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科学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科学课题研究

第1篇: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

策略。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

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__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__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第2篇: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策略研究

1问题的提出

1.1现实的教学背景

数学课堂上只有教师的问题,却没有学生的问题,名师课堂也不例外.

为准确把握学生的课堂提出问题的状态,对基地学校的初中学生课堂提出数学问题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在敢于提问方面,不足三成(272%)的学生当堂主动提问;在能够提问方面,只有225%的学生能提出一些知识性问题,613%的学生基本上不能提出问题,等待老师与同学的解答;在会不会提出问题方面,大部分学生(856%)习惯性听老师提出的问题,解答老师的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或者根本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究其因,大部分学生甚至教师都没有受到这方面的专门训练.

1.2课程标准的要求

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1].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1.3“以学定教”的体现

问题的提出总和思考紧密联系,不会思考就不会提问,但思考是隐性的,提问则使之显性.通过学生的提问,教师往往能更多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思考落在哪个层面上.在这个意义上,启发学生提问是“以学定教”的体现.

总之,为了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落实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为了改变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低下,探讨启发初中生数学提出问题的策略研究显得十分必要.2研究的框架

通过调查与问卷进一步了解关于学生提问的现状,基于学生的心理与教师的心理分析,营造学习心理安全的数学课堂环境,让学生敢于问,创造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提问,基于问题结构的研究指导学生学会提问.

由于现实教学中,任务重,教师喜欢主宰课堂,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难有课堂选择的权利,难以做到主体转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教师放手课堂具体表现之一.设计整体研究框架,如图1.

3.1营造安全的数学课堂环境

为了研究学生提问的课堂环境,我们通过《影响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因素调查问卷》,发现68%的学生有因为提问被批评或嘲笑的经历,59%的学生只对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再提问,94%的学生从来没有提出过难倒数学老师的问题.

教师焦虑、急于求成的心理会对学生回答问题产生负面影响.教学节奏过快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益,相反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用眼神、目光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及时给予恰当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回答的尊重,避免教师只关注学生回答的结果而不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对课堂提问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对学生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无形中就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去努力,从而塑造或改变、调整自己的行为.

教师只有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才能使学生敞开问题意识之门.首先,教师要通过个别谈话、集体讨论、课外活动等形式创建一个心理相容的学生集体,并使集体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吸引、和睦相处,让学生在交流和活动中学会宽容、尊重和理解.其次,通过表扬、竞赛等方式建立一个具有良好学风的班集体,学风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前提条件.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对掌握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促进作用,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怕羞的情绪,善意地倾听,及时发现闪光点,给予中肯积极的评价.

3.2创设恰当数学问题情境

吕传汉、汪秉彝认为:提出数学问题――数学创新的起点和基础,数学问题产生于数学情境.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离不开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创设数学情境,给学生呈现刺激性的数学材料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发现欲,引起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的目的,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在数学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可认为是学生的一种“数学化”的学习过程,过程表述为图2.

新源于题,问题源于情境,数学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数学情境;离开了数学情境,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肥沃的土壤.

3.21复习铺垫,质疑提问

不断发出疑问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问题情境可以多种多样.应用已学知识铺垫.有创意的课前导入可以引发学生寻疑提问.不断引导学生发出疑问,也就自然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图3

如课例1《相似三角形复习》.

如图3,请在5×5的方格中画一个格点三角形与图中的AOB相似.

学生给出了如下两种画法,见图4.图4

教师可以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学生就会很快发现第一种答案有误,因为不是格点三角形.对于第二种为什么正确的讨论中,学生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原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进而通过三个不同的判定方法均可给出正确的理由.学生们顺理成章提出还有不同的画法吗?到底有多少类(三边比值相同属于一类)?

3.22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寻疑提问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这种情境中去吸取、分析数学信息,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大概过程、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感受数学的力量.

如课例2《来自英国数学课堂的观察与思考》[3].

有关的指数运算6个法则xa・xb=xa+b,xa÷xb=xa-b,(xa)b=xab,x0=1,

x1a=ax,x-a=1xa讲授完毕后,教师给每两位同桌发一个资料包,里头含有18张边长一致的等边三角形纸片(见图5),每张纸片上的一边或两边或三边写着一些指数运算的式子,比如有张纸片仅有一条边上写着(24)3,有张纸片有两条边上分别写着432,5-6,有张纸片三条边上分别写着44×4-3,5-2÷5-3,27.游戏规则,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式子运算结果相等的边拼在一起,最后展示成果为边长为三个单位的菱形,游戏时自然生成很多问题即要不要拼在一起,这两条算式到底等不等,学生们相当兴奋,渴望自己与同桌能最快完成那个正确的菱形图案(见图6).图5图6

3.23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寻疑提问

教师也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然后引导、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提出问题、并寻找尽可能多的解决办法(或答案).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先不要急于评价问题与答案的正确与否.只有当学生再也提不出新的想法时,再引导对之讨论与评价.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对集中又不偏离课堂目标,而且可使看来似乎荒谬又真正体现创造性的问题与解法不至于被扼杀!

如课例3《反比例函数复习的教学设计》[4].

问题1:已知,A(-3,a),B(-2,b)是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上的两点.求()(请补全结论,再求解).

教师设计结论开放题,学生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S1:求函数解析式及a、b的值.

S2:求a、b的比例关系.

S3:A(-3,a),B(-2,b)在哪个象限?

S4:比较a、b大小.

其实求函数解析式是缺乏条件,于是自然而然出示:问题2:针对问题1,请添加一个条件,求出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孩子们的精彩在延续.

S5:添加a=-4或b=-6;

:给出a、b中一个值可消去参数获得解答,如果是我:直接k=-12,提高难度好吗?

S6:a-b=2.

教师补充:你给出了a与b的一个关系,肯定能解答,好问题!请继续思考,给出你独特的条件!图7

S7:如图7,作AHx轴于H,若SOAH=6,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教师评价:好问题!给出一种基于面积更为隐含的条件,请同学们尝试解决!

S8:SOAH=12OH・AH=123a=6,a=-4,

k=-12.

S9:同学给我启示,若SOAB=5呢,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于是,孩子们围绕本题给出了精彩纷呈,五花八门的答案,使课堂走向,其实,S9的问题就是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只是以巧妙的方式由学生代言.

3.24向学生布置课堂“情境作业”

引导在“做数学”中寻疑提问.根据课堂学习主题.设计、布置适当的课堂情境作业,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操作,并引导他们在操作中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鼓励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对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并选择其中有教育、教学价值的问题和解法交学生讨论,在交流中寻找不同的问题解答方案与答案,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做数学”的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如课例4《折纸中的数学》[5].

折纸小热身:给你一张三角形纸片,你能折出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角平分线、中线、高线吗?说说你的思考?

本课核心问题:三角形纸片能折出怎样的四边形?

预设与设计说明:三角形纸片能折出普通的四边形是显而易见的,基于此,进而提问可以折出怎样的特殊四边形,学生可能会回答:梯形、平行四边形、矩形等等,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并要求学生作答.

拓展与延伸:基于“三角形纸片能折出任何形状的四边形”结论与“三角形纸片到底能折出怎样的四边形”可以提出怎样的新问题设想?3.3基于问题结构分析

问题总是由题设与结论构成,通过教师精心设问,可以引导学生仅根据题设,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变换题设又可以得出什么新结论?进一步研究变换题设的几种策略,题设的替换,条件的加强,条件的减弱等均可以促成学生学会提问.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启发学生变换结论提出问题的策略

①结论开放,提出问题;

②变换结论,提出问题.

(2)启发学生变换题设提出问题的策略

①题设与结论互换,提出问题;

②题设开放,提出问题;

③变换题设中关键条件,提出问题;

④弱化题设,提出问题;

⑤强化题设,提出问题.

如:课例5特殊三角形复习[6].

最初设计第二个问题如下:

问题2:若ABC是块绿化地,AB=AC=10,BC=16,你能求出ABC的面积吗?

随着研究的进展,在随后几次研究课中,把问题2改为:ABC中,AB=AC=10,

求ABC的面积?

这样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本题缺条件,ABC不确定,无法给出具体答案.于是顺势改为开放题:请添加一个条件再解答下题:ABC中,AB=AC=10,,求ABC的面积?

而这个开放题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可以让不同学生给出不同的添加条件,根据学生的水平甚至还可以研究这些添加数值的取值范围,动态生成许多精彩纷呈的问题.

如特殊三角形复习课例中,问题3:若ABC中,AB=AC,M为BC中点,MHAB于H,MEAC于E,MH=ME?请说明理由.问题4:根据问题3,请你提出一个新问题?当学生提出:若ABC中,AB=AC,M为BC中点,MHAB于H,MEAC于E,AH=AE?教师要及时点拨:这是一个好问题!抓住已知不变,猜想新结论!这是提出新问题的好策略!于是学生就会得出更多新结论,诸如:不改变任何条件,学生可能得出新结论有:线段方面AH=AE,BH=EC;CH=BE;角度方面∠HME+∠A=180°,∠A=∠HMB+∠EMC,AM平分∠HME,两线位置关系HE∥BC,及三角形全等HBM≌ECM,于是可以提示还可以怎样提出新问题,学生定会水到渠成提出:改变已知,猜想新结论.再次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初步回答探索:改变条件探求是否有新结论.

角度1:条件与其中一个结论互换,可得四个新问题;

角度2:替代已知条件,结论是否成立,如去掉两个垂直,换成AH=AE或HB=CE,Y论仍旧成立;

角度3:减弱条件探求是否有新结论.如去掉AB=AC,则∠HME+∠A=180°;HMME=ACAB(根据面积相等AB×HM=AC×ME);图8图9

又如图8,M为BC上的动点,探求HM+ME=h(腰上的高)

角度4:增强条件,是否有更新结论,改AB=AC为AB=AC=BC,

AHE也是正三角形吗?

HM=ME=12h(腰上的高),还可继续拓展,如图9,AB=AC=BC时,

探求等边三角形所在平面的任意点到三边距离与高的数量关系……4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实验中,对提出问题能力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提问的水平来进行的,同时用学习成绩是否提高来说明提出问题的能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情况.而事实上,仅仅从这些方面进行提出问题能力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提出问题能力还应包括对提问态度、积极性、主动性及提问技能的应用等.随着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不断提高,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

[3]吴立建.来自英国数学课堂的观察与思考[J].数学教学,2015(08).

[4]吴立建.反比例函数复习的两种不同教学设计及思考[J].数学教学,2014(09).

[5]吴立建.折纸中的数学[J].数学教学,2013(05).

第3篇: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一、设置浅层次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探索酸的性质》一课中,笔者在引入时设置了“你们吃过的水果中哪些是酸的” “知道这些水果为什么会有酸味吗” “你们猜测一下我们口腔内的唾液是否是酸性的”“我们可用什么方法来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激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注意力易分散的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 变换提问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此时,教师就不能把提问停留在“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上,而应从不同角度,通过举例、辨析等不同形式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在教学时,笔者适时提出了“水结成冰质量不变,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木炭燃烧后生成的CO2质量比木炭大,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参加’ ‘生成’等词能否去掉”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其真正含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置中层次的课堂提问,活跃学生思维

1.在新旧知识衔接点上的中层次提问

教师在教学时,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问,使学生能将新知识放在整个旧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整体性。

例如,在复习导体电阻的测量时,若直接提问“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什么”,学生会觉得索然寡味。倘若把它改成为“伏安法测电阻为什么有误差”,这样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思考产生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减小误差应用什么方法,并进一步归纳出电路选定的原则,最后创造性地提出实验的改进方案。

2.在过渡点上的中层次提问

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心灵门户的开启与关闭,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为,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了他们心灵的门户,就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热爱学习,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在过渡处提问,这既能起到对教学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物体浮沉条件”一节的教学中,在分析了浮力产生的原因后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而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紧跟着提问:“那么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3.在巩固总结时的中层次提问

在学习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所以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对此,教师在巩固总结惯性相关知识时,可以这样设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向上抛出,当钥匙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钥匙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仍保持抛出时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然后再问:“为什么从缓慢运动的汽车下来时,人总是会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同的方向跨出一步?若朝相反的方向下车,则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向灾区空投物品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时,学生就能轻松地掌握惯性知识并学会运用其进行分析解题。

第4篇: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论文摘要:习题课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课型。通过习题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编制习题,可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使学生拓宽学习领域。也可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于是解数学问题便成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习题课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课型。通过习题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

新课程下数学活动要求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编制习题,可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使学生拓宽学习领域。也可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基于数学习题课的重要性,下面就本人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体会,浅谈一下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习题课的类型和目标,以及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习题课的类型和目标

数学习题课按教学的情境与目标的不同,大致可分成下述三类:

第一类习题课是在新概念、新规律建立时,为准确认识新知识的内涵、条件、范围及基本运用方法而设的习题课,这种习题课不一定单独进行,往往是与讲授新课结合在一起,可称为形成性习题课。

第二类习题课是一个单元结束时,针对本单元的学习过程,针对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错误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的带有提高性质的习题课,可称为小结性习题课。

第三类习题课是学完数学知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知识,或是对数学思维的形成及对今后的学习有着重大影响而难度又较大的知识后,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及减轻学习困难、提高某些能力与方法的运用水平而设置的习题课,可称为专题习题课。

二、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习题课不同于新授课,它是以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故要达到高的训练目标,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少做甚至不做,但普遍有缺陷的常犯错误的地方不但要多做而且要反复做。例如,学生初学绝对值,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困难,可设计如下一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1、绝对值等于6的正数是­­­­­­­­­­­­­­­­­­­­­_____,绝对值等于6的负数是______,绝对值等于4的数是_____。

2、绝对值等于它的本身的数是_____,绝对值大于它的本身的数是_____。

3、绝对值小于3.5的整数是_____,绝对值小于5而大于2的整数是_____。

(二)、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

数学就是要研究客观规律,而运用数学知识于实际,因其内在联系也常常会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揭示规律,教给学生以“规律”,数学题千千万万,习题的选择要克服贪多、贪全,有时看看题目哪个也不错,都想让学生做一做,这样不分析、不归类地搞“题海战术”,其结果是题量大了,学生疲于奔命,所得无几,既增加了学习负担又降低了学习效率,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所以习题的选择一定要典型,不但要注意到知识点的覆盖面,还要让学生能通过训练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三)、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

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都存在一定差异,在习题课教学中,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等生表演,发展其个性,又要重视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否则,将使一大批学生受到“冷落”,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困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可设计A、B、C三组习题:

A组:(1)(x+2)(x-2)(2)(1+3a)(1-3a)

(3)(x+5y)(x-5y)(4)(y+3z)(y-3z)

B组:(1)(-a+b)(-a-b)(1)(-m+3n)(m+3n)

C组:(1)16(a-b)²-9(a+b)²(2)(a-b+c)(a+b-c)

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A组为基础题,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B组题为发展性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C组题为综合性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进行一题多变,达到举一反三

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如果我们灵活地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巧妙地把一个题目化成一组要求不同或难度不断变化的题组,不仅可以使学生易于掌握应用之要领,也可使学生能从前一个较简单问题的解答中领悟到解决后一个较复杂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已知抛物线经过(1,3),(-1,4),(0,4)三点;

2、已知抛物线经过顶点(2,4),且过原点;

3、已知抛物线经过(6,0)点,且x=4时,有最小值8;

4、把抛物线y=2x²-4x-5向左又向上各平移3个单位;

5、已知y=ax²+bx+c,当x=1和x=2时都有y=5,且y的最大值是14;

(思考方法、解略)

上例是不断改变条件来逐步加深研讨问题的。还有一些题目也可以通过不断改变结论来加以研讨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解题做到举一反三。

(五)、教学的方式要多样化

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风趣感人的语言、整洁规范的板书、科学严谨的推理、生动活泼的教法、激情洋溢的教态,就会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氛,激起学生愉快的学习情趣,形成一个和谐而热烈的信息交流环境,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六)、教学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第5篇: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1. 习题课的特点

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风趣感人的语言、整洁规范的板书、科学严谨的推理、生动活泼的教法、激情洋溢的教态,就会创造一个美好的学习氛,激起学生愉快的学习情趣,形成一个和谐而热烈的信息交流环境,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 习题课的教学重点

习题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上课时,要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后的一节习题课上,有一道题为: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有的学生想证明矩形四角上的三角形全等;有的学生欲证对边中点连线互相垂直来达到目的;有的学生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来证。这时,教师首先要对各种做法做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然后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好,学生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和争论,最后选出最佳的方案。这样,让学生悟出解此题的关键是恰当地引辅助线。

3. 习题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就是在解题以后,回过头来对解题活动加以反思、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和审视会对题目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既可以检验解题结果是否正确、全面,推理过程是否无误、简捷,还可以揭示数学题目之间规律性的联系,发挥例题、习题的“迁移”功能,收到“解一题会一类”的效果。有时甚至还会得到更完美的解答方案。例如在上述例题完成后,可以出示如下的问题:“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四条边的中点,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的中点呢?”当同学们得出“是菱形”后,教师又追问“为什么是菱形呢?”学生通过证明,很快地发现规律:“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得到菱形”。最后把命题中的“矩形”改成“菱形”、“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等情况,让学生继续思考有什么结论,又能发现什么规律,此时,学生就不再走弯路或感到困难了。

4. 如何上好习题课

在精心准备好一节课后,课堂教学是关键。我们知道课堂的主人是学生,现代教育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不光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更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会学了什么。因此教学更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以下的四个原则。

4.1 主体性原则。

习题课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教师要精讲,学生要精练。

例如,纠错习题课的模式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错例的方式。如,用实物投影展示,或者将错题用照相机拍摄下来展示照片。利用照片的优势是信息量大,同时照片上没有学生的姓名信息,更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展示错例,由学生指出是哪里出错了、分析错因,最好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然后独立完成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与之配套的题目进行练习。之后第二轮展示,可以用投影的方法展示学生练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是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进行展示,也可以由学生毛遂自荐进行展示,还可以是本小组推荐某名同学进行展示,当然在全班范围内用邀请与被邀请的方式展示效果也不错,这些展示方法经常轮换使用,不仅可以让学生觉得课堂学习的形式常变常新,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地听讲、善于发现问题以及严谨书写,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最后,引导学生反思小结,提出自己的解题策略,形成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启发性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以下三点:

(1)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2)启发学生立疑释疑。

(3)发扬教学民主。

4.3 规范性原则。

解答一定要合乎逻辑顺序、层次分明、严谨规范,简洁明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说一说就过去了,必须要有适当的板书进行解题示范,这个板书可以是教师亲自示范,也可以是学生板演、点评后的板书,总之要使学生学会规范的书写。教师做到数学语言、符号准确,说理清楚,书写规范有序。

4.4 系统性原则。

思维程序突出审题探索和反思的过程,要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和批判性。

第6篇: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阶梯式课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们在每节教学课中自主生成一个个学业成长的阶梯,从而一步步迈向成功,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率、效果,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研究,与阶梯式课堂教学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在国外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维果茨基的支架式教学理论、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和德国的范例教学等。在国内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主持的结构―定向教学改革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等。阶梯式课堂教学包含了许多与上述研究有关的理论和实践思想,其趋势均是走向系统化、整体化和结构化,重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教学的预成性与生成性的统一、知识与生活的统一,强调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初中数学阶梯式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使学生获得大量可利用的图式,螺旋上升,不断填补、生成、丰富、重组、拓展,为情境的解释提供有效的、丰富的背景知识,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成为数学解题专家。

二、初中数学阶梯式课堂教学策略

1. 阶梯式课堂教学的教学阶段

初中数学阶梯式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一个主题单元数学知识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教学阶段,即基础达标学习阶段、深度学习阶段和拓展综合学习阶段。首先,基础达标学习阶段,以快而不难为特征,让学生迅速把握主题单元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整体结构,并进行不同类型的基本问题的解决与练习,从而使学生清晰、熟练主题单元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问题。其次,深度学习阶段。主要是选择主题单元数学知识的典型综合性问题情境进行问题解决教学,达到初步的“一题多解,多解归一;一题多变,多题归一”,使学生逐步把握知识结构,理清结构内知识之间的联系。第三是拓展综合学习阶段。该阶段依托问题解决教学,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进行“一题多解,多解归一;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主题单元数学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进行反思、推广和深化,促进主题数学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与融合,促进新知识的生成,以达到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2. 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1)基础达标学习阶段。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迅速把握主题单元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整体结构。数学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方法一是从现实的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二是通过已知的概念得到新的概念。教师通过设置出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把现实经验与抽象概念建立起联系,引出相关学习概念。例如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并动态折叠成一个正方体,然后向学生介绍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并抛出问题:有几种表面展开图?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合作、探究,教师给予指导,进而归纳概括形成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概括出的概念如果不准确,教师要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找出纰漏的地方,完善概念,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本阶段的教学结果是让学生形成初级基本数学主题知识结构。

(2)深度学习阶段

针对概念的深层含义,教师通过设计综合性问题情境进行问题解决教学,以逐步带领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技能和更为复杂、丰富的知识联结和图式。例如,在学习绝对值这个概念后,可以设计问题情 (3)拓展综合学习阶段

数学主题知识的拓展是在熟练掌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解决拓展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能与之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问题的解决,理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揭示概念的内涵,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初

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

问题变式: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N经过点C,且BDMN于D,CEMN于E。(1)当直线MN绕点A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求证①ABDCAE;②DE=BD+CE;(2)当直线MN绕点A旋转到图4的位置时,求证DE=BD-CE; (3)当直线MN绕点A旋转到图5的位置时,试问DE、BD、C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等式,并证明。

本阶段的教学涵盖以前学过的知识结构和本单元的知识结构,结果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灵活、综合的思维能力、图形想象能力和动态思维能力等,培养学生学会利用直观图形、以静制动、猜想、创造条件等一般的思维策略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进行数学建模,使学生获得更为综合性的高级知识结构。

第7篇: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44-01

相对于城市的初中教育而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的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教学资金支持的不到位、教学设备的不够完善以及教学模式的相对落后。初中化学学科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由于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成绩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教育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和机会给予那些学习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忽视对化学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的开导和教育。

因此在课堂上就会出现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教师将化学动手试验和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使这部分学生成绩越来越好,而化学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差,逐渐丧失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是化学教学不平等的突出表现。

另外一个突出的教学问题就是化学实践部分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不足,造成学生们在课堂上体验化学试验的精彩和探索化学原理的兴趣不到位,更不要说让学生进行课外的化学创新试验了。

除此之外,尽管有些学校依照课标要求实现了试验进课堂,但是化学试验在操作中缺乏安全性或者是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让学生对于化学试验失去期望。学生对于试验过程、结果和原理只能机械背诵。纵观初中化学课标,有二十几个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操作的试验,如果只是通过背诵或者是教师讲解达到学习的效果,结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抹杀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

二、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使当前初中生具有更多的个性,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已经不能完全保证教学效果的达到。因此,在充分了解当前初中生个体特征以及发展状态的情况下,初中教育应当加以改革,从而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教学效果,这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的原因,解决方案必须得到落实,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首先,学校应当向当地的教育部门申请更多的资金支持,加强教学设备的完善,在化学学科主要是保证化学试验器具的足量和保质。学校还需要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化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促进化学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学校应在化学教育教学上严抓,贯彻初中化学课标的要求,加强对化学教师队伍的考核和能力提升,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支持放在化学学科上。

其次,初中化学教师如果没有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没有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也会造成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不平等。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看重化学实践的作用,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引导学生挖掘自己对于化学学科兴趣上,落实化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教师在讲解《燃烧的条件》章节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探究试验,让学生思考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化学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之上设计教学内容,兼顾每个层次的学生,做到平等教学。教师应督促自己不断进步,寻求更好的化学教学方法。

最后,学生对初中化学学科的兴趣没有提升起来,没有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精彩,缺失学习和创新的主动性,学习思想比较懒散。例如:在讲解《酸的性质及作用》时,可以结合铁制品生锈、水壶底部产生水垢等问题的处理,利用酸的性质,处理这些问题,使学生掌握酸有哪些性质。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认真对待每堂化学课,珍惜每次化学试验的机会,课下积极探索化学原理。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科技不断革新,给学校的教育以及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初中化学学科因为实践性的增强,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探索意识都有所要求,所以需要给予初中化学学科更多的关注。本文就中小城镇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予简述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设性的处理方法,以期能够服务于初中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化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吴航.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第8篇: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 学生主体 实践能力 学科特点 共同发展

近年来,由于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推进,我在教学中也逐渐渗透了一些新课程理念和方法,尤其是英语研究性学习,我在每个学期都会设计一个教学板块进行尝试。几年下来,品尝过成功的喜悦,也体味过失败的苦涩,总体来说,进步不是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比较随意,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和实施――包括研究进程基本上是由我决定的。学生不能充分地参与活动过程的管理,导致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并且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动机不是从学习活动本身所获得的,而是来自外部环境――尤其是教师的压力,这样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内在的动机、兴趣的支撑。实质上,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再有技巧的教学活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为此,我在近期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基于新课程理念,以课题的选择为契机,逐步将我的学生引入了研究性学习那新奇、愉快,充满创造力的空间,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1 选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符合时展需要的。因而,初中英语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在民主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促使他们在选择与确定研究性题目的过程中凸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引导他们把这种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始终,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

2 选题也要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教师退出课题的选择,不介入,不参与。初中学生毕竟还比较小,开展英语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学习方法的研究,如果完全靠学生自己探究获取费时多、难度大,况且没有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完全独立的选题也易产生盲目性,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研究内容的难度,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进行研究。

3 选题必须有利于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生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的主旨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进行的,它与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旨趣不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而,它特别关注学生从特定学习活动方式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基于此,在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题目时就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生成。或者让学生把已习得的知识综合运用到主动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将学生个性特长同小组协作有效结合起来,或研读文本、掌握规律,获取知识;或贴近生活,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既培养了创新精神又锻炼了英语实践能力。

4 选题要建立在英语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同生活紧密相接的,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立足课堂、开拓思维,“从自然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对象。”研究内容的丰富,使得有些活动脱离了英语本身的学科特点,记得我在教学中,曾结合“节日”,曾指导过一次研究型学习活动――“我身边的节日”,学生们基本上从我国传统节日――包括一些富于我们兰州地域色彩的民俗节日入手,搜集了好多资料,做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可时候反思一下,好想在学生英语学科的素养的培养方面没起到多大作用。由此看来,一些来自社会生活中的题目虽然与学生很贴近,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如何将其同英语学科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是我们更要关注的问题。

5 选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第9篇:初中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授九年级《确定圆的条件》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引入新课:小华家有一块已打碎的圆形玻璃镜子,她想拿上残片去玻璃店重新配置一块同样大小的镜子,你能帮助小华解决这个难题吗?(如右图),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怎么办呢?在大家产生强烈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说:“如果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就要学好本节知识。”既紧紧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学新知识上,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精心设置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要评价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课堂提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设置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理解、去思考,并使知识点逐步渗透到问题当中。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或需要启发学生思维的地方,以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在备课时都应尽可能考虑到。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难度不同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定理》时,教师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先引入,提问:(1)为什么Δ≥0,才能代入求根公式求解呢?如果Δ<0,方程有解吗?(2)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解由什么决定?(3)当Δ>0时,方程的两个根相等吗?Δ=0呢?(4)你能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吗?引导学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决问题,从而得出根的判别式定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善用灵活的提问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自己问,学生答,应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精心设问,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用教师的教学机智营造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设疑问难,启发思维,创造一个教学相长的民主气氛,使每位学生都有“发问”的机会、时间和场所,使每位“发问”的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信任和尊重,从而受到鼓舞。另外,课堂应留有自学时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例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课,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车轮是什么形状?(2)车轮能不能做成三角形、四边形?能做成椭圆形吗?为什么?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交流、汇报结果。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失时机地启发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把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到一起。

    四、准确把握提问时机,提高提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