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年级美术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三角梅;扦插;催花;湖北咸宁
中图分类号 S685.99;Q949.74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140-01
Flower Forcing Technique to Bougainvillea glabra Choisy Cutting Seedlings in Xianning in this Year
HE Li-jun 1 WANG Shan-chong 2
(1 Xiann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Xianning Hubei 437100; 2 Garden Green Management of Chongyang County in Hubei Province)
Abstract It was introduced that flower forcing technique to Bougaincillea glabra Choisy cutting seedling in Xianning in this year. It included varieties choice,stem cutting with leaves in hothouse in winter,cuttage with leaves in spring,hothouse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outdoor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ropper.
Key words Bougainvillea glabra Choisy;choisy cuttage;flower forcing;Xianning Hubei
三角梅(Bougainvillea glabra Choisy)是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南美紫茉莉属(Bougainvillea)、原产于南美洲的热带植物,花感繁荣、花期特长、品种较多、花色丰富、花瓣多样,是人们非常喜欢的园林植物。我国引种三角梅已有130多年的历史,由于受到低温的限制,三角梅只在广东、云南、福建、贵州黔西南州、四川攀枝花市等少数南方地区成为乡土树种,在华南北部以至华中、华北的广大地区均只宜盆栽室内或温棚内越冬。因为三角梅有极强的观赏价值,所以我国南方的深圳市、厦门市等10多个城市评选三角梅为市花;其他城市也大量引进三角梅盆花作为观赏。咸宁市园林局、花卉市场每年从我国南方引进不少的三角梅盆花,笔者探索出三角梅在咸宁地区当年扦插育花技术,对咸宁市的园林经济、城市美化、社会效益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现总结如下[1]。
1 品种选择
三角梅品种较多,不同品种的抗寒能力和开花特性不同,应该选择抗寒能力较强、对短日照不敏感的品种。如果抗寒能力差,影响繁殖和生长期,不利于当年扦插开花。紫花三角梅抗寒能力相对较强[1],可优先考虑。如果选择对短日照敏感的三角梅,在短日照下才有较好的催花效果,而咸宁地区的短日照时期温度相对较低,不适合三角梅的催花期和开花期;如果选择对短日照不敏感的三角梅品种,经过一定的生长期和营养积累就自然孕蕾开花。重庆地区的三角梅对短日照不敏感,也可优先考虑。
2 温室越冬保叶
咸宁冬季一般从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下旬,约120 d,盛行偏北风,最低气温可达-6 ℃,偏冷干燥。-6 ℃的低温可使室外的三角梅叶片一夜冻坏致死;-4~-3 ℃的低温在短时间可令三角梅叶片冻萎恢复,在长时间内可令三角梅叶片冻坏致死;-2 ℃的低温还不致令抗寒性较强的紫花三角梅叶片冻伤,但如有迎风,可令三角梅叶片风冷致死[2]。如果三角梅在冬季没有叶片,枝条失水较快,很容易导致植株死亡。对三角梅进行温室越冬保叶,以利于春插成活。不带叶片的三角梅硬枝春插成活率不高。
3 春季带叶扦插
三角梅在咸宁地区如遇春季来得早,3月15日可发芽;如遇春季来得晚,最迟4月10日发芽。因此,三角梅春季扦插时间应在发芽前,以3月上旬为宜。插条应是充分木质化的一年生枝条,直径0.8~1.2 cm[3],具3~4节,长5~10 cm,留2叶。如果插条太粗,不易生根;如果太细不易成活。如果插条幼嫩,可能假活,由于植株体内营养不足而不生根。如果插条没有叶片,成活率大大降低。用100 mg/L萘乙酸浸泡插条2 h[4],扦插于口径12 cm、高12 cm的营养钵的营养土中。用萘乙酸处理插条,可明显促进插条早生根。营养钵太小(即使以后换大点的钵)不利以后扦插苗快速生长;营养钵太大不利以后控水催花。营养土由腐叶土、园土和河沙按4∶4∶2的比例均匀混合。扦插后将营养钵置于温室保温保湿,并遮光60%。
4 温室管理
温室内湿度不可太大,营养钵的土壤不可太湿,否则插条皮部易腐、叶片易烂。三角梅扦插往往是先发芽后生根,带叶的插条于插后20 d可发芽。待新梢长5~10 cm时插条都已生根。注意始终保持40%左右透光率,光线太强会使新梢、新叶受灼伤;光线不足会使插条老叶脱落[2-3]。插条老叶在发芽前脱落,即使发芽了,往往是假活;老叶在新叶长大前脱落,即使已经生根,新梢、新叶也会萎蔫而死,可能是因为没有叶片进行一定程度的光合作用而无法保障成活。当最大新叶长大至成叶的50%时,可将扦插苗移出温室外。
5 室外管理
5.1 室外初期管理
三角梅扦插苗由温室移至遮光30%的室外进行过渡2周左右,再移至全阳光处。6月前要保持土壤水分见干见湿,如果土壤太湿,此期极易烂根而死;如果土壤太干,影响幼苗的生长。此期抚育新梢挺立通直,当新梢长到一定高度打顶。如果梢和叶出现蚜虫(在生长期和开花期都可能出现),用花卉害虫一遍净300倍液喷洒毒杀。
5.2 室外前期管理
6月初至8月中旬,对三角梅扦插苗每天只浇水1次,以浇透为宜。每2周施0.05% KH2PO4水溶液薄肥1次。对三角梅扦插苗打顶后促使植株侧芽萌发新枝,在新枝的五叶期,去二留三促分枝,结合适当的抹芽,既防止空耗营养,又有利于整形。
5.3 室外中期管理
8月中旬至9月中旬是咸宁地区的盛夏暑期,仍保持1次/d的浇水量和2周1次的施P、K量。此期气温最高,阳光最强,土壤水分蒸发、蒸腾较快而显不足,小钵又抑制根的生长[5],这些因素使三角梅的营养生长受到抑制,有利于向生殖生长方向转化[4-5]。
5.4 室外后期管理
9月中旬将当年生三角梅扦插苗带土移栽至大一点的花盆,松土护根,仍保持1次/d的浇水量和2周1次的施P、K量,促进萌发花枝。土壤不能太湿,否则促进营养生长而不利催花;土壤水分不能太干,否则不利孕蕾。在见干见湿的水分条件下,花枝越长越长;花蕾越来越多,越长越大,在国庆节可见展苞,10月中旬可见花冠。
5.5 室外末期管理
当年生三角梅扦插苗的花期从10月可延续至12月,如果天气允许花期更长。此期间浇水因天气和气温而定,或1次/d,或多天1次,原则是见干见湿;施肥仍是2周1次的P、K薄肥,到了11月就停止施肥。随着花冠的长大,至秋末冠高可达50 cm,冠幅可达56 cm,地径可达2 cm。随着气温的降低,冠幅不再变大,开花速度也越来越慢,如果白天晒太阳、晚上置室内,开花速度稍微加快。三角梅的单花寿命依季节和气温而论,如果是盛夏的8月,单花2周左右脱落;如果是秋、冬季,单花30~60 d脱落,甚至更长时间。休眠后可置于室内,但至少要有明亮的漫射光,少浇水,可轻微干旱,这样可保叶保枝。
6 参考文献
[1] 余克菊.光、肥、水、温与三角梅的关系[J].中国花卉盆景,2003(9):34-35.
[2] 何礼军,刘立祥,杨园园.三角梅在咸宁市不同环境条件下越冬的抗寒表现[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4):3354-3356,3369.
[3] 张远兵,刘爱荣,蔡为青,等.几种不同基质对三角梅扦插生长的影响[J].中国林副特产,2003(1):34-36.
教学策略:
在本课的学习中,多让学生了解民间传统工艺的魅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雕刻制作的过程,学习不同雕刻方法,提高对雕刻艺术的认识与欣赏能力。本课内容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在雕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感受、亲身体验,激发其创作灵感和动手实践的欲望。通过感悟、发现、尝试、创作、拓展学习几个环节,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掌握雕刻的方法。本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探究,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在作业展示中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评价,把他们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展示、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间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体现人际间的交流与关怀。
教学目标:
1、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雕刻一件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欣赏了解各类雕刻作品,认识雕刻的种类。寻找并运用身边的媒材,引导学生将平面的内容用雕刻的形式表现出来。
3、初步了解什么是雕刻艺术,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体验雕刻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雕刻的相关知识,对雕刻作品的设计。
教学难点:如何掌握雕刻的刻制方法。
教学准备:粉笔雕刻的酒杯、ppt
教学过程:
1、出示展示物,引出课题。
2、生活中的雕刻品(公园里的石像;故宫里的图腾;寺宇里的佛像;精美的玉坠)
共同特征:通过雕刻而成。
3、解释雕刻的含义
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塑、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
4、请学生举手发言:生活中你所知道的雕刻品。(引出雕刻的不同种类)
5、雕刻的种类(1、按空间占用分类。2、按材料加工分类。3、按功能分类)
6、雕刻的表现形式:圆雕、浮雕、透雕
图文解释各种雕刻品及形式,着重将圆雕与浮雕做对比,帮助学生分辨两种雕刻品(请学生在学习了圆雕和浮雕后,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理解。)
7生活中不一样的雕刻艺术(知识拓展:水果雕刻、冰雕、蛋雕、粉笔雕刻……)
8、介绍雕刻工具
9、学习雕刻步骤(1、设计草图。2、切基本型。3、构画样稿。4、确定刻法。
5、进行雕刻。6、尝试敲印)
10、布置作业: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件小型雕刻作品(分小组讨论,设计初
步草图)
11、课外知识补充:知识窗
传统雕刻即以手工的方式运用刀、斧等工具在木材、石材等基料上
用彩墨画鱼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第八册第九课的内容,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课程,是一节集欣赏性创造性互动性于一体的课程,这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了解彩墨游戏的基础知识上的一个拓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体的效果,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作愿望。本课通过造型不一颜色各异的鱼,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彩墨画的形式进行结合教学,使学生对色彩的运用和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欣赏图片,教师演示画鱼过程,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学情分析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由于四年级学生已对彩墨画有一定的认识,对色彩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喜欢动手实践。《用彩墨画鱼》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学习来展示出小组的绘画作品,并对绘画作品进行介绍,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得有成就感。而乡村学生普遍美术基本功不足,美术知识薄弱,因此教学起来,难度较大,知识点教学需由浅入深,重在开发学生的兴趣和大胆创作,以鼓励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鱼的外部特征,尝试运用彩墨,以勾勒或晕染的方法表现鱼的色彩与形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欣赏、分析、体验的过程中,利用彩墨的方法表现出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鱼的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在愉快的创作过程中,感受彩墨画的独特之美,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分析鱼的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学习彩墨画鱼的方法,体会墨色变化,从中感受彩墨学习的乐趣。
难点:如何运用彩墨画的方法创作出生动的鱼。
五、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毛笔、羊毛刷、宣纸、中国画颜料、调色盘、洗笔筒、抹布。
学生:课本、宣纸、毛笔、羊毛刷、中国画颜料、调色盘、洗笔筒、抹布。
六、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激趣导入
1、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具,准备上课
2、视频激趣导入
3、出示课题:《用彩墨画鱼》
(二)情景设置,深入教学
1、了解鱼的身体结构
2、
了解鱼的及游动特点以及外形、色彩、花纹的特点。
(1)
出示视频:《美妙的海底世界》
(2)
出示图片
外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
色彩:对比色
花纹:斑点、网状、条纹
3、
欣赏画家作品
(1)韩美林作品
(2)吴冠中作品
4、
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勾线法、晕染法,并板书:勾线法
晕染法)
5、
欣赏学生作品
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6、
学生创作
内容:用彩墨的技法创作一幅“奇妙的海底世界”。
要求:用笔要大胆,注意墨色的变化;色彩要鲜艳、丰富;构图要完整。
7、
展示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
(2)学生自评、互评
(3)教师评价
8、
关于美术教学的高效课堂研究,就是围绕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掌握、观察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意识的形成。与以往重视技能不同,当代美术教育对于“美”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教师对于形、色这些美术创作中最基本的要素有新的认识。至于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习惯,进而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则更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低年段学生在美术知识、技能方面还没有多少积累,思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较弱,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也较短,在美术课堂上难以自始至终集中精力完整地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鉴于低年段学生美术学习的这种特征,笔者近几年开展了分段式教学法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所谓分段式教学法,从教学的呈现上来看,它打破了原有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教学导入与讲述—学生练习—课堂评价”),而是根据主题内容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将教学流程设计成更多的板块,并针对每一板块设立分目标,在教学中逐个击破,逐层深入,直至完成作品。为便于读者对其操作流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现以《谁画的鱼最大》一课为例,作一简单介绍。
一、分段教学的段落呈现
《谁画的鱼最大》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一册第17课,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在感受鱼文化、鱼的变化美的同时,建立大小对比的概念。针对这样的目标,我们设置了以下几个段落:
第一段有趣的新画法
1.教师设问:你们平时是怎么使用油画棒的呢?怎么拿?怎么画?
2.引导并示范
教师: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使用油画棒的方法,想不想学?
①教师示范,将油画棒截断,在纸上作画,并提示要注意选择比较明显的颜色。(图1至图2)
②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用油画棒的侧面在纸上轻轻地擦,可以横着,可以竖着,也可以圈。我们要用很自由、很放松的方式来画画。这种方式是不是很有趣?请你们也来擦擦看吧。
3.学生练习。
教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传统的造型方式都是以线为主的,甚至还有的在已知形象或有明确意图的前提下,先用铅笔造型,再用勾线笔勾画一遍。这样的造型在常人看来会是严谨工整的,但对于美术表现来说则少了太多的稚趣和生动。擦画的表现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的,特别是在老师强调了擦画时,方向既可以上下、左右,还可以圈着画以后,这样的表现是在无意识、无目标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似乎找到了随意涂鸦的感觉,开始了大胆的尝试。这样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着色方法,激励他们大胆表现,丰富他们对美术创作的认识,也容易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来。
第二段 把它变成鱼
1.教师将擦出的形状变成鱼。(图3、图4)
问:老师把它变成什么了?
2.提问交流:老师添画了什么,才把它变成一条鱼的呢?
小结:把握住鱼的基本特征,就能把任何形状变成鱼了。
3.欣赏学生作业,分析怎样添画。
①看看这几位同学擦出的形状,如果想要把它们变成鱼,鱼的嘴巴可以画在哪里,把尾巴画在哪里呢?
②请用擦画的方法将自己刚才画的变成一条鱼。
4.学生用所学的方法将自己擦出的形状变成一条鱼。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直观发现,只要抓住鱼的基本特征去添画,即使原本的形状不像鱼,也可以将它变成一条鱼。通过这种“无意变有意”的添画表现,增加了美术创作的乐趣和学生的成就感,在许多低年段课程中都可以运用,如《漂亮的房子》《圆的世界》等。这种方式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上,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的主题上来,让学生学会找规律,并运用基本原理创作新的形象。
第三段谁画的鱼最大
1.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请学生讨论: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板书课题)
2.师生共同探讨:怎样画一条大鱼?用什么方法能把自己的鱼画大?
①用擦画的方法将鱼的身体画大。
②添加其他比较大的事物,如潜水艇、潜水员、鲨鱼等,通过大小的对比,使鱼看上去似乎很大。
3.学生根据自己的画面情况进行添画,使自己画的鱼显得很大。
【设计意图】比较和讲解大与小的相对对比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把鱼画大的基本方法。
第四段 谁画的鱼最美
1.欣赏自然界中的鱼
PPT展示自然界中各种鱼的图片,重点感受鱼的颜色和花纹。
2.教师示范运用色彩叠加的方法添画鱼身上的花纹(图5、图6),边示范边提醒学生:在添画时应当注意色彩的对比,适当地加大上色的力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感受自然界中鱼的花纹和色彩的特点,找出看到的花纹和色彩,设想要画的鱼的纹饰。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会将鱼形、大小和纹饰一并讲完后再开始画,这样学生关注的东西多了,思考的效能反而会降低;其实,在这个阶段学生只关注纹饰就能有效提高思维的成果。
第五段 说说我们的鱼
1.教师展示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围绕以下3个问题进行互相赏析和评价:
①哪条鱼最大?
②哪条鱼的颜色最漂亮?
③哪条鱼的姿态最美?
2.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农民画《戏鱼》,分析大小的对比、色彩与花纹的表现方式,思考并讨论以下2个问题:
①画家是如何让鱼看上去显得很大的?
②鱼身上的花纹除了用点、线、面来装饰,还可以添画什么?
3.教师总结、拓展本课知识: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擦画的方法来画画,回家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画更多形态各异的鱼或其他的物品,看看效果和以前画的画是不是不一样了?
【设计意图】总结与拓展,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记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审美状态,激发个性思维以及课程的延伸。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作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无意中的表现能赋予形象新的特征,如最大的鱼、最可爱的鱼、最凶猛的鱼、花纹最漂亮的鱼、形状最奇特的鱼等,以此来强调学生在创作中应关注内涵意义的主观表达。
二、分段教学法在第一学段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1.细化段落让美术活动更丰富
当图画课变成美术课时,我们就知道了,美术这门学科,绝不是教学生画一幅画、创作—件作品那么简单;这个学科承载着更多的成人教育的因素,诸如观察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发展,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有意识地把美术活动在单位时间内细化,让观察和思考、体验和感受、想象和表达、表现和创新成为作业或创作的一个部分,在边体验、边思考、边尝试的过程中完成一件有想法的美术作品,这样就能让每个活动段落的目标更明确,活动的设计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活动的实施。
2.多一些“从无意到有意”,让表达轻松起来
第一学段的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中,特别强调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等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运用各种表现媒材,不断地变换表现方式,通过媒材和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鲜活的美术活动。通过看似简单的涂抹、撕裁,在丰富多样的造型表现活动中随意创造形象,并借助观察和归纳找到事物的基本元素;通过添加来创造出新形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放松的表达过程和美术学习的成就感,也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表现活动在常规的“三段式”教学中是较难实现的。
3.让观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
但丁说过:“一个人常常由这个思想引出那个思想,而远离了他所追求的正确目标,第二个思想往往会削弱第—个思想。”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总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这样的做法固然是好的,但在这里天马行空的想象,恐怕大多数都是做不到的,而且有些会偏离我们想要的答案。再加上低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想象的空间也还是有限的。所以针对性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观察了大自然中的鱼,归纳总结鱼身上的图案以后,再来想象各种点线的组合,这样不但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也让思考过程本身变得真实可见。
4.凸显学生作品的个性化表现
个性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在没有唯一.“答案”的美术教学中,让学生作品呈现差异性、凸显个性是教师们一直以来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分段教学的每一个段落中,教师都会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现,并给予多元的选择与变化。起点不一样,路线不一样,运用的元素也有可能不同,到最后一定会呈现多种多样的结果。就像英文单词一样,基础的字母就只有26个,可组合出来的单词却不计其数。
小学低年段分段教学法的研究,是以美术创作为主线展开的包括无意表现、观察思考、尝试体验、分析归纳、赋予评价等在内的一系列美术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在玩乐、交流、表达、思考的过程中边做边思考、边做边调整,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作品的过程。对于认知能力较低、造型能力不够好、思维品质和观察习惯还未形成的低年段学生的美术教学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低年级 美术 课堂 小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41-01
小组学习是一种团体性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把学生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各尽所能,主动参与的机会大大提高,提供了与他人合作的机会。笔者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对小组学习进行应用与研究,深深地体会到小组学习发挥的作用。
1 小组学习的含义
小组学习在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指的是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学习改变了在传统的教师垄断整体课堂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2 低年级美术课堂实行小组学习的积极作用
2.1 培养低年级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
实行小组学习可以改变填鸭式教学,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主动性。实行小组学习后,教师要增加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课件设计,想法新颖结合所学实际,让低年级学生不失兴趣同时学以致用。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在教学时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将低年级学生分成小组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将场景进行再现,锻炼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理解和应用美术的能力。小组学习,不同于“注入式”教学的闭门读书,美术课堂上多了欢笑声,少了些沉闷,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教课过程中也感到轻松自如。
2.2 激发动机,提高兴趣
课堂内,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有限的课文进行美术学习策略的培养,要丰富教学方法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在小组学习模式中,教师给每个小组布置任务,由他们协作完成,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合作、进步的阶段,不同于自己学习的单调性,多人协作的方式可以增加交流和探讨,发现学习美术的乐趣,这样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提高。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如用图片讲故事,或讨论话题,或提出问题等以引起低年级学生学习美术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动机,提高兴趣。这样,低年级学生在这种有趣的、千变万化的氛围中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
2.3 加强师生沟通交流,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小组学习可以加强师生沟通交流,教师可以通过低年级学生发言及时了解低年级学生学习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低年级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提高美术素养。教师要鼓励低年级学生提问,在为低年级学生辅导过程中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3 低年级美术课堂小组学习的实施策略
3.1 确定任务合理分组
在教师对低年级学生情况了解的基础上,将男生和女生、美术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每个小组4-6人为宜。在分组时教师应注意成员的合理分配,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小组中可以先制定两种角色:一种是任务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绘画过程或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其他成员要对其作品进行评价,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均等与机会均等。培养低年级学生平等合作的意识。
3.2 明确任务、形式整合
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才能开展合作学习。例如,可以提供一些纸条、盒子、积木、贴画等物品,让低年级学生通过拼接、折叠、粘贴等方式自制小玩具。教师要调动低年级学生积极性进行再创造活动,可以开展毛线的妙用、打扮废旧瓶子等活动引导低年级学生将毛线、瓶子、纸盒、铁盒等裁剪、组合、变形后再创造出新的作品,比如机器人、小动物、房屋、汽车等。这样的任务既有探索性、又兼具开放性和挑战性,非常适合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
3.3 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的内容一是认知的;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三是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例如让幼儿画自己的爸爸妈妈,因为每个人对爸爸妈妈的理解不同,他们每个人都会画出五颜六色不同体态、容貌和性格的爸爸妈妈。当绘画作品完成时,可以挑选几个不错的作品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讲述自己绘画时内心的想法,通过共享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提高低年级学生对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对家人的亲情。
3.4 教师主导、合理评价
教师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见解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才能使低年级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
4 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小组学习”方式是当前低年级美术教育的重点和创新点。小学教师要满足低年级学生对于美术教育的内在需求,小组学习方式正越来越显示着它的优越性,在课堂教学改革和实际应用中见到成效。美术教师要合理利用小组学习方式让低年级学生产生对美术教育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激发学习美术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创造力、审美力和综合能力,有利于低年级学生未来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费丹露.从“合坐”到“合作”――对小学美术课堂中小组合作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4:49(12):916-919.
[2] 陈虹.美g课堂中低年级合作学习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6:04(08):40-56.
关键词:低年级;美术教育创新;教学;有效性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探索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创新教育是一个时代进步的需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随着科技技术飞快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的传播和更新非常迅速,这就迫使所有国家必须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不断推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科技成果。创新教育一直以来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拥有相对成熟而又开放的教育观念,是教师走向标准的基本标志。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教育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接纳外在的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
一、展开思考和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想象是创造的先锋、创造离不开想象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紧密的联系。鲁班从观察一颗小草到锯的发明,曹冲称象的巧妙方法都是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在美术学习中想象是重中之重。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创造不出优秀生动的作品。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内容,能让书中的人物、风景花卉在脑海中鲜活起来,如见其人、如遇其事、如闻其声。
方向比坚持更重要,如果教育的思维错了、方向错了,他再怎么努力都是白费。
教育是国家的重中之重,培养未成年人的创新思维是国家、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个性、认知创新意识
1.明确创新,避免老化思想
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求知精神。
2.给学生充分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真正学会用自己的思维去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经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每个人有他自己的思维能力,每个人有他的个性和认知能力,要发掘他的创新能力,挖掘他的个性,理解并认知创新思维,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自身的个性。
三、伴随着音乐的辅助作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任何一种艺术都不能像音乐那样非常快地激起人的情感,并随着优美的旋律进入艺术的想象空间。音乐具有抽象性、想象性,随着乐曲旋律的不断变化,人的思想中会出现不同的艺术情境画面。因此,通过对一首歌音符的跳动感受作画是美术的一种取材。练习好童谣、儿歌配画,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意识。
不仅可以利用音乐还可以利用相通的艺术激活学生的思维,多元化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是一切发展的源泉。
美术教育的创新有很多种,我们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积极向上,不断为艺术争光,不断让美术教育绽放自己的光芒。
四、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新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宗旨,注重知识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兴趣性,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好手工制作
2.组织好室内外写生
创新教育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坚持的步伐。创新教育对教育者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方法的创新;二是教育学生要学会创新。
美术教育的创新有利于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有利于更好地发现艺术、创新艺术,更好地发展艺术。
艺术是无价的、艺术是人类的灵魂,美术教育的创新需与时代相联系。
美术教育不仅要学习国外教育的优点,而且还要结合自身需要不断创新。
教育的创新有利于社会、国家的发展,教育的不断创新不仅培养了人才,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教育创新是新世纪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的需求;是继承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的发展和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融为一体教书育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一、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自身教育素质
作为中小学美术教育者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而是以有组织的教具为材料,以审美为核心,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设施并独具特色的育人实践活动。而现代社会发展导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内涵是双向的,它既面向受教育者,又面向教育者,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养包括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美术教师在如今高科技的时代,更应坚持学习,刻苦钻研,还应加强文化修养,如能准确地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艺术特点等,再者要加强道德修养。
二、创造性教育
儿童要进行绘画创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和思维。音乐中的乐符,需要高低起伏、快慢相间的组合才会成为有旋律、节奏的音乐,美术也一样,不同的个体,通过变化、创造组合在一起,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音乐是有声艺术,美术是无声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穿插适宜的音乐,可以营造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激发、促进学生想象力、创作能力的提升。
在人的逻辑思维活动中,含有想象的成分,因此抽象作品中离不开想象思维,并充满音乐性,音乐直接刺激创造想象,从音符、旋律中创造出抽象作品来。让学生从心里摆脱束缚,走上创新、创造的道路。
三“、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低年级的美术课选择一些活泼的方式启发学生,以提高学习兴趣。中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具有一定的评判能力,但比低年级学生好动;回答问题思路虽广,但不善于抓住重点,容易走
关键词 美术 教学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1)“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要唤醒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艺术教育的内涵是广泛的,对少儿的艺术教学,我们不能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固有的书本知识上。要大胆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由于低年级儿童刚接触美术知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都很强,所以我认为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特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把自己喜欢的情景画下来。把生活的东西扩大化、创新化,把自己的情感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来。《小动物盖房子》正是集观察、情感、创新一体,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吸引小朋友,以悬念让小朋友自己动手解答。把生活中常见的房子,常见的事物,如苹果、橘子、香蕉、西瓜、蘑菇等等。通过观察、思考把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融入到美术作品中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到美处处存在。我们要从少儿的长远发展出发,去巧妙地,耐心地,愉快地激发,善于发现和激发孩子用真实的心灵去感受,去演奏和描绘。
(2)低年级美术课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能力转化为成果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采用悬念引新、激发兴趣、启发诱导、发散思维的探究学习方式,有意识设置一些环节,让学生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像一条红线始终贯穿其中,它推动着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而这其中创造能力的产生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闪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教师为学生种下创造性思维的种子,将来必成为创造型的人才。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新课改中要不断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当我们问这个世界是谁创造的,回答是各种各样独立的人创造的,是有独立思维的人创造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在《美丽的铅笔头》中,教师不光要教会学生怎样做的步骤,更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制作一个有个性的铅笔头。在发散思路上,要求学生们想象它还可以利用哪些材料制作,这些材料又还可以制作什么样的装饰品来,逐步深入,以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
(3)低年级美术教育集德、智、体、美、劳和创新精神等综合一体,体现了整体素质教育。课程设计摆脱旧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美术或音乐课,而是在教学内容上综合了舞蹈、文学诗歌、数学、自然及朗诵艺术等学科知识,培养他们从发现美、表现美、到创造美和追求美的能力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教学通过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我们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艺术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在玩中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4)在创新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导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行为美、心灵美。教师是美的创造者,我们要用心去感悟、去表现,尽可能地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力。在艺术活动中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的内心情感,在愉快充满幻想的艺术教学中,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实现个性优化和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美好生存。
关键词:创新能力 心智成长 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具有的积极作用已为现代教育所公认,而创新能力的形成又是伴随着学生的心智成长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本文试着站在一个教育者的立场上来探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或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其心智成长的一部分。
一、小学生美术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水平状态分析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学生在自己的课本上随意作画,或精心给课文配插图,往往还口中念念有词,尽管我们有时听不懂他的故事,也看不太懂他的作品,但却能感觉到他们美术上的兴趣,能感觉到他们独特的美术创造能力。这说明美术创新能力存在于每个人的大脑深处,它随着儿童的诞生而出现,随着儿童心智的成长而发展,[1]且年龄不同,儿童的美术创新能力也不同。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将小学生的美术能力分为三个阶段,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和小学高年级,分别对小学生在这三个阶段表现出来的美术创新能力状态做一分析:
1、小学低年级(小学一、二年级):
这一时期,是小学生手的运动机能和绘画能力同时发展的阶段。学生的大脑中已经有了物体的形象感,手的运动机能在增强,开始表现自己所想的内容,从开始单纯的对物体外观形象的表现发展到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表现。他们常常夸张地画出物体的主要部分,忽视或干脆省去了他们认为不重要的部分。要表现一个动作,常常把这个动作表现的非常夸张,比如为了表示用手摘苹果,就夸张地将胳膊画长、画粗或者是随意移动胳膊的位置。
这时的小学生对物体的感受是完全形象化的,没有完整的空间概念,不能正确地掌握上下、前后、高低等空间概念在绘画中的表现方式,对比例的估计能力也没有形成,让他对绘画表现出理性、表现出创意是困难的,即使是完全的模仿他也做不到。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学生的绘画作品经常出现一些没有远近、没有前后、没有大小的随意排列的图形,且它们都被放在一条地平线上,没有遮挡也没有重叠,即使是墙壁背面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他也要画出来,且认为这样是天经地义的。所以说,这个时期孩子的观察事物的方法还缺乏理性地分析和比较能力,他画的不是自己看见的东西,而是他想像中的东西,他是凭感觉来画画,将印象深的部分主观夸大,充满了创造的冲动。这一时期,小学生的创造力不是体现在他的绘画成品上,而是体现在他的毫无羁绊的想象中,是培养小学生画画的“黄金时期”。
2、小学中年级(小学三、四年级):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大,知识的丰富,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的能力的也在不断发展,对物体的形状已经基本掌握,画面不再是图形的随意排列,有了“相像”的要求。这个时期,小学生开始注意表现对象的特征和动态,能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熟悉的人和熟悉的生活环境,画面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仍然是常常以想象代替观察,多数还是平面造型,不能表达出立体感和空间感,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和比例关系。而后,他们会慢慢开始关心透视和比例,开始要求自己的画儿与现实事物“相像”,更加向写实方向发展,这样,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越来越少了,画面的儿童情趣也越来越少了。
这一时期,许多家长往往急于求成,常常让孩子临摹某一画家现成的画儿,并以孩子临摹得像与不像来评价,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妨碍孩子想象力的发挥,也影响了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因为临摹可以锻炼小学生眼观和手画的协调机能,但用不着动脑子,照抄的是现成的画面,那是画家经过自己观察、概括、提炼后产生的形象,是人家的创造,不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就像抄书永远不能代替作文一样。[2]因此,单纯临摹可能开始见效很快,但这是以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代价的。
3、小学高年级(小学五、六年级):
这一时期,学生逐渐进入了少年阶段,心理上渐渐失去了儿童的天真,在绘画的形状、颜色上更加要求真实,要求“像”的欲望更加强烈,初步有了立体、空间的感觉,追求在平面上通过合理的空间透视关系,真实地描摹现实中的形象。“写实”变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像”与“不像”成为他们自己的评价标准,渐渐地,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受到美术技能的特别训练,发现要做到与现实中的形象“像”这一点并不是很难,但是,要想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画出来要受到诸多限制,而他们能够接受这种限制。但是他们中的另一些人却恰恰相反,他们不愿意接受这种限制,又画不到“像”的程度,他们苦恼,将原因归咎于自己“没有美术天份”,当失败的经验不断地被强调、被反复时,他们便开始丧失信心。这时候,一部分人中断了美术学习。
总之,在小学的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存在着差异,小学低年级学生会因为自己的美术作品受到褒扬,而理解为自己具备了美术天分,从而产生绘画的兴趣,同时,美术中体现出的创造能力甚至美术的表现方式的被认可则处于次要地位。因此,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兴趣而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显得十分重要。随着学生们心智水平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中的语言能力、逻辑能力、运算能力等不断地被强化,想象能力、美术能力不断地被弱化,被淡化,甚至被遗忘,学生们在美术中体现出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从小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的小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引发策略,提升小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是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二、小学生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创造能力引发策略
美国儿童艺术课程的创始人玛丽.罗杰斯说:“艺术教育真正的价值,并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提高孩子的心智,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那么,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怎样才能使小学生的绘画能力的培养更符合其心智的成长并引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1、美术课要在“玩”中学,让“玩”别出心裁。
当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高,手和脑的协调能力还不太强的时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是引发学生美术创作中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我们知道,当孩子们在愉快的环境中玩耍时,他们的思维是发散的、活跃的、没有逻辑的,也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为了能够顺利地玩儿,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以往的经验应用到他们“玩”的各类活动中;为了能够玩儿得好,他们会主动探索自己认为新奇的东西;为了玩儿得与众不同,他们还会积极地创造出一些“新点子”甚至是“坏点子”。通过这些活动,来形成自己的经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而这恰恰是引发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虽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仍显不足,但其创造性思维的流动性、弹性和深入性是没有问题的,是有保证的。
“玩色彩”课程就是基于这一思想而创设的,它的实践性很强,充满了乐趣。具体操作是:让学生们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地组合、创造自己认为美丽的图画。学生们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来组合成各种各样“怪异”的画面,对小学生来说,每一幅“怪异”的画面都是一件完美的创造性作品。配色不合理也无所谓,因为在学生们眼里,色彩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这时,思维因为没有知识的干扰而显得异常活跃,创造力因为没有受到规范和限制而得到了保留。当黑与白在学生的描画中成了生动的运动员,当红和绿在学生的缠绕中成了独特的发饰,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就此诞生了,一切都变得那么有趣而精彩。学生们在玩中获得的学习兴趣,构成了他们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与他们的心智成长相伴而生,引领着他们自觉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2、让“想象”天马行空
训练发散思维,采用“一问多思”、“一个题目多种表现”等方法,让学生们展开自由联想甚至是 “胡思乱想”。通常的教学程序是这样的:老师先给定一个题目,比如画出“由一个三角、两个圆、两条直线”构成的美术作品,学生会怀着一颗好奇的心自由地联想,在这样的训练中,孩子的心理是放松的,心情是愉快的,思维也由此而变得活跃且富有创造力。也可以采用 “一个题目多种表现”的方法来教学。如画“风”,向学生提出设问:“大风吹来时,你会看到什么情景”,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学生们就会发现风吹的情景是有多种多样的:可以画成树干弯弯的;可以画成树叶飘落的;可以画帽子飞了;可以画海水波浪翻滚……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画,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画,比起让学生单纯的临摹和凭印象来画,内容自由了,形式自由了,学生们会联想了,画儿也就具有了创造性。所以说,自由联想是一切创新的表象特征。它“不像传统教育那样,要求人们遵从概念到概念的线形思维,而是按照大脑思维的结构进行思维的发散,这就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
3、让“原创性日记画”丰富多彩。小学生自由地、随意地把当天的经历、见闻、感受,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在纸上,表现在日记里,构成了学生们的“原创性日记画”。“原创性日记画”可以使孩子享受到随意表达的和乐趣,满足了他爱涂画的天性,不仅对他养成观察分析事情的良好习惯,增强想象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还可以通过自由表露自己的感受和情愿,获得身心和谐,构成健全完善人格。
总之,小学生美术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的体现是一个左右脑协作的过程――它需要大脑在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之间不断转化,从新的、旧的、被遗忘的信息中产生一个全新的、最佳的结果,这个过程很不容易,每一次引发、每一种努力、每一个挫折,都会将学生们的的思维建构向前迈进一小步,都会将学生们的心智朝成熟的方向推进一小节,直到他们开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陈铁梅.初中生心智发展状态下的美术创造力引发策略.北京《艺术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