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紧急救护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院前急救;急诊医学;风险因素;防范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护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人民对院前急救的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意识到院前急救的重要性、急迫性、技术性与法律性。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急救护理的对象通常具有多病种、多学科、病情变化快、工作环境差等特点,要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威胁患者生命的隐患,利用有限资料在短时间内做出临床决策,存在很大风险。因此,全面研究分析院前急救护理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减少或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1 院前急救护理的特点
1.1 病情急及突发性 院前医护人员在急救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时间紧迫、病情紧急等情况[1]。而院前急救对象多为人们预料之外或始料不及的突发性、危及生命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中出现的伤员或患者;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抢救而突发产生的护理风险更加难以预测识别,护理风险随时可能突然发生,甚至措手不及、难以防范。
1.2 病种涉及多学科 院前急救的患者涉及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发生重大事故进行现场救护时,患者病情复杂,涉及多个学科[2],这是院前急救十分重要的特点,要求救护人员掌握全科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自然地应对各种急诊患者。
1.3 急救环境不稳定 院前急救现场复杂多变,伤员多在家里、公共场所、路边、工地等事故现场,现场环境往往光线暗淡、空间较小或是人群拥杂的马路上,将患者抬上救护车后车辆震动和马达噪声等原因,都会使护理工作执行起来难度加大,所以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急救技能和熟练的技术水平。
1.4 感染几率高 院前急救的对象大多数是突发事件,往往病员量大、病情复杂、危重[3],在急救中往往遵循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常常会因为采取紧急措施而忽视无菌操作,继发性感染等问题,一些侵袭性操作,破坏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导致伤口感染,但因条件有限无法彻底清创。而作为转运主要工具的救护车空间小,每天接送不同病种患者易被患者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污染,加之出诊任务繁重,难以对救护车进行完全、彻底消毒处理,也易致患者感染[4]。
2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分类及产生原因
2.1 接警时常见的风险 值班护士接听电话不及时、不详细或者服务态度差,如语调生硬、未询问清楚病情、发病地址、伤病员数量等;对现场没有进行确切的评估;地方方言不熟悉难听懂;
2.2 现场急救护理风险 仪器储备电能不足;急救车上药品、物品配备有限;护士责任心不强,交接班时未认真检查;部分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术不熟练、专业知识不全面、抢救流程不熟悉、应急配合能力差,易引发延误抢救时机的护理缺陷;现场环境恶劣,暴露患者不充分,评估不全面,救护措施不当;在现场急救时,静脉穿刺难度大,护士精神紧张、动作慌乱、导致穿刺失败,引起患者家属不满;与患者及家属缺乏沟通,未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导致在转运过程中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患方对抢救预后毫无心里准备,一旦出现不满意的结果将引发医患纠纷。
2.3 转运途中的护理风险 ①转运本身存在不安全因素[5]:如道路颠簸,对患者未做妥善固定,或由于意外情况紧急刹车制动等从而医源性的导致患者意外受伤或加重损伤;②脊柱外伤患者搬运或固定不当,途中颠簸造成继发伤;输液和输氧管道脱落、气管导管脱出,引起患者病情变化[6],增加了患者疾病危险性的风险;③部分院前急救人员及家属有转运越快越好概念,未经初步现场救治,病情未相对缓解,仓促转运,致疾病恶化[7];
2.4 护理文件书写的风险 ①记录时间与治疗时间不一致。院前急救患者的急救治疗护理在现场和转运途中进行,护士忙于完成护理工作而无暇顾及急救护理记录;②家属知情记录不全。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病情急、危、重,护士易忽视告知家属病情以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患者出现意外导致家属误解;③护理文件记录不详细,关键的阳性体征遗漏;抢救记录书写不规范,过于简单,记录不详细,未及时记录所用抢救药物,未测量体温等。
2.5 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医疗传统习惯使护理工作处于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对临床潜在的法律问题认识不足,缺乏法律知识,不了解护患间存在的法律责任。
3 院前急救护理的规范化管理及防范措施
3.1 加快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院前急救系统是集医疗性、社会性相统一的紧密救助体系,是防范院前急救风险的物质保障。加强急救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急救通讯网络建设,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是急救工作的基本保证;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建设急救站,有效缩短急救半径,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以保证急救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加强管理,规范院前急救市场。
3.2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①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的继续学习,管理者应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②急救操作技能:加强急救操作技术的培训及考核,提高急救操作技能;加强抢救设备使用及保养的培训考核,熟练使用各种车载抢救设备及仪器。③重视护患交流:强化护理过程中的服务意识,重视护患交流,文明用语,把护患交流作为护理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治疗性沟通,治疗操作前严格履行告知义务,操作时主动与患者交流,使用通俗语言,给患者适时关怀和鼓励,通过护士良好的态度、语言、行为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④落实告知签字制度:院前急救相对于院内抢救而言具有以下特点:情况更为紧急,现场抢救条件差,缺乏客观资料,患者和家属缺乏思想准备,救护人员体力消耗大等。故对医护人员素质的要求更高,除肯有娴熟的急救技术外,还要对病情作为科学评估,最后作出是就地抢救或转运到附近医院或是上级医院的决定,对不能搬运的患者要向家属交待患者的病情和搬运过程中的危险,待家属签字同意之后才可以转运[8]。
3.3 建立通讯调度员管理制度 固定人员24 h轮流值班,急救电话做到专线专用,随时检查网络情况,保持急救电话24 h通畅;熟悉掌握全市的地形、交通路线及区域标志性建筑,为行车提供最佳路线;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当班的医、护、驾人员情况及车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迅速准确调度;规范文明用语,回答问题措施严谨,认真询问呼救信息,做好记录;接听重大突发事件电话后及时上报,以便迅速组织后备急救力量。
3.4 规范院前急救护理文件书写 护理记录是临床实际工作的总结,也是医疗纠纷处理中的有力证据,要做好随车记录。组织护士认真学习新的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同时加强相关值班人员的沟通,注意各项记录的同步性。完善患者转院后各项工作,做到无缝交接。
3.5 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随机性强、任务重及环境差等特点,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对护士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需要医院在完善院前急救护理的过程中能够按照出诊护士的业务熟练程度来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同时对排班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对以往工作负荷大的三班制,增加一组以缓解其工作压力,使护士的超负荷工作现状得到改善,以此提高急救效率。
3.6 加强法律法规教育 加强护士法律知识教育是预防护患纠纷,减少护理不安全隐患有效手段,因此,护士要有针对性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使每们护士学法、知法、守法,牢记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面对特殊急救现场和某些特殊救护对象,护士要有快速应变能力,做好自我保护。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病情危重时向家属说明并落实知情签字制度。
4 讨论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高、责任大,通过对院前急救过程中的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防范,是保证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措施,不仅能从根本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与医院间的纠纷。除此以外,在完善的过程中,医院管理人员还应制定出科学的管理制度,将其落实到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参 考 文 献
[1] 叶静.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防范.护理与康复,2010,09(12):1029-1031.
[2] 李秀英.浅谈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护理研究,2007,21(7):634-635.
[3] 何秀凤.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护理研究,2005,19(6):545-546.
[4] 于小杰.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医学信息,2011,24(12):591-592.
[5] 李燕.院前急救中长途转运患者的护理体会.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6):2042.
[6] 李患礼,陈瑶.急诊与医疗纠纷.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3):1224.
120急救所接触的都是急重症患者,发病非常紧急,病情严重,患者距离医院的距离不确定,交通条件存在很多的未知因素,这些不仅给紧急救助带来了困难,更给患者的及时接送治疗带来很多的危急情况,也给医患关系非常紧张的当代医疗救治带来各种纠纷。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纠纷困扰着现代120急救机制,影响着医患关系和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幸福。研究120急救护理中的常见纠纷,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保障生命健康安全,降低各种纠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1.2.0急救护理中出现的纠纷隐患分析
1.没有严格遵守急救护理制度和程序
120急救不同于医院救治,患者的病情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家属对患者病情和病因的认识与陈述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急救设备和医护条件与医院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差距,造成急救护理不能够像医院救治那样方便全面。同时,都是突发事件,很多患者病情非常危急,不能迅速做出准确诊断和处理,需要快速送入医院进行全面诊断,这些都会给急诊护理带来诸多的挑战。而且,120出诊的医护人员在实际紧急救治过程中不能严格遵守急救护理制度,或者在操作程序上容易出现问题,不能严格遵循相的规章和程序进行施救,造成病情延误和失去最佳救治机会。另外,120进行院前急救需要和医院急诊科护理做好全面有效交接,这样才能保障接诊和救治迅速衔接。但是,一些急救未能交接到位,是影响救治、造成纠纷事件。还有,呼救接听时非常关键,因为急救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各不相同,且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等特点,如果不能仔细接听呼救者提供的病情、病因、地点、时间、特征、危重程度,也就不能做出最为及时的准备和处理,耽误急救进程。
2.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不强
120急救护理本身具有特殊性,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护理技能。有些急救护理人员不能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或者缺乏相应的沟通心理与技巧,不能充分考虑患者家属的焦急心理和激动情绪,态度生硬,或者病情及安抚语言不到位,很容易造成患者及家属的误解与不满,激发他们的不良情绪,造成纠纷事件的发生。其次,护理人员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护理技能,如果不能做到熟练迅速有效,也会耽误病情,影响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比如,深静脉穿刺、包扎止血固定、心肺复苏操作不够娴熟,或者在急救过程中不能与专业主治医生做好衔接配合,影响及时诊断和救治的黄金时间,耽误病情或者激怒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引发医患纠纷。
3.急救转运过程路况和路程影响
急救患者的地点不确定,路程和路况都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会给转运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影响患者的病情和救治时间。转运患者是急救工作的重要一环,在转运医院的过程中,因为路况不好或者驾驶员的驾驶技能等因素,造成转运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颠簸问题。很容易给患者造成继发伤,造成输液中断,加重病情,造成医患纠纷。还有患者距离医院路程过远,交通拥堵等原因都会造成转运时间延长,影响患者的病情,加重病情,导致纠纷发生。
二、急救护理纠纷有效的防范措施分析
1.提升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与急救能力
医院急救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急救能力关系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造成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减少急救护理纠纷,保障急救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需要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提升他们的专业护理能力。做好教育宣传培训,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让每个医护人员都能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聘请专业人培养急救护士的业务素质,让他们掌握过硬的护理能力,各种急救和护理都能做到规范到位,以此组建一支敬岗爱业、医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护士队伍。
2.强化沟通技巧培训,做好非医疗心理安抚
护理人员的沟通方式和交流能力是事关重要,很多的患者和家属心理和情绪波动非常大,情绪自控能力处于最弱状态,需要护理人员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减少纠纷事件的发生。通过培训,让护理人员能够掌握温和的语言,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角度做好解释和安抚,让患者及家属能够平静心理。这样既有利于减少纠纷,更有利于配合急救,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治疗信心。
3.完善并严格落实急救管理制度
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程序进行护理,对于工作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散漫等行为,除了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还要做好强化培训,并进行定期考核,不合格者坚决要调离岗位或者解除聘任关系。做好模拟训练,熟悉相关程序和操作,确保每个护理人员都能依照相关程序准确操作,减少医患纠纷,提升生命救治质量。
总之,120急救关系群众的生命安全,关系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一定是一个紧急医疗接送救治体制相对完善的社会,120急救关系每个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承担着救治黄金时间争夺的核心任务。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减少各种医患纠纷,提升救助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51-02
院前急救是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入医院前的紧急救护,包括患者在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转运等环节[1]。由于院前急救护理的特殊性,急救工作存在更大的风险,因此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保护护理人员;才能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和安全的救护,更好的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1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
1.1 现场救护风险
1.1.1急救药品、物品、器械准备不足
由于现场救护的紧急性和复杂性,救护车上的物品、药品准备有限,或者由于使用后没有及时补充、准备、检查不及时,导致到现场才发现抢救物品没带齐,仪器不能正常使用,直接影响患者的抢救。
1.1.2急救护理技术不熟练
现场急救人手有限、环境复杂、位置不舒适、精神紧张等都可能造成护士不能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抢救,如仪器操作不熟练,静脉穿刺数次不成功,延误抢救用药最佳时间,直接影响院前抢救质量[2]。由于现场急救多数在患者家里或路边等公共场所,家属或路人目睹抢救过程,如果急救技术不熟练或不及时,容易引起护患纠纷。
1.1.3 未实行告知、知情同意
在院前急救中,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容易忽略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如在使用急救仪器或紧急抢救技术如气管插管、除颤等未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一旦患者抢救不成功,容易引起纠纷。另外,患者拒绝治疗或因病情危重不宜长途转运患者家属强烈要求转运而中途病情加重或死亡的患者也易引起纠纷。
1.2 转运途中风险
在转运前未向患者或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脊椎外伤患者在搬运或固定时不当,或由于途中颠簸造成继发伤;输液、输氧管道脱落;气管导管脱出;观察病情不到位,未充分评估路况,造成患者输液外渗及输液速度的改变引起患者病情变化。
1.3 暴力伤害风险
院前急救注重的是时间,面对的是危、重、急症患者,但由于路况原因或出车地点比较远,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家属在等车过程中,常常认为救护车出车时间慢,没有尽到责任,尤其在抢救患者无效、死亡时就容易引起家属的不满,甚至暴力伤害,而护理人员是暴力发生最危险的人群。
1.4 职业伤害风险
1.4.1 针刺伤
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多种经血液传播疾病经此途径传播。紧急状态下由于时间紧逼,现场急救由于环境、人力、用物的限制,护士显得更加紧张,在建立静脉通道和各种注射及处理医疗废物时容易被针头、留置针芯刺伤。
1.4.2 传染病感染
院前急救情况紧急,对患者的传染病的不确定性,由于缺乏人手,在现场急救时只能靠自己去完成所有的工作,而护士为了能尽快完成超负荷的工作,常常忽略了安全检查和戴手套程序,或者在操作中手套破损,就容易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当有伤口的时候就有被感染的潜在危险。在转运过程中,由于救护车空间小,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染给护士。
1.4.3 身体性伤害
急救护士的工作就是出诊,大多数院前急救时没有担架工,在现场急救时需要把患者移至安全和适合抢救的地方,或者抬上救护车,如果在抬举过程中用力不当,很容易造成护士腰椎损伤或肌肉拉伤。
1.4.4 心理性伤害
急救护士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时间的不可预计性,即便是休息也是在待命状态,一旦遇到突发事件随时必须出发。长期在繁重和紧张的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
1.5 其他风险
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齐全;护士与患者或家属的沟通不良都容易引起纠纷。急救护士在车上的时间长,而急救车车速快等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2风险管理
2.1加强法律知识及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我国法制法规的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院前急救工作面临许多法律问题,常引发医疗纠纷。加强急诊护士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护士长利用每月一次的护士安全例会组织护士相关法律知识学习,树立法律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在进行高风险护理工作前,及时告知病人及家属其操作的目的、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配合,维护医护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3]。
2.2 保证急救物品的完好与齐全
急救药品、器材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是急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值班一线、二线护士坚持每天早上检查车上各种物品、药品、仪器性能状态并做好登记,血压计、咽喉镜、吸痰机、除颤机、监护仪等定期充电或更换,以保证诊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救护车每天进行消毒液搽拭一次,保持车况运行良好。对救护车上的抢救药物和物品做到“四定、三及时”,分管到个人,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用后及时补充,护长随机抽查,分管护士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检查,认真、准确登记各种药品及一次性物品的批号及有效期,近效期在6个月内的药品及时给予更换,检查者签名以示负责,确保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
2.3 加强急救理论及技能训练
科室制定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大型事故、火灾、车祸、成批中毒病人的抢救与预案,确保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做到忙而不乱,从容应对。科内定期请高年资医生讲课,外派护士参加各种急救护理学习班,每月进行基础操作和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一次,特别是急救仪器的使用,并进行分级考核,主管护师考护师;护师考护士的办法,达到彼此起促进的作用。除外我们还进行模拟抢救训练,与医生一起进行配合,如:气管插管术、CPR、除颤等配合训练,使医护配合默契,提高抢救成功率。
2.4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科护士长为组长,带班护士长为护理质量控制组长、院前急救护士为成员的“三级安全管理监控网络”,对院前急救护理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院前急救预案,培养护士的院前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分析院前急救护理中的问题,利用每月一次的护士安全例会时间,组织大家把各自在院前遇到的一些风险、教训、经验积极交流,对有益的一些建议或教训,不仅对当事者不予批评,还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大家个个都发言,人人有收益,避免发生重复的差错。
2.5 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高于一切的信念,保证在接警后白天3 min内出车;夜间5 min内出车。在抢救时做到沉稳、熟练。在进行一些急救措施如:气管插管、除颤等仍然需简明扼要的对家属解释,做到边抢救边沟通,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建立一个特殊事件登记本放在出诊箱内,对于需要到医院治疗而不愿到意愿者向患者或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后果,让病人或家属签字;或者确实因为病情严重不宜长途转运的病人,家属强烈要求转院的要详细向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让家属签字,以防病情发生变化而把责任推诿到医护人员身上。护理人员从平时做起,不断的学习、提高与医生、患者、家属的沟通能力。
2.6 制定转运风险预案,重视患者病情观察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转运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变化和家属的心理需求,及时解决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我科要求医护人员不管病人病情轻重都必须坐在患者身边,不能坐副驾驶座,要求每一位护士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仔细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避免扭曲、挤压、脱落、堵塞等;始终守护在患者身旁,密切观察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患者得到不间断的治疗和护理。
2.7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定期进行职业防护讲座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每个进入院前急救队的护士在岗前培训时均要接受基本的职业安全防护技能训练。在搬运患者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保持身体的正常平衡,尽可能用最大的肌肉及杠杆作用去完成工作,避免肌肉和韧带的损伤。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程序,避免被针头等利器刺伤。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戴手套预防感染。
我科通过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半年多来,全体护理人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了自觉学习业务的能力,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缺陷、缺点不回避,不隐瞒,积极交流,主动想办法解决工作中易出现、常出现的问题,对有风险的事件做到“先知道、先告知、先预防”,科室制定相应的措施,真正达到防范于未然,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明显上升,而投诉,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同时也看到了院前急救护理安全管理上的缺陷。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接受管理,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及科室主人翁意识,减少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和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有平.120急救中心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3:103,109.
【关键词】急诊急救;建设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603-01
急诊急救医学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渐渐形成的临床医学专业,也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新的跨专业的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专业,涉及多种医学专业。急救医学是一门由多专业综合的科学,用于是处理和研究各种急性创伤和急性病变,需要在短时间内,及时有效地对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意外疾病和灾伤,采取的紧急救护措施的科学。急救医学不处理伤病的全过程,是把重点放在处理伤病的急救阶段,其内容主要包括是:心、肺和脑的复苏以及因循环功能所引起的体克、急性创伤,还包括多器官功能的衰竭和急性中毒等等。此外,急救医学还需要研究和设计现场抢救、运输和通讯等方面的问题。总的来说,所急救医学主要包括的内容有:院前处理(急救中心)、医院急诊室和危重病人监护病房(ICU)三个部分,急救设备也是急诊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对急诊和急救工作的要求和期望也随之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健康,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临床医学发展是分不开的。在1979年,急诊急救已经被国际上公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果。急诊急救工作是否做到了及时和妥善对伤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预后恢复都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急诊急救工作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的标志。
1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概说
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急诊急救医学事业发展历经的阶段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五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期,第二个阶段为八十年代至今。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范围广泛、医护人员素质提高快、急救医学发展速度快,理论研究也基本适应了我国的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所需,在硬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县以上的医院,急诊急救已经配备了专用的呼救电话、人员、车辆,具备监护功能,在软件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取得了成效,相关的医护人员对急诊急救足够的重视,使得急诊急救医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主要的特点有这样几方面。
(1)专业急诊急救机构由医疗卫生部门向多功能的救护机构扩展和渗透,初步具备了能够在现场及时有效的开展对病患的脱险救治工作,具备了医学监护下的能够很好的运输病人的能力。比如装备现代化的救护车、救护飞机、医疗救护舰船和直升机等运输交通工具。
(2)专业急诊急救机构由单一的城市和地区向着若干组织联合逐步发展,初步形成了城市和地区的专业急诊急救网络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这样就适应了现代社会中人类交往所造成的频繁的特点和需求。
(3)为了旅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这也为国际紧急救援机构的发展和建立创造了条件,有了跨州跨洋远距离的急救运输,也包括参加紧急救援的商业性的组织,以我国的卫生部的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为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4)在比较全面的对现代急诊急救医学和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进行评估,这样可以给予有力的支持,有利于急救资源的发展,也加强了社会民众的急救活动和急救意识。
(5)随着灾难事故的增加也是的灾难救援医学在急救医学方面起了很大的扩充,形成了院外救援医学的发展。
(6)现代医学在学术上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主要由院外急救主要包括有医学监护运输和灾难医学,院内危重急诊急救监护医学等学科逐渐形成了现代急诊急救医学体系和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也对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我国急诊急救工作的管理模式分析
我国医院的急诊急救大多是建立在急诊室的基础之上的,在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的医院分级管理对急诊科和急救中心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就目前来看,我国县以上的医院基本都有急诊科,在大中型城市还建立了急救中心。总的来看,我国的急诊急救模式主要有这样几种:独立模式,比如北京的急救中心也称作是北京模式;行政模式,也就在在全市建立统一的急救通讯指挥中心,比如广州的急救中心也被称作是广州模式;院前模式,也就是以院前急救作为重要任务的急救中心,这种急救中心没有床位,比如在天津、南京和上海等也被称为是上海模式;依托模式,是以大中城市的一所综合性的大医院作为依托,建立急救中心。比如在青岛、郑州、重庆和海口等建立的也被称作是重庆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具备有强大的急救医疗后续力量,也充分的发挥了院内、院前和ICU等比较完整的急救医疗功能,这也是我国目前发展比较好的重要模式;指定模式,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一所当地的医院为急救中心,这在我国的中小城市和县级和区域医院比较常见;自由模式,是由各级各类的系统医院自发组织和建立的急救中心。
3急诊急救医学的未来发展研究
(1)逐步形成以城市和地区为依托的立体交叉城市交融的急诊急救网络和体系,这会缩短急救的反应时间,对抢救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要逐步发展功能完备的医疗急诊急救交通。
(2)努力加强和完善急诊急救的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要在医学教育中专门开展急诊急救的相关课程,强化专业教育,在有条件的地区专门成立急救医学研究中心,以更好的研究现代城市的急诊急救体制、加强网络运作,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方向等,要争取在短时间内研究危机生命的重病急危的院外救治工作。
(3)在城市建立急救中心时要经过充分的科学研究和论证,急救中心站是城市和地区急救工作的关键,它与社区内的急救网点构成了网络,对居民的日常院外急诊和急救以及灾难事故的救援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专业的急救机构和城市、消防、公安、交通等要进行密切的配合,紧急救援要互相支持和渗透,建立在专业医学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出现新的急救医学模式。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护理体会 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健康需救的不断增长,疾病的变化,各种意外事故及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急诊医学也随之迅速发展。而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为挽回病人生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真正地降低急救病人的死亡率,为到院内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1 临床资料
本急救中心成立于2006年6月,承担对全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重大伤亡事件实施紧急救援、指挥调度,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以及组织开展全市急救业务培训、急救医学科研等工作。中心有救护车8辆,医护人员20余人,司机9人,院前急救的救护车均安装有GPS卫星定位车载台,采用掌宽方式适时动态管理.指挥调度实行计算机受理、GPS卫星定位适时动态监控,电脑信息储存,从而使指挥调度科学准确、通畅快捷。救护车可以随时与中心保持联系,可以通过GPS为救护车指路,并能随时了解患者病情,提早做好急救准备。中心于2008年初至2008年底,共出车1498次,接诊急救患者1350例。在接到指令后,出车时间白天均在1分钟内,夜间为3分钟内。10-15分钟到达20公里内的现场,抢救成功率达97.7%。
2 讨论
2.1 院前急救护理的工作特点
2.1.1 呼叫紧急,无时间界限,护士必须随时处于应急行使状态,接到指令后迅速到达现场
2.1.2 护士要有能力护理急救各种病人,病人病种可以包括内,外,妇,儿,五科等多个专科。要有较为全面的护理知识和病情观察能力。
2.1.3 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要求果断,迅速,分秒必争,必须有熟练的各种操作技能,救护现场工作环境太多复杂,对创伤治疗护理可能导致感染,必须加强无菌操作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2.1.4 抢救中,所有用药均依据医生口头医嘱,护士必须保存用药后的空瓶,以备查询,记录。如情况许可,应做好抢救记录,另外护士有责任维持良好的救治环境,随时解决病人的需要。
2.2 影响院前急救工作的因素
2.2.1 人员数量不足,组织结构不合理
2.2.2 救护车辆状况不佳
2.2.3 急救药品,医疗设备不全
2.2.4 医护人员力量薄弱
2.2.5 全民缺乏急救意识
2.2.6 120指挥系统调度人员的交通路径不熟悉
2.3 院前急救护士的基本要求
2.3.1 掌握基础和高级生命急救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技术
2.3.2 掌握常用急救药物的作用机理,应用剂量及观察要求
2.3.3 掌握院前急救中病人常见急诊的病因,病理,症状和使用,能熟练配合医生完成现场救治工作
2.3.4 掌握救护车内所有设备的使用技术,如除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
2.3.5 在执行抢救任务中,必须服从统一命令,不得擅自脱离岗位,随时解决病人的需要
2.4 院前急救的护理程序
当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是对病人进行体检,再进行护理措施实施,后转运和监护
2.4.1 护理体检
2.4.1.1 生命体征的判断
(1)判断意识 用压眼,呼叫,轻拍的方法;
(2)扪脉搏 扪及桡,A搏动,提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80mmHg
(3)测呼吸 节律,频率;
(4)测血压
(5)摸体温 触摸病人体温,肢体,有无冰冷,发凉,发汗,花纹;
(6)瞳孔 大小,对光反射,对称情况。
2.4.1.2 自身检查 根据病情对病人头颈部,胸,腹,骨盆,脊柱及四肢进行检伤。
2.4.2 急救护理措施 在初步体检后,护士应协助医生对病人进行急救处理,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包括给病人合理舒适的和观察维护生命体征的平稳等。另外,为烧伤,创伤病人松解衣服,协助电解颤EIG检查,也是必须要有的
2.4.2.1 病人的放置 对于轻伤或中重度病人,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护士将病人扶置成:平卧,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两种可以使病人最大程度的放松,并能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的发生。
2.4.2.2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在转运途中,病人躁动,改变时,发生输液故障的几率低
2.4.2.3 对病情需要时,应松解或去除病人衣服,如病人重危,情况紧急,可直接剪开衣服争取时间
2.4.2.4 给予初步的清创,加压,包扎,止血后,抬上救护车转运
2.4.3 转运和途中监护
2.4.3.1 转运技术 搬动病人脱离危险区可采用抢运法,换扶法,手座法,担架使用
2.4.3.2 途中临护 病人进入救护车,救护人员要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对病人实施生命支持和救护
(1)心电监护,注意心率,心律,如有心率失常应与医生进行处理
(2)供氧及机械通气
(3)保持静脉通路畅通,一般急救性静脉通路要在上肢使药物尽快到达上腔静脉至心脏
(4)无菌操作技术,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达到医院内的无菌操作要求,护士要注意维护抢救环境,人员流动,谈话,带好帽子口罩,一份无菌药品一人用途中要注意观察神态,呼吸,脉博,血压,简要记录病情及急救药物,便于交接。
3 总结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中的最前沿阵地,搞好院前急救护理是可为挽回病人生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真正地降低急救病人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为病人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在院前急救护理中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六个环节:(1)接好“120”电话,迅速调度;(2)争分夺秒出车;(3)确保通迅畅通,以便在途中联系患者及通知网络医院做好接诊准备;(4)准确进行病情判断,采取最佳的抢救措施;(5)及时准确记录完善护理文件。因此,我们只有扎实工作,积累经验,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急救护理事业,挽救更多急诊病人的生命。
参 考 文 献
[1] 周秀华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龄,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5月第2 卷 第5B期.
关键词:急救护理 作用 特点 要求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6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49-02
护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护理实践,急救护理就是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并伴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除此之外,急救护理又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院前急救护理、院内急诊护理及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为主要内容。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将正确的诊断及治疗与优良的护理工作结合起来,是取得良好急救医疗效果的基本保证。
1 急救护理工作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中的重要作用
1.1 急救护理是急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对各种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方面。护土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最多、最直接,急诊护士往往是急、危、重症病情的最先发现者或知情者,因此,急救护理水平和急救护上素质的高低可直接影响到急救工作的质量。
1.2 在急诊医疗工作中,接诊、分诊、就诊、留观、抢救等,都有护理人员参加,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如何与医疗质量有密切的关系,护士能否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是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的关键,所以,急救护理队伍必须过硬的队伍。目前,急救护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专业,为使这门专业更加成熟,急救护理工作应采取相对固定的模式,并要求从事急救工作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急救技术水平和高度责任感。急救护理人员在急诊工作中,既是医师的得力助手,也是急救的组织者之一。因此应重视和加强急救护理和护理管理工作,使急救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及重病监护病房中,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3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院前出诊准备、现场紧急救护、转送及转送途中的救治监护三个部分,这二个部分紧密衔接,构成了院前急救的基本护理工作程序。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对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以及制定院内的后续抢救及治疗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急诊科是医院接收、处理患者的窗口,在急诊科最先接待患者的是护士,故护士必须有全面的医疗护理知识,了解各种急、危重症的临床特点,熟练掌握抢救技术,在医师还未到达之前,即予以相应的处理,做到分秒必争,在急症患者和危重患者的抢救和观察治疗中,认真做好急诊患者的分诊,切实加强抢救工作、严格查对,正确迅速地进行治疗,除进行基础护理、执行医嘱外,还要求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这对提高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是危重患者最直接、最重要的管理者之―,医师所得到的关于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是否需要修整治疗方案的大量信息,都来源于护士的监护分析和观察资料。因此,要求重病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及业务素质、以胜任其工作。
2 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急救护理工作特点包括现代护理工作特点和急救护理工作特点。
2.1 现代护理工作的特点
2.1.1 既强调整体观念,综合性护理,又强调细致的分工及专职专护,同时也是两者的结合。
2.1.2 现代护理在医疗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在迅速改变看护士单纯地执行医嘱的状态,护理工作从医疗工作的从属地位变成了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紧密配合和协作的关系。
2.1.3 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突破了单纯生活照顾的狭隘观念。护理科研的发展,对护理工作的科学技术性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的知识广泛应用于护理实践。
2.1.4 现代科学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护理技术领域,它不仅改变了许多护理工作中繁琐的操作方式,也使护理工作逐渐向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的方向发展。更主要的是,让护理人员接触、了解和应用了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激发了广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并通过实践和努力,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2.2 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
2.2.1 急,急诊患者病情绝大多数为急、危、重症,一切急救护理工作都要突出一个“急”字,必须分秒必争。因此,要求急救护理人员要做到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同时要有良好的体魄。
2.2.2 忙,急诊患者病情变化快,就诊人数多,尤其是发生意外灾害时,要承担大批伤病员的抢救护理工作,急救护理工作十分繁忙、辛苦,又复杂多变,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要求急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2.2.3 多学科性,急性患者病情复杂,常需多专科医护人员的协作诊断,因此要有高效能的组织指挥系统和协调体质。
2.2.4 强化无菌观念,由于多数患者是初次就诊,其中可能有传染病患者,易造成交叉感染,故要特别强调无菌操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2.3 急救护理工作的要求。急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急救护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增强工作的责任心,改善服务态度,改进医疗作风,遵守岗位责任制,认真执行医嘱,严格实行交接班制度及各项护理核对制度,严格执行办理操作常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护理表格的书写工作。
依据三级护理原则和急救护理工作和特点,每个急诊患者的护理过程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病情的分析判断;二是拟定护理计划;三是实施护理计划;四是对护理效果与质量的评价。加强重病监护护理和基础护理,提高急救护理工作水平、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急救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以救死扶伤入己任,不断提高急救护理工作质量,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在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同时,还应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
针对急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必须做到明确护理的功能,确立护理组织,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急救护理管理的任务就是要针对现代急救护理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合理的模式及可行的制度,充分调动护士和患者的积极性,使护理工作更好地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急诊护理;难点分析;对策
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对急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急诊患者不同于门诊和住院患者,由于其发病急、病情重、不确定行因素较多,为急诊护理造成许多困难。但是急诊护理是急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对急诊护理工作中的难点采取相应的对策成为急诊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1.门诊急救护理的难点分析
1.1护理操作的难点
急救护理工作面临的直接难点是医疗操作的难点。护理过程中难免要实施紧急医学措施,但是无法预料的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无过错输血感染、输液反应、过敏反应以及患方延误诊疗时机等因素可直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这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为急救护理过程的医学措施的操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1.2时间急、任务重
急救中心急救具有任务紧急、随机性强、流动性大、病种多样以及病情复杂的特点[1]。几乎所有的急救工作都是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的过程。急诊护理过程中,由于某些护士因临床经验欠缺、急救技术不熟练、沟通技巧欠缺等原因,易出现护理差错与纠纷。有时大批伤员的转入,护理中可能出现对重危伤员的照顾不周密、评估不全面、未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等问题,影响救治效果[2]。
1.3无主急救患者
某些急救患者来源于交通事故发生后被人遗弃路旁的患者或病倒在路旁的流浪乞讨者,多数身份不明。加之此类患者被送往急救中心时多意识不清醒,故无法及时获得详细的病史;无法联系到其亲友,无法落实患者真实身份,为抢救工作造成不便。同时,由于身份不明确,医疗费用由医院垫付,会为医院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3-4]。
1.4与患者及家属交流的难点
突如其来的威胁发生后,患者和家属往往焦虑不安,情绪溶剂激动。他们求治求愈心切,言辞易激烈,此时是发生医患冲突的高发期。患者与家属接受的教育参差不齐,有不同文化素养,并且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困难加大,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也会上升,对急救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2.门诊急救护理的对策
2.1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急救护理工作中医疗操作的难点,要求护理人员要随时更新知识,逐步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以及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培养和提高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是应对急救护理工作操作难点、为急诊病人提供有效的安全护理的根本保证。对在职人员进行持续的基本技能和抢救操作技能的训练,加大考核力度,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业务与道德素质,使急救护理人员在理论上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以满足急诊护理工作的需要。
2.2加强制度管理,为急救工作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
急诊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是长期以来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医疗安全管理的有效规章。实际工作中,抢救设备的检查、维护一定要责任到人,保证急救设备、药物、器械完好,建立规范化的急救流程,为急救工作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从而为抢救患者的生命争取更多的时间[5]。
2.3增进医患交流,医护人员提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
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医患交流是医学诊断和医德教育的需要,也是减少纠纷的需要。急诊护患关系的特点是建立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1]。患者或家属极易因医护人员工作中极小的疏漏而引发纠纷。为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医护人员注重提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同时一定要调整个人情绪,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突出急诊服务,尽量做到理解与沟通相结合,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对处于昏迷状态、生命垂危的患者且无家属陪伴时,医护人员必须遵循“救死扶伤”和“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则,无法提供详细病史时,有灵床经验丰富的护士责任,根据病情变化以及临床经验积极处理威胁其生命的危险,制定医疗方案。
2.4增强法律意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
鉴于急诊护理工作的难点,作为急诊医护人员不仅要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同时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应定期学习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法》等相关的法律条文[1],增强法律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另外,急诊医护人员增强服务意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
3.小结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科病人的复杂性,医护人员在从事急诊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对急诊护理工作难点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尽最大可能地抢救患者的生命,维护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2]李作娟,陈晓霞,李先珍,等.院前急救4983例护理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112-113.
[3]阎成美,翁庐英,李妮.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47.
家人突然患病,你立即按下了一个电话号码——120,就此付出了一次关于生命的委托。你是多么希望急救车载着白衣天使飞驰而来,留住亲人最后的生存机会。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委托都会被珍视,所有的希望都能被实现。最近出现了太多这样的新闻:湖北一男子连拨打镇、县两级急救电话,病重的母亲仍然在苦等中去世;重庆一名孕妇临盆打120被拒去世,工作人员不派车的理由是下雨天路不好走;北京一辆急救车拉着意识不清的病人,连跑5家医院却因没床位而无法得到及时抢救……
于是,一系列的悲剧上演,每个人都被迫想象着亲历其境,因为每个人都可能遭遇这一切。于是有网络媒体总结:“对于至今仍旧缺乏强制性法律规定的中国急救管理而言,由于受到体制、天气、交通、车况、协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患者打了120能否救命,恐怕只能是自求多福。”
这是一场场对中国急救体系的悲剧性检验:暴露出我国急救能力薄弱的问题,令整个中国院前急救体系备受质疑:急救机构的医疗能力、设备是否足够支撑我国庞大的人口需求?
《方圆》记者调查显示,即便在作为首都的北京,医疗设备保障和人员素质都相对较高,急救能力依然显得短缺。
“即使120、999同时存在,仍未满足需求”
中国急救事业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比如当时的北京有负责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四个巡回医疗组,但各级政府尝试建立现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确实从八十年代才真正开始。
以北京为例,位于北京前门西大街的北京急救中心前身为北京市红十字急救站,它最初由中国和意大利两个国政府共建,由意方提供数百万美元的赠款和42辆救护车。1988年3月25日北京急救中心正式投入运转,同时启用“120”急救电话。
北京急救中心最初分设院前急救和院内医疗两部分,2005年,中心实行部分功能转型,撤销了院内医疗功能,关闭了急诊抢救室和病房,将全部医疗力量转向院前急救,目前,中心主要承担120指挥调度、日常医疗急救服务和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急救网络建设与管理、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四项任务。
由于急救中心的职能是向100万人口以上区域提供院前院内急救服务,因此,它的机构设置一般在各大中城市,并由当地的卫生局直辖。急救中心一般由一个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和分布在城区和远郊各处的急救网络网点组成。
在中国的城市中,只有北京同时存在着北京市急救中心(120)和北京红十字会急救中心(999)两大救助体系,他们分别隶属北京市卫生局和北京市红十字会。
北京急救中心宣传处主任李坚韧告诉记者,由于北京急救需求非常大,即使120、999同时存在、发展这么多年,市场也未饱和,两者应该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但就急救规模和工作量来说,120还是主体,120大约占到北京急救市场的六、七成左右。
目前,北京市急救中心(120)现有车辆400余辆,已经设立200多个急救点。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999)现有急救车辆203部,急救站点130个。
国际上通常有每万人拥有急救车数量来参考衡量当地急救力量。目前,中国的标准是5万人/台、急救能力低于俄罗斯1万人/台、以色列6700人/台。
“即便不包括流动人口,北京现有2000万常住人口,至少需要400辆救护车,这并不是说你有400辆车就完事了,50000比1的指标,是指这400辆救护车要随时处于待命状态。车辆需要周转、检修,所以北京实际要配备的救护车数量,肯定多于400辆。”北京市急救中心宣传处主任李坚韧说,作为全国急救体系建设最好的北京市,其急救能力也是达不到正常要求。
“120的呼叫满足率也只有80%,十个呼叫电话有两个得不到车。其他地级城市县级城市连50%都没有。”北京急救中心科教办主任张进军告诉《方圆》记者。
为此,急救机构也尽量想办法节约急救资源,譬如120和999共享一个院前医疗急救联合指挥调度平台,该平台可以汇集双方每日值班信息和基本数据,还可以显示双方急救站的位置,救护车辆状态等信息。
急救难达“白金十分钟”
充足的救护车,只是满足急救能力的纸面上数据。要想挽回更多的生命,“时间”是更为精准的衡量。
“从急救车反应时间看来,中国的急救力量也有不少差距。急救存在‘白金十分钟’,因此从患者打电话到救护车送来,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李坚韧介绍。病人突发疾病的第一个小时在医学上称“黄金一小时”,在这个时段病人如能得到很好护理与急救的话,生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其中尤以病人发病到120急救车到来的约10分钟内最为关键,被称作“白金十分钟”,如果病人得到正确的护理,情况会更好。
对于出车时间,我国目前并没有强制性法律规定。北京市急救中心的规定是2分钟,这个时间由司机来把握,如果超出,当事车辆的司机会被直接调离岗位。但是,出车时间并不等于达到时间。
2003年发改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中,将达到时间规定为15分钟之内,但这个标准很难达到。
北京的急救网路站点的服务半径在3.5公里左右,以急救车25公里时速计算,路上大概耗费10分钟,这不包括前期调度和接抬病人平均花费的3分钟。“在北京,10分钟内达到率的不到30%,平均14.5分钟,而在日本平均到达时间只要6.18分钟。”张进军说。
因为在北京这样的大型城市,还必须面临堵车的风险。12月10日,北京市急救中心的医生王雨竹在微博中记述了她一次跟车,从急救现场到医院不到3公里的路上,足足走了40分钟,“眼睁睁看着一个生命在我面前逝去。”
除了堵车,急救机构本身的体制不畅通,也使得麻烦重重。李坚韧说,“北京急救中心400余辆救护车中约有一半直属北京市急救中心,另一半在权属上归各区县,但市急救中心对各区县救护车只有业务上的指挥权限。 这个“指挥权限”有时会影响全市救护车的整体调派。”
12月10日,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表示,《北京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正在制定当中。条例中拟规定,如果急救车辆正在紧急救援、转运危重症患者,应享有道路通行优先权,阻挡急救车执行急救任务的车辆或将遭受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如病患死亡,还将被追究法律责任。据了解,2007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就已经将急救立法列入五年立法调研计划。
被恶意占用的急救资源
急救资源一方面极其匮乏,另一方面被恶意占用和浪费的情况也非常多见。据了解,北京急救中心日均受理电话5000余次,但真正出车仅800余次,更多的是骗车、骚扰和无声等恶作剧来电。
“北京市每天都有两百辆左右的急救车跑在路上,但有时患者在救护车到达前就自行去医院了或者病情缓解了,甚至是报假警,导致每年都有近千次的空车往返。”北京急救中心的随车医生李贝说。
“喝酒的,崴脚的,十三、四岁小男孩打完篮球肚子疼,类似于这些非典型的急救用车把我们的资源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李贝说医生没有权力说不,基本上对患者有求必应。但是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急救中心的急救资源都被这样的一些恶意电话所耗费的话,会威胁到另外一些真正需要救治的人。
北京急救中心医生王雨竹认为,应该在法律上给调度医生和急救医生说不的权力,对于一些非急救用车,可以说暂缓或者不去,既减轻了院前急救的工作负担,也相当于给了其他患者生的希望。以法国为例,它的急救部门一年也要接100多万个电话,如果调度人员觉得患者不需要急救车就会给一个全科医生打电话,让他来处理这个病人。但北京的情况是,除了急诊抢救的、出院回家、做检查的,各医院之间病人转送的,都呼叫来120。“一般的转送病人工作由其他的社会医疗机构来负责就足够了,120系统应该只负责顶尖的重症抢救。”
急救资源联网是当务之急
“目前,急救体系最迫切需要强化的还是硬件建设。”张进军认为,没有足够的急救资源,更多的“急救不急”导致的医疗事故还会涌现。
他认为要做好急救网点、医院急诊、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等三个方面。以北京为例,要达到急救“白金十分钟”要求,应该有600多个人、车、设备俱全的急救网点,而目前仅200多个。(一辆救护车的标准配备包括四个人:司机、医生、护士和担架工),目前120急救网点90%以上是与医院合作的。“实际上医院对120急救的需求低,老百姓的需求高,而老百姓在社区。也就是说,我们的很多网点并没有建在最需要的地方。
对于医院急诊,张进军呼吁,“凡有接诊能力的医院均不能推诿,并要先救命后收费、先救治后检查、先急诊后专科的接诊原则。”此外,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信息的实时动态无缝对接也很迫切。
2012年11月11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于莺发表了一条微博称,一辆120急救车拉着意识不清的病人,连跑5家医院,都因急诊科爆满,没床没设备而无法及时抢救。网友疑惑:为何在信息化突飞猛进的今天,各医院的急救床位状况还不能信息化、无法共享?
李坚韧也期盼北京市能建成急救资源联网,系统一旦建成后,可以动态反映各医院急诊床位、设备使用情况。“一方面,让急救车获得即时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卫生部门掌握急救资源的动态利用情况,做到更合理的调配、补充。”
不过近日,北京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也向媒体坦言,“急救资源联网”短期内实现确有困难。有专家认为医疗机构资源难以统一调配的原因在于北京的医院系统派系繁杂,五花八门,既有北京市卫生局和区卫生局下属的医院,也有卫生部等各个部委的,还各个军队的,各个高校的,而北京急救中心只是一家隶属于北京市卫生局的处级单位。
张进军认为,实现急救资源联网建机制前提是要实行急救体系内的一体化垂直管理。张进军告诉记者,“目前,除了999系统,单属于120系统的救护车,就分属于北京急救中心、区县政府(卫生局)、部属单位、厂矿单位,必须从体制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关键词】灾难医学;急救;组织的方法;实施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R1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58-01
医学的内容学习起来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一门科学技术,同时医学的分支也非常多,包括急诊,门诊,还有各个不同的科室,不能说哪一个最重要,也不能说哪一个最有用,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急救肯定是所有治疗中最紧急和最有效的一门医学技术,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急救中的灾难医学的内容,当发生灾难和突发事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拨打120,但是医院究竟是怎么样处理急救这门技术的呢?在病人没有被送往医院的时候,医生和医院又该对病人做出怎样的准备呢?这就涉及到本文所介绍的内容,灾难医学急救的组织和实施了,组织和实施是一个全面而有效的准备工作,也是对病人和医院的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1 灾难事件医疗救治的组织准备
灾难医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了准备、组织、实施、和一些具体技术细节。这一项工程的完成,需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的共同努力。其准备包括思想认识上的准备、组织计划的准备、物资的准备、技术力量的准备等。
1.1 思想认识上的准备
作为担负急诊急救任务的医院急诊科应该树立永远都是战备值班分队的思想,随时都要准备应付突发事件。应该在第一时间内至少做两件事:第一,尽快将事件简明扼要上报有关领导和部门。第二,在尚未得到上级指示和答复之前在其职权范围内迅速组织急救力量。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平时不断强化和训练加以养成。
1.2 组织计划的准备
组织好和计划好一个事件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万事开头难,好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灾难急救前的准备工作,为后面的处理灾难做好一个开头。
1.3 物资的准备
俗话说的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医学技术都离不开设施设备齐全和物资的充裕,我们的治疗离不开医学物资的补充,我们需要对手术和治疗及时的延续病人的生命,这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我们应该事先准备好的,物资是一个手术的必备弹药,是必不可少的。
1.4 技术力量的准备
灾难事件发生后,各级各类人员和各单位之间组织协调非常重要。灾难发生后一般是由政府临时组成一个抢救领导小组负责抢救的组织领导工作。该领导小组的工作为宏观指挥、原则指导。
2 灾难事件现场医疗救护的组织
首先,灾难伤害的院前救治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之一。灾难事件发生后事件现场的混乱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单就医疗救护而言,往往是接到通知和得到消息的多个医疗单位和院前急救组织的救护车到达现场后,纷纷把伤病员运往医院。救护车到达现场多是起转运伤员的作用,没有单位在现场开辟抢救场所,没有人对伤员进行统一现场分检和采取紧急救命措施,很少有人在现场进行心肺复苏。
其次,灾难事件医疗救护的现场组织应该根据预案进行。预案包括指定灾难发生时哪些医院接收重伤员,哪些医院负责轻伤员的处理。一旦灾难发生,在政府的抢救领导小组尚未组成之前,负责对灾难救治进行组织协调的医疗机构应在第一时间内介入抢救的组织协调,而各医疗单位按照预案自觉进入抢救工作。
最后,不得不提的一点是,交通问题在现代医疗创新的路上也是一个比较难以攻克的难题,现在大部分的城市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交通问题,这是我们短时间无法解决的问题,当救护车在路上行驶的时候,如果遇上了交通堵塞,那么就很有可能耽误病人的治疗和病情的控制,因此,我们在路上应该尽可能的让救护人员优先,生命最可贵。
3 灾难事件的医院急救的具体实施
灾难事件的类型包括恐怖活动(投毒、纵火、爆炸)、生产生活中的意外(爆炸、火灾、楼房垮塌、误食毒物等)、交通事故(坠机、火车出轨、轮船沉没、道路交通事故等)、自然灾害(地震、台风、山体滑坡、龙卷风等)、战争等。这些情况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导致大批人员伤亡。对任何一个医疗单位来说,在短时间内处理大批量的同一类病人,人力物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医疗力量不能够照顾到的时候,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自救,这样可以很好的帮助医院的急救紧张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以尽可能的挽救我们的生命,这也是灾难医学急救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组织计划,我们要号召民众都要有这样的一个意识,不能光等着医生的急救,我们要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自己救自己。
4灾难事件的创伤救治的组织和实施
培养创伤救治的专门人才是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关键。灾难事件导致的创伤类型包括:挤压伤、坠落伤、火器伤、爆震伤、烧伤等,而且常为多发伤或复合伤。这些都是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创伤类型。医院在这类灾难事件发生的时候,应该准备足够的人员来进行包扎处理,这类创伤往往有着很严重的外伤,因此,药物的充足保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
培养创伤救治的专门人才和队伍是灾难医疗救护的基本要求。应选定以创伤救治形成规模、又有教学经验的医院或急救中心作为创伤救治培训基地,各单位选派有外科手术基础的骨干进修、学习,参与创伤的救治。当然,在平时的宣传治疗活动中,我们应该宣扬一种保护自己的安全意识,并且教会人们一些最基础的急救措施,为以后可能发生的万一做准备。
5 结论
国内灾难事件发生后,参与抢救的医疗单位由子经历过事件,会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目前我们往往是报喜不报忧,抢救过程有没有不足很少有人去总结。事件结束后各单位都会有一个表彰总结大会,对事件中的好人好事给予表扬。但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们对灾难医学严加组织和实施所想要的结果,我们希望每一个接受治疗的人都能够平安康复,我们希望将灾难医学急救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做到最好,因为,这对医生的急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