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在日常教学中组织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幼儿科学思考、科学认知的能力。
(一)科学探究活动内容的选择
《指南》“科学探究”中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真诚的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这里告诉我们:教师应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幼儿深刻地理解科学探究的学习内容。现今的科学探究内容已经拓展出更大的范围,更为生活化。教师应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园所实际,慎重选择教育内容,扎实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1.科学探究主题的普遍性
科学探究的内容要能反映出幼儿周围生活的现象,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在选择科学活动主题时,既要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又要注意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具有普遍性。例如:大班孩子对恐龙的话题总是乐此不疲,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交流,我们便依此生成了《恐龙世界》科学主题活动。又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非常喜欢照镜子,不仅能注意观察镜子中自己和同伴的外部形象,而且对不同镜面(如哈哈镜、凹凸镜、放大镜)的成像特点,镜子与光的反射原理都很感兴趣,我们便开展了《我和镜子》系列科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科学探究知识的浅显性
幼儿年龄小,认知能力不高,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只是初步的,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而科学更加注重严谨与准确,传授给幼儿的科学知识必须是真实无误的,必须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是浅显易学的。如果其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比较复杂,教师可以简单地进行阐述,给孩子正确的概念。如:在科学探究活动《神奇的气球》中,将气球放进色拉油油壶,然后将气球嘴套在壶口上吹气,幼儿就会发现被戳破的油壶可以使气球吹大;而未被戳破的油壶无法使气球吹大。活动内容非常有趣,但里面的知识点是关于大气压力,比较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将活动重点设定为让幼儿了解在不同状态下气球发生的变化,而对大气压力只是简单进行了介绍,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
3.科学探究活动的阶段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科学探究内容可以适合大、中、小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同时学习,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分阶段安排内容。如:在《水》的科学活动中,水的基本特征是小班幼儿学习的重点;水的三态是中班幼儿学习的重点;水的沉浮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则是大班幼儿学习的重点。另外,在一些科学现象中,由于包含的科学原理较多,往往一次活动无法向幼儿阐述清楚,我们就可以生成系列科学探索活动,分阶段授教。再如:科学活动《力》,其中就有推力、压力、弹力、浮力、承受力等,每一种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对激发幼儿学科学的热情大有好处。
(二)科学探究活动材料的准备
相比较其他领域,科学探究活动更注重让幼儿了解事物之间关系,强调幼儿亲身参与与操作,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因此,提供给幼儿各种操作材料成为科学探究实施的关键,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要遵循“三性”:
1.安全性
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够强,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尽量做到安全耐用,如果因活动内容需要提供一些较危险的物品,教师也要考虑得周全,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加强安全教育。如:在科学探究活动《快乐的小木匠》中,教师需要幼儿用铁锤和铁钉将木条、木块连接在一起,因为有了教师的不断提醒,孩子在操作中表现得很从容,但个别幼儿还是被木块下面露出的铁钉戳到了手。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铁钉时注意到它的长短和木块厚度的关系,把握得再细致点,防止小意外的发生。
2.准确性
在科学探究中,许多科学结论的得出要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有时缺少一个条件,可能就会使结果发生改变。如: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教师在操作材料时,就发现水的多少、物品的重量、体积、大小等都会使浮力产生变化,油泥捏成团可以沉进水底,油泥捏成碗(很少很薄)可以浮在水面;小铁盘会因放置水中的方法不同或沉或浮等。因此,教师在准备操作材料时就要亲自实验,围绕活动目标选取准确、适宜的材料,尤其是幼儿初次接触科学现象时,提供的材料更要准确,不模棱两可,避免因提供不当给幼儿造成错误的科学概念。
3.可操作性
幼儿通过亲自实验了解科学现象,得出科学结论,既满足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又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师除了要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的活动材料外,更要让这些材料方便取放,可操作性强,便于幼儿反复验证,发挥出应有的实效。如:科学探究活动《奇妙的空气》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人手一支蜡烛,请他们将玻璃瓶套在点燃的蜡烛上,从而了解空气与蜡烛熄灭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操作时间仅有短短的几秒(熄灭蜡烛),而教师却花去了大量的时间(点燃蜡烛),显然这样的材料就失去了可操作性。
二、组织好科学探究活动
《指南》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要求:表述更加准确清晰、通俗易懂,指出具体的科学探究方法与途径。教师要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做科学"“玩中学”“生活中学”的乐趣。这种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是探究方法的掌握,闪烁着教师关注幼儿、体验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智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开放式、递进式、自由式。提问时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营造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同时要紧扣活动内容,三种方式任意组合,避免幼儿自由发问,偏离重点。 如:在科学探究活动“抛鸡蛋”中,教师依据各环节提出问题:“将鸡蛋从上向下扔,它会怎么样?”(会碎)“为什么一个鸡蛋碎了,另一个不碎呢?”(有毛巾垫着)“鸡蛋落在这些物品上会怎样?为什么?”(有的会碎,有的不会碎)“平时人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活动中采用了多种提问方式,使幼儿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二)幼儿操作应具有自主性
科学探究活动重在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设想,从而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在这种自主式学习中,教师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操作材料,设下疑问,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测量、分类、记录等实践操作,认识科学现象,学习科学方法,理解科学道理。如: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中,教师先请幼儿将各种材料放入水中,观察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上来?然后再提供各类辅助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探索沉的东西怎样变浮?浮的东西怎样变沉?幼儿始终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寻找答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稍稍引导,绝不过多干涉,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其中的奥秘,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手段应具有多样性
问题提出的背景:大蒜( A l l i u ms a t i v u mL.( G a r l i c)百合科葱属,又叫蒜头、大蒜头、胡蒜、葫、独蒜、独头蒜,大蒜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皮,剥去鳞叶,内有6~1 0个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肥厚的鳞片。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
在江苏苏北农村,大蒜是重要的蔬菜作物,种植和栽培十分普及和容易,经济效益远在其它粮食作物之上。学生对栽培大蒜,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直接感受,比较熟悉。探究大蒜鳞茎在土壤中的位置对大蒜发芽率的影响,易于唤醒其动手的兴趣,易于得到家庭、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开展此项探究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一.提出问题
在江苏苏北农村,大蒜的的播种季节一般在八月上旬。暑假中,教师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参观、观察农民栽培大蒜。在施足基肥、浇足水后,农民开行种植大蒜。大蒜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肥沃、酸碱度适宜的条件下,大蒜就会萌发,生长。由于种植面积一般较大,他们不是一颗一颗地种,而是循行随机撒种。询问蒜农,大蒜播种时,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位置关系,是否影响到大蒜瓣的发芽率,他们都说不知道。由此,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位置关系,是否会影响到大蒜的发芽率?
二.作出假设
实验假设是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它建立在观察和以往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同学们在参观了农民种植大蒜的现场之后,对提出的问题作出了下列一系列假设:
1.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影响大蒜的发芽率;
2.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不影响大蒜的发芽率;
3.大蒜瓣在土壤中有的位置对大蒜的发芽率有影响;
三;实验设计
设计实验的目的,在于验证假设。设计实验需要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需要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技术。实验中,最重要的是变量的控制,在这次探究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征询蒜农的前提下,同学们认定:①种植的土壤要求:肥沃、疏松、酸碱度适宜、施足基肥。②气温要求:平均气温在2 0~2 8℃。③大蒜瓣的要求:新鲜饱满、无虫害病害、当年收获。陈年的大蒜瓣不用。播种深度: 4 c m。④每组实验用大蒜瓣数量: 1 0 0个。⑤大蒜瓣的位置:对照组( A)大蒜瓣的尖端均朝上,实验组共四组: ( B)组尖端朝下; ( C)组尖端朝前; ( D)尖端朝后; ( E)尖端斜向下。实验结果所用表格如下:
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对发芽率的影响记录表
四.实施实验:
实施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阶段,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同学们认真进行实验,小组内分工明确,合作协调,很快种植好大蒜,对结果的统计十分热心和积极。
五.分析证据:
在严格细致地收集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学生们很快地处理好了实验结果:
大蒜瓣在土壤中的不同位置对发芽率的影响记录表
六.得出结论:
[关键词]科学探究;教学目标;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4-0037-04
[作者简介]杨成勇(1976―),男,广西玉林人,本科,广西玉林市玉州区第五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与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优劣。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尽快提高全民素质特别是科学素养,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所在。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制定了物理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三维培养目标呢?科学探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科学探究的含义
科学探究有两重含义:一方面,指的是科学家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得的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另一方面,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科学课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活动。
二、科学探究的意义
(一)科学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20世纪,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率先提出教学过程就是“做”的过程,以及“从活动中学”“从做中学”的主张。20世纪中叶,在美国教育的学科结构运动中,著名生物学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施瓦布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该通过探究活动展开学习。经过几十年不断研究与改进,如今探究学习已成为美国科学教育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教学方法。1990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探究列为学习科学的核心方法。同时,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们所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也为人们将科学探究程序转化为探究教学模式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二)科学探究能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过去,人们都重视知识教学,其原因是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样,人们就忽略了能力形成的支撑,即“过程与方法”。当下的课程标准既提出了结果性目标,又明确提出了过程性的目标,如“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等。结果性目标要靠过程性目标支撑,有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就必然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其实,科学方法与具体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一样,都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中积累的知识,也叫做程序性知识。一个人在遇到未知事物要去发现,遇到新问题要去解决时,如果他能够有意识地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那么他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很多。因此,《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一个内容标准提出。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接受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修改与创新成果的过程。科学探究式教学就是通过“问题”来达到上述目标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将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冲击。当然,强调探究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与具体得到某种结果相比,科学探究更重视的是过程。因为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探究主要在于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意识。知识既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知识既是事实、概念、规律的系统描述,更是获得知识的方法;知识既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相对真理,更是不断发展认识的过程。这一切正是科学探究的意义之所在。
(三)科学探究能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与单纯的知识学习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知识的学习可以看成是一种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和提取过程,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则要求主体的积极参与。外部信息的输入必须经过主体的心理认同,包括情感认同、态度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等,经筛选、接纳后方可转化为情感素质,从而构成情感等要素在内的完整的心理结构。由于上述“内化”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运用别的教学方法,情感目标很容易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被忽略掉。而运用科学探究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就可以在物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始终贯穿辛勤的实验探究和周密的理性思考,体现物理学家的严谨求实、不懈探索、勇于怀疑、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科学探究的现实意义
科学探究是对原来物理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它是物理课程中的一种新形式。它强调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强调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因此,它可以克服片面执行“讲授法”的做法,有助于发展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的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学生需要科学地认识世界并真正地理解科学概念的含义。科学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帮助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使他们在寻求理解时能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要成为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学生就需要通过教育全面地发展他们的能力:能抓住问题,能考虑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收集和评判证据,能运用科学概念并检验其正确性。他们需要有机会体验发现的乐趣,养成不屈不挠、敢于冒险、保持好奇、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长大成人后,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他们都将继续受用这些探究的技能。
三、实施科学探究的具体过程
从科学探究教学的纵向展开过程来看,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大体要经过以下七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教师作为科学探究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从《物理课程标准》的高度来设计和实施整个教学过程:首先要确定探究目标,即本次探究活动要达到的具体三维目标;然后选择探究内容,确定科学探究的类型,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特征,明确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探究活动的器材、环境和教学手段。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过:创造性的思维是从疑问和惊讶开始的。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当新问题与旧问题出现矛盾,不能用原有知识解决时,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调动起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拓展思维的空间。
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木块完成这样一个实验:用力推木块在桌面上运动,再停止用力。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木块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你认为运动和力会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会回答:“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教师再让学生完成实验:用力推一小球让它在桌面上滚动,然后停止推力,并观察小球运动情况。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不再受推力的小球继续运动。”
经过上面两个实验,学生得出了两个矛盾的结论。这就很自然地引起学生惊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设疑导入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参与课堂学习,为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在发现问题后,学生还需对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思维加工,用清晰的语言或文字表述出来,把发现的现象演变为一个可进行研究的科学问题。
(二)合理猜想,形成假设
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背景知识后针对准备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两方面的猜想。一是猜想问题的成因,二是猜想研究结果可能是什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问题的结果作出多种假设和预测。教师切忌把自己认为的问题的结果告诉学生,否则会失去探究的意义和价值。猜想要有一定的依据,不能乱猜。一要基于已有的经验,二要基于科学事实。
(三)制订计划,设计实验
此步较多的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教师应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自己设计,让他们得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感受探究的艰难,之后再体验成功的喜悦。此过程应充分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由学生制订探究计划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计划并相互交流,寻找计划的不当之处,从而提高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所起的作用。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可以进行评价、归纳、总结,并提出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关键性问题或有关安全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在方案确定后,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教师应注意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及每组组员的参与程度。
(五)分析论证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和数据,再对数据进行比较和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尝试对结论进行描述,以及与实验前的假设进行对比。
(六)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在各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补充并完善结论。教师通过梳理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归纳结论,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七)评估
评估是对探究行为和获取信息的可靠性、科学性从严密的角度重新审视的过程。评估能优化探究方案,并有可能引发出新的发现,引发新一轮探究过程的开展。
四、科学探究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在强调探究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事实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生对某一现象有大量感性经验时,讲述法可能会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探究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不要因为担心学生做不好就越俎代庖,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科学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果任何事都由教师代办代劳,那么科学探究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重学生的意愿,科学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探究活动。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事实上,科学探究教学并不是也不可能完全凭学生去自学或盲目探究而不要教师的指导,否则也就不叫“科学探究教学”。
(三)培养兴趣是物理科学探究教学成败的关键和主要标志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和意向过程。人们在研究学生学习心理过程中,存在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倾向,低估了意向过程的作用,甚至把学习心理仅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认识过程。后来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物理的强大动力,是开户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但是这种认识仍停留在把“兴趣”当作一种学好物理的方法和手段。在今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下,重新认识兴趣,不能仅仅把兴趣作为一种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还应当从关怀人、关心人的心理健康去认识。人应该热爱生活,生活中有苦也有乐,而认识自然、科学探究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愿意谈物理、学物理、用物理,这是一种难得的素质。因此,兴趣理应成为我们课程的目标。教师对学生认识自然的好奇心要保护、保持,对他们的科学探索兴趣要培养和发展。如何保护、保持、培养和发展兴趣,最好的办法不是用屡次的考试失败来扼杀,而是在科学探究中组织学生认识自然,让学生得到心理满足,产生全身心的兴奋,从问题走向成功,从探究走向成功,从成功走向成功。这样,物理学习就能充满乐趣,人生就能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 白学军.智力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 车文博.心理学原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3] 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4] 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寥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6] 胡明,杨国金.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刘小平,刘晓莹,赵鹏飞.初中物理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8] 陈志坚.浅谈探索课课堂教学的延伸[J].物理教学探讨,2003(2).
[9] 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 唐安国,钱华.中学物理课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 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科学复习;学习方法;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35-02
一、复习中的一些低效现象的归因分析
1.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改进,包括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的方式的选择理念,教学中组织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的观点、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方面都有待提高。
2.教师由于自身的积累不多,依赖于一些参考资料,缺乏自己的教学思考,也对资料中透出的一些思想视而不见。造成不会就继续练,错了就继续做,不知错的原因,不思考应对错误的对策。
3.沉浸在练习、讲解、批改,但反馈的方式与反馈的研究不力,对教材及复习内容的体系与系统的思考不够,没有将知识联系起来。
4.由于复习,导致设计情境方面成了薄弱环节,学生对知识的情感、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缺乏思索,导致记忆不深,知识与生活的联结点脱离,影响持久的记忆保持。
5.对一些解题方法与思维能力培养缺乏理性思考,没有授人以渔,只是授人以鱼。
为此,研究复习的有效性策略显得比较重要。
二、促使科学复习更有效的几种方法(策略)
我们从思考复习教学的目标出发,着眼于课堂,利用反馈机制,实施一定的方法与策略,总的操作框架图如下:
在复习中,应用的方法会很多,这里就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更好地对科学实验与方法应用的把握、对科学的一般思维与科学思维的深度提高、以最终拥有较高科学素养为目标”进行一些课堂教学的策略尝试。复习的几种策略不是单一的,所产生的效益也不是单一的,现为了体现方法,侧重于某方面进行叙述,现枚举如下:
1.情境系统化复习策略
通过情境教学、问题研究,让学生在复习中是转变原来的单一思考向系统思考过渡。通过对初中科学的复习课的设计与教材处理的研究,把握教材的系统与逻辑关系,让学生也能够系统性地去识记内涵,能系统性地去思考问题,将知识形成“块状结构”便于理解记忆与保持记忆的持久性。
作用机理: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也助于探索的持久兴趣,探究的深入程度,记忆的牢固。
例如:对于“功、功率、机械、机械效率”复习的情境设计。通过开设几次“招聘会”来将这些概念与技能把握。第一次:以张三与李四分别搬了一千块砖与二千块砖上楼,请问谁更可以聘用?第二次以干活快慢程度来定。同上的楼高。所用的时间六小时、三小时,请问谁更可以聘用?引进――功率的概念与计算……。第三次招聘会,考验他们应用机械:引入杠杆、滑轮等。第四次招聘会,想来想给张三、李四考点智力:给他们二个动滑轮、二个定滑轮,设计一个组合,来进行搬运砖头。但要陈述各自的优点。第五次招聘会,给予更多的东西,让他们选择,搬砖头用的盛用工具(体积相同:有木制的(150牛)、铁制的(250牛)、塑料的(50牛)、塑料袋(5牛);滑轮有动滑轮(重有200牛、100牛)、定滑轮(单个的重有200牛、100牛),请选择使用。
[小结]: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与一定的情境出发,从研究的需要出发,策动了其内在的学习动力,驱动了求知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学习过程与知识技能.第二也有利于对这些概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很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样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系统地感知事物的,有助于识记,有助于理解整体性知识。
2.逻辑程序化复习策略
在复习中要把握一些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知识分层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层层的推理与知识间的影响,构建逻辑结构下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去理解、去运用、去思维。
作用机理:逻辑是客观物质世界所固有的。物质世界的客观逻辑,以自在的结构和自在的规律及其联系形态存在着。应用逻辑结构教学,其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逻辑认知结构。科学的逻辑认知结构,是由学科的基本范畴――规律、原理、原则等组建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开放系统。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清晰,更能把握认识与运用规律,更能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推理方式,促进知识的系统化理解。
例:《九年级的第一章复习》,通过对CuSO4溶液、浓HCl、Na2SO4溶液、稀HCl 、 Ba(OH)2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Fe等八种物质进行分类,运用推理的方法搭建知识架构。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鉴别其中四种物质,明白物质的特征是区别于别的物质的重要标识。从而形成知识的逻辑推理。
[小结]:现实的生产与科研中,知识不是简单的独立的,那是纷繁复杂的,需要综合的思考。如果我们融合科技、社会、生活生产实际,将知识进行真实的应用,让教学促进转变学生的知识简单应用向为知识的创新应用发展。通过对教材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研究,把握知识之间的外延与内涵,让学生能处理一些细节问题,能帮助学生关注细节,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个性的方法。
3.人文思想渗透化复习策略
学生作为一个未来的“社会人”,应该具备一些必要的科普常识与生活经验。若干年后,我们的学生或许会成为一名企业家,或许会成为政府的决策者,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公民,他们的生活理念与对自然的态度必定会影响社会、影响一代人。不论是从现实还是未来的科学发展来看,对学生培养必要的生命价值观、全局观、生态观,树立人口资源常识、节能降耗意识、能源利用与开发意识、环保意识等是非常迫切与必要的。
作用机理: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与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变得高度有效。具体做法就是先将书本知识与一定的实际应用相联系,或赋予一定的内涵,让学生对知识反映出来的事物有感情上的认识或产生一种情绪体验,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动机和情感投入,以最终产生意志努力,并保持兴趣、动机持久、记忆保持牢固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在复习电与磁的时候,我们以人类对电与磁的探索之路进行复习――一部历史演绎着人类的进步文明。这路线为人类的出行航海、电磁波应用、电磁铁应用、电能应用、其他能源转化为电能等等的发展与创新之路,融入了许多的哲理、发现的艰辛、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等等。
[小结]:通过对初中科学相关知识点的拓展的思考与探索,把握知识的应用,将知识与情境相联系、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与科技发展相结合,形成知识的情感性、价值性,形成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有利于对新的科学知识的兴趣的发展与持久。
4.科学思维以题植入策略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留下来的是什么,是一些方法,一些思维的品质,一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在进行一些专题复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多的掌握认识的手段,运用一些模型解决与解释自然规律,运用一些思维方法、推理方法去解决一些现象的本质特征,运用一些数理计算去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等。
作用机理:通过对探索性、实验性、分析型题目的例举,把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一些科学的解题思想与思维能力,推进应用思维方法、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与理解方法,让教学促进学生从单向思维转向逆向、多向思维,获得更多的思维方式,形成思维品质。为今后学生的的学习与思考提供一些好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
例:(宁波中考2010)20.如图所示的是运动员在铅球比赛中的场景。铅球离手后,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动能Ek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最接近的是
[点拨]――寻找对方:我们知道动能与速度与质量有关,但在过程中速度无法知道快了还是慢了,也没有科学依据。这个时候,要考虑一个不变量――机械能不变,考虑一个可以知道的变量――势能。动能=机械能-热能。第二个问题考虑在飞行过程中会不会动能为零。
小结:象这样的一些典型题中有一些思想,一些思维的要素融入其中,以题让学生获得一些思维能力,从而可以触类旁通,去解决更多的问题,也为今后的学生打下基础。
三、后续思考
科学复习课不仅仅是对内容的改进,本研究是对科学复习中的其中一些策略的研究与探索,科学复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仅是课堂,更需要操练与实践应对各种问题,另外,从学习方法上要加强引导,要让学生在复习时能进行计划的管理、预习管理、听课管理、复习管理、作业的管理、错题管理、难题管理、考试管理等。我们也期待我们的研究能更细化更深入。
1.教师间的合作机制还需要健全,如何更深入地进行一些相互的课堂观察,设立一些相互合作的程序与规范,需要我们再进一步的思考。
一、渗透科学方法的过程
初中物理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来进行编写,教材将与物理有关的知识点以及逻辑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而对于物理的科学知识表达较为隐蔽。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经过了处理的知识点,长此以往也就使得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科学方法不够了解,物理老师也是将知识过滤然后才渗透给学生,就算是学习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科学方法,也是非常简单的。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将科学方法渗透给学生,用一种灵活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主动学习物理。
在探究教学中,第一,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学方法的作用,仅仅让他们对这种方法有一个大概了解,而不是要求他们对与科学方法相关的每一个名称进行死记硬背。第二,要让他们对科学方法的研究过程进行了解。第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让他们能够将其应用到物理问题当中。这三个过程在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中非常重要,因此,在今后的物理教学当中,任课教师要利用这三个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二、渗透科学方法的方法
1.利用物理基础知识
探究教学是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是新课标实行后的新型教学方式,顾名思义以探究为主,教师将探究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与物理有关的知识问题,最终去解决这些问题。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科学方法极其重要,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途径,采用相关的科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对一些较为抽象的物理知识有正确的了解。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控制变量法是一个较为常用的科学方法,可以对相关的物理量进行改变,进而研究它们之间的
关系。
例如,学习摩擦力知识时,让学生围绕自己实际生活进行讨论,讨论摩擦力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如轮胎对地面是否会造成摩擦现象,是否会产生摩擦力,相互挤压的物体是否也存在着摩擦力等等。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时,提出以下问题:
(1)物体之间所生成的摩擦力和什么有关?
(2)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是否会影响摩擦力的强弱?
为了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我们将两个木块在同一个面上进行运动,这个运动是匀速的而非变速,首先增加小木块的压力,探究摩擦力是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接下来将小木块表面的粗糙度进行改变,确定是否摩擦力会受到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来达到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
2.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时,特别是在探究教学时物理实验非常关键,学生可以在物理实验中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理解。在进行探究教学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就物理实验的过程以及结果来展开交流。
例如: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对真空是否能够传声进行
研究。
首先将电铃置放在一个完全密封的袋子中,接下来接通电路,我们能够很清楚地听到电铃发出声音。然后我们将袋子中的空气抽走,那么我们所听到的电铃声就会逐渐减弱。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声音的传播与空气的稀薄有关。然而我们知道实验室难以达到真空状态,所以我们所模拟的实验是状态较为理想的情况,但依旧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来说明在真空中是不能进行声音传播的。
因此,任课教师通过物理实验的方法,将这种科学方法渗透到学生当中,这样能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思想,并且有助于他们创造能力的提升。
3.采用物理现象进行渗透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科学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04-02
素质教育是围绕着提高受教育者全方位素质这个核心目标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已经发展为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而言,素质教育摒弃了只注重知识培养的做法,开展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性素质的全方位培养,以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奉献社会的高品质人才。
可以说,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深刻反省,是追求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协调一致的实事求是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本身就是高校对大学生培养追求合理化、科学化的一个科学命题,因此要切实做好素质教育工作,必须追求其实施方法的科学化。科学合理地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完善大学生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在批判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其核心目标是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或者离开父母不能生活的懦弱儿。大学生要真正能立足于社会、奉献于国家,就必须具备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出色的身体素质、强大的心理承受力、纯熟高超的业务技能。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要通过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到大学生身上并成为其自身素质的一部分。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举国工程,需要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地全面展开。这项工程从娃娃抓起,到他们读高校的时候,很多素质已经具备了,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就容易开展。然而,现在的事实是,虽然绝大多数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打出了素质教育的旗帜,但实际上很多学校仍然以升学率为首要目标,很少切实开展素质教育工作。这就使得高校几乎成了学生真正接受素质教育的起点,也就是说高校承担了素质教育的压力,而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针对这个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五个切入点展开。
(一)道德品质的培养。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但衡量人才的第一要素应该是德行和操守,而非业务能力。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虽然已经接受了多年的初等教育,但从小学到初中的教学往往以考入名校为第一要义,道德教育不受重视。很多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淡薄,以金钱物质为追求目标,道德素质不高。因此,素质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德育的开展,只有大学生树立了远大的理想,胸怀爱国之心,以纠正不良社会风气为己任,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才有意义。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各种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由于长期的家庭溺爱,很多大学生无法承受各种挫折。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这种情况的负面效应就更加显露。他们无法和同学友好相处,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极易出现自闭症和精神抑郁症。走上工作岗位后,领导和同事的任何质疑都让他们感觉到莫大的羞辱,于是跳槽和辞职,严重的甚至自残生命。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必须开展而且要重点开展的素质教育工作。
(三)协作能力的培养。人是社会化动物,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天,独善其身只能是一种理想主义。每个人都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都和其他人员或社会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交际的成功。即便你只想做好本职工作,也必须通过和他人或者团队的协作才能实现。因此,高校的素质教育中需要增设协作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深谙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并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和与人合作。
(四)业务能力的培养。在任何时候,业务能力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作为不同门类的大学生,必须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赢得立足社会的资本。以前,高校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道德、心理、团队等因素的作用。现在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并不等于说业务能力培养的地位降低了,科技知识和实践能力仍然是素质教育重中之重的工作。需要说明的是,素质教育中对业务能力的培养要求,应该更注重学生个体的兴趣所在和可塑之处,以差异化、个性化培养为重要目标。
(五)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个高校的专业设置再多、涉猎领域再广,也无法覆盖当今社会的诸多领域,因此想通过大学期间的教育,就使大学生掌握可以通吃一生的本领是不现实的。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可能在四年前学的知识还炙手可热,当走出校门时已经英雄无用武之地了。所以,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就是说,科学素质培养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大学生学遍所有知识,而是让他们具有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新知识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界一直推崇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科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办法
确立了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还需要科学的实施方法,才能将素质教育真正地做好,因为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教育模式。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科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因校制宜的总体教育目标制定。科学就是实事求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都要实事求是。各大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实事求是地制定本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和总体规划。
在素质教育提出伊始,各个高校是十分重视的。但落实到实际行动时,有的高校空喊口号,有的高校人云亦云,有的高校制定的目标大而空,造成很多高校根本无法开展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究其根源,就是学校的总体目标制定不合理、不科学、不实事求是。
虽然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找到了,但是不同高校的自身条件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不能一刀切地为所有高校的素质教育制定相同的目标。不同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和办学特点,制订适合自身需要的素质教育规划方案。
从大的方面来说,文科类的院校应该在确保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加强科学素质的教育;理工科院校应该在确保科学素质教育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具体到每一个高校,这种总体目标的制定就应该更加注重实事求是的原则。像北京大学这样的高校,专业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要对大学生开展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在内的全方位素质教育,靠自身的条件就可以了。只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不难实现。但对于一些高职类院校而言,本身的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师资力量匮乏,也效仿北京大学的素质教育模式就不切合实际了。这类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仍以自身的办学特色为素质教育培养的主阵地,然后深挖自身潜力,再辅以社会力量完成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例如,没有专门德育教师的院校,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多储备德育故事素材,在专业教学课堂上穿插一些德育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道德熏陶。又如,没有心理课程教师的院校,可以与当地医院进行合作,聘请心理医生来校进行不定期的心理讲座。这样既降低了长期聘任心理课程教师的成本,又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得以进行。
总之,不同高校的素质教育目标,不能照本宣科,要充分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实事求是地制定。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上文已经分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五个切入点,但具体工作的开展还必须落实在教学环节中,所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才是素质教育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很多高校为了开展素质教育,都对本校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普遍提出了实践教学、双语教学等思路。笔者认为,最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就是因材施教,不必人云亦云地照猫画虎。比如,别的学校办实践教学,不顾自己实际情况也办实践教学,强制降低理论学时的比例,既搞不好实践教学,理论知识也无法完整地讲解。又如,别的学校办双语教学,不顾自己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功底也办双语教学,必然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所以,每个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最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是经常性地改革,而是应该本着因材施教的宗旨。这里的因材施教,笔者认为有双重含义。第一重含义,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看他在哪方面具有可塑性,就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力度,使其具有与众不同的素质。第二重含义,就是教师也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自己在哪方面有真才实学,就踏实地搞好这个方向的教学,即“知之为知之”。如果教师自己都不熟悉这个领域,还非要指导学生,那就成了误人子弟。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只有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覆盖面,才能对更多的学生因材施教。
(三)因教施评的科学评价模式构建。教学效果的评价是衡量一种教育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以前,高校一般通过期末考试作为一门课程的唯一评价方法,考试得分成了衡量一个学生对一门课程掌握程度的唯一评价标准。素质教育提出以后,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观。实验环节和实践环节的评价,在一门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笔者赞同这种趋势的发展,但认为这种评价体系仍需要进一步科学化。
素质教育的评价与素质教育的教学是同一目标下的两个必要环节,二者应该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既然在教学环节中已经提倡了差异化、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对应的评价体系也必须尊重个体培养的不同。因此,对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年的统一评价模式是不科学的。针对不同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应该在评价体系中充分加以考虑,做到因教施评。
显然,这样的评价方法对于教师来讲的难度很大,但却是素质教育所必需的。为了降低期末多种评价标准制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做好平时的积累工作。而且,这种工作经过几个教学轮次以后,可以用于因教施评的考核素材也就比较丰富了。
【参考文献】
[1]张坪兰,李爱玉.论实现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J].教育与职业,2006 (20)
[2]李朵.科学发展观与高校素质教育创新[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3]刘臣.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正确把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二)[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3)
[4]蔡启茂,袁美华.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措施[J].中国培训,2006(9)
【关键词】讲评课教学方法纠错
讲评课是在考试或练习之后,对试卷或练习题进行分析、讲解和点评的课型。讲评课的主要功能是矫正学生解题中暴露出的知识和思维的盲点与误区;总结与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情感激励,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树立学习的信心。
目前,讲评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情了解不够,仓促讲评;简单地对答案,提升总结不够,重点不突出;教学目的不明确,归因意识不强;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学生思维误区不能充分暴露;教师包办过多,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归纳时间;缺乏针对性强地补偿练习,等等。
下面,就如何上好讲评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分析考情,情感激励
教师简要进行试题分析,公布统计结果、学生失分情况、卷面规范情况,表扬鼓励表现突出的学生;学生查看试卷,找到失分点,听取教师评价。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1)教师必须认真批阅好试卷,做好试卷批改记录。(2)教师批阅完试卷后,要认真分析错误原因,诊断学生知识缺陷及思维障碍,初步明确矫正方案。(3)考情分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考试的基本情况,能进行自我评价。考情分析的主要内容要包括试卷的基本情况、学生做题的情况、表现突出的具体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等。(4)评价学生要以表扬激励为主。
二、出示答案,学生自纠
教师出示参考答案;学生根据参考答案自悟自纠,或与其他同学合作探讨,共同解决。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1)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悟自纠,自悟自纠是是解决学生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的有效办法。(2)学生对照答案、对题目再分析再研究,回想、印证、反思。对不能自查自纠的问题,可与同学讨论、交流、探究,启迪思维。(3)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纠自悟。通过了解、分析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树立学习的信心,明确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查自纠初步解决问题。
三、重点讲评,集中纠错
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误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行思维碰撞,达成共识;学生要积极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参与讨论,并做好答案要点的记录或补充,总结感悟解决问题的的办法。
需要注意的是:(1)这是讲评课的主要环节,教师不要急于自己分析答题思路,要给足学生展示思维的时间。(2)要选择学生集中出错率较高的题目,不必题题讲解。教师主要讲共同存在的问题、考查知识范围、考查能力的层次,讲理论与知识的欠缺、答题的思路、讲解的方法;讲评出错的原因、命题者的意图;评一题多问、多解一题。(3)教师要做好调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答对与答错的学生都有展现的机会,促进共同提高。(4)要调动学生,让学生展示对试题的理解和自己的思路,以充分暴露思维误区,进行思维碰撞,从学生思维深处找到病根,真正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达成共识,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四、归类分析,方法总结
结合典型题目,教师可以分别从题型、考点、热点、错因等方面进行归类讲评,引导学生总结方法、规律;师生互动完善答案;学生整理错题集。
需要注意的是:(1)这一环节与上一环节结合进行,灵活把握。(2)教师要结合具体典型试题,分别从题型、考点、热点错因等方面进行归类讲评,并通过回顾过去做过的题目以及对本题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总结方法规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的观点教师要有明确的评价,既要有科学、完整的答案,又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4)教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从具体的题目中引导学生总结答题思路、方法和规律,切忌空洞总结。
五、补偿跟踪,反思整理
针对学生集中出错的题目,教师投放变式补偿题目;引导学生反思得失,进行补偿练习。
值得注意的是:(1)针对学生集中出错的题目,教师投放变式补偿练习题目,加强变式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印证和完善解题方法,开拓学生视野。(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搞好课后个别辅导。(3)“补偿跟踪”环节可以集中完成,也可以边讲评,边补偿练习。(4)教师要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整理。
这种讲评方法的主要优点:
1.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这种讲评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自查自纠、合作交流、暴露思想误区,利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有针对性,重点突出,能够克服有些教师讲评试卷时存在的重点不突出,一讲到底的现象,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展现的机会,解决了教师单项灌输讲评对优等生是浪费时间,对学困生来说跟不上老师思路的问题,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2.强调思维训练和方法总结
这种讲评模式注重暴露学生的思想误区,自我矫正与集体矫正相结合,相互启迪,鼓励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归纳方法规律,并通过补偿变式训练,强化了认识,加深了理解、拓展了思维。
3.注重情感激励
通过教师的表扬鼓励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在思维碰撞过程中学生的相互评价,有利于鞭策和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上好讲评课,课前准备至关重要。教师要及时认真地备好课,充分了解学情、考情,提高讲评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以下试举数例加以说明。
一、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影响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要想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性,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单个自然条件下整体观察研究对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研究对象施加人为的影响,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这就是“控制变量”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最常用、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观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其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
2.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研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4.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6.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研究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9.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0.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11.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12.研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13.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14.研究物体吸收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5.研究电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6.研究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17.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18.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19.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学生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串、并联电路时,引入总电阻的概念;
2.等效替代法测电阻;
3.滑动摩擦力的测量;
4.“曹冲称象”;
5.通过导体时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小灯泡发光)来确定是否有电流通过;
6.研究大气压的值时,用水银柱高所产生的压强来研究大气压;
7.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
三、推理法
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四、类比与归纳法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物理概念、定律及规律的获得都是借助了归纳法的力量,由实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归纳获得的。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研究电流和电压时,用水流和水压类比;
2.用水波类比声波;
3.类比磁极间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大多数定理和规律的提出都应用了归纳法,比如铜能导电、银能导电、锌能导电,则归纳出金属能导电。在实验中为了验证一个物理规律或定理,我们要反复地通过实验来验证它的正确性;然后归纳、分析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阿基米德原理中,为了验证F浮=G排,我们分别利用石块和木块做了两次实验,归纳、整理均得出F浮=G排,于是我们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正确性,使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五、图像法
图像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像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固体的熔化和液体的凝固图像;
2.研究欧姆定律的电压与电流图像;
3.研究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图像;
4.液体的沸腾实验图像;
5.探究物质的密度的图像。
六、转换法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应用有:
1.用细线测量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直尺和三角板测硬币的直径;
2.用小磁针研究磁场方向;
3.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比较磁性的强弱;
4.根据电灯的亮暗程度比较电流的功率;
5.通过比较电流的大小来比较电阻的大小;
6.通过观察木块被运动物体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物体动能的大小;
7.通过观察木桩被打入沙中的深浅来比较重物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8.通过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现象来说明分子的运动特点;
9.通过物体形变量的大小来说明物体受力的大小。
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指导学生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教师应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正确地认识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和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另外,研究某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并不是仅仅用到一种方法,往往要同时用到几种研究方法。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同时用到了观察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转换法(把电阻的大小转换成电流的大小、通过研究电流的大小来得到电阻的大小)、归纳法(将分别得出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的信息归纳在一起)和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电阻与长度有关时控制了材料、横截面积)等方法。可见,物理的科学方法题无法细致分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法;学习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15-02
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探究学习作为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和各科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受到了学界普遍高度重视。有学者指出,如果非要用一个词语来描述近30年来科学教育工作者所努力追求的目标,这个词一定是“探究”[1]。学界对探究学习的研究主题主要有探究学习的缘起、内涵界定与特征分析、作用与价值的论证、实施的应然、实施的实然、探究学习评价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探究学习中的应用几个方面[2]。然而,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法指导的文献并不多见。笔者愿不揣浅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探究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做一论述。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探究学习法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充分强调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在具体的学习模式上,建构主义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于情境的问题式学习和协作探究学习。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推动下,面对正在到来的知识社会的挑战,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热潮。在我国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3]。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当前,课程改革正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通过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究学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好奇心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采用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方式去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探究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简称学法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指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即“教学生学会学习”[5]。学法指导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法的学法指导,就是指导学生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理解探究学习法的基础上学会确定探究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价不断改进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设学习情境,确定探究问题。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假设做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因此,基于情境性、问题式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法的学法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创设学习情境的基础上确定适于探究的问题。第一,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探究学习的内容。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是因为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知识内容不易通过探究学习来获取,并且有时对特定的学生和学习内容采取其它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在理解教育新理念、解读课程标准、掌握教学计划、确定重难点等方面都站在一定的高度,我们有条件也有责任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探究学习的内容。第二,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所选内容创设学习情境。科学有效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确定探究学习的内容后,指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的背景材料,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情境的同时加强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为确定探究问题打好基础。第三,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教学情境确定探究的问题。探究始于问题,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一定情境下围绕问题展开的。因此,指导学生学会在特定情境中提出科学性的问题至关重要。然而,并非所有问题都适于探究。需探究的问题应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或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能够把学生引入到有关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求的思维活动,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来。
2.实施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单纯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指导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确定探究问题后,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也要进行指导。第一,指导学生理解探究学习的本质。指导学生既不要把科学探究与探究学习混为一谈,又不要把它们对立起来:既要认识到学生不是科学家,学生的探究学习也不是科学探究,其目的不是为了发现人类新知,而是要更好地理解科学、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和认识世界;又要认识到科学探究有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可转化为科学学习,探究学习是根据学习目的与学生发展水平对科学探究进行模拟,使探究学习成为科学探究的简约复演。第二,指导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与科学探究相对应,探究学习也包括以下基本步骤:形成问题、搜集数据、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第三,指导学生实施探究学习。在学生理解了探究学习的本质和掌握了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对学生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也要进行具体指导,指导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变“被动地听讲接受”为“积极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做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探究学习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导对课堂探究余兴未尽的学生展开课外探究,“直接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探究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进行学习评价,不断改进学习。建构主义认为,评价要以真实任务为标准,关注真实任务的完成;以经验的建构为标准,更重视对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评价,并同时注重有效评价与教学的整合;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对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科学、有效地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有效地改进学习。笔者认为,对探究学习的评价应包括对探究学习的整体评价和对某次具体探究学习的评价两个层次。第一,对探究学习的整体评价。指导学生学会在学习前期进行诊断性评价,查找自身在探究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改进;突出对探究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及时发现探究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在学期中及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中,在评价学习效果的同时更要突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第二,对某次具体探究学习的评价。在学生探究学习结束后,指导学生学会及时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探究学习的选题是否科学、探究过程是否存在缺憾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和教师总评等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总之,评价的核心理念应是促进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逐渐进步和全面发展,通过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关注自己学习的提高,使评价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不断改进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结语
科学探究是科学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科学最本质的特征,离开探究,就没有科学;同时,探究也是人在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动下再自然不过的认知方式。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法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适合探究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过程,在评价中不断改进学习,进而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达到通过探究学习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学福.美国探究教学研究30年[J].全球教育展望,2001,(8):57-63.
[2]徐学福,肖磊.对我国“探究学习”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1-105.
[3]张建伟,孙燕青.从“做中学”到建构主义――探究学习的理论轨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4):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