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范文

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1篇: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随着资源开采的日渐深入,资源紧缺将导致城市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为了避免资源型城市经济受到资源限制、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快速转型、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必须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口增加现状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改革,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特点及其理论内涵的分析

循环经济使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将传统单线经济模式以资源、产品、才生资源的循环方式保持经济的循环发展。通过循环经济方式环境资源、环境问题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缓解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循环经济还能够通过城市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减少资源型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

1.加快城市经济基础调研——城市经济科学发展的基础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在现代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过程中应加快对城市经济基础情况的调研。通过对城市经济现状的调研、城市生态环境以及投资环境的掌握,为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城市居住人口情况、城市流动人口情况进行掌握。了解城市地域特点以及城市资源型经济、传统经济发展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的经济模式优化调整以及经济模式改革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

2.强化循环经济重要性,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应强化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识。针对循环经济模式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城市经济的优化与调整。以循环经济模式的运用提高城市环境资源的配置、以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同时以循环经济模式特点以及结构优势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循环经济模式的运用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针对我国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需求,现代城市经济优化与经济结构调整中,应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改善传统经济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使城市新兴工业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循环经济模式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现代城市经济结构优化与改革中必须提高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认识。通过强化循环经济重要性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及相关工作的开展。

3.加大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理念宣传,为循环经济模式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结构优化、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建立时应针对其对全市人民利益相关性加强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经济理念的宣传。针对人们对循环经济缺乏认识的现状以多种宣传渠道进行循环经济模式的宣传。通过各企业经营者、社会各界人士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为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中不必要的麻烦。以循环经济的绿色环保理念引导大众消费、引导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方向。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入手促进城市经济环境的改善,为城市招商引资工作奠定良好的投资环境。

4.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中政府职能发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引导职能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把握方向。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政策鼓励以及城市资源的协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通过对低污染、高循环企业的政策扶持、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整改及限制引导城市经济发展活动中主流方向。同时以政府作为媒介,鼓励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循环经济活动中各组成部分的有机运行,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目标。

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与运转,现代城市经济发展中应针对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需求进行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城市工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淘汰资源浪费、高污染工艺设备及企业,限制能耗、水资源、高污染产业发展。以新型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等清洁产业为重点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产业机构进行优化与调整,以此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居住环境的改善。

三、注重非耗能产业资源的开发,促进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

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城市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机构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活动中应注重非能耗产业资源的开发,以非能耗产业资源开发促进城市经济的科学发展。例如:对城市周边湿地资源进行整合,以城市周边休闲游为目的进行湿地保护与建设。通过城市周边湿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实现湿地保护与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另外,还应对城市的地域优势进行探讨,以旅游资源开发等类似的低能耗、无污染的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北方城市发掘自身气候特点,以林区夏季气温较低等特点吸引南方游客避暑。南方中小城市则通过古建筑保护、地域文化保护与发掘等建立地方特色旅游线路。通过类似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快速建立。

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政府机构应通过政策引导、产业优化等方式加快城市循环经济的建立,以此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2篇: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 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的增强和持续的发展,城市规划问题是当先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城市发展的策略有很多,其中重要的决策就是“国家推进城镇化条件已经日益成熟,要合理的实施城镇化战略”。在全新实施策略的引导下,已经逐渐建设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小康城镇。在大城市的发展带动下,发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和建设相结合,加强城市整体发展的合理化和完整化。

一、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随着农村人口的迁入,城市的各项基础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因人口增多带来的需求。政府针对这一问题也采取了措施,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改善Y金流向。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逐渐淘汰落后的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有限的空间渐渐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人的需求。在这种前提下,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将是人民面临的又一考验。城市空间结构的最大利用化是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有限的空间内发展出无尽的公共资源是首要任务,优化现有的城市产业机构,来推动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的根本意义就是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相结合,在规划建设中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作用,全满建设城市产业机构,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二)在规划下缓解城区压力

随着人口的增多,城区压力也随之增大。城市规划在保证新开发城区具有一切城市必要的城市需求下,来提高整体城市经济发展,同时也快速的促进城市的发展能力,是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大得到快速的突破。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城市规划起着重要作用。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国家的面貌取决于所有城市的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前提下,城市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展开。城市间竞争对比的条件就是城市环境的面貌、整体城市形象和生态基础的建设。在市场经济的作用前提下,想要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就要使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在行政手段的使用过程中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利益多元化对城市化建设起到了平衡作用,适应市场的城市规划建设体系给城市发展建设带来巨大的效益。在效益前提下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划管理制度提供了便利。

二、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重心转向公共资源配置和发放

人口的增加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压力作用下,合理的安排资源和分配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土地资源短缺的前提下,做好合理的土地资源分尤为关键。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对城市规划起到关键作用,调查当地人民的贫困状况,给贫困的人提供帮助,在整体发展水平平衡的前提下共同达成城市规划的目标。其次,还可以扩大城市的规模效益,在投资建设中,弄清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对各方面利益关系进行优化和调整,统一的情况下共同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完整统一的方式促进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城市规划策略的实施对城市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民生建设表现的极为重要。城市规划的核心就是统筹兼顾,加强城市发展,和增强民生建设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城市发展不单单是指城市内的发展,整体村镇的全面建设也包括在内,村镇与城市的共同发展才能凸显城市规划的意义。城市规划还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构建动态城市,实施评估调整体系。在城市规划不同的阶段进行完整的评估,找出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在评估指标系统的监督下,解决漏洞引发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观点实施的过程中,城市属于不稳定改善建筑的状态,这时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评估起到了动态调节的作用。在调节作用下,城市规划得到更好的实施。其次,城市规划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让群众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三)统筹兼顾,实现整体计划

在城市规划中,本着以“科学发展观”为中心的规划指导理念,在城市各个建设环节得以突破。在对土地和空间资源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进行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慢慢稳定经济的增长,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也可以构建有特色的经济产业链条,在实施建设经济产业链条过程中,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要合理的结合。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在建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行政手段来制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规定,争取建设一个和谐的经济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中逐渐扩大产业结构的模式,大力开发以旅游为特色的的国际旅游业,使其逐渐走上更专业的道路,为人们带来自己的特色与特点。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城市发展的全面性。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的发展道路,坚持以群众为根本出发点,想民众所想,办民众所需,在群众满意的前提下进行发展和建设。其次还要构建完整的建设体系,针对各个方面各个时期进行评估检测,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改正。城市规划建设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在国际中的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从城市规划抓起,只有城市规划体现城市发展观,才能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体现的方面广泛,甚至和城市每个节发展细节都息息相关,只有加强城市规划,才能更好的完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国平.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1998,(03).

第3篇: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范文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各国,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城市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人口膨胀、失业增加、贫富悬殊、交通拥挤、住宅紧张、地价昂贵和环境恶化等等。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为了探索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的方法,开始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于是产生了城市经济学。

20世纪初,德国学者开始研究城市问题,社会学家韦伯1909年发表了《区位原论》的第一部分“论工业区位”。接着美国也展开了城市研究,1924年美国费特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市场区域的经济规律》一文,论述了城市区位。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城市经济问题已成为区域经济学中相对独立而又十分重要的内容。研究范围涉及到城市房地产市场、级差地租、土地价格、土地合理利用、企业布局、空间距离与运输成本等等。

到了20世纪60年代,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国家成立了专业学术团体,大学开设城市经济学系,创办了专业刊物,出版专业书籍。1965年,美国汤普森的《城市经济学导言》公开出版。70年代以来,有关城市经济的教科书、专著和文集大量出版,广泛开展了学术交流,使城市经济学成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新的经济学科。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理论界、地理学界开始重视城市经济问题的研究,一方面探讨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一方面研究城市经济存在的大量现实问题。其目的是在科学地总结中国和世界城市经济的基础上,阐明城市经济中的生产关系和城乡经济关系,揭示城市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有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由于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必然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因此,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产生的城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面存在重大差别。西方的城市经济学以研究城市内的各种市场,以及力图解决现代大城市中存在的各类社会问题作为对象。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经济学着重研究城市经济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发挥城市的作用;城市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缩小城乡差别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过程等。

第4篇: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范文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9.1%,在未来20年内还将有3亿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化倾向非常明显。因此,探究体育和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功能。

一、体育和我国城市发展目前状况分析

探究体育和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体育”的基本内涵。一般地,国际公认的“体育”概念其内涵可分为“大众体育”和“运动竞技”两大部分。我国的竞技体育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城镇居民的体育发展却令人堪忧,发展极不平衡。我国的大城市主要是直辖市、省会,是高校、企业集团集中之地,是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于这些方面的需要,大城市均修建了很多体育场馆,这是中小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同样,作为社区的体育健身中心,由于经济因素,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经济不发达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新消费”,水平还相当低,人均体育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仅为0.5元,而日本为20元人民币。尽管1985年到1997年全国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工资支出的8.1%提高到10.7%,提高了2.6%,但从静态分析,增长幅度还不快,而且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体育消费需求缓慢。城镇居民人均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从我国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看,数量和利用率很低。有数据表明,我国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建设要求。同时缺少体育辅导员,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健身要求。造成我国城市体育目前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摘要:(1)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中认为体育仅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是国家投资的必然行为,这种惯性思维阻碍着体育在城市经济中的正常发展。(2)人们参加的是简单的活动,所以居民在体育用品消费方面较少。(3)体育公共设施缺乏,加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较低,造成我国体育场地服务供给和居民需要之间的矛盾。(4)政府机关官员缺乏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功能的熟悉。

二、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和影响

许多国家发展体育的经验证实摘要:在一个国家经济能力许可范围内,发展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功能,同那些需要大量资金和高科技的其他经济部门相比,通过发展体育来发展经济,具有较大优势。

1.发展体育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

在和平年代,体育赛事是城市塑造形象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它不仅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活力,丰富城市经济结构,而且还能加快城市化步伐,对城市进行扩容。众所周知摘要: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原是广州市的荒郊,由于成功举办了全运会,如今成了广州市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发展体育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1)发展体育最明显的经济功能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而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能增加当地财政收入。(2)发展城市体育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特征,能推动城市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出版、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3)体育能体现增加体质、提高素质、形成技能——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从而达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体育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体育产品技术含量上讲,体育产品的生产一般为劳动密集型生产,如体育服装、鞋类、球类的制作以及体育旅游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次,体育还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人员的增加。同时,为广大妇女和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这对缓解当今日益突出的城市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无疑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体育的发展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事实已证实摘要:当今无论是世界性的,还是洲际性的比赛,以及国家和省级的大型运动会或单项比赛,都将加快该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体育有利于扩大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体育运动是国内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城市间合作和交流的“纽带”。城市体育的发展,既可以吸引外来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还可以使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质量过硬的产品,通过体育媒体的宣传而进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诚然,体育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功能,但给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1)大型赛事的体育场馆大多是为竞技体育而建造的,项目设置专业性强,功能单一,除承担部分练习和比赛任务之外,多数处于闲置状态。所以,我们的设计和规划必须突出体育馆的公益性,非凡注重大型体育设施的后续效应。(2)举办大型赛事,需修建大量场馆及道路、停车场、旅馆、餐馆等基础设施,势必减少耕地面积,加重城市污染,减缓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在赛事中应树立环保理念所谓“绿色体育”概念。(3)商业运作要适度。

三、体育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体育应和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协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一个城市的资源分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而作为城市经济组成部分的体育,它的发展也自然受以上因素的影响。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城市体育应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的城市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

体育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应注重的新问题。体育的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功能,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新问题应必须引起足够的注重。

1.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体育项目

每个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猜测市场对体育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摸清开发哪些项目,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来源,体育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以及四周一定距离内有无竞争(同类体育)项目点等等。要以较小的投资和较短的周期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先开发那些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居住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的地方,便于人们前往进行体育消费。同时,还应注重体育的超前发展战略探究和制订正确可行的长远发展计划,切不可盲目地开发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场馆的建设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花。

2.注重和体育相关配套的建设

体育的发展,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为了更好地使人们从事体育锻炼、休闲和观赏,就需要取得交通运输、服务接待、社会治安、餐饮、检疫等部门的有机配合,形成一个以体育为中心的服务网络,让前来锻炼、休闲、观赏的人们心情愉快,实现健康发展、服务大众的要求。

第5篇: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交通 拥堵 社会经济 影响

一、贵阳市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拥堵现状

贵阳市土地总面803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40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第五次人口普查后可知全市常住人口为4324561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71844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606112人,增长16.3%,年平均递增1.52%截至2010年底,全市机动车数量达到61.6万辆,较2000年增长了7.7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3%。其中,私人小汽车33万辆,占机动车总量的53.6%。我市老城核心区现有的路网资源已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目前,老城核心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的路网机动车容量约10万辆,老城区出行需求则高达30万辆,远超过核心区路网容量。全市道路主次干道长度为668.6公里,中心区道路长度为472公里,其中主干道长64公里、次干道长173公里,支路长235公里。道路面积率为14.63%,人均道路占有面积为5.03平方米。截至2010年底,南明、云岩两城区小客车保有量为15.3万辆,并且每天的小客车保有量增长超过300辆,这明显已经远远超过贵阳市核心区路网容量。

(二)原因分析

1、GDP上涨,机动车保有量增加

2012年四个季度,贵阳市共实现生产总值1802.85亿元,同比增长22%。人均GDP约60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581美元、1410美元,同比增长16%、18%。由此可见,贵阳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使贵阳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使得人均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导致贵阳市交通严重不堪重负。

2、贵阳市道路规划不合理

城区道路规划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路建设,因为贵阳市的东西走向的重要公路有六条,而南北走向的重要公路只有四条,所以造成南北走向的公路堵塞较为严重,其中最严重的是在一些公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比如处于市中心的紫林庵和喷水池。二是红绿灯设置不合理,“红灯太长、绿灯太短”这几乎是所有贵阳市民所抱怨的。部分红绿灯时间设置的不合理不仅造成了车辆在某些路段的严重滞留而且还迫使大量行人乱穿马路,进一步到导致了城市交通的混乱。三是环岛阻碍,在贵阳市城区修建了很多的“环岛”,当车辆行使到该路段时必须按照要求绕过环岛才能继续通行,这无形中就将大量的车辆聚集于此,造成堵塞。

3、行人或驾驶员缺乏交通规则意识

行人缺乏规则意识就会横穿马路,破坏正常的行车秩序甚至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驾驶员缺乏意识通常表现为不遵守交通规则:占道行驶、随意停车、闯红灯等,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要进行交通管制,交通堵塞就顺理成章的发生,若事故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使得整个交通系统瘫痪。

4、有限的城市规模

由于贵州省属于喀斯特地貌,贵阳市的道路也都大多受到山地和高地的限制,使得本来面积就不大的城市在道路面积方面更加受限。道路行驶面积有限可是机动车数量却在每天递增,导致交通容载量早就超出了临界值,城区交通不堪重负。

5、停车场设施规划不健全

停车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区交通发展和交通组织的主要问题之一,它严重阻碍了城市交通的运行。第一,占用道路停车的比例较高,停放的车辆大量占用了慢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第二,全市有限的停车位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特别是商业区的停车位被各行业的企业所私有;第三,泊车位分布不均衡,规划布局不科学,缺少停车诱导系统,因信息的不透明而导致忙闲不均,在路上瞎晃,给交通带来压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贵阳市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人均GDP的增长,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日渐增加使得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上升(见图一);另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各行各业生产规模的扩张,这无形中就产生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一需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者,这无疑导致了贵阳市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出行量的增加(见图二)。以上这两个不同方向的反馈都导致了贵阳市城市交通的拥堵,加之受地形影响,现状市区路网总量不足,结构不完善,使得城市内部交通压力巨大。而这种压力的剧增也会不约而同的作用于本市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

二、城市交通拥堵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

(一)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载体。而一个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离不开相应基础设施的支持,城市基础设施能力是城市经济发展最为基础的物质保障,而城市交通便是其中之一。1819年巴黎市街上首先出现了为城市公众租乘服务的公共马车,从此产生了城市公共交通,开创了城市交通的新纪元。在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交通运输通常被视为一个从属行业,它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其他行业的发展和需要的,在那个时期,交通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往往被人所忽视。这一现象就发生在西方国家以火车为标志的19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但是,如果当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交通状况严重落后于它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的作用,该地区经济就犹如带上了“紧箍咒”。而当社会经济发展到更高的阶段的时候,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供求的变化就会对城市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必然会使得城市交通突破原有的运行方式和流量,从而推动城市交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交通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要想富,先修路,不管是任何领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都始于交通建设与发展。只有交通发展了、发达了,经济才能真正地得到发展;其次,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和最重要的流动载体,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实现有机联系和沟通的基础和纽带,交通运输业不仅自身创造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促进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三,良好的城市交通系统,直接拉近了各城市间的距离,有利于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培育和完善,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第四,当前不论是从国际上来看,还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城市交通状况进行比较,很容易看出,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其交通设施也相对发达、便利和快捷,这也从实践证明了城市交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和上述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之间不是单纯的从属关系,当然也不是完全的相互独立。二者的发展有直接的内在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所以我们既要合理的规划城市交通来发展经济事业,更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的关注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升级。

(二)城市交通拥堵对经济的直接影响

1、车辆制造业

交通拥堵对于车辆制造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于经济的发展,是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对于机动车的需求都会大幅增加,但由于道路有限,城市管理者在这种现状下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来限制机动车的数量,比如通过限号和摇号,这两种方法目前在贵阳市同时施行。周一至周五采取针对不同尾号的限号;在新车入户之前必须申请网上摇号,摇号成功后才能上牌。这一系列的限制措施无疑动摇了许多人的购车想法,买车了人少了,自然会对车辆制造业带来灾难,使得他们的盈利能力下降,造成该产业的失业人口增多。

2、交通建设企业

交通拥堵对于交通建设企业的影响体现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增加交通的供给,即增加城市交通的容量。这对于交通建设部门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道路的新建、扩宽、修复和轨道交通的新建会使交通设施建设企业新增大量的项目,并且这些项目通常具备建设投资资金高、建设周期长的特点。有利于提高交通设施建设企业的营业收入,从而提高其盈利水平。同时,这些项目的实施也有利于增加该地区的GDP值。而这个影响通常是一个负反馈(见图三):

3、物流行业

交通拥堵对于物流行业的影响体现在:城市交通是物流运输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门对门”服务的重要一站,而其中交通费用是决定物流行业成本大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若发生城市交通拥堵就会造成物流企业所承运的货物的在途时间的增加以及企业货物所进行库存时间的增加,而这些时间的增加会转化为运输费用和存货成本,费用和成本的增加必然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另外城市交通拥堵还会导致企业成本结构的变动,因为由于交通拥堵的发生会产生额外的劳动力成本、加班费、工资以及其他的管理费用。这最终也将会影响企业整体资金的运用和布局,造成企业资金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利用。

4、客运(旅游业)行业

交通拥堵对于客运行业的影响体现在:城市交通拥堵将会导致大量的企业车辆滞留在城市道路上,从而使得企业实际可以调配并且使用的车辆减少,进而影响该企业的发车频率和发车次数,而企业发车班次的减少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收入,导致企业的收益下降。同时,滞留在道路上的车辆额外消耗的时间和资源又造成了单次车辆运营成本的上涨。收益下降、成本上升,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是企业利润降低,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外旅游业也是如此,旅行时间的节约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马克思认为:一切经济都是时间经济,一切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所以无论对于客运还是旅游业来说缩短城市居民的出行时间,无疑是经济效率高的一种体现。

5、人才的引进

交通拥堵对于该地区人才引进的影响体现在:城市交通拥堵会造成该地区生产的低效率,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关键,社会的发展在某些程度上需要引进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而交通的拥堵会造成人们出行成本的增加,换句话说就是机会成本的增加,所以这就使该城市的吸引力下降,城市人口迁入率减少,同时迁出率增加,形成城市人口的负增长,降低城市活性。这不仅会导致给地区的企业很难引入人才还会导致高端人才的流出,使得贵阳市的知识竞争力下降。

6、投资环境

交通拥堵对于该地区投资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城市交通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前导因素。由于城市交通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和交易的效率,所以是每一个有意向到贵阳市进行投资的投资者的重要考察因素。众所周知,近几年贵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外来投资的推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大多数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向的时候大多倾向那些交通网络发达、具有区域辐射能力的大中型城市以及一些有一定运输条件的资源型城市。这一事实,强有力的说明了一个地区城市交通的发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经济发展空间的大小。

第6篇: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范文

体育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突出。体育的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过程如此,全运会、世界杯、奥运会等重大国内和国际赛事表现得非常具体,同时,体育商品的生产过程和提供方式也带来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从目前来看,体育与城市发展的高度相关可以从热衷申办运动会略见一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大城市对申办高规格、大规模运动会的热情和积极性呈持续上升的状态,越来越多的城市激烈竞争举办运动会的权利。其原因是运动会对东道主城市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对于招商引资,开展多种多样的商业活动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二、体育与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研究体育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体育”的基本内涵。一般地,国际公认的“体育”概念其内涵可分为“大众体育”和“运动竞技”两大部分[3]。我国的竞技体育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城镇居民的体育发展却令人堪忧,发展极不平衡。

我国的大城市主要是直辖市、省会,是高校、企业集团集中之地,是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于这些方面的需要,大城市均修建了很多体育场馆,这是中小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同样,作为社区的体育健身中心,由于经济因素,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经济不发达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1]。

我国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新消费”,水平还相当低,人均体育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仅为0.5元,而日本为20元人民币[3]。尽管1985年到1997年全国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工资支出的8.1%提高到10.7%,提高了2.6%,但从静态分析,增长幅度还不快,而且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体育消费需求缓慢[6]。以家庭体育健身器材拥有量为例,1997年每百户家庭体育健身器材拥有量,全国平均为1.62件,上海市2.15件,广州市5.72件,武汉市5.39件,合肥市1.04件,兰州市为0.85件[1]。而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的拥有量分别是全国水平的30%、43%、120%。可见,全国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居民每百户的拥有体育健身器材量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值。

居民健身意识不强。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的健身意识会不断增强,但目前居民健身意识令人堪忧。以河南居民为例:根据2006年的摸底调查,只有28.5%的成年居民每周参加1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河南城市社区活动点,虽然由2000年的2343个增加到2006年6月的3320个,增长了41.7%,但调查发现,对体育锻炼无兴趣的男性和女性仍占大多数。

城镇居民人均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从我国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看,数量和利用率很低。有数据表明,我国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建设要求。在城市的体育场馆中,只有44.1%对社会全部开放,21.3%部分开放,34.6%的体育场馆尚未开放。全国公共体育场馆目前基本全部开放,但公共体育场馆仅占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2.3%。从居民活动区域看,目前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只须2.77个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人数一般为31—100人,而且主要由锻炼者自发组成[2],同时缺少体育辅导员,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健身要求。

造成我国城市体育目前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1.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中认为体育仅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是国家投资的必然行为,这种惯性思维阻碍着体育在城市经济中的正常发展。2.人们参加的是简单的活动,所以居民在体育用品消费方面较少。3.体育公共设施缺乏,加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较低,造成我国体育场地服务供给与居民需要之间的矛盾。4.政府机关官员缺乏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作用的认识。

三、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许多国家发展体育的经验证明:在一个国家经济能力许可范围内,发展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那些需要大量资金和高科技的其他经济部门相比,通过发展体育来发展经济,具有较大优势。

发展体育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和平年代,体育赛事是城市塑造形象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它不仅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活力,丰富城市经济结构,而且还能加快城市化步伐,对城市进行扩容。众所周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原是广州市的荒郊,由于成功举办了全运会,如今成了广州市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发展体育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其一,发展体育最明显的经济作用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而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能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其二,发展城市体育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特点,能推动城市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出版、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其三,体育能体现增加体质、提高素质、形成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从而达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体育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体育产品技术含量上讲,体育产品的生产一般为劳动密集型生产,如体育服装、鞋类、球类的制作以及体育旅游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次,体育还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人员的增加。同时,为广大妇女和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这对缓解当今日益突出的城市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无疑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体育的发展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事实已证明:当今无论是世界性的,还是洲际性的比赛,以及国家和省级的大型运动会或单项比赛,都将加快该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体育场馆、道路交通、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城市绿化等等,这不仅能大大提升该城市的品味,而且还能改善该城市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发展体育有利于扩大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体育运动是国内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城市间合作与交流的“纽带”。城市体育的发展,既可以吸引外来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还可以使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质量过硬的产品,通过体育媒体的宣传而进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

诚然,体育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给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一,大型赛事的体育场馆大多是为竞技体育而建造的,项目设置专业性强,功能单一,除承担部分训练和比赛任务之外,多数处于闲置状态。所以,我们的设计和规划必须突出体育馆的公益性,特别注意大型体育设施的后续效应。其二,举办大型赛事,需修建大量场馆及道路、停车场、旅馆、餐馆等基础设施,势必减少耕地面积,加重城市污染,减缓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在赛事中应树立环保理念所谓“绿色体育”概念。其三,商业运作要适度

四、体育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体育应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协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一个城市的资源分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而作为城市经济组成部分的体育,它的发展也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

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城市体育应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的城市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

体育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体育的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应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其一,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体育项目。每个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预测市场对体育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摸清开发哪些项目,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来源,体育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以及周围一定距离内有无竞争(同类体育)项目点等等。要以较小的投资和较短的周期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先开发那些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居住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的地方,便于人们前往进行体育消费。同时,还应注意体育的超前发展战略研究和制订正确可行的长远发展计划,切不可盲目地开发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场馆的建设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花。

其二,注意与体育相关配套的建设。体育的发展,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为了更好地使人们从事体育锻炼、休闲与观赏,就需要取得交通运输、服务接待、社会治安、餐饮、检疫等部门的有机配合,形成一个以体育为中心的服务网络,让前来锻炼、休闲、观赏的人们心情舒畅,实现健康发展、服务大众的要求。

其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体育产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其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兴衰。体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应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做到服务周到,态度良好,以优质服务待客。为此,要做好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制订和完善各种责任制,推行体育服务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使消费者有安全感和舒适感。

参考文献:

[1]韩丹.对我国“体育产业”与“产业化”10年的反思和评价[J].体育与科学,2003,1:3.

[2]方新普等.体育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1:39.

[3]李志伟等.试论现代奥运会的社会功能及人文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8-9.

第7篇: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经济发展;用水结构;信息熵;灰关联;耦合度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7)04-0186-07

Abstract:[JP+3]Based on the water consumption data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ata of Xi′an City during 2005-201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ter consumption structure was analyzed using information entropy and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in terms of the time seri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information entropy of Xi′an water structure was growing;the advantage of a single water-consumption type was weakening;and the system balance was improving.The water consumption structure was becoming more reasonable.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ter structure of Xi′an were all above 0.45,suggestin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The coupling degrees between urban economy and water structure were between 0.6 and 1,indicating a relatively close interactive coupling betwee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ter consumption structure.We suggest taking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control and ensure the balance between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in Xi′an,and the key to doing so is to create and promote water-saving technologies.

Key words: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water consumption structure;information entropy;grey correlation;coupling degree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水资源利用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水资源利用结构产生影响[1]。水资源短缺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主要水危机,其中水贫困指数可以作为定量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间相对缺水程度的重要指标,而我国水贫困与经济贫困属于中度以上耦合的省市占全国省市总数的90.3%,且二者耦合程度随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呈由东南部地区至西北地区逐渐减弱的趋势[2]。陕西省2012年水资源公报中数据显示,2012年陕西省水资源总量为390.5亿m3,年末总人口为3 753万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 041 m3,约占国内人均水平的50%。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 000 m3是国际公认的重度缺水警戒线[3],由此可以看出,陕西省近乎于重度缺水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用水总量的增长又加剧了陕西省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水资源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现有国内外研究针对区域用水结构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多集中在水资源利用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及其演变相互影响规律方面[4-7]。

行政区域内的水资源问题的研究方向不够完善,如对陕西省水资源的研究主要包括水资源价值量核算[8]、水资源承载力研究[9]、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10]、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11]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12]等,但从时间序列上对城市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结构系统演变之间的关系分析还相对较少。本研究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5年-2014年西安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与用水结构指标的相关数据,利用信息熵、灰色关联法以及系统关联的耦合度模型,分析了城市经济发展和用水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优化西安市水资源配置,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供理论依据。

2 西安市城市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结构

2.1 城市经济发展

据已有资料统计显示,2005年西安市年末总人口为741.73万人,城市化率为63.3%,2014年西安市年末总人口815.29万人,城市化率为72.6%,城市化率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约9.3个百分点,年末总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05%,呈直线上升趋势(图1)。

西安市2005年-2014年城市经济发展与用水结构的耦合度分布在0.5~0.8之间,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与用水结构有非常紧密的交互耦合,子系统间处于磨合阶段。

4 结语

在对西安市城市经济发展及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选取相关指标,利用灰关联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用水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如下。

(1)水资源利用与城市经济发展整体上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结构变化的推动作用较大,产业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优化城市用水结构。西安市第一、二产业的萎缩带来了工农业用水的绝对降低,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长使得生活用水逐年递增。

(2)产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对城市用水结构的变化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进一步压缩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绝对规模,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以及工业万元GDP用水量,节水技术的创新与使用将是降低水资源消耗的主要推动力。

(3)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呈现高度耦合关系,耦合阶段处于磨合期。城市发展给水资源利用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使得城市更具有能力进行环保投资。应把节水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20],加大节水投入,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同时,通过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制定合理的水价等措施来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降低水资源消耗,有效缓解西安市水资源利用的供需矛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Bao C,Fang C.Water resources constraint force on urbanization in water deficient regions:A case study of the Hexi Corridor,arid area of NW China[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3):508-517.

[2] 王雪妮,孙才志,邹玮.中国水贫困与经济贫困空间耦合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 (12):180-192.(WANG Xue-ni,SUN Cai-zhi,ZOU Wei.Coupling 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water poverty and economic poverty in China[J].China Soft Science,2011 (12):180-192.(in Chinese))

[3] 利平,夏军,胡志芳.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2):116-120.(ZHANG Li-ping,XIA Jun,HU Zhi-fang.Situation and problem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 security in China[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9,18(2):116-120.(in Chinese))

[4] 朱洪利,潘丽君,李巍,等.十年来云贵两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5):1-5.(ZHU Hong-li,PAN Li-jun,LI Wei,et al.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u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unnan and Guizhou provinces during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great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1(5):1-5.(in Chinese))

[5] 成琨,付强,陈曦,等.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5):141-145.(CHENG Kun,FU Qiang,CHEN Xi,et al.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based on input-output model[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1(5):141-145.(in Chinese))

[6] 张兵兵,沈满洪.工业用水与工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9-14.(ZHANG Bing-bing,SHEN Man-hong.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water usage and the industri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al change[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5,25(2):9-14.(in Chinese))

[7] 吴丽,田俊峰.区域产业结构与用水协调的优化模型及评价[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9(4):51-54.(WU Li,TIAN Jun-feng.Opitimal model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s well as its evalution[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1,9(4):51-54.(in Chinese))

[8] 高鑫,解建仓,汪妮,等.基于物元分析与替代市场法的水资源价值量核算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5):224-230.(GAO Xin,XIE Jian-cang,WANG Ni,et al.Accounting the value of water resources based on the matter-element and alternative market method[J].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2,40(5):224-230.(in Chinese))

[9] 王o,周庆华.西安段秦岭北麓旅游水资源承载力[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5(6):996-1000.(WANG Jing,ZHOU Qing-hua.North Qinling Mountains Xi′an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area[J].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5,45(6):996-1000.(in Chinese))

[10] 严伏朝,解建仓,秦涛,等.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1,27(3):285-289.(YAN Fu-chao,XIE Jian-cang,QIN Tao,et al.Risk evaluation of water shortage based on information diffusion theory[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1,27(3):285-289.(in Chinese))

[11] 张欣莹,刘建林,李晓辉,等.西安市供用水现状及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24(6):38-42.(ZHANG Xin-ying,LIU Jian-lin,LI Xiao-hui,et al.Analysis of water use status and supply-demand balance of water resources in Xi′an[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gineering,2013,24(6):38-42.(in Chinese))

[12] 史兴民,温文娟.基于水资源的陕西生态安全基尼系数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 (4):233-236.(SHI Xing-min,WEN Wen-juan.Gini coefficient of ecological security of Shaanxi based on water resources[J].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2010 (4):233-236.(in Chinese))

[13] 刘燕,胡安焱,邓亚芝.基于信息熵的用水系统结构演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6):141-144.(LIU Yan,HU An-yan,DENG Ya-zhi.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water resource structure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J].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6,34(6):141-144.(in Chinese))

[14] 沈永跃.河南省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技术经济,2009,28(7):105-108.(SHEN Yong-yue.Grey relational grade analysi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Henan province[J].Technology Economics,2009,28(7):105-108.(in Chinese))

[15] 孙爱军,董增川,张小艳.中国城市经济与用水技术效率耦合协调度研究[J].资源科学,2008,30(3):446-453.(SUN Ai-jun,DONG Zeng-chuan ZHANG Xiao-yan.Coupling degree between urban economy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water use in China[J].Resources Science,2008,30(3):446-453.(in Chinese))

[16] 李英俊,赵安周,卫海燕,等.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8):125-129.(LI Ying-jun,ZHAO An-zhou,WEI Hai-yan,et al.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Xi′ an city[J].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2012,24(8):125-129.(in Chinese))

[17] 张静,秦公伟.西安市用水结构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水资源保护,2012,28(4):87-90.(ZHANG Jing,QIN Gong-wei.Driving forces of change of water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Xi′an city[J].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2012,28(4):87-90.(in Chinese))

[18] 孙才志,王言鑫.辽宁省用水效率动态变化的 Malmquist 指数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 (14):108-110.(SUN Cai-zhi,WANG Yan-xin.Water use efficiency in Liaoning province of Malmquist index analysis[J].Statistics and Decision,2008 (14):108-110.(in Chinese))

第8篇: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范文

论文关键词: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集聚 城市经济扩散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经济已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城市经济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也在向前推进,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城市与城市经济

1.城市的缘起。城市是人口、资金、产业等的聚集区。一般认为,城市的缘起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农业生产剩余,即城市以外的人口必须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他们自己和城市居民;城市生产的发展,城市居民必须生产相应的劳务或产品以和城市之外的居民换取所需生活资料;运输体系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以外区域的产品交换必须依赖有效的运输体系。城市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经济发展的平衡,城乡之间的分野就此开始。纵观城市发展的历程,运输体系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技术体系及运输体系使城市密度增加,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2.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中心考察稀缺资源配置状况的学科。城市经济学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犯罪和公共政策、住宅和公共政策、地方政府支出与税收(阿瑟·奥莎利文,2007),而我国学者的归纳略显不同,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结构、城市住宅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物流、城市的环境与污染、城市政府(周伟林等,2004)。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经济已成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二、城市经济理论

1.区位理论。中心地带理论认为城市体系包括N类不同的产出品、N类不同的市场区域和N种不同的城市中心,级别高的产品在对应的级别高的市场区域被出售,每一城市体系都有以一个主要城市为中心的中型城市或小型城市群(克里斯泰勒,1933);最小费用工业区位理论认为,经营者一般在所有费用支出总额最小的空间进行布局,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导致集聚的为集聚因子,导致扩散的则为扩散因子(韦伯,1909);市场空间竞争理论认为,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想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这样的市场空间的位置和大小受到消费者的行为和其他企业的区位决策行为的影响(霍特林,1929),而生产者占有的市场空间大小将对其获得的利润产生影响(帕兰德,1935);利润最大化区位是收入和费用之差最大点,区位均衡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对个别经济而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整体经济而言,是独立经济单位数最大化;前者是内部努力经营的结果,后者是外部竞争的结果(勒斯,1995)。由于存在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产业区位布局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信息的增加,产业布局逐渐接近最佳区位(普赖德,1967)。出于对市场空间、经营利润、产业竞争以及经营成本的考虑,各种产业都有向城市集中布局的趋势。

2.聚集经济理论。早在1926年,黑格就充分讨论了集聚经济对城市形成的影响,在黑格的启发下,许多经济学家对城市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集聚经济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本地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前者指单一产业集中程度的外部经济,后者是反映城市规模的外部经济(胡佛,1990),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群(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波特,1998)。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在内部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综合作用下,企业趋向于将全部生产活动集中在接近大城市的地方,企业的区位选择又会影响市场的分布,并吸引上下游企业的集中(藤田昌久等,1999;克鲁格曼,2000;藤田昌久和蒂斯,2004),有学者对城市产业集聚的原因归纳为投入共享、知识溢出、劳动力市场共享、本地市场效应、消费、寻租等(罗森塔尔等,2003)。城市因经济要素集聚而产生、壮大,城市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提升了其市场潜力,从而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阶段论认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相同的发展阶段,即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胡佛和费希尔,1949),而与此相对应的划分是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1991)。我国学者的概括是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陈栋生,1993),阶段论描述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城市经济崛起与繁荣。

3.增长极理论。增长理论中的平衡增长理论认为,为了使经济从低水平的均衡转向更好的均衡,可以在经济中的许多部门同时进行协作性投资(罗森斯坦—罗丹,1943),但这对资本极度稀缺的发展中国家是难以承受的。因此,有意识地培育增长极,利用增长极的推动效应和产业之间的连锁效应带动全局的发展,但需要以创新为前提(佩鲁,1988)。循环累积因果论指出,社会经济的变动是由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经济发展不是单纯的产出增长,而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但首先需要产生一个初始变化,如城市经济发展,而后产生次级强化,最后产生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初始变化,呈现出一种循环累积的演化过程(缪尔达尔,1991)。

这些理论为我们了解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市场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随着城市的急速发展,城市病日益显现,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的理论不足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健康城市理念、紧凑城市理论、精明增长理论、理性增长理论相继出现,引导城市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优化各种要素配置,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清洁、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城市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研究逐渐展开,至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城市问题的需要(陈柳钦,2008)。随着农村改革的启动,农村经济活力逐渐得到释放,改革重心随之转移到城市来,城市经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改革等问题,对城市的研究日渐加深,主要体现出版的学术专著增多,研究内容日益扩展,研究手段更为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增强。

四、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

关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一直存在两种路径的争论,即以政府为核心的行政主导和以企业为核心的市场主导,这与所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路径的争论是一致的。

1.行政化集聚与扩散。我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政府层级之间的权力与责任是逐级授予的,权力大小与地方政府的行政级别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行政权力的大小将涉及制度垄断程度和所覆盖的范围,城市作为地方政府发号施令的中心,自然形成以大管小的城市行政级别体系,造成城市建设资源沿行政层级向大城市集中,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弗农·亨德森等,2007)。这种现象在改革开放前以典型的计划经济形式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国家取代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中心,由于建设资金的不足,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抽取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等资源,并且附以户籍等计划手段加以固化,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色。政府集体意志对资源的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三线建设”时期产业布局的“山、散、洞”特征就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集聚规律截然相反,这一仅有的扩散效应带有非常明显的行政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首先启动,城市改革继之,实行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但前期侧重计划手段,采用价格“双轨制”对经济增量部分进行资源配置,这种双轨制逐渐过渡到单轨制,继续先前的剪刀差和农村税费等形式推动农村资源向城市的集聚,这一过程持续到上世纪末期。21世纪始,城市经济的集聚与扩散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基本上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单轨制,城市从农村抽离资源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于产权的未定,政府通过垄断的资源抽取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对农村资源有选择性的抽取,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独占权使得城市“土地财政”现象非常明显,城市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但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经营城市现象,有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城市化进程行政干预的导向逐步从限制转为积极推进,中国的城市化也因此取得了高速发展的显著绩效,但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城市化泡沫以及较高的社会总成本(徐琴,2004)。同时,21世纪开始实行的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政策与上述抽离现象同时并存,两种相对的力量博弈结果如何是可以想象的,如果在资源等关键领域没有重大突破,城市经济行政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强化。

2.市场化集聚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为先导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力量,城市经济向乡村扩散,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繁荣就是明证,随着改革进程的向前推进,市场力量逐渐强大,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区位条件占优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政府强力规划引导只是顺乎时势之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规划使城市集聚作用增强,这种人为推动使城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张魁伟,2004)。为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必须革除市场化进程中的各种制度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只有加快市场化进程才能发挥城市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

第9篇: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财政税收政策

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还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城市经济增长也是决定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政府部门要引起重视,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支持,必须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影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

1.制度因素会转变城市经济的增长方式

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国家经济制度密切相关,受到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影响。而在社会主义的民主环境下,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命令,进行经济安排,不但会影响城市经济的增长,同时还会给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较大影响。

2.经济因素影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因素是造成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的一大因素。首先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增长方式,都是在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水平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在不同时期内,社会生产各要素的表现特征也不同,尤其是市场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但因为当前我国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为粗放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本、文化与技术的发展,因而城市经济的增长方式需要实现进一步的转型。

3.人口因素对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

我国不仅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然而社会民众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而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高素质的文化人员推动。因此,劳动就业人员普遍偏低的业务技能和文化素质,会给我国社会民众就业造成不利影响,导致社会就业矛盾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科技因素影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一直处在不断提升的状态中,但从整体上看,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城市经济在增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高能耗、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工厂企业,从而影响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财政税收政策之间的关联

城市经济的增长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这种转变需要在复杂性较强的配合系统下实现,也是城市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调整的一个历史性过程。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的政策决策,对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影响财政税收效果

粗放型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会导致城市资源在有限的条件下,难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另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形式,只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忽视了城市资源的消耗,久而久之会导致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致使消费构架和产业发展失去协调性,从而影响财政税收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财政税收的目标出现偏差,并使财政税收的综合指标变为单一的进步目标。因为太过注重经济上涨的速度,而使财政税收变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直接途径。强调单一化的财政扩展,制定干涉企业经营单位的财政税收政策,将企业的生产盈利变为财政税收的一部分。经济构架失去平衡,影响了财政税收政策的落实。一直以来,政府的行政制约能力较强,市场的各类生产要素无法得到发展,很多资源的必备生产因素价格也被压制。在这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大量企业因为受到经济利润刺激,不断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导致企业内部的经济调节机制受到破坏,从而影响了企业正常有序发展,同时又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策略的制定

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是财政税收调整的必然规则。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政府为了使城市保持平稳的发展状态,不仅制定了相关的财政税收对策,同时还对国家的城市财政税收策略系统做了相应调整。这种财政税收策略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的财政协调力度得到了强化,从而对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国民经济侧重点的协调途径,对其进行调整,相应条件下,也使财政税收的目标发生了变化。财政税收属于市场机制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完善经济基础性体制的层面上,财政税收起到了监督和保障的效果。当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会受到行政策略方面的限制,同时还受到了财政税收策略的制约,为了保证城市经济模式顺利转型,就要实现财政税收系统的平衡,处理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和财政税收手段之间的关系。

三、适合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

粗放型的城市经济模式是导致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转变城市经济增长的方式,就要坚持以集约型的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为途径。同时,采用科学系统的财政税收政策对城市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本质性问题进行扭转,为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有利的经济运行条件。

1.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

面对目前各种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要想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就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政策在城市经济发展与扩大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扩大城市投资范围,保证城市经济稳定发展。一些城市的外需发展状况并不理想,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部门可以选择扩大财政赤字,发行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国债;或者采用增加预算投资,加大在建设项目上的投资,从而确保资金顺利到位。另外,政府要将财政投资的重点放在城市环境改造、居民日常生活和企业产业技术革新上,并加大投资力度,以保证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国家还要对高新技术产业引起重视,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财政资金投入,以加快高新服务产业的发展进程。尤其要增大对现代服务产业的财政投资,因为现代服务产业属于人才密集型产业,因此政府部门还要关注现代服务行业的人才培养,从财政税收方面对其进行相应的支持,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建立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2.对财政投资政策进行优化

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之一,要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一方面,国家不仅要加强对科学技术产业的财政投资力度,同时还要增加对城市科技企业的投资力度,更要强化城市企业科技体制的创新,支持城市科技龙头企业走产学研路线,为城市产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联合创造相关的有利条件,鼓励企业发展科研技术。另一方面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努力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城市企业的科技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不断完善财政税收政策

国家应改进财政税收的优惠政策,对地方的一些重点企业进行大力扶持,以提高城市产业经营水平。同时对实行产业经营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并将民营企业纳入到财政税收政策中。另外,国家财政还要对企业产品加工进行支持,尤其在产品深加工方面更要进行财政政策方面的支持。在完善财政税收政策的过程中,要重视各优惠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避免因为各税收政策的差异,引发不良影响。在增值税方面还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比如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实施零税率政策,调整流转税额等;在产品加工方面引进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采取减税政策,鼓励企业发展产品加工,以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时期,而城市的经济方式转变,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制定的财政税收政策。因此,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转变,不仅要优化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同时还要对我国的税收制度进行完善,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学军.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探究[J].现代商业,2016(18):80-8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