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

院外急救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院外急救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院外急救的措施

第1篇: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住宅建筑 外墙渗漏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2

1 引言

房屋建筑工程外墙渗漏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建筑工程中主要质量通病之一,房屋的渗漏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给人们造成财产损失和精神负担,也给物业管理和专业维修带来麻烦。作者根据多年来的工程实践,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同行参考与探讨。

2 外墙渗漏原因分析

(1)目前的住宅工程,框架结构中起围护作用的外墙砌体使用的基本上为非承重空心砖,空心砖由于壁薄,中间多为大孔洞,空心率大(最大达48%),在运输与施工过程中易产生破损,缺棱掉角等缺陷。若在外墙施工中用了上述破损砖或由于设备管暗装的需要对已砌外墙砌体进行凿打,人为地造成外墙砖砌体破损,较易在外墙形成渗水处,且一旦有水渗入外墙砌体,空心砖内孔洞又形成积水槽或水的通道,让人们无法正确判断渗水处,一旦发生渗漏,整改起来极其不易,易形成顽症。

(2)工人在砌体施工中未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砌筑砂浆不饱满,特别是竖缝砂浆不饱满,甚至产生密缝、透缝。此外,干砖上墙,砂浆中的水份被砖吸收,造成砂浆强度偏低,砖与砂浆分离,使砌体整体刚度下降,灰缝砂浆产生裂缝,水就易从砖缝间渗入,这也是造成外墙渗漏的原因之一。

(3)各种原因造成的外墙墙体裂缝,使雨水直接从裂缝处渗入室内,也是造成渗水的重要原因。裂缝可以是由结构变形引起的或温度应力应变产生的。特别是在窗边、顶层墙体窗下和不同结构材料接触界面处,如墙体与梁底、墙体与柱边等薄弱部位都是我们应重点防范的关键。

(4)外墙装饰基层一次性打底太厚或为保证全高垂直度而使局部打底偏厚,又未采取适当加强措施而产生基层裂缝;结构层表面太光滑,如未采取措施,使基层空鼓、龟裂、结合不良;外墙大面积打底而基层又未设置分格线,使基层产生不规则收缩裂缝。上述原因均可能造成基层质量不过关,直接影响了面层与结构层的结合,从而造成面层、基层空鼓、龟裂、离析、脱落等质量问题。

(5)大量事实表明,外墙装饰面层采用面砖的建筑物较采用其它装饰面层的建筑物外墙面出现渗漏的现象更普遍。经过详细观察及研究分析,主要是由于面砖铺贴空鼓或铺贴砂浆不饱满,造成面砖与砂浆局部脱离,面砖与砂浆间空隙部分易形成贮水容器;面砖勾缝不密实或勾缝龟裂,密缝勾缝遗漏都是使雨水从表面渗入,造成积水,从而引起渗漏的原因。

(6)窗台、遮阳板和雨篷等水平构件的表层施工中未找坡度,甚至倒坡,造成倒返水或积水,也容易造成外墙面渗水。屋面女儿墙墙根留置施工缝(特别是砖砌体女儿墙时),由于屋面温差大,女儿墙与屋面板热胀冷缩率不同,墙根难免存在微裂缝,且屋面雨水又沿着墙根坡度方向流向水落管,这样就会使女儿墙墙根渗漏,影响建筑物的美观与质量。

3 外墙渗漏控制措施

(1)外墙使用的砌体砖建议使用三排孔多孔或其它轻质实体砌块,当使用空心砖或多孔砖砌筑外墙时,为提高砌体防水能力,砖之朝外面应选择棱角齐全的砖,当墙的长度与砖模数不符时,不足模数部分由实心砖或素砼调整。外墙砌体砌筑完毕应尽量避免凿打,如有预埋暗管,砌筑砌体时可事先于安装管道位置两侧留通缝,缝间竖向每隔600mm留拉结钢筋,拉结筋伸入墙内各250mm,砌后浇c20细石混凝土;同时对诸如脚手架眼、缆绳孔等造成的墙体缺陷要先修补完成后方可打底粉刷,不留隐患。

(2)施工技术人员要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同时加强抽查、复核。严禁干砖上墙,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保证砂浆饱满度,水平缝要满铺砂浆,同时以挤砌等方法来保证。竖缝不饱满处可用勾抹子仔细补喂灰浆勾填的方法来保证(此法要求在外墙体内双面操作,施工单位常因外墙外部施工操作麻烦且不易检查到而忽视,从而造成隐患)同时应注意的是外墙斜顶砌之上下灰缝,应于抹灰前3天于外墙操作架上再检查一次,遇有未勾又沉裂的应补勾填实,沉裂缝应踢出宽度不小于10mm的大缝,以保证重勾填实。

(3)对于各种裂缝而引起的墙体渗水,解决的措施是彻底找出产生裂缝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同时对于易产生裂缝的部位要采取防患补强措施。例如:是地基沉降不均或结构变形而引起的墙体裂缝要请设计单位配合出补强方案,先解决地基或结构问题而后再修补墙体裂缝。例如:顶层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墙体与梁底、柱边等不同建筑材料接触界面由于温度应变不同造成的裂缝,首先应把龟裂的打底层凿去,加上钢丝网片,再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分层抹实,并且注意养护,而后再进行面层施工,就可有效防止裂缝的产生,达到减少墙体渗漏的目的。

(4)对于由于基层产生裂缝,从而影响面层质量造成渗漏的,私以为,主要是要加强基层施工质量管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要保证外墙打底不得太厚,对局部太厚处要采用喷浆或加钢丝网(特别在建筑设计要求有特殊造型的部位)来加强,其次外墙打底应分次、分层,打底在终凝前要防止暴晒或雨淋,并加强养护。做好分格线,特别在装饰面层为无分格线的面砖、马赛克等外墙上打底也应在适当位置留置分格线,用油膏填缝后,方可上面层。第三对于混凝土柱、梁等较光滑的结构层,宜用10%稀盐酸溶液洗刷面层的油污和隔离剂,然后用清水冲洗,随后用聚合物砂浆“毛化”处理(聚合物砂浆配合比可为107胶∶水∶水泥∶砂=1∶4∶10∶10计量搅拌均匀),喷洒在光滑的面层上,湿养护7d,使之且砌筑过程不得打砖,“毛化”以增强粘结力,而后再全面打底,可避免空鼓、结合不良等缺陷。

(5)对于外墙铺贴面砖的建筑物,外墙施工前必须事先进行技术交底,同时要强化工人的质量意识,增强责任心。在铺贴过程中一定要有挤浆工艺,且在勾缝前要全面检查空鼓情况,勾缝要保证密实度,勾缝完毕后要注意湿润养护,密缝擦缝不得遗漏,勾缝深度建议要严格控制,凹入度不宜太大,最好勾成圆弧形平缝。质量管理要建立多级复查控制制度,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

目前建议优先考虑使用益胶泥新型高分子粘接材料代替传统水泥作为板材、块材的粘贴材料,益胶泥具有用量少、本身厚度薄、施工工艺简单等优点,避免了使用水泥等传统粘贴材料因浸砖、洒水不够而引起的空鼓、脱落等隐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益胶泥所具有的另一些特性——作为界面剂时具有粘接强度高,不需打毛就可在光滑基层面上使用的特性以及防水特性,使用时薄薄一层(仅1.5-2mm)满涂于外墙基层面上,即使个别处面层空鼓或勾缝质量不理想也多一道屏障防止雨水渗入外墙基层。

(6)窗台、遮阳板、雨篷等水平构件应按要求进行找坡且找坡方向要正确,与墙面接触部分应处理成泛水圆弧角。窗框周边应提位勾缝打胶,窗后塞口要塞紧密,窗顶做鹰嘴。屋面施工时应特别注意女儿墙墙根位置处砼应比屋面砼多浇注10~15mm,保证屋面女儿墙墙根施工缝高于屋面板,而后再砌筑女儿墙墙体,这样即使施工缝处产生微小裂缝,也不会造成女儿墙墙根渗水,保证了建筑外观美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渗漏是质量通病,是顽症,但不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能对此通病引起足够重视,切实按规范规定要求精心施工,认真对待每个环节,并且积极采用先进、科学的施工工艺及新型材料,私以为,渗漏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让人们住上安全、美观、质量可靠的住房也就指日可待了。

第2篇: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

1999年4月18日市救护中心-仁济医院急救专线正式开通,成为全市首家院前、院内联合急救网络。当救护车在驶往仁济医院途中。救护人员用救护车上传呼机直接与救护中心总系,把救护车上病人的病情报告救护总台,救护总台随即拨通仁济医院急诊300专线电话,及时将病人院前病情、诊状及初步抢救措施等简要情况告知,仁济医院接到300专线电话后即根据病人的病情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即抢救人员、抢救设备、抢救药物到位,迎接救护车来院。

2.临床资料

1999年4月至11月,共有67位病人通过急救专线电话告知院前病情,抢救信心其中内科病人30例,主要为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哮喘持续状态、呼吸衰竭、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神经内科病人21例,主要为脑溢血、中风偏瘫病人;神经外科病人8例,主要为脑外伤病人;普外科病人6例,主要为复合外伤;妇科病人2例,为宫外孕。

3.体会

3.1 急诊抢救的时间是用分秒来计算的。急救专线为急诊医护人员提供了抢救信息,使急诊室在病人来院前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而为处理危、重、急、伤病症最初阶段抢救的成功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抢救工作及时、正确有效提供了保证这是急救专线其独特的优越性。

3.2 为全市医疗急救网络的建立作出有意义探索国际抢救体系为院外-急诊-ICU为联合一体的系统。而目前我国院外、院内急救常是独立进行的。急救专线为院内、院外急救配合的联系进行做了有意义探索。

急救专线的开通,仅仅是第一步。今年我们在急救专线基础上与救护中心合作建立电脑急救通讯网络,以便进一步掌握病人院前的病情、心电图、抢救措施的动态变化从而争取为每一个病人的抢救机会,减少危重伤病人的病死率和病残率,提高抢救率和治愈率。为建立完善院外、院内联合急救体系,作出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努力

4、典型病例

第3篇: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院前急救;策略;病例特点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3大组成部分之一,是抢救病人的前沿,院前急救工作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具有很强的医疗性和社会性。本文就广州市“120”出车急救统计73 875例院前急救病例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资料与实践,就如何做好院前急救探讨几点策略,目的是提高院前急救的反应速度和现场急救处理能力,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院前出车急救73 875例,其中男性44 609例(60.4%),女性29 266例(39.6%);年龄发病年龄60岁21 788例(29.5%)。

1.2急救病种的分布,见表1。

1.3院外急救死亡病例2 449例,占3.3%。

1.3.1死亡病例年龄分布61岁,1 342例(54.8%)。

1.3.2院外急救死亡病例病因分布猝死1 754例(71.6%);外伤287例(11.7%);脑血管急症139例(5.6%);心血管急症124例(5.5%);中毒51例(2.1%);呼吸系统急症40例(1.6%);其他47例(1.9%)。

2讨论

院前急救对抢救危重患者的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十分重要。院前急救的目的是救急、稳定病情、迅速转运.应遵循先救命后诊断、治病的救治原则。本文通过对73 875例急救病例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就如何做好院前急救进行如下探讨与分析。

2.1本组院前急救特点发病年龄21~ 40岁多见,占41.1%,其次为60岁以上人群(29.5%),以男性多见(60.4%);发病种类前5位是:外伤、心血管急症、消化系统、中毒。院外死亡前5位的疾病有猝死、外伤、脑血管急症、心血管急症、中毒。死亡年龄分布60岁以上多见.占54.8%。

2.2本组院前急救分析发病重多见为外伤、心血管急症、脑血管急症、消化系统急症、中毒。以创伤、昏迷、呼吸困难、腹痛等症状多见。其中以创伤(车祸及外伤)占首位,严重多发性损伤多见于交通、工伤事故、刀伤、高处坠落等,其伤情严重而复杂。易漏诊,死亡率高。易突发致死的原因:窒息、脑疝、失血性休克。现场应仔细检查。查明易致命伤进行即时急救处理。急救措施包括畅通气道、闭合胸部开放伤、有效止血、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固定伤肢、止痛。有血气胸者应尽快胸腔穿刺,颅脑损伤者应注意防止脑水肿,在血压稳定下应急用甘露醇速尿快速静滴,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的出现。多发伤要特别注意腹腔器官的损伤,可行腹穿排除内出血。并尽快转运回院,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根据病情缓急,相关科室密切配合抢救。是抢救生命的关键[1]。

2.3昏迷是院前急救的常见急症多见于头颅外伤、脑血管意外、多器官功能衰竭、中毒、颅内感染等,诊察时应迅速检查生命体征,同时向知情者询问发病过程及伴随症状、基础病史。结合体检可使部分病人得到初步诊断,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进行生命体征评价,及时发生威胁生命体征的情况,即时进行应急处理,如颅内压增加时及时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是防止病情恶化的关键措施之一。中老年病人平素有高血压史者,昏迷前有头痛、呕吐,查体血压升高,眼球向一侧凝视、病理征阳性等,应考虑脑出血。若是青壮年,有情绪激动、头痛,既而昏迷,并颈抵抗,应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现场应予甘露醇、速尿、脱水利尿降低颅内压。有糖尿病病史的病人昏迷时除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外,特别应警惕低血糖的可能,可现场查指尖血糖。无明确病史的昏迷者应警惕中毒可能。急性中毒是院前急救中常见危重症之一。病情复杂,救治中应尽可能详细询问病史。收集可疑证据,熟悉各种中毒迹象,明确病因,减少治疗的盲目性。目前中毒原因多为安眠药、酒精、海洛因等,院前对疑中毒者、不明中毒物者以对症处理为主,早期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支持为先。尽快脱离中毒现场和清除毒物。对中毒毒物明确应尽快运用特效解毒剂,如海洛因中毒应用纳洛酮等。急救效果通常较为满意。

2.4胸痛应特别注意病人的血压及呼吸状态。重点了解疼痛部位、性质、时间、放射范围及伴随症状。平素体健的青年在屏气、刺激性干咳后出现一侧胸痛,听诊呼吸音消失,或原有慢阻肺的老年人突然出现上述症状时应考虑自发性气胸,严重时可紧急行胸腔穿刺。若胸骨后剧烈痛、濒死感,提示急性心梗,应给予镇痛、吸氧、冠心苏合丸等,并转送入院。突发呼吸困难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和急性肺水肿,应注意鉴别,并采取相应措施。现场应及时有效给氧和开通静脉通道。

2.5腹痛应首先排除致命性腹痛,如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宫外孕破裂出血、急性心梗,并做相应处理后转送。

2.6在院前发现群体伤和群体中毒时要尽快了解伤情,及时检伤分类,迅速报告给有关部门,使救援工作达到快捷有序进行。

2.7在院前急救转送急危重病人时要重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防颠簸、防窒息、防出血、防惊厥、防损伤,管理好气道达到有效供氧,静脉通道有效补充血容量,观察神志、尤其是瞳孔的变化。

2.8院前急救中对“三无人员”应本着救急扶危的天职,对生命危险积极救治。同时呼叫“110”,一是协助寻找病人亲人,二是证明病人在危险状态,有利于救治无生命危险的后送适宜处理。对现场死亡的病人判断要准确,同时要作好准确的记录。

2.9院前急救中病人病情紧急危重、变化快。要求我们具有全面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要简洁询问病史,快速查体,综合分析,正确判断,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危及生命因素。在保持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进一步救治并及时转运。同时向家属交代病情危重,取得家属理解,避免产生医疗纠纷[2]。

第4篇: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现场急救;大学生;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2(a)-147-02

现场急救是在医院外的环境下,“第一反应者”(第一目击者)对危重急症患者、意外事故受伤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初步紧急救护,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增快,人们社会角色的快速转变,导致许多突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在途中、工作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现场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同伴或路人。作为大学校园内的主体――大学生正处于身体精力的旺盛期,很多疾病被掩盖,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对其进行急救知识教育迫在眉睫。为掌握大学生对现场急救基础知识的了解及认知情况,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普及急救知识,2007年2~11月笔者对某大学城内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展开了几次调查与培训,为在大学校园内普及现场急救知识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大学城内在校生。该大学城拥有在校生约3万人,年龄范围18~22岁,平均19岁。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对急救知识培训热情较高,通过问卷调查,普遍愿意积极参加急救知识培训。我们随机选择其中360人分批[60人/(批・次)]进行了以心肺复苏为主的业余急救知识培训,培训学时为30学时。

1.2 方法

1.2.1 发放调查表通过网上调查及在各个院校面向学生发放《现场急救培训调查、登记表》,对学生急救知识的知晓及学期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对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其中包括是否了解当地急救电话;“第一目击者”在心脏猝死发生现场,是否了解急救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单独进行心肺复苏;是否了解常见外伤的处理及止血方法;已经掌握哪些急救知识,亟需了解哪些急救知识普及与培训等)。在现场急救知识培训及宣传后再次发放问卷,了解培训的效果。

1.2.2 网络教学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及专业特点,笔者有针对性地通过制作《现场急救技术普及教育》网络课件,在互联网上面对学生开放,内容主要有:现场急救的意义、心肺复苏术(CPR)、心脏病突发、气管异物、烧伤、软组织损伤、骨折、中毒、外伤的急救;车祸、溺水、火灾、地震、洪水等紧急避险的方法;止血、包扎、固定、伤者搬运等现场救治的基本方法等。通过文字讲述、图片讲解及视频演示,多方位、多角度对学习者进行强化刺激;在该课件上,建立了一个急救知识论坛,方便学习者之间或与讲授者之间的及时交流,以期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1.2.3 现场教学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讲解与演示,主要包括正规的心肺复苏(CPR,2005版内容)、外伤的处理以及搬运伤者的培训,培训达10学时。

1.2.4 实习操作在有条件的学校选择场地,安排学生进行急救现场实习操作,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除颤器的使用、骨折固定、止血、伤者搬运等急救措施。首先由教师讲解、示范,然后由学生操作,最后由教师进行评分,对操作过程中的优点与失误进行讲评,并确定操作者的急救是否成功。

1.2.5 急救宣传协助各学校制定突发应急事件事故处理预案,制定急救宣传册,分发给每个学生;在户内外宣传栏张贴急救宣传材料,发放健康处方,通过校园vod视频点播系统播放急救视频光盘,普及急救知识。

2 结果

通过培训前网上以及现场问卷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125份;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对该大学城内的在校生近两年的教学培训,再次通过网上及发放现场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136份,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数据见表1。

表1 某大学城现场急救知识知晓率(%)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培训前后,大学生的应急能力明显提高。培训后急救能力都提高15.00%以上,其中意外避险的能力提高最大,达到69.99%,其他能力提高幅度比较,转运能力(53.01%)>外伤处理(50.02%)>猝死判断(45.00%)>心肺复苏(38.04%),培训效果明显。

在大学生普遍急需普及培训的急救知识内容中,心肺复苏列第一位,其次是外伤、交通意外抢救的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90%的学生选择了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参训学生中,有95%通过了CPR、急救技术培训、考核,能承担现场急救员的职责。

3 讨论

1989~1996年美国青少年每年死于突发心脏骤停的例数上升10%左右, 15~34岁的年龄组中,心脏猝死的例数从1989年的2 724例上升至1996年的3 000例,增长了10%[1];另有资料显示,猝死占总死亡人数的15%~32%,心脏性猝死占50%以上,年轻人猝死以心肌病为主,70%猝死在医院外[2]。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在第13届中国心律学高峰论坛上介绍,目前我国心脏骤停救治率仅为1%,而美国在公共场所安装了AED(人工心脏除颤器)的地区猝死救治率已由5%升至50%左右。因而,如何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活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心脏骤停后,大脑耐受缺氧的时间为4 min左右,每延迟除颤1 min,复苏的成功率会下降7%~10%,最佳急救时间是在发病、受伤后的几分钟到1 h,有“白金10分钟”与“黄金1小时”之说。因而在发病或受伤者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又称作第一反应人)是否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是挽救伤病者生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需要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公民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在突然发生意外伤害时能够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措施,减轻伤害,为院前急救赢得宝贵时间,真正降低急重伤病患者的死亡率。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内的主要群体,走出校门后,将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年轻,文化程度较高,乐于接收新事物,有接受必要的健康教育以及卫生保健知识的强烈需求和能力,同时,校园内也容易发生一些猝死及意外事故,而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笔者对其中360人通过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见习和实习,进行现场急救培训,并取得初步成效。因此笔者认为,根据大学生这个特殊人群的特征,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急救培训方式,特别是网络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对于在其他人群进行现场急救培训模式的探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北方网.小心:青年心脏猝死率上升[OL].health.省略/system/2002/01/03/000234503.shtml.2002-1-3.

[2]计达,陈威.青少年猝死成功救治1例[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4):1372.

[3]蔺汝云,宋江萍,肖力屏.558例院外猝死及现场复苏情况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5:309-310.

第5篇: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院外救护 ;外伤 ;现场救护; 途中监护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57-02 1 争取时间,提高出车效率

院前急救最重要的是时间效率,当接到呼叫电话时必须认真做好记录:接电话的时间、详细地址、电话号码、患者主要表现及症状、意识是否清醒、出车时间、到达时间、抢救时间、回院时间等。必要时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在救护车到达之前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救治措施,为抢救赢得时间,避免盲目、随意的处理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丧失抢救时机。立即通知司机、医生、护士、担架员,在2~3 min内出车。

2 现场评估

(1)护士到达现场后应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判断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在急救现场应按照以下顺序及时检查与优先处理以下存在的危险因素:呼吸道梗阻,出血,休克,呼吸困难,反常呼吸,骨折。(2)在转运途中进一步检查,在转运途中可进行病史采集,通过询问护送人员,事故目击者了解受伤机制,以发现一些隐蔽部位的伤情,进一步处理,减轻患者伤情,进一步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3)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血情况,以及加压包扎部位的末梢循环情况等,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做出相应的处理。

3 急救与护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障氧气顺利输入 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合并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过程中非常重要,检查呼吸频率、深度及规则性,若病人没有呼吸或呼吸缓慢时(<6次/min),护士应立即开放气道,对口、鼻腔内有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凝块或其他异物者应迅速给予清除,平卧,解除束缚,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胃内容物倒流至口腔引起窒息,对舌后坠患者应侧卧,并将舌体暂时拉出固定,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准备气管插管用物、车载呼吸机以及除颤监护仪,监测血氧饱和度,护士应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术,紧急情况下能够独立进行操作。要提防频繁的呕吐或胃内容物反流引起气道阻塞。

3.2 妥善处理出血创口,防止创面二次损伤 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有开放性伤口,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迅速处理活动性出血,较浅血管破裂出血可直接钳夹结扎止血,创面广泛出血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后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四肢开放性骨折大动脉损伤、皮肤撕脱伤者,可用大拇指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的主要血管,及时加厚敷料加压包扎伤口或上止血带加压止血,上止血带之前用纱布、毛巾等软垫保护受伤皮肤,止血部位上肢在上臂上三分之一处,下肢在大腿中上三分之一处,以防损伤神经,并标明包扎时间,每小时放松一次,并用简易夹板妥善固定骨折肢体。对单纯头皮出血可加压包扎止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用明胶海绵贴敷,外加无菌纱布覆盖临时包扎,若病情许可宜将头部抬高以减少出血量。对于腹腔脏器外露者,先无菌敷料覆盖,再用盆扣上,外用绷带固定。

3.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液体顺利输入 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病情复杂,出血量大,紧急情况下患者的血压值可由周边血管脉动来推测,以食指及中指轻触桡动脉,摸不到表明血压不超过60 mmHg,颈动脉若10 s内摸不到任何搏动,有出血性休克征象则立即给予胸外按压。护士必转自省略须马上选用12#~16#留置针头建立2~3条静脉通道快速输液,快速补充血容量,确保输液用药通畅,维持有效循环,有颅内血肿患者应给予20%甘露醇,地塞米松,速尿等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对于躁动患者不宜给镇静剂,以免掩盖病情。准备除颤电复律用物,必要时进行心脏除颤电复律,监测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3.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院前抢救工作 抢救同时通过向现场人员询问,了解致伤原因,判断有无其他部位伤情,防止隐匿伤情继续发展,并应用车载监护仪,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感觉、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患肢末端苍白、温度降低或不能自主活动,皮肤感觉减退或被动活动剧烈疼痛,应及时处理;如呼吸、循环异常应随时准备抢救;创面是否继续出血,出血量的多少等,并认真详细做好记录。同时准备好各种抢救设备。

3.5 确实保障途中安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经过现场紧急处理后,在患者呼吸道通畅、休克得到基本纠正的情况下,立即转回医院抢救。对于多发性骨折的患者,为避免途中骨折断端移动临近血管、神经再次损伤,须用夹板或石膏托暂时固定,搬运时要小心,以免诱发更多出血。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易将异物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在途中应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或血凝块,切忌头后仰,致分泌物或血凝块堆积咽部造成窒息。对脊椎损伤患者,首先复位固定按脊柱损伤的原则搬运处理,对颈椎损伤的患者严禁随意转动颈部,必要时可施行牵引,以免再次损伤脊髓,造成严重的呼吸肌麻痹,加重呼吸功能障碍。如无禁忌,应使伤员平卧,保暖。抬担架时尽量保持水平位。车速要平稳,不要急刹车或突然提速,途中保持输液通畅,及时补充血容量,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转运途中一旦出现心搏停止,立即停车就地复苏抢救,切忌不作抢救继续转运以致失去抢救时机。做好护理记录及初步检查记录,准备、通知院内领导和相关科室,畅通绿色通道,作好抢救工作,到达医院后与急诊室医护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详细说明负伤时间、原因、意识、瞳孔、合并损伤、现场及途中呼吸情况等。

4 抢救小组的沟通

现场急救另一重要原因是抢救小组间的默契配合与沟通,护士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医生也要及时将体查情况反映给护士,与护士共同进行抢救;担架员应配合医护人员,在医护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可施行一些急救措施;必要时,驾驶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利用通讯工具通知医院做好救助准备,维持秩序,劝散闲人,保持伤患四周环境的安静,安全顺利地将患者送到医院。

5 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卫生急救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急救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院前急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急救中心应诊人员中的医生、护士、司机、调度员、担架员均应专业培训上岗,当人们遭受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的时候,120急救中心接到呼救电话,医护人员接到呼救命令,应以最短时间到达现场,迅速对患者的病情作出评估,实施紧急救护措施,挽救患者生命、防止伤势或病情恶化、减轻伤患的痛苦。院前救护的重点在于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建立静脉通道,保护重要器官,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为进一步的救治赢得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孟庆义 急诊护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李奇林,蔡学全 现代危重病急症救治进展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第6篇: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

1急救管理作用

120急救时刻体现一个“急”字,急救人员要牢固树立“时间就是生命、抢救就是命令”的急救意识,尽量缩短从接诊到抢救的时间。因此,急诊室要设立急救物品准备室,由专职护士管理,院前急救护士应提前15分钟接班,检查救护车上的药品、物品的准备情况,抢救仪器性能是否处于完好状态。为了在抢救中忙而不乱,急救药品、物品、仪器应定数量、定位置、定品种、定专人管理、定时消毒灭菌,定期进行清洁、维护、保养,使急救人员接到报警后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出诊,病人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确保急救工作顺利进行。

2有效救护作用

2.1 救护车接到的病人,多数病情危重、复杂,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观察、治疗和护理,将危及病人的生命,在事故发生、发病的最初几分钟、十几分钟,医学上称之为救命的黄金时刻[1]。在此时间内,抢救及时、准确,生命有可能被挽救。急救护士配合医生进行现场抢救,执行护理技术操作,如吸氧、吸痰、洗胃、心电监护、电除颤、心肺复苏,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包扎止血、骨折固定,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给予各种药物治疗等。

2.2 在院前急救工作中,护士既要承担护理技术操作,也要完成部分诊疗工作,给予病人必要的应急抢救措施,如对开放性伤口用无菌棉垫压迫固定,肠管外露用无菌盐水保护肠管后再用无菌换药碗覆盖保护,对大面积烧伤病人,注意防止休克、感染和止痛,并保持气道通畅。

2.3 收集病史和相关信息,做出护理评估[2]。急救护士根据伤病员个体反应出来的客观指标,提出主要的护理问题,针对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后进行护理效果评价。急救护理评价是一个动态而相对短暂的过程,护士一边实施一边评价,以满足伤病员的急救护理需求。

2.4 与病人及家属交流,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反应。通过护士亲切的话语、熟练的动作,以及守候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措施,全方位给予病人的心理支持和安慰,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同时,对于危重病人,护士应随时告知病人或家属的病情,建立风险告知制度,将护理操作中高风险项目,如吸痰、气管插管、运用约束带、输血、导尿等各种侵入性操作等,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病人或家属,以取得理解配合,保证抢救工作的安全进行,避免了纠纷的发生。

3安全运转中的作用

3.1 院前急救病人都需要转运,护士在转送的各个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转运前必须再次评估病人的病情、生命体征,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并做好固定,及时向医生汇报、记录并通知院内及时接车,需要会诊者及时通知相应的人员,并做好抢救准备;在途中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注意保持其呼吸道通畅;观察外伤出血情况及各种阳性指征的变化,做好监护及记录,防范途中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如保持病人的安全,约束带是否牢固、适宜,上止血带病人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各种管道是否扭曲、移位等,保证每个病人在转运途中万无一失,护士要重视每一个环节,做到心中有病人。

3.2 病人到达医院后,与接诊人员交待现场抢救、途中监测情况,做好各种资料的记录,并将现场急救情况、病人姓名、去向、收费等情况向120指挥中心反馈信息。

3.3 在院外抢救无效死亡的病人,要做好家属的安慰解释工作,让家属了解病情、病因、抢救过程及死亡原因,同时帮助料理尸体,满足家属的合理要求,提高满意度。

4消毒隔离方面的作用

救护车是连续使用,运送的病人多为危重病人,且病人疾病病种不一,因此,也是引起院内感染重要环节,护士可以指导有关人员作好救护车的清洁、消毒工作,从而杜绝这一途径引起的院内感染。

总之,急救护理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突发急危、重症和遭受意外伤害病人实施的现场急救。急救护士在急救管理、组织协调、后勤保障、有效抢救、安全转运等多项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工作已不是单纯的搬运病人,而是从单纯的搬运模式转变为集治疗监护为一体的院前急救模式。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护士除了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外,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爱心、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快速的反应能力和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及强烈团队精神。通过现场紧急救护,医生、护士、驾驶员密切配合,将病人快速安全地转送到医院作进一步的治疗,从而为挽救病人的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在实施救护过程中,护理人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佩绸.急救护理程序在院前救治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现代医院,20078,(7):130-131.

第7篇: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急性卒中; 院前; 急救;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6-0122-03

doi:10.14033/ki.cfmr.2016.6.067

卒中是指脑部血液循环异常而突然引发的功能障碍,其发病率每年高达150/10万、死亡率在12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遗留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1];由于该病的发生较为突然且好发于院外,因此积极有效的院前救治能为院内的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2],本文对86例急性卒中者院前急救效果予以回顾性观察且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5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给予院前急救的86例急性卒中者,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诊断标准且入院后经头颅CT得以确诊。86例急性卒中者中,男62例,女24例,年龄43~78岁,平均(62.00±4.00)岁,缺血性卒中64例,出血性卒中22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12分,平均(8.00±2.00)分,基础疾病:高血压病45例,糖尿病23例,冠心病18例。此86例经院前急救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再随机抽取由家属或路人自行送至医院的急性卒中者8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并且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

1.2 排除标准

(1)既往存在精神疾患、认知功能下降以及语言障碍;(2)创伤性脑卒中或严重外伤;(3)脑动静脉畸形或脑动脉瘤、肿瘤等原因所致的脑卒中;(4)无家属或相应监护人;(5)依从性差、病历资料不全等原因影响本次研究结果以及因重大事件退出研究。

1.3 研究方法

回顾性观察两组急性卒中者一般资料以及救治方法、救治效果,同时结合临床试验设计标准,由专人负责对以下指标进行统计与对比分析,包括两组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卒中类型、发病时间、院前急救开始时间、自行入院开始救治时间、院内救治时间、入住专科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肺部感染、压疮形成、应激性溃疡等)、预后情况(例如存活、致残、死亡)等。

1.4 急救方法

对照组患者由家属或路人陪同自行送至医院予以相应急救措施,未应用院前急救措施。

观察组患者予以院前急救措施,即,(1)接受120指挥系统统一调度,人员接诊后出诊,途中与家属或相关陪同人员进行电话沟通,包括病史、发病原因、发病时间、意识、语言、肢体等,初步判断病情,指导陪同人员予以相应的急救,例如不能随意移动患者、及时去除假牙、清除口鼻分泌物或呕吐物等;(2)到达现场后,测量患者生命体征、血糖、血氧饱和度等,检查患者瞳孔以及肢体活动等神经系统,予以GCS评分,做出卒中诊断和病情评定;(3)摆放,意识正常者,予以平卧位或侧卧位,昏迷者头偏向一侧,若疑似出血性卒中则将头抬高15°~30°;(4)气道管理,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呼吸平稳者予以双腔鼻导管高流量吸氧,气道不畅、动脉血氧分压低者在吸痰后予以面罩吸氧,因舌根后坠等原因致呼吸抑制或是GCS评分低于

8分者,采用口咽通气管或是予以气管内插管吸氧;(5)对症处理,病情轻且生命体征稳定者,可尽快予以转运至医院;而对于体温升高者予以冰帽低温保护;存在颅内高压或疑似脑疝者,快速开通静脉通道予以20%甘露醇250 ml于半小时内静脉点滴完毕或予以呋塞米20~40 mg静脉注射;躁动不安或紧张焦虑者,可予以地西泮10~20 mg静脉注射;对于血压较高,尤其是收缩压>180 mm Hg和/或舒张压>120 mm Hg,予以血压控制(以血压控制前的80%为度);血糖过高者(随机血糖超过17 mmol/L),予以胰岛素皮下注射降糖干预(血糖以7.0~11.0 mmol/L为宜);呼吸心跳停止者予以心肺复苏术;(6)安全转运,移动患者时,动作要轻,双手固定患者头部减少振动;途中予以舒适,加强对患者意识、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的监护,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或呕吐物、血凝块等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予以血管活性等药物以维持患者有效血液循环;同时与医院进行联系做好接诊准备工作,以缩短院内救治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救治时间对比

给予两组患者相应急救措施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救开始时间、院内救治时间以及转往神经内、神经外专科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统计对比

给予两组患者相应急救措施后,结果显示观察组卒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

给予两组患者相应急救措施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急性卒中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日益受到临床重视,其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方法研究也得以不断深入[4]。在众多研究中,急性卒中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发病后的救治时间,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因为早期的救治能在有效治疗时间窗内避免梗死灶或出血灶的进一步扩大,控制病情进展,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疝形成,为进一步的救治提供宝贵时间[5]。院前急救是指患者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急救行为,包括急救的启动、现场的快速到达、现场急救、转运等,作为急诊医疗体系的院外延伸,院前急救是衡量急救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6];尤其是对于急性卒中患者来说,院前急救是以抢救生命为主的器官维持以及对症治疗,这样方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7]。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进一步对院前急救在急性卒中的应用效果加以观察和对比分析,旨在加强对院前急救的重视以及改善患者预后等。从表1结果可知,采用院前急救措施的急性卒中者急救开始时间、院内救治时间以及转入相关科室接受进一步专业治疗的时间与未实施院前急救者相比,明显短,从而有利于稳定与控制病情,缓解临床症状;同时采用院前急救措施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下降(表2和表3),由此,院前急救是救治急性卒中患者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因为院前急救所承担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转运患者,而与院内急诊、重症治疗是密不可分、完整的体系,能为患者提供一种高效、快速、合理的救治措施,尽量降低院前危险性,从而控制病情、降低急性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而未实施院前救治的患者常因大脑长时间的缺氧造成神经细胞及髓纤维的受损,而错失了最佳救治时间,因此预后往往不良。

总之,院前急救能为急性卒中患者提供宝贵的治疗时机,创造良好的治疗条件,保证各项救治工作的顺利衔接,有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白玉华,卢瑞红,邓红菊,等.院前急救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J].蛇志,2013,25(3):277-278.

[2] The European Stroke Organization(ESO).Executive Committee and the ESO Writing Committee Guidelines form anagement of ischaomic stroke and transientis chaemiec attack[J].Cerebrovasc Dis,2008,25(5):459-463.

[3]饶明俐,王文志,黄如训,等.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2.

[4]周峰.急性脑卒中133例院前急救体会[J].交通医学,2011,25(6):601-602.

[5]王淑文,孙静.院前急救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19):3765-3766.

[6]康维为.不同院前急救评价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师杂志,2011,14(1B):208-209.

第8篇: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

大众健康:李教授,看您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经常会提现代医学急救理念,您一直在强调急救要从医生手里解放出来,那就请您给我们的读者具体讲讲,为什么一定要把急救从医生手里解放出来?

李宗浩:我们急救人员从接到病人家属电话到到达现场,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最快也要十几、二十几分钟,有时候会更长。在很多情况下,猝死等垂危病人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急救已经去世了,或者病人病情加重了。如果病人的家属或者现场的民众懂得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技能,有一些伤病者是可以得到挽救的;也可避免一些伤病者因为不正确的搬运方法而导致病情严重的后果。

我们传统的急救理念是,越是危重的病人,越需要医生处理,而现场的人往往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要么坐等医生来到;要么,赶紧七手八脚地将他送往医院。似乎只有医生才是抢救危重病人的“救星”。这话也对,但绝不全面。现场最危重的濒死病人的情况,莫过于呼吸、心脏的骤停。而对于呼吸和心脏骤停的病人来说有一个“黄金时刻”:病人发病的几分钟至十几分钟的宝贵时间段。如果急救知识能大面积普及,现场就能及时开展急救,就能抓住这“黄金时刻”,为成功复苏和救治病人奠定基础。如果丢失了这个“黄金时刻”,纵有再高明的医生、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也只能望而兴叹!现代急救医学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培训“第一目击者”,使尽量多的人懂得基本急救知识,学会基本急救技能,以便在“万一”的情况下立即发挥作用。

大众健康:我知道,您对现场急救提出了“挽救生命,减少伤残”的原则,很精练也很全面,您能给我们具体解读一下吗?

李宗浩:这八个字看似普通,确是在我半个世纪的急救生涯里,历尽国内外抢救经验教训的反复提炼,成功与失败的冷静思考,科学与人情的严峻判别,进步与传统的客观认知后得出的。

具体来说,就是在“挽救生命”这件事面前,其余的一切都不重要了,面对急救的病人你首先要做的是挽救ta的生命。在救命的前提下,同时要想到ta存活后要尽量减少伤残,或者,当时的伤病虽不足以致命,但处理不当却可以引起或加重伤残。

比如一个垂危濒死甚至已经陷入临床死亡阶段的病人,在挽救生命过程中,很可能因为脑组织缺氧时间过长,脑细胞受到损害,尽管最后被抢救过来,但却遗留下智力的明显低下,甚至成为“植物状态”的人,这种结果是根本谈不上“生命质量”的。我想这绝不是“挽救生命”的真实含义。

大众健康:每次发生重大灾难时,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生命链”的说法,您能从专业角度给我们讲讲什么是“生命链”吗?

李宗浩:“生命链”是指在城市完善的急救网络系统下,隐约存在着一条排列有序的链条。这条链,起自受伤害病人的现场,终止于病人送达的医院。这条链,是由一系列的抢救步骤组成。它错落有致,紧密相连,前后衔接,环环相扣。专家们将这条链称之为“生命链”。

大众健康:“生命链”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如何才能保证“生命链”的畅通呢?

李宗浩:首先,这个城镇必须有院外专业急救机构及健全完善的急救网络。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已形成“急救医学救援服务体系”。我国目前是在卫生局的领导下,以医疗机构的急救中心、急救站的运行所形成的急救网络。但目前在理论、体制上还存在一些重大的急需解决问题,我们需要逐步完善自己的生命链体系。

除了对上述专业机构、网络的要求外,公众具备相应的急救意识和技能至关重要。

“生命链”,它是有四个越早启动越好的环组成,其实质内容即是“四个早期”,依次为:早期通路、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心脏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早期通路是指路人、警察、同事、家属……即通常说的“第一目击者”,在现场发现危重病人,应立即向专业急救机构,或就近担负院外急救任务的部门报告。

早期心肺复苏是指在专业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前的空白时间,由“第一目击者”实施现场基础救护。通常需要具备的知识是:通过迅速判明伤病人的基本情况,需要立即抢救者,立即报告呼救;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救命、减轻预防伤残的措施。

早期除颤是心脏骤停以及其他猝死者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该环是由专业机构人员进行,即专门从事医院外抢救人员操作,称为院外急救机构,也称“救护车服务系统”。

大众健康:我们国家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大家应该时刻想到,灾难可能随时来临。比如,我们每天都可能遇到的交通事故。俗话说“车祸猛于虎”吗?

李宗浩:陆路交通事故,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它可以伤害任何人群和任何年龄的人,它的伤害远比空难、海难严重的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世界在公路上死于各种车辆事故者约有70万人。此外,约有1500万人受伤。也就是说,全球平均每50秒钟就有1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每2秒钟有1人受伤。

由于车祸引起伤害的因素很多,我想从翻车和撞车、机动车撞人、紧急刹车这几个方面来说说:

翻车和撞车:汽车在高速行进中,尤其在山间公路翻下,或者在高速公路上,汽车追尾相撞,或对面相撞,或汽车与火车相撞。此类情况造成的损伤很严重,多见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有头、颈部伴随腹部或脊柱、盆骨损伤,或大出血,严重者当即死亡。

机动车撞人:除可见上述损伤外,还常见损伤性窒息、多处肋骨骨折。老年人受伤较重,有时即使在相撞并不剧烈的情况下,也易致各种骨折,尤其是股骨骨折。

紧急刹车:常见头部外伤出血、鼻部损伤、下颌骨骨折及脱位。严重时人可从挡风玻璃处被抛出车唉,造成复合损伤,甚至致死。

大众健康:您能谈谈在车祸现场如何及时、正确的对伤者进行急救吗?同时,因为交通事故的处理涉及到法律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弄得不好,麻烦也会不少吧。

李宗浩:确实是。现场救援,一般是先救出人,再进行医学处理。

第一是头部伤害,这是交通事故最常见的致命伤。头部外伤的处理一般分为几方面,首先要检查伤者是否有重度头部外伤,查看病人的神志、瞳孔、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最好让伤者侧卧,头后仰,保持呼吸道畅通。呼吸心跳停止时行心肺复苏。

如头部出血较多,用加压包扎法止血。发现鼻孔、耳朵流血或流淡红色液体,说明是脊髓液外漏,病情严重。一定要让伤者平卧,受伤一侧向下,不可堵塞耳鼻,以免引起颅内感染。如果喉、鼻大量出血,要保持头侧位以防窒息。

如有脑组织从伤口脱出时,不能加压,以免加重损伤,最好用消过毒的碗扣在脱出部位再包扎。

头部外伤后有头痛、头晕、短暂的神志不清,说明脑挫伤尚轻;如果出现瞳孔放大、偏瘫、抽搐、昏迷,那就是中度以上的脑挫伤。脑挫伤病人一旦出现频繁呕吐、头痛剧烈、神志不清加重,这说明脑压高,需做紧急脱水治疗,应速送医院急救。

头部外伤需要做透露CT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出血和骨折,其中许多病人需要做开颅手术来挽救生命。所以,一定要把颅脑外伤的人尽快送医院抢救。

第二是胸部外伤。如休克、呼吸困难、咯血和开放性气胸。这类胸部外伤的紧急处理措施有:

开放性气胸应尽快用无菌纱布封闭伤口,同时给予吸氧。今早送医院手术治疗。清除呼吸道的血液和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呼吸停止时行口对口吹气的人工呼吸。出现休克表现时给予抗休克治疗。送医院时,胸部外伤患者以半坐位为好。肋骨骨折时给予包扎固定。

第三类损伤是脊柱损伤。一般为车以直接或间接的强大力量冲击受害者,造成脊柱骨折和(或)脱位、椎盘间突出等。针对脊柱损伤的紧急处理如下:对车祸伤员,现场严禁乱加搬动。要使伤员的头、颈、胸、腰处于“制动”状态,限制活动。颈部,立即采用“颈托”予以固定。搬运时动作一致、轻轻平抬或用铲型担架,脊柱板等平整硬直的担架搬运并予以固定。

大众健康:李教授,谈完陆路交通事故,再聊聊空中和水路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灾害吧,我们坐飞机时,往往在起飞前,会播放一段遇突发状况时如何采取紧急措施的视频,再加上最近一段时间的航空事件,让很多人谈“飞”色变。

李宗浩:飞机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应该说安全系数还是很大的。空难毕竟很少。有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年10万次飞机着陆中,发生飞机失事仅0.29次。只是一旦发生了空难,死亡率很高,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坐飞机不安全的错觉。空难和海上事故的比较少见,并且抢救落难者是专业部门的事情。对于我们普通百姓来说,掌握一些乘机坐船过程中出不适应时常见、实用的急救知识更重要。

大众健康:对。那您就给我们详细讲讲这些实用的科学知识吧。

李宗浩:坐飞机时最常见的应该就是晕机了,对晕机包括晕船的防治方法是:既往有晕车、晕船史者应予注意,上车前1小时可服茶苯海明药片;或者贴晕车贴可72小时内防止恶心等症状。

同时,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容易使人感到不适,有人会出现耳痛耳鸣、牙痛头痛,十分难受,首先,如果患有严重中耳、鼻旁窦疾患,或患有咽鼓管及窦孔阻塞者不应乘坐飞机,治愈后方可乘机。同时,应学会咽鼓管同期法,具体操作是:捏紧鼻孔,闭口用力向鼻炎腔鼓气,以增加鼻咽腔气体压力而冲开咽鼓管。必要时可使用滴鼻净、索米痛片。发生严重耳膜穿孔出血者,应下机医治。

大众健康:今天话题范围很广。我还想请您谈谈中暑的问题。因为一来天气越来越热了,比较应景;二来我记得去年就出现了“致命性的中暑”的情况。

李宗浩:对于有中暑先兆症状及轻度中暑者,应立即就近安静休息,在通风阴凉环境下多喝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如冰镇的淡盐水、绿豆汤,服一些防暑的中成药如人丹、十滴水及使用针灸等。

中暑较重者,除采取上述措施外,可在头部及腋下、腹股沟大血管处放置冰袋,同时可用电扇吹风以加速散热。如果能将病人置于有空调的房间,使室温降低又辅以上述物理降温则效果更好。必要时,还可用乙醇或冷水擦洗全身,并用电吹风降温。有浴池设备时,也可将病人浸于4~10摄氏度的冷水中,不断摩擦全身皮肤。

第9篇:院外急救的措施范文

低血糖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血葡萄糖(血糖)浓度过低的综合征。一般以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 mmol/L作为低血糖的标准[1]。老年糖尿病多合并有其它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变等,因此发生低血糖急症时容易误诊、漏诊。由于院前急救时间性突出,机动性很大,客观条件差,因此对急救医生在极有限时间内的独立诊疗处理水平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如及时发现和处理,预后良好,但处理不当,可有生命危险或遗留不同程度的脑损害后遗症。现将我中心2003~2006年进行院外救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89例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急症患者中,男62例,女27例,年龄40~89岁,平均69岁。其中20例曾有低血糖发作史。62例患者有昏迷,27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嗜睡、头晕、恶心、乏力、出汗、心悸、手足抖动,有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四肢抽搐,62例昏迷患者中有10例巴氏征(+),有1例瞳孔不等大。

1.2 诊断与治疗:血糖仪测定末梢血糖加病史及临床表现即可诊断。89例患者末梢血糖均低于2.8 mmol/L,急救措施立即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 ml。

1.3 转归:89例无死亡病例,62例昏迷患者,55例经抢救送至院内急诊时,神志已恢复,1例瞳孔不等大,巴氏征(+)患者误诊为脑血管意外,到院内确诊后给予高渗葡萄糖静脉注入后清醒,其余6例仍神志不清,CT提示合并脑血管意外。

2 讨论

2.1 院前急救争分夺秒,因此病史询问必须与各项检查、治疗同时进行,养成边动手、边动口的接诊方式,询问用语言简意赅,操作熟练灵巧。低血糖急诊的治疗相对来讲比较简单,但实施起来客观上是有些难度的:(1)患者为老年糖尿病患者,又合并有其它内科疾病,因此观察静脉条件差;(2)院外不同于院内,患者家中往往光线昏暗,不利于检查及治疗患者,现场家属心情焦急,容易影响急救医生的施救,需要医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过硬的穿刺技术。静脉穿刺易采用静脉留置针,以免在搬运过程中造成静脉刺破,延误施救。

2.2 老年低血糖发生率高,交感神经兴奋相对不典型或少见,脑功能障碍表现较易出现[2]。由于老年糖尿病病程较长,多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自主神经功能低下,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不能很好地被血糖兴奋[3]。由于老年轻症低血糖患者多自己去医院,不求救于120,因此,院前急救低血糖急症中昏迷患者比例较高。

2.3 1例低血糖昏迷患者伴巴氏征(+),双瞳不等大(糖尿病眼疾所致),由于时间短,病史询问不够详细,导致误诊为脑血管意外。因此对老年昏迷患者应常规测血糖,鉴别昏迷原因,尽可能不漏诊、误诊。

2.4 13例患者现场救治苏醒后,经动员后仍不去医院。此类患者以往均有低血糖发病史,但患者家属仍对此不够重视。不能充分认识到反复、严重低血糖发作或持续时间长可引起不可逆脑损伤。因此,急救医生在急救的同时,还应充分加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要求合理用药,科学饮食,去除诱因,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霍正禄,梅 冰.急诊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38.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81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