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启发式教学基本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将启发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启发式教学有很多种具体的方法,要做到充分掌握和灵活应用,就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有机结合,以期促进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1.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启发式教学,“启”者,开也,是引导、开导、诱导之意;“发”是启动、打开。这里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感官去获得知识、开发智能、发展个性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启发式教学应该是地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首先,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目标的基本要求:着眼于‘以学为本’教学目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为依托,突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发展地位。”
其次,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地理学科具有趣味性、形象性、应用性很强的特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更有优势;合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是这把“金钥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学地理怎样有效进行启发式教学
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归根结底就是做到“因材施教”。“材”包括课堂气氛、教材特点和学生基本状况。“教”是不同的启发方式、方法。启发式教学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充分掌握和灵活应用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课堂教学的最大价值。笔者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
1.酿造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是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何为启发
“发”是“启”的目标,“启”是“发”的动力。学生“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看“启”的能力,“启”的内容和形式。酿造适当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课前,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及课堂气氛,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并调节课堂气氛,怎样调?地理学科具有应用性、形象性、趣味性很强的特点,开展生动的课堂教学更具优势。所以地理教师更容易找到调节的案例。所以,“案例启发”十分必要。
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的案例,就能够增强生动性。如,我引用相关诗句引出惠州西湖的秀美、惠州的特产荔枝的介绍、从特殊的地理风物引出惠东沿海风光和地理地形特点、从工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引出惠东经济的腾飞、从新时期惠东产业转换战略引出产业转移;从“客家人”、“仫佬人”的来历引出人口的迁移……
简单而单调的内容需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调动和活跃气氛。讲述趣味故事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教材中的一些难点内容,更需要开放、活泼的课堂气氛。教者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知识中去捕捉那些有助于突破难点的案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诱使他们产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我在讲授必修3“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时,我从南北方人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产方式引出南北方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取向;从不同民族的服饰讲到自然环境对人类服饰及生活习惯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些亦受自然环境的一定制约,说明自然对人文产生深刻的作用;从气候使非洲人、欧洲人呈现不同的形体特征,日本的自然环境恶劣与日本人的危机感和勤奋精神,中国地势西北为高原高不可攀东南为海洋深不可测与中华民族的保守,而形成知足常乐的道家思想,以及惠东沿海片和山区片居民性格异同等等,升华他们的创造性。
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的放矢,是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基础
中学地理就教学内容来说,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块。自然地理重原理,主要是从自然的角度说明地理事物或现象,需要理性思维。因此需要巧妙地“激疑启发”。
激疑,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矛盾运动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我在复习“经纬网”这一节知识时,课前,我以“你每天是否坐地日行八万里这个问题来激趣,再以寓言故事“南辕北辙”引出对“东辕西辙”的讨论,课堂开始活跃,大家兴致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这样,真正做到了个个参与,人人受益。人文地理重观念。人文地理主要是从文化角度说明地理事物或现象,需要一定的感性思维。它强调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而这种观念的树立,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案例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对这些大道理的理解,往往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学要巧打比喻,触发联想,多用“比喻启发”。
巧打比喻,触发联想指讲课时用具体形象,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激起学生的联想,鼓动思维的羽翼,诱导他们在积极思考中巧妙对照,化繁为简,使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是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关键
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课堂教学应适当提高要求,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用“提高启发”是比较适用的。提高启发指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问,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逐步提高要求,才能逐步达到拓展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针对文科普通班的教学着更要做到有的放矢,而用“讨论启发”的方式比较适宜,讨论启发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看准时机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引导学生研究,逐步寻求结论。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准确把握,还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185-01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变革,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成了许多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在此我结合初中英语教学简要分析启发式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特点及优势,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1.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原因很多,比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获得优异成绩或得到表扬的愿望等,启发式教学最首要的原则就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领略知识的情趣、奥妙、意境。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1.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精心提问,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景,一旦提问切中要害,往往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自然能在自愿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进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独立思维。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因势利导,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
1.3 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学生不再是应试,而是要培养能力,拓宽视野。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认真地为学生设计布置由易到难的作业,二是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
2 启发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学习,教师不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领路人,而是要在新知识的学习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小切口,引导学生在自身兴趣的带领下,自主学习新知识。
2.1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前设置一定的障碍,之后进行启发。 初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单词词型的变化占有相当的比重,如名词单复数的变化,动词人称的变化以及简单的时态变化,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通过一遍讲解之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在启发式教学中,则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举一反三。以名词复数变化为例,普通的名词后面只要加s即可,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名词则不然。学生在学习了“名词假s即变为复数形式”这一原则后,往往会不考虑特殊情况,教师可以先将其混入到一般名词中apple、box、people,这三个单词的复数形式分别是apples、boxes、people。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犯了错误后进行详细的讲解,进而加深印象,之后再给出一系列与之相似的例子,练习巩固。
2.2 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知识。 在学习关于味道的单词表达时,可以让学生品尝不同的食品,之后便学到了sour(酸)、sweet(甜)、bitter(苦)、hot(辣)这些新单词,这样做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之后,提高学习效率。
还以对话学习为例,在学习问候用于时,可以让两位学生进行表演,这样“How are you?”“How do you do ?”之类的用于就很容易记忆,教师还可以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加入一些课外的表达,或者介绍一下外国的礼仪常识,这都是启发式教学的一部分。
2.3 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在英语教学中,并不一定要局限在课本的内容至上,举简单一例,比如在圣诞节、新年来临之际,教师可以教学生唱一些圣诞歌曲,如“Jingle Bells”“Happy New Y ear”,学习了这样一些英文歌曲,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单词以及回话的学习兴趣。
3 运用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语言学习的过程,其自身有着许多特殊的要求。由于受到多年母语环境的限制,在进入初中后,学生英语学习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汉语思维方式,这就在一定程度给启发式教学造成了一些困难。
例如:特殊疑问句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这样的句式是无法用汉语语法常识进行解释的,如果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让他们死记硬背,又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启发式教学,先将句子拆成两部份,即What+Can you see (it) in the picture?由于学生对一般疑问句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这样讲解不仅降低了难度,还能够让学生温故知新。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兴趣培养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谈话法”,也叫“产婆术”,被称为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现今启发式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般来说,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广义上来讲,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原则。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讲、学生记,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沉闷。大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这正是启发式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孔子言:“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的意思按宋代大儒朱熹的解释是心里想知道某个道理又不得而知,有种强烈的学习欲望。而“徘”是学习者对某个道理已有所理解,但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样子。这两种状态也即是学生对所学的问题很感兴趣的状态。而这时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启发式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由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所引起的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1]。而学生的兴趣常表现为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内容的好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人自小对数学有兴趣,认为学数学“能动脑子”。而另外一大部分喜欢学数学是因为“老师讲得好”“学了有用”。前者属于直接兴趣,即由于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所引起的兴趣;后者则属于间接兴趣,即对这种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感到需要而引起兴趣,对于学生来讲,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都是必要的。
这两种兴趣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转化规律,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对于一门新的课程,学生的兴趣常常是直接兴趣,稍纵即逝,不稳定,不持久,不深刻。所以教师要学会把握契机,引导和帮助他们成功,从而形成稳定兴趣,即间接兴趣,实现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转化。如何促成这种转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性和意义。学以致用,只有当学生感觉到学习对他们是有用的,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他们才会真正的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也即间接兴趣。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并且多去挖掘生活和实践中的相关问题,然后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和感染学生。接下来,要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兴趣,还需要老师去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首先要“备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谈心,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了解学生的思想,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一步。
二、在新课的导入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考虑用什么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要精心设计好导入环节,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课件、一些图表、一个实验、一段趣闻、一个故事,既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动有趣的,又是学生意想不到、深感惊奇的。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不但在导入阶段要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将要纳入的新的知识铺路架桥,还要注意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到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在新知识学习中巧设疑问,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适当的课堂提问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问在启发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问”开始的。而启发式教学也通常表现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和思考问题。教学问题的设计是个关键。设计问题的方法很多,一般要求我们教师善于抓住学生求知探微的心理,把新颖、独特的教学问题设计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设计在学生身心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上。然后,或层层剥笋,步步深人;或排除障碍,迂回前进;最后逼到问题的中心。一点而破,使学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在巧设疑问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端,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造动机的切入点。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满腔热情地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能力。
四,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教姿教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之在教学活动中发生“共振”十分重要。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倘若教师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怎么要求学生兴致勃勃呢?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课堂有时也要有紧张的竞争,甚至需要教师严厉,但那必须是基于对学生真诚爱护而产生的严厉,决不允许教师把在别处带来的不愉快的感情拿到课堂上宣泄。所以现在提倡微笑教学,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情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面带微笑进入课堂、会缩短师生之间感情上的距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无拘无束的进行思维。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政治学原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学生求通而未能通、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恰到好处地开导、启发,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启发式教学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政治学原理是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启蒙和引导的作用。在政治学原理教学实践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法,对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修养、培养独立思考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针对以往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填鸭注入式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需要通过恰当的设疑、适时的讨论、精当的比较、直观的情景、生动的案例等具体手段来实现。
1.1 设疑启发法
疑问是思考的动力和获取知识的起点。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变“向学生灌输知识”为“学生主动汲取知识”,努力在学生思维中制造出“愤”和“悱”的状态。即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恰当的设疑,让学生觉得有所知但又有疑问,想表达但又难以表达清楚,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此时,教师再进行讲解、点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讨论启发法
在我国传统的填鸭注入式教学中,学生多是机械、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思考和讨论的空间,思想的火花得不到迸发,创新思维受到限制。讨论启发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适当的讨论和辩论,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思想交锋的平台和机会,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不是权威的主导者或者旁观者,而是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合作者,并通过适时的点拨和精彩的点评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认识。
1.3 比较启发法
在理论教学中往往会碰到一些比较接近、难以区分和理解,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把容易混淆的材料和知识点放在一起作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对比,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而且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
1.4 情景启发法
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绘、音乐渲染、场景表演等手段,创设与课程相关的具体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受到触动,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下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运用情景启发教学中,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直观表现形式更容易使学生进入特定情景,有亲临其境之感,有助于激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加以运用。
1.5 案例启发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把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与生动活泼、源于生活实践的具体案例联系起来,运用理论加以分析,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理解和接受这一理论或观点。①
2 启发式教学法在政治学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和导论型课程,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激发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
政治学原理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受学术视野和生活阅历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最初接触这门课时认为政治无非就是权术、权力斗争和阴谋诡计,对该课程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在同学们刚刚接触政治学原理这门新课时,可以先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在自己的心目中什么是政治,自己能否完全脱离政治而不受其影响。进而引导同学们认识到政治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从我们呱呱落地,父母为我们取名和申报户籍开始,我们就已置身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关系和社会政治生活之中,无论是否愿意,我们都会受到政治的影响,但政治与政治学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学习和研究政治学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知我们所处的政治环境,分析和处理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进而在推动自身和社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其后各个章节的讲授中,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设计出能够唤起学生求知欲和注意力的问题和关键词,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开始本章节的学习,探寻知识的奥秘。问题的创设一方面要注意来自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的问题,因为从教学实践上看,那些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问题更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另一方面,要把握问题的层次性,“按照问题与教学核心内容亲疏的不同,把问题分为核心层、内缘层和外缘层等不同层次,从而安排好解决问题的次序”。②
关键词: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081
启发式教学是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动引导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创新意识,寻求多途径解决问题方案,收到很多教师的青睐,得到较好的实用效果。在新时代要求下,如何让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发光发热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知识要点掌握情况,平时课堂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特点等,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启发式教育。告别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淘汰老套的课后习题单一训练,结合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扩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掌握知识,将启发式教学模式充分渗透到数学教育中去,改变以往的数学课堂沉闷、压抑的学习氛围,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思想,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扩展。
例如,在讲到同类项及合并知识点时,在学生对知识点有一定认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此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抛掉陈旧的课后习题的重复练习,换种方式对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考核,如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在同学们家中哪些物品可以用同类项划分啊?学生就有可能回答,杯子、碗、盘子是同类项,沙发、椅子、床是同类项等;又如,教师提问在你们平时玩耍时碰到哪些同类项啊?学生就会回答手枪、弹弓、手榴弹是同类项,布娃娃、芭比娃娃、抱枕小熊是同类项等;接着老师就要问老师今天买了2个苹果和2副手套是不是同类项啊,当然学生们就会异口同声的说不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同学们充分掌握知识的要领,还将生活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能让学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理解,做到学有所用。
二、开展启发式教育,加强同学间的沟通合作
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不是教书要完美生动的讲课,获取荣誉教师称号,而是要求将学生放于课堂主导地位,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改革。在此要求下,教师应积极配合课程改革,开发有效教学模式体系,采用启发式教育应对新课改要求目标。在此过程中,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就要做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之上,让课堂气氛充分活跃,告别安静,鼓励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对产生的分歧进行二次研究探讨,最后得到满意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们的分歧提供指点意见,增加思路,让学生沿着线索发挥想象力,自己摸索、小组讨论,最后得到满意答案。如,在对一个多重运算方程式中,教师可将式子分成几个部分,分给几个同学进行分部来做,最后分别将他们的结果组合在一起,得到正确答案,当然这个过程是学生们自己解决自行探讨的。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提出问题,假设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将学生每三个人分成一组,带出课堂走进操场,体操台、旗杆、校门正好可以拟作一个直角三角形,三个同学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分别测出体操台到旗杆、旗杆到校门、校门到体操台的距离,对结果进行分析,确定那两个直角边长度,那个斜边长度,通过测量结果比较得到结果,确认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三、在实践学生中渗透启发式教育
数学问题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很多问题的产生是源自生活现象所积累的,而这些现象的答案得到解决又还给了生活。因此,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方法,既可以掌握知识的要领,又能增加学生对生活的真实领悟,以助于后面对生活上出现的问题迫于没有实践经历而措手不及,但在此过程中,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为前提。例如在讲多边型的知识点时,可以将学生带到幼儿园里,让学生对那些积木形状进行识别,对积木进行简单匹配、重组,得到不规则多边型图形,还可以顺便教幼儿园的小朋友识别简单的基本图形,在讲到有关角的问题,可以将钟表带入教室,观察摆动时针、秒针、分针的位置学习什么是锐角、直角及钝角,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充分理解便于深刻记忆。再举个例子,如在学习有关图形圆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带到体育场,学生聚集在篮球板下,对球板下的圆进行实地测量,带着圆规、直尺、软绳、三角板、刻度尺等辅助工具,对地上的圆圈进行全方位的测量,充分理解要学习的知识要点,知道圆、半径、直径、圆周角、弧、弦等知识点概念。
四、启发式教育,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杜郎口教学模式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有较好的效果,给教师十分钟讲授知识时间,剩下的课堂三十五分钟留给学生自由分配,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掌握知识要领,但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中效果更为明显,更受各教育人员青睐。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在讲完知识点后给学生布置课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让学生们自己带着问题情境进行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换意见提出假设,对假设问题充分思考,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力图通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得到问题答案。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扩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布置一道应用题“一只装有动力桨的船,其单独靠人工划船顺流而下的速度是水流速度的3倍,现在该船靠人工划动从A点顺流到达B地,原路返回时只开足动力桨行驶,用时比来时少,问船在静水中开足动力桨行驶的速度是人工划桨的速度的多少倍?”学生可对此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分三个小组进行问题分段分析,第一小组分析从A点到达B点顺流时所用的到达时间,第二小组分析A点到达B点逆水时到达所需时间,第三小组分析往返所用时间,将三组数据结果进行共同讨论,最终将结果统一,向教师寻求正确答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可进行简单提示,但不要将答案公布,依然保持把课堂留给学生,当学生都将答案结果送到教师手中,教师就要针对学生不同问题答案,进行分析,沿着学生的思路考虑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答案错误的学生给予安慰、鼓励,并找出他们的问题所在,对解题思路进行指导调整,让学生沿着思路重新判断,最终找出正确解答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解题的方法、思路,增加学生学习的途径。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讨论、展示的知识出些测试题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再次检测,确保知识掌握扎实,在此基础上,还要多增加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课题,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自动手解决难题,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为未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问题打下基础,让学生通过解答这些与生活有关的题目来找到学习的乐趣、体验生活,体会到成长的幸福与快乐。配合多种方式来检测所给题目达标的情况,可以进行小组内检查、全班考核、小组间相互借鉴互换思想、教师抽查部分学生的答卷批阅等。通过这些答卷的检测效果,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互助、沟通协调能力、个人才艺展示能力进行综合考核,给予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给予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以安慰与鼓励,给予充分的信心,成绩突出的学生提出赞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已不适用于当前课改下科学教学理念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将矛头转向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理念的开发,应该重视学生情趣、亲身体验、互动合作能力的培养,由传统的教师完全讲授课堂知识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方向转变,同时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赞赏学生,激发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掌握知识,将启发式教学模式充分渗透到数学教育中去,改变以往的数学课堂沉闷、压抑的学习氛围,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思想,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扩展,总而言之,对启发式教学的有效运用将是改变学生一生命运的重要启程点,教师要大力研发启程式教学新模式,为未来培育高素质、高学历高技术创新型综合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模式具有哪些特点,它一般包含哪些要素,应当如何看待化学教学模式论与化学教学改革各种方案之间的关系等等,是需要认真研讨的课题。
第一节 化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化学教学模式是构成化学课程、选择教材和提示化学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方案,换句话说,化学教学模式是体现化学教育教学思想的一种工具,是教育教学思想在化学 教学活动流程中的一种简明概括。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精心组织、设计的,并采取有效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化学教学模式正是实现化学教学的目的、要求,实施特定的教学内容和策略,创设或优选高效率的教学条件和环境而采取的一种方略。可以说,这是运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对化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分项研究成果的综合,是对化学教学过程与学习类型进一步概括化的研究结果。由此可见,化学教学模式可以为化学教师提供指导和预见,对我们研究和改革化学教学具有开阔思路与指引方向的作用。
一 化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化学教学模式,作为一般教学模式的子系统,也具有以下特点①:
(1)能用来形成决策。就是说,教学模式及其概念不能太含糊或太空泛,以免使教师无所适从,或难以把握它的要领;也不能太微观和失之琐细,以致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有关规定要利于观察并识别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行为。
(2)时间框架要适度。即时间框架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太长则难以进行系统观测并按固定的尺度来把握(即变量难以有效控制);太短又不能完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单元,所搜集的数据将难以表征完整的教学意义。一般应包括发生在一个单一课或单元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3)繁简适当便于应用。在教学模式中应用的各种概念和要考虑的教师的行为范围不能过于复杂,以免教师难以采纳,也不能过于简略,致使没有一种模式可供教师选用。
总之,化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贴近教学实际的理论模式,要阐释以下基本问题:
(1)化学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做什么?
(2)师生之间怎样相互作用?
(3)师生怎样使用教材和教具(学具)?
(4)上述活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什么?
二 化学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从上述认识出发,运用系统分析来探讨化学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4要素的主张是可取的。这四个要素是:
(1)确定不同的教学目的;
(2)规定教学程序;
(3)选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4)确定教与学(师生双方)课堂活动的量和活动方式。
有的学者将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分解为: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七项①。这是从教学论的角度来考察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等来立论的。我们认为,七要素与四要素的主张,其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第二节 化学教学模式的类型
基于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来设计、实施化学教学活动,必然导致各种各样的教学程序和策略,从而产生出各类化学教学模式。
一 按教学主体划分的基本类型
从化学教学的沿革来看,在实践中已形成了两种泾渭分明的化学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是以教学活动中主客体的关系来划分的。美国学者加 德纳(M.Gardner)教授曾对这两种模式的特征做过比较①:
这两种教学模式应看做是两种极端的教学范型,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化学教师,在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总是采用(实行)混合式,以力争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B.Carroll)论述过的“高质量的教学”的思想值得重视。他认为:高质量的教学包括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向学生交代这些目标和学习方法、最佳地安排学习活动、使用清晰明确的语言,以及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和特点调整教学方法②。实践证明,不结合教情(教学的特点和教师的条件、教学设备的状况)、学情(学生的心理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刻板地一味走极端,扬此抑彼,其效果是不好的。
二 综合归并划分的类型
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调查研究了教学模式的文献,发现有多于100种的教学模式,他们在《教学模式》(ModelsofTeaching,2nded.,1980)一书中提出了约25种 模式,并划分为四类①:
(1)社会相互作用模式。以人际关系为教学目的或手段。例如,小组研究模式、社会调查模式、训练聚会模式、个案研究模式等等。
(2)信息处理模式。把教育、教学看做是向青少年传递应当学习的信息的活动。例如,皮亚杰的发展阶段教学、加涅的累积学习模式、有意义接受学习、探究训练模式等等。
(3)人格发展模式。满足个人需要,协助个人以自身的方式获得发展。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等等。
(4)行为改变或控制模式。将学习归纳为刺激—反应—强化,认为由心理活动中的内部过程重叠形成,正是教学活动的目标。例如,程序学习、以智力行为多阶段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等等。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教学过程,并把教学型式(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相互结合形成的种种教学型式)划分为:讲解—再现、程序教学、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四种类型②。讲解—再现教学型式把教师讲解教材和学生用再现法掌握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是最流行的一种教学型式;程序教学是在掌握了前一部分知识再去学习新的知识,或对已学过的一部分知识的信息予以强化以后,再去学习新知识,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的一种教学型式;问题教学是循序渐进地和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认识任务,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地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型式;探究教学是通过探究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促进学生较深入地理解和独立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型式。
我国学者近年来已对教学模式这一课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其中,依师生双方活动的程序来划分教学模式,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这一分类的图解①如上:
以上讨论,主要是从教学论的角度概略地介绍教学模式的类型。从教学方法论的观点来判断,各种教学模式均应当也必须经过或经受教学的检验:它对教师而言,是直觉地为他们感觉是正确的和有意义的;对观察者或研究人员来说,应适合他们仔细记录和分析。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基本教学模式可图解②为:
以上教学模式包括四大要项,第1项是目的,不言而喻,这是处于中心位置并对教学起导向作用的;第2,3,4项为手段,欲达到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必定要借助于适当的方式、方法及手段,而只有目的适当,手段可行,形成师生与教学媒体的合理组合,教学方可能成功。故而任何教学模式均应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和选择可行的教学手段。概略言之,主要是四点③:
(1)确立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
(2)分析学生的起点行为;
(3)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
(4)选用有效的评价方法。这里论及的四点,与我们在本章第一节里讨论过的4要素是一致的。
从化学学科教学本身来考察,尽管化学教育界对化学教学模式论的专门研究起步略迟,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和效果纷呈的教学实验已为这方面的研究开了先河。
1982年,刘知新曾著文探讨过化学课堂教学模式①。该文列述了国外化学教育界盛行的科洛弗(L.E.Klopfer)方案、卡普拉斯(R.Karplus)三阶段学习循环及探究学习,同时,为了总结我国多年来的化学课堂教学型式,给出了八种类型的课型模式的结构②。该文对各种教学型式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及其适用范围,也作了扼要的阐述。
今天看来,上述按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为基点的分类标准,似仍可作为对化学教学模式扩展研究的一种微观尺度。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化学教学改革方面形成的诸多总结,已对化学教学模式作了直接或间接的映射。我们认为,上海市总结的“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四种类型最有代表性。这四种类型是③:
(1)探索型。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性学习。例如,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普陀区的程序启发式教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引导探索法等。
(2)讲练型。教学中讲练协同,让学生有较充分的动手、动口和动脑的机会。例如,松江二中总结出的“少、精、严、活”的讲练教学等。
(3)自学型。让学生根据一章(或单元)的自学要求,按相匹配的程序题进行自学。教师巡视辅导;学生自学阶段结束,由教师解疑、归纳、整理。
(4)设问型。将一节的课业内容组织成几个教学题,让学生看书、做实验、思考和讨论,教师归纳小结。
若从试验的任务与侧重方面来划分,近些年来,我国化学教学改革试验中涌现的不同教学模式大体上可归属于以下几类①:
(1)按学科教学的特征进行试验。即突出以实验为基础或突出实验教学。如实验引导探索法、单元实验程序教学等。这一类姑且称之为实验导学型。
(2)按课堂教学进程的阶段进行试验。即遵循课堂教学的进程,分阶段或分课型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分段式教学、四课型单元教学等。这一类可称之为程序引导型。
(3)按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试验。即将教学活动组织得尽可能贴近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如探究式教学、自学辅导法、综合启发式教学等。这一类可称之为综合启迪型。
(4)按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试验。即将教材内容归类并分别组合成单元,再通过相应的教学形式来实施。如单元结构教学、化学单元教学等。这一类可称之为单元结构型。
(5)按教学要求综合地进行试验。即在明确教学的总目标以后,将教学进程化解为大的呈现环节和策略,努力促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的导向性的和谐统一。如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最优化教学试验等。这一类似可称之为讲练运用型。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由于研究者的立论(教育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论)不尽相同,导致划分的维度各异。我们认为,核心的问题是,要努力运用现代化学教学论的思想,从各类型化学教材的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努力实现内容与过程②、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这就是 说,要从化学教学系统的结构与系统的功能统一的高度来审视化学教学模式的实效和应用价值。
换个角度来考察,英国学者提出的“课的基本要求”的思想,对于我们探研化学教学模式也颇有教益。这些基本要求适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方法的计划①,其基本要求②是:有助于阐明课的方向的五点——内容、概念、技能、问题和兴趣③。对于一堂课或一类型课来说,五点中的某一点或许是中心,但很可能也包含其他各点要求。也就是说课的基本要求的各点并不是孤立出现的,即使是以内容为中心的课也不会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内容及有关技能。关于这一论断的印证,可参看本书第七章第三节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由此可以得知,化学教学模式的划分仅仅“是特定条件下教学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统一”④,不宜将其绝对化,以免造成认识上的僵化。
第三节 化学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或者说是具体教学行为的总和,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教与学行为程序等。可以说,每一位教师只要是从事教学工作(不论是课前、课上,还是课后)都离不开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如仅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考察,任何教学模式均与各种教学策略密不可分。 无怪乎有的学者将教学模式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与一定任务相联系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①。从教学的广义来看,围绕着预定的教育总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及师生间的相互作用等等,无不蕴含着教学策略实施的影响和效果。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把化学教学系统看做是教学策略和其他化学教学要素的一种组合。化学教学系统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特殊集合。化学实验内容、化学实验的类型以及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等等已在本书第七章做过探讨。化学教学系统运作始终也离不开化学教学方法,这是因为“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作体系”②。这里讲的“动作”,既包括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隐动作,又包括外显动作。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与化学教学模式的关联,请看本书第五、六章。本节仅从化学方法论或逻辑方法及操作程序的角度,对化学教学策略进行一些讨论。
一 选择教学策略的原则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措施,按此实施则可引导学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实践和研究结果均表明,教学是一种复杂多样、灵活创新的认知、情感和发展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重性(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意;智力因素维、非智力因素维等)。故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就须坚持:适应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等原则。
所谓适应性,即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应与教学模式的特点相匹配,所规定的实施步骤应适合学生学习活动顺序(程序)的需要;所谓可行性,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且必须贴近教学实际、便于实施,而不至于给师生增加太大的负担;所谓有效性,即教学策略应为教学模式的运作增色、增辉,产生实效,而不会带来 困难和阻力。
我们认为,各种化学教学策略在符合上述原则的前提下,还应努力贯彻以下方法论原理:
(1)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重视情感陶冶。譬如,在探索型或实验导学型中,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化学教学时,一定要为学生观察与描述、研究与操作、概括与应用等科学技能的训练创造最好的条件(最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为学生提供最好用的器材);在实施过程中,要从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精神及爱护国家财产、保护环境,以及与同学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2)为学生提供运用多种感觉分析器官的机会。譬如,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化学事实、对有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概括,以及结合生活或生产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等。
(3)激励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发展他们的认知结构。譬如,指导学生运用联想编织记忆的网络,揭示知识间的规律、加深学生对有关事实的理解等等。
(4)对学生强化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譬如,指导学生会做实验、会纵览、会发问、会复习、会总结等等。
二 化学教学策略实施例析
各类教学模式要求有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之相匹配。这正如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有各种教学方法作为手段,以落实其对学生智力开发的作用一样。
以实验导学模式为例,其实施步骤是:设疑质疑;实验探索;分析归纳;巩固开拓。而概念形成策略的实施步骤为: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将两者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从学生认知心理分析,其间有相通之处:新知识的获得总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整合过程,或者说理解过程是获得知识的关键。从逻辑方式来分析,这类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总是结合具体对象,运用归纳与演绎模 式,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技巧。
又如讲练运用模式,它的实施步骤是:略读思考;议论分析;讲述阐明;练习应用。这又与“行为练习策略”有相通之处。后者的实施步骤是:明确课程的目的、环节和内容;呈现新信息;控制练习时间,通过语言提示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新技能、新结构;个别指导;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练习。
日本国理科教学提倡的探究学习模式,实施步骤为:问题的提示;情报搜集;情报处理;法则性的发现。也是一个典型实例。
再如,我国台湾省学者欧阳钟仁先生给出的现代启发教学的“四阶段”——主体化、探讨、整理和发展,同样是研讨教学策略的一个范例。
第四节 化学教学模式典型分析
化学教学模式从不同的维度来划分,可以有诸多类型,类似于我们讨论过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之种种。譬如,一般文献常介绍的归纳教学模式、演绎教学模式、研究法(investigation)教学模式、探究法(inquiry)教学模式及精读法(mastery)或叫掌握学习模式。从中可以看出,其各自的教育心理学依据与教学的主体关系的不同。
为了阐明以上主导思想,加深对于教学模式的认识,现具体分析为我国广大教师熟悉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一 主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从认识论(或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分析,是基于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及辩证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以将学生的学习看做受外部环境(条件)影响的、个人智能的复杂的动力系统为基点。因为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励、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从师生交互作用分析,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作 为实施启发式的前提条件。主导作用的“导”,主要是引导、指导、教导学生启动思维的动力系统,启迪思路,以实现主动、积极思维。从学生自身来分析,启发式要落实到学生的认知技能的发动、发挥和发展。不如此,将出现“启而不发”或“启而乱发”的不良状态。
从教学因素功能来分析,要抓准、用好实验或其他形象化手段,要重视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要协调教师的“启”与学生的“发”的作用。要达到教师“领”与学生“想懂”及“学会学习”的境界。这里讲的学会学习在国际范围已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而不仅仅限于化学教学本身。教师要教学生,最核心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其关键在于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策略;换个说法,应着力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要注意改变或纠正教师只关心“为了‘教’化学学科知识或技能,‘我’应该做什么?”,而忽略(忽视)引导学生“学这门学科或技能,学生在做什么?”这一问题正是《化学学习论》需要系统回答的论题。
二 本质与原则
启发式教学本质上就是学生的认识在教师领导下的深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施教有明确的方向和针对性,准确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学生有学习的需求,有兴趣,有必要的知识基础,从而达到师生交互作用的方向一致。
故而启发式须遵从以下原则①: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统一;知识结构与认识结构的统一;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的统一。
要实现上述要求,宜采取多种途径:
一是做好课程或教材的编制与组织实施工作,无论是以学科知识还是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来建构课程体系,均应努力做到促使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建立并运用学习策略,以构成各 种形象和观念,把这些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联有条理地记忆、贮存起来,即达到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及动作技能的发展。
二是合理运用化学实验和各种直观教具、电教手段,为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开展积极思维创设最佳情境。
三是切实落实学生的有效的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适量的练习、复习、讨论、总结、自我评价,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来体验、运用、扩展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我们这里强调的有效和适量是相对于题海和大作业量等违反教学规律的做法而言的,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各种学习实践活动,而且又不增加学生的过重负担的,均属于这里限定的范畴。这里提出的度,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并需要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问题。
三 实施步骤与策略
启发式教学从实施策略的角度来分析,主要可划分为:组织式、讨论式、探索式和实验式①。
1.组织式
这是以启发讲授为主要手段使教学设计从计划化为教与学的行动的一种方式,仍可再分为问答式和谈话式。譬如,基本概念或原理的教学、某些计算题的教学、化学用语教学及理论性教材的复习教学,多采用组织式,以借助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引导或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要于课前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怎样提示学习主题、什么时候激疑、什么时候讲解、用什么方式(声音-言语模式,或提供文字-图像材料)强化讲解效果、采用什么方式促使学生理解、用什么方式组织学生练习巩固(强化)等等。这些设计,要放在课堂活动的流程中去运作,并随时针对临时发生的情况进行反馈、调控,充分发挥教师随机组织教学活动的才能。
2.讨论式
这是运用讨论来激励学生强化学习活动,以促成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在于讨论论题的连贯性和所追求的认识的深刻性。这种方式在讲授基本概念或元素性质辨析时,或在复习教学和习题教学中针对某些易有歧义(歧解)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会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甚至创造性等良好作用。
讨论式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学生从不同的发言中可以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受到启发、提高。教师要设计好需要讨论的论题。讨论题应是教学中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重点,某些问题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题目要简明、深浅适度。在教学进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发言,并注意及时抓住争论点,深入引导,遇到枝节问题要艺术地引开(或暂时放置);讨论结束后,要配合必要的板书及时作出简明扼要的总结,对某些疑难争论问题,教师应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探索。
3.探索式
这是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经过学习主体主动探究、研讨而获取科学结论的一种方式。譬如,在学生分散学习过典型元素及元素族与原子结构等知识后,可以设计让学生探索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或者在化学计算题教学中,在学生所熟悉的例题解答的基础上,指定学生探索其他解法等等。
探索式的主旨类似于指导发现法。教师选定一个或几个一般原理,建立问题情境,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去探索(做实验、分析事实材料、归纳、得出结论),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里讲的教师指导不同于组织式中的有显著约束力的指导,又是有别于发现法的开放式、完全由学生自由实践;不妨说,这种指导更多的是程序导向或防止大的失误的一种导向。
4.实验式
这是运用实验使学生从多层面受到感染、激励的一种方式。应当说,这是化学启发式教学中的基本方式,无论是运用演示实验(包括投影映示实验)、随堂实验或学生实验,还是运用实验挂 图、实验录像等,都应突出实验的多种功能,以全面达到教学目的。
总括言之,以上4种策略,从采用的具体方式来看,均会程度不等地运用到:演示、直观、对比、提问、讨论、练习、比喻等等启发方式。
启发式教学的一般实施步骤(程序)主要是:
(1)提出学习的课题。
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要学习什么,做哪些准备等等。
(2)探索解疑,认识主题。
借助于提问题、做实验或提供有关信息、数据,激发学生生疑、议论、研究、解疑,认识学习的主题。
(3)整理归纳,订正完善。
学生从争论、探索中得出科学结论,经过教师点化,突出有关命题的含义。
(4)运用练习,迁移发展。
结合变式练习,使学生运用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通过口头、文字或形体(操作)的练习活动,达到认识的深化、发展。
以上程序,系就授新课而言。单一的复习、练习或实验课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步骤基本上是上述程式的变型。关键在于要把握住启发式的主导思想和原则,切实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励和发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整合,即通过复习、练习或实验,让学生将已学习得到的关于物质及其性质的知识,与原有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认识及基本概念和原理等认识相互作用,进而形成认知结构上的一体化、系统化。
四 我国启发式教学与国外发现学习的比较
我国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化的教学模式。从主导思想、教学策略和适用范围等方面来考察,与西方曾倡导的“发现学习”颇不相同。
国外化学教育界将启发式与发现法①(即发现学习教学模式与启发式教学模式)当做是一回事,属于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大类,即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注重过程教学这一主旨。若将我国广大化学教师熟悉的启发式教学与国外倡导的发现学习作一比照,对于我们在深化教学改革及扬长补短,充实并发展我国启发式教学模式将是有益的。
从当前我国化学教学的现状来看,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优点,恰恰是有待于我们汲取借鉴的。发现学习的不足,从1889年阿姆斯特朗(H.E.Armstrong)在英国化学和物理教学中倡导发现法(或称启发法)开始,就受到不少化学教师的批评。英国学者纽堡瑞(N.F.Newbury)对此曾明确指出:“若把启发法推崇为唯一的、统治课堂教学的教学法,在实践中将会遭受失败,最好把它当做一种指导”,“大多数教师认为,若要尝试这种教学法,则应予以变更,以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并 得到许多益处。”由此看来,这就是指导发现法产生和形成、发展的背景。
实施指导发现法,在80年代被英国中学科学课程调查委员会明确规定为11—16岁青少年科学教育的一项原则①。该委员会在科学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中,将“使青少年在以下几方面受益:(1)获得知识;(2)了解过程;(3)应用知识;(4)理解知识的社会价值;(5)继续教育”。置于突出的地位。我们认为,这是颇有教益的重要举措,我国化学教学,在(2)、(4)两点上,似有较大欠缺。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育;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99-01
1.初中物理教育应以成功式教学为主体
长期一来,我们都在搞应试教育,一部分学生在长期的高压下失去了对物理的兴趣,当然也更谈不上如何去提高教育质量,我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认为成功式教学比较适合初中物理教学,达到了提高学生物理素质的效果。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选成功式教学为初中物理教学的主体呢?因为现在学校往往过于强调启发式教学,当然我们不是否定启发式教学,而是觉得许多人对启发式教学存在理解上的偏见,片面地追求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他们也很想启发学生,这样的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殊不知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如果学生不接受你的启发,且不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教好初中物理,首先得治根治本,要从学生这个主体入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这恰恰需要我们实施成功式教学法。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因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措施不当,导致许多学生成绩下降,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兴趣索然,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很多学生觉得"越读越不爱读,越读越愚笨",这时如果我们能施之于成功式教学法,可以基本解决这样的弊端。
2.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潜力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中猜想与假设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初中物理教学,不仅仅是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对物理技能有灵敏的发现,猜测和想象是物理技能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把握的难点。
猜想与假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是相似的,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对于宇宙的起源和黑洞的创见,让人感觉玄妙无比,这些都得益于他那令人惊叹的想象力。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怎样启发他们进行猜想,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都要注意的问题。
3.引导学生思考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到现代高科技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如我在教学中请同学们观看图片并阅读下面三段话:①上海世搏会场外在炎热的天气喷出雾状水花,让游人降温;②飞机飞行过程很容易被雷达侦测,为了躲避敌方雷达的监测,可在飞机表面涂一层特殊的磁性材料——吸波材料,它可以吸收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让雷达电磁波很少发生反射,从而令敌方雷达无法探测到雷达回波而不能发现飞机,这就是的“隐形飞机”;③在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中,开展了一种新型武器“电磁炮”的开发研究,它的原理是把炮弹放在螺线管中,给螺线管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对炮弹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而将炮弹射出。我要求学生:分析上述三例中应用了哪些物理知识?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分组讨论后回答。同学们对这些新异的物理问题很好奇,能开动脑筋思考,并在分组讨论中发言热烈。这样的教学安排,其实是要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例子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当前的社会生活乃至科技军事结合起来,因而不仅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4.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几点原则
4.1主动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引导和影响,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的状态,从而引起学习的要求,激发学习的动机。在“光的直线传播”中,其直线传播特性难于直观发现,可引导学生由看电影的情景想到在水中加红墨水或牛奶,用激光器照射来观察。
4.2首创性原则。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之外,还有最突出的两点: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
关键词:教学方法;人才培养;启发式;创新性;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7983-03
随着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不断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时代必然要求,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创新教育,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对高校来说,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高校的学生是分专业进行教学活动的,显然,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起创新的理念,激发创新精神,是高等学校适应时展要求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教学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
教学的总体目标,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符合信息社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加强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依据教学的总体目标和教学经验确定适合自己教学特色的指导思想,以下是本人制定的教学指导思想。
1.1 创新教学观念-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交流机制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教育观念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努力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上来,培养学生乐学、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1]。
1.2 精心设计-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既要做好全课程的教学设计,又要精心做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工作。这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对每一堂课,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系统合理的安排教学中哪些内容是需要课堂讲授的,哪些内容是需要课堂讨论的,哪些内容是安排自学的。
1.3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将现代科学知识、实践知识、自身的思想与感受传授给学生,综合性地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对于教师,应结合课程知识的特点,努力研究和探索一种新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1.4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多媒体教学
人类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如果视觉和听觉并用,就能显著的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若再以交互式方式进行学习,其效果更加显著,这也是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势所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能进一步推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而且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和更大的想象空间。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将启发式和创新性教学方法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改革是行之有效的,效果是突出的,全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 启发式、创新性教学方法
2.1六大启发式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和创新性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中,总结归纳出启发式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式、问题思考式、故意出错式、案例分析式、回顾总结式和多媒体教学等六种。
1)循序渐进式启发
循序渐进式启发就是把比较复杂难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细化,通过适当的引导,循序渐进,并让学生参与互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例如在讲解数据结构中栈的概念时,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安排直接给学生解释,学生肯定难以理解。但是如果采用启发式,先从学生熟悉的链表讲起,通过解释讲链表的一头加以限制,只允许在另外一头进行插入和删除,则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再例如在讲解VC++中类的概念时,如果从他们所熟悉的C语言中的结构体引入,一步步的导入到类的成员变量,再增加成员函数,再解释特殊的成员函数: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则学生比较容易记忆和学习。
2)问题思考式启发
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考式启发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自问自答方式,另一种是教师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思考方式。对于第一种,学生只需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无须回答[2],当然,教师必须控制好问与答的时间。第二种方式由教师设计问题,该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难度,甚至可能带有一些争议性,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问题的多种求解路径,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全面深入分析。比如,讲完树的遍历一节后,可以设计一个能把相关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参与讨论,最后对各种求解方法进行分析点评,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故意出错式启发
所谓故意出错式启发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用错误的观点讲解相关内容,从而引起学生对错误观点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由此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随处使用,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信手拈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案例分析式启发
有些问题单靠理论解释不能解释清楚,学生总是不很明白,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将知识点相关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来,详细描述对问题的分析和求解思想,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当然,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去。例如在讲解静态链表时,学生对于游标(Cur)作为指针的变化总是不能很好的理解,通过将一个实际项目使用的基于静态链表的顺序flash描述成一个链表来讲解应用,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5)回顾总结式启发
回顾总结式启发实际上就是通过总结回顾以往的知识点,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回顾方式多种多样,常用方式包括讲解、提问、讨论或多媒体演示等,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复习一下前面的内容,使内容与即将讲解的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承继性,学生则比较容易把握课堂内容。该方法是本人在教学中一直使用一个方法,一直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每次回顾总结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将上次内容进行回顾,而是将前面的可能相关的内容都进行总结,方法不局限于教师讲解,有时要学生参与其中。
6)多媒体教学式启发
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是借助多媒体在解释较抽象的概念、原理时的优势,可以利用动画、视频等手段,进行变量变化跟踪、内存变化的动态演示等以往板书无法解决的问题中[3]。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在递归程序总变量和内存的变化,使学生对这个非常难以把握的设计方法有了十分清楚的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五大创新性教学方法
1)新颖的讲课方法
在授课方法上求变、求新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4]。数据结构和VC++程序设计都是和实际生产、生活和工程应用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新的技术应用、结合实际的工程应用讲解所涉及到的算法或程序,比较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一些经典的案例或典型的应用,除了的网络课堂中有所解释外,还采用给学生布置思考题和小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
2)实验创新-设计性、开放性实验
对数据结构实验环节,按照基本要求和高级要求对试验进行分级,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完成高级要求的内容。对数据结构增加设计性试验,该类实验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行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做出选择。对VC++程序设计,对实验的要求采用开放式,首先是实验的时间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按实验要求完成实验。但必须在下次课之前将实验结果交给任课教师。同时每次课程的最后一个实验是前面几个实验的综合,但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需要用到前面所设计的基本要素,这样给学生一个总体上把握课程要求的实践锻炼。
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最主要的考核方式就是考试,考试是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进行总结检查的主要方式。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改进考试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例如,数据结构经过几年的不断建设,设计了题库,采用教考分离,由任课教师采用流水线的方式进行试卷的批改。这样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责任心,同时也便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VC++程序设计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大作业的形式完成考核。平时成绩包括各个实践环节的分数。期末的大作业采用的是一个综合的题目,是对前面各次实验环节的一个综合和提高。
4)多媒体教学
不断改进和充实多媒体教学,多次参与和立项学校支持的数据结构和VC++多媒体教学改革。建立两个课程的教学网站,不断的丰富网站的内容,并将网站资源应用到教学中,数据结构的资源在近几年的超过了5000人次的使用频率。同时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和视频能力,较好的解决了数据结构中比较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和算法,例如关于栈、队列、树、图等一些经典算法的变量、以及内存空间的变化情况,形象化的展示了极度抽象的问题,有力的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5)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和教师的科研活动
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堂人员组成采用招标方法,人人都能参与,公平竞争。在第一课堂上把题目发给学生,学生也可以自选题。让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这些题目中来。例如其中一个学生利用VC++编写了网络视频传输程序,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大学毕业后就到腾讯公司从事底层传输开发,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并组织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课题中,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课题中得到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积累开发经验。
3 结束语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创新研究,六种启发式和五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在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与学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教师也取得了可喜的教育教学成果。教无定法需要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因课制宜、因人而异,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于洪珍.启发式创新性教学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7 (1):111-112.
[2] 冯其红.油藏工程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7(2):61-62.
关键词:小学教学;高效课堂;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真正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保证课堂效果和质量呢?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应该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论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方法。
一、吃透教材,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上课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研究和设计适合学生的学法,弄清教材体系结构,掌握教材中包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智能训练和教学基本要求,认真编写课时计划,然后按计划进行课时备课。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有的放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通常的教学环节包括:组织教学、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引入新课、讲授新课知识、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每个环节要紧密联系,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语言的表述要正确、精炼。
二、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其次,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再次,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三、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教学并不是要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求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抓好重点就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作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开展对话、议论、讨论,进行评议,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重点问题上不能马虎。如果搞成“夹生饭”,学生一知半解,即使以后教师多采取补救措施,也难以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它是针对具体的学生而言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难度,每个难点都有不同的形成原因,所以,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要针对学生的困难所在采取措施;如果学生缺乏感性知识,教师就要加强直观引导;学生基础差要注意为他复习、补课;概念、公式或技能本身过程复杂的,则要进行分解,分为几个层次、部分或步骤,以便于学生逐步掌握;难点过于集中,可以适当分解。
四、明确教学目标,落实目标教学
1.明确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环节有很多,但有些教师对于每一个环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也没有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以致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每节课教师应向学生指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2.落实目标教学
目标教学分为四个环节,即导标、亮标、达标、测标。导标就是在教学新知之前,安排一点时间复习学习新知必备的并与新知密切联系的旧知,为学习搭桥铺路;亮标,导入新课之后,要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努力方向;达标指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测标,即学生对新知的练习巩固和总结提高的过程,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要注意质量和数量,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习题。
五、教学方法上尽量采取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是来自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式教学不是单纯的一问一答式教学,课堂气氛活跃也绝不是追求那种问来答去的表面热闹,我认为启发式教学主要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就是在老师的启发下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积极思考下的教学才会有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揭示矛盾,学生要积极提出问题,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课堂教学才有效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