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范文

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

第1篇: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范文

第一,积极探索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结合性发展模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因此,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根本目都是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虽然在在本质上有一定区别,但二者也存在许多共同点。总体而言,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是属于语言教育领域的,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例如,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一些教学理论等方面。这些相通之处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在实践方面有很好的对接点,二者要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在实践方面积极地探索与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结合性发展模式。另外,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方向一致,都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二者都注重对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一方面,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创设和开展的形式(实践讲座、社会调查等)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通过开设这些实践性课程不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建立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共同目标,不断创新实践能力的结合性发展模式,实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对接要求。同时,还要提高汉语言文学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在《中国大学生》杂志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文秘等。现实中汉语言文学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也涉及了许多新兴的产业领域,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因此,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泛的。为了提高就业率和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提高专业的应用性,强化学生在“读”、“写”、“说”三个领域的技能与能力以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等,创建科学合理的相关课程体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培养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第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随着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程已经广泛的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远程教育及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与教学活动也随之开展起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于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从汉语言文学中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一般而言,汉语言文学教育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性知识,所以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教育阶段开展的专业课程,而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但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条件下,我国很多中小学特别是高等院校的语文教育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因此,会出现初中等汉语言文学教育断层高等教育阶段突然拔高的现象。而由于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以及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这为将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入语文教育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架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将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更多地带入到语文课堂中。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多媒体教程强化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文学底蕴和深厚的汉语感情。因此,在教育与教学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树立先进、新颖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手段,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在汉语言课堂教学中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流行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提供新颖的素材。

第三,强化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教育。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在课堂教育、师生关系、教育价值理念等方面也有许多对接和相通点。例如,人文关怀教育。人文关怀一直是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关注的重点,因为,总体而言,不管是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都是属于文学的方面的教育。文学的教育要融入进学生的生活与心灵,因此,对于二者而言,在进行语文或者汉语言文学教育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更应充斥着人文气息与洋溢着人性的光辉。首先,体现在对学生情感的关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来说应十分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其次,体现在师生的关系上,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育手段活跃课堂氛,增加教学情趣,建立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老师的交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完善学生的汉语言体系,不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作者:徐景宏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基础部

第2篇: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汉语言文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导致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境良莠不齐。本文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结合今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就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对策。

    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案的集中体现,它是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按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过程中,务必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结合目前汉语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存在的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顺应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一、重点搞好教育理念的培训工作,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得到统一

    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工作实质的前提下产生的有关教育的基本观点以及信念。汉语言文学有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核心;努力提倡协作、自主以及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对于这种指导性的纲领广大教师必须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在准确掌握大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理念指导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而并非在肤浅的学习过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随意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顺利实施。汉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工作更加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理念,在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顺应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的对策。

    目前有不少教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趋势,发明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观念无可厚非,然而其可行性还有待检验。问题在于教师不能为了应付课改而随波逐流进行创新,仅仅凭着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教育理念产生较大的误解,造成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说法众多,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主要涵盖了文字、文章、文学以及文化等诸多元素的教学,是以言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活动,工具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符号性以及人文性是其辅助的特征。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的情形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工具性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努力培养学生以语言作为工具,有效运用到实际生活以及工作过程中是其关键所在,而并非应试教育中通过考试、升学,唯分数论成败,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成绩,主要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教师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分数是根本,对学校而言升学率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通过教学改革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本质应当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能力等,由之前有形的的表现形式转化为有着极为深刻内涵的内在无形的形式,按照这种本质上转变来制定科学可行教学法,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比如目标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享受,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多样化探究式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成效非常明显。

    三、确定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思想,将教学法的研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

    许多教师理论研究的能力很强,熟悉各种教学策略,各种理论如数家珍,发表了不少论文、成果,然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活动相互脱离,片面地对教改理念进行解读,制定的理论方案不切实际,不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肯定无法获得明显的教学成效。汉语言文学教学绝不能空口白话,教学方法必须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形成,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在教学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传统根基非常深厚,能够汲取的教学经验也是非常丰富,前人优秀的教学理念应当加以汲取,然而要想在新时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根据学生所反馈的情况,教师不断进行分析与总结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全面分析与总结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实际,从而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发挥教学策略的实际价值。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绝对不可凭空想象,只有深入领会教改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复、不断分析、总结与提炼,从而归纳出适应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是一场持续改进的工作,不会有终结的时候,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才能顺应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秋、曲鸿雁. 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探[J]. 现代教育科学,2009(6).

第3篇: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范文

    教学策略是教学方案的集中体现,它是为了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按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过程中,务必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具体实际,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结合目前汉语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已经存在的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顺应目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一、重点搞好教育理念的培训工作,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得到统一

    教育理念是广大教师在深刻领会教育工作实质的前提下产生的有关教育的基本观点以及信念。汉语言文学有四个方面的教育理念: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核心;努力提倡协作、自主以及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对于这种指导性的纲领广大教师必须系统而全面地进行学习,在准确掌握大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必须遵循理念指导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而并非在肤浅的学习过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随意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有效解决应试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顺利实施。汉语言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教学工作更加应当遵循教学改革的理念,在统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顺应汉语言文学发展趋势的对策。

    目前有不少教师为了适应课改的趋势,发明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观念无可厚非,然而其可行性还有待检验。问题在于教师不能为了应付课改而随波逐流进行创新,仅仅凭着应试教育的实践经验,所制定的教学理念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教育理念产生较大的误解,造成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第4篇: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应用性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39-01

汉语言文学专业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但是如今中国各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往往忽略的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而仅侧重于思想层面的教育。但是,我们也看到多数院校都在积极寻求教学的改革方式,我们对汉语言文学的变革持乐观态度。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科学,直接体现了人文精神,代表着中国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载体,也是大时代下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除了要深切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当中的精神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人格体系更加健全。本文着重探究了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很难培养应用型人才,很难获得比较准确的职业定位,因此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面对压力巨大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制定了更严格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期待着一场新的改革,它有必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与社会接轨。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倡导教学实用主义。汉语言文学能够创造的社会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因此,它的价值导向教育也至关重要。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在建立好学生的理论基础和道德体系的前提下,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贯彻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方向——应用性教学

汉语言文学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多门课程。从教学的角度分析,有必要将课程内容进行细化分解,整合课程内容,避免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精简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内容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学校和各科专业课教师应该依据科学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应用技能课程的系统设置,保证学生应用技能的提高。

从应用性的角度分析,要以就业观念指导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必须讲求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只有所培养出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才能让学生在社会上立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要求学生有过硬的“写”、“说”、“读”等专业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形成相应的应用模块很关键。在实用性教学中应重点做到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调研能力、各类文体,特别是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各种文体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强化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性,保证学生能够胜任文字工作,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方式

高校习惯陈旧的教育方式,导致如今“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很多高等教育学府的口号,但是真正落实应用性教育的院校并不多。高校教育思维还只停留在精神层面,而没有思考如何通过更好的方式,让汉语言文学与社会的需要接轨,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推向应用层面。

1.师生互动,活跃课堂

高校教师要广泛征求学生关于教学课程设置的建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生的就业目标,将新的时代语言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发挥学科创造性,开展探讨课程,营建有活力的课堂。同时,教师要将社会的大环境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善于发现问题,与学生充分交流,听取学生意见。可以借助网络建立师生交流平台,让学生有充分表达的空间,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模式,总结教学经验,教学相长。

2.教学内容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汉语言文学包罗范围特别广,但是缺少精度。从社会就业需要的角度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竞争力弱。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基础上打破专业界限,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广告文案、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等,都可以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和从业技能。

3.情境模拟,培养实践技能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设计中建立各种实践模块,将实践带到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实训”,通过实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课堂上,由教师假定条件,布置随堂作业,锻炼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由教师给出意见,评选优秀作品;模拟各种语言情境,如招聘、商务洽谈、新闻采访,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应变能力。学生在体验过模拟的语言情境后要总结一下自己的优点或不足,交由教师评点,提出建议。经过这样的交流,不仅学生的实践技能可以得到快速提高,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教学过程中应侧重的方向。

4.提供实践平台

高校应该提供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在当代社会,学生的实践技能是企业考虑的重要标准,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往往因为没有平台而缺少实践经验。高校应该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安排好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实习工作,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如何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了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结语

语言文字是人类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汉语言源远流长,是整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的形成。强化汉语言的应用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在教学中强调汉语言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梁琳.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2]朱蕾.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第5篇: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范文

    论文摘要: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参考语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另外,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二者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才能满足对接要求。

第6篇: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各国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上的头等大事,这就对于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其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性最强的文科专业。

随着社会市场的需求,目前高等教育所需的人才培养发展方向应该是把专业人才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极具特色的专业学科,它是秉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汉语言学文化的宗旨办学的。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均有开设这一门课程,曾经这一门学科也是学生最热衷的专业之一。但是由于我国的学科教育逐渐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逐渐与社会脱节,以至于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人才。所以逐渐的学生不愿意报考这一学科,也慢慢地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变成了“冷门”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将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教给学生外,还应该把学生打造成与社会需求相符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大部分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着问题,还都有所欠缺。因此,探究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认为是无趣的学科之一。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独特的学科,它的教学理念是要发扬中华的传统汉语文化,所以此门课程的专业色彩会相对浓厚。因此会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从事与本门专业相关的行业,他们会觉得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行业都是比较枯燥无趣的。当然,某些想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深造的学生除外。因此,大部分学生会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很少直接涉及。因此大部分学生们一直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无趣的学科。

(二)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不够重视。虽然许多高校都设置了汉语言文学这一门学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够做到很好的传授知识。因为在教学实践上,大部分老师都会选择“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因为缺乏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因此导致不能改变现状,还是以传统方法教学。无法创新,忽视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就是因为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不够重视。

(三)只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在我国教育现状看来,大部分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都过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都只会照书宣教,只是注重于对学生的基本知识传授,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学到了理论上的表面知识,因此学生在自己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就会相对薄弱。许多教师还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更加难以得到提高。

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的解决方案

(一)打破学生的认识误区。学生们会觉得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无趣的学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汉语言为学的专业色彩过于浓厚,因此,要想改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识误区,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就应该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打开学生的视野。在课上应该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授课,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烦闷。虽然大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都是年纪相对较大的讲师或教授,他们在教授过程中早已习惯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的教学模式都是比较传统,以至于学生会认为老师的上课内容枯燥,教学过程烦闷。所以就会更加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老师们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调整课程内容并改变教学模式。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相对比较独特的学科,它的独特特性在专业性质强且学科的兼容性小。主要的专业课程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涉及面也相对比较少。这样看来,学科的局限性就相当比较大,所以调整课程内容是有必要的。教师们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教学模式,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可以适当的弱化专业学习,加强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这一方面的培养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学科实践,以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调整课程的内容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改变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主观能动性,加强在实际应用上的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学生打造成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制定完善的测评方案。对于我国的教育模式,最好的检测模式就是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愿意去深入学习一门学科。尤其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一门专业性质强的学科,若是没有一套完善的测评方案是很难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制定测评方案是非常必要的。要想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就要严格教学,严格考核,并进行实际应用技能培训。所以,除了必要的常规考试和考查外,可以相应地增加专业技能考核和教学实践考核。严密的考核程序和考试内容就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也是加强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是势在必行了。为了更好的发展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符的行业,就要培养一批专业知识了得并有一定动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时代;应用性技术;文化传承;复合型人才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汉语已经走向了世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在国内,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也从未停止。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该专业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学评论能力和文字输出能力上都有较大优势,但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仅仅有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汉语言文学与应用技能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工作效率,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技术不仅符合多元化时代的发展需要,也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新模式,是推进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同时,语言作为人们思想的载体,能促进文化素质的提升,丰富精神世界的内涵,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能够有效避免知识传输单一性的缺陷,使高等教育与时展紧密结合起来。

2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现状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2.1汉语言文学教学不适应信息化时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陶冶情操,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强调实用性人才的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生产效率决定一切,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就显得与社会发展与需求格格不入,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屡屡碰壁。高校在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对于实现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实施和完善还有一定的困难和距离。

2.2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课程设置不合理:虽然很多高校都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了信息化应用的相关课程,但课时较少,教师不重视,课程安排也不合理,使其难以与教学计划相协调。其次,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改革并不彻底,很多时候只是走形式,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建设了汉语言信息化基地,但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基地的利用率不高。

3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技术的具体对策

面对现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在熟练专业技能的同时,有效掌握信息化应用技术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增强竞争力。针对以上问题和现状,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技术提出建议。

3.1建立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素质的提高,也要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使信息化渗透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中来,合理安排课程,加强信息化管理。为了避免信息化管理流于形式,学校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去相关单位或企业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将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也使学生认清目前的就业压力与形势,从而更好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意识会得到大幅提升,工学结合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途径。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增加“空白”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拥有更多自我选择和自主安排的空间和余地,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效性。

3.2增加师资投入,提高对信息化应用技术的重视:教师是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主力军,只有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自身信息化综合水平,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可能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教训,使教育主动与社会接轨。教师要定期接受专业化的培训,以便更好的言传身教。学生要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不要过于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而要自主学习信息化教程,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还需要学校和相关教师提高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增加师资投入,并提供相应资金支持,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良性转型,逐步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教学模式。

总结: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提高国民素质,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高等教育也要紧跟社会节奏,使汉语言文学教学符合多元化时展的需要,培养出真正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景宏.浅谈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重要性及有效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29期.

[2]黄仁章.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研究与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3年9期.

第8篇: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范文

摘 要: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部分,通过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职院校虽然在定位上侧重于职业技术教育,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大部分中职院校都将汉语语言文学作为必修课程。但是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中职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很大问题,因而必须从教学方式、师资培养等多方面来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以此来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文学科;教学方式;改革

人文素养指的是一种全面发展的能力,所谓的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多方面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力培养以及个性思S的发展,尤其注重对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双方面的培养。根据语文课程的相关教育标准规定,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应当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明确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内涵素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学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既可以提高对汉语语言理论知识的掌握,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同时在感悟中国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的传统学科,从小学到中学阶段一直是学校的必修课程,到中职或者本科阶段后,汉语言文学在不同学校内的开展情况各有不同,有的成为必修课程,有的则成为选修课程。从汉语言文学的本质看来,其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各个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是时展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学科。在当前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之下,企业需要的人才往往是复合型人才,除了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也强调人才的其他能力,这就包含人文素养。这些都说明,在高中院校中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发展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二、当前我国中职院校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中职院校的改革,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收到就业压力激增的影响,很多中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不少学生,甚至教师自身都认为汉语言文学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基本理论只是的传输,包括文章结构、写作结构等。有时,一些教师会适当的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阐述,但是仍旧是按照考试的答题模式来进行讲解。学生若不能理解教师所说的内容,就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内容,缺乏人文关怀。

这种不适当的教学方式,是与时展需求相背离的,也难以满足时展要求。在当前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虽然多次被提到,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很多青年人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忽视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公德道德观念淡薄,个人主义盛行,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最主要都来自于学校家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从长远看来,会对学生的成长发育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因而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加入人文素养的内容,以此来改善素质教育的现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首先,中职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当把人情关怀放在首位,强调用情感来培育学生仅仅使用专业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教学观念,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专业知识的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却难以让学生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必须把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首位。要增加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对美与道德的判断能力。通过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来感染学生,达到人文熏陶的作用。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不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这是因为单纯的应试教学模式,脱离了学生情感心理的需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从学校层面来看,还应当加强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训练。只有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四、结语

由于我国中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往往为职业技术培养,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忽视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导致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往往出现匮乏的现象。不少中职院校中虽然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是无论是从学生还是从教师深层面来看,该项课程的开展都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少教师把上课看作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就极大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序开展。新时期以来,随着中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开展,越来越多学校逐步明确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师资力量培养是很多学校的做法。在未来,我们还要进一步明确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让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展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娟娟.对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2).

[2]王蕾滋.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J].新西部,2016(04).

[3]孙静.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08).

第9篇: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创新能力;专业;策略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及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以学习有关汉语言知识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其课程目标是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该专业着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及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现有的学科专业中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专业学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是目前大学专业体系中最固定的专业之一,具有丰富的学科内涵以及独特的学科魅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承载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着我国文化最本质的精髓。

(二)教学内容相对固定

深厚的传统积淀、浓烈的因循守旧意识与保守观念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明显特点。在它所采用的讲课教材、授课方式以及考试方法方面,仍旧固定在主体内容的知识点传授上;另一方面,其教学内容与教学体制在发展变革中也是相对固定,从而使得该专业的文化资源逐渐脱节与如今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

(三)培养模式单一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期以来的发展变化中并没有将其课程设置进行及时有效的革新。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依然偏重文学类课程,却忽略专业实践性课程以及方向设计性课程的设置,长此以往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双能型师资不足,缺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较强、较专业的师资团队,从现在各个高校的聘任标准上看,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虽然很强,但是双能型的师资却极为缺乏。目前大部分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都是学术研究型人员,并非专业研究学生具体实践、创新型的人员,这就导致了老师不能在专业的实践与创新方面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

二、创新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伴随着社会形势的飞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舞台。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开发、利用汉语言文学知识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并且具有因循守旧意识浓、传统积淀深厚、保守观念强的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可以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深化改革,形成较为全面、多层次的教育机制,让学生更好地利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能够顺应时展趋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对象和社会的发展时时相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词汇、新语言以及新的语用知识都是其要研究的领域,这些新东西的出现正是社会发展的最直接体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实质上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顺应时展的趋势,是眼下经济时展的必要措施。

(三)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发展完美结合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如今的素质教育更是要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以便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创新,最终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发展。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创新才能有进步,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进行自我能力的突破。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最有效地措施。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丰富、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

良好的文学素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基本的素养,更是他们在社会中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丰富并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例如:开展美学、道德经等多种学科,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再因循守旧,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二)改善培养模式,进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方针

面临现在的社会竞争形式,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通过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重视学生教材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同时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与平台,以此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创新,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构建新的双能型师资团队,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通过引进有行业背景的双能型师资,或者采取有关措施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到相关行业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构建自己新的双能型师资团队,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积极培养学生进行实践创新,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最直接的指导条件。

根据以上所有的分析可知,对于当今社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面临着重大的改革,而创新能力又是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巨大动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更确切地来说,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顺应时展需求,更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生存的竞争力,增强其对社会迅速发展的适应力,进而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