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训练评估范文

康复训练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训练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训练评估

第1篇:康复训练评估范文

社区康复是全方位、低成本、广覆盖、又能就近就便为残疾人服务的基础性的康复工作。就中国农村实际来说,开展农村社区康复工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实行社会化工作方式,构建社会化工作体系。

构建社会化工作体系关键是组建三大工作网络,即:组织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和工作服务网络。

组织管理网络是农村社区康复的组织领导机构,是农村社区康复实现社会化工作方式的根本保证。省、市、县、镇要成立社区康复领导小组,市、县领导小组的组长由残联分管领导担任,乡镇由镇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在市、县残工委的康复办公室领导下,全面负责组织推动社区康复工作。

技术指导网络是农村社区康复的技术和业务指导(监督)机构。它由残联康复中心、卫生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专业人员组成,全面负责农村社区康复技术指导、康复员培训、康复员康复训练工作的管理(监督)等工作。省、市、县残联可以依托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立社区康复指导中心,乡镇依托卫生院的计划免疫网络建立起农村社区康复指导站。省社区康复指导中心负责全省社区康复技术和业务指导。市社区康复指导中心负责社区康复员培训、康复训练效果评估、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康复需求服务资料的整理,以及全市的农村社区康复技术和业务指导工作。县社区康复指导中心负责筛选确定服务对象、挑选康复员、指导管理乡镇社区康复指导站,以及残疾人康复需求表格的整理分类和季度上报工作。乡镇社区康复指导站负责检查、监督、指导家庭康复员的康复训练工作,收集、整理、归类、上报残疾人康复需求报表,填写康复服务记录和登记新发现的残疾人资料。

工作服务网络是为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和康复训练的具体工作运行机制。它以乡镇为中心,依托卫生部门的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又称计免网络)组成两条工作路径:一条是由指导站-村委会,指导站-乡村医生,指导站-卫生院科室(外科、妇产科)多渠道组成的残疾人社区康复需求上报运行路径。另一条是由指导站-家庭康复训练点,指导站-社区(个体医生)康复训练点,指导站-卫生院康复训练点组成的实行按劳计酬的康复训练路径。

把农村社区康复纳入乡镇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网络(计免网络),采取“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组建农村社区康复指导站,建立残疾人康复需求月报制度。

就目前乡镇基层残联来说,残疾人康复工作普遍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无业务人员,无机构。二是无技术资源的支持(包括指导机制和监督机制)。三是残疾人康复需求底子不清,对象不明。为此,我们采取“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采取“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建立社区康复指导站,解决技术指导资源和业务机构问题。

采取“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来解决乡镇没有专门社区康复业务指导机构问题,即通过当地政府发文规定,依托乡镇卫生院计免组建立农村社区康复指导站,把卫生院的计划免疫组(指导站)变成乡镇残联社区康复业务指导机构。指导站与卫生院计免组合署办公,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运作。镇残联理事长兼康复指导站站长,计免组的组长兼康复指导站的康复指导员。康复指导站受乡镇残联和卫生部门的领导,卫生部门负责指导站的人员、场地、技术,残联负责劳务费用。康复指导站既是社区康复工作的业务指导(监督)机构,又是社区康复工作的具体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三项工作内容:一是每月检查、指导、监督康复员康复训练工作。二是每月整理、汇总、统计上报社区残疾人康复需求报表。三是填写康复服务记录,登记新发现的残疾人资料。

(二)建立社区残疾人康复需求月报制度,逐级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工作。

残疾人康复需求月报制度,即将康复需求表格发放到村委会、村卫生站、乡镇卫生院外科和妇产科等有关科室,有关科室每月将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登记上报到乡镇社区康复指导站。社区康复指导站每月将残疾人需求情况进行汇总、分类、整理报告给乡镇残联理事长(站长)。乡镇残联对能完成的康复训练,由乡镇残联干部、村干部、康复员等开展康复服务工作;对不能完成的康复训练,经材料整理上报县残联,由县残联组织开展康复服务工作;对还没有条件完成的康复服务工作,上报市残联,由市残联开展康复服务工作。这样,全市形成一条逐级上报康复需求和开展康复服务的工作链,使社区康复服务需求清楚,工作内容明确,各级残联的康复服务工作有的放矢。乡镇康复指导站的劳务费用由市、县两级残联按乡镇辖区残疾人总人数,人均3元补助给乡镇康复指导站。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劳计酬,由康复员直接上门开展康复训练。

社区康复训练是农村社区康复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很难完成的一项工作。主要由于乡镇能够提供的康复训练资源缺乏,家属的康复意识淡薄,家长难于抽时间为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康复员直接上门服务。具体做法是:

首先,挑选康复员。各县(区)、乡镇残联应根据康复训练对象的具体分布情况,以“就近服务”为原则挑选康复员。康复员必须与乡镇残联签订好聘用合同,确定好劳务报酬。劳务报酬应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和康复员实际负责康复人数的多少来确定。

其次,培训康复员。康复员应在市级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中心(或卫生、教育的培训机构)进行分类康复训练技术培训。培训机构对康复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发给《康复员上岗证》和《初级康复员结业证书》。

第三,进行康复对象的首次评估,制定训练计划。康复对象应到市级(有条件的可在县级)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中心进行首次评估,建立训练档案,制定训练计划。训练计划一式两份,一份由康复员保管,作为训练方案,一份交社区康复指导站指导员,作为检查训练效果之用。

第四,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康复员应根据训练计划上门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每次训练必须一个小时以上,同时做到家长同训。训练结束,康复员应填写《康复训练卡》和《康复日记》,陪训的家长(属)在卡上签名确认。

第五,检查评估,发放劳务费。每月月底,康复员必须将康复对象和《康复训练卡》、《康复日记》带到社区康复指导站进行检查、评估。指导站检查评估后,签名确认。镇残联根据康复指导站的签署意见,按合同规定的劳务费和实际工作时间发给劳务报酬。

第2篇:康复训练评估范文

特殊教育专业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

 

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

 

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

 

(三)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第3篇:康复训练评估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康复训练 生活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8-0052-02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和病残率相当高。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120~150万,50.00%以上为老年人,存活患者中约75.00%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00%[1]。约3/4的幸存者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早期积极的康复训练治疗,对减少肢体功能残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脑卒中后4~10 d就开始康复介入最为有利[2]。本文从2010年起探索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训练,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月社区新发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45人,病程均在1周内。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其中康复组21人,其中男14人,女7人;年龄最大86岁,最小50岁;缺血型卒中13人,出血型卒中8人。对照组24人,其中男17人,女7人;年龄最大83岁,最小58岁;缺血型卒中16人,出血型卒中8人。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1.2 方法

干预组于偏瘫1周内开始社区综合康复训练①运动疗法 卧位训练、坐位训练、立位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②作业疗法 手功能训练。③物理治疗 生物反馈、脑循环、电脑中频、四肢循环治疗仪等。每个疗程为30 d,共6个疗程。

对照组采取门诊药物治疗,由患者自行进行康复锻炼。

康复1、2、3、6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进行评估。评估将日常生活能力分为5个等级,每次评估较上次提高1个等级为改善,无变化为无改善。

1.3 统计学处理

建立Excel 数据库,采用双人平行录入,资料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干预6个月后康复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17人(80.95%),对照组改善3人(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后期的效果较初期差(表1)。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主要在于建立随意和协调的正确运动模式。现代康复医学证明,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后即可开展康复训练,以尽早改善患者功能,防止并发症[4]。本组在症状稳定1周后即开展康复训练的患者有效率达100.00%以上,早期康复时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较晚期康复更佳。

在我国,目前只有部分脑卒中患者得到了早期康复训练,但大多数患者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康复训练治疗。一旦错过了最佳的康复训练时机,患者肢体受到痉挛和原始反射的影响,导致异常运动模式的形成,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出现不可逆转的障碍。许多脑卒中的患者不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对于脑卒中康复知识也知之甚少,甚至部分专科医生也缺乏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造成多数患者不能得到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导致遗留功能障碍的患者增加,残疾程度加重。

从2000年起,我国城市已经建立了区县-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残疾人社区康复网络,街道和社区居委会都设立了社区康复站(室),配备了基本的康复训练器材,基本满足了部分残疾人的社区康复训练需求。且目前每个社区都配备了社区康复员(助残员),这为脑卒中早期社区康复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不断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社区助残员的康复知识、提高其操作技能,是让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得到早期康复训练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燕铁斌, 窦祖林. 实用偏瘫康复[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397-398.

[2] 王玉芬, 蒋丽君, 申玲, 等. 脑梗死功能训练时机与疗效关系探讨[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6(4): 223-225.

[3] 李秀霞. 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指导[J]. 医药论坛杂志, 2005, 26(15): 79.

第4篇:康复训练评估范文

【关键词】综合康复训练;小儿脑瘫;治疗情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10-02

脑性瘫痪(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1]本文收集乐山市人民医院脑瘫康复中心从2007年至2011年5年内收治的脑瘫(所有病例均符合2006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排除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及进行性疾病。)患儿共计228人次。其中男159人,女69人。

从表二可以看出,有46.5%的患儿不能达到有效治疗,近一半的家属在治疗中逐渐丧失信心,放弃治疗。

通过电话、面谈等方式了解,放弃治疗的原因主要有:1.多数采用门诊治疗方式,治疗时间太长,无法坚持;2.精力不够;3.治疗费用太高;4.来自各方面的压力;5.其它:社会因素、家庭结构改变等。

患儿均采用以Bobath法、Vojta法、Temple Fay法、Peto引导式教育及中医配合治疗等方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疗效评估运用神经反射评估、语言评价、运动功能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等综合评价,分别记录为有效和无效。

初步思考拟定解决方案:

1 消除家长顾虑的措施:

对家长作耐心、细致的宣传工作。使其明白,小儿脑瘫的形成是多因素所致,消除他们不应有的顾虑和内心的自责,抬头积极投入生活,并配合治疗。具体指导方法如下:

1.1 康复训练需要有恒心和耐心。在具有耐心和恒心的同时还要有爱心。在康复具体训练的过程中可加入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患儿感兴趣并让家长参与其中。通过积极的示范、鼓励和等待等加强与患儿的互动,使其切实的感受到关爱。并在良好的氛围环境下,把康复工作更好的坚持下去。

1.2 康复训练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结合患儿心理特征和身体的具体情况,采用由易到难的康复方式,切不可操之过急。

1.3 康复训练中加强时间控制和保护措施的规范。在康复过程中,每天训练的次数2次,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每次约30分钟左右,应避免患儿过于疲劳或紧张,同时加入一些趣味性的东西,促使其积极主动完成不同阶段功能的技巧性活动,不断提高其活动能力。保护性措施的加强,则能有效防止肌腱拉伤和过度训练,同时避免了受伤引起患儿及家长对康复训练的抵触。

1.4 康复训练中环境选择与沟通。康复训练室应选择舒适、安静、空气清新的环境,使得患儿的良好的氛围下积极配合相应的康复训练。家长同时在场,并应加强和专业医师、治疗师的沟通交流,将在家庭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

2 促使对治疗坚持的措施:

1.采用疗程住院治疗,且医保能解决部分费用;2.实施家庭治疗+院内治疗两种方法;3.对家庭成员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健康教育;4.争取社会支持、宣传支持,使这类家庭不再受歧视,能正视现实,积极配合治疗。

随着康复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通过积极的综合康复训练,一定能大大提高脑瘫患儿康复的机率。

第5篇:康复训练评估范文

上一讲中我们指出根据出院后脑卒中病人复查自理能力的不同可以把病人分成两大类,一类病人是出院后复查具有基本的运动(自理)能力,另一类病人是出院后复查不具有基本的运动(自理)能力。对这两类病人的具体社区管理方法如下。

对有基本运动能力病人的社区管理与康复

对病人肢体能力的评估在社区一般采用残联制定的肢体残疾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并做好相应的社区康复前得分的记录。该评估标准包括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3大项的评估,而活动能力又包括翻身、坐等6个小项,生活自理能力又包括进食、穿衣等4个小项,社会适应能力又包括交流、做家务等3个小项,故共计有13个小项。对每1个小项,根据病人能完成相应动作的情况分别可得0~2分,详见表1。

由表1可见,如果病人需完全依赖他人帮助才能完成评估标准13个小项中的任何1个小项,则得分是最低分0分;如果病人不需要他人帮助就能完成评估标准13个小项中的任何1个小项,则得分是最高分为26分。有基本运动能力脑卒中病人一般活动能力得分≥6分。

制定相应的社区康复方案由于有基本运动能力脑卒中病人一般都能自己下床并站立,所以对此类病人社区康复的重点是:①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3大项各项的得分;②提高精细运动能力。具体措施包括:①继续服用一些能促进恢复神经功能的药物,特别是一些中药;②在护士和家人的监护下,对得分

患者接受社区康复后,每个月月末都应再次用肢体残疾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并记录得分。如果社区康复后患者得分比康复前提高≥8分,则说明康复显效;如果提高1~7分,则说明康复有效,均可继续以上康复治疗。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进步或基本能自理后,开始精细动作锻炼和器械锻炼(如拨算珠、搭积木等)。如果康复治疗后患者得分达26分,说明已经完全康复则继续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并软化血管等基本治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预防再次脑卒中。而如果患者得分比康复前提高0分,即无提高,则应请康复专科医师进行会诊。

对没有基本运动能力病人的社区管理与康复

一般没有基本自理能力脑卒中病人常常不能自主下床而需要长期卧床。这是除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针灸治疗外,在家庭中的康复训练尤为重要。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对非偏瘫的健康肢体尽量多做自理能力训练,以防止废用性退化;②在卧床时需做深呼吸以锻炼呼吸肌;③着重做偏瘫一侧手脚的伸展运动,肩外展、上肢伸展、下肢弯曲等,运动间隙用枕垫、木架维持肢体功能位,防止上肢屈曲、足下垂等畸形;④偏瘫一侧手脚锻炼以后逐渐开始床上转身自理能力训练;⑤偏瘫患者坐位与平衡自理能力训练;⑥同时开始训练患者在床上使用便器进行大小便等。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家庭中的康复训练虽然在社区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但是实施主要是由家属或保姆完成的,因此对他们的健康宣教是非常重要的。健康宣教的内容既包括家庭康复训练的基本技术又包括家庭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使家属或保姆有耐心、恒心完成家庭康复训练,这才有可能取得好的康复效果。

第6篇:康复训练评估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训练,健康教育,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DOI:10.3969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都很高。大多数遗留功能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有效的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可以使其更好地回归,融入家庭和社会中。为了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我们对1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卒中病房住院患者192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2〕>8分。随机分为神经科常规护理治疗组96例(简称对照组)和康复护理治疗组96例(简称康复组)。其中脑梗死120例,脑出血72例。肢体偏瘫102例,吞咽困难62例,失语28例。康复组男69例,女27例,年龄52―79岁,平均68.26±10.41岁。对照组男69例,女27例,年龄54―79岁,平均66.25±10.42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及既往史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1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指导及用药指导等方法。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采用改良Bather指标〔3〕评分。康复训练前后用Bather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性。

1.3统计学处理:应用计算机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所得数据采用表示,以P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Bather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Bather指数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改善幅度

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健康教育与康复护理

3.1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及家属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开始时间,疾病知识,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日常生活照顾,康复期间目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患者及家属的如何配合。对患者指导,指导卧、坐、行、挪动及活动的正确姿势,指导练习发音,进行语言训练,各种翻身法,各关节被动活动方式,床上动作训练、床边训练、吞咽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运动(ADL)训练、自我管理日记等。评估并记录各项功能情况,对家属(陪护)指导,采用说话、看宣传图片等方式对家属进行脑血管病的基础知识、康复知识等健康教育,鼓励家属主动参与患者康复训练,协助患者做被动、主动活动〔4〕。

3.2心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由于突然出现偏瘫、言语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影响了工作和日常生活,感到康复无望,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情绪低落、绝望、依赖等〔5〕。有的出现焦虑、抑郁、自暴自弃等情绪。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干预时间20-30分/次,支持性心理疗法,鼓励安慰患者,督促患者训练,在自我护理中消除“无能”心理。树立康复的信心和希望。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参与患者的功能锻炼和各种康复娱乐活动,使患者感受亲情,增强正性情感。

3.3 康复训练:一般而言,无论是对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要在72小时内开始进行康复治疗〔6〕。康复医学角度分为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及步行期,肢体训练,语言训练,吞咽功能训练。

3.3.1卧床期:包括变换、良肢位维持及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变换的目的是防止褥疮产生及促进心肺功能;良肢位维持的目的是防止关节和肢体定形;被动关节活动的目的是防止关节痉挛、废用性萎缩。所有护理工作如帮助病人进食,测血压、脉搏都应在患侧进行,家属与病人交谈也应握住患侧手。各种良肢位的摆放 ,无论采取何种,都应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翻身前先对患肢进行按摩,活动各关节各部位,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活动,先采取患侧卧位,以增加患肢的知觉刺激,待患者能熟练翻身后,再患侧卧位靠健侧带动患肢起,坐。

3.3.2坐位期:逐步坐起、直到能保持90°坐位,此种训练有高颅压的头部损伤意义较大,可以促进脑脊液回流,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穿插ADL训练如进食,洗嗽,穿脱衣裤,修饰等训练;待坐姿持续30min后,开始训练站立。结合康复师的按摩,针灸,电疗。患侧肢体用Rool技术刺激温度、(冷热毛巾擦身)软毛刷刺激。

3.3.3离床期:包括基础训练、动作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目的为步行打基础。进行如厕和简单家务活动。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根据患者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制定康复计划,通过耐心引导鼓励和帮助,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技巧,如解钮扣、穿脱衣裤、刷牙、持杯饮水、进食、如厕等。

3.3.4步行期:训练包括原地步行跨步训练,平行棒内步行训练,辅助下步行训练,拐杖步行。步行应用动作训练及独立行走训练〔7〕。

3.3.5语言训练:鼓励病人采取任何方式向医护人员或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可借助卡片、笔、本、图片、表情或手势等提供简单而有效的双向沟通方式。尽量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回答“是”、“否”或点头、摇头示意。多与患者讲话并鼓励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吃”、“走”、“睡”,到“洗脸”、“喝水”、“梳头”、“刷牙”、“吃药”等发音练习。

3.3.6吞咽功能训练:脑卒中患者因意识障碍和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反射减弱而出现吞咽困难。我们用五味子冰棉签〔8〕冷刺激咽喉,以使吞咽功能恢复。一般用棉签浸入五味子液冰冻,每天三次,每次3分钟左右,看病人的耐受反应。每次用3-5根棉签,轻轻刺激患者的两侧咽后壁、舌根、软腭3点,训练吞咽反射功能。评估吞咽障碍的程度:观察病人能否自口进食,进食不同稠度食物的吞咽情况,饮水时有无呛咳,以及采用不同姿势技巧时的吞咽、进食效果(量和速度),评估有无营养障碍。患者端坐饮温开水30ml,观察所需吞咽时间和呛咳程度,即洼田氏饮水试验〔9〕来评估吞咽障碍程度。

4 讨论

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社会工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10〕。现代康复医学强调了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改变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的观点。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使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尽可能达到协调和随意,提高生活自理程度。脑卒中患者ADL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康复组比对照组Bather指数明显提高,早期给予康复训练在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表明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干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董静,陶志芳,蔡桂兰.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6,5(10).367-368.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83-617.

〔3〕周维全,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7-68.

〔4〕寿棘,王芳,杨小燕.设立专职康复护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与康复,2011,4(10)282-286.

〔5〕夏娟芬,何瑞英,沈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2):135-136.

〔6〕,陈亚伟.卒中后患者康复“盲区”待除〔N〕.健康报,2011,6.28.2版.

〔7〕王印青,刘红.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实用心肺脑血管病杂志,2011,19(1)159-160.

〔8〕郑凤君,叶澄萍,王玉.五味子冰棉签咽部刺激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18例临床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86-87.

第7篇:康复训练评估范文

[中图分类号] R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a)-0173-02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及股骨颈骨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纠正骨骼畸形、改善髋关节功能[1]。但全髋关节手术的技术要求十分高,加上患者年龄相对较高,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手术耐受性弱,术后经常会发生感染、髋关节脱位等术后并发症[2]。该研究主要对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该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78例患者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护理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其中研究组有男性21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为43~81岁,平均年龄为(53±6.35)岁。对照组有男性24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为46~84岁,平均年龄为(57±6.87)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成功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的患者;排除标准:排除并发心脑血管等其他重大疾病,或不配合术后康复训练的患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给予患者常规心电图监护,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指标及意识变化情况,同时强调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及遵循医嘱的其他注意事项。

研究组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下康复训练:①心理护理,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行动受限加上麻醉药失效后的伤口疼痛,会使患者产生焦躁的不良情绪,影响其病情的恢复[3]。在早期康复护理中,应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变化,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治疗,对不同背景的患者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安抚患者情绪,帮助其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给予患者尊重和关怀,激发其配合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信心。②功能训练及预防术后并发症,术后1~3 d内护理人员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给予患者康复训练指导,协助患者完成床上活动关节训练,日常训练20 min/d。经专业的病情评估允许,术后的3~5 d内借助康复辅助机器下床训练,初期阶段,患者先进行小幅度活动,日常训练1~2 h/d,后期逐步增加训练任务量,2~3 h/d。同时由于患者需长期卧床,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注重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③出院指导及随访,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功能康复训练,调节饮食,保持轻松的心情。同时嘱咐患者每隔1个月来医院复查,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好转后每隔3个月复查1次。出院后的早期康复阶段,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根据其具体的康复进度,制定下一步的康复计划。

1.4 评价标准

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评估患者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利用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术后日常活动能力[4]。

1.5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感染、髋关节脱位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5]。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临床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估

研究组患者平均Harris评分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的平均Harris和Barthel评分[分,(x±s)]

2.2 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术后深静脉血栓、感染、髋关节脱位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指采用聚乙烯超高分子制成的髋臼和低强度的模量金属制作而成的人工股骨头,对患者受到破坏的髋关节进行修复置换手术, 解决患者髋关节疼痛、畸形及关节功能性障碍问题, 重新构建一个与类似正常功能的髋关节[6]。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对患者全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非常关键,其术后的康复治疗主要以保持适度的关节活动,增强重构关节的强度及稳定性为主,其主要原则是循序渐进、持续训练[7]。

早期康复护理除了包括常规护理外,还将专业康复技术应用于护理中,为患者提供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训练指导,使患者更好地恢复活动能力。在该研究中,相较于予以常规术后护理的对照组,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研究组,护理人员更注重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在早期康复护理中,给予患者适度合理的康复训练的同时,注重心理护理对患者康复训练的指导作用。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护理人员以激励方式给予患者尊重和关怀,激发其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和信心。在患者经允许出院后,应继续给予患者在家里进行日常康复训练的指导,并持续进行随访,了解记录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全髋关节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第8篇:康复训练评估范文

(孤独症儿童)

甲方(康复机构):

乙方(受助监护人):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是2014年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是改善残疾儿童状况的一项抢救性工程。为办好办实事这项惠民工程,明确责任,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特订立以下协议:

一、甲方责任:

1、甲方同意接受 (乙方)为本康复机构在训人员享受政府补贴,为其提供 康复训练服务。

2、甲方根据省定点康复机构建设和服务标准的要求,为乙方孩子提供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时间为一学年(10个月)、每天训练课时6课时(每课时30分钟),其中每天要安排单训课和感统课至少各一节的康复服务项目。

3、甲方根据定点康复机构建设标准的要求,保证训练场所,教学设备的完善,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确保受助对象的人身安全,杜绝一切事故的发生。

4、甲方要建立健全受助对象的康复训练档案,内容包括全年康复计划、康复记录、康复小结以及康复前期、中期、后期的评估,填发《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残疾儿童康复工程”项目救助卡》(以下简称《救助卡》),保质保量做好受助对象的康复训练。

5、甲方可适当收取食宿费,食宿费不能超过当地物价部门规定普通幼儿园食宿收费标准。若有违反视为放弃作为定点康复机构单位。应保质保量做好受助对象的康复训练,并提供受助对象康复训练票据和救助卡记录。

6、甲方协助乙方凭《救助卡》及票据到残联领取政府定额补助资金。

二、乙方责任:

1、乙方应向甲方提供“残疾儿童康复受助审批表”、受助对象和监护人的户籍证明、受助对象的残疾证或诊断证明、监护人的贫困证明、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协议书,经市级、县(区、市)级残联审核批准后,方可享受补贴。

2、乙方应定期送受助对象到甲方康复机构参加康复训练,并自觉遵守甲方有关规章制度,服从甲方人员管理。

3、乙方对受助对象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特殊疾病、特异行为及其它特殊情况,应如实告知甲方,在甲方遇到乙方的受助对象发生临时病情变化,并及时送往医院抢救时,乙方接到通知后须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理。

4、乙方享有政府补贴为每人1500元/月康复训练费。乙方在训期间,除按照文件规定要求受训时间外,如需要加训,其费用应由乙方自理。

5、乙方在训时间为孤独症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年度康复训练时间少于6个月不享受康复救助。康复训练满10个月以上方能享受政府全额补助。

三、康复训练期限: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四、本协议双方盖章签字后生效,一式叁份,甲方、乙方、残联各一份。

甲方单位名称: 乙方监护人姓名:

法 人 代 表: 身 份 证 号 码:

单 位 地 址: 监护人家庭地址:

第9篇:康复训练评估范文

近10余年来,随着交通、建筑及厂矿业的发展,我国颅脑损伤发生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创伤中的多发病、常见病。急救医学及神经外科抢救治疗技术的提高,使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但致残率呈上升趋势。颅脑损伤康复期的各种并发症及其后遗的意识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智力低下、失语、眩晕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很难通过药物或手术方法得到纠正。目前国内主要通过针刺及康复训练进行相关治疗。现将近年来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治疗现状

陈名福以百会、风池、哑门、十宣、涌泉、人中为主穴,针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遗症34例,总有效率94%。吴红瑛等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以针刺四神聪、顶颞前斜线、智三针强刺激治疗脑外伤术后植物状态病人9例,显效8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王升旭等在坚持西医治疗基础上取头部神庭、本神、百会、率谷、脑户、脑空等穴位,配合躯体醒脑开窍针法,成功促醒31例,好转1例,无效4例。

邱小红等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个体化康复训练,治疗32例颅脑外伤后运动障碍病人,其康复治疗组在患肢运动功能、躯体平衡功能和功能独立性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李玉等在常规治疗上增加康复训练治疗5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发现该组病人在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残疾分级等方面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李水清等在常规外科手术及药物治疗基础上,结合康复训练治疗40例颅脑损伤病人,3个月后与常规治疗组40例对照,发现治疗组在改善运动功能、减轻残障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程继君等用醒脑开窍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闭合性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症73例。主穴采用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印堂、风池、上星透百会,其基本治愈率达61%,愈显率97.6%。常志杰等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外伤后运动障碍病人32例,结果发现治疗组在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普通治疗组。廖琳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29例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6个月后与30例常规治疗组对照,发现治疗组在乎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2 针刺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余茜等通过放免法对针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甲状腺功能进行测定,发现针刺能显著改善甲状腺功能,使其分泌功能趋向正常。赵永烈等发现针刺能提高颅脑损伤模型大鼠Na+-ATP酶、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的活性,减轻脑组织内钙离子超载,避免神经细胞继发损伤;并能抑制血浆内皮素的产生,促进一氧化氮生成,使其比例趋于正常;降低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减轻其自由基反应,从而保护血脑屏障,延缓并减轻脑水肿形成和发展。单爱军等通过单光子发射CT观察针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活动改变,并与常规治疗组对照,发现针刺腧穴时,病人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活动增高,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说明针刺治疗可以改善局限性缺血区的脑血流灌注,激发脑细胞的功能活动,提高脑细胞活性;另发现针刺能促进病人清醒,降低了高血液黏稠度、低血钠、高MDA的发生,从而平衡内环境,对脑外伤后的继发损害和并发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也有研究认为针刺治疗与防治病人内环境的紊乱,进而干预脑外伤病人的预后、转归有较高的相关性。针刺虽然并不能使坏死的神经元“死而复生”,却可以通过改善供血,及时把代谢出的毒性产物带走,排泄出去,减轻脑水肿,防止继发损害,使处于濒死期的神经元及早从休克状态中解放出来,恢复行使功能,并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加强其修复功能。而且有报道已在针刺及电生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胆假设;当高级中枢受损时,在适当的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可能通过反射的刺激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从运动皮质至前角细胞开通一条新的通路,代替神经细胞行使功能。总之,经过众多学者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针刺在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电生理学及生化免疫学方面均具有良性的调整作用,能够明显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意识状态、行为能力和残障程度,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公认。

3 康复训练对颅脑损伤功能恢复的研究现状

生理学基础研究证实神经系统的所有部分都具有进行功能重塑的可能性,这种功能重塑可以表现为突触结构的可塑和突触信号传递的重塑。在正常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只有部分突触处于使用和活化状态,其他部分突触呈“休眠”状态。中枢神经损伤后,受伤神经细胞的轴突末端可出现新生突触(即发芽),其所形成的新生神经通路更易被激活,阈值随使用程度而发生改变。若不使用,新生的突触则萎缩、消失。康复训练通过对肌肉、关节的运动训练而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了大量的浅、深感觉冲动,促进中枢神经功能部分重建,实现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还能避免肢体痉挛及废用性肌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肢体活动可使大脑皮质的血流量增加,这也给神经元的再生和重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其实Feeney早在1982年,Kolb在1991年即通过大鼠的单侧大脑皮质切除,发现躯体活动对促进鼠半球卒中后神经元的发芽和功能恢复至关重要。JohannsenNuolo等也在1996年分别通过鼠、猴的动物模型证实行为训练可以促进未损伤的皮质区进行运动功能重组,使偏瘫的肢体恢复功能。之后关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更是层出不穷。总而言之,康复训练在结构上,可以促进损伤和未损伤半球有树突和轴束发芽与新突触形成;在功能上,表现为损伤和未损伤区半球的脑血流与代谢改变;在生理上则建立了新的反应模式。这些基础研究的突破为各种康复训练方法应用于临床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此,临床康复治疗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4 总结和展望

传统的针刺与现代康复医学都能改善脑供血供氧,促进脑的结构再塑和功能重组,在治疗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的功能障碍方面有着相同的理论基础,都以Brunnstrom的六阶段作为临床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理论基础,且治疗的切人时机也相同,这就为针刺与康复技术结合治疗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症提供了可行性。基于颅脑损伤及后遗症带给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后果,及早正确地开展针刺与康复训练结合,防治该类病人的功能障碍,是一种安全易行、不使用药物、可以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病情稳定的功能障碍病人,甚至可以在社区、家庭中开展治疗。

另外,我国在对颅脑损伤及其后遗症的综合康复治疗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