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绘画课程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绘画教学;分析;建议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尤其在绘画艺术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绘画大师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贡献了无数经典作品。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思想的革新,绘画教学中产生了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教学的重要性。
1 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绘画教学的文化基础
在绘画教学的最初阶段,是对绘画技法的相关教学,可以说是绘画学习的技术基础。然而绘画艺术的最终发展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所以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至关重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文化储备才是艺术创作的基础。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不再以文化课单一指标的考量决定学生的未来,但在此背景下,文化课水平依然影响艺考生考试的整体成绩。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也会因为文化知识的匮乏而影响绘画的学习,制约他们绘画水平的提高。所以,无论在哪一阶段的绘画教学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到绘画教学之中,为学生绘画水平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绘画教学的完善
随着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教学实践中的各个学科都在进行创新建设,不断进行学科的完善。艺术类教学虽然覆盖面不及常规教学,但也肩负着艺术人才的培养责任,同样需要进行教学的革新。将传统文化引入绘画教学,能够充实绘画教学的内容,完善绘画教学的课程体系,为绘画教学工作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1.3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实现绘画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创造受到各方思潮的冲击,动摇了传统文化在绘画教学中的基础地位。西方文化的输入,让部分国人轻视甚至否定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的传承面临危机。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也逐步向文化强国这一目标迈进,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的一张最具特色的名片,是国家软实力提升强有力的文化支持。[1]绘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绘画人才,更高目标是通过人才的培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艺术影响力,推动世界绘画艺术的共同繁荣。所以,在绘画教学中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是培养我国艺术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文化复兴的重要保证。
2 分析绘画教学中传统文化相关问题
2.1 绘画教学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在艺术生高考中,我国把文化课成绩同专业成绩一样作为升学的考量,这样做的初衷当然是想让艺考生们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2]但实际上,由于艺术考试对文化课成绩的分数线设置较低,导致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忽视了文化课的教学和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主了解和主动学习更加难以实现。然而在大学阶段的绘画教学中,类似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大学中对于学生的教学和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学生又缺乏自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相关教学管理的约束,传统文化的普及更加难以实现。
2.2 绘画教学中偏重于技法教学
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高校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绘画技法,导致高校的绘画教学产生急功近利的弊病。如此一来,学生接受的绘画教学往往是偏向于西方的,[3]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绘画中出现了断层的现象。虽然西方的相关造型技法有着不可忽视的优点,但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绘画者独有的艺术源泉,是我们都应该掌握并传承的。
2.3 传统文化的教学形式单一枯燥
在绘画教学中,虽然有部分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学生们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普遍接受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并没有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而且教学过程往往枯燥单一,学生参与感不强,没有产生期望的效果。
3 把中国传统文化引入绘画教学的建议
为了提高绘画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加优秀的绘画人才,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入绘画教学实践刻不容缓,必须让社会、学校、绘画教师以及学生产生应有的重视。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完善相关考试政策
在艺术院校以及相关艺术类专业招生时,除了对考生专业水平的考察,还应该注重对其文化知识的考量,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通过详细的研究和严谨的判断,适当增加文化成绩占艺考成绩的比重,在政策上引起绘画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3.2 更新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
与高中阶段的艺考改革相呼应,高校的绘画教学工作也必须作出调整。一方面,增加与中国传统知识相关课程,以选修或必修的课程形式让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的集中W习,提高绘画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通过考试的形式约束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在校园内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例如,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展,让学生们自发地了解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融入绘画创作中,而通过展览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动了解和使用。
3.3 提升绘画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作为绘画教学的一线工作者,绘画老师应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在绘画教学的实际工作中,绘画教师除却这一本职身份,也应该是一名绘画创作者,[2]必然要具备一个创作者应有的素质。我们讲“言传身教”,也就是说在对绘画知识的日常讲授之外,绘画教师更要以身作则,把传统文化融入作品的创作中。
3.4 强化绘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历史文物,不能将它束之高阁,而应该在绘画教学以及绘画实践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在绘画教学中,绘画教师可以把代表性强的以传统文化为灵感而创作的作品介绍给学生,详细向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产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创作的强烈愿望。
4 结语
在这个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同时,在对绘画的研究和教学中,我们不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对绘画教学的指导意义。经过相关研究,以科学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绘画教学,促进绘画教学的完善,培养更具文化底蕴的绘画人才,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参考文献:
[1] 刘劲蓬.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绘画中的借用[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4(02):114-117.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美术 教学
一、把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比较高中新课程与原高中美术欣赏课、义务教育课程的区别,抓住普高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课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适度地向美术本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不必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点水般的学习;与专业院校的区别在于,它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方面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时间和条件相适应,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技能学习的难度要相对低。
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课程的人文学科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传承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因此,高中美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美术技能课程,而是通过学习美术知识,形成美术的意识和多种能力,从而提高“美术素养”。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学校和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设施的条件、美术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选择开设的模块。
课程结构设计:首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制和学分管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内容系列和9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
课程目标设计: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实施课程更具可操作性。美术课程各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各模块及每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
课程的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订具有开放性的、能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并要求教师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及需要改进之处。
二、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模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参考: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课
程
安
排
上
学
期
美术鉴赏
绘画
工艺
……
美术鉴赏
雕塑
设计
……
设计
绘画
……
(为高考报考专业做准备)
下
学
期
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书法
篆刻
……
摄影摄像
……
(学校能开设的其他美术模块)
备
注
1. 课程开设既要考虑到一部分学生高一年级选修音乐,高二选修美术课程的需要.同时也需要考虑部分学生高一至高三美术课程继续深入学习的需要。
2. 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学校教学条件,注意整合学校师资与教室的条件,尽可能多提供学习模块。
3.每个学校的师资与教学条件不同,开设的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必须遵守1+2或更多的模块教学要求,满足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要求。
当前学校开设模块教学的情况是:多数学校选择在高一开课,也有个别计划在高二才开课,每周一课时。都开设了“美术鉴赏”模块,有两个以上美术教师的学校则开设了二至三个模块,最多教师选择开设的模块有“绘画”,累计排序下去的有“电脑绘画电脑设计”、“设计”、“书法”,从调查情况也看到,教师较擅长传统美术技法及现代媒体技术。选课方案由学校制订,学生基本没有选课的主权。因此,在推进高中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1)各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应该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说明。美术教师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等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点,增强模块选择的兴趣和积极性。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也可通过一些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模块。
(3)召开班长或美术课代表会议,组织指导学生根据学校设课和自身情况确定个人高中阶段的课程修习计划,并及时选定每学期课程。让学生自行填写学习自愿,由班长或美术课代表进行人数的协调与合理搭配,并将名单提交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配。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1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美术鉴赏
模块:美术鉴赏
专题:
课程类型: 必 修
学
分:一学分
学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一、高二
评价方式:论文或研究报告、考察报告、作品分析、美术鉴赏水平测试等
课程内容简介:
1. 鉴赏基础:学习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
2. 鉴赏学习活动:鉴赏中外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等途径检索与搜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象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3. 考察活动: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写出考察报告。
选择建议:
本模块是高中阶段美术必修课程,每一位同学都必须选择。通过鉴赏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能了解中外美术发生发展的基本轨迹;了解美术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含义、历史变迁和风格特征,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学会对美术现象作出判断;了解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审美与鉴赏的能力。
评价方法:学习态度30﹪;学习效果(美术考察或美术鉴赏论文)70﹪。
咨询教师:
高中美术课程选课指导2
领域:艺术
科目:美术
系列:绘画雕塑
模块:雕塑
专题:
课程类型: 选 修
学 分:1学分
学 时:18学时
开设学段:高二、高三
评价方式: 考 查
作品展示、自评、互评
课程内容简介:
雕塑学习内容主要了解雕塑语言、类型和制作方法,并选择泥、陶、石膏以及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创作实践。通过雕塑的学习能掌握和运用雕塑的艺术语言和制作技巧,进行雕塑作品的基本创作和学会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选择建议:
雕塑学习是提高造型能力、动手能力、空间表达能力,理解雕塑作用和艺术价值的一种有意义的美术学习活动。对希望提高自己认识空间、表现空间能力的同学和有志于将来进入大学相关专业学习的同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考试说明:学习态度30﹪;作品创作70﹪。
咨询教师:
比较项目
人 美 版
人 教 版
美术课标适用性
知识
价值
注意选取适合高中生理解的素材来构成知识体系,知识背景、知识内涵较丰富,重视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丰富的知识背景与知识内涵,重视宏观与微观的比较分析,知识要点展示明确,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
能力
价值
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利用课程资源能力的培养。
情意
价值
学习导向明确,注重以多种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主体的意识,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和欣赏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
结构
设计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内容和形式结合较好,图片设计适中,符合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特点。
结构清晰,主次突出,情境创设灵活,图片的文字点评有详有略,符合学生自主阅读的心理特点。
课题
设计
课题的呈现富有文彩,注重视觉美术语言的表述,又注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课题文字富有文彩,呈现的形式既突出主题,又富有人文特征。
活动设计
活动栏目丰富,注重创设学生学习的多元情境,将活动设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如:思考与讨论、知识窗、名家论述,人物故事,学习活动,艺术实践,自我评价。
活动栏目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将活动设计融于实践情境中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思考与探究、小辞典、小资料、背景资料、练习题、扩展练习、推荐参考书目。
其他说明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雕塑》、四本。教材开本小,文本较薄。
配套教材已出版的有《美术鉴赏》、《绘画》、《篆刻》、《书法》、《工艺》、《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六本。教材开本大,文本较厚。
三、深入研究教材,合理重组教学内容
高中美术教师普遍反映教科书内容容量大,教学内容组织困难,18学时难以完成一个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配套的教辅资源缺乏,现有的资料性教参很难满足教师教学设计参考的要求,而且还不齐全。以下试比较其中两个版本的教材,分析当前高中美术教材的特点。
普通高中《美术》人美版和人教版教材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到,高中美术新教材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并针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增加了大量的、多样化的活动性学习内容,体现了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学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建议根据课标内容要求、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认真研究如何更好的“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选取共性的课题或基本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有广州地区特色的原生态美术文化资源,对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补充、合理重组。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习出现在教材上的所有内容,可组织学生开展分层、分组、分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前课外主题
性阅读自学等多形式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较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课堂常规教学、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表现在教学设计文本粗略,忽略对课外作业情况的评价或分析,无课题板书,吝于图解、示范,不出示经典作品的题目、作者,无明确的作业练习要求,教学语言表述忽略美术术语的运用等。
因此,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重点,不要随意选取,偏离教材的主要内容,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此外,对于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情况,建议区内教学资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四、研究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更注重阅读理解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听从;更注重主动学习和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注重知识的组织和归纳,而不是知识的片断;故在高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中,要更注意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技能训练,做到理解与练习相结合。特别提倡“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实践创造评价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以小组方式进行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的研究。同时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
针对目前高中美术教学仍以传授式教学为主的状况;教师可根据模块特定的内容和目标而采用学习指导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体验法、实践法、比较法等,也可以大单元的方式,设计融表现与鉴赏为一体的教学活动。还可以借用一般教学模式如经验学习模式、比较发现模式、探究学习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等。
根据上述分析,对高中新课程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1)突出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的学科特点,在教学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与运用。
(2)认识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要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重视解读试验教科书,可从学生经验出发,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引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4)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发表的个人意见,又鼓励学生运用特殊的工具材料进行独特的创作。
(5)加强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丰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鼓励以岭南、广州地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作为案例研究的突破点。
五、改进和完善美术课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主体,开放性的特点。并针对模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如分数或等级、评语、等级或评语相结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建议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参考以下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结合的评价表:
《3D动画设计——梦幻汽车》作业要求暨评价表
作业要求(评价指标)
A
B
C
D
E
优点
不足
汽车造型富有创意:美观而富有想象力(20%)
20
18
16
14
12
汽车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复杂性(30%)
30
27
24
21
18
材质、灯光具有仿真性和想象力,贴图适宜(20%)
20
18
16
14
12
动画关键祯设具有丰富性(10%)
20
18
16
14
12
场景设计生动而有趣(10%)
10
9
8
7
6
关键字:素描;色彩;动画专业;教学
美术基础课程一般意义上来讲即是素描和色彩课程。对于动画专业而言,素描更多的是培养造型能力,不论二维还是三维动画或是游戏动画,都是以造型能力的培养为先决条件。色彩则是色彩搭配能力和动画背景、场景的绘制能力。首先从素描教学在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的作用以及针对动画专业要求如何开展教学这两方面论述,接下来再对色彩课程如何加强与动画专业衔接,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要求等方面展开论述。
1 素描教学
(一)高职不同专业对素描的不同要求
一般高职类艺术设计大专业需要素描课程的是环境艺术、平面设计、数字媒体、动漫设计、产品造型等专业。因为这些专业都需要基础的造型能力,需要在素描课程中进行训练和提高,同时这些专业对素描课程的需要又有区别,例如平面类专业注重画面的构成多一些,素描n程的重点是平面形体的重新组合和再创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加注重空间中形体节奏和韵律,光影和结构素描的相结合,形体结构与空间的相结合;数字媒体及动漫设计专业不仅注重形体空间造型,还要注重画面构成,对于学生进行素描训练的重点不仅要有人物各形体的造型能力培养,还要有场景空间透视能力的塑造,以及画面分镜头构成语言方面的训练。对于数字媒体专业方向的素描课程要求更多一些,这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的引导,还要与其他专业区分开,不能笼统的按照一种素描教学方案实施。
(二)素描在动画专业方面的重要性
动画是数字媒体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是科技、影视、绘画、音乐、建筑、戏剧等诸多领域知识的高度统一。在一部动画片中,绘画设计是动画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创作者进行动画创作的基础条件之一。作为一个优秀的动画设计者,其基本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空间的把握,场面的经营位置,以及绘画节奏的理解,都是跟素描的培养分不开的,而此时所说的素描应该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素描,是更加贴近动画专业或数字媒体艺术方面的素描训练,这也是本文下面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三)以动画专业方向为例,素描课程的建议
1、学生的学习观念上
对于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的调整,一般进入高职校的学生都经过了高考美术考试,对于美术应试都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尤其是在素描绘画上,形式和内容都很程式化。而考入高职院后进行专业学习时,首先要让学生抛弃那种应试美术观念,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放在专业方向上,而不是应试效果上的突出。此时动画专业的素描课程核心能力培养应该是造型能力和形象设计能力以及速写表达能力。
2、教师的教学理念上
加大专业方向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动画专业或数字媒体专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性,在绘画上多鼓励学生大胆的表现,积极性和持续性的训练,以学生的实践过程为重点,放低对结果的看重,主要在入门的引导和兴趣的培养为重。此时可以更多的引入一些动画影片创作的花絮以及国内外优秀动画人创作手稿和视频教程的赏析。
3、实际教学操作上
加大对专业方向上投入,更多的从人物造型,形体塑造,结构把握,比例准确,动态优美,以及场景的绘制,透视的练习等方面上的训练。可以通过大量的临摹已有的优秀动画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四视图、动态画、人物效果图等方面入手,从专业要求出发,更加贴近专业方向。还可以通过观看实际的案例获优秀的动画影片,通过截图分析动作,临摹动作,来达到理解创作意图以及镜头运用。通过视听结合的观赏优秀动画影片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贴近专业,培养专业素养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影片中的风格、色彩、画面、音乐、动作表演、镜头等等都是一种学习。为后续的课程开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然这种有针对性的动画专业素描课程开设最好是本专业的老师来进行。其实,在此扩展开来说就是对该专业的所有课程安排的统一性、目的性要求,承前启后的连贯性要求。所有的课程开设都是为专业服务,包括文学赏析、音乐赏析等等。
4、在课程延展方面
可以通过命题四个漫画创作的形式,一个主题一个漫画,培养其故事性和绘画表达能力相结合,图文并茂,画面组织能力和镜头语言的运用。这也是对想象力和造型能力的综合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进行写生。人物写生或场景写生,然后对写生完的素材再创造,人物上进行提炼,概括,达到符合动画人物造型的形式,场景上也是不断的精简或艺术手法上处理,更符合动画背景需要。这样就可以使得整个课程更加贴近专业,符合专业培养的要求。
2 色彩教学
把色彩课程融入动画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来,加强与动画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本文将在下面的段落中主要探讨如何有效的集合专业特色上好色彩基础课程。
(一)动画专业色彩教学
针对一些院校担任基础课程的老师大都是偏向纯绘画领域,缺少对动画专业的了解,不明确色彩基础教学在动画专业上的目的,不善于根据动画专业天特点进行施教。在教学中,大都是按照纯绘画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于专业侧重点不够突出和明确,致使与专业脱节,最好的办法则是动画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基础课程教学,其次让美术基础教师采用一些方法加深对动画专业的了解,通过阅读动画相关书籍,熟悉动画专业培养计划,明白基础课程在动画专业上的帮助和作用,更多的与专业教师沟通联系,听取专业课程上课的内容,结合实际制定与动画专业联系密切的、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内容,从而改变基础课程教学偏离专业的现象。
(二)具体的问题和对策
新生入校应该尽快抛弃应试美术高考的训练思维和作画方式,专业上的要求则是更加准确性、严谨性、统一性,甚至是线条的简洁,表现力强,能够适应动画制作的需要。以色彩学习为例,无论哪种专业的色彩教学大都习惯以水粉技法为主,而以水粉技法练习为主实施教学在动画专业中的意义不大,因为水粉技法对于多数美术基础差的学生来说,短时间内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水粉技法在实际动画创作和动画设计中应用较少,实用价值不大。
针对上述的原因,动画专业的色彩教学应该简化传统型的水粉教学,可适当加大或偏向水彩技法的教学,增加彩铅或水溶性彩铅或马克笔的教学内容,哪怕是教学尝试。水彩技法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更容易掌握,而且水彩技法能达到动画专业对学生色彩能力的要求,彩铅和马克笔技法难度更低些,更容易学,也很实用,并且在动画创作中被广泛应用。其次,抛弃单调的以静物为主的写生教学,加大人物和动物和场景的写生内容。有条件的同样可以采用数字绘画教学,配合传统手绘教W,这样更有利于开展后续专业课程。并且在色彩基础课程中适当加入场景设计或创作效果图等环节,针对性更强,这方面的开展可以从优秀动画影片中背景的临摹开始,目标明确,收效快。还能加强学习动画镜头语言和画面节奏感,感受色彩在动画中的重要作用。为后续动画专业学习实实在在的打下基础。
通过色彩基础课程的练习加强对于色指定的训练。这方面的学习需要额外作为一个单元进行,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把握色调、色彩塑造、整体观察的能力训练,还要加强对色彩基础原理,色彩搭配的学习,了解色彩物理、生理、心理、视觉、象征、联想等方面的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可以通过优秀的动画影片来分析人物和场景的色指定,如何运用色彩表达和剧情相符的主观情感,刻画人物性格,以及渲染场面气氛和推动影片故事发展的。在丰富整个动画画面视觉感受上,画面情节表现上,塑造动画场景与角色生动鲜明的形象上又是如何达到的。
在实际临摹中,可以建议学生选择宫崎骏影片的御用背景画师男鹿和雄参与绘制的较为新的动画影片《辉夜姬的物语》中的背景,这部动画影片是以日本最古老的故事《竹取物语》为题材。由高x勋督继《我的邻居山田君》之后时隔14年的电影新作,于2013年11月23日公开上映。对于男鹿和雄的绘画风格在继承前面的同时,在《辉夜姬的物语》中又有所突破,画面色彩依旧唯美,但更多的是得心应手的色彩处理,游刃有余的色彩掌控,更加的随心所欲一些,艺术感更强。担任美术的是男鹿和雄,对于他所参与的宫崎骏影片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例如《龙猫》、《红猪》、《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等优秀动画影片,这些影片的背景都可以借鉴,进行临摹和欣赏。相信只要能把二维的背景效果处理好了,三维的背景自然也会轻车熟路的顺利进行的。
3 总结
根据上述对美术基础课程的论述,以及对动画专业教学的要求和建议,不难看出,素描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涉及动画制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动画专业教学过程中,素描课程的教学也应该根据专业和行业制作结合起来,合理、科学、有效的建构教学体系,安排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可贸然进行毫无章法可言,一切从专业角度出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能力,对各种动作的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快速准确的捕捉对象的能力,以及概括和描绘能力。这将是动画专业素描课程的发展方向。而对于动画专业色彩的训练更是必要也是必须进行的课程学习,是动画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不可忽视,动画色彩应用中,有客观的色彩表现也有主观的色彩表达和夸张的色彩表现,这都需要我们在基础的色彩训练中不在以简单的客观色彩再现为主,而是要根据动画专业特点和设计需要绘制符合剧情发展、渲染气氛和动画角色性格特征的色彩。这样的彩色才是专业需要的,也是真正的动画色彩。综上所述对专业教学和动画行业都将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龚著剑,基于本科动画专业手绘基础教学创新研究,科教导刊,2010年2月(中).
[2]李丽娟,关于高职素描教学的探讨,科教文化,2011年1月(中旬刊).
[3]吴云初 ,动画基础技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5-1.
【关键词】美术 校本选修 兴趣 特长 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08-02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形势下,高中阶段阶段的美术教育,处在十分尴尬的地位,有的甚至沦为边缘学科,致使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很不乐观。
自2012年秋始,省教育厅出台方案,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实现学生"共同基础、个性发展",这是美术教育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近几年,笔者一直在尝试实践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了《风景速写》《校园创意美工》二册选修教材,积累了些许经验与感受。认为要把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做好、做大、做强,首先应考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选课,校本课程才能从无到有;其次考虑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满足学生特长凸显和人生规划,有针对性的建设一批美术课程;最后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打造精品选修课程。
兴趣――从选题到教材编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就其分支来说,就有书法、素描、版画、速写、漫画等进二十来个分支,相对于单一的国家课程,具有十分丰富的学科课程开发资源。与其他文化学科相比,美术学科重操作而不依赖严密的逻辑,重多样而不强求统一的标准。美术学科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能激发学生兴趣。在课改形势下会变成的热门课程,成为学生热捧的课程。
课程开发首先是选题,教师可以依师生双方的兴趣,进行选题。确定选题以后,就要制定课程纲要。这里包括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安排课程实施建议,制定评价方式。本人编写的校本教材《风景速写》目标定位:掌握一般的构图要领和透视知识,尝试艺术创作,表达艺术感受和思想,提升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课程主要内容是掌握构图要领、透视规律、空间层次感、画面经营和表现技法等知识。俗话说,蛇无头不行,有了这个课程纲要"头",就可以自编教材了。我依据纲要设计了概述(常用的工具、取景与构图、透视规律),风景速写的表现技法(常见景物"树、桥、船、亭子"的临摹),课外实践写生三章共10节教材。有了纲要指引,充实教材内容就容易多了。从开课的情况看,学生对这门课程都比较感兴趣,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不少同学以前没有真正绘画过,通过课堂作业的表现,发现自己其实也能画画,而且画的不错。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这门课的兴趣。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意也使得这门课的开展非常具有意义。
特长――课程品质化的提升方法
目前,我们美术组已尝试开发了《藏书票制作》《风景速写》《名家名作品评》《漫画》《篆刻》《校园版画》《创意拓印》《校园创意美工》等8门校本选修教材。这些美术校本课程内容广泛、题材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和拓展学生思维。但反观这些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受教师开发能力的影响,课程比较粗糙,课程的教学内容、形式距离真正的"三级课程"还有一大段差距,二是有些课程美术特色不明显,距离满足学生特长凸显和人生规划有较大差距。从目前开发的美术课程来看,课程内容划分不清,培养目标指向模糊,课程特征不够明显。
为弥补不足,可以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补充,使得美术校本课程系列化、规范化。必修课程中的"欣赏"与"绘画"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美术校本课程的可以开发以培养审美能力为主的"欣赏类"课程,以及培养艺术专业技能的"绘画类"课程。"欣赏类"课程注重关注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想象力。可以以观赏美术作品为主,侧重于作品内容的理论阐释与形式解读,以美术作品、艺术风格、作品主题、表现形式与技术语言为教学重点,对中西方美术的流派、主题、种类等进行欣赏,从而达到理解美术文化,养成一定的美术鉴赏素养。已有的《名家名作品评》校本课程就是此类,但也仅此一门,无法满足培养全体学生审美素养的需要,建议可以在这类课程上做些补充。"绘画类"课程注重关注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以临摹美术作品为主,侧重于学生对绘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技法的提升。学生专注几个内容学习,由"博而杂"变成相对"专而精",从而有可能形成相对熟练的某种技能。《漫画》《篆刻》《校园版画》《创意拓印》等课程尽管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性,但也不能满足学生特长凸显和人生规划。校本课程开发应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发拓宽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比如《色彩》《素描》《速写》《设计》等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完整扎实的绘画基础和美术基本功,圆一些特长生的艺考梦。
特色――课程精品化的必然之路
事实证明,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其真实的“表达需要”和“表达兴趣”,一般不在于表达本身,而在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对象。美国教育学家早期写作实验证明,几乎所有学写作的孩子都需要从绘画开始。科学家们都认为,儿童绘画参与大脑半球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在这方面绘画与思维和语言的联系特别重要。 对于低段的孩子而言,“说”比“写”容易,而“画”又比“说”要容易。
鉴于此,探索一种新型的习作形式——绘画日记,为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低段的习作架起一座桥梁。参考《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努力“立足于让学生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习作的幸福指数。
一、巧用绘画悄然起步,炫出习作别样精彩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保证,可以把绘画日记的指导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利用语文课堂教给学生记写绘画日记的方法和正确格式等,让习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使学生不自觉地喜欢绘画日记,保证了指导的有效性,从而为习作能力的系统提升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
一年级《绘画日记起步》(孩子迈入小学大门一个月后第一次习作课),首先出示绘本《蚯蚓小弟的日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出示其中一则,在共同阅读中发现蚯蚓小弟有一个好方法,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可以用图画来代替。接着指导学生写绘画日记,请看其中一个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说的都是蚯蚓小弟日记中的内容,那写内容之前他先写了什么?(蚯蚓小弟先写了日期、星期、天气)
师:是啊,这些日期、星期、天气就叫做日记的格式。
师:那要是我们今天要写日记,该怎么来写日记的格式呢?先写——日期:5月27日,星期一。
师:什么天气呀?(晴天!)
师:这“晴”字咱们还不会写呢,可怎么办呢?(可以画个太阳公公!出示“太阳”)
师:要是下雨天呢?(在云朵下面画上小雨点儿!出示“雨点”)
师:下雪天呢?(出示“雪花”)
师:小朋友们可真能干,用各种漂亮的图画写成这日记的开头!
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想写什么,有一个小朋友说,我想写昨天在肯德基过生日。师生共同完成:昨天,爸爸、妈妈在肯德基为我过生日。我很高兴。“昨”,不会写,就用拼音。“爸爸、妈妈”不会写,就用两个男女的头像来代替。“肯德基”不会写,教师随机剪下肯德基票上的老爷爷,一贴。“高兴”,用什么表示呢,画一张笑脸吧……呵呵,真有趣!
在这节日记起步课中,教师用学生感兴趣的蚯蚓小弟引入,展现它的日记,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日记的格式以及绘画日记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日记写作指导,如写完整的一句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如何把一件事写完整等。绘画日记教给了孩子运用文字和图画共同表达的方法,满足了孩子的表达欲望,“重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课程标准》),使他们在起步阶段就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寻常习作焕发出诱人的精彩,为习作之路奠定可喜的情感基调。
二、结合绘画有效积累,关注习作轻松转身
《课程标准》中提到,“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可见,阅读和生活是学生积累词句的重要途径,是写话的一个可行性的建议。而低段学生因写字能力有限,碰到感兴趣的词语却难以表达,难以记录。如何让低段学生有效积累词句,为写话教学作好铺垫呢?在教学实践中,写画结合就是最佳途径,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巧分层次,化难为易。
1.单用图画。适用于难写的词语或马上就能意会的词语。如“开门见山”,旁边画两扇门,中间画一座山,画简意明。
2.拼音+图画。比如,一个词(或词组)中有一个不会写的字,难以用图画表示,就用拼音代替;而另外的字(或词)则容易把它画出来,就用图画代替。如“眨眼睛”,“眨”写拼音,然后画一双眼睛。
3.文字+图画。如遇到能写出其中的一些字,而其余的能用绘画来表达的情况可以采用,如,“日月如梭”其中“梭”可绘图表示。
下面是我们分别在“教给积累记录方法”前及三个月后对实验班一(1)班和非实验班一(2)班各50人设置的场景:面对“六一”节跳蚤市场买玩具的“柜台”, 进行调查测试。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班的学生初步掌握了利用绘画积累、记录词句的方法后,对起步习作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有了习作的自信。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习作起步的好方法,是通向习作的幸福大门。
从表二中,我们发现,实验班采用绘画的方法积累词句,其习作表达的有效性明显高于非实验班。可见,学生在边画边写的快乐中寻求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空间,为轻松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依托绘画自然写话,激活习作轻舞飞扬
低段学生喜爱绘画,有凭借绘画表达情感的意愿。根据这一特点,将绘画资源引入写话中,启发学生表达,激活蕴含的快乐元素,让原本“厚重”的习作在绘画中自然轻松,就像那漫天的柳絮,自在地、轻轻地飞舞。
近年来在人文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众多高师院校虽也加大了包括文学和艺术等课程在内的人文学科的教学力度,但并没有真正从文艺类课程对师范生的重要作用方面来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笔者首先选取国内多所高师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上网搜集他们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发现多数院校开设的包括教育学、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特殊教育等十多个本专科层次中,其相关文艺类课程,尤其是文学类课程偏少且零散,而各类教育理论课程多,且有向精深的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以笔者为中心的课题小组,通过采访、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湖北省几所高师院校文艺类课程的教学现状,结果发现在受调查的420名不同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43.7%的学生对现有课程中的文艺类课程设置不满意。虽然这些院校对各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了诸如音乐、美术、绘画、书法、中国传统文化等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程,但在课程的总体设置上还是明显偏重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灌输,文艺类课程相对偏少,设置不全面,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设置比例也不太合理,随意性大。就文学类课程来看,有的院校教育类专业完全没有开设文学类必修课程;有的只开设了儿童文学;有的只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或中国古代与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却忽略外国文学;有的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多达96学时。就艺术类课程来看,受调查的几所院校普遍较重视音乐、美术、绘画等课程,而对影视、戏剧和表演重视不够。笔者认为应该在高师院校各教育专业中较为全面系统地、有计划和步骤地开设文艺类专业必修课程,并且应该使它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严格地贯彻执行。尽管我们不能具体明确地规定到底应该开设多少门文艺类课程才算全面,每门课程应该开设多少学时才算合理,但是对于所有的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一些最基础的,与他们的教育专业和方向、未来的教育工作相关的文艺类课程应该全面开设,对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应该有所了解和掌握。
二、高师教育专业文艺类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
在高师院校各教育专业设置一个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文艺类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该课程的性质。文艺类课程应是每一个教育类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旨在向师范生“传授相关的文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文艺作品及其相关活动的欣赏、创造”[2];其次因“文艺各门类的审美特性具有一致性与相通性,它们虽采用的媒介不同(线条、色彩、声音、肢体动作等),但都是通过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以审美愉悦”[3],因此其众多课程可以“整合在审美教育的同一框架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建立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逻辑性的课程体系和系统,同时作为一门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中需要汇聚多方面的力量和教学资源来共同完成。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操作:
1.按专业区别对待
文艺类课程虽内容丰富、类别庞杂,但据其特点我们可以简单地分为文学和艺术两大课程系列。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安排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各教育类专业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和方向的需求,课程的设置和具体安排要因学生所学的专业和方向而有所区别、调整和侧重,不是所有的教育专业学生同时开设门类、内容、学时完全相同的文艺类课程。比如儿童文学这门文学课程,对于学前、小学、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要开设,且课时量要有所保障,但对于教育学、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中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不开设。而中外文学作品选读、书法、音乐、美术等课程应该面对所有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但课时量应该有所区别,对于艺术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相应提高音乐、美术、舞蹈、声乐、器乐、绘画、表演等课程的课时量,而小学和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可适当提高书法、绘画、演讲、朗诵等课程课时量,对于教育学、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中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可增设摄影、陶艺等艺术类选修课程同时,又需适当增加中西文化、中外文学经典赏析等必修课程的课时量,以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加深厚和广阔的知识文化背景。
2.按年级科学设置
类别丰富的文艺类课程,应从整体性原则出发,按年级逐年呈阶梯状系统开设。笔者建议在大学本科阶段的前三年同时开设文学和艺术类课程。具体安排如下:一年级可开设包括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书法、声乐等在内的艺术基础知识和训练课程;同时开设艺术概论、文学概论、美学概论、写作等一些文学理论和实践入门课程,当然,在向教育类专业学生介绍这些文艺基础理论时,不必像对中文和艺术专业学生那样讲得深透和具体,其主要任务是介绍文艺鉴赏的方法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二年级建议开设音乐欣赏、美术欣赏、舞蹈与形体、朗读与演讲等艺术欣赏类课程,和儿童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当代作品选读等文学类课程,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体验,艺术感受和感悟能力。三年级建议开设艺术创作提高类课程,如器乐、表演、绘画、手工等;同时开设难度稍大的外国文学作品选读、影视作品欣赏、影视文学、(儿童)文学创作等文学类课程。
3.按课程类别灵活安排
由于文艺类课程类别庞杂,具有多元、开放的特点,因此,在课程的具体设置安排上必须要打破原有教学的僵化模式,整合各方面的师资力量与资源,按照教学内容分阶段、由不同教学院系(如艺术学院、文学院和教育学院等)的专业教师共同授课,集体完成该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而每一个教师只负责讲授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和课程,这样在提高了各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保障了整个文艺类课程体系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在各门课程教学设置安排之前,各教学院系应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确定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重难点等,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而不能由任一个教师独断、随意安排。且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各教学院应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任课教师对原定的教学计划不可随意更改。但同时需注意的是无论由多少个教学院系、多少位教师共同授课,一定要注意既避免重复,又要相互关联贯通,同时要重视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的规范性。在考核过程中各教学院要相互通气,统一标准,严格要求,避免因标准不统一而导致教学和考核的混乱。
4.按学生需求合理延伸
绘画艺术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它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感,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治愈精神疾病。[1]对绘画艺术治疗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绘画艺术治疗以绘画为中介;(2)绘画艺术治疗以艺术理论和心理学为哲学基础;(3)绘画艺术治疗中涉及三种要素:治疗师、患者和艺术作品;(4)绘画艺术治疗行为的最终结果是要达到解决问题、调节情绪冲突、完善人格等。
艺术治疗在国外也是一个全新的、尚在摸索中的行业,艺术治疗作为法定专业的历史也不过几十年。英国国民卫生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ystem)于1946年设立了第一个艺术治疗的职位,但是,实际上一直到1981年这个行业才在健康服务领域获得正式认可。[2]然而艺术的治疗价值,却早已被承认。例如,早在古代部落里,就透过仪式化的艺术,来反映并调和团体的情绪和精神生活。
艺术治疗的专业萌芽于20世纪初期,运用病患的绘画来进行诊断与分析,真正的成长则起因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精神病治疗运动,受到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二位大心理学家的影响。到上世纪40年代,由于Margaret Naumburg的努力,才真正建立了运用艺术的表达作为治疗的模式。由于艺术治疗先驱的努力,终于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上世纪60年代初期间,建立了艺术治疗的独特专业地位。
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概要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准》内容的框架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部分组成。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标准》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总目标表述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21世纪课程与教学出现了重新整合态势,形成了“课程教学”的理念。正如张华老师所说:“教学是一个产生基本的课程效应的社会情境。”[3]因此,要达到《标准》要求,就必须借助美术教学这种手段。
综上所述,《标准》为绘画艺术治疗在义务教育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绘画艺术治疗在义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对错之外另有一片天地,在绘画的创作领域中每个人都享有完全的自由。因此,绘画艺术治疗是在随兴的涂鸦中,去搭起一座通往内在世界的桥梁,实现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平衡,以增进面对问题的信心与能力。“患者”可以在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中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并且得到支持、舒解,进而作自我探索、力量找寻、完善人格以及生命的整合。而今绘画艺术治疗的意义,具有探索经验,启发思考,升华感情,提升自我观念,增进认知和改善行为的功能。[4]
四、绘画艺术治疗在义务教育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20世纪艺术治疗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艾迪丝·克莱玛(Edith Kramer)。她依据艺术创造活动本身所固有的治疗特质,在给众多儿童治疗的实践经验中,建立了新的艺术治疗的观点。她认为,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具有治疗的效用;艺术治疗借助艺术环境和行为,帮助个体宣泄存在于潜意识中的问题和不良情绪,个体不会设防或阻抗,并且是安全的。[5]该学说为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理论基础。
艺术治疗的应用日益扩展,最常用于身心障碍者的“治疗”以及教育辅导,作为艺术治疗分支的绘画艺术治疗更是如此。笔者于2006年3—7月份对一位受试者进行了跟踪实验,实验受试者为陕西西安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名小学生,该受试者是一个智力正常而性格内向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该受试者的绘画艺术治疗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其实更多的是充当着绘画艺术教育老师的角色,她更多的是关注绘画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绘画所生产的产品——艺术作品。并且为该受试者提供了尽可能多的美术媒材。在整个的美术心理观察和辅导过程中,该受试者都是在一种安全的环境(教室)中,随着思绪的飞扬,尽情沐浴在绘画的海洋里。经过对该“患者”将近半年的教育与观察,发现该受试者的性格已经有较大的改变,可以较大胆地进行师生交流了。可见非语言在对语言的干预方面,绘画艺术治疗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这也就是说,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有助于“患者”(学生)在“治疗师”(老师)的引导和促进下,身心在逐渐完善,人格也在进一步地完善。
在义务教育的美术教学中,学生可以以绘画艺术治疗互动的小团体方式进行绘画学习。师生的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所形成的人际交流。这也就是绘画艺术治疗的一种常用方式。师生在交流过程中建立起心理联系,进行着思想、文化传递。要实现师生互动的美术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采取情感策略和教学策略。同时,每堂课皆有各种美术创作活动、体验与分享。这其实是绘画艺术治疗的各种“治疗”方式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应用。如果能将绘画艺术治疗的更多方法应用于义务美术教育的各学段,这无疑对完善中小学学生的人格、健全他们的身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结语
应该看到,现今的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社会现象和所接触的学生,与20年前的环境和当年的学生特质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因此,应鼓励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绘画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发展学生个性,不设任何条条框框,久而久之养成学生的自治、自尊、自信、自强以及独创、革新等良好的自我心理,使盲从、依赖、自卑、因循等不良的心理得到矫正;尽可能渗透绘画艺术治疗的方法以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进而整合生命,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闫俊、崔玉华:一次集体绘画治疗尝试,《中国临床康复》,第7卷第30期
[2](英)卡洛琳·凯斯(Caroline Case) 苔萨·达利(Tessa Dalley)著,黄水婴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出版
一、强化训练
林风眠的绘画教学,首重基本功的训练。为此,杭州艺专的素描课给所有的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亲自任教这门基础课程,并一再告诫学生,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画家,如马蒂斯和毕加索,都具有非常高超的写实能力,如果没有坚实的写实基础,想要去变形、创新是不可能的。林风眠晚年曾总结:“艺术之道,基础要严格,创作要自由。”林风眠虽然十分重视学生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但也并不赞成刻板地用功。据李霖灿回忆,林风眠对画得太“紧”的学生,时常对其说“放松一点,随便一点”,有时竟说“乱画嘛”,“画不出来,就不要画,出去玩玩”。这些看似不合逻辑的教导,其实饱含着诸多哲理。须知,画为情生,无情即无画。因此,他从不主张呆板的训练,而是在致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加以引导,并通过激励,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投入训练。在林风眠的支持和鼓励下,他的学生大都具备扎实的素描基础,在作画时,尽管表现手法不一、构图形式不同,但均未脱离对象,并且往往能不拘成法,勇于在艺术上大胆进行尝试和创新。
二、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林风眠既强调素描与写生的基本功,也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志趣,因而能因材施教。他的学生回忆说:“那时林风眠教室的空气最自由、最活泼,一会儿是笑声,一会儿是歌声,同学的画风面貌互异,选他课的学生也最多。”0这正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吴冠中曾深情地回忆:“林风眠老师任校长时,杭州艺专对西方现代艺术采取开放态度,因之年轻的同学们很早就体会到绘画中形式美的重要性,练基本功的同时就着意讲究色彩、线条、节奏、韵律……我们感激青年时代的有益的教学指导,幼苗占理论研究的成长靠了园丁智慧和辛勤的培养。”这种“园丁智慧”便是不仅在花园中栽培牡丹或玫瑰,也栽培其他奇花异草,从而营造出万紫千红的气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他经常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基础、气质、艺术爱好以及课堂中的表现,来分别予以指导。据洪毅然回忆,林风眠在知道他视力不好,感到“观察难比别人详明深细而苦恼时”,便对他宽慰道:“所短亦未必无其所长,近视者,其实反而更利于删减不必要的细节嘛。”随后又劝告他:“绘画虽属视觉艺术,然非仅取决于视力之锐敏,而其主要取决于心灵之纯真与修养之超卓。”林风眠的这番教导,使其学习信心大增。著名诗人艾青早年曾考入杭州艺专就读。林风眠在看了他的画后,认为他有艺术天才,就径直建议他去法国留学,不必再在学校里学了。艾青回忆,正是在林校长的建议下,他才下定决心赴法留学,从而开阔了眼界,汲取了更多的艺术养分。他深深为林风眠的见解、气度和胆量所折服。林风眠的因材施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艺术素质好、有艺术才华的学生,他会用热情的话语去肯定和鼓励;对于画风太过拘谨、理性的学生,他则与之轻松地谈话,使学生的精神松弛,甚至建议学生在创作时少量饮酒,从而能更好地表露出自己的艺术个性。
三、启发引导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往往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此,学生只会一味模仿教师或他人的艺术风格,缺乏艺术个性,甚至失去自由表达的创新能力。林风眠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重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从而获得了广泛好评。他的教学方式活泼,从不向学生灌输自己的艺术观点,而是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据林风眠的学生回忆,在教学中,他没有固定的模式,尤其反对手把手的教学,总是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然后再总结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他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从不采用整齐划一、按部就班的教学法。他常常对学生的作业逐一提出意见,有的多说几句,却不大动手改画。0他还时常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风格,提出方向性的建议,让学生自己去体悟,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力图改进。在林风眠所教的班级中,学生既有较强的写实能力,每个人的作品又保有各自的面貌和特点,从来不是“千人一面”的。他还时常鼓励学生,应放开胆量进行创作,反对刻板拘谨的画风,支持学生跳出旧有的框框,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旅法著名画家赵无极早年曾在艺专求学,他回忆自己在掌握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后,就不再喜欢模仿自然的西洋画法和程式化的中国画法,但“当我异想天开,有不同看法的时候,林风眠教授鼓励我,要有勇气向传统绘画进行挑战。他庇护我,而且反对恶意中伤我的人,无形中,我发现在作画时,产生了更多的主意和更多实际的东西”。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学;生活化模式;问题;建议
幼儿美术教学生活化模式主要是将美术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思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学习美术知识的能力。教师要注重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趣味美术课堂,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美术学习,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一、幼儿美术生活化的意义
幼儿美术的生活化,主要是将美术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在培养幼儿绘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深化幼儿对美术的理解。幼儿生性单纯,好动,有发现美的天性,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对生活元素的融入,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顺应了幼儿的发展心理,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能够充分的发掘幼儿的潜能,拓展幼儿的思维,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幼儿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幼儿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幼儿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的美术思维和对美的认知,对幼儿的绘画能力要求并不严格。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照老师的画,这就严重的阻碍了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对事物充满好奇,有些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在美术作品中会经常加入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不少的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这种美术作品根本不认同,认为现实生活不符合,出现了不尊重幼儿绘画成果的现象,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
(二)教学内容杂乱,缺乏针对性
幼儿美术教学对幼儿的绘画能力要求较少,但是重视幼儿的情感表达和美术思维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幼儿机构中对美术教学没有明确的规范,幼儿园运用的都是自选的美术教材,有些教学内容就是重复再现,缺乏针对性,对幼儿的美术学习起不到帮助作用。由于我国对幼儿教育事业规范不严格,甚至还有的幼儿园将美术划分为兴趣课程,幼儿学习美术需要另行收取费用,这也导致了有些幼儿没有进行系统的美术学习,缺乏针对性的美术练习,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三)教学环境受限,美术生活化涉及较少
美术创作源于生活,因此环境对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幼儿非常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但是我国大多数的幼儿机构的美术教学一般都是在幼儿园内完成的,并且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师画,学生学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的教具也都与现实生活不太符合。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教学较为随意,对幼儿美术的重视程度不够,经常是照着资料进行教学,很少添加生活题材,这些都使得幼儿美术教学缺乏生活化,严重的影响幼儿美术思维的培养。
三、幼儿美术教学生活化模式的开展策略
(一)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生活元素
教师是幼儿美术教学的引导者,对幼儿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幼儿美术教学的生活化,丰富教学内容的生活元素对幼儿美术思维和情感体验都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幼儿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添加幼儿能够理解的生活元素,首先让幼儿将生活有美术结合起来,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美术,然后在进行绘画,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绘画成果,对幼儿的一些奇怪的想法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在教学中还可以和幼儿进行课堂讨论,让幼儿自己分析其绘画作品中都有哪些生活元素,促进幼儿对美术的认识。
(二)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因材施教
幼儿的成长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的了解幼儿的特点,经常和家长给进行沟通,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幼儿做不同的指导,保证教学内容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幼儿美术生活化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知美,最后创造美。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美用语言表达出来,最后在进行绘画。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加幼儿的情感体验,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