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残疾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第1篇:残疾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

Talking about how deaf children speci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ang Zhen

【Abstract】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e use of propaganda, teaching, training, consulting and other mean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 according to its own conditions to establish useful life of 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goals, academic, voc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aspects can be fully developed to get the best of life to adapt. Deaf students all the qual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level of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linked. Deaf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psychology of deaf students to discover the psychological anomalies, and to take timely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argeted to help us educate them to develop their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achieve purposes.

【Key words】Deaf children; Mental health

聋哑儿童在我国是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人数众多,情况复杂。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末全国人口数,推算出本次调查时点的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据此得到2006年4月1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其中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言语残疾127万人,占1.53%。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推算,全国约有0~6岁残疾儿童139.5万,其中听力残疾的有15.8万。

从残疾状况和致残原因来看,先天性聋哑的儿童将比后天性聋哑的儿童数量多、比重大。造成先天聋哑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遗传疾病、近亲结婚、妊娠期疾病以及某些地方病等。

这些聋哑儿童先天的或在婴幼儿时期便无法和周边世界进行正常的交流,由于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机会, 社交活动的减少、生理上的缺陷,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因此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健全的同龄儿童相比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聋哑学生孤独倾向强于一般学生, 便与他们的自身特点有关。

除了聋哑儿童自身的生理原因外,影响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还有很多外在因素。

一、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由于聋生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刻地理解,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的偏低,造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片面主观地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无法正确地、深刻地判断是非、好坏、善恶、美丑,易于受到社会上坏人的引诱,模仿了社会上不良的道德行为,并把其作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来效仿。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学校里,老师的批评,可能导致聋哑学生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可能导致聋哑孩子离家出走,对父母不理不睬 。在社会上,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生怕别人嘲笑,对自己没有信心。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时,不善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坐等老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5.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学知识容易遗忘。

二、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1.遗传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多数聋哑学生都是母亲在怀孕的时候,身体多病,服用副作用较大的药物造成的或是在出生后的婴幼儿时期注射各种有损听觉的针药导致。生理上的耳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如因听觉受损,致使他们上课时容易视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2.家庭教育的影响。一是无教育现象。大多残疾儿童要么闲散于社会、整天无所事、到处闲逛、自生自灭,要么被锁在家中,与外界隔离,更有少数残疾少儿整天跟着父母出入庙宇,求神拜佛,听信江湖郎中的信口雌黄,神丹妙药,延误学习的时机。二是教育不当。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残疾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残疾少儿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有的盲目追求,不能按正常儿童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有的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拳脚相加;有的对孩子百般呵护,要什么给什么或者悲观失望,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3.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是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不面对现实,带着孩子东奔西跑,让孩子一会儿上小学,一会儿上特殊教育学校,搞得学生身心疲劳、精神紧张;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长不顾孩子的生理条件,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总希望孩子能创造奇迹,能和健全人一样生活,致使孩子的学习压力加大。学生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是引起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方面

1.教师心理惩罚的影响。 其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负责任,或缺乏理智,或不懂得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教育方法,对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2.教育成效的影响。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看得特别重,对自身所付出的劳动,希望能有较高的回报率,盼望个个学生取得好成绩,由于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如对常受到教师表扬的聋生,一旦受到教师的过重批评,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造成创伤,心理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有的甚至离校出走。

4.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高年级的聋哑学生的行为和各种习惯,直接影响着低年级的聋哑学生,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如高年级的个别同学,因为某种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就哭闹、拒食甚至告诉老师:“我不想上学了,我要回家!”低年级的个别学生对这种行为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盲目效从。

(三)社会方面

1.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聋哑学生虽然听不见、说不出,但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同样也受到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一些聋哑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确的理解。他们更易受到拜金主义浪潮的冲击,盲目追求高水平的物质享受,滋长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

2.受成人的影响。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社会上一些成人的举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成人抽烟、酗酒、赌博、染发等,他们也会效仿。

3.社会偏见与认识不足。社会上对残疾少儿存在偏见,视残疾人为“残废”人,对他们冷漠、疏远, 对残疾人的教育、发展没有正确认识,就连有的普校、幼儿园的教师都把残疾少儿拒之门外,这些导致了聋哑少儿产生心理异常。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聋哑儿童心理健康的构建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单靠哪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够得,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协作。

首先、需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庭是聋哑儿童除了学校接触最多的外界环境。学校需要加大同家长的沟通,召开家长座谈会、开展咨询活动等方式帮助家长更新认识,转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聋哑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次、需要提高教师素质、摆正育人观念。对聋哑儿童来说,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应培养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提高自身修养,学习掌握残疾儿童心理学,针对每个聋哑儿童的不同心理状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聋哑学生个性心理中的缺陷得以补偿和矫正。同时,教会聋哑学生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 如何抵制和纠正错误心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

第2篇:残疾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现将XX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认真贯彻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凝聚未成年人保护合力。市委、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把《未成年人保护法》纳入“七五”普法规划及重点普法目录。相关职能部门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发展进步。发挥校园阵地作用,不断提升校园安全防范能力,同时强化检察、审判、司法职能,创造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治环境。

(二)强化宣传教育,增强未成年人法治意识。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在公共场所和网络平台,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营造浓厚普法氛围,市级媒体机构播发相关稿件、公益广告16000多次。二是加强队伍培训。以“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普法、执法队伍开展专项培训,市检察院、市法院组建专班开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进课堂教师团队培训。三是加强课堂教育。全力推进法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活动,将法治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通过聘任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法律顾问,开辟法治教育第二课堂,专题讲授《未成年人保护法》1000多次。四是加强实践指导。开展“法治文化校园行”、“法治进校园”、“检察院开放日”等行动,通过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参观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护能力。

(三)推进社会治理,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一是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在有条件的县市区推进“四馆一中心”、农家书屋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面向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丰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近年来取缔经营性娱乐场所147家,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1100余件,查处网吧相关违法行为186起,删除、封控涉“黄赌毒”类有害网络信息6万余条。二是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开展校园周边治安隐患排查1000余次,妥善化解涉校纠纷133起,整改安全隐患323处。持续开展“护蕾行动”,在中小学、幼儿园设立“护学岗“,增设交通警示牌,扣留、责令整改非法改装、改型接送学生车辆。三是优化校园内部环境。进行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整改安全隐患300多处。积极开展市级“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四是优化社会用工环境。持续开展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和执法监察工作,未发现使用童工及侵害未成年工合法权益情况。积极开展“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

(四)落实关爱帮扶,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一是完善“控辍保学”机制。采取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适龄残疾儿童送教上门、贫困生资助等多种措施,保障未成年人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近三年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以上。经常性开展适龄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二是关爱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在全市各乡镇积极选配儿童督导员、村(社区)儿童主任。探索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基地,目前依托枝江市挂牌了2个留守儿童活动基地。积极开展建档立卡留守儿童“双结双促”关爱帮扶工作,组织师生与留守儿童、困难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帮扶关爱10918人次;团市委开展暑期关爱留守儿童“希望家园”活动,关爱留守儿童超万人人次;市民政局定期为全市孤儿发放生活保障金及慰问金。三是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建立未成年人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和青少年维权观测站,打造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及服务团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967名未成年人提供了心理辅导。每学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0节次,实现有条件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全覆盖,为15350名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四是提供司法援助和救护。市司法局在市法律援助中心建立青少年维权岗,开辟绿色通道,确保未成年人得到及时、便捷、精准的法律援助。五是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团市委通过“希望工程”系列助学济困活动,争取助学资金500余万元;市妇联组织女企业家协会、关爱单亲家庭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爱心助学、公益朗读等活动,先后为困难儿童及家庭捐款捐物40余万元。

(五)提升教育质效,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一是抓好教育教学改革。启动研学旅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考试以及新高考等教学改革;出台义务教育学校“赋能提质”新八条,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完成普通高中高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及选科走班工作;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改革,与企业合建实训基地9个,联合冠名办班培训学生460余人;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开办高中班,实现12年免费教育。二是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推动生态小公民向生态好市民的转变。夷陵区、枝江市“生态小公民”活动获全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高度肯定。三是抓好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结合“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4.25”全国计划免疫宣传日、世界卫生日等各类宣传日活动,开展结核病、流感、手足口病、腮腺炎、水痘等重点传染病专题健康教育。每年开展学生健康体检,建立学生体检健康档案。每年秋季学期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和补种工作,2019年,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100%,补证111人,补证率100%;补种275针次,补种率98.21%。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动机制。目前我市未保工作各部门职责相对分散,工作衔接困难。例如家庭教育,教育、妇联、村(社区)等单位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时,普遍反映缺乏专业力量;而我市家庭教育专家志愿者自发组织的公益讲座,却难以组织家长参加。这就需要我们将碎片化的未保职责和资源整合成自上而下、系统化的机制体制,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反应堆”。

二是未成年人“四道防线”存在漏洞。近三年来,我市均审理过被告人为未成年人、被害人为未成年人的案件,反映出我市未成年人“四道防线”存在漏洞,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层面更加重视。主要表现为监护人缺失、缺位,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安全,社会网络不良文化冲击大,群众法律意识淡薄。

三是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工作有待加强。由于监护人监管不力、关爱缺失,留守儿童易出现感情失落、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健康失保、安全失防、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等情况。我市虽然已建立“三留守”群体关爱联席会议机制,开展了“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行动,但物质层面资助偏多,精神层面关爱不足,还需在满足留守儿童心理需求、学业需求、安全需求等方面精耕细作、落细落实。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责任机制,协调各部门将问题、信息、经验链接共享,增强全社会共同保护未成年人的合力。

(二)进一步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办好家长学校,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发挥好学校主阵地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全力推进《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鼓励群众及时举报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督促监护人明确自身职责,引导未成年人远离危害、防范侵害。

第3篇:残疾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关键词】培智;班主任;管理

特殊儿童由于他们身体有残疾,心灵特别脆弱,更需要我们教师的爱。就让我们用真心,爱心、耐心去教育辅导他们,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再通过培养一定的特长,最终提高残疾儿童的素质,以便于今后走向社会更好地生活智障儿童的病因不同,缺陷特征也不同,在班级管理中就要结合智力障碍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利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科学理论,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摸索符合本班特点的管理办法。

1 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学校和家庭作为孩子成长最具影响力的两大环境,虽然二者各自的功能和角色不同,但是二者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这就使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成为可能。家校之间坦率而频繁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是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的基础,是家校合作和共享资源的前提。家庭和学校通过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不仅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双方的处境,地位及教育期望,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孩子发展的全过程。哲学解释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在理解和对话的前提下,真正意义的交流才可能实现。因此家庭和学校只有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对话的大背景下,合作才能得以保证。为此,家庭和学校都要共同努力。

因此,家庭和学校都要创造时机互相交流和沟通。如教师可以经常家访,把学校及孩子在校的情况及时介绍给家长,也可以当面接受家长的疑问和要求,同时转达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在必要时主动联系教师,或者来学校参观,参与管理及监督学校等等。我们学校的网站就为家校沟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效果显著。总之,双方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相互进行交流,增进理解。

其次,家庭和学校要平等的交流。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教育系统的一部分,都对孩子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从对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说,双方的作用也都是一样的。所以,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家庭和学校在交流和合作时,一定要互相尊重对方。

最后,家庭和学校在相互沟通时,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与家长可能存在三种基本的合作关系:默契的伙伴关系,相互学习和支持的伙伴关系,以及为推进教育改革的社会运动奠定基础的积极伙伴关系。良好的家校关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不断的磨合和调整,由低层次的伙伴关系向高层次的伙伴关系发展。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所以,家庭和学校要坚定信念,坚持发展。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上任课教师的纽带,是通向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从事培智班班主任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比普通中小学班主任还要复杂,还要特殊,还要艰巨。不但对工作的特殊性要有较全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地研究组织方法和工作规律,而且还要付出更多的爱心,才能把培智班的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做一个班主任需要有爱心,做一个成功的班主任更需要有爱心。班主任要以自己的爱心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争取“以爱育爱”,智障儿童自理、自制能力差,日常行为表现为“脏乱差”。脸脏、手脏、衣服脏,说话乱、做事乱,显得随便散漫,极需要班主任持之以恒地训练和培养。对这样的孩子就更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丰富的同情心,慈母般的爱心和奇特的耐心。所以要努力去放下老师的架子,把握学生思想实际,走近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接受这份爱,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氛围。

入学时,孩子们刚刚离开充满关怀、温暖的家,来到的是陌生的地方,陌生的集体,他们的心理常常会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针对这种情况,我就用母亲般的耐心和爱心帮他们克服恐慌感、陌生感,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指导他们学习不会做的事,帮助他们做做不了的事,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感到老师和同学的可亲,和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友情,同时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理解是信任的基础,智障学生尤其需要理解。没有相互理解就没有相互信任,若没有信任,任何大道理是不会有人接受的,而了解他们是理解、信任的基础。所以,班主任课下经常和学生一起玩游戏、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体会他们的心理,真正理解他们,和他们交朋友。这样,孩子们都非常信任班主任,有什么心理话、想不通的都和班主任说,班主任利用这些机会,给他们讲道理,教会他们做事、教会他们做人。

3 坚持科学的管理和育人方法

遵循特殊教育规律,依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守则》,从本班的实际出发,班主任制定出一套班级管理工程模式,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并及时了解班级的具体情况,掌握和调整班级管理动态。在培智班班级管理中,坚持正面教育、鼓励为主的原则,用心去交流,用欣赏的眼光寻找学生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最终找到了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同时,班级活动多样化,五彩的生活,生动、有趣的活动将在智障儿童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痕迹,特别是他们乐意接受的东西,就会记得住,记得牢。

赞赏是照在学生心灵上的阳光,赞赏是一种激励和温暖人心的力量,它也许并不华丽,但一定出自真心,在“赞美”之中包含着“欣赏”,它也许不具备点石成金的魅力,但一定拥有潜移默化,润物于无声的力量。

尊重是洒向学生心田的细雨,自尊之心人皆有之,残疾儿童在家庭社会上常受到人们的歧视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因此更需要人们的尊重和爱护。尊重在哪里?尊重就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让我们从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微笑,甚至一个眼神中让学生都能感受到尊重。坚持真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使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可信,这也是尊重。这样尊重就融入了我们的整个教学工作中,只有使这些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爱护,才能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真正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尊重可以给学生温暖与力量,让学生从自卑走向自信与自强。

培养特长是为学生插上隐形的翅膀,利用劳动课让学生参加适当的实践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动作的协调能力、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意识、做事有条理的品质,自理能力不断提高。养成了较好的劳动习惯,同时使学生的特长爱好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将来这些孩子走向社会,靠他们的一技之长,也能生活。利用活动课教学生学习跳舞、唱歌、画画等特长,通过训练,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总之,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是一项艰辛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与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只要我们坚持从特殊儿童的实际和未来需要出发,用无限的爱心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引导他们从自卑走向自强,一定会为残疾儿童创造出一片更加美好的蓝天。让他们早日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早日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