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患儿康复的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2(b)-0147-04
Influence of family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on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mental moto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DENG Jiaqin
Department of Pediatric,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igong, Sichuan Province, Zigong 64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on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mental motor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Methods Eighty children with HIE in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Zigong from December 2012 to December 2014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n=40)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n=40).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intervention 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fami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ll of the children were treated for 12 months.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cores of the children were evaluated by 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 the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situation was assessed by physical development index(PDI), the levels of serum brain function indices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cores, PDI levels, and serum brain function indic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12 months, the scores of 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1, 3, 6 and 12 months, the values of PDI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6, 12 months, the level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nerve growth facto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while the levels of S100β protein and myelin basic prote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Fami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promote the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with HIE, and improve long-term prognosis of the children.
[Key words]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Family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围生期窒息导致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损害,不仅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还是新生儿后期致残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随着近年HIE患儿的生存率提高,如何减轻患儿伤残程度、优化心理智力发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1-2]。家长是HIE患儿接触的最主要人群,也是康复训练的主要实施者,但是多数家长对于康复训练的意义、具体操作过程等缺乏科学认知,导致具体训练过程中存在偏差。临床专业护理人员指导并辅助家长实施家庭康复训练被认为是优化HIE患儿治疗结局的可靠方式,但是目前对其研究多停留于理论层面[3]。本研究将家庭康复训练应用于四川省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HIE患儿中,重点阐述该干预模式对患儿智力发育、心理运动发育等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HIE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HIE诊断标准[4];②明确的围生期缺氧史;③出生后12 h内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惊厥、瞳孔改变等;④单胎;⑤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脑部功能异常、眼耳疾病等先天性遗传病;②低出生体重儿;③干预6个月内死亡;④伴癫痫。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出生体重2.91~3.84 kg,平均(3.17±0.49)kg;出生Apgar评分4~8分,平均(6.17±0.74)分;病情严重程度[5]:轻度11例,中度21例,重度8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出生体重2.85~3.89 kg,平均(3.13±0.47)kg;出生Apgar评分4~7分,平均(6.52±0.71)分;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2例,中度19例,重度9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Apgar评分、病情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儿接受临床HIE常规护理,具体如下:住院期间告知患儿家属出院注意事项,鼓励家属对患儿进行运动训练等,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并嘱患儿如期复诊。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家庭康复训练,参照《新生儿行为0-3岁教育》评估患儿的功能缺陷,由护理人员指导家长在家实施具体训练内容。①家属训练:告知患儿家属加强亲子交流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意义。采用宣传手册、PPT、电影、讲座等多样化的形式,使患儿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原因、康复训练的标准化措施、注意事项等。②视觉刺激:在婴儿床/车上挂颜色鲜艳的球,每日多次摇晃以吸引患儿注意力。③听觉刺激:每日定时播放旋律悠扬的柔和音乐,每次持续15~30 min,尽可能反复播放同一乐曲[6-8]。④前庭运动刺激:鼓励并辅助患儿旋转、侧滚、摇晃。⑤粗大运动训练:患儿2~3月龄时进行头部训练,3~4月龄时进行翻身训练,4~6月龄时进行坐卧训练,6~8月龄时进行爬行训练,9~12月龄时进行站立行走训练,每日2次,每次持续30 min。⑥精细运动训练:每日对患儿进行手部按摩,采用不同质地(光滑、粗糙、软、硬)物品置于患儿掌心进行刺激。患儿俯?P位时对其进行抓物训练,每日2次[9-10]。⑦语言训练:鼓励患儿进行发音,并模仿动物的声音。训练患儿用简单的指示表达自己,借用各种仿音玩具对患儿进行刺激,每日2次。⑧社会行为训练:用缓慢温和的语气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使患儿明白高兴等情绪变化,训练患儿拍手、拥抱、亲吻熟人等基本社交礼仪。
1.3 观察指标
1.3.1 智力发育评分 干预前、干预后12个月,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11]对患儿进行全方位智力发育检查,具体包括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5个方面,分值越高表明发育情况越好。
1.3.2 心理运动发育指数 干预前,干预后1、3、12个月,测定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12],分值越高,表明发育情况越好。
1.3.3 脑功能指标 干预前,干预后6、12个月,均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功能指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智力发育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智力发育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12个月后两组患儿的Gesell发育诊断量表中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高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Gesell发育诊断量表中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PD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的PDI水平均高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1、3、6、12个月,观察组患儿的PD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较(分,x±s)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 < 0.05
2.3 两组脑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血清脑功能指标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儿的血清BDNF、NGF含量高于干预前,S100β、MBP含量低于干预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6、12个月,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脑功能指标BDNF、NGF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S100β、MB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脑功能指标含量比较(μg/L,x±s)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 < 0.05;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S100β:中枢神经特异蛋白;MBP:髓鞘碱性蛋白;NGF:神经生长因子
3 讨论
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20%,其中1/3可发展至HIE,此类患儿存活后远期智力、躯体功能残疾率极高,直接影响生存质量。如何改善存活HIE患儿智力及躯体功能是目前儿科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婴幼儿时期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对患儿进行干预有望提高其认知、语言及社会交往能力[13]。早期干预是HIE患儿康复的关键,家庭作为HIE患儿生长及治疗的主要环境,家属肩负着患儿康复的主要责任,但是目前绝大多数HIE家属对具体康复训练内容及实施标准缺乏了解,成为HIE患儿康复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梁娟等[14]初步探讨了家庭康复训练在HIE患儿发育中的意义,证实早期家庭康复训练可以促使HIE患儿智力发育。本研究将家庭康复训练引入本院HIE患儿中,就该干预措施对患儿智力、心理运动、神经功能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具体阐述。
0~2岁婴幼儿大脑处于高速发育阶段,有研究报道HIE患儿接受早期智力开发后大脑发育程度可远超同龄患儿,证实早期智力开发的可行性。家庭康复训练中,在专业康复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实施视觉、听觉、前庭运动等感知刺激,促使大脑病变区域神经细胞代偿性再生,有助于患儿智力功能的发育[15-18]。本次研究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价患儿的智力发育情况,发现观察组患儿干预后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交往评分值均较高,说明家庭康复训练可优化HIE患儿的智力功能,全方位促进患儿的智力发育。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将HIE患儿的运动训练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2岁以前小儿可塑性极强,早期动作训练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行为等,有利于脑细胞结构的重组及代偿,减轻脑缺血缺氧性损伤带来的运动能力发育落后[19-20]。家庭康复训练中对HIE患儿实施早期运动干预,结果发现在不同干预时间点观察组患儿的PDI值均较高,证实家庭康复训练在增强HIE患儿心理运动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康复;脑卒中;ADL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92-01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中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超过200万人,其中70%~80%丧失独立生活能力。临床上脑卒中患者随着疾病的自然转归,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有机会获得一定的改善与提高,但其幅度较小。目前,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网络的研究表明,脑卒中的三级康复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运动功能、ADL和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是我国现阶段适合推广的脑卒中康复治疗体系[1]。本文着重探讨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对脑卒中二级康复患者ADL的影响,对6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在提高了患者的ADL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住院进入脑卒中二级康复的脑卒中患者60例,并经临床诊断和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伴一侧肢体瘫痪,男39例.女21例;年龄37~80岁,平均64.5岁,全部患者神志清楚,无智力障碍,体格检查能合作。60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A)和对照组(B)各30例。A、B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对其进行康复评定。康复组患者在康复评定后开始进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主要内容如下:
①摆放[2]:取健侧卧位时,头用枕头支撑,不让向后扭转。躯干大致垂直,上肢置于前面的枕头上,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肘和腕伸展。患侧髋、膝屈曲置于前面似踏出一步远的枕头上,足不悬空。取患侧卧位时,头部用枕头舒适的支撑,躯干稍后仰,后方垫枕头,避免患肩被直接压于体下,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患肘伸展,前臂旋后,手自然地呈背屈位。患髋伸展,膝轻度屈曲。健侧肢体自由活动。此有助于增加感觉刺激输入,起到缓慢牵拉患侧躯干肌肉及缓解痉挛的作用,也能有效预防肢体的痉挛。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最有利于患者抗痉挛的。
②被动-助动-主动-抗阻肌力训练:治疗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利用不同肌肉收缩形式优点,选择适合患者的肌力训练模式,最大限度调动患者主动性。
③转移训练:主要包括床上侧向移动训练、仰卧位-侧卧位转移训练、卧位-坐位转移训练、坐位转移训练和坐位-站立位转移训练。治疗师根据评定结果,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训练方式,每天1次,每次10min。
④平衡训练:训练顺序为仰卧位-坐位-站立位。主要是躯干的平衡训练,仰卧位采用桥式运动,坐位采用端坐位平衡训练,站立位采用辅助站立训练。
⑤仰卧位-坐起训练:患者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健侧腿插到患侧腿下,侧移并悬挂至床边,双手置于胸前床上,以健手撑床,治疗师扶住患者的肩部,嘱患者向上侧屈头部,当健侧(患侧)肩部离开床时,治疗师一手托着肩部,另一手按着骨盆,帮助患者慢慢坐起。
⑥坐位-站起训练:患者床边端坐位。双足平放在地面,分开与肩同宽,两足稍后于两膝;Bobath式握手.抬头,双上肢向前充分伸展、躯干前倾使重心前移至双足,双下肢充分负重,当双肩超过双膝位置时,臀部抬起离开床面,伸髋伸膝,双腿同时用力慢慢站起。必要时治疗师站于患者患侧,一手将患膝向前拉,另一手放在健侧臀部帮助患者抬起臀部。
⑦ADL训练:训练患者进食、更衣、修饰、入厕、上下楼梯等。
⑧重心转移-跨步训练:练习侧方迈步和原地迈步,让患者学会正确的重心转移,建立正常的步行模式,为独立步行训练做准备。
1.3 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采用Barthel指数分别进行疗效评定[3]。>60分者为虽然有轻度残疾,但生活基本自理;40~60分者为中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20~40分者为重度残疾,生活需要很大帮助;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的表示方法为 ±SD,所有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康复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
3 讨论
脑卒中的二级康复一般在康复中心和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进行,我科积极开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对恢复期转入我院的脑卒中患者,有几方面的积极作用⑴良肢位摆放,减少错误的运动模式,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充分发挥神经系统的可塑性。⑵患者在恢复高峰期积极给予肢体的被动和主动运动,如:关节活动、肌力训练、转移、坐起、平衡训练等,可以最大限度调动患者的身体机能,增强效果,提高患者自信心,以及减少脑卒中后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⑶把ADL训练与运动功能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有助于减轻家庭负担,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⑷根据评定结果,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制定训练计划的康复训练模式,不仅促进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沟通,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积极投入到康复治疗中,对患者康复起到重要作用。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就是根据偏瘫康复评定报告,专门给偏瘫患者制定的系统康复训练方案,是用辅助病人运动的方法进行系统的上下肢运动、转移、平衡、站立、步行等。主要是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ADL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文康复组患者在恢复期通过1个月的系统的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其患侧功能明显改善,ADL也明显提高。因此,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在脑卒中患者二级康复中能明显提高患者ADL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通.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 4(6): 56
中图分类号:R473.74;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92―02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是一项新的神经显微外科技术。其原理:选择性切断脊神经后根部分纤维,阻断引起痉挛r-环路,从而达到降低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和解除痉挛。我科自1995年11月至2005年用此法治疗21例脑瘫患儿。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大12岁,最小4岁。术前诊断均为痉挛性脑瘫,其中15例患儿能站立,人扶行走,6例患儿术前不能坐、站及爬行。经手术及康复训练,15例患儿治疗效果满意,能自行行走,6例患儿能坐稳。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配合医生给患儿做一些必需的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心、肺功能检查、智商测定、配血、备皮等。
2.1.2 手术前2~3d,要训练患儿在床上大小便,因为手术后要卧床3周。手术当天早晨须清洁灌肠1次,以延迟术后首次大便的时间。
2.1.3 术前康复训练,通过术前进行6套自理动作:左右翻身、直腿抬高、仰卧抬臀、俯卧挺腿、俯卧挺头、下蹲站立的训练,有助于患儿与家长强化康复训练意识,进入康复训练状态。也有助于患儿的一般情况及心肺功能,同时还有利于针对性地制订手术方案和术后康复训练计划。
2.2 术后护理
2.2.1 观察患儿呼吸情况 由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气管可能受到损伤,易发生喉头水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引起患儿呼吸困难或窒息。要严密观察患儿呼吸情况,患儿如果面色青紫、气促、烦躁不安,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2.2.2 保持负压引流的通畅 密切观察伤口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的变化。如引流液颜色变淡,说明有脑脊液渗漏,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2.3 定时翻身 术后患儿去枕平卧6h,可行第1次翻身,以后翻身1次/2h。以防压疮。翻身时要轴向翻身,切不可扭曲腰部。侧卧时。可用软枕垫于背部。
2.2.4 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术后数小时内。患儿的体温将会升高,持续3~5d。如果体温未超过39℃,一般属正常范围,如果超过39℃,应及时给予处理。
2.2.5 注意观察患儿下肢感觉和活动情况 由于手术中有误伤其他神经的可能,应注意观察患儿下肢活动情况。如果患儿双下肢不能活动,特别是足趾不能自主活动,提示有误伤神经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果术后出现肢体伴有不同程度的麻木感,只要不是感觉丧失,这种麻木感是术后的正常过程,年龄大的患儿较多见,随着时间椎移,会逐渐消失。本组6例10~12岁患儿曾出现麻木感,以致家属有意见。经耐心解释,密切观察,3例2周、3例3周后恢复正常。
2.3 术后康复训练
一般康复训练,分为术后早期、中期和晚期3个阶段,各个阶段因患儿的体质、体能和恢复程度不一而训练内容不见相同。护士要通过语言交流,鼓励家长、患儿树立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
2.3.1 康复训练早期(术后3周内)。因为伤口软组织的愈合过程一般需要3周左右才能完成。在这段时间,患者需卧床。因此只能在床上做有关运动,以免负重而影响腰背部软组织的愈合。
①术后3d内,除定时翻身外,不宜进行较大动作的训练,可适当按摩双下肢。
②术后4~7d,患儿疼痛相对减轻,可由家长帮助活动患儿的髋、膝、踝关节。由于此时肌张力下降,痉挛已解除。家长在帮助活动各关节时应尽量恢复其功能位置。
⑧术后8~14d,伤口已拆线,疼痛也基本缓解。患儿进入术后恢复阶段。此期训练内容和强度包括:仰卧抬腿、曲腿、分腿、合腿、蹬腿、抱腿、侧卧抬腿、挺腿、仰卧抬臀、床上翻滚等动作,其中仰卧合腿内收是肌痉挛解除后锻炼肌力的主要方法。上述动作应每一动作逐一训练,重复数次由少到多,10~50次/d不等。
④术后15~20d,除重复第2周的动作外。还可以练习爬行,膝关节支撑体重,但仍不宜起床坐立。
2.3.2 康复训练中期(术后3~6周),患儿身体逐渐恢复,伤口愈合,可逐步加强训练。
①术后21~28d,患儿除继续重复2~3周的分解动作外,增加坐立、单腿跪立、坐位时伸腿3个动作,关键是练习膝关节伸直。
②术后28d至1个半月,可循环重复练习分解动作坐直跪行走。可下床活动及扶物练习上下楼梯。
2.3.3 远期训练(术后1个半月以后),此时可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针对下肢肌肉力量进行训练,还要家长掌握训练方法。
3 讨论
摘要目的:探讨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82例孤独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两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作为对照组,接受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训练12个月后,试验组患儿ATEC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试验组疗效更佳,两者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对儿童孤独症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普及。
关键词 培训-家庭康复训练;孤独症;儿童;疗效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48
孤独症别名自闭症,又称孤独性障碍,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精神病范畴,也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病症[1-2],多见于儿童,尤其是男孩。孤独症儿童从婴儿阶段开始,就无法与周围环境或人群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系,表现为与环境隔离、语言异常或冷漠甚至没有语言交流,完全沉浸于“自我世界”,基本丧失正常人应有的日常感情。鉴于此,我院采用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旨在帮助更多孤独症患者及时得到最佳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孤独症儿童82例。其中男70例(85.37%),女12例(14.63%)。年龄2~8岁,平均年龄(4.19±1.45)岁。纳入标准:(1)符
作者单位:518000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
肖秀云:女,本科,主管护师
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项目(201404163000457)
合儿童孤独症相关诊断标准[3]。(2)未接受过相关治疗或康复训练。(3)家长容易沟通,积极配合。(4)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如分裂症、强迫症等。(2)并发有影响孤独症治疗效果的疾病者,如脑瘫、癫痫等。(3)无法坚持完成康复训练者。(4)中途接受其它康复训练者。(5)家长不同意接受研究。父母文化程度初中以上78例(95.12%),小学文化程度4人。再采用“数字单双号标注法”按照“1∶1”比例,将82例患儿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安排到康复训练中心,接受为期12个月常规康复训练。采用结构化教学和ABA训练对患儿进行个别化训练、小组化训练、集体化训练等。每3个月进行1次训练
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当调整训练计划,直至训练结束。
1.2.2试验组父母带孩子共同参加专业医疗机构开设的《孤独症康复训练亲子培训课程》,共96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64学时,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患儿父母。培训内容涉及:(1)孤独症基本知识,提高父母健康认知能力。(2)孤独症各种康复训练的方法,如结构化教学、ABA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3)患儿各项能力的对症训练,包括语言、感觉、认知、社交、生活、肌肉和手眼协调等。(4)益智活动的合理开展,增强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提高患儿对各种事物的接受力。(5)行为问题的处理,提高父母对患儿行为问题的应对与处理能力。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对孩子进行PEP评估,对症制定家庭培训计划,并为父母配备《孤独症家庭康复训练教材》及康复训练教具,以便父母在家中对患儿开展康复训练。同时,叮嘱父母每3个月带孩子到培训机构进行1次PEP评估,并制定或调整下一个阶段训练计划。若家庭康复训练过程中,父母有任何疑问,均可随时与相关老师或医师进行联系。
1.3评价标准采用美国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对两组患儿训练前后的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4项内容进行评价[4-5]。评分越低,表明孤独症程度越轻。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案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孤独症患儿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着微弱的光芒,因此也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儿童孤独症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6]。通常在3岁以前发病,4~5岁时症状最为明显。而我国对孤独症的认识和关注相对较晚,在2006年时才将其列为精神残疾。我国现状:(1)起步晚,相比发达国家晚了40年。(2)孤独症患病率逐年上升,相应的治疗需求越来愈大。(3)患儿回顾社会难度较大,孤独症治疗的黄金时间是3岁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将极大程度影响患儿日后正常生活。(4)治疗体系不健全,训练中心康复水平整体较低。(5)专业医护人员匮乏,耽误患儿最佳治疗时机。(6)国家相关医疗政策才起步。因此,对孤独症患儿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患儿预后,从而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7-8]。
结果显示,孤独症患儿在熟悉的环境和游戏中,采用自然反馈手段的训练,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有更积极的疗效。因此,以“家庭”为主体的训练模式,对孤独症患儿症状改善有着重要意义,而父母作为整个过程中的“主导者”,更发挥重要作用。据此,通过专业医疗机构对家长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父母理论认知,增强父母操作意识及方法,从而让父母在家中对患儿实施科学地康复训练,提高父母专业技术支持非常重要,能促进父母技能的保持和增长。医疗机构是整个康复训练的计划制定者,家长是最终的执行者。表1显示,接受了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的孤独症患儿,在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等能力方面,均有着大幅度提高,与传统康复训练的对照组相比,疗效明显。
综上所述,对儿童孤独症实施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是行之有效的,不仅具有疗效明显、方法灵活等特点,还具备简单易行、科学经济等优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于献英,朱宏伟,张桂欣,等.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8):101-103.
[2]张静,常燕群,江演珠,等.血清抗神经节苷脂M1抗体水平与儿童孤独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7):723-727.
[3]杜亚松.孤独症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23):1771-1774.
[4]郇英,佳那提·秋瓦西,张隽,等.异常行为量表评估干细胞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疗效及效度评价[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1,6(5):353-358.
[5]赵冬梅,杨良政,张艳卿,等.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3):260-262.
[6]刘志云,张晓斌.24例儿童孤独症应用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6):606-607.
[7]席彩萍.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54-157.
[8]郭德华,周群,吴连春,等.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4):318-321.
通讯作者:高凌霞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发育性髋脱位行改良Pembertonsa术后的康复护理要点。方法 对本组9例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行改良Pemberton手术,术后进行心理护理及采用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9例(13髋)术后关节功能:优8髋,良4髋,可1髋,复位成功率100%。结论 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复位效果与康复护理密不可分,只有医、护、家长和患儿密切合作,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 髋脱位; 先天性; 康复训练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又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早期治疗可采用简单的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愈后良好。大龄患儿病变复杂,矫正畸形的手术创伤大,患儿在治疗中往往会出现再脱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保证手术质量,建立髋关节功能。自2005~2008年笔者所在科共收治9例(13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大龄儿童,给予术后康复训练,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12髋)为女性,年龄7~14岁。1例(1髋)为男性,年龄8岁。根据Tonnis分型法[1],本组患儿术前脱位程度为Ⅲ度8髋,Ⅳ度5髋。
1.2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前常规行骨牵引2~3周,以利手术操作。采用改良Pemberton手术,术后患髋屈曲30°,外展20°~30°,内旋10°,髋人字石膏固定。3周后拆除石膏,于外展位皮牵引下行康复训练。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常因担心切口疼痛,不愿合作。要耐心向患儿及家长讲解早期康复训练的意义和重要性。例如,告知他们术后关节功能障碍主要在于预防。间断、主动、早期活动有利于关节损伤的恢复,它可以避免制动所致的肌肉萎缩、疼痛和废用性骨松变以及关节僵硬。使其懂得只有规范训练才有可能恢复到正常青少年所能进行的各种下肢活动,使患儿及家长消除思想顾虑,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2.2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治疗的延续,早期、间断、主动活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况,有利于关节损伤的恢复,可以避免制动所致的肌肉萎缩、疼痛和关节僵硬。所以要正确指导患儿及家长做好康复训练。
2.2.1 第一阶段(复位术后0~3周) 目的是消肿止痛,维持股四头肌的张力,加强患肢肌力,预防组织粘连。
复位后髋关节用人字石膏固定易引起松解的软组织产生新的粘连、僵硬。术后应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等长收缩时肌肉无氧代谢产生乳酸可刺激肌肉微循环血管扩张,有利于肌肉组织摄取营养。先教会患儿健侧肢体活动的方法,再活动患侧肢体。复位后24 h即协助患儿坐起,后背靠支背架或垫以枕头,上身行自主运动。指导、协助患儿行被动踝关节背伸、跖屈交替运动,每次10~20个重复动作,3~4次/d。5~7 d后逐渐过渡到6次/d,每次30个。指导训练前仔细检查石膏有无污染、软化变形、石膏边缘或骨突部位有无压疮。
2.2.2 第二阶段(复位术后4~7周) 目的是继续加强患肢肌力,提高患肢主动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拆除石膏,患肢皮牵引,髋关节保持外展20°~30°,指导患儿半坐位,身体努力向前倾,双手伸向脚尖,使髋关节尽最大可能屈曲,4~6次/d,每次20~30个。同时,被动屈伸膝关节并逐渐过渡到主动屈伸膝关节。在康复训练时要维持正确的,以防患肢内收、外旋、或活动不当造成再脱位,密切观察有无髋部出现的疼痛、肢体短缩、畸形等,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妥善处理。拆除皮牵引后,继续加强髋、膝关节的主、被动屈伸练习,有条件可使用持续被动活动(CPM)机进行训练。下肢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功能康复器治疗:术后4~7周内,应用CPM下肢关节锻炼器进行锻炼,以利于髋、膝关节的早期功能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将患儿患肢置于CPM架上,位置要准确,感觉舒适。CPM有6档功能位,每1档可使膝、髋关节屈曲15°。从第1档开始,3~5次/d,每次活动0.5~1 h,根据恢复情况2~4 d增加1档。加档时护士必须在旁观察,患儿无特殊不适才可继续使用。同时要注意观察CPM运行时是否螺丝帽松动而导致关节角度锻炼不到位,护理人员在患儿停用CPM间期要用手继续帮助患儿进行关节的被动屈伸及旋转训练,嘱患儿伸直患肢膝关节进行抬腿练习,此运动可提高股四头肌的肌力,促进全身运动,增强患儿及其家属的康复信念。应用CPM机时要注意及时停用,一般应用15 d左右即停,以免产生CPM机依赖。
2.2.3 第三阶段(出院指导) 出院时告知家长训练要持之以恒,并逐渐加大运动量。出院后两周来院复查。经X线证实截骨部分临床愈合后,可扶拐下地,负重要循序渐进,先用脚尖着地,再用全脚掌着地,逐渐过渡到全足。患肢始终保持轻度外展,10周前不负重,避免摔伤等,以防患髋再脱位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建立随访档案,督促患儿家长及时来院复查,以便于了解患儿恢复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继续指导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3 结果
对本组9例13髋患儿进行2~5年的随访,根据周永德等制定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定标准[1]评估髋关节功能,康复疗效优8髋,良4髋,可1髋。复位成功率100%。本组无一例发生感染、再脱位、关节僵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4 讨论
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康复训练至关重要,效果与康复训练密不可分。术后患儿由于疼痛、心理恐惧,家长对训练强度作用等不了解,心存疑虑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患儿客观上训练不够,术后失去早期康复训练的时机。手术和术后康复是相辅相成的,正规的康复也是帮助实现手术目的的必要手段。本组患儿在应用康复训练程序,确保髋关节复位的前提下,指导患儿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功能训练,未发生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参 考 文 献
小儿脑瘫是目前小儿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多伴有精神发育迟缓、视听障碍、癫痫、行为异常等并发损害。为减少并发症及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做好康复护理非常重要。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脑瘫患儿210例,现将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0例,男128例,女82例,年龄3月~12岁,其中痉挛性四肢瘫82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24例,痉挛性双下肢瘫36例,迟缓性瘫47例,运动过度型21例;其中伴语言障碍者25例,精神发育迟滞者20例,有癫痫发作者17例。
2 护理体会
2.1 日常生活护理与管理:家庭与社会对脑瘫患儿康复最基本的要求是患儿生活能够自理,因此,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来提高这方面的技巧与能力,让患儿通过在他人指导下反复练习、模仿和逐步学习,最大程度的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感知、认知能力,培养其学习与社会交往能力。虽然脑瘫患儿的护理和管理主要由家人承担,但专业护理人员应重视对家长的教育和辅导,我院通过介绍引导式教育的方法,将康复目标与护理管理密切结合起来,将康复治疗目标与日常生活活动结合起来,从清晨起床至晚上入睡所有活动都要作为学习的课题,对患儿每日24小时严密的训练,使患儿得以沐浴在全天的疗育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了解患儿脑瘫的类型,熟悉其功能障碍的特点,运用正确方法指导及帮助患儿克服肢体活动障碍,完成穿衣、脱衣、进食、洗漱、入厕、洗浴等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日常生活护理要注意治疗性的保持,包括睡眠、跪位、站立、行走、抱位。各种类型脑瘫对相应治疗性要求不同,因此,护理人员需掌握各型脑瘫不同治疗性的要点与技巧。摄食护理是脑瘫患儿日常护理一项重要内容。进食时在矫正异常姿势同时,要对张口、吸吮、咀嚼、咽下等动作进行协调,对有吞咽困难的患儿喂养时要耐心,给易于咽下的食物,每一勺食物不宜过多,必要时可用手指向下清扫食管帮助吞咽,若勺子被咬住,不要用力拉出,应等患儿自行放松。要注意营养和水分的摄入,选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做到合理喂养。排泄护理是脑瘫患儿日常护理另一项重要内容。大多数重症脑瘫患儿不能自主排便,应选择舒适、合体、吸水性强的尿布,一般3~4小时换一次,对年长儿可选用便盆,并按课目作入厕训练。此外,脑瘫患儿日常护理还有洗漱护理,对于脑瘫患儿来说,洗漱绝不是只为了清洁,而要利用洗漱的机会进行必要的训练。
2.2 心理护理:脑瘫患儿由于肢体运动障碍,社会活动受限等原因,得不到社会的支持,甚至被周围环境冷落、讽刺、嘲弄,失去了享受文化娱乐的权力,常出现情绪及人格特征的变化,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异常及认知损害。表现为少于、孤独、自卑感、缺少自信心、甚至自我否定等。又由于脑瘫病程长,见效慢,患儿家属易出现焦虑、忧愁,甚至有放弃治疗的心理,作为专业小儿脑瘫护理人员,首先应该以温和的语言、热情的态度劝慰患儿父母家属,消除急躁情绪,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寻求家属配合医务人员共同帮助患儿治疗,确保心理护理方案有效开展。只有帮助患儿医治和消除躯体以及心理的创伤,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其潜能。医务人员要掌握脑瘫儿童异常心理特点,注意脑瘫患儿情绪变化,培养脑瘫儿童自信心,有报道在这些方面做得较细致,对脑瘫患儿心理护理技巧值得学习。
2.3 语言康复护理: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恢复患儿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脑瘫患儿的语言训练应尽早开始,一般训练方式从一对一与集体训练相结合,专业训练与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护理人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患儿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逐步确立语言表达的意识,具体包括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训练、呼吸训练、嘴的运动训练等。
2.4 肢体康复护理:对痉挛型脑瘫的患儿应缓解肌肉紧张和僵硬,使患儿躯干充分伸展,采用手法按摩、刺激、帮助四肢被动运动,避免痉挛姿势运动,尽早诱导出正常的运动模式;对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应尽量抑制上部躯干的肌紧张,对已短缩的肌肉进行牵拉、伸展性的训练,促进抗重力姿势的稳定性和动态平衡;对姿势异常的患儿,按部位分别给予矫形训练,抑制异常冲动,以利于大脑建立正常反对瘫痪的肢体应保持的功能位,并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促进肌肉、关节活动和改善肌张力。家长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积极配合,贯彻各种训练,使患儿在家中也能得到长期、系统、有效的康复训练,以增加患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
【关键词】马蹄内翻足; 胫前肌外移;跟腱松解;康复护理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CCF)是一种小儿骨科最常见的严重影响患儿足部形态和功能的畸形。临床主要表现为:前足内收、跟骨内翻、踝关节马蹄位及胫骨内旋。其发病率约为1%,男孩为女孩的2倍,单侧稍多于双侧[1]。由于致病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其治疗效果也不十分理想,目前在治疗方法上存有争议[2]。我科于2005年-2008年采用胫前肌外移、跟腱松解术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6例38足,并对疗效进行了随访分析,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本科2005年-2008年治疗并获随访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26例38足,男性16例24足,女性10例14足。年龄最大7岁,最小1岁3个月,平均3.7岁。随访时间最短1.6年,最长5年,平均3.2年。
1.2手术方式简介:首先对跟腱进行“Z”型延长,在保持一定的张力下缝合跟腱,再外移胫前肌腱,使两者张力都不能太大,以此,在保持肌力平衡的情况下,又保证了踝关节的活动,使足踝背屈、适度外翻后,用石膏固定4周。
2护理
2.1术前康复护理
2.1.1心理护理:本组患儿均为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分散在福利院和寄养家庭生活。失去父母的关爱,使他们幼小、脆弱的心灵受到严重打击,表现为恐惧、焦虑、自卑、消极。为此,我们设立专门的康复训练室,营造一个和谐、愉快、宽松的环境,墙上贴着儿童漫画,在治疗时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康复护士运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鼓励赞扬的话语,使患儿感到温暖和自信。在训练前护士根据个体差异先和患儿交朋友,让他们对护士产生友谊和信任,使患儿在情绪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配合完成整个康复训练过程并使康复效果达到最佳。同时我们向陪护人员讲解该手术的重要性、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使其对本病的治疗过程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配合我们对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
2.1.2术前准备:(1)作好各项常规辅助检查 如心电图、胸透、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发现异常,及时纠正,待各项指标正常后方可考虑手术治疗。(2)防止感冒 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嘱咐陪护人员看护好患儿,尤其在为患儿沐浴更衣时避免着凉,不要感冒、发烧,以免延误手术。(3)皮肤护理 因患儿学会走路后,就用足外缘走路并可发展为足背着地,负重部位皮肤角化增厚,形成滑囊,不易洗净,故术前三天每日用温水泡洗患儿足部,每天三次,每次30分钟,泡洗时注意保持足部皮肤完好无破损,以防术后发生感染。(4)术前一天作好皮试,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因该手术为全麻,故术前12h患儿禁食、禁水,以防术中发生呕吐、误吸致窒息,术日晨留置尿管。
2.1.3手法按摩:手法按摩对手术后矫正畸形有很直接的意义,其治疗作用是通过牵拉刺激使异常挛缩的软组织细胞生长,使肌肉、肌腱延长,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3]。手法按摩自患儿入院即开始进行,每天三次。其方法是;用左手掌指握住患肢,用右手拇指指腹在跟腱、跨腱膜内侧副韧带处按摩10分(钟,使缩短的软组织舒展松解,再以左手拇指中指轻轻保护固定住小腿,右手拇指按压向背外突出的距骨头,其余四指托住脚底使其外展、外翻、背伸。
2.2术后康复护理
2.2.1患儿回病房后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呼吸、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给予氧气吸入,并作好护理记录。实施专人守护,床边加护拦,防止患儿麻醉恢复前躁动坠床。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妥善固定导尿管等引流装置。下肢垫枕抬高患肢20度,以减轻伤口肿胀或渗血,促进静脉回流。
2.2.2石膏固定期护理 术后患肢采用管型石膏固定,足趾暴露在外,便于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和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第一天开始指导陪护人员教小儿锻炼股四头肌,做肌肉的收缩、舒张运动,使肌肉保持一定的张力,防止肌肉萎缩。同时牵拉按摩足趾,做足趾的伸屈锻炼,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每天4次,每次5-10分钟。随着患儿耐受力的增强,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可适当增加和延长。
2.2.3石膏拆除后护理 4周后拆除石膏,小儿平卧,呈屈髋屈膝,、外展外旋位,康复护士指导陪护人员双手拇指放在足底,余双手四指握住足背及踝部,两手拇指在第一跖骨头向两侧、向前滑动,并适度牵拉足趾,同时部分力量用于外翻和背伸,逐渐加大力量使踝关节背伸和外翻;接着按摩跟腱,拇指和食指放在跟腱两侧,从上至下沿跟腱滑动至足跟,同时背伸外翻踝关节;最后按摩足趾,一只手活动踝关节,另一只手握住足趾,牵拉同时背伸运动,逐个进行,动作要轻柔,勿弄破皮肤,开始时每天两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以后根据患儿情况逐步增加训练的次数和时间,以患儿能忍受疼痛为准。 转贴于
2.2.4步态训练 步态的训练也是康复治疗的重点,由于6个月后,小儿逐渐形成自己的步态,习惯了原来畸形的行走方式,手术只能解决外型的畸形,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步态,所以要根据小儿的恢复情况制定步态训练。拆除石膏后当天即可进行步态训练,步态训练时间安排在按摩训练之后进行,此时,经过按摩后的足部肌肉已得到放松,较容易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康复治疗时间根据康复情况决定,一般为6月到1年。坚持按计划和要求进行康复训练,否则达不到手术治疗的目的。
3结果
随访结果参照Garceau的标准评价。优:足外形正常,无跟骨内翻及前足内收畸形,足能踏平,步态正常;良:畸形基本纠正,踝关节活动好,足能踏平,步态尚好,遗有轻度内翻、非固定性前足内收畸形;中:较术前有进步,步态尚可,遗有中度足跟内翻及跖屈畸形;差:仍有马蹄内翻畸形,跛行明显。本组优23例(31足),占81.5%;良3例(4足)占10.5%;优良率为92%,效果满意,未发生护理并发症。
4讨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患儿人数已经继脑瘫、唇腭裂和先心病之后,占第四位。由于其患病率高,又严重影响患儿的站立、行走等功能,且进一步限制了患儿的社交活动空间,缩小了其学习认知的范畴,所以早期的康复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早期(< 6个月)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主要通过手法矫正、 石膏固定、佩戴足外展矫形支柱矫正,或行跟腱滑动延长术等方法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优良率(4,5)。6个月后患儿足部畸形将逐渐加重,可由松软型转为僵硬型,此时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不是很满意,需要手术治疗。本组病例主要来自本地儿童福利院,都超过了非手术治疗的关键时期,所以采用了胫前肌外移、跟腱松解手术。手术治疗可以纠正畸形,为后期功能恢复提供基础,但小儿配合意识差,如果不锻炼就可能导致肌腱粘连,达不到手术的目的[2],所以,我们根据患儿情况制定严密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前即开始进行相关护理和功能锻练,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条件,术后早期给予正确及时康复护理,确保了手术成功和患儿顺利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马瑞雪,王伟,赵群,等.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康复治疗的近期疗效[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5,26(5):253-255
[2]周建林,刘世清,明江华 等.胫前肌外移跟腱松解术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足.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3):47-48
[3]何海红,赵红等. 53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新疆医学,2008,38:100-101
关键词:脑瘫 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5-0173-02
为使脑瘫患儿可以早日回归社会,笔者对在2008年10月-2010年10月住院的脑瘫患儿进行了系统的综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在2008年10月-2010年10月间于本院诊断为脑瘫患儿100例,年龄3~ 6岁。共分为2组,治疗组为住院系统治疗及指导家庭康复训练共同完成50例;对照组为指导家庭自行康复训练50例。平均治疗时间均为4个月。所有病例均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两组病例的病情相似(P>0.05)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 运动疗法采用以Bobath法为主,结合Rood法,肌肉控制能力训练[2]等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包括:下肢牵拉,静态及动态的平衡能力训练;患侧股四头肌、绳肌渐进抗阻肌力训练;患侧足背伸肌群、躯干肌和臀大肌徒手力量训练;患侧下肢持重训练;下肢协调性训练;膝、踝关节控制训练等。每次1h,每日2次。
2.2按摩上肢瘫痪可以取大椎、肩井、肩、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下肢瘫痪取肾俞、命门、委中、承山、环跳、殷门、足三里、阳陵泉、解溪等穴, 以拿、揉、按、捏、摇、扳手法,疏通经络、活利气血、调节阴阳、通利关节, 使筋脉、肌肉得其濡养,松弛局部肌肉,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缓解肌张力目的。每次30min,每日1次。
2.3针灸根据患儿情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上肢可选用肩井、肩、曲池、外关、合谷等;下肢可选用环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解溪、昆仑等。每日1次。
2.4理疗选用北京产NMT91多功能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采用偏瘫处方,物理参数为:治疗频率为0.5~5000Hz中低频,治疗波形为方波、正弦波、指数波、梯形波、三角波等。每次治疗20min,每日1次。
3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折。P
4结果
本组病例经治疗4个月后, 两组脑瘫患儿的治疗结果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患侧上肢的功能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经Ridit分析,疗效的优劣顺序为治疗组、对照组。经R的显著性检验,R= 2.57,P
为了探讨两组治疗后患侧下肢的疗效,笔者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对坐位伴有联带运动活动的膝关节屈曲>90&和踝背屈进行了3级评分,见表3。
经Ridit分析,治疗后疗效的优劣顺序为治疗组、对照组。经R的显著性检验,均P
5讨论
本文中对照组为家庭自主康复训练,经过4个月治疗后,患儿患侧上肢的功能评分虽有提高,但差异并无显著性(t=1.11,P>0.05)。这可能与家长的个人文化素质、家庭环境等影响有关。而治疗组患儿上肢的功能评分提高得非常显著(t=3.99,P
由此可以看出,住院采用系统的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所取得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家庭自主康复训练。因此,笔者主张,现阶段脑瘫患儿应尽早到医院进行综合治疗为宜。但这并不能抹煞家庭康复训练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若在医院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再配合家长的康复训练,患儿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庆.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记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2] 徐开寿,麦坚宁,何璐.肌肉控制能力训练辅以神经生理学疗法对偏瘫型脑瘫儿童站立与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58-59.
[3] 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82.
【关键词】 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小儿脑瘫;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215
小儿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 严重影响患儿成长发育与生活质量。临床发现, 将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应用到小儿脑瘫治疗中, 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 加速患儿康复进程。选取60例小儿脑瘫患儿, 将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用于治疗小儿脑瘫, 疗效较好, 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60例小儿脑瘫患儿, 随机分成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 所有患儿均经CT或MRI检查被临床确诊;被选患儿家属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18例, 女13例, 年龄3~36个月, 平均年龄(23.34±4.22)个月, 14例痉挛型双瘫, 5例中枢性协调障碍, 5例肌张力低下型, 3例偏瘫, 2例混合型, 2例四肢瘫;对照组男14例, 女15例, 年龄4~36个月, 平均年龄(23.41±4.20)个月, 13例痉挛型双瘫, 4例中枢性协调障碍, 4例肌张力低下型, 5例偏瘫, 1例混合型, 2例四肢瘫。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患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治疗, 观察组实施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治疗[1]:华佗夹脊、太溪、神门处施以捻转补法;曲池、肩井、合谷、阳、阴陵泉、绝骨、足三里、三阴交、承山处施以热补针法;太冲施以捻转泻法。施针需依患儿情况调整穴位, 以手足阳明经及督脉为主,
1次/d, 不留针。头针取百会、上星、智三针、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 与头皮水平方向成15°快速入针, 依据不同穴位刺入≥0.5 mm, ≤0.8 mm, 运针不做额外操作, 留针≥30 min, ≤60 min, 起针时用干棉球指压针孔, 每隔1天1次。共治疗6个月为2个疗程, 每个疗程3个月。
热补针法[1]:消毒取直径0.25 mm、长40 mm的不锈钢无菌毫针, 找准穴位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 右手施针, 将其向前捻按入穴内, 得气后, 左手拇指加重施压同时右手拇指将针向前继续捻按3次, 针下逐渐沉紧接触到感应部位, 重插轻提连续3次, 右手拇指再次向前捻按连续3次, 顶住守气, 保持针下沉紧持续, 有热感, 缓慢出针。
康复训练[1]:①运动训练:18个月患儿施以Bobath训练法, 翻身、四点位爬行、坐位、跪位、立位被动平衡训练、行走步态、肌力增强训练、关节活动牵拉等;40 min/次。②日常生活、功能训练:训练其对日常生活行为认知, 精细动作及协调(如手、口、眼协调)功能训练, 以上肢训练为主, 25 min/次。③语言训练:创造丰富语言环境, 适当语言刺激, 行手势、符号、构音障碍、语言模仿训练等, 25 min/次。均每周6次, 配合针法治疗6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GMFM:评定采用GMFM-88。综合功能:评定采用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 就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社会适应5个方面进行评价, 每项0~20分, 满分100分。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运动、日常生活、功能与正常儿童接近, 能言语;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运动、日常生活、功能有所好转, 病情发展良好;无效: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
显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7%(治愈4例, 占12.90%, 显效26例, 占83.87%, 无效1例, 占3.23%), 高于对照组的 72.41%(治愈1例, 占3.45%, 显效20例, 占68.97%, 无效8例, 占27.59%)(P
3 讨论
小儿脑瘫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小儿肢体运动障碍及残疾疾病, 严重阻碍患儿生长发育[2]。临床研究表明, 中医针灸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特别是对中枢神经损伤疾病, 能够有效调节肌张力、改善患儿运动功能[2]。热补针法针刺手足阳明经、督脉相应穴位, 可通调督脉、疏通经络、健脾益肾、 益精补脑填髓、 醒脑开窍、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3]。针刺智三针、脑三针、四神针等相应大脑皮层区域, 通过改善局部供血促进脑细胞代谢, 恢复临界脑细胞功能。热补针法再加上康复训练, 二者双管齐下, 内外结合治疗, 效果更为显著。本次研究, 观察组总有效率、综合评分、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优良。
综上所述, 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显著, 可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宁霞, 刘桂珍, 孙克兴.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小儿脑瘫患儿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针刺研究, 2007, 32(4):261-262.
[2] 张宁霞, 王翔宇, 刘桂珍.热补针法结合Bobath疗法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对脑瘫患儿运动发育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针刺研究, 2014, 39(4):318-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