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多数高等院校学生希望毕业后可以从事教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行业,因而高校应详细记录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并据此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此外,高校还应重新审核早已设置的专业课状况,查看这些课程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互匹配,学校应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现在,高校多数仍在沿用原有的课程设置,教师仅重视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教学表达形式和氛围,致使课堂教学死气沉沉。高校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会后悔自己选择了该专业,最终会排斥或者改学其他专业。
(二)教材内容欠缺有效性
教育学是一门开设较晚的学科,因其发展迅速,在近些年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相应的专业教材也频烦问世。但是随之也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教材内容差异不大,缺少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东西。其次,教育哲学、教育论等相关分支学科的内容重复性严重。
(三)功利性较重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因而多数大学生刚进校园还未接触教育学时,就开始担心自己毕业后是否能成为一名教师。如果以后不能做教师,那么,现在所学的相关教育学知识则是没用的,这种功利性学习心态将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多数学生在刚入学时就担心就业问题,如果他们不能控制好上述功利心态,会使自己处于茫然的状态,进而会降低学习热情和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教育学专业教师也有上述心态,仅仅将本职工作看作生存的手段,上述双重功利性负面心态必会影响课堂教学成果。
(四)教师整体素养偏低
1.专业素养贫乏
由于高校教师的学历已经逐步提高,很多高学历的研究生、博士人员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心理,过多地将个人发展和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缺少献身奉献和勤恳的精神,无法全心全意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这也严重阻碍了教育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多数教育学专业的年轻教师们在校学习期间很少有时间走进一线教学,他们真正进行教学实践的时间非常少,其将多数时间集中在探寻书本中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真谛,直接影响了自身教育理论的真实性和可实践性。
2.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高校教育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要求教育学专业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同时还应具有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美取向、道德素养等个人取向。课堂教师的人文素养会左右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人格特征,所以高校必须加大力气提高所有教师的人文素养,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等特点结合在一起,逐步提高教育教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一)提高时效性
高校应认真分析原有的教育学专业教学模式,不能够单纯依据本校、本土课程资源,应摸清教育学课堂教学体系,在各学科教学中提炼精华部分,重点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应精炼教育学专业课程,组织教师提前进行集体备课,共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和重点,以避免分支学科内容的重复,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关联性和系统性。另外,还需要强化实践性环节,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二)增强教材的有效性
高校应强化学科之间的沟通,避免相关学科教学内容的赘余,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模式,有效整合所有教学资源,通过精炼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任课教师应提前处理专业教材,在课前召集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借此整体把握教材内容,防止分支学科内容的重复、确定教学重点,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增强“接受教育”的价值观
现在,高等教育趋于普及化、大众化,人们应该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意义和特殊功能,逐步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多元化的生活需要。学生求职的基本门槛是高等教育,依靠高等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全民素质,从而促进我国的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高校应强化上述高等教育价值观,为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培养积极奋进、自立创新的人才。
(四)提升综合素质
高校教育学教师主要负责一线教学工作,这不仅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还能丰富他们自身的阅历,有利于提升整体素质,优化教育学专业课堂教学效率。教育学是高校培养教育型人才的基础性学科,这种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接受各项校外培训、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等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关键词:高等数学;微课选题;微课设计;素材制作;微课合成;试点改进
随着教学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开展,给高校数学教学改革提出了挑战,也为高校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等教学研究提供了机遇。本研究就微课教学及微课资源库建设,探讨提升信息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数字资源制作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网络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教学的方式。微课创始人胡铁生老师指出: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网络课程[1]。焦建利教授高度概括了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即视频长度短,主题小,设计、制作、讲解精良,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2]。按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呈现形式等均可划分微课类型[3],微课风格不拘一格,形式多样,极富生命力。针对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和高职高专学生的自身需求,制作能激发学生兴趣、形象直观的微课通常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课选题
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评审规则中关于选题价值中提到:选取教学环节中某一知识点、技能点、专题、实训活动作为选题。选题尽量“小而精”[4],鼓励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的作品。精挑细选有价值的内容,通常是重要的知识点、技能点或情感点,选取学科核心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热点,此种选题才有精耕细作的价值。对于团队合作项目,还应结合团队教师的个人优势,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选择对教学有利的内容作为选题。遵循选题时应选择能够由浅入深进行完整精彩表现的主题,高等数学微课选题主要涉及如下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5]。
(一)数学概念
高等数学中的核心概念有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分、积分等,这些数学概念在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函数思想、极限思想、微分思想、定积分思想、微元法思想等。一个数学概念思想方法可以制作一个微课,通过实例分析数形结合方法,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几何意义,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定理公式法则
高等数学中的定理公式法则众多,其严密的推理论证过程是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而高职院校限于课时安排基本要求只说明不证明。为了尽量克服知其源不知其所以源,可以把必要的直观图、条件结论、简化证明、易错点、易混淆点录制成微课视频,让学生预习观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实际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答疑解惑,推动翻转课堂的实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典型题
教师在讲解例题,巩固练习,答疑习题过程中,不应采用题海疲劳战。教师精选有代表性的典型题制作成微课,学生可反复利用视频素材揣摩解题过程,理解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避免课上难过、课下放过。教师归纳整理解题的方法,制作知识点小结式微课,如计算函数极限方法小结、计算导数与微分方法小结、计算不定积分与定积分方法小结,使学生解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运算求解能力。
(四)应用
教师将章节知识体系通过微课小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用于知识回顾、章节复习、思维拓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本质与联系,并能用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本专业问题,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二、微课设计
微课的整体设计包括:微课选题、教学设计、素材制作、微课合成[6],而本文微课设计是指教学设计,设计微课的教学内容与组织编排。教学设计反映的是微课制作的缘由(为什么)、意图(是什么)、策略(怎么办),主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选取和教学内容编排等方面[4-5]。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包括选题分析和学情分析,即备教材、备学生。教师要分析微课选题在课程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和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找出重难点和关键,建立课程知识体系。微课的使用对象是学生,所以微课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潜心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计算能力、动手能力,以设计出科学而实用的微课。结合以往学生经验和现任学生的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动机、课程认识、学习策略等个性特点,换位思考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定位
微课设计的教学目标要求定位明确,宜少而精,能有效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一是知识目标定位为基础、简单易学。比如通过案例分析(圆)教学,数形结合(图像)方法,承前(割线)启后(切线),由浅(斜率)入深(变化率),来提升学生学习知识(导数)的品质。二是能力目标定位为基本、轻松易做。通过图形动态演示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导数)的形成过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实践、计算、推理、抽象等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三是情感目标定位为朴素、通俗易懂。为学生设置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小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同时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维意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选取
首先,要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微课展现的是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其教学思路可概括为四个环节:开端发现问题、发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结局推广应用。各环节的知识内容及逻辑层次能区分难易度,使其可操作、易测量、有梯度。其次,能根据教学需求选取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应深入浅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全面发展。微课选题来源于教学环节中的知识节点、专题研讨、实验活动,具有知识性、重要性、实用性原则。教学方法适合用直观演示、问题驱动、任务驱动、引导发现、启发探究、协作互动等,创设再发现的学习情景,重构再融合的知识体系。最后,能根据教学需求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正确使用各种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摆脱传统教学教材的局限,选用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投影仪等教学电子设备,微课视频上传、存储、下载资源的共享平台可选用云课堂小程序或微信、QQ互动社交平台,实施现代信息化网络教学活动,提高线上线下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内容与组织设计
微课的短小精悍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考虑学生投入的精力与产出的效益,筛选好看、好记、好用的材料为知识技能情感点的载体,制作出有营养、好吸收的“自助餐”。教学方案设计围绕一个主题(麦克劳林公式),突出重难点(公式意义),注重有的放矢(以指数函数为例),教学目标明确(越逼越近),教学思路清晰(确定系数与估计误差),方法直截了当(任务驱动),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图像比较),深入浅出(多项式次数n从0开始增加),能理论联系实际(近似计算)。教学组织与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看问题的思路来组织教学,考虑各环节的主次及过渡的连贯性、逻辑性。需根据教学目标及设计意图,设计微课解说词,表达应清晰无歧义。语音语速设计要求发音标准,语速均匀,情感到位,视频中可使用轻音乐或不要音乐,以不干扰解说为原则。微课时长=解说词字数/语速,原则上控制在15分钟之内。课件文案设计应突出重点,注意留白,从学生的角度看画面应清晰、干净、美观。统筹编写教学方案设计word文档、镜头画面脚本、微课解说词等相关文本并保存,教学方案是微课制作质量的前提保障,有利于微课教学团队的沟通和协调。微课设计书面材料应全面规范,后期结合微课制作、教学总结与课后反馈,还需进行优化完善,这也是建设微课资源库的直接材料。
三、素材制作
数学教师微课制作有五种常用方法:一是手机录像,纸上书写作图,可用于解答类讲解式微课;二是电脑录屏,可用于教授知识点小结类PPT微课,使用较广,若配备手写板效果更佳;三是专业摄像,多设备多人协作,可用于活动类专题研讨情景微课;四是动画创作,可用于实验类数学概念导入微课;五是录屏摄像动画混合,这种方式投入大、效果好,可用于探究类数学中重难点问题解析,打造精品课。制作素材是微课视频合成所需的各种文件,也可借鉴网络资源,包括图片、文字、课件、动画、音频、视频等。可利用网络资源(Pickfree)搜集图文音视素材;使用作图软件desmos、geogebra、matlab绘制图形;讲解相关原理设计动画软件flash、videoscribe;制作课件可用办公软件office、Focusky;自行录制解说词或使用配音效果;课件自带或用EV软件录音录屏,各种素材质量需严格把关,为后期微课视频的合成编辑提供支撑材料。
四、微课合成
解题类、答疑类的微课若边解边说,音画同步,视频后期制作的步骤则较少,可适当添加字幕或音效提示。总体来说,微课多采取先音后画五步录制法:撰写解说词、制作课件PPT、录解说词音频、听音频同步录课件演示视频、音画合成与后期,故微课合成需要用到视频编辑软件剪映、Premiere等进行加工。将解说词、录音、配音、背景音等音频素材,课件、图片、字幕、动画等视频素材导入轨道,调整好次序位置,规划好时间节点,检查视频图像清晰度及稳定性,使构图合理、声音清楚、音画同步、衔接自然流畅。然后添加片头、片尾,剪辑合成MP4视频文件,还可使用格式工厂进行格式转换,使其符合上传大小格式要求。
五、试点改进
在实践教学中,形式主义或一知半解时有发生,教师需正确认识微课教学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喧宾夺主则过犹不及。教师应加强课堂板书讲授的作用,尽量通过课堂教学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对于具体重难点再安排微课,让学生利用微课和网络互动及时解决学习问题。根据实际需要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开展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听课评课研讨活动,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力求建设精品微课。师生应努力协作学习,形成一定的微课教学团队,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相长氛围,实干出真知的治学理念才能吸引学生想学、乐学。
六、结语
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紧随时代趋势,努力探索掌握微课设计和制作的技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课程教研支持、教学设计赛事为教师提供了项目研究和交流学习的平台,教师肩负着打造优质范例课和精品素材库的使命,其课程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还原中小学微课本质[N].中国教育报,2014-11-05(006).
[2]焦建利.微课与翻转课堂中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4):4-6.
[3]杨雯靖.基于微课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118-119.
[4]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平台.2015年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评审规则[EB/OL].
[5]李宝鑫.微课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设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10):129-130.
[关键字]文科 高等数学教育 时代特色研究
中图分类号: O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正为文科生开展高等数学教育,然而很多学生甚至老师认为高等数学教育对于文科生来说可有可无,没有意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更有很多学生和老师认识不清高等数学教育对于文科生的作用,因此以错误的方式学习或以不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下文将根据对当下社会需求的分析,研究文科高等数学教育的目标与方式方法,更正大众对文科高等数学教育的认识。
1.文科高等数学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及要求
1.1文科高等数学教育面临的时代特色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从前令众人羡慕不已的“大学生”身份早已不再属于凤毛麟角之人,当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面临着跟不上数量的岗位供应,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在这样一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综合素质越强的学生越有可能找到适合的岗位,岗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且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进步,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早已不再如从前那么多,更多需要的是管理类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不再仅仅是“专攻”,更应该是“全能”,即要求大学生最好是“T型”人才。随着这样的发展趋势,从前“文科生不用懂数学”的观念正被取缔淘汰。以文科生身份作为不懂数学的借口也无法使招聘者信服。岗位工作对员工的认真谨慎要求越来越高,而这种严谨的思维正能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得到提升。高等数学的学习能帮助文科生更好得成长为“T型”人才。
1.2文科高等数学教育的时代要求
文科高等数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华罗庚之类的数学家,所以不必过分追求深度与难度,也不必强行要求考试高分。对于本身就不擅长数学的文科生来说,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在基本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去培养成一种科学的数学思维,该数学思维即是严谨、投入、用心,这样的数学思维不仅能弥补文科生自身不足的理性认识,更能为其日后工作中的严谨与认真打下基石。由高等数学教学带来的理性思维与文科生本身的感性思维相辅相成才能刚好地塑造一个完整的社会人。
2.时代性特色教育的构建与发展策略
2.1编写适宜文科生的高度等数学教材
当下高等数学教材多却无特色,内容大多繁杂而重点不明,并且文科生所用教材与理科生相同,这是很不科学的。就文科生角度分析,文科生之所以选择文科,都是由于其数学方面思维不够优秀或是其厌恶数学,这样一来,文科生面对高等数学的时候本来就有畏难情绪。而当下教材不分文理,使得老师在对文科生进行教学时,很多内容都会省去或略讲,教学思维会很不连贯,也使得本身就对高等数学兴趣不大的文科生更加厌烦。所以应针对文科生这一人群设计出“内容短小精干”的教材,缩减教学内容,但用更多的图片配合文字将缩减后的内容描述地更清楚,并且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事例相结合,有助于激发文科生的兴趣与形象思维,更有利于文科生的学习与老师的教学。
2.2端正师生对高等数学教育的态度,激发学生兴趣
如前所述,文科生在面对高等数学时本身畏难情绪,有的学生不想学,有的学生没信心,有的学生是想学也学不好。再看进行文科生高等数学教育的老师,部分老师一听到是给文科生上课就逃避,因为这部分老师认为文科生上课效果不好,带有消极情绪地去上课,也觉得对于文科生来说,讲地好或讲得多没有用,所以教学也不够负责。这使得学生的消极情绪进一步恶化。教师与学生的消极情绪相互作用、恶性循环。所以,端正师生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在老师进行教学之前,应组织其进行一次思想交流会,使其意识到自己想法的落后,拿出为人师表的换位思考精神。并且培养老师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首先调动老师的激情,再让老师用其具有感染力的言语或是教学手段将讲台变成展现高等数学之美的舞台,让学生学得愉快。
2.3教学方法策略
①确立恰当的教学模式。文科生虽对文字敏感,但是用文字定义的高等数学概念不免枯燥晦涩,不利于文科生学习。不如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图像表现出来,生动有趣地同时加深文科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正好培养了文科生所欠缺的空间图像想象能力。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可以使老师教学轻松,也使学生来劲同时加深其印象。②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通常高等数学教学都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课堂互动较少,只可能出现在解题的过程中,且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太被动。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例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下次课由学生上讲台分组讲解展示。这样一来学生必须课前自学知识,并且涉及相关资料的查阅,加深学生自己的认识,在学生讲解之后,会有成就感涌上心头,更是起到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还可布置一道多解的题,令学生下去分组讨论,下次课分享成果,看看各自的解法有什么不同。可以使学生将各自的思考方式展示出来,相互学习。诸如此类,老师可以采用各种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课堂气氛。③分层教学。由于一个班的学生水平不可能完全相同,老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需要布置不同的作业。如此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更好地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帮助其学习。还可进行“一帮一”分组活动,让一个比较擅长的学生帮助一个不那么擅长的学生。④将理论教学与思维教学结合。不管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往往觉得实用性不大,不知不觉影响了对该学科的兴趣。其实不然,学一个学科,要掌握的不仅是该学科的知识,更是学习方法。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生进行解题之时,要传授给学生“为什么我要这样想”,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多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才是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3.总结
应对社会的要求与健全身心发展,高等数学的学习对于文科生是非常必要的。而思想决定高度,在进行学习或教学之前,老师与学生需要摆脱陈旧思维,需意识到高等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以激情碰撞激情才能产生火花。并且老师应注意选恰当的教学模式,结合多种教学形式,将科学的思维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少彧.浅谈文科高等数学教育[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05)
[2] 辛春元.文科高等数学教育现状及探究[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32)
[3] 张瑞海.高等数学教育现状与教学方法探究[J]. 科技信息. 2010(09)
为推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推进素质教育步伐的加快,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我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明确的实施导向。
模具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应用广泛,80%以上的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的零部件,90%以上的塑料制品、日用五金及耐用消费品都是采用模具生产。培养一大批适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目标之所在。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开办时间较早、招生规模较大、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尽管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已实施多年,但部分高职院校却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在课堂上传授课本的知识,学生课下多因忙于社团活动或兼职工作等事宜,无暇复习巩固课上所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为保证该课程的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翻转课堂的实施可以弥补“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传统教学的不足,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尝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二、翻转课堂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中,传统的理论传授依然是主要教学方式。此种教学模式能够使部分学生掌握到系统的课程内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课堂教学沿袭着以教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专业基础与接受程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把握好学生的层次特点,无法实施因材施教;学生没办法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能形成互动式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上,一方面是教师尽心尽力地讲解、演示,而另一方面学生却无心恋学,味如嚼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未能有机地融合成一体,难以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翻转课堂是指任课教师基于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和部分新知识融合,创建相关教学视频;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预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新的课程,实现其知识传递的过程;随后,学生应根据教学视频自主完成在线测试,进而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之后再带着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去课堂上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共享与讨论,实现其对新知识的完全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完成学习的过程。其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所体现出来的优势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传统教学是按照“先教后学”的模式来实施的。教师在课堂上先进行知识传递,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内化。由于课后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一旦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知识内化的效果,不利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长久下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翻转课堂作为“先学后教”的教学新模式,重构了学习的过程,将“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两个过程反转,使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有教师的全程陪同及参与,有利于促使“知识内化”达到最优化。
高职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足,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这些学生面前毫无吸引力。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将模具的结构类型、加工方法、装配工艺、动作原理等内容综合融入到微视频的制作当中,使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课本学习,生动直观的视频更能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再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借助模具动画、教学实物、模具配件进行讲解,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划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对实施教学,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经常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吞不下”的情况,这种“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致使很多学生缺乏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将精心准备及制作的教学视频提供给学生,视频内容简明扼要,消除了传统课堂需要45分钟的时间授课而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的弊端。学生在课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观看视频过程中,对于存在疑问的内容可选择重复观看、回放等方式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课堂知识传递的单向性弊端,改变了整齐划一的教学节奏,节省了知识传递的时间,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学生可通过完成视频中提供的练习或相关的设计任务来检验初步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教师则通过答疑完成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大大提高了课堂45分钟时间的利用率,提高了学生“知识内化”的效果。
3.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效果得以保证的关键条件之一。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教学往往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不匹配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的实施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创造了有利的平台,在这种颠覆了传统教学的新型模式之下,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已在课前观看视频之后碰到的问题在“师生”或“生生”之间展开交流与探讨,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不再单纯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更多的是转化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及合作者。这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面对困惑时敢于大胆向教师寻求鼓励与支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翻转课堂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实施的条件
(一)重塑师生课堂角色是基础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应转变观念,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思想的转变。学会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对话机会及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天性及优势得到自然的展现,让学生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掌握学生学习进度的差性和理解程度的差别化,把握好怎样为学生提供差别化的“一对一”辅导,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有效解决每位学生的疑难困惑,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应摆脱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主动实现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的转变,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高职生。由此可见,师生角色的重塑是翻转课堂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
(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前提
翻转课堂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教学模式,从目前来看,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使得他们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往往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要想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实践中成功应用翻转课堂,教师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翻转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才能结合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进而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创作出符合教学需要及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视频,这也是翻转课堂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关键
课前学生通过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了课堂“知识内化”的实施与结果。所以要求学生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软件应用的能力,才能通过计算机终端、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有效完成课前的自主学习及相关的练习,并发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其次,在观看视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即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及学习状态选择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安排学习的进度与步调,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在课前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理解视频中所涉及的内容,才能在下一阶段的课堂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在教师及同伴的帮助之下建构新的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能够使学生终生受益,也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四)开放专业课程学习资源是保障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注重工艺经验积累,其涉及的课程内容枯燥、模具结构复杂、机构动作抽象。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在上课之前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除了课程相关的微视频等教学资料之外,应该为学生开放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能近距离了解模具组成结构、机床加工原理、零件加工工艺等,加深对课程和专业的感性认识,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而在“知识内化”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针对自身的设计任务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训场所的实训设备进行相关操作或结构分析,与指导教师一起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完成一个结构合理、动作可靠、操作简便的设计方案。因此,对学生开放专业课程学习资源可以为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翻D课堂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实践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熟悉典型塑料模具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常用软件设计塑料模具结构,并绘制模具工程图。该课程实践性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理论知识枯燥单调,课程内容抽象难懂。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机会,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确定在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了实施教学模式改革,首先从教学目标入手,根据塑料模具的结构类型,将整门课程整合为9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要求完成一套典型结构模具的设计任务,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学会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塑料模具结构。本文将以其中的“塑料外壳注射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项目为例,介绍翻转课堂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组织与应用。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根据课程标准可知,“塑料外壳注射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项目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包括:①掌握塑料制品的结构工艺性;②会选用大水口模架及其他标准零部件;③会设计较复杂的阶梯分型面;④会设计组合式成型零件;⑤会设计潜浇口结构的浇注系统;⑥掌握斜导柱侧抽芯机构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会设计斜导柱侧抽芯机构;⑦掌握推出机构的结构类型,会设计推杆推出机构;⑧会设计常见结构的冷却系统;⑨掌握模具材料的性能要求,会选用模具材料;⑩会选用注塑机的技术参数。以上知识与技能涉及到制品的结构工艺性、模架类型及其他标准零部件、分型面类型、成型零件结构、浇口类型、抽芯机构类型、推出机构类型、冷却形式、模具材料性能、注塑机的技术参数等相关知识点。因此,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是整理涉及到的知识点,并将其内容设计到教学课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理论讲解:可以参考传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将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分成几个小部分,重点讲解与本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内容。
(2)动画演示:借助 FLASH 等制作软件,用动画的方式模拟演示模具的侧抽芯机构动作、推出机构动作等,让学生掌握模具的动作原理。
(3)视频示范:教师采用常用的设计软件,按一般工作流程把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进行示范,并用视频录制软件录制下来,并将其上传到网络供学生学习。
2.学生预习
学生在课前要阅读教材,了解学习任务并观看教学课件,通过“理论讲解――动画演示――视频展示”等三个环节,使自己先了解侧抽芯注塑模具的基本结构,然后理解模具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最后弄清楚侧抽芯注塑模具的设计流程与设计要点。在理论讲解部分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观看,对在之前其他教学项目出现过的部分可以直接略过,对陌生的部分则要认真学习。如果观看教学课件后觉得模具结构部分还不是很清楚,可以自己通过查找图书、网页等形式对不明白的地方作更进一步的细化研究,直到弄清楚为止。如果觉得动画演示的模具动作原理表现得不够直观,可以自己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是记录下具体的疑问等待课堂上解决,也可以到实训场所拆装教学模型或模具实物,还可以到生产现场观看模具生产过程,用这种方式实现课前预习效果最大化,初步实现课程内容的知识内化。
(二)课堂活动
1.教师活动
在“塑料外壳注射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项目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性格特点,将班级学生按照4人一组进行分组。同一小组的成员完成同一个设计任务,在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则对每组成员任务实施过程中集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课堂主导者的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协助学生解决项目完成过程中出现的结构工艺、软件操作、图纸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工作内容。
2.学生学习
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内开展方案讨论,初步拟定项目的设计方案和工作内容,并将课前预习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学习任务中,逐步完成项目的设计内容。在实施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组内成员或指导教师进行讨论,不断优化项目的设计方案。在完成设计项目后,组内成员或组与组之间进行成果评估和经验交流,扩充课堂学习内容。在这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完成整个设计任务,并与指导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弄清楚侧抽芯注塑模具的结构组成、动作原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掌握该类注塑模具的设计要点及其工程图表达方法,实现课程内容的知识传递,加深课程内容的知识内化。
(三)课后总结
课堂学习阶段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互评意见进行总结,并找出个别典型作品进行单独点评,分析作品结构方案的工艺性,使学生能更全面地掌握各种结构方案的特点,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并根据学生所完成作品的结构方案合理性、工程图纸的规范性以及课堂软件操作熟练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考核。另外再将通过成果交流总结整理的内容充实到教学课件,力求使教学课件包含的知识要点能更全面地涵盖该教学项目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高职教育;案例教学;研究
本文是2011年度上海市高等教育委员会课题,编号:ZCGJ78—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来高职教育一直因循陈旧模式,没有多少实质上的变化。但对高职教育而言,教学的对实用性和互动性要求相对较高。
一、案例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教育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实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高职院校一般不设置理论性较强、实际应用难度较大且需要系统化培养的法律专业。但是,在当前法治社会,高职院校的实用型人才也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一些高职院校除法律基础课外,根据专业需要还有选择地设置了一门或几门法律专业课程。例如: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出版与传播系六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包括广告法规、出版法规以及会展法规等。所以,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法律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学实际,根据法律课程的特点,探讨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学水平。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 langclell 1826—1906)首创的。他编著的《合同法案例》是世界上第一本案例教学法的教科书。20世纪20年代,哈佛商学院开始运用案例教学法。目前,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仅已遍及美国,也早已波及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所谓案例教学法(国外称为个案研究,即case study),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比起传统理论教学来,案例教学更加契合高职高专学生专业法律学习的要求!它大幅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案例教学的特殊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主动探索并举,学生将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采用案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
案例教学课要着重体现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鼓励满言堂,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切忌老师“一言堂”。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必须注重案例的精挑细选、案例的灵活运用和案例使用手段的创新。
(一)案例教学前提条件
案例教学课要着重体现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切忌老师“一言堂”;案例选取要具有典型性、专业性、疑难性、综合性,实现案例精品化,能诱发学生多元思考,循循善诱,发表创新观点,切忌案例选取过于简单化;案例教学实行课堂“自由言”学生敢说多言,无拘无束,答案本身就在于学生言之有理,切忌案例讨论实行答案标准化、统一化;案例教学的精髓在于增强学生案例讨论的表现欲望,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这要求案例课班级必须细小化,班级人数越小,讨论效果相对会越好,切忌案例课实行大班合班制等等。如笔者曾经带过两个班的案例教学,一个是120人的大班,一个是50人的小班,实践教学中,大班的反应速度,互动程度,学生参与度远远不如小班。
(二) 有目的地选择适当的案例
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恰当材料。诠释或验证法律原理,能够使学生通过演绎推理锻炼法律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深入掌握相关法律原理的概念、特征、适用条件。同时要遵循针对性原则。高职学生没有相关法律基础,案件的法律关系过于复杂或者法律理论较抽象,就不适合他们。诠释原理型的案件,应该案情简单,训练型的案件应该有一定的难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空间。三要遵循典型性原则。要选择热点、焦点案件以及接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的案件。案例选择的角度要注重多样化。选择案例教学使用的案例的过程是经过教学者的有目的的选择和过滤,经历了一个总结、概括和抽象的过程,是对一定法律实践的总结和抽象。案例来源可以是高院公报案例、《今日说法》等法制节目的经典案例、新闻焦点案例、校园发生的生活案例,也可以是小说、电影、相声、小品等文艺作品中的体现法律关系的案例。比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可以用来阐述虚假广告带来的危害和后果;《天下无贼》的电影片段可以用来分析植入广告的运营手法和社会影响力等等。
一、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概况
体育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项教学俱乐部,既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限制,又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以此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并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俱乐部组织有益的活动,丰富与完善俱乐部式的课堂常规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特征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提高体育能力,以教学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在于它能够较好地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于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能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是当今高校一种较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
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作用
有关研究人员经过研究统计与分析表明,体育俱乐部模式具有如下作用:
(一)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俱;
(二)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发展;
(三)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身锻炼能力的提高。
三、民办高等院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主要形式
在大学建创俱乐部可以有效的遏制高年级学生因锻炼不足而使得体质下降这种情况的发生,也为他们选择所喜好的项目创造了条件。鉴于民办大学经费、办学条件等限制,俱乐部式教学应具有如下形式:
(一)短时间内俱乐部的门类不会较全。我们要确信建立的俱乐部是有条件的,但却又受到某些因素的限制,因此,只能是边兴办边发展。这也符合民办高校发展的规律。
(二)俱乐部的管理与国外大学的俱乐部在形式上既相似又迥然。如英、法等大学的俱乐部在学府里是主要的一种健身和竞技的表现形式,而在管理上则基本是较松散型的,学生锻炼完全自愿。而我们则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在民办高等院校体育课是各类学校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对于俱乐部的管理应该是既松散又紧密型的。应采取“自助餐+套餐”,“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的管理模式。
(三)在建制上应首先考虑参加人数多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并予以优先发展,因此,就决定了在近阶段,课外活动仍然要作为俱乐部制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
(四)以吸收高年级学生入部为主,兼收低生年级学生参加。
四、民办高等院校建立体育俱乐部主要途径
(一)成立俱乐部教学与管理团队
建立以体育教师为基础的俱乐部管理团队,充分发挥学长制的作用,让水平相对较高的同学做助理教练,解决教师不足问题。
(二)建立健全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管理体系,对学生的加入、考核、管理等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制度。
(三)经费来源
作为民办高等院校来说,成立体育俱乐部,经费困难是第一难题。如何解决经费来源也是民办院校能否成立体育俱乐部的重要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发挥民办院校办学优势,成立以市场为中心的运营机构。聘请职业经理人,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创造收入,改善物质条件。
2.争取和公司或企业联营,取得赞助。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获得与实际工作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应该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和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大都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操作、教师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是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及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很少或从不自己主动思考解决方案,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更好!
当然,要想成功的将此方法应用在数控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必须要对课程改革有坚定的信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做好角色的转换,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否则,教学效果也是得不到保障的。
1 构建《数控技术与编程》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1 翻转课堂
目前,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根据老师提前提供给学生的教学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对于简单易懂的部分,在课堂上,老师不再讲解或简单带过,使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与同学或老师之间的交流与解决疑难问题上。老师在课堂上协助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因此,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老师仅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组织课堂活动即可。其他的都靠学生自主完成。当然,这实际上对老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更高的,老师不再是简单的机械的讲解书本上的内容,而是站在更高的立足点来把握每一堂课。
1.2 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
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就是微课。组成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也包括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馈,教师点评等辅的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关系共同组织了一个主题式的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具备较短的教学时间、较少的教学内容、较突出的主题、方便的“情景化”资源、创作的趣味性、传播的多样性、较强的针对性、及时的反馈等特点。能够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1.3 如何构建《数控技术与编程》课程的教学模式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在有限的四年时间里更好的武装自己,以求毕业后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信息的共享,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它学习到很多想学习的东西,因此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老师的讲解就不那么重要了。
教师可以在课前就将本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告诉给学生,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先学些什么,怎么去学;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观察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特别在实践操作方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本节内容讲解结束后,对于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要在本节课的最后阶段进行点评,使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并适当做一些延伸,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布置好需要学生课后回去学习的新内容,安排好小组任务。
2 教学设计
基于前面所构建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自我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变开始,已经和多个企业形成了联合办学,其中应以与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的合作最为密切。因此,本论文以这个校企合作实验班的数控课程为例进行展开,该班级共有学生31名,结合我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共将学生分为11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兼顾各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以确保课堂能正常有序的进行。
2.1 讲课之前
正式上课前,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指定相应的项目,并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所有的教学项目都是本校老师和企业老师共同协商后确定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接近企业的用人标准。在设定每一小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时,为学生提供与本节教学目标相关的微视频1~2个,每个微视频十分钟左右,只讲解1个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己观看视频,并进行相应的实训操作。
2.2 讲课时
(1)学生根据老师的项目要求,完成零件的加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小组内的每名同学都应该根据课前观看的视频,完成整个零件的数控加工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尽量兼顾每一个小组的每一名同学,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他们的操作水平,对操作不熟练的同学,要求下一次上课前必须根据相应的仿真加工软件进行练习,直到能熟练操作为止。
(2)交流、探索。加工完成之后,学生之间可以先进行交流和探索,相互展示加工出的产品。分析在加工过程中刀具、机床、参数设定等工艺过程对零件加工精度的影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当然,教师也不是无事可做,教师应该重点解决学生无法弄懂或理解的不够透彻的知识点,并进行相应的指导,时间允许时可以给学生扩展一些新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评价、反馈。
首先,学生针对自己加工出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在加工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怎么确保产品的加工精度;如何控制加工时间等。然后,各小组间进行互评,互相指出对方的优缺点,从中汲取加工经验。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去伪存真,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2.3 讲完之后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很多是需要学生课后进行准备和学习的,因此学生不会在没有课的时候觉得无事可做,会在做好老师布置的任务当中,体会到更多的学习乐趣。课后,学生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以及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完成相应的学习报告,并预习老师布置的下一节课要研究的新项目。对于动手能力不强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多查看相关的视频资料,特别是与加工相关的视频,也可以应用相应的软件进行仿真加工,以达到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3 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模式,数控课程的教学过程非常适合于这种模式。当然,也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充足的准备,这样才能发挥出该课堂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否则,课堂就不会成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以在专业教育中不断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随着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之中。文章从工科专业强实践性的专业特点出发,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几种典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发展模式,以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高等教育;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01-02
从20世纪60年代起,大学生创业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之一,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从而也催生了创业型经济的诞生。1997年,清华大学发起“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现阶段,高等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大学生人格发展以及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针对高等学校教育而言,主要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导。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调动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意识。要实现创新创业这种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求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变被动“填充式”学习为未来的主动“饥渴式”汲取。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校教育应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及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将学校教育真正做到教学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创新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必须能充分认识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效地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思维能力,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和锻炼其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工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发展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个别精英教育,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前提,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人才教育模式。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学教育主要培养具备雄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业性人才。根据专业的特点,工科类专业学生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必须掌握宽广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锻炼适应岗位要求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工程能力,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工科类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工科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应结合工科的专业特点,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1.科学研究推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科学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是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高校工科类专业是理论与实际的相互促进式发展,科学研究在工科专业的发展及教育中起到显著的推动力作用。科学研究一方面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需要有较强的社会意识,只有基于社会实践的研究才能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在实际中发挥科研研究成果的作用,为社会所用。工科专业学生最终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基础,要有基于理论的实践和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丰厚的理论知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创新与开拓精神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发展中,必须将科学研究与人才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在学校阶段参与到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知识的力量,运用知识武装头脑,了解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促进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推动创新的力量的发展。
2.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授的对象。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了工科教育教学的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教师与学生必须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模式,教师及时将社会的动态传授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建立基于课堂理论的实践发展模式,提出基于理论的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和观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这些思维和观点向实际转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基于教师的课程内容,可以将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和重组,如采用翻转课堂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充分了解授课内容,带着问题听课,并相应展开小组活动与讨论,另外可以安排一些角色游戏,或者是模拟课堂等,在这些教授模式中,学生作为主要负责人充分参与,老师作为指导者给予必要的行为引领和干预,让学生的角色积极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积极组织,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
3.基于产学研校企结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体,但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校教育更高地与社会相融合。脱离实际的教育谈不上创新教育,创新要求与社会及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及生产相结合一体化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社会阅历,提升思考的空间,更多的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教师的研究动力;同时教师可以在科研中获得激励,把科研成果带入到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社会感知,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在产学研的结合中,学生可以有效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锻炼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为创新创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模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创新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是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必要环节,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基本了解本学科的主要方向,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了相关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这些基本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基于问题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在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及项目中,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的项目中加以运用和深化,一方面巩固了课堂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在理论基础上提出并丰富项目的研究思想,进行后续的开发、设计和运行,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要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必须将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充分结合,既要保障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又要进行充分的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必须基于课堂,即一定的专业基础展开,以理论武装头脑,以实践丰富能力。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加强专业人才的实践培养,锻和培养学生主动索取知识、具有自主创新和创业精神的能力和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始终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原则开放、选择自主、思维灵活、形式多样的模式原则,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多种推动模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思维能力,切实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创业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论文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了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以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些实际困境为例,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寻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保证和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以下为精英化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世纪末,我国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渡过程中,其质量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以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结合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征,对现状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对于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讲: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群体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数学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经历模块化的高层教育后,进入系统专业化的精英教育。在现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生学习从最初的“师徒”式学习到现在的“从游”式学习,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本文通过对师范类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探索和寻求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多所大中专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硕士生管理工作者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高等院校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现状。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6份。问卷涉及导师对硕士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管理工作者对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看法、学生对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数学学习的信念,以及学习后对未来的态度,等等。
一、调查现状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整理和汇总,综合考虑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现状有以下特点。
1.教育理念过于传统。
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已经全面展开,但似乎并未深入到硕士研究生教育里,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也不需要一味抓成绩、抓教学,但是在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仍然缺乏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理念还是比较传统的。
2.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化。
对于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每天除了上课,就是研读文献,可以说,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还是很单一的,不注重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化。
3.研究生学习过于被动。
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很多,不管是基础数学还是学科教学(数学),都是数学自身的特点,学习时需要自己主动,耐心钻研,冷静思考。然而,当前的大多数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仍是上课听讲记笔记,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养成主动读文献、听学术讲座的习惯,学习过于被动。
二、研究反思
1.硕士生导师的教育教学模式需多元化发展。
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不能仅仅为了去中小学当老师,而应该多元化发展。这里所说的多元化发展不是针对一个学生而言的,而是针对一个学院群而言的。如何才能做到多元化发展?这就需要硕士生导师的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
2.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化和专业化高度融合。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过于单一。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我们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尝试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化。
3.引导研究生认清学习目标,主动学习。
数学学科的任一专业学习起来难度都很大,学生刚刚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得认清学习目标,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从一开始就制定完整的规划,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努力向目标奋进。
参考文献:
[1]张泽洪.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师精英教育理论与探索[J].时代教育,2012(11).
[2]张玲,李化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文史博览(理论),2012(06).
[3]巩隽.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