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探究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力企业;预算;科学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022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33-02
在电力企业管理过程中,预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依据预算,企业可以有效地设定目标和分配资源,更好地评估绩效。可以说,预算对于电力企业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众多电力企业开始市场化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在诸多领域的竞争加剧。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的经营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在以往运行过程中,电力企业更侧重于生产安全,如今转为对增收节支以及优化资产配置方面更加重视;同时,电力企业也开始关注自身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使电力企业更好地进行预算管理的战略转变。
1 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概述
预算管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具体是指以企业的总目标为核心,为更好地对企业财务成果以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筹划、预测,对预算进行合理的编制、执行以及控制的行为。良好的预算管理对于固定资产的数量比较多、资金占用量比较大的电力企业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企业中的各项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有助于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活动作出适当的调整,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电力企业预算管理及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预算管理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又被称为“全面预算管理”,是指相关部门和人员综合企业存续相关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以及财务活动的发展情况等,对其进行合理的预期和控制,这是电力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事项。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可以使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量化公司的经营状况,使企业在管理控制方面更加规范,各部门的责任也得到落实,在权责分明的基础上,有效保障了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力企业内部的革新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很多电力企业都从自身需求的角度着手,构建了ERP管理平台,该平台实现了从基建到生产的一体化。但在记录企业会计行为方面,普通的信息系统对于会计记录有很强的依赖性,这就使得这样的信息系统在记录会计行为方面不能完全契合企业实际管理需求。因此,电力企业预算管理还有待于完善和优化。
3 电力企业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
3.1 预算管理内容有待完善
全面预算管理不是一个细化的分支,而是一个预算体系,从内容上看,它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涵盖了业务流程的各个方面,包括业务、财务预算以及专业决策预算等。现阶段,电力企业预算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财务预算;二是资本性收支预算。而销售预算、现金预算等事项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的内容。
3.2 预算管理的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在电力企业管理中,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可以保障企业运行和经营的管理手段,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绩效考核以及资源整合上。现阶段,资源整合和绩效考核尚属于企业预算管理的难点,是电力企业运行过程中亟待突破的事项。
3.3 预算编制起点以及预算管理系统中心有待明确
在电力企业中,预算编制的起点非常重要。在预算编制起点确立的基础上,预算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建立和优化。电力企业相关人员要想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就一定要对预算管理系统的中心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众多电力企业而言,随着电力市场化的不断推进,相关市场环境也在发生改变,在各个阶段,企业均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侧重点。为此,预算编制起点以及预算管理系统的中心应相应改变,以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使电力企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3.4 预算编制的流程不够规范
在电力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编制流程是不容忽视的部分。预算编制流程要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是与企业的组织机构以及管理模式相契合;二是要充分考虑相关成本和效率。在预算编制流程方面,一定要遵循 “集中控制”和“效率优先”的原则,保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为了更好地遵循以上两项原则,就需要“预算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严格审批下级上报的预算指标。就这一点而言,充分体现了“集中控制”的原则。这种做法虽然对电力企业有一定益处,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病。比如,它使预算编制周期被延长。由此可见,“集中控制”和“效率优先”原则是一把双刃剑,电力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对这一点一定要明确。
4 改善电力企业预算信息管理模式的策略
信息化方式下,电力企业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基于这种大背景,在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中,一定要对财务管理引起重视,将其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使预算管理委员会在预算指标审批、下达中充分发挥作用,并通过开发全面预算管理软件,将ERP与全面预算管理结合等多种方式达到有效改善电力企业预算信息管理模式的目的。作为一种资产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不仅掌管着居民用电,还掌管着工业用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了使电力企业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及合理地安排和整合各项资源,改善预算信息管理模式,做好预算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4.1 编制全面预算管理软件
在具体预算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开发专门的预算财务软件。同时,要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和财务核算系统之间的有效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且为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提供便利,使其在需要相关数据时,可以自动从财务核算系统提取。此外,实现预算差异分析的自动化。一旦其中个别科目发生额与财务核算系统设定额不符,工作人员会收到系统的自动提示。以上方法的自动化程度还有待于提升,但其使预算编制的工作量得以减轻;同时,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效果也比以往更好。
4.2 ERP与全面预算管理结合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ERP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把企业的管理范围从内部系统有效扩展到企业的外部,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像企业的数据、相关流程的指标等均在此范畴。而ERP系统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它可以对数据与业务流程进行有效整合,并达到全面预算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将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充分诠释出来。ERP可以看成是全面预算管理的载体,ERP与全面预算管理结合对企业预算管理是非常有益的。
在ERP与全面预算管理结合的过程中,ERP系统一定要和企业管理中的事项相融合。全面预算管理和ERP系统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前者为后者增加了新的内容,后者则为前者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保障。将二者相结合有助于相关动态数据的获取,便于财务人员动态收集相关财务信息,并一改以往事后控制的局面,使预算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得到了实现。
5 结 语
在信息化方式下,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对企业运营和发展非常重要。且在改进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销售预算,将其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同时,对损益预算也要引起重视,可将其作为预算编制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明确各级机构和部门的责任,降低预算管理成本,保障电力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适应市场竞争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燕.信息化方式下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2).
[2]孙亮,丁学英,王连忠,等.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电力企业内控管理的研究[J].电力信息化,2013,11(7).
一、诱发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实质性的意义.提出问题,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深思熟虑,是对原本问题的一种深入探究,同时是学生创新思维、探究能力的一种体现.科学探究本身需要的是,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一种深化培养.然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对于探究却是兴趣匮乏,不能真正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进而也就不能提出问题,还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构建生活化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主探究.例如,在讲“杠杆”时,笔者设置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笔者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锤子、钳子、螺丝钉等工具,将教室内的钉子起出来.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自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工具能够很容易地起出钉子?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物理原理是什么?这样,运用学生熟知的生活构建情境,诱使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主动探究问题.
二、运用学生需求,强化探究
科学探究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凸显.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要想学生主动行使某种行为进行探究等,需要有一定的外力元素,即能够促使学生主动行为的原始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探究学习是在内在的动机驱动下进行的.换个角度说,就是需要学生对物理有某种的需求,进而主动探究.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学生的需求心理强化其自主探究.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事物也有着自己基础性的认知,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个认知上的矛盾,进而再以矛盾引发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思考,并在探究中形成一定的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例如,在讲“物体的颜色”时,学生对于颜色的认知,一般是物体的颜色由其本身的颜色决定的.对此,笔者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拿一块红色的布,并将其放在黑色的布袋里,运用绿色的光去照这个袋子,让学生猜测里边所装布的颜色是什么?学生通过直观地观看都认为布是黑色的,而笔者拿出来之后却是红色的,从而实际情况与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发生了冲突和矛盾,学生面对这种情况自然会产生对其原因的探究,即知识的需求,主动地实践、探究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是哪些因素困扰了自己对颜色的判断?物理的颜色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等等,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探究和深入掌握.
三、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深化探究
关键词:教学方法;科学探究;选择
九年制义务阶段的探究性课程,功能是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笔者觉得有些方面似乎值得探讨。
一、探究课题选择
(一)探究课题选择
新课程实施后,不管是谁开课,好像非上成“探究式”不可。事实上,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都值得探究的。如科学中的《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章节,就不一定非把它们开成探究式的公开课。实际上,它们更多地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概念和思维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方面起着某种重要作用。具体实施,最多只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例题教学,模仿练习,建立解题思路和常规方法,运用掌握的各类概念进行解题分析。
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探究课题的可行性,只有当一个课题具备了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时,才有可能去进行探究式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二)探究问题的设计和把握
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哪里来?一是教师设计,二是学生提问。
1.教师设计问题
(1)注意问题的合理性
对于一个合理的探究问题,本身就应该具有让学生去探究的空间。但在具体教学中,为了探究式教学,诸多老师不管问题大小,都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小结、回答。也就是说,有些教师认为,有问题就必须探究。可是,问题的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才有多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让他们来探究1小时和1分钟,1分钟和1秒钟的关系,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无法探究的问题。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有位教师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1000米有多长,居然让学生在操场上走了十几分钟,这算是探究教学吗?从表面上看此类课堂气氛十分活泼,学生似乎对知识掌握得很好,教学效率也会很高,但实际效果却令人怀疑。
(2)注意问题的关键性
笔者认为,教师要想设计好探究式问题,首先要吃透课程要求,结合有关知识点,从教学目标出发,在适当的章节,适当的时候,设计一些发散类问题和探索类问题。并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让学生有“跳一跳,可摘桃”的感觉,既不会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浅,懒得去实践,又不会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深,不能去实践。这样的问题才能算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浮力》一节中,有关浮力的大小和定义,显然十分抽象。于是,笔者首先把一个软木塞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让他们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已有二力平衡和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的知识,他们容易得出软木塞受到浮力的结论。这时,笔者立即把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让学生进行观察现象并讨论:钩码沉入水底,水有无对它产生浮力作用?这是一个似是似非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可能因此而产生混乱……物体有受到浮力的作用会上浮,不受到浮力的作用而它却浸入在水中!这个问题是在学生通过观察软木塞有受到浮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探究钩码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这是一个可实现的问题,既不超越学生能力范围,同时又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于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起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就可能进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同时结合给定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来证明浸入水中的钩码是否也有受到浮力的作用,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就不那么难了。在此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显然很关键。
2.学生提出问题
教材编写得再周密再细致,也不可能适用于每位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后,如何对学生提的问题分别对待,合理处理,进行筛选,要看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要尽可能地把较多的时间用于能力培养以及潜能的开发上。知识的缺乏将来容易弥补,能力的欠缺是很难补救的,就不同的能力发展而言,人都有相应的关键期,错过了它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误。所以,教师不要因为“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而担心,更不能认为“不合算”,要及时对学生提问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解决,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喜悦。
二、探究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的选择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实际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教材,处理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最优化,通过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且使他们的探索能力、创新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倡导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教学方法。就教学模式而言,有探究式、合作式、分层导学式等等,我们不能因为哪种模式目前最流行而一拥而上。特别是在科学中,许多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自身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重复这些过程,而是应该借助学生原有经验或通过观察实验与学生思维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在探究未知现象的活动前,都应对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可能产生的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估计,总是在理论指导下先进行尝试性的假设。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探究,是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的,机会不会赋予没有头脑的人。
(二)探究式教学和验证式教学的结合
有一位老师在进行欧姆定律的教学时,他先带领学生回顾有关电流的知识,电压对电流形成的作用等问题,然后马上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以便得出欧姆定律。但欧姆定律是这样容易发现的吗?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有效果吗?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所措,课堂一片哗然。
其实,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可以将验证性和探究性两种实验教学方式相结合:(1)让学生猜想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2)直接告诉学生欧姆公式I=U/R。(3)让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去验证,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三者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和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电流和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来观察电流如何变化;在研究电流和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4)让同桌学生讨论:如何根据研究目的和方法,利用学会使用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教师在对学生的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是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5)分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对欧姆定律产生感性认识。
由此可见,探究中可有验证,验证中可有探究,两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关系如图:
课程改革,是对我们全体教师的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新的机遇,我们要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进入新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处理的问题还有很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创新精神 合作能力 实践中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探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以发展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激发动机
动机是学生进行内部活动的动力,学生的创造力在动机之下才易于引起。实践证明,动机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巧设问题情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巧妙地把数学学习的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新旧知识之间制造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探究的情境。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动机,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上课时,老师拿着36本课外书,进入课堂。同学们猜想: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此时,老师指着这些课外书说:“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三个小组,我让第一小组分得这些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些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些书的九分之三。同学们说说看,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了?谁分得少了?结果分完了没有?”问题的出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马上进入了个人或小组探究,各自按自己的思路画线段图或计算,在探究中发现分得一样多。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困惑,为什么一样多呢?再经过新一轮的引导、讨论、探究,得出并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性学习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再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学生通过比较、讨论会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这时,再让学生探究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边、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推导、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教师只充当探究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探究,多鼓励表扬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横加指责,强令修正,而是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探究性学习的任务。
三、探究性学习中采取合作形式
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社会人文精神所提倡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组成至少两人的学习群体,各成员间进行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每个人都充分参与学习探究,这种体现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不仅有益于探究的开展和学生特长的发挥,更有益于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养成,有益于学生学会尊重他人、陈述已见,达成共识,分享成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以发展。
四、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同时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应当是一个先行组织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所以,在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实际上是扮演了服务者,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的多重角色。
在这一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验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位教师都力求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知识构建过程。可是,在实践中却发现一些问题。
一、探究学习受“时间限制”
一节课,40分钟,如何让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进行有效的学习呢?教师必须给以学生大量的自由探究时间。可是,很多时候,却要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
一学期安排一本教材,一学期必须学完这一部分内容。每节课也就有了一定的教学任务。如果整堂课让学生处于高度的兴奋期,长时间的独立探索,的确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但是,某种程度来讲却用了相当长的时间,那么一堂课内容能完成吗?如果不能完成,是尽情发挥还是有所控制?发挥,完不成教学任务;控制,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这使教师陷入了两难,如何两全?
二、探究性学习只注重了形式
数学课不仅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探究能力,而且还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大部分学生能依据自学、操作、讨论等完成。如:学习《圆环的面积》,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制作了圆环,知道了:大圆减去一个小的同心圆,得到圆环。于是,又问:你觉得这个图形应该叫什么名字?同心圆、环形……而后才回到“这叫做圆环”。本身,制作圆环,已经深刻地认识了圆环的本质,还有必要让学生再去细细琢磨它的名字吗?名字只是符号而已。
三、探究学习不能因人而异,不能面向全体
现代教育是发展个性的教育。而学生的个性特征完全不同,有的性格活泼,善于表现;有的性格孤僻,喜欢安静。再则不同年级、不同内容、不同课型,对于不同学生来讲,存在着更大的差异。那作为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怎样才能因人而异?
四、探究性学习中也存在了优等生一言堂的现象,需要老师提前做好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关键词:引导探究楞次定律教学尝试
一、必要性阐述
电工基础是电气专业的骨干课程。它要求学生掌握电工基础理论,为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知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理论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薄弱,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理解,不做作业,学习热情不高。为了提高学生对电工理论课程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导学探究。在教学之前,筛选具备“实用价值”的具有代表性的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使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观察“分析”,思考“总结”“判断”并归纳出结论。以楞次定律课程为例,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样也是一个教学重点,是分析和处理电磁感应现象问题的两个重要支柱之一。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而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还不是很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上容易出差错。如果不能明确指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就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
二、引导探究教学法的概念
从狭义上理解,引导探究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理解,教学过程的主线就是探究性学习,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提出问题,进而认识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运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中引导思考是关键,手脑并动是核心,在课堂实践中让学生形成“相互合作”以及“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实验观察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楞次定律归纳总结课堂讲解练习课堂小结。教师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该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的做法,建立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维信息多边交流的新型关系。
三、引导探究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尝试
探究学习是有目的、针对性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澄清学习的内容,打造一种滋养学习过程的心理氛围,建立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向学生展示探究的方向,让他们专注于一定的角度和目标,去查阅资料,深入思考以及解决问题。
1.课前复习,做好知识储备
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定律,是在磁场和电磁感应基础上,研究磁和电的关系。因此在课前复习环节里要对“电生磁”“磁生电”进行回顾,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楞次定律的课堂复习实例(学生课前在学案上做好预习)包括五部分。第一,电流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第二,右手螺旋法则:右手握住螺线管并把拇指张开,弯曲四指表示电流方向,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场方向。第三,练习判断电流方向。第四,电磁感应现象。第五,产生感应电流条件。
2.营造情境导入,创设疑问,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上一节课中的三个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同时让学生观察表针摆动方向。当导体棒向左或向右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当磁铁向上或向下运动时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当电键闭合或断开时,滑线变阻器向左或向右滑动时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提出问题:在以上实验中,我们发现在同一个实验中表针的摆动方向不同,说明回路中的电流方向不同,那么回路中的电流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在这节课中,通过第二节学生熟悉的实验进行论证,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程。同时,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索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很快就能投入到问题中,为设计做仔细的准备,化被动学习成为主动学习。
3.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再通过观察、猜想和探究目标的提出,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重点:探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问题。关键词是“探”,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和猜想,明确探究目标,带着疑问去探究。楞次定律的课堂探究实例。(1)观察线圈导线的绕向。(2)可以用试触法确定电流表指针摆动方向与电流流向的关系,在此可以直接给出:电流由红接线柱流入,表针向右偏。(3)猜想与假设:你认为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4)探究学习目标: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有什么联系,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有什么联系。(5)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实验并填写表格:N极向下插入线圈过程,S极向下插入线圈过程,N极向下拨出线圈过程,S极向下拨出线圈过程。
4.展示探究,归纳定律
学生对本环节实验进行记录分析,关键词是“究”,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发现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找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这一“中介”,然后根据实验记录表中原磁场方向和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能力。楞次定律的课堂实例: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表格数据,教师设置问题加以引导。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阻碍作用不一定,有时相同,有时相反。当增大时,b感与b原相反;当减小时,b感与b原相同。感应电流的磁场不能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对磁通量的变化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感应电流产生磁场的方向是否始终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或相反?找“中介”,这个“中介”既与感应电流方向有关又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某个因素有关,这样就间接地找到了联系。通过表格,引导学生发现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之间的联系。板书——定律归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楞次定律。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和学生对规律的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自我归纳、概括和表达能力,对定律中涉及的原磁场、感应磁场、磁通量的变化等物理量间的关系更加清楚,再次加深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5.开放发散,综合升华
以磁通量变化体现“阻碍”。在磁场中放入一线圈,若磁场B变大或变小,问:①线圈中有无感应电流产生?②当B增大或减少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如何?(增反减同)通过以磁通量的变化为例,体现楞次定律的“阻碍”作用,再次总结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步骤。此例题让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而且学生也容易掌握。最后是课堂小结:楞次定律概念以及楞次定律概念中“阻碍”的“行为表现”(就磁通量而言,总是阻碍原磁通变化)。这个环节使学生再次明确课堂重点,掌握知识点。6.课后动手,巩固提高课后作业:动手做一做楞次环。材料:铝制合金、支架、螺丝、条形磁铁。左边为缺口导体圆环,右边环为导体圆环,两环用细杆子连接在支点O,可以绕O在水平内自由转动。用足够强的磁铁的任何一极插入圆环,观察现象并试解现象,思考:当用S极插入A环时,环中感应电流方向如何?本环节引导学生课后动手制作楞次环,学会自主探究实验,并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通过课堂延伸,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科学;主动探究;导入;提问;质疑问难;课外活动
小学科学教学中实现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重点提出几点来进行简单的探讨,为广大教师同仁提供一个思路:
一、巧妙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课堂导入就犹如导火索一般,点得好,就能够点燃学生的求知火焰,点不好,只会让学生的求知欲无声熄灭。由此可见课堂导入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重要性,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根据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一些有趣而新颖的课堂导入,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我们可以采用生活化导入。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小学生,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老师、家长的传授。他们也有其特点,好奇心强,也喜欢留意观察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根据他们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导入,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开始。如,在教学动物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小动物,并告诉大家它们都住在哪里。然后再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不熟悉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这样的导入设置小学生肯定更容易融入课堂教学,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在教学认识材料时,也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入手,我们自己住的房子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家里的锅、碗、热水瓶等生活用品,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都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学生都充满了好奇,而在课堂上学习了之后,学生也会回家观察自己家的常用品构成材料,并骄傲地向父母说明介绍。他们的探究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我们也可以采用多媒体导入。多媒体教学是老生常谈,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确实比单调的板书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也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导入不是单纯地把板书放到了PPT上进行播放,要在PPT上放入一些趣味、形象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深奥的知识,这样才能把学生的目光牢牢地吸引住。如,在教学简单的机械时,就可以采用多媒体导入,给大家呈现各种各样的齿轮,或是给大家播放一段齿轮运转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齿轮的作用。
二、巧妙质疑,让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能否主动探究、有效探究,与教师的设问水平和质疑时机息息相关。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既要讲求探索性,也要讲究层次性。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容易,让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解决,也不能一味的偏、怪、难,让学生无处下手。设计问题要把握好难易度,其标准就是让学生既能够找到入手的地方,又没办法很快解答出来,必须经过多次思考才有答案。这样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谓的“探索性”问题。探索性问题是符合我们教学目的的问题,因为我们设置的问题不是为了难倒学生,也不是为了走形式,而是达到让学生巩固知识、开拓思维的目的。此外,人与人之间有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差异,有所谓的“好”学生,也有所谓的“学困生”,这其实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差异化决定了大班教学是有弊端的,但差异化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供了一个方向:学生不必千人一面,而是要个性化的发展,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各行各业的人才。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问题的层次,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三、巧设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一直以来,课外活动都是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努力通过课外活动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良好的课外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学生的综合水平。如,在教学蚂蚁时,我让学生开展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事先准备少量白糖或是面包屑、放大镜,然后带学生到学校绿化较多蚂蚁喜欢出没的地方,分好小组,撒下白糖或是面包屑,等蚂蚁来。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发现食物、搬运食物的过程。学生异常激动,也非常细心地进行了观察。然后我又适当提了些问题作为引导,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特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的本质内容,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能让学生了解到主动学习的好处,从多个方面帮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民.浅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5(4).
[2]马伟.浅议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与方法[J].学周刊,2015(35).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2
一、探究性学习方式简介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在调查研究、分析探讨中解决问题;在表达与交流中分享探究成果,以获得知识,激趣,掌握程序与方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转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他就要作出各种猜测,要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签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材料,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查阅文献资料、检索等)得到第二手的资料,再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问题的本质,对问题进行更深入更独到的研究。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学科基本知识的需要,所以这个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要被简化,比如,提出问题这个环节,在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教师提出问题,或由教材提出问题。在获取事实这个环节,常常由教师和教材来确定研究方法、步骤、所用材料等,这样就省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探究性学习中也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非常必要的。
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逐步提高探索事物本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一)自主性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二)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实践过程。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使认知活动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用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三)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
(四)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也是开放的。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进而提出问,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基本策略
(一)力求展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全体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
(三)精心构思,把思维品质的提升作为重中之重。狠抓“发现问题”环节,突出思维的敏锐性;鼓励提出多种假说,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指导实验设计,培养思维的启发性和创造性;强调运用思维的概括性去总结事物的规律性。
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角色定位。
师者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构筑和搭建探索知识的平台,使自己成为沟通学生和知识的桥梁纽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领域、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走出来,由主体的单一性──教师主角,变为主体的双向性──师生互动;由单纯的知识、能力的传授变为知识能力的多项交流;学生由知识的被动的建构者变为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内化;课堂教学由“传授型”“灌输型”变为“体验型”“参与型”“实践型”。
探究型学习中的教师要成为“向导”“参谋”。教师成为“向导”,不再单纯向学生传授教材中的固定的知识,而是提供相关的数据、材料、事件、问题和想法等,为学生通向知识的殿堂引路,创设出一种教学氛围,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答案的教学氛围;教师成为“参谋”,是通过教师的参与激励每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每名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提炼发言内容并使之与本章节知识相衔接,从而实现课本知识的高层次内化,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五、在经济常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初探
根据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和实施的基本策,以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内容的传授为例,探究性学习方式为特色的课堂教学可设计如下:
首先,展示案例,创设探究情境。
以多媒体方式展示本县某乡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的困惑与遭遇。由于交通大为改善,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产自本乡光热水分充足的西瓜大受欢迎,瓜农收入大增,第二年在乡政府的扶持下全乡大部分农民大量种植西瓜,季节刚到,西瓜便供过于求乃至泛滥,瓜农血本无归,第三年,农民纷纷恢复稻谷种植,不巧,当年西瓜供不应求,外地输入的西瓜大赚而回,一时间,农民无所适应,十分困惑,到底种什么成为最头疼的问题。
其次,引导学生就现象质疑,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选择两个作为典型继续探讨:①这一现象和过程体现什么经济学道理?②瓜农出路何在?前者属分析问题范畴,后者属解决问题范畴。
再次,以上述两个问题为主线,以学生群体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探讨问题的答案。
操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不同角度肯定不同见解,在众多见解中,就问题①来说,告诉学生一个前提,即案例中的现象和过程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产生的。案例中有一正一反的两个细节(哪两个,鼓励学生发言)在众多发言中作纠正性确定细节①——西瓜高价时有利可图,资金、劳动力纷纷进入,扩大种植,细节②——西瓜低价时,血本无归,资金、劳动力纷纷退出,不再种植。确定后再要求学生对两条一正一反的信息作合并提升归纳(鼓励发言)然后筛选最优的表达,导出价值规律之作用一,即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生产部门间的分配。
就问题②来说,鼓励学生为瓜农探索出路,暗示学生假设你是瓜农,你该如何应对(假设意在间接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再次鼓励探究,涉及出路,答案肯定丰富多彩,这个环节上,教师要注意两个方面,①越是有效的出路越要作高度评价,因为它更能体现改解问题的能力;②对有助体现作用二的见解进行整合并作规范的表达,导出作用二,即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至此,作用三还未探究到,咋办,教师再创情境,引发探究——依据作用一和作用二,理想的结果应是瓜农都能增收,如愿以偿,但现实不然,瓜农中还是有赚有赔,原因何在(鼓励发表见解)面对众多观点,教师以竞争作为主线把有价值的信息集中起来,引导中强调,价值规律调节和刺激的过程就是瓜农相互竞争的过程,不同瓜农生产条件、种植成本不同、技术水平不同、管理效果不同,竞争结果就有胜有败,简言之——(学生自行表达、教师择取最优)——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至此,对价值规律作用的探究基本结束。最后,小结本节教学过程,让学生熟悉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简要操作步骤:选择案例——质疑提问——探索答案/方案——阐明原理/提供措施。
参考资料
[1]关于学生认知基础上的探究性学习.圣才学习网[引用日期2012-12-31]
[2]探究学习注意点.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探究式教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62
Abstract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psychology and physiology are not mature, but with more and more of what age to contact, so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at this stage is very necessary, helps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world outlook and values. In the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urse in junior high school began to us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nquir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level.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ssons in grade nine, which provide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latter.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urse; inquiry teaching; teaching practice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其重点目标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探究、与人合作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目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因此,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通过与学生创新思维的挖掘,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对学生的积极引导,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并通过自身思维的拓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真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且在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意、行、知三者之间的有效统一。
1 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概念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又被人们称之为“研究法”、“发现法”,主要指的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传递并不是直接实现的,而且通过向学生提问,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来思考、观察和讨论,通过这种独立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自主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的方法。虽然目前在学术界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从实质上来看的话,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好的凸显,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合理应用,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思考、探究,最终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这样所学习到的知识会更加牢固、深入。[1]
在近几年来,学术界已经逐渐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因此在其理论和方法方面都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范围和规模也有所增加。对于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来说,主要是让学生系统性的学习和了解生活常识教育、社会人文教育、马列主义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2]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征
(1)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探究式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比较强调探究性和自主性,学生通过质疑、探索和讨论问题进而形成在e极的意见和看法,并可以对其进行自由的表达。与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来说,更加自主、合理和自由。
(2)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在设计探究式教学的时候,教师一般都会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并设立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环节,而且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出问题、反馈学习状况或者是寻求帮助。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进行一定的交流和合作,最关键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加强交流,共同探讨相关问题,并通过总结得到结论。[3]
(3)注重动态的开放性。由于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注重交流与合作,这样一来整个教学环境就会较为开放,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态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处于动态的环境当中,通过分析和探讨才能够交流意见,并得出结论。
(4)注重创新性。创新性主要指的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同时还需要关注创新性方法和创新性问题的关注。学生在思考、探究和分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用全新的角度来看,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后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探究式教学中,需要学生进行主动的操作、动脑和观察,而且比较侧重学生探究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一起讨论具体的教学模式,这也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4]
3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
3.1 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对于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首先最关键的就是教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教师才会针对实际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探究式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需要仔细地研究和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分析和研究新课程教材,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了解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5]
3.2 加强对探究式学习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各项探究活动的有效运用,积极地创设出探究式的学习情境。比如在《实现我们共同理想》这一课时的时候,教师的课前导入可以设计为“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九年级了,有什么理想吗?长大之后想干什么呀?”然后学生就会说出自己以后的理想,之后教师从学生的理想作出进一步的引申,引出教学内容中的共同理想。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仅营造出自由的教学环境,同时学生也会对教学内容中的共同理想产生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而且学生也更加容易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
3.3 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最关键的就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应该更加关心学生,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情况,同时学生也会更加依赖和信任教师,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才会更加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6]在自由、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得到了空前的高涨,会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来。而且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心理障碍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消除,对其自信心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4 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探究问题和方法
(1)注重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在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中,探究式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材内容,在制定探究问题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整体的知识水平、教学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且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和可操作性,难度适当,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探究欲望。[7]比如在《在承担责任中成长》这一课时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成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出一个实际的案例,在什么样的事件中承担了什么责任,并在这一过程中学到哪些知识。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在正确认识自身所承担责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
(2)注重主体与主导的统一。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就表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培养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另一方面需要强调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既是活动探究的主体,也是受教育者。比如在《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这一课时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布置相关的调查题目: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生产工具有哪些?②在2015年,我人均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来说又如何?然后让学生进行调查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对学生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其总结能力和创新能力。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对于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来说,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之后又能够对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在探究式教学方法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统一,并加强与时俱进,让学生站在理论的角度来把握和理解现实,用正确的方法、观点和立场来解决、探究和分析实际的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去,在实现知识内化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复杂的经验,对后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然后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材方案,充分发挥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优势,显著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陆洪德.主题模块式教学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的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203-204.
[2] 刘桂云.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95-96.
[3] 崔月红,宋玉花.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德育生活化[J].现代教育,2012.9:69-71.
[4] 王玉玺,张妲,钟绍春,钟永江.基于电子书包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2:95-100.
[5] 谢丽卿.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3:59-61.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老师巧妙地提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从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第二,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而课堂提问正是给学生设疑布障,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进他们为了获得正确答案去积极动脑。
第三,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刺激学生神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说,人的大脑神经有兴奋点与疲劳点。一般来说,每天下午第一节课时,学生大脑处于疲劳点,听课效果明显下降。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神经疲劳、注意力分散、无精打采时,就可运用课堂提问来刺激学生,使其通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来重振精神,提高注意力。
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功能可总结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问题的回答,锻炼在公众场合大胆发言的心理素质。学生每一次回答提问的过程,就是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演讲过程。教师应精心设计这一过程,而学生应珍惜每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
第二,能起到及时反馈信息的作用,评价教学效果好坏,评估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不断调整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向传递活动,通过提问,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二课堂提问的环节及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明确提问的目的,切忌随时、随意地提问。课堂上提问的良好时机大致在:(1)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2)在容易发生误解、歧义之处。(3)学生特别感兴趣且与课文关系较密切之处。(4)在容易影响学生的态度和学习方法之处。
第二,合理设计提问对象的覆盖面。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是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几个优秀的学生,而要面向全体,尤其是对差等生,如果一味地只顾优生而忽视差生,很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如果课堂上没有一定条件对其刺激,就很难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一些难易恰当的问题让其去思考、去探索、去回答。这样,就可使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了,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地展现自己。
第三,提出问题类型的多样化和难易程度的递进化,它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教师经常提出“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以再现为主,这是记忆水平的提问;如果教师经常提出“依据是什么”、“怎样理解”、“怎样应用”之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以理解为主,这是理解性水平的提问;如果教师经常与学生研究他们关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你有哪些新的启示”、“还有什么新的解决方案”、“是否还需要进行修正”这类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必然以想象和创新为主,这是探究性水平的提问。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提倡适当地多提出一些第三层次的问题。
第四,要注重点评环节。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加以点评总结。回答问题正确完整的,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回答问题不理想的,应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提问反映出来的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应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册,以引起学生对课堂提问的重视。
第五,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度”即提出的问题应难宜适中,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若一味地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但提问过于宽泛,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反而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六,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我们反对“满堂灌”,但也不赞成“满堂问”,因此课堂提问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教师应善于抓住契机,设置矛盾,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对思维的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提得过多过繁也不行,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