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

急诊医学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诊医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急诊医学的意义

第1篇: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

规培和研究生教育虽然是培养临床医师的两种不同模式,但是二者在培训的内容上存在较多重叠部分,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有很多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二者关于临床能力的要求是一致:即在培训结束时达到第一阶段临床水平。这些相同及相似点为二者并轨提供了可能性。因培养体系不同,目前的规培和研究生教育的临床轮转及考核相互衔接不够通畅。虽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毕业时已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的临床水平,但仍无法获取规培第一阶段的合格证书,毕业后不得不重新进入规培进行重复培训;而经过规培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临床医师,在晋升职称时需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而在此期间还必须进行与规培基本一致的临床轮转,并参加各阶段考核。规培和研究生教育对轮转和考核的互不认可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彼此的一种否定,这无疑是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5]。在美国,医学生的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有着非常紧密的衔接[6],该培养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修正和完善。鉴于我国目前复杂的医学教育体系和独立的规培与研究生教育,可考虑借鉴美国对于医学生的教育及培训模式,在规培和研究生培养之间寻找结合点,使二者合二为一,达到统一目标,以取得双赢结果:既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取的学位与学历证书,又保证住了规培的质量——取得执业医师证书和规培第一阶段证书[7]。

2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现状及难点

2.1急诊医学的特殊性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多界面的临床医学专业二级学科,它与临床各专科既密切关联,又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特殊的临床医疗范畴。它是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危重病监护(ICU)等,综合、整体、全面是急诊医学的基本医疗观念。急诊医学主要的特点包括:患者发病急,变化快,时间性强;疾病谱广,病情复杂;具有先保命后治病的逆向思维模式及特殊的临床实践规律。作为急诊医师,工作强度大,医疗风险高,同时需要掌握更加宽泛的医学专业知识,对医德医风也有更高要求,职业敏感性亦更突出,对于医护配合及团队协作精神的要求也更高[8]。因此,对急诊住院医师及急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训任务更为艰巨。

2.2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现状自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出台,全国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已逐步开始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试行规培及研究生培养“合一”的培养模式。首都医科大学作为试点高校之一,通过整合行规培及研究生培养于2012年制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轮转手册》等一系列轮转及考核制度。根据急诊医学的特殊性,对于轮转采取以急危重症出现概率较高的临床科室轮转为主,兼顾其他相关专科,临床轮转总时间为33个月,其中急诊科(含急诊危重症监护室)15个月,其他急诊医学相关学科17个月,机动1个月,轮转科室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科、麻醉科及院前急救等。对于轮转的质量,采取严格的考核制度:每个临床科室轮转结束之后均需进行严格的出科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个科室的轮转。对于研究生的理论课程,采取在轮转的同时平行进行授课,与模拟培训、临床带教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以此加深住院医师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增强操作能力、科研能力,提升带教意识。到目前为止,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已经进行了2年,在培训内容标准上建立了公共科目与急救医学的培训内容,体现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逐步趋于完善。

2.3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型的难点在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难点:(1)轮转科室先后安排的问题。轮转主要分为急诊与非急诊两大部分,对于先轮转急诊科还是先轮转非急诊科,急诊轮转15个月是分两部分还是一气呵成,着直接影响急诊医学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的质量。(2)“双轨合一”培养的目标是让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达到并通过规培第一阶段的临床水平,可以独立、正确的处理常见疾病,应用各种紧急救援医疗技术和方法来挽救病人的生命。而现有的社会环境及研究生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科研任务繁重,这势必会占据一部分甚至较大部分临床轮转的的时间,降低轮转的质量。(3)目前各三级医院均设有急诊科,但各医院急诊科规模并不完全一致,这就造成急诊科轮转培养的不一致性。例如作为北京市急诊医学规培基地之一的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包括急诊流水、急诊观察室、急诊抢救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4个部分,在急诊轮转时主要在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轮转,缺少急诊病房的轮转。(4)急诊科繁重的工作及特殊的上班时间,造成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及急诊带教老师很难像在普通病房一样面面俱到,对于疾病的学习多停留在症状或抢救层面,难以做到连续性和完整性。(5)急诊的特殊性要求在急诊实习和工作的医师具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判断能力,这对于急诊医学研究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压力。以上难点,往往造成“双轨合一”后的急诊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时间紧、身心双方面压力大等问题,从而在培训过程中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不能同时得到很好的提高。

3急诊医学“双轨合一”培养模型的对策及展望

第2篇: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一种由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 物质可介导血管的

舒张反应,这种物质被称为内皮细胞衍生舒张因子(EDRF)。由于这种物质 的半衰

期很短,体外不易检测,因而对它的确切构成一直不甚明了。1987年,Palmer和Mo

ncada等〔1,2〕分别证实EDRF与一氧化氮(NO)具有相同的属性 ,进 而证明这

种血管内皮细胞衍生舒张因子就是NO。体内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神经组织在一定刺激下均可产生NO,近年研究表明,NO参与广泛的生理

功能的 调节,如血压调节、外周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递质的传递

、免疫介导及防御 机制等,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发病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现

就有关NO在急诊医学领域 的研究加以综述。

1.NO的生物合成及NO合酶(NOS)

在NOS作用下,左旋精氨酸(L-Arg)在转化为左旋胍氨酸的过程中 生成NO,多种物质

可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NO的半衰期很短,约5~10秒,它在体外迅速氧 化为NO2

-2和NO-3,因而目前直接检测NO尚有一定难度,多以检测其代谢产物NO2-2

、NO-3 来代表NO 生成。NO亦可被氧自由基、血红素及其它含血红素的蛋白结合

加速灭活,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则抑制其灭活。NOS在NO合成过程中起着重

要作用。目前已知NOS有两种亚型,一种 是基础型NOS(c-NOS),另一种是诱生

型NOS(i-NOS)。c-NOS具有细胞内钙依赖性,可被Ca2+及钙调蛋白激活,通过直接

刺激而产生N O。c-NOS广泛 存在于动物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

、肥大细 胞及 神经组织中,目前已从动物的脑及内皮细胞中克隆出了c-NOS的

基因。 i-NOS无钙依赖性,是在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L-1)、肿瘤坏 死因子(TNF

)、 干扰素-γ(IFN-γ)、内毒素等诱导下由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心肌细

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上皮细胞产生的,由i-NOS作用产生的NO远多于由

c-NOS作用产生的NO,因而不同浓度NO具有不同的作用。NOS的抑制剂有L-单甲基精

氨酸(L-NMMA)、L-硝基精氨酸(L-NOARG)、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

)及L-亚 胺基乙基鸟氨酸(L-NIO),晚近已发现L-硝基精氨酸-P-硝基苯胺(

L-NAPNA)具有选择性抑制脑中NOS生成的作用 ,而对内皮细胞产生NOS 无抑制作用

。

2.NO的生理作用及意义

研究表明,NO具有强大的松弛血管平滑肌作用,在缓激肽、乙酰胆碱介导下,NO渗

入血管内 皮细胞基质并扩散至平滑肌细胞,与细胞膜受体作用,激活鸟苷酸环化

酶(sGC)产生环鸟苷 酸(cGMP),从而松弛血管平 滑肌,引起血管舒张。已经证实

外周NANC神经递质即是NO,虽然NO的半衰期只有5秒,但由 于NO能迅速在细胞间扩

散,且神经传递的径路很短,因此NO的半衰期相对于其它经典的神经 递质来说则

较长。NO具有高度亲脂性,极易通过细胞膜,可直接进入靶细胞。有人认为cNOS

生成的NO可能先与含巯基的载体分子结合或形成硝基硫醇复合物,到达靶细胞后N

O从载体释 放并直接扩散至靶细胞内,进入靶细胞的NO与sGC中的Fe结合使之激活

,产生cGMP而发挥其 生物学效应。已经证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等

均可在细胞因子及内毒素的作用 下,由i-NOS催化而合成NO,虽然由c-NOS合成的

少量NO有舒张血管 、支气管作用,有助于炎症的缓解,但由i-NOS合成的大量NO则

使呼吸道毛细血 管后静脉浆细胞渗出增多,上皮细胞脱落,功能变性,甚至细胞

死亡,从而使炎症反应加重 。

3.NO在急诊医学的应用及进展

3.1NO与支气管哮喘:

在哮喘发病过程中,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均

参与反 应,其病理表现为支气管多种炎细胞浸润、基底膜透明变性、上皮细胞损

伤脱落等。肥大细 胞主要参与哮喘的速发反应,而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

粒细胞的浸润导致哮喘迟发反 应的发生。试验表明哮喘患者呼出气中NO含量较正

常人高2~3倍〔3〕;同时其肺中 的i-NOS免疫组化染色较非哮喘者明显增强〔4〕

。研究证实,在哮喘患 者 血浆及豚鼠哮喘模型血浆、肺组织中NO含量显著高于对

照组[5-7]。提示在哮喘发病中由于i-NOS合成增加而使诱生性NO生成增多。

在哮喘发病机制中,NO具有自相矛盾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可舒张肺血管、支气

管平滑肌,使 哮 喘症状减轻;另一方面大量NO合成则使其毒性作用加强,哮喘不

仅不能缓解,反而加重。由 于NO的这种特性及其在哮喘发病中的特殊作用,用吸

入小剂量NO或抑制诱生型NOS催化作用 使NO生成减少来治疗哮喘已成为一种新的设

想。

由于i-NOS催化产生的大量NO使炎症反应加重,如能找到一种有效的选择性抑

制 i-NOS合成的物质,可能有助于哮喘的治疗。目前已知的NOS抑制剂L-NMMA、L-

NAME和L-NIO等均为非特异性抑制剂,在抑制i-NOS的同时也抑制c-NOS。我们的研

究证实,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哮喘患者及 模型豚鼠体内NO的产生〔5,6〕。Rodoms

ki等〔8〕发现糖皮质激素类药 物对i-NOS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而对c-NOS无此

作用,提示糖皮 质激素还 可能通过选择性抑制体内i-NOS合成来控制哮喘。研究

发现〔9〕,胍 氨酸对i-NOS较其对c-NOS的抑制作用强10~100倍。这也为 治

疗哮喘药物的发现提供了思路。

3.2NO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炎症细胞浸润和激活是引起ARDS 的确切机制

。实验表明,在由IgG免疫复合体所诱发的ARDS中,中性粒细胞起重要作用;而I

gA免疫复合体所诱发的ARDS则是巨噬细胞依赖性的,但二者均是氧自由基和NO依赖

性的。近 年来随着对NO在体内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NO有一未配对电

子并具有顺磁性,极 易与O2结合形成超氧化氮阴离子(peroxynitrite anion,

NO)。NO在酸性条件下分解为NO2和OH,NO及其反应中间产物NOH是极强的氧化剂,

可导致脂质过氧化和巯基氧化,从而产生细胞毒性作用〔10〕。此时除氧自由

基本身的毒性作用外,其与NO的反应产物NO可进一步造成支气管肺损伤。损伤的途

径 可能为:①脂质过氧化作用造成生物膜包括细胞器膜损伤。丙二醛(MDA)可与细

胞器膜成分 发生交联 、聚合,改变膜的性质,还可与DNA、RNA碱基交联,产生细

胞毒性作用。②脂质过氧化物和 O2抑制内皮细胞功能,引起肺血管舒缩障碍。

③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增多,加剧炎 症反应。④NO的强烈细胞毒作用。

ARDS时,肺动脉压(PAP)升高是引起肺水肿和右心室功能不全的主要因素,降低

已升高的P AP及肺血管阻力(PVR)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有报道对重症ARDS患者吸

入低浓度的NO可使ARD S患者平均肺动脉压下降,明显提高氧分压,降低生理死腔

气体容积/潮气容积〔11〕。因而吸入NO 被誉为治疗重症ARDS的新疗法。

3.3 NO与休克:

在内毒素休克早期,由于内毒素引起体内儿茶酚胺、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的

增加,使内皮细胞的c-NOS被激活,产生NO,导致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收 缩反

应降低和急性血压下降;而在休克晚期,在急性血压下降部分恢复后,血压的继

续下降可能 与内毒素引起的血小板激活因子(PAF)、IL-1等诱发血管平滑肌细

胞的i -NOS使NO产生增多有关,因而NO产生水平与预后及病死率密切相关,用NOS

的抑制剂 L-NMMA治疗休克,具有较好疗效〔12〕。这为内毒素引起的休克治疗

展示了前景,同时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降低休克的病死率,可能与其抑制NOS的

活性,减 轻血管内皮的损伤,从而阻止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和发

展有关。

3.4NO与脑血管梗死:

NO在神经系统中具有下列生理功能:(1)调节神经介质的释放;(2)由脑血

管内皮和脑血 管外膜自主神经释放的NO调节大脑的血流量;(3)通过神经元中N

OS的激活而产生NO,影响 大脑中的小动脉,从而调节大脑血流量。脑血管梗死时

,多种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到细胞外间隙中,刺激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使细转贴于

胞外的钙离子进入神经元内,激活NOS,使神经元 产生 和释放的NO增多。局灶性

脑缺血时,脑内也产生大量的NO。NO与O2反应,形成NO造成脑损害。动物实验表

明,如果在动物脑缺血前给予SOD,可显著减少脑组织的梗死体积。但过量的NOS抑

制剂也可抑制脑血管内皮的NOS活性,使内皮细胞产生的NO减少,阻碍了 脑血管扩

张,并减少了对血小板粘附抑制作用,反而加重脑损伤。

4.NO的临床应用

如前所述,目前临床应用NO主要是采用吸入NO的方法来治疗患者〔13〕。吸入

前,NO 气体应与N2预混成(100~1 000)×10-12 mol/L的浓度贮于钢瓶中

,使用 前尽量缩短NO与O2的接触时间 ,以减少NO2的生成,新鲜的Na2CO3可吸收

NO2,使其浓度降低。NO具有高度亲脂 性,吸入NO不仅可直接到达肺泡产生血管

舒张作用,而且可穿过支气管上皮屏障,到达支气 管平滑肌从而使其舒张。Dupu

y等〔14〕的研究证实,对乙酰甲胆碱诱发的支气管 痉挛豚鼠吸入(5~300)×

10-12 mol/L的NO,其气道痉挛可以逆转,并具 有剂量依赖性。进一步的研

究表 明,雾化吸入可释放NO的S-硝基-N-甲基青霉胺也可使气道阻力下降。Foube

rt等〔15〕给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吸入80×10-

12mol/L的NO,发现哮喘组气道反应性降低,而COPD组及 健康对照组则无此发现

。上述 研究虽表明吸入NO有舒张支气管和降低气道阻力作用,但吸入高浓度NO则

可产生毒性反应 。这主要因为NO可与氧结合形成二氧化氮(NO2 ),后者有很强

毒性作用。实验表 明NO2浓度>50×10-12mol/L可立即引起肺水肿;如果NO

>5 000×10-12 mol/L时,NO还可与血红蛋白迅速结合形成 高铁血红蛋白血

症,并使表面活性物质失活引起严重肺水肿。吸入低浓度(

L)NO几乎无 毒性反应,当吸入浓度

者占0. 13%,所形成的高铁血红蛋白占0.2% 。给兔吸入43×10-12 mol/L的

NO和3.6×10-12mo l/L的NO2(连续6日)后,光镜下未见肺水肿; 给小鼠吸

入10×10-12mol/L的NO,6个月后未见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升高,但可见 脾脏

增大和胆红素轻度增高。因此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署规定工作时NO浓度应低于25×1

0-12mol/L,目前治疗患者时推荐吸入NO浓度应

5.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NO是一种重要的病理生理因子,由于NO的两面性作用使其在急危重症疾

病的发病 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低浓度NO具有对血管、

支气管平滑肌的舒张 作用,高浓度NO具有细胞毒性作用,表现为与血红蛋白结合

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使肺泡表面物质失活,细胞功能变性坏死,DNA脱氨基等

。目前在NO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如:(1)一定浓度的NO具有舒张血管、

支气管平滑肌作用,高浓度则产生组织及细胞毒性 作用,在治疗中,如何使吸入

NO浓度达到最有效最安全的浓度,摒除其毒性作用。(2)如何 寻找一种选择性抑制

i-NOS的物质,使体内NO产生适量并发挥生理作用。(3)阐明NO与疾病发病过程中炎

细胞介质和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确定NO在发病机制中的地位。相信随着对NO研究

的不断进展,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从而为急诊医学领域的急危重症 疾病的

研究和预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1〕Palmer R M J,Ferrige A G,Mocada S.Nitric oxide release accounts f

or the biological ac tivity of endothelium relaxing factor.Nature,1987,

327:524-530

〔2〕Moncada S,Palmer R M J,Higgs E A.Nitric oxide:physiology,pathophy

siology a nd pharmacology.Pharmacol Rev,1991,43:109-112

〔3〕Barnes P J.Neural mechanism in asthma.Br Med Bull,1992,48:149-1 5

7

〔4〕Forsterman U,Schmid H,Pollock J S,et al.Isoforms of nitric ox

ide synth ase:characterization and purification from different cell typ转贴于

e.Biochem Pharmacol ,1991,102:91-96

〔5〕杜捷夫,崔德健,田东华,等.一氧化氮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中华结

核和呼吸 杂志,1997,20:153-156

〔6〕杜捷夫,崔德健,郭英江,等.哮喘病人及豚鼠模型血浆和肺组织中一氧化

氮的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1997,36:825-826

〔7〕陈复辉,韩守信,吴晓梅,等 .支气管哮喘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及其临

床意义.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2) :125

〔8〕Rodomski M W,Palmer P M J,Moncada S.Glucocorticoid inhibit the ex

pression of an inducible,but not the constitutive,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vascular endot helial cells.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0,87:10043-10

046

〔9〕Stephen J L,James R W,Wilkinson G M,et al.Differential in vitro

regula tion by glucocorticoids of monocyte-derived cytokine generation

in gl ucocorticoid resistant bronchial asthma.Am Rev Respir Dis,1993,1

47:690-696

〔10〕Jorens P J,Van Overeld F J,Bult H,et al.L-Arginine dependent pr

oduction of nitrigen oxide by rat pulmonary macro phages.Eur

J Pharmacol,1991,200:205-210

〔11〕蒋志彬,刘励军,王英,等.一氧化氮吸入对感染性休克并发急性呼吸窘

迫综合征 患者氧合功能的作用及血流动力学的安全性研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12(9):549-551

〔12〕谢平初,陆家齐,孙大铭,等.猪内毒素休克外周与内脏微循环灌注的动

态变化.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12):718-720

〔13〕Anthony F M,Benjamin G,Dieter K,et al.Expired nitric oxide le

vels duri ng treatment of acute asthma.Am J Respir Dis Crit Care Med,19

95,152:800-805

〔14〕Dupuy P M,Shore S A,Drazen J M,et al.Bronchodilator action

of inhal ed nitric oxide in guinea pigs.J Chin Invest,1992,90:421-425

第3篇: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

急诊医学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跨学科的边缘学科[1]。急救技术是每位医学生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随着我国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和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给急诊医学实验教学带来了严重影响。为适应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购置了美国METI公司生产的智能仿真技术模拟人ECS,在近几年应用于实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在急诊医学实验教学中运用ECS模拟人相对于传统实验教学具有多项特点

1.1安全性:运用ECS模拟人进行实验教学,可很好地让患者或受训者避免受到由于接受的操作不正确和不规范而受到意外的伤害甚至死亡。

1.2全面真实地反映临床操作中整个步骤:由于运用ECS模拟人可以较为真实地模仿初级和高级生命支持等,能够贯穿整个过程,可使学生对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干预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2]。

1.3可控制,可调节:运用ECS模拟人进行急诊医学实验教学可以通过软件程序的设置随时模拟出各种抢救场景。不需要再被动地等待患者才能进行实验教学。对发病率较低、危害性较大的病例,更显示出优势。此外,ECS模拟系统可以随时设置意外及突发事件,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1.4及时信息反馈:运用ECS模拟人进行模拟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一轮训练结束后,学生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回放录像,进行错误分析,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改进。所以,运用ECS模拟人进行实验教学不仅可以用于训练—分析—再训练的教学培训,也可以用于技能考核。

1.5可重复性:学生可以对教学课程内容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没有限制,学生可以练习到熟练掌握为止。

1.6给团队合作提供机会:通过全真模拟,培训时为各个抢救小组成员的抢救指挥、协调和应急能力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磨合的平台。

2运用ECS模拟人进行急诊医学实验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2.1训练医学生掌握急诊医学抢救的基本技能:通过单项操作模拟训练器可以进行各项重要的急诊抢救技能的标准化、规范化练习、重复练习、同时还可以设定不同难易程度,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应变能力和困难处置能力,直至熟练掌握,训练后可进行技能考核。如气管插管操作,可在气管插管和气管镜引导下,能直观地看到各个解剖结构,也可通过程序设置模拟各种困难气道,帮助医学生掌握各种困难气道的处置手段。

2.2模拟临床真实病例,对医学生进行系统训练:通过自行编写软件程序,来模拟不同的患者,设计不同程度的疾病情景,如针对性地模拟呼吸心跳骤停、呼吸循环衰竭、严重心率失常、休克等病例,使医学生在模拟全真场景下参与完成从疾病识别、分析、诊断和抢救治疗等全过程,锻炼包括抢救指挥、治疗决策、呼吸循环支持等综合技能。

2.3训练演练急救小组各成员间的团队精神:运用ECS模拟人可锻炼急救小组各成员之间的配合、协调合作等非技术因素,提高默契程度和团队精神,实现从临床思维、实际动手能力到相互协调合作等多项能力的综合演练。

2.4全面锻炼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ECS模拟人功能多样齐全,能变化出各种各样的临床病理、生理表现,可提高学生的紧急临床应变能力和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减少和避免突况下对患者带来的伤害,强烈地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患者突然发生心跳骤停,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使用简单的心肺复苏模型,多为单一的技术操作训练,无法锻炼其临床思维的实际应对能力。

2.5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应用ECS模拟人进行急诊医学实验教学,能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临床动态氛围的实战训练中,在处理ECS模拟人变化表现出来的各种病症和诊疗问题时,就会真实、逼真地反映出医学生正确、实际的技能操作水平。又充分展现了在场全部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真实地体验了医生的角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3]。

第4篇: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

[摘 要] 为方便学生记忆,笔者将头穴按纵线10条和斜线4条分类,参照穴线分区和腧穴定位,对定位以及主治进行比较和归纳,总结出了一些简便易记的特征。本法将有助于中医系学生和未系统学习过针灸学的医务人员尽快掌握和应用头针疗法。

[主题词] 针灸学;头针;记忆;教学方法

MemoryMethodsofLocationsandIndicationsofScalpAcupunctureTianKaiyu

(Acup*.MoxibusitionandMassageFaculty,HenanCollegeofTCM,Zhengzhou4

50008,China)[Abstract]Inthe6

theditionofTCMhighereducationtextbook,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thelocationsandindicationsofscalp*.acupunctureareintroducedinordero

fthefourregions,forehead,vertex,temporalandocciput,respectively

.Inordertomakethememoryeasier,theauthorclassifiesthe

14

standardscalpacupuncturelinesintotwoordinates(10lines)

anddiagonals(4lines),

andsub*.classifiesthemaccordingtotheiranatomicregionsandinvolvedacu

points.Bycomparingandanalyzingtheirlocationsandindications,

somesimpleandeasy-memoryfeatureshavebeensummedup.

ThisarticlewillbenefittoquicklylearnandpracticescalpacupunctureforT

CMcollegestudentsandmedicalworkerswhohavenotstudiedacupuncturesyste

matically.

[Keywords]AcupMoxScience;ScalpAcupuncture;Memory;

TeachingMethods

头针疗法是指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刺激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学》第6版教材开始采用1984年WHO东京会议通过的StandardAcupunctureNomenclature(针灸标准命名)中头针穴线命名的方案。该方案之特点是联穴划线,按额、顶、颞、枕4区,分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计25条),分别是①额中线,②额旁1线,③额旁2线,④额旁3线,⑤顶中线,⑥顶颞前斜线,⑦顶颞后斜线,⑧顶旁1线,⑨顶旁2线,⑩颞前线,颞后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国际标准代码依次为MS1~MS14。为方便学生记忆,笔者按纵线10条和斜线4条分为两大类对定位和主治进行总结,不拘于教材所列头穴线顺序进行讲授。

1 纵线

1.1 额区(4条)额中线(MSl):正中线上,前发际上0.5寸处(神庭),向前引1寸线。主治:头、脑病。额旁1线(MS2):眉头线上,前发际上0.5寸处(眉冲),向前引l寸线。主治:呼吸、循环系统疾病。额旁2线(MS3):瞳孔线(正中线旁2.25寸)上,前发际上0.5寸处(头临泣),向前引1寸线。主治:消化系统疾病。额旁3线(MS4):瞳孔线外1.5寸线上,前发际上0.5寸处,向前引1寸线。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记忆特点:①均起于前发际上0.5寸;②长度均为1寸;③主治证候从中向外分别对应身体由上至下,即头脑、上焦、中焦、下焦病。

1.2 顶区(3条)顶中线(MS5):正中线上,两耳间头顶连线中点,即前发际上5寸处(百会),向前引1.5寸线。主治:腰腿足病。顶旁1线(MS8):正中线旁1.5寸线(膀胱经)上,前发际上5.5寸处,向前引1.5寸线。主治:腰腿病。顶旁2线(MS9):瞳孔线(正中线旁2.25寸线即胆经)上,前发际上4寸处,向前引1.5寸线。主治:上肢病。

记忆特点:①顶中线即百会至前顶,顶旁1线即络却至通天,顶旁2线即承灵至正营;②正中线之神庭至头维为4.5寸,顶旁1线在内1/3点,顶旁2线在内1/2点;③长度均为1.5寸;④主治证候从中向外分别对应身体由下至上,即下肢、腰腿和上肢病。1.3 枕区(3条)枕上正中线(MSl2):枕外隆凸上凹陷处(脑户),正中线上,向上引1.5寸线。主治:视觉障碍。枕上旁线(MSl3):枕上正中线旁0.5寸之等长平行线。主治:视觉障碍。枕下旁线(MSl4):枕外隆凸上凹陷处(脑户)旁1.3寸(玉枕)线上,向下引2寸线。主治:平衡障碍。

记忆特点:①除枕下旁线为2寸长线外,其余2条同顶区头穴线均为1.5寸长线;②因枕上正中线和枕上旁线仅为相距0.5寸之平行线,其主治均为视觉障碍;③枕下旁线位于小脑投影部,故可主治平衡障碍。

2 斜线

首先复习相关腧穴定位。曲鬓:鬓角后缘,平耳尖水平线处;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正中线旁4.5寸;颔厌、悬颅、悬厘:分别为将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由上至下平分4等分处;率谷:耳尖上1.5寸;前神聪:百会穴前1寸(四神聪之一)。

2.1 顶颞区(2条)顶颞后斜线(MS7):百会至曲鬓。主治:感觉障碍。顶颞前斜线(MS6):顶颞后斜线前1寸平行线(即前神聪至悬厘)。主治:运动障碍。

记忆特点:①两条线均从上至下分成5等份,上1/5为对侧下肢、躯干,中2/5为对侧上肢,下2/5为头、脑部;②主治证候从中向外分别对应身体从下至上,即下肢躯干、上肢病和头部病变。

2.2 颞区(2条)颞前线(MSl0):顶颞前斜线下点(悬厘)向前至颔厌。主治:头面颈病。颞后线(MS11):顶颞后斜线下点(曲鬓)向后至率谷。主治:晕听障碍。

记忆特点:①颞前、后线分别起于顶颞前、后斜线的下点而向前、后引线;②颞前线是从颞部向前即面部方向,故主治头面颈病,颞后线是从颞部向后,即耳上部方向,故主治晕听障碍。

3 小结

第5篇: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7月-2009年2月在我院实习的84名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44例;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1±2)岁。入选的实习生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模型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21~23岁,平均年龄(21±2)岁。对照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2±1)岁。两组实习生的性别比例、年龄间有均衡性。

    1.2方法两组实习生均以教学大纲为指导,重点掌握心肺复苏术、电击除颤、开放气道与人工通气、胸腔、腹腔穿刺术、洗胃术、外伤急救技术等基本技能。

    1.2.1模型组

    1.2.1.1模拟准备应用美国METI公司的HPS模拟人,配备全套的急救设备: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除颤仪、插管用品、注射输液用品、供氧设备、缝合包等。采用监控设备记录下实习生的操作过程。

    1.2.1.2教学方法模型组的实习生3~4人随机结组,以临床病例为模板,设计抢救流程,采用“简短理论讲授+分项技术练习+综合模拟演练+录像分析总结”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包括:(1)对心肺复苏新进展、危重病人气道处理、各种穿刺的步骤、用药的原理等操作步骤及其注意要点进行简短讲授;(2)对心肺复苏操作、气管插管、除颤仪和呼吸机的使用调节等操作进行单项标准化训练;(3)根据临床真实病例分别模拟呼吸衰竭、心跳骤停等病情,由结组实习生对模拟人进行识别、分析、诊断、抢救治疗等综合演练。指导教师现场提示或引导抢救操作;(4)结组成员轮流承担各项抢救角色,从而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5)设置各种突况,如:断电、气管插管脱出等,锻炼应付突发意外事件的能力;(6)技能培训过程全程录像,操作完成后由带教老师进行错误分析,并让实习生再次上机操作,纠正错误,从而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和业务素质。

    1.2.2对照组采用带教老师讲授,实习生单项技能操作训练的教学模式。

    1.2.3观察项目(1)对实习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单项技能考核30分,配合能力30分,理论知识40分,85~100分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60~83分为合格,<60分为差;(2)对2组实习生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实习内容的兴趣程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技能掌握。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组有序变量资料的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生考核内容得分比较模型组单项技能、配合能力、理论知识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两组实习生教学效果比较模型组在兴趣程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操作技能掌握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716、2.1335、2.4440,P<0.05),见表2。

第6篇: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法;急诊医学教学;应用;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急诊医学教学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病例导入教学法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进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教学法的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法,有着很多其独特地优势,在医疗教学实践中取得了真大的成绩,其在医学教育中很受追捧,PBL教学法已经成为了在医疗教育领域很著名的教学方法。然而,随着对PBL教学法研究的不断加深和深入,PBL教学法的一些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也逐渐暴露出来。PBL教学法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如何取长补短,如何扬长避短,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PBL教学法的概念及应用概况

医学教学法有很多,近几年由于PBL教学法新颖独特的优势,备受广大医学教学者的喜爱。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还是学生学好医学知识重要途径。PBL教学法往往以病例或者医学专题作为教学突破的切入口,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在混乱,突然的教学情境中一下子成为了需要解决问题的主人,PBL教学法“逼着”学生去独立的思考问题,理清问题的脉络,分析问题的原因,尝试一步步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PBL教学法首先是由教师提出一个典型的实例,并提出遇到的问题,将问题交给学生去探讨并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这个实例往往是具有特殊代表性的医学实际操作中的例子,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尽量多的知识。急诊医学虽然还算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其在医学中具有特殊地位,不少高校已经将它设为必须课程让学生加以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之中,学生往往是以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为主,因此大多缺乏实践能力,导致在进入工作后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好的完成任务,而PBL教学法则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短板,它有趣新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半实践的方法,与临床中实际出现的问题为范例,自觉地进入好事所布置好的情境之中,在相应的实例之中,他就是主治医生,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快速,有效的诊治,锻炼了其遇到突发事件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PBL这种特殊的情境之中,学生之间需要在一起讨论问题,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一点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PBL教学法在应用中的问题

(一)局限性。一方面PBL教学法中学生要学习好知识必须在课堂上课之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研习教材,阅读大量的学科前沿素材。但是学生的质量是良莠不齐的,自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受益匪浅,但那些自律性差的同学准备不会充分更有甚者他们往往就没有任何准备,这样他们的课堂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起不到PBL教学法应该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当今社会是个资讯汇集的社会,资讯风云会聚,朝九晚五不同,大量的咨询使获得这些资讯的同学获得的资讯往往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每个人获得的讯息都不相同,甚至矛盾的情况,是学生不知所从。而大量错综复杂的资料,对老师自身的能力的要求也在进一步加大。既要注重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成了是否能成功驾驭PBL教学法也成了PBL教学法能否成功的进行的一个未知疑问。PBL教学法培养联系的思维方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优化抢救流程,使学生积极主动钻研问题,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在PBL教学法中培养学生具有循证思维也是PBL教学法的一项任务,而如何培养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任务。PBL教学法的局限性还有很多,而这些局限性的问题应该如何突破,相关学者也一直在求索。是依赖其自身完善,还是要借助其他教学发来补充应该如何补充?我们还将在文章的下面来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二)适用性。在医学学科中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跨学科数目超多的学科涵盖了很多领域的内容。但是医学生的在临床医学理论的知识结构一般是以单个学科的内容来完成的,所以导致医学生的知识理论往往都是想“孤岛”一样,很难形成融合,因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导致在实际临床中很难做到全面地分析问题,所以会在对患者诊疗中很容易出现错误。而在PBL教学中,学生可以在对问题的综合分析时,将内科,外科,生理,病理,生化及妇产科的各种知识融合在一起,对疾病往往能做出更加深层次的判断。作为一种实践性特别强的教学方法,一改昔日照本念经的教学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在PBL教学方法下将实践和理论进行良好的结合,实践和理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学生从中获得进步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冷静的看到,PBL在基础性知识和理论方面的课程和内容方面有很大的短板。另外,PBL教学法的长处是培养学生的理性逻辑能力,但在培养学生感性认知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PBL教学法的改进

(一)PBL教学法的改良。对于PBL教学法中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不能满足老师所提出的过于复杂的问题以及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不充分,课前准备不足,对老师的依赖过于强烈,在集体讨论时又不愿意参与讨论等问题,很多学者也提出了解决办法:一方面在PBL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多教、多学、多受益”的教学误区,牢牢把握住教学活动的重点,不进行或者少进行与教学目标无关问题过多的延伸。另一方面对于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的问题,老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照顾到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育。

(二)PBL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通过改良PBL教学法确实解决了医学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但我们应该冷静的看到PBL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这些问题阻碍了PBL教学法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这些问题是无法通过自身的改良而解决的,成为了PBL教学法的瓶颈,为了摆脱这些瓶颈,PBL教学法与其他的教学法相弥补就成了一种新的思路。PBL教学法自身无法超越的一些缺点,比如:PBL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有适用性限制等问题。其实它可以通过其他的教学法来优势互补的。结语:实践证明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往往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学生的综合素质。PBL教学法作为一种趣味十足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将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在这种有趣的环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从大的方面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良好贯彻。PBL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之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明显的增多,这种良性的互动有利于培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较深相互了解,这方面的情谊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买不到的。综上所述:PBL教学法是一种其他很多教学法所无法比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使用它,完善它,使它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让我们共同努力吧,为人类的幸福做主我们每个人应有的贡献。

作者:谭珊 周毅 单位:长沙医学院临床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

1 生物医学信号特点

生物医学信号其实就是人体内发出的光、电、声的信号,但是基于人体内的特点,生物医学信号与一般医学信号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信号不强,在母亲体内得到胎儿心电信号就非常微弱[1]。噪声较强,由于人体本身信号不强,加上人体是一个综合的复杂体,所以,信号非常容易遭受噪音影响。频率范围通常不高,其中除了心音信号频谱有一点高以外,别的电生理信号频谱都不高。随机性较强,生物医学信号一方面是随机的,同时也是平稳的。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让生物医学信号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对许多医疗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 小波变换在医学中的应用

2.1 在电脑信号方面的应用

在传统的临床电脑影像分析中,基本是采用目测标注的模式来进行,这种方法容易让工作人员疲劳,并且误差很大,造成临床上多导EEG的“特征提取”与“数据压缩”始终处于主观处理上[2]。在分析过程中,窄窗口用于分析高频,宽窗口用于分析低频,这种分析方法体现了相对带宽频率分析与适应变分辨分析思想,有效的克服了上面的缺陷,有效的提升了信号及时处理途径。(1)EEG信号检测:在以往的瞬态检测中,通常是利用傅立叶变变换和匹配滤波的方法来进行,但是,后者在检测中需要相关信号的支持,前者一般只对有周期性并且能持续发出的信号有效。而小波变换检测具有突出局部特征的能力,对短时瞬变的低能量较为有效,而且不需要提前先验知识。利用小波变换中的多尺度分析,可以参照EEG中的棘慢波、伪差等不同尺度的表现来实现对异常波的检测。(2)EP信号检测:因为小波变换利用的基波的频率分辨率和时间各不相同,因此小波变换也使用于别的非平衡信号。在进入2010年以来,采用小波多分辨分析来提取诱发电位,在提高信噪比、减少刺激回合数等方面都研究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不久的将来有实现诱发电位单词提取的可能。

2.2 在心电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ECG作为生物医学信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适合利用时间尺度与时频来进行分析的。众所周知,P、T、QRS就是ECG信号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组成中,各波的频率特性有所不同。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ECG是一种具有明显时间尺度与时频特征的生物医学信号。(1)ECG信号检测。QRS波群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主要有:面积法、阈值法、斜率法等[3],这些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很多的弊端,如果遇见干扰严重等情况时,通常错误率较大。在最近的一些检测中,有的工作人员将小波变换引入到了ECG信号特征值的获取和识别中,而且对于解决上面的弊端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2)ECG晚电位检测。当下,在累加平均是许多晚电位分析仪器检测采用的主要手段。Meste有效的利用了小波变换对晚电位获取进行了讨论。

2.3 生物医学信号的处理方法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是研究从扰和噪声淹没的信号中提取有用的生物医学信息的特征并作模式分类的方法。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目的是要区分正常信号与异常信号,在此基础上诊断疾病的存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物医学信号的处理广泛地采用了数字信号分析处理方法:如对信号时域分析的相干平均算法;对信号频域分析的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和各种数字滤波算法;对平稳随机信号分析的功率谱估计算法和参数模型方法;对非平稳随机信号分析的短时傅立叶变换、时频分布(维格纳分布)、小波变换、时变参数模型和自适应处理等算法;对信号的非线性处理方法如混沌与分形、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等。

3 光学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在癌症诊断应用中,将光线安装在可以自由转动的仪器上,利用光在移动中碰见组织而反射的路径,这时,光的许多特征就可以为观察者提供许多的人体内在结构观察窗口。光学人体扫描仪主要是为了定位、诊断、识别人体内部患处的问题,对患者内部相关部位进行照亮,让观察人员了解到患处与周围内在结构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而实现有效的诊断。

自体荧光技术;在癌症诊断中,光谱技术很早的已经得到了使用,主要起源于光动力学质量研究阶段。在70年代左右,众多癌症专家都在尝试着将光敏荧光法应用到癌症诊断中,并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是,利用这种技术进行诊断时,患者必须提前注射抗光敏药物,但是,这种药物存在着很多副作用,所以,这种诊断方法不能大量使用。为了克服这种诊断的弊端,“自体荧光法”检测激光诱导的肿瘤组织自体特征荧光的方法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

国内一些专家进行了大量的共振喇曼光谱、血清自体荧光实验研究、进行了许多的统计分析,通过波长激光对患者的血清处理变化,观察自体荧光的信号变化与共振喇曼峰二者之间有无明显差异性,进而对癌症患者进行诊断。实验结果说明:食道癌、胃癌、胰岛癌等癌症患者在经过血清激光作用治疗后,喇曼光谱有明显的差异性[4], 并且荧光信号强度在降低,荧光峰发生了变化,变化幅度与正常人相比要大得多。

一些癌症学者又通过自体荧光体侧检测系统在结肠镜下测量获取组织自体荧光光谱,在对光谱进行判别分类时,是采用的多元判别法。实验的实验结果显示:所采用的多元判别法可以依靠很高的特异性与灵敏性来分别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

第8篇: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

    一、“双主互动”教学模式涵义

    “双主互动”教学模式中“双主”是指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指2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受教育者的能力资源;(2)指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优路线,教其知,授其法,以法求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学生在学习、认知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性[1]。采用“双主互动”的教学改革新思路,互动教学从方案的策划、设计一开始就邀请学生参加,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就进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既体现出对学生高度的重视与信任,注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又不推卸任课教师理所应承担的教学责任,它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提前到教学的准备阶段,延伸到活动结束后的总结、改进阶段[2]。教学互动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分组活动[3]。这种有学生全过程参与的互动教学改革,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它不仅比较切合实际,也比那些学生的参与仅局限在某些教学环节的互动教学活动,成效来得更为显着。

    二、双互动式教学急诊医学教学中应用

    (一)双互动式教学在大班理论课授课。课堂上的互动就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就是对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升。教师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达到师生互动、认识互动、信息互动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就需要灵活的穿插运用双主互动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出血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课前给予大纲和要点,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出血分组讨论备课,每组请一位学生上台授课,老师组织总进程、归纳、总结和列举临例可提升效果。这种双互动式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具体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养成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情景互动式教学见习应用。所谓情景互动式教学,即模拟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案例、视频、图片及实物等手段创设新的情景,有目的地引人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拓宽学生视野,并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技能[4]。而双主情景互动教学,则要求教师的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发挥主体作用,动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法仅靠讲授教学的单纯模式。它通过创设出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帮助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景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局面。例如在学习心肺复苏中标准步骤这个知识点时,模拟急救情景,点出要点,学生分组在安拟上可以轮换练习,边做边较错,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和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教与学双方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使教学的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同时,更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5]。

    (三)床旁互动式教学法在实习应用。教学查房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级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重要的教学模式,急诊医学临床实习有其自身特点,急诊医学实习教学中采用床旁互动式教学法,教学秘书、主治医师和入科学习的实习学生是主治医师教学查房活动的参加者,其中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急诊科常见临床病例,如急性肺水肿,教学秘书协助教师,提前一天通知学生,把本次查房目的及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做好准备。学生需根据查房目的,整理资料、找出该病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本病例的诊疗存有什么疑问等。实施时,安排一名实习生进行实地查房,对病人进行问诊、查体,了解病人现存的诊疗问题,获取第一手资料。教师及其他学生在旁观察。待学生完成查房后,教师对病人进行资料补充收集。接着,教师学生进行总结讨论。由该实习生汇报查房取得的资料,提出目前的诊断、治疗目标以及对该病人还需要哪些诊疗措施,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深入讨论。如急性肺水肿病人目前需要何种治疗措施,在治疗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要防治哪些并发症等。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对病例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指导学生阅读各种检验单、X片及CT片。指导学生扩展提高,达到授予学生“渔”的目的[6]。

第9篇:急诊医学的意义范文

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科技传承、科学评价的主要载体,是重要的出版与学术交流资源,也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新兴边缘学科,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技术力量。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的进展,我国大陆急诊医学学科发展迅速,组成了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医学专业人员队伍。[1]与高速发展的急诊医学相比,我国大陆急诊医学类期刊发展则相对滞后,目前公开发行的有关急诊医学方面的期刊有15种,没有一种期刊被国际权威检索“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外优秀的急诊医学类期刊,尤其是被SCI收录的急诊医学类期刊进行分析,比较其专业信息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探索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增强我国急诊医学期刊的科学性与适用度。

一、被SCI收录的急诊医学期刊基本信息

以汤森路透公司(ThomsonReuters)出版的《期刊引证报告(》JCR)2008、2009和2010版为数据来源。

1.地域分布

SCI共收录急诊医学类期刊23种(2010版),美国主办11种,英国主办4种,德国主办2种,加拿大、西班牙、中国香港、爱尔兰、土耳其、克罗地亚各主办1种。居前三位的美国、英国、德国所主办的期刊占总数的74%;欧洲诸国共8种,占34.8%;亚洲仅2种,占8.7%。美国刊物种数显著多于其他国家,英国、德国等急诊医学发达国家主办的急诊医学类期刊也相对较多。

2.出版方

这些期刊中,完全由出版集团、出版社出版的有18种,占78.3%,其中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公司(Elsevier)旗下出版的有7种,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旗下的有3种;而由学会单独出版或与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仅有5种。

3.刊名的地域性

国外的急诊医学类期刊刊名很少有地域性的限制。在23种期刊中,只有6种有明确的地域范围,但多为洲级或国家级的水平,如《欧洲急诊医学杂志》(European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北欧地区的《斯堪的纳维亚创伤复苏与急诊医学杂志》(ScandinavianJournalofTraumaResuscitation&EmergencyMedicine),《加拿大急诊医学杂志》(Canadian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美国急诊医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等。由此可见被SCI收录的期刊,刊名绝大部分突破了地域性限制,这为期刊发展,尤其是稿源及覆盖面的全球性,打下了基础。

4.期刊编委的组成

SCI急诊医学类期刊的编委会成员数量没有统一的规定,有多有少,但是一般都设有主编、副主编或执行编辑,另外有的期刊还设有管理编辑、助理编辑、文本编辑等。编委会成员一般都具有国际性,比如,《澳大利亚急诊医学杂志》(EmergencyMedicineAustralasia)近一半的编委是国外的。编委会成员变更速度较快,一般2~3年就更新一次。编委会成员在办刊过程中提供咨询意见、参与审稿工作,也帮助期刊约稿、向期刊推荐稿件,对期刊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些期刊甚至还根据急诊医学的特点,将杂志内容分为不同的板块,如中毒板块、心肺复苏板块、院前急救板块、灾害医学板块、继续医学教育板块等,由2~3个编委具体负责一个板块。

5.期刊的网站

互联网是国际期刊重要的工作平台,是期刊的编委、编辑等工作人员相互之间以及作者、读者之间实现快速远距离交流的工具。[2]每本SCI急诊医学类期刊都实现了编、审办公网络化和自动化,配有独立的网站,并与相关领域的学会、数据库等网站链接。每种期刊都在网站上现刊和过刊的内容,绝大部分的过刊都是可以免费获取的,有少数几种期刊就连现刊也可以免费获取。

二、被SCI收录的急诊医学期刊评价指标

1.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mpactFactor)是1972年由E•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3]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该刊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2010年影响因子居前10位的急诊医学类期刊见表1。在这10种期刊中,影响因子大于2的有6种,占23种急诊医学类期刊26%。除3种期刊2010年的影响因子较2009年有少许下降外,其余都比上一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排名第1位的《复苏》杂志2010年影响因子比2009年增加了1.465。与2009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期刊新收录了3本新杂志,分别是《急诊》《、斯堪的纳维亚创伤复苏与急诊医学杂志》、《加拿大急诊医学杂志》,影响因子分别排名第3、6、10位。

2.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表2为2010年被引频次居前10位的期刊。由表1、表2可知,总被引频次的排位基本上与影响因子的排位一致;《复苏》杂志总被引频次增幅最多,为3621次,这导致其影响因子排位第1。在被引频次居前4位的期刊中,影响因子都大于2,可见总被引频次高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也相对较高。

3.发文量

发文量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能力的主要指标,有助于了解该学科特点和研究成果的层次水平,是掌握该学科在某一阶段研究趋势的有效方法,也是鉴定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2010年急诊医学类SCI期刊发文量排前10位的期刊见表3。表3显示,发文量排前10位的期刊中,只有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位于前10名之外(包含2010年新增的《斯堪的纳维亚创伤复苏与急诊医学杂志》、《加拿大急诊医学杂志》);从总被引频次看,只有2种处于10名之外。这说明,发文量与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呈正相关关系,即发文量越大,其刊物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在很大程度上也会相应地提高。

三、对我国急诊医学期刊的启示

1.我国科技论文被SCI收录的现状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科技界学术交流的频繁,在国际科技发展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国际科技论文产出量逐年增加,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显示,我国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从2008年的11.67万篇(占全世界年度SCI论文比例8.8%),2009年的12.75万篇(占全世界比例9.8%),到2010年的14.84万篇(占全世界比例10.4%),连续3年全世界排名第2位[4](见图1)。#p#分页标题#e#

2.我国急诊医学期刊的现状

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的15种急诊医学类期刊中,大部分期刊名都冠有“中华”(如《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如《中国急救医学》)或某个地区(如《岭南急诊医学杂志》);几乎所有的期刊都是以院校、研究所或学会为主办或主管单位,主办单位提供办刊经费、办公场所以及办刊人员,集编辑、校对、发行与一身;所有期刊90%的编委、作者来自中国大陆;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普遍偏低,2009版和2010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急诊医学类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0.497、0.539,平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992、1181;[5][6]在15种急诊医学期刊中仅6种期刊拥有自己独立的网站。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陆急诊医学类期刊与国外同类期刊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三点启示

启示一:科技期刊要重视队伍建设的国际化。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包括论文质量的国际化、作者的国际化、读者的国际化、出版语言的国际化、编委构成的国际化、审稿的国际化、编排格式的国际化、编辑标准的国际化、编辑管理的国际化,以及印刷质量的国际化和入选检索系统的国际化等。SCI急诊医学类期刊,无论是刊名,还是作者、读者、编委的组成,都是国际化的。而我国科技期刊工作者们虽然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践行科技期刊国际化的理念,[7]但是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视野还不是很理想。我国急诊医学期刊虽然在形式上均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版式,重要论文均加有英文摘要,但是在其他实质方面,如作者的国际化、读者的国际化、编委构成的国际化、审稿的国际化等还比较薄弱。因此,作为科技期刊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同时也有责任加强科技期刊与国际接轨的进度,以尽快提高中国急诊医学期刊在国际大舞台上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