时的鼓励与表扬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可以营造出一个安静放松的学习氛围,比如经常在家里播放一些美妙的儿童声乐歌曲,创造一种温馨的音乐文化环境与氛气氛,或者带孩子去听一些好的音乐会,以增加他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体会到音乐的美好的同时,使他真正的被音乐所打动。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聆听适合他们的音乐,渐渐地孩子对音乐的表现便产生了兴趣与追求。

声乐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声乐与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与生活中熟悉的细节和生活习惯相结合,使他们觉得声乐就在身边,避免其对声乐产生陌生的恐惧心理。家长在鼓励小孩学习的同时,家长应强调寓教于乐,保持孩子的学习唱歌的兴趣。比如,鼓励孩子用所学的歌曲定期举办家庭音乐会,可以让小孩自己邀请人员来参加音乐会,并在音乐会中可以穿插其他小孩的表演节目,大部分的小孩都有一定的表现欲望,孩子们在一起交流, 必定格外地有兴趣, 说说自己的经验、问题、获得的快乐,彼此能够相互学习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孩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在整个少儿声乐的启蒙过程中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始终贯穿着教师、少儿、家长这三者。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家长共同的耐心启发和正确指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适时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小孩出现的问题。兴趣的培养也是一门艺术,既要针对少儿的身心特点,又要遵循教育规律与声乐艺术的独特性,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自由、积极和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中,自觉地参与到声乐学习当中,使其感受声乐的美好与学习当中无穷的乐趣的同时,让他们在声乐学习领域有个很好的起点,在声乐的天空自由的飞翔。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罗树萱.少儿声乐训练与演唱技巧探析[J].云南省文化馆,2011.

[3]叶倩.少儿声乐教学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2008.

第4篇: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重要性;融入

前言

声乐课程的开展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声乐技巧,同时能够大力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然而,分析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可知,大部分声乐教师过于推崇国外声乐技巧,忽略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继而影响了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因此,声乐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声乐教学中积极融入民族音乐文化,通过开展活动、创新教学方式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带动声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推进我国民族音乐的持续发展。

一、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一)为声乐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长期积累与建立过程中,现已涵盖了多种不同的形式内容,其中包括地方戏曲、民族器乐与民族歌舞等,可作为声乐教学的优良教学资源,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民族声乐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学生可结合自身爱好选择相应的声乐资源进行学习,从而挖掘自身潜能,促进自我个性的发展。举例来说,某些少数民族学生不仅对民族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自身也具备音乐文化基础,若是教师善于指导学生在创造音乐艺术的过程中融入本民族的独特艺术或积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可有效创新艺术风格,继而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

(二)推动高校声乐教学持续发展

即使现阶段高校声乐教学中已拥有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为学生在学习声乐技巧方面提供一定帮助,但学生的创新意识仍相对薄弱。同时,部分教师因缺乏教学经验或教学能力不强,在声乐教学中无法准确把握声乐的内在精髓,导致教学方式不合理,难以向学生传授丰富的声乐知识。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可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究民族文化的机会,进而打破定式思维,借助学生的想法与灵感推动高校声乐教学持续发展。

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措施

(一)打造高素质声乐教师队伍

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与声乐教学的质量有着密切联系。为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并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教师首先要重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大民族音乐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推广力度,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高校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掌握专业的声乐文化知识,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不断挖掘新素材,为学生传授更多的声乐技巧。同时,我国各个民族各自具有特色与风格,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前,应深入分析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将其中的精华作为教学资源,并结合教学内容与任务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与帮助。民族音乐文化长期融入高校声乐教学后,将会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而促进课堂感染力与启发性的显著提升。例如,民族音乐具有多种类型,若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与任务,通过自然空灵、奔放热烈与细腻委婉等类型的歌曲传授声乐知识,可让学生获得新的学习体验。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与多种器乐的能力,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并制作出符合教学内容的微课程视频,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民族文化气息,以实现理解并吸收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过程。

(二)设置民族特色声乐课程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理论知识,还需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今后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高校中有大部分不同民族的学生,考虑到我国不同民族之间均具有突出的文化差异,若想为不同的民族提供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可将民族音乐作为纽带,有效衔接不同的民族文化并承接不同的艺术形式,以此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设置民族特色声乐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践的平台,让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增进民族之间的感情。例如,教师在设置声乐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将校园声乐鉴赏、声乐比赛等活动作为声乐课程的内容之一,在活动开始前指导学生精心准备作品,让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在活动中缓解沉重的学习压力,并体会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积累大量的素材,为今后的创作所用。此外,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民族采风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民族的风土人情,要求学生在采风活动过程中充分使用声乐技巧,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与教材具备的音乐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民族特色声乐课程后,不仅增添了声乐教学的活力,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的重视程度,还可为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中提供更多了解与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机会,让学生经实践后获得创作经历,继而促进声乐能力的提升,为今后的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方式

我国发展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并且不同的民族均具备了不同的语言特点、风俗风情等,继而增添了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色彩与生活气息。同时,我国声乐的主要特征是通过主观意识对情感进行表达,易使学生理解并接受。因此,教师若想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全面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文化教学作用,则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到声乐蕴含的情感,打破传统声乐课堂的沉闷氛围。例如,在讲解《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现代民歌时,教师提前了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文化背景等,在课堂中通过讲解创作背景或播放相关视频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在学生大致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深层含义,让学生自行搜索创作背景或风格相似的歌曲,总结其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尝试改编原歌曲或创作新歌曲,要求学生在改编或创作的过程中注重融入民族音乐文化,以促进自身文化与艺术修养的提升。同时,教师可在声乐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融入民族民俗活动的相关内容,例如,瑶族有赶秋节、晒衣节与月半节等节日;侗族有斗牛节、姑娘家与赶歌会等节日,要求学生搜索不同民族文化的相关资料,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声乐表演,以展现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并扩大民族特色的传播范围。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丰富音乐文化内涵,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培养想象与创作能力,实现传承民族声乐的过程。

第5篇: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

知识性方面指的是音乐的一般基础训练,包括音乐操作技能的训练,音乐的综合感觉,从拍子到节奏以及节奏的变化,从五线谱、音程到各个唱名、音名、调号、以及调式等等;同时包括音乐的理论部分,如曲式分析、音乐术语以及对各种乐器的了解,音乐的相关常识及各个乐派的音乐史及风格的掌握。世界各民族歌曲一般都是经过岁月洗礼而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因具有朗朗上口的歌词,鲜明的节奏,旋律充满民族生活特色的风格,所以,演唱民歌时是最能直接感受到音乐性的特征。

二、审美教育

对于音乐的审美包含了对音乐审美的美学范畴,也就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力与敏感度,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民歌的创作主题一般是描写大自然与人类的爱情、以及劳动人民生活劳动场景,演唱者在演唱当中会很快的和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心理学家通常称之为的“联觉”,通过这样的过程,学习者往往会很直接的体验到音乐的“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美的感受力。

三、品格修养方面

高等教育中的“德育”是放在首位的,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放在重要位置,而树立良好的人格品行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性,因为有了民族性学生才具有爱国情操,由于民族歌曲本身具备强烈的民族性特征,所以,在学习的同时就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现结合我国高等音乐学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分析存在的若干问题。我国高校中的音乐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主修声乐专业的学生,另外一种是辅修声乐的学生,上课的过程一般是“一对一”,上课的主要内容是解决演唱中的一些发声的基本技术问题以及学习演唱一些经典的美声教学曲目;除此之外,学校设有“民族民间音乐”的公共课,上课的内容一般是我国各地方的一些民族民间歌曲,本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对声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觉得学习声乐应该是声乐专业的学生的事情,辅修声乐只是走个过场,考试要个成绩,这完全违背了柯达伊音乐教育理论的思想。

2、声乐教材资源的缺乏,无论是音乐学声乐专业的教学,还是辅修声乐的教学,所选教材应区别于声乐表演,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区别,也没有可选性。

第6篇: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是,在我国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特别是声乐的教学领域。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仍然沿用较为落后、单调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声乐教材的选择上也不够科学,学生大学四年学的声乐知识与技法十分有限,难以应对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所以,现阶段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1当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第一,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是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举措。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国家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音乐教育在国家文化发展中向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表现为借助有效的音乐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又可以陶冶个人的情操。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声乐教学属于最基本且重要的内容。所以,提升声乐的教学质量有利于高校音乐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第二,当前声乐教学的改革也利于达到高校新课改的标准。有效地开展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可以促进学生客观、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或者说,声乐教学可作为高校推行新课改的一种有效方式。此外,创新声乐教学的模式有利于提升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尽管素质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但国家总体的教育方式依然偏于理论培育,而音乐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与艺术品位,这样作为音乐专业基础的声乐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势必极大地促进学生感性素质的提升,进而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更加全面。

2影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2.1教学的内容较为单一

教学内容是我国高校音乐进行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高校的音乐教学属于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而音乐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审美观联系密切,因此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十分关键。现阶段,我国某些高校依然以西方的价值观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实际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很多西方音乐,运用的也是美声的唱法,这导致我国的声乐教学脱离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很多学生热衷于对美声进行研究与训练,而对我国民间戏曲和传统曲目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学生审美观念与民族文化的脱离,这也侧面表现了我国声乐教学内容的单一化。

2.2声乐的专业水平偏低

声乐的演唱和表演专业有较大的区别,二者从学科的结构方面就不一样。我国高校音乐系的学生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主要集中于中学或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侧重于指导学生掌握教学能力,但还有不少教师存在重视“唱”、轻视“教”的思维。当然,声乐的基础知识在音乐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果学生打算未来致力于教学的话,就应当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还存在严重的侧重技能培训的弊端,高校应转变观念,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3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音乐教学方面依然沿用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培育的误区。高校学生整体存在声乐素质偏低的情况,尤其是品德素质方面,存在大量不上进、学习不积极的情况,这影响了音乐教学质量。由于高校的声乐教育和传统文化课程有密切的联系,二者互相影响,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有利于提升他们个人的内在涵养,进而使学生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学习文化课程。此外,高校有些音乐系学生缺少经验,表现为上台表演时临时发挥的能力较弱,还有跑调或者忘词的现象,从而可以看出高校在声乐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

3声乐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3.1正确选择声乐教材

声乐教材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最终效果。第一,在筛选教材时,相关的工作者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尊重他们的差异性。第二,把曲目有效地衔接起来,同时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使学生的声乐水平得到有效的巩固与提升。如选择声乐曲目方面,要看曲目是否适合学生。第三,选择的曲目还要切合教学大纲的标准,尽可能对于声乐作品的难度加以控制,并对某些细节之处展开系统性的研究,如句式的构造等。第四,还要把高校的声乐教学和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结合在一起,确保学生对中西方曲目都能有所掌握。

3.2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以往的高校音乐课堂上,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开展声乐知识的学习,极大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进步,需要全体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思维,形成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相关的声乐知识,进而开展良好的互动教学,这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以及自主思考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声乐艺术的创造力。同时,把音乐和生活元素有效地串联在一起,在声乐中赋予生活的内涵,有利于学生对于声乐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意义重大。

3.3构建全面性的音乐教学模式

很多音乐教育系的学生都立志成为一名音乐教师,所以他们将来要面对的是中小学生。这就要求音乐系的学生既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因此,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声乐的教学方法展开系统、全面的学习,以培养自己的声乐教学能力。

3.4强化对于理论方面的教学

第一,应当不断提高大学声乐的生理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掌握器官的发声原理,如呼吸、共鸣器官等。第二,完善声乐的心理学,逐渐增强学生调节情绪的能力,从而在演唱中克服恐惧心理。第三,适当地增加对相关的声乐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拥有深厚的声乐底蕴。

3.5强化在实践方面的实战

大学声乐教学活动不应当是纯理论性的教学,而是要把理论知识和声乐实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而提升声乐的教学质量。所以,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尽量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如相关的舞台表演会等,从而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丰富有效克服不良情绪的经验。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经常参与社团或者大型的艺术团体活动等,借助实践课更好地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综合能力。

4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系的声乐教学亟待改革,而且任务艰巨,需要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展开深入的研究,总结以往声乐教学中的缺陷与不足,针对本校学生的主体特征与时展的要求开展教学改革,合理地选择声乐教材,同时创新教学模式,秉承尊重学生的教学理念,抓好理论知识,并做好实践性的声乐练习,进而培养出大量实用型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初冠楠.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4(17).

第7篇: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学;理论课;必要性;可行性

我国高师音教专业中,声乐课被规定为主干课或专业必修课,显示了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地位,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长期以来,高师声乐教学基本沿袭“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老师口传身授,示范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发声训练、模仿学唱。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唱,至于为什么这样唱,学生就不知所以然了。当然,学生对于声乐艺术的特点与发展史、对声乐教学法及歌唱技巧的演变历程、对科学发声的原理和学习声乐的基本途径及方法等理论知识,则更是知之甚少。虽然近些年来,各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与改革,但仅仅是把“一对一”的声乐课改为小组课或集体课形式的技能课而已,却没有从声乐理论的角度去对声乐课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改革实践。高师声乐教学的这种重歌唱技巧训练、轻理论教学研究的现状,如今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了。应尽快改革声乐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及时在高师开设系统的声乐理论课程。

一、高师音教专业开设声乐理论课的必要性

(一)声乐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涌现出无数从事声乐教学和研究的大师,这些大师们一代代的研究总结,使声乐艺术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发展,形成今天的繁荣局面。在声乐艺术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任何声乐研究和教学方面的重要文献,都是后人学习研究的重要资料和宝贵财富,是声乐历史构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的全部内容。是每一位声乐学习者都应熟知和深入研究的。

(二)从高师的培养目标来看,高师音教专业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摇篮,现在的高师学生是未来新课程教育的实施者和素质教育的后备力量,他们肩负着音乐基础教育的重任,同时也担负着声乐启蒙和声乐基础教育的重担。在声乐方面,他们不一定是歌唱家,但必须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常识和基础演唱技术、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且具备比较全面的、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对于他们来讲,掌握正确的歌唱技巧是十分重要的,而学会如何教好声乐课、具备适应中小学声乐教学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却是万分重要的。唱的好是他们的专长,能够教好学生则是他们的责任。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不能只解决学生自己“会唱”的问题,更须使他们掌握将来“会教”的本领。培养学生“会教”的本领,高师声乐教学无疑应大大丰富学科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加强与“会教”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声乐理论课教学。

(三)从高师学生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和深造的方面看。高师音教专业与普通学校相比虽然是专业性音乐教育,但这种专业性音乐教育仍属音乐教育专门人才的基础教育。在它之后,还有硕士阶段、博士阶段的教育,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专门教育。因此,在高师音教专业中,除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之外还应为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打好宽厚的基础。于是学生掌握全面的声乐理论知识、系统学习声乐和进行声乐理论研究、具备一定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就越发显得重要。

二、关于高师音教专业开设声乐理论课的可行性

(一)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师音教专业设置《方案》的有关精神对课程及课时规划都留有较充分的余地。旨在各高师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具体特点增设一些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课程,从这一点来看是可行的。

(二)目前,各高师均对声乐课进行了改革实验,低年级学生的声乐课授课方式由“一对一”改为小组课或集体课授课方式,声乐课的总课时减少了。故开设声乐理论课并不会超出声乐课的总课时,从这一点看是可行的。

(三)学生从声乐小课上获得的声乐理论知识只是只言片语、支离破碎的、缺乏系统性。而从声乐理论课上获得的知识则是系统的、完整的、细致全面的,深受学生的欢迎。从这点看,也是可行的。

三、高师音教专业开设声乐理论课应设置的教学内容

(一)声乐理论课应设有声乐发展简史的知识点。使学生了解声乐艺术自诞生至今走过了怎样的历程,其间经历过了什么样的演变,让他们对全世界各国、各民族、各种演唱形式的声乐艺术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理性地认识各时期不同流派的演唱特征和各流派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及主要声乐作品风格,从而知道他们所学的课程是怎样一门课程。

(二)声乐理论课应设有人体发声器官结构解剖学的知识点,声乐演唱的过程是制造自己“乐器”的过程。演唱者需要将自己身体内部与歌唱发声有关的各个器官,按照生理机能运动的自然规律,合乎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原理,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乐器”,并使用好这个“乐器”。因此,学习声乐的人最首要的是了解和熟知自己的“乐器”。

(三)声乐理论课应设有声乐教学法的知识点。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唱方法的不断革新,激发了声乐教师对声乐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的思考与探索,并促进了声乐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通过对历史上各种声乐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及手段的介绍,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前人的经验,且发扬光大。

(四)声乐理论课还应设有声乐教材介绍及选用的知识点。声乐教学法及训练手段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声乐教材的不断更新,许多著名的声乐教师和声乐教育家撰写编著了大量的声乐教材,给我们学习声乐和声乐教学留下了丰富的教材宝库。通过对著名的、常用的、有实用价值的声乐教材及特点的介绍,给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选择及参考资料。

(五)声乐理论课应设有对学习声乐的途径和方法探讨的内容。通过对学习声乐的途径和方法的探讨,指导学生懂得如何与老师密切配合,如何与同学间相互切磋歌唱技艺,如何去开动脑筋,寻找学习的窍门,如何正确地、科学地、严格地训练自己的歌唱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关于高师音教专业开设声乐理论课的教学计化

高师音教专业的声乐理论课应安排在大一阶段完成,由于一年级新生入学时间较晚,再加上军训、入学教育等活动的开展,第一学期的专业授课时间短,继续到第二学期,总课时不超过二十五学时为宜。在开设声乐理论课的同时,辅以正常的声乐小组技能课,学生既可将声乐理论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声乐技能课上付诸实践,用理论指导歌唱,不断提高演唱水平。同时也为将来更好学习声乐、研究声乐、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以上对高师开设声乐理论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分析研究表明:通过该课的教学,能够牢固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声乐的综合知识能力,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具备学习声乐理论课的全局观,统一他们对学习声乐的认识,更新其学习歌唱的概念和观念,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和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极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因此,声乐理论课是高师音教专业应及时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当前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值得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俞子正.声乐教学论.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

[2]李晋伟、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北京华乐出版,

2003年

第8篇: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

一、掌握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有效的教学活动规划是保障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步骤,不过掌握幼儿生理及心理特征是规划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著名儿童教育学家孙敬修被上个世纪的人们亲切地称呼为故事爷爷,主要是由于他在中央儿童广播电台使用贴合儿童心态的感情和腔调叙述了无数个儿童向往的美好故事,成为儿童心中最亲切的好朋友。孙先生之所以会变得如此成功,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熟悉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可是依据该自己的身心特征,使用孩子喜欢的音调语气讲述适合孩子聆听的故事。即使幼儿园的孩子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可是他们每个人的身心特征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不过他们也有共同的特征:知识面狭窄、好奇心重、爱模仿、聪明好动、喜欢热闹的地方、渴望被人关心等等。唯有真正掌握孩子的内心特征,体悟学生的真实情感,我们才有可能接触到学生的审美观念,才能了解到学生会使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声乐演唱,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声乐之美。也就是说,唯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我们才有可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具有更加确切的目的性,进而在培育学生时,让他们可以在心理与专业能力上为培育学生的声乐技能做好充足的准备。假使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幼师职业中让幼儿感受到声乐的真实、美丽,就可以证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具有实效性。

二、根据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为了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声乐教师在布置教学内容时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音乐技能,同时重视学生幼儿声乐教育技能的训练过程,使得学生可以在未来的从事行业中具有?允档睦砺刍?础和实践经历。因为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是前往幼儿园从事幼师工作,所以牢固的教学基础和实践经历十分重要。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即使已经步入幼儿园进行学习,可是对社会还不够了解,知识水平很低,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幼儿较为熟悉的歌曲演奏知识,比如《我爱我的幼儿园》等一些歌颂宏观精神的乐曲;《狼来了》《小燕子》等讲述诚信做人的乐曲;《手拉手》《找朋友》等重视友谊的乐曲;《月儿弯弯》《彩虹》描述自然美景的乐曲等等。通过该类型的歌曲演奏可以让学生在毕业之后从事幼儿声乐教学时,能够将自己在学前教育专业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经历运用到幼儿教学过程中,从而让幼儿可以在愉悦的心情下领悟声乐之美,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9篇: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

关键词:声乐教学;音乐感知;情感与表现

在声乐的领域中是每一位爱好声乐的人们的梦想和追求,就是不断地让自己的歌声更美妙,无论是声乐的内部语言还是外部语言都不能过度地表现,学习歌唱的目是是为了唱好歌曲,既通过歌唱,真实地传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如果说歌唱是一门艺术,那么歌唱训练就是一门科学艺术,在歌唱训练中,要想真挚地表现情感,首先要有音乐感知就是所谓的乐感,因为通过正确的音乐感知才能表现出正确的情感,一个人的眼神如没有坦然的目光,那么他的内心就不是平静静,不是真诚的,相反如果你真诚地表现音乐,欣赏者还能够听和看出来,同时也会怀着真诚来欣赏。

一、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在音乐的发展史上,声和情两者都是却一不可能性,没有声就没有情,反之没有情更无声,在演唱歌曲时必须以情感人,有情才有感染力,有情的歌唱出来才会打动人心,只有巧妙的把“声”与“情”融合在一起,才能唱出美的曲子。

(一)技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技术的延伸

声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有优美的声音作基础,通过清晰的咬字和吐字和声音强弱处理的技巧来完整的表现出来,如果缺乏情感准确性,流利的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对声乐的初学者来说,先以技术为重,兼顾情感。但对于一位专业演唱者来讲,情感和技巧是缺一不可的。没有一定的声乐基础就不可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情感就不可能真正表达出歌曲的真正内涵,不能打动人的歌曲,只会让欣赏都感到乏味。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情优教这十六个字将情感的重要性概括得淋漓尽致。俄罗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巧是不够好,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来,表现人物的各种复杂心情,发出音乐作品中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唐代诗人白居易出说过“|乐春发于声,声者发于情”。可见,声乐艺术魁力与美感效果都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

(二)充分认识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情感在歌唱中的地位

某些初学声乐的学生,忽视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片面地追求“技技术”掌握了歌唱技巧有益,但确时常忽略了情感的表达,其表情变的机械木呐。音乐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音乐的表演和音乐的情感集于一体的,演唱是以声音来表现感情的,它通过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赏而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人们听到不同的声音引起的情感也有所不同,

二、声乐教学与情感教育是整体统一的

声乐教学内容歌唱基础知识,呼吸,发声与基本技能训练和不同的歌唱演唱方法及技巧练习,但是其最核心的本质内容和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无疑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演唱,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歌声把歌曲的情感内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掌握和声乐的演唱技能。

(一)声乐教学的本质是审美教育

“情”是声乐美感的核心,是歌唱艺术的基本特征,只有当“声”与“情”有机融合并充分洋溢在歌唱过程中,唱歌才有可能转化为歌唱艺术。声乐教学的主题品格也才能得到回归。在这样的一对一教学中,学生即学会了唱歌的本领和技能,也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愉悦和享受,使心灵得到了净化,`陶治了情操,体现出音乐审美的教育的本质力量。所以音乐审美教育又是情感教育。

(二)情感是歌曲的生命,歌曲和情感是声乐教学的灵魂

如何激活歌唱学习过程的情感心理成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作为声乐教学的先导之体,必须先精通声乐教材,在注意歌曲思想品位,技能训练要求,学生个性化特征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那些经,典作品作为教材,所有经典歌曲,无一不蕴含着不类深的思想感情精华,有着广阔的审美情感开发和和表现空间,声乐的奇妙在于它的,通过人的歌谱转化为生动的歌唱,不仅可以把歌曲的审美情感抒发出来,而且能激起所以的情感回应,形成和中互动心理效应。

传说的声乐教学大多从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多方面训练学生,从功有意义上来说,这四项技能主要是解决“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情优教,从音乐作品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歌词到曲词,从感情到理性全面认识和了解,从中准确地感悟出作品的情感表现特点,在这基础上教师应该先进入歌曲的艺术境界,通过演唱来探讨这首歌曲的整体风格情感基调,并地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相应的演唱处理方案,要多欣赏和分析,以保证声乐听情感准确而生动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