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研究服务范文

科学研究服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研究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研究服务

第1篇:科学研究服务范文

关键词:嵌入式学科服务;知识服务;科学研究

本研究为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科研项目(编号:T2013B7)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1日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不断增加,信息资源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得用户需求和信息获取行为也在不断变化。而作为物理形态的图书馆,科研人员光顾的次数则越来越少。与科研过程相融合的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一站式服务,是科研人员对文献情报服务的新期望,也是图书馆深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嵌入科研的学科化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以科研人员的课题需求为中心,为适应现代信息环境而推出的一种“融入科研、嵌入过程、资源到位、服务到人”的服务战略。嵌入科研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将服务重心直接面向科研一线,嵌入课题立项、课题研究、课题鉴定的课题整个研究阶段的全程化服务模式。研究如何将知识服务嵌入到科研过程,对于高校科研工作以及以“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发展”为宗旨的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科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医学科研人员具体的知识服务需求及特点分析

采用面谈或者通过QQ、E-mail等方式调查科研人员的服务需求,主要征求对象为我校附属医院6个重点学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妇产科、骨科、血液病学、呼吸内科)30多名科研人员,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在科研过程中对信息需求的强烈程度、获取信息的主要目的、获取信息的途径、来源和类型、对外文信息的需求、目前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缺点、希望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等。所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30名受访者中大部分对外文原始文献、专业化的新文献、定题跟踪服务几类服务存在需求,对其需求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一)对外文原始文献的需求。从事医学领域研究的医师们对于原始文献的快速获取是最直接的基本需求,中文文献大部分医师都可利用局域网内图书馆购买的三大全文数据库获取,而外文原始文献,对前沿领域研究较为重要的文献的获取对医师们来讲是最需要也是他们很难快速获得的,因此他们需要技术娴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为他们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二)需求具有专业性。高校图书馆所面对的科研用户类型多样,包括教授、医师、研究生等,不同的科研用户群有着不同的专业信息需求。如教授需要的信息大多为国内外某专业领域内各知名专家最近的研究动态,医师主要需求课题的申报信息及研究前沿信息为主,研究生则主要以课题开展过程中的技术手段等信息需求为主。因此,他们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更加深入、更加专业的学科知识资源,使自己能很好地被引导,帮助他们能更好地获取相关知识需求。

(三)需求具有阶段性。在立项阶段,科技发展政策与战略、学科热点和前沿信息以及科技查新是科研人员普遍需求的;在项目实施阶段,助理研究员及研究生希望图书馆员能开展更多的培训活动,课题跟踪信息服务是在整个科研过程中都比较需要的;项目结题阶段,为把握研究的整体情况,需要掌握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态势分析,对投稿指南的需求较多。

三、嵌入式学科知识服务模式构建

基于以上对于我校附属医院重点学科的科研人员进行的服务需求调查及需求分析,我馆拟构建面向科学研究的嵌入式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建立嵌入式专业服务团队及服务反馈机制。以科学研究专业服务为轴心,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知识背景合理的科研服务梯队。学科化服务馆员必须同时具备专业的学科背景、图书馆学知识,才能与科研人员保持及时、顺畅的沟通,了解课题的情况以及他们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所需信息服务。并且要不断提高馆员的外语水平,为用户提供对应学科的外文文献提供保障。要求负责学科服务的馆员,物理嵌入到学院、深入到服务的科研团队中并融入到科研过程中,嵌入科研人员的工作与学习,并且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空间,为科研人员提供交流的平台,并且及时捕捉到科研人员的需求,更能快速地为其提供服务。同时,建立用户评价及服务反馈机制,馆领导通过用户的反馈信息及服务评价对馆员进行绩效考核,并能及时改进服务策略,提高服务效率。

(二)构建基于科研需求的知识服务平台,即虚拟嵌入科研。通过网络建立用户档案,并进行不间断的用户使用文献分析;建设数字化、信息化、集成化的知识空间和知识网络,加强各知识服务机构的共同计划和协调,并形成可靠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有效支撑和推动各研究领域创新目标的实现。构建知识资源库是高校图书馆从基于资源的信息服务转变为基于科研需求的知识服务与管理的有效方式。其内容围绕这6个重点学科的课题专业区域,深入地整合相关知识,为课题组提供有序、深入、高纯度的知识,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了系统完善的、便于检索利用的学科知识,并且通过构建专题数据库积累学科资源,促进科学研究和发展。

(三)嵌入课题各研究阶段,即过程嵌入。在整个科研过程中,从项目的立项到项目实施和结题,提供全程的跟踪式服务。在科研过程的每个阶段根据用户需要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撑,如在课题立项阶段,为其提供查新及数据库知识培训服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密切关注课题的阶段性研究趋向,嵌入课题研究阶段跟踪服务,及时为研究人员提供有深度和广度的资料及增值服务;在课题结题鉴定过程中,协助课题组成员及早发现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深度的知识材料补充,确保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

四、结语

目前,国内很多图书馆同仁正在积极探索高校图书馆嵌入科研过程的学科化服务方式与方法,嵌入式学科馆员们正在尝试、探索、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科研人员需求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本文提出的嵌入式知识服务模式是根据本校学科背景及实际情况进行的大胆探讨,坚信嵌入式服务的介入,会让医学科研人员更方便、更高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早出创新成果;也可以使学科馆员充分施展自己的潜能和价值,通过构建高效的科研信息服务环境和提供最优质服务,助跑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活动的繁荣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曼青.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13.6.

第2篇:科学研究服务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 学科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 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7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030-01

1998年学科馆员制度在清华大学率先提出建立,现如今学科服务逐渐普及到国内大多图书馆。十多年间,学科服务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受。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第一代学科馆员(联络人特征)逐渐向第二代学科馆员发展(嵌入过程、融入一线)。尤其针对不同的学科,其信息需求不尽相同,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科服务新模式。近几年,随着云计算技术和理念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组织、传播和使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为实施学科服务铺垫了新的道路。

1 云计算与学科化服务

1.1 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按需提供服务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代表。根据 NIST(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可以方便的、按需访问共享的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等)池模型,它可以最小的管理代价或交互来实现快速的资源供给和释放[1]。

1.2 学科化服务

学科化服务是为适应社会新的信息环境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其主体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化服务直接面向用户,是学科化服务发展的有力的推动者。与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相比,学科化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机制和服务模式。它以学科馆员、相关领域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图书情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服务为内容,根据用户在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吸收、知识利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的需求,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搜寻、组织、分析、重组,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2 云计算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

2.1 云计算下学科化服务的可行性

基于“云”技术和理念的学科化服务,以学科为基础,根据用户的多层次需求,实现学科知识创新、深层次、智力服务,促进高校学科跨越式发展。在云环境下,采用应用信息检索、数据挖掘、智能、知识发现等技术,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组织、管理与分享,达到充分满足不同学科用户对知高层次的需求,最终实现知识创新的高层次智力服务。将与计算技术运用到高校图书馆建设中,不仅可以解决图书馆人才、设备、资金、制度机制等多个方面的薄弱问题,还可以扩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方式,提高其服务质量,以达到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最终目的。

2.2 云计算下学科化服务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大多数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专业背景缺乏、专业性不够,专业覆盖面无法满足用户需求,难以充分服务到位;其次,图书馆本身资金来源有限,资金保障机制缺乏或不健全,学科馆员的再教育机会和培训机会有限,服务水平没有提升,这些因素均影响学科化服务效率和水平;最后,学科化服务在国内发展时间尚短,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及成熟的服务机制,对其服务效果没有合理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指标。在学科化服务中运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的缓解图书馆设备、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压力,有利于学科化服务的开展,为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3 云计算下学科服务模式

3.1 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图书馆购置的软硬件随着时间不断更新升级,不仅给图书馆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同时也会给图书馆员带来时间的压力。云计算技术有效的减少了学科化服务的成本,囊括了学科服务构建过程中的运行模式的基本内容,例如然间服务、基础设施数据服务等。云计算的另一个优点是:将学科服务的建设者从管理服务器硬件以及软件的运维升级等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学科服务的建设者可以集中精力来构建学科服务的主要内容,更快、更高效地完成学科服务的内容构建。

3.2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云计算技术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通过云计算服务平台能够将各种设备内大规模数据存储在云端[3]。云计算对于多台服务器的运行模式是进行动态的管理,如果图书馆本地的某一服务器遭受攻击,云端的其他服务器就会接替出现故障的服务器进行工作,不会因此造成图书馆数据的损坏和丢失[4]。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存储和读取通过网络上传的方式存储在云上,学科馆员只需连接网络就可以上传信息资源,且具有权限的其他学科馆员可以即时获取这些存储在云上的资源。这一特性增强了学科馆员之间的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科服务组的团队工作效率,加快了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的速度。此外,云端与网络相连接,也有利于学科馆员及时收集和发送最新的科学前沿资讯。

3.3 信息服务模式

基于云计算的学科服务,利用云计算技术将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模块建设在云端,以云平台的方式形成一站式的服务模式。通过云平台,学科馆员可以在任何时间用任一终端建设云上的学科信息资源,这就使学科服务工作可以随时展开,学科信息推送更加快捷和及时。学科用户可以不拘泥于时间地点,随时利用各种终端接收到学科馆员从云端推送的信息情报,从而实现学科服务随时随地使用的愿景。

4 结语

总之,学科化服务代表着高校图书馆咨询服务的一种趋势和方向,不仅为高校图书馆发展学科服务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应用云计算技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增强新功能,扩大其内容与空间,基于云计算的学科化服务模式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和开拓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 江泽林.云计算专题讲座心得体会[N].陕西日报,2014-01-21(012).

[2] 何芳.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J].图书馆,2011(4):126-128.

第3篇:科学研究服务范文

关键词 科学数据共享 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 共享研究

分类号 G250.7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cientific data sharing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analyz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scientific data sharing, including the resource elements,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lements, the shared schema elements, shar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elements. Further more, it presents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Data Service Platform, analyzes its data resources, protec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haring mode, service contents, and browsing method.

Keywords Scientific data sharing.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data service platform. Research of the Sharing.

科学数据是指在科技活动(实验、观测、检测、调查、研究等)中或通过其它的方式所获取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变化规律等的原始基本数据,以及根据不同科技活动需要,进行系统加工整理的各类数据集[1]。科学数据集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于一体,并对于科技创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科学数据资源具有准确性、可靠性、非排它性、可无限复制等特点。这些特点和其重要性使科学数据的共享成为必然,只有让科学数据得到共享,才能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又通过科学数据的共享这一过程,发展出更高层次的科学数据,这是一个逐级递进的过程,最终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1 国内外科学数据共享现状

1.1 国外科学数据共享现状

20世纪40年代,国外的科学数据共享方面的研究开始起步,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发展,在欧洲、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瑞典等国家非常重视数据管理与共享,美国是科学数据共享的倡导者。1975年,美国开发了177个大型数据库,主要服务目标是政府决策和政府启动的重大科研项目[2]。欧盟数据库法律保护指令、英国布加勒斯特宣言和《信息自由法》等,在科学数据的产权归属、共享管理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规定,以保障科学数据共享活动的有序开展。

国际科学数据委员会(CODATA)于1966年成立,是全球最大的科技数据国际学术组织,其宗旨是推动科技数据应用、发展数据科学、促进科学研究、造福人类社会[3]。美国建立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分布式最活跃数据档案中心群(DAACs);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科学数据公开数据库拥有70个主题数据库,全部数据库通过网络提供免费服务,服务于科研机构,也服务于一般工业企业[4]。2007 年3 月,英国了研究报告《发展英国科研与创新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出数据资源数字化长期保存与共享建设规划,重点要建立大规模的国家科学数据中心[5]。

1.2 国内科学数据共享现状

我国的科学数据共享工作起步比较晚,2001年底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启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试点,在资源环境、农业、人口与健康、基础与前沿等领域共24个部门开展了科学数据共享工作,已经启动了9个科学数据共享试点,开展了科学数据共享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的调研工作。先后完成了23项具体标准的编制以及一批管理办法;整合共享了跨部门跨领域超过250亿元国家投入产生的数据资源,建立了若干数据库;积极开展数据共享服务,为科学研究、政府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成效显著[6]。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起来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有:科学数据共享意识不强,目前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试点的共享数据多为国家经费资助下科技活动形成的数据,各科研单位主动积极共享意识不强;相关的科学数据共享标准及技术规范没有统一的规定;科学数据类型集中于海洋、地理等少数学科领域。

2 科学数据共享基本要素分析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要求申请资金超过50万美元的项目必须提供数据共享计划或者说明不共享的理由。并且,NIH通过分级方式共享数据,包括可公开获取的数据、通过协议获取的数据和限制使用的“冷冻数据”[7]。据调查显示,科研人员共享电子数据和使用他人数据的意愿都不高,主要因素有:没时间、没资金、没权利、缺标准以及资助者无要求等[8]。科学数据的共享最基本的是要有相关的科学数据,也即资源的来源,而共享工作的开展必然要面对科学数据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共享模式来开展共享活动,共享活动的有序、稳定的开展需要相对应的共享管理机制的保障,所以资源来源、知识产权保护、共享模式以及共享管理机制这四大要素构成了科学数据共享活动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2.1 资源来源

科学数据指在科技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数据,所以资源的来源就是科研活动过程,资源的内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本单位或机构内科研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二是收集其他单位或研究机构的科研数据。本机构的科学数据,主要是来自于本机构研究人员的自愿自主提交以及数据服务人员提供咨询帮助,如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科学数据来自于国内卫星通讯系统、全球通信系统收集的全球和国内各类实时和非实时的气象观探测资料[9];第二种主要是与政府机构、科研机构、高校等部门合作,提供途径鼓励这些机构的研究人员同意将他们的相关数据整合到数据中心共享.如基础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整合中国科学院在物理、化学、天文、空间与生物领域20多个研究所长期以来的基础数据,同时,重点整合国防科工委下属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核物理与原子分子物理方面基础数据,整合国家林业局所属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来在青海湖区域监测与观测数据[10]。

2.2 知识产权保护

数据的共享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其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科学数据共享中的知识产权主要体现为科学数据的版权,版权就是著作权, 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 包括财产权、人身权[11]。科学数据凝聚了数据开发人的智力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同样受版权法保护,具有重大的价值。实施科学数据共享是我国面对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开展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12]。刘闯认为通过数据库共享服务平台进行有偿数据服务而获得的收益,在数据库制作者和相关数据创造者之间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分配,如无合同约定的自行协商解决[13]。

《全球变化研究数据管理政策声明》提出“联邦政府资助的科学数据,即公共性、基础性的国有数据,必须在没有歧视的基础上以不超过复制和发行成本的费用无限制地使用”[14]。科学数据的开发与获得需要责任人付出巨大的努力,包括精力、时间、金钱上的,不仅仅是数据开发人,还有相关的单位等等,他们对于科学数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科学数据自然地成为各个单位的财产,受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学数据的自由共享。所以笔者认为,科学数据的共享需要国家相关法律的许可和一定的限制,对于那些在国家或是地方政府经费等非营利性机构支持下开发的科学数据,采用一定的奖金或是其它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开发人,如果不危及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则完全向公众开放或是使用时加以标注,以尊重劳动者的成果,但不能用于商业用途;对于那些由单位自筹经费或是个人、企业自行开发研究的不危及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的科学数据,则要协调好利益的平衡,一般是采用收取一定的费用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权利;对于那些对科学数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的更深一层次的数据及提供的相关服务活动,收取一定的成本。

2.3 共享模式

科学数据共享为科学数据的使用提供了一条更为畅通的道路。科学数据具有无法估量的潜在价值,前人为科学数据的探索与创造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传承与共享这些科学数据是对于他们的努力的最大尊重与认可。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科学数据共享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国际组织协作共建共享模式、政策驱动型共建共享模式、主题合作共建共享模式和地域协作共建共享模式。

2.3.1 国际组织协作共建共享模式

顾名思义,国际组织协作共建共享模式是指在某种约定或是条约的约束下,国际组织就某一研究方向或是研究主题,共同制定相关的共享策略的一种共享模式,该共享策略包括共享的范围、方式及相关的政策,可以促进同一领域内数据的交流与共享。国际组织协作方式包括国际政府间的合作和国际非政府间的合作,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必须遵循共享的宗旨,为共同的约定所约束,以促进数据在全球的共享,提高各成员国的科技水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是由30个市场经济国际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15]。

2.3.2 政策驱动共建共享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强制驱动下推进科学数据的共建共享。美国是这一模式的最早试验者。美国的《信息自由法》和《版权法》是这一模式的法律基础。并在1991年了以“完全与开放”科学数据共享政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研究数据管理政策”,通过这一政策来促进科学数据共享,从而为美国的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条件,确保其在21世纪国家发展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2.3.3 主题合作共建共享模式

该模式是根据主题的不同来进行共建共享科学数据,建立专题科学数据库。如印度科学和产业研究中心(Center for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CSIR)及肯尼亚的医学信息共享。肯尼亚医学研究机构(Kenya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KEMR I)通过编制肯尼亚医学机构研究和使用的数据和目录来实现彼此联系,共享资源[16]。我国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承担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所,国内地学领域的知名高校共40多家单位,世界数据中心(WDC)和国际山地中心(ICIMOD),美国马里兰大学等国际组织和机构参与本平台建设与运行服务[17]。

2.3.4 地域协作共建共享模式

该模式把那些参与到共建共享科学数据的单位限定在某一个地理范围内,与国际间组织协调共建共享模式相似,前者范围相对小一些,一般限定在某个地区或是某国内,将共享资源集中存储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并在相关单位的共同管理和共同资助下运转共同建设。2004年,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整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专项经费”“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经费”“科技文献信息专项经费”三个专项经费,统一用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18]。

2.4 共享管理机制

科学数据具有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且易于复制传播和共享等特点,不同的科学数据由于其属性或是归属性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机制来开展共享工作。目前,国际上采用的共享管理机制有三种:保密性管理机制、公益性共享机制和商业化管理机制。

2.4.1 保密性管理机制

顾名思义,该机制对于科学数据的共享采取不公开的方式。一般这种机制设计到的科学数据是有关国家安全、个人隐私的数据信息,公开这些信息对于国家的安全、人民的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参与这些数据信息的开发和管理人员都必须与单位签订保密协议,以进一步确保信息的不泄露,国家情报部门与各个单位安全主管负责检查科学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性执行情况,同时严格和明确地规定这些数据信息的保密管理。

2.4.2 公益性共享机制

此种机制是采用完全开放的方式来共享科学数据,其中的数据是指除了上述属于保密性管理机制数据之外的政府所拥有的信息和科学数据,包括标准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等。这些数据都应该依法“公之于众”,采用网站或是其它的方式来向社会完全开放,让公众获取,用户无需支付相关费用或是仅仅支付低廉的复制成本费用。像美国的海洋大气局、国立卫生研究院等联邦政府拥有和生产的数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产生的地球科学数据,整合、集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学家个人通过科研活动所产生的分散科学数据。

2.4.3 商业化管理机制

对于那些完全是为了盈利而投资生产的科学数据,则采用商业化管理机制,对于此类科学数据的共享收取一定的费用。例如, 美国政府批准了空间影像和数字地球两家企业从事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获取和业务, 然后采取鼓励平等竞争的政策, 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降低数据价格, 达到促进数据应用的目的, 并同时通过税收进行调节和控制[19]。

3 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分析

“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见图1)(以下简称“平台”)启建于2008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并运行维护,面向中国科学院及国家的科学研究需求,逐渐引进当今国际上不同领域内的国际数据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集成,最终实现数据的集中式公开服务。在保护国家安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秉承完全开放的共享理念,尽可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服务,包括在线数据浏览、数据搜索、数据访问与下载、软件工具及文档资料共享等通用数据服务,以及数据预定、委托查询、数据传递通道、在线模型计算、数据使用咨询等特色数据服务。

3.1 数据资源

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收集的数据资源主要集中于地学、遥感、大气海洋等领域,引进了LANDSAT数据、MODIS数据、MODIS_L1B 数据、EO_1数据、DEM数据、NCAR数据等国际原始数据资源,采用国内外权威的数据处理方法或科学数据中心自行研发的数据处理方法对于上述数据开展了深度加工和数据模型的开发,形成了它们独具特色的一系列全国甚至全球领域的特色数据产品,面向多领域科研需求,基于通用的数据模型,充分利用本站超级计算资源,为用户提供可定制的数据产品加工,用户通过在线定制便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数据产品。

该平台期望能满足多领域的科研需求,但是资源集中在少数学科领域,深度加工的数据模型目前只限于少数几个,对于平台的宗旨来说有待发展。

3.2 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共享工作的开展中被首先考虑到,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的数据资源在进行镜像之前都和数据所有者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并通过协议、合作或其他方式取得了对应数据的镜像权限,用户可以放心使用。用户复制使用平台中的数据,平台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在“完全与开放”的服务宗旨下,一方面尊重知识产权、保障数据作者和数据服务提供者的权益,要求数据使用者在发表成果时注明数据生产者及数据来源(国际科学数据共享平台http:///),未经网站允许,用户不能有偿或无偿转让在该平台获取的数据;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推动数据共享,凡使用“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数据的用户,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将数据所支撑的项目或论文产生的相关成果材料提交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学数据中心”,并允许平台部分可公开成果。通过这样的“交换”方式来提供更深层次的科学数据给用户,一方面也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效率。

3.3 服务内容

科学数据的共享离不开数据的再利用,该平台充分考虑到不同用户在不同情况下的各种服务需求,除了提供通用的数据服务,像在线数据浏览、数据搜索等外,还提供数据预定、数据传递通道、数据申请等人性化的特色服务,切实地提高用户使用满意度。

3.3.1 数据预订

用户通过网站对应入口预定可以查询,但是不能在线下载数据,数据服务人员将会根据用户的数据预定清单提供服务。目前,该平台开放“数据预定”功能的只有Landsat数据,用户可以通过数据列表或者数据搜索功能,产生数据预定清单,并直接通过网站入口提交给系统。用户数据预定的所有历史记录以及当前预定的处理状态和下载链接都可以从“用户空间”内查询。

3.3.2 数据申请

这种服务是针对用户不能通过网站直接查询、下载数据,或因数据量巨大,用户不方便通过网站查询、下载的情况,该平台支持用户提出相应申请,数据服务人员进行处理并将结果反馈给用户,一般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数据的需求选择在线数据申请或离线数据申请。

3.3.3 数据传递通道

该服务属于高级数据服务方式,是该平台为大宗数据用户或特殊数据用户开通的,指对于因为各种原因不方便通过网站直接下载数据的用户(比如网络连接受限,数据量过大,或者用户有其他特殊要求等),可以直接通过网站提供的联系方式提出“数据传递通道”的需求,审核通过后将会为用户开通特殊数据传递通道(比如用户特殊授权,光盘邮寄、硬盘直接拷贝等),以便用户及时获取所需数据。

3.4 共享方式

第4篇:科学研究服务范文

〔关键词〕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7.019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7-0084-03

A Research of University Library Employment Service Based on Subject ServiceHe XiaozhenZhu Huihua

(Library,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growth of graduates year by year,the pressure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creases constantly with the serious employment situation.The library,as the“second class”,should do a good job in the employment services.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in employment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such as the deficiency actively participating consciousness in the employment service,the weakness in enforcement of the employment service and the lack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mechanism.The concept of subject service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ways by means of deepening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of employ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with their own advantages.

〔Key words〕subject service;university library;employment service

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数据显示:2009年毕业生人数611万,2010年630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将达699万,“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人数平均规模将达700万人。就业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不再是个人问题,而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安全稳定息息相关。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的聚集地,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中,发挥图书馆自身价值和优势。

1高校图书馆在就业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1.1主动参与就业服务意识淡薄

高校图书馆本着“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逐步改变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但服务范围仍停留“教辅部门”层面上,对学生热切需求的就业信息服务出现“盲区”。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甚至认为大学生就业是院系的事,是就业指导中心的事,与自己无关。这种消极的想法制约了图书馆在就业服务功能上的开发。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就业指导中心无力应对新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拥有人力、信息资源优势的高校图书馆因种种限制不能直接接触原始就业信息,无法保证信息及时、准确、有效,使得参与就业信息服务流于形式,得不到深入。

1.2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力度不足

现阶段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逐渐认识到开展就业信息服务的重要性,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开通文献检索课、就业文献导读等服务,逐步完善高校图书馆的就业服务功能。图书馆因资金问题造成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创业信息辅导书、就业数据库等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不能及时采购,无法满足高校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渴求,不利于图书馆就业服务功能的开拓。传统图书馆埋头于文献资源建设,偏重于教学与科研,对于学科就业信息渠道开发不足,造成就业信息的收集、管理与服务处于一种滞后的状态。

1.3缺乏就业服务长效发展机制

大学生就业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1],要求掌握国家就业政策、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高校人才培养、各学科发展等诸多信息,单纯依靠某一个机构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就业指导中心、各个院系、网络中心以及高校图书馆的积极参与。目前高校多采取举办就业招聘会、讲座、招聘信息等形式,不成系统,没有长效的发展机制,尚未调动起学生、院系,尤其是图书馆参与其中,使得图书馆的就业信息资源、就业服务功能得不到发挥。

2学科服务内涵及优势分析

2.1学科服务的内涵

所谓学科服务是指在新的信息环境下由学科馆员根据用户学科背景、需求取向、信息素质等特点而开展的诸如学科资源建设、参考咨询服务、用户培训等由文献信息服务转向到知识服务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是现代图书馆延伸服务理念、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的具体体现。

学科服务的产生与信息化高速发展、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的出现以及师生的“个性化”需求是息息相关的。随着学科服务理念深化和实践活动的拓展,学科服务经历了由“被动性单向度的参考咨询服务”到“辅助式双向互动的信息服务”的质化转变,继而又迈向“主动嵌入式多元互动的学科化知识服务”[2]的崭新阶段。目前学科服务主要侧重于开展专题讲座和培训、参考咨询服务等服务,对于就业服务尚未挖掘。

基于学科服务视角的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研究2.2学科服务在高校图书馆就业信息服务中的优势

2.2.1人力资源优势

高校图书馆引进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是指具有图书情报专业基础、学科化专业知识,熟悉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以学科用户为对象,主动上门为用户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专业文献信息服务,承担图书馆与学科或院系之间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图书馆高级专业服务人员[3]。他们在学历层次上、职业能力上、科研水平上都较为突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能力水平到图书馆的就业教育上,提升图书馆的就业教育服务。

2.2.2信息推送优势

学科服务是一种主动推送服务,其服务方式主动性、单向性和灵活性[4]。学科服务深入到用户的科研或教学活动中,为学科用户提供更加深入和周到的服务,他们更侧重于与专业用户的交流,帮助他们发现和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和信息导航,并不断开拓新领域、探索新方法,为用户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信息推送服务。

2.2.3“馆——院——生”桥梁优势

高校图书馆通过学科馆员搭建图书馆与各院系、大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有效推送就业文献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学科馆员院系负责制”,若能合理利用好“馆——院——生”桥梁纽带,对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大学生能力水平以及解决大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以学科服务深化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的实施途径3.1开办就业专题阅览室,合理利用馆藏资源

高校图书馆大多将就业信息资料按“中图法”、“人大法”分类典藏到各个库室,不便于读者查找与利用。若将与就业指导有关的图书、报刊等文献集中起来,建立就业指导图书专题阅览室[5],既可充分开发、利用自己独特的信息资源优势,又可强化大学生就业的信息指导和服务工作。因此,建立就业指导图书专题阅览室是图书馆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拓展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

3.2跟踪学科发展动态,优化就业文献资源

高校图书馆被誉为大学的“心脏”、学校的“第二课堂”,是知识文化的“宝库”,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学科服务重点在于关注学科的发展教育,储备专业的文献资料,为大学生“量身定做”就业服饰。学科馆员首先是图书馆管理员,要具备一定的图书情报知识,了解图书馆馆藏资源,其次才能够根据学科发展及时、准确地采购所需的图书和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优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构。

3.3设立学科就业信息员,主动参与就业服务

高校图书馆提高重视就业信息服务的意识,主动参与到就业信息服务中来,设立学科就业信息员[6](由学科馆员担任),将图书馆建成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的前沿阵地。学科就业信息员通过开展文献检索课、行业发展讲座、兴趣交流会、就业沙龙、就业知识教育论坛等,为大学生选择资源、确定推送频率、推送方式等,最大程度地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学科就业信息员在就业信息的建设和就业信息的推送环节至关重要。

3.4开辟学科馆员博客,打造学科就业服务平台

近年来,博客的发展突飞猛进,以学科为依托的学科博客悄然而生,成为学科馆员深化学科服务的重要工具。学科博客(Subject Blog)是指以某一特定学科的研究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传播特定学科的知识为目的,开展学科馆员的深层次学科信息服务[7]。在信息化的今天,大学生面对的不再是信息贫乏,而是信息超载,大量有价值的资源掩埋于信息浪潮中。学科馆员需要集中力量按照学科范畴,结合馆藏资源提供学科专业数据库、图书信息资源,经过筛选、加工、处理后按专题放在学科博客上,从而打造一个学科就业服务平台。学科就业服务平台是联系大学生和学科馆员的媒介,是学科就业服务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信息对口、简单快捷等特点。该平台是学科馆员围绕学校各学科的发展,利用快捷的校园网络、丰富的馆藏资源、现代化的网络筛选信息源,将图书馆的就业服务融入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全过程。

3.5开展个性化信息推送,提升就业服务效率

在网络化、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指的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用户的需求,将信息内容主动推送给用户的一种综合性的信息服务机制[8]。图书馆学科馆员作为院系读者与图书馆交流的桥梁纽带,能够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通过文献传递、“My Library”等开放存取资源,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信息共享,及时了解就业动态、就业政策、职场现状与招聘信息,避免就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提升图书馆就业服务效率。

3.6建立就业培训体系,提升大学生个人素养

高校图书馆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可以根据资源优势,建立一套就业培训体系,针对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开展新生入馆培训,让新生熟知图书馆馆藏资源、图书检索借阅方法、库室分布和开放时间等,快速融入图书馆。对大二、大三学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和专业数据库培训,培养学生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提高自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为成功就业奠定坚实的专业素质。在毕业求职阶段,指导大学生进行求职能力和择业素质的训练,帮助毕业生掌握资料准备、推销自己、语言交谈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大学生就业自信心和求职技巧,提高择业心理承受能力。

3.7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从众、嫉妒、恐惧、自卑等不良择业心理特征[9],图书馆学科馆员应不定期展出各专业相关就业倾向分析、就业案例分析、就业前材料准备以及就业心理指导等信息资源。通过谈话、观察、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气质、性格、知识能力,优点、缺点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心和坚强信念,及时消除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学科馆员可以在学科博客上开设就业心理咨询窗口,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

3.8建立反馈评价机制,保障图书馆就业服务

学科服务对于图书馆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力量。建立完善的学科馆员反馈评价机制,是学科化服务开展的首要因素,也是图书馆就业信息服务长效发展的保障。高校图书馆应该建立评价机制让图书馆管理层、大学生、各学科带头人、教师代表等参与到就业服务中,逐步认可学科化就业服务的概念和意义。合理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的建立有利于调动学科馆员学科化服务的激情和热情,能够保障图书馆开展就业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结语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在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现代化的信息中心、良好的阅读环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等优势,变“被动等候”为“主动上门”,拓宽服务,增加就业教育服务功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重要的价值,也是图书馆开拓服务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图书馆引入学科服务理念,是图书馆“主动上门”服务的重要标志。高校图书馆应不断发挥学科馆员的优势,设立学科就业信息员、借助学科博客打造学科就业服务平台,开办就业专题阅览室、建立就业培训体系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提高就业成功率。同时,建立学科馆员反馈评价机制,保障图书馆就业信息服务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华,周亚夫,郭琳.高校图书馆的就业咨询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2006,(3):66-67.

[2]李昊青,赵民志,王英.基于现代图书馆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价值定位与制度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11,(9):40-44.

[3]李坤.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8,(2):33-35.

[4]邬卫华.参考咨询与学科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1):75-78.

[5]王耀文,幸玉亮,李保英.开办“就业咨询”专题资料室的实践与认识[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6):105-108.

[6]朱红叶.论高校图书馆设立就业信息馆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8):55-57.

[7]楚存坤,孙思琴.学科馆员利用学科博客构建高校科研平台的推广与应用[J].现代情报,2010,(1):164-167.

[8]孙凤琴,张会珍.大学生个性化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及其保障研究[J].现代情报,2008,(2):164-167.

[9]杨恒平.从图书馆视角论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的构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9):65-66.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基于关系信任的图书馆咨询团队知识整合绩效研究

第5篇:科学研究服务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 学科 知识服务 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G250

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展开的高层次教育,其教育的目的是使研究生能够把握本专业的最新进展,追踪学科前沿,取得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进而推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培养研究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信息素质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支撑。图书馆以其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专业的人力资源等优势,已成为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基地。但信息素质教育不是文献检索课教师等少数人的工作,而是与图书馆的其他知识服务工作,如参考咨询工作、学科馆员工作等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为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建设方向。学科化知识服务以“学科馆员制”为主要运行机制,在学科范围内实现最大程度的知识服务,具有资源集成、服务集成、交互性、动态性等特征,使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用户需求、信息素质教育、学科馆员、知识服务做到无缝联接,形成良性循环的学科知识服务动态交互系统,有力地支持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如何深入开展面向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1 高校研究生信息素质的现状

根据一些高校图书馆所做的研究生信息素质调查分析,研究生的信息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通过对725名研究生连续三年的跟踪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生在文献信息素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信息意识淡薄,知道并经常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不到50%;②信息知识短缺,有近60%的研究生未系统学习过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相关课程;③信息能力薄弱,目前研究生多使用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725人中仅有194名学生通过查找专业数据库获取信息,占26.48%。西北师范大学所做的西北地区15所高校的调查分析中,有39.3%的博士生和32.6%的硕士生认为自己“需要了解网络资源内容”,有56.9%的博士生和45.8%的硕士生认为自己“需要掌握文献检索技能”,这说明研究生在“利用信息资源检索,满足自身深层次需求方面仍存在诸多障碍”,信息素质需进一步提高。2006年宁夏大学对本校研究生的信息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完全不知道如何获取外文资料的研究生接近40%,有63.44%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上过文检课”,73.48%的研究生认为“文献检索知识和技能不熟练,需要专门学习和训练”。

上述调查虽然只是反映个别院校的状况,但一斑窥全豹,我们不难看出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欠缺。因此,高校必须充分重视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带动研究生学习、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科研队伍在国际科技舞台上的竞争力。

2 面向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的特点

由于服务对象为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笔者认为,面向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主要有如下四个特点:

2.1 阶段性

不同的生源构成导致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研究生学科化知识服务中必须结合研究生的特点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三段式教学模式”。第一阶段为人门教育,针对研究生新生着重介绍图书馆资源与利用以及文献检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第二阶段是专业信息素质教育,使研究生掌握获取和利用专业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方法;第三阶段是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不但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多种技能,更要求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与提高必须以良好的信息素质为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使研究生能够对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与评价,并将确信有用的信息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实现科研创新。

2.2 专业性

在高校,学科与专业成为划分用户群最自然、最基本的依据…。在相同学科的研究领域中聚集着一批有着相近的科研环境、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研究习惯等的人群,他们对于学科知识与服务有着相对集中的共同需求。并且,研究生的学习特点是以自学为主,教师授课为辅,边学习边参加课题研究,因此他们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更要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不断地丰富提高自己。Williams的研究也表明,信息素养知识是内容敏感的,信息素养不仅跟几个业绩指标显著相关,而且体现了学科专业性。这些决定了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特点是专业性强。因此,图书馆的学科化知识服务更应强调学科专业特点,应依据学科专业划分服务对象,提供基于学科内容的专业化垂直服务。

2.3 创新性

为了有效配合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图书馆在知识服务中应以保障学科知识流为目标建立学科团队矩阵组织或项目组,重组组织机构;以重点学科研究生的知识需求为对象,以学科知识库群和知识集成系统为核心,开展重点学科知识整合和知识集成服务,创新知识服务模式;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及时收集信息加工处理,形成自主创新的知识内容,并在知识的再开发中不断注入新的想法和新的思维,使再生知识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更能满足研究生知识创新的需求;以Web2.0技术为手段,开发新型的需求驱动的学科化、智能化知识服务平台,该平台包括学科知识门户、学科导航、学科知识库、信息资源库、RSS定制与推送、网络资源揭示、知识挖掘、定题知识服务等资源和工具。

2.4 知识性

知识服务,即“以信息的搜索、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知识性是其最显著的特性。面向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不仅要提供显性知识服务,更要提供学科隐性知识挖掘服务。根据Usama M.Fayyyad给出的定义:知识挖掘是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相比之下,它的特点主要是进行知识的创新,发现未知的知识间的关联。这种深层次的知识服务更多地依赖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其核心技术是特征提取、分类、聚类和关联规则发现、知识评价等。通过学科隐性知识挖掘服务,使研究生能够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最终实现知识创新、科研创新。

3 面向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

识服务

学科化知识服务既是一种服务理念,也是一种实践,而设立学科馆员制度正是实现学科知识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Hardy G的调查显示:学科馆员工作内容范围很大,而学术联络和信息素质教育是其中心任务。因此面向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应该以“学科馆员”为主体,形成以“学科”为中心的服务团队,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3.1 建构学科知识服务“三级”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工作的主导因素。“三级”人才队伍由辅助学科馆员(由学科化知识服务的主要客体――研究生来充当)、学科馆员(即学科化知识服务的主体)以及专家级学科馆员(即外聘的学科专家)组成。

3.1.1 聘请研究生作辅助学科馆员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设立了学科馆员制度,一般是具有专业背景的资深馆员来担当学科馆员。但笔者认为,聘请研究生作辅助学科馆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原因有五:①研究生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水平,在经过信息素质强化教育后,能胜任辅助学科馆员的角色;②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喜欢向同辈人而不是高于他们的人寻求帮助,学生工作人员更加容易接近,更容易开展信息素质教育;③研究生学科馆员的设置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以适应岗位的需求;④这种用户参与的形式,加强了研究生的体验感,必将带来一种“体验效应”,增强图书馆的用户友好性,提高图书馆的使用率;⑤研究生学科馆员的设置,减少了图书馆员服务的时间,有利于图书馆其他业务的扩展。辅助学科馆员负责专业信息咨询以及简单的信息加工等工作,难题和高深度问题则被指引到学科馆员或专家级学科馆员。

3.1.2 建设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学科馆员是学科化知识服务的主要实施者,其人员素质不仅关系到知识服务的效果,而且关系到信息素质教育的水平,同时也关系到图书馆的形象及其地位,因此,不仅在硬指标(学科专业背景、学历)上要求很高,而且在信息素养、沟通技巧、应变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等软指标方面要求也不低。为了提供高质量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图书馆应安排不同的专业培训,以拓展学科馆员的知识面。学科馆员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钻研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

3.1.3 建立学科专家知识服务体系 由于学科化知识服务涉及的专业广泛,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配齐所需的专业背景人员;并且,研究生本身研究起点高,学术要求强,对于一些棘手的专题或专深的专业问题,他们希望得到更深层次的服务,甚至要求提供解决方案,这时仅有学科馆员还不足以满足其需求。建议图书馆根据专业背景、研究方向、擅长领域等内容,聘请学科专家作为学科化知识服务的专家级学科馆员,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指导,建立学科专家知识服务体系。学科专家知识服务充分利用了学科专家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提高了知识服务的质量,同时也使得学科馆员在接受专家指导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实现了知识效益的最大化。

3.2 深化发展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

学科化知识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工作创新的重要模式。笔者认为,深化发展面向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

3.2.1 尝试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模式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即在专业课教学中整合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的界定,整合式教学是指把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教学作为(学科)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教授学科内容,又要培养顺利完成与图书馆有关的作业能力,而且对两方面的学习结果都要进行测试。这方面国外已有成功的案例,如,美国马里兰大学(简称UMD)建筑图书馆学科馆员Cossard副教授与建筑学院教师Gournay博士密切合作,建构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建筑学荣誉课程。课程以建筑图书馆所收藏的世博会特藏文献资源为基础,在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完成课程所需的信息素质能力。Cossard凭借自己特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创新意识与Goumay博士平等对话,共同设计课程和作业,直接操作课程部分设计,并且承担信息素质方面的教学,在虚拟和现实环境中辅导答疑。Hardy G的研究也证实了学科馆员和学院同事密切的协作能提高信息素质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整合式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去发现和掌握新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要求学科馆员积极地走进学科教学的课堂,全面深入地参与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把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纳入自己的课程教学之中。

3.2.2 开展多层次个性化服务模式 一方面,可以针对研究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不同的信息素质教育方式,除面对面的授课方案,还可以采用馆内咨询、电子邮件、网上留言板、网上实时在线咨询等多种方式提供网上自助服务,也可以采取检索教学与实习课程多媒体培训课件的网络演示,将课件上载在图书馆主页,供用户下载、阅览,使用户掌握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利用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定题追踪服务:根据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就研究生参与的某一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为其量身定制新书通报、定题选报、推荐文献题录信息、主要研究领域信息、研究方向的新闻聚合、热点问题、代表论著、新思想新观点的采集分类信息,并可经过整合、加工,深入挖掘潜在信息,以二、三次文献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学科馆员需要积极与研究生展开互动,主动提供多层次个性化服务。

3.2.3 建立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动态化服务模式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是未来科学技术创新的主力,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了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首先要使研究生掌握创新基本原则,熟悉创造过程,了解常用的创造方法,形成创新思维,并确定创新目标。其次,应该把科技查新内容安排在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的教学中,通过实证和案例分析,使研究生了解科技查新的工作流程,学会科技查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尤其要学会发现并提炼科研项目技术内容的创新点。第三,可以提供科研项目参与式服务。一般来说,研究生的研究内容都是围绕导师的科研项目展开的,学科馆员的科研项目参与式服务可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①项目立项前,学科馆员对项目内容进行科技查新,帮助学科用户找到项目的切入点,提炼、确定项目的创新点,以有利于项目的申报;②项目立项后,学科馆员注意动态跟踪其研究进度,经常与项目负责人、研究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并适时提醒他们把握项目的创新性。最后,结合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研究的需要,通过辅导研究生完成课题的立项检索,全面训练和检验研究生的专业信息检索能力,并通过对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抽象、分析、评价等思维活动,找出倾向性、法则性、相关性、因果性等规律,得出创新的结论,提高研究生独立综合利用信息资源

的水平,强化研究生的信息创新能力,为开展高水平课题研究提供重要的坚实基础。

3.3 建立集成化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

为了更好地开展面向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学科化知识服务,必须有一个集成化的技术平台。该平台利用知识元链接和语义关联不仅为知识构建建立了知识地图和知识库,也为知识网格对知识的动态检索利用建立了语义层和知识层的导航系统;既是学科资源的组织管理平台,又是学科信息的平台,还是学科馆员、学科用户共同交流的一个平台,支持学科馆员的学科需求分析、学科化信息选择与集成、个性化服务设计与管理等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大学采用Web2.0技术开发了这样的学科服务平台:①鼓励各个学科的学科馆员、本校知名教授和研究生在该系统中建立博客,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研究方向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②学科馆员带领学科兴趣小组把本学科博客中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学术观点整理到WIKI系统中,其他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更改、提炼、创新,形成新的条目,从而将WIKI系统建设为学科知识平台,甚至是具有权威性的学科百科全书。另外,在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中,可以借鉴类似于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的奖惩制度,根据本校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特色,制定合理有效的奖罚制度。例如,在奖励机制方面,采用荣誉头衔制、积分奖励制、知识专家特聘制等方式;而在惩罚机制方面,采用扣除积分、关闭部分权限、暂停账号等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科馆员、研究生等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规范信息的和传播,有效减少或避免冗余信息、不良信息和非法信息的传播,使研究生加深对网络道德与法规的理解与影响,强化和自律网络观念与行为,从而有利于研究生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

总之,面向学科的知识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循序渐进开展学科化知识服务,积极探索学科化知识服务新模式,为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凤玉面向学科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5(8):29-31

[2]邓要武高校研究生文献信息素质培养研究晋图学刊,2008,(5):43-44,52

[3]华凌,网络环境下西北地区高校师生信息素质调查分析与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05,49(9):121-124,41,

[4]陈晓波研究生信息素质状况及继续教育的需求分析,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5):79-81

[5]Williams M H,Evans J J.Factors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Journal 0f Political Science Education,2008,4(1):116-130

[6]周威平,钱智勇,试论学科馆员重点学科知识集成服务,情报资料工作,2005(6):87-89

[7]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6(5):32-37

[8]史忠植,知识发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12

[9]鞠英杰,Web知识服务的数据采掘研究,图书馆建设,2003(1):16-18

[10]Hardy G,Corrall s,Revisiting t}le subject librarian:A study 0fEnghish,law and chemistry,JoHInal of Librafianship and Infomla-tion Science,2007,39(2):79-91

第6篇:科学研究服务范文

【关 键 词】 高中物理;复习课

【基金项目】 本文系庆阳市教育科学2014年规划课题“新课程下物理教学中的情景创设”(课题编号:庆教【2014】9y3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11-02

教师的任务在于度,学生的任务在于悟。物理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探究活动中不断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学习素养和悟性。因此,复习课要立足双基,突出知识的构建;落实思路与方法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潜能。

一、复习课避免简单地将概念和规律重现

1. 高中物理复习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复习内容枯燥,只知物理知识的简单重现。复习课是物理教学中最难上的课,也是学生感觉最枯燥无味的课,原因在于复习课的内容学生都已经学过,缺少新鲜感和吸引力。

(2)教学方式单一,依靠题海战术。教师存有让学生多做题,最后的成绩一定会提高的心理倾向。因此,物理教师把复习课看成是一种高密度的课堂教学,学生陷入题海中,复习方式基本上就是讲―练―考,学生缺乏反思与领悟的时间和空间。

(3)学科特色不突出,物理学习成了纸上谈兵。在物理复习课中要突出学科的优势,可按照以下顺序:理顺知识(突出探究学习展开),强化记忆;温故知新(展开知识升华),拓展加深;提高能力,综合提高(再突出应用能力)。

2. 复习课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复习目标对复习课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评价的作用。

(1)依据教材。复习要从教材整体性出发,按物理知识体系,抓住知识的重点再突出难点来思考复习课的目标,使学生能初步对知识的系统性进行掌握,在理解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对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适度地加深与拓宽,从多层面、多角度理解物理知识,以求解题时获得基础方法的支撑。

(2)依据新课程课程标准。既要考虑到单元目标,又要考虑到本节课的具体目标。

(3)依据学情实际。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是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初始技能、背景知识分析透彻,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教学设计,因材施教,使学生各有所得。

二、复习课要立足于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

1. 精编提纲,引领目标

教师备课时要编拟好提纲,复习提纲要依据新课标和教材,立足于学生水平,在巩固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教材重点、难点,强调易错点;采用问题式提纲,问题具体化,让学生一目了然。

2. 自主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制定的提纲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按照教师列出的提纲看书、看笔记,可以完成对本部分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知识纲要、填图、列表比较、问题提示等,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梳理。

3. 组建学习小组,交流研讨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预设典型问题,将“知识”设计成几个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重点研讨。学生组内研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交流知识构建的情况;二是对自主复习过程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三是教师在“学案”中应该依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研究,准备展示。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和学生共同研究,从而了解学情。研讨过程以学生合作交流形式为主,特别难的问题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点拨。

4. 点拨思路,完善知识系统

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教师在学案上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展示交流。问题的提出,不但要依据教师的预设,还要注意采集学生新生成的疑难点。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时引导和点拨,保证展示的方向性和顺畅性,将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整理、理解的时间。最后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对复习知识进行梳理、反思和总结,整理完善本模块的知识系统。

5. 典例导练,巩固知识

选择典型试题,进行解题方法指导,例题设计关注新课中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和复习中生成的新问题。点拨的重点是紧扣知识、点拨迷津、培养审题能力。应进一步从复习的整体考虑,就某一个问题展开,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将学生的知识举一反三,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不同的层次,使学生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得到拓展和深化。教师要给予点拨,讲要讲透、指导到位。

6. 分层设计,因材施教

通过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的内化、体验、感悟学到的方法,练习题目要关注学情,做到分层设计,落实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当堂测试,试题的命制原则是依据复习目标、针对复习内容,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和疑点;测试题的容量要适中,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做好反馈评价。

三、注重学生思维方法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实质上的有机联系,达到知识和方法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强化重要的公式、定律、规律的理解,通过控制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使学生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1. 注意物理思想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物理的特点就是知物明理,理从物中来。要弄清“理”如何从物中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掌握一个概念或一个规律,就必须弄清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它是怎样从具体的现实情境找到事物的本质属性再抽象概括出来的?或者这个规律是怎么从物理情境和物理过程中归纳出来的?其实,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规律的建立和发现,都包含了许多科学思维的应用和科学精神的体现,要引导学生认真领会和掌握运用,从中获取知识,了解这些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成立的条件和特点。学好物理,关键是学习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从而形成学科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基本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掌握。

2. 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

教师教学只是引领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目标。复习是在原有基础上再学习的过程,是更高层次的学习探究活动。因此,复习课的教学模式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给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活动的机会。在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上,立足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7篇:科学研究服务范文

对口单招是中高职衔接的一种重要形式,《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又是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本文分析了目前中高职学校《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现状及衔接上存在问题,提出了关于这门课程中高职衔接的设想。

关键词:

对口单招;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研究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第四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中的第七点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加强中高职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模式中已被普遍认知、开展时间久、地区广、规模大、生源质量好的对口单招已经渐趋成熟,也是中高职学校极力推崇的一种衔接模式。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部分就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而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是以管理理论为指导,以餐饮实际业务活动为基础,探寻餐饮服务与运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

一、目前中高职学校《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上

在高职院校制订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餐饮服务和餐饮管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锻炼学生的餐饮服务实践技能,包括餐饮服务的基本技能,如托盘、餐巾折花、斟酒、摆台、中餐西餐服务等,第二部分主要培养学生餐饮经营和管理的能力,包括餐饮服务的质量管理、宴会运营管理、营销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等。而根据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理论考试大纲要求,餐饮服务与管理是必考内容,占所有理论考核内容总比达20%,对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的考核主要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要求考生了解餐饮服务与管理基本理论,理解餐饮服务与管理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依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餐饮服务)职业鉴定标准来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看出,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诸多的相似甚至重复之处,没有体现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这也导致了考上高职的学生在重新学习这门课时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教学方法上

由于对口单招模式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如果想顺利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必须要通过《餐饮服务与管理》等6门课程和专业技能的考核,能否取得理想成绩成功升学为师生共同的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老师还是强调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加上中职学生都是初中升学后就读的,年龄小,基础理论学习不够,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对餐饮行业缺乏认识和理解,所以即使是能取得较好分数录取高职,也都需要集中强化训练和记忆。而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一样,教学方法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最多穿插一些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常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无论是理论模块还是职业技能模块与中职校并无太大差别。

(三)使用教材上

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教材都是采用对口单招考试指定教材,教材体系和内容更新慢,多年固定不变,不能与时俱进体现餐饮行业的变化,包括理论和实践,学生和教师没有其他选择,唯有在这本教材上才能找到标准答案。与中职相比,高职的教材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可以选择自己适用的教材,但从教材的内容上来看,高职与中职在教材体系、章节内容、任务模块等方面相差无几,即使有些教材标明是高职高专或中等职业学校用教材,内容上也有很多雷同,没有体现中高职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所要求的不同深度、不同层次、不同目标。

(四)考核评价上

对口单招模式下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娴熟程度。理论知识方面,为了备考,老师会根据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的考试大纲,明确这门课要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牢背牢这些内容,考试分数高低便是对这门课学习成绩的唯一评价。而实践技能(中餐宴会摆台)的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高职由于没有升学压力,所以老师对这门课的考核相对中职内容上面更广,题型更加丰富,理论和实践考核形式多样,分值比例也都由任课老师决定。所以在考核评价上,中高职还是各自为政,没有根据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考核评价方式。

(五)实践教学上

实践教学环节,中高职教学内容基本一样,都是中餐宴会摆台,主要包括铺台布、摆餐具、酒具、餐巾折花、斟酒等内容。因为中餐宴会摆台在对口单招中总分达200分,所以一般会在考试之前集中强化训练。而高职一般会开设餐饮实训课程专门锻炼学生动手服务能力,或者将实践操作部分融于理论教学穿插其中。应该说实践教学部分也没有能体现中高职差异,而是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炒冷饭”,重新再学一遍。

二、《餐饮服务与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设想

(一)制定系统化的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中高职衔接课程看成是一个整体,为实现总体培养目标服务。认真思索《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在中高职衔接中的方位,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果断删除中高职雷同的内容。中职要摆脱以学位中心本位的影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适度降低餐饮管理理论、方法等内容广度要求,突出中职以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服务”能力,如迎宾服务、摆台、点菜服务、值台服务、传菜服务、结账服务等;高职阶段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主要突出“管理”能力,掌握餐饮基层管理岗位如领班、主管等岗位的管理方法、技巧等,如餐饮现场管理、质量管理、采购库存管理、营销管理等。

(二)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孔子在《论语•先进篇》中最先提出因材施教的方法,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自信,促进全面发展。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餐饮服务与管理》又是对口单招必考课程,理论部分需要学生在对餐饮业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记忆和理解,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大纲要求,除了应用讲授法外,还需充分引用案例教学、情境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对实践技能可以采用分组技能竞赛教学方法。而高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管理基础知识,整体素质较高,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讲授一些餐饮基层管理所需掌握的知识,采用模块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也可以请餐饮企业的专家来校授课或去企业现场授课等。

(三)开发和使用一体化的中高职衔接教材

教材是中高职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提高了基本材料。可以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开发《餐饮服务与管理》中高职衔接教材,以餐饮服务管理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避免中高职教材内容重复,凸显中高职教育的特点,中职部分要突出以实践动手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高职要着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和制度

中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点是要突出其操作性、实践性,所以要围绕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建立和完善校、政、企、行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和制度,逐步引入第三方组织参与课程考核与评价。此外,还可以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学分互认体系,满足各类学习者的需求。

(五)建立以能力提升为本的实践教学衔接

对口单招模式下《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践教学部分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即操作的规范性及时间掌控情况,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高职阶段的实践教学要在中职基础上注重提升学生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如怎么做好餐前、餐间、餐后服务,创新中餐宴会摆台、台型设计,处理各类餐饮突发事件,领班和主管的管理技巧等。

三、结语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需要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职教体系,中职教育是体系的基础,高职教育是体系的中心。对口单招作为中职学生升入高职继续深造的重要形式渐趋成熟,做好课程体系的衔接迫在眉睫。《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中高职旅游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做好课程有机衔接对中职和高职都将大有益处。

作者:周贵平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

参考文献:

[1]刘育锋,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0-34.

[2]杨红旻.系统论视角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11,(07):142-143.

[3]赵春燕.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评价模式分析与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96-98.

[4]范敏,芦京昌.中高职衔接的模式、问题及创新————以杭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08).

第8篇:科学研究服务范文

[关键词]学科化信息服务 信息营销 营销策略

由于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用户对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图书馆仅仅提供一般的文献信息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他们希望图书馆能提供学科化的知识服务,为他们解决科研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大量出现,他们提供了更为有效的信息服务, 从而与图书馆形成强劲的竞争对手。在竞争激烈的信息市场和数字环境中图书馆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服务提供者。图书馆要生存和发展,提高自己信息服务的竞争力,就应该加强营销观念,研究营销策略,开拓市场、强化职能、提高质量,赢取这场信息服务市场争夺的战争。

一、学科化信息服务与信息营销

1.学科化信息服务

所谓学科化服务,就是以学科为基础,以学科馆员为核心,并针对用户专业及学科,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展开的介于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之间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这种模式,能为高校图书馆用户提供深层次、知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能够适应科技自主创新的要求,最大程度地满足高校师生的个性化信息与知识需求。因此,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延伸与发展。图书馆高水平学科化服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研究性、学术性和知识性三方面。

2.信息营销策略

信息营销的概念是根据市场营销的概念演变而来,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信息营销策略就是信息服务机构对其信息产品(商品)与服务进行分析、调研、计划、组织、促销、分销,实现与信息户的价值交换,满足信息用户需求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应策略。

二、学科化信息服务的营销现状

信息营销观念是从调研、计划、组织、促销、分销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和设计,最终提供给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获取良好社会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经营管理理念。这就要求从事学科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从组织结构到信息的组织管理和服务提供等各个层次进行变革,制定相应的信息营销策略,求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取得长足的可持续性发展。

1.没有专门的信息营销组织

只有良好的组织结构,才能很好地实现组织的功能。但目前很多的高校图书馆都没有专门的信息营销部、宣传部或公关部,来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进行营销,不能为信息产品策划宣传,找合适的用户,发挥信息的作用。很多图书馆的馆领导也对信息服务的营销活动、营销组织的建设以及与相关部门的协调等工作不够重视。

2.对读者的真正需求研究不够

营销的核心理念是满足用户的需求,真正把用户的需要放在主导地位。但时目前很多的图书馆仍然处在“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欣赏”的怪圈中, 对读者的真正需求不够关注,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主动对读者的需求进行介入和渗透,信息服务工作仍然游离于科研工作之外。

3.宣传促销策略远远不够

其实,很多的高校图书馆都有很优良的信息服务和信息产品,但大多都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不知道其存在,不了解其特点和功能,用户就无法接受这些信息服务和产品。在激烈竞争的信息环境中,图书馆不采用相应的促销策略和手段,自己的这些优良的信息服务和产品是不能被用户接受和使用的,那么在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也很难得争到一席之地。

笔者通过图书馆的借阅系统统计和访谈得知,在高校有相当大一部分高级技术人员没有办理图书馆借阅证,一年到馆次数都不足5次,有的甚至从来没有进过图书馆,不知道图书馆开展了什么样的信息服务。学生进入图书馆主要仅是借还书和到阅览室上自习,他们对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根本就不了解。

4.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定位不清晰

信息产品的定位是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市场分析后来决定的,学科化服务就是要求有精细的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很强。学科化信息服务要求图书馆在业务结构布局上、人员力量配备上、业务能力建设上都转移到个性化和特色化的知识服务上。可是目前许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仍然很粗、很泛,有点仅仅做到了形似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产品要真正有个性化、特色化,具备学科化知识服务能力,还需要重新定位。

5.图书馆员的营销意识不够

一个行业能否发展,发展的得好与不好,人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因为人具有能动性。也有一些图书馆在开始一些营销活动,比如出板报、搞宣传、有时候搞读书活动等,但大多数图书馆的多数工作人员,都没有理解到信息服务营销的涵义,没有正确的营销意识,他们认为图书馆就是借书还书的地方,读者来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如果他们不需要,或者读者来不来图书馆,都不关他什么事。并且由于图书馆没有显性的经济效益,进行绩效评估的操作性不强,大大削弱了图书馆员进行信息服务营销的积极和主动性,认为提供的服务越少,工作越轻松,认为没有进行营销的必要。

三、学科化信息服务的营销策略

1.设立专门的营销组织,制定详实可行的营销计划

合理的组织结构,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图书馆适应信息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必须从管理、服务理念上进行变革。成立专门的营销小组和营销部,或者在各个信息服务中心有专门的营销负责人员,对整个图书馆的营销活动设计营销计划,全体图书馆部门加以协调配合,共同完成营销计划。营销计划具体应包括信息用户选择和划分、怎样进行信息产品的设计,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服务,采取什么营销活动方案等。

2.提高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加强营销意识的培养

要提供专业化、知识化的学科知识服务,图书馆员就必须从知识、能力、思维方式、思想意识、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等各个方面加以提高。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工作内容要从以文献为单元的加工, 逐步深入过渡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从最初的、简单的书刊借阅服务,转移到多层次的学科化、专业化、知识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图书馆的主要工作重心向信息的开发、组织转移, 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将直接参与到知识的生产、转移与传播的过程中去,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推进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信息服务将从简单的劳动转向智力型劳动。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人才能进行,图书馆要开展信息服务营销,就要有一支懂得营销、善于营销的人才队伍。因此对馆员进行信息服务营销的理念、方法、策略方面的培训是必须的。只有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具有了较强的营销知识,才能有效地提供学科化的信息服务。

3.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营销。

个性化信息营销即图书馆把对读者的关注、读者的个性释放及读者的个性需求的满足推到空前中心的地位,图书馆与市场逐步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建立信息消费者的个人数据库和信息档案,与消费者建立更为个人化的联系,及时地了解信息市场动向和顾客需求,向顾客提供一种个人化的销售和服务。

根据顾客的要求去生产和开发信息产品,提供信息服务。但这一切都必须是在保证图书馆的外借、阅览、一般问题参考咨询等基础之上,否则就会削弱其公益性、失去公众对图书馆的支持,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产生比以往更大的排斥性。高校图书馆的市场主要还是本校的师生员工,相对其他的信息提供商来说,图书馆本该占有绝对的优势。因为图书馆有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有相对集中的人力和财力,并且有相应的消费者群体,只要能潜心研究,让真正让用户参与到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生产上,与消费者进行充分的交流,为消费者“量身定做”信息产品和服务,形成自己的特色,是能在信息服务体系中取得垄断地位的。

4.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加大促销策略

① 媒体广告:校园广播、校报、可利用图书馆馆报、图书馆报栏等等举行新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新闻,介绍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特点、范围,让用户了解信息服务项目和产品,引起用户的关注。② 利用户外广告、张贴横幅等展示新产品与服务。③ 利用货架等陈列新产品:比如新书、新报、新的信息产品都可以再货架等陈列在图书馆的大厅,引起广大用户的注意。④ 捆绑销售: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虽然不像商品那样进行货币购买,但我们也可以像商品那样进行促销。我们可以在那些借阅量大的地方陈列我们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一个传单和小纸条,或者将新产品和服务搭配给读者先体验消费。⑤、馆员推荐树立好口碑:有图书馆馆员向用户推荐,特别像学科化的服务,更应设立相应的馆员负责相应的学科,当新产品和新服务产生的时候,及时向用户推荐。⑥、渠道促销:利用任课教师、专家学者、志愿者学生口口相传,也能将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推广出去。⑦、开展主题、事件等营销活动:如4.23读书节,新生入学宣传周,课题申报信息服务周等。

5.倾听用户意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营销过程中,要进行用户对信息产品的满意度评估。用户的满意度评估能反映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利用程度,能反映产品究竟有没有满足用户的需要,能反映出我们的信息服务方式和策略有没有达到用户的需求。用户的反馈则能使我们修改和逐步完善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更一步的完善我们的营销策略。在通过电话、论坛、电子邮件、问卷调查、读者意见箱等方式进行满意度评估和信息反馈的时候,不仅获得了反馈信息,还能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巩固和增加了信息市场份额。而且从用户那里获得的反馈信息,还有助于调整和完善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营销策略,改进和提升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深度,更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 胡国芳 李志明,基于大流通的学科化信息服务组织结构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12):33-35。

[2] 戴艳艳,探析如何加强体育用品营销策略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1(34):91-92。

[3] 宋惠兰,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11)88-90。

第9篇:科学研究服务范文

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对每个知识点逐一讲解的方法,将本门课程完整地对学生进行传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只是按部就班地被动学习,即使部分教学环节有案例分析,但也难以将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与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以教师为中心全盘讲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2)教师全面讲授该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抓住重点;(3)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自己的思考,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4)学生仅仅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应用能力,专业知识学习不能满足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基于项目化的《物流客户服务》课程教学改革

1.改革思路

《物流客户服务》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是用客户关系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研究探讨与物流客户管理有关的各类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物流客户服务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能熟练运用物流客户服务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流客户服务》课程的目的不仅是学习该门课程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2.项目设置

在教学环节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是要以具体的项目任务为核心,将本门课程的知识点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紧密结合,设置成若干个可供实施的、科学合理的项目任务,项目任务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包括:项目名称、具体任务、能力目标、支撑知识、效果评价等环节。根据物流管理类职业岗位的特点,将《物流客户服务》课程内容分解为认识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客户开发与拜访、物流客?艚哟?与客户投诉、物流客户关系维护四个项目任务。

3.项目化教学过程设计

《物流客户服务》的具体项目化教学设计过程如表1所示,包括项目名称、任务分析、能力目标、支撑知识以及训练方式等方面。

4.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