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管理效能提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班级管理效能 班主任角色 转变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是学科知识的灌输者和班级秩序的维护者人们普遍认为,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蜡炬成灰泪始千”是他们“红烛精神”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班主任角色应该有新的定位。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尝试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管理,并结合自身的探索、反思,总结出班主任在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六个方面的角色转变。
一、变“以班主任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以班主任的思路为中心,强迫学生遵守纪律、听话,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情感、体验和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以致常常对学生的做法看不惯或难以理解。“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班主任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被动的听话“机器”,而应该把学生看作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是拥有巨大创造力的班级建构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本能来自内部,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班主任是通过营造发展环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其直接的工作目标是促使班集体尽快地形成和尽好地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主体,在教师、同学与社会的影响下,自己主动选择、体验、尝试、修正的变化过程;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走向成熟,走向自觉,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与自然的成长过程;也是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所以,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是主体积极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发展就意味着进步。班主任应尽量营造民主氛围,引导学生开展班级诊断研究性建设;启发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并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方面的发展。这样,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就能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逐步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变“你要管我”为“我要管我”。
二、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合作”
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就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课外从多种媒体获取的信息或知识比过去丰富得多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会“经常有惊喜”.也可能“有时被难住”.但不要觉得被学生“难住”很没面子.有失“尊严”。如果对于这类情况处理欠妥,师生关系就会受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从而不利于教育和管理。虽然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不是万事皆知的。对此班主任要直面现实,与学生共同快乐地获取知识和才能。班主任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班集体活动的合作者。一个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班主任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实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启发、引导、点拨、暗示、理解、尊重、赞赏、帮助、反思和合作,与学生达到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舞。班主任只有鼓励学生与自己一道主动投入对问题的探索中,才能真正做到师生相长,这样的关系才是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这种“我一你”式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使班主任与学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心理距离拉近,使学生获得了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长期坚持下去,必将使学生形成与社会、与他人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其一生。
三、变“班主任一言堂”为“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班主任一张嘴自顾自地讲整整一小时的现象并不罕见。对于学校校纪校规要求的内容。班主任在有限的教育管理时间内,未及时找到更好的事例说明,只好实行“教条主义”,学生也只好囫囵吞枣。“满堂灌”、“一言堂”的教育模式,扼杀了班级教育管理的生机和活力。导致学生不去面对现实思考未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缺失,更谈不上发现和创新了。而不少班主任虽然找到材料分析论证,但材料过于复杂,难以让学生理解:或者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并不感兴趣。面对新课程,班主任应该在教育管理理念上作一些转变,实行开拓主义,即根据班级管理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事例或资料,去体验,去发现,去分析,去感悟学校和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和校纪班规的合理性。要努力寻找贴近学生、贴近思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分析挖掘,让学生体验、感悟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参与者,班主任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对话中的首席,通过寓情于形、寓理于情的师生合作探究,与学生共同进行演练.相互交流心得.一起进入情感体验等平等的对话形式.引发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他们在自由自在的班级活动中实现自己,找到自我的价值。学生通过参与管理和探索,学会思考、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班集体主人。
四、变“单纯经验型”为“学习探索型”
传统班主任依照学校管理学生的要求,单纯地控制管理学生,往往会在管理中“照本宣科”。新课程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种视角要求班主任以学校管理要求为依据,变“单纯的经验型”为“学习探索型”。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名学习者,“教育者先受教育”永远是一条客观真理。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班主任作为学习者的角色观念。让班主任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经验和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方法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教育管理中更佳的方式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例或生活体验出发,去体验和感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认知能力,关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以往,很多班主任认为只凭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似乎就可以管理好班级。如今,班主任必须涉猎多方面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将这些“营养”运用于管理中,运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分析问题,使教育更加生动、丰富、新颖;同时密切关注现代社会中的大量经济现象及热点问题.将认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认识社会。养成留意生活的习惯,愿意去分析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班主任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不但有利于发现自身在教育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综合教育能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对班级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通过持续的学习、研究和提高可以实现个人生命的需要和价值。
五、变“家长保姆式”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是“家长”、“保姆”,对学生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细节实行紧盯不舍的战术。这种管理方式,不但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生成依赖性,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不仅仅要“管住学生”.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索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实现多元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职责主要是构建一个完善的班级组织,选举合适的班团干部,分工授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管理,形成一个“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从而使自己从日常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班级的整体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自律能力正处于一个可塑阶段的特点.班主任作为促进者,要通过积极的、热心的指导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合作精神,通过让学生不断地观察和实际操作来提高其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为将来顺利踏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行政执法;效能;问题
具体来讲,行政执法是执行和实施行政法律规范,并将行政法律规范适用到具体人和事,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从而实现国家管理职能。现代行政法的重心是服务行政,现代行政法的实质是服务行政法,它的价值取向在于维护社会正义,增进社会福利,实现法治社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实质也应是服务行政,目的是增进广大民众的社会福利,推动依法治市进步,实现依法治国目标。本文拟从上海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能力存在的问题切入,详细分析目前上海城市管理执法效能低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能力存在的问题
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种委托一关系,公民同意推举某人以其名义进行,但是必须满足公民的利益并且为公民服务。为此,必须要认清导致执法效能低下的痼疾,痼疾的治愈过程也就是执法效能提升的过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低下凸显出执法能力的症结。从社会利益关系的角度看,执法效能低下在一定程度上是执法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利益冲突的客观反映,而从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角度看,过度的、无序的政策执行博弈行为暴露了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组织体系不同程度存在的执法能力不足问题。当前上海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主要存在执法信息传播力不足、执法方案抉择力不足、执法资源调配力不足、执法行动协调力不足、执法过程监控力不足问题。
1.执法信息传播力不足。首先,上海各区执法信息管理规范化水平较低,信息管理的机构和制度不够完备,缺乏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其次,执法信息调研实效性偏低,大多数政策法规研究机构具有政府背景,官方色彩浓厚,往往根据行政上级的意图开展工作,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一定程度上失去可信度。最后,各区执法信息透明度较低,少数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缺少信息公开意识,管理意识强,服务意识弱;在制度建设上,信息公开还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尚未上升为公民维护信息权利的自觉行为,相关法律法规配套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执法信息传播力不足。导致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受到一定影响,甚至发生扭曲、残缺、失真、屏蔽等现象,破坏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合法性,阻碍了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领域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支持。
2.执法方案抉择力不足。一方面,少数领导干部法律水平偏低。虽然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我国各级政府的机关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干部队伍的素质状况与现代社会治理的法律实践需求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之处,这也直接导致少数城市管理执法者未能准确把握法律目标、领会上级精神实质,进而难以作出科学的执法方案决策的结果。另一方面,执法方案抉择民主化不足。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是现代社会对政府决策工作的基本要求。民主决策既有利于集思广益,又有助于赢得理解和支持,推动执行。当前“拍脑袋”决策、长官意志,听不进不同意见等情况,在少数领导干部中间仍然存在。民主决策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已经制定的决策机制和程序落实效果不够理想。
3.执法资源调配力不足。城市管理执法涉及的资源包括人、财、物、制度、权威、管理等多个方面,当前城市管理执法资源调配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资源调配力不足,执法信息质量缺少保证。上海各区县信息资源调配力差异较大,受硬件和技能限制,个别偏远区县的部分执法者缺乏信息意识,科学调配和合理使用法律信息的能力明显偏低,许多重要信息在烦琐冗长的行政环节中被延误、失真,直接导致其使用价值的降低和丧失,甚至最后误导执法行为。二是权威资源调配力不足或者使用不当。由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等现实条件的制约,或者因行政权威使用不当,导致违法行政、侵害社会公众合法权益等事件的发生,个别区县、个别部门的政府组织行政权威受到损害,社会支持度下降,从而间接增大了执法的阻力。三是财力资源调配力不足。政府财政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导致执法任务得不到必要的财力支持。
4.执法行动协调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的协调不畅:一是执法人员协调不畅。改革开放以后,军事命令式和政治服从化的执行管理模式已在上海逐渐淡化,执法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保护和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体绩效的提高。但由于上海一般是以组织整体的形式充当执法主体、履行执法任务的,因此,团队协作和绩效整合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随着独立性和自由度的逐渐提高,执法人员的协调、管理和整合难度进一步增大。二是执行组织协调不畅。组织的协调性取决于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经过多年的行政体制改革,虽然上海城市管理领域的各级主体的行政体制设置和运行机制设计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机构运转的平顺性显著提高,但组织内部的责、权、利还不够统一和匹配,组织之间的权责边界还不够清晰,交叉、空白、重叠、冲突等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推诿塞责等执法不畅现象还时有发生。
5.执法过程监控力不足。一是部分监控主体存在虚置现象。由于行政隶属关系的制约和人事财务方面的联系,纪检监察部门对同级城市管理部门的执法监督存在一定难度,其监督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切实体现;受职责权限和操作程序等方面的影响,地方人大的监督效力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虚置现象,执法过程的监督控制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二是监控内容有失偏颇。执法过程监控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执法全过程的监督,及时纠正执行偏差,将执法行为始终控制在合法范围内,确保法律法规意图得以有效落实。因此,执法监控的内容应当覆盖执法的全方位、全过程。但上海城市管理执法监控的现实情况是:各类监控主体对执法的监督事后多于事前、结果多于过程、形式多于内容,监控力度分布不均,监控效果不够理想。三是缺少行之有效的执法绩效评估方法及其指标体系,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评估结论,从而使得以此为依据的执法监控活动有时难以取得实效。
二、执法效能低下的集中表现
城市管理执法系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和社会公众对部分执法的不理解、不支持都使预定的城市管理执法效能面临困境。许多法律法规因种种原因在执行过程中被过滤、被扭曲、被抵制,甚至陷入法律目标完全落空的境界。上海目前常见的城市管理执法效能低下集中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
1.执法附加。所谓执法附加,是指执法主体在
执法过程中人为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法律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原本的要求。影响了原法律法规精神的真实表达。执法附加表面上看起来是区县大队和分队结合实际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其实质是利用附加不合理的条款为法律法规强行增添若干新的目标,变相扭曲法律法规精神,从而达到谋取自身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2.执法替代。当执法主体与上级执法主体之间出现较大的利益冲突时,执行主体利用法律的抽象性特征和自由裁量权,以本地区或本部门具有特殊性为借口,作出不同于原有法律法规精神实质的解释,从而扭曲上级精神,甚至以自行制定的“土办法”直接替代原要求。执法替代的实质就是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打着实事求是的旗号对上位法律法规搞阳奉阴违,因此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和破坏性。
3.执法残缺。城市管理中一项法律措施都是由若干相互配套的具体条文和措施所组成的,从而形成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的有机整体,共同指向特定的政策目标。在执法前,应当对法律内容全面领会、整体把握。但个别执法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法律条文是否符合以及多大程度符合自身利益为依据,对法律条文分别采取积极执行、消极执行、拒绝执行等行为,使原本完整的法律措施在选择执行中残缺不全。影响了法律整体功能的发挥。
4.执法敷衍。执法敷衍即在执法过程中执行主体只做表面文章,不落实具体措施,使执法行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实践中执法敷衍常常表现为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贯彻执行停留在一般性的宣传号召曾面上。导致执法敷衍行为的根本动因是该项规定有损执行主体利益,或者无损利益,但执行起来耗费人力财力,得不偿失。执法敷衍使法律规定成为一纸空文,在阻碍法律目标实施的同时还极大地浪费了公共资源,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5.执法合谋。当某项制度规定同时影响到执法主体和部分目标群体的利益时,此两类主体可能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实施执法合谋,联合抵制上级部门的制度。执法合谋的最典型表现就是合谋双方结成利益联盟,互通信息,共同进退。由于在现行的行政体制环境下,制定政策的上级部门获取执法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过分依赖于作为执行主体的下级部门的单方面汇报,因此,在执法主体与部分目标群体结成利益共同体的情况下,更容易加剧执法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大执法监控的难度。
三、利益冲突是影响执法效能的根本动因
1.法律和利益二者的关系。利益是指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的不同需要,法律在保护利益的同时,利益的不断变化也推动着法律不断发展。例如,当出现新的利益需要保护时,法律就要作出调整,以确定对这种新的利益是否加以保护或者保护到何种程度。同时,利益的多元化使得各个利益集团之间不断进行着权力的博弈,当某一方的力量占据上风的时候,就会通过修改法律,调整现有的利益格局,把自己所代表的利益放在优先保护的位置上。其实,任何一种权力也都是受到利益支配的,并且是为实现一定的利益而服务的。而法律,正是这种权力意志的体现,因此从根源上来看,利益对法律的发展,是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的。法律正是在利益格局不断被打破和重整过程中逐步向前发展的。由此,笔者认为城市管理法律的实施过程就是对各种利益间的博弈和平衡。
2.利益冲突是影响执法效能的根本动因。人性假设是社会行为分析的基石,它决定了理论研究的理念、思路和范式。在政策和法律研究的现有文献当中,曾出现过“经济人”、“政治人”、“社会人”、“公共人”、“比较利益人”等诸多人性假设。我们认为。相对于“经济人”和“公共人”假设,“比较利益人”观点更贴近政治与公共行政领域的行为人特征。
就组织整体而言,按照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政府是全体公民的人,其权力来源于代表民意的立法机构的授权,其合法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戴。因此,在城市管理监察组织身上承载公共利益既体现了现代政治的民主理念,又具有推进政策和法律实践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城市管理监察组织的存在、运转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人、财、物资源支持。因此城市管理监察组织及其下属组织也必然存在其他社会组织所共有的组织利益,这种自身利益既有法律允许的合理成分,也有法律虽未禁止,但有悖道德规范的利益。
就组织个人而言。执法人员具有承担社会公职、行使公共权力、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职责;另一方面,执法人员又是社会的一份子,具有其他社会公民所共有的个人利益。地方政府自身利益的扩张必然导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上级与下级执法组织之间、同级执法组织之间利益冲突的形成与累积。
社会利益的进一步分化使得上层群体、强势利益群体往往能够利用其资源优势,对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施加更大的影响,使得法律内容发生进一步倾斜,从而带来利益分化的“马太效应”。处于阶层排序末端的社会群体得不到充分的政策关注,民生问题逐渐积累,社会群体间矛盾由此进一步激化,利益分化的“马太效应”造成了弱势群体救济不足。因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提升的研究应以“比较利益人”为人性假设基础,必须认识到利益冲突是对执法效能的客观影响。执法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比较利益”问题、执法机关间利益的冲突和社会利益的进一步分化,直接影响执法效能的高低。
[参考文献]
[1]陈泉生.论现代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5).
[2]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一、充分认识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城市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近年来,全省各地在创新城市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目前城市管理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滞后、管理粗放、资源分散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是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在城市管理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把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推广应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由滞后向实时、由粗放到精确、由低效到高效、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方便人民群众,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广应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入手,有效整合和充分运用城市信息资源,研究推广适应当地实际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出发,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理顺城市管理部门职责,整合各类城市管理资源,应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建立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有关方面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到*年底,全省各城市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任务。到*年底,苏南各省辖市和县级市以及苏中省辖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到2009年底,苏北省辖市和苏中苏北有条件的县级市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省各城市基本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沟通快捷、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
(三)基本原则。
统一标准。按照建设部有关行业标准,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利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等多种信息技术,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地理编码制定,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开放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整合资源。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对人员、设备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效能,避免重复投资建设。
因地制宜。结合各城市实际,加强研究分析,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突出系统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创新、注重实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避免生搬硬套。
信息共享。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建立健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并与城市其他监管系统相互衔接,实现技术数据共享、相互移植。系统预留接口,方便升级换代。
三、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实施方案。各地要围绕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结合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的特点,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省内外试点城市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方案。要合理确定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构架模式、网络建设内容和方法步骤,突出系统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解决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方面实现突破。在*年底前,各城市要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工作,经省建设厅组织论证后,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二)认真做好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和管理工作。各地要依照建设部有关标准规范,建立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数据库。在积极整合城市各类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扎实做好前期基础工作,认真采集、分析、整理单元网格、城市管理部件、空间地理??管信息系统的运行需要。同时,适应提高管理水平和拓展管理范围的需要,注重城市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为各行政区域之间的系统联预留接口,为系统升级换代预留发展空间。
(三)创新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积极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合理构建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和监督管理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覆盖各区、街道(镇)、社区的数字化网络系统,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起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格局。进一步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统一形成快捷高效的联动和互动服务方式,提高城市运行管理数据的处理能力,拓宽服务领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四)建立健全综合监督考评体系。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合理改善管理职能,调整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体制。着力强化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和衔接,建立健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综合监督考核评价体系,从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和岗位评价等方面,实现对各区、街道及专业管理部门工作绩效的综合考核评价,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积极引入社会评价,强化社会大众参与度。
(五)提高发现问题和处置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工作效能,加强城市管理监督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合理装备新技术、新装备,强化操作培训与实践指导,尽快掌握数字化技术、标准、规范和工作方法,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从定时管理向全天候管理拓展,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拓展,确保城市运行中的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并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切实提高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组织领导水平
(一)加强领导,科学实施。加强城市管理,是城市人民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字化城市管理业务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程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把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管。要认真组织制定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多方论证,确保方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牵头单位,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把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和技术保障等落实到位,确保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二)规范管理,创新机制。各级政府要以监督评价为核心,整合行政资源,优化机构设置,着力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理顺涉及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建立起部门间相互配合、条块间相互结合、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互补充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机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将涉及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城市河道、静态交通和侵占道路等城市管理要素,以及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运行问题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施统筹监管。对现有的电子政务、交通管理监控系统、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公用事业监控系统、市政公用12319系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资源,要积极进行整合,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有效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三)以人为本,公众参与。通过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强化城市管理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理念,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运用新型监督管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将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的工作积极性。切实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和监督员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发现、处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将政风热线、市长信箱等内容纳入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当中,努力把城市管理的日常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城市管理的工作成效接受社会评判,实现执法、监督与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城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以系统、完整、动态的数据为依据;透明,以各个部门、环节以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信息对称为前提;现势,以最小的时空差、最高的运行效率为特征;集成,以各类管理、设施、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城市运行最佳效能为目标。这些基本要求,决定了城市管理必须更多地依托于现代化的、先进的技术手段。
信息化的本质是:新技术的扩散过程,具有技术含量高、影响面广、渗透性强、效益明显和作用力持久等特征,是城建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基本依托。信息化在城建领域的扩散与应用,有利于通过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带动管理、设施、服务等实物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迫使城市管理进一步摆脱传统的方式和手段,由定性向定量、封闭向透明、静态向动态、局部向整体转变,在此基础上,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人的素质提高。因此,紧紧围绕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制订并实施建设系统信息化规划纲要,对于城建工作进一步适应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化城市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行动纲要》目标时限到**年,分三年、五年、八年三个阶段实施,重点安排前三年行动计划,衔接五年管理要求,达到八年管理目标。
一、发展历程、现状与方向
**建设系统的信息化侧重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世纪**年代,建设系统已开始应用计算机。经过40多年的应用实践和技术发展,应用领域,从单一的结构分析,渗透到勘察、设计、施工等辅助生产、管理中,进而拓展到电子政务、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等公共领域;应用技术,从最初的科学计算,扩展到cad设计、自动控制、遥控遥信遥测、地理信息系统、城市遥感、ic卡等诸多技术。
目前,建设系统信息化的状况为:一是基本具备实现电子政务的条件。全系统各部门都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网站,架起了政府与社会市民信息沟通的桥梁;绝大部分行政机关建立了机关局域网,基本形成政务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二是大致形成面向城市管理的gis应用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gis技术在建设系统试用以来,技术日趋成熟,应用也由基础资源建设逐步向资源整合、辅助决策支持等方面发展,基本形成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及相关标准。目前,全系统各职能部门利用gis技术研究、开发了一批面向城市管理的应用系统。三是初步开辟服务社会公众的信息化途径。水、气、公交、出租等行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电话与网上受理的服务热线,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一卡通”覆盖了本市公共交通领域,迄今发卡650多万张,日均使用250万人次以上;智能化小区建设开始推进,有100多个智能化小区通过了设计评审,10多个即将建成。
根据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系统的信息化在发展方向上,必须实现“两个重大转变”:一是进一步突出重点,应用的领域由全面展开向重点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转变;二是进一步提高层次,应用的方式由自成系统为主向资源整合、综合集成和提高整体效能转变。按照发展方向,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做到“三个加强”:
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脚踏实地,强化基础,精细管理,努力打造人民满意城管。在新的发展阶段,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要强化基础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从细节入手实施管理,做美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美丽、宜居,2013年将精细化管理作为城市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内容。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再严肃,以制度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2013年,要以长效化标准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层层健全和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实效,形成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执法的局面。
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今年重点要加强市容网格化和农村环境卫生考核督查力度,通过建立局、数字城管、大队、环卫立体交叉的考评体系,使城市管理考核体系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责任更加明确,充分发挥考核结果导向作用,不断提升城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进一步深化城管执法规范化建设,狠抓执法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职、权、责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执法职权和执法责任,规范执法行为,确保行政执法的合法、规范、高效。
三是加快大城管体制构建。以完善的数字化城管机制为助推力,加快构建大城管体制。借助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平台的力量,发挥“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考评”的功能,实现城市长效综合管理的无缝对接,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
四是紧跟数字化城管节拍,完善快速处置机制。本着“重点问题有效处置,一般问题快速处置,简单问题现场处置,疑难问题集中处置”的原则,着力提高办案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尽职再尽责,以网格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继续实施市容环卫网格化管理,创新机制,达到“全覆盖、无缝隙、制度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目标,逐步形成市容管理网格化、责任制度化、管理科学化的工作机制。
一是深化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中队负责、分类定标、队员定点、责任到人、绩效挂钩”的管理要求,合理分配巡查力量和处置力量。每个网格确定一名责任队员,层层落实责任制。针对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流动性、反复性问题,做到“出门就上班、见事管事”,将日常管理与突击整治结合起来,确保对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及时进行有效处置。
二是进一步加大网格化管理考核力度。2013年,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考核办法,按示范路、达标路和一般路标准分类组织实施考核,突出对整改不到位的问题跟踪考核。严格落实网格管理考核责任人制度,固定的网格管理员、中队长、副中队长、正式队员对应网格挂钩负责,局考核办每月根据考核结果,对网格挂钩人员进行奖惩。
三、全面再全效,以一体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按照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的要求,结合城市管理工作实际,以城带乡,加快城乡一体化管理进程。
一是推行环卫保洁一体化。在保持市区城市容貌整洁优美有序的基础上,将管理的着力点向城郊结合部和乡镇延伸,夯实管理基础,致力探索创新,切实改善城郊结合部和农村的市容环境卫生面貌。进一步加快对“城中村”环境的综合整治,扩大环卫保洁工作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全面接管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的环卫保洁工作,有效提升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的环境卫生面貌。按照农村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要求,继续加大对乡镇保洁员的培训力度,做好各镇中转站环卫设施的检查维修工作,不断提高城乡环境卫生保洁水平。
二是开展好城管进乡镇、进社区工作。推进城管工作重心下移,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在乡镇方面的职能,加快乡镇派驻中队的组建速度,切实落实城管进乡镇工作的具体方案,强化对乡镇执法工作的指导,逐步推进乡镇星级中队的创建,按照市市容管理示范路、达标路的标准,在乡镇开展市容管理示范路、达标路的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城管进社区工作,通过整合执法人员、协管员、社区居委会、民警、志愿者的管理力量,落实好工作衔接制度,确保社区城管工作站的正常运作,履行好社区的管理职责,强化监督指导和考核,提高城管进社区的工作成效。
四、满情再满意,以人性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根本保证。
坚持“为人民管理城市,创人民满意城管”的理念,城市管理工作需要我们满怀激情,体察市民的感受,考虑市民的需求,努力打造一支政府放心、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城市管理队伍。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坚持教育引领,优化干部素质。继续开展“1+1+1”执法培训,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在全系统上下形成勤学习、肯钻研、爱思考、会调查研究的浓厚学风,继续开展城管系统“学法律、会说理、能办案,争当执法能手”主题教育活动,使一线执法队员做到“三懂三会”,即懂政策、懂法律、懂业务,会执法办案、会管理服务、会做群众工作。加大城管队伍的内部监督考核,进一步完善执法人员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对城管执法队伍的执法效能、执法形象、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实施全面监督,实行一岗双责,切实做到“文明执法树形象、严格执法求公平、勤政廉洁顺民意”。
二是强化舆论宣传。要着力加强对现代新闻传播规律的把握,充分认识网络时代带来的重大机遇和转变,以包容和欢迎的态度对待新闻媒体。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与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沟通渠道,充分利用“两台两报一网络”媒体的作用,增强与媒体和市民群众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对市民群众通过网络舆情、12345市长热线、市长信箱、110转接警等渠道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并配备专门工作力量,及时签发,及时整改,及时答复,使市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与市民群众的互动,积极利用微博、社区网络等互联网手段,切实增强了解社情民意的能力、与网民沟通的能力、释疑解惑的能力,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舆论的“正能量”。拓展“城管进校园”、“城管进社区”、“城管进企业”等活动内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社会各界关注城管、支持城管、参与城管。
五、科技再科学,以数字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手段。
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城管动态监管能力,整合资源,健全机制,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大城管格局”的工作要求。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借助数字化城管的科技力量,进一步围绕大城管格局,切实发挥大城管体制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强大作用。一是充分发挥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的作用,着力提高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能力,利用数字城管实时监控、工作内容和工作实绩透明的优势,将数字城管考核与市容网格化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用完善的考评机制推动城管工作效能的提升。二是完善系统建设和绩效评价体系,延伸数字城管的深度。根据去年运行的效果,针对时限和处置标准与实际有所出入的情况,及时对指挥手册进行修改完善。同时,进一步更新部件普查数据,根据整体需求完成系统升级工作,确保案件的处置率和结案率稳步提升,将长效管理机制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六、尽心再尽力,以长效化作为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标。
一是提升环卫精细化保洁的水平。全面提升环卫保洁质量,在精、细、严上下功夫,真正实现环卫管理工作由“粗放型保障”向“精细化服务”转变。继续优化环卫作业方式,在核心区借助机械化作业助推快速保洁机制,逐步扩大快速保洁模式区域。进一步推行“捆绑”式作业范围,实行道路保洁和门前保洁同步,确保店面垃圾不落地、减少二次污染。进一步加强公厕、转运站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需求,完善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建筑渣土处置的监管力度。
20__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巩固第二届文化周市容市貌整治成果,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探索建立数字化城管及“大城管”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城管领域内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全面推广“以钱养事”改革,切实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代征代缴改革,努力加强城管执法保障,进一步规范执法人员行为,不断提高长效管理水平,促进水乡园林特色、历史人文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为把潜江早日建设成中部强市作贡献。
(二)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
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数字城管)提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整体效能,从严从细从快管理好城市。
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架构,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城区、街道、社区的自治管理,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争取市政府支持,向社区拨付基本工作经费及奖励经费,重新启动“门前四包”工作。实行城市网格内的“以钱养事”改革,完善和落实绩效考评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提高基础管理能力。
努力构建“大城管”格局。借鉴宜昌市城管局做法,利用升格为政府工作部门的契机,争取市政府尽快成立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市长任主任,分管市领导为副主任,构建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各有关方面各司其责,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的“大城管”格局。
切实推进“城市垃圾处理费代征代缴”改革工作。今年已拿出成本监审意见,调整了代征运行软件,制定了改革实施办法草案。20__年按照省物价局、省住建厅专题督办会要求,迅速组织实施。
启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申报工作。按照“一次报批,分布实施”的工作思路,拟定在潜江城区实行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申报方案,按“先上市长办公会,再上市委常委会,向市人大汇报后,报省政府批准”的工作流程推进,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推行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整体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完善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市政府加大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快专业市场、环卫设施的建设速度,为城市管理创造必要条件。
规范城管执法人员管理。根据省政府办公厅(鄂政办发[20__]102号)文件精神,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坚持“逢进必考”,严把入口关;对现有人员统一考核,择优录用,对达不到要求的人员合理分流,妥善处理;规范后的城管执法人员争取纳入参公管理,提高城管系统干部职工待遇。
关键词:智慧城市网络化城市管理服务创新
1智慧城市视野下网格化城市管理的价值分析
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在现代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城市的整体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工作的实践过程中,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随之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开展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完成现代科学工作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提高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际效果,还能顺应时展的需要以及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在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日益增多的城市发展需要,基于此,要学会利用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深入了解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地位,以此提高现代城市的综合效能。以传统的城市发展需要来看,其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已经足够健全,并且具有十足的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经验。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城市发展需求逐渐多样化,对于城市工作而言,这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何在这个新时代,创新工作模式,改革工作方式,以此提高城市管理服务工作效率是实现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重点。
2智慧城市视野下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原则
2.1信息化原则
在智慧城市视野下创设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体系,要对现代化互联网信息技术予以足够的重视,在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深入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通过有效地整合现有资源,并进行分析,以此城市管理服务工作实际的需要,强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体系的有效性、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信息化改革,优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体系,促进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保证智慧城市视野下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2.2智慧化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正逐渐摆脱粗放式模式,向着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等方向发展,对于提高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有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工作过程中,还是建设过程中,都要全面考虑,根据工作需求、实际情况来促进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智慧化。进而通过现代化的工作观念促进传统工作理念的转变,从而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跟时展的脚步。在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创新过程中,如何通过智慧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作模式,开展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推动工作格局的优化。
3智慧城市视野下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创新措施
3.1更新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的工作理念
在智慧城市视野下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中,如果要提高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有效性,首先要更新其工作理念,构建现代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作理念,通过观念的转变,更加清晰地认识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在实际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受传统工作理念影响,依旧沿用着传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忽略了对于工作理念的更新和工作模式的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综合效能的提升。所以,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对先进的工作理念以及工作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更新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的工作理念在整个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更新现代化的工作理念,创新先进的工作方法,进而保证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有效性,推动智慧城市视野下现代网格化城市管理的快速发展,促使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得以有效的发挥。
3.2提高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地位
在现代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不重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现代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发展规划中,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通常被放在相对比较低的层面中,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现代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到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对现代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地位,在资源分配以及人员配置等方面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可以整理相应的工作思路,以此提高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地位,进而保证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构建完善、健全的现代工作格局,完成对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优化,以此提高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综合效果。除此之外,现代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人员,要对自身的定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明确自身工作的职责以及范围,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3健全、完善现代智慧化管理工作机制
在智慧城市视野下开展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时,一定要健全、完善现代智慧化管理工作机制,以此优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结构,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模式以及方式在现代城市中的实际应用。在传统城市的网格化管理过程中,有很多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城市管理服务工作模式的开展。所以,要深入寻找机制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研究,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进而更新传统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对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中的衔接、资源利用等内容进行创新改革,进而提高管理效能,为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现代城市网格化管理服务的综合水平。在完善、创新现代智慧化管理工作机制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人员从创新的角度看待当前的体制问题,以此排除各种困难,真正解决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体制问题。
3.4壮大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人才队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逐渐向着专业化、复杂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而现代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人员,需要从自身工作能力入手,提高自己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网格化城市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其专业型人才对于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要壮大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人才队伍,提高人才队伍总体质量以及综合实力,适应现在不断提高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需求。对于工作人才的培养,需要重视对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工作人员对一些相对比较复杂的局面有着一定的处理能力,所以,对于人才的引进,要进行综合性、全面性的考核,以此吸收符合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需求的专业性人才。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原有人才队伍的培养,根据现代化培训模式,多方面培训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以此适应当前现代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发展需求。
3.5注重与现代城市的发展实际相结合
在智慧城市视野下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多数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在管理理念上过于陈旧,对于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导致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体系缺失一定的合理性,导致网格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没有真正与城市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管理情况相互结合起来。在开展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时,其效果没有得以充分地发挥。所以,要根据城市内的实际情况,研究能够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智慧化管理服务工作体系,真正实现科学、系统、高效的城市管理服务目标,城市管理服务工作人员不仅要创新传统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还要与城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4结束语
本文首先深入地分析了智慧城市视野下网格化城市管理的价值,然后从信息化原则、智慧化原则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智慧城市视野下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原则,最后根据实际情况,从更新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的工作理念;提高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地位;健全、完善现代智慧化管理工作机制;壮大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人才队伍;注重与现代城市的发展实际相结合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智慧城市视野下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创新措施。
参考文献:
[1]杨柳忠,李建平,宋林蕊.智慧城市视野下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创新[J].地理信息世界,2015,22(4):8-12.
[2]石瑛.智慧城市视野下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服务创新思考[J].时代经贸,2018(21):46-47.
一、目标任务
按照《区2012年城市管理工作意见》下达的工作任务:一是加强队伍管理工作,明确分工职责,带动各社区城管服务站工作;二是要继续加强违法建设的巡查、监督及整治工作;三是抓好农贸市场的长效管理工作;四是加强工地管理工作,确保各工地各阶段监管到位;五是深化市容创建,确保各类城管创优在市、区两级的明查、暗查中名列前茅;六是强化投诉处理工作,重点以区域范围内热点、难点地段或地区进行综合整治。
二、重点工作
1、针对街道城管队员偏少,职能发挥未到位及社区城管站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长效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我街道一方面将加强城管中队队伍建设,健全城管中队学习和业务例会制度,完善城管队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社区城管工作站建设,按《实施意见》完成各社区城管工作站达标工作,并建立起一体管理,二级联动的考核机制,通过两方面的工作,使我街道的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违法建设整治。要加大违法建设整治力度,发挥社区作用,街道两级加大违法建设巡查力度,对在建的私房违建立即查处,确保发现一起、拆除一起,对集体违建分类处置,确保查处到位,整治到位实现“零增长”目标。
3、市场长效管理。配备力量对太康市场、小桃园市场、荣巷市场、勤新市场、徐巷市场、溪河市场集中整治,进一步加强市场的长效管理,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占道经营、店外设摊,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严格按照“齐门、齐线”一条线管理,治理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确保市场周边道路整洁、管理规范。
4、建设工地专项整治。强化工地管理、签订责任状,要求各工地做到封闭施工、围场作业、出入口配置车辆冲洗设备、场地硬化、运输车辆“密闭式”运输的,杜绝带泥上路及运输车辆抛撒滴漏现象。
5、道路面貌专项整治。结合“太湖杯”、“两整两创”、管理等要求,按照“三无”整治要求,对主要区域主次道路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对道路两侧擅自堆放、搭建、占道经营、乱牵挂、乱涂写、乱张贴等多发性违法违章行为开展综合整治,中队将以主干道为标准,深入到次干道,确保“太湖杯”、“两整两创”管理取得更好的管理成效。
6、荣巷街道投诉多发地区主要集中在市场、郑巷自然村、龙山路、丹桂路、大丁中街等。明年我中队拟加强与社区城管工作站的联动,各自承担任务,加强长效管理。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街道两级要把城市管理工作作为全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真抓实干,狠抓落实。
2、落实责任,严格考核。按照责任落实到人,加大考核力度。
一、城市管理对城市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城市管理与城市化具有统一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管理则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是城市运转的根本动力,是城市载体功能和运转效益的重要保证。城市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城市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服务于市民,加强城市管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市民生活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城市间经济发展速度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城市管理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城市领导者和普通市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加强城市管理与推进城市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是一种有机的统一,二者之间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二)加强城市管理是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城市的文明程度、社会秩序、环境质量和品牌形象,也是一种生产力要素。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不仅应该有繁荣的经济,而且应该通过强有力的城市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容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城市建设、管理的投入就可以增加,城市管理水平也必然会相应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加强城市管理,营造优美的城市环境,既可使城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又可提高市民素质,必将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带动城市所在地区的发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也是生产力。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城市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城市文明程度越高、品位越高、形象越好,整个城市就会升值,就越能够凝聚人心,吸引人气,从而形成招商引资的的凸显效应,增强城市经济发展后劲,使经济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强城市管理摆上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高度,树立“加强城市管理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加大城市管理的投入,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三)加强城市管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外来人口的快速集聚,城市的薄弱环节日益显露,加强城市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追溯历史的渊源,城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又对城市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总会要求一种与其相匹配的管理方法,城市管理正是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城市管理模式,城市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等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出现,就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的必然产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发展对城市管理不仅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还可以提供重要保障。
二、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城市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从我市的城市管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我市城市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城市面貌得到大幅改善,城市品位快速提高,但城市管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城市管理的条块职能不明确、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市民参与程度不高,社区城市管理基础薄弱等,造成我市的城市管理水平与城市定位极不相称,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管理体制不健全。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初步的,不系统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亟待解决。一是从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看,城市管理责权不统一,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基层管理难以落到实处。二是从城市综合监管执法方式上看,职能部门之间的管理范围和执法权限划分不科学,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任务不明,管理分散、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配合,往往造成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不作为”与“乱作为”现象并存既影响城市管理的效能和效果,又削弱了城市管理的权威性。三是从城市管理体制重心下移的实施来看,社区居委会自主功能较弱,城管进社区没有发挥应有成效,社区服务发育不够,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够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城管工作与社区工作在衔接上缺乏规范化制度和稳定机制。
(二)缺乏科学的城市管理机制。我市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固然有城市基础设施“先天不足”等客观因素,但更为主要的是,机制不健全,全市城市管理没有形成“一盘棋”格局。各职能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联席会议没有形成制度化,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没有部门愿意主动牵头负责有交叉职能的工作,创建办工作开展不正常,各部门仍存在难事推着转的现象。城管局为了完成经济指标,任务层层分解,造成以罚代收、“办假案”等现象,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三)城市管理物质基础薄弱,外部环境、队伍素质尚存不足。一是财政投入不足。城市管理需要恒定、持久的财力支撑,但有时资金投放未能随着gdp的增长而同步增加,致使城市市政、环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综合服务功能不高;城市管理条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现代科技含量较低,管理效能不高。二是管理难度大,执法环境恶劣。城市管理涉及千家万户,难、热点集中,管理对象多是下岗人员,进城农民等,易得到市民同情。执法管理易引起围观、起哄,给城市管理带来了被动和负面影响;有时管理对象暴力抗法,使执法人员的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公安等部门对此只能用调解民事纠纷的方式处理,影响执法权威;不少市民文明程度较低,理解、支持、参与城市管理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三是执法人员素质参质不齐。有些执法人员不能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理念,服务意识淡薄。有的语言、行为不规范,态度蛮横;有的责任心不强,办事效率低,作风松懈;有的不遵守队容风纪建设规定,损害了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管理的持续发展。
(四)市容秩序管理不规范。占道经营、乱摆摊点,马路市场等影响市容秩序的现象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短缺,环境 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疏堵结合没有硬举措,城市“牛皮癣”清理一次又恢复一次;沿街门店缺乏有效的责任制约束措施,店主对门前影响市容环境和秩序的行为熟视无睹,城市管理陷入突击、疲于应付的不良局面。
(五)社区居委会在城市管理工作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社区居委会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应在城市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社区居委会事务繁杂、琐碎,有责任,无权利,未能发挥参与城市管理的应有作用,导致辖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在城市管理体制中,对社区居委会如何更好的开展城市管理工作,缺乏有针对性的措施,未能很好地解决“看的见的管不着”的问题。
(六)市民文明素质不高。城市管理向思想道德领域和科学文化领域拓展的力度不大,缺少针对性、实效性,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环境卫生意识淡薄,许多人未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卫生习惯,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普遍存在。同时,市民对参与城市管理不热心,主动参与城市管理者少,市民整体文明素质亟待提高。
三、城市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方法与对策
城市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增长极。面对城市间经济发展激烈的竞争,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用科学的发展观念为指导,强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一)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城市管理机制。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有利的切入点是推进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和积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从周边城市的实践看,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不可能完全解决现有的城市管理矛盾,但可以迅速解决部门间的推诿扯皮和依法执法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同样,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不仅能高效地清除管理盲区、盲点,还能有效解决管理人员沟通能力差造成工作难到位、社会形象差的问题。完善管理机制,就要从完善责任机制入手,确保工作责任的落实。淮安市实行保证金制度,规定各区交纳200万元年度保证金,各部门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各交纳2万元和1万元的保证金,年底按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考核,决定返还保证金,发放奖金,扣除保证金。使个人业绩与经济收入直接挂钩,不仅强化了各层面的工作责任,而且“四两拨千斤”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
(二)严格依法行政。城市经济要活,但城市管理要严。城市“三分建、七分管”,一层意思是说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另一层意思就是说明城市管理的难度。因此,城市管理必须严格依法行政,严管重罚。严格管理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要严在制度上。要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要能够基本覆盖目前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规章制度这个源头上堵塞各责任单位之间管理脱节的漏洞,减少扯皮,做到事有人管、职责明确、权责一致。二要严在落实上。法律法规贵在落实,再好的法规不能落实到位也等于一纸空文。城市管理就是对正常有序行为的服务,对违章违法行为的惩处。管理的作用就是遵法、守法、护法,有章必循,有法必依,管理出秩序,管理出成果。要通过严格依法管理,坚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政府的权威,为城市各项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三要严在监督上。城市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由于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不同环节地存在一些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如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工作衔接,必须靠强化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切实解决各种有法不依、执法不到位、以罚代管和扯皮推诿的具体实施行为,保证管理的落实力度。
(三)创新管理理念,坚持文明执法和严格执法相结合,构建和谐城管。积极主动适应城市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思路,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念,扎扎实实的构建和谐城管工作。一是要积极转变工作思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城管理念。城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广大市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要全面推行人性化管理,转变过去“管理就是审批、执法就是收费、处罚就是罚款”等错误理念,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城管工作的根本指针,不断增强执法人员的民本意识,切实把“刚性管理、柔性执法”等理念,融入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二是树立和谐城管理念,推进市容责任区制度更好的落实。落实市容环境责任区制度是做好市容环境长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城市管理水平、城市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要依托树立和谐城管理念,破解城管工作难题,深入推进市容管理责任制度落实,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队员依法行政能力,促进城市管理的和谐发展。三是大力推行亲民式执法,营造和谐的执法环境。实现城管执法与管理相对人权利的相统一、相和谐,是构建和谐城管建设的基础。执法管理要“以人为本”、“文明执法”为宗旨,推进城管执法工作理念的进一步转变,提高全体城管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四)创新管理方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一是坚持堵疏结合,破解占道经营难题。全面贯彻堵疏结合科学管理思想,以市民满意为宗旨,使市民在城市管理中得到实惠。坚持“主干道严管、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排出一些路段作为疏导地点,实行规范管理,提高市民满意度。二是推进“城管进社区”工作。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社区,在社区设立城管服务站。利用社区这一社情民意的交流中心,及时掌握辖区内发生的各类事项并妥善予以处理,有效降低执法难度,提高执法效能。三是大力推行“廉勤告知”制度。要求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向管理对象发放“廉勤告知”卡,如执法人员在履行公务过程中有吃拿卡要行为,可举报投诉,时刻接受社区居民、单位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