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利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有线传输;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93
由于目前我国对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的要求不同,两者的发展和技术特点都有所区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各种传输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推动了传输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由于社会要求不同,在实际应用中,有线传输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各有利弊。
1 有线传输技术的特点
终端设备、交换设备和传输系统或链路是通信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国的有线传输技术的任务主要是对光信号和电信号进行转换。有线传输系统是利用介质的物理性质将不同介质进行连接,从而进行有线传输,保证终端设备和终端设备相连,而中间没有其他部分的连接。我国有线传输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技术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改革和创新,根据传输介质改进的程度,可以将有线传输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包括最原始的双绞线,人们从电话线的连接方式中受到启发,将线缆仿照电话线的方式进行连接,但是这种信号传输的方式的传输信道带宽特别窄,导致传输功率低,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根据社会的需要,传输线缆由双绞线发展到同轴电缆。科学地发展为技术改革带来了更好地材料,创造了更好地机会,光缆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电缆传输光功率信号的方式,由于传输介质本身的特殊性,使传输信号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还提高了传输速率。不同的传输介质的不同应用,根据实际情况,在实际的传输中也有不同的作用。由于社会在不同情况下对有线传输的技术和效果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不同的有线传输技术有各自的特点。
1.1 同轴电缆的有线传输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号的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非自然条件下,各种不利的情况很多,对传统的有线传输技术的信号传输有很大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传输信号的稳定性,同轴电缆的内部结构中加入了铜质结构,由于铜材料本身的特性和屏蔽结构的特殊性,在非自然条件下,屏蔽层不仅能够降低对传输信号的干扰程度,而且铜质屏蔽层的反射作用逐层还能减弱内部光电信号的传输。同轴电缆是有线传输部分的重要结构,同轴电缆的传输信道的带宽和其他传输方式相比起来较宽,不仅可以传输语音信号,还能传输数字电视信号,并且通信线路的通畅性很高。
1.2 对称电缆的有线传输技术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线传输技术在材料的使用结构上也进行了创新,对称电缆的有线传输是利用对称式电缆扭绞而成的部分进行传输。对称电缆的特殊结构巧妙地使传输过程中每根导线所形成的封闭磁场利用磁场叠加原理相互抵消,从而利用对称性保证了内部磁场因素不会对传输的信号产生干扰,有效地保证了传输信号的稳定。不同频率的电缆传输满足了社会对有线传输的不同信号频率的要求,低频对称式传输电缆的主要任务是对低频的电功率信号进行传输,由于结构的特殊性,每个信道只能对一路话音信号进行传输。每种线缆的传输部分各有利弊。
1.3 光纤有线传输技术
由于近几年社会对通信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很多现代化的材料,为基数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光纤是新时代下产生的新型材料,光纤传输是通过光导纤维对光功率信号的进行的传输,这种传输模式结构,具有稳定性高、敷设距离远的特点。光纤有线传输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频带宽,可传输大量的有效信息,而且光纤传输可以保证通信线路十分畅通。由于光纤使用不同的波长,所以不同的波长损耗程度也不一样。光纤有线传输和采用传统材料的传输方式相比,其显著优势是抗干扰能力强,传输信号的稳定性高,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信号稳定性的需求。
目前,我国有多种有线传输的形式,以上分析了三种常见的技术。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每一种技术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在实际应用中,要善于分析实际情况,对各方面的因素和要求进行综合考虑,然后进行研究和对比,选出当前情况下,最佳的有线传输技术,然后根据情况,将技术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2 有线传输的发展趋势
2.1 宽带化
现代社会,由于各行各业都对通信技术有较高的期待,而且对宽带化技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各种技术的发展都和宽带化相融合,为了实现传输更多的光功率信号,并且提高在有限时间内的传输运行效率,有线传输的发展也将趋向宽带化。
2.2 网络化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网络渗透到通信行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网络技术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社会对网络的使用也越来越多,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对远端进行控制,网络化在应用程序中起到具有重要影响。网络化已经成为信号间的主流发展趋势,因此,有线传输要想获得巨大的进步,必将趋向网络化。
2.3 多样化
由于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的情况下,对有线传输的要求也不一样,已经出现了多种有线传输技术,并且新的技术还在研究中,加上有线传输的材料也逐渐丰富,有线传输技术必然走向多样化。因此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科学地考量,选择最佳的技术进行有线传输,达到最高的效率。
2.4 简洁化
一切技术的发展都是为了能够进行更简单的操作,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随着技术的进步变得更加轻松。有线传输技术必将简洁化,在操作流程、操作时长、操作难度等方面减小工作人员的压力,并且简化使用人员的操作,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便利的环境。
2.5 高效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路由技术等不断成熟和普及,尽管光纤有线传输技术的成本高,但是光纤技术的使用能够很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在时代的发展中,有线传输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使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多样,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各行各业均对材料、技术和设备等的高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随着有线传输技术的发展和材料的改进,有线传输必将趋向高效化。
2.6 远距离传输
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对有线传输的距离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给世界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以及政治合作创造更便捷的通道,信号的远距离传输也成为科研人员的重点研究方向。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给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各种技术都在进行日新月异的发展。由于有线传输信号稳定、传输速度快、抗干扰力强、信息的安全问题有保障,人们对有线传输的依赖性也很高。本文详细分析了现有的有线传输技术的特点,并总结出,只有经过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有线传输系统的性能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科研人员要努力推动有线传输技术向宽带化、网络化、多样化、简洁化、高效化和远距离传输方向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光.浅谈有线传输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新通信,2014,(03).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1)交流各校近年来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与经验及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2)交流各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经验;(3)探讨新形式下数字化、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利弊,以及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4)各校在今后5年地球科学高等教育电子化教材建设方面的建议与规划。
张国伟院士在会上作了题为“深化地学教改,提高质量,加强教育技术改革发展”的中心发言。他指出,资源、能源、环境、灾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给我国发展带来了双重需求与压力;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地学新观念、新理论的孕育,需要更新地学新知识体系与方法,对复合型、创新型地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地学教育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国家与地学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地学人才。张国伟院士还指出,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地学教学面临整体学时短、知识更迭加快、教学内容多而新的情况,因此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各高校进行了许多有益地探索,对于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广泛交流并推广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与经验,已成为教学指导委员会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互联网为基础,促进了师生间、校际间、学科间和国际间的沟通和互动,深化了教学改革。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虽然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简单化、表面化、负诱导作用,不利于学生深化思维、钻研思考等。如果要深刻地认识某种复杂事物的本质或过程,只靠快速浏览和表层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深入的逻辑性和推理性的思维。这一点与教师的面授和板书相比,恰恰是多媒体课件的劣势。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并没有改变教师的基本功能。如何真正重视、调动教师根本作用,正确发挥先进技术方法的效益,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与志趣,培养其创造性智能,才是深化教改的真正目标。
郑卓、刘家铎、岑况、宋传中、杨树峰等也先后在会上发言。
通过讨论和交流,会议达成了以下共识:
1,国家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给地球科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给地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是头等大事,教学指导委员会一定要认真履行好教育部赋予的职责,努力完成这项历史使命。
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信息化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国内各高校在地学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方而做了大量工作和有益的探索,在解决知识更新快、教学内容多等矛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沟通交流,缩小了时空限制,增进了资源共享,在复合型、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方面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3,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没有改变教师的基本功能,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个人密切相关,要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的偏向,要避免教师与多媒置颠倒的现象,过分强调知识传输会压制创造性的培养。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设管理;发展方向
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建设管理主要是施工企业对所实施的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协调。在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下,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标准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加严格地要求,强化施工项目的管理,改变以往在施工项目管理方面的陈旧管理思想、方式、方法,文章主要分析了土木工程建设管理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建造出大规模、大跨度、大型、高耸、轻型等建筑物,不仅能够满足高质量的要求,还实现了经济效益高。使得现代土木工程出现新的特点,其特点主要如下。
1.1工程规划方面
结合以前工程项目的施工经验,提出诸多施工方案,并且就其中进行择优选择。因为土木工程施工规模的日益扩大下,应该不断的提高其建设规划的水平,实现工程项目不断发展。在特大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比如水坝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自然环境变化,影响生态平衡与农业的发展,与社会效益之间存在着利弊关系。在实际规划的时候,我们需要全面的分析利害关系,趋利避害,促使土木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1.2工程施工地质与地基
土木工程施工区域的地质、地基构造将在自然状态下应力情况与理性性能是复杂多样的,不仅决定基础设计与施工,还影响到工程选址、结构构造、材料选择,对地下工程的影响则是更大。工程项目地址与地基的勘察技术,在现阶段通常都是采用现场钻探取样,为了满足建筑工程需求,应对其勘察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使得土木工程行业不断发展。
1.3建筑材料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建筑工程施工原材料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一些高强度、轻质的新材料得以出现。比如,铝合金、镁合金、玻璃钢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材料具有弹性模量较低、价格高的特点,促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局限。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提升钢材、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进行新材料研发,实现社会发展需求。
1.4工程设计方面
我们需要对其施工设计进行优化,以满足工程建设项目实际情况,达到经济、美观、安全和适用的目的。基于此,现在已经采用概率统计的方式,实现对荷载值、材料强度值的确定,研究自然界风力、地震波与海浪等的时间、空间分布,积极的发展反映出材料的非弹性、结构大变形、结构动态以及岩同作用的分析,进一步研究结构可靠度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与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
1.5项目施工方面
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建设阶段,土木工程随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因此,相应的施工设备及施工队伍也越来越多,让建设工程逐渐实现现代化和机械化。而且让施工单位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促进了建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建筑建设的结构和体系全面的完善,实现标准化、科学化的建设,有利于降低建设成本,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效率及缩短施工周期,针对性的解决了建设施工中所产生的问题。
2现代土木工程管理的要点分析
2.1施工企业的监管制度
建筑施工的系统十分复杂和庞大,其中不但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严重的情况下回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能够确保施工的质量,就需要规范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只有不断的对施工企业的监管制度进行规范,才能够将管理与监督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施工管理更加的严谨
2.2施工现场的管理
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并成立相应的安全监管小组,要及时的调整和解决检查出来的安全问题以及质量问题。在每次检查之后,要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汇报,以便给施工人员进行是供参考。
2.3对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理论的深入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阶段,施工及其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理念属于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技术教育,以确保在实际施工阶段,施工人员技术能力可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自身安全。合理确定每天休息的时间,以避免因为工作人员疲劳操作等所出现的安全事故,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其工程施工作业,以起到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2.4监督水平
土木工程的施工监督人员应该知法懂法,加深相关法律掌握的程度,就法律角度,明确出工程项目建设监理部门以及人员在建设工作中的法律赋予监督的规范。不断的完善自身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使得工程项目的监督工作能够更加的规范化、标准化。
2.5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
企业若想获取市场核心竞争力,则需要把土建工程施工质量放在第一位,进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施工的过程当中,首先就需要针对工程建设当中存在的难度较高的问题,详细的对方案进行研究和分析,要对质量问题进行严格的把关;其次,对于施工中出现的材料问题和施工工序问题进行强化,防止出现偷工减料的行为,按照相关的标准完成所有的工序。
3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
3.1指导理论继续的发展
就可以预见未工程来的分析,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理论核心主要是力学,新分析方法和数值处理方法,使得土木力学研究能够突破方向。经过对其复杂结构、流体介质受力情况分析,发现了其方法还受到了限制,更加专业化地数学将在日后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强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复杂数值问题的处理,积极的引进了一些先进电子计算机,使得复杂的情况模拟,变得更加有把握。
3.2工程全过程信息化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土木工程行业也得到了不断发展,而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应用重点在于就工程施工设计至竣工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建筑结构的强度、可靠性的分析,制定出相关应对的措施。
3.3主动控制技术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土木工程都是一项静态或是动态化的物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依靠了自身的结构进行被动抵御,在日后土木工程的施工阶段,其发展方向就是应用主动控制技术在建筑施工阶段,采取计算机技术、模糊控制技术、预设控制结构使得建筑物能够对各种环境变化进行反应。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土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文章主要通过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使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不断优化。在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下,要不断严格要求、强化标准,加强施工项目的管理,改变以往在施工项目管理方面的陈旧的思想、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江莉.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与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10).
[2]白经纬.论土木工程未来发展[J].工程技术研究,2016,(6):240.
[3]傅涛.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2):140-141.
[4]陈树文,史天娇.首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管理创新与举措[A].北京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7.
[5]曹恩.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2.
[6]肖汝诚,郭陕云,万姜林,等.2020年中国土木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下)[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4:78.
关键词:人;自然;辩证统一;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02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要美好,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能源短缺等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在党的十报告中,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论述大力发展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不是十第一次提出的,但这次是完整化、系统化、理论化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再升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思想,对我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人与自然同一共存
马克思指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1]95。恩格斯指出:“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之中的……”[2]518先有自然界,后有人类社会,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先有自然界的存在,才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阳光、空气、水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人类的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的约束。人靠自然界生活,所以人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自然。自然界可以不因人的存在而存在,人却不能没有自然界而生存,人对自然界存在一种依赖关系。就这一点而言,人类同动物、植物是一样的,“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167“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1]178。自然界也离不开人类社会,离开人类生存的社会,去研究人类社会产生之前的自然界,是毫无意义可言的。自然界作为自在的存在,通过人类实践活动即劳动逐渐演化成人化的自然界,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的印记,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其存在。从这点可以看出,人类又不同于动物、植物,动物只能被动地、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人类能认识自然,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
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看,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界只能围绕着人、为了人而存在。因此,人类是自然的主宰,人类的利益凌驾于自然之上,自然作为对象被无限地改造和征服,结果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我们一定要克服这一错误的观念,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当然人不能像动物那样被动地、消极地适应自然,任由自然摆布而无所作为。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要正确处理这一问题,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要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正确认识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办事,实现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的共赢。
二、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提出了“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的重要思想[3]43。马克思还指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3]35这一观点进一步阐明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通过劳动得以实现的。劳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物质生产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基本联系,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4]。在劳动过程中,人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换,自然被人化了,人被自然化了。
然而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为了生活得更好,就无限制地对自然进行改造和索取,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求,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和谐生存的环境不断丧失。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要改善和恢复已经被破坏的生态自然环境,要维护和保留自然的相对独立性,在遵循自然独特的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利用和改造好人类所创造的自然,注重自然的承受力、注重自然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
三、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马克思指出:“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5]。“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6]。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告诫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517人类产生以后,随着知识经验的日益积累和生产工具的逐步改善,对自然改造的程度逐渐增强,整个自然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但是,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有其自身独有的规律,自然规律本身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比如物质循环规律、能量守恒规律、新陈代谢规律等等。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改变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传统的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人类是在违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人们片面地追求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工厂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已经远远超过了大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这些行为反过来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再走以前的发展道路,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统一。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又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我国必须对传统的工业进行扬弃,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
四、正确使用科学技术有效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指出:“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可看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和应用规律,自觉避免那些不必要的遭难后果发生[7]。正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揭示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人类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然、遵守自然规律。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因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8]马克思在这里明确论述了财富的创造和生产的发展不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劳动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马克思还指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可见科学技术进步不仅可以改进机器等生产工具,而且还能够帮助人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原本不能利用的、丢弃的生产废料变废为宝,变成新的生产原料,有效地缓解了资源匮乏的压力。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利弊共存。它既能帮助我们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所需物质资料,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人类社会都将向前迈出巨大的一步,但每一次大自然受到重大的破坏,也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关。当然我们所说的科学技术的弊端并不是说科学技术本身,科学技术的弊端是因为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爱因斯坦说:“科技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来促使产业的生态化,运用现代化技术改造和重组经济结构,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并不意味着放弃科技的发展,而是必须以科技为手段,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不动摇,促进科技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26-92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51.
一、科学实践,激发兴趣,积极引导,树立信心。
职高生刚刚入校园时,对专业几乎一无所知。此时部分学生由于已有的生活经验,会对专业知识充满好奇心,而部分学生却会因对专业的陌生产生畏惧心理。电工操作技能训练为中等职业学校电类、机电类专业必修的实践性课程,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必备环节,也体现了职业教育办学特点所在。《电工学》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但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对于某些较抽象的理论,借助实践可使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性。我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的不同分成三组,能力稍差的做桥式整流的电桥,能力中等的做电容滤波的桥式整流电路,能力较强的制作复式滤波电路;然后让学生用试波器分别测出所制作的电路的波形并作分析、比较,看哪种滤波电路的滤波效果最好,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整流滤波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种分层实验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平时要多加练习,多进行实际操作,以此强化理论知识。
在平时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使理论知识在实操过程中得以巩固和深化;提醒学生要“手脑齐动,勤于思考”,对每一个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进行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安装时,实习指导老师应当介绍电路图中各元件的作用、触头对数及其工作原理和接线技巧,指导学生按图施工,装接好模拟板。为了使实操训练能真正达到巩固和强化理论教学的效果,实习指导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教学。
1.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内电气工程的施工。这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好机会,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确切地感受一项工程从设计图纸、准备材料、分析现场情况、确定合理施工方案、安装线路和设备直到调试的完整过程,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相关的理论知识,发现并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显然这种做法有助于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理论知识,强化实际动手能力,完全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组织学生参与校内机床电器故障的处理。这也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好机会。机床电器故障处理是机电维修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是电工专业的学生以后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图,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机床各部分的运动功能,然后现场观察电气元件的分布情况,按照“从大到小,从面到点”的步骤对各控制电路进行检测、推理并判定故障,最终排除故障。这种方式对培养学生处理电气故障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集理论思维与技能应用于一体,既能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感到在职业学校的学习过程很充实,学生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实用。这对吸引生源也是很有好处的。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科学化。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时期电工学基础教学内容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实际需求作出调整,使课程内容更符合科技发展和时代要求。但同时,新知识的涌入必然会使教学内容大大膨胀,而在实际的情况不一定允许教学时数随之增加,这就要求教师有选择性地保留、压缩并更新、优化传统的电工学内容,精选核心内容,构建新教学内容和体系,正确处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的特点,针对教学对象不同和各专业特点,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随着数控技术及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教师对于集成运放及数字电路部门也应给予一定课时的讲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将前沿的、新的知识及情况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将来社会的需要。
四、注重良好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首先,教师要立足于理论教学法,使学生熟练掌握线路原理,分析某一器件或某一段线路出现问题,将会出现什么样故障,这是学生进行故障分析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多种不同的排故方法,明确利弊,并指导学生动手排故,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品质,提高思维能力,使其知道如何避免一般性故障。有时也可由教师故意设立故障,让学生分析,动手排除故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学会排故方法,使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也可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士滨.现代电工技术疑难解答[M].广秦科技出版社,2001:61-67.
关键词:民用建筑 给排水系统 设计 重要性 常见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ic level, the level of people’s lives is constantly improved. The surrounding living environment requirements are also ris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architectural surroundings, but also affec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 level of material culture. I will shallow to civil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design and explore each other.
Key words: civil; to the drainage system; design; importance; common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L3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民用建筑给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一个设计优良的给排水系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方便。所以在设计民用建筑给排水系统时要本着安全、适用、美观等原则,努力为居民创造一个洁净方便的居住环境。
水火无情,所以建筑防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建筑物的给排水系统是建筑防火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民用建筑的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民用建筑一旦着火,扑救时比较困难的,造成的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一个设计科学合理的给排水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中给排水系统设计的要点
1、(1)民用建筑的生活给水,现代居民楼一般都具备厨房和卫生间,居民为了方便和美观一般要求室内给水和室外排水。但这一般需要进行暗部装置。因此在进行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时要考虑这一因素,尽量做到使居民满意。(2)生活给水立管一般进行敷设形式,这也是一种暗处装置的形式,它一般针对公共给水立管的设置,进行这样的安置,可以使公共空间与环境达到整洁的效果。(3)室内给水管道应尽量隐藏起来,一般紧贴本层底板进行敷设。这样居民在进行装修时可以很方便的将其隐藏起来,达到美观的效果。(4)高层建筑中的给排水管道的设置。它们一般被集中设置在竖向井道中,但应尽量避免占用太多的空间。现在有些高层建筑会把太阳能热水系统融入建筑中,从而达到节能和给水的作用,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一个不错的设计方案,但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而且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在进行此项设计时应全面考虑。(5)民用建筑的生活排水。居民建筑的生活排水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环境卫生。所以要做好建筑的排水设计。室内进行排水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可行性和经济性的排水设施。同时要注意,在排水时应按照废水水质的不同进行分流制和合流制两种排水方式。
2、给排水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防火,因此在设计给排水系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从而使给排水系统发挥它应有的消防作用。首先要根据各种实际条件制定合理的消防给排水系统,根据实际分析各方式的利弊,从中选择最优方式,来进行设计设置。再此是在进行给排水系统的设置时,要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实用性。
三、给排水设计时的常见问题及措施
1、民用建筑排水存在的问题。(1)排水不畅。一方面是由于生活废水固体杂物较多,在排水管道的拐弯处易发生拥堵。所以在设计生活排水系统时,应尽量减少拐弯,对排水管与立管的连接要采用大转弯半径的弯头进行连接,同时在进行管道连接时应用四十五度的管件或顺水连接。另一反面,由于通气措施不当造成的排水不畅,所以在给排水设计时加大对排水管的直径或是专门设置通气管道。
2、排水系统的漏臭气现象。一般民用建筑大都会发生这种现象,通常给排水设计师们会改良通气形式,或是加大水封的深度来降低甚至是杜绝给排水的漏臭气现象。
3、民用建筑中排水横支管的安装。排水横支管传统的安装方式是隔层安装,这种安置的方式必须按设计时规定的位置进行安装。且一旦排水管需要维修,必须经过下一层住户来进行维修,这给工作人员以及业主带来了许多麻烦。所以在设计排水管道的设置时,建议采用同层排水的方式。
4、给排水管道间的距离。实际建筑中许多给排水管道的距离布置不合理,不合乎规范要求。这使给排水之间造成影响,所以在设计时应使给水管和排水管分开,以免发生泄漏后污染给水管水质。
三、提高给排水设计的水平
1、提高设计给排水工程师的专业水平。
民用建筑的给排水系统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有效地提高给排水设计水平,首先做的就是提高工程师的专业水平。因为在给排水的设计过程中,工程师起着主导性作用。他们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给排水系统的优良。所以国家及企业应对给排水设计工程师给予一定的条件,使他们有条件继续深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另外,给排水工程师们要自己把握每一次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努力学习当今国际上先进的给排水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多多参观一些设计优良的给排水系统。并且在每一项工作中都要做到认真、负责,这样工程师的专业水平才会提高,才会设计出优秀的给排水系统,为人民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2给排水CAD的开发
建筑给排水CAD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展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 PCAM)工作。几十年来,建筑给排水CAD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CAD技术不断地渗透到建筑给排水设计领域,为我国的建筑给排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种技术发展到现在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例如:1、技术开发晚、技术差、资金不足等,并且企业的CAD技术人员工作较为分散,不能有效地沟通。企业本身也没有一个全面的规划等。这些原因都是CAD技术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它需要建筑行业建立起相关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2、成图软件化问题。在这方面我国目前发展还有限,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仍需要使用国外的成图软件。所以我国应积极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加快CAD技术发展的脚步。3、CAD技术在数据结构与专业计算机功能上也有一些问题,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不断完善它的数据精确度和计算机的相关数据。
CAD技术在未来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在未来CAD技术水平会上更高的一个台阶。CAD技术会向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使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更加合理,为建筑的给排水系统做出巨大的贡献。
总结:民用建筑区是人们休养生息的地方,设计者们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设置建筑的给排水系统,从而满足人们居住的基本要求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给人们创造一个和谐、优良的生活环境,让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蔡增仕 《住宅给排水设计发展的趋势》
全国建筑给排水青年学术论文选1996
【关键词】高层建筑;美学价值;建筑美学
前言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了复杂多样的美学思想,并要求以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等建筑艺术语言,统一多变,主次分明,有和谐韵律的结构布局,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意境和风格。近年来,随着建筑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还在进一步扩大。当代建筑美学正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对建筑美感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成与发展等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它反映了当今建筑美学发展的新趋向。
一、高层建筑美学价值的基本内涵分析x
高层建筑美学价值是指作为客体存在的高层建筑的外部形状、内部构造、实际使用功能等方面是否满足使用主体人的审美标准和实际要求,如果基本符合或完全满足,人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肯定,那么高层建筑就具有美学价值。高层建筑美学价值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的高层建筑美学价值是指建筑是否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比如遮风挡雨,避免日晒,取暖),是否满足使用者提出的功能、技术以及安全方面的要求;精神层面的高层建筑美学价值是更高层次的需求,是指高层建筑是否符合使用者的身份和气质,是否符合使用者的文化素养,是否让使用者在心理上产生认同和愉悦,产生精神上的满足。高层建筑美学价值侧重于精神层面的研究,这属于艺术美学价值的范畴。它强调高层建筑在作为人类生存生活基本场所的同时,其艺术美学价值给大家所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二、高层建筑美学价值的表现及影响问题分析
1、高层建筑包含了很强的城市美学价值。“城市美学是一门研究建筑、城镇、大地景观等一般审美规律的综合性部门分支美学,城市美学所涉及的美学门类则主要有环境美学、技术美学、生活美学、艺术美学。城市美学是内容很广泛的一门学科,有很多表现形式,人们在谈论城市美学时,一般涉及城市标志、城市空间、城市形象 3 个方面。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各个城市都在极力发展高层建筑,先后涌现出很多标志性的建筑,人们在提到一个城市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其标志性的建筑,更或者,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就是一个城市的代名词和最好标记。比如台北的 101 大楼,吉隆坡的皮特纳斯双塔,上海的东方明珠,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这些建筑极大地美化了城市天际线,它们与自然景观、邻近建筑高低错落,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白天,这些挺拔高耸的建筑轮廓就像跌宕起伏音乐节奏在律动;夜晚,高层建筑流光溢彩,霓虹闪烁,整个城市就像美轮美奂的海市蜃楼。高层建筑实现了建筑垂直方向的立体化发展,这使得建筑面积大大增加,节约了城市土地,这样可以把更多的土地开辟为公园和绿化场所,使得城市绿化率大大提高,净化城市空气,让城市实现生态化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高层建筑体现了多方面的科技美学价值。“科技美学是以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审美价值形态及其规律作为研究的对象,它是美学与科学技术的交叉学科。它肯定科学技术本身具有审美价值,科技美学由科学美学和技术美学两部分构成。”高层建筑本身就是物理学、力学、化学、材料学、数学、结构学、建筑学等科学发展的综合结晶,蕴含了极高的科技美学价值,显示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使得高层建筑的科技美学价值有了更高的提升,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价值,逐步地鉴赏科技美学。高层建筑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任意一种科学的发展都会引起高层建筑在内部构造或者外观形式上的改变。材料的改变会引起高层建筑整个材料及其审美价值的改变,玻璃材料和现代钢结构的出现使教堂从幽暗封闭转向了明亮开放,美国洛杉矶的水晶教堂就是最好的例证。整个建筑不再肃穆阴森,变得轻盈飘逸,晶莹剔透,甚至连砖石结构的钟塔也被玻璃塔所取代。可见科学美学散发着它非凡的魅力。技术是建筑发展的原始动力之一,高层建筑更是通过技术在其内部构造以及外观造型方面的运用,达到技术与造型的完美融合,展现新的美学价值。不同时期的高层建筑所展现的技术美学价值是与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相一致的。最早的高层建筑侧重于工程技术与建筑功能的运用,现代高层建筑极力表现技术在艺术创意方面的重要作用。当代高层建筑尤为强调人文环境,精神追求与科技的互相结合,这种技术美学价值包含了相当的人文精神和人为关怀。
3、高层建筑美学价值的负面影响。高层建筑既美化装饰城市,又使科技发展节节升高,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都有它的正反利弊两面性。我们在肯定高层建筑积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高层建筑到了一定的高度,其节约用地将不会太明显,但是其造价将会成倍地增加,极其昂贵。不少专家学者对此曾提出过尖锐的批评,著名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就是其中一位,他对高层建筑的奢侈提出来强烈的谴责:“摩天大厦将永远是空想,它们永远是昂贵的,它们永远是额外的。在我们的时代当然能用摩天大厦的众多实例去庆祝文化,我们注视的生活方式由摩天大厦最好地表达出来了。摩天大厦在美国文化中有伟大的方面,但他们已经停止建造高层建筑了。”高度是高层建筑引以为荣的特征,同时也是它自身的一个弊病所在。在面对地震、飓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爆炸、恐怖袭击等人为灾害时,由于高层建筑内部构造极其复杂,再加上其内部容纳的人员多,不容易在短时间内对人员进行安置和疏散,相较于底层建筑会造成比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高层建筑美学发展的方向
“生态美学是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想的审美的人生,一种‘绿色的人生’。”其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生态美学的本质特征是和谐,同样和谐也是高层建筑生态美学价值所在。这种和谐不仅包括高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包含了它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和谐,并且要体现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未来的高层建筑将走向生态和高科技相结合的道路,将结合地域环境,实现生态化科技、园林化空间、仿生效益整体和谐的生态美学价值。现在很多高层建筑都建有空中花园,可以增加高空中的氧气供给,同时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减轻高层建筑中的热岛效应,达到最佳居住状态。在高层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它给人类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改善了居住环境,加大了绿化面积,美化了城市景观,并使得各种新技术可以很快地应用于实践中;但是这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虽然如此,我们对高层建筑还是应该抱着积极的心态予以肯定,用更新的技术让高层建筑走向生态高科技的方向,更好地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更好的生态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武定.城市美学之一[J].规划师,2002
P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小学数学;利与弊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多媒体技术进入到课堂中,这给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面也发挥出了较为关键性的作用,要想创设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突破难点就需要变教学抽象性为形象性,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倾向于生活化。在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今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挥出教学的优势,让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新的魅力和活力,以下笔者就对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的利弊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数字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弊端分析
(一)为使用数字技术而使用,课堂教学本末倒置
当前在很多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和新颖,在教学中有动感的表现,有更加美化的图片还有更多更为强烈的色彩和动画,这样的课堂看起来非常热闹,但是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寥寥无几,也基本是在形式上对学生有吸引的作用,事实上给学生造成了诸多的干扰和误导。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在花哨的多媒体上,忽视了内部的教学内容,这种华而不实的课件,会让学生的精力耗尽,影响最后的学习效果。
(二)忽视了学生的主置
学生在整个认知活动当中处于主体性位置上,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过程,教师和学生能够相互间产生影响,因而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在数学课堂上过多地使用数字资源就会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多媒体资料,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比传统方式更有效率,但教师缺失的是不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也不能发挥出传统教育的优势作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变少,这样就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性沟通。
二、数字化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分析
(一)使用数学教学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还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资源、数字资源、用图片、视频、模型的方式展示数学学习内容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给学生创建更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也能够让学生在较为热烈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和学习到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学习“相似数”的过程中,很多课本上的内容都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教师要想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愿望就需要在网上搜集一些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资料,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谁了解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度是多少?我国的长江东大桥有多长?今年我校的总人数是多少?这些数字信息可以使用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通过鲜活的信息让学生了解相似数的概念。
(二)使用数字化资源去突破学习的难点,对课堂形式进行优化
多媒体具有动静结合的特点,声音和颜色等等都能够叠加使用,这样就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感官,以此解决一些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听懂晦涩难懂的内容,还能有突破性地了解难点。例如,教师在讲解“平均数”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平均数进行了解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出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通过演示和移动之后,了解平均数的概念,有缺漏的地方就需要进行补缺,突破重点和难点。
另外,数字化的资源还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启发性的作用,让教师开拓出更多的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由性发挥,积极探索数学学习中的奥秘,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数学的数字化资源运用下辅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本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利与弊进行了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数字资源需要区分对待,看到数字资源的两面性,发挥优势和长处,避免短处和缺漏,让数字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数字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公共哲学 公共性 技术 技术哲学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024-02
今天,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活层面,对于公共性问题的研究成了人们反思现在、迈向未来的重大课题。世界各地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发生,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共问题的探索;日本核辐射事件使人们展开对技术问题的极大争论。我们由公共哲学介入,首先探讨公共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而讨论在当前时局下技术哲学应具备的公共性及其学科建构面对的一般公共性原则和相关设想。
一、当前公共哲学的基本理论
1.公共哲学的提出
公共哲学是由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在他的著作《公共哲学》中明确提及的。虽然李普曼明确地提出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公共哲学,然而对于公共哲学的探讨却不是开始于他。从中国哲学角度看,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尚书》中就有公共性的意向。后来中国思想中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看来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对于公共哲学思想的研究历来就有。在西方思想中,卢梭(Rousseau,1712-1778)就渴望有一种全面性的“公民宗教”。卢梭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下,也应承担自己的义务,用“公意”来逐步代替人们心中的“私意”,从而达到一种至高的精神世界。
2.公共哲学主题探索
一个学科应有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空间。对于公共哲学学科的存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目前的关键是公共哲学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李普曼认为公共哲学应与人类的文明有密切关系。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在论述“公共理性”和“公共正义”时,也是为了寻找一种公共法则。哈马贝斯(1929-)对“话语理论”的分析也是为了探寻公共性的实现方式。中国儒家主张“天下为公”,是为了找到一条治世之道。尽管对于公共哲学的探索各不相同,但其中也有一些公共性的观点存在:公共哲学的探索是有意义的,公共哲学的讨论前提应是保持各种理念、文明的多样性,公共哲学所追求的是为社会公共,而不是追求一种绝对的统一。
对于公共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思想分为以下几点:①个人与家庭;②家与国;③个人意志与国家意志。对于第一个方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密不可分的要素。同样个人也是家庭的组成单位,个人也是社会活动的单位个体。中国人历来就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小小的家庭范围之内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公私”问题。第二个方面讲到,中国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一方面,家相对于国来说就是私,那么国相对于家来讲是公。中国社会中忠孝话题是对家国的最完美的诠释。正因为这样忠孝也成了始终难解难分的大主题。在面对忠孝(这里可说成公私)上,多数情况下,忠会被人们所选择,因为忠就是孝,尽忠就是尽孝。这样我们可以说,公私既有区别,联系也是很大的。在涉及个人意志与国家意志时,人们也会重视国家意志也包括集体意志。中国人的个人意志,始终是为大局意识服务的。我们相信,中国思想中对于公私问题的基本传统,对于当代公共哲学的时代建构必定有积极地借鉴意义和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技术哲学
1.技术及技术哲学
目前对于技术的定义可谓多种多样,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背景,我们也可以说技术没有定义。我们说没有定义是指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吴国盛(1964-)老师认为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那么人为什么有存在方式呢?原因是人是一种没有本质的动物,这里说人没有本质也就是指人没有先天的规定性。也许,正是因为人没有先天的规定性,人在某种程度上才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根据自身所具有的条件不断地利用技术、改造技术,从而不断地改造自身的生存方式。
技术哲学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技术本身的显现;二是哲学自身的转变。近代以来,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显现出来。随着人们大量使用技术,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一些现象。如,技术事故和新技术需求。技术事故是指,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带来了灾难,技术让人类受到了损失。技术给人们在心灵上带来了创伤。这样,技术必定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样,技术也会给人类带来极大地便利。当人们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技术的推广、使用给人类带来的是惊喜。人们必定希望技术更进一步发展,以便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人类更加得益于技术的便利。这样,技术不但会受到人们的重视,人类还会主动地研究技术、关注技术、推广技术并对技术进行思考。第二个方面是哲学本身的转变。近代现象学传统的出现,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本质主义的。现象学认为本质和现象没有根本区别,现象学认为本质就是现象,现象就是本质。人只能看到现象,对于本质认识是接触不到的。现象学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现象不一定是事物本来的现象,这种现象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那么,今天我们面对的技术利弊也就不一定是真正的技术利弊。这样人们便在哲学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技术问题的思考也就反映在了哲学层面上,技术哲学逐步慢慢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技术哲学的出现也就变得不言而喻。
2.技术哲学的研究状况
技术哲学研究的是由于伴随着技术的出现、发展及广泛应用而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所产生的学科。技术哲学是对技术的反思与建构,对技术的批判乃至重新思索的重大问题。技术哲学当前主要讨论的是技术的认识论、技术的价值论及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技术的认识论首先论述的是什么是技术,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技术应怎么分类,技术有何功能及技术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技术价值论则主要讨论技术的用途、技术应用的利弊、技术的高效率。技术与社会方面重点探索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技术运用的后果,技术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技术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我国技术哲学研究学者贾星客(1953-)教授认为,技术具有三方面的明显趋势:一是技术的社会化聚集;二是技术的社会化剥夺;三是技术的社会化归还。作为现代化的手段的技术有一定的集聚性,所谓技术的聚集性是指,在技术的发展变革中,最先接触到先进技术的人,他们有一定的资本和生产基础,他们把先进的技术掌握在手中,通过一定的转化将技术应用到生产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最先使用技术的人群,必定会在生产效率上高出其他的生产者。这样,他们在技术的推广、应用中获利,必定会促使他们去开发,或者采用新的技术。这时,他们在资金上、生产上、技术变革中都有优势,这样技术便向着某些领域和人群集聚。集聚的过程也是技术逐步受某一些领域和人群控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技术会在某些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某些人群也就逐步拥有了控制技术使用、研发和推广的可能。随着生产活动的推进,技术在这些领域中推广,并且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可是,人们对于这些技术的应用是被动的,技术给他们提供怎样的产品,人们只能接受怎样的服务。对于这个方面,大多数人无法选择。不仅这样,技术带来的后果,人们也不能左右。人们对于技术的权力,在不知不觉中被社会化的剥夺了。由于技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在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中不合理的因素会慢慢的大量存在。技术被剥夺无非是少数人在谋取利益。我们知道,社会的发展是个大的环境。少数人的利益,必定会引发不良的后果。如,不合理的竞争,必定会引起资源和技术的多层面浪费。还有,技术使用的后果,如世界各地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发生,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共问题的探索;日本核辐射事件使人们展开对技术问题的极大争论。技术必须要朝着公共利益的角度前进。人类也会逐步的制定合理的规范来引导和限制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我们相信,随着人们的不断努力,技术的社会化归还只是个时间问题。
三、技术哲学的公共性趋势
1.技术研究的组织
技术来源于研究,然而研究又是多样性的行为。由于技术在当前及未来社会中的作用,技术的研究必定会广泛的进行。这里指的是,对于技术的研究不仅是政府组织的行为,就当前来看,高校及企业对于技术的研究也已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在研究经费上,国家会加大力度,也会支持高校和企业的研发。我们深信,未来,企业会是研发的主体。以海尔为例,保证足够的科技资金一直是头等大事,每年提取销售收入的4%作为科研经费是最低限额(数据是2005年)。这样高的投入,保障了海尔的产品质量。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或个人,在技术研发方面狠下功夫。同时,研究也会向着合作化地道路前进。像曼哈顿那样的大工程一样,未来的技术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处理好的,走向密切的合作是趋势。
2.技术研究的责任
当原子弹真正意义投入实战的瞬间,作为原子弹的研发者内心充满了犯罪感。技术是为了服务于大众,如果技术的应用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那么技术的研发者应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也知道,原子弹在日本的爆炸迅速的结束了战争,可是从人只能作为目的而不能是手段的角度讲,这也是令人痛心的。我们相信今后的技术,仍会快速发展,从对技术负责的角度讲,不仅是技术的研发者,包括技术的推广者,甚至是技术的使用者都负有责任。换句话说,为了我们公共的家园,技术责任不是哪一类人的,这个责任应是整个人类的。我们又在责任的大道上做些什么呢?一方面,我们要采用从长远的角度上对整个人类有益的技术;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决的抵制对于人类发展起极大负面作用的技术,也许这些技术研究在局部范围内、阶段性上会给人类带来益处。
3.公共技术的规范趋势
技术在研究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公约或是公共规范。我们注意到很多国家的很多行业已制定了技术在这些领域的规范。这些规范不是约束技术的发展,相反,这是保证技术长久发展的根本之策。同时,在公共技术运用中我们应探讨有什么基本法理存在。其中,讨论在公共技术设计、实际运用中法的理念是不可或缺的。习惯法及人们逐步形成的公共习惯,行为规范、善良内心也是公共技术进步、发展必不可少的,甚至在某些公共技术中这种习惯、规范、原则比成文法更有约束性。某些规范、习惯(公约)更有利于公共技术的发展、推广,也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我们相信通过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和发挥作用,技术会更合理的被人类所运用。
参考文献
1 何怀宏.公共哲学的探索[J].哲学动态,2005(08)
2 顾 顺.重建中国公共哲学的反思与设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2)
3 万俊人.公共哲学的空间[J].江海学刊,1998(03)
4 贾星客.作为时代主题的技术哲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