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发展的利和弊范文

科技发展的利和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发展的利和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发展的利和弊

第1篇:科技发展的利和弊范文

六年的小学生活就快接近尾声了。在这六年中,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又感受过多少次阳光灿烂。但是,最令我难忘的事,是那一次辩论会----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首先,同学们分为了正反两方。正方赞成利大,反方赞成弊大。毫无疑问,正方同学的阵容十分强大,而我们反方却只有可怜的十几个人。身为反方辩手的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战胜正方的诸位“语林高手”们。

正方辩友首先向我方发起了“进攻”:“科技发展的好处不必我多费唇舌,待会儿对方辩友一定洋洋洒洒。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先进的东西都离不开科技发展:比如我们现在用的手机、电话等通讯工具,不都是靠科技吗?如果科技暂停发展,也许现在,你还得用飞鸽传书来与亲朋好友联系呢!“

听了这话,我方辩友立刻不高兴了,连连指出科技的弊处:“人类对科技高度信任而产生的主观依赖更使科技的坏处能够任意施威,一触即发,这种趋势直接导致了科技具有毁灭人类的力量,当人类为科技高奏凯歌的同时,请不要忘记,科技也同样可以给邪恶的心灵以魔鬼般的力量。”

“……”对方辩友听了我们这一席话,立刻鸦雀无声,可是,不一会儿,就冒出来一位“救急”的“英雄”。“我反对对方辩友的观点:既然科技发展弊大,那么为什么人类要不断发展科技呢?再说,现在的机器与交通工具等,都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这些,那么人类该多么落后!另外,在医学上,科技也起到了救死扶伤的作用,难道这不证明科技发展的利大吗?”

第2篇:科技发展的利和弊范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与日俱增。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长率达48%。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这些废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只是科技发展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一部分而已。

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但是仅仅只是为了能够踏上强国之路的荣誉,而不顾科技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话,那么这个强国就只是一个只会装表面功夫的国家。就是因为有科学发展这么先进,那水源会遭到污染和紧缺的情况;就是因为有科学,才会使气温变异,使气温不断上升,使南北极的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情形;就是因为有科学,树木不能安然无恙的生活,使全国年造纸就有1000万立方米的树木消失;就是因为有科学,才会使沙尘暴、洪水这些遭难变得普遍寻常。问,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毋庸置疑,当然是弊大!作何解释?不用解释!现在的环境实在是太差了,就是因为有了科技的发展,才会使得现在的环境如此让人难堪,这不都是科技的发展?如果是利大于弊的话,那现在气温上升,南北极冰山融化,森林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水源被污染,很多人因为没有水喝而临近死忘边缘,那科学发展有什么用呢?科学发展造成了这么多的危害,科学发展就只会给环境受污染,那么,这样的科学发展又有什么意义那?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个家园,我们只有一个“母亲”!我们的母亲无私的呵护着我们,而我们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管母亲的死活,这是可耻的!别以为我们糟蹋了这个星球,我们还会有别的星球可以生存。科学家们已经证实了,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我们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很多事情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工业有害废气和粉尘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一周内近60人死亡,市民中心脏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死亡率也大大增高。

第3篇:科技发展的利和弊范文

正方:利大 反方:弊大

正方(不慌不忙的说):我觉得科技发展利大,现在有了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让我们出行方便多了。

反方(急忙反驳):是,汽车是方便,但你们知道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有多大吗?现在的空气都被污染了,不就是这些交通工具的危害吗?

正方(胸有成竹):现在有电车,既方便又环保,可以解决污染的问题。人们还因为有了电话、手机,人们的通讯也十分方便,不用那么麻烦去写信了,这就是车技带来的好处。

反方(摇了摇头):我正觉得手机对人非常不好,现在,“手机党”越来越多,许多小孩子因为玩手机成绩下降;有的人过马路玩手机而出交通事故的人不在少数;现在的年轻人光顾着玩手机,与亲人的交流越来越少······我觉得手机的坏处是大于好处的。

第4篇:科技发展的利和弊范文

一说起上网,大概有许多人都知道这个名词,网络的出现是社会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上网已成为一个21世纪流行趋势。在中国的13亿人里,网民就已经达到了1.1亿人。随着上网的人数与日俱增。中学生上网的也越来越多,上网的利与弊也渐渐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中学生到底该不该上网呢?

就本人观点而言中学生应该上网,但应适可而止。说到上网,上网不仅可以聊天、交友、查资料、玩游戏......,还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可以开阔视野,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可以毫无顾忌地与网友聊天,倾吐心事,减轻课业负担,缓解压力;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觉得很有成就感;还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现在自己动手做主页已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

无论何事好处与坏处只有一线之隔,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上网亦是如此。跨越了“利”的界线便是“弊”。

当今许多家长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经常上网,1.是因为怕自己的孩子近视。2.怕自己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3.怕上当受骗。的确,长时间的上网会引起视疲劳,而且,近视的度数还会逐渐增加;而玩网络游戏,轻的会导致近视,重的还会导致学业的荒废;而在网络世界里,可信度不是100%的,我们不能完全相信网络,在我们的身边,网络受骗的受害者也比比皆是。

虽然上网的坏处不少,但还是利大于弊,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上网,争取让它的弊端不在我们身边出现,让它成为我们学习、工作上获取更多有益信息的高科技工具。

第5篇:科技发展的利和弊范文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知有多少节课,不知学会了多少知识。一串一串的知识融入我们的大脑。在一节一节课堂中,都充满乐趣,因为学到了知识,让人回味无穷。

有一节课,我们举办了一个辩论会,因为书本中有这个内容,题目是: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我们组合第四组选择了“利大”,其余的组全选择了“弊大”,每一方选择三人上场。而且,这次辩论会对于我们组来说有点突然,我们连一分材料都没准备好,我们很着急,不过我们派出去的人说可以现场发挥。我们这方选的人都是“天才”,我很赞同被选中的人在讲台上辩论,区域的人在台下补充或鼓励参与者。

辩论会正式开始。在讲台上,上方各派出的三人对面坐着,裁判员(叶老师)站在中间。对方胸有成竹的拿着纸稿,大声的辩谈,全班予以了掌声。待对方说完,我方马上反击,我们所势单力薄,但却信心十足。我方说完了,全班再次予以掌声。后面,辩论越来越激烈,双方辩手一个接一个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台下的掌声一浪接一浪,裁判员也忙着给每一方加分,不分上下,正道最关键的时刻,下课铃却响了,老师讲了一下这节课的表现,同学们都兴奋不已,都想“霸占”下一节英语课继续辩论会,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这次辩论会双方平手,我们虽人少,但力量可不小。

这节课,虽不在上课,但也一样学到了很多,打开了我们和老师之间的心灵之窗,使我们更加贴近彼此。

初二:梦之传奇

第6篇:科技发展的利和弊范文

【关键词】适应;发展;化学课堂;创新策略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成为一定科学领域的基础所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都离不开化学科学所发挥的作用乃至比较大的作用。所以,作为化学学科的课程教学,我们必须极力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求,强化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做出这样几个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一、适应科技发展的化学课堂学生是相当自主的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曾在新教育之梦的提纲中提出多条理性智育的条款,如先生这样阐释:“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过程。”先生的话语应当对我们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极具启迪和指导意义, 平时的化学课堂教学,我们似乎都以时间紧、 任务重而制约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实际上,化学课堂教学如果忽视了学生主体,其教学则完全可以说是适得其反的。譬如,化学教学总离不开其实验,平时的教学我们总会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演示,演示的结果如何?应当说是有利有弊,但有时则会出现不可能弥补的损失。究其原因之一是,演示性的实验学生总是处于观赏者的地位, 有些实验学生得不到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想境界,那所获取的感受或者说是真实意义上的技能技巧总是要大打折扣的。究其原因之二是,演示性实验不可能出现那些令人意料不到的东西,一般说都是正常趋向所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演示性实验只能提供给学生的是化学实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还有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就是我们高中学生也应当是全然不可知晓的。所以, 无论是化学知识和化学道理还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尤其是高中化学实验都应当给学生提供主人的地位,让他们自己去获取,自己去受益。

二、适应科技发展的化学课堂学生是理想互动的

优质教育均衡是目前人们所极力追寻的,社会需要教育均衡,家长渴求教育均衡,作为我们则更加课外教育的优质均衡。现在的教学课堂已不同以往,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普及,学生学习工具得到充分而又广泛意义上的更新,智育途径也就明显意义上得到了拓宽。那么化学教学课堂真正做到优质均衡条件下的实施,那么学生将完全可能实现在风格世界的时空中纵横驰骋的大好局面。平时的化学课堂,应用了现代技术促使学生互动面更为广泛,也显得更为便捷和高效。譬如教学《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化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化学业已开始让人们去认识并克服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但在我们的周围,人们似乎对化学尤其是化工企业到了“谈虎色变”的严重地步,尤其是我们东部沿海开放城市。怎样矫正人们如此之多的化学偏见?笔者就给学生去理性地互动,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化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不但了解到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还了解到酸雨形成的原因和危害,值得称道的是,学生作为社会一员和主人,经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找到了一定的矫正措施。尤其是学生建立起这样的思想理念:作为一名即将走向社会的公民,有义务去研究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有责任去探究绿色化学的思想内涵。尤其学生能够对“绿色化学”的特点有了比较正确的概述。

三、适应科技发展的化学课堂学生是高度创新的

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化学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未来对化学科学的需求看,当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其学生必须去实施或实现高度意义上的创新和创造。众所周知,科学是十分需要创新创造的,了解和发展科学永远都离不开创造。当高中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发挥了创造力,那学力会更为强大,学习的效果将会十分显著。从如此意义上讲,适应科技发展的化学课堂当是学生超越知识的课堂,学生能够去超越知识则必须发挥创造力。作为教师就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是什么,而应当是激发创造,把整个课堂教学变成激发学生创造的唯一而又理想的场所。譬如教学《多样化的水处理技术》内容,预设时笔者感到这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从我们所在区域特征看,让学生去创新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理想途径尤其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去接触各类不同水质的处理方法与处理模式,去感知各种化学知识在处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学生便比较具有创新意义地发现: 生活用水的净化是水处理中最为基本的内容。而生活用水的净化方式主要为沉淀物过滤法,那还会有其他方法否?课堂上学生们陷入了沉思,虽然学生还没有或者就完全不可能去找到答案,但主人翁的意识、创新解决问题的意识已在学生的脑海烙下深深印记。

总之,适应科技发展提高化学课堂创新力所必须研究的话题还比较多,由此所形成的有效策略也比较广泛。从自身教学的实践看,只要去用心研究,就肯定会获取不尽的成果。从发展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适应科技发展提高化学课堂创新力才应当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教育研究.1998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2007

第7篇:科技发展的利和弊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大坝建设;防洪灌溉;优势劣势

中图分类号:TV69 文献标识码:A

大坝是随着人类科技发展而逐渐兴起来的,是人类改造大自然使得大自然能够为人类大多好处的伟大的发明,大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可以灌溉农业、西电东输、成为内陆航运、防范洪水等。大坝是一项综合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保证。18世纪工业革命给全世界带来的技术的福音,水力发电能为人们梦想和日益渴望的一项工程。

1 大坝建设的优点

以我国为例,我国位于北半球,处在亚欧板块,而且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季风气候在我国表现得更为明显。雨季来临集中,降雨频繁,时常会伴有暴雨来临,带来难以预计的损失。但是,尽管降水充沛,我国的淡水资源仍然匮乏,工业农业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淡水资源,水利设施建设迫在眉睫。许多大型水库的设计和出现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必经过程,只有在汛期加大储水量,才能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水量,满足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1.1 三峡大坝的建设。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方面,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成为目前的重点,要用东部地区繁华的经济发展态势来带动中西部经济发展,切实实现整个社会全面发展,长江是我国境内第一长河和第一大江,加上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经历两次汛期,跨越的地区很多,可以满足经济发展,所以,三峡大坝的设计和具体施工提上日程。大坝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汛期河水泛滥带来的危害,长江中下游经过我国经济繁华地区和鱼米之乡,尤其是在南方水稻种植是农民种植的主要产物。它的丰收和歉收影响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和农作物的整体价格。三峡大坝除了防洪作用之外,还有连接内陆航运、农作物灌溉,水力发电等其它方面的作用。大坝的设计和具体施工不是依靠单纯的原始数据,相反,而是依靠专家团进行多次的实地考察,地质学家进行多次的地质勘探和监测,测量和计算出河流的地下深度,岩石分布、有无断层,河流分支多少等其他具体问题都一一进行了解。三峡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对周边省区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

大坝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能源资源。一直以来,我国的石油都是依靠中东或者俄罗斯提供,我国的石油开采和探测落后,加上近年来,中东石油之争,各国经济发展对是有用量的增加,使得石油价格一涨再涨,成为妨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权威杂志统计,按照整个社会目前消费的数量和速度进行估计,整个地球的石油竟会在未来一百年里消耗殆尽,因此,我国为了摆脱外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控制,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形成新型的能源消费结构,探求绿色能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风能、太阳能和水能都成为各国竞相实验的新型能源。大坝的成功建筑可以为东部地区提供一定的水能,切实减轻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有无可估计的社会和生态价值。

1.2 大坝建设对下游居民生活和农作物带来的安全。长江是我们的母亲,它孕育了祖祖辈辈的中华儿女,给我们繁衍后代,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好处,在现在更是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自然和社会条件。长江汛期时间长汛期、次数多,发生洪水更是频繁,给国家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时刻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三峡大坝的建设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其带来的洪水威胁,切实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1.3 大坝的建成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1.3.1 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三峡一带属石灰岩地貌,这坝得怎么建才能防止滴水穿石?那水的压力如此之大,而三峡地区的脉形纵横交错,是极易发生地震的板块挤压地区,如此多的水聚积在一个狭长的河谷中,危险至极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1.3.2 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物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1.3.3 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

1.3.4 三峡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结语

从三峡工程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对我们有害的方面。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泥沙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减少等问题更令人担忧。我们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在这一“水”球上,但若不经切实真正有效详细的设计和思考,也许弊还是要大。若一个工程真正投入建设实施,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使得人们受之福而不患其灾。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径。不可否认,对水坝利与弊、是与非的审视,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对于事物多方面的认识。但是,我们应当把这种审视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水坝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对于每一项具体的工程而言,必须根据水坝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进行辨证的分析之后,用科学态度作出决策。对环境影响利大于弊的水坝工程,可以改善环境,应该积极建设。对环境影响利弊相当,但工程的资源、社会效益巨大,综合来看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据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原则应容许其上马。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坝工程,应坚决反对。只看到水坝的“利”,而忽视了水坝的“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掠夺行为,同样,过分夸大水坝的“弊”,反对在一切河流上建水坝,反对一切水利工程,决不是对待水坝应有的态度。

片面的认识只会导致偏激的态度。围绕水坝的是是非非,我们更应摆正我们的态度,针对各地形式各国国情,做出相应的判断。可以说,水坝的功用众多,因此其发挥职能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我认为,对于水坝利与弊的考察更应在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基于利大于弊的原则,发展大坝。

参考文献

第8篇:科技发展的利和弊范文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 人才培养 管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以创新为生命线的,人力资源作为创新的源泉以及知识和技术的“承载者”,已经取代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成为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特别是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科技人力资源更是成为影响创新活动的决定性力量。据估算,在发达国家约有60%的新增财富是由科技人员直接或间接生产的。国家间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差距,因此作为人力资源核心部分的人才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稀缺资源。各个国家都充分认识到,只有保障人才的供给,才能保障新思想、新创意的不断产生,从而保障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

1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从广义上来看,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总体上,我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总量与发达国家大体相当。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005年,我国科技活动人员达到381.5万人。以科技人力资源中直接从事研究与发展(R&D)的R&D人员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R&D人员总量除了1998年和1999年略有下降外,一直处于逐年增加的态势。R&D人员由1995年的75 2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36 48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由52.2万人增加到111.87万人,每万劳动力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由7.6人增加到14人。

尽管我国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上居于世界前列,但是从科技人力资源的内部结构来看,作为科技人力资源中高端部分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稀缺性。以每万劳动力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为例,通过国际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在人口的科技素质以及科技投入强度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2005年我国每万人劳动力中R&D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仅为14人,而2003年日本每万人劳动力中R&D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达到101人,法国为71人,德国为68人,韩国为66人,美国在2002年就达到91人。

2003年,由世界经济论坛、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世界银行联合对世界82个国家和地区信息技术(ICT)及其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在对各国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可用性这一子要素进行的排名中,我国名列第66位,得分仅为4.10,低于4.88的平均值。韩国、新加坡、泰国等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这方面都要好于中国,而与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更是位居世界第二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在科技人才配置上不仅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是处在较低的水平。

2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管理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应该看到,创新是以人为载体进行的。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直接决定着创新能力的高低。要发挥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通过制度上创新,建立有利于人才发展和创造的驱动机制,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和保护机制,才能真正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要把科技人才培育及管理体制的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心环节。使其能够不断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成为创新活动的持续驱动力。

2.1 加强科技与教育联动机制,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培育的教育体系

人才资源在经济学中又称人力资本,它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能够直接创造效益的知识、技术、能力、经验等资本存量的总称。人力资本的形成通常是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舒尔茨提出的学校正规教育,主要是提高劳动者本人的生产技能和收入水平;另一种是阿罗提出的“边干边学”。无论是正规的学校教育还是在职学习都直接关系着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

当前,科技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人才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创造能力直接关系到科技创新的发展。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育,重视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要加强科技与教育的联动机制,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培育的教育体系,从而为科技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特别是要重视基础研究活动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重要意义。要使人才在基础研究过程中得到锻炼,通过跟踪培养、重点扶持,使其成为科技研究的新生力量。从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经验来看,经过基础研究的历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而且有基础研究素养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各行各业,能够大大提升现代社会的整体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特点,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当前,在技术分工、技术分化不断深入的同时,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也呈现出不断融合的趋势,学科之间的边界不再泾渭分明。许多新兴的科学生长点正是在学科交叉的界面上产生的。这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在人才培养上,要以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为导向,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适应技术变迁所带来的变化,使人才能够更好地为科技发展服务。

2.2 构建科技人才发展的动力体制

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维持需求,如工作条件、薪金等,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但这类需求没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另一种则是激励需求,如公平、晋升、个人发展等。这类需求的实现可以产生满足感和激励作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个人期望。

创新人才在重视自身技能发挥的同时,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认可。因此针对创新人才独特的价值观,要通过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使人才的个性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激励机制是人才管理中十分有效的制度安排,决定着人们努力程度、努力方向及其持续时间。只有建立科学的激励手段,使人的价值受到普遍的尊重,才能更好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针对激励问题所做的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20%~30%,而如果实施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

2.3 建立开放性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

当前,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创新活动频发的领域。这是由创新人才的特点决定的。创新人才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强调自主性。创新人才往往出于对自身职业的感觉和发展前景的追求,会不断寻找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他们把流动看作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手段。而人才流动本质上实际是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通过人才的流动来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如果采用强制性手段人为地限制人才流动,只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为此,对于人才流动应采取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要加快建立开放性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要利用市场机制,而不是行政手段。对人才流动进行调节。运用市场机制协调人才的供需,加大对人才市场的培育。加强人才市场的规范和完善。为降低人才流动的机会成本和风险因素,应着眼于建立人才流动的柔性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促进人才与科技、人才与资本的结合,从而实现了人才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的贯通与融合。

第9篇:科技发展的利和弊范文

【关键字】营改增,交通运输业,财务影响

一、营改增的背景

1979年,我国引入了增值税,最初仅在襄樊、上海、柳州等城市的机器机械等5类货物试行。1984年国务院增值税条例(草案),在全国范围内对机器机械、汽车、钢材等12类货物征收增值税。1994年税制改革,将增值税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对其他劳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征收营业税,从而确立了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种并存的货物和劳务税税制格局。2009年,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我国实施了增值税转型改革,将机器设备类固定资产纳入进项税额抵扣范围,实现了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解决了增值税改革深度不足问题。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了经国务院同意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财税[2011]110号),自此拉开了营改增的序幕。

2013年12月1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网站正式《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明确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铁路运输和邮政业“营改增”试点,并且两行业将适用11%的税率。

二、营改增的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税制结构。实施“营改增”,使增值税链条式抵扣机制实现三类产业间全面覆盖,消除两税并存产生的重复征税弊端,不仅符合增值税的内在特征和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制度优势,实现我国增值税在覆盖范围和运行机制上与国际惯例更好地接轨。

(二)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通过实施“营改增”,让进行创新和研发的企业和信息产业能够抵扣设备购进、材料采购等所含的增值税税款,可以极大地降低科技研发和产业升级成本,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能力。同时,由于购买技术服务的进项税额能够抵扣,其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规模也逐步加大,社会产品技术价值含量相应提升。

(三)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营改增”在减轻服务企业税收负担的同时,由于服务业对下游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可以通过减轻下游企业税负来拉动服务业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起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

三、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企业财务的影响

交通运输业在“营改增”之前的税率都为3%,“营改增”之后,一般纳税人的税率都改为了11%,而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依旧为3%。为了比较,现假设以下两点:第一:假设企业能够取得同行业增值税专用发票且税率与本企业相同;第二:由于不影响比较结果,则不考虑期间费用等项目。同时,为了方便论证,特在此引进一个概念,即增值率:增值率= [服务收入-进货成本(或劳务取得成本)]/进货成本(或劳务取得成本)*100%,公式为A = (I-C)/C*100%

(一)企业为一般纳税人

(1)“营改增”前,缴纳的是营业税,税率为3%;营业税=C(1+A)*3%=0.03C+0.03CA,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C(1+A)*3%*(7%+3%)=0.003C+0.003CA,企业所得税=[C*A- C(1+A)*3%- C(1+A)*3%*(7%+3%)]*25%=0.24175CA-0.00825C

税费合计=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0.03C+0.03CA+0.003C+0.003CA+0.24175CA-0.00825C=0.27475CA+0.02475C

(2)“营改增”后,缴纳的是增值税,税率为11%;

增值税=[CA/(1+11%)]*11%=0.099CA,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CA/(1+11%)]*11%*(7%+3%)=0.0099CA,企业所得税={ CA/(1+11%)-[CA/(1+11%)]*11%*(7%+3%)}*25%=0.22275CA

税费合计=增值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0.099CA+0.0099CA+0.22275CA=0.33165CA

由此可见,当0.27475CA+0.02475C>0.33165CA时,企业税负降低,反之,则上升。即当增值率A43.5%时,“营改增”会使一般纳税人的整体税负加重。

(二)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

由于企业在缴营业税时,没有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区分,所以不管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营改增”前的税费合计还如同前面所写,为0.27475CA+0.02475C。

“营改增”后,缴纳的是增值税,但税率为3%;增值税=[C(1+A)/(1+3%)]*3%=0.02913C+0.02913CA,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C(1+A)/(1+3%)]*3%*(7%+3%)=0.00291C+0.00291CA,企业所得税

={C(1+A)/(1+3%)-C-[C(1+A)/(1+3%)]*3%*(7%+3%)}*25%=0.24199CA-0.00801C

税费合计=增值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0.02913C+0.02913CA+0.00291C+0.00291CA+0.24199CA-0.00801C =0.27403CA+0.02403C

由此可见,0.27475CA+0.02475C>0.27403CA+0.02403C永远成立,即“营改增”会使小规模纳税人的整体税负下降。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发现“营改增”政策的颁布对于小规模纳税人而言,只有利而无弊,但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必须控制好增值率的大小,否则税负不降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