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诚信教育宣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诚信作为评价世人为人处事的重要标准,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从古老的“三字经”到今天的“公民道德规范”都不厌其烦地把诚信作为其宣讲的内容。理所当然,诚信自古以来也一直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诚信的要求也早已被明确的列入了各级各类“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和各种道德教育教科书当中,学校的教师们天天讲着诚信的重要。“狼来了”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一直把中国是认作一个诚信的国度,诚信是中国人传统的美德作为引以骄傲的谈资,可是,当我们的WTO谈判遭遇不应有的挫折时,才突然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连高考作为也以“诚信”作为话题,我们真正坐下来思考我们的诚信水平时,竟出现了“皆叹惋”的局面。人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向学校和老师发出责难“学校的诚信教育是怎么搞的?”学校和老师似乎也是满腹委屈,诚信教育讲的少吗?不少了,可为什么收效甚微呢?原因自然是方方面面,学生走向社会前,和走向社会后都要受到社会大气候的影响,能怪罪于学校吗?当然不能。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学校诚信教育的话题,抛开社会因素对诚信教育的负效性,我觉得教育本身的诚信水平应该也是影响诚信教育的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人说家丑不可外扬,可是为了孩子,我们还有什么值得顾忌呢。
让我们先放一下诚信教育的话题,谈一谈教育本身的问题。从最古老的学校开始,宣传身教一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原则,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方式和德育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对“身教重于言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一向十分的看重,同时也非常重视环境教育的影响,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格言都是很好的佐证。现代学校教育继承并光大了这一教育思想,进一步提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面要求。这些都明确的告诉我们学校的施政方案、管理模式、环境设施及教师的教育、生活行为都会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的效果自然也不例外的受着学校与教师的影响。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教育诚信和诚信教育是共存共进的。教育机构本身的诚信水平直接影响着诚信教育的效果。
上级要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测,既考学校的教学质量,又考老师的教学水平,还要和老师的评优评先、晋级晋职挂钩,着实怕人。学校上学,“全民总动员”,加班,加点,复习工作,如火如荼,学生成绩确实提高不少,可是,还是放心不下,考试的前一天,几乎百分之八十的老师开始动员学生作弊,而且还冠冕堂皇地说是为了学校的名誉。为了学校事出无奈,实属应该谅解。可他日考试时,学生要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而去做不诚实之举,我们该如何呢?仔细想想不后怕吗!
“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儒家伦理道德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断传承,一直为历代社会所重视。
一、大学生缺失诚信的表现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面对社会上的造假和腐败等一些不良风气,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一)弄虚作假现象严重一是考试作弊习以为常。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普遍的不争的事实,而且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有组织、有中介的“职业”队伍。
二是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于会抄不会抄”、“文章=剪刀+浆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率极高。
三是简历注水花样百出。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证书。
四是投机取巧追逐名利。在评奖评优上,在入党、竞选干部、保送研究生等问题上,一些大学生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想法设法请客送礼,投机取巧拉关系。
(二)信用意识缺失严重
恶意拖欠学费现象在许多高校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所欠金额每年都在递增,说明在大学生信用问题上确实存在很大的缺失现象。在大学生中存在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这些骗贷逃贷的行为,致使后来的贫困大学生上大学之路越发艰难,是一种信用缺失的突出表现。
大学生中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不少大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随意违约的行为,致使一些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二、儒家伦理道德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
儒家伦理道德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融入到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价值体系的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说文解字》中对于“诚信”的解释为:“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即信,信即诚,强调的是一种我的诚实之性、之品、之行。孔子说“言必行、行必果”,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荀子说“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国历经五千多年历史而流传下来的,它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经过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创新发展,对于开展大学生诚信观的树立和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随着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涌入,大学生的道德体系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出现淡薄现象,出现不同的忽视现象。
三、儒家伦理道德视阈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机制
(一)切实提高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水平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进行
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礼仪和行为习惯,首先是以“知”为开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最后以形成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为归宿。知是行为的先导,是产生行为的思想基础。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灌输,教给学生应具有良好品质,帮助他们分析社会生活上和集体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意义。
(二)营造浓厚的校园诚信教育环境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高校要成为培养诚信教育环境的沃土,首先,应制定对大学生分阶段的诚信教育计划,并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对大一、大二学生要进行基本的诚信教育,让学生清楚诚信的含义及诚信对每个人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入学后刻苦学习,诚实应考,诚实做人。对大三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诚信教育,主要结合毕业后将从事的职业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是职业生命的观念。对大四学生主要进行面对社会的诚信教育,教育大学生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社会对自己诚信意识的检验。创建优良的学风、校风。大学生良好品质是在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这就要求高校在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理论的同时,要加大建设优良校风,学风的力度,使大学生在课内外都不忘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形成以自强自立为荣,以投机取巧为耻,人格至上的风气。
(三)重视诚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诚于忠,形于外”。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重在实践,贵在行动。应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主题鲜明的诚信教育活动,如诚信承诺签名、诚信主题演讲、诚信先进事迹报告会、诚信党日团日活动、诚信主题班会等;同时,建立诚信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在专业见习与实习阶段,重视诚信实践,体验、熏陶和培养职业道德诚信;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在服务、劳动、调查、参观和宣传中传播诚信及诚信文化,宣讲诚信思想,参观学习诚信事例;实践诚信原则,塑造诚信品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感受诚信,锻炼意志,升华认识。
(四)教育者应做诚实守信的表率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育要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求真务实,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诚信典范,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更好地发挥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做到并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奖学金评定,学生干部评选,评先选优工作等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加透明度,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使学生体验到学校的自身行为和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是统一的,言行尺度是一致的。
诚信教育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成为未来经济建设中合格接班人的问题。我们善于用时代精神对儒家伦理道德加以批判继承,剥离它的糟柏,扫去积聚在它身上的历史灰尘,就可以显示出具有真善美为一体的璀燦面目和道德的精华。我们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共同关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为培养出一代代诚实守信的大学生而努力。
[关键词]诚信教育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高校德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塑造学生道德人格的活动。长期以来,高校在道德教育中大多都是采用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参与地位,把道德教育的过程等同于道德规则传授的过程,因此很难取得实效。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教育也是如此。面对高校诚信缺失的严峻现实,如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求职履历“掺水”成风、助学贷款处境艰难等等,不能不使我们对高校诚信教育观念和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转变道德教育观念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行,这种品行是融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于一体的。道德认知是道德规范的学习,只是德育的一个方面。如果没有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认知是无法内化为道德行为的。然而,高校传统的道德教育,只注重道德认知教育,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教育。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学生难以做到知行合一,以注重行为表现为目的的诚信教育当然难以取得成效。
诚信是学生道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诚信,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将难于形成。因此,诚信教育要始终贯穿于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诚信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的过程。以前,我们一般认为诚信认知程度高的人,通常能够守卫诚信这一做人的道德底线,而诚信认知程度低的人,常常会突破这一道德底线。因此,高校在诚信教育中,强调的是学生对诚信规则的接受与机械记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定往往以卷面成绩为标准,对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很少给予关注,误以为记住了诚信规则就会产生诚信行为。实际上,诚信规则先要内化为诚信情感,再通过诚信情感、诚信意志才能外化为诚信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实践是联系诚信规则、诚信情感、诚信意志和诚信行为的中介。实践中,种种情感体验会影响学生诚信信念的形成,并最终影响诚信行为的产生。如果学生的诚实守信行为能不断得到肯定和以诚相待的回报,诚信情感将进一步得到强化,诚信规则在实践中内化为诚信信念,诚信信念再外化为诚信行为。相反,如果学生诚实守信行为,换来的是欺骗与愚弄,就难以形成诚信信念,诚信教育就无法达到其目的。因此,我们要转变诚信教育观念,以诚信实践为基础,使诚信规则认知、诚信情感、诚信信念和诚信行为融为一体,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二、必须改革传统的灌输――接受式道德教育方法
高校道德教育面向的是正走向成年或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大学生有过多年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历,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如果仍采取传统的灌输――接受式道德教育方法,必然影响诚信教育的成效。传统的灌输――接受式道德教育方法,大多是以教师传播、讲解道德规则为主,并列举一些似乎富有说服力的事例,以达到使学生接受并遵守道德规则的目的。大学生对这种德育教育模式非常熟悉,因为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也大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不管学生的年龄状况如何,也不分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用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用奖惩和权威驯服学生,以学生卷面成绩高低来评定学生品德的等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也没有学生的体验与反思,完全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热情与激情,教师也无法体验到学生的激情与进步,整个教学过程缺少了道德教育的人性魅力,教育效果当然不理想。
大学教育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过度时期。大部分大学生都能清醒地意识到将来他们面临的竞争。因此,他们除了参加课堂学习和校园生活外,也会积极地寻找机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此来锻炼自己、了解社会,有的还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如利用周末时间做家教,寒暑假到公司做兼职等等。由于社会上大量存在各种诚信缺失现象,这些还未正式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肯定会听到、看到甚至亲身经历坑蒙拐骗的种种丑恶社会现象。其实校内同样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失信现象必然增加诚信教育的难度。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仍用传统的灌输――接受式方法来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做诚实守信之人,这不但难以说服学生,相反学生还会认为老师在唱高调。学生先入为主地给道德教育课定了性,他们还会有兴趣学好这门课吗?道德教育课还能达到其教育目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教育,不仅是道德规范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价值的引导,一种行为的建构。
诚信教育就是以培养受教育者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为价值取向。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组织适合学生诚信品质成长的价值环境,激活其诚信需要,让其体验到需要满足之愉悦,使其对诚信有着热烈向往与执着追求。这就必须实现使诚信教育方法从教师传授式教育向学生体验式教育转变,从教师传授诚信规则向学生发现诚信规则转变。
三、诚信教育方法的新探索
为了实现高校诚信教育方法的转变,达到培养诚实守信大学生的目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试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具体设计和操作如下:
1.积极开展以诚信道德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有识之士共同参与。我们必须立足于大学学科多、人才全、联系广的优势,除了邀请本校具有一定学术功底的教师主讲外,还要广泛邀请校外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报告和讲座。这些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可以多角度、多侧面、条分缕析地阐述建立诚信社会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的诚信状况及其诱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讲座要采取一对多的传统单向宣讲方式,更要有一对一的双向互动交流,让学生提问,主讲人释疑。每次听完报告或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座谈,结合报告与讲座中的理论与知识,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专题讲座,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社会在诚信问题上面临的严峻形势,促使他们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而在培育诚信道德、营造诚信社会的过程中,找准定位,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2.召开有社会各界成功人士参加的以诚信为主题的座谈会。我们都知道,年轻的大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渴望成功,往往把成功人士作为偶像来追求。成功人士在人生道路上肯定有很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他们的这些人生经历,对还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邀请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来校,与学生一起参加以诚信为主题的座谈会,使学生可以直接与这些成功人士及各界精英代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座谈交流会上,这些成功人士可以用亲身经历的种种事例,来讲述成功道路上树立诚信观念、遵守诚信规则的重要性,告诫大学生们在学习中、生活中及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不要违背诚信规则,否则一旦失去诚信,将会付出沉重代价,不仅可能失去别人甚至亲人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在社会上也将无立足之地,做任何事情都将寸步难行,最后当然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追求。以这些成功人士的亲身经历作为活生生的教材,比教师的灌输与说教有着难以比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大学生提高诚信感知能力,增强规则意识,树立诚信观念,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3.组织学生开展以树立正确的诚信观为主题的讨论会、辩论会和演讲赛。高校教学方法要适应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大学生受过多年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分析能力,他们希望在课堂上、生活中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采用讨论会、辩论赛和演讲赛的教学模式,正是针对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的。课堂的组织者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组织讨论课,课堂秩序会更好,但学生迫于权威,可能不会把自己真实的观点表达出来,甚至有的学生会为了迎合教师而说一些空话套话,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轻松自如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习惯。学生组织讨论课,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但如果掌握不好或能力不能服众,可能就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讨论无法继续。因此,教师在此类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课堂秩序,也要注意课堂气氛。组织成功的讨论课、辩论会和演讲赛,给不同学生、不同观点予交锋的场所,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张扬个性,在各自观点的剧烈碰撞中,自我反思,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诚信理念,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4.组织学生参加以诚信为主题的采访及社会调查活动。传统的诚信教育往往限制在狭小的课堂教学空间,远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无视学生身心体验和道德情感,难以达到培养、造就学生个人诚信品质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恰恰能够弥补以灌输和说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社会调查要围绕明确的主题展开。教师应该根据调查对象引导学生确定调查主题和调查方法。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活动,大学生在各种现实的情境中感受到诚信规则的必要性,体验到诚实守信的愉悦感,实现从诚信认知的积累向诚信情感、诚信信念的跨越,成为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的和谐统一体。
参考文献:
1.袁桂林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
2.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3.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二版。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一)求职材料弄虚作假
简历和各类证书是毕业生求职的必备材料,有的高职大学生一开始求职就抱着不正当的心态,他们会选择虚拟学生干部经历、修改学习成绩、包装自己的实践经历,甚至自己制作各种评优证书。
(二)就业违约
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招聘方和应聘方都有选择和被选择的自由。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是制约双方的一个法律文本,一旦签订了用工合同,双方理应遵守。然而,一些高职大学生在就业应聘时,在已签约的情况下还在不停的参加招聘会,出现“一女嫁多夫”的情况。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常有毕业生不与用人单位走正常解约程序,不到单位办理相关的手续或知会用人单位,不打招呼说走就走,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正常运转,损害了学校的声誉。但由于目前由学校印发的三方就业协议没有受到法律的约束,且学生违约成本较低。因此,在职业院校就业协议违约现象不断。
(三)面试造假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院多为学生举行的专场招聘会,用人单位招聘时间有限,在招聘时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从众多应聘者中选拔,最终确定聘用对象。因为时间紧,应聘者众,也无法在短短的面试时间内完全甄别应聘者所表述信息的真伪。所以一些应聘的大学毕业生为了在面试时,往往夸大自己以往的成绩,虚夸个人能力,拔高自己的形象,吹虚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二、高职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近些年来,在利益面前,我们看到了薄弱的信用基础。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政治领域的腐败、道德秩序的失衡、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等,让我们看到了“守信者”利损,“失信者”利增的反向淘汰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日渐薄弱,并侵蚀到职业院校。
(二)职业院校诚信教育体系不健全
诚实守信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也是国民教育中塑造学生高尚品行和健康人格的中心环节。但目前诚信教育体系的不健全是客观存在的,中小学诚信教育缺失,而到了职业教育中,为了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硬性需求,高职院校又专注于对学生技术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在健康人格和诚信品行等问题上的培养,对就业诚信的教育更是匮乏。
(三)用人单位的影响
用人单位拔高用人条件,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客观上导致毕业生求职弄虚作假现象增多。有的用人单位在明知学生已签约的情况下,与有约学生重新签订就业合同,致使新一轮毁约产生造成恶性循环。有的用人单位在学生随意毁约后,为了避免麻烦就不了了之,使学生对违约的责任没有认识,造成学生任意违约的主要原因。也有个别单位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不愁找不到员工,因此,面试的时候将薪酬待遇说的很好,但是当学生到岗后发现企业提供的条件较之前交差,也会让学生失望而与用人单位解约的现象。
(四)高职大学生自身原因
高职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淡薄是就业诚信缺失的主观原因和本质的原因。他们对于其行为造成的影响缺乏认识,对社会诚信氛围的营造缺乏责任,使得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不断浮现。部分高职大学生不重视就业诚信,他们不懂到要实现顺利就业,应该是在个人的职业形象、求职技巧上多下功夫,而往往是选择投机取巧。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对违约、虚假信息面试习以为常,这与学生的素质相关,但也体现出职业院校在诚信教育和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创造良好诚信就业环境
高职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赖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这就需要着力构建诚信社会,全力营造一个重诚守信的良好就业环境。毕业生所呈现出的就业失信,与当今不良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营造一个诚信的社会氛围,改善社会风气,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创造良好诚信就业环境,为大学生道德养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用人单位和高职毕业生都能自觉遵守市场经济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
(二)加强高职大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高职院校作为高职大学生的直接培养和教育者,对诚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舆论宣传,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让学生们充分诚信都是学生不可或缺的道德素质,要教育毕业生重信守诺,履行义务,促进学生诚信道德的知行统一。职业院校应当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就业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自觉讲诚信。
(三)完善就业指导与规范管理
目前职业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和教授相对比本科学院较为薄弱,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应该将就业教育贯穿学生在学校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课程应针对性地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增加个性化指导,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让高职大学生学习、了解和掌握当前我国在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在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四)建立毕业生就业诚信档案
职业院校应加强审核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信息,切实保证其真实可靠,对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学生及时给予教育、引导。就业指导部门应及时整理毕业生就业录用情况,对已签约的学生明确规定不得参加其他用人单位的招聘。学校要严把就业推荐表与就业协议书的管理,严格就业协议书的补办和申领程序,对于学生乱签协议的行为,学校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推荐表的发放,不给违约者以任何机会。
[关键词]学术诚信 七年制本硕教育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D66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15-03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诚信”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是当前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学术诚信是学术自由和科学创新的根本,是学术积累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所有参与学术活动的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医学生毕业之后将肩负消除患者病痛、救死扶伤的重任,其学术诚信教育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患者、群众的生命安危。
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教育模式相比,七年制本硕教育是一种较新的培养模式,它具有学制长、学生素质高、学习任务重、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等特点。[1]为探讨这种多阶段的培养方式是否会影响七年制本硕生的学术诚信行为,笔者于2013年12月-2014年4月间对广西医科大学2011-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的学术诚信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和随机访谈,旨在了解七年制本硕生对学术诚信的认识,分析本硕生学术诚信失范即学术不端的原因,探讨学术诚信教育的新思路。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在正式发放前已在小范围内测试并修改完成,共发放问卷650份,收回491份,有效问卷467份。此次调查过程采用全封闭、不记名的方式,由被调查者自主填写,调查对象涵盖了全日制在校学习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3个年级的学生(表1)。调查内容涉及与学术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问卷包含了17个选择题和1个问答题。
表1 调查对象分布情况
■
一、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七年制本硕生普遍认可学术诚信道德规范,但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存在一定盲区。被调查者中有半数以上都不知道未注明引用、一稿多投和未参加创作即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属学术不端行为(表2)。
表2 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情况(单位:人)
■
被调查者的学术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抄袭作业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在本硕班课程的内容上,往往要求撰写论文作为平时作业,教师对学生论文打分并计入期末考评。调查发现,80.5%的学生曾利用网络搜索他人论文、下载后稍作修改就作为自己撰写的论文上交,只有12.7%的学生会坚持原创;71.0%的学生会与他人讨论完成本该独立完成的作业;59.8%的学生经常抄袭或参考他人的作业或实验报告;21.2%的学生在考试中有过不同程度的作弊现象。由此可见,本硕生中拼凑论文、抄袭报告应付作业和考核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
(二)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参考文献
学生在教学实验中常有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的行为,尤其是当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理想结果相左时,53.7%的学生会对实验数据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或带有主观意图的“取舍”。调查发现,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有21.4%的学生会篡改参考文献发表时间、伪造参考文献数量,更有18.2%的受调查学生会在未注明的情况下照搬他人观点充作自己的观点。
(三)论文相互署名和一稿多投
调查中发现90.6%的学生没有认识到“没有实际合作而论文相互署名”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由于评优、评先以及评奖学金都对数量有要求,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论文间相互署名是一种“互助”行为,可以互通有无、相互提携。按照培养规定,七年制本硕生毕业需要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论文投稿命中率,许多学生会选择一稿多投,且多数(80.1%)认为这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捷径而非学术不端行为。
(四)漠视他人学术不端行为
当遇到身边同学有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以及抄袭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时,81.4%的学生都不会制止或举报。相反,有46.5%的学生表示会视情况给予抄袭者一定的协助。学生普遍认为举报自己身边的同学会使自己被班级同学孤立,既得罪他人又给自己添麻烦。更有甚者,把“协助”同学的学术不端行为视为“够朋友、讲义气”。同学间的漠视或纵容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和蔓延的空间。
二、本硕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当被问及做出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时,67.4%的被调查对象抱有“大家都这样,习以为常”的态度。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急于求成、心存侥幸,抱有“别人走‘捷径’,我不走就会‘吃亏’”等心理,这促使他们放弃了学术诚信原则。由此可见,不良社会风气和相关监督机制的缺位,对本硕生的学术诚信状况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个人动机和教育环境两个角度探讨七年制本硕学生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
(一)功利思想泛滥
一般来说,七年制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高于五年制学生的,学生的表达、理解与自学能力是较强的。七年制本硕生入学前几乎都在各自班级中名列前茅,因此当这些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时,彼此间的竞争就尤为激烈。之前的尖子生到了本硕班后,其成绩很可能只能排在中等位置,这种成绩排名上的落差,往往会使部分学生产生挫败感和焦虑感。再者,七年制本硕班存在分流压力,在定期考核中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将被分流至五年制本科班,并最终以学士身份毕业。此外,本硕阶段的各种评优、评先和评奖学金等奖励机制,大多对学生参与课题数和数有硬性要求。这种富于竞争和压力的培养方式,本意是促使学生脚踏实地、奋发图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但是,有些学生非但没有迎难而上,反而选择了“走捷径”、“抄近路”,通过作弊、抄袭提高考试和平时作业成绩,通过伪造、篡改、相互署名以及一稿多投等方式增加数量。这类学生自认为找到了现行评价体系的“漏洞”,只要能提高课题、论文等相应指标数量,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励和荣誉,至于采取什么方式和手段则无关紧要。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功利行为之所以能在校园学术环境内蔓延,不仅与学生自身素质有关,还跟学校现行评价机制不完善有一定关系。
(二)学术评价机制欠合理
目前七年制本硕学生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多种荣誉的评定除了要参考平时考试成绩,往往还与课题和数量挂钩。发表一定篇数和等级的论文作为七年制本硕生毕业的指标之一,旨在促进本硕生努力学习、专心学术,但是由于过于强调数量,而对质量关注不足,与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相悖[2],往往导致学生片面地追求量而忽视质。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工作,单纯的数字指标考核不能完全反映出其价值,相反还会滋生弄虚作假之风,造就浮躁功利的学术气氛。[3]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学术修养欠佳、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出新成果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为了毕业或评奖不惜做出学术不端的行为的原因。
(三)学术诚信教育不足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术诚信教育通常只在思政课程中有所提及。随着当前学术诚信问题的日益突出,学术诚信教育已逐渐被独立出来作为研究生专项教育项目。但是在七年制本硕学生中的调查显示,有72.2%的学生认为当前开展的学术诚信教育“效果一般”,28.6%的学生认为这类诚信教育“无明显效果”。大部分人表示不记得参加过专门针对七年制本硕生的学术诚信规范教育。由此可见,当前学术诚信教育的力度和范围尚有待加大。
虽然学校对于专业论文的格式有着明确而详细的要求,但是对于论文的学术诚信规范却鲜有详细解释。例如论文参考文献的说明中只是罗列了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但是并未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要加注释。此外,学校对于论文撰写和诚信规范的宣传力度也有所欠缺,61.0%的七年制本硕生表示知道学校有这方面的规定,但是不清楚具体内容,有约半数的七年制本硕生称自己是从高年级同学那里了解相关规范的,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导致很多人对学术不端行为认识模糊,从而造成了一些“被动”失范的行为。
(四)学术监督和惩处体系不健全
目前,对七年制本硕学生的学术监督往往是由辅导员或带教老师完成,由于学生和教师工作时间与场所的分离,教师能够直接监督学生的机会并不多,因此这种由上至下的监督方法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此外,由于缺乏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定期检查和举报途径,许多学术不端行为在学生之间蔓延成风,再加上学术奖惩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细则,导向性不强,因而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执行。面对学术失信行为,相关部门和教师本着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为学生开脱,或以一句“下不为例”告诫了事,使得学术诚信管理制度成为一种摆设。
三、强化七年制本硕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思路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七年制本硕生具有一定学术诚信意识,但是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尚存在一些不足。随着“一切向钱看”、“拼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消极、拜金风气对校园环境的侵蚀,部分医学生的学术道德底线也发生了动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消极等待社会大环境诚信状况的好转,而应当主动寻找问题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学术诚信教育方法。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针对七年制本硕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思路。
(一)拓展学术诚信教育渠道
在已有的分阶段导师制基础上发展渗透教育。培养一批师德高尚、年富力强、善于沟通、富有责任心的高水平带教导师队伍。鼓励学生深入参与带教导师科研以及教学工作,切实保证带教导师的指导时间,在“授业”的同时拓展“传道”的内涵[4],通过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关于学术诚信的言传身教,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榜样和示范效果。
将学术诚信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通过系统的授课对研究生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例如怎样高效地收集、分析资料,如何规范地借鉴、引用,什么是技术不当造成的抄袭剽窃等[5],使学生明确学术诚信的内容和标准,掌握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处罚方法和申辩程序。将授课内容归纳成册发放到每一位学生手中,并努力促使相关内容形成学校层面的规章制度。
(二)加大学术诚信宣传力度
通过举行“诚信宣讲周”、“优秀论文展”等宣传竞赛活动,宣扬学术诚信精神,促进健康学术氛围的形成。以多种学生社团为载体,通过举办专题报告、经验交流、知识讲座、学术沙龙等方式,促进交流学习,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三)建立个人学术信用档案
自2005年起,为进一步严肃考风,打击违纪、舞弊行为,教育部给每名考生建立“高考诚信电子档案”,其内容主要包括考生在考试中违规的简要事实和处理结果以及其他形式的舞弊情况记录。[6]我们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记录系统,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把软教育和硬制度结合起来,从制度上约束学术信用风险。高校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信用简史以及获得荣誉和受处分情况,并将个人档案作为评优获奖、学位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讲诚信的行为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对不讲诚信的行为和个人不仅要记录在案,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加强七年制本硕生学术诚信、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协同努力。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身作则,通过“早接触、多沟通”,利用课堂和课外生活等多种渠道,加强七年制本硕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自律精神,并通过制度管理积极推进学术文化和风气建设,全力维护大学的“象牙塔”形象,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七年制本硕生的学术道德水平。
[ 注 释 ]
[1] 邓砚,王云,肖强.论地方性单科医学院校的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09(9):1430-1431.
[2] 李剑鸣.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与合理的学术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3-78.
[3] 刘彦民,李锐.2008-2011年我国“985工程”大学SCI收录论文简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3):129-131.
[4] 陈祥敏.三亚学院班级导师制运行考核机制与激励措施[J].北方经贸,2013(6):131-133.
论文摘要: 违约所引起的诚信教育值得引起关注。本文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违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违约现状分析
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再加上目前世界的经济危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资料表明,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0万人。然而,我国2009年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长,所以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解决就业难问题,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做了两手准备:考研、专升本或找工作。为稳妥起见,很多毕业生先找个单位签约,等到考试结果出来时,再义无反顾地“舍鱼而取熊掌”了。有的人不求一步到位,先找到一个岗位再说,即我们提倡的“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正是这种心态,使大学生频繁跳槽。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跳槽本身无可厚非,但当违约成为一种常态之后,我们就需要冷静分析。某人才网针对“你对跳槽后工作是否满意?”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共有1250位个人会员参与,其中有638人选择“没有达到目标,整体不满意”。于是,他们交纳了违约金,又跳槽到另一家单位,可是发现新工作还不满意,结果再次违约。
违约行为究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违约对单位和个人而言是一种损失。从校园宣讲会、招聘会,到笔试、面试,最后的比较、审核、敲定,为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单位要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一旦违约,将意味着他们在这之前所做的都是一场空。同时,除了人力物力的损失,他们最担心的是造成一种违约恶性循环[1]。例如,今年昆明盘龙区和宜良教育局都有新教师辞职和违约,使学生无法上课。对于个人来说,大学生为了违约所付出的代价,绝不只是赔上了一笔违约金,可能还要付出一笔不菲的道德成本。违约尽管能获得一份看上去不错的工作,但是在自己的档案上却会留下不良的诚信记录,给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造成不好的影响。昆明某中学今年16个教师岗位吸引了1200多名求职者,令人感慨的是,有一名求职者是3年前本科毕业时曾与该实验中学签约,后违约去读研究生,谁知今年研究生毕业再来应聘,却没被录用。
在诚信度已成为衡量一个毕业生综合素质重要指标的今天,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求职者的诚信度。因此,高等院校对于开展学生诚信德育教育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使“诚信”观念深入学生大脑,从而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和德育品质。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有效途径探讨
1.高校要加强校园诚信教育,树立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理念。
《礼记·大学》曰:诚于中,而形于外。作为以培养人为中心任务的高等院校,必须将开展校园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和责任,从而树立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理念。
2.建立完善个人征信制度,用制度保证诚信、用措施鼓励诚信。
要从根本上解决诚信缺失问题,除了大力倡导诚信教育之外,还必须从机制上给予保障,建立学生个人征信制度,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制度。构建学生个人征信系统,是从机制上解决失信问题的好办法。校园学生征信系统是指由某一组织将学生在校园内分散在各院系、各部门中有关学生个人信用和信誉的信息汇集起来,进行加工和储存,形成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各院系和各用人单位了解学生个人的信用和信誉状况提供服务而建立的专门系统。系统将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费缴纳、贷款还款、遵纪守法、参加志愿者服务、参加社会活动等情况。
对在校大学生建立征信制度,是为了通过建立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达到惩戒失信者、减少失信行为,同时保护守信者,鼓励守信者的目的。[3]通过养成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生“诚信受益,不诚信受罚”的观念。从操作层次上说,由于校园信息化工作的迅猛发展,客观上为类似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转贴于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在校期间学生参与的素质拓展活动进行记录认证,最后在学生毕业时,由学校给出学生个人的素质拓展证书,将其作为大学期间的第二份“成绩单”。另外,校方还可以构建“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就业推荐体系,由导师等给出关于学生的客观评价,供用人单位参考。
3.加强职业辅导工作,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要解决好就业诚信问题,还应注重在校期间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大力加强职业辅导工作。归根到底,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求职的核心竞争力,综合素质越高,求职能力就越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就越强,一定程度上就能自觉避免造假、违约行为的发生。
4.高校一定要规范毕业生推荐关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
高校要进一步严格就业管理流程,给所有毕业生提供公平、科学的管理环境。一般情况下,各高校为了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专门制作了《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为确保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的真实性,高校一定要严把毕业生推荐关。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必须经过学院严格审核盖章后才统一加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公章,每人仅有一份原件。另外,就业协议书每人一份,统一编号登记,签约后,必须征得原签约单位的同意并有书面退函后才可换取新的协议书。对于毕业生协议书遗失或违约的情况,给予备案登记、在学校就业信息网上公示,必要的时候,记录到新的协议书中,供用人单位参考。[4]此外,要充分发挥院系、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基本信息、推荐信等,班主任、辅导员有义务配合用人单位进行审核。
5.高校要建立相对完善的跟踪机制。
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有着完善的诚信跟踪机制,诚信与否关系到一个人业的成败。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诚信素质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一是档案跟踪机制,高校通过科学的诚信考核体制,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并建立个人诚信档案。2002年,位于上海市的近50所高校就为申请助学贷款的近2万名大学生建立了“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5]。二是网络跟踪机制,大学生的个人诚信状况,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追踪,对于失信的学生可以校园网络的范围内进行揭示和批评,甚至向用人单位公示。三是毕业生跟踪机制,高校可以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形式,加强与用人单位或已毕业学生的联系,及时掌握毕业学生的诚信状况,发挥学校继续教育功能,对失信毕业生实施再教育。同时收集诚信与失信典范,作为在校学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毕业生诚信缺失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而且影响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对今后毕业生的签约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更直接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作。因此,加强高校毕业生诚信教育,重构高校毕业生诚信体系是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玲.诚信缺失,就业市场谁受伤?[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4):15-18.
[2]王阳,胡坚达,汪盛科.诚信,大学生的道德通行证[J].宁波论坛,2003,(3).
[3]周宏,马万宾.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诚信水平的途径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报,2003.
大学生知荣辱缴回学费近千万
陈成智
海南师范大学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出台必要惩戒措施、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等途径,短短数月内,成功追回学生所欠学费929万元,催缴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海南师大副校长陈封椿透露,学费欠缴问题历来都是让学校挠头的棘手问题,至去年年底,学生所欠学费总额达2167万元。而耐人寻味的是,在这2167万元中,2004年以前的学生欠款为342万元,因学生参军、休学等原因欠费51万元,其余1774万元,都是去年一年欠下的。
经过调查摸底,校方了解到,除少数欠费确因学生家庭贫困无法缴纳或缴齐外,大多数欠款者分别属于两种情况:一些学生将家长给的学费拿到学校后,用于消费,就是不缴学费;另一些学生则持观望态度,等别人都缴学费他才缴。
分析情况后,海南师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广泛宣传欠费对学校运转和发展的影响;开展诚信教育,要求各系有关负责人找到每一位欠费学生谈话,包括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对欠费学生要求写下缴款承诺书,写明在某一时限前缴清学费,否则采取禁考、缓考等措施;帮助贫困生积极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为他们创造和争取勤工俭学机会等。
这些措施出台后,今年寒假前后,学校就收缴学生欠款459万元。3月份,学校又结合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催缴学生欠费,至3月31日,共催缴欠费470万元。共计催缴学生欠费929万元。
在依法催缴、谴责恶意欠费的同时,海南师大继续加大对贫困生的关爱和救助,学校坚持每年用300余万元经费补助和勉励贫困生。今年3月底,学校还在全校范围发起创立“海南师范大学爱心救助基金”捐款活动。仅3月31日一天,全校教职工一次性捐款7.1万元,部门捐款5.7万元。这项活动还得到企业的响应,格力空调海南销售公司也捐款10万元。目前捐款还在继续。
北京化工大学
知荣明耻 从我做起
人民网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由北京化工大学各学院学生和教师代表参与的“八荣八耻”宣讲团日前成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陆士桢为宣讲团就“知荣辱才能求发展”作专题讲座。
北京化工大学“八荣八耻”宣讲团将连续举办知荣明耻理论社团论坛、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生系列论坛、“我谈当代大学生荣辱观”征文、“八荣八耻”荣辱观进社区等活动。北京化工大学学生会在广泛征集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向全市青年发出“知荣明耻,从我做起”倡议书。
山东大学
把荣辱观教育与教学相结合
龙世立
《大学英语》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具有课时量大,开课时机好(学生一、二年),教学时间长,学生投入精力多、学习热情高等特点。山东大学利用大学外语课堂教学,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传授科技文化知识,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涉及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不可回避的意识形态问题。根据以上特点,学校认识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传授的课堂,还是各种文化思想直接传播和潜在争夺的“阵地”,要特别重视把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进行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进行专题讨论式教学时,教师每次都事先选一个热门话题让学生提前准备。讨论的题目十分广泛,既有对遵纪守法、爱国与尊严、荣辱与廉耻方面的讨论,也有对诚实守信、团结互助、人际和谐等美德的赞誉,还有对假冒伪劣、损人利己行为的声讨。一个热门的话题,会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兴趣,讨论之深入,场面之热烈,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南开大学
启动文明修身工程
作为地方高校,在落实助学贷款工作过程中有其特有的环境。其一,生源结构不同,地方高校来自农村牧区的学生多,边远落后地区高校的生源这一现象尤其突出,贷款的人数和额度相对部属院校和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都要多,进入还贷期后催收贷款的压力就大。其二,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大,还款能力相对较弱。由于这些贷款的学生受到毕业学校的地位、家庭背景、经济基础、学业基础等方面的影响,毕业后能够实现顺利就业的比例不是很高,即便是能暂时就业,他们的薪水也很低,另外还有一部分人不能顺利就业,他们的还贷能力就会更低。面对这样的现实,地方高校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人员必须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未发生问题的前面,加强过程管理,采取可观可感的有效手段,加强诚信教育,努力配合旗县资助中心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充分认识助学贷款对高校带来的收益是加强助学贷款工作的前提
高校虽然不直接受理学生的贷款申请,也不负责贷款的回收,但是,助学贷款给高校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第一,助学贷款实施以后学生欠费大幅降低,呼伦贝尔学院学生没有助学贷款时,每年欠费额在2000万左右,每年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新生大约占报到人数的10%。如今有了助学贷款,每年的欠费额只有不到200万元,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新生约占报到人数的0.1%。这种变化有效地盘活了可支配资金,降低了办学成本。
第二,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师生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没有助学贷款时欠费的学生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的自信心大打折扣,精神压抑,不能很好地绽放年轻人应有的光彩。催费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无奈和尴尬的,给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不应有的灰尘。
助学贷款实施以后盘活了学校的资金,揭掉了抑郁,焕发了活力,学校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重视助学贷款工作,才能支持助学贷款工作,才能发展助学贷款工作。
二、建立健全资助机构建设是实施科学管理专业研究的组织保障
助学贷款工作涉及的政策性强、业务面广、要求高,工作人员需要有一定的金融知识,需要有一定的财务知识,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只有建立这样一支专业队伍,才能逐步适应助学贷款工作需要,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只有建立健全这样一支稳定的专业队伍,才能在落实助学贷款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手段,使助学贷款工作日趋顺畅,并不断把助学贷款工作引向深入。呼伦贝尔学院2004年成立了学院领导直接分管的助学贷a款办公室,2008年更名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落实全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从2006年开始受理的助学贷款有生源地财政贴息贷款、学籍地贷款、生源地信用贷款。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加强内部管理,积极与经办银行沟通,及时支付利息和风险补偿金,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注重过程教育与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据统计,贷款学生进入还贷期后综合还贷率达到98%,受到自治区助学管理中心的认可,也受到社会的赞誉,更得到经办银行的青睐。
三、加强过程管理是诚信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助学贷款的操作过程中,涉及高校的工作虽然只有几个点睛之笔:发放资格证明、录入回执、毕业确认。但是,给高校的工作空间正是从诸多的过程管理中实现与旗县资助中心的有机对接,才能让贷款学生如期还贷成为内心的自觉。
第一,宣讲助学贷款政策,办理高校应提供的手续。呼伦贝尔学院每年在5月份举办助学贷款知识讲座,重点讲解申请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贷款需要的要件、贷款的流程、申请贷款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内容,其中要特别交代如何还贷、共同借款人的连带责任、违约后果等内容。填写学校提供的表格尽可能使用机打件,防止出现误写误读。填写内容一定要规范准确,为后续的信息查阅、归档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从学生申请贷款的那一刻开始,就让他们感觉到办理贷款是一件严肃认真、仔细负责的事情。
第二,高校只有及时准确地录入回执,才能尽早查找遗漏问题。每年都有个别学生贷款手续不全、到校后不提交受理证明等情况,尽早录入回执便于及时查找原因,核对信息,减少不必要的遗憾,给旗县资助中心扫清贷款手续障碍。
第三,贷款到账后,高校内部管理顺畅、各司其职,让贷款学生感觉到管理的缜密,不让其怀疑有任何的管理漏洞。首先,高校资助部门要及时查看贷款到账信息,及时给财务部门提供每笔到账资金的明细,便于出具交费收据。其次,财务部门给每个贷款学生出具交费的收据需要加标记,目的是区别于其他不是通过贷款而交费的收据,防止个别学生中途退学,财务部门在审核退费的时候,一旦发现带有标记的收据,就会通知该生到学校资助部门办理就学变更手续,资助部门及时将变更的就学信息录入系统,旗县资助中心就能及时监控该笔贷款,就会特别关注其还贷情况。最后,贷款到账后学校资助部门就要及时以书面的方式通知学生所在的院系,确定监管人,明确监管人的职责,贷款学生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应及时通知资助部门,做出相应的变更手续。
第四,认真做好毕业确认关系到每个贷款学生的切身利益。毕业确认的关键是就学信息的确认和就业信息的确认,地方高校更多的是落实在个人联系方式的确认上,由于部分贷款学生不能顺利就业,所以高校只能采集学生在校信息和本人口述信息,这些信息就需要一个核对的过程。
第五,建立可用的档案是将来联系贷款学生的备用措施。贷款学生的基本档案建立以后,贷款学生毕业前学校资助部门还应当及时采集贷款学生所在的班级信息,包括班主任是谁,班长和团支书是谁,他们的联系方式、他们的班级QQ群是多少等,一旦出现违约的学生,学校可以给旗县资助中心提供有价值的联系渠道。
第六,邀请旗县跟踪访谈是加强贷中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旗县资助中心放贷以后需要对部分学生进行跟踪,跟踪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便于旗县直观地了解贷款学生的在校表现;二是让学生感受到旗县资助中心在关注他们,体会到自己肩负着家乡父老的关心和帮助。高校适时邀请贷款学生集中的旗县资助中心到校访谈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四、可观可感的诚信教育是规避风险的必要手段
第一,解读、演示、形象直观地让贷款学生了解整个贷款过程。每年在集中录入回执以后,需要集中进行助学贷款整个流程的解读,重点介绍如何更新个人信息、如何对支付宝实名认证、如何账卡关联、如何提现、如何还贷等基本知识。呼伦贝尔学院正在考虑制作动画模式的短片,形象地演示整个贷款过程,把它挂到校园网上,让学生随时点击观看、学习。另外,呼伦贝尔学院还根据以往的经验编印了一本《大学生诚信与相关金融知识手册》,贷款学生每人一本。
第二,邀请人民银行解读诚信系统的意义和作用,现场提取志愿者的个人信用记录,查看个人信用档案,弘扬“珍惜信用记录,享受幸福人生”的美德,列举违约典型案例,警示违约行为。同时,详细分析如果违约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将会受到巨大影响,特别是在自己最好的年华不能申请汽车贷款、不能申请住房贷款、不能申请创业贷款,这样的生活是每一个有上进心的年轻人不能接受的。只有按期还贷,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才能享受美好的人生。
第三,客观理性地帮助贷款学生分析助学贷款给个人带来的收益,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还贷艰难期。按照现行的利率(7.05%)和每人每年的最高贷款限额(6000元)计算出一个学生大学四年连续贷款财政为其代偿的利息大约是4000元;再按照每年官方公布的CPI计算出贷款贬值为其带来的间接额度大约3000元。通过助学贷款直接间接给贷款学生能带来7000元的无偿帮助。通过这样的计算,贷款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家在自己困难的时候给予的帮助是巨大的,从而在内心产生感激,这种感激一旦生成为感恩的动力,如期还贷就是一个自觉行为。业内人士都知道还贷最艰难时期是在还本付息的最初三年,这个时期本金多,利息高,加上贷款学生刚刚就业,有的还没就业,收入较少,刚刚独立生活,没有积累,家底单薄,所以还贷压力比较重。度过这个艰难期后,本金逐渐减少,利息相应减少,收入逐渐增加,货币在继续贬值,还贷压力逐渐减小。所以一旦度过艰难期以后,违约的概率就大大降低。
五、不断研究新问题,逐步提升管理水平
目前,助学贷款工作已经走上良性轨道,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探讨、完善。诸如目前的系统还不能满足高校的统计和管理需要,特别是旗县或个人录入信息时出现一些错误,高校在系统里很难及时调整,需要完善、调整系统的服务功能。预科生在预科阶段还不能申请贷款,这在实践中造成了不少的麻烦,给整个助学贷款管理也带来了不少麻烦。既然高招已经把招收预科生纳入了正常的计划,那么就应该把预科生的贷款工作从一开始也纳入进来。另外,新生入学费用远比以后就学所需费用要高,就学压力较大正是最困难的节点,需要通过贷款等渠道来暂时缓解。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
一、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特点及培育目标
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宝贵人才,是国家对人才的储备,肩负着复兴国家的责任和使命,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但是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中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主要表现有:大学生对金钱的盲目崇拜,许多大学生信奉金钱至上,追求享乐主义,将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而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例如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逐渐流失在拜金主义的洪流之下;其次,当代大学生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喜欢追求个人价值、满足自我需求,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认识不足,表现淡漠,因而当学生的个体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难以抉择;再次,当代大学生对理想充满了幻想,他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断努力地超越自我,但他们同样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人际交往上的压力、住房上的压力等,因而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找到价值判断的准确落脚点,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容易摇摆不定。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及突破点是提高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只有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育,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工作。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及培育方式与途径
(一)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是一个综合性方面,不是单一某一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情绪的把控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而要提高他们的认同度就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培养锻炼。首先,推行爱党爱国教育。有国才有家,有了国家,才有小家。只有国家富裕了,大家团结了,才有更好的小家,鼓励大家团结一致,培养更多的党员干部。因为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较之共青团员及群众要高出许多,党员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主体、实践主体和示范主体,能不断影响并带动更多的大学生认同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是几十年来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识,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是在校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任务,亦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其次,加强和谐友善教育。和谐社会是社会理想的高度认同,和谐友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是国家富强、社会文明的根本表现。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正确导向校园文化,加强和谐友善教育,突出和谐校园的构建。再次,进行文明诚信教育。大学生的文明诚信不仅体现于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自身素养,更是学生得到社会认同与尊重的重要准则,因而文明诚信已然幻化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及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认同基础。当前,诸多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着大学生,使得学生中出现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等道德滑坡的不良现象。大学生在为了一种目的而选择的不择手段,说明他们的文明诚信的认同度已经欠缺,对于这样的现象,应该把文明诚信教育作为在这方面教育的重点,以提高他们的文明道德修养。另外还有倡导公平正义,也是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提升大学生民主价值观的主要方面。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所向往并为之不断奋斗追求的目标,是国家及民族得以生存并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集中体现了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当代的诸多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产生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等不良思想,思想空虚,在理想目标的认识和追求上表现为方向不明、无所适从,在多样性的社会价值目标面前产生理想目标选择上的困惑,而社会目标的开放性也不断将腐朽消极的思想带给大学生,造成大学生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上的错误认识。因而高校应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其次,还需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利益、眼前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等各种利益的关系,帮助学生将自身的利益融入到集体、国家的利益中,杜绝金钱至上、个人利益至上等不良心理。此外,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参观学习、知识咨询、义务劳动、爱心资助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国家建设的成就、社会的需要,提升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加强大学生自身理想信念的构建。
(三)创新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法,不仅要遵循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还需在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问题及新情况,不断创新培育的方法,拓宽培育的渠道,以提升培育的实效性。需要在遵循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相结合的方法,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的有效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活化的实例当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激励及引导作用。除了运用传统的媒体及渠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之外,还应拓宽其宣讲渠道及宣教方式,将社团、公寓、网络论坛、微信、微博、QQ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阵地,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共鸣,使之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