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

急救相关知识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救相关知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急救相关知识培训

第1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肺复苏术;粤北地区;知晓率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a)-0162-04

The cross-sectional search and study of cognitive status and implementation of CPR among undergraduate in Northern Guangdong

YUAN Jing-jiao1 XU Jia-lin1 JIANG Liu-huan1 CHEN Yin-zhen1 FANG Jun-lin1 XU Jing-xiang1 LIN Yi-jing2

1.Medical College of Shaoguan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e,Shaoguan 512000,China;2.The Emergency and Rescue Command Center of Shao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Shaoguan 51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diffuse current and implementation desire of CPR,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factors of impediment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of CPR and as to probe into the strategies of popularizing CPR.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was self-designed,3825 college students in two north area college from May 2015 to March 2016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surveyed.Results Totally 3825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while 3487 were issued.The awareness rate of CPR in college students was 82.79%,the percentage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used to study CPR was 35.33%.In the learning pathways,53.45% came from health lectures or training.In the absence of learning CPR college students,84.83% we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raining.Conclusion The penetration rate of CPR isn′t high,just on identifying levels.but most college student are willing to perform CPR to others and learn CPR explained by medical exper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Northern Guangdong;Knowledge rate

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认知与接受能力强,对参与公益活动拥有较高的热情,在人群中分布均匀的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不仅学习效果良好,而且推广辐射人群容易普及,将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现代医学观点认为心跳骤停发生是指心脏功能丧失,并不仅限于心跳完全停止,这意味着CPR的实施具有应用的普遍性、及时性等特点。有资料表明,心脏骤停现象发生后,4 min内开始CPR者的生存率可达50%,而超过6 min者的生存率H为4%[1]。在现实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经过正规培训的急救人员常不能及时到达现场[2],如果现场目击者能及时、正确地对心脏骤停患者施行CPR,将有助于提高病患的生存率。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粤北地区大学生群体CPR技术的普及现状以及实施意愿等内容进行调查,探讨阻碍CPR推广及实施的相关因素,为CPR的推广提供有效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于2015年5月~2016年3月在广东省的韶关学院、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中以整群抽样方式抽取3825名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发放问卷3825份,回收3825份,有效问卷3487份,有效率为91.16%.有效问卷中,男1722名(49.4%),女1765名(50.6%),年龄17~24(20.0±3.5)岁。上述两所高校包含本科和专科两个教育层面,本次调查所抽取对象包括韶关学院21个二级学院及松山职业技术学院5个系的学生,分别占两所高校大学生总数的9.37%和10.99%,样本足够,有一定代表性。本研究亦将粤北地区大学生分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非医学生)和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生)两组进行比较,非医学生组2007名(57.6%),其中男1036名,女971名;医学生组1480名(42.4%),男686名,女794名,两组的年龄、智力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设计参考《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3]及相关资料制订,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CPR相关知识、操作技术的学习意愿学习途径与掌握情况以及实施CPR的意愿。

1.3调查方法

粤北地区两所高校共有710个教学班级,将所有班级排序,按整群抽样法在两所高校中随机抽中不同班级,以班级为单位,共选取76个教学班级(共计3825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小组成员与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注意事项,不回答任何与问卷答案有关的提问,不施加答卷压力。符合以下任一条件者按无效卷处理:①漏答3题;②整份问卷选项皆相同或所勾选选项有规律;③未按问卷所指示之题项填答;④非多选题勾选多项选项。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性分析,组间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大学生对CPR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分析

听说过CPR的大学生有2887名(82.79%),其中非医学生1515名,占其总数的75.48%(1515/2007),医学生1372名,占其总数的92.70%(1372/1480)。医学生听说过CPR的比例大于非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245,P

2.2大学生学习过CPR相关知识的比例

有1232名(35.33%)大学生曾学习CPR相关知识,其中非医学生596名,医学生636名,医学生组学习过CPR相关知识的比例高于非医学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04,P

2.3大学生未曾学习CPR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30.02%的大学生因“找不到免费培训课”而未接受CPR相关知识的培训,其次是“不知道有类似的课程”(29.93%)。非医学生未接受CPR相关培训的首要原因是“未关注CPR,不知道重要性”(34.66%),医学生则是“找不到免费培训课”(46.21%);非医学生与医学生未接受CPR相关知识培训的第二个原因是“不知道有类似的课程”,各占31.89%和26.66%。

2.4未参加过CPR相关培训的大学生对于参加CPR培训的看法

未参加过CPR相关培训的大学生中有1913名(84.83%)愿意参加培训,其中医学生804名,非医学生1109名。非医学生和医学生中各有295名(20.91%)、40名(4.74%)表示不愿意参加CPR相关知识培训。在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大学生中,28.96%表示“没时间”,6.57%表示“不了解”,51.34%的大学生未填具体原因。

2.5大学生第一次学习CPR的途径

53.45%的大学生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培训”的方式学习CPR,其次是“电视”(14.67%),“医生护士的讲解”仅排在第4位(12.32%)。非医学生和医学生中各有>50.00%是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培训”学习CPR,19.03%的医学生是通过书本学习CPR知识。非医学生学习CPR知识的第二途径是“电视”(20.06%),而通过书本学习占9.03%。

2.6 大学生最期望的学习CPR的途径

56.15%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医生护士的讲解”学习CPR,其次是“健康教育讲座/培训”(28.68%),非医学生与医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2.7大学生对他人实施CPR的意愿

仅624名大学生(17.89%)不愿意实施CPR,主要理由是“怕动作不规范伤害患者”,共计385人次选择,占61.70%;其次是“怕被人冤枉”,共计202人次选择,占32.37%。非医学生、医学生不愿意实施CPR的理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2.8 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

曾学习过CPR的非医学生中,有58名(9.73%)掌握所有CPR相关知识,医学生中有84名(13.21%)。正确率最高(86.12%)的题目是“开放气道时清理口鼻异物”,正确率最低(32.28%)的题目是“遇到呼吸停止患者时的措施”。

3讨论

3.1粤北地区大学生CPR知识的普及现状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82.79%的大学生听说过CPR,35.36%的大学生学习过CPR相关知识。本次调查有142名大学生答对CPR相关知识题目,占4.07%。能正确掌握胸外按压部位及手势的医学生占30.06%,非医学生更少,正确率为11.56%。由此可见,粤北地区大学生对CPR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大部分大学生对CPR有一定了解,但不能正_掌握CPR的操作及理论知识,这与仇亚林等[4]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非医学生未接受CPR相关培训的主要原因是未重视CPR,医学生是找不到免费培训课。曾学习过CPR相关知识的大学生多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培训”的方式学习。在教学模式中,“医生护士的讲解”受到广大学生的推荐,5%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课本学习CPR,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相符合[5-7]。由此可知,推广CPR的首要任务是使大学生群体认识到CPR的重要性。

3.2粤北地区大学生实施CPR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粤北地区的大学生对学习、实施和传播CPR持积极态度,此结果与有关研究相符[7-10]。参与调查的粤北地区两所高校大学生有82%愿意为病员实施心肺复苏,医学生及非医学生在掌握CPR的情况下对病员实施CPR的意愿无明显差异,两者积极性较高。有研究表明,阻碍院外CPR实施意愿的因素有技能掌握不佳、担心疾病传播和缺乏相关法律保护[11],与本次调查结果相符合。本研究结果显示,61.70%的大学生因技能掌握不佳怕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而不愿施行CPR,32.37%的大学生害怕被冤枉,24.20%的大学生害怕患者携带传染病。由此看出,影响大学生CPR实施意愿的因素包括对CPR的掌握,也包括社会风气及公众思想。

3.3在大学生中推广CPR时的应对策略

3.3.1加强大学生在学习急救知识时的学习效率 在CPR知识的推广中,首先要增加宣传力度,让大学生认识到CPR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反复记忆的过程,可以把急救知识融入学生常识教育中反复进行强调,增加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识。在大学阶段,CPR相关知识的培训还可与新生军训相结合,以引起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重视,提高其急救能力。同时,学校应该制订完善的急救技能培训计划[12],在学习任务相对较轻的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为期1周的急救技能培训班或选修课[13],邀请急救人员并采用多媒体结合模拟人系统教学,在教授CPR知识时结合实践操作,增加实践操作机会,加深学习印象,这可以提高学习急救知识的效率。据报道,采用“医生+护士+模拟人”模式对300名大学生进行CPR技能培训,理论测评及格率由原来的15%上升至95%,操作技能及格率由原来的1%上升至100%[14]。拥有医学院的大学,其所在地区也有附属医院,有全套的CPR培训设备,可以通过医院和学校共同合作的方式在大学生中推广CPR。

3.3.2加强法律对急救行为的保护及社会对急救行为的鼓励 “怕被人冤枉”是大学生不愿意实施CPR的第二大原因,因此政府需要完善相关法律以保护施救者,例如参考欧美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善良的撒玛利亚人法》,使人施救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旁观者对伤病人士施以帮助,减少施救者的顾虑[15]。学校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醒学生在遇到需要实施CPR的病员时,要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害及误会。

3.3.3加强大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一部分大学生担忧实施CPR会被感染传染病,这种担忧不是错误的,而是懂得保护自己的表现。关于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可以编入学生常识课中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在进行CPR时,暴露风险最大的就是人工通气,在清理受助者口腔后,可以用干纱布或戳了洞的干纸巾覆盖在受助者嘴唇上,隔离受助者和施救者之间的体表接触,减少感染机会;援助者在施救后也应该清洗自己的手,减少污染。

[参考文献]

[1]王一镗,刘中民,张劲松.心肺脑复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张晓凡,王林,陈洁莲.突发事件院前应急救援时效性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970-972.

[3]Hazinski MF,Nolan JP,Billi JE,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Circulation,2010,122(Suppl 2):S250-S275.

[4]仇亚林,邹亚莉,胡波,等.认知视野下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认识与需求的现状分析[J].教育观察旬刊,2014,3(28):30-32.

[5]肖萍,武p鑫,周慧明,等.大学生军训期间开展心肺复苏培训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8):720-722.

[6]戴Z,何瑜,颜文贞.粤西地区非医疗专业院校大学生心脏性猝死认知度调查和急救技能培训方案[J].中国校医,2015,29(1):1-5.

[7]李泽典,李春玉,金锦珍,等.延边地区某高校大学生的急救技能知晓情况及施救意向[J].职业与健康,2016,32(15):2129-2131.

[8]陆翠,靳英回,马雯靖,等.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的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5,22(19):13-17.

[9]李章平,陈寿平,李慧萍,等.不同人群心肺复苏及相关急救常识掌握情况调查和比较[J].浙江医学,2012,35(2):254-255.

[10]夏哲远,孔悦.院外心肺复苏术实施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13,30(16):42-45.

[11]李欣华,韩自华,夏萍,等.宁夏高校大学生院外现场急救知识及技能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6, 38(7):663-665.

[12]黄友华.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推广普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3):173-175.

[13]张敏,聂雷霞,蒋萍,等.非医学类本科生心肺复苏知识认知与需求分析及培训模式探讨[J].护理学报,2011,18(14):67-69.

第2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

作者单位: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是医院的前哨岗位,是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病情急、病种多、治疗复杂等特点[1]。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方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因此,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科制定急诊专科护理人员培训方案,针对不同年资、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确定不同的培训模式和实施细则,规范我科相关工作,使之形成培训-考核-管理-使用-培训一体化的良性循环。

1 培训目的与意义

急救护理行为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和经历不一的各种急症人群,以及意外灾害事故所致的多发伤伤员的救治。其病情的变化中交织着多种未知因素。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服务和解决问题时具有高风险性并承担着较大的法律责任,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现场应变能力。因此,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急救护理人员连贯性教育模式和管理制度,使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晋职晋级和使用管理紧密结合,使之有利于急诊专科护士的培养,以提高对急诊患者的服务和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2 培训对象

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包括助理护士、低年资护士及高年资护士。

3 培训内容

3.1 理论知识

3.1.1 基础理论 以最新版的护理学基础为准,进行系统学习。

3.1.2 专科理论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急危重症护理学》为准,进行系统学习。另外还包括各种急救技术相关知识的新动态,抢救药物的基本知识,常见的急救护理程序,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保养及注意事项,护理告知与应急预案。

3.1.3 其他包括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护士职业道德、医德医风素质教育、护理相关法律知识、护士执业礼仪规范、护理文件书写要求、护理行为与职业安全及护理质量标准。

3.2 实践能力

3.2.1 技能操作 除院内规定的十二项基本技能操作,还根据本科实际,有针对性的重点培训了急诊抢救设备的使用及整体操作,如萨勃心肺复苏机、呼吸机、便携式呼吸机、简易呼吸器、监护仪、心电图机、电动吸引器、除颤器、洗胃机、微量泵、输液泵的使用及相关操作。

3.2.2 常见急救护理程序的演练、应急预案的演练。

4 培训方式

4.1 理论培训 年初制定培训计划,分工明确,挑选具备广泛专业知识面的护士担任授课,提前一周布置学习内容,以利于护士们提前翻阅相关资料,多数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制作幻灯片,并广泛涉猎相关知识,吸纳新技术、新知识,使讲解更加清晰、透彻,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电脑操作水平。并鼓励低年资护士参与授课,有计划的增强后备队伍的实力。

4.2 技能培训 根据每名护士的特点及擅长的方面,选择技术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理论扎实的护士负责培训,每人负责2~3项,护士长做现场指导,负责人在操作前一周将相关理论内容下发,以加深印象。对技术操作能力差的护士采用一帮一的形式,护士长定期考核。培训达到人人过关,在培训的同时,其他人可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达到持续改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并且,下半年对上半年的技能培训项目进行复训,以强化记忆。

4.3 通过以模拟急救情景和提问为主的培训来提高急诊专业护士结合能力。有益于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语言构思,组织和表达能力,使其与患者交流更自然,有利于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

5 考核

5.1 理论考核 以护士长考核为主,平时随机考核,每月进行一次基础及专科理论的笔试,每季度进行一次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安全管理、医德医风、药事知识的考核,考试成绩直接与科室奖惩制度挂钩。

5.2 包括临场考核、教学护士定期考核、组长随机考核及护士长随机考核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每月必考,平时边培训、边考核,使培训显出实效。

6 效果

6.1 护理专业思想得到巩固 在培训中强调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和护士礼仪,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大大降低了护理纠纷、投诉、缺陷的发生。

6.2 护理操作技能得到提高 通过护士长的正确指导,在院技能大赛中,我科所有参赛人员均取得优异的成绩,效果显著。

6.3 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在所有培训中始终贯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调关爱患者及沟通的技巧,让护士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整体护理的基本条件,可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6.4 提高了护士的应急能力 急诊抢救时,护士水准体现在“时间性”和“技术性”两方面。经常预设某种病情变化及情景,对护士进行提问和教学相当于模拟练兵,提高了护士对突况的应变处理能力,同时通过情景模式的训练增加了感性认识,十分便于记忆。

6.5 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因护士长提前一周将计划告知全科护士,利于大家预习,既养成了自学的良好风气,提高学习兴趣,又可以让护士们带着问题有目标的学习。

第3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急救知识 培训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281-01

急救是当创伤或疾病突然发作时在医疗人员未到达或患者尚未送达医院前的一种短暂而有效的处理措施。医学上把发生伤病后的头4分钟,称为急救“黄金时间”[1],如果能有更多人掌握科学的救护知识,无疑会在挽救生命时抢得先机。而现场急救技能,可用于如交通事故大出血、休克、电击、溺水等情况,在4分钟内如果能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一般都可救活,这个时间叫救护“黄金时间”[2];如果超过8分钟,救护的成功率只有5%,超过16分钟基本不能救活[3]。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急救知识比较匮乏,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仅占15.8%(含医学类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好,知识水平高,因此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1、调查对象

我们随机选取了我院在校非医学专业三年级的4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3份,在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381份,有效回收率为95.25%。

2、统计分析方法

对所有资料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

3、结果

3.1 一般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有329人愿意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表明在校大学生认识到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3.2 现场急救知识测评情况见表1

表1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测评情况

3.3 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问卷测评比较见表2

表2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情况比较(n=381)

3.4 现场急救知识学习现状与需求 见表3

表3 非医学大学生对现场急救知识现状与需求情况(n=381)

4、结论

4.1 现状分析

4.1.1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实践能力较弱

调查结果表明: 有90%的人认为有必要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有86.4%的人愿意学习现场急救知识技能,有84.3% 的人希望获得急救知识技能培训,说明在校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在现场急救知识这一环节中,发现那些曾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的大学生得分均比未曾接受者要高;在现场急救技能自评与测评这一环节中,发现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自评与测评存在显著差异,且绝大多数人不能够正确、系统地完成现场急救程序。表明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的现场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将是提高我国整体急救知识技能水平和普及率的一个有效方法。

4.1.2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缺乏急救能力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渠道有限,有70.71%的人通过媒体了解急救知识,有17.14%的人通过学校了解急救知识。目前,我国仅有15.8%的在校大学生有机会接受急救培训,且其中绝大多数为医学类专业的学生[5]。以南京某高校的非医学类大学生为例,由于该高校所开设的急救知识与技术选修课程时间不长,每学年能够提供给非医学类大学生进行现场急救知识培训的名额还不到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10%,加上师资队伍有限,只能采取120人的大班授课方式,以此看来实践操作着实不够[6]。而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中,对社会了解也不够深入,生活中很少遇见急救情形。因此,在遭遇意外和心搏呼吸骤停等事件时,多数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不能自救或为他人提供现场的紧急救助[7]。

4.2 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建议

4.2.1 建议教育部将急救知识编入教材,使之成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方式最为有效,掌握的知识也更多。有学者支持要把急救知识列入我们的大、中、小学的教育中,把急救意识灌输进岗前培训来加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8]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医学急救知识通常被政府列入常规教学课程,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相关知识教育。

4.2.2 各高校成立专业的培训基地,通过组织专业讲师,进行专业的培训讲解及深入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讲座、培训,提高广大师生在危急状况下的自救和互救能力[9]。对凡涉及到急救工作的有关人员,例如辅导员、宿管阿姨、保安等进行急救技能培训使其能在现场急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2.3 整合医学资源,鼓励高校与市急救中心、市图书馆、红十字会等机构在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方面加强合作力度。定期举办一场大型急救知识讲座;充分利用急救宣传车的优势,深入校区让广大师生真正了解急救相关知识,掌握一定急救技能。

4.3 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培训的必要性

专家们特别指出我国大学生这一高素质,高知识的群体普遍缺乏基础急救知识,急救意识也比较薄弱,在遇到意外伤害的时候往往无法自救或互救,因此对在校大学生的急救培训应该更加迫切。我们在学习了更多的基础急救知识后,就有更大的可能挽救同学和家人的生命,对自己和他人都有莫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李明霞.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的必要性和方法探讨[J].新西部(下半月).2009(06).

[2] 武天明,钟寿星,陈晓英,张铁涛.琼州学院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及教育分析[J].中国校医.2011(07).

[3] 王蕊.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课程实施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0(01).

[4] 刘倩.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现状调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5] 游新玲,牟小军,王晓利等.广州市大学本科学生院前急救知识认知和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12):15-17.

[6] 李春梅,张惠娟,杨明艳等.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术选修课的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1.

[7] 赵俊玲.大学生急救知识星点式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0(01)

第4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

经过两天的培训,在不同老师从多方面对海淀医院的介绍中,使我感受到医院正规的医疗环境。我更加感到非常荣幸能够到海淀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

迎接我们的教学班老师为人谦和,对于生活起居安排的细心周到,让我们这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感到非常温暖。我们已经成年,却在人生道路之上处于懵懂和人生经验匮乏时期,有时不免有些心浮气躁,在老师言传身教下,我们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也会开阔自己的视野,而将是对我们一生都非常受用的宝贵财富。

从小父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我到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开阔视野,当时并不理解父母这样做的深层含义。以为只是游山玩水,观赏风景,后来却越来越了解父母的苦心。在南昌学习、生活期间,虽然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的学习和工作,却有时会感到莫名的空虚。到今天才发现,原来缺少了一种所谓的“外界刺ji”,我已入温水煮青蛙一样在慢慢适应安逸。培训期间所见所闻,对老师来说是平常之事,对我却如惊醒梦中人般恍然大悟。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有无尽的精力和冲力,应当属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而非仅仅满足与现状。追求过,努力过,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日后想起自己不会悔恨曾经虚度光阴。岗前培训带给自己无限的思考,老师可以手把手教授专业知识,但道理却要自己悟才会透彻。

我一直相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的出生不可以选择,没什么好抱怨和,但人最终的高度却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好比赛跑,我的起点也许在别人之后,但我可以用更快的加速度来缩短距离。以至于超越。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实习还没开始,但两天带给自己的其实已经引导我开始一段新的道路,相信一年时间的获益会成为22岁道路上的转折点。

医院培训心得体会(2):

我很荣幸来到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参观学习。通过这为期一天的学习,我觉得我此行收获很大。

对我感触最深的是省人民医院的层级管理,就像一个金塔,层层向下递增。在病房管理中处于金塔尖的是护士长,然后是四个护理组长,最后是护理组长下面的责任护士。除了完成本职护理工作以外,各位护士还负责相应的护理工作的检查如消毒隔离、急救车等。护理组长负责检查相应责任护士各项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对各位护士起到直接管理的作用。而护士长通过管理护理组长及抽查进行宏观管理。层级管理可以使护士人尽其才,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和岗位价值,激发了护士的进取心和成就感,有利于实习护土完成由院校教育向临床实践的过渡,使年资相对较高的护土快速成长,刚毕业的护士夯实专业基础,确保护理质量,使护理管理进一步满足病人对护理服务需求,护士成长与专业发展需求。医护配合与医疗安全需求,促进团队协作,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其次是省人民医院的“五常法”。在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五常法”的落实达到一种完美境界。在耳鼻喉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个格子盒和抽屉。每个格子盒和抽屉都有相应的标签纸,各种物品的摆放一目了然。不管是治疗室还是护理站,任何物品及资料都定位放置,摆放得整整整齐齐。并且,“五常法”有相应的护士及护理组长负责管理,各位护士严格执行。“五常法”应用于医疗护理工作,有效的提高了医疗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起到了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改善形象,提高竞争力的效果。也增加员工的自信心和患者的信任感。省人民医院是中国境内开展“五常法”最早的医院之一,的确很值得我们的学习和借鉴。

在耳鼻喉科,她们的健康宣教方面做得挺好的。在每一个病房,都放置了一本健康宣教资料。充分介绍了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病人入院后,在病房无聊的时候就可以看看与自己相关疾病的知识,既可以打发无聊的时间,又多了一个获得与自己疾病相关知识的机会。再加上护士的健康宣教,可以增强患者的健康行为,从而促使患者疾病的康复。出院宣教方面,她们科室分病种制定了的出院指导方面的健康宣教单,每个病人出院时,责任护士在进行相应的出院指导后会根据患者的疾病发放相应的健康宣教单。这样可以加强患者对出院后注意事项等知识的掌握。可以促使患者出院后采取健康行为,促使疾病的恢复。

在省人民医院参观学习,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天,但我觉得此行收获还是挺大的。在护理部的安排下,第一次有机会去其它三甲医院参观学习,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其它医院的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方面,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可以学习它们有的而我们没有的、好的方面的护理工作方法。参观学习,是医院与医院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的有效方法。希望以后护理部可能安排更多的参观学习的机会!

第一届全国急救通讯员培训班于8月7—11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有机会参加这次培训,我感到非常荣幸。

这次培训宗旨明确,内容丰富,急救行业专家及新闻界知名人士以他们渊博的知识和风趣活泼的讲解向我们介绍了《急救行业新闻宣传的现状及意义》、《急救新闻写作》、《急救新闻摄影讲座》,同时中国急救网专业人员介绍了《网络后台操作》,这次培训不仅为全国急救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对于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现将参加这次培训的收获与感受总结如下:

一、是这次培训安排周到、细致,给学员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使全体学员有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大家交流了经验,增进了友谊。

二、是聆听了海南省急救中心主任吕传柱主任介绍了《急救行业新闻宣传的现状与意义》,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型学科,也是学术含量最高的专业之一,宣传急救、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急救新闻报道力度是急救通讯员义不容辞的义务。

三、是聆听了新华通讯社卜云彤教授《急救新闻写作》和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记者黄一鸣主任《急救新闻摄影讲座》,进一步提高了对新闻报道工作认识,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名急救通讯员肩上所负的责任,作为一名急救通讯员要在工作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了解、巧妙构思,及时发现和总结急救行业出现的典型事迹、新闻事件、管理经验,从而更好地促进急救行业的壮大与发展。

第5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湖北工程学院147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375份,有效问卷1218份,有效回收率为82.9%。其中,体育专业发放调查问卷240份,有效问卷217份,有效率为90.4%;非体育专业(不包含医学专业)发放调查问卷1230份,有效问卷1000份,有效率为81.3%。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调查研究,使用Excel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使用自编的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认识

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学生面对危机时是否能从容面对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研究表明(见表1),79%的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只有12%的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其中,非体育专业学生了解心肺复苏操作步骤的占13%,而体育专业学生的这一比率达到54%。

从表2可知,当发现有人晕倒后9%的学生选择拨打120等救护车来;60%的学生选择拨打120并找人急救;28%的学生选择拨打120然后自己尝试急救;1%的学生选择做一个旁观者。

(二)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主观需求度很高

调查得知(见表3),86%的学生认为心肺复苏知识与自己有关,9%的学生不清楚心肺复苏知识是否与自己有关,5%的学生不认为心肺复苏知识与自己有关。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主观需求度很高,8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需要普及心肺复苏知识,13%的学生不清楚是否应该普及该方面的知识,4%的学生觉得心肺复苏知识没必要在非医学类大学生中普及。

(三)大学生心肺复苏操作方面的知识不足

当有人昏迷休克时,时间就是生命,在等待医务人员到来之前,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能为挽回患者的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在心肺复苏操作中,单人胸外按压和吹气的正确比例为15:2。在这个问题上,体育专业学生的正确率为41%,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正确率只有13%。

从表4可以看出,当出现意外情况,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时,不论是进行单人还是双人的心肺复苏操作,能正确地掌握胸外按压和吹气比例的人数很少,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是不了解的,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因为学习过体育保健学,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正确率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

由表5可知,学生对人工呼吸频率的了解情况并不好,在这一问题上(正确答案是12~15次/分),体育专业学生的正确率为33%,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正确率仅为10%,两者之间差距明显。

由表6可知,学生对胸外按压频率的了解情况也不好。在这一问题上(正确答案是60~80次/分),即使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过相关知识,但是他们的正确率也仅为48%,而非体育专业学生的正确率为35%。

由表7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学生对心肺复苏操作知识的知晓率比非体育专业学生要高,但是整体上来说,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知晓率都不高。由此可知,在大学生中,急救知识的普及率偏低。调查得知,各高校之间开展急救知识培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其培训合格率普遍偏低。

三、研究结论

(一)大学生急救知识严重匮乏

通过调查“发现有人晕倒后你的第一选择”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平时生活中遇到的意外情况都依赖他人,不能意识到心肺复苏的及时操作对挽回生命的重要意义。而那些有急救能力但又不够专业的学生面对他人出现的意外损伤,由于怕在处理过程中出现意外和失误需要承担责任而不愿伸出援手。[4]

79%的大学生不清楚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步骤,究其原因是国家、学校对心肺复苏知识的普及度不够,重视度不够,进而导致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可以推知,大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急救知识也存在很大的不足。通过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调查对比发现,体育专业54%的学生(经过了简单的知识普及)对心肺复苏基本操作步骤是了解的,而非体育专业55%的学生甚至不清楚心肺复苏的概念,更不用说操作步骤了。调查显示,通过简单的培训之后,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技能有明显提高,培训后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得较为明显。[3]在大学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意外伤害,若大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急救方法就可以科学地抢救伤员,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二)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健康素养

对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主观需求的调查显示,83%的人觉得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有必要,86%的人觉得心肺复苏知识与自己有关,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迫切需求,对于这样的需求学校应当重视。心肺复苏知识作为急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大学生正确掌握这方面的常识,对于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项心肺复苏操作内容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回答关于进行心肺复苏操作问题时的正确率偏低,尽管在这些问题上,体育专业学生由于学习过相关方面的知识,正确率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但是整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无论是胸外按压和吹气比例,还是人工呼吸频率、胸外按压频率,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回答的正确率均未达到50%。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方面的主观需求度高,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他们不能做出正确的处理。因此,学校应该向大学生大力宣传急救知识,以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意外事件。

四、结语

大学生 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正因如此,他们也是容易受伤的群体。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不足,当面对生命垂危、心跳呼吸骤停者时,很多学生都不知所措,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机。[5]面对这种情形,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他们对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是想了解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倡导现代救护理念(在医院的外环境下,“第一目击者”对伤者实施初步的急救处理,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然后再根据科学的现代救护体系,将伤员转至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救治),提倡普及科学的救护知识。[6]对大学生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不仅可以让他们了解相关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对周围的人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播,这对提高整个社会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待那些已经掌握了急救知识操作但不敢具体实施的学生,可以安排合理的训练,使其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有信心地进行施救,从而提高大学生在遭到意外伤害时自救和互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卢艳萍,黄集慈,石茜.健康教育对提高公众急救知识水平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0(3).

[2] 张军根,王红妹.我国公众急救技能普及的现状与趋势[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0).

第6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 急救技术; 强化训练; 急诊护士

doi:10.14033/ki.cfmr.2016.35.0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076-02

急诊科是医院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重要窗口。由于急救的病种复杂、多样化,具有突变性,而且随着急救医学的迅猛发展,急救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更新,急救仪器设备快速推陈出新,对急诊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更加熟练的急救技术,以及不断学习新知识和使用新仪器的能力,方可提高抢救危重患者的成功率。本文针对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护士流动性较大,导致部分急诊护士对抢救仪器使用的熟悉程度及急救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参差不齐的现状,对急诊护士进行分组训练,目的在于探究对急诊护士进行急救技术强化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6年6月急诊科护理人员120例为研究分析对象,每阶段选取10例,3个月为1个阶段。将所选120例护理人员按照护士技术职称等级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中主管护师24例,护师12例,护士24例,年龄24~45岁,平均(36.3±1.4)岁;研究组中主管护师24例,护师12例,护士24例,年龄22~41岁,平均(36.9±1.2)岁。所选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职称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急诊护士进行常规急救技术训练,方式是集中听课学习急重症抢救知识,集中观看各种急救技术演练后分散自学。对研究组的急诊护士进行强化急救技术训练,包括急救理论知识学习、抢救病例讨论及急救技术操作训练三部分[1]。

1.2.1 训练内容

1.2.1.1 常见急救药物使用培训 目的是发生抢救时护理人员能够准确迅速取药和用药,既为抢救节约宝贵时间,又能保证药物以最快的速度应用到危重患者身上,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常见急救药物的培训,主要针对急救车上的药品,要求护理人员掌握药物的名称、别名、规格、用法、药理作用、主要用途、注意事项和禁忌证;熟悉药品的放置位置;牢记急救车管理原则。

1.2.1.2 常见急症急救护理措施培训 目的是通过学习提高护理人员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识别能力和抢救处理能力,增强与医生的主动配合和协作能力。根据医院的情况选择强化学习的常见急症急救护理有:心肺复苏护理、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护理、严重复合伤患者的急救护理、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电击伤的急救护理、溺水的急救护理、中暑的急救护理、急腹症的急救护理等[2-3]。

1.2.1.3 急救仪器及设备的使用操作培训 目的是使急诊护士能熟练快速安全操作各种急救仪器设备,为抢救节约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包含气管插管和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监护仪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除颤仪的使用、电动洗胃机的使用、输液泵和微量泵的使用,要求熟练掌握各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会维护和保养。掌握外伤止血、包扎技术。掌握平车、担架、轮椅使用的注意事项[2-3]。

1.2.2 培训方法

1.2.2.1 集中授课学习 参加专家授课培训或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指导学习,1~2次/月,2 h/次。目的是能较快提升急救知识的新度和广度。

1.2.2.2 反复学习急救知R 通过反复学习,强化急救意识,不断巩固和丰富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量。当发生急救时,护士在应急状态下就能精准调动熟悉的急救知识并付诸实践。充分利用早交班前的时间进行简短的急救知识学习,2次/周(周一和周三进行),10 min/次,学习资料分别由当日上中班的护士准备,因为中班是护士轮流值班,因而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准备资料和大家一起学习。目的是能不断增加每个护理人员急救知识的储备量。

1.2.2.3 抢救病例讨论 在科室集中学习各种抢救病例的抢救过程,且对该病例的病因、典型症状和体征、急救用药、抢救护理措施等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复习,针对抢救效果踊跃分析讨论,各抒己见,并详细记录,1~2次/月,1 h/次。目的是加深抢救印象,巩固病种相关知识,能很好地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

1.2.2.4 急救技术训练 (1)师资素养保障。请总护士长和科室主任担纲指导,以急诊护士长为培训总带教,要求研究小组的培训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由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工作作风严谨,带教大方,有影响力、有亲和力的急诊护理骨干担任,能起到好的传帮带作用[4]。(2)视频观摩学习。将相关急救技术操作视频分发给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先集中观摩,再自己研习,最后汇合演练;训练时还可以用手机互拍操作视频,让每个护士能直观到自己的操作过程,利于扬长避短,能迅速提高技能掌握的效率。(3)病例情景模拟训练。病例情景模拟是指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临床病例,由操作者按照病情特点完成一系列操作,从中锻炼和考察其某方面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具有直接、形象、生动的特点[5]。模拟病例中出现的情景,急诊护士要根据病例的发病病因、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一边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急救护理措施,一边进行实际操作。这种培训方式有利于提高急诊护士对病情的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护士既分工又高度合作的团队意识。每次集中操作培训后,护士两人或三人一组还要反复多次揣摩演练,以检验并强化技能培训效果。

1.3 考核

包含理论笔试、实践操作、现场提问三个项目。两组急诊护士完成培训后,每次均接受考核,考核采用医院自主设计的试卷,试卷内容参考福建省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及其他急诊医疗护理专家所编写的教材,同时得到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相关专家指导修改而成,满分100分,获得的成绩越高则表明技术掌握的程度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对两组急诊护士培训后,分别对理论笔试、实践操作、现场提问三个项目进行考核,所得成绩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论

强化训练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主要意义在于能全面提高急诊护士的急救素质,为急诊医生提供了技术娴熟的合作能手,为抢救危急重症患者提供了生命安全保障[6]。为医院培养一支优秀的急救护士队伍,还可以使急救技能培训变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本文所选取的120例护理人员,经过分组比较,从理论笔试、实践操作、现场提问三个项目的考核成绩可以直观地看出,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维维,魏素芳,张瑜,等.不同院前急救培训方案对高速公路交通警察的培训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130-132.

[2]陶红.急救护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3]王育珊.实用临床急救手册[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1-2.

[4]张晔,陆鸿亚,顾祺泾,等.应用急救情景模拟演练提高产科病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J].护理与康复,2013,12(3):278-279.

[5] Chung S P,Cho J,Park Y S,et al.Effects of scriptCbased role play im cardiopulrnonary resuscitation tesm training[J].Emerg Med J,2011,28(8):690-694.

第7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

    1.1对象

    选取2008级五年制EICU方向的27名男生为试验组,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选取2007级五年制护理本科25名男生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入学成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男生急救护理学实训课及对应理论课的授课内容、课时安排、授课教师均相同。试验组男生在急救护理学课程的实训课中参与辅助实训课教学,对照组男生未参与辅助实训课教学。

    1.2.1EICU男生辅助教学前的准备

    在男生参与辅助教学之前,做好下列方面的准备工作。①在急救护理学开课前半学期的课余时间,男生在授课教师指导下提前集中培训急救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重点内容包括止血包扎固定、心肺复苏、海氏急救手法、常见中毒、烧烫伤、重大灾害救助等。为保证急救技能授课的实用性,授课教师要求参与山东省红十字会的急救培训;获得山东省红十字会急救培训师资合格证;每学期参与社区南丁格尔急救宣传活动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2h。实训课带教教师在参加国家或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后,及时向男生更新急救知识和技能。②男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护理学院南丁格尔社区服务团的一切社区现场应急救护培训活动,每人平均至少3次,每次≥2h。③参加山东省红十字会每年1次的应急救护技能比赛。所有男生均在赛前强化训练,择优参加。④急救实训课院前急救部分共4次课,每次4学时,具体内容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院前心肺复苏术。每次开课前,与授课教师一起进行操作统一备课。

    1.2.2辅助教学的实施

    2008级五年制EICU方向学生共100名,在急救护理学实训课上,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安排在两个房间内分组练习,每个房间1名教师。每个房间的学生再分6~7组,每组安排1名男生辅助教学。在实训课上,先由教师和男生演示每项操作:教师口述要领及注意事项,男生分别扮演救护员和伤者进行教学演示。演示之后,每个小组由1名男生辅助教师进行同学间指导,教师全程给予监督。鉴于实际创伤现场的复杂性,在操作演练后,由教师设定某一创伤情境进行模拟急救,如某一车祸现场,共5~6名伤员,包含各种出血、骨折及心搏骤停等,先由参与辅助教学的男生演示整个急救过程,包括进入现场、自我防护、检伤、呼救、伤情处理等,再由学生分组抽签演练。

    1.2.3效果评价

    从以下方面进行效果评价。①急救知识与技能:实训及相关理论课程结束后,对男生进行院前急救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技能考核由授课教师采用统一的技能考核评分表,在实训课授课结束后,由学生抽签操作演示进行测评,满分100分。考核项目包括自我防护、伤情判断及分类、呼救、操作准确性、爱伤观念、现场紧迫感等。技能相关理论考试参考省红十字会院前急救技能测试题,以闭卷形式进行考核,满分100分。将技能和相关理论考核成绩划分等级,≥90分优秀,80~89分良好,60~79分合格。②采用自设问卷,调查试验组男生在参与辅助教学前后的主观感受变化,共8项,其中6项为客观选择题,如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和认可度、毕业后是否选择护理工作、专业自信心、学习兴趣、护理学习中的性别考虑;2项主观感受题,包括学习急诊护理学之前对男性从事护理专业是如何认识的?学习急诊护理学并参与辅助教学后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2结果

    2.1两组男生急救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考核成绩试验组男生救护技能及相关理论考核成绩优秀率均高于对照组。

    2.2辅助教学前后试验组男生主观感受的变化参与辅助教学后,男生各项主观感受均发生了变化。

    3讨论

    3.1辅助教学增强了男生的急救护理实践和理论知识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强调实际应用的重要学科,要求急救人员具有扎实过硬的急救理论和技能、冷静、敏捷的思维、强有力的体魄。传统的急救技能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实训室示教的方式进行,学生在被动和模拟的情境下学习,感觉生硬、理论化,在遇到真实现场或临床急救场景时,难以灵活应用。由于男生性别方面的优势,更需要加强急救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基于斯金纳学习理论中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相结合的过程[2],对男生进行辅助教学前的一系列准备,例如首先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分解学习和练习;然后参与社区南丁格尔急救宣传活动,让男生亲身感受到社区群众对急救知识、技能的渴求,并在实际参与中反复练习急救知识和技能。此外,通过参加省急救技能大赛的赛前集训,进一步使急救技能由熟至精、达到灵活应用。通过三阶段的强化,将急救技能刻在学生的记忆中。开课前,经过统一备课,进行辅助教学,男生作为榜样示范及助教的角色,必须要保证娴熟的技能、高尚的情操、积极的态度,从而激发学习主动性。根据Simpson[2]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的7个层次,通过辅助教学,男生对急救技能的掌握基本可以达到第6层次,即适应层次(在创伤情境模拟中,可根据具体环境、条件变化进行急救),少数学生还可达到最高层次,即创新层次。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最多能达到第4~5层次,即不需指导可以按程序或熟练完成急救操作。

    3.2辅助教学可改善男生对护理专业的负性认识

    有研究[3-4]显示,男生很难接受护理专业,充满自卑感,心理压力大。传统思想的影响及社会的偏见,让男生在学习、生活、情感上承受着巨大压力。男护士一旦选择了护理这个职业,就会被认为没出息,从而影响了男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研究在访谈中发现,辅助教学前,EICU方向男生对护理专业存在的负性认识,例如,“别人问自己专业,不敢说是学护理的。”“护理就是女人干的工作呀。”“男护学护理容易被别人当笑话。”“觉着男生学护理丢人,始终想转专业。”参与辅助教学后,男生的能动性和优势得到关注,很多急救操作男生做起来更游刃有余,如颈椎损伤患者的固定与搬运、心肺复苏术、复合伤处理、重大灾难现场的伤员搬运等。在参与社区急救技能宣传时,对社区群众进行急救技能的讲解、指导活动也增加了男生的自信,促使他们对护理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如“开始发现护理工作也有我们男生发挥的地方。”“感觉急救护理很有挑战性,对身心是一种考验。”“为自己熟练的急救技能感到自豪,相信自己以后一定能做好。”“感觉到护理专业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要求有很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本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对护理技能的性别认识、男生的优势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从事与自己的性别角色相一致的工作时,更可能表现出高成就动机和更强的竞争性,而从事与自己的性别角色不一致的工作时,往往缺乏工作热情,成就动机不强[5]。

第8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南充市;抗震减灾;城镇居民;普及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死伤数十万,经济损失数万亿,给了我们沉痛的教训,自然灾害面前我们的力量显得如此的渺小。但如果我们掌握一定的抗震减灾知识,在地震来临时我们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我们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所以掌握一定的抗震减灾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此,我们对南充城镇居民进行了相关调查。

一、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

2013年7月11日至7月18日在南充市模范街,西门市场,果子山公园,人民中路、南路,文化路,五星花园等对南充市城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性人数337,占总人数45.3%,女性人数407,占总人数54.7%。18岁以下占24.6%,18至30岁占38%,30至55岁27.8%,55岁以上占9.6%。小学文化水平101人,占总人数13.5%。初中242人,占32.4%。高中188人,占25.2%。中专56人,占7.5%。本科153人,占20.5%。研究生及以上7人,占0.9%。

2.调查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问卷,共发放问卷800张,回收748张,回收率93.5%。随机抽样对800名南充市城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3.调查主要内容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2)抗震减灾知识(3)获取抗震减灾知识的途径

4.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二、结果

(1)城镇居民对灾后救援知识,如地震时正确的自救方式,街上遇到地震怎么办和不幸被困,正确的延长生命方式等掌握都偏低。详见表1

抗震减灾知识(表1) 注:*表示多选

内容 掌握度

处于地震时的反应 59.4%

黄金救援时间 30%

肢体被压超过24小时正确的救援方式 59.3%

长时间被困的人被救后如何饮水 94.8%

地震前的征兆* 4.5%

地震时正确的自救方式* 7%

街上行走时遇到地震时怎么办* 41.8%

假如你不幸被困,正确的延长生命方式以争取救援时间* 19.9%

(2)南充市居民只有38%的人参加过抗震减灾相关培训,培训的方式也较单一,主要为相关讲座或演练(详见表2)。但在未参加过培训的居民当中有75.3%是希望有关部门开展抗震减灾培训或讲座使自己掌握一定的抗震减灾技能。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南充市城镇居民对抗震减灾知识的掌握偏低。在地震的征兆,地震时正确的自救方式,黄金救援时间及假如不幸被困,正确延长生命的方式的掌握中其知晓率分别是4.4%,7%,30%及19.5%,掌握度实在太低.可能南充市经受512大地震的灾害较小,市民对此种情景不甚了解,未能全面系统对地震的征兆和正确的自救方式及被困正确延长生命的方式有一个好的掌握。在地震时的反应,肢体被压超过24小时的正确救援方式及在街上行走时遇到地震时的正确做法分别达59.4%,58.4%,41.8%,相对较乐观。在长时间被困的人被救后如何饮水达94.8%,掌握比较好。可能在512后南充市相关部门进行了一定相关知识的宣传,市民也了解到一部分抗震减灾的知识。从表2中看出参加过相关培训的居民掌握抗震减灾知识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相关培训讲座或地震演练。相关部门可通过继续加大现有方式和有针对性进行普及,对于学生可举办一些关于抗震减灾的有奖知识竞赛。对于城市一般居民可以给他们发一些宣传单,举办一些知识讲座活动,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等,同时政府单位,学校,工厂等人员较密集的单位要组织防震减灾自救演练,使书面自救措施知识经过训练得到熟练操作。使全民动员起来,认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用科学的防震减灾知识武装自己,捍卫自己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古纪欢,王方剑,罗小春.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J] . 中国实用医药2010(21)

[2]郑山,陈永聪,王玉.地震灾区居民对抗震减灾的认知及态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25(4)

[3]麦艳冰.社区内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7);49-50.

第9篇:急救相关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院前急救;空车率;空车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75-02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市民急救意识的提高,院前急救的需求量也随着逐年增加,但随之而来院前急救空车现象也不断增多,这不仅占用了有效的急救资源,造成急救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影响了院前急救效率。因此,必须不断深入调查研究,探讨空车的原因和减少空车率,以期达到合理有效利用院前急救资源的目标。笔者收集我中心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的出车、空车次数及空车率,分析原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收集 统计我中心2010年1~2012年12月期间调度室的工作统计表,统计分析出车量、空车量和空车原因。。

1.2方法 对以上数据通过输入EXCEL进行整理计算并形成统计表。

2 结果

2.1 2010年~2012年出诊量、空车量与空车率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见,2008~2010年这3年期间,总出车量为103408次,其中空车10109次,占总出车数9.78%,2008~2010年出诊量分别为31069 次、35213人次、37126次;空车量分别为2865次、3443次、3801次;空车率分别为9.22%、9.78%、10.24%。

2.2 空车原因分析 见表2。

由表2可见院前空车率最高的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病情轻不愿去医院,其次是患者自行离开现场,第三个原因是未找到患者。

3 讨论

所谓空车是指没有见到患者的出诊,又称无效出诊,反之见到患者就为有效出诊[1]。空车的原因复杂多样。通过我中心出诊情况调查分析如下。

3.1患者方面的原因 1)由于患者病情轻不愿来院4327次,占出车量的4.18%,占空车率的42.80%。许多患者在公共场合发病或者出现事故如各种原因的外伤时,最常见是轻微交通伤,“目击者”拨打“120”电话报警,由于其本身没有急救知识或急救知识缺乏,不能分辨现场患者的病情,更不能对患者进行简单的急救。当在急救人员到现场时,患者在病情较轻或病情缓解的情况下,已经离开现场或拒绝入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其次部分患者属于醉酒、打群架等原因不愿去医院治疗。2)自行离开现场或自行入院。由于许多部分患者由于起病急,家属焦急不安,在报警后没有耐心等待救护车的到来,采取了搭出租车或者自行开车等方式把患者送到医院。此类情况占出车量的2.54%,占空车量的26.02%。3)未找到1498例,占出车量的1.45%,占空车量的14.82%。在遇到交通堵塞或者恶劣天气下,一是部分患者自认为等待救护车时间太长自行离开;二是外伤和交通事故发生时,事发现场常有多个人同时报“120”,由于报警者所报的具置描述往往不准确,一起事故报给“120”的地址却不同,容易出现“120”对同一事件派多家医院出诊的现象,增加了空车机率;

3.2调度人员因素 由于120调度人员接受教育程度、参加培训时间长短、应变能力、沟通技巧不同,从而调度水平参差不齐。1)由于事发地离最近的医院较远,调度员在遇到慌乱的报警者时不能与之进行有效沟通并告知要耐心等待,在派出救护车后没有与报警者及时电话联系和跟踪,当报警者感觉等待时间太长时选择自行送医院。2)部分调度员对报假警、恶意骚扰电话识别能力不高,导致救护车扑空。3)由于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他们对南宁市的道路不熟悉,甚至有些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或者用当地的方言报警,调度人员不能准确判定事发的地点,导致派错车而出现空车。

3.3驾驶员因素

南宁市是一座发展中的城市,有些道路在扩建和改建,不少新的道路在开辟,由于驾驶员对道路的熟悉程度不同,每个驾驶员如何选择最佳的行车路线的能力不同,因此有可能延长了到达的时间,以致经常出现等待时间久而患者家属自行送院的情况。

4 对策

4.1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广大市民进行报警、呼救和救护车使用相关知识的宣传,强化“120”报警的严肃性,杜绝随意报警不负责任的行为[3],对于恶意报假警者应与公安部门联系,后果严重者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4.2 不断提高调度员的调度水平 调度工作是集技术、管理、医学、语言和艺术等多学科技能的综合体现,要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不断提高调度人员的调度水平、沟通技巧和心理素质,做到简化调度流程,优化通话内容,强化语言训练使调度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缩短受理时间,提高反应速度,并在调派后适时与呼救者保持间断联系[2]。特别是在遇到慌乱的报警者时能从容应对,正确判断事发地点、患者病情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合理调派急救车。

4.3 加强院前急救网络的建设,合理布局急救站,缩短急救半径,尽量缩短患者等待的时间,从而减少自行送院的现象,降低空车率。

4.4造就一支技术过硬、反应迅速、救治有力的院前急救队伍[4]。高素质的院前急救队伍是急救网络的核心,必须不断加强急救技能的训练,定期进行急救演练,提高急救配合和急救意识,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驾驶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对道路熟悉程度和驾驶水平。

总之,对于空车现象必须加以重视并深入研究,特别是要不断加强急救中心软硬件建设,尤其是培养高素质的调度员和驾驶员,造就一支技术过硬、反应迅速、救治有力院前急救队伍。加强市民对急救知识的普及,充分利用媒体对呼救、报警和有关救护车知识的宣教,完善急救网络,从而最大限度利用急救资源展开,减少空车率,减少急救资源的浪费,真正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2] 武秀昆. 出诊空车的原因分析与减少对策[J]中国急救医学2008 ,28(9):844-845

相关热门标签