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脑疝的急救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院前急救;脑出血;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25-02
近20年来随着百姓餐桌上的品种不断丰富、高胆固醇的摄入量不断增加,血液粘稠度增加,动脉壁变薄、脆性增加,从而诱发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显上升趋势。脑出血是指小动脉、小静脉破裂等原因引起的脑实质出血[1]。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如得不到专业的医务人员及时有效的救治,可迅速危及病人的生命。我院对100例急诊脑出血的患者不同的院前急救护理的回顾性分析,早期的院前护理干预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由“120”救护车接回100例脑出血急患者,院前急救人员现场初步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浅昏迷、深昏迷、嗜睡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偏瘫等临床表现。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37-80岁,平均58.5岁,入院后行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医学学术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50例患者发病后未经院前急救,直接送我院急诊科救治。检查结果提示出血量20-60ml,GCS为5-12分。病人从发病到开始救护时间为15min-50min(26.00min±5.23min)。
1.2.2 对照组 50例患者发病后均经现场急救护理,病情稳定后送我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CT检查结果提示出血量15-60ml,格拉斯哥评分(GCS)为5-11分,35 min-160 min(80.00 min±9.54 min)。
1.2.3 观察指标和方法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病程、就诊时间、合并症、出血部位及程度等基本生命体征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2.1 现场急救 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评估病情并采取急救护理措施,急救措施应以抢救生命,降低死亡率为主,而必要的护理措施在急救过程中极为重要。①首先询问家属,患者病史和用药史;有无药物过敏史,检查患者血压、脉搏、瞳孔等变化。②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h达高峰[1],脑水肿持续发展,可加剧颅内压,最终导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因此,及早控制脑水肿是救治病人的重要措施,按医嘱使用脱水机、利尿剂,常用20%甘露醇250ml,已有脑疝形成迹象者应加大剂量。③院前救治的重要措施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松开衣领,有义齿者去除义齿,发生呕吐者及时清除口腔呕吐物、分泌物,防止患者误吸。如救护人员发现患者有舌后坠迹象,应将拉舌钳将舌体外1/3拉出口外,必要时可以使用气管插管,防止引起呼吸道堵塞。为牙关紧闭者放置开口器,防止舌咬伤。④改善脑缺氧,减轻心脏负担;抬高患者头部15°-30°,给予头部降温,如冰帽、冰垫等,防止发生脑疝。快速建立静脉通路,最好采用静脉留置针,妥善固定,避免搬运头颈部。⑤合理应用降压药,避免血压过低引起脑细胞缺血缺氧。发生呼吸、心搏骤停者,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转运[2]。⑥留置尿管。因病人昏迷不能排便,尿潴留进一步加重颅内压,所以在救护车上应给病人留置尿管。
2.2 并发症的护理 脑出血伴昏迷患者,应注意上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呕吐物颜色、尿量及大便颜色等情况,观察病人的眼睑是否苍白、脉搏血压的变化,同时,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不间断给患者翻身拍背,使痰块易于脱落。另外,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72h均处于不稳定状态,病程愈短,发生血肿扩大机会愈大,血肿形态不规则,合并有鼾症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
2.3 心理护理 搬运前与家属介绍病情发展的程度,并告知成功救治的案例,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焦虑和恐惧。
2.4 安全转送 进行现场救治待病情稳定后应迅速转运患者。搬运时动作应轻柔,需要移动头部要轻、慢、稳。遇到颠簸路段时车速要减慢以防因车内颠簸给患者颅内造成二次伤害。对于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提前加强固定,防止坠落利用心电监护仪对病人实施呼吸、血压、心跳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支持与监护,密切观察病情。
2.5 做好院内外的衔接工作 病人在路途中医护人员应立即与医院急诊科联系并预报病情,认真记录患者抢救经过、用药及病情发展经过等向接班者交代清楚,为下一步救治节省宝贵的时间。
2.6 疗效判断 干预两组患者救护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分为好转、恶化、死亡。好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或明显恢复;恶化:患者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和并发症等情况;死亡:心跳呼吸停止。
2.7 统计学处理 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以p
3 结 果
从表1中可以证实,观察组通过采取上述护理措施,病情稳定率达到90%,无1例发生窒息。表1显示经过现场救治,采取了正确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死亡率明显降低为10.0%(P
4 讨 论
脑出血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急症,只有争分夺秒抢救才能为病人赢得更多的生命时间,只有及时发现问题果断的采取有效的医疗和护理措施才能使病人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同时院前急救护士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4],加强医患沟通和医护间的配合,做好患者及家属沟通和心理疏导,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在抢救中做好患者的保护,避免人为的病情加重,并实施护理陪同措施,及时告知患者家属病情。院前急救(120)需急诊医护人员除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娴熟的操作技能,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淑琴.神经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9.
[2] 程丹莉,田维娜,胡萍,等.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74-175.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所致及疝患者的急救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26名颅脑损伤所致及疝患者的急救及治疗护理资料,总结颅脑损伤所致及疝患者的急救护理和护理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果:采用多科联动机制进行抢救存活率为84.6%,采用传统急诊科抢救方式存活率为55%,两组患者的效果差异很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颅脑外伤;脑疝;急救护理;护理管理
颅脑损伤是临床较为严重的急重症,由颅脑损伤所致的脑疝又是颅脑损伤症中最为危急的情况,临床死亡率极高[1,2]。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26名颅脑损伤所致及疝患者,通过多科联动机制及时抢救和全方位的护理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多科联动机制是我院针对特危重急症患者的紧急救治而制定的制度,主要内容为:由急症科根据收治患者的情况,召集相关科室共同对特危重急症患者进行联合抢救的一种管理办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所致及疝患者46例,患者基本情况为:男38例,女8例;年龄19岁~69岁,平均48.6岁。交通意外伤30例,坠落伤10例,摔伤6例;17例伴严重胸外伤,9例伴四肢骨折,2例伴颈椎骨折和脱臼,每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前和入院后均出现不同程度双眼瞳孔扩大症状,瞳孔扩大持续时间从25min至120min不等。随机分为传统急症抢救组20例和多科联动抢救组26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
1.2 方法:医护人员接诊时,根据患者生命体征的基本情况,在预测为脑疝时,传统急症抢救按常规进行治疗,多科联动抢救组应按照以下整体护理程序进行急救和护理。
1.2.1 根据患者颅脑损伤的情况及其它合并伤的情况,申请院内多科联动机制[3],配合主诊科室对患者进行抢救。按照以下步骤对患者进行急救: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包括给予吸氧、行气管插管等措施,失血过多者予以输血,通过开放的静脉通道予以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过度通气:给予患者过量的氧气,防止患者出现呼吸衰竭。
1.2.2 保持气道通畅、开放静脉通道:颅脑损伤患者因为伤及了脑部,一般都伴有大量出血的情况,患者送至医院时大多处于休克状态,及时快速保持或者重新建立患者的气道和开放循环通路是抢救颅脑损伤患者的第一步。同时做好开颅手术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对患者剃头,根据患者颅脑损伤情况确定钻孔部位,尽量吸出血肿,放置引流管,消毒缝合伤口等等。
1.2.3 脱水降压:通过开放的静脉通路对患者进行脱水以降低颅内压,快速静脉输注甘露醇和地塞米松,对失血过多者予以输注血浆血清蛋白,静注呋塞米,通过这些措施达到减轻患者脑水肿和延缓减慢脑水肿进一步发展,控制颅内压升高。
1.2.4 配合医师钻孔抢救:根据患者受伤机制,按照确定好的钻孔部位,将钻孔部位进行清洁消毒。备好吸引装置、颅骨钻孔包,将无菌巾铺于患者头下,固定患者双手于头部,配合医师头部钻孔。钻孔后协助放置引流管吸引血肿,接好引流袋并固定好,缝合钻孔伤口,根据情况行CT检查或者行开颅手术。
1.2.5 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将患者病床床头抬高150-300,使患者脑静脉充分回流,减轻颅脑内压力。
1.2.6 在抢救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特别是给予脱水剂和钻孔后,要及时了解患者意识、瞳孔的变化情况,并作好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
2 结果我们统计患者出现脑疝症状的时间和抢救成功率间有很直接的关系,而患者抢救的效率主要和接诊后的工作效率直接相关,结果见表1
表1 患者出现脑疝时间和急救成功率间的关系
急救组织方式 死亡 植物生存 重度致残 中度致残 存活率
传统急症抢救 3(3/20) 3(3/20) 2(2/20) 1(1/20) 55%(11/20)
多科联动抢救 1(1/26) 1(2/26) 1(1/26) 1(1/26) 84.6%(22/26)
由表1可以看出,采用多科联动机制进行抢救存活率为84.6%,采用传统急诊科抢救方式存活率为55%,两组患者的效果差异很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颅脑损伤导致颅内血肿,血肿压迫脑内部分组织使颅内部分位置压力增高,颅内压增高发展到晚期即导致脑疝。随着颅内压的不断增高,患者自动调节机制出现障碍,部分脑组织由高压位向低压位转移,从部分正常生理孔道疝出,造成脑干和相邻血管及神经受压,危急患者生命。患者颅脑损伤后发生脑疝同时出现瞳孔扩大,这说明患者的脑部空间容积代偿机制已经失调,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脑干受到压迫,脑内血流和脑脊液的循环所受到得阻力不断加重,极易发生神经细胞坏死及脑内弥漫性出血的病理变化。卢永涛[4]报道,双瞳孔散大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限大约为70 min。张远征等通过实验[5]研究表明:脑疝发生持续时间大于3 h,则患者的呼吸功能不可逆。因此在对颅脑损伤所致及疝患者的抢救中,抢救效率就是患者的生命,接诊医护人员要力争在患者受伤后的最短时间内解除颅内压的升高。采用多科联动的急救机制对患者进行脱水、补液、呼吸管理及其它合并伤的处理,是术前急救的主要内容;在患者出现脑疝的最短时间内实施上述急救内容,是患者存活及存活质量的关键保证。
参考文献
[1] 刘林林,景文记,梁建荣,等.颅内血肿脑疝期136例治疗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13(3):183.
[2] 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289-293.
[3] 郭祚国,吴广球.颅脑损伤的院前与院内急救模式探讨们.中华刨伤杂志,2005,21(2):125-127.
[4] 卢永涛,刘尊礼,刘信,等.颅内血肿致双瞳孔散大有效手术时机的探讨[J].中国综合临床,20()2,18(9):834.
[5] 张远征,段国升,张征.急性颅高压双瞳孔散大意识和呼吸功能不可逆的时限实验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7,3:24.
【关键词】脑血管病;院前急救;效果观察
急性脑血管病又被称为脑卒中、脑中风或脑意外,主要包括出血、缺血、混合三种类型,具有较高的致死和致残率,是世界三大致死病之一,而院前急救工作的整体水平则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病情转归和生命安全。本次研究以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急诊科收治的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象,对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与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急诊科收治的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5~71周岁之间,平均年龄53.4周岁,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人数分别为35例,18例和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我院在观察组患者家属拨打120后立即出诊到达现场,采取包括快速评估、针对性救护等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对照组患者则由家属直接送至医院。
2结果
在本次研究所涉及的60例患者中,观察组、对照组迅速、安全转入医院的人数分别为24例和3例,各占本组人数的80%和10%,二者间差异显著,且P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结果对比
项目 例数 呼吸道阻塞 形成脑疝 死亡
观察组 30 1(3.33%) 2(6.67%) 2(6.67%)
对照组 30 12(40%) 7(23.33%) 6(20%)
P值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呼吸道阻塞、形成脑疝,还是在死亡率方面,观察组患者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P
3讨论
在施行院前急救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以便对患者病情程度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并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患者病史。对于清醒患者嘱咐其保持静卧,同时安抚患者情绪,使下一步的紧急处理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对于昏迷患者,则取平卧位,使其头部偏向一侧后清理呕吐物或口腔杂物,若患者佩带假牙,应及时取出,以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发生窒息。若患者存在呼吸、心跳骤停的现象,则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若患者双侧瞳孔对光反射异常,则提示可能发生脑疝问题,应立即进行处理。
(2)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并进行静脉留置针的设置,确保药物的输入能够及时进行。为了降低颅内压,医护人员可进行25%250ml甘露醇的快速静滴,对于脑疝患者,采用速尿40mg静推的方式进行处理,脑血栓患者则静滴5%碳酸氢钠250ml。
(3)将患者血压控制在160~150/95~85mmHg的水平,降压不宜太快,以免导致患者脑血管血流灌注量不足。脑出血患者大多无需使用降压药物,若患者的收缩压达到200mmHg左右,可适当进行25%硫酸镁肌肉注射或口服卡托普利片。
(4)转运时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搬动,并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在最少变动患者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应统一号令,将患者平抬上担架;下救护车时,应保持担架滑行的平稳度。另外,在前往医院的途中,医护人员要注意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控,若患者无法自主呼吸,或呼吸较为微弱,应立即采用面罩加压给氧;若患者已经停止呼吸,则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并注意做好如呼吸频率、幅度、缺氧状态等方面的记录工作,以便为入院后医生能够尽快展开针对性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5)运送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造成患者头部或身体的震动,为此,可设置专人保护患者的头部垫枕,担架要软要厚,若路况较差,那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降低车速。
(6)在向患者家属说明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制止如摇晃患者等不科学行为。同时,可用冰袋对患者头部进行冷敷,以减轻脑水肿,降低脑代谢。另外,若患者存在大小便失禁的情况,应及时进行垫布的更换,使患者皮肤保持干爽、清洁。需要注意的是,瘫痪患者的上肢要保持轻度外展,下肢以要轻度屈曲,尤其是足部应置于背曲位,避免足下垂。
总的来说,在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病初期进行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够有效避免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对患者生存率的提升以及身体机能恢复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急救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38
重度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经常合并其他部位的复合伤,病情严重,来势凶猛,在临床上有突变、易变、多变的特点,病死率较高。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21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通过急诊急救观察与护理,取得较好的抢救成功率。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212例,男126例,女86例,年龄8~6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4例,坠落伤56例,砸伤12例;单纯重症颅脑闭合性损伤46例,开放性损伤94例;合并胸腹部闭合性损伤42例,合并四肢骨折或骨盆骨折、脊柱骨折30例。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相应的急救护理措施效果良好。除6例为院前死亡,8例因伤势过重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送病房继续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2护理措施
2.1保持呼吸道通畅接诊后首先保持呼吸通畅,呕吐患者头偏向健侧,迅速清除口咽部血块、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防止误吸入气管,发生窒息,必给予负压吸引。但若为颅底骨折时出血,应禁止在鼻腔内吸引,以免加重颅底损伤。外耳道有渗血者不宜堵塞,以免增加颅内压和颅内感染的可能,给予充分供氧。脑外伤后机体处于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同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机体氧供需矛盾加大。有报道伤后肺部顺应性下降,呼吸功能不全导致肺部气体交换功能障碍。因此,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是脑缺氧、脑水肿的重要措施。心跳停止者立即行心肺复苏,对深昏迷、出现呕吐或颅底严重骨折出血多者立即行气管插管或配合医师行气管切开,使用人工机械通气,抢救患者生命。
2.2迅速降低颅内压 当患难出现头痛、呕吐、视神经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或出现头痛加剧,烦躁不安时,可能是颅内压增高或脑疝的前兆。应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在15~30min内快速滴入20%甘露醇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的发生。如合并出血性休克,首先给予止血、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确保输出液、用药通畅,快速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尽快纠正休克,待休克纠正后方可使用脱水剂。
2.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1)意识状态:每30~60min观察患者一次,若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发生脑疝的可能a患者烦躁不安后转入嗜睡。B清醒患者逐渐嗜睡或朦胧,继而转为半昏迷或深昏迷状态。C患者的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由昏迷转清醒再转昏迷。⑵瞳孔变化:观察瞳孔的大小、形态是否对称及对光反射情况,判断脑损伤严重程度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护理应熟练掌握患者瞳孔变化的特点,及时、细致地观察瞳孔,发现颅内压增高危象,为抢救提供正确依据。⑶生命体变:在颅脑损伤的情况下,血压升高常提示颅内压高,多见水肿颅内出血;血压下降则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尤其是中枢性循环功能衰竭时病情更为严重。脉搏慢而有力常见于颅内压增高,脉搏细快多见于有效血容不足;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常提示呼吸中枢受损;体温升高因中枢性体温调节失常或感染性发热,体温升高时,机体基础代谢增高,增加氧耗,加速脑细胞的破坏,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冬眠降温或抗感染治疗。⑷躁动不安和舒适状态改变:对躁动患者应由专人护理。引起躁动的原因如脑水肿、肿胀及呼吸道不通畅所致的缺氧、尿潴留、疼痛、不舒适等。对躁动患者应保持舒适,按医嘱采用留置针输入脱水剂。密切观察病情,当患者由安静转入躁动或由躁动转入安静时,应提高警惕,找出原因对症处理。
2.4积极做好手术准备颅内血肿可能是造成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重要原因,血肿清除的时间对预后有着重要的关系,血肿一但形成,就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护士应分秒必争,立即做好备血、血皮、导尿等术前准备,为患者能尽快手术赢得时间。转运时,应注意生命体征监测,确保途中安全。我院制定了规范、科学、系统的绿色通道管理制度,转运过程应保证各管道通畅,患者头偏一侧平卧于车床上,保持车身平稳,避免过多震动和搬动头部,以免加重颅内出血、增加颅内压、加重病情或引起呕吐致窒息。
2.5做好家属心理护理重度颅脑外伤对患者是一种突发的身心创伤,其家属及意识清醒患者均会表现出恐惧和精神紧张,因此医护人员在采取措施迅速救治的同时,应注意安慰、体贴患者,抢救中密切合作,通过快捷应变能力与熟练的急救能力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及时向家属反馈抢救信息,减轻其恐惧心理,稳定其心理状态和情绪,更好地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合作。
3小结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受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及护理操作技能,准确可靠的操作是患者抢救成功第一步,快速敏锐的应急能力与急救技术是抢救效果的根据保证。要做到忙而有序,急而不乱,为治疗和抢救提供宝贵时机,才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脑损伤;急救;护理
我院急诊科从2003年以来抢救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20~82岁。车祸伤67例,坠落伤6例,塌方砸伤7例,拳击伤2例。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GCS)为3~8分,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38例,脑挫裂伤伴颅内多发血肿1O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底骨折12例,脑干损伤8例。80例患者治愈55例,良好14例,致残6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生存率95% .优良率86.2% .
2 急诊处理
2.1 呼吸系统的处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分泌物不能自行排出。再加上误吸血液、泥土、粉尘、呕吐物及舌后坠等都可引起严重呼吸道梗阻。故接诊后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将患者头偏一侧,及时清除口咽部的血块、呕吐物、分泌物。有义齿的取出,用舌钳拉出舌头并固定或置入口咽通气管,并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4~6L/分。对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者,立即行气管插管或配合医生行气管切开,使用人工机械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充分给氧。
2.2 伤情的观察护理
2.2.1 意识的观察:意识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压升高与否的重要指征。重型颅脑损伤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以根据GCS。评分越低,颅脑损伤程度越重,GCS评分逐步下降,提示有脑疝形成可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应及时处理。
2.2.2 瞳孔的观察:瞳孑L变化能反映颅脑损伤原发性及继发性损伤情况,能帮助定位,是决定手术的重要指征。应注意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度。如有一侧瞳孑L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表示同侧有血肿存在;两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射迟钝或出现眼球分离,表示有脑干损伤;一侧瞳孑L忽大忽小、对光反射迟钝,提示脑疝先兆;双侧瞳孑L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揭示脑疝已经形成,病情危重,接近死亡。急诊室护士必须时刻观察瞳孑L变化,捕捉病情动态信息,为抢救赢得时间。
2.2.3 生命体征的观察:患者出现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变慢有力、呼吸变慢而深呈鼾声,提示脑受压、颅内压升高,应立即处理。如出现血压下降、脉弱而速、呼吸浅而慢,多为脑干损伤或脑疝晚期或失血性休克。出现这些危急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4 多发伤的观察:重症多发伤的特点是伤情严重复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变化快且死亡率高。颅脑损伤患者常合并严重的其他部位或脏器损伤。因此,护理患者时须树立系统观念,按护理程序实施完整护理措施。
2.3 颅内高压的处理:脱水疗法为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高压的重要措施。接后应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其中一条为大号留置针头,用于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另一条供使用其它抢救药物。如激素和利尿剂等,同时注意限制晶体液输入量。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如双侧瞳孔散大。是晚期脑疝的标志,表示脑干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有报,道若双侧瞳孔散大超过30分钟,即使抢救也多呈植物生存或死亡。所以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好颅内高压的抢救和护理。为挽救患者的生命赢得时机。
2.4 术前准备:重型颅脑损伤考虑有颅内血肿,必须立即行开颅手术,为缩短伤后有效救治时间,争取手术时机,应在急诊处理的同时紧急做好术前准备,如验血型、配血、备皮、药敏试验、留置导尿管等,通知手术室做好相应的准备。护送患者进手术室。并与手术室护士详细交接。
3 转运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相对稳定后,应转运到神经外科治疗或手术室手术。转运前通知有关科室作好准备,转运应及时迅速,如须紧急手术更应分秒必争,不能在急诊室延误。因此我们制定了规范、科学、系统的绿色通道管理制度,转运过程应保证各管道通畅,患者头偏一侧平卧在车床上,保持车身平稳,避免过多震动和搬动头部,以免加重颅内出血、增加颅内压、加重病情或引起呕吐致窒息。
4 体会
4.1 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我们根据颅脑损伤患的病情特点,明确护士在抢救过程中的分工配合,指定专人负责呼吸道管理、循环系统及生命体征的监测管理、对外联系和术前准备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过规范化、程序化的抢救合理分工制度,确保抢救工作稳步有序地进行。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4.2 熟练的业务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护士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基础。神经外科护理体现了“急、快”的特点,护士必须做到谨慎、细致,尤其对危重患者。护士短时间内必须完成监测生命体征、吸氧、吸痰、输血、输液等多项护理操作。重视培养护士敏捷、镇定、忙而不乱的工作作风,确保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充分挖掘护士的工作潜能。体现了良好的应急能力和工作技能。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65.
1.1一般资料
从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00例重症脑外伤患者进行研究,在200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93例,男性患者107例,患者的年龄在18-87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岁。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与一站式的急救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情况分析得知,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个体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在临床上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试验的过程中,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并确保护理的准确和正确,对于实验组患者实施一站式急救护理模式。
1.2.1配合检查
作为护理人员,需要对于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然后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医生和病人进行协调检查,并确保出线紧急情况的时候,能够进行及时的救治。
1.2.2作为护理人员,对于患者,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去报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能够有较为科学合理的急救护理方法,并全面落实医院的规定和国家的要求,确保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确保符合护理的规章制度。如果患者出现问题,必须要在发出急救信号后三分钟内初诊,护理人员要做好对患者的全面监护和及时诊治。
1.2.3配备治疗设备及抢救药品
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抢救情况时,需要有各种治疗设备和抢救药品,其中不但需要有便携式除颤仪、便携式监护仪、氧气供应设备、负压引流装置、简易呼吸器以及便携式呼吸机。当出现心肺问题的时候,需要有保证心肺复苏器的功能状态以及配备复苏用药,以此全面提高患者的心肺恢复能力。另外还要确保有包扎伤口和骨折固定的物品,并确保这些物品能够达到医学救护要求。
1.2.4院内急诊科抢救
在医院内进行急诊和抢救,需要以抢救生命为根本要求,并通过抢救缓解患者的症状,实现对患者病情的稳定。在医生进行出诊和接诊之前,需要做好全面的准备,彬敢保证病人在到达医院后,第一时间就能够得到全面的抢救。在整个抢救的过程中,需要全面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为患者供应良好的氧气,确保患者的呼吸顺畅,合理的调整好氧气的浓度,确保氧气的有效供应和综合检查。对于患者的血压、颅内压和尿量,要做好全面的检测,如果在救护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需要及时的将问题汇报给一样,并积极的配合医生见全民的处理。
1.2.5进行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在进行院前急救的时候,主要是为了确保患者病情的生命体征正常,并尽快移交给医院进行继续治疗。从现场抢救的情况分析得知,按照一般的抢救方法进行抢救后,根据患者的伤情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如果患者出现出血的情况,需要及时止血,并确保患者的血液循环。在抢救的时候,要将病人及时的转往医院,并在救护车上进行患者的抢救情况分析和记录,确保患者的情况能够及时的被救护人员知晓。
1.3效果评价
以格拉斯为评估标准对患者的精神意识状态进行评分,显效:8一15分;有效:3一8分;无效:3分以下或临床死亡。
1.4数据统计
对实验得到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需要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并总结如下。
2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精神意识清醒状态如下表, 治疗效果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明显(P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院前急救 院内急救 预后 生活质量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 on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ONG Shengjin
脑出血是常见脑血管疾病,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非外伤性出血性疾病,在脑卒中病例中占20%~30%[1]。有研究[2]显示,高血压是脑出血常见病因,高血压伴脑内小动脉病变,血压骤升,极易诱发动脉破裂出血。同时,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脑底小动脉发生玻璃样改变,过高的血流压力导致脑内小动脉壁变性、变薄,内膜和内弹力层形成无结构物质,若该处坏死小动脉壁无法抵挡骤升的血压,则破裂出血[3]。高血压脑出血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致残率与死亡率均较高[4],需尽早急救处理。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开展院前急救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40~78岁,平均(62.2±4.9)岁;高血压病程1~18年,平均(5.4±1.4)年。观察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43~77岁,平均(62.7±4.5)岁;高血压病程1~19年,平均(5.9±1.1)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5];临床资料完整;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障碍者;合并心、肝、肾等脏器病变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恶性肿瘤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院内抢救干预,由家属将患者送往医院,相关科室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情况实施检查与治疗,根据院内抢救措施、步骤执行即可。观察组给予院前急救联合院内抢救干预,由120接诊,接诊后根据患者情况在入院前针对性治疗与护理,具体流程如下:(1)现场急救,初步急救措施需参考急救原则执行,实施吸氧救护,之后建立静脉通路,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保障呼吸道畅通。20%甘露醇静脉滴注,降低患者颅内压。呕吐者,将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情绪暴躁者,予以镇静药物处理。有心跳或呼吸骤停者,采取心肺复苏手段干预。同时,在救治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2)转运急救,在转运期间,积极做好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固定患者的下肢、胸部、臂、头部并托起,维持患者水平状态,平稳、安全地将其放到担架上,在运送期间避免发生震荡或摇晃,同时,持续予以吸氧治疗,维持患者呼吸道畅通,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有任何异常及时记录,便于后续处理。(3)入院急救,安全送入医院后,及时做好初步的诊断与治疗,联系有关科室做好接诊准备。通过急救绿色通道,将患者送急诊科急救处理,到达急诊科后,及时抽血完成血生化检查,同时,与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交流,了解相关情况,便于患者和/或家属知情同意下完善相关检查,从而顺利完成后续治疗。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血压水平恢复正常,生活恢复自理为治愈;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所改善,血压水平与治疗前比较下降>15%,<200/110 mm Hg,生活需他人协助完成为好转;治疗后,患者失去自理能力为植物状态;治疗后,患者失去生命体征为死亡。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2)并发症:包括脑疝、气道阻塞、偏瘫、中枢性衰竭。(3)生活质量评分:包括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生理功能4个方面,每项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47%,高于对照组的6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生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生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脑疝2例,气道阻塞2例,偏瘫3例,中枢性衰竭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68%(9/38);对照组发生脑疝5例,气道阻塞3例,中枢性衰竭4例,偏瘫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00%(19/3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c2=5.655,P=0.017)。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也是一种自发或原发性的脑出血,而非外伤所致的脑实质出血疾病,因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骤增,导致动脉血压突然升高,诱发动脉血管的破裂出血,因此,也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该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且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多为一次性出血,且时间为20~30 min内,6 h后可能发生血肿并逐步扩大,压迫时间延长,脑组织可能出现不可逆损伤,患者致残率与死亡率较高[6-7]。有研究[8]报道,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患者存在大量脱水、多次呕吐、呼吸不畅、血压持续升高等临床症状,导致血肿的进一步增大。可见,高血压脑出血后6 h内属于救治的关键时期,若在该阶段实施有效的治疗,可保障临床效果,若治疗不及时,预后不佳,影响脑功能恢复,甚至发生消化道出血与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9]。因此,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需开展有效的急救措施处理,才能改善预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47%,高于对照组的6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生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生理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开展院前急救干预,可进一步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院前急救是指医护人员达到现场开展急救措施至救护车将患者送入医院前的紧急救治过程。对于高危患者,院前急救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障呼吸道畅通,可为院内急救打下良好基础。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后可能处于昏迷状态,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多变。因此,在院前处理时需综合评估患者情况,针对性处理各种症状,如呕吐、心跳或呼吸骤停、情绪暴躁等,及时分析与处理。在转运期间,注意安全,减少碰撞、摇晃等,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有任何异常及时记录并积极处理,从而避免延误病情及治疗。搬运时,患者宜选择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且对头部制动处理。有出血者,将其头部抬高15°~20°,且放置冰袋,移动时注意轻、慢、稳[10]。治疗操作中,医护人员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后期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同时,患者家属可能存在担忧、害怕、恐惧等负面情绪,为此需对他们进行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程度,从而协助患者积极做好配合,提高治疗依从性,可进一步改善预后。此外,转运中与医院急救中心及时联络,告知患者的基本情况,提前做好准备,便于入院后,快速进入绿色通道,及时抢救患者生命。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开展院前急救干预效果显著,具有较高安全性,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孟艳婕.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干预中的应用价值[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9,14(5):672-675,679.
[2]王涛.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9):47-49.
[3]刘鲁昱,陈金玲.院前急救与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5):77-79.
[4]张慧琴,徐春婷,何爱萍.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3):128-130.
[5]何燕,钟惠玲,胡永超.多学科协作联合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7):59-61.
[6]赵亮.颅脑损伤脑出血患儿的院前急救与转运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8,39(10):82-83.
[7]马晓莉,侯明.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在脑出血急救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8,38(z1):400-401.
[8]李荣彦,李建芳.协同式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8):1082-1084.
方法:根据不同的住院时间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于2011年1-3月收治的患者15例为对照组,2011年4-6月收治的患者15例为治疗组。两组都采用积极的急救护理措施,此外硬件与急救程序在治疗组中有所调整。
结果:治疗组的院前急救时间和预后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要求护士实行急救护理手段须快速准确,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31-02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理想,处理不当或判断不准确诱发危重并发症的几率极高,在创伤性疾病中属于程度较重类别。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都很高,在外伤中仅次于四肢伤居第二位[1]。我国此类患者的数量在近五年内快速增加,而急救护理方法为影响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提高急救护理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质量,总结我院2011年1~6月收治的30例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发现改良后的急救护理措施收到了较理想的结果,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0例急重颅脑损伤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8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5±7.35岁)。开放性颅脑损伤19例,闭合性颅脑损伤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急救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1.2.1.1 急救护理执行准确迅速。急救人员首先对患者的伤情做一个在初步判断,快速对患者进行全身体检,检查是否有伤口污染、及其具体部位和严重程度,若病情严重需要快速进行处理清理,根据患者的伤情采用相应的抢救方式。口腔分泌物如痰液、呕吐物、血块等,维持正常的呼吸,呼吸机需备于一旁,若有需要可实施人工气管插管。尽快将静脉通路建立好,并输血、输液快速增加血容量,以维持全身血容量,按照先晶后胶的原则进行补液。对于较为严重的颅脑损伤患者,因其伤后复杂的生理变化和体差异,现在多强调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措施,辨证施治,以代替传统的严格限制入水量和钠盐的液体疗法[2]。其制剂主要有甘露醇、速尿、人血白蛋白等。院前急救必须要注意休克的控制,开放性伤口需迅速处理,止血须快,此外还须予以抗休克的相关治疗。头皮出血损伤在急性重型颅脑患者中较常见,一般需要进行压迫止血,并用纱布和网帽进行简单包扎,密切观察中心静脉压、心率、血压等,以便早期发现并发症。患者的初步检查,生命体征,现场处理经过,肢体活动、瞳孔、意识等情况须由护理人员一一进行准确及时的记录,与医师核对好口头医嘱后再执行,防止用药发生错误。
1.2.1.2 监测病情走向及各类体征。急性颅脑损伤有突变、易变、多变的特点,病情不易预测[3],现场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一定的了解,如此有利于抢救和药物的调整。人体的意识状态由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质的所反映[4],急性颅脑损伤中患者的意识障碍是最常见的体征变化,故急救人员在抢救急重颅脑损伤患者时须重视以下事宜:有无二便失禁、咳嗽反应、角膜反射、四肢活动、颅内高压体征、呼吸、意识、脉搏、血压、瞳孔等变化。患者意识不清,一侧肢体出现障碍,对侧瞳孔散大,表明脑疝或颅内压力增高;双侧瞳孔大小不定,光感差表明脑干受损;光感较差,双侧瞳孔均变小反映桥脑可能出现损伤;晚期脑疝光反应消失,瞳孔皆散大。问诊时需问及呕吐、头痛等情况,有异常须立即通知医师,及时对症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1.2.1.3 转送患者快速安全。转送患者的时间要掌握恰当,一般情况下,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实行就地进行,不宜搬动。若需转运需及早进行,转送时需保持呼吸道通畅,静脉通道完整有效,使输液继续进行,必要时心电监护和吸氧。注意气管插管的管道是否有阻塞、受压、扭曲,减少运送过程中的震动、摇晃、颠簸,以保证平稳、安全、快速的将患者转送床头的高度需设置为20-35度,为防止摆动头部须进行颈托固定,可用约束带将烦躁不安的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密切监测血压、呼吸、脉搏。在转运途中急救人员须与医院内个相关科室随时保持联络,使院内的抢救工作提前做好准备。
1.2.2 治疗组护理方法。在治疗组的基础上,改进了硬件设施,此外,我院人员调配灵活,医院特地对急救科医师、护理人员进行了专业化培训,优化组合设备和急救医护人员。改进了急救流程,开放绿色通道,全程急救单元配合。从院前120至急诊科抢救至医技科室检查最后至急诊手术或神经外科病房,其急救重点强调各项检查、急救、术前准备应同时进行,以节省时间,提高抢救效率。
1.3 评价指标。两组患者的预后及院前急救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急救两组患者的时间比较。
表1显示,院前急救对照组时间较治疗组明显增多,两组急救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预后比较。
全部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颅脑损伤患者对照组预后生存率显著低于治疗组(P
3 讨论
3.1 发展快、复杂度高、致死快、合并伤多、隐蔽性强、危险性、发病快等是急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特征[3]。院前及急诊急救与护理实施正确及时,可为患者的各项重要器官的修复争取宝贵的时间,术前准备快速高效的进行对疾病的预后影响较大,且可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通过问诊、体格检查等方法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初步判断,以免耽搁救治,时间段在抢救中尤为重要。
3.2 头部伤口包扎在院前急救时实行,使脑组织膨出部分不致损坏,还可防止再次污染创面和对失血性休克进行有效的控制[3]。患者平卧,头部抬高10-15°以减轻局部的充血状态,保持安静,在转运时头部使用颈托固定,确保行车途中患者头部不受震动和摆动。有颅内压增高表现者,床头抬高15-30°可降低颅内压。误吸或呕吐在处于昏迷状态的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较多,往往会阻塞呼吸道,引发呼吸系统症状。呼吸道阻塞亦可由舌后坠和下颌松驰造[6],且症状一般都较严重。口腔内分泌物、义齿、呕吐物需予以清理,使患者下颌抬高,头往一侧偏,建立通畅的呼吸道,必要时给氧且氧流量5L/min。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会出现脑水肿、脑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持续时间过长,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7]。
3.3 丘脑下部、脑干及广泛的脑损伤后,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胃黏膜血管痉挛,胃液pH值下降,形成应激性、多发性溃疡出血,早期患者多有呃逆或突然呕血现象[8]。及时对此类患者早期征象的识别,如频繁呃逆、反复呕血,客观及时地询问并观察大便情况,及时送检,对于判断此类患者,避免出血加重、改善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9]。
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使其有信心战胜疾病,也能和医护人员密切良好的配合。本文研究表明,院前急救时间治疗组平均为(11.5±4.2)min,对照组为(22.3±3.9)min,院前急救时间对照组较治疗组显著增加,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79
[2] 曹美鸿.严重脑外伤液体疗法的新观点.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2,1(2):100-103
[3] 陈绮坚,吴秀娟,唐君.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措施[J].贵阳中医学院报,2012,34(3):129-130
[4] 黄佩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按摩与导引,2007,23(7):45-46
[5] 石良瑛.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1):74-75
[6] 王诚,卓志平,周焜,等.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120-1122
[7] 王爱萍,程林英,罗凯玉.重型颅脑损伤38例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11):916-917
【关键词】胃肠炎;惊厥;临床观察;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54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50-01
惊厥是指刺激大脑皮层功能引发的紊乱。导致神经元突然异常放电而致全身骨骼肌的不自主收缩[1]。临床表现患儿突然意识丧失、呼吸节律紊乱或者出现呼吸暂停,出现皮肤青紫、双眼睑上翻且固定。全身症状表现为局部肌群强直性或阵发性抽动,常出现大小便失禁。良性惊厥若护理不当会出现持续惊厥,最终可引起脑功能暂时性的障碍,持续发作或者复发作会对小儿智力造成影响,为患儿及家庭带来极大伤害。笔者现将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20例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轻度胃肠炎并良性惊厥的婴幼儿2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儿12例,女性患儿8例,年龄在6个月-6岁,平均年龄在3.42±1.92岁。
1.2护理方法
1.2.1急救措施发现患儿出现惊厥时立即使患儿去枕平卧于病床,将头偏向一侧,将衣领裤袋解开,迅速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以免发生误吸而引起窒息,患儿出现痰液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急救时进行吸痰。对于口腔内有牙齿的患儿,防止发生舌咬伤,于上、下齿之间放置牙垫。患儿惊厥时牙关紧闭切勿强行撬开.以免造成牙齿损伤[2]。
1.2.2氧疗给予患儿氧疗,可以选择合适患儿的用氧装置:如鼻导管、头罩或面罩进行氧疗,氧疗可以改善脑细胞耗氧,因良性惊厥时患儿对氧的需要量增加,提高患儿的血氧浓度.减轻脑细胞损伤及脑水肿发生。
1.2.3循环功能的建立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镇静、止惊的药物治疗,如使用鲁米那肌注,水合氯醛灌肠等措施。根据患儿的原发病给予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高热大量失水需要从静脉进入药物进行治疗,补充患儿发病期间丢失的水分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在输液过程中注意为患儿进行补液应严格控制补液量和速度,控制滴速在10-15滴/min,有条件的最好使用输液泵保持匀速滴入,以防止发生肺水肿和心衰。
1.2.4生命体征的观察密切观察患儿良性惊厥时的病情变化,当惊厥反复发作出现时,可造成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症状,严重时甚至发生脑疝,因此注意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瞳孔的变化,如出现脑水肿应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并给予脱水剂进行处理[3]。
1.2.5饮食的护理患儿由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影响饮食,多数患儿表现不易进食,应保证患儿足够的水分,嘱其多喝水,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清淡饮食,必要时可以经过静脉补液治疗。
1.2.6舒适护理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内清洁,对于咽部不适的患儿可以用温盐水或者是复方硼砂液漱口、含服润喉片或者使用咽部喷雾剂。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干燥,为患儿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温湿度适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让患儿保证充足的休息。
1.2.7出院指导向家长讲解关于良性惊厥的知识,指导掌握止惊的措施及家庭物理降温的方法。患儿出院后再次发作时能够就地急救,在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注意患儿的卫生,应尽量减少到公共场所玩耍,禁止与患病人群接触,适量加强体格锻炼,合理增加辅食,增加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2结果
显效率是指经治疗和护理后未再次出现惊厥且已退热的病例;有效率是指经治疗和护理后未再次出现惊厥但仍持续高热的病例;无效率是指经治疗和护理后再出现惊厥而且持续高热的病例,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3讨论
轻度胃肠炎并婴幼儿良性惊厥发生于既往健康的婴幼儿,一般高发年龄为1-2岁。为良性惊厥常发生在冬春两季,主要的症状为腹泻和非喷射性的呕吐症状,患儿惊厥发作时常不发热或伴有低热,体温正常低于38℃。发作表现为意识突然的丧失,双眼凝视或斜视,持续大约10s[4]。主要是以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为主。常会出现伴有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现象,检查钙离子、镁离子、血糖、脑电图及脑脊液均为正常值,惊厥发生时,密切的配合医生立即进行止惊,急救护理中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进行。另外,对于良性惊厥的患儿,认真做好患儿的宣教工作,告知家长此病的预后较好,减轻家长恐惧焦虑的心理,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使患儿能够早日康复。
小儿良性惊厥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婴幼儿时期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其发病突然,进行急救时,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惊厥的急救程序,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急救。并向家长做好关于良性惊厥的健康宣教工作,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确保小儿惊厥转危为安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黄花新.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J].广西医学,2007,29(12).
[2]张换梅.小儿高热惊厥病人的急救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