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儿声乐教学计划范文

少儿声乐教学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儿声乐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少儿声乐教学计划

第1篇:少儿声乐教学计划范文

 

一、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课程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综

合素养较高的人才,它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强,技能多,应用熟练。学生不只要掌握学前教育所教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唱歌,跳舞,绘画,钢琴等实践操作能力,在这些之中,唱歌所占比重较大,而声乐课则是唱歌的基础,所以学好学前声乐这一门课程十分重要。

 

(一)课程定位

 

学前声乐课是学前音乐课的一门附属课程,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音乐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提供最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歌唱技巧。如何使幼儿从音乐中收到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情感和利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此课程“幼教”特色鲜明,为了学好这一门课程需要学生学好理论,多多联系,熟练处理各种场景下的幼儿教育。

 

(二)课程目标

 

学前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基本音乐知识,掌握构建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将声乐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所教授学生内容要符合幼儿教育发展所需要。让学生能开口唱,会演唱,会边弹边唱。还要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的发生,如何正确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觉歌曲的艺术形象,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表现能力,有感情的演唱,感染小孩。

 

(三)课程设计

 

学前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其他课程的基础,也需要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支撑,在掌握识谱,视听,视唱能力后,就可以你进行声乐课程教学的开展。声乐课的教学设计顺序是声乐基础,儿歌代词练习,儿歌表演,儿歌自弹自唱,逐步展开教学计划。课程的重点是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歌唱知识及器官运用,还有唱歌的姿势,科学发声。课程的难点是学会基本的歌唱技能,正确理解歌曲所含思想,有感情的演唱。

 

二、教学内容

 

(一)声乐基础

 

由于我们的学生都是没有声乐基础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的,所以我将声乐基础放在第一个位置上安排20%的课时,重点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发声技巧,识谱等,在此模块内选曲要选择简单通俗,适合专业的歌曲,并且还要根据专业特点,尽量选曲中外少儿歌曲。在内容上,要教学生认识发声器生理构造及作用,学会发声技巧及如何保护嗓音的知识,懂得歌唱的缓吸缓呼,急吸缓呼两种呼吸方法,学会连音,颤音的发声方式。进行唱时姿势正确,精神饱满的声音练习,正确唱出单韵母和歌名,掌握歌唱的呼吸,有意识的控制和运用呼吸开更好的发声,做到中声区发生自然。

 

(二)儿歌代词练习

 

儿歌代词练习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对于歌曲的节奏,音准,音乐风格的把握,还有在发音时保证吐字灵活,清晰。同时结合专业是幼儿教育的特点进行联系,一举多得。在儿歌代词练习这一模块,我们安排20%的课时,这一模块的要求就是学生将词唱对,吐字清晰,掌握个别复杂的节奏的演唱,灵活运用气息,使声音统一,自然,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正确处理和表现不同风格的歌曲。

 

(三)儿歌表演

 

幼儿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幼儿唱跳结合,在儿歌表演唱的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具有表演力,能够引导幼儿跟其进行表演,要求学生能够唱跳结合,与舞蹈课的韵律结合,唱演同时进行,可以较好的表演歌曲同时引领学生。

 

(四)儿歌自弹自唱

 

儿歌自弹自唱,将弹唱二合一,针对性较强,难度较高,所以此模块安排30%的课时。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所有的技能都需要会一点,而我们作为学前教育声乐课专业的学生,有关音乐的都要涉及一些。会弹会唱,还得能将二者结合。这一教学模块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处理能力,知道儿歌的音谱,并且边弹边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手脑口同时进行运转,所以操作较难,这一模块需要学生多加练习,对于音谱,乐器都要十分熟悉。

 

以上就是学前教育声乐课的课程设置,这个安排是结合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紧密联系了将来就业的需要,同其他课业配合,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安排。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教育模式主要是创造情景,重点探究,多多合作,获取知识,分享运用。老师为学生提供进行联系的场景,学生在此场景下进行练习,重点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更好完成任务,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指出缺点不足之处,从彼此身上获取知识,同学之间分享各自心得,并将其总结运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将教与学统一,运用于实践。老师传授的知识还是较为书面的,学生们之间进行探讨可以得出许多课堂没有教授的经验。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方法手段

 

学前教育声乐课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和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譬如,声乐专业不同于其他,但是理论教学还不够,需要实践需要练习。儿歌表演唱的教学法,是练习法,律动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创作教学法的结合。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强。在练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教学内容,还可以学以致用。通过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应变能力,身临其境,更好的体会幼儿教育。在学生表演结束后,一般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以探究,发现为主,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去研究如何更好的发声,如何表演较为顺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探讨,学习。并总结得出结论。

 

四、总结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要适应国家教育需要。

第2篇:少儿声乐教学计划范文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贵州的苗族民歌便被不同程度地通过不同途径引入相应的音乐教育中。一些经典的少数民族民歌还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但总的来说,我省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开发利用还处在“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的状态。据笔者所知,目前我省还没有以省教育机关的名义正式下达将民族音乐文化引入正式的教学计划的文件和举措,倒是下面的一些州县的教育机关从保护传承的目的有过一些举措。艺术院校和文艺工作者过去对我省民族音乐的采风调查也多出于创作的需要。我省是仅次干云南的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我们有条件、有责任通过教育机制体现我省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回顾不同时期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引入课堂的路径策略与方法,结合当前贵州音乐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目前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为此,笔者拟从贵州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及其引入音乐教育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将其引入音乐教育更为合理的路径、策略、方法。

一、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引入校园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建国以来,贵州的民族民间音乐便先后不同程度地引进了我省音乐教育中,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也日趋多元,传统音乐文化更是倍受关注。不仅政府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而且,从中,小学到高等艺术院校专业都不同程度地把民族音乐纳入音乐教育体系当中。

早在1958年,贵州大学艺术系100多名师生曾分成五组、分别下到黔东南、黔西北和贵阳近郊的民族地区采风,收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歌舞资料,为后来音乐教学奠定了丰厚基础。

此后,不少音乐家开始运用苗,侗,布衣等民歌改编和创作料一些优秀歌曲,如雅文先生以“苗族飞歌”曲调为素材创作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歌曲《两个太阳》(发表在《音乐创作》;杨绍榈创作《飞哟,飞到金色的北京》,也是以“苗族飞歌”为素材创作的,后获首届“全国民族团结征歌”三等奖,并选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材。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

1982年以后,贵州高校艺术专科学校(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民族学院相继开设了“芦笙演奏”专业,以及侗歌班等,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近年来黔东南州、贵阳修文、花溪区、白云区的一些中小学也相继开设芦笙音乐课,为芦笙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开辟了一条较为广阔的科学之路。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1984年,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文化馆的张勇先生在当地的中小学进行“侗歌进课堂”的实验,把侗歌引进榕江县“车民小学”,取得初步成功,并在文化馆的帮助下,并组建了“金蝉侗族少儿艺术团”(下称“艺术团”)。

1990年冬,张勇又到榕江县七十二寨进行以“侗歌教材为内容的师资培训。榕江县侗族音乐进课堂的音乐教育模式得到音乐界与教育部门的肯定与支持。以致从榕江、从江、黎平三县逐渐向湖南,广西等与贵州毗邻的侗族聚居区幅射,产生了广泛影响。

1993年,为了推广榕江县车民小学的成功经验,黔东南州教育委员会还与榕江县教育局教研室,榕江县文化馆联合举办了侗族师资培训班,使这一工作得以更加深入的发展。

1988年,贵州省艺术学校贵州省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现贵大艺术学院)设置侗歌班。在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三县招收了24名侗族青少年。学制四年中专,聘请了黔东南州歌舞团的侗族优秀歌师吴定邦和从江县侗族优秀歌手石平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进行教学。1991年侗歌班第二次招生六名。1992年第三次招生20名,1995年第四次招生25名,1996年年招生范围扩大专业增加,在全省范围内招收了苗,侗,布依、彝等民族音乐方向的学生32名(侗歌班单设)。1997年中专班招36名,大专班15名(侗歌班单设)。2002年以来,“贵州民委”在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的基础上,推动了“民族文化进课堂”等活动。2004年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前音乐系)联合贵州省民委单独招收了民特侗歌班,少数民族学生不但在大学得到了免费学历教育,个人素质和音乐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他们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90年代初,贵州师范大学音乐系邓光华教授率先招收了民族音乐学本科主修生,为我省培养了第一批民族音乐学专业人才。20世纪初邓教授又率先招收了我省第一批民族音乐学研究生,不久,贵大建立了音乐学硕士点,民族音乐学专业也是其主要专业之一,从此,贵州民族音乐教育是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5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取得圆满成功,省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传承贵州少数民族艺术,提出了培养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向贵州大学下达了“多彩贵州”特色专业人才的战略任务,获奖的16名优秀选手通过相关的专业测试,保送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就读,以期培养一批传承、弘扬、传播、推介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专门人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将这批学员的主专业分为“民族声乐演唱”、“通俗音乐演唱”、“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三个方向,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其中,“少数民族歌唱”专业的教学计划,就包括了“苗族民歌演唱”、“侗族民歌演唱”、“彝族民歌演唱”等专业基础课程。

同年,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也继续招收了“侗歌”和“苗歌”专业的学生,聘请民间歌师教授“苗歌”和“侗歌”,强大的政府“后盾”为贵州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带来了春天,以至于到2006年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贵州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侗族“蝉之声”组合获得“银奖”和“全国听众最喜爱歌手奖”,彰显了贵州人才培养伟大战略取得的实质性成就。

2006年至今,随着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苗族民歌进入相应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力度加强。

综上所述,自1950年代以来,贵州民族民间音乐引入课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来取了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即从收集整理,歌舞创作为目的的阶段,和将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入中(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的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侗族大歌引进中小学、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受到音乐学界、教育界和社会的好评、肯定与赞同,现在贵大艺术学院音乐系“民特班“和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民特班”等民族音乐教育都取得长足发展。芦笙演奏、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彝族山歌、水族绕歌等作为一个学科专业,在贵大艺术学院,贵州民族音乐舞蹈学院广泛开展,已向社会各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黔东南州境内苗、侗音乐则大量引进中小学的音乐教育。

二、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入校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主流教育的压力

迄今,我国主流教育仍然为应试教育知识体系。一方面它为贵州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打开了更大的视野,同时又造成对各个族群的本土文化的强大挤压,使引入工作难以实行。以歌(乐)传授经验、以歌(乐)交往、以歌(乐)明理等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的音乐行为已变得相当困难。

现在农村普遍实行“两基教育”的族群外知识系统的教育,以接受国家规定的考试而进行从小学——初中、小学——高中、小学——大学(或硕士、博士)等的一系列的应试教育,然后就业。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国家规定的音乐教学普及)本身在民族地区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学习,因为音乐文化不在升学的应试范围,处于主流文化边缘的多民族音乐文化就更没有一席之地,所以,一些州县的民族文化进课堂困难重重、收效甚微,这恐怕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2.贵州民族民间音乐专业面临招生与就业的双重压力

1980年代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原贵州省艺术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民特班”,把苗族民歌,侗族大歌等少数民族音乐引入“专业音乐教育”的创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功,但随着分配制度的取消,就业问题则是横亘在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入艺术院难以逾越的关口。这也是其它民间音乐作为一个音乐专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以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面临就业的问题,1980年代开设的“民特班”,在分配制度未取消前多少有一点少数民族地区“委托培养”的政策支持。现在各地区都实行“就业招考”制度,所以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入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就业压力增大,而各地区相应缺少一种特殊人才引进的政策和制度。

3.贵州民族民间音乐专业面临师资匮缺的局面

贵州各民族的民歌,在歌唱内容、音乐形态、文化生态等方面学界都有较深入的学术研究,如李惟白先生的《苗岭乐论》便是一本较为深入地研究苗族民歌的专著。古宗智、殷干清、杨方刚等先生的研究成果也堪称硕果累累。但从声乐角度对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技巧的研究、则是风毛麟角,可喜的是近年已有声音方面的专家开始重视并进行研究,如贵州大学张责华教授的《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苗族与侗族民歌的文化生态与演唱特点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但未来的路任重道远,怎样使科学的发声方法和保持民族的特色有机的统一起来、是我们专业声乐教师长期追求的教学境界。另外,我们可以借鉴建国初将优秀的民间艺人请进学校的方法,把他们精湛的表演技艺传授给有系统文化知识的高校学生,再将这些学生中的优秀者留作教师,几代下来定见成效,据笔者所知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蹯学院和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已经初步留下了一批这样的优秀的学生。这样不久的将来就可以解决我省民族音乐文化专业教师匮缺的问题。

三、从贵州民铗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探索将其引入音乐教育的多元路径

贵州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主要包括各民族的民歌、民族器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仪式音乐、民族歌舞等。这些音乐文化,首先在音乐形态结构上在内容上蕴含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如苗、布依、仡佬、水、彝等民族的古歌和“侗款”以及苗族迁徙芦笙“乐舞乐”就描述了自己族群的历史、风俗、迁徙以及族群间的社会关系等;其次在形态结构上,各民族独特的审美思维形成其音乐旋律的神秘古朴、个性奇特、悦耳动听,因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引人瞩目的苗族飞歌旋律的级进小二度长音拖腔下滑的音调、让世人惊叹的多声结构的侗族大歌……,再有;要将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着丰富独特“奏”、“唱”技巧,引入我们的乡土教育(中小学)、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中,要联系其各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多途径、多目的、多维度地建立音乐立体教学体系,全方位的推进它的普及传承和传播发展。笔者以为在培养特色专业人才和维系传承的单极目的前提下,贵州民族音乐文化引入中小学和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还是难以解决文化生态复制的问题,只能实现部分(或片段)地引入学校音乐教育,其修复文化生态维系传承,将收效甚微,且举步维艰。其次,这种单极目的的引入,本身把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的整体文化内涵割离开去,其教学效果肯定是有限的:再者,把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引入学校音乐教育却未充分研究培养人才的供求,许多专业型歌舞团体改制及用人制度等都为典型民族特色学生造成就业阻碍,更阻碍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权衡上述问题,把引入音乐教育的前提,应在“多极目的”相互关照下进行。即抛开“维系传承保护”或“培养特色人才”的单极目的,在“促进音乐创作”、“普及教育”、“表演技巧训练总结”、“文化艺术生产消费”、“音乐传播”、“少数民族音乐史教学研究”相互联系的多极目的基础上,进行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引入学校音乐教育的多途径实现。具体方法策略如下:

1.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对应的途径是:分别引入中小学的历史课程和艺术院校的少数民族音乐史课程,且为不同专业的必修课程。

2.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音乐旋律上的艺术价值的教学引入,可以在中小学音乐课上引入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的代表性曲调教唱学生:作为民族地区艺术院团必须的创作素材,以促进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的创新与创作:作为艺术院校作曲专业学生创作素材并提交作品。进而实现其艺术价值在音乐教学中的利用和转化。

第3篇:少儿声乐教学计划范文

一、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以“实”为先

我校为确保国家课程计划的有效落实,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11%”这一要求的上限执行,在全校各个年段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并建立课程实施管理体系,确保艺术课程在时间上得以落实。同时,学校还努力实现所有音乐、美术教师全员专任,并将艺术教师的学研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落实,打造出以“读书分享”“学进交流”“名师引领”“新秀竞技”“专题研修”五个模块为主的艺术教师“制度化学研”模式,确保艺术课程在教学质量上得以落实。

二、改革课程评价方式,以“效”为本

1. 评价指标转向多维

评价指标的确立解决的是“评什么”的问题。我们将美术课程的评价指标确立为“学习态度及习惯”“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完成作业”“参加第二课堂”和“获奖情况”这八个一级指标,我们还将音乐课程评价指标确立为“学习态度及习惯”“音乐知识”“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乐器演奏”“参加第二课堂”和“获奖情况”这八个一级指标。同时,我们还根据一级指标细化出若干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并制定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2. 评价形式走向多样

评价形式解决的是“怎么评”的问题。近年来,我校在艺术课程评价形式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音乐学科采取音乐欣赏考核、音乐创造考核以及器乐演奏考核三种方式。音乐欣赏考核包括:音乐知识“我最广”,根据出示的内容,说出音符、音名等常见符号;音乐欣赏“我能说”,根据录音说曲名、感受等。音乐创造考核包括即兴节奏短句或旋律并表演。器乐演奏考核,即我是小小“音乐家”,根据不同年段要求,进行现场器乐演奏。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认识了自我,锻炼了胆量,体验了成功。该评价方式也得到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并在全市进行推广。

3. 评价主体指向多元

评价主体解决的是“谁来评”的问题。传统的课程评价的实施主体是教师,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只有让学生自己、同伴以及家长参与课程评价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才能有效避免评价中的主观性、集中性与片面性。例如,我校在实施艺术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借助日常评价软件和评价手册等工具,将师评、家长评、自评、同伴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同伴互评,促进了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学生自评,促进了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家长评,增强了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对孩子的关注程度。

4. 评价时机面向全程

评价时机解决的是“何时评”的问题。艺术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我们采取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学期总评相结合的方式。日常评价注重评价的生成性、即时性、差异性,以每一节课为载体组织与实施,针对学生每节课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及习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评价指标在课堂上即时评价并作记录。阶段评价根据各艺术课程实际教学进度进行。学期总评,评价指标为各学科指标体系中的全部指标,采取科组命题检测和学校命题抽测相结合。

在实施不同评价的同时,依托相关工具进行记录。如日常评价和阶段评价结果记录于日常评价软件,学期总评结果则记录于评价手册上。评价软件连接学校校园网,教师、家长、学生等评价主体随时可根据账号上网查阅;评价手册采取活页装订,便于分学期、学科拆取及汇总。每本评价手册,既是学生各艺术课程的评价记录,也是一份特殊的成长档案袋。

三、拓宽课程实施途径,以“活”为径

1. 艺术活动课程化

随着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开展校园艺术节是不少学校较为通用的做法。然而,这些艺术节基本按照“先比赛、后展演”的模式进行,存在着“重成果展示、轻教育过程”的弊端。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艺术活动课程化”的新路子,全面开展“大榕树”艺术节活动。为了发挥艺术节的课程功能,学校将艺术节的书法、绘画、工艺、歌唱、舞蹈、器乐、综艺等各个项目分别开发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完善制定了相关的课程实施方案,并以班级为单位,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开展实施。同时,学校还结合各项校本课程制定相关的比赛或考级制度,与学校艺术节的各项比赛与展演活动形成有效衔接,真正使艺术活动常态化、课程化。

2. 社会资源整合化

我校地处城区万寿路,与少年宫相邻,少年宫有着专业的艺术教师队伍和一流的艺术教学设施。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与少年宫及学生家长协商,委托少年宫开展艺术教育。学校利用每天下午第二课堂时间,每学期输送近500人参加少年宫拉丁舞、幼儿舞、综艺舞、中国舞、少儿舞、芭蕾舞、街舞、爵士舞、钢琴、电子琴、小提琴、葫芦丝、竹笛、古筝、二胡、架子鼓、吉他、萨克斯、长笛、声乐、小小涂鸦坊、七巧板创意坊、小豌豆版画室、大眼睛动漫工作室、趣味水墨坊、硬(软)笔书法等班级学习,使学生在少年宫充分地享受到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