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院内急救预案范文

院内急救预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院内急救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院内急救预案

第1篇:院内急救预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500-01

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湖地医疗中心1989年推出无缝医疗机构管理理念以来,这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部分医疗组织中得到了程度不同的初步实践,并且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过去院前,院内急救衔接存在严重“断链”现象,未来急救模式应实行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衔接,即信息连接、专业技能、管理制度相接的立体“大急救”理念.我院急诊科通过开通绿色生命通道、急救医护小组,实施“无缝隙”院前、院内急救模式,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1】。

1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该体系有三个部分组成:院前急救、急诊科急救和院内急救。目前这三个部分所构成的急救链中各个环节的衔接再实际工作中比较薄弱,容易形成短板效应。我院急诊科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急救医护小组,制定应急抢救程序并严格执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实施“无缝隙”院前院内急救模式,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2 院前急救

再整个医疗体系中,院前急救室急诊医学的首要环节,其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个急救服务的效果,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缺一不可。院前急救原则以维持生命与对症治疗为主,其目的是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救护伤患者,降低死亡率,提高成功率。早期、及时、准确、有效的救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的关键。

2.1 呼救受理、调度

呼救咨询指导,合同指挥(记录患者信息,按流程分流调度)

2.1.1 呼救受理:我们面对的大部分是农村病人,电话求救时地址簿详细,病情不清楚,情绪又激动,有时是路人打来的求救电话。这就要我们护理人员接听电话时,保持沉着冷静,文明用语,态度和蔼,是病人或家属从电话声中就能感受到你对他(她)的安慰和希望,从而说出详细的地址、病情和伤亡人数。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启动院前急救应急预案,有效调动院前急救资源。

2.1.2调度:我们接到求救电话问清情况后,立即派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根据病情尽可能携带符合病人急救的药品和器械。

2.2 现场急救

2.2.1 观察现场,保证安全。

2.2.2 病情评估。

2.2.3 实施抢救:保持气道开放通畅,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开放静脉通道,加压包扎,止血,固定骨折部位等。

2.2.4 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

2.3 登记

急救车转运途中救护,对于每一位患者都要有一份转运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转运地点、时间,病情初步诊断,转运风险知情同意并签字)

2.4 院前院内协调联系、协同抢救。

3 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

院前院内的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链式结构

3.1 通信调度指挥

危重病患的病情及时向院内的急诊科或其他科室通报,做好预备工作,如气管插管的准备、呼吸机的准备等。需手术的病人直接送往手术室。

3.2 病患的转运和安置

快速、准确、安全的送达医院的急诊科,并实施进一步救治的相关操作,如洗胃机洗胃、吸痰等。

3.3 病情交接

将患者的病史信息,救治经过(包括使用的药物、器材、患者在转运途中的病情变化)与院内的医护人员进行交接签收。

3.4 器材设备的交接、互换

暂时不能或取下困难的器材设备可从接受科室得到补充,同时履行必要的签收手续。

4 效果

4.1 能够提高院内医护人员与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省抢救时间。

4.2 界定好交接双方的责任,避免因交接不清导致的纠纷。

4.3 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5 体会

5.1规范的院前院内急救链接的流程是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是降低医疗纠纷差错的核心【2】,每一位急救患者建立详细的救治资料,包含患者的初始状况,救治经过,对应的各项诊疗、护理、处置相关人员的签字记录,院内的各项处置措施的内容时间以及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签字,作为医护人员的举证材料。护士长定期与随机抽检交接材料,并把检查结果作为考评的依据之一。

5.2以病人为中心,实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是院前院内急救链顺利衔接的前提只有对患者全程护理负责的服务意识,完善护理的内容。

5.3院前院内急救链的紧密衔接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早期及时准确有效的救治对于危重患者尤为重要,建立无缝衔接,赢得抢救时机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率和抢救成功率,采用绿色通道模式可以让院内急救人员提前准备,当患者抵达后能及时采取有序的救治措施。

参考文献:

第2篇:院内急救预案范文

 

关键词:规范培训、急诊护士急救能力

        1 培训内容

        1.1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  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 培训方法

        2.1  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  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

        2.2.2  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 、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  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2.2.5  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 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 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

        2.3.1  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

        2.3.2  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题,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

        2.3.3  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1]。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2],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

第3篇:院内急救预案范文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急救模式

急救行为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前者是指患者被送到医院救治前主要在救护车上进行的救治活动,后者是指患者被送到医院后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救治活动。

院前急救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英模式,核心理念是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送到就近医院进行抢救,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均采用这种模式。二是欧陆模式,核心理念是把救护车打造成“流动医院”,稳定患者病情后再送往相关医院,德国、法国、俄罗斯等欧洲大陆国家采用这种模式。

两种模式各有特点:在美英模式下,由于强调最快速度送往医院,使得现场仅作简单救护,对救护员的要求不高,救护职责由警察或消防部门承担,警察或消防员经过简单培训后成为救护员。在欧陆模式下,由于强调在救护现场或救护车上进行抢救,技术要求较高,救护车必须配备执业医生和护士。

院内急救、急诊统一采用分级救治原则,即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并排序,急危重患者先救治,非急危重患者后救治。经过急诊科治疗后病情稳定的,分别采取住院、转往其他医院、出院等措施。

二、国内急救主要模式

我国院前急救模式比较接近欧陆模式,强调救护车配备执业医生和护士。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医疗救护员。医师和护士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按照急救任务承担主体的不同,国内院前急救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

1、指挥型,以广州市为代表。设立急诊科的医院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出资设置急救站、配备急救人员、车辆、设备,承担主要急救任务;市急救中心仅设置少量急救站点、配备少量救护车,承担少量急救任务。市急救中心设置指挥平台,受理120呼叫后,指挥患者附近的医院或直属急救站点,派出救护车和救护人员开展现场救治,再送往相关医院;市急救中心运营经费由财政支出。

2、独立型,以本市为代表。院前急救任务由市急救中心和区县急救中心承担,医院不承担院前急救任务。市和区县急救中心运营经费由财政支出。

3、混合型,以北京市为代表。设立市急救中心,每个区县也设立急救中心,但是部分区县急救中心下设的急救站点挂靠在所在区县的中心医院,资金、人员等均由所在医院承担,这些急救站点占全市急救站点的三分之二。

另外,北京市不仅存在120急救系统,北京红十字会还设立999急救系统,采取社会化运营模式,由所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北京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负责调度指挥,两个系统间既相互竞争又优势互补,120系统和999系统分别占全市急救量的六成和四成。

院内急救、急诊方面,各地均未采纳国际通行的分级救治原则,除了救护车送往医院的患者优先救治外,其他患者不论病情轻重,一律实行先挂号先就诊。经过急诊科治疗后病情稳定的,由于住院难等原因,一些不应让急诊科的患者滞留下来,挤占急救、急诊资源。

三、我国急救立法情况

全国层面,目前尚无法律和行政法规,仅有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部门规章《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从院前急救的机构设置、执业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作了规定。关于院前医疗急救的界定,第2条规定,是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关于院前急救的性质,第3条规定,属于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统一组织、管理、实施。关于急救中心的设置和职能,第8条规定,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县级急救中心(站)并提供业务指导。第10条规定,急救中心(站)负责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指挥和调度,配备通讯系统、救护车和医务人员,开展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急救网络医院按照急救中心(站)指挥和调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关于救护车送患者入院的原则,第23条规定,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

地方层面,杭州、郑州、武汉、长春、成都、广州、南宁、西安、贵阳等城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沈阳、济南、青岛等城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政府规章。这些急救领域的法规,主要规范院前急救,各有特点。例如,《郑州市社会急救医疗条例》第12条规定,从事社会急救医疗的医师应当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具有三年以上的临床经验;从事社会急救医疗的护士应当具备执业护士资格,并具有两年以上的临床经验。又如,《武汉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第23条规定,市、区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医疗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急救中心、急救站开展演练,提高院前医疗急救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能力。另外,这些法规也有一部分内容是规范社会急救的,包括急救意识和知识的宣传、急救技能的培训、大型公共场所简易急救设备的配置、受过急救技能培训的人员现场急救行为免责等。

四、本市急救工作情况

本市拥有完整的院前急救体系,包括独立建制的1个市急救中心和9个区县急救中心,分别隶属于市、区县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市急救中心负责8个中心城区,区县急救中心负责本区县急救工作。目前,全市有127个急救分站,668辆救护车。市120调度指挥中心与区县调度指挥系统建立统一业务信息平台。自2001年以来,院前急救业务量平均年增幅超过10%,2014年达到64.2万车次。

本市院内急救、急诊资源丰富,使用率高。所有二、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和部分专科医疗机构设置独立急诊科。2014年,全市医疗机构急诊量超过1524万人次,其中市属三级医院超过611万人次,急诊床位使用率超过95%。急诊量最大的新华医院全年高达76万人次,日均接诊量逾2000人次。

本市急救工作总体满足城市需要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院前急救方面,救护车难叫、等待时间较长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救护人员普遍紧缺,人才流失。院内急救、急诊方面,不同医院急诊室利用情况反差明显,三级医院急诊室收治大量非急诊患者,病人出口不畅导致病人淤积在急诊科,急诊资源难以用于抢救急危重病人;一些二级医院急诊资源利用率较低。社会急救方面,特殊岗位和普通公民急救知识培训力度不足,简易急救器材配置不够。

五、本市急救立法主要内容

为体现立法的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战略导向,使条例成为一部“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法律,教科文卫委从去年第四季度起,开展前期立法调研系列活动,通过走访老专家、医院领导、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本市急救工作的有益经验和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立法涉及的30余项重点问题,供起草部门参考,也作为委员会立法调研的重要内容。

院前急救方面:包括急救中心、急救分站建设规划纳入城市规划;急救人员、急救车辆、急救装备的配置标准;信息化设备的配置要求;急救人员和病人家属在院前急救中的权利和义务;《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中送院原则的完善和细化;对市、区县急救中心在站点、车辆、设备、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的具体内容;对急救人员在待遇、职称、培训、退出机制等方面的扶植政策;保障救护车优先通行权的具体规则和处罚措施。

第4篇:院内急救预案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 培哚普利, 安体舒通; 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项目标题:培哚普利与安体舒通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

基金项目:江门市科技局立项课题

项目编号:江科【201,0】130号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of perindopriland spironolactone combinationin the treatment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and diastolic functionofbrachial artery flow mediated(FMD)effect.Methods: 300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were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A group,Bgroup,perindopril;perindopril plusindapamide;C tissue cultureof perindoprilplusspironolactone,treatment for 8 weeks.The changes of blood pressure andbrachial artery FMD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3 groups ofpatientsafter 8 weeks of treatment,blood pressuredecreased,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difference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

keyword:hypertension;perindopril, spironolactone;endothelium dependentdiastolic function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中国约有1.8亿高血压患者,而高血压的控制率仅为6.2%,因此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显得非常重要。高血压患者大多需要终身治疗,服药依从性差是导致控制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 高血压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的一个早期改变。研究认为[ 1] , 能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是评价一个抗高血压药物的重要标志。所以在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原则中,除有效地控制血压外,针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治疗也是抗高血压药物的一个重要的效应。本研究选择培哚普利加用安体舒通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探讨降压疗效及对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FMD) 的影响。期望推荐一种效果较好、价格较廉、服用较方便、不良反应较少、能被大多数患者接受的联合治疗方案。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3年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2],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收缩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DBP)≥90 mm Hg。其中,男174例,女126 例;年龄44~75 岁,平均54.6 岁;病程3~18 年。1 级高血压34例,2 级高血压186 例,3 级高血压80例。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对磺胺过敏者,低钾血症、冠心病、糖尿病、风心病、心肌病、严重心功能不全、免疫风湿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患者随机分组:A 组97例,B 组104 例,C 99例,三组之间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及高血压分级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 2方法入选后患者停服降压药物1周后, A 组晨起口服培哚普利4 mg, qd; B 组晨起口服培哚普利4 mg, qd ,同时加用吲哒帕胺2. 5 mg , qd ; C 组晨起口服 培哚普利4 mg, qd ,同时加用安体舒通20 mg ,bid。疗程8周,不服其他降压药。每2 周随访1 次血压, 分别于治疗2月前后检测血压、 血钾、血钠、血肌酐、肝功能、肾功能、血尿酸、空腹血糖、血脂 及超声检查肱动脉FMD。

1. 3 观察指标

1. 3. 1 血压测量

患者休息15分钟后, 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右臂坐位血压, 以K o ro tko f l 期为收缩压, 以K o ro tk ofV 期为舒张压, 连续测量3 次, 取平均值。

1.3. 2 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检查FMD 检测

研究对象在随机分组后进行基础状态、反应性充血及服用硝酸甘油后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测定,按Celermajer 等〔3〕推荐的方法进行。测定前停用抗高血压和其他血管活性药物。具体测定方法: 保持室温在22 一26 ℃ 测定前休息10min ,取仰卧位,左上臂充分暴露 ,同步记录心电图,在血管舒张末期测量肱动脉前后内膜之间的距离。每次侧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所用仪器为HPsonos 2500 超声心动图仪,超声探头频率为7.5MHz。先测定基础肱动脉内径(D0),然后用袖套式充气止血带在肘关节以上加压300mmHg, 持续4Min后快速放松血压带以增加血流量(即反应性充血)。在放气后15s 于同样部位再测舒张末期的肱动脉内径(Dl)。休息10 一15m in , 使血管恢复至基础状态后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于4 m in 后再次测定肱动脉内径(D 2 )。用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 FMD) 代表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代表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D1-D0)/D0×100%,NMD=(D2-D0)/D0×100%,整个实验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进行操作。

1.4 根据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药物的降压疗效评价标准[4]:

显著:舒张压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19mmHg或下降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 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数据结果X± s 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应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方差分析,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 1 三组患者降压疗效比较

A 组患者采用培哚普利治疗97例,显效37例,有效4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81.4%;B 组患者采用培哚普利加用吲哒帕胺治疗104 例,显效62例,有效3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3%,C 组患者采用培哚普利加用安体舒通治疗99例,显效56例,有效3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0.9%,B、C 组比A 组有效率明显提高( P < 0. 05 ) , B组与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2.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和心率变化比较( 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血压治疗前后的比较(mmHg)

三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P < 0.05 ), B、C 两 组与A 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 , 而B 组与C 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三组治疗前后心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2.3 三组患者降压治疗前后对FMD的影响( 见表2)

表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对FMD的影响

与治疗前比较, P < 0. 05 ; 与A 组治疗后比较, P < 0. 05

2.4 不良反应

A组在治疗两周时2 例患者出现干咳,培哚普利减量后干咳减轻,并持续1~2 周自行消失,无一例停药。B组咳嗽发生3例,,培哚普利减量后干咳减轻, 并持续1 周自行消失,无一例停药。C组患者无干咳,且三组均未见低血钾及高血钾现象。心率在三组用药后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8 周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和血清电解质无明显变化。未发生血尿酸升高等不良反应,未发生严重的心脏事件。

3讨论

近年来研究[5]发现,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内皮功能损伤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对内皮功能紊乱进行干预治疗,已成为防治高血压的重要环节[6、7]。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是近年来高血压防治研究的热点,抗高血压药物在降压的同时若能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将对延缓和阻止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一线抗高血压药物中,如ACEI、长效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均能表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内皮介导的舒张功能的作用,但是ACEI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最强。目前有作者【8】观察了168 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单独服用培哚普利、硝苯地平控释片、氨氯地平、阿替洛尔、nabivolol、替米沙坦各6 个月后,发现每组均可有效降压, 但只有培哚普利组FMD 得以改善,可能与ACEI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侵袭、抗血栓形成及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有关,同时目前国内亦有文献报道【9】,吲哒帕胺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内皮功能。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可能机制包括: ( 1) 降低血压; ( 2) 对血管活性物质的有益作用; ( 3) 氧自由基清除作用; ( 4) 减少氧化型LDL 的生成.本研究发现,三组患者治疗后均可改善FMD,这与文献报道一致,说明培哚普利与吲哒帕胺均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内皮功能,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培哚普利联用吲哒帕胺组、培哚普利联用安体舒通组与单一培哚普利治疗后在改善FMD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培哚普利联用吲哒帕胺组、培哚普利联用安体舒通组在改善FMD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这表明安体舒通组亦可改善FMD,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10、11】其机制可能与螺内酯作为人工合成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它有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从而保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使舒血管物质NO释放增多从而改善内皮功能。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只有良好地控制血压( 0.05)。

综上所述,培哚普利、吲哒帕胺组、安体舒通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均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培哚普利联用吲哒帕胺组、培哚普利联用安体舒通组较单一培哚普利治疗后在降压疗效及改善FMD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安体舒通与吲哒帕胺相比较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值得在基层推广。

参考文献:

[1]黄震华. 抗高血压药物与血管内皮功能[ J ] .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5, 5: 398-40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全文版) [ J] . 高血压杂志, 2005, 13( 1 ) : 42- 47.

[3] 邓又斌. 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 J]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3, 19( 7) : 386- 386.

[4] 李立志,杨晓东,陈丽娟.奥美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重度高血压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1,17(3):309-311.

[ 5 ] 陈明,胡申江.高血压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治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5,26(3):222.

[ 6 ] 陶军.高血压的新认识与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9):783.

[ 7]石伟彬,傅春江,方玉强,杨成明.坎地沙坦联合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0,39(2):180-182.

[ 8] GHIADONI L, MAGAGNA A, VERSARI D, et al.Different effect of antihy per tensiv e drugs on conduit

ar tery endo thelial function [ J] . Hy per tension, 2003,41: 1281- 1286.

[ 9]李雷, 夏勇, 李东野, 陈静, 杨荣礼, 汪敏.吲哒帕胺对高血压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的影响[ J].高血压杂志,2006,14(3):221-223

第5篇:院内急救预案范文

【关键词】 大批 地震伤病员 异地 现场接收转送

急救中心对突发灾害现场的院前救治通常有预案和一定的应对经验,但在短时间内接收并转送大批量异地地震伤病员缺少相应预案与充足的准备。本次研究结合组织领导、人员物资准备、转送协调等方面总结短时间内接收转送大批量四川地震伤病员的应对方法,并对暴露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为以后处理该类事件积累有益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6日至31日764名四川地震伤病员分六批次来杭,进行现场接收转送的全过程。长途转送伤病员来杭的交通工具为火车与飞机。现场接收转送伤病员最多一次调用救护车207辆,医务人员621人。现场将伤病员转移到救护车上主要采用的担架是铲式担架与帆布担架。

1.2 接收转送主要方法 ①成立接收救治转送来杭地震伤病员领导小组:由卫生行政机关高层领导亲自挂帅,相关部门领导组成;②制定接收转送救治预案,责任落实到人;③整合资源、统一指挥:调用省市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救护车,由卫生行政机关授权杭州市急救中心现场指挥调用;④合理配置救援人员与物品:每辆救护车配置医生、护士各一名及基本的急救器械物品;⑤院内院外的有序衔接:伤病员预先分类、在途中确定好转送医院,使得现场转送紧张有序又不会送错医院;⑥培训志愿者充当现场搬运担架员,使用现场搬运有序高效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用方式转移病人的效率比较 使用铲式担架将病人从飞机或火车转移搬运到救护车上的人均时间为(5.91±1.69)min,使用帆布担架转移搬运病人到救护车上所需要人均时间为(9.12±2.81)min,采用铲式担架转移病人的效率明显高于矾布担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72,P<0.05)。

2.2 接收转送过程中暴露的主要问题 ①接收转送制定了专门方案,但预案制定匆忙,部分内容没有细化,没有进行培训与演练;②转送工作人员大部分为医院内抽调,平时缺少院前专业化业务技能,部分医护人员在现场不敢搬、不会搬或者错误搬运伤病员,大部分不会使用、害怕使用搬运转移伤病员效率最高的铲式担架。现场搬运病人的志愿者由于培训时间短,缺少相应的实践训练,也一定程度影响了现场搬运效率。另外,对搬运转移效率最高,搬运时对病人痛苦最少的铲式担架一开始装备不足,影响了搬运效率与效果; ③救护车内急救药械配置简单,不统一,缺少细化标准,存在没有标准化、统一化的问题;④车载担架不固定,部分救护车没有针对脊柱骨折的专用担架或平硬板担架,而只配置了一个矾布担架,导致骨折病人不能使用该类救护车上的担架进行转送;⑤个别救护车性能不良出现抛锚故障等;⑥由于大部分救护车与工作人员从院内抽调,院前转送缺少专业化安全防范措施与相应培训,以至出现救护车内个别医务人员转送过程中因救护车急刹而致严重的意外损伤事件。

3 讨论

自911事件后国外对突发重大灾害事件的医疗应对研究明显增多[1,2],但主要集中在医院方面,院前急救方面研究较少。国内自5.12汶川大地震后,相应研究急剧增多[3,4]。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迅速调集各类分散医疗资源,进行集中指挥,统一调度,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是本次转送任务高效完成的关键。因此,重大突发灾害事件的医疗救援与大批量伤病员的短时转送,必须通过行政手段,多个医疗单位的联合行动才能顺利完成。这是今后遇到该类突发事件应对处理时必须要树立的观念,但通过本次研究对大批量地震伤病员现场接收转送的实践,得出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3.1 在应对突发灾害基础性预案的目录下,建议增设接收转送异地大批量伤病员的子预案 明确相应的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确保今后处理该类事件时应急组织的迅速组建与统一、有序指挥。高度重视与细化跨省转送与接收大批量伤病员的子预案,制定大批伤病员的转送流程标准,将伤病员的筛选、转送、交接标准化、制度化[3],以减少病人在途中的风险,增加省际转送救援的协调性、一致性、高效性[4],防止多头指挥及高成本低效率现象的出现。

3.2 人员与装备的标准化统一配置 预案应包括各应急单元的配置标准,人员、着装、车载急救器械、基本药品、急救材料等应尽力做到统一,预先制定目录,下发到各级医疗应急单位,确保尽可能满足各类突发灾害的应急需求。如救护车内应配置固定车载担架,以防急刹时病人被动迅速移位造成损伤。除普通担架外,还应配置铲式担架或脊柱固定板,以保证对脊椎外伤病人的安全搬运与转送。除了常规设备外还应配置相应的非常规急救与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防护服等的配置问题。

3.3 加大政府投入,做好救灾人员与物资的储备 按卫生部有关急救中心救护车与人员配置数量的标准,目前远远满足不了对重大突发灾害事件的应对需要。重大突发灾害医疗应对必须多个医疗单位的联合行动才能顺利完成,在本次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明显暴露了装备不足、不到位的情况。大部分医疗单位基本没有应对突发灾害的专项资金与专项装备。个别医疗单位的救护车是通过临时紧急改装完成后参加的。因此,政府应尽快加大对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应对突发灾害急救装备的投入与人员补充,在财力、编制等方面给予倾斜,才是解决硬件不足的根本。如果基层医疗单位承办相应装备存在困难,主管部门应尽快通过政府层面进行协调解决。部分物资也可通过设立卫生应急装备物资大仓库的形式,平时由相应一个部门(如急救中心)保管,在演练与应急时各单位向该部门领取。

3.4 加强对应急医务人员的急救技术培训与应急演练,增加相应的人员及其技术储备 地震伤以骨折等创伤为主,其中包括不少脊髓损伤患者[4],对该类患者的院前救治与转送显得尤为重要,其救治转送直接关系是否会造成二次损伤,影响其伤残率与死亡率[1,2],因此救护人员必须掌握脊髓伤患者的搬运手法。加强技术培训、组织应急演练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医疗救援培训应作为医护人员继续教育的组成部分,将演练作为一种常规制度[4],每年组织医院内医务人员,特别是组织应急小分队人员进行院前急救5大技术、自我防护及院前急救器械(如铲式担架、脊柱固定板)的使用培训,并定期组织应急医疗队根据预案设置的重点科目、重点演练人员进行应急演练。预案设置的演练科目应结合院前急救疾病谱的变动情况,突出重点 [5]。真正形成一个能应对各类突发灾害的名符其实的院前、院内无缝、一体化的紧急救援体系。

3.5 加强对突发灾害事件的院前急救研究 本次任务中由于及时总结第一次现场搬运伤病员担架使用的经验和问题,后来及时改用单纯的铲式担架,应对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可见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应对措施对应对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因此,及时总结经验,增加对突发灾害事件的医疗急救研究,加大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的力度与频度,可以取长补短,以提高应对效率。

参考文献

1 Rathore PA, Farooq A, muzammil S, et al. Spinal cord injury manag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highlights and shortcomings from the2005 earthquake in Pakistan[J]. Arch Physi Medi & Rehabi, 2008, 89(3):579-585.

2 Bernhard M, Gries A, Kremer P, et al. Spinal cord injury(SCI)-prehospital management[J]. Resuscitation, 2005, 66(2):127-129.

3 姚蓉, 杨晃, 何庆.“5.12”汶川地震伤员的大规模空中转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17(8):794-495.

4 孙微,屈纪富,张雷,等. 汶川地震后批量伤员的跨省转运救援[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17(8):804-806.

第6篇:院内急救预案范文

[关键词] 新护士; 急救理论知识; 急救技能; 培训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59-01

急诊是一门新兴的医学综合专科,专业技术独特,实践性、应急性强,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灾害事故、中毒以及突发性疾病,工作繁忙,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新护士接诊病人的时候,要么茫然不知所措,要么应变能力不如高年资护士,这给抢救工作带来不便,影响抢救效果,因此加强新护士急诊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提高她们的急诊核心技能、应急能力、综合素质和工作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我院急诊科多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新护士急救技能和知识的培训计划与措施,并不断改进与完善,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培训内容

1.1 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危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急危重症患者的安全转运,突法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 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名称、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科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 培训方法

2.1 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具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主管护师担任,专门负责本科毕业1-3年新护护士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 急救技能的培训

2.2.1 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抢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新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理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反复训练至熟练为止。

2.2.2 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士长定期(每月1-2次)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护理小组长针对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在病人的转运及护送中曾出现的问题(氧气管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出未发现、改变后致病情变化等)集中练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

2.2.3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新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2.4 增强抢救意识:新护士应在短时间内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并有抢救意识,因多数急诊病人病情危重,护士一般不易获得病人提供的病史,因此急诊科护士应认真观察病人、监测生命体征,通过简捷的询问病史和体检,及时了解和判断病情轻重,使自己心中有数,做到早诊断,早抢救,争取抢救的时间,减少医疗隐患及纠纷。急诊科新护士还要在短时间内熟悉各种急救药品的、药品的放置地点,掌握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呼吸机、洗胃机、气管插管、除颤机、套管针、电动吸引器等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定期检查保持各种抢救器械、物品、药品处于备用状态,每年举行2次的新老护士急救技能比赛,平时采取模拟训练法,强化这些抢救仪器的操作程序,这样在实际抢救中就能从容应对。新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 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增强抢救意识。

2.3 急救知识的培训:加强临床急症知识的学习,提高快速正确的分诊能力,以免病人在各科之间踢皮球,为抢救急症病人赢得宝贵时间。而要达到快速正确的分诊能力,除了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外,还须不断的学习临床急症知识,了解临床各科急症的病情特点,如内、外、妇科急腹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时应熟练掌握各种急症的抢救程序。现举2例,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内科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程序应为给氧药物止痛、镇静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补液应用心律失常药物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胸痛症状。又如外科四肢大血管损伤病人的急救程序应为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活动性出血(伤口包扎)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配合医师做好皮试、配血、留置尿管等术前准备。

3 讨论

3.1 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本科从2006年至至今年没有出现抢救患者时因技术过失而引起的投诉和差错。医生对护士急救技能及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5%。

第7篇:院内急救预案范文

【关键词】 规范管理;急救系统;急救成功率

内科患者的特点是老年人、慢性患者居多, 大多患者在长期患病中, 容易耐受各种症状, 当出现急重症发作先兆时, 警觉性降低。就诊过程中由于路途折腾、无人陪伴、候诊时间相对较长、排队缴费等原因, 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门诊的突发事件是指患者在门诊挂号、候诊、就诊、缴费和取药等过程中所发生的意外事件[1], 常见的类型有低血糖反应、晕厥、抽搐、意外摔伤、呕血、心力衰竭等, 通过规范完善各项急救措施与管理后, 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

1 临床资料

本科在2009年3月~2012年12月发生门诊突发事件共43例, 分别是低血糖反应22例, 晕厥10例, 抽搐6例, 意外摔伤2例, 大咯血1例, 心力衰竭2例。

2 完善急救系统

2. 1 院内多种支持系统配合 在院领导的支持下, 科内急救系统取得急诊、外科、神经科等多个重点科室大力支持。门诊办对挂号厅导诊人员的急重症识别知识定期培训, 对急重症早发现、早转诊、早治疗。后勤科室和药房指定人员及时调配急救仪器和药品。健康教育组制作各种疾病健康宣教小册子, 在门诊大厅及各楼层免费发放, 提高患者对急重症的识别能力。

2. 2 制定急救流程、指引 本科制定了各种急症的应急预案、急救流程及指引, 并做成急救小册子, 人手一本方便随时阅读。患者的病情是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 护理人员必须运用所学知识科学灵活运用, 对患者采取综合的急救措施[2]。

2. 3 配备必须仪器及急救药品 保证急救物品配置合理, 为急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本科配备了中心吸氧、简易呼吸囊、吸痰、监护仪、气管插管物品、急救药品及转运设备, 紧急情况下可直接向指定科室及药房调配使用急救物品。

2. 4 安排固定值班医生 科内统一安排门诊常驻医生, 由门诊护长安排每天固定值班医生, 在开诊时段, 负责紧急情况处理, 实行留守负责制。

2. 5 重症患者安全转运 急重症转运是一个监护、治疗、护理的过程[3],是抢救危重病患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制定了急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指引, 由参与急救的副班及值班医生护送重症患者转运到急诊或相关科室, 避免转运途中再次发生突发意外。

3 规范管理

3. 1 严格的质控管理制度 加强门诊急救流程的规范管理,提高门诊护士的急救意识和应对突发病情的急救能力尤为重要。本科的急救系统在护理部质量委员会及医院医师质量委员会的指引下进行修订整改。护理质量由区护长每月组织质量检查及分析整改, 科护长每月进行抽查, 护理部质量委员会每季度检查质控;医疗质量由门诊办、科主任及医院医师质量委员会进行质控。通过环环相扣的严格质控管理, 保证每次突发事件均能顺利处理, 提高救治成功率。

3. 2 严谨的培训及考核制度 本科要求门诊护士对急救程序、仪器使用、各系统危重症疾病识别、安全转运等必须考核通过。培训方法及考核方式是采用模拟急救现场进行, 注重结合实际、贴近临床,考核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相互协作能力、团队意识和护士长指挥能力。

3. 3 仪器与药品管理 急救药品、器材及物品做到:定数量、定点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定期检查维修。急救药品由专管员与护长共同清点齐全后, 柜门上不可拆卸的塑料扎带, 急救时剪开扎带即可使用, 有效避免物品缺失。专管员每月清点, 主班护士每天清点记录, 进一步确保仪器和药物处于应急状态。

4 结果

本科制定并运用完善的急救系统对43例突发事件进行急救, 22例低血糖反应及1例癔症抽搐患者在门诊急救处理后好转, 继续门诊就诊, 其余20例患者经门诊初步抢救后均安全转运到急诊治疗, 无死亡病例。

5 小结

门诊人流量大, 病情复杂, 必须靠护士加强动态巡视观察发现, 及时启动有效救治系统。因此门诊护士应掌握急救程序、仪器使用、各系统危重症疾病识别、安全转运等多方面专业知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避免失去最佳急救时机。本科通过规范门诊急救系统, 加大力度进行培训演练及考核, 使门诊医护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运用自如, 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时下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救管理是其中的一部分, 积极采取完善各种防范措施, 既提高护理安全系数也提高患者安全系数,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关爱生命, 呵护健康, 奉献社会”的人性化管理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 吴莉莉.门诊突发事件的急救与管理.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14):1292.

[2] 张凤茹.门诊护士如何做好患者突发意外的急救.临床医药实践, 2010,19(5):623.

第8篇:院内急救预案范文

笔者就我市"120"第三急救站工作,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存在各种隐患及防范措施报道如下。

1 接诊中容易出现隐患

1.1"120"呼救电话接听不详,方言理解障碍,导致接线员误听、错听地址。

1.2未询问清楚病情,现场状况不明确,下达任务指令偏差,导致救护车空跑,浪费人力、财力、医疗资源。

1.3城市及城郊道路发展迅速,救护车载GPS导行系统滞后,司机对偏远地区路线不熟,易错路弯路,患者或家属心理焦急,心情紧迫,对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延时,常有不满情绪,直接发生言语过激行为冲突。

2 接诊防范措施

2.1出诊护士接到"120中心"下达指令单,第一时间应与呼救人取得联系,核对命令单,详细询问对方需要,问清患者病情、性别、年龄、详细地址位置,及附近明显标志、特征、建筑物、安抚患者告知大概到达时间。

2.2通过询问病情,评估患者大概情况,备好抢救物品,做到心中有数。

2.3出诊护士应有良好思想素质,饱满工作热情,举止端庄大方、语言亲切,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正确解释、文明用语,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

3 现场救护中的隐患

3.1患者本人及家属不能准确表达病情,发病情况,现场也不可能有B超,CT、X线等专业检查设备,因医生经验不足,对病因诊断难以明确,可能造成医疗纠纷。

3.2现场救护的环境,大多数差,采光不足,视线受影响,护士技术操作不过硬,操作动作慢,如静脉穿刺数次未成功,直接影响院前抢救质量。

3.3出诊携带急救药品、物品、器械准备不充分、齐全、不适用。到现场发现抢救物质该带未带,护士手忙脚乱,易引起患者家属不悦,甚至出现争吵、投诉。

3.4护士身体体质单薄,因晕车或其他原因(情绪不稳定)不能胜任高强度紧张的院前急救工作,从而造成各种隐患。

3.5护士责任心不强,与医生之间协调不够,医护沟通较少,对某个抢救程序有分歧时,医护之间的矛盾容易转换患者和医护之间的矛盾发生纠纷。

3.6当遇突发事件时,如现场化学毒气、现场火灾、房屋倒塌、爆炸物险情对医护人员自身安全构成一定的危险。

3.7抢救工作中,难免会直接接触伤病员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易导致潜在血液传播的疾病。

4 现场救护中的防范措施

4.1抢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向医生复述两遍,核对无误后再执行;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急救药品剂量、作用、观察药物疗效,保存用药后安瓿瓶,以便事后查对,使用后的注射器,医疗废弃物,装入备用黄色医疗垃圾袋一并从现场带回院内销毁,及时补写抢救记录。

4.2院前急救护士应具备良好业务素质,接受专门急救培训,掌握内、外、妇儿全面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急救技术,熟使用各种抢救仪器设备,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备的判断力。

4.3落实交接制度,保证出诊急救车内抢救药品,物品齐全,抢救仪器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4.4急诊工作常处于高度紧张,连续工作状态,每一环节需要付出体力,急诊护士应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年富力强、有精力、有能力护士担当院前急救工作。

4.5坚持常年不懈对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击除颤、各种中毒抢救、深静脉穿刺技术培训和考核,加强出诊医护之间默契配合,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

4.6每月组织业务学习,针对公共卫生事件和大型灾害事故发生制定相应急救预案。

4.7加强出诊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抢救患者同时也注意保护自身安全和健康,操作中戴手套口罩;车内配备快速医用消毒洗手液。

5 转送过程中的隐患

5.1转送过程中,如不正确的搬运或救护车速过快,减震系统稳定性能不良,可导致患者因剧烈震动,加重出血,脑卒中患者病情加重,骨折患者伤情加重,增加痛苦,严重导致二次损伤。

5.2途中转运交待不详,没有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如在转运过程中,未向患者或家属相关人员交待途中出现的危险,如窒息、休克、血压下降、呼吸心跳骤停等,未签转诊通知单,引发的纠纷。

5.3未及时与急救中心和医内联系,通报病情,导致入院后绿色通道受阻,延误抢救时机。

5.4未取得病患及家属的同意,强制收治患者入院,引发的纠纷。

5.5现场抢救无效死亡的患者,善后处理欠妥,引发的投诉和纠纷。

6 转运过程中的防范措施

6.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和搬运工具,在不影响治疗情况下,协助患者采取安全舒适的,上车时患者头部向车前部。

6.1.1颅脑损伤:针对病情,平卧位头偏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

6.1.2颈椎损伤:使用颈托,用两软枕固定头左右两侧,一人托头部,其余3人协调一致将患者抬到担架上。

6.1.3脊髓、脊椎、骨盆损伤:伤者身下垫硬木板,搬运时3~4人同时用力平抬伤员置硬担架上,切忌拖、拉、推。

6.1.4休克、昏迷患者搬运过程中使用保护带,防止患者从担架上翻落发生意外。

6.1.5开放性气胸,包扎后取坐位;呼吸困难、哮喘发作、急性肺水肿患者均采取坐位。

6.1.6四肢骨折、关节损伤等,应夹板固定好上下两个关节后再搬运,以免继发性损伤。

6.2根据患者病情,对司机提出行车要求。

6.3利用救护车上设备给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静脉通道给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不间断有效救护,给予持续生命监护。

6.4配备必要的无线通讯工具,及时与院内急诊科值班人员联系,告知伤病员情况,送达时间,请急诊值班人员联系相关科室接诊。

6.5出诊护士应具备同情心,对现场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患者家属予心理安抚,同时配合医生作简单的尸体料理,清理抢救废弃用物,做好善后处理。对不能用救护车运送遗体事项,婉转向家属交待,取得家属谅解,帮助家属联系殡仪馆,给予患者及家属于人文关怀。

6.6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对非正常死亡患者,涉及法律问题的伤者,除应积极救治外,还应将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留取标本,保护现场状态,及时与"110"联动。做好各种医疗护理抢救记录,实事求是,准确及时书写,妥善保管,以备法律依据。

6.7通过晨会交班,固定每月组织业务学习,让医护人员熟悉相关医疗法律知识,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安全防范。对危重患者病情变化有预见性,维护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权,尊重患者及家属意愿,安全送达患者想选择的医院,不埋怨、不欺骗、不推诿,完善抢救流程。

6.8患者入院后,要与接诊科室医护人员进行病史、病情和抢救治疗护理过程交接,保证患者治疗和护理的连续性,出诊护士要认真填写出诊护理记录单,并与病房交接护士行双签名。

参考文献:

[1]王庸晋,主编.急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

第9篇:院内急救预案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004-0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定,并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 。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

1存在问题

总理在谈到我国政府处理SARS危机时说过,中国曾在三个方面存在不足:准备不足、经验不足、某些地方措施不力。笔者认为,这三点不足说明了管理部门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经验及能力相对较弱。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上严重不足、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突发性公共医疗服务的需求,另外,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难以适应医疗救治体系的基本需求。在应对突发事件上,医务人员接受培训少、技术水平落后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加强对公众的有关疾病防范知识的普及工作至关重要,而我国对大众防疫知识宣传教育不够,公众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常识,甚至很多卫生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达不到应对现代公共卫生问题的需要,所以普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常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及早发现、控制至关重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产生具有不确定性,管理部门易出现思想松懈、相关应急措施难以落实。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方面已出台的法律只针对常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要求,对新出现、危害性较大、影响面广的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则缺少相关规定,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危机的防治效果。医疗卫生体系在构建时,预防机制、处理能力以及队伍建设上,距离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危机管理理论学家罗森塔尔指出:突发事件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2]。

2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危害性及严重性,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如不能有效应对,及时处理,往往诱发危机。作为医疗机构,在做好医疗救治的同时,要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控制、预防、救治等工作。

2.1成立领导小组:医疗机构要第一时间成立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应由主管院长、医务科、护理部、后勤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形成一支强大而有领导力的队伍。统一组织、指挥本院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督促检查相关部门完成责任范围内的应急准备工作。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根据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随时对预案进行调整、完善。预案的制定要科学合理,既要考虑周全、又要突出重点,还要便于操作、更要注重实用。

2.2建立应急小分队: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小分队,此小分队至少配备两梯队人员,以应对不时只需。医疗小分队队人员由医院机关和相关临床及医技科室人员组成,平时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立即抽调医疗队人员充实一线工作。要建立医疗抢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专管共享制度,如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迅速集中调配。

2.3开通绿色通道:建立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模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大批传染性或重症患者入院,为避免其他住院患者被感染,医疗机构腾空一个或几个病房,以备传染性疾病的隔离收治和管理。所谓“绿色通道”,即较大规模的病人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医师根据患者的心电图、脉搏、血氧、呼吸、血压等监测图形和数据,给予相应的救治并输送到病房。

2.4加强演练工作、完善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医疗预案并通过实践演练,是检验应急医疗工作,增强应急医疗能力,提高应急医疗水平的最有效手段。每年举行2-3次的应急救治演练,制定计划,组织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应急演习,并进行总结评估。一旦遇到突发事件,能做到“呼之能来,来之能战”。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的药品、试剂、器械、防护设备等做好经常储备。逐步培养医护人员具备熟练的急救技术,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准确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救援综合应急能力。

2.5加强医务人员知识培训:增强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在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的同时,注重人员基本素质的教育与提高,在应急医疗救援方面统一全员思想意识,面对突发事件,要绝对服从领导指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急诊急救知识培训及考核。对基本技能及抢救设备的操作和使用等做到人人达标,以提高院内急救技术水平。

2.6加强院内感染控制:20世纪几次较大的流感暴发流行,主要都是通过医院医务人员为中间传染源引起传播的。如SARS的爆发,表现为医院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加强防止院内的交叉感染,既是保护医务人员健康,保障医疗救治能力的需要,又是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严格落实消毒制度,重点区域、重点人员、重点环节要定时定量进行消毒。加强人员的防护,避免人员聚集、注意疏散人流,加强室内通风。

2.7信息传递准确、媒体宣传到位: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时会出现疫情爆发流行或重大人员伤亡,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严重恐慌,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做好应急医疗工作是稳定人心的根本所在,所以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与群众做好沟通工作至关重要。确立“多渠道的、快捷的、纵横协调的信息报告制度”,依法采取逐级报告与直接报告相结合的办法。应急医疗工作要增强透明度,通过媒体让公众和社会知道所发生的一切。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毕竟不同与一般事务,有些事件具有特殊性,对此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把握分寸,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注意选择时机和方式方法,已达到预期目的和最佳效果。

3结论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指出,卫生部根据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需要,要求各级卫生部门精心组织,建设好覆盖全国、纵向贯通、横向相连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立统一、高效、快捷、准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伴随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已然走上了社会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以全球化的思路和视野,借鉴发达国家在公共卫生和社会危机管理等领域中的先进经验和有益举措,充分提高我国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