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孤僻。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缺少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二)心理自卑。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他们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保护,因此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三)逆反心理严重。根据我们下发的调查问卷,我们感受到绝大部分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同长辈、老师、家长、同学的对抗情绪很严重。

(四)电视、网络成瘾。一些留守儿童愿意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消磨时间,渐渐成了“小电视迷”、“网上游民”。

(五)行为道德缺失。有些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但是很难及时得到纠正。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每年沟通交流的形式多以电话和网上视频为主。沟通交流时间、次数有限,导致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二)学校教育的弊端。农村小学,经济条件差,师资薄弱,缺少,甚至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对于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疏导和教育。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熏陶。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效仿心理、好奇心较强,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三、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首先,出外打工的父母要与孩子定期交流和沟通,交流内容除了孩子的生活、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其次,父母还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最后,临时监护人或者其他亲属要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是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了解儿童心理规律,使学校逐渐有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老师。二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资料。班主任要建好班级留守儿童档案,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外出务工地址、联系电话、家庭状况等。三是进行家访活动。教师只有走进学生家庭,才能更加了解他们,才能取得家庭的支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四是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发挥家长代表的榜样示范作用,定期组织家长座谈会,交流家庭教育的优秀经验、方法,引导家长改变陈旧的教育方式。五是要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学校可以利用儿童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举行校园文艺表演、演讲赛、才艺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多为留守儿童创造展示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关爱和集体的温暖。六是重视感恩教育。很多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不关心自己,他们在外赚钱就应该满足子女的所有愿望,这是父母对他们的一种感情偿还。这种偏激的思想必须及时纠正并加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外出打工的目的,理解父母的辛酸,尊重父母。

第2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24―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留守儿童往往在认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针对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来看,他们往往任性,没有上进心,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很多不良习惯,同时不能正确体会爱,认知爱,付出爱,沟通和交际能力不足。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常常从孩子的视角分析他们的问题,不能一味地放纵,也不能一味地苛责,要试着给孩子更多爱,让他们健康全面成长。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1. 自卑感较强。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很多留守儿童都无法得到亲情的温暖,再加上他们的生活都较为困难。因此,大多数留守儿童总觉得低人一等,经常担心被同学或老师看不起,久而久之,致使情绪低落,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对自己缺乏信心,悲观失望。

2. 没有上进心。任性、懒散、没有上进心等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比较突出。由于代替父母的监管人的精力不足、能力有限,缺乏对留守儿童学习上的知识辅导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引导。另外,留守儿童的祖辈们大多由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滞后,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再加之农村学校的教育也因各方面原因不够完善,造成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缺失。孩子常年缺乏严格的管理,导致厌学现象较为严重且十分普遍。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自由散漫、厌学、逃学、退学的同学中,留守儿童都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因为这些原因,他们难以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更谈不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行为习惯不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和孩子联系较少,致使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这种亲情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孩子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感觉自己遭到遗弃,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多数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经常违纪、没有礼貌、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从表面来看他们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坚强,实际上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的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很容易受到挫伤,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沾染上不良的习气,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 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学校和老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留守儿童一般不喜欢主动与人交流,常常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因而班主任对他们的教育要有耐心,态度和蔼,努力营造和谐、温暖的班级环境,努力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对他们多一些关心、多一份理解。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勤于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班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会敞开心扉,保持活泼开朗的健康心态。

第3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

亲情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缺乏亲情,身心健康令人担忧。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他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沾染不良嗜好,导致他们的行为习惯较差、自卑感较强,致使留守儿童性格普遍比较内向,参与意识、群体意识较差等问题。

2.学习的压力大

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

3.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力差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常常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二、交给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留守儿童情绪调控的能力

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留守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善于抓住机会,教会留守儿童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让他们掌握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减少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有助于和其他孩子和睦相处,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三、交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往

第5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摘要】据这几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留守儿童数量逐步上涨,这一个“大家庭”所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备受外界的关注。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长期处于孤立状态,其教育问题相对严峻。本文从留守儿童的英语教育这个问题点出发,阐述英语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 英语教育 心理健康问题

顾名思义,留守儿童就是因为父母双方或者父母其中一方因为外出打工,只能由爷爷奶奶等亲戚代替教育的儿童。这种情况在农村各地尤为普遍,父母都需要到大城市里打工赚钱,而孩子就长时间处于无人关心的状态,一般只有到过年等节假日才能一家人团聚。长期下来,孩子在生活、学习上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关怀。而英语又是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无论哪个国家基本都会普及学习英语,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英语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一、留守儿童的所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城村的贫富差距明显,高层社会群体一般都拥有较好的家庭条件,父母双方都能长期留在子女身边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学习条件也比较优越;相反,底层社会群体的家庭条件一般不会太过优越,他们往往需要到其他大城市打工来养活他们的家庭,而他们子女的生活学习条件也会比较艰辛,由此引发孩子的众多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外出打工对于孩子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方面,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意志消沉,每天都会无精打采,根本不能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吸收进去,有些连作业都不做;另一方面,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因此下降,为考上好的学校蒙上一层阴影。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孩子的自控能力。有一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差,经常不服从管教,违反学校的纪律,甚至会受社会人士的教唆,干违反法律的事。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都会存在缺乏安全感。在平常的生活中,难免会受到外界一些或多或少的刺激,如受到他人的欺凌,此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基本无处可倾诉,此时他们会觉得孤立无助,对外界的事物的兴趣渐渐降低,慢慢把自己无外界隔离开来,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就。

二、影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因素

1.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由于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性格容易变得孤僻、自私,人生关也有所偏离。他们往往对这种语言类的课程缺乏热情,即使在课上出现疑问,他们也不会跟当堂的老师请教,渐渐的问题就积累起来,久而久之,他们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也会慢慢消沉下去,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失去信心。

2.家庭监督人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影响重大,他往往充当着启蒙的作用,孩子的性格一般都是在这阶段形成,所以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尤为重要。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长期不在身边,所以缺乏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加上一些监督人的思想存在误区,学习能力也不强,往往觉得英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并不重要,慢慢地这种思想会灌输到孩子的脑海中,让孩子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3.学校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在我国,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处于农村地区,教学资源匮乏。一方面,很多年轻老师都不愿意到这些偏远的地区来上课,缺乏一种刻苦耐劳的精神。由此带来的问题便是一些新的学习信息无法传递到这些孩子手上,他们所接受的英语教育大多数都是属于初级阶段,距离高级的英语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设备的缺乏,一些老师根本无法将他们所了解的知识完好无损的传授给这些留守儿童,比如投影仪、复读机、录音机等等,借用这些设备能使孩子的学习速度更为迅速,对于提升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起到了一种积极的影响。而国家政府的教育政策也是影响这些孩子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因素。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并不均衡,乡村的英语教育也是这样。国家在乡村的教育投资上往往比不上城市在这方面的投资,农村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设备也难以和城市的资源相比较,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针对这些因素所采取的对策

1.改善学校的环境。学校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果。要把留守儿童的英语水平提升上去,主要还是要把学校的资源提升上去。乡村学校应该在资产允许的条件下多引进教学设施,如电脑设备、录音机、投影仪设备,为孩子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多引进一批新型的英语教学人才,通过其特殊的教学方法,着重关注留守儿童的特殊心理需求,如安全感缺失、性格孤僻等等,把他们从自我的世界中拯救出来,提升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因此,可以多用“玩”的方式来学习英语,如做小游戏,唱英语歌曲,一方面既能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创造一种“交流”的语言环境,更重要的一点是能在边玩边学的环境中交到更多的朋友,形成一个团结的大集体,改变他们的心理状况。

2.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特别是英语教育事业,不让城镇的教育水平差距太过于悬殊。从根本上来说,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也就是要把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只有经济上去了,孩子的父母就不必到外去钱养家,也就可以花更多时间陪他们的孩子,不再让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在父母的监督下,孩子也可以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不再感到孤单。另一方面,社会人士也应该提供多些帮助,例如组织大学生到一些乡村地区进行支教活动,既能为传授知识给孩子,也能锻炼这些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结论:留守儿童现已经广泛存在于农村各个地区,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成为了外界关注的重点内容。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消除他们的心理疾病,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6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面对逐步壮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显得更为迫切,特别是对学前留守儿童来说,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心理沟通,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心理健康问题则是学前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的冷漠乏信。父母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孩子渴望父母的爱,同时又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通过对本园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有25.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电话联系一次,36.4%一个月或更久联系一次,近半父母只在春节回家一次,有的甚至长年不回家。这导致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长期下去,学前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从而对周围的一切都冷漠,不关心,持怀疑的态度。

(2)性格的孤僻内向。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开导,学前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闭、孤独、缺乏自信的心理,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与父母在家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更易形成自卑心理障碍。

(3)行为习惯的欠佳。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三种类型:①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家庭物质条件较丰厚)。②有心无力,只管“吃”的放任型(家庭物质条件相对匮乏)。③寄居他家(如亲戚家或租住校外),只管“住”的放纵型。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由于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他们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无法给予,从而导致他们极易产生越轨行为。

这导致了学前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严重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为: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散漫、不守规则。②生活、卫生习惯差,穿着邋遢,不爱洗澡,常吃不健康的零食,乱丢垃圾。③集体意识薄弱,喜欢打架、协调性差、以自我为中心。④爱说谎,经常欺骗家长和老师,喜欢拿别人的东西。

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始,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学前教育的主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在农村幼儿园工作了十几年,本着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研究和积累下来的经验,我认为农村幼儿园对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实行每学期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册。幼儿园应在每学期新生报到时了解各个家庭的详细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各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登记造册,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父母外出情况、联系方式、与监护人关系、监护人文化程度等,为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观念。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爷爷奶奶。农村的爷爷奶奶这辈人基本没文化,对家庭教育没有深刻的认识,认为让孩子衣食无忧平安无事就可以了。幼儿园应经常就一些留守儿童常见的问题召开家长会,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家教知识讲座,对爷爷奶奶们进行一定的教育方法指导,调高他们的教育认知水平,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3)为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①建立班级QQ群或网页,随时更新幼儿园及班级的活动情况,上传幼儿一日活动的照片,让远在外地的父母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孩子的表现。②开通亲情热线专用电话,让留守儿童父母方便与园长、班主任等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促进幼儿园、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4)教师分担家长部分责任,给孩子更多关爱和引导。留守儿童大多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和认可,一天8个小时的在园时间里,和老师的亲密相处中,他们很容易把对父母的那份感情转移到老师身上,对老师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有时候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为孩子扣上纽扣等的小动作,都会让留守儿童体会到温暖和爱。

幼儿园教师要做到在学习上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保护孩子,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要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给予他们关怀,弥补亲情缺失;多鼓励他们参加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多家访,详细了解他们在家表现。“二知”即熟知每个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熟知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近况。“一沟通”即定期与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就孩子的阶段性情况进行沟通。

(5)开展孝德教育,增进亲子之情。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德育是关键。长期的隔代监护,使孩子们缺乏亲情关爱,对父母不理解,甚至产生怨恨。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幼儿园经常利用各个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开展孝德教育,要求每位儿童至少帮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留守儿童了解父母的艰辛,体验父母打工的辛劳。或者制作生日卡、节日贺卡、慰问卡等,向父母长辈表达一份孝心,增进亲子的感情。同时,教师要常与家长联系,提醒家长多与孩子交流,尽量常回家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体会到父母的爱。

第7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26―01

留守儿童普遍在行为上有一些异常表现,如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强等。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并不是单纯的不努力学习,而是由心理问题引起,导致他们平时表现出内心封闭、情绪冷漠,或是懦弱自卑、性格孤僻,或是缺乏爱心及交流的主动性,脾气暴躁易冲动,因小事处理不好而升级为打架斗殴。要促进留守儿童快乐成长,学有所成,为其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呢?

一、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而引起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家庭,在于父母。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以及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其它任何教育都不能代替的。

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改变自己的角色,从照料者、培养者、教育者,转变为孩子的伙伴和引导者,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每个月与子女就读的学校老师联系,与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了解子女的心理状况,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使留守学生能够时时沐浴在父母、师生的亲情之中,摆脱孤独、无助的阴影,形成健康、活泼、开朗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构建学校监护网。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有这方面知识、经验的老师担任辅导教师,切实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疑难杂症;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沟通、关爱“留守儿童”,以师爱弥补其父爱和母爱的不足;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让其父母关爱自己的孩子。

2. 建立教师代管制。即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学校要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负责人,义务代管,代管到人。“代管”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第8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67-01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传统的农村生产结构受到影响,为了更好发展进行了调整,农民谋求新的出路发财致富。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将儿童留在农村,留守儿童或单独生活,或与亲属生活。这一群体的不断扩大,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该类群体孩子因缺乏父母的陪伴,普遍存在缺乏热情、心理敏感脆弱、成绩不佳等问题。如何调整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状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为7~14岁左右,该年龄段为儿童的性格、品德、情感初步发展以及形成时期,对于儿童而言,这是一段重要时期。而作为留守儿童,这时期只能自我发展,没有父母的陪伴,周围的孩子甚至会对其进行侮辱、歧视,导致留守儿童产生消极和自卑心理、缺乏热情、无安全感,极易形成偏执性格。这样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健康发展。根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调查某地的留守儿童,结果一些留守儿童,有抽烟、喝酒、偷窃等不良习惯,因此,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健康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 给予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在农村地区,学校在家长以及孩子的心里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认为其是一个最正规、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场所,农村学校作为教育留守儿童的一个关键机构,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以及管理作用。学校以及教师应在生活以及学习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及爱护,为其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教育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1.学校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学校可先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资料,并调查统计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地、联系方法,儿童代养人的住址、电话,将这些具体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备案。并建立畅通的学校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机制,学校应多与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及代养人进行沟通,彼此共同关注儿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也可以建立帮扶制度,督促并辅导儿童学习,并多与他们进行沟通,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督促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儿童感受到关注、关怀。

第二,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的家长见面会或必要的短期培训,让孩子的监护人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况,了解如何更好地与儿童进行沟通,改进教育方法,调整之前固有的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父母可通过电话联系或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子女的关注,从精神方面重视鼓励孩子学习。同时学校可采取有效的手段、方法,针对存在思想方面问题的孩子进行教育座谈,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更好地配合给予儿童教育。

第三,学校可组织一些手拉手互助小组活动,选择一些有担当、有责任心、有爱心的老师组织孩子们,积极参加活动。留守儿童多存在一些明显的心理特征,通过组织互帮互助小组活动,增进孩子们之间的感情,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彼此分担快乐、烦恼以及疑虑,这样有利于有相同经历的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共鸣,情感方面相互支持,消除其不良的消极心理情绪。

2.老师方面应采取的心理教育措施

第一,开办关于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农村教师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其焦虑以及敌对性明显强于一般儿童,同时不能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能有效疏解心理的不满、不快,儿童心理会产生不满,积聚的心理问题导致产生偏执的人格,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针对儿童的这种心理状态,教师应掌握产生的原因,并了解如何给予儿童有效的心理护理,排解儿童的不满情绪,帮助他们进行适当宣泄,有利于其良性性格的健康发展。

第二,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注意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以自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学生。在学校教学工作中,避免自我的不良心理情绪影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与尊重,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学习氛围。

三 总结

作为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应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关爱的氛围,同时这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社会方面也应发挥其教育作用,营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环境,以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井坤.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4)

第9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 键 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他们在学龄上一般处于小学和初中阶段。[1]小学特别是初中,是儿童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儿童成长中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并肩负着纠正儿童错误心理和行为的任务。但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关系严重缺失,他们得不到父母直接的关爱和教导,亲戚和其他代养人也常常受到学历和精力的限制,仅限于对他们生活的照顾,而对他们心理健康和学习情况的辅导却疏于管理,使他们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人格问题

家庭是儿童塑造人格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的启蒙老师。因此,完整的家庭结构是孩子塑造良好人格的前提。普通家庭的孩子往往能够建立起对初始认识对象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是保障孩子长大后能与他人轻松交往的基础。由于父母的外出,留守儿童完整的家庭结构链断裂,他们得不到有效的家庭教育,人格往往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

1. 内向、孤独、不合群。孩子由于与父母聚少离多,长期无法与父母交流,常常独来独往,有的甚至不懂得怎样与同学和老师交往,他们不善言辞,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遇到麻烦时也不懂得沟通,常常压抑,逐渐形成内向、孤独和不合群的人格特征。

2. 怯懦自卑,缺乏安全感。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外出,家庭结构不完整、不稳定,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他们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自卑感,在学校也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不懂得如何肯定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他们对老师同学的赞扬也常常心存怀疑,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

3. 情绪焦虑、意志力薄弱。留守儿童情绪波动大,在学习中常常表现为志向水平低、缺乏学习动力,他们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集中,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更不会主动提问。他们的意志力薄弱,行为放任懒散,不但不保持良好的听课状态,有时甚至故意干扰课堂纪律,并伴随着忽视老师的倾向。同时,他们认为好的成绩是对父母爱的回报,因此在无形中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施加了责任和压力,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觉得愧对父母。于是他们的焦虑感日趋严重。

4. 依赖感强、自我意识发展缓慢。留守儿童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心理成熟较晚。通常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老年人常常对留守儿童过分迁就和及时满足,除了学习外,孩子什么都不用学、不用做,只要学习好就行。加上留守儿童的父母受传宗接代陈旧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这种依赖心理在男生留守儿童中更为突出。父母外出赚钱也是为了孩子,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他们常常用钱来弥补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并尽量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让孩子的依赖心理增强,不懂得自食其力,因而他们的心理一般成熟较晚,自我意识差。

(二)留守儿童行为问题

据调查,留守儿童的行为也存在问题,并且较为突出。张鹤龙认为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积极参与”、“坚持独立”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相比来说,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承受能力差,与人交往能力欠缺,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特点。[2]由于他们不懂得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常常受点挫折就厌学、逃学、辍学甚至离家出走。他们遇事易冲动而且行为容易失控。范先佐认为,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不能得到父母的亲情、关照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这主要表现为:随意拿同学物品,同学之间拉帮结派、抽烟、酗酒、看不良录像和书籍等不良行为。

(三)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

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祖父母抚养的,祖父母的平均年龄偏大,他们的受教育状况主要为小学或者未上过学,他们不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检查和辅导。就算是父母一方在家抚养孩子,他们的知识也跟不上孩子学习的进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和教材在不断更新和丰富,多数父母已经很难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学校的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因此,留守儿童的成绩平平或者不良几乎成为了一个普遍现状。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家庭方面的,有学校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

(一)家庭结构不完整,亲子关系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婴幼儿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个体在这一时期如果能够与父母亲建立一种温暖而亲密持久的关系,那么个体就能够获得愉快和满足的体验,心理就能够健康成长。反之,如果这种关系不能够建立,或者已经建立的关系遭到破坏,儿童的心理就不能良性发展,甚至容易产生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留守儿童没有完整的家庭环境,没有得到父母良好的关爱,他们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没能及时建立,有的虽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也因父母的外出而遭到破坏,致使他们在身心发展中严重缺乏安全感,在认知上缺乏正确和理智判断问题的能力,从而未能完成这一时期的发展目标。

(二)学校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对他们进行特殊的关注和关怀,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学校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常常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以及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力度不够,导致了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其次,学校对学生的关怀不够,走访过少使得学校对学生的家庭真实现状、生理和心理健康情况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除此之外,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客观条件也限制了他们及时了解教育动态、及时更新和丰富自己知识的途径。尤其是对心理学知识掌握太少甚至完全不了解,老师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从而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三)社会关注不够,支持系统欠缺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与人交往。并且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为单位进行的,然而留守儿童的这条关系链几乎缺失。因此,留守儿童既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也没有得到社会充分的关爱。他们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学校是寄宿制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一个温馨舒适的校园环境能够带给孩子温暖和爱,让孩子感受家庭般的安全和快乐。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多鼓励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充分发挥其所长,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帮助他们克服怯懦、自卑和不合群、孤独。

(二)教师应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促进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和理解

首先,教师应想方设法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为后面的工作做好铺垫。其次,要了解留守儿童目前的家庭构成和父母在外务工的情况,并了解孩子对目前生活状况的真实看法和需求,对症下药,指导监护人用正确的方法与孩子进行沟通。教师必须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多给予家长和孩子帮助,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有效的沟通方法,从而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学校应健全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并定期开展正常的心理咨询活动。定期聘请心理学专家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等,都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建设要素。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和生理的测查,全面记录他们的身体、人格及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关注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以及和监护人的关系等,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教育。

(四)建立社会关爱支持机制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家庭。首先,教育部门应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学校的校舍建设,让留守儿童有一个较好的住宿条件;其次,需要社会各界和大学生志愿者出力组成帮扶小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凭借他们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及较小的年龄差距优势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倾诉心中的想法,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手段;最后,集合社会各界力量,建立“爱心家庭”机制。由于留守儿童家庭链不完善,孩子与父母的聚少离多,使得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以适当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和母爱,使其重获关怀,体会爱的温暖。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