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经济专业范文

能源经济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经济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经济专业

第1篇:能源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师专业技能;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062-03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以要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并将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确定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使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当下高职院校财经教师本身专业技能欠缺,是高职院校财经毕业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比较差等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财经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

一、财经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欠缺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专业素质结构与实践技能

专家学者可以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学科出类拔萃,甚至登峰造极,但是他们并非无所不能。他们可能在其他领域、学科或实践方面技不如人,这也是正常而无可厚非的。然而,财经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欠缺——这主要是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不到位所致,应当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

近年有不少的高职院校派出高级职称的教师,参加被称为小高考的中等职业毕业生升高等职业院校全省统考的财务会计教师考官培训班,在全闭卷和独立操作完成的考试中,有的教师考官竟然在全场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里都不能够完成会计专业技能实践实操考试,就连简单的会计凭证的归类粘贴与装订及会计记账凭证汇总都不会,在几十个同行教师考官面前束手无策,摆弄半天,汗流浃背,也搞不清订角的记账凭证封面是如何将记账凭单装订成又结实又整齐有序的一本账册。组织培训考试的省招生考试中心的领导对此摇头叹气。由这样的教师教授出来的学生其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技能素质水平是可想而知的。

有几个企业负责人对于前几年到某高职院校拟招聘几个会计人员,最后未能如意招到一事一直感到遗憾与纠结。当时学校方根据要求,从会计毕业班推荐了二十多位会计专业成绩突出的学生参加面试。招聘单位负责人当场对这些学生进行技能实操考察。面对企业按照实际工作情况列出的一套在商品进出口贸易中运输成本的计算题目,应聘的学生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正确算出结果。招聘单位领导不禁当场责问,你们的会计教师是怎么教的学生,这些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实操技能都不知道。其实,这些教师中不乏高学历学位的国贸专业研究生,以及高级技术职称的非财务会计专业而半路出家改行任教的成本会计。后来这些难倒了学生的题目被拿给学校的几位财经教师,然而,他们也无法当时就能计算出正确的运输成本。

有教师在进行财经课程案例分析时,经常给学生限定只有一个答案,对学生发挥想象和开拓创新能力而给出的答案判决为不正确。而实际工作中,除了会计专业等课程的一些计算结果是一个答案,其他不少案例实际上是可以有多个答案的,尤其是国际贸易、营销谈判及合同、经济诉讼等案例。

二、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发展是基于高职院校财经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继续教育

众所周知,教师要培养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师本身首先要具备这些履行各个岗位的专业实践技能。高职院校各个学科的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个别或某个知识点,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的知识暂时不懂或不理解,人们无可非议,更不用说是不了解、不懂其他的专业学科识了,我们都不应该求全责备。应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素养予以弥补。教师应该具有一丝不苟、勤奋好学、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精神。这里对提升高职院校财经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水平略作探讨。

(一)高职院校应该对财经教师进行专业岗位的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的继续教育

现在的高职院校财经教师大多是从大学毕业就走上大学讲台,从大学书本到书本,没有任何实际专业工作的经历,因此,缺少一些专业实践实操技能也就在情理之中。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这些教师的岗位专业实践技能的继续教育工作,要加强其继续教育的力度,以调整、改变当前很多财经教师在“一证定终身”下的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落后以及专业实践技能欠缺的现象。一些人在多年前拿到一本大学毕业证书或者一本经济师、会计师证书以后,就高枕无忧,不思进取,不求进步,得过且过。不少以前所学的知识已经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得不实用。至于那些从别的专业中途改专业担任财经教师的人,他们本来就没有系统地学过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税收会计的知识,更不用说掌握与之有关的专业实践技能。因此,出现一些张冠李戴的现象不足为奇。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应制定严格并详细的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规定,比如,讲师、副教授、教授晋升职称的评定与聘任之前,都应该规定一个相应各个层次,应于近三年学习进修所承担的授课教学工作的多少门同类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课程,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实践,亦即到企业单位实际第一线工作的时间限制性规定等。凡是没有达到继续教育规定的教师将不给予晋升职称与参加评优及享受同等奖金待遇。

(二)建设高职院校“真正”的“双师型”财经教师队伍

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应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将‘双师型’财经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质量的关键来抓”的指示。高职院校应该实质性地践行这些指示,而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形式之上。

第2篇:能源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会计 就业能力 途径

中图分类号: F2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急需大批优秀的会计人才充实到各个岗位上去,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壮大。但是需要看的是,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还与现实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们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弱,沟通能力不强,业务水平偏低能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实训实践,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不断促进会计专业就业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处于有利位置。本文主要研究探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和可行办法。

一、科学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前提条件。需要看到的是,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陈旧,与社会生产相脱离,无法适应企业发展壮大和生产的需求等等。为此,必须要进一步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学校的管理层要走出去,深入企业车间和先进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根据企业发展需求科学设置课程,将那些企业发展急需,经济发展必备、社会市场上紧缺的专业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而将那些与社会生产联系不紧密的课程作为学生的选修课,这样既可以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有用的课程上来,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是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教学内容单一滞后,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没有被充分激发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为此,必须要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要从易于学生掌握和接受,毕业后能够用得上的角度来安排教训内容,要通过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协调,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要面向社会和企业,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发展结合起来,让学生平时所学的技能能够有用武之地,不让学生们做无用之功。

三、改革教学方式

改革教学方式是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键环节。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方式还主要是课堂教学,而且教学方式也比较落后,一般还停留在口传身授的阶段,对于高新科技手段的利用不强,因此教学的效果也一般,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没有被充分激发,教学的目标难以圆满实现。为此,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变“要你学”为“你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要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创造融洽的课堂氛围。要灵活广泛地运行多媒体教学能高新科技方式,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变得更加容易,强化教学的成果,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更容易接受,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实训实践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阻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丰富,但是业务能力不强,缺乏实际工作的能力。如果实际工作能力不能提高,那么在就业的竞争中就没有优势,提高就业能力也无从谈起。为此,必须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安排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训实践,与一些大企业和金融部门建立长期广泛的联系,将这些地方作为实训基地,引领学生走进企业和金融部门,实际接触金融工作和会计工作,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会计工作,热爱会计工作,提高投身会计工作的热情和荣誉感。同时,可以在实践的工程中,向那些资深的专业人士进行学习,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点,进一步认清自己,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的效果。

五、提高师资力量

教师是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老师,受老师的影响也最大。教师不仅仅扮演者答疑解惑,言传身教的任务,还担负着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任务,所以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此,必须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能力,定期开展培训和教学竞赛,让教师之间互相切磋教学技艺,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去先进的院校学习考察,开阔眼界,增加自身能力。也可以定期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学,随时解决教师的疑问,提高教师的素质。同时,高职院校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要将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职务晋升与个人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考评机制,让那些一心钻研教学的教师得到实惠,让教师的薪金制度与个人成果紧密结合,为教师提高素质创造一个绝佳平台。

六、 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成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在会计工作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种的能力。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业务处理是基于原则性的规定, 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结合自身业务的特点,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对经济事项和业务应采用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进行判断和选择。所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和实训实验活动过程中, 通过精心设计和安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孙昱.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24):154-155.

第3篇:能源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执行力;主观能动性;人才培训;专业技能;提升质量

从当前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对水利队伍素质要求来看,我国基层水利队伍整体素质不相适应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以基层水利单位各级负责人的专业资历情况为例,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县级及以下基层水利职工队伍中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仅为33%,其中县市水利局长和乡镇水利站所负责人中拥有水利专业背景的不足50%。要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执行能力。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黑水院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良好生态环境,推进黑龙江省现代水利进步,实现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2011年黑水院紧紧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和“十二五”期末粮食总产1500亿斤奋斗目标,按照发展现代大水利的思路,积极推动黑龙江省勘测、规划设计前期工作,克服工作量特别大、时间要求特别紧、质量要求特别高、协调工作特别多等前所未有的困难,完成了一大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水利规划,创造出一大批惠民生、抗灾害、促发展的水利勘测设计成果,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实现了生产总值的历史性突破,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科技创新、内部服务、人才队伍、文化建设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2011年设计成果明显提高

1.多项设计成果取得丰硕成果

2011年设计成果《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拦河坝工程设计》、《孙吴县二门山水库复建工程工程地质勘察》荣获省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黑瞎子岛防洪排水专题规划报告》、《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项目黑龙江省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获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林西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获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汤旺河干流梯级电站一期工程可研测量》荣获全国优秀测绘工程三等奖。

2.三维协同设计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三维协同设计”是工程设计领域革命性的技术更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工程设计领域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潮流、趋势和方向。它代表了最新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设计水平,可以极大地提高工程设计质量和效率。黑水院于2011年启动三维协同设计工作,经过前期调研、软件比选、项目试点等阶段,最终决定选择美国Bentley公司的MicroStation三维设计和ProjectWise协同工作平台开展普及推广及实用化工作,以期逐步形成大规模三维协同设计生产能力,远期将以实现工程设计数字化移交及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目标,从而最终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技术水平。

黑水院于2011年6月上旬启动了“三维协同设计”准备工作,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选择了Bentley软件技术平台。为确保项目取得成功,抽调24名优秀年轻技术骨干组建了“三维协同设计攻关组”,投入专项资金、整合设备资源、统筹生产项目,于10月31日正式启动奋斗水库三维协同设计试点项目,项目组封闭56天、日平均工作11个小时以上,克服重重困难、团结协作、共同奋斗,于12月24日圆满完成三维协同设计项目,取得了6项阶段性成果、抽取图纸120张,实现了黑水院科技进步的重大突破。

三、经验分析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始终坚持强化人本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素质结构不断优化。注重培养青年技术骨干,激励技术拔尖人才和专业技术带头人。专业配备更加齐全,技术人员结构得到优化。具体经验包括3个方面:

1.坚持人才发展战略。以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给想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给干成事的人以激励”的原则,加速培养、加快使用、加大激励。最大限度的拓展人才发展空间、最大限度的成就人才的成长,逐步形成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业配套、数量充足、梯次衔接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2.完善人事管理制度。重点完善技术人员聘期管理制度,健全干部考核评价制度、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和聘、任期制度。结合内部机构整合,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

3.做好人才培训工作。按照黑水院“十二五”人才战略目标和要求,制订实施年度人才录用与引进计划,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的预见性和科学性。

加强专业培训,针对专业知识面的扩充、专业能力提高和新技术应用开办培训班和考察调研。及时掌握各类注册人员情况,抓好各类专业人员的注册执业资格培训、考试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技术人员参加各类技术讲座和参加有助于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各类培训。

四、结语

2012年是党的十召开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水利改革发展的春天欣欣向荣,盛世治水兴水的伟业蒸蒸日上。作为设计院所应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共享发展新突破,为水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能源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技能竞赛 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V Ronggang, DING Muhui

(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650217)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in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school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on purpose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bes into the precondi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feedback mechanism of skills competition plat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will help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stablish suitable educational platform of skills competition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1 技能竞赛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随现代高新科技产业和生产技术体系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它兼具高等教育特性和职业教育特性。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近二十年来发展迅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生力军。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或称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各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问题。因此,服务地方、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实践为主、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就传统教育教学而言,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活动是培养学生的三个基本育人平台。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成为新的育人平台。它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上具有专业教学的特点,在形式上具有校园活动的特点,发挥着“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重要作用。①

2 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的管理机制

2.1 院校领导和专业系部重视是管理的重要前提

中国高等职业院校采取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也就是说,是采取行政管理体制而非学术管理体制,在教学工作中有明显的行政导向性。因此,院校领导对技能竞赛的认识和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系部和专业教研室的态度。系部负责人常常是各种技能竞赛活动的基层组织者和管理者,指导教师和学生则是技能竞赛的直接参与者和操作者。他们在技能竞赛活动中需要投入较大的体力和精力,承担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和激励,是很难长期持续的。竞赛一般需要经费,虽然有时有企业赞助,但学校也要有稳定的经费投入,这也需要领导的理解和支持。院校领导把技能竞赛作为强制要求和规定动作,是技能竞赛正常和持续开展的关键。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在2013年云南省赛和国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正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

2.2 设立技能竞赛的专门管理机构和专项经费

目前比较适合高职院校参加的是总部设在天津的国家教育部主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各省教育厅主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包括高职赛和中职赛),这两项大赛已经形成对接和联动,而且有了三年规划(2013~2015年规划),其管理也已走向信息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平台( )。因此,为了加强技能竞赛活动的管理,很多院校成立了技能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的管理部门,②例如实训处、实训中心或工业训练中心等。多数院校在年度预算中设立技能竞赛专项经费,以保障和维持竞赛的正常开展。实践证明,仅仅靠企业合作和赞助是难以为继的。为了节省开支,可以采取竞赛项目化管理、企业冠名合作、竞赛与技能资格鉴定合二为一等操作方式。

2.3 建立和健全技能竞赛的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应参考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竞赛规章制度,出台本校的技能竞赛活动管理办法,对竞赛活动的类型、等级、立项审批、组织管理、经费开支、工作量认定、奖励标准、安全管理、资料归档等做出详细的规定,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地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竞赛制度,如竞赛申报审批制度、赛项规程专家论证制度,赛项项目化管理制度,竞赛奖励制度,定期举行制度,校企合作、行业参与制度,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评判机制,竞赛安全保障制度等。③为了提高竞赛的水平,要参照国赛或省赛的规程来制定竞赛方案或实施细则。建立由教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等组成的多元化技能竞赛评判队伍。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把技能竞赛打造成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

2.4 建立内外竞赛体系,提高竞赛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建立学校内的两级技能竞赛体系,即学校级和系部级的竞赛体系,与省赛和国赛对接,对于学校的教学和实践都很有意义。国赛或省赛是精英比拼,为了检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校内竞赛则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更好地培养学生。校际竞赛让院校间增进了解,加强交流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向一流院校看齐;校内竞赛则让学校和教师认识教学上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校内竞赛可选项目较多,学生参加众多,能更有效的锻炼学生,并且一般也是省赛或国赛的预选赛。通过学校内外的技能竞赛,培养了学生,锻炼了教师和管理者,势必提高学校组织技能竞赛的能力和水平,能够争取承办省赛或国赛,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现自我。

2.5 加强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和实施

一次技能竞赛的成功,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完美的组织管理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每次组织技能竞赛,首先要有职能部门来统筹协调相关人力资源和实训资源。其次要制定严密的确实可行的竞赛方案。方案中要有详细的竞赛组织机构、竞赛赛项、分项裁判组、奖项设置、工作安排、报名程序、时间安排表、经费预算等。再次要有科学合理的规程或实施细则,规程中要有严密的竞赛规则、题目和评分标准,既要体现专业上的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和严密性,这些都要由专家反复论证形成。最后要有精心的全面过程管理,赛前的场地踏勘、仪器设备、材料和用品准备、报名工作、秩序册制定、奖品奖状、宣传等,赛中的接待、开幕式、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赛后的成绩评定、名次确定、颁奖和闭幕式、总结、资料归档等,都要一丝不苟地做好。

2.6 有效控制技能竞赛的范围和频度

当然,那种纯粹为了追名逐利的技能竞赛也是应该摈弃的。之所以重视技能竞赛,是因为它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技能竞赛活动呈现多层级和多样化状态,对于名目繁多的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要有选择地参加,以免陷入赛事频繁而疲于奔命。选择的标准是看赛事是否具有权威性,是否是所属专业(群)的核心技能,对专业(群)建设和教学有无帮助。过于频繁地参加技能竞赛对正常教学没有帮助,可能适得其反。每年度学校级的竞赛不宜超过一次,系部级的竞赛不宜超过两次,班级内随堂竞赛则可以多次。

3 技能竞赛反馈作用机制

3.1 将技能竞赛和日常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培养学生是学校的终极目标。技能竞赛完全服务于教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必须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应该把技能竞赛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正常的教学中产生出优秀的学生,经选拔和训练后参加竞赛。日常教学是一种常规的全面的系统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而技能竞赛是选择专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核心的能力和素质来考量学生,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比如矿产地质勘查赛项的岩石矿物鉴定和钻孔地质编录项目,均为地质勘查类专业的核心技能。技能竞赛的项目化操作、竞争性和高强度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

3.2 通过技能竞赛来促进专业(群)建设

日常教学中,很难发现教学质量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横向之间缺乏比较标准,很难说孰优孰劣。中国有句古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校际间技能竞赛就是一个检验平台和透视窗口,让各个职业院校显出本来面目。通过技能竞赛来检验学校的专业(群)建设,发现问题,为专业结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训教材建设等提供指引,促进专业(群)建设。所以可以说,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的统考。

3.3 通过技能竞赛来推动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

技能竞赛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经验。由有关的管理部门和系部分析竞赛过程,剖析竞赛成绩,提高竞赛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并进一步来推动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特别是,由学生的竞赛成绩来推断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合适,重新审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及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基本途径,具有主体地位。技能竞赛正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技能竞赛更能让教育者从深层次发现问题,为实践教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为实践教学的改革提供契机和方向。

注释

① 张志,赵琼梅.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因素分析及以赛促教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3(8):23-24.

第5篇:能源经济专业范文

>> 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构建研究 电力营销队伍的政工建设路径研究 “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模式下的营销专业建设探索 基于国际贸易产业链的商务英语经贸专业群的构建 基于产业链的专业群管理体系构建 对接高铁产业链建设轨道类专业群的实践探索 基于EPON技术的电力物联网的建设路径初探 电动汽车电能需求引致的电力产业链碳排放计量研究 电力安全生产保障下的行为建设路径研究 葛根资源能源化生态产业链的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新疆旅游产业链优化路径研究 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管理体系研究 文科高职专业群建设路径探析 基于网络的现代绿色农业产业链示范区建设的研究 基于产业链下的村镇空间联动建设规划研究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全产业链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生态位的移动商务产业链研究 基于跨境电商产业链的外贸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保障制度建设路径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基于电力产业链的能源电力专业群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电力产业链的能源电力专业群建设路径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钊")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能源电力专业群建设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和电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为导向,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加强专业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以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湖南区域经济和电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能源电力专业群 电力产业链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056-03

为了进一步调整改造专业布局,实现专业建设资源集聚和优化,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2014年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电力行业特点,面向电力生产、电力供应产业链,选择以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为核心,重点投入优先建设能源电力特色专业群,对接提升电力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本文以能源动力专业群建设路径为例对专业群建设路径进行探讨分析。

一 结合区域经济和电力行业背景进行专业群人才需求分析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湖南区域经济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全省GDP总量仍保持10%以上的增速,人均GDP排名位于全国第19位。“十二五”期间湖南省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四个湖南”、长株潭(3+5)城市群建设、加速崛起湘南、扶植发展大湘西、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随着湖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电力工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极大地带动了电力工业产业链(发、输、配、供、用)的人才需求。据推算,“十三五”期间湖南发电企业至少需补充火电厂集控运行、热工检测及控制技术专业人才3000人左右。据湖南省电力公司人才招聘战略计划,“十三五”期间湖南电网将补充高压输配电线路专业技能人才1000人左右,供用电技术专业技能人才1500人。

二 完善“学拟实操、场厂交替”工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对接企业、提升企业”的办学定位,依托电力行业,扩大电力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开展与省内电力企业的战略合作,实施专业共建、基地共享、人才共育,拓展专业教学空间和学生学习空间,创新并完善“学拟实操、场厂交替”工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专业群特点,充分利用校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推行“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校内实训基地,通过“移植”电力企业电力设备检修、运行、施工、维护工作场景,引入行业标准、岗位职责、工作任务,“模拟”岗位工作全过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利用省内各电力企业实习基地,开展企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了解工作任务,熟悉岗位职责,对接行业标准,感受真实工作环境,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采用校内学训一体与企业实际工作交替进行的分段教学组织模式,让学生边学边工作,能力螺旋式上升。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建立“三元主体”(学院、企业、职教机构)的评价工作机制,从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实现载体和职业能力判断方法三个维度,按照岗位对接性、职业阶段性、能力发展性、评价开放性的原则,在本专业群按学年开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实践,确定学生各阶段的能力水平。通过职业能力评价实践,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促进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优化“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采用“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模式构建能源电力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群的建设,以实现专业群内各专业建设目标的统一性、课程结构的优化性、资源利用的共享性、资源配置的集成性、教学管理的功能性,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1.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构建“基础模块”

针对能源电力特色专业群,按照培养社会人的要求,突出培养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基于社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围绕电力产品的特点,整合电力生产各环节共同必须的基本素质,建立“基础模块”。

2.围绕专业群岗位核心能力构建“专业模块”

围绕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核心能力要求,根据各专业技术领域的不同特点,针对不同的专业(或专门化方向),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围绕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综合本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建“专业模块1”,“专业模块1”的课程全部实行行动导向教学,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另外,学生可根据专业要求、个人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构建在“专业模块2”内的清洁能源包和电力新技术包中对课程进行限选,主要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以解决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迁移能力问题。

3.大力推进群内共享型和专业内特色型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按照“核心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推动群体发展、群体发展拉动人才成长、人才成长带动产业提升”的原则,在“专业模块”中选取泵与风机运行与维护、汽轮机设备及检修、单元机组运行、输配电装置安装与调试、输配电装置继电保护、输配电线路运行与维护等6门课程作为群内共享型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另外,群内每个专业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在“专业模块”中选择四门核心课程加以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群课程建设。

4.基于专业群建立“分级管理、开放共享”的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

依据专业群的建设理念,专业建设与课程管理模式的调整是必须的。首先要打破以专业划分教研室的禁锢,建立专业间的联系与沟通,实现共享型课程的师资共享、课程资源共享、场地资源的共享。其次要建立课程分级开发、分级管理机制,建立学院、教务处、系部、教研室对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的四级管理机制。

四 大力推进开放共享型数字化教学培训资源建设

依托职教新干线,在专业群内建立20门主干课程的教学资源库,以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供师生共享;建立10门优质核心课程的虚拟实训室;建立对接现场的培训资源平台;开设双向互动型的能源电力类专业论坛。

1.建立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建立群内20门优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库、网络试题库、案例库,完善教学素材,包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供教师学生共享。

2.加强微课程和MOOC课程建设

配合学院学分制建设,在专业群基础模块中选择3门课程开展MOOC课程建设,在核心模块或方向模块内,每个专业选择3门课程开展微课课程建设,将其建成含学生参与、反馈、作业、讨论和评价于一体的网络课程。

3.建立培训资源服务平台

建立能源电力群各岗位及职业鉴定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技能鉴定和培训考核题库以及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等资源,并根据企业现场要求及时更新;建立培训师资信息库。

五 强化“内外轮训,分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1.“内外轮训,分层递进”的三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职业基本技能实训。以电厂、变电站、供电所等企业认识实习(识岗),促进学生认识电力系统主要设备、岗位职责;以钳工、电工等职业技本技能训练学生培养学生刻苦、细致的劳动态度和工作作风。

职业专项技能实训。专项能力的培养分为两层:第一层,校内拟岗实训(拟岗),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岗位的工作情景,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第二层,学生在校内完成拟岗实习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跟班实习(跟岗),进一步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标准,提高专业技能。

职业综合技能实训。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再到校外顶岗实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为就业奠定基础。

2.确定各阶段的实训项目及内容

实训项目源于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现场调研,设置各阶段实训内容,构建或模拟现场工作环境,体现现场作业流程和岗位标准,对综合实训项目应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3.构建“提升产业、互利共赢”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采用校企合作共建方式,在现有的37个实训室基础

上,新建、改扩建11个实训室,建成对接发电、输电、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的“五化”(设备现场化、生产真实化、作业标准化、功能多样化、场地开放化)综合性大型校内实训基地,构筑能源电力类专业群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平台,并确保校内实训开出率达100%。

六 打造一支“行家带头、专家施教”的电力职教团队

以热能动力设备及应用核心专业带头人为引领,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发挥专业互补、校企人才互补优势,由6名专业带头人及具有行业影响的5名现场专家组成能源电力专业群带头人队伍。

核心专业带头人通过培养,进一步掌握能源电力产业发展趋势、专业群建设方向,具有协调各专业发展方向、调动校内合作资源的能力,并具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达到省级专业带头人的要求。

第6篇:能源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

一、引言

“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是“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之一,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及组合方式,其本质为依靠哪些要素、借助何种手段、通过哪些途径来促进经济发展,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效果可能不太理想,主要问题并不是人们主观上的固守意识,而是需要充分的转变条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也应把握几个要点。

二、公司经营情况统计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钾肥供应企业,若以年产量为600万吨计算,可为国内供应氯化钾至少50年。以2016年度为例,营业收入达103.64亿元,同比下降4.76%,归属于上市公司的股东的净利润达3.41亿元,同比下降38.9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0.28亿元,同比增长169.41%。2016年一、二季度氯化钾实现收入39.29亿元,同比增长29.2%,氯化钾价格为1588.11元/吨,较上年同期每下降77.81元/吨。一、二季度生产氯化钾192.5万吨,销售氯化钾247.37万吨,氯化钾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为74.5%。上半年化工板块亏损8.57亿元,其中综合利用化工一、二期亏损5.2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0.93亿元,呈下降趋势原因一是天然气的价格下降为每立方米1.27元,其次是统筹兼顾产能负荷与利润的关系,以效益为核心目标,进行优化生产,减少亏损。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条件

1.市场条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涉及系列问题,生产力的发展是第一位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关系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若生a力发展水平低下就很难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企业是生产力发展的载体,也是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在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些要素中,市场机制极其重要,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条件对于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非常关键。市场机制可以使企业自觉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一过程也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过程。市场机制的完善使得企业进行转变的动力也增强,因为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得一些基本要素的表现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计划经济的一般特征为总供给不足,那么可以说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表现,而这正是形成有效的竞争和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动力源泉。

2.体制条件

加快经济转变方式要以保障并改善民生为基础,因此需要提高消费的需求,并将其具体落到体制上。要使消费需求提高,就要有生产消费品的实体企业作为保证,因此政府要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投资力度,允许社会资金对服务业的投入,在观念上对消费需求正确引导,在体制上对消费品和服务给予保证。另外要对国民收入分配体制进行完善,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消费与收入是正相关函数,居民的收入增加,社会的消费需求才会增加。最后还要提高相应劳动报酬所占比重,若比重过低,其实是对劳动力价值没有准确定位,企业一直把降低劳动报酬当做节省成本的途径,因此要从体制上转变这种做法和观念。要为经济增长从依靠物资资源消耗向技术创新、科技进步而转变创造有利的体制条件。

3.政策条件

从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来看,政府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呈增强趋势,一些涉及经济发展相关事宜需要政府政策来提供保证,比如一些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植,能源以及基础设施也需政府进行规划和建设,有效调控并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政府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整体要求,制定灵活并由针对性的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些方面给予支持或者限制,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良好政策条件。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把握的要点

1.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坚持将自主创新的推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依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全面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国家的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推进创新体系的建设,重点建设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相关的创新支撑平台和技术中心,加强对科技基础能力的建设,加快科技和生产相结合的相关机制,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鼓励企业增加对研发项目的投入,普遍应用高科技和一些先进的技术来改进传统企业,打造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或产业。

2.与提高比较优势素质相结合

我国劳动力成本呈逐渐升高趋势,但相比全球范围,我国劳动力的资源相对丰富,成本相对低,还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但这种优势还是初级的,所形成产品的附加值还很低,因此产业的竞争力较弱。转变发展方式要将对比较优势素质的优化相结合,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形成一个全新的比较优势,促使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能力密集型及高附加值。培养人才需要教育,因此要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相关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健全相关的教育培训机制,利用市场机制来进行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优化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7篇:能源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定位 一流专业建设

0 引言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国于2012年在原有的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名而成。2008年12月教育部批准长沙理工大学增设“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长沙理工大学也因此成为继华北电力大学之后,第二批开设该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2009年开始招收“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2013年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本科生。目前,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正处在创立摸索向定位发展转变阶段。2016年我国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中国高校改革实质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开展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与一流专业建设的探索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 “能源革命”给新能源产业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推动能源四大革命,并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幅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解决弃风、弃水、弃光问题。这些发展部署都属于新能源的范畴,必将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将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先进储能技术等新能源领域创新列入重点任务,开展大型风光热互补电站示范,掌握高参数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开展大型高空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研发 100米级及以上风电叶片,实现 200~300 米高空风力发电推广应用;研究太阳能光热高效利用高温储热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大容量储热(冷)技术,积极探索研究高储能密度低保温成本储能技术、新概念储能技术以及全新混合储能技术。新能源产业技术的创新离开专业技术研发人才,给新能源专业人才带来就业的利好,同时,对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能源四大革命新形势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办学模式也需适应新情况,进行教学“革命”。

2 供o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在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大学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主要为社会培养和提供专业人才。但从高等教育“供给侧”现状来看,人才供给结构并不令人满意。高校专业同质化非常严重,部分专业市场需求趋近饱和,而新的专业结构调整未能及时跟进,导致某些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作为供给侧的高校却无法供给。高等教育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就是看高校自身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刚需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存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科研体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人才培养和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而已,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能源内部产业的结构调整,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以及配套储能之间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是新能源人才的培养,根据国家或行业的需求增强人才有效供给、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对高校新能源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如何精准定位,培养什么类型人才、如何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因此作为新能源人才供给方,高校新能源专业面临解决人才“供需错位”矛盾和增加人才的有效供给的挑战,相应的教师队伍及研究方向也需根据人才需求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3 “双一流”建设战略对新能源专业建设提出新目标

2017年我国全面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建设一流学科是众多高校发展的重点。学科的发展以专业为基础,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建设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培训、研究基地;而专业主要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和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在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专业口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使用、教材、实验设计与开设、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是学科建设微观实施。因此,“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具体专业的建设。之前,国家评价专业建设水平以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的方式评价,在“双一流”建设战略下,新能源专业建设应以建设“一流专业”为新的目标。

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新能源专业存在以下几个特点:新专业,教育部2010年设置的专业;新技术,新能源专业涉及技术领域多数属于新技术;新教师,专业教师以年轻博士为主;新行业,新能源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诸多突出问题:缺乏专业历史沉淀、缺乏系统性专业资源、缺乏传统的社会影响力。专业建设存在以下不足:(1)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模糊;(2)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不成体系、不能相互支撑。(3)缺乏合理的实践和实训体系。

这些不足将影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与建设,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面临同样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开展建设一流专业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5 我校新能源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议一,专业定位:(1)分析能源革命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新特征;(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能源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定位的影响;(3)我校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相关学科实力调查分析;(4)结合我校办学特色、能源类专业办学优势,研究我校新能源专业开设太阳能方向的优势和特点。

建议二,“一流专业”建设:(1)师资专业方向缺口分析与一流师资打造;(2)科研学术成果反哺新能源专业教学的途径分析;(3)专业实验设备增设与专业实验开设研究;(4)基于“一流专业”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管理体系研究。

建议三,教学课程体系:(1)高质量新能源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的研究;(2)一流新能源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的研究;(3)一流新能源专业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研究;(4)一流新能源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系统的研究。

建议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1)新能源专业实验课程的更新;(2)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调整;(3)仿真、认识、生产、毕业等实习基地的建设;(4)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项目申报及建设。

6 结语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借助能源革命有利时机,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确定适应新能源产业新特征、切实提高人才供给质量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定位,探索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一流专业”可行方案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朝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思考.长沙理工大学报,2016-04-18.

[2] 田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高校力量.湖南日报,2016-03-13.

[3] 熊超,袁洪春,朱锡芳,潘雪涛.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时代教育,2013(19):37.

第8篇:能源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 能源经济学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传统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单调、乏味且陈旧

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师在讲授能源经济学时,仍然奉行传统的教学理念,即“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等,学生坐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调查发现,有46%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灵活多样,经常按照学生需要而定”来授课。82%的大学生表示“在学习时是被动接受教师讲给的知识而不是主动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在被问及“你喜欢现在老师讲的方式吗”,仅有 40%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还有 40%和20%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一般”和“不喜欢”。

1.2 教学考核方式呆板且被动

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学习能源经济学学习效果的考查,是用总评成绩(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来反映的,总评成绩又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一般包括作业和考勤两个方面,占总评成绩的30%左右;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左右,大多采取试卷考核的方式(一般采用闭卷形式)。由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大部分,因而很多学生平时不看书甚至不上课,作业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不做,到期末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只要考试及格就万事大吉,教学效果不理想。

调查显示,问卷设计了“你学习能源经济学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动机时,调查结果是:60%左右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应付考试”,15%的大学生选择了提高自己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5%的大学生选择了“接受,获得,并积累知识”。这表明,能源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较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当问及“你觉得能源经济学平时的作业量多吗”,8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是”,主要只采用书面形式,这说明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特别是对作业考核方法还存在着内容或形式上的缺陷。

2 创新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对策思考

2.1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应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实行多媒体教学,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把理论演示出来,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加大课堂信息量,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前导入、课堂穿插与讨论、章节总结、组织专题讲座与报告等方式实施案例教学,多选择与国内外能源经济问题及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案例。通过开展能源经济调研、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讨论、课后网上答疑、将课件传送到校园教学网站等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意识到计量知识在能源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能源经济学属概论性质,概念较多,系统性论述较多。而同学反映上课被动接受学习内容,对所感兴趣的内容则感觉“吃不饱”。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调研同学们对能源经济学课程别感兴趣的内容。其次,调研同学们接触较多、理解较为深刻的内容。最后,根据调研的结果,确定几个专题,让同学们准备“课堂演讲”。“课堂演讲”方法:根据确定的专题,同学准备相关内容,老师课前看同学们的小论文,PPT,并提出修改意见;课上,教师教授完相关内容后,让同学到讲台上演讲,演讲时间为 5~10分钟,其他同学提问5分钟。同学的论文须反映其对所确定内容强烈的兴趣,或者是贴近自己的生活,并让同学去查阅相关文献,撰写论文,同学的积极性较高;鼓励同学们结合当今世界能源经济发展新趋势,准备自己的小论文和演讲的内容。这样,不仅能传授知识,也引导同学积极探索能源经济的现实问题与前沿问题。采用新的“课堂演讲”的教学方法之后,同学们既可以接受老师教授的有关能源经济的内容,同时又能积极主动地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利用课余时间准备相关材料,制作PPT,在课堂短暂的时间,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而在其他同学进行“演讲”时,同学们能够认真倾听,并提出相关问题,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的出勤率会相应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通过同学们自主地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

2.2 完善教学考核制度

考核中应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建立以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物的综合考评体系,可以采取笔试、口试、讨论、作业、考勤等方式进行考核。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划分出不同的分值权重: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 50%左右,主要以闭卷形式进行,其余的 50%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和自主性教学内容自由命题,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笔试和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讨论和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考勤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为保证考核的科学性,系及教研室应该加强能源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建设,根据学生综合水平与日常课题表现,确定不同的主客观题比重,对口试、讨论、作业和考勤的评分标准要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以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课后小论文,在期末总评中给予适当的附加分。

3 结语

能源经济学有两个特点:一是该课程信息量大,属于概论性质;二、与能源产业实践联系紧密。在能源经济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出勤率。其二,学生课后积极、主动查阅能源经济相关文献。通过改进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参与度与互动水平提升,学生专业知识面拓宽了,兴趣也提高了。能源经济学的教学在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之后,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启迪.坚持不断教育创新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21).

第9篇:能源经济专业范文

【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12月17日,华北电力大学与英大传媒投资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共建能源电力专家智库、共建传播平台、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设置联络机构以确保合作落到实处,共话校企合作新愿景。根据协议,双方将利用能源类专家学术资源与新闻传播领域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展课题研究,加强学术传播;联合举办“能源大讲堂”等品牌活动,搭建客观中立的专家交流能源议题的互动平台;联建研究生工作站、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

【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12月26日,长沙理工大学“带电作业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揭牌,揭牌仪式在国家电网湖南电力公司带电作业中心举行。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将充分利用企业硬件资源,发挥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促进资源共享、达到优势互补,在电气工程(输电线路与带电作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学生实习(实践)等方面开展合作,选送研究生进中心工作,选派教师参与带电中心的科研开发,共同培养电气工程(输电线路与带电作业方向)的在职研究生。

【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12月30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发展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举行。根据协议,双方按照“优势互补、重点推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能源经济研究合作。广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提出合作研究课题,并以课题研究经费形式支持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同时双方还约定在研究生实习、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加强合作。

【中国矿业大学】近日,江苏省煤矿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实验室在中国矿业大学获批立项建设。该实验室由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牵头申报,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实验室将重点开展煤矿智能供电系统、供电安全、本质安全电器、电网节能及大功率电子设备节能等五个方面关键技术研究。

【上海电力学院】1月7日,上海电力学院技术转移中心揭牌。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南通滨海园区管理委员会、上海创新节能技术促进中心分别与上海电力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中心的成立有助于培养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