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日常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背景
脑卒中是一种源于血管的急性神经,又叫脑血管意外、中风,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1]。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使患者很难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来临,脑卒中发病率呈上趋势[2]。本文论述了Brunnstrom康复训练法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并对该康复训练法对国人的效果进行研究和探讨。
研究现状
关于脑卒中早期治疗当前研究成果如下:林春、许景伟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3],证明了在脑卒中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锡洪、邓素荣、林漓 在《早期康复训练对卒中单元脑卒中患者疗效影响》[4]一文中,对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进行的观察和讨论,在他们的观察中,确定了在脑卒中患者的在早期介入进行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有助于患者重返社会。通过对Brunnstrom康复训练法的临床的实验的分析和研究验证,了解该训练法对国人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效果。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患者基本情况
本文所选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3年10月至2013年6月的康复科。
患者基本情况纳入标准 在神经内科就诊并被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患者均出现偏瘫状况,患者资料病历完整。
排除标准
有如下情况者不列入选择:1、处于疾病的急性期或亚急性期,病情不稳者。2、有明确急性炎症存在者。3、全身状况不佳,脏器功能失代偿期。4、休克、神志不清或有明显的精神症状不合作者。5、运动中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者。6、有大出血倾向者。7、运动器官损伤未做处理者。8、身体衰弱难以承受者。9、患有静脉血栓,运动可能有血栓脱落者。10、激烈疼痛,运动后加重者。[1]
研究方法
对照组
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包括护理常规和药物治疗。
实验组
实验组在接受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的基础上于生命体征平稳48小时后开始进行Brunnstrom康复训练[6]。具体分为Ⅵ期,分期标准为:Ⅰ期为急性期患肢处于持续迟缓状态,无任何运动Ⅱ期随着回复的开始,患肢出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最小随意运动反应,痉挛出现。Ⅲ期共同运动随意出现,显示有关节活动,痉挛进一步加重,达到高峰。Ⅳ期共同运动模式减弱,分离运动出现,多种运动组合变得容易,痉挛减少。Ⅴ期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模式,可较好地完成独立运动及难度更大的组合运动,痉挛继续减少。Ⅵ期痉挛消失,可完成每个关节活动,协调性接近正常。
对于Ⅰ期患者卧床期间保持良肢位的摆放,保持其肢体功能位置,变换并进行偏瘫肢体按摩,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同时利用手法诱发患者的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Ⅱ期患者开始进行上、下肢运动训练。如上肢握手,屈伸肘,上举肩、上肢肘支撑、腕和前臂外展,下肢搭桥,下肢屈膝训练。对于Ⅲ期患者,进行正常运动训练,如握力,起床,训练患者从卧床到站立,踏步训练,下肢负重,重心训练等。开始对分离运动进行诱发对于Ⅳ、Ⅴ期患者,期阶段的训练主要是纠正共同运动是运动从共同运动的模式中脱离出来。 同时进行起立、平衡及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训练等。以上训练每次40分钟,每日2次。[7]
评定指标与评定方法
评定方法:
在进行实验组Brunnstrom康复训练治疗前、进行康复训练8周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
评定指标
改良Barthel评定标准
是用来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是康复医学的特色及常用的量表之一。可在治疗前、中、后对患者进行评价。以患者日常实际表现作为评价依据,而不以患者可能具有的能力为准。
0-20分=极严重功能障碍
25-45分=严重功能障碍
50-70分=中度功能缺陷
75-95分=轻度功能缺陷
100分=ADL自理
结果
进行Brunnstrom康复训练之前和8周康复训练之后的ADL评分
改良Barthel指数可以看出实验组对照组在治疗前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之后两组数据出现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康复效果
有关研究证实,实验组治疗后在ADL评分高于50分以上的的患者数占实验组患者总数的50%左右,优于其25%左右的对照组数值。Brunnstrom分级上面,第Ⅴ、Ⅵ级的患者在实验组约占30%,优于对照组的21%[8][10]。
本实验的实验组治疗后ADL评分高于50分的患者约占实验组患者总数的35.3%,同样高于对照组的29.4%。
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康复是一个较为缓慢与长期的过程,但只要在早期进行康复介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会有一定的改善。对患者进行持之以恒的Brunnstrom康复训练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状况,使患者早日重返社会。
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准确的Brunnstrom分期是有效治疗患者的关键之一,因为只有进行分期才能确定对应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所以应当在患者每天的治疗过程中,可以在对患者的训练中观察测定患者处于Brunnstrom分期的第几期,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进行对应治疗。
结论
Brunnstrom训练技术对早期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着比较良好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康复训练 生活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8-0052-02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和病残率相当高。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120~150万,50.00%以上为老年人,存活患者中约75.00%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00%[1]。约3/4的幸存者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早期积极的康复训练治疗,对减少肢体功能残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脑卒中后4~10 d就开始康复介入最为有利[2]。本文从2010年起探索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训练,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月社区新发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45人,病程均在1周内。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其中康复组21人,其中男14人,女7人;年龄最大86岁,最小50岁;缺血型卒中13人,出血型卒中8人。对照组24人,其中男17人,女7人;年龄最大83岁,最小58岁;缺血型卒中16人,出血型卒中8人。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1.2 方法
干预组于偏瘫1周内开始社区综合康复训练①运动疗法 卧位训练、坐位训练、立位训练、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②作业疗法 手功能训练。③物理治疗 生物反馈、脑循环、电脑中频、四肢循环治疗仪等。每个疗程为30 d,共6个疗程。
对照组采取门诊药物治疗,由患者自行进行康复锻炼。
康复1、2、3、6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进行评估。评估将日常生活能力分为5个等级,每次评估较上次提高1个等级为改善,无变化为无改善。
1.3 统计学处理
建立Excel 数据库,采用双人平行录入,资料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干预6个月后康复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17人(80.95%),对照组改善3人(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后期的效果较初期差(表1)。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主要在于建立随意和协调的正确运动模式。现代康复医学证明,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后即可开展康复训练,以尽早改善患者功能,防止并发症[4]。本组在症状稳定1周后即开展康复训练的患者有效率达100.00%以上,早期康复时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较晚期康复更佳。
在我国,目前只有部分脑卒中患者得到了早期康复训练,但大多数患者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康复训练治疗。一旦错过了最佳的康复训练时机,患者肢体受到痉挛和原始反射的影响,导致异常运动模式的形成,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出现不可逆转的障碍。许多脑卒中的患者不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对于脑卒中康复知识也知之甚少,甚至部分专科医生也缺乏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造成多数患者不能得到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导致遗留功能障碍的患者增加,残疾程度加重。
从2000年起,我国城市已经建立了区县-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残疾人社区康复网络,街道和社区居委会都设立了社区康复站(室),配备了基本的康复训练器材,基本满足了部分残疾人的社区康复训练需求。且目前每个社区都配备了社区康复员(助残员),这为脑卒中早期社区康复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不断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社区助残员的康复知识、提高其操作技能,是让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得到早期康复训练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燕铁斌, 窦祖林. 实用偏瘫康复[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397-398.
[2] 王玉芬, 蒋丽君, 申玲, 等. 脑梗死功能训练时机与疗效关系探讨[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6(4): 223-225.
[3] 李秀霞. 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指导[J]. 医药论坛杂志, 2005, 26(15): 79.
受建筑施工、车祸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脑外伤在临床较为常见。虽然临床对于该症的治疗已较为完善,实现对死亡率的有效控制,但结合实际可以发现,该类患者恢复后均存在有不同程度功能损伤,影响到患者预后生活[1]。为实现对疗效的全面提升,我院将康复护理干预运用于该类患者恢复期间,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本院于2016年1月至12月所接诊的脑外伤患者中按照盲选原则选取96例,随机将其中48例分为观察组,在恢复期间实施康复护理干预,而另外48例患者,则按照常规方式护理。对照组中存在有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在27―56岁,中值在(43.25±1.87),已发生脑外伤5―11月,均值在(7.84±1.05)月。观察组中则存在有男性22例,女性26例,年龄在25―59岁,中值在(45.87±1.58),已发生脑外伤8―12月,均值在(7.84±1.05)月。在患病时间、性别等层面对比可以发现,两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康复过程中仅给予常规护理,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指导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等。观察组在恢复期间则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一般康复护理。首先,需要做好对患侧肢体的保护工作,防止上肢出现过度弯曲,下肢出现伸展过度的情况。帮助患者采用伸腿、左右摆动、床上翻身等方式进行常规训练,3次/d,早、中、晚各进行一次。进行站立、坐位等康复训练时,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在护理人员或者家属陪同的情况下于平衡杠内训练,结合患者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量。在行走过程中,需防止出现膝反张的情况[2]。
(2)心理护理。受病症影响,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长时间受家属照顾,出于对自身恢复情况的担忧,不愿成为家人负担。在康复过程中,该类患者多数均存在有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在加上对工作、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担忧,患者心力压力更大。为此,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观察,针对存在有自我价值感降低、食欲不振、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严重患者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在未治疗期间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帮助其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3]。
(3)认知训练。认知功能损伤将对患者预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护理中需指导家属积极引导患者回想以前发生的事情,通过回忆的方式实现对记忆力的有效改善。与此同时,可以使用其他方式帮助患者提高记忆能力,比如定时器、日历等,病房设置应尽量简化,指导其使用醒目标志物寻找常用物品。合理利用电脑游戏,借助各游戏画面对患者视觉、听觉等感官进行刺激,同样可以起到促进患者恢复的作用。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侧重对日常生活行为进行锻炼,包括更衣、进食、上厕所等,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自主生活的能力。在穿衣服时,辅助患者完成患侧穿着,健侧则需要鼓励患者自行完成。衣物以纯棉、宽松类为主。在上下楼梯时,需在家属陪同下进行[4]。
(5)常见并发症护理。结合临床实际可以发现,关节痉挛在该类患者康复中极为常见。在日常活动中需多关节活动量加以控制,不得超过正常量60%,当关节出现不适感时,需马上停止活动。在对肩部并发症预防中,静脉输液时应尽量选择健侧。在进行翻身等活动时,更需要做好对肩部保护工作,禁止出现过度背伸等情况。另一方面,为防止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深静脉血栓,需要尽早对患者患侧肢体等进行康复训练,并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使使得静脉血液回流,实现对该类并发症的有效预防。
(6)饮食指导。在脑外伤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饮食护理同样需要加以重视。合理的饮食搭配能确保患者营养供应的充足性,对于增加康复训练效果同样具备重要作用。日常饮食中,需增加患者摄入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减少对以辛辣、油腻食物为代表的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量。同时需要对鼓励患者增加维生素丰富类食物的摄入量,可起到增加患者免疫力的作用,对于预防术后感染同样有积极意义。
1.3 观察指标[5]。借助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包括神经损伤情况、运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进行分析,采用(x±s)对计量数据进行表示,行t检测,若P
2.结果
结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可以发现,在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在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方面指标上均不存在较大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为(10.21±1.58),对照组为(15.84±1.77),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为(60.68±1.25),对照组为(47.87±1.97),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46.57±1.76).对照组为(33.58±1.48),三项指标,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脑外伤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间一般要比脑卒中患者长。该类患者在恢复的过程中,会表现出部分自然恢复的能力,主要因受损部位水肿缓慢消失所致,在血肿消失后,部分侧支循环得到恢复,促使部分神经细胞恢复活性。中枢神经具备一定可塑性与重建性,但该恢复过程极为缓慢,必须要借助有效护理措施下,帮助脑外伤患者部分受损功能进行恢复,实现对生活质量的改善。结合临床研究可以发现,在康复训练中,围绕使患者学习、再学习的方式,可帮助受损部分脑细胞轴突在短时间内出现“芽生”,并促使健侧脑细胞功能代偿与重组,将脑细胞可塑性发挥到最大。结合杜远生等专家[6]的研究可以发现,在脑外伤发生后6个月左右给予患者康复护理,可帮助患者在病程12个月内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基本不影响到日常生活。由此可见,为全面确保该类患者健康,康复训练需要尽早进行。针对部分在伤后未及时接受康复护理治疗的患者,在恢复期间给予有效康复训练,同样能起到促使其各项功能恢复的作用。
因该类患者恢复期较长,多数患者因害怕成为家庭累赘,在治疗中多伴随有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导致其与康复训练的配合程度降低,更会对日常生活能力恢复造成影响,不利于患者在预后尽早接触社会,恢复正常生活。针对这一情况,在康复训练中,更需要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实现对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的有效环境,帮助患者认识到该训练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因脑外伤患者肢体恢复所需要时间较长,康复训练效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多数患者在治疗中因未见到疗效,会产生一定抵触心理,甚至会放弃康复治。护理中,家属以及护理人员需详细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并及时给予患者鼓励。
在本次治疗中,我院就将康复护理干预运用于48例患者治疗中,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各方面对比可以发现,康复护理干预能起到对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外伤患者恢复期间具备极强适用性与有效性,值得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谢家兴,张小年,魏娜等.脑外伤恢复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②[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8):780-782.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运动康复;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其后遗症是神经内外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致残率较高[1],并且经过治疗后多伴有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由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进行康复治疗,以观察VR康复对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04~200901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二、第五附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
1.2 纳入标准 符合1995年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初发脑卒中患者,均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无严重的认知障碍及精神疾病,病程3周内,GCS≥8分,生命体征稳定。
1.3 排除标准 发病前有精神疾病,卒中前已有痴呆表现,严重的认知障碍及失语,伴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有影响功能恢复的神经肌肉骨骼病变临床不能配合治疗者。
1.4 分组 从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再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康复)40例,实验组(VR康复)40例。对照组40例中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23±9.45)岁;实验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98±10.01)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康复前)患肢肌力、运动功能障碍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2组均以神经内科的药物治疗为基础治疗。对照组(传统康复)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始早期运动康复疗法:(1)床上良肢位的摆放;(2)按时变换;(3)患侧肢体各关节活动度的维持训练;(4)翻身、坐起训练;(5)桥式运动;(6)平衡训练:坐位及站立平衡训练;(7)起立床站立训练;(8)行走训练;(9)ADL训练。重点是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根据康复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由治疗师一对一的治疗。2次/d,45 min/次,每周5 d,持续12周。实验组(VR康复)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始进行VR康复疗法。VR康复是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运动康复领域的新技术,是综合了视、听、触觉的可交互的生物反馈系统。本研究使用的是桌面式虚拟现实技术生物反馈系统[2]。康复仪器为MyoTrac Train治疗仪、Sunlight Tetrax平衡仪。MyoTrac Train治疗仪:在MyoTrac Clinical软件支持下,择取相应的康复方案,以两个导入/导出电极片贴于患肢相应处,导线连接MyoTrac掌上处理器和显示器,显示器上是选定的虚拟环境,如虚拟人。康复时则设定一阈值,患肢康复时在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和主动意识驱动下,肌肉活动的电流超过阈值则虚拟人站起伸展四肢,动听的音乐响起以资鼓励。电流超过阈值越多,虚拟人站起越高四肢舒展越完全鼓励音乐时间越长。康复中肌紧张及放松交替进行,肢体的康复内容与对照组相同。SunlightTetrax平衡仪:原理与MyoTrac Train治疗仪相同。患者站在两侧有支撑物的治疗平台上,两脚足趾足跟部位共有四个感应元件,感受不同部位的压力,感应元件之间可以交互分析彼此的压力信息。同样连接计算机和显示器,显示器上同样是预选的桌面虚拟环境,原理与MyoTrac Train治疗仪相同,仅根据患者不同的平衡状态阶段采取相应的姿态治疗。2次/d,45 min/次,每周5 d,持续12周。
1.6 评价标准 采用FurgMeyer肢体运动功能积分量表评定偏瘫患肢康复前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法:总分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好。评分60分以上者,基本上能完成ADL;40~60分需要帮助;20~40分需要很大帮助;20分以下完全需要帮助。2组于康复前、康复4周、康复12周时采集数据。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连续正态分布的以(±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描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组患者全部完成康复训练,纳入结果分析的2组共80例。FuglMeyer运动功能量化评分(总分)。见表1。Barthel指数(BI)评分。见表2。表1 2组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积分量化评分(总分)比较 注:与同组康复前比较,康复4周后,P
3 讨论
本研究中,2组患者是按纳入标准排除后随机选定,分组也是随机分为2组,每组均为40例。由统计分析可知,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康复前)患肢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组康复前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ADL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初次测定无显著性差异,表明2组患者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级别上基本相同,但在2组康复治疗后同样时间再次统计分析,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康复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受损功能,提高患者独立生活的质量,日常生活行为是运动康复必不可少的训练项目。这就要求康复训练的环境和内容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患者才能将训练习得的技能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去。虚拟现实技术在模拟真实生活场景,提供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8]。
本研究发现,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脑血管疾病患肢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不仅给患者提供了极富真实性的虚拟环境,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极大提高了患者参与康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之传统康复治疗,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有显著意义。实验研究和临床资料显示,利用虚拟现实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具有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真实环境中康复训练的结果相比,虚拟环境中动作技能学习和运动康复训练的效果更好。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运动康复医疗领域,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康复训练方法的局限性。随着虚拟现实技术本身的不断进步,以及该技术在康复治疗领域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它将在运动康复医疗领域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康复训练革命并推动运动康复训练技术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茂云,卢兆桐,刘世君,等.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进展[J]. 实用医药杂志,2007,24 (11):1 3791 381.
[2] 丁宇,陈贞芳,刘晓玲.早期功能训练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67.
[3] 党春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3):190192.
[4] Holden MK, Dyar T. Virtual environment training: a new tool for neurorehabilitation[J]. Neurology Report 2002,26(2):6271.
[5] Deutsch JE, Latonio J, Burdea GC, et al. Poststroke rehabilitation with the Rutgers Ankle system: a case study[J]. Presence,2001,10(4):416430.
[6] 岳宏,王小龙,张娟.虚拟现实在手臂外骨骼康复系统中的应用[J]. 科技通报, 2006,22(1):112114.
关键词:神经网络重建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训练;日常生活活动
中图分类号:R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4-235-03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04.001
通过医疗新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死亡率已明显减少,致残率仍高达72.5%~75%[1], 特别是脑卒中后偏瘫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有研究表明[2]脑卒中后恢复关键在病后3个月内,特别是初期4周内最明显。因此,早期在神经网络重建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科2009年1月~2009年12月对80例住院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取得了较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脑出血初发者。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治疗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 年龄41~82岁,平均61岁,其中脑出血15例,急性脑梗死25例。常规组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 年龄39~78岁,平均59岁,其中脑出血17例,急性脑梗死23例。两组年龄, 文化程度, 从发病到入院时间,病情变化及药物治疗,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基础的肢体康复训练。治理组在神经网络重建治疗的基础上,有责任护士指导进行肢体康复训练。首先由主管医师对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做出评估(0级:肢体完全瘫痪。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起。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肢体能抵抗阻力动作,但不能完全。5级:肌力完全正常。)然后对患者制定系统的康复训练计划,其次责任护士和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师实施计划内容,最后对康复训练情况做出评价,同时对家属进行培训,取得配合,共同完成患者的康复训练。入院后即在床尾注明标记,以提示各班护士随时观察并真确摆放患者的肢体功能位置,为进一步治疗及康复做好准备。
1.2.1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及康复训练方法(1)病情早期:即卧床期,及早的使用神经网络重建治疗。通常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阻塞或血管破裂,使大脑局部缺血致使部分神经细胞因缺氧而受到损伤。神经网络重建治疗是通过在患者治疗部位的肌肉两端各贴一个电极,用来检测患者已经不足以导致肌肉收缩的肌电信号,通过同一组体表电极将预置的电刺激传送到靶细胞肌肉上,响应患者的意识,使肌肉产生收缩。同时此治疗不断强化患者受损伤的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的活动,可以加强大脑神经网络的恢复和重建,从而恢复瘫痪肢体手、足、上下臂、肩、腿等的活动功能。治疗时间:每次20分钟,治疗时注意不要让患者过于疲劳。治疗频率:每天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间隔3天, 可进行第二疗程。强度控制:10Hz~100Hz,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刺激强度,(如患者皮肤干燥、胖瘦、耐受程度、电极片等)刚开始刺激度应从小到大,一般选择40Hz~50Hz,最大不超过60Hz,总疗程一般3个月。在神经网络重建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肢体康复训练,保持良肢位的摆放[3],仰卧位:头偏向偏瘫肢体侧,给予良好的支撑。躯干平展,患侧臀部至大腿下外侧垫一长枕,防止髋关节外展,肩胛下置一枕使肩部上抬,肘部伸直,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或微屈,下肢伸展,膝下置一枕,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屈90度,足底着床或穿平底鞋,防止足下垂。下肢患侧膝,髋屈曲,放于支持枕上使髋稍内旋。患侧卧位:患肩前伸,伸肘前臂旋后,腕指伸展,患侧下肢稍后伸,屈膝,健侧下肢放于患肢前方,其下垫枕,注意患肩不能受压,防止肩关节损伤。各种应经常更换,早期变换2小时1次,鼓励患侧卧位,尽量减少仰卧位。(2)病情稳定期,生命体征平稳48~72小时无进行性脑卒中的发生后即刻给予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加肢体的主动、被动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1.2.2 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针对患者进行技巧、手工、步态、坐位与平衡及精细协调的训练。指导患者练习握笔、持筷、刷牙洗脸、梳头、更衣、整理床铺等,搀扶患者走出户外,逐步过渡到缓慢步行,上下楼梯,协助患者逐渐学会写字、便后处理。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提高患者各种自理能力。
1.3效果评价与方法[4]
从住院第1天到第4周时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定法,有主管医师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包括转移、大小便、吃饭、活动步态、更衣、上楼梯、写字等, 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其程度分为0、5、10、15分4个功能等级,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强,依赖性越小。评出分数后,按以下标准评定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缺陷程度:0~24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 25~44分为严重功能缺陷, 45~74分为中度功能缺陷,75~94分为轻度功能缺陷,95~100分为生活完全自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χ2 检验。
2结果(表1~2)
表1 两组治疗训练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缺陷程度的比较
表2两组治疗训练后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缺陷程度的比较
3讨论
3.1 脑卒中早期神经网络重建治疗研究表明,通过肌电刺激神经突触达到肌肉收缩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通过反复刺激训练,使这些突触建立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环路网络―突触链,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新组合,同时抑制异常的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使其突触链处于受抑制的多阈值状态,从而改善患肢的功能[5]。本组资料表明,这种治疗对早期中风患者的肢体运动恢复功能不仅比此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肢体康复训练,更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残障的程度,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甚至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3.2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不可忽视,突然的残疾和失去独立生活能力造成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均不利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当患者处于良好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在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加康复训练的同时我们注重个体化心理护理,责任护士给患者及家属讲解使用神经网路重建治疗仪的安全性和使用方法,以谈心的方式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讲解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使患者取得信任,消除自卑感,增强对康复的自信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从而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3.3 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由于受住院费用、治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患者住院1个月后即选择回家休养,其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只能由家属协助进行。为保证患者出院后仍能进行有效、科学、连续的康复训练。责任护士必须在患者出院时,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基本的运动功能康复方法,纠正典型的点步、划圈的“偏瘫步态”。同时,责任护士可通过电话随访、家庭访视、门诊复诊等形式给予具体指导,以保证康复治疗的连续性、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从而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率及致残程度,减轻偏瘫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因此,早期神经网络重建治疗和康复训练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高度重视,并探索出更有效的方法,意义重大,需要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 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需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6):344~347.
[2] 黄颖琼,叶俊英,王淑琼.脑卒中病人康复护理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疗效观察[J].现代护理,2002,8(2):137~138.
[3] 袁峥.神经内科护理常规与临床技术操作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科技出版社,2006,597~600.
关键词 乳腺癌 术后 早期康复训练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1],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乳腺癌切除的范围较广,导致术后患者因患肢关节制动、动力肌缺损、疤痕挛缩、淋巴液回流受阻而发生功能障碍[2]。乳腺癌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促进患肢功能的早期恢复并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乳腺癌根治术患者45例,均为女性,年龄28~60岁,平均46岁。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42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其中行乳腺癌根治术22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3例。
护理方法:
⑴患者手术前采用关节活动度(ROM)测量标准进行上肢功能评定,并据此做出术后康复训练计划。①ROM训练:术后1~2天,开始握拳运动;术后3天,旋腕、背伸、屈腕、压腕;术后4~5天,以肘关节为轴,屈、伸、旋前、旋后,平均每天50~60遍;术后6~7天,患肢在健侧上肢托扶下,逐渐上举,每天10~20遍。②抗阻器械运动:术后8~11天,应用腕、肘关节活动器训练50~80遍;被动上举器20~50遍;肩梯3~5遍;术后12~17天,应用肩关节活动器训练5~10遍;18~30天,进行划船器训练,逐渐加大强度;术后31天,开始进行不同重量的哑铃操运动训练。③康复操与抗阻器械运动:自行编制联合运动训练操,以运动上肢为主,全身运动为辅,训练过程中肢体浮肿加重停止或减轻活动量[3]。
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乳腺癌根治术时,与肩关节、肩胛骨运动相关的肌肉以及供其营养的血管、神经暴露,被截断或切除使其受到一些破坏袭,使患者握持力下降,生活自理能力降低[4]。因此早期指导患者进行系统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对充分发挥自我角色,提高生活质量均有直接的作用。早期应指导患者在床上做手指保健运动,具体方法:先搓手-两手手指相扣(10次)-两手交叉拔手(10次)-相互捏指(10次)-握伸(10次)。自我料理训练:进食:术后2~3天,应指导患者在标准姿势下(三角巾固定)用患肢吃饭,先可用调羹舀取食物,后练习筷夹取食物,注意早期不能肩关节活动度运动过度;梳洗:术后1周可逐渐练习患肢协助洗脸、梳头、刷牙、配戴手饰,维持上肢肌肉舒缩活动,促进功能康复;更衣:患者5~7天拔除引流管后应开始锻炼自已穿上衣、穿下衣、鞋、袜、扣钮扣、拉拉链等,可在小幅度范围内逐渐增加肩关节活动度;入厕:主要为穿下衣和便后清洁训练。运动能力训练:床上运动训练:包括床上转换以及从卧位坐起或躺下,早期可由家属协助训练;书写:可借助握力圈、橡皮泥、写字板等辅助工具锻炼。家务活动训练:可先从轻微的家务活动慢慢过度到繁重的家务活动运动训练,注意的是应掌握好合适的运动量。
结 果
患者术后3个月伤口Ⅰ期愈合采用上肢关节活动度(ROM)进行疗效评定。肩关节活动度100%达到正常范围,日常生活完全自理37例(82.2%);肩关节活动度80%达到正常范围,日常生活较小依赖6例(13.3%);肩关节活动度50%达到正常范围,日常生活较大依赖2例(4.4%)。
讨 论
总之,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早期实行早期康复锻炼可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使其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玉红,戚艳丽.乳腺癌术后伤口护理及患肢功能锻炼[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112(22):46.
2 李树玲.乳腺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693.
关键词颅脑损伤;社区;康复护理
近年来,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交通事故造成的颅脑损伤,经住院期间的手术或急性期非手术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转入我院进行功能状况及其康复评估,根据评估内容,为其制定针对性康复治疗计划,采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运动、作业、言语等方面康复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使病人通过康复锻炼,促进患者受损的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具有积极作用。我院自2008年1月设立社区康复科以来对26例颅脑损伤患者施行康复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常见的护理问题
1.1心理活动障碍
颅脑损伤根据意识恢复程度不同,常表现为不同的心理活动,常出现悲伤、烦躁、焦虑、抑郁等心理特点。
1.2语言功能障碍
颅脑损伤后累及语言中枢时常引起不同程度失语等症状。
1.3运动功能障碍
颅脑损伤后因疼痛、躯体瘫痪或长期卧床而易引起躯体移动障碍和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症状。
1.4常见并发症
因长期卧床,活动受限,易引起褥疮、便秘、肺部、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由于失语偏瘫等对患者打击很大,病人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因此社区护士要准确评估病人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在实施各种措施前首先要了解患者心态,逐渐切入主题进行心理疏导,对训练取得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消除患者心理障碍,树立康复信心,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对患者家属要耐心细致地解释,减轻或消除家属的不良心理,并向家属介绍康复训练的意义,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2.2语言功能的训练
一旦发现失语,应早期开始语言康复训练。初期训练时,先教患者从喉部发音,再从简单音节开始训练发音,由音节、单字、词组、日常简单句子逐渐和循环往复的进行。训练原则是从简单到复杂,长期坚持,反复练习;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如听音乐、看电视、接听亲人的电话,增加与患者交谈的机会和时间,并说服患者要有耐心,切忌急躁。
2.3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
肢体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关节韧带不强直,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生理功能。在训练过程中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肢体功能训练的方法、技巧、注意问题等,使患者和家属了解肢体功能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从而使家属主动协助社区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预防肌肉萎缩和促进全身功能的恢复,每块肌肉、每个关节都要按摩和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被动做关节运动,幅度由小到大,视病情而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去大脑强直病人,足底用一块木板抵住下垂双足,以保持肢体功能位。对恢复期肌力差的患者,则进行应用性动作练习,如步行训练、肩、腕关节训练等。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不仅需要被动运动,更需要主动运动,患者也应加强肌肉锻炼,当患者肌力和肌张力有一定恢复时,就可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如进食、排泄、更衣等,训练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可以采用针灸推拿、理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收效会更佳。
2.4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鼓励患者定时做深呼吸运动,指导家属翻身、叩背、按摩骨突出处,及时清除口腔、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及褥疮发生。补充足够的水分,给以饮食指导,多食蔬菜、水果、多进粗纤维的食物,以预防便秘和腹胀的发生。对小便失禁患者,持续保留导尿,要定期做膀胱冲洗及更换导尿管,并训练膀胱的舒缩功能,避免发生挛缩性膀胱。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0)-05-0030-02
【摘 要】目的 本文对181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个性化康复训练影响进行研究。方法 在对该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等各方面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为其制订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在家中坚持进行了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训练。结果 通过6个月的训练,患者在各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结论 个性化康复训练对患者有简、便、验、良的良好效果,值得在社区和家庭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后遗症;功能恢复;个性化康复
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若能充分发挥残存功能的代偿作用,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肢替代疗法,同样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大的减轻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目前康复技术资源相对匮乏,社区和家庭康复具有资金投资少、服务覆盖广、康复效果好的特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患者181名,男性96例,女性85例。发病时间为2~13个月,年龄38~71岁,该组患者的诊断符合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相关标准[1]。伴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半脱位、足内翻、画圈样偏瘫步态、无意识障碍、无严重心肺及神经肌肉骨骼功能障碍,自愿配合测评,在康复活动中心进行初期训练。
1.2 方法 采取的是“中风康复指导”,指导对象为:患者、家属,主要依靠患者的主动运动,家属,则是协助、督促,或做少量被动运动。医生与治疗师组成的康复治疗小组对患者进行初期评估,通过评定了解患者的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讲解和对康复未来前景预测,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康复计划,坚定其康复信心,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并跟据初期评估选择适宜的活动,在训练过程中随时记录患者的进步情况并随时调整训练活动,逐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量及幅度由小到大。制定康复训练2个月后预期实现的目标,针对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依据“训练评估”表确定的训练项目。根据患者障碍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每2个月为1个疗程,主要是从培训家属、家庭制作简易训练器械、开展咨询等方面入手。如简易站立架、平衡板、踝关节矫正板,康复中心每2个月定期举办测评,检查总结成果,并进行个别询问调查、训练场所中康复中心与患者家庭紧密结合,力争使患者达到较大程度的康复,给患者打气加油,使其康复坚定信心。
训练方法,治疗手法:患肢采用主动与被动训练,综合选用运动疗法,动作由被动-辅助-主动,由粗大精细,由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反复强化,引导完成动作,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每天1次,每次40分钟,2个月为1个疗程。对家属进行培训后,运动治疗由家属进行,要求循序渐进,熟能生巧,每天1次,每次20分钟;作业治疗: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传授简单的日常生活知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针对患者自身特点,进行了干洗脸部训练、穿脱衣服、进食训练等。每天1次,每次40分钟, 2个月为1个疗程。训练手的精细动作,如:水果摆放、剪纸、写字、手工贺卡、捡豆等,以及其他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指导患者参与一些使人产生兴趣,能够生产出产品或学到具体的生活、职业技能的活动,同时进行作业治疗康复成果展示、评比,把康复活动融入到的趣味活动中,乐在其中;心理辅导:全面细致的解释病情,让患者家庭认识患者的运动障碍,给予患者的支持与鼓励,使患者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每周2次,2个月为1个疗程;对于康复方法、目的、原则、手法、技巧、家庭训练措施,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让家属在训练场地实际观察学习,积极参与,理解操作,并灵活应用。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循序渐进,避免训练的单调与乏味。
2 结 果
患者经过6个月的个性化康复训练,181例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自理动作、社会适应等项目均有显著提高,下肢姿势稳定性提高,肌耐力增强,可完成穿脱衣、洗脸、上下楼梯。经过心理辅导患者自信心增强,能主动的与他人交流,运动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2例患者因为种种原因中断康复治疗。
3 典型病例
患者高X,男,57岁,铁路职工,2009年5月11日突发脑中风,左侧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住院治疗30天回家康复治疗。训练前评估BARTHEL[2]指数31分,FUGL MEYER30分,BRUNNSTROMⅢ级[3],语言欠流利,左侧肩关节半脱位、画圈样偏瘫步态,患者有强烈的康复愿望。治疗方案:前2个月,针灸通经络,按摩肩关节矫正畸形,每天练习各组肌肉,站立,发音;中2个月,着重上下肢力量,协调性练习;后2个月,训练上下肢的精细动作。患者经过6个月的社区康复训练,BARTHEL指数上升为 80分,FUGL MEYER81分,BRUNNSTROM V级, 能主动的与他人交流,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正常。
4 讨 论
康复治疗应尽早介入。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治疗时间主要是在家里,个性化康复在患者康复训练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社区康复训练引进患者家庭是对服务机构的一种补充,更是让需求康复者享受家庭温暖、实现心理康复的一大举措。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过程,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了与其家庭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的运动训练计划,并有治疗师进行指正,尽可能改善生活自理[4]。当患者有能力满足自理需求时,医务人员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指导,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坚定康复治疗信心。社区和家庭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有简、便、验、良的良好效果,开展个性化康复工作可使绝大部分的患者重新步行和自理生活,能大大地减轻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3.
[2] 缪鸿石.康复医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35,1847-1848.
1 早期康复训练
1.1 康复训练时间 康复训练宜早期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所谓早期康复训练是指病人在患病后,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的48小时后即可进行,一般在发病后1周内。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的活动应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并要特别注意保持肢体生理功能位置和适宜的被动活动,尽可能在发病后1~7周开始训练,一直持续到病后14周。
1.2 早期康复训练的优势 早期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缩短药物治疗期限,节约费用,而且可以大大减少脑梗死的继发障碍。
2 如何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
2.1 肢体功能的康复锻炼 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主要是运动疗法,同时配合电刺激、针灸治疗,根据病程的不同时期进行。恢复期的肢体运动,先从翻身开始,再到坐、卧、站、立,即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利用剩余的功能进行自我锻炼,对病人建立自信心,早期的康复可起到积极作用。
2.2 康复物理疗法 温泉浴对脑血管病有很好的疗效。有文献报道在浴中身体失重约90%,有利肢体康复,同时温泉浴可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血压,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瘫痪肢体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我院近期收治的脑梗死病人均予温泉浴、气功、太极拳、微波、碘离子导入、电兴奋等理疗,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取得良好效果。
2.3 语言训练 首先从精神上给患者以关怀和支持,取得患者的配合,使患者放松,解除顾虑,做伸舌、缩舌、卷舌、鼓气、清喉、用舌舐硬腭等运动训练,同时以交流形式进行读字、会话、阅读,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并与智能训练同步进行,收效更好。
3 恢复期的疗养护理
适时的康复疗养对减少病残率至关重要,可减少中枢神经损伤后各种后遗症,存活率和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良好的疗养环境及采用使肢体康复的治疗措施,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被动―主动功能锻炼,以促进神经功能的及早恢复。
3.1 恢复期的心理护理
3.1.1 脑梗死患者常有失语、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患者心情焦虑、悲观或恐惧,护理人员要热情周到的护理,反复鼓励患者消除痛苦,解除焦虑情绪,培养对各种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辅导患者恢复残留功能的方法,同时耐心宣讲有关医学知识,使其了解自己的病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合理安排娱乐活动,使患者心情愉快,积极配合治疗。
3.1.2 疗养地要选择气候适宜、风景秀丽、有矿泉和水疗设备的地方。治疗环境和疗养室要安静整洁,舒适美观,空气清新,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2 恢复期肢体的康复护理 恢复期指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期。初始康复的训练,应缓和进行按摩与被动运动,原则上从近端到远端,从大关节到小节关,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强度以患肢肌肉酸胀或不适为度。
3.3 日常生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