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诊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急诊疾病护理常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诊疾病护理常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急诊疾病护理常规

第1篇:急诊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关键词】 急诊危重患者; 抢救; 全程护理服务

doi:10.14033/ki.cfmr.2016.31.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1-0076-0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whole course nursing service in critical patients emergency treatment.Method:75 cases of critical patients treated in the author’s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4 to March 2016,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ventional nursing service group (37 cases) and whole course nursing service group(38 cases).The following index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1)the successful rescue rate and satisfaction;(2)triage time,in and out of the emergency time;(3)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Result:(1)successful rescue rate and satisfaction of whole course nursing servic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ventional nursing service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Emergency critical patients; Rescue; Whole course nursing service

First-author’s address:Putian First Hospital,Putian 351100,China

当前,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交通发展,因器官突变或交通事故等所致急诊病例逐年增多。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危急,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和护理,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本研究就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全程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的对象是2014年1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5例急诊危重患者,将收治的患者S机分为常规服务组和全程服务组。常规服务组共3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23~80岁,平均 (43.73±5.12)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16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意外创伤6例,其他3例。全程服务组共38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24~80岁,平均 (43.18±5.24)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16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意外创伤7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上述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服务组抢救中采取常规护理服务,在患者进入急诊室后根据常规急诊流程做好相关急救护理工作。全程服务组抢救中采取全程护理服务:(1)加强联系。强化120急救车跟急救中心联系,掌握急救车动态、接诊情况,并快速协助急诊医生做好院内抢救和药物准备。(2)准备工作。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快速分诊,并根据患者病情差异安排不同急救室和医生,对于Ⅰ类和Ⅱ类患者应立刻安排抢救。在接到分诊通知后应快速安排抢救常用仪器、设备和药物。(3)高效抢救护理。急诊护士配合医生做好患者抢救护理工作,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取安全适当的卧位并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道、采血化验、床旁仪器检查等,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4)监护护理。根据监护室规范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观察意识、瞳孔、精神状态、肢体活动度及各项生理指标。注意做好患者基础护理工作,如翻身、保持皮肤干燥清洁、维持管道通畅、做好消毒杀菌工作等,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5)交接工作。在患者病情稳定护送入病房后,急诊护士跟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交代患者生命体征、各管路、用药、皮肤完整性等有关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抢救成功率、满意度;(2)分诊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3)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总分为10分,满意度评价高于9分代表非常满意;满意度评价7~8分代表比较满意;满意度评价低于7分代表不满意。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1]。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满意度比较

全程服务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服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658,P

2.2 两组分诊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全程服务组压疮、交叉感染等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服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危急,救治不及时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同时,患者因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或意外,可能存在极大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也可影响抢救效果,因此,需积极做好抢救护理工作,强化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做到争分夺秒,全力以赴[2]。

传统急诊危重患者抢救多采取被动接诊形式,无充足准备时间和信息对患者进行及时分诊,可能导致抢救工作无法及时实施而影响病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服务改革进一步深化,传统急救模式也发生了转变,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出现了新型急救护理模式[3-4]。

全程护理服务是新型护理模式之一,为患者提供专业化、全面化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尊重患者个人隐私和人格尊严,体现了人文关怀思想。全程护理服务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护理的缺陷,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全程监控的方式进行护理,从接到急诊电话到患者病情稳定全程,采用有效通知、及时做好抢救准备、开通绿色通道等方式进行高效护理,为临床提供更多有用信息,做好抢救准备,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5-6]。全程护理服务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贴心护理服务,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护患和谐关系的建立,可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全程护理服务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提高责任心和主动性,主动做好抢救护理准备,并注意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各项护理操作中时刻以患者为中心,将抢救放在第一位,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7-8]。

本研究结果显示,全程服务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满意度显著比常规服务组高,分诊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显著比常规服务组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常规服务组低,说明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全程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p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淼,段峰.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全程护理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4):192-193.

[2]钱琼.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433-1434

[3]李梅.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全程护理的应用意义研究[J].心理医生,2015,21(9):119-120.

[4]赵洪秀.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4):209,212.

[5]刘艳.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8):166,168.

[6]刘瑛,沈红.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0,9(8):36-37,74.

[7]吴美娜.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5):669-670.

第2篇:急诊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湖南冷水江417500)【摘要】目的 探讨对急诊科采用整体护理模式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5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观察组接受急诊科整体护理,对照组接受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满意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76%),观察组的不满意率(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满意率(24%);结论 急诊科整体护理模式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

【关键字】整体模式;急诊;脑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27-01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的疾病,它可以是脑血管突然血栓形成,脑栓塞致缺血性脑梗塞,也可以是脑血管破裂产生脑溢血,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失语,精神症状,眩晕,共济失调,呛咳,严重者昏迷及死亡,临床上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此病多为急诊科的常见急重症,其中脑出血居多,急性期还可并发很多并发症,其死亡率和伤残率均高.据我国近年来的统计表明[1],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居第2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治和优质的护理对脑血管疾病患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在急诊室内应采取整体护理措施,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我院急诊科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了整体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汇报如下:1、一般资料:所有资料均选取2009年7月~2011年4月我科室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15例,年龄41~85岁,平均62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后核实,符合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其中脑出血31例,脑梗死19例。有高血压病患者41例,有意识障碍29例,意识模糊7例,其中昏迷5例,嗜睡8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无明显差异。(P>0.05)。1.2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而观察组采整体护理措施,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1.3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效果评分比较3.2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具有显切口感染著差异性(P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一整体护理在我国已广泛开展。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心需要,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护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指导思想[2]。但急诊科因开展整体护理存在一定难度,再加上普遍认为急诊护理工作重点应放在治疗抢救上,使急诊科成为开展整体护理的难点和盲区,落后于医院其他护理单元[3],通过我科实践证明,急诊科完全可以运用整体护理,且在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鲜继淑等.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J】,2004,20(3):20[2]徐萍.整体护理模式在手术室应用的护理体会,中国现代医生【J】,201O,48(18):68.[3]曾丹等.整体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探讨【J】现代护理,2002年,12:979-980

第3篇:急诊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急诊救治、护理急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现行诊疗、护理常规,制订急诊救治急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选择102例急诊患者,依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02例)和观察组(102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进行急诊救治和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依据设制临床路径实施救治、护理。结果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救治、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护理质量、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急救自救技能掌握程度、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等显明显提高,并发症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推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CNP)救治、护理急危重急诊患者,可有效提高危重急症患者的抢救效率及综合医院的护理急救能力。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 急危重患者; 急诊一体化急救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01-01

临床路径是针对特定群体以实证为基础制定的日程计划表,为患者提供有序、有预见性的医疗护理服务。临床路径在许多国家已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1]。急诊接诊危重患者的最大要点是迅速、准确、及时抢救威胁患者生命的问题,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肢体障碍等严重

并发症的发生,极大的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急救诊治水平、护理服务质量等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极大[2]。我院急诊科自2011年起针对急危重患者的特点,参照、制定、实施了科学、严谨、规范的急救临床护理路径,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2月至2010年3月我科院前急救共收治204例危重患者,年龄20~105岁,参照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急诊医学》中院前急救病种[3]:其中心肌梗死50例,急性左心衰竭19例,严重创伤53例,脑梗塞34例,脑出血4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8例。按就诊时间先后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2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7.5±1.8)岁,采用常规的救治方法;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9.3±6.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制定急诊一体化救治护理的临床护理路径 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实施管理小组,拟定临床急诊分诊、出诊、抢救等护理临床路径表格,并设置健康宣传、疾病相关知识测试表、护理满意度问卷等表格。

1.2.2人员培训 实施前,对相关人员进行路径实施内容、急救技能培训、模拟实训,规范护理行为,使每人对路径的实施步骤均熟练掌握,详细记录、描述。

1.2.3实施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急诊护理规范进行急抢救、护理。观察组:出诊组护士接诊患者后,急救组护士的按路径的指示进行救治护理,每人次抢救结束后,由各组长对该次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成功、有无并发症、满意度、家属或患者的意见等各项表格内容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经正态检验为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内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实施临床路径后两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抢救成功、并发症发生及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急救停留时间、抢救成功、并发症发生及

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X±s)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测评比较,见表2。

表2 2组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

U36.68P<0.01

3 讨论

临床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是针对特定群体以实证为基础、以计划表的形式辅以形象的图标,为患者提供有序、有预见性的护理服务;与传统护理模式不同,急诊临床路径的制定基于急救临床实践,并经多学科共同拟制,与常规急诊护理模式相比,具有多功能和作用,强调团队的协作、增加患方的介入,使得急救护理更加整体有序,明显提高急诊工作质量。

3.1 在本次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根据路径表格有计划、快捷地实施护理急救措施,如接诊危重患者后,先抢救、后登记挂号,同时开放绿色通道,通知相关科室,并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救治、护理、分诊,救治过程流程规范,各人职责、分工明确,互相合作,有效保证了急诊绿色通道的通畅性,提高了抢救效率和患者的生命质量,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后续治疗和手术机会,护理不再是盲目机械执行或等医生医嘱后实施治疗与护理,而是有计划、快捷、高效的实施抢救措施,规范了救治流程,[6]。同时在实施中当目标发主偏移标准后,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对症处置,避免由于等待医嘱造成延误治疗、或护理工作繁忙、换班、能力水平不均及疏忽所致误差,做到合理、准确、持续观察病情,使患者从接诊到急救处置、完成治疗检查等时间比实施急救常规护理的明显缩短,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救治水平,保障急诊护理安全。

3.2 增进护患交流,提高护理满意度CNP使护理人员主动与病人沟通,增强了病人自我护理和意识的能力,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和急救技能,主动参与到护理过程中,形成主动护理和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4]。由于从接诊病人到急救处理结束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完成各项治疗、检查,把病人的等待时间降到最低,加快了病人的康复使患者及家属的精神负担及经济负担都大大的减少。同时临床路径工作由医生和护士共同承担可保持医护健康教育的一致性,避免与医生的告知制度内容重叠,明确护士的职责范围,加强与医生的分工合作,规范了操作程序,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使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有很大的提高。

3.4 临床护理路径实施,使抢救和检查所需的时间比以前明显缩短,让病人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治疗和护理,加速病人术后康复进程,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浪费,增加经济效益和病人满意度。提供具有强竞争力的“快、好、省”服务[7]。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拓宽医疗市场实施CNP使医疗、护理优势互补,规范诊疗行为,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以缩短了病人住院日期,节约医疗成本,减少住院费用,以最低廉的收费让病人获得最佳医疗服务,病人满意度上升。“安全、优质、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品牌效应吸引更多患者就医,有效改善医患关系,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为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5]。

综上所述,在急诊一体化救治危重症病人中应用CNP是可行的,它可以提供持续性、科学性的医疗护理,使护理工作达到迅速、准确、安全,进一步提升急诊抢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邵孝金共.急诊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4:433―463.

[2] 卢青.程序化院前急救护理. [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7(6):275―276

[3] 徐慧梁.上海市1991-1995年院前急救病种分析.急诊医学,1997,(6)3:181-183.

[4] Cheah j.Clinical pathways―an cvaluation of its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care in an acute care jeneral hospital in Singapore[J].Singapore Med j,2002,41(7):335―346

[5] 郭锦丽,天江华,李佳慧.骨科临床护理路径表的设计及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12A):2124.

第4篇:急诊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重症急诊患者的病情较差,不稳定,易出现反复情况,给予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压力,心理极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慌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预后,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因此,临床护理相对于患者至关重要[1-2]。本文结合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对重症急诊患者的不同护理效果比较,探讨心理护理在重症急诊患者护理应用的重要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重症急诊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45.3±2.5)岁,疾病类型:肺部感染6例、心血管疾病6例、重症外伤9例、脑血管意外5例、急腹症3例,其他1例;观察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5.2±2.4)岁,疾病类型:肺部感染5例、心血管疾病7例、重症外伤8例、脑血管意外6例、急腹症2例,其他2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给予患者进行血尿常规、营养补给、健康宣教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内容为:①重症急诊患者发病急、变化快,患者产生出血、呼吸困难、休克等严重症状,极易产生不良心理情况,护理人员应立即对患者进行心理疏解,稳定心理状况,防止其恶化。②全面了解患者病况,主动与患者沟通,建立互信关系,引导患者进行倾诉,了解患者心理真实情况和想法,针对其心理情况进行对应的疏解。③为缓解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和成功案例,提高患者的自信心。④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降低不良心理情绪的产生。⑤对家属进行相关工作辅导,和家属一起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积极心理状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护理满意度判断标准:满意度总分为100分,超过80分表示满意,60-80分表示基本满意,低于60分表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各项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之间相比,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改善程度要好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8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重症急诊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疼痛等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患者病情变化快,极易对身心产生严重的压力,进行产生严重的焦虑、恐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3]。

重症急诊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身理上的护理工作,还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治愈率。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在不同的病理状况下产生的不同心理状况进行对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轻言细语,给予患者亲切、和蔼的感觉,建立互信度,通过交流或转移注意力等方案缓解患者心理上的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达到改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治愈率的效果[4]。本研究表明,心理护理缓解了重症急诊患者的不良心理,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和治愈率。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重症急诊患者护理应用中的效果显著,改善了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了不良反应的产生,提高了治愈率,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美春,陶慧,刘丹,等.心理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18(2):90-93.

[2] 张美荣,曲洪翠,孙霞.细节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在妇产科急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J].世界中医药,2016,21(B03):853-854.

第5篇:急诊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关键词:急诊;开颅手术;围术期护理

Abstract:Objective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surgical operation and prognosis.Methods Choose from 44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surgical operation,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 care.Results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satisfaction,15 cases of satisfaction general 6 cases,nursing satisfaction is 68.2%;Control patients satisfactory in 7 cases,satisfaction general of 12 cases,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31.8%,comparing the two groups(P

Key words:Emergency; Craniotomy; Perioperative nursing

颅脑损伤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由于患者疾病较为严重,因此通常在急诊下进行手术治疗。开颅手术风险较大,患者死亡率、致残率非常高,严重影患者的生命健康。在患者手术时需要配合护理干预,有效的围术期护理能够提升患者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44例急诊开颅手术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对性围术期护理。实验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9.5±11.4)岁,男性13例,女性9例,平均病程为(2.2±1.5)h;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8.6±11.2)岁,男性12例,女性10例,平均病程为(2.3±1.6)h,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 对照组患者术前仅进行常规疾病护理,不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辅助患者进行术前检查,明确患者受伤部位[1,2]。同时对患者存在的紧张、焦虑情绪进行护理,防止患者情绪过于紧张影响手术治疗。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疾病治疗相关内容,提升患者配合度。

1.2.2术中护理 手术中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患者输液通道、尿道、呼吸道通畅。协助医师完成手术,确保患者手术顺利完成[3,4]。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要调整室内温度,防止患者体温过低出现病情加重表现。

1.2.3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要及时为患者穿好衣服,防止患者体温降低。术后要对患者生命体征密切关注,包括患者心率、血压、体温、瞳孔、呼吸等情况。同时对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术后焦虑、饮食情况、休息环境进行护理。

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在患者休息时要为患者拉好窗帘。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此外,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制定相关食谱,叮嘱患者严格按照食谱进食,同时按时查看患者饮食状况。

护理人员多与患者进行交谈,对于存在不良心理情绪的患者也要进行及时干预,帮助患者缓解不良的心理情绪,建立治疗信心。护理人员也要叮嘱患者家属,多对患者进行关心、鼓励,并要多陪伴患者,减轻患者的孤独感。

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疾病护理,不进行环境、饮食、疼痛、焦虑护理。

1.3效果评价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并调查患者预后结局。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我院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已预测试,能够在临床中使用。所有内容均由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进行调查。

1.4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的15例,满意度一般的6例,护理满意度为68.2%;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的7例,满意度一般的12例,满意度为31.8%,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2.2两组患者预后结局 实验组患者有2例死亡病例,1例致残病例,对照组患者有4例死亡病例,5例致残病例,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3讨论

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患者多因为车祸、重物击打导致受伤,本病病情危及,进展迅速,患者致死率、致残率非常高。颅脑外伤患者多通过急诊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由于急诊开颅手术患者病情较为危急,患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患者围手术期间,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控,例如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等,同时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表现、症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我院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包括疾病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术中护理等干预,患者护理后预后结局明显改善。我院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8.2%;对照组为31.8%,且实验组患者预后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对我院的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我院采用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方式有效,能够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

总的来说,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患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学霞.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3,17:146-148.

[2]叶慧仪,王华.86例颅内血肿急诊手术围术期的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03:22-24.

第6篇:急诊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9(a)-017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 the rescue of critical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thods 120 critical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3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They were assign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lottery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egular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Successful rate of rescu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successful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67%,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6.67% of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nursing;Department of emergency;Critical patients;Rescue

急诊科承当着急、危、重患者的诊治工作,患者就诊时情况比较危急,在诊治过程中如出现疏忽则可造成严重后果,引起医患纠纷[1]。急诊科患者在疾病、心理等多方面承受着较重的负担,研究指出,不良心理可破坏患者的生理平衡,加重疾病进展;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对治疗期望过高,易引起医患矛盾[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医学的要求,为此许多同仁探讨出不同的新型护理模式,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3]。全方位护理根据就诊患者的疾病、心理特点进行全方位、针对性护理,体现出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更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模式[4]。急诊科在有效救治患者的同时实施全方位护理,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医患纠纷。本研究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科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20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分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19~78岁,平均(49.4±8.3)岁;心血管系统疾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严重创伤12例,脑血管疾病10例。对照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19~79岁,平均(49.7±8.1)岁;心血管系统疾病22例,呼吸系统疾病18例,严重创伤11例,脑血管疾病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急诊救治流程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疾病初步诊断和分诊、建立静脉通道、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程护理,包括院前急救护理、分诊和接诊护理、急救护理及全程陪同护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院前急救护理:急诊科院前急救团队随时准备待命,接到120急救电话后快速出诊,接诊患者后快速处置紧急情况,对患者危及生命病情进行抢救,抢救同时对患者病情做出详细了解,及时将患者护送回医院,在途中报道患者基本病情,以指导医院做好接诊工作。②分诊和接诊护理:患者送回医院后,安排经验丰富护士行分诊和接诊工作,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同时通知经验丰富医师进行救治,安排好抢救床位、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抢救所需药品和仪器,同时向患者或家属采集病情,安抚家属和患者,对病情做出初步解释,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做出有效处置。③急救护理:护士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严格按照相关抢救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协调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等相关科室做好准备,遵照医嘱快速正确给药,保持静脉通道、呼吸通道通畅,密切检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由专人辅助抢救药品、器械供给及抢救记录。④全程陪同护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行各项检查过程中医生和护士陪同完成,携带必须急救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转运氧气筒、急救箱、呼吸囊等,在整个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随时果断、正确地进行抢救工作。整个过程中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和处置的相应步骤及预后情况,在交接患者时和相应科室医务工作人员做好交接工作。

1.3 观察指标

①抢救成功标准:患者基本脱离生命危险,生命体征保持稳定,相关疾病得到控制[5]。②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家属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操作技能、服务态度、护患沟通、转运等8项护理内容,总分100分,>85分为非常满意,60~85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的比较

观察组成功抢救58例,抢救成功率为96.67%,对照组成功抢救52例,抢救成功率为8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危重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急诊科在危重疾病快速诊治中起着关键作用[7]。研究表明,急诊科承担着>90%的危重患者的首诊工作,在诊治工作中由于病情较急、较重,易产生医患矛盾[8]。护理工作在急诊配合中显得更为重要,对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医患纠纷有重要意义[9-10]。临床护理工作为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及家属健康知识掌握度、减少医患纠纷发挥重要作用。全程护理根据急诊科护理流程进行改进,在接120电话开始进行,直到患者被成功抢救转入相应科室为止,直接参与到整个抢救过程,可争取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第7篇:急诊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诊PCI;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为一类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疾病,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该类疾病,恢复快,成效显著。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共行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1例,成功挽救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生命,有效降低了该类疾病的病死率与并发症[1],改善心功能,也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1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45-76岁,冠脉造影示:前降支、回旋支等单支病变14例,各植入支架一枚,多支病变7例,植入支架2枚者5例,2例为植入3枚支架。手术均为股动脉穿刺,术后再灌注良好,皮下血肿有1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由于该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人常有濒死感,加之对治疗及预后认识认识不足,常常会产生恐惧、焦虑心理[2],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以娴熟的动作、专业的讲解来赢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在最短时间内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疾病的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氛围。

2.1.2术前准备: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检验项目: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碘过敏试验等,并遵医嘱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一般无出血倾向予以口服拜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并予以双侧腹股沟备皮、指导禁食4小时,训练床上大小便等。备齐抢救器材及抢救药物,将病人护送至DSA,与导管室护士做好交接班。

2.2术中护理:在术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重视病人主诉,并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抢救器械与药物均处于备用状态,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及时准确处理。

2.3术后护理

2.3.1局部伤口观察:拔除动脉鞘管前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半小时观察记录一次,连续4次,如穿刺处渗血,汇报医师予以压迫止血及加压包扎,如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下降、颜色苍白,应通知医生予以适当松解弹力绷带。本组患者有一例出现皮下血肿,予以加压包扎后症状缓解。

2.3.2全身情况监测:重视病人主诉,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包括心律、心率、血压、神志及临床症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易发生低血压[3],更应严密观察血压,严防低血压,同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胸闷、胸痛主诉,并加强心理安慰。

2.3.3拔鞘管的护理:术后4-6小时予以拔除动脉鞘管,拔管时指导病人平卧,下肢伸直,忌屈曲,并备好阿托品、多巴胺、间羟胺药物,配合医生做好观察与抢救工作,一旦出现迷走反射,立即处理。同时注意多与病人交谈,以分散病人注意力,行心理疏导。拔管后病人绝对卧床6小时,局部伤口予以1kg砂袋压迫6小时,卧床休息24小时,继续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严防出现渗血及皮下血肿,卧床期间,予以行肢体被动活动与腰肌按摩,以防下肢血栓及腰部不适。

2.3.4饮食护理: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即指导病人进食进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饮食以低盐低脂,易消化、少产气的食物为宜,少食多餐。

2.3.5排便护理:患者由于卧床时间长,活动限制及思想负担重,往往会出现便秘,予以提供隐秘环境,必要时予以缓泻剂使用。

2.3.6药物护理:急诊PCI术后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7-10天,观察全身及局部出血征象,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做正确处理。抗生素一般常规使用3天,观察局部伤口及体温情况。

2.4出院宣教:指导病人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心态,防感冒,坚持锻炼,注意强度,以不劳累为度,坚持服药,定期检查。

3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施行急诊PCI术后,可有效恢复冠脉血供,为心肌梗死病人获得再灌注的首选治疗措施,通过21例该类病人的护理,我们感到完整、细心的术前护理、严谨的术中配合以及严密周到的术后观察与指导,对于提高该类疾病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保,史世平,安健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J].山西医学杂志,2003,32(1):9-10

第8篇:急诊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关键词急诊患者抢救;护理流程优化;应用效果

急诊患者抢救就是在患者病情危重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使患者尽快脱离生命危险[1]。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病情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所以在急诊患者抢救中效率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需要进行抢救的急诊患者,一般存在发病急、病情严重和疾病的不可预见性变化等特点,这就让抢救工作的难度变得更大[3]。所以在开展急诊患者抢救工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通过自身良好的护理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完成分诊和抢救。而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是对常规的急诊患者护理流程进行整合和删减,并在其中加入一些新的环节,从而让急诊护理效果得到提升,满足急诊患者抢救的需要[4]。本文对急诊患者抢救中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急诊患者共90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急诊相关标准,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53.62±9.57)岁;心血管疾病13例,消化系统疾病14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创伤6例,其他3例。试验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51.48±9.24)岁;心血管疾病15例,消化系统疾病11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创伤5例,其他4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急救,即患者在送往急诊室后,由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合理判断,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急救工作,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及凝血功能和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并及时为患者提供吸氧治疗。1.2.2试验组:采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措施,其主要措施有:(1)急诊优化。急诊室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安排好每天的值班人员和准备人员,在接到急诊电话后确保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出诊。同时,在出诊后为抵达患者所在地时,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良好的通讯,并通过电话在途中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到达现场后,要立即对患者进行抢救,其中主要有心肺复苏、止血、吸氧、输液和生命体征监测等。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后,将患者运送至医院,完成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并及时采取进一步抢救措施。(2)建立急诊抢救绿色通道。急诊患者一般情况危急,所以其在进入医院后的救护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完成。因此,医院要建立急诊患者抢救绿色通道,在患者抵达医院后直接先进行抢救,然后再让其家属按照医院要求完成相关事项的处理。急诊医护人员要在患者抵达医院前做好准备,患者抵达后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根据患者意识、脉搏、心跳和血压等指标对患者进行全面诊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及时让患者家属填写知情同意书,并完成患者的转运交接等工作。(3)护理流程优化。在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后,护理人员要立即对患者的相关生命体征进行统计,并采集患者的各项指标,尽量在5min内完成心电监护、血样采集、静脉通道建立,并完成血氧和血压的测量,给予患者吸氧治疗。各个护理人员要在患者抢救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工作岗位切实完成相应的工作,并在医生对患者病情做出判断后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协助医生开展相应的急救。同时,在开展急救工作的时候要尽量遵循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对患者开展急救,避免病情严重的患者因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而导致治疗难度上升。(4)完善急诊管理工作流程。在医院开展日常管理的时候,要对急诊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强化。其中首先要对急诊药品和仪器设备进行妥善的管理,并制定完善的急诊仪器操作流程。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消毒和杀菌处理,并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同时,急诊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并且医院要定期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急诊护理的综合能力。另外,医院要对急诊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建立健全急诊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急诊工作能够顺利完成。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抢救成功率及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情况,以抢救成功率和病情掌握率为统计标准。同时,对两组接诊时间、分诊用时、静脉用药用时和治疗用时进行统计。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其中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病情解释、急诊环境、基础操作、业务水平和服务态度等方面的评价。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病情掌握率比较试验组中抢救成功患者45例(100.00%),无抢救失败患者。对照组中抢救成功36例(80.00%),抢救失败9例(20.00%)。试验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45例(100.00%)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掌握,对照组有6例(13.33%)患者的病情得以掌握,试验组病情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抢救用时比较对照组患者接诊用时、分诊用时、静脉用药用时、治疗用时均明显多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3两组患者满意度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试验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患者的病情一般发展较快,对其进行的治疗和护理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才能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5]。而医院急诊科室的工作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护理人员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熟练掌握相关急救知识,并在患者被送达医院前做好急救的准备工作,配合医生完成相关的治疗,从而提升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6]。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是给予现代医学设备和护理学相关知识点,让医院的急诊护理能够满足急诊抢救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后,能够有效缩短各个流程的时间,并提升护理人员对病情的掌握率,让抢救成功率得到有效提升。本文对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试验组抢救成功率和病情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抢救用时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很高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玉香.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22):66-68.

[2]李红涛,李俊,庄君灿,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1):89-91.

[3]张淼.护理流程优化在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效果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215-216.

[4]耿金玲.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4):106.

[5]冯艳红.优化护理流程在提高急诊手术患者手术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3):229-230.

第9篇:急诊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指因冠状动脉病变导致部分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心肌坏死的现象,是急诊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临床主要症状包括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1]。良好的护理是确保患者尽快恢复的保障[2]。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地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必要的。为了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本文对我院急救中心就诊的1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急诊护理路径,并对两种护理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急救中心2013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期间就诊的1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依据不同护理方法将1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对照组中男53例,女40例,年龄34~82岁,平均(49.8±4.4)岁,病程30 min~9 h,平均病程(1.3±0.2)h;初次发病患者141例,再次发病45例。观察组中男54例,女39例,年龄36~84岁,平均(47.4±3.8)岁,病程35min~9 h,平均病程(1.1±0.2)h;初次发病患者130例,再次发病5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心电图检查、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化验,监测其各项生命指标变化的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常规评估。

1.2.2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2.1常规护理 患者达到急诊科后医师实施边询问病情、边抢救、再挂号,护士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心电图检查、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化验,按照定人、定位模式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急救,同时为患者提供一切急救绿色通道。

1.2.2.2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从而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问题。另外护士还应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1.2.2.3健康宣教 在发病后3~10 h最好给予患者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患者食入高胆固醇和高脂肪含量的食物,禁用辛辣刺激性和过冷、过热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劳累、生气,戒烟限酒;出院以后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1.2.2.4病情观察及转运风险 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变化的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常规评估。在送往住院部时要求医师护士各一名,要确保患者静脉通道通畅,同时协带除颤器、监护仪、简易呼吸囊、氧气袋、病历、护理记录单等抢救仪器及相关资料送患者至住院部或导管室详细交接病情、目前用药等情况。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并发症发生率=休克+胸痛+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或者百分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80.91%;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7.13%。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临床指标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43%,总有效率为80.21%;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3.98%,总有效率为93.95%。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患者死亡率较高,部分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护理,使得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本研究分别通过急诊常规护理和急诊护理路径对AMI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比较。急诊护理路径能够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得到有效及时的抢救,护士能够主动为患者及时护理,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能够大大提高护理安全性。相对于常规护理来说,急诊护理路径具有更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满意率。

本研究分别通过急诊常规护理和急诊护理路径对AMI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7.13%,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80.9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大量临床资料显示[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极易出现恐惧、紧张及焦虑等负面心理。因此,在急诊护理路径中,护士加强了对AMI患者的心理护理,同时通过对AMI患者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知识讲解和健康宣教,树立了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及时与患者沟通,消除其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积极主动的参与治疗,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6]。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5):557-559.

[2]石玉萍,杨冰.急性心肌梗死60例急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4,35(29):6631.

[3]李洁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的临床急诊护理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8(21):115-116.

[4]侯斌斌,阳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